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景观调研报告

2024-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州园林景观调研报告(共11篇)

苏州园林景观调研报告 篇1

姓名:XXX 学号:102020XX 班级:10城规

指导老师:XXX

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以调研苏州园林风貌为主要目的,锻炼自己观察,收集资料的能力。并更深一步了解古代园林的造园手法。以便自己在做景观设计时有更多的经验和实例。

二、实习过程:

第一天:苏州城市规划馆 观前街 第二天:苏州博物馆 留园 第三天:拙政园 虎丘 第四天:盘门 山塘街 第五天:同里

三、实习结果与分析(一)苏州概况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傍无锡,北依长江。苏州的目标是逐步建设成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和丰厚历史文化传统的现代化城市,成为上海都市圈的副中心,成为国际性旅游城市。

苏州市城区分三大块,分别是老城区,工业区和苏州园区,这三大区域之间交通便利发达,尤其是老城区内的水陆双棋盘的路网格局让人印象深刻,虽然经过岁月的侵蚀,小桥流水已经不再清澈怡人,但是闭上眼睛能想象得到明朝朱元璋争夺天下期间,将苏州作为占据点时面对如此美丽的城市该有多自豪。苏州老城区内的人行步道和车行道虽然只有几米之隔,但是你丝毫感受不到城市的喧嚣嘈杂,这不仅是由于这里的车子行驶的都很慢,不按喇叭,也因为沿街绿化做得丰富,无论是从色彩上,还是从视觉形态上,都让人感觉格外舒服。四季常绿的街道,将苏州老城区装扮的格外靓丽,路边的公共设施,无论是路灯、步行道、公交站牌还是路边店面的装饰,都被裹上了一层古典的外衣,小桥青石板星罗棋布,古色古香的青砖黛瓦点缀其间,让人仿佛回到了当年姑苏

盛景的年代。

(二)苏州的古典园林 一直都想来参观苏州的小桥流水,古色古香。但是因为这次先去上海,来苏州时感觉有点审美疲劳,都提不起精神好好逛逛这座历史名城,带着这份心情观赏的苏州园林,就把比较有代表性的园林逛了一圈。有些是老师带图 1 拙政园谁同坐轩

着我们去的,有些是我自己去的。看了这么多的园林,包括前期和后期对于相关园林知识的学习,对于古典园林的有关设计思想设计手法确实有一些了解,但是要做到精通可能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所以在这里,我只能简单的谈一些我对苏州园林的感受。首先堪称苏州园林之最的拙政园,无论是从其整体布局、园林规划的层面还是从其建筑形式,植物配置等看来,拙政园的造诣都颇深,有些手法的处理,看完之后只能赞叹,连模仿都无从下手。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与谁同坐轩和宜两亭的对景,坐在美人靠上,静下心来观赏,越看越觉得古人的智慧与情趣实在太雅,对美的要求也比现代人严格。使得这一处景观美不胜收。最后离开园子的时候又忍不住绕回去坐了会,拍了一些游人相对较少的图片。关于控制视线和引导视线的有关手法,这一处给我的启发很大,一高一低的两处景观互为对照,中间隔着一泓清泉,让我想起了卞之琳的诗句: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此情此景颇有其中真意。拙政园的景色设置处处体现着古人的这种智慧,阴阳互补,互利共生,八卦五行的种种哲学思想蕴含其中,在今天看来也是那么的神奇。

拙政园虽为苏州园林之最,但我最喜爱的园子却是苏州的留园,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有人说赏留园先看建筑。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图 4留园闻木樨香轩 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的北面有错落堆叠的假山,池的西面有一轩——木樨香轩,坐落在高处,站在上面能俯视全园,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走在这曲径通幽的回廊安静的气氛,我想多少年前这廊中是不是也有官家小姐摇曳的身姿。园中东部坐落着闻名遐迩的冠云峰,它充分体现了太湖石的瘦、皱、图 3太湖石 漏、透、。留园以其独创一格,收放自然有度,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疏密有致,虚实相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园内精美宏丽的厅堂,则与安静闲适的书斋、丰富多样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的凉台燠馆、迤逦相属的风亭月榭巧妙地组成有韵律的整体,使园内每个部分、每个角落无不受到建筑

图 2风亭月榭 美的光辉辐射。

盘门为中国现存唯一的水陆并联城门,是苏州古城的标志之一.有“北看长城之雄,南看盘门之秀”之说看明史的时候就想去看看张士诚与朱元璋对峙的盘门,也想看看有着“瓮中捉鳖”典故的瓮城。未进盘门之前就被它独具古韵的门楼吸引,觉得这门楼做的好有感觉,查完资料才知道这门楼也是盘门一景。门外的门楼好似隔绝了城市的喧嚣静静的坐落在吴门胜地。进入盘门高耸的瑞光塔映入眼帘,塔塔为八角塔,塔身七层,塔身为砖砌结构,塔顶为砖木结构,阁楼式,里面有好多宗教留下来的宝贝放在苏州博物馆中展览,顺着中轴一路向里面走去有一个造型古朴其貌不扬的门楼,走过门楼豁然开朗。可以看到一大

