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规律的探究(精选12篇)
华容县职业中专
严利红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语文阅读教学也同样有规律可寻。学生的阅读过程,应该是一个对知识技能不断探索的过程,从探索中寻求规律,掌握规律。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掌握阅读规律。无论是知识的感知、理解、掌握过程,还是巩固,应用过程,都是在思考活动中,在脑力作用下完成的,因此阅读教学就应遵循这样的阅读规律。
一、立足文本.重视积累,给学生能“进”能“出”文本的能力
阅读最主要的依据就是文本。文本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知识的有效载体。文本中蕴涵着丰厚的地态物貌、风俗人情,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以及高尚的情操。因此,只有文本,才能激发人的想象能力,透过表面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也只有文本、才能激发人的想象,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生活的融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离开了文本,忽视了人的主体体验与人的价值,都是文学教学浮躁、虚幻、形式主义的极端表现。阅读文学作品,文本是基础,是关键,也是核心。按照接受美学“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就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的理论,阅读者(学生)与文本(课文或其它作品)直接对话才能真正走进作品,把握作品的真正内涵。
文学作品的教学不仅要重视文本,还要重视阅读的积累。这种积累包含了语言和情感的积累。每部作品都包括知识、技能、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积累、体验、发现和创新,才能渐渐成为一种能力,一种兴趣。虽然我们提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事实上一个人读书不是举一能反三的,而是举三才能反一的,对于类似的内容要经过多次的体验后才会触发深刻的思考,以致于在思考中有所新的感悟和新的发现。所以,要真正提高自己,还必须注意平时的积累与涉猎。这里的积累和提高,最主要的获取途径是文本,否则,学习只
文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感作为一种能力不是嚣灌输能生成的,只能在语言实践中习得,它是由学生对言语对象的感受积淀而成的。语言文字是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作者想要有真正的体验,必须与读者进行心灵的交流,达到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重视语言实践,加强对学生吟诵、推敲、揣摩、触发、鉴赏等方法的训练指导,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语感”。值得注意的是,在阅读训练中还应注意白话、文言兼顾,语音、文学相辅相成,课内课外相互配合,既要重视抓关键词句,又要训练抓得快,抓得准,而且要训练学生评得对,评得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全面而迅速的提高。要想有效地进行语感教学,还必须使语感知识化和技能化,否则,培养语感就是一句空话。培养“语感”离不开讨究和自身的体验、发现。
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人文学科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轻视人文学科,必然导致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衰退,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语文学科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学科,其教学内容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语文的入文性决定了语文教育中应该融人人文教育——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的教育。“缺少人文素养,那就是愚蠢。”人文索质是良好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现代的社会人文失落,人与人之间是一种扭曲的人际关系,物欲横流、尔虞我诈。在这个时候,人最需要的是阅读文学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吸收人文因素,让自己得到人文的熏陶,从而得以提升自己,让整个民族的素质都在阅读中得到提高。
人文作品本来就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韩愈早就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在面向新世纪人才需要的今天。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语文老师不但要做学生的“经师”,更要做学生的“人师”,教学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人文素质的重任,引导学生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中学生的生活虽然是
心来接受文学作品所蕴涵的内在美质。古人阅读为的是修身养性。文学本来是极活跃的东西,其所寄托在文字,而本身却散在生活的各方面。文学作品教学对于学生课外的生活要能随时启导,要因时因地予以文学的陶熔,让学文学的人变化自己的气质。
我们知道,作家用文字反映生活,形成文学作品;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就应了解其中反映的生活或再现当时的画面。所以,要进入文学作品的审美世界,必须从品味语言开始并达到超越语言。文学语言只有反复细致“品”才能解其“味”。读者从品味语言出发,激发想象机制,经过思维中介,对粗线条意象和意境轮廓进行创造性填空补缺,才能把文学语言提供的意象可能性转换成意象现实性。教学中,要求学生接受作品的美学意义,还要接受作品中的思想财富,使学生的头脑里产生出新的境界。
人有爱美的天性,教师要教出文学作品蕴涵的美感来。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中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其次,要创造课堂其乐融融的氛围美。教师教的神采飞扬,学生学的兴致高涨,这样,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再次,要教出个性美。教师不要跪着教书,学生也不要跪着读书。教师要教出自己的教学个性,就要敢于根据自己的理解教作品。要敢于“玩作品”,敢于把自己在教学过程(包括备课)中的情感冲动、情感体验告诉学生。
综观近年重庆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其文体特征都为散文, 2008年迟子建的《时间怎样地行走》, 2009年池莉的《瓷器的意味》, 到陈峻峰的《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到朱自清的《论诚意》。这几篇文章都属于散文。既然文体为散文, 那么我们有必要分析有关散文的基本知识。所谓散文, 从广义说, 是与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体;从狭义说, 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 表现真人真事真实感情的文体。我们面对的高考散文常常为狭义上的散文, 而狭义散文可以分为三类:写景咏物以抒情的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
二、了解高考语文阅读题命题规律
现代文阅读题一般从下面三个方面对语文知识进行考查。
