不求甚解教学实录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不求甚解教学实录(精选5篇)

不求甚解教学实录 篇1

●教学依据

读书乃人生一大要事,亦为人生一大乐。这是两篇谈论读书的文章。

培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散文家。培根随笔宛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自己晚辈的谆谆教诲,平易近人而不故弄玄虚。

《谈读书》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的问题。文章是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的:

首先谈读书的益处。作者开篇即以高度概括的格言式语句点题:‚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然后从正面加以阐述,要言不繁。接下来话锋一转,从反面指出在求知上可能存在的误区,‚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其次谈读书的方法。他主张对不同的书分别采用选读、通读、精读等不同的方法,而且应当和笔记、作文相结合,学以致用,还要根据个人性情和需要分别对待。

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立论更加完整。

其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名迭出。例如:‚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这些话都充满了成熟的人生经验。

培根的随笔富有诗意,雪莱曾赞叹说:‚培根勋爵是一个诗人。‛《谈读书》多用简洁短句,虽然也有复句,但每个句子几乎都能独立,似并排而立。说理上,培根喜欢用对比论证,从一正一反两方面来论证一个问题,于是就形成了对仗的平衡句式,其中还灵活穿插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段。

用《谈读书》这篇文章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凸显精致的语言这个‚点‛。

《不求甚解》是一篇谈论学习方法的文章,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凸显读书的重要性,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是让学生学会读书。当然,它也一样是学习议论文的一个‚例子‛。教学本文时,我把它作为上节课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在批判中运用,使两篇文章的学习浑然一体。

热爱读书,你就会热爱生活;学会了读书,你也就学会了生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的情趣。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张扬学生个性。3.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4.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教学方式

1.积累、赏析,体验语言美感。

改变单纯的识记模式,组织学生依据文本信息编写《读书名言精评》,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赏析语言,在溢美的氛围中积累语言。积累课外读书名言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2.自主、感悟,体验成长的快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自我解读和个性表达,让阅读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并呈现出学生成长的轨迹,从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第-1-页 3.合作、探究,体验发现的快感。

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比较,在合作中质疑。

●教学构思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读书吗?你读过哪些书?读书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悟?

二、自主感知

1. 轻声自读: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速读: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大胆提出来。

三、品读积累

1.合作编写《读书名言精评》

2.采用“诵读式”点评的方式全班交流。

四、自主解读

五、自由诵读:

1.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说一段话。2.文中有没有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出来,与培根“对话”。

六、拓展迁移

搜集课外读书名言,完《读书名言精评》。

第二课时

一、激发探究热情,导入新课

二、在谈话中引发学生就“不求甚解”质疑。

三、速读,把握要点

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

四、比较阅读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谈读书》和《不求甚解》有哪些异同点?结全具体例子谈一谈。

五、解读整合

请以‚我说‘不求甚解’‛为题说一段话。

六、拓展迁移 自拟读书格言

七、结束语

最后,我把近代学者王国维的一段话送给每一个读书人,一起共勉:

第-2-页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在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同学们,热爱读书吧,知识就是力量!

●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在一天天长大。现在,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读书吗?你读过哪些书?曾经获得过一些什么样的感悟?

生:我比较喜欢读书。小时候,爸爸就给我买很多书,其中最多的是童话和寓言。读了这些书以后,我学会了想像。

师:书给了你想像的翅膀!

生:我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学会了坚强。师:书是你生活的导师。

生:我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我也读过一些书。特别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我最喜欢读书,那时候,书就是我的朋友。

师:成绩只能说明过去。热爱读书的孩子就是优秀的。知识能改变一切。生:我读过《西游记》,很有趣。读的时候我会跟他们一起着急,一起高兴。师:太好了,你是在用“心”读书。

师:读书究竟有些什么好处?书到底应该怎么去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名家怎么说。(大屏幕显示:谈读书 培根)

师: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问题。

(大屏幕显示:(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谈一谈。(2)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大胆地说出来)

(学生自主阅读,圈点勾画)

师:下面我们围绕这两个问题一起交流一下初读的感受。

生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我对读书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生2:有一句话我反复读都没读懂:读书费时过多易惰。师:你可以向教室里除你以外的任何人请教。生1:请×××同学帮忙指点一下。

