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信息学重点总结

2025-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空间信息学重点总结(精选5篇)

空间信息学重点总结 篇1

1、医学信息学:是研究生物医学信息、数据和知识的存储、检索并有效利用,以便在卫生管理、临床控制和知识分析过程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科学。

2、医学信息学的研究内容:医学信息、医学信息技术、医学信息系统。

3、医学信息技术:是用于管理和处理医学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是人们用来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存储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显示信息的相关技术,其研究内容涉及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包括的技术:感测与识别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施用技术。

4、医学信息系统:是结合生物医学和卫生健康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医疗卫生和健康问题,为临床和管理决策提供支持的系统。常见的医学信息系统有:医院信息系统(HIS)、实验室信息系统(LIS)、临床信息系统(CIS)、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公共卫生信息系统(PHIS)、远程医学、信息检索、决策支持系统(DSS)、电子病历(EMR)、电子健康档案(EHR)。

5、医学信息学的主要研究进展有:电子病历被持续关注、电子健康正迅速崛起、数字技术更深入临床、信息系统建设方兴未艾、新兴分支学科快速成长。

第二章

1、知识管理(KM):是以整合及协作方式来促进信息资产的创造、捕获、组织、访问、和使用过程的一门学科。应用:知识管理在医疗卫生决策中的应用 知识获取、知识评估、证据形成 知识管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隐性知识的管理、显性知识的管理、隐性知识交流共享与显性化的管理

2、知识发现:是从数据集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以及最终可理解的知识的过程。过程:选择、预处理、转换、数据挖掘、解释与评估

第三章

1、医院信息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的人流、物流、财流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医疗活动各阶段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信息,从而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

2、建设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优化工作流程、提高运营质量、缩短诊疗周期、强化科学管理、节约诊治成本、改变决策方式

3、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支持联机事务处理、支持科室级信息的汇总与分析、支持医院决策层对管理信息的需求

4、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门急诊管理分系统、住院及病房管理分系统、病案管理分系统、检验信息管理分系统、检查信息管理分系统、药品管理分系统、手术与麻醉管理分系统、血库管理分系统、收费分系统、物资管理分系统、设备管理分系统、经济管理分系统、综合查询统计分系统、患者咨询服务分系统、医疗保险接口、系统工具

5、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的内容:中心机房的维护、软件维护、数据维护、数据字典维护、硬件维护、网络安全管理

第四章

1、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管理信息系统(hospi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HMIS)临川信息系统(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CIS)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EMR)护理系统(nursing information system,NIS)

2、电子病历:是以患者为中心建立的一个完整的、终身的、纵向的、多媒体的、包含所有重要临床信息的记录。

3、临床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对患者信息进行采集、存

储、处理、传输,为临床医护人员所利用,以提高医疗质量为目的的信息系统。

4、社区: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群组成,具有共同的地理环境,共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方式,共同的利益与需求的区域共同体。

5、社区卫生:为患者提供整合的、便利的医疗保健服务,医生的责任是满足绝大部分个人的医疗需求,与患者保持长久的关系,在家庭和社区的具体背景下工作。包括社区医疗和社区保健两个部分。

6、社区医疗信息系统的目标:以社区为中心以经济活动为轴线以行政管理为基础④通过对社区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统计处理和智能分析,实现对整个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科学评估,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依据,提高全体居民的健康水平

第五章

1、放射科信息系统(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RIS)是基于医院影像科室工作流程和任务执行过程管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主要实现医学影像检查工作流程的计算机网络化控制、管理和医学图文信息的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远程医疗。

2、RIS的功能:预约模块、检查模块、报告模块、查询模块、统计模块、管理模块

3、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是一个涉及放射医学、影像医学、数字图像技术(采集和处理)、计算机与通讯、C/S体系结构的多媒体DBMS系统,涉及软件工程、图形图像的综合及后处理等多种技术,是一个技术含量高、实践性强的高技术复杂系统。由图像信息的获取、传输与存档和处理等部分组成。

4、DICOM文件为医学影像的专用存储格式,其后缀为.dcm,在CT、磁共振、医院PACS系统中应用广泛。

5、数字医学图像通信协议(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DICOM)是关于医学数字图像和通信的国际标准,它为医学图像及其他数字信息在各种医疗设备之间的传输定义了统一的规范。

第六章

1、公共卫生信息系统(PHIS)是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构建的覆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中心、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效、快速、通畅的网络信息系统。

2、五级网络:乡镇、县(区)、地(市)、省、国家三级平台:地(市)、省、国家

3、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纵横联网;规范标准、资源共享;平战结合、预警预报;多方投资、分级负责;明确职能、分层装备。是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系统建设项目。

4、电子健康档案:是人们在健康相关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备查价值的电子化历史记录。

5、电子健康档案作用:满足自我保健的需要、满足健康管理的需要、满足健康决策的需要

6、电子健康档案特点:以人为本、内容完整、重点突出、动态高效、标准统一、分类指导

7、电子健康档案的系统构架: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生命阶段、健康和疾病问题、卫生服务活动作为三个维度构建的一个逻辑构架,用于全面、有效、多视角地描述EHR的组成结构以及复杂信息间的内在联系。

8、电子健康档案数据标准:全国统一、科学合理、满足基层、灵活适用。主要包括电子健康档案相关卫生服务基本数据集标准、电子健康档案公用数据元标准、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元分类代码标准

9、以病历为基础的检测信息分类:以医院为基础的检测、有专门机构对专病进行管理

10、事件为基础的监测信息是以一宗特定的公共卫生事件作为检测信息管理对象。

11、疾病监测信息管理主要包括:信息采集、统计分析、信息反馈、预测预警、信息发布、监测组织和监测系统

12、卫生监督信息系统的目标:在建设覆盖全国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信息标准体系,完善的监督信息系统业务应用软件,共享卫生监督数据和信息资源,实现卫生监督工作实时、动态和科学管理,规范卫生监督执法行为,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效率。

13、卫生监督信息标准化指导思想: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建立卫生信息化标准,逐渐形成卫生标准化研究开发和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原则:科学严谨、分工协作、分步实施、不断完善

14、妇幼保健信息系统(MCIS):是指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的要求,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妇幼保健机构及相关医疗保健机构开展的妇幼保健服务工作各主要阶段所产生的业务、管理等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存储、分析、传输及交换,从而为卫生行政部门、妇幼保健机构及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等得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

第七章

1、远程医学:从广义上讲是使用计算机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提供的医学信息和医学服务,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远程护理、远程教育、远程医学信息服务等所有医学活动。从狭义上讲,是指远程医疗,包括远程影像学、远程诊断及会诊、远程护理等医疗活动。

2、远程医疗:是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在异地之间进行临床医学信息传输和处理的医疗活动,诸如临床咨询、远程会诊、远程检查、远程手术等。

3、远程卫生:是指利用各种远程通讯技术提供卫生服务和信息,是远程医疗概念的延伸或扩展。

4、电子健康:是以因特网为核心技术手段,通过网络普及实现医疗服务领域的通讯化革新,通过提高卫生体系的效率来减少卫生支出,通过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做出健康方案和进行自我护理,通过促进卫生专业实践和交流加强临床护理和卫生服务,通过应用新措施改善服务不到位人群的卫生质量。

5、数字医学是指以医院和患者为对象的数字化医学科学体系,是实现电子健康的技术支撑。

6、现代远程医学涵盖的医学活动的内容:医疗方面、教育方面、数据共享方面

7、远程医学系统的组成: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寻求医疗服务的需求方、联系两者的通信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及诊疗装置