1.理解。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 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综合。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2) 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3)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思想; (4)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3.鉴赏评价。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而重庆市语文高考阅读题题型比较固定, 分值也比较固定, 包括以下四种题型:
1.理解句子的含义。这道题分值为4分。如2008年《时间怎样地行走》中的第14题 (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 。
2.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分值为6分。如2009年《瓷器的意味》中的第16题 (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 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
3.归纳内容要点。分值也为6分。如2010年《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中的第16题 (根据文意, 请简析两只鸟把巢筑在第五棵树梢顶的原因) 。
4.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值为6分。2010年《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中的第17题 (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 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 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 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 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 。
三、指导学生去解答习题的方法
1.阅读。通过阅读去把握文章的内容, 概括文章的中心, 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这是第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只有把文章读懂了, 理解了, 才能很好地去解答下面的习题。因此, 我们在面对现代文阅读时应该努力读懂每篇文章, 理解其中心, 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这是完成现代文阅读的第一步也是必须完成的一步。只有高屋建瓴地把握了文章的内容, 才有可能准确回答后面的习题。但对于学生来说, 这一步就像横亘在大家面前的高山, 难以逾越。由于阅读积淀不够, 很多学生读不懂文本的含义。造成一部分学生具有畏难情绪, 一看见现代文就想放弃, 如果不是高分值所在, 甚至有些学生有可能不会去过问现代文。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翻越这座大山?事实上, 我们对于阅读材料的理解总是逐渐深化的, 每一回阅读往往都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人们常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高考选择的文本一般都是命题者根据时代的需要, 结合现实去寻找命题的文本, 他要通过文本去告诉学生一定的时代信息。在当下, 我们应该具有哪些品质, 我们如何去适应这个社会, 哪些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与反思。
2.如何通过阅读去把握全文内容。
(1) 解答这类题除了反复阅读之外, 还应注意标题、开头和结尾、中心句及议论、抒情句。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先看标题, 想一想: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问题, 会写什么内容, 表现什么主题, 采用什么手法。如果自己写, 打算写什么, 怎样写。读懂了它, 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如《时间怎样地行走》一文, 既然题目已经是由一个问题构成, 那么回答时间的行走方式自然会成为文章的重点所在。
然后快速阅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文字要引领下文, 它是紧紧扣住文章题目的, 对文章的写作方向具有导向性, 有些文章的开头甚至直接告诉了文章的线索、作者的情感。文章的结尾文字一般以抒情、议论文字为主, 常常是对全文的概括, 对主题的一种升华。议论、抒情句往往起到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是我们把握文章主旨的一种有效途径。文章中心句是文章是主旨所在, 又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了它,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因此, 抓住这类句子, 往往能把握文章的立意, 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
(2) 划分文章层次, 概括段落大意。这是把握文章内容最主要的途径。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能概括出各部分的内容, 文章的中心思想基本上就会显现出来。
现代文阅读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学积淀, 只有多读经典, 多去思考, 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解答现代文的能力。对于上面提到的一些方法, 需要大家在平常练习中加以运用落实, 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现代文阅读题。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现代文阅读题是一种综合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题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淀, 需要学生具备概括、理解、分析、评价等各方面的能力。还需要一定的解题技巧, 更要了解命题者在对这道题命题时会从哪些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考查, 做到心中有数, 做到有的放矢, 尽可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得分能力。
关键词:命题规律,解题技巧,高中语文
参考文献
[1]盛庆丰.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12期.巧把金针度与人——高考现代文阅读应试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 任务 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加强阅读教学研究,攻克阅读教学中“高耗低效”这个难关,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率是语文教师的一项艰巨而光荣任务。经过教学实践与研究,我发现阅读教学的突破点在于找到一个阅读教学一般规律性的东西。只有找到规律性的东西,阅读教学才不会走弯路。
1.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
笼统地讲,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的能力。而要准确具体地对这一任务有一个明确的理解,就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是什么?阅读是什么?
文章是作者借助文字、文体来展示自己生活经历(包括虚构)、思想变化的一种工具。
阅读就是读者通过文字来与作者对话,进而理解作者生活经历与思想的心理或脑力活动。
(2)阅读活动包括几个层面?