生2:我是这样理解的:读书速度太慢容易养成拖沓、懒惰的习惯。师:接下来继续我们的交流。

生: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态度就是不同。“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 师:我们不但要做“有知音”,而且应该是一个“明智之士”。

生1:“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不同的书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读法。生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第-3-页 这句话我不懂。

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人的思维、才能发展受阻,都可以通过读书得到疏通,就好像人体的各种疾病都可以通过运动得到治疗一样。

生4:这是一篇议论文,但我始终没有找到它的论点。

生5:我觉得文章主要谈论的是读书的益处,所以,它的议点就应该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师:这篇文章是培根的一篇随笔,跟一般议论文相比较,它重在发表观点,而不是周密论述,形式上显得有些散,但这些看似零散的语言都是围绕某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就如这篇文章一样,全文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的方法等问题。

培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散文家。是他将随笔这种文学体裁引处英国。他的随笔富有诗意。雪莱曾赞叹说:“培根勋爵是一位诗人。”因为,培根的随笔语言有诗歌的韵味,有格言的深刻。

现在,请大家推荐一位能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同学为我们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在听朗读的过程中把你认为可以作读书名言的句子标记出来。

(一人读,其他同学标记读书名言)

师:文章中,作者妙语连珠,格言迭出,堪称为一本读书名言集锦。这些句子不仅透露出了作者对问题冷静而透彻的观察,而且具有种种特殊的美感。所以,我想和大家一起为这篇文章编一本《读书名言精评》。我们首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

(在屏幕显示:编写《读书名言精评》:每人从课文中选取2~句读书名言作为精彩点评。点评角度自主确定,可以挖掘句子思想内涵,可以分析句式,赏析修辞,也可以涉及遣词造句。

范例: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句子分别以‚读书‛‚讨论‛‚作文‛为例论述了学以致用的观点。句式整齐,使论证更为有力)(学生小组全作编写《读书名言精评》。教师巡回参与)

师:现在,我们一起口头交流一下学习成果。发言时请采用“诵读式点评”的方式。即:先朗读你所点评的读书名言,然后诵读你的点评。

生: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作者运用比喻巧妙而形象地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

师:这种论证方法叫比喻论证。

生1: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句式整齐,论证有力。论述了读书需讲究方法。

生2: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生3: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用排比句式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生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前六个分句分别举例论证了读书的作用,最后分句对前边的论述加以概括。

师:你这里所说的先列举个别现象,再由此归纳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叫做归纳论证。列举充分、确凿、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叫举例论证。

师:找找看:课文中还有这类例子吗?

生:我很赞同“讨论使人机智”的说法。有人说过:“你和对方每人一只苹果,相互交换一下,每个人手里还是一只苹果,但是,你和 对方每人一个思想,相互交换一下,每个人就拥有了两种思想。”

第-4-页 师:是啊!只有心与心的碰撞才以产生世间最灿烂的火花!

师:鲁宾斯坦这样评价培根的作品:“文章中充满灵感的常理,迄今仍然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实用智慧,理解了它可以改造世界。”

现在,请运用你最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语言,感受文中喷涌而出的足以改造世界、改造自我的力量。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对文中的观点进行评判,这也是我们读书应该具备的一项能力。请你从以下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屏幕显示:(1)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为论点说一段话。(2)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出来与培根‚对话‛)

(学生独立思考)

师:你最想说的是什么?想说就说吧。

生:“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曾经,我是一个十分脆弱的女孩。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读到了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我被丑小鸭在逆境中的坚强深深地感动了。从此,我也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师:她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论证了“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一观点。是的,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生:文中说读书时“不可寻章摘句”,这个说法有些不合适,刚才老师还让我们“寻章摘句”呢!(师生笑)“寻章摘句”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积累,并从中吸取无穷的精神力量。古人还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呢!

师:有胆识!

生:他的看法有问题!他这样理解“寻章摘句”就正是“寻章摘句”的表现!(师生笑)文中所说的“寻章摘句”是指局限于文字推敲、断章取义的意思,绝不是指积累语言。

师:对!读书应该如此推敲细思方可真正领悟其中要义!