8、远程医学的支撑环境:软硬件系统支持环境、医学信息数字化环境、通信网络环境、协同工作环境、远程医学标准

9、远程医学的应用:远程医疗、远程医学教育、远程学术交流、远程信息资源共享

10、远程医学教育可提供的内容和形式:远程医学学历教育、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远程健康教育

第九章

1、决策支持系统(DSS):是一种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2、医学决策支持系统是指将医学知识应用到某一患者的特定问题,提出具有最佳费用/效果比的解决方案的计算机系统。

3、通过CDSS对临床问题做出科学决策时需考虑3要素:患者需求、患者临床表现以及患者高危因素;医生的诊疗需求;基于循证医学的客观证据

4、现有的临床决策系统(CDSS)的主要形式:基于知识库的CDSS、基于非知识库的CDSS5、临床决策系统的构建方法:贝叶斯网络、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产生式规则系统、逻辑条件、因果概率网络

6、临床决策支持系统面临的技术上的挑战:系统维护、系统评价

第十章

1、生物信息学: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生物体系和生物过程中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内涵和信息的传递,研究和分析生物体细胞、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药理过程中的各种生物信息,亦即生命科学中的信息科学。

2、生物信息学的发展阶段:前基因组时代、基因组时代、后基因组时代

3、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内容:生物分子数据的收集管理、基因组注释、基因表达数据的分析、分子系统发生分析、完整基因组的比较、蛋白质结构预测、从功能基因组学到系统生物学

4、生物医学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疾病相关基因的识别、单核苷酸多态性、从模式生物研究疾病相关基因、生物信息学与药物设计

5、与基因有关的疾病分类:单基因病、多基因病、获得性基因病

6、识别人类疾病相关基因的传统研究方法:候选基因法、位置克隆法

7、识别人类疾病相关基因的现代方法:完整基因组比较、基因表达谱微阵列

空间信息学重点总结 篇2

关键词:信息竞赛;奥赛辅导;专业素养;小组合作

一、制度保障,扎实推进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成立奥赛班,实行奥赛辅导教练员制,建立校内奥赛辅导联席会议制度随时解决奥赛辅导中的难题。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信息学奥利匹克竞赛的重要性,无论是活动经费、时间,还是参加辅导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均加大了支持的力度。对奥赛辅导成绩突出的教师在聘任、评优、职级、工作量等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同时学校加大了奖励力度和宣传力度,拿出专项资金奖励在奥赛中做出贡献的教师、学生,鼓励获奖教师及时总结经验,在全校推广。这样,更有利于各方面关系的协调,更有利于集思广益,发挥优势,群策群力干好特长生培养和衔接培养工作。如:设置奥赛教研室专门负责奥赛管理,实行信息学竞赛主教练负责制,设立了信息学竞赛辅导津贴,建立了信息学竞赛奖励机制;保证了信息学竞赛辅导时间,每周至少有5课时的信息奥赛辅导时间;鼓励辅导教师积极参加各种信息学奥赛辅导培训,对获奖的学生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奖学金。在学校领导高起点定位的指引下,我校信息学奥利匹克竞赛活动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

二、精选人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培养一个高水平的奥赛选手,一般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因此,结合我校的特长生衔接培养优势,我们从高一开始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同时为奥赛选拔培养好的苗子做准备。同时开设电脑程序设计活动课,为喜爱电脑程序设计的同学提供可活动的空间。实践中我们越来月坚定地认识到,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素质的前提下,尖子出的越多越好,但必须按照教育规律,眼中只有奖牌,最终反而可能夺不了奖牌。因此,我们要把这一思想内化为竞赛理念,努力研究优秀生成长规律,鼓励学生冒尖,鼓励学生努力做到要夺取奖牌,将辅导重点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上。

三、发挥网络优势,建立竞赛专题题库网站

网络的利用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开阔视野,使知识的获取变得更方便、快捷。我们在信息学竞赛活动中十分注重学生的网络化学习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教学带来的便利,通过计算机辅导教学、上网浏览学科竞赛动态、下载辅导资料和历年试题等方式,使我们的辅导工作与国家学科竞赛接轨。我们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学奥数资料,建立奥赛题库网站,内容包括竞赛快讯、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简介、历年信息学联赛初复赛试题、试题答案分析详解、竞赛论文集锦等栏目。提倡通过网络,与国家队队员和以前获奖的高水平选手交流,全面提高对知识、技术水平,以及多比赛细节的认识。我们自主开发了信息学竞赛辅导专题题库网站,并以此为阵地积极尝试多种教学模式,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对参赛选手的管理及培训

高水平的信息学竞赛培训对学生自身很有益,将使这些孩子全面成才、受益终生。信息学竞赛的发展不仅要求选手精通计算机专业知识,更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科学作风,具有开阔的思维、广博的知识面、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还要求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善于向别人学习、与他人合作。参赛选手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很强的调试程序的能力。选手必须全面发展,特别是要有较好的数学方面的基础,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该有良好的心里素质。我们要鼓励参赛选手从小励志成为高素质人才,要积极进取,努力拼搏。

1、本地化集训和外出学习相结合

信息学竞赛其难度远远超过了高中信息教材内容,大多数知识都是大学内容。参赛学生光靠课内听课、小组合作学习、课下自学是不够的,很有必要参加高质量的课外培训,而这种培训又不是一般竞赛指导教师能够胜任的。我们主要采取的是本地化集训和外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外出学习,是促进尖子生水平提高的一个有效方式,我们这几年常选送学生到北京清北学堂听课、参加围绕竞赛组织的培训和集训,并认真根据辅导教师所讲静心研究、细细体会,力争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对特长生应尽早开始培养

我校每年对高一学生入学第一周就开始进行培训、指导。近年来,随着青少年认知能力的普遍提高,初中的学生已完全能接受计算机高级语言的基础知识,把对语言的学习下放到初中是完全可行的,因此,我们自治区已有很多初中生开始参赛,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的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辅导的起步越早,选手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竞赛水平。

3、用"任务驱动"、"自我培训"、"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传授培训内容

信息学竞赛培训具有人说少、规模小、课堂教学灵活、学生水平层次多的特点,因此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利用率成为一个难题。其中"任务驱动方式"特别适合于不同水平学生的培养,方便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自己講解对某一知识点或问题的看法和体会,可以更深入的对算法等问题进行多样化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品质的教学模式。它使培训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小组学习中应注意一些问题,如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要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教师应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引导作用。

五、提高辅导教师的专业素养

常听同事说:要给学生半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深入浅出的比喻形象的说明了教师必须具备深厚地专业知识和业务处理能力。这种处理能力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教师深厚而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于深厚而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主要依靠教师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来形成。教师应该抓住每一次与信息学奥赛相关的学习机会。可以走出去和全国各地的同仁们交流心得体会。除了外出学习交流外,个人认为另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是:编写程序。信息学奥赛的核心内容便是程序的编写。教师如果能在这方面下苦功夫,持之以恒,往往能够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

以上是我近几年来在组织、参加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还很肤浅。罗马城并非一日建成,冰封千里非一朝之功,这其中凝聚着师生大量的心血,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取得佳绩。今后我们将脚踏实地、一如既往地继续努力,力争在以后的比赛中取的更好的成绩。

2014年 重力学重点总结 篇3

第二章:

1.正常重力场:

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匀,地球表面也不光滑,准确地计算地球的引力是十分困难的,但可以把地球内部物质分布和表面形状理想化,即假设:

⑴地球是一个两极压扁的旋转椭球体且表面光滑;