片水域。

在去虎丘的前一晚,我们坐车去玩,但是做错了方向。终点站就是虎丘首末站。由于当时是晚上,很难分清方向,我们就没有找到虎丘景区。第二天就又去了一次。跟着导游走的,一路听着介绍,看了试剑石,剑池与虎丘的斜塔:虎丘塔,是江南现存唯一始建于五代的多层建筑,据专家推测,因塔基岩在山斜坡上,填土厚薄不一,故塔未建成北方倾斜,但斜而不倒屹立千年。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图 5虎丘塔 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

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

(三)苏州的现代建筑

说到苏州的现代建筑,可能大部分的人都没什么印象,说到苏州,大家只知道拙政园、留园、虎丘。说到上海,大家只知道东方明珠、环球金融中心。但是苏州作为一座城市不会只有古典园林,就像上海也会有豫园这样的古典园林一样。图 6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作为华人建筑师的巅峰代表人物贝律铭的收官之作,一直想去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这次愿望得以实现,参观完苏州博物馆之后,我有很多收获。苏州博物馆06年建成,我觉得其设计的厉害之处,在于其规划的层面,苏州博物馆将忠王府和拙政园连着一片,其建筑风格和历史街区高度统一又富有创新。作为一个现代建筑,在古典园林遍布的苏州立足,真的特别难,可是贝大师将这一现代建筑很好的融合在这片古色古香的城中,关于苏州博物馆另一个不得不说的地方就是他的创新式的山水园林庭院和他的建筑空间布局。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以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玻璃屋顶做成几何效果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博物馆中部的庭院是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不愧为大师之作。

图 8白色粉墙 图 7玻璃屋顶 图 9山水园林庭院 图 10花岗岩窗

(四)苏州的现代公园

没去金鸡湖的时候,只知道那个出名的“秋裤”——东方之门,去了之后才知道苏州除古典园林以外还另有一片天地。金鸡湖景区是苏州工业园区的核心景区,总面积达11.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7.4平方公里。整个景区按照“园区即景区”的城市商务旅游功能布局,精心打造了五大功能区:文化会展区、时尚购物区、休闲美食区、城市观光区、中央水景区。金鸡湖的夜景绝对不容错过,华灯初上之时,无论是李公堤的霓虹琉璃还是天幕街的华彩照人,都让人流连忘返。晚上在金鸡湖边漫步是一种享受。

我们坐地铁去的时候多坐了一站,所以绕着湖东岸夺人眼球的摩天轮走到湖西在建的地标建筑“东方之门”。观看了水幕电影,虽然没夸的那么好,但刚看的时候确实震撼到了。我觉得这样一座现代的城市湖泊公园,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区或是一个城市,他影响了周边很大的一片区域。论面积,他比西湖还要大一点,但是和古色古香的西湖相比,金鸡湖在现代城市中似乎扮演了更多的功能,他能更多的满足市民的使用需求,无论是清楚傍晚,总能看见周边的居民漫步其中,蓝天白云,鳞次栉比的高楼倒影荡漾与水中,让人心旷神怡。展览,汇演,商务接待,都是一个不错的好选择,有那么一会,我开始怀疑我是不是还在苏州,这是那个我印象中的苏州吗,如此大气又不失秀美的湖色,让我对苏州彻底改观。苏州不仅仅是一座历史名城,它还是一座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时髦之城。

(五)苏州的街道

观前街是苏州的商业街,其中有很多苏州的老字号食品。比如卤汁豆干,粽子糖,麻饼等„„我们去的几天几乎每天都去观前街转了转观前街位于苏州图 11金鸡湖夜景

古城的正中间,因地处中国著名的道观玄妙观之前而得名,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观前之所以吸引人,确实还与其周边环境有关,尤其是太监弄和北局,与观前的繁华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太监弄是观前街之南与之平行的一条小巷,以吃食店集中而有“吃煞太监弄”之说。

山塘街一头连接苏州的繁华商业区阊门,一头连着花农聚集的虎丘镇和名胜虎丘山,所以,自唐代以来它一直是商品的集散之地,南北商人的聚集之处。苏州是个水乡,河道多,桥多,而山塘街是最具苏州街巷特征的典型。它中间是山塘河,山塘街则紧傍河的北侧,通过一座座石桥与另一侧的街道连接。山塘街上店铺、住家鳞次栉比,这里的房屋多为前门沿街,后门临河,有的还建成特殊的过街楼,特别是晚上去的时候,灯笼挂起来了,徜徉其中,会有一种穿的错觉。

(六)实习总结:

为期五天的实习很快就结束了,在五天的苏州之行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最著名的私家园林的代表:拙政园和留园,这些园林同时又是自然式山水园林布

局的代表。在今后的自然式规图 12山塘街

苏州园林景观调研报告 篇2

避免对称。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的布局避免对称。“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为了说明这一点,文章将苏州园林与我国北方的建筑进行比较;为了使比较更容易被理解,文章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将北方的园林比作图案画, 将苏州园林比作美术画。因为美术画是追求自然之趣的,所以,避免对称就是为了追求自然之趣。

避免雷同。因为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所以假山“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让人不觉得雷同,让游览者“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感受到自然之趣。池沼和河道的安排也决不雷同。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作为全园的中心。假如水面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桥梁, 那就一座一个样。池沼与河道的边沿, 也没有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避免整齐。苏州园林中“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是在回避整齐。“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也是在回避整齐。“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这也是一幅毫无整齐可言的好画。花草树木掩映之间,流露的是自然之趣。

避免“界隔”。苏州园林中修建了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是为了增加景致的层次。“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这样一来,景致层次多了,自然之趣更浓了。

避免随意。苏州园林中,“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 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每个角落都不随意,都注意图画美,都在追求自然之趣。

避免庸俗。苏州园林中,“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 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在光和影的调和下,园林中的门和窗显示出自然之趣。

苏州园林景观调研报告 篇3

但是,你同时又会发现:《中国石拱桥》笔墨多花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介绍上,而《苏州园林》读完全文,却未见任何一个苏州园林的名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类型如此相同,而表达方式怎么会如此相异?尽管表达如此相异,而两类事物的介绍说明,所留给人们的印象怎么会几乎是同样的鲜明、突出?