生:我想就“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发表一点看法。不难看出,培根的意思是说,在每个人的心里都存在需要除去的杂草,那么“人之初,性本善”又该如何解释呢?其次,难道花草都必须经“修剪移接”才美吗?我倒是觉得自然的就是最美的。(师生笑)对于人来说,更是如此。

师:你不仅有个性,而且是一个着丰富文学积累的同学。哦,那儿好像有人有话想说,请!生:我想说的是别忘了“人之初,性本善”后面还有一句“性相近,习相远”(师生笑)读书学习正如修剪移接一样可以剔除我们“天生才干”中蔓生的枝条。

师:古往今来,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读书名言以激励后之学者。你还知道哪些读书名言?(学生沉默片刻)生1:尽信书不如不读书。

生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生3: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生4: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生5: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师:我也想说一句,可以吗?(学生点头)朱熹有云: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生: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第-5-页 师:请各位同学课后把你搜集到的读书名言写进《读书名言精评》,让她更完美,也让我们自己更加完美!

第二课时

师:读书,有千般乐趣,有万种读法。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种全新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板书:不求甚解)

师:对这咱读书方法,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如果有,尽管说出来。生:我不知道“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师:对别的同学提出的疑问,如果你就能解答,你随时可以站起来回答。

生1:我觉得它意思是说读书不要求深入理解,我不懂的是不深入理解,又谈何读书呢!生2:我想知道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

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读――《不求甚解》。师:现在,请带上疑问速读《不求甚解》。(学生速读)〕

师:读完本文,对“不求甚解”这种说法你不没有还没弄明白的地方?有的话就请提出来,大家一定会帮你解答的。

生:我还是不懂,既然“不求甚解”,读书有什么益处?

师:现在请大家结合课文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

生: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师:有补充意见或不同意见吗?

生:我补充一点,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不认真,而是说读书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师:如果没有这两段的论述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行。如果没有这几段论述会让人误以为“不求甚解”就是读书可以不认真,不需要读懂。师:现在,我们再来一起阐述一下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理解。

(师生一起口头阐述)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当然,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可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其结果仍然要读懂才行。

师:《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同是针对读书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它们之间有许多相同点,也有许多不同点。下面请大家采用小组全作学习的形式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请结合具体例子加以说明。

(小组合作进行比较阅读)

师:大家愿意把自己的思想拿出来与别人交换吗? 生:(齐)愿意!

师:那就开始吧。后面发言的同学不再重复前面已经陈述的观点,只要对其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特别提醒:学会倾听,学会做笔记!

生:这两篇文章有这样几点相同:(1)都是谈论跟读书相关的问题;(2)都运用了举例论证。例如:《谈读书》中“读史使人明智”以读史给人的好处为例论证了读书的好处。《不求甚解》以列宁批评普列

第-6-页 汉诺夫为例论证了读书要前后贯通,要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它们的不同点有„„

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听得出来,你们这小组的理解比较透彻。可以给其也同学留点儿机会吗?(学生点头表示同意),好,谢谢!你请坐!

生:我们认为这两篇文章有这样几点不同:(1)《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展开论述;《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2)《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如:“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运用比喻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不求甚解》中没有。另外„„

师:嗨!打住!你也给其他同学留点机会好吗?(学生点头同意)咱们来个约定,每个同学发言只说一点,以便 给更多同学交流的机会,好吗?

生1:《谈读书》运用了大量排比句式,句式整齐,而《不求甚解》没有。生2:《谈读书》的语言具有古典风格。《不求甚解》则明白如话。生3:《谈读书》举例时语言简洁,《不求甚解》事例详细一些。

师:你读得他细!你也领略到了运用举例论证的技巧,既可简洁陈述,也可围绕观点稍详一点。生:《不求甚解》引用了名言,而《谈读书》中没有。师:能说说细点儿吗?