⑵地球内部物质密度呈层状均匀(层面共焦点,层内均匀);

⑶地球是一个刚性球体,内部各质点位置不变;

⑷地球的质量、自转角速度不变。在这个假设前提下,构造一个正常重力场。

2.正常重力位:正常引力位与离心力位之和,称为正常重力位。

3.扰动位:某点的重力位与正常重力位之差。

4克莱饶定理:表示正常场地球模型的重力扁率和旋转椭球的扁率之间的关系称为克莱饶定理。其中pem53nme

2 得到:2

5斯托克司定理: 如果已知:

(1)一个等位面的形状。

(2)它内部所包含的物质的总质量 M。

(3)以及整个物体绕某一固定轴作匀速旋转的角速度。

则这个等位面上及其外部所有点上的重力位都可以单值地被确定,而无需知道地球内部质量的具体分布情况。

补充:逆定理:如果已知一个封闭水准面上的重力值,且其外部无质量,就可以确定这个封闭面的形状。

6.索米格兰纳公式:

e(1sin2Bn1sin22Bn)正常重力的一般公式为:

121814 称为索米格兰纳公式

7.地球椭球:

满足以下四个基本条件,即:

(1)椭球表面为等位面(称为正常大地水准面);

(2)它的位W0与真实地球理想大地水准面的位相等;(3)椭球中心与地球质心重合;

(4)椭球的质量M、惯性矩之差(C-A)的椭球,称为地球椭球。

8.正常重力公式:

地球椭球表面正常重力场的数学表达式便称为正常重力公式。

9.地球重力空间变化的特征:

(1)地球的形状——扁椭球体引力随纬度变化,在大地水准面上,两处最大,赤道处最小,两者相差约1800mGal;

(2)地球自转——惯性离心力随纬度变化,在大地水准面上,两极等于零,赤道最大,最大变化达3400mGal;

(3)地球表面起伏不平:

①测点距地心距离变化

②测点周边地表物质引力各异 ③地质构造和岩石的引力在个测点上不同(4)地球内部物质密度分布不均匀;

(5)太阳与月球的引力,最大变化达0.2mGal。

其它问题:

1.直角坐标系中地球重力场(包括各个分量)的基本表达式: 2.重力位与重力的关系:

3.直角坐标系中地球重力位(引力位及离心力位)表达式: 4.球坐标系中地球外部重力位及重力表达式;

第三章:

1.布隆斯公式(含推导):

推导:由重力位定义,空间重力位有:WUT,由于实际大地水准面

与标准椭球面不可能完全重合,设 p 点为大地水准面上的点,其在椭球面上的(铅锤)投影为p0,两点间的距离为N。令椭球面上正常重力位为U0=C,则 p 及 p0点处的重力位W(p)U(p)T(p)可表示成:W(p0)U(p0)T(p0),用正常重力位垂向一阶导数可以近似表示 p 点的正U(p0)U(p)常重力,即

UnNp0U(p)U(p0)UnNp0,显然有:W(p)U(p0)U(p)U(p0)T(p)得出:W(p)U(p0)UnNT(p)p0,对于W(p)和 U(p0),我们有事先的假定,即在确定正常重力位时,其在地球椭球面上的重力位数值(U(p0)=C)应与大地水准面上的实际重力位值(W(p)=C)十分逼近。这里姑且认为两

W(p)U(p0)0者相等

TNUnp0

 UnT可以得到:N(布隆斯公式)p0 2.重力基本微分方程:

T1Tg0hh,该方程建立了实测重力异常与扰动位之间的关系,是重力学基本公式之一。由边值问题解出T,再应用布隆斯公式求N,从而确定大地水准面形状。

3.垂线偏差的概念:

大地水准面内法线与对应的椭球面内法线之夹角。

4.大地水准面高度:

GPS观测点距离 WGS84 椭球面高度(h)和大地水准面高度(N),计算出正高(H = h-N),正高就是观测点距离大地水准面的高度。注意:大地水准面高度的不精确会导致正高测量的不精确。

5.大地水准面的形状特征:

(1)大地水准面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曲面;

(2)从宏观上看,大地水准面与旋转椭球面差异不大,变化幅度为-105m至+77m,相对精度小于10-5,基本可视为旋转椭球面;

(3)大地水准面的最大偏离在印度半岛南方赤道上;

(4)实际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呈“梨”状(King-Hele, 1969)。

其它问题:

1.泊松积分公式。

2.布隆斯公式的球谐展开式。3.求取扰动位的基本思路。4.大地水准面的形状特征。

第四章:

1.相对重力测量的零点漂移(零漂)概念:

利用弹性体制成重力仪,弹性体在外力长期作用下,会产生弹性疲劳,即弹性性质会发生改变。当超出了弹性限度,则弹性体发生永久变形。在重力仪中,这种现象表现为在同一点上的读数有变化(不考虑任何其它因素),这种变化称为零点漂移,简称零漂。零漂是所有弹性重力仪不可克服的一个弱点。一台重力仪的精度高低,质量好坏主要看它零漂值的大小以及变化是否线性。

2.时变重力测量的影响因素:

(1)测量仪器和观测方法:微震、大气压及温度变化,重力仪零位漂移。(2)大气影响:大气压变化

(3)水文因素:地下水和土壤湿度随时间变化以及地表水位变化,(4)人类活动干扰:开采石油、天然气和地热,大型水库蓄水与放空等(5)固体潮:潮汐波振幅和相位变化

(6)地球动力学原因造成的地球质量位移:全球性(地球内部质量长时期位移)、区域性(板块边缘和内部)、局部性(地震、火山等)

3.重力测量野外观测方式:

(1)单次观测(2)往返观测(3)三重小循环观测

4.观测数据整理步骤和零漂校正(1)观测数据整理步骤:

格值转换:根据仪器格值,将所有观测的仪器读数转换为有重力单位的观测值(按仪器格值使用方法);

固体潮计算:按照观测的日期、时刻、以及测点的经纬度,计算固体潮理论值,并对观测数据进行校正;

零点漂移:利用固体潮校正后的观测值,按观测方式的不同选择方法,进行仪器零点漂移校正;

归算:将零漂校正后的观测值归算到基点,得到测点重力值,或归算到测区起算点,得到相对重力值。

(2)零漂校正:

【1】单次观测校正 【2】往返观测校正 【3】三重小循环观测校正

其它问题:

1.A10、gPhone、CG-5的应用范围和精度。2.重力异常精度。

第五章

1.扰动位:

某点的重力位与正常重力位之差。

2.异常重力: 是指在地面上观测到的重力值与正常重力值相比较后的差值。

3.一般意义的重力异常: 一般意义上重力异常是指在地面上观测到的重力值与正常重力值相比较后的差值。一般异常概念:重力值与相应位置上的正常重力值之差,即

gg0。而这样的重力异常往往意义不明确,因为造成重力异常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地形起伏,二是地下物质分布不均。

4.自由空间校正:

将大地水准面或地球椭球面上的正常重力值换算到测点高程处正常重力值。

5.自由空间重力异常:

如果在起伏地表进行重力测量,地面重力将随着高程变化而变化。需对重力测量数据进行高度影响进行校正。

6.布格校正:

将中间层校正与自由空间校正合为一体,称为布格校正 *注:中间层校正:是以大地水准面或地球椭球面作为基准面,将以各测点高程为厚度的物质层在测点处产生的引力之铅锤分量,从重力观测值中减去。