叶至善先生的话对我们解答这些问题很有帮助:“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我父亲(即作者叶圣陶先生)写一篇序文……”《苏州园林》原来就是这一本摄影集子的“序言”,知道这一点很重要。苏州的100多个园林,一个个园林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读者可以随手翻看这本摄影集,序文可以不必再去赘述这个园林或那个园林是什么模样儿了。序文要考虑什么呢?当读者在翻看这许许多多园林的照片时,是否能领略它们的特色、妙处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否能看出作为一个地方的园林的共同风格?对一般观赏者、读者来说,这些未必都能理会,更不易明了透彻,序文就要起介绍、引导、启示、点拨的作用。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作者从众多的苏州园林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如果平时不熟悉苏州园林,或即使熟悉,却未经过一番分析研究,就不能得出这样准确而精到的判断。序文一说,就有使读者或观赏者顿开茅塞的作用。

等到读者对照着一幅幅图片,将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这些说明文字读完,无论是对于苏州园林知识的增长,或是对于审美观念的提高,特别是对于游览观赏苏州园林的兴味的加浓,都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如果要问序文中未提一个园林,怎么会同样那么具体、优美、生动,这恐怕还得归功于作者对共性所作的具体而精确的概括。一句‘话,是共性中含着个性,读者可以从这共性中明明白白地领略到“苏州园林”的个性。掩卷而思,个个苏州园林的整体美和局部美都会映现在你的眼前。

那么,《中国石拱桥》呢?文章开头也描述、介绍了石拱桥的共同形态、结构和共同的美,但都很简略。这与《苏州园林》有极大的不同,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一说就可以明白的事。但作为中国石拱桥,上下数千年,纵横九百多万平方公里,人们眼前又不一定有一座石拱桥,更不用说那闻名四海的赵州桥、卢沟桥了。总之,如果不拿几座具有代表意义的石拱桥来展示一下,就不足以显示中国石拱桥的历史悠久、杰出优美以及它的世界地位。这也许就是从个性中显现共性的妙用吧。

苏州园林景观调研报告 篇4

调查区概况

苏州城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苏州园林战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拙政园享有“江南名园精华”的盛誉。宋、元、明、清历代园林各具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特色。

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身居闹市的人们一进入园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内的四季晨错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以及山水花木的季相变化,使人们可以“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的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14亿的人口。每到周末以及节假日,全国各地的景点永远都是人头攒动的景象。本小组为了了解游客对于苏州园林拥挤感知的情况,选择了狮子林和留园两个代表性的苏州园林进行了本次调查活动。

狮子林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属于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占地面积约为1.1公顷。

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占地面积约为2.33公顷。

参观狮子林的游客比起参观留园的游客多出了近1倍还多,并且由于狮子林整体的占地面积是留园的二分之一,因此狮子林给人的感觉十分的拥挤,大部分被调查者都是满头大汗。而留园因为占地面积较大,且游客数量较少,因此除了天气比较炎热以外,并不显得拥挤,并且与狮子林相反,留园可以说是显得比较空旷。

基本调查与评价

我们主要选取了狮子林和留园展开了调查。我们发现会让游客感到更加拥挤的有以下情况: 当其他游客静止时、当其他游客与他们走向相反时、当其他游客与他们交流接触频率高时和当其他游客与他们不同时。

此外,我们还对游客对于总体人数和旅游团个数的拥挤感知情况进行了分析,大部分人如果在苏州园林遇到超过500人或遇到7个以上团队,他们就会对与周围存在的游客感觉拥挤喧杂,如果不超过300人或6个以内团队,他们会感觉热闹欢乐。

苏州园林 篇5

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有数百个,要说几个最有代表性的,像网师园、留园、拙政园,其实都大同小异,不过要拿苏州园林和其他地方的园林相比较,很难找出一处与之相似的,哪怕是全世界范围内。

苏州园林不求对称,似乎是刻意回避,这一概念在我的旅行之中确实得到印证。这一点与中外园林截然迥异,像承德山庄豪气而又方正,凡尔赛对称而又开阔,唯独苏州园林有着处处不对称的意趣,就连同样地树都会经过不同的修建出现在游人面前。

网师园虽然不是最有名的,但也独具特色。它是苏州园林中第二大的,仅次于拙政园,说来也不大,只是二十来亩,但是设计者居然能把凝聚大自然精华的所有东西融入其中,一水、一山。其特色包含取名、建筑、布局等。