生:《不求甚解》中引用陆象山的话“读书且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论证了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能抠一字一句的观点。

师:一个全新的发现?像这样运用名言警句或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论证论点的方法叫道理论证。这是两篇围绕读书这一话题展开议论的文章,这又是两篇风格迥异的文章。请大家再用各自喜欢的阅读方式把两篇文章读一遍,品味两篇文章的语言,学习两篇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学生品读两篇文章)

师:有人说“不求甚解”就是囫囵吞枣,又有人说“不求甚解”是不拘泥于局部,而是着眼于整体。你是怎么看待“不求甚解”的?你同样可以发表你的观点。请以“我说‘不求甚解’为题说一段话。要求:(1)观点鲜明;(2)学习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展开论述。

(学生思考)

生:读书而不求甚解对于正处在求学关键时期的我们是有害的。既然“不求甚解“,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就如我们吃饭,不就是为了吸收其中营养吗?而吸收的前提应该是消化。

师:精彩极了!还记得《谈读书》中一段话吗?“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运动除之。”你一定是从这里学到民不少东西,你自己学会了类比论证。祝贺你!

生1:我曾读过一本印度名著,书中涉及许多印度风土人情,当时,我根本就不懂这些,但我并没有在这一点上纠缠,而是跳过去继续读。随着知识的增长,今天,我早已明白了这些知识。所以说,读书不求甚解是可取的,有助于我们广泛阅读,广泛吸取。

生2:不求甚解不仅是一种不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容易养成一种做任何事情都不深入的毛病。读书不求甚解带来的后果是读了也白读,吃饭“不求甚解”带来的后果是消化不良,工作中“不求甚解”,做事浮于表面,走马观花,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师:措辞严厉,步步进逼,怎一个“妙”字了得!

生:我觉得前面两位同学正是犯了他们所谓的“不求甚解”的毛病。(师生笑)“不求甚解”出于陶渊明之手,他全句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肚子饿极了,你怎么吃饭的?狼吞虎

第-7-页 咽!吃下去再说,到了肚子里再慢慢消化。如果真是说吃不下了不管不顾,哪会“会意”呢?所以说“不求甚解”只是一种读书的方法,目的仍然是读明白。

师:简洁明了!同样以吃饭为例来说,你还能不服!唉!我真想继续听大家精彩的论述!但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我不得不忍痛割爱!没关系!把你想说的写在周记本上,咱们周记本上见!我期待着下一个精彩!

十年寒窗,我们在馥郁的书香中一天天长大。在阅读中,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情。如果把它们用简练的文字记录下来,这也就成了读书名言。

试一试,自拟一条读书名言。(学生思考,自拟名言)

师:把你的名言向同学们大声读出来。这是为自己喝彩,也是为别人加油!生:读书,是心与心的交流。

师:如果你觉得精彩,就不要吝异你的掌声!

生:读书,犹如与人相处,你得用“心”对待。(掌声)

生:读书如饮酒:啤酒需豪放地喝;白酒要细细地品;而葡萄酒则需要一份好心情。(师生笑)生:读书犹如登楼,读得越多,你会站得越高。(掌声)生:书中有命运之神为我们立下的前行的标志。(掌声)生:知识能塑造性格,性格能决定命运。(掌声)

师:请大家下课后把这些名言也写进自己的《读书名言精评》,再为这本集子写上前言和后记,设计一个封面,在班上展出。

我相信,我们能创造出如此精彩的语言,也一定能创造一个更为精彩的人生!

最后,我想把王国维的一段话送给每一位读书人,让我们一起共勉: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为阑珊处。

同学们,好好读书吧!知识就是力量!

