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8篇)

2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第二单元下雨了

——学看钟表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本单元是时间教学的起始单元,是“认识钟表”的起始课。本单元主要使学生结合实际初步学会看钟表,体会认识钟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本单元设有一个信息窗,以“下雨了”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素材,通过老师分别给4个小朋友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的时间为话题,引起学生对认识钟表的需求,体会认识时刻在生活中的作用。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自主练习,认识钟面,认读“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个时刻。其中,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学时应注意加强直观操作。

二、具体的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感受时间的意义。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三、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教材着力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以一个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故事情境——“下雨了”为背景,以老师打电话询问学生放学到家的情况为素材,将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巧妙地串在一起,又从整体上比较这四个时刻的不同。

2.人文思想贯彻教材其中,无声的画面效果营造一个个浓浓的“情”字。尊师爱生、关爱老人、家人和睦……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放学后下雨了,学生何时到家牵动着老师的心,打个电话问一下,了却教师的牵挂,关爱学生已变成我们教师的自觉行动。今天是奶奶的生日,全家人给奶奶过生日,倡导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风尚,这对我们的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下雨了

学看钟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信息窗,自主练习1、2、3、5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感受时间的意义。

3、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4、适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下雨的情景,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出示老师与小力通电话的情景。放大出示小力家的钟面,提问:“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刚才许多小朋友都知道了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看来你们已经认识了钟表。下面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小钟表,观察小钟表,你会有哪些发现?把你看到的和知道的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小钟表放在实物投影上边指边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边演示边介绍)

教师:(屏幕上出现钟面。配合教师讲解闪烁)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字,还有12个大格;钟面上还有两根指针,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分针闪烁,并出示“分针”二字),这根又粗又短的针叫时针(同上)。

师:哪个小朋友知道时针和分针是按什么方向转动的?(学生用手势表示)

师:自己动手让你的小钟表转起来。(学生操作)

师:小朋友们已经知道小力是5时到家的,下面还有几个钟面,你能读出每个钟面上的时刻吗?

(屏幕上逐次出示10时、8时、3时三个钟面,让学生认读,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认读的。)

教师任意说一个整时的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订正。

指一名学生说整时的时刻,其他学生拨表,同位互相检查。

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

师:谁能说说怎样认识整时?(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继续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下雨的情景,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分别出示老师与小云、小青、小林通电话的情景。分别放大出示小云、小青、小林家的钟面,提问:“小云、小青、小林分别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小结、引导得出“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的读法。教师任意说一个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集体订正。

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自主练习第3题)

让学生完成教材12页的空,集体订正。

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让学生观察自主练习第5题的图,会发现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使学生明白一天有两个8时。

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讲数学故事,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培养学生初步的时间观念,教育学生养成有规律作息的良好习惯。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你表现的怎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综合练习课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材15页我学会了吗?自主练习4、6题。

第二单元下雨了

——学看钟表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本单元是时间教学的起始单元,是“认识钟表”的起始课。本单元主要使学生结合实际初步学会看钟表,体会认识钟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本单元设有一个信息窗,以“下雨了”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素材,通过老师分别给4个小朋友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的时间为话题,引起学生对认识钟表的需求,体会认识时刻在生活中的作用。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自主练习,认识钟面,认读“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个时刻。其中,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学时应注意加强直观操作。

二、具体的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感受时间的意义。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三、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教材着力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以一个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故事情境——“下雨了”为背景,以老师打电话询问学生放学到家的情况为素材,将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巧妙地串在一起,又从整体上比较这四个时刻的不同。

2.人文思想贯彻教材其中,无声的画面效果营造一个个浓浓的“情”字。尊师爱生、关爱老人、家人和睦……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放学后下雨了,学生何时到家牵动着老师的心,打个电话问一下,了却教师的牵挂,关爱学生已变成我们教师的自觉行动。今天是奶奶的生日,全家人给奶奶过生日,倡导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风尚,这对我们的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下雨了

学看钟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信息窗,自主练习1、2、3、5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感受时间的意义。

3、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4、适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下雨的情景,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出示老师与小力通电话的情景。放大出示小力家的钟面,提问:“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刚才许多小朋友都知道了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看来你们已经认识了钟表。下面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小钟表,观察小钟表,你会有哪些发现?把你看到的和知道的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小钟表放在实物投影上边指边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边演示边介绍)

教师:(屏幕上出现钟面。配合教师讲解闪烁)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字,还有12个大格;钟面上还有两根指针,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分针闪烁,并出示“分针”二字),这根又粗又短的针叫时针(同上)。

师:哪个小朋友知道时针和分针是按什么方向转动的?(学生用手势表示)

师:自己动手让你的小钟表转起来。(学生操作)

师:小朋友们已经知道小力是5时到家的,下面还有几个钟面,你能读出每个钟面上的时刻吗?