从入口走进去不多远就是撷秀楼,这是网师园中听苏州评弹的地方,而唱每一种戏还在不同的地方,殿春簃唱昆曲而蹈和馆唱京戏。在往里走是梯云室,其北为湖石假山,花木扶疏的庭院,梯云室位于院之北端,是一座卷棚硬山屋顶、面阔三间的轩屋。正间南北均设落地长窗,两侧边间为矮墙半窗。窗之裙板上雕刻有精美的花鸟山水和什景摆件图案。室内面北置有珍贵的雕工极精的黄柏木雀梅落地罩,与北面小庭院中的太湖石峰、腊梅、藤本月景花坛,构成一幅生动美丽的画面。室悬匾额“梯云室”,室之南向有古朴的石栏平台,对景有梯云湖石假山,沿蹬道上山可通书楼。故以《宣室志》:“唐太和中,周生有道术,能梯云取月”的故事取名梯云室。而濯缨水阁的名字由来更是源于孟子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诗句,由此不难见出苏州园林的文化底蕴。

网师园中同时汇聚了集中不同的建筑艺术,亭台轩榭各不相同却和谐相融,其中引静桥是苏州最小的石拱桥,却也精雕细琢。苏州园林善于运用有限的空间将艺术和雕刻表现得淋漓尽致,哪怕是一棵千年老树也充满着意趣美,也许在设计者的眼中,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水墨画。苏州园林的另一奇观便是叠石,乍看会以为十一整块石头,这样的奇形怪状,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仔细观赏才发现这是能工巧匠经过打磨,造出不同形状然后再叠放起来,而在整个园林中都找不到两块一样地石头,有的石头像是老者的脸庞,纹理便是沧桑的皱褶;有的纹理像静静的水塘或是波澜。苏州园林的窗也是别样精美,有着一窗一景的说法,有的是扇形窗,还有的正方形、内部尽是细小的孔。窗外竹、芭蕉、梅与之相映,恰巧构成四时之景。

苏州园林的建筑用色也颇为淡雅,没有像佛香阁的琉璃瓦、五彩梁,但越是这样,与江南文化和院中的池景、绿树相称,有如水墨画,愈发显出它的高雅脱俗,静谧而远离尘嚣。

苏州园林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一篇老教材了,文质兼美、经得起咀嚼。课文虽老,教法却不能一成不变。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对文本的解读已经不能再沿用原来的老方法了。以前作为说明文,我们往往着重分析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学生学习之后,要点是掌握了,但要说究竟对苏州园林留下了多深的印象,则说不出来,苏州园林究竟美在何处,也感受不出。尤其是苏州地区之外的学生来说,更缺乏感性认识了。“拙政诸园寄深眷”,叶圣陶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感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苏州园林精致典范的艺术之美无法让学生领略到,不能不说是我们教学中的失败。

因此,我设计从具体揣摩文章关键词语入手,达到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学会初步鉴赏文章的效果。本课试图以课文中“标本”、“鉴赏”这两个词语入手,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突出语文课的特色,从语言的分析鉴赏入手,带起对文章脉络的把握,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美感。为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教学目的】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了解课文多角度进行说明的方法。2.品味文章语言严密生动的特点。【教学重点】

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苏州素以园林著称于世,叶圣陶先生也是苏州人,苏州人游园林,苏州人写园林,更觉得亲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用各自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读后说说对苏州园林的了解。方法提示:在文章关键词句下做标注。阅读后,学生交流对苏州园林的了解。1.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文章,读完后说说你对苏州园林有了哪些了解?给大家6分钟时间,专注的阅读,可以在书上做勾画。开始,2.时间到,请同学起来谈谈,你从文章中了解了什么?

三、以关键词语“标本”作为教学切入口进入对文章的讲析。刚才大家都谈了对苏州园林的了解。同学看书的时候,我也在读,我在想,要把苏州人熟悉的苏州园林介绍给大家,应该怎么来写呢?我找到了一个词语,足以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一起找找看。在第一自然段中,是“标本”。(板书:标本)

1、什么是“标本”?

2、为什么说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因为它具有代表性,“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就是苏州园林的特征。

3、那么,这幅图画中有些什么内容呢?在苏州园林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景致呢?我们一起到文章里去看看。

阅读相关语段,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抓住“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四个词语。(用课件辅助。)明确:有亭台轩榭

(1)作者是怎么样来介绍亭台轩榭的呢?好,我们来朗读有关语段。

齐读第3自然段。(打图片PPT)

亭台轩榭布局时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绝不讲究对称。(打PPT“亭台轩榭布局”)

这样的布局最终是要让苏州园林成为一副?美术画。(2)画里还有什么?

有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

假山池沼要讲究配合,他们是怎样配合的?(默读2分钟)让我们也来直接感受一下。(打图片)

高墙之外是喧闹的城市,可是在里面,你觉得身在山间。池沼的河岸,用文章中的话来说,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要用花草点缀,不仅是岸上,水中也有,水陆草木之花各尽其妙。

因此说,画里还要讲究花草树木的配合。这些景致,方寸之间而有山林之趣。

4、其实大家发现没有,任何一副图画虽然都有侧重,但实际都体现了这四个讲究。画中有亭台轩榭、池沼、花草,将构成美丽途径的诸多元素都融合在一起,很难把它们分开。可见,布局、配合、映衬、层次都体现着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1)追问,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明确:完美的。

如果要讲到完美,那仅有这四副还远远不够。完美是什么?无可挑剔,没有一丝缺憾,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都要像一副画,这才称得上完美。因此,同学们在文化章中找找,还有哪些地方也是要讲究的?

学生继续阅读文本,明确园林的角落要注意图画美,门窗要有图案美,色彩要引起人安静闲适的感觉。

明确:角落、门窗,另外,不要忘了,什么都注意到,构成图画还要讲究色彩。除了这些,还有没有?有,作者写到,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 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发现,补充讲讲还要注意些什么?