7.地形校正: 将测点周围起伏地表与该测点所在水准面所包含的(无论高于或是低于测点的)物质在测点处产生的引力之铅锤分量加到观测重力值中。

8.布重力异常: 将测点上观测的重力值,经过自由空间校正、地形校正、和布格校正,再与正常重力进行比较,得到的重力异常只反映地下物质密度不均匀状态,这种异常称为布格异常

9.均衡校正:是指对重力测量资料的一种校正,它包括地形校正δgT和补偿校正δgc两个部分。重力值中考虑全球地形质量对观测点产生的重力影响所作的校正,称地形校正;考虑与地形质量相对应的补偿质量影响所作的校正,称补偿校正。

10.均衡异常:

若把地壳视为均衡的,按照均衡理论,根据高程和海水深度变化,将均衡地壳物质密度或厚度按正常地壳进行补偿——计算补偿物质产生的引力效应,作为均衡校正,把它从布格重力异常中减去,即可以得到均衡异常。均衡正异常—— 地壳物质盈余。均衡负异常—— 地壳物质亏缺。

11.引起地球重力(在地表)变化的主要原因分析:

(1)地球的形状——扁椭球体引力随纬度变化,在大地水准面上,两处最大,赤道处最小,两者相差约1800mGal;

(2)地球自转——惯性离心力随纬度变化,在大地水准面上,两极等于零,赤道最大,最大变化达3400mGal;

(3)地球表面起伏不平:

①测点距地心距离变化

②测点周边地表物质引力各异 ③地质构造和岩石的引力在个测点上不同(4)地球内部物质密度分布不均匀;

(5)太阳与月球的引力,最大变化达0.2mGal。

12.布格重力异常在高地平原和海洋地区的分布规律: 如果地形被补偿 —— 海平面以上的质量盈余被下方的质量亏损抵消,导致自由空间异常小,布格异常大且为负值;

如果地形没被补偿 —— 自由空间异常大且为正值,布格异常为零

13.剩余密度:

地质体密度(σ)和围岩密度(σ0)的差值,称为剩余密度。

14.剩余质量:

地质体的剩余密度和它体积的乘积称为地质体的剩余质量。用符号ΔM表示 15.密度界面:

将不同密度的地层分隔开的曲面

16.二度体:

引起二度异常的地质体称为二度体,如层状矿体、脉状矿体、向斜、背斜等。具有一定走向,且沿走向方向异常值变化不明显的异常,称为二度异常,它是二维空间坐标(x,z)的函数。当异常体沿着走向方向无限延伸,且在走向方向上异常体的埋深、截面形状、大小和异常特点都稳定不变,则称此种形状为二度体。17.三度体:

引起三度异常的地质体称为三度体,如囊状矿体、透镜体、岩株、岩筒等。没有明显走向的不规则异常,是三维空间坐标(x,y,z)的函数,这种异常称为三度异常。

18.地球物理正、反演的概念:

(1)所谓正演问题,就是给定地下某种地质体的形状、产状和剩余密度等,通过理论计算求取它在地面上或空间范围内引起的异常大小、特征和变化规律等,即“由源求场”。

(2)所谓反演问题,则是依据已获得的重力异常特征、大小、分布等,并结合地质、钻探及其他地球物理资料,求解重力场源体的空间位置、形状、大小、产状和场源密度等,即“由场求源”。

19.复杂形体正反演的基本思路:(1)任意多边形截面二度体的正演(2)复杂三度体的水平截面法

(3)其它形体组合法 立方体 垂直物质线段

(4)选择法

其它问题:

1.获得各种重力异常的方法、各种重力异常的物理含义:

2.重力异常资料处理的目的、异常划分、空间延拓、导数换算;

第六章

1.卫星重力测量的基本原理:

人造卫星在空间运行过程中,由于地球重力变化的影响,会使轨道产生偏离,这种偏离称为“轨道摄动”。利用测量技术,可以获得轨道摄动量,由此推算出地球重力球谐表达式中的球谐系数。

2.开普勒定律:

从天体力学可知,卫星在理想情况下运行的正常轨道可用开普勒三定律来描述,即

(1)卫星的轨道是椭圆,地球的质心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

(2)从地球质心引向卫星的向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卫星绕地球运行周期的平方与卫星轨道长半轴的立方成正比。

3.卫星轨道根数:

如果卫星运行遵循开普勒定律,可以用6个参数来描述卫星在任意时刻的空间位置,这6个参数为(称为轨道根数):

(1)轨道长半轴

a

(2)轨道偏心率

e

(3)轨道面倾角

i(4)升交点赤经

(5)近地点角距

(6)卫星过近地点的时刻(或真近点角υ)

其它问题:

1.卫星重力基本公式: 2.摄动位球谐表达式: 3.卫星重力异常表达式:

4.利用卫星轨道摄动卫星轨道根数确定引力位系数的基本思路。

第七章

1.地球的平动:

平动的概念就是指物体内部各点都具有相同的速度和加速度。在这里,各点平动是圆周运动,即A点与Oe点具有相同的向心加速度。

2.起潮力:

以月球为例,由于月球是绕月-地共同质心O 旋转,地球上各质点受到的离心力与月球引力的合力就是起潮力。月球和太阳相对地球位置不同时,地球上各质点受到的力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同。

3.地月系统的惯性离心力:

地月系统围绕共同质心O点旋转的惯性离心力,可见,月球对地球提供的引力维持着地球绕O点作圆周运动,Oe点即受到月球的引力就等于该点的惯性离心力。

4.平衡潮:

假设地球是一个刚体,则在起潮力的作用下,地球所产生的一切潮汐现象都称为平衡潮。

5.刚体地球的重力固体潮、在地球是刚体的情况下,起潮力沿地球重力方向(即垂直于大地水准面的方向)的分量称为刚体地球的重力固体潮。

6.大地水准面潮汐、在地球是刚体的情况下,大地水准面就是覆盖在刚体地球表面的静止海水面。当有起潮力作用时,此大地水准面将因潮汐运动而发生形变。根据一般的原理,形变后的大地水准而形状如图中的虚线椭圆。此时原来大地水准面上的A点上升至A点,B点下降至B点。AA和BB称为大地水准面平衡潮高。这种现象称为刚体地球的大地水准面潮汐。

7.地倾斜固体潮;

对于刚体地球,沿大地水准面水平方向的起潮力分量gh将引起垂线方向的变化,这就是说,地球上任一点的垂线方向应是重力(减去起潮力垂直分量)与引潮力水平分量的合力方向。由于起潮力水平分量gh的作用使垂线方向g偏离了角(一般很小),因此可以写成:gh/g

由于垂线偏离,过A点的水平面发生同样的倾斜,这就相当于地平面的倾斜,这种垂线方向的变化称为地倾斜固体潮。

8.三种拉普拉斯潮的名称及特征、(1)长周期潮

(2)日潮

(3)半日潮

其它问题:

1.固体潮表现形式: 2.潮汐波分类:

3.起潮力位(包括太阳和月球)的(仅考虑二阶)基本表达式:

空间信息学重点总结 篇4

第一章

宪法基本理论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

一、宪法的词源

二、宪法与法律的关系

(一)宪法与法律具有共同的经济基础,主要取决于社会的物质文化形态

(二)宪法与法律都是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三)宪法和法律都以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义务来确认和保护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

(四)宪法和法律一样具有制裁性

但宪法是高级法,与法律相比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通常被称之为“法律的法律”,具自身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标志着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国家生活中的地位。

三、宪法的特征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1、宪法内容的根本性

2、宪法效力的最高性

3、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特殊性

(二)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三)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四、宪法的本质

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五、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一)宪政的概念和特征