(屏幕上逐次出示10时、8时、3时三个钟面,让学生认读,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认读的。)

教师任意说一个整时的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订正。

指一名学生说整时的时刻,其他学生拨表,同位互相检查。

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

师:谁能说说怎样认识整时?(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继续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下雨的情景,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分别出示老师与小云、小青、小林通电话的情景。分别放大出示小云、小青、小林家的钟面,提问:“小云、小青、小林分别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小结、引导得出“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的读法。教师任意说一个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集体订正。

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自主练习第3题)

让学生完成教材12页的空,集体订正。

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让学生观察自主练习第5题的图,会发现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使学生明白一天有两个8时。

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讲数学故事,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培养学生初步的时间观念,教育学生养成有规律作息的良好习惯。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你表现的怎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综合练习课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材15页我学会了吗?自主练习4、6题。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现实情境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3、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

师;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同位。

二、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课件演示旗杆在四个时刻(四个时刻用钟表出示)的影子,(也可以让学生提前自己量一量)让学生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各小组选出代表,组间交流各组发现的规律。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及时小结,及时发放丰收园里的大苹果。

三、巩固拓展

1、实物投影出示教材14页第4题,先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空,再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故事,并让学生谈体会,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5页第6题,做后对答案。

四、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现实情境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3、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

师;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同位。

二、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课件演示旗杆在四个时刻(四个时刻用钟表出示)的影子,(也可以让学生提前自己量一量)让学生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各小组选出代表,组间交流各组发现的规律。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及时小结,及时发放丰收园里的大苹果。

三、巩固拓展

1、实物投影出示教材14页第4题,先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空,再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故事,并让学生谈体会,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5页第6题,做后对答案。

2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那么,步子能不能迈得大一些,能否越过表象的实例,将“发现”变成更大范围的“猜想”,最终在相对严格的“验证”下蜕变成数学意义上的“结论”?再放开一点,探索思路和研究策略能不能交给学生自己制订?在长期的思考和准备后,笔者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一课中做了此类尝试和研究。

【教学背景】

调查发现,小学五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对探究性学习比较熟识,接触过一些小调查、小课题和数学结论的推理片段。虽然他们对合情推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阶段,但具备更深层次探究和更完整推理的主观意愿和客观可能。“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在“因数和倍数”之后、“3的倍数的特征”之前,是在概念性知识学习后呈现的规律性知识,本身就带有探索与总结的意味。此外还应注意到,随后的“3的倍数的特征”和“2和5的倍数的特征”观察视角不一样,所以这节课应重点关注探究的过程、方法而不是结论,以免形成负迁移。相比数学结论,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更应是这节课的主角。

【课堂写真】

笔者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摘取了以下3个片段以供研讨:

片段一:推波助澜,完善推理思路

师:首先我们来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谁来给我们说5个5的倍数。

(一名学生口述,全班点评后教师板书)

师:只看这5个数,可以研究出所有5的倍数的特征吗?

生:不可以。

师:那怎么办?

生:继续往下写。

师:写多少个比较合适呢?

生:100以内差不多就可以了。

师:那我们就请出百数图来帮忙吧!

1.探索与发现

(1)出示:请在百数表中圈出5的倍数,观察一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征?

师:你打算怎么找?

生:挨个判断,看这个数能不能被5整除(自己动手圈出5的倍数)。

(2)投影展示一名学生圈完以后的百数图,全班核对。

师: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百数图中举例验证,并形成统一的发现:100以内5的倍数个位都是0或者5。)

2.猜测与验证

师:刚才我们通过挨个找,发现100以内5的倍数的特征,那所有的5的倍数又有什么特征呢?

生1:我觉得所有的5的倍数应该都有这个特征。

师:为什么你用应该这个词?

生1:因为100以上的数我还没有找。

师:可以挨个找吗?

生1:不能,那也太多了!(想了一下)应该是不可能,因为数是没有尽头的,我根本不可能全部找出来!

师:哦!所以我们暂时只能说它是一个猜想。下面怎么办?

生:验证猜想。

师:怎么验证?

生:举例验证。

师: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举100以上的数的例子来验证。

(教师随便写3个100以上、个位是0或者5的数,分别都能被5整数,结果学生发现它们都是5的倍数,也就是符合猜想。)

师:可以下结论了吗?

学生间出现分歧,有的觉得可以下结论了,有的觉得还应该多举些例子,最后讨论达成共识,可以多举些例子,这样更保险一些。

于是,教师要求同桌之间互相随便说符合猜想的数,检验是不是5的倍数。

3.结论与应用

全班得出结论:个位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应用:快速判断这些数是不是5的倍数:43 559 3000501 105;请再写出两个1000以上的5的倍数。

这部分教材的编排非常简洁,发现规律后直接呈现结论,但实际推理过程却蕴含很多细节。整个过程,教师并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方案,而是让学生遵章执行,一步步地引导质疑,跟循学生的思路,推波助澜,让他们自己找出最严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自然而连贯。此外,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验证100以外的5的倍数是否也符合这个规律”上花费的时间最多,真实体验到“猜想必须经过严格的验证才能变为结论”这句话并不是说说而已。

片段二:提纲挈领,总结探究范本

师:刚才我们一共经历了哪些步骤,最后总结出5的倍数的特征?

生1:我们最开始确定先在百数图中找5的倍数比较合适,多了不好,少了也不好。

师:嗯,选一个合适的范围。

生2:然后我们通过在百数图中圈出5的倍数后发现,它们的个位都是0或者5。

师:哦,通过圈出来这种探索方式,我们发现了一定的规律。(板书:探索、发现)

生3:但是这些都只是100以内的数,我们大胆猜想100以外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并举了很多100以上的数来验证,最终发现是这样的。

师:大胆猜想,小心验证,好一个小小科学家!(板书:猜想、验证)科学家们,最后有成果吗?

生:有,我们得出了结论,5的倍数个位都是0或者5!