5、小结:只有这样,才能构成完美的图画。(板书:完美)一座园林,大到亭台轩榭、假山池沼,小到一个角落、一扇门窗,都体现出设计者的用心。如果说,我们以前去苏州园林,觉得她美,可是又说不出它美在哪里。那么,我们现在再去苏州园林,你就会知道如何去观赏园林的美了。我想,这就好似标本,因为它代表了园林的特征。

我们不仅要学习文章的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我们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来写苏州园林的。叶圣陶先生从游览者的角度来鉴赏园林,我们也借用这个词语,“鉴赏”文章的片段。

四、分析重要语段

以第5自然段为例。(PPT打出字幕)教师范读。这一段是从花草树木的映衬来说明苏州园林特征的。我来朗读,同学们注意字音,看看哪一句是中心句。1.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哪几句写“栽种”?哪几句写“修剪”?(明确层次)2.品味“寂寞”这个词语,谁不感到寂寞?

明确:游览者不感到寂寞,为什么?因为他一年四季都能欣赏到花木。想想看,还有谁也不寂寞啊?另外,花草树木之间也不寂寞。......明确: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为什么不说“高低错落”,是什么手法?拟人。多么灵动而富有生机啊!我飘升秒落叶,你绽开花朵,我们也不寂寞啊!

3.“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指的是什么?文中有相关的信息,把它找出来。明确:好西哪个是艺术课程的范畴了,那么我们看看文章里怎么说的,我们把相关信息找出来。

回到前文,“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而松柏和道旁树是讲究对称的。

文章从正面写树木的栽种,从反面写修剪,也和河道上的桥梁一样,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4.体会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美感来。

和图片相比,感受文字的魅力。朗读文章,读出感情来。

(1)举例说明。“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就是一副好画”,已经是一副好画了,国画中寥寥数笔一枝枯藤。开花时又将是什么样子的呢?“开花的时候„„没法说出来”,我们学过《紫藤萝瀑布》,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春日阳光下,开着紫色花朵的满架的藤萝,站在这藤萝前,你想说什么呢?

你来说说看,作者没法说出来,“好美啊!”

确实已经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了,当作者没法说出来,可是他还是写了他的感受“无限的繁华和欢悦”,比我们说得好!

(2)老师手边正好有一副画片,我们来看一下。应该说,画面很美。但是看画面,仅仅是从欣赏者的角度看,看到的是一副画。当你置身于苏州园林这副立体的画卷时,完美的图画中,你除了满心的欢跃,满眼竟的繁华,你还能说什么呢?我想,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带着欢跃把这些句子再读一遍。

5.拓展: 找出文中其他用字用得好的地方,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用词精妙之处。

文章的好处要细细体会,真正好的作品经得起咀嚼,这样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文章里还有。找找看,说一说。

五、结语

苏州园林一百多处,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作者在这篇短文中把苏州园林说得清清楚楚,让读者油然生出“如在图画中”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刚才我们研究过了,他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说明。他的语言平实中蕴涵着生动,富有画意,也和苏州园林一样,很美很美。

《苏州园林》课堂实录 篇7

学: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叶圣陶曾经说过:“说明文是说明白的艺术。”请同学们结合课前的预习思考:课文总的说明白了什么?能否分别用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来表述一下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生:艺术画。

师:一个字呢?

生:画。

师:还有谁说说?最好用文中的话或文中的词语。

生:图画美。

师:三个字,还有没有?图画美,这是总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围绕这个总的特征,每一小节是从哪些角度具体说明的?打开课本,要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胸有成竹了,谁来说说?

生:第一自然段是“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的标本”;第二自然段是“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第三自然段是“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第四自然段是“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第五自然段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也着眼在画意”……

师:一口气全讲完啦,不给其他同学机会啦!说得很好,请坐。她看得很仔细,找每段的中心句。还有同学补充吗?有没有更好的句子?

生:“它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层次。”

师: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句话,这句是什么意思?

生:这句话总体概括了苏州园林的特点。

师:一共几个特点?

生:四个。

师:概括了总体的哪些特点?

生:具体来说,有这些特点: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它是为下文做铺垫。

师:为下文哪几部分做铺垫?

生:比如:“亭台轩榭的布局”是为第三自然段做铺垫;“假山池沼的配合”是为第四自然段做铺垫;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与第五段呼应;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与第六段呼应……

师:这样写起什么作用?

生:应该是总分结构吧。

师:你说说看呢?

生:应该是总领下文,前后照应。

师:总领下文,前后照应,非常好。大家把这句话画出来。由你领读,带大家读读这句话。

(生领读课文)

讲:深入研读

师:这一小节总领了后面的四个小节,那么后面的几个小节是干什么的呢?

生:后面几个小节是从细节方面描写的,从细节突出苏州园林的美。

师:你虽然是男生,看书却很细致。我们围绕“讲究”来归纳一下,围绕着图画美有这么多的讲究,后面的三个刚刚我们同学讲的细节,我们也概括一下,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集体读)

师:同学们课前预习得很仔细,很用心。课文是怎么进行说明的?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生:围绕去的每个地方的特点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结构上第一和第二段总领全文的段落,后面是具体介绍,最后一个小节是总结。

师:她抓住了两个,第一个是总体抓住特征,第二个是先总说然后分说。还有谁要补充吗?