宪政也称“民主宪政”、“立宪政体”,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础,以限制与规范国家权力为手段,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宪政的特征是:

1、宪法实施是建立宪政的基本途径

2、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

3、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是宪政的集中表现

(二)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则是宪法的实践。也可以说,宪法是静态的宪政,宪政是动态的宪法。因此,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立宪的目的就是宪政的目的;没有宪法就谈不上宪政,而离开了宪政,宪法则成了一纸空文。

六、宪法的分类

(一)传统的分类

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2、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3、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二)马克思主义宪法学的分类

资本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

第二节

宪法的历史发展

一、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

(一)近代意义的宪法产生的条件

1、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

3、思想条件

二、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一)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二)临时宪法和四部宪法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作用。

2、四部宪法:1954 年宪法;1975 年宪法;1978 年宪法和 1982 年宪法。

(三)我国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正

指导思想

经济政策

具体制度

1988 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1993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改革开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存在和发展。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营经济”改为“国有经济” ;国有企业、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自主权;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县级人大任期由 3 年改为 5年

1999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理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引导、监督和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反革命”改为“危害国家安全”

20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鼓励、支持和引导、监督和管理非公有制经济;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全国人大代表组成增加特别行政区代表;国家主席进行国事活动;“戒严”改为“紧急状态”;乡级人大任期由 3年改为 5 年;国歌

第三节

宪法的基本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

二、基本人权原则

三、法治原则

四、权力制约原则

第四节

宪法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作用

一、宪法的一般功能

(一)确认功能

(二)保障功能

(三)限制功能

(四)协调功能

二、宪法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一)宪法在立法中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定的原则、规划内容与具体实施过程都在宪法指导下进行,体现了宪法原则的具体化。宪法在立法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1、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目标。

2、宪法确立了立法的统一基础。

3、合理的法律体系的建立是实现宪法的基本形式之一。

4、宪法规定了解决法律体系内部冲突的基本机制。

5、宪法是立法体制发展与完善的基础与依据。

(二)宪法在执法中的作用

(三)宪法在司法中的作用

(四)宪法在守法过程中的作用

第五节

宪法的渊源与宪法典的结构

一、宪法的渊源

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判例、国际条约等。

二、宪法典的结构

(一)序言

(二)宪法正文

(三)附则

第六节

宪法规范

一、宪法规范的主要特点

(一)根本性

(二)最高权威性

(三)原则性

(四)纲领性

(五)相对稳定性

二、宪法规范的分类

(一)确认性规范

(二)禁止性规范

(三)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

(四)程序性规范 第七节

宪法的效力

一、宪法效力的概念

二、宪法效力的表现

(一)宪法效力的特点(最高性与直接性)

(二)宪法对人的适用

(三)宪法对领土的效力

三、宪法与条约

第二章

国家的基本制度(上)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

三、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色

(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二)爱国统一战线

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经济

(一)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二)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发展,对集体经济实行鼓励、指导和帮助。

(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还表现在自然资源归国家和集体所有:

1、矿藏、水流、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2、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集体所有。

3、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既可属于国家所有,也可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

4、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水塘、水库中的水,属于集体所有。

二、非公有制经济

(一)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等形式。

(二)1999 年宪法修正案: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济是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2004 年宪法修正案:国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 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第三章 国家的基本制度(下)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与特点

(一)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逻辑起点。

(二)选民民主选举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提。

(三)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

(四)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

第二节

选举制度

一、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

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是指一国公民享有选举权的广泛性程度。

1、享有选举权的基本条件:(1)中国公民;(2)年满十八周岁;(3)未被剥夺政治权利。

2、不能行使选举权的三种情形

(1)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即因为刑事犯罪被人民法院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如果被判处有

期徒刑、拘役、管制而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仍享有政治权利,仍应准予行使政治权利。被行政拘留或者劳动教养的人,也同样享有政治权利。

(2)停止行使选举权利的人;即因危害国家安全罪或者因其他严重刑事犯罪被羁押,正在

受侦查、起诉、审判的人,经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在被羁押期间停止行使选举权利。

(3)精神病人;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

精神病人不是不享有选举权利,而是因为其精神缺陷而不能正常行使。

(二)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1、选举权的平等性,是指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选举权的平等性包含以 下含义:(1)每一选民在每次选举中只能在一个地方享有一个投票权,即投票机会的平等。

(2)不承认也不允许任何选民因民族、种族、职业、财产状况、家庭出身、居住期限的不 同而在选举中享有特权。

(3)不允许非法限制或者歧视任何选民对选举权的行使。

2、选举权的平等性不仅包括选民的机会平等,而且包括选民投票的结果平等;但我国选举

权的平等性着重于实质上的平等,而不单纯是形式上的规定。我国选举法规定了以下形式上的不平等:

(1)在一般情况下,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

(2)少数民族所代表的人口数可以少于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

(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选出;选出的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监督、对原选举单位负责。

2、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

选出;选出的代表受选民监督,对选民负责。

(四)秘密投票原则

1、选民不署自己的姓名,亲自书写后投入密封票箱。

2、可以注明同意或者不同意,也可以另选他人或者弃权。

3、不能亲自书写的,也可以委托他人代写。

二、我国选举的组织与程序

(一)选举的组织

1、人大常委会

在实行间接选举的地方,如全国人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设区的市和自治州的人

大代表的选举,由本级人大常委会主持。

2、选举委员会

在实行直接选举的地方,如市辖区、县、不设区的市和乡、镇的人大代表的选举,设立选举

委员会主持。乡级选举委员会受县级人大常委会的领导。

(二)选区划分和选民登记

1、选区划分的标准:(1)按居住状况划分;(2)按生产单位划分;(3)按事业单位划分;(4)按工作单位划分。

2、选民登记

(1)一次登记,长期有效。(2)选民名单的公布与异议。

(三)代表候选人的提出

1、推荐代表候选人

(1)由选区或者选举单位提名产生。(2)选民或者代表 10 人以上联名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3)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单独或者联合推荐代表候选人。

2、代表候选人的人数——差额

3、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

4、间接选举中候选人的来源范围

5、介绍代表候选人

(四)投票选举

1、投票的种类

2、委托投票

3、代表当选的条件

1、选举本身必须有效

(1)每次选举所投的票数,多于投票人数的无效,等于或者少于投票人数的有效。

(2)在选民直接选举人大代表时,选区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

2、所计算的选票必须有效

每一选票所选的人数,多于规定应选代表人数的作废,等于或者少于规定应选代表人数的有 效。

3、代表候选人获得一定的选票

(1)在选民直接选举人大代表时,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 当选。

(2)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代表候选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

4、得票相对较多

获得过半数选票的代表候选人的人数超过应选代表名额时,以得票多的当选。如遇票数相

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当就票数相等的候选人再次投票,以得票多的当选。

(五)罢免

1、罢免直接选举所产生的代表

(1)原选区 50 人以上(对县级人大代表)或 30 人以上(对乡级人大代表)的选民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案。

(2)罢免要求应向县级的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

(3)罢免县级或乡级的人大代表须经原选区过半数的选民通过。

2、罢免间接选举所产生的代表

(1)县级以上的各级地方人大的主席团或者十分之一以上的人大代表联名,可以向本级人

大提出对该级人大所选出的上一级人大代表的罢免案。

(2)在人大闭会期间,县级以上的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常委会组成人

员联名,可以提出对由该级人民代表大会所选出的上一级人大代表的罢免案。(3)罢免案须经原选举单位过半数的代表通过,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须经人大常委会组 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六)辞职

1、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可以向选举他的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辞职。