实践证明,在引导学生完成顺畅、严谨的推理过程后及时地总结、提炼步骤,不仅可以巩固、厘清之前对于推理的感性认识,也为接下来的内化、应用铺平了道路。

片段三:举一反三,巩固践行成果

师:你能自己制定方案,研究一下2的倍数的特征吗?可以和同桌讨论,相互提建议。

生1:我决定也先在百数图中圈出2的倍数,然后寻找它们的规律。

师:嗯,探究与发现。(指板书)

生1:接着根据发现的规律去猜想所有2的倍数的特征,然后在100以上的数里面举例验证这个猜想。也就是猜想和验证,最后再得出我的结论。

师:佩服你思路的严谨!你们觉得他的方案怎么样?

生:很好!

(学生自由发言,最后教师引导大家修正自己的方案,得出相对清晰、严谨的步骤。)

师:那大家就用自己的方案试一试,看能不能得出结论。除此之外,要注意想办法让别人了解你的整个探究过程,不论是说还是写,或者是画图。

(生自由探索,师巡视指导。)

2的倍数和5的倍数两个内容之间衔接非常紧密,可以也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应用已有的推理思路和探究步骤。数学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这个环节的重点是学生的内在思维,具体的表达形式比较随意。

在最后的汇报中,出现了很多精彩作品:

生1回答:我先圈出了百数表中2的倍数,发现它们的个位都是0、2、4、6、8,然后我猜想是不是所有的2的倍数都有这个特征呢?所以我请同桌随便写了5个100以上的、个位是0、2、4、6、8的数,分别是102、1234、6006、1458,这些数被2整除以后分别是51、617、3003和729,发现确实可以被整除,从而得出结论,个位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生2作品:

不管是写还是说,学生都能基本完整地陈述出整个推理过程。

【案例反思】

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地迈过自主探索、独立研究这一大步?笔者认为有以下3个方面:

1.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己思考

生活中处处有推理。学生不仅在已有的学习中经历过完整的合情推理小调查、小研究,还在很多生活事件中体验过相较课堂更为复杂的推理。总之,他们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支持他们顺着教师的引导自己完成整个推理。不预制、不打断,保留学生思维的自然和完整,不知不觉中他们会有让你惊讶的表现。

2.及时总结,放手探究

感性认识只能用来应对单个问题,让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升为方法还需要提炼和总结。小学阶段的推理,探索、发现、猜想、验证、结论这些关键词只是用来引导学生,而不是用来限制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探究,他们完全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方式来表达,真正需要关注的,是背后的思路。

3.用板书调动和提示

当学生遇到困难以后怎么办?板书提示是不错的方法,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上板书。

探究,探索和研究。当前,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一般是自主探索、集体研究,这样的处理有其合理性,但长期以来对探索发现环节的重视给学生传递了一个微妙的信号:发现的规律都可以变成结论,猜想和验证只是个形式。诚然,像“2和5倍数的特征”这样适合完全放手探索的课并不多,但在这样的课里面去重申、强调推理思维的完整和严谨却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小鸟的家》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篇3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地、大胆的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品进行有目的改造成使之为小鸟的家。2、引导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欣赏,感受小鸟拥有家园的快乐,充满情感的去进行表现,培养想象力、创造力。3、引导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对生存问题和自然环境的关注。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发现材料的美感并进行大胆的、有目的的改造。2、引导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对生存问题和自然环境的关注。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搜集多种可以利用来制作小鸟的家的废旧物品。制作工具。学生:图画纸、彩色笔。课前搜集多种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剪刀、双面胶等制作工具。教学活动过程:一、激情引趣教师和学生合作手影表演:小鸟回家。利用大屏幕,教师将预先准备的树和鸟窝的剪纸投影到大屏幕上。然后用手影表现小鸟在树和鸟窝周围飞来飞去玩耍的场景。根据气氛及时教授学生们用手表现小鸟的形态,并选出三名学生到大屏幕前表现小鸟飞飞的场景学生一起用手势学小鸟飞。教师提示“我们飞累了,让小鸟一起回家休息吧!你们想不想看看小鸟的家呢?”教师将小鸟的手影投入到树上鸟窝的位置。提示手影表演的学生也把手影投入到鸟窝的位置。老师及时出示课题:《小鸟的家》。演示课件幻灯片:课题《小鸟的家》(配有鸟鸣声)。二、引导阶段1.观察照片中的小鸟的家;有圆形的,椭圆形的,有的在树杈中间,有的在屋檐下,有的在树洞里。演示课件幻灯片:小鸟的家(照片)。提示学生说一说小鸟的家会在什么地方。2.欣赏小朋友的绘画作品。演示课件幻灯片:小鸟的家(儿童绘画作品)。集体讨论:在作品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小鸟的家。3.除了绘画形式,我们还可以搜集多种可以利用来制作小鸟的家的废旧物品,用手工制作小鸟的家。观看手工制作视频,可以边看边跟着动手。演示课件幻灯片:小鸟的家(手工制作教学视频)。三、发展阶段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小鸟的家:手工制作,绘画。1、请学生起来说一说,自己通过课前准备,打算利用什么废旧材料来为小鸟筑巢。鼓励学生自主地、大胆的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品进行有目的改造成使之为小鸟的家。教师反复强调为小鸟做的家既要舒适、美观,又要牢固。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有创意的制作并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大胆的对材料进行改造。2、对于能力稍弱的学生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来为小鸟建家。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根据绘画内容来表现小鸟的家。演示课件幻灯片:播放带有鸟叫声的柔美乐曲。四:学生作品展示1、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2、扮演自己作品中的角色,比如说鸟妈妈。想象着说几句话。3、评选最佳作品。五、教师小结鸟是人类的朋友。鸟最明显的益处就是消灭害虫。鸟多数以昆虫为食,是农田、果园中多种害虫的天敌和克星。大多数鸟以树为家,在树上筑巢繁殖后代,为树消灭害虫,帮助树木传播种子,我们这里的小鸟为数不多,更需要同学的爱鸟之心,不要故意捕捉、伤害小鸟。如果有人企图捕捉、伤害小鸟,请同学们一定要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劝阻!演示课件幻灯片:大山雀一昼夜捕食的昆虫总量相当于自身的体重。六:课后拓展请同学们在课余的时间用木板等坚固的材料做一个鸟窝。在你的爸爸妈妈帮助下,挂在树上,吸引小鸟来居住,进行观察,并绘画观察日记。演示课件幻灯片:人工鸟窝。七:收拾整理 请整理好你们的工具和材料,带走碎纸等垃圾。保持室内的环卫生!谢谢!下节课再见!