生:先主后次,先局部再细部描写。

师:很好,先主后次,先局部再细部描写,更近一层。还有要补充的吗?看来大家挖掘得很不错了。

想:合作探究

师:叶圣陶为什么能够把苏州园林说明白呢?看屏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相关手法的运用。大家在每一小节可以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画出这样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准确在哪里,用了哪些手法?

生:“美术画……讲究对称的”,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建筑比作图案画,把园林比作美术画,通过两者的比较来说明苏州园林建筑的特点是不讲究对称的。

师:不讲究对称的是什么?

生:是美术画。

师:美术画的特点是什么?

生:要求自然之趣。

师:说得太好了,大家给她点掌声。还有谁补充?

生:第四自然段“假如安排……绝不雷同”运用举例子的手法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布局十分巧妙、十分精细,桥梁也不雷同。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是怎么不对称,怎么讲究美术画的。

(生看图片)

师:请边上的同学来说说,不能忽视你。

生3:第九自然段“苏州园林……彩绘”,用了作比较的手法,将苏州园林和北京的园林作比较,体现了苏州园林的色彩美。

师:说得很好,作比较说明色彩怎么样?

生:从色彩美来说明它的色彩是天然的,给人一种享受自然的感觉。

师:怎么达到天然的效果?

生:后面说到“栏杆大多漆广漆……”。

师:苏州园林有几种色调?

生:有白色、灰色等。

师:我们班有没有美术特别好的?能说说这几种色彩给人什么感觉吗?

生:通过白色和浅灰色的搭配,让人住在里面很放松,把所有的烦恼都忘记。

师:叶圣陶怎么说的?

生:给人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

师:好的,把它画下来。我们学习苏州园林也是在和大师学语言。我们一起把这段读一读,把关键词读出来,把色调的调和读出来。

(生齐读)

师:还有谁说说?

生:第四自然段“假山的堆叠……技术”,艺术可以体现苏州园林的美,艺术是用来给别人欣赏的,不能被复制;而技术有固定的程序,是可以被复制的,说明苏州园林的假山和池沼是独一无二的。

师:你说的我懂,但是同学们可能还没听懂,因为有三个同学在课前的预习中就提出了“假山的堆叠……”,该如何理解技术和艺术呢?能否对调?谁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觉得艺术是对一个物体的高度评价,而技术只是简简单单的装饰之类的,不是特别特别的美。

师:也就是说艺术是技术的更高层次,那么说苏州园林不仅是技术,而且是艺术,该怎么理解?

生:它是在技术层面上更高的艺术,它把这个园林的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而这种美之中也加入了一些美术画的样子,给人富有艺术性的感觉。

师:大家同意吗?把“不仅”去掉,好不好?我们一起来读读。你有什么感觉?

生:把“仅”字去掉,变成“而不是技术”,把技术去掉就只说艺术。就是说苏州园林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

师:有技术但更注重艺术的追求。我想考考大家,你能用“是……不仅是……”造句吗?我们来学学叶圣陶的语言。

生:万里长城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而不仅是一座伟大的建筑。

师:同意她的观点吗?有同学要修改吗?

生: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技术的结晶,而不仅仅是一道防御敌人的城墙。

师:对,是精神的象征,而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工程,你说得非常好!我们再体会一下课文表述的准确性。

(生齐读这一段)

师:哪个还没有发言的同学来说说?珍惜这个机会呀!

生:第五自然段“没有……道旁树”这句话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苏州园林的花草树木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点。

师:他说没有,那么有什么?

生:有中国画的审美观点。

师:还有什么?

生:有古老的藤萝等。

师:我们接着往下看,“这些藤萝开花的时候”……一起读读。

(生读)

师:当时叶圣陶就是看着这个画册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的,我们说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是到了叶圣陶的笔下,他能把不能言传的东西言传出来,这就是他文字的功力。最后还有两个发言的机会,谁来?找一个笑得最灿烂的。

生:第四自然段“还在那儿布置……效果”,从细节的角度达到一幅画的效果。

师:我懂你的意思,花草起什么作用?

生:衬托。

师:再想想。

生:配合作用。

师:非常好,还有吗?

生:第七小节“如果开窗……美的享受”,写出了苏州园林非常美但不单调,也很朴素。

师:你找到这句,估计你肯定学过中国画。学过吗?

生:学过。

师:你觉得这里哪几个词用得好,有画意?

生:补,除非。

师:这样一设计,原本单调的园林就变得丰富了。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效果。

师:我们学习了叶圣陶用来说明苏州园林的方法,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这幅画里有哪些苏州园林的元素?

生:有代表性的假山石,中国式的镂空图案。

师:还有补充吗?

生:门旁有一棵树是做陪衬的,是配合的。

师:你学会用配合,很好,大家给点掌声。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地板和墙壁的颜色给人安静的感觉。

师:你真是说到我的心里去了。我也准备说安静闲适,感觉多好呀!是啊,苏州园林就是中国园林的特色,它追求自然之趣,给人安静闲适之感,所以有一位中央大报的记者去了苏州园林之后,深有感触地说:“中国还在。”我们为这句话鼓鼓掌。

练:拓展延伸

我们学会了说明文,现在我们来练一练。镇江有著名的十景,写一景介绍给同学或者客人老师们。

(生开始练笔)

师:同学们写得很快,我们边听边写,谁先说说自己写的。

生:金山湖景区是游览镇江三山的起点,不管白天黑夜都十分静谧美好,脱离了城市的喧嚣,人们都到这里来欣赏风景……

师:你学到了什么?我觉得你用的词很美,很准确。

生:我的题目是“西津寻渡”:大江东去浪淘尽……

师:谁来点评?