2、县级人大代表可以向县级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辞职。

3、乡级人大代表可以向本级人大书面提出辞职。

(七)补选

1、代表出缺原因:(1)代表辞职被接受;(2)代表被罢免;(3)代表因在任期内调离或者迁出本行政区域致使代表资格自行终止。

2、出缺补救方法

(1)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出缺,由选举出缺代表的原选区选民补选。

(2)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出缺的,可以由选举出缺代表的原下一级人大或者其常委会 补选。

(3)补选出缺的代表时,可以差额选举,也可以等额选举(而人大代表的正常选举必须差

额选举,即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

三、对破坏选举的处罚(治安管理处罚、刑事处罚、行政处分)

第三节

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概述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和种类

1、单一制

2、联邦制

(二)决定国家结构形式的要素

最主要并起决定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其他因素主要包括民族因素和历史因素。

二、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一)中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

1、历史原因;具有长期实行单一制的历史传统。

2、民族原因:大杂居、小杂居的民族分布以及融合的民族关系。

(二)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民族问题。

2、实行特别行政区制度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三、行政区划

有权机关权限

全国人大

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

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批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的建置和区域划分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乡、民族乡、镇的建置和区域划分;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审批县、市、市辖区部分行政区域界限的变更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

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一)自治地方

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民族乡不是民族自治地方。

(二)自治机关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包括

民族自治地方的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

(三)自治机关任职人员的民族特色

1、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中,应当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 主任。

2、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的正职领导必须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一)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1、有权根据本民族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2、民族乡的人大可以采取适合民族特点的具体措施。

(二)根据当地民族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

(三)组织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四)自主管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

(五)自主的管理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建设

(六)自主的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七)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第五节

特别行政区制度

一、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

2、制定并修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专属权。

3、基本法的修改提案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和特别行政区。

(二)全国人大常委会

1、对基本法的解释权

(1)解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2)特别行政区法院根据基本法的规定也可以解释基本法。

(3)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有权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基本法。

2、特区立法的备案审查权

(1)特区立法会制定的法律只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2)全国人大常委会认为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制定的法律有问题,可以发回,但不能撤销。

(3)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回的法律自发回之日起立即失效,一般不具有溯及力。

3、特别行政区进入紧急状态的决定权。

(三)国务院

1、负责管理与特区有关的外交事务。

2、管理特区的防务。

3、任命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及其他主要行政官员。

4、任命澳门检察院检察长。

二、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

(一)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1、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是特别行政区的首长,代表特别行政区。

2、对中央人民政府和特别行政区负责。

3、行政长官在当地通过选举或协商产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4、由特区年满 40 周岁的、在特区连续居住满 20 年的、且在国外无居留权的(澳门特首无此要求)、特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

(二)特别行政区政府

1、特别行政区政府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

2、特别行政区长官为特别行政区政府首长。

3、特别行政区政府对立法会负责。

(三)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1、特别行政区立法会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财政审批权、监督权和任免 权。

2、议员由特区永久性居民担任(可以是非中国籍;可以在外国有居留权)。

(四)特别行政区的司法机关

1、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司法机关由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终审法院、高等法院、区域法院、裁判

署法庭组成,并由律政司主管刑事检察工作。

2、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司法机关由澳门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中级法院、初级法院、行政法 院和检察院组成。

三、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制度

(一)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二)予以保留的原有法律

香港原有的法律,除与基本法相抵触或者被特区立法会修改以外,予以保留。

(三)特区立法会制定的法律

(四)适用于特别行政区的全国性法律

1、即列入基本法附件三的法律。

2、列入附件三的法律仅限于有关国防、外交和不属于特区自治的法律。

3、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对附件三中的全国性法律进行增减。

第四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概述

一、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概念与特点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是指由宪法所确认的、作为公民所应当享有和履行的最起码 的法律权利和义务。

(一)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对于公民和国家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宪法规定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目的主要是为保护公民权利免受政府权力的侵犯。

(三)基本权利和义务构成了普通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基础和原则。

(四)有些基本权利是不能放弃的,如人身自由,只能被法律剥夺,而不能自动放弃。

二、基本权利效力

(一)基本权利效力概念与特点

(二)基本权利效力的体现

1、基本权利效力对立法权的制约。

2、基本权利效力对行政权的制约。

3、基本权利效力对司法权的制约。

三、基本权利限制界限

(一)限制基本权利的概念与依据

限制基本权利是指确定基本权利的范围,使之不得超过一定的限度,超过限度则构成权利 的滥用。基本权利的受限制性具体表现为对基本权利主体和基本权利具体活动形式的限制。具体地说限制基本权利主要包括:

1、剥夺一部分主体的基本权利。

2、停止行使某种基本权利。

3、出于社会公益,对基本权利特殊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如对公务员的政治活动、军人 的政治权利进行限制等。

(二)限制基本权利的目的

由于各国宪法的性质不同,在限制基本权利的目的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从各国宪法的

规定看,限制基本权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目的,即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公共利益。

1、维护社会秩序

2、保障国家安全

3、维护公共利益

(三)限制基本权利的基本形式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限制基本权利的形式主要有:

1、基本权利内在的限制

2、宪法和法律的限制

(四)紧急状态下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

四、基本权利与人权

五、“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

六、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平等权

二、政治权利和自由

(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三、宗教信仰自由

四、人身自由

1、生命权

2、人身自由

3、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4、住宅不受侵犯

5、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五、社会经济权利

(一)财产权

(二)劳动权

(三)休息权

(四)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六、文化教育权利

(一)受教育的权利

(二)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七、监督权和获得赔偿权

(一)监督权

1、批评、建议权

2、控告、检举权

3、申诉权

(二)获得赔偿权

第三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公民既享受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应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宪法规定的公民基 本义务主要有下述内容: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四)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五)依法纳税。

(六)其他方面的基本义务。

第五章

国家机构

第一节

国家机构概述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三、责

任制原则;

四、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原则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一)性质和地位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二)组成和任期

1、全国人大的组成:

(1)全国人大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军队选出的代表以及特别行政区 的代表组成。

(2)我国实行地域代表制和职业代表制相结合,以地域代表制为主的代表机关组成方式。

(3)全国人大的代表名额总数不超过 3000 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各选举单位代表名

额比例的分配;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 4 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

2、全国人大代表的任期:每届 5 年。

(三)职权

1、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

2、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基本法律”主要包括:民事法律、刑事法律、诉讼法、组织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特别行政区的立法。

3、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关的重要领导人。

(1)由全国人大选举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范围包括:国家主席、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

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和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2)由全国人大决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范围包括:根据国家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

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秘书长的人选;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

(3)全国人大有权罢免的人员包括上述(1)(2)中的人员。

4、决定国家的重大问题,比如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

5、最高监督权,比如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6、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四)会议制度和工作程序

举行会议是全国人大最主要的工作方式。会议有常规会议、临时会议、密秘会议。常规会 议每年举行一次。

1、全国人大会议的召集主体

(1)常规会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召集。

(2)临时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认为必要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

(3)以上会议需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出席始得进行。

2、全国人大通过法律案和其他议案的程序

(1)提出议案。提议主体: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一个代表团或者 30 名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审议议案。

(3)表决通过议案。采用无记名投票、举手或者其他方式;宪法修正案由全国人大全体

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其他法律案和议案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4)公布法律、决议。

3、提出质询案的程序

一个代表团或 30 名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可以书面提出对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的质询案。

4、提出罢免案

全国人大举行会议的时候,全国人大主席团或者三个以上的代表团或十分之一以上的全国

人大代表可以提出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务院组成人员、中央军委组成人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罢免案,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审议,并经全体代表的过半数同意,才能通过。