2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

学习目标:

1.结合熟悉的事物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帮助学生记住每个月的天数

2.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会判断平年和闰年,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力。

3.体会平年和闰年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之间的天数。知道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们经历了哪些难忘的日子?

你们知道自己是哪年哪月哪日生的吗?(生回答)

那我们今天再认识一些新朋友好吗?板书课题:年、月、日。下面我们看今天的学习目标,出示目标,大家齐读。

2.出示学习目标:

(1)结合熟悉的事物和生活经验,经历认识年月日的过程。

(2)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会判断平年和闰年,培养分析和判断力。

(3)体会年、月、日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师:大家有信心完成今天的学习目标吗?

生:有

师:好,大家很棒,老师相信你们,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6-79页,让自学指导带领我们达到学习目标,因为指导是帆,目标是岸,希望大家乘着帆,顺利到达学习的岸。

二、出示自学指导一

认知看课本内容,看看年历上标注了那些特别的日子?你还经历了那些特别的日子?

1.5月1日是()。

2.6月1日是()。

3.7月1日是()。

4.9月10日是()。

5.10月1日是()。

6.我还经历了:

(自学比赛开始,比谁坐姿端正看书认真,3分钟后我们进行展示。)

三、第一次自研共探

1、自主学习

生看书自研,将自研成果和疑问记录在本上。

2.交流合作

看完的学生请举手,示意给对子和老师,开始交流,主要交流自研指导中的问题、解题思路、过程和理由。

3.共同探究

小组内的答案尽量统一或记录下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备下一步汇报展示。

4..汇报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研成果的汇报展示,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可以回答,板演或提出问题。

5.知识小结

时、分、秒;年、月、日都是时间单位。

四、学习指导二

认真看课本中的两张年历图,自行把2011,2012年每月的天数填一下,填后想一想:

1.我发现了一年有()个月。

2.有31天的月份是:(),这些月份是大月。

有30天的月份是(),这些月份是小月。

3.2月份比较特别,有时有()天,有时有()天,2月既不是(),也不是()。

4.我们还可以用()来记忆一个月的天数。

5自行试着把例2填一填,想一下: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自学开始,比谁坐姿端正,自研效果好。5分钟后展示交流)

五、第二次自研共探

1.自主学习

2.交流合作(小对子交流)

3.共同探究

小组内的答案尽量统一或记录下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备下一步汇报展示。

4.汇报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研成果的汇报展示,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可以回答,板演或提出问题。

5.知识小结

(1)我发现了一年有(12)个月。

(2)有31天的月份是:(1,3,5,7,8,10,12),这些月份是大月。

有30天的月份是(4,6,9,11),这些月份是小月。

3.2月份比较特别,有时有(28)天,有时有(29)天,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4.我们还可以用(拳头)来记忆一个月的天数

5、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A.根据一年的天数判断,366天的是闰年,365天的是平年。B.根据2月份的天数判断,28天的是平年,29天的是闰年。C.根据公历年份是否是4的倍数或400的倍数来判断。公历年份不是整百的,如果是4的倍数,这一年是闰年;不是4的倍数,这一年是平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时,如1200年,1300年1900年,2000年.........其年份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否则就是平年。

六、学情展示

展示主题:完成课本“做一做”题。

要求:

1.独立完成、对子交流。

学法指导:先自己独立完成题目,然后举手示意对子,待对子完成后小声讨论。

2.组内交流、整合答案

学法指导:待组内成员全部完成后交流各自答案和理由,最终形成统一答案。

3.分工合作、板演展示

学法指导:由组长分工:板演、检查、预测(讲解着)。

4.汇报讲解、补充质疑评价

学法指导:由一个小组做讲解展示,讲解时可以组内补充,也可其他组补充或质疑。展示后,其他组或教师给予评价。

七、归纳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状态、效果给予评价总结。

八、巩固提升

第一关:我来填

(1)、2012年第三十届夏季奥运会在伦敦召开,这一年2月份有()天,是()年,全年共有()天,(2)、8月份有()星期零()天

第二关:我来选

(1)2012年全年有52个星期零()天

A、1

B、3

C、3

(2)中华人民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2012年10月1日是()周年

A、62

B、63

C、64

第三关:我是聪明小法官。

1.每年都是365天。

()

2.一年有6个大月,6个小月。

()

3.26个月是2年零6个月。

()

4.9月30日后一天是9月31日。

()

思考题:

小明在他奶奶家连续住了2个月,刚好是62天,你知道是哪两个月吗?