不求甚解教学实录 篇2

我们语文教师常常有这样一个想法, 课堂就是完成课本, 课堂就是要把教材教得死去活来, 如果要读书, 就要利用课外时间读。语文、数学、英语等等都要靠课外, 孩子们能活下去吗?所以, 要想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写作兴趣习惯, 我们不能更多地寄希望于课外了, 要牢牢树立“课堂是教育教学的生命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我认为, “以学生为中心”的关键就是要把学习的时间真正地还给学生。不仅是在课堂上, 还要把学生的课外时间也真正的还给他们。这样的论调也许有的老师认为是早已落伍的陈词滥调, 但试问, 你是否能做到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同时, 而课后又不给学生留任何作业呢?你一定会说, 要不是领导们整天要分数, 家长们整天要升学率, 中考压力这么大, 我一定不会布置课外作业。我深知我们当老师的真的很难, 我也做不到这一点!就因为如此, 我才自感愧对学生, 为什么抛不下这些浮名虚利, 课外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其实, 我们再难也难不过我们的学生们啊, 没有一位老师会因为成绩考得差而被开除吧!来看看我们中国的孩子吧, 正需要长身体的青少年学生, 每天却吃不香睡不够, 必须早起晚睡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去上学。有个别孩子由于承受不住升学的压力竟走上了不归路。放眼今天的中国教育, 似乎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矛盾怪圈里。中学生主要的生活空间和时间即课堂里, 可能是他们最惬意舒适的时候。要不然你看吧, 睡觉的、看课外书的、做白日梦发呆的、趁老师不注意传纸条、搞恶作剧的等等, 真是凡所应有, 无所不有。而课外的时间该是他们最忙活的时候了:饭顾不上扒上两口就急急忙忙的去做老师布置的铺天盖地的课外作业, 别说什么午休了, 就连晚上不熬到十点以后那也是别想上床睡觉的。最惨的是周末和假期里, 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大量机械重复毫无意义的作业外, 还要奉父母之命去参加各种名目的补习班、提高班、特长班等等。所以最恨过周末和假期的孩子们就报复性的在课堂上充分放松和自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 毫无效率质量的、大量的课堂时间难道不是对学生和老师生命的极大浪费吗?而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科学规律的加班加点的课余作业和辅导班又能让几人真正成才?又能让学生们对学习知识有什么幸福而言?所以, 我认为就咱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 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教师, 谁能在追逐高分、名誉的同时也想想孩子们早起晚睡的疲惫身影, 想想孩子们逐渐被扼杀的学习兴趣, 更想想中华民族持久的创造力, 就一定会殚思竭虑地想着如何在课堂上、在课外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自由发展还给学生!把创造性还给学生!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如果偏爱课堂的肢解式满堂灌分析, 偏爱课外的题海战术, 那他就真的成为学生们的罪人了!基于这种认识, 我现在教学的规则是绝不在课外布置任何作业 (周末写作练笔除外) , 所有作业一律利用课堂完成, 包括临近考试时的复习试卷。精心备课, 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 抓住经典重点篇章, 精讲多练, 争取一文一课时, 太长的文章就利用早自习多进行一下朗读指导。自读篇章完全放给学生自学, 或通过老师美读、朗读欣赏课、学生朗诵竞赛等方式进行, 一节课可学习最少两篇。课堂学习任务明确, 不搞肢解式满堂灌, 每一个知识点都时刻让学生处于思考发言、自主学习、小组互动的状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特别是多提问基础薄弱的学生, 重在培养他们的学习成就感, 从而树立信心。这样, 就可把三分之二的时间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习惯了。

但如何阅读常常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李希贵向语文老师和家长们提了几点建议。他反对从成人的视角出发为孩子们选择读物, 主张给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图书。他借用卢梭的话说:“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那简直是愚蠢的。”他举例说, “把朱自清的名篇《匆匆》《春》这些成人喜欢的文章编到小学教材里, 就是没有从儿童角度出发的表现。九年制课标修订之前, 我们课标推荐的那些书, 哪一本是学生喜欢的呢?几乎没有。为什么?因为是我们成人的视角”。一些家长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书, 但李希贵说, 他至今还没有发现不喜欢读书的孩子, “他们不喜欢读书, 是因为不喜欢大人们给他的书”。他还建议大人们降低对孩子阅读起始的期望, 不要让阅读带上任何附加条件。