二、全国人大常委会

(一)性质和地位

1、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 机关。

2、地位:服从全国人大的领导和监督,向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

(二)组成和任期

1、组成: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和委员。组成人员实行专职制,不得担任国家行政

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

2、任期:每届任期 5 年。连选得连任,但委员长、副委员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三)职权

1、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

2、根据宪法规定的范围行使立法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除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

律,还可以补充、修改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但是,不得与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3、解释法律。

4、审查和监督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合宪性和合法性。

(1)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 令,但是不得改变。

(2)有权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

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但是不得改变。

5、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监督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 作:

(1)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常委会组成人员 10 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国务院及其各

部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书面质询案。(2)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常委会会议上,围绕本单位职权范围内 的事务向常委会作工作汇报。

(3)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

(4)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对法律实施工作进行考察的执法检查,或对司法机关的工作进 行个案监督。

6、决定、任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

(1)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

(2)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根据中央军委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委其他组成人员的人 选。

(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提请,任免副院长、审判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法院 院长。

(4)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提请,任免副检察长、检察员、检察委员会委员和军

事检察院检察长,并且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

7、国家生活中其他重要事项的决定权

(1)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国家预算 部分调整方案的审批权。

(2)决定批准或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3)决定驻外全权代表的任免。

(4)规定军人和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定和其他专门衔级制度,规定和决定授予国家勋章和 荣誉称号。

(5)决定特赦。

(6)遇到国家遭受武装侵犯或者必须履行国家间共同防止侵略的条约的情况,有权决定 宣布战争状态。

(7)决定全国总动员和局部动员。

(8)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

(四)会议制度和工作程序

1、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方式主要是会议,包括全体会议和由委员长、副委员长和秘书 长组成的委员长会议。

2、提出议案的程序

(1)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 提出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

(2)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 10 人以上联名,可以提出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范围内 的议案。

3、提出质询案的程序

在常委会会议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 10 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

出对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

三、全国人大各委员会

(一)专门委员会

1、有名委员会:民族委员会、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和华侨委员会。

2、无名委员会。全国人大根据需要设立,如:内务司法委员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等。

3、专门委员会是常设性的机构,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向全国人大负责,在全国人大闭会

期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

4、专门委员会委员由全国人大主席团在代表中提名,大会选举产生。

(二)调查委员会

1、调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必须是全国人大代表。为临时性的委员会,无一定任期,对特

定问题的调查任务一经完成,该委员会即予撤销。

2、人大组织的调查委员会,由主席团在代表中提名产生,会议通过;常委会组织的调查

委员会由主任会议在代表中提名产生,提请全体会议通过。

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权利

(一)提出议案。

(二)提出质询案。

(三)提出罢免案。

(四)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五)人身特别保护权: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代表在人大开会期间,非经本级人大主席团许

可,在人大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大常委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如果因为是现行犯被拘留,执行拘留的机关应当立即向该级人大主席团或者人大常委会报告。

(六)言论免责权:在人大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

(七)履行职务的人身保障和物质保障。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一、国家主席的性质和地位

(一)国家元首,对外代表国家。

(二)包括国家主席和副主席。

二、国家主席的产生和任期

(一)国家主席和副主席的任职条件

1、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年满 45 周岁。

(二)产生和任期

国家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与全国人大的任期相同,均为 5 年,连

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国家主席和副主席可以由全国人大罢免。

三、国家主席的职权

1、公布权

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公布法律。

2、人事权

(1)提名国务院总理人选。

(2)根据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任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

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3、外交权

(1)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国家主席派出或召回驻外全权代表。

(2)国家主席代表国家接受外国使节。

(3)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4、荣典权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国家主席代表国家向那些对国家有重大功勋的人或单位授予 荣誉奖章和光荣称号。

四、国家主席职位的补缺

(一)国家主席缺位时,由国家副主席继任主席职位。

(二)国家副主席缺位时,由全国人大补选。

(三)国家主席、副主席均缺位时,由全国人大补选;在补选之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 员长暂时代理主席职位。

第四节

国务院

一、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二、国务院的组成和任期

(一)组成: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国务委员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

(二)任期:每届任期 5 年。但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三、国务院的领导体制

(一)总理负责制

(二)会议制度

1、国务院全体会议。

2、国务院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总理召集和主持国务院的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

四、国务院的职权

(一)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的权力。

(二)提案权。国务院有责任向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提出有关的法律草案、计划和报告以及

计划和报告的执行情况等,这些计划、报告都必须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上以议案的形式提出。

(三)领导和监督权

1、规定各部和各委员会的任务和职责,统一领导各部和各委员会的工作,并且领导不属于

各部和各委员会的全国性的行政工作。

2、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 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

3、改变或者撤销各部、各委员会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规章。

4、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四)管理权。包括对国防、民族、民政、文教、经济、华侨、外交等各项行政工作的领 导和管理权。

(五)人事权,即审定行政机构的编制,依法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人员。

(六)行政区划决定权,即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批准自治州、县、自治 县、市的建置和区域划分。

(七)紧急状态决定权,即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五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

一、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

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机关。

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和任期

中央军委由主席、副主席若干人、委员若干人组成。中央军委每届任期同全国人大每届任 期相同,即 5 年。

三、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体制

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

四、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特别之处

(一)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都要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而中央

军事委员会并不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而是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二)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不但要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而且

还要报告工作,而中央军委主席虽然要负责但不报告工作。

(三)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

委员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均有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限制,但中央军委主席没有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限制。

第六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一)地方各级人大的组成和任期

1、组成:地方各级人大由人民代表组成。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镇的人

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大选举产生。

2、任期:地方各级人大的任期为 5 年。

(二)地方各级人大的职权

1、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保护机关、组织和个人的合法权利。

2、选举和罢免国家机关负责人。

3、决定重大的地方性事务。

4、监督权。

5、制定地方性法规。

(三)地方各级人大的会议制度和工作程序

1、会议制度。地方各级人大主要以召开会议的方式进行工作。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经

1/5 以上代表的提议,可以临时召集本级人大会议。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会议由本级人大常委会召集,由预备会选出的主席团主持会议。本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和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列席会议,其他有关单位负责人经主席团同意也可列席。

2、工作程序。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举行会议时,主席团、人大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本

级人民政府都可以向大会提出属于本级人大职权范围内的议案。议案由主席团决定提交大会审议或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再由主席团审议决定提交大会表决。县以上人大代表 10 名以上,乡、镇人大代表 5 名以上联名,也可以向人大提出属于本级人大职权范围内的议案。该类议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大会议程,或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议程的意见,再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大会议程。

议案在交付大会表决前,提案人有权撤回自己的议案。各项议案在表决时,须以全体代表 的过半数赞成才能通过。除议案外,对于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由本级人大常委会的办事机构交有关机关和组织研究处理并负责答复。

(四)专门委员会和调查委员会

二、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

(一)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性质、地位、组成和任期

1、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是本级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同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本级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

2、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大常委会由本级人大在代表中选举主任、副主任若干人、秘书长、委员若干人组成;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大常委会由本组人大在代表中选举主任、副主任若干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各级人大常委会的名额按照法律规定确定。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

3、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任期为 5 年。

(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1、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

2、领导或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召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3、决定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建议,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预算作部分变更;决定授予地方荣誉称号。

4、对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进行监督,撤

销其不适当的决议、决定、命令等,受理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申诉和意见。

5、依法任免国家行政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有关工作人员;在本级人大闭会期间,补选上一级人大出缺的代表和撤换个别代表。