板书设计:

认识年、月、日

1.我发现了一年有(12)个月。

2.有31天的月份是:(1,3,5,7,8,10,12),这些月份是大月。

有30天的月份是(4,6,9,11),这些月份是小月。

3.2月份比较特别,有时有(28)天,有时有(29)天,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4.我们还可以用(拳头)来记忆一个月的天数

5.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A.根据一年的天数判断,366天的是闰年,365天的是平年。B.根据2月份的天数判断,28天的是平年,29天的是闰年。C.根据公历年份是否是4的倍数或400的倍数来判断。公历年份不是整百的,如果是4的倍数,这一年是闰年;不是4的倍数,这一年是平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时,如1200年,1300年1900年,2000年.........其年份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否则就是平年。

优质课教案

课题:《年,月,日》

单位:汝南县常兴镇曾庄小学

冯艳华

2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20页例5用数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内容。

2、通过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小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生:……

师:看来春天真是一个很受大家欢迎的季节!一年级一班的小朋友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在足球场踢足球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以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及游戏,直接激趣,调动全班的好奇心、兴趣和积极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可能的答案:

(1)6个同学在踢球,3个同学在加油

(2)有1个女同学,有8个男同学

(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

2、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试一试(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引导每个组的学生,从这个活动的情景中收集、处理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想一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试一试

(板演,齐练,评讲)

师:

(1)这一题中,已知条件(数学信息)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2)根据生的回答小结:知道总数一共是16人,其中一部分已经来了9人,要求另一部分还有几人没来,用减法。

(3)师:能根据已知条件解决“还有几人没来?”这个问题吗?怎样列式计算?(“踢进了4个”这个信息与人数无关,所以是多余信息)

根据生的回答板书:16-9=7(人)

(4)师:“16-9”怎样算?

A、想加法算减法:因为9+7=16,所以16-9=7

B、10-9=1

1+6=7

请个别生说算理后板书得数“7”及单位名称(人),并强调应用题得数后面都要写上单位名称,并加上括号。

(5)强调应用题要答。师板书“答:还有7人没来”

全班口答一遍。

师:刚刚有小朋友还提到这两个信息,我们一起读一读。全班齐读: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

(1)师:前面我们说过在应用题中,这些已经告诉我们的信息都叫做什么?(生:已知条件),你能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吗?

(2)小组讨论后进行回报

(3)我们能根据已知的两个条件来解决这些问题吗?

根据学生依次将三个问题的算式、得数和单位名称板书于对应的问题下,并进行集体口答。

【设计意图: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出示p20“做一做”

学生观察:

问:(1)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把你得到的信息说给同学听。

(2)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怎么求?

(3)你们有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P22:1

出示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求出小明还要写几个大字?小红写了几个大字?

四人小组互说,然后指名说

(2)你是怎么算的?能列出算式吗?

(3)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

(4)你能说说它们各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吗?

2、开火车练习口算:

12-5=

11-8=

8+3=

18-9=

13-7=

11-3=

18-9=

11-9=

15-8=

11-7=

8+7=

16-8=

15-6=

17-8=

16-7=

17-9=

14-6=

9+5=

13-4=

12-6=

13-6=

9+9=

11-2=

16-9=

12-7=

6+8=

15-9=

14-9=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练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得到学生反馈的信息,知道学生掌握的情况,以便更好的加以指导。】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应用题,知道了要从已知的条件中提出合适的问题,并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学数学、用数学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还有几人没来?

16-9=7(人)

2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2012.02.19

出席教师

?

缺席情况记录

中心发言人

备课内容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3.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4.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5.经历分小棒地过程理解合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地计算顺序和商地定位方法。6.学会一位数除法(被除数每一位商地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地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7.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和每次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商的数合并造继续除的道理。

8.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9.通过练习。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10.结合习题渗透事物之间是有练习的这有简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11.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

12.再经历一系列的计算练习后,感悟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13.逐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14.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15.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16.通过动手做练习,进一步熟练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

17.边练习边观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创新的乐趣。18.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19.通过观察、比较,弄清商中间与末尾的不同意义。20.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能力目标

1.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4.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5.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再合作交流中积极发表自己意见,同时学会倾听,并从中体验探究 的乐趣。

7.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情感目标

.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

1.以表内除法的笔算、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口算基础上,进行一位数两位数(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笔算除法,难点是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哪一位上面。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2.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3.通过分钱币的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除到某一位时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后一位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的计算过程,从而明白算理。

4.通过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概括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得前两位再除得算理与计算方法。5.通过对除数是三位数以内,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练习,加深对除法从高位算起的方法,及被除数除于除数不够商1的除法算法,并让其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难点

1.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2.通过一位数整除三位数的基本练习课,巩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3.让学生理解0作为被除数时的意义及除数为0时的意思。

4.从“以学生为主体”这个观点出发,让学生讨论得出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不断沟通乘除之间的关系。5.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6.掌握被除数末尾不够商1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补充、总结

课题: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

1课时:口算除法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要把这些小木棍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