而在学校里, 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 首先得让他们能够有书可读。所以每学期一开始的第一周, 就是我动员学生各自成立自己的读书角的过程。给他们提供一批阅读书目, 再结合语文教材上要求读的名著, 要求每人每学期不得少于五本经典名著或名人传记等书籍, 老师负责给少数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提供免费书籍。在读的过程中可以用自己的五本书和其他学生交换阅读, 这样就可以用五本书的资源换来一二百本的图书资源。一学期后, 带的两个班学生再统一互换图书, 又可再读一二百本新书。这个办法非常好!我沿用了十几年了。还要充分重视每月一次的到校阅览室借阅图书的活动。这样把精心取舍教材省出的课堂时间让学生用于广泛阅读。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 再通过课堂上的多种活动, 如复述名著梗概、评析名著人物、我说名人、美文欣赏、课前三分钟演讲、写读后感、每周一节评析练笔课等, 既了解评价学生的阅读、写作情况, 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语文能力进行了锻炼提升。最关键的一点是教师要细心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 通过鼓励表扬的手段培养语文素养差的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这样的做法, 我的学生最爱的就是阅读课, 练笔作文也都写得越来越有文采和思想。我的语文教学成绩也始终处于全校甚至全县前列, 甚至有时是遥遥领先。而那些整天死揪课本不放, 课堂喜欢咬文嚼字、死缠烂打, 课外又让学生陷入题海战术的所谓“负责”的教师们的教学成绩反而从未多好过, 最可怕的是学生们的语文兴趣已被完全扼杀掉了!

同时, 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改变长期以来学习理科的方式学习语文。每一个学科都是不同的, 但是我们却常常用同样的方式来教学, 表现最突出的是———我们用理科学习的方式学习语文。李希贵说:“长期以来, 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 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 没有大量的诵读、涵泳、感悟和体验, 语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不好读书, 而好甚解, 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想想我们的中小学生手中捧着的那几本少得可怜的语文课本和那无数让人眼花缭乱的应试辅导, 我们就能感受到如今的语文教学科学化、标准化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这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吗?这仅仅是为考试的高分做准备。中国的语文教学已经误入歧途久矣!”这震聋发聩的呼吁难道还不能让你我等有良知的语文教师赶紧觉醒吗?俗语说, 学理如筑塔, 学文如积沙。数学是举一反三, 但是语文应该是反三归一, 通过大量的阅读后感悟点什么,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所以我们必须改变靠讲一篇文章, 就希望学生把好多文章都明白。语文学科的“高效”就是要扬弃“精、深、透、全”的课文讲析, 大胆取舍, 设计“主问题”, 组织“主活动”;要努力做到“突破一点, 带动全篇”。语文教学不要精雕细刻, 不要把每句话都挖地三尺, 把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否则学生可能会感到, 语文怎么这么深奥, 把语文搞得好像一般人学不了的东西, 那我们的孩子还会有兴趣学习语文吗?

不求甚解教学实录 篇3

一、不求甚解——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一剂良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阅读也不例外。“好读书”的意思就是喜欢读书,这就是阅读的兴趣。可是阅读的兴趣不会从天而降,凭空而来,更不是与生俱来,它是后天的培养所致。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呢?“不求甚解”便是一种极好的途径和方法。

孩子对阅读不感兴趣的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是阅读中会遇到“拦路虎”,这些“拦路虎”成为孩子阅读的绊脚石,大大打击孩子阅读的信心和激情,使孩子没有兴趣再继续阅读。如果这个时候告诉孩子可以不求甚解,我想情况就大不相同。因为它能降低阅读的难度,不懂的地方,不要一味地探究,暂且放一下,继续往后读,读到后面也许就豁然开朗。又或者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有的似乎已经看懂,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每年的寒暑假我都要跟学生同看一本书,以便开学时在班级开展读书交流会。孩子们三年级寒假我们同读的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当时是被这本书的光环所吸引,因为它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可是当我真正打开书本阅读时,我才发现这本书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特别是刚刚开始阅读时他们很有可能不知所云或不能领会作品的精髓,从而半途而废。怎么办呢?我就跟学生推荐陶渊明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事实证明这一方法是有效的,我们班所有的孩子都饶有兴趣地读完这本书,在读书交流会上的发言也让我了解到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收获。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我们班的龚若涵同学谈到的读这本书的收获,她说:“《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虽然看完了,可我仍然被书中的故事吸引着。通过尼尔斯的改变让我懂得,一个人有不好的习惯和品质不要紧,只要能够及时改正,依然可以成为让大家认可的好孩子。今后我也会向改变后的尼尔斯一样,善待动物,帮助朋友,做一个善良的小女孩。”多么质朴又感人的话语,对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能有这样的感悟我觉得已经足够。