6、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在不违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前提下,可以依

法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较大的市的人大常委会可以依法 制定地方性法规。

(三)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制度

1、县以上人大常委会会议分常委会会议和主任会议。常委会会议由主任召集,至少每两个

月举行一次。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省、自治区、设区的市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 5 人以上联名,县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 3 人以上联名,可以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或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是否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按照法定人数联名,可以提出对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由主任会议决定交受质询机关答复。

2、主任会议由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县级由主任、副主任)组成,处理常委会日 常工作。

3、县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设立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并设立办事机构。

三、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权利

(一)提出议案权。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代表 10 人以上,乡、民族乡、镇人大代表 5 人以上联名,可以向本级人大提出属于本级人大职权范围内的议案;10 人以上联名,有权向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质询案。

(二)批评建议权。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有权对本级人大或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提出建议、批 评和意见。

(三)人身特别保护权。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代表非经本级人大主席团许可,闭会期间未

经本级人大常委会许可,不受逮捕或刑事审判。如果因为是现行犯被拘留,执行拘留的公安机关应立即向该级人大主席团或人大常委会报告。

(四)言论免责权。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在人大或常委会会议上的发言 与表决,不受法律追究。

(五)物质保障权。

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性质和地位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任期和领导体制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届任期为 5 年。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会议分为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全体会议由本级人民政府全体成员

组成,常务会议则由人民政府的正副职组成。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和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秘书长也参加常务会议。

(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权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执行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执行上级人民政府的决定和命令。

2、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的人民政府还可以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规章。

(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

1、乡级政府一般不设工作部门。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的

财务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1、行政公署

2、区公所

3、街道办事处

五、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

(一)村民委员会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不得干预依法

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情;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

(二)居民委员会

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对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

帮助;居民委员会协助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

第七节

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

一、人民法院的组织与制度

二、人民检察院的组织与制度

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与公安机关的关系

第六章

宪法的实施及其保障

第一节 宪法实施概述

一、宪法实施的概念

(一)宪法实施的含义

(二)宪法的执行和宪法的适用

(三)宪法的遵守

二、宪法实施的主要特点

(一)广泛性和综合性

(二)最高性和原则性

(三)直接性和间接性

第二节 宪法的修改

一、宪法修改的含义

二、宪法修改的方式

(一)全面修改

(二)部分修改

三、宪法修改的程序

(一)提案

(二)先决投票

(三)起草和公布修宪草案

(四)宪法修正案的通过

(五)宪法修正案的公布

第三节

宪法的解释

一、宪法解释的机关

(一)立法机关

(二)司法机关

(三)专门机关

二、宪法解释的原则

三、宪法解释的方法

(一)统一解释

(二)条理解释

(三)补充解释

(四)扩大解释

四、宪法解释的程序

(一)宪法解释的主体与事由

(二)宪法解释请求的提起

(三)宪法解释请求的受理

(四)宪法解释的审查

(五)宪法解释案的起草

(六)宪法解释的通过

第四节

宪法的实施保障

一、宪法实施的保障体制

(一)由司法机关负责保障宪法实施的体制。起源于美国。

(二)由立法机关负责保障宪法实施的体制。起源于英国。

(三)由专门机关负责保障宪法实施的体制。起源于 1799 年法国宪法设立的护法元老院。

二、宪法实施保障的基本方式

(一)事先审查与事后审查

(二)附带性审查和宪法控诉

(三)我国的宪法实施保障机制

1、政治保障

2、法律保障

3、组织保障

4、依靠人民群众

自治区自治法规

事先监督

监督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

监督手段:不批准

事后监督

监督机关:全国人大

监督手段:撤销 监督内容:“四不得” 自治州、自治县自治法规

事先监督

监督机关:省级人大常委会

监督手段:不批准

事后监督

监督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省级人大

监督手段:撤销 监督内容:“四不得” 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 事先监督

监督机关:省级人大常委会

监督手段:不批准

事后监督

监督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省级人大

监督手段:撤销 监督内容:合法性 授权法规

事后监督

监督机关:授权机关

空间信息学重点总结 篇5

为了让每个农村孩子都享受基本的体育教育、健康教育,以艺体教育为突破口,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一年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实验研究”中,我们积极探索,大胆改革,求实创新,取得了实验研究阶段性的成果,在实践向理论转化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转变观念用科学先进的理念作指导

传统滞后的学校体育教育观漠视了体育的功能,禁锢了学生身心健康及素质的全面发展,导致了体育教育无阵地,体育教师无地位,而且严重带来了教育的畸形发展、不平衡发展,影响了基础教育与中、高等教育的衔接,阻碍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及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进程。借助西部农村学校体卫工作现场会及多种活动在我校的举行积累的实践经验,借助“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的契机,我们积极探索,与时俱进,转变观念,用科学先进的理念作为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及课题实验研究的行动指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全教会”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贯彻落实《课标》及《大纲》精神,开齐开足上好体育健康课,落实好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制度。、认真贯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精神,求真务实,以体育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体育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及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转变学校体育教育观,改“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间、课外为辅”的综合性大课间体育健康教育,改“单一部颁,竞技体育教育”为“部颁、地方相结合,实践、理论相结合,体育教育、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健康体育、群众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终身锻炼习惯。

二、抓“硬”“软”让一流设施和队伍作保障

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真正让实验研究取得成效,具体解决“场地是基础,器材是条件,师资是保障”的问题.学校克服资金短缺,师资紧张的矛盾,通过“挤”“集”“找”等多渠道加大投入改善环境,完善了平方米平方米的多功能运动场,配备了国家级体育器材;采用“转”“调”“训”等方式配齐配足体育健康教育师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用一流的硬件设施,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全面推进体育教育健康教育、深入开展实验研究的有力保障。

三、建制度求管理寻找科学化模式促发展

随着课题实验的深入,我们逐渐发现:制度是否健全,管理是否完善,成为了实验能否成功,科研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在实践探索中,我们逐渐制订并完善了《体育课堂常规》、《体育保健教师工作职责》、《体育场地器材管理制度》、《大课间活动管理细则》等余种管理制度为实验保驾护航。同时成立了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管理小组,分工具体,职责明确,形成了分管领导牵头、主研人员负责、参研人员包片、班主任人人参与的层层责任制的科学化管理模式,环环相扣,步步到位,达到了实验研究的求真务实、科学高效的目标。

四、落实《课标》贯彻《大纲》在现代化教学中出成果

让每一个农村孩子享受基本的体育教育、健康教育,首要的出发点在于解决农村中、、的问题,最终的目的在于提升农村体育健康教育的质量,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因此,落实《课标》,贯彻《大纲》成为了我们本次实验科研的首选切入点。我们因地、因校制宜,学习《课标》,贯彻《大纲》,创立了“作业”的体育教育模式,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媒介,加强课堂教学改革,上好两堂体育课,引进校本资源,丰富两操及大课间活动内容,全面提高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在身边的终身锻炼习惯,在现代化教育中促进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益的双丰收。

五、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巩固推广实验成果

从第一阶段的对照实验研究结果来看,实验成果明显,学生参与率、教师支持率等几率显著提升,形态、机能、素质等指标大幅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显著增强。而且校园内人人主动参与,自主教育的体育文化氛围正在形成,这将是对实验观点的有力支持,也将有助于第一阶段实验成果的巩固,更有利于以点带面,由班到校的全面推广,进而保证第二阶段实验研究的开展与深入。

上一篇:广告工程部岗位职责下一篇:清江游记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