4.如果不分小木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呢?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6÷3=2 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1)口算写出结果。(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二.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24÷3=8

240÷3=80

一、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1.2 教学反思: 2课时:估算 教学过程:

一、听算。二.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

,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5.小结,总结加强。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

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教学反思:

3课时:口算练习教学过程:

一、听算

6÷2

60÷2

600÷2

6000÷2

8÷4

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

20×3

24÷3 240÷3

2400÷3

120÷3 70÷7 10×7

54÷6

48÷8

二、估算比赛: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三、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8000÷2

18÷3 180÷3 1800÷3 90÷3

54÷9 6×9

81÷9

7×9 8×9

7×9

27÷3

6×7

5×8

40÷5

45÷5

21÷3 用一定时间算出以上题目,师生评价。

四、说一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社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总结: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教学反思:

4课时:笔算除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60÷3= 69÷3=

80÷2= 6÷2= 86÷2= 二.新授

1.出示例1,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你会列式计算吗? 2.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如果用竖式计算你会吗?(教师巡视指导)

4.让板书的学生说说理由。根据他的回答,同学们用小棒代替书,分一分。看看他这样计算与思考对吗?

5.有疑问吗?(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以提问。)三.巩固练习第21页第2题。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口算

2.出示人民币3张100元、4张10元、2张1元。观察:一共有多少元?

根据学生的操作回答,教师板书: 300÷3=100 30÷3=10 12÷3=4 重点问一下12是从哪里来的? 342÷3=114

二、新授

1.出示例2: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2.如果学生猜对了:问你用什么方法猜得如此正确?如果学生猜得不正确: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正确计算出每班种多少棵树26。

3.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竖式计算过程。4.课本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展示学生作业。如果发现错误,请学生判断,并说明原因。5.小结:你觉得计算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

1.第21页第4题。教学反思: 6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全体练习,同桌校对 2.出示课本练习题。

边做边思考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3.界上的许多事物,它们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我们数学也不例外。请同学们看第21页第3题。算算、填填、说说每一组上下有什么联系。

二、笔算练习

1.80÷5

68÷4

98÷7

864÷4

936÷2

696÷4 2.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出示小黑板练习题

三、作业

1.第21页第4题。教学反思: 7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

2.出示74×4=296

52×7=364

296÷4=

364÷7= 你能根据上面的乘法算式,很快地填写出下一个除法算式的商吗?你是怎么想的? 3.出示284÷4=

350÷7= 16÷4=

14÷7= 296÷4=

364÷7= 边填边想这两题上下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新授 1.出示例3。

2.你能列式计算吗?算好后请你在四人小组交流以下问题:(1)被除数前一位2除以6不够商1,你是怎么处理的?(2)处理后得到的商你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商?为什么?(3)接下来的商你又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3、学生说,教师板书竖式:

238÷6=39„„4 4.试一试:156÷3 集体订正 5.计算。

378÷6

425÷5 引导学生把每次除后余下的数余除数进行比较,问:你发现了什么? 强调:为什么每求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6.小结。指着例3与学生的板演提问: 说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二、练习1.做一做

156÷3

434÷8

605÷5

863÷7 2.计算。

176÷2

456÷4

381÷3

495÷5 这4道题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为什么有的商是两位数,而有的商是三位数?想想商的为数与被除数、除数有什么关系?

三、小结: 教学反思:

8课时

一、基本练习

1.听算20题乘除法练习题。

2.课本第23页第一题,给合适的题目涂上颜色。

3.第23页第二题,看好,并用尺子连线。通过除法运算,锻炼计算能力。

4.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要同时要求格式及书写的规范,然后认真检查除法竖式的正确与否,是否漏了单位等。5.“蚂蚁搬家”:设置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尽量的帮助蚂蚁抢运粮食过冬。6.先进行估算商是几位,然后再计算。

7.第7、8题,是综合练习。要求学生综合应用乘数、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知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知识和分析、推理能力解答一席简单的实际问题。另外第7题的解法有多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课后反思:

9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听算20题。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得出验算方法。

出示:

18×6=108

108÷6=

46×7+3=325

325÷7=

3.比较一下,上下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学生得结论教师板书:商×除数=被乘数 商×除数+余数=被乘数

二、新授

1.验证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指板书问:是这样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出示例4。教师巡视指导。

你们验证的结果怎样?

2.验证带余数除法的方法。

你是怎样验算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3.小结。通过上面题目的联系,请同学们说说除法验算的方法和验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

1.课本第25页做一做。你们验算了吗?我们要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2.课本第26页第3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把它分成题目要求的这两类? 一般学生:算出结果再分类。

好学生:看末尾。如果是0或5能被5整除,没有余数,反之带余数。课后小结:

10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计算找联系

1.独立计算课本第27第5题。教师巡视看学生计算的方法。(有的同学做了27×5=135,直接就得出:135÷5=27)

请做得快得同学介绍一下自己得方法。这个方法好吗?我们就用乘除之间得关系来计算。2.算一算,填一填课本第27页的第6题。

二、多角度思考,填里的数

出示2()×4=104,你能在()里填正确的数吗? 请每组派代表说说你们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二、熟练笔算方法

1.判断课本第26页第3题商的余数。

要指导自己判断是否正确,可用什么方法验证?