二、不求甚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一条捷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夸赞一个人有文化时会说“博览群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学生的阅读量都做了具体的量化要求。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以上都说明大量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是在学习之外,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才能扩大孩子们的阅读量,达到课标要求呢?我想一字一句都务必了解精熟,都要追根究底钻研探索的人是无法达到的。因为固执一点,处处咬文嚼字势必会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根本无法完成规定的阅读量,更无从谈起扩大阅读面。再碰上几本佶屈聱牙、艰涩难懂的,还能读多少本?更别说博览群书。那么这时就需要采用“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方法。不懂的地方暂时跳过,不拘泥于一处,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帮助学生完成阅读“量”的积累,从而实现“质”的飞跃。

在这一方面,古人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三、不求甚解——促进孩子个性化阅读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说明那种死抠字眼、死读书、读死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否则只会束缚学生想象的翅膀。

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怎么被激发出来呢?我认为“不求甚解”这种轻松的读书态度和方法更能擦出个性的火花。在不求甚解这种轻松的氛围下,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学生才敢于说出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才能带给我们想不到的惊喜。

至今依然记得教学《翠鸟》那节课时的情景。在引导学生了解翠鸟外形和捉鱼的本领后,为了将课文前后贯穿起来,我趁势提出了一个问题:翠鸟的外形与它的捉鱼本领有什么关系?针对这一问题我预设的答案是:1.因为它有一双紧紧抓住苇秆的小爪子,所以它能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2.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所以能发现机灵的小鱼;3.因为它有一张又尖又长的嘴,所以能在疾飞中叼起水中的小鱼;4.因为它小巧玲珑,所以能贴着水面疾飞。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四点后,我认为这个问题已经解决,可以pass过去了,可是出乎我意料的是,有一只小手还在高高地举着——是我们班的陈曼青同学,这个孩子很优秀,课外知识非常丰富,小小年纪已经读过许多中外名著。我十分想知道她还有什么“独到”的见解,便请了她回答:“因为翠鸟全身翠蓝色,跟芦苇的颜色很接近,所以很容易隐藏自己,不被小鱼发现。”我无法形容听到这个答案后的惊喜和激动,这就是跳出常规思维的个性化的解读,这就是她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是陶渊明说的“会意”。因为“不求甚解”,所以“每每有会意”。

“不求甚解”让陶渊明成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影响深远;让诸葛亮成为一代名相,智慧的化身,流传千古;让邓拓成为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多才多艺。我相信“不求甚解”同样能使阅读教学精彩纷呈,惊喜不断。它如一缕春风,定能吹开一树的花儿。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不求甚解教学实录 篇4

15、短文两篇

(一)谈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不求甚解,但求会意 篇5

少时读书,长大教书,然后是写书,最后是出书,大凡与书有关的事,我都做了一遍。此生似乎是与书为缘了。只是少时无书可读,枉为“读书人”了。

一晃几十年过去,仔细想来,还是有太多应该读而没有读或者没有认真读的书。比如《尚书》,比如《周易》,比如《论语译注》,比如《全球通史》,比如《圣经的故事》,比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于是,就想到要好好读书了。行将朽木,故做高雅乎?

至于说到如何读书,就想起了陶渊明的一句话。为了不曲解原意,特将陶渊明那篇《五柳先生传》全文引用如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先生不知何许人”?谁都知道,这是写他陶渊明自己。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一篇而已。”其实,不只《归去来兮辞》,读书人更喜欢《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特别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句,更是写出了历来读书人的那种神韵。“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此三者,乃历来读书人的德性,视之,真不知道他是远古无怀氏时代的人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了。

吾辈今日读书,不求功名,不为利禄,自然是不必“甚解”的。稍有“会意”,就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如能达到“欣然忘食”的境界,更是莫大的享受了。

若能邀来三两爱书之人,于陋室把酒临风,说尽人间书话,文字间每有“会意”,竟至“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便是“阅读的初心”了。《华严经》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笏

上一篇:我的同桌初一作文400字下一篇:考研数学 高分考研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