生:写景很美,写出了繁荣景象,还结合了历史知识评价西津古渡。

师:抓住了特征,结构安排得很好,语言准确。你和老师一样,我也写的西津古渡,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生读老师下水文。略)

师:我的例文,在同学们抓住说明文文体特点的基础上,着力点在画面感的营造和自我感受上。我想大家的掌声是给《苏州园林》的作者——叶圣陶先生的,他写得太好了!也有给我的掌声呀?那再来一次吧!同学们,其实苏州园林和西津古渡一样,都是在历史的沉淀中让我们寻求一份心灵的安静。苏州园林的主人,从古代的伍子胥到近代的贝聿铭家族,都是在寻找心灵的一种无比快慰的寄托。今天我们欣赏了苏州园林,以后同学们也要学会去欣赏其他园林!下课!

最忆苏州园林 篇8

苏州园林是将自然山水浓缩于住宅之中,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空间的杰作;是园宅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创造;是可居、可游、可赏的人类理想家园。园必有宅,宅多有园,已成为吴文化的一种生活和居住模式。作为苏州园林杰出代表的拙政园,同样是园宅相映、人境壶天,给人以无穷的美感。

人境壶天藏名园

拙政园的住宅部分坐落在园的南面,分成东、西两部分,呈前宅后园的格局。如今,其东部住宅是我国第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苏州园林博物馆的馆址,西部住宅为现苏州博物馆馆址。

拙政园初建园时,“广袤二百余亩,茂树曲池,胜甲吴下”(康熙《长洲县志》)。其后数百年间,曾一分为三又三合而一,沧桑变迁屡易园主,但住宅部分位于园南的格局始终未变,园宅结合的家居形式始终未变。

从史料上可以看到,清初钱谦益与柳如是曾借居西部住宅内曲房,嘉庆、道光年间潘师益与其子在东部住宅营构瑞棠书屋。咸丰十年(1860年)两宅及花园均为太平天国忠王府,以后又先后为江苏巡抚行辕、八旗奉直会馆等。1920年左右东部住宅被售于李鸿章之侄、清末云贵总督李经羲,西部住宅其时属奉直会馆及补园所有。至今两处住宅仍存当年旧貌。

东部住宅是坐北朝南典型的苏州住宅,建筑纵深四进,有平行的二路轴线。主轴线由隔河影壁、船埠、大门、二门、轿厅、大厅和两进楼厅组成。重门叠户,庭院深深,面阔五间的一间间厅室,衍伸出长长一串景深,铺张了几百年来家庭礼仪的空间规程。东侧轴线安排了鸳鸯花篮厅、花厅、四面厅、楼厅、小庭园等,是当年园主人宴客、会友、拍曲、清谈之所。建筑前后布置山石花木,幽静雅洁,为宅中最富生趣部分,是居室与游赏景观相互渗透、巧妙组合的典型实例。

西部住宅有平行的三路轴线,纵深五进,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影壁、大门、仪门、正殿、后堂、后殿等。东、西侧路轴线也各有千秋。

士人禅意水文章

苏州园林是具有“三绝诗书画”的士大夫们所“写”的“地上之文章”。中国的“士”,承载着社会道义和良心,他们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苏州园林文化的魅力正源于士大夫的人格精神。

苏州园林主人都受到儒家文化的陶铸,他们自觉地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汲汲于修养,“吾日三省吾身”,有一套自律性的人生价值准则。

尚古尊经为士大夫思维特征,沧浪亭里的“五百名贤”,都能“周还中规,折还中矩”,恪守儒家的礼仪法度,因而为万民之师(“作之师”大匾),赢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止亭)之叹美。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终是士人崇高的追求。儒道互补是中国士大夫们的常规心理,“外王”理想被现实粉碎以后,便信守起“内圣”之道。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尝到过仕途蹭蹬的痛苦、政治失意的苦闷,经历过“守道”和“附势”的心灵搏斗,他们大多带着心灵的累累伤痕,从官场遁入“城市山林”,所以,苏州园林犹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士人们向往庄子“无功”“无名”“无己”的“逍遥”和“无待”,效法梁简文帝的“濠濮间想”,追踪庄、惠问答(“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台),企羡农耕社会乌托邦桃花源。“逃禅”既是文人无奈的选择,也不失为养生之法。在方丈石室揣摩无量佛法、拈花禅境(沧浪亭“印心石屋”),“禅依不二门”(留园“亦不二”亭),去寻觅禅宗“无住、无执”境界,心游空寂,无挂无碍,获得“大自在”,在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领悟禅悦。

苏州园林在内涵意蕴上都浸透着中华文人的主体情致,优游倘佯其间,仿佛置身于深山幽谷、穿行于桃源阡陌,能感受到骚韵、禅味、玄理,也能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感慨隐忧。编辑/林青雨

苏州园林 篇9

王秋林

三维目标:

1、了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2、理清文章层次,明确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

3、通过把握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总分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探寻文章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传统审美理想。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思路,领悟意蕴深厚的江南园林文化。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到北京,人们必要去故宫,八大岭长城;到西安,必要去兵马俑、碑林;到武汉,必要去古琴台、黄鹤楼;到苏州,吸引大家的一定是园林。那么,苏州园林吸引大家的究竟是什么?