下面我们来计算一下,看看它们商的为数与你判断的是否一致。再仔细观察以下,商的为数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除数一位数

被除数首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位数 被除数首位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为数— 2. 27页第7题

1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听算

二、新授 1.出示例5。2.例5有四副图,逐一出现。先让学生讲讲他看到的图中故事。然后教师再旁白故事,设置情境。

3.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

2.出示103×3

你能算出积,并把它改写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算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09÷3=103

二、新授 1.出示例6。

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的? 其他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

(教师巡视,找典型问题以便反馈讲评。)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小结在:这题我们是怎样计算的? 2.试一试。

535÷5

618÷6

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 3.出示

605÷8 你会计算吗?验算一下自己对否,为什么商是70而不是7? 4.计算

420÷3

5.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注意什么?

三、练习

1.第28页做一做 2.第29页的第一题。

1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1.口算:32÷8

45÷5

63÷7

42÷6

54÷9

25÷5

13÷4

26÷8

33÷6

52÷8

46÷9

61÷8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0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 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作业

33页第1题:306÷3

360÷3

680÷4

608÷4

1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分钟口算练习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415÷3

280÷6

二、新授

1.出示例2:56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还剩几人? ⑴全班读题,题目里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做什么方法?怎么列式?

⑵562÷4,请你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再在四人小组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2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商0,不写行吗?为什么? ⑷全班口答

2.做一做:631÷3

340÷2

704÷5

843÷6 ⑴同桌任选两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⑵请学生板演,说算法。⑶集体订正

3.巩固: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4天传递了816米,平均每天传递了多少米? ⑴独立完成后同桌说算法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三、作业

1.33页第一题:517÷5

403÷8

262÷6

564÷7 2.33页第四题。

15课时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30÷7

36÷8

68÷9

60÷7 44÷6

53÷8

27÷4

14÷3 2.列竖式计算,并从中选一题说说自己的算法

218÷2

704÷5 3.游戏:比比谁跑得最快

⑴700÷7

7200÷9

4000÷8

880÷4 ⑵600÷2

5400÷6

5500÷5

390÷3

二、综合练习

1.643盆花平均放进5个花坛,每个花坛放多少盆,还剩几盆? ⑴读题,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 ⑵集体订正

2.3位老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怎样买票合算? 票价

成人10元 学生6元 团体6元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买票合算。⑵四人小组讨论:你是怎么想的 ⑶全班汇报。

三、数学游戏

1.每人从0-9的数字卡片中任意拿出4张,编成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题目。2.求出商和余数

3.记下余数,作为自己的得分

4.每人重复上面的三个步骤,继续玩,看谁先得20分 5.思考:从这个游戏中你发现什么?

2课时:估学目标: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小组操作汇报 独立思考、交流 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路 小组互做互批 学生自主探究 观察回答 上台板演

分组讨论、集体订正 动手操作 比较分析

小组讨论、上台交流 个人探究 板演 汇报

2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一、课前思考:准确把握教材, 架起编者与学生间思维的桥梁

1. 领会“数学广角”的编排意图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教材的一个亮点, 是向学生集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窗口。在这一板块中, 编者有意识地安排了丰富而又生动的内容, 如“分类”“找规律”“简单的排列组合”“烙饼问题”“植树问题”“鸡兔同笼”“抽屉原理”等, 这些内容编排的思维层次是从低到高, 从具体到抽象, 逐级递进、螺旋上升, 旨在向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领会教材, 本课的目标定位是引导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 并能利用韦恩图来呈现“集合”, 解决问题。

2. 明确“重叠问题”的编者思路

重叠问题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而来, 具有浓浓的“生活味”。教材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 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 让学生感到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的结果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 由此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为什么计算的结果比实际数量要多?由此让学生整理“重复”信息, 在解决问题中初步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 引领学生将信息整理成集合图, 再让学生理解集合图中的“交集”, 最后是应用集合图解决问题。整个教材编排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和自主性。本课, 经历集合图的建构过程是教学重点, 也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

3. 选择正确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三年级的学生正是思维从具体形象到逻辑抽象的过渡阶段, 在此之前, 虽然学生有一定的潜在的集合知识基础, 但对于集合思想特别是“交集”思想的认识还是比较抽象的。本节课的目标显然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感受“交集”的含义, 并理解和运用韦恩图。根据这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我决定采用“课前渗透—感知集合, 形成冲突—探究集合, 自主建构—体验集合, 内化应用—强化集合”为主线,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思考争论, 使学生内心处于一种“平衡—冲突—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新的平衡”的构建主义学习过程, 实现有效教学。

二、课中思考:促进学习自主, 架起预设与生成间灵动的桥梁

数学思想方法不是一个灌输的过程, 而是一个习得的过程。课堂中, 我充分根据三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和预设教案, 采用“活动”的方式,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习得“交集”的思想, 注重课堂生成。因此, 我安排以下四个板块:

板块一:课前渗透, 感知集合

(1) 猜一猜

课前我们一起来玩个“脑筋急转弯”的游戏。

师: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动物园, 每人买一张票, 可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票, 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是祖孙三人。

师:用我们语文中的一组关联词来说就是:……既……又……

(2) 师小结:爸爸在这里表示有两个身份, 重叠了, 所以我们算人数时只能算一次。

(3)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就是与这有关的非常有趣的重叠问题。 (板书: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板块二:形成冲突, 探究集合

(1) 想一想

师出示三 (1) 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的人数统计表。

师:从统计表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语文小组有8人, 数学小组有9人。

师出示问题: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的同学一共有几人?

生:8+9=17人。

生:如果一个一个地数, 数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为14人。

(2) 引一引

师:数出来一共有14人, 但计算出来的结果却是17人。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生:因为有人既参加语文小组, 又参加数学小组。

板块三:自主建构, 体验集合

课件出示两个圆圈:红圈里表示语文小组的人, 蓝圈表示数学小组的人, 请同学们按照表格中的名单对号入圈。

(1) 说一说:红色圈子里表示什么?有几人?蓝色圈子里表示什么?有几人?

(2) 画一画:两组都参加的学生怎么表示? (思考如何画圈)

(1) 自主画图

师分析同学的作品, 并请该生说明理由;选择与课件相类似的播放并说明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思。

(2) 对比图表

师:同学们把表变成这样交叉的图, 你们更欣赏哪一个?为什么? (很容易看出重复部分)

(3) 介绍韦恩图:同学们研究得出的图, 在数学上叫韦恩图, 是由英国逻辑学家韦恩研究发明的, 被命名为韦恩图。有些数量不仅可以用统计表、统计图、线段图表示, 还可以用韦恩图表示, 它更加直观、形象。

(4) 人文教育:肯定学生的科学创造过程。

(3) 算一算:根据这幅图请同学们算一算, 语文和数学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生列式1:8+9-3=14 (人)

生列式2: (8-3) + (9-3) +3=14 (人)

生列式3: (8-3) +9=14 (人)

生列式4: (9-3) +8=14 (人)

师:计算有重复现象的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生:重复部分只算一次。

板块四:内化应用, 强化集合

(1) 填一填:完成教材第110页第1题: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

两个圈相交的部分表示既会游泳又会飞的动物 (天鹅) 。

(2) 做一做:完成教材第110页第2题。

编成现实情景题:学校文具店昨天进了铅笔、钢笔、练习本、文具盒和画笔, 今天又进了尺子、铅笔、钢笔、练习本和剪刀。小文具店这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

指名板演, 并说明算式的意义, 允许学生算法多样化。 (算式:5+5-3=7 (种) )

(3) 议一议:举例说出生活中像这样有重叠现象的数学问题。

三、课后思考:促进专业发展, 架起行动与反思间和谐的桥梁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 目前主要是在“数”中感知集合、理解“交集”。课堂中, 我注重抓住矛盾冲突, 引领学生去体会“交集”, 理解重复现象, 学生参与意识浓, 学习效果好。体现出两个特点:

1. 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小学数学的终极目标。本课, 我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 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在教学中, 当学生发现统计表上名单和总人数不符时, 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 然后再合作画一画, 用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知识冲突, 从而进行韦恩图的教学,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并体现算法的多样性, 使之“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等能力得以促进和提升。

2.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方法是学习之根本。本课, 我通过一系列活动:“猜一猜” (感知“集合”) 、“想一想” (形成冲突) ——“画一画” (建构“交集”) ——“说一说” (分析“交集”) ——“算一算” (概括“交集”) ——“填一填” (模仿习得) ——“做一做” (自觉应用) , 使学生对集合的认识逐步从“感知”阶段, 过渡到“探究”阶段, 再提升到“建构”阶段, 并进一步走向“应用”阶段, 从而经历了由“感知——体验——建构——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习的全过程。

九年级数学下册综合测试题 篇8

A. B. C. 1 D.

2.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2x+3m-1=0有两个实数根x1、x2且x1·x2>x1+x2-4,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A.m>- B.m≤

C.m<- D.-

3.如图1,O是△ABC的外心,OD⊥BC,OE⊥AC,OF⊥AB,则OD∶OE∶OF=( ).

A. a∶b∶c

B. ∶ ∶

C. cosA∶cosB∶cosC

D. sinA∶sinB∶sinC

4.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 、 、2, △A′B′C′的两边长分别是1和 ,如果△ABC∽△A′B′C′,那么△A′B′C′的第三边长应该是( ).

A. B.

C. D.

5.如图2,小明将一张矩形纸片ABCD沿CE折叠,B点恰好落在AD边上,设此点为F,若AB∶BC=4∶5,则cos∠DCF的值为___.

图2 图3

6.如图3,AB∥CD,AC、BD交于O,BO=7,DO=3,AC=25,则AO的长为__________.

7.抛物线y=x2-4与x轴的两个交点和抛物线的顶点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

8.已知关于x的方程x2+(3-m)x+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那么m的最大整数值是___________.

9. 如图4,△ABC中,∠C=90°,AC=8cm,BC=4cm,一动点P从C出发沿着CB方向以1cm/S的速度运动,另一动点Q从A出发沿

着AC方向以2cm/S的速度运动,P、Q两点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t(s).

(1)当为几秒时,△PCQ的面积是△ABC面积的 ?

(2)△PCQ的面积能否为△ABC面积的一半?若能,求出t的值;若不能,说明理由.

图4 图5

10.如图5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2cm,点A、C分别在y轴的负半轴和x轴的正半轴上,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A和点B且12a+5c=0.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如果点P由点A开始沿AB边以2cm/s的速度向点B移动,同时点Q由点B开始沿BC边以1cm/s的速度向点C移动.

①移动开始后第t(s)时,设S=PQ2(cm)2,试写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t的取值范围;

上一篇:《天才书》读后感下一篇:焦作市中考满分作文-我因先生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