二、链接材料

1、关于苏州园林

苏州被人们誉为“园林之城”,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关于作者 叶圣陶,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有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3、关于说明文 A、概念

说明文是介绍事物特征、性质、结构或事理的文体,有事理说明文、说明文。B、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A、下定义B、作诠释C、举例子D、列数据E、分类别 F、画图表G、打比方H、作比较I、引用

三、学生自读,独立完成下面的题目。

1、文章围绕苏州园林依次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下面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C)A、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B、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总体特征 C、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D、苏州园林的美不止本文所介绍的这些

2、下列有关苏州园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课文按照从主到次、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细部的结构方式的顺序来说明,条理清楚。

B、苏州园林完全不使用彩绘。C、第5段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D、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不正确的是(D)

A、有游人说,池沼或河道的边沿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是让人感觉到看上去像一幅画。B、苏州园林是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C、苏州园林没有哪一个角落被忽略无欣赏价值的。

D、苏州园林里的建筑物不讲究对称,不是追求自然之趣,四、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五、编写阅读提纲。

1、指导怎样编写阅读提纲。

即在阅读中将文章的思路理清楚,把每个部分的要点提出来。

2、独立编写,小组交流。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在平实具体的说明有融入多样化的语言。

1、在说明中适当穿插描写。

说明文中的描写不用大段大段铺阵,只是稍加点染,可以更具体、清晰地显示事物的特征,起到辅助说明的作用。

举例:如第4、5段(见教参P64)

2、说明文中的议论、记叙。(第1段)(见教参P66)

3、紧扣文章中心遣词造句,并在统一中显出变化避免重复和单词。(见教参P64)

二、探究

“完美的图画”的苏州园林究竟美在哪里? 3-5段,美在自然6段,美在含蓄

7-9段,美在清新、淡雅、古朴,鲜活各异,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找出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 篇10

《苏州园林》是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上课前我听了同年级胡老师的一堂课,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上完这一课,同学们都感到很满意,既掌握了很多说明文知识,又领略了本文丰富有趣的语言。

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优点:

1、这堂课目标突出,重点都放在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结构,我觉得最后学生也学有所得。

2、能在分析文章结构顺序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里的重点词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讲解比较详尽、到位。

3、这堂课在根据胡老师的思路,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做了回顾并且熟悉(上学期学过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文的结构),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这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具体总结如下:

1、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太少。《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应让学生多读,在美读的过程中领略苏州园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时间来不及,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过于仓促。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和图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苏州园林的美。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是,我又犯了同样的错误,给学生想和说的时间不够充分,致使学生说出来的东西不完全符合要求。

2、还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这堂课的课堂气氛相对平时而言比较沉闷。一方面是自己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加入能充分激发学生情绪的环节,而另一方面是学生上课过于紧张的缘故。因此,平时坐不住的、爱插话的学生都“老实”了。

《苏州园林》教学谈等 篇11

梁春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撰写的一篇带有文艺性的说明文。根据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笔者把本课的教学程序作了如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的美景,插入导语: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江山秀丽、建筑奇特、社会上流传着许多赞美的俗语。例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听了这些赞语,同学们对这些地方一定会更加向往。是的,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无怪乎人们把苏州园林称为“园林城市”。今天,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了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二、初读课文,漫步园林

1听读: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

2朗读:放声自由朗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概括每段大意。

3思读:速读课文,思考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是什么。

三、品读课文,观赏园林

1提问: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的呢?认真品读课文第三段至第九段,抓关键词,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三至第九段介绍的内容及其特点。

2提问:第二段中的四个讲究分别与哪几个自然段对应?第二段与第三段至第九段是什么关系?此环节的设计理清了总、分、总的结构,体会这样构思的好处。

四、赏读课文,畅谈园林

1活动“导游大比拼”——赏读段落美:让学生自主选择内容,精读课文中的一段,然后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全班同学)介绍苏州园林某一方面的特点。此环节学生要能说好,就能认真去赏读相关段落,更能使本课的教学达到高潮。

2赏读语言。此环节的设计,意在揣摩语言,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对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感悟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杜胜林

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艺术的创作。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因此也可以说没有想象也就没有创新。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那么,如何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呢?

首先该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是学生接触的高质量的精神财富。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采用各种方式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而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指导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大胆想象,注意把握好情节,扩写成一篇小说;在教学《欧也妮·葛朗台》时,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再造思维,应用夸张手法,将其改写成戏剧;在学习《我与地坛>时,还可以与学生展开讨论,不断想象,一起为其续写不同的结尾。

教学中通过改写、续写、扩写等方法,一方面可以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作文教学需要教师周密计划,科学安排,系统训练。在运用形象思维训练想象时,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一些“假如我是……”“我希望……”“新世纪畅想”“30年后我们再相见”之类的作文题,让学生开动大脑,积极探索,从而培养、训练学生应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的能力:同时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书籍,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激发学生不断思考,活跃思维,从而创造既有科幻共性,又有自我个性的新形象。这样,作文教学富有吸引力了,学生知识面更加宽广了,更加喜欢思考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并提高了想象思维能力。

上一篇:扬州市高一期末试卷下一篇:小学地震紧急疏散演练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