阅读活动一般分为4个层面,即:认字、释文、思索和融会贯通。
认字:目击文字,在头脑中唤起文字意义,进而明确一句话的含意。
释文:把一句句的意思在脑中建立起来,让句与句的意思组合起来,进而理解段意,段意组合,理解整篇文意。
思索:在上述阅读过程中,利用旧知,通过想象、联想、分析、概括等思维加工,理解文本新知,进而接受新知。
融会贯通:读者通过正确理解、解释和建构的文本意义,最终达到与作者的心灵交流,
完成与作者以文章为媒介而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问答。
(3)阅读过程中的参与要素是什么?
既然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那么,明确在阅读过程中参与的要素就有利于我们阅读的高效性。
A.想象、联想:目击文字在头脑中激活文字下面的相应意义。
B.回忆:将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文化素养等储备调动起来。
C.整合:对在头脑中已建立起来的意思进行分析、筛选、概括等。
D.记忆:短时记忆所阅读文本的能力。
2.阅读是在走别人的思想路线
文本是作者反映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经历的工具,那么,阅读就是读者了解作者在文本中所表现的生活和思想的经历。既然如此,读者只要顺着作者展现思想的思路来把握住作者的思想即可。
“通过文本来把握作者的思想”就是阅读的本质。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阅读是在走别人的思想路线。
阅读本质问题是一个根本的大问题,虽然一句话就可以将其说清楚,但未必所有的语文教师将这一重要信息明确地传达给学生。这就造成学生在解答文本问题时,加入了自己太多的“想当然”的。
一旦明确了阅读是在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这一阅读的本质,“想当然”就会大大减少甚至荡然无存了。
3.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多方面的
了解别人思想这一目的,决定了阅读教学的具体任务是应该是多方面的。
(1)学会生字词
借助工具书或课文的注释,把课文中的生字学会。这是课堂阅读教学最起码的任务,也是阅读教学得以完成的前提与基础。
(2)理解词句的语境意思
在理解了字词的字典上意思之后,还要利用联想、想象、参悟等手段来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下的词句意思。这是阅读教学的难点所在之一。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一个一个的词句具体语境意思的理解,结合作者的身世、写作背景来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阅读教学的目的所在。
(4)把握文章的體裁特征
“同一种思想”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
“不同的展示方式”取决于“不同的场合与对象”。
“不同的展示方式”显示着“不同的思路”。
“不同思路”的外显就是“不同的结构”。
“不同的结构”反映出“文体的不同特点”。
说到底,“思想展示”是有一定的道路的,这一“道路”特点就是文章的体裁的特点。反过来,要想把握作者的思想,就要抓住作者展示思想的思路特点,即文体特点。
(5)鉴赏文章的表现技巧
作者在文体的制约下,如何来展示思想,这就是文章的表现技巧。在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明确诸如开门见山、铺垫伏笔、对比照应、卒章显志等表现手法与技巧,就显得十分必要。
(6)提升学生的相应能力
做到了以上五点,就通过“走被人的思想路线”,把握住了别人的思想。如此,阅读教学的一般任务就能够完成。阅读教学除此之外,还要为展示自己的思想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还要提升学生综合使用字词,使用文体,借助背景,运用联想、想象等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一边了解他人思想,同时准备着展示自己的思想,就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
4.阅读教学高效率的方法是创建教学模式
明确了阅读教学的一系列问题之后,就明了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接下来就是如何“对症下药”了。我认为实现阅读教学高效率的方法就是确定每一类文体教学的具体模式。
在把握了阅读规律的前提之下,为每一类文体的教学设置一个模式是可行的。如:
(1)诗歌鉴赏教学“三句话”
①解读诗句,领会意境。(写了什么)
②注释背景,参悟感情。(为何要写)
③表现奥妙,鉴赏技巧。(怎么去写)
(2)文言文教学“三句话”
①重点词语,理解记忆。——知识积累
②根据事理,推断词义。——能力培养
③分清条理,把握主题。——思想提升
(3)作文教学“三句话”
①紧扣话题,确立主题。——中心明确(为何要写)
②材料具体,符合文体。——内容充实(写了什么)
③结构明晰,语言得体。——结构完美(怎么写的)
(4)散文教学“三句话”
①题目、段意,把握大意。——内容充实(写了什么)
②异点、背景,主题确定。——中心集中(为何要写)
③结构、语言,作文借鉴。——形式多样(怎么写的)
还有小说教学“三句话”戏剧教学“三句话”等等。每一位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创造出更多的教学模式来。
在模式的规范下,调动阅读过程的参与要素,去完成“理解作者的思想”的任务,并领会作者在展示这些思想时的技巧与方法,并为我所用(在写作上),阅读教学的效率就可以迅速得以提高,阅读教学高效率的可喜效果就会到来。
参考文献:
1.钮堂柏.基于文本互涉理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05)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就是利用“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初中语文不应忽视朗读的作用,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朗读教学,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点尝试。
一明确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谁都懂。培养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朗读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叶圣陶、朱自清两位先生曾说:“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这不但说明了朗读对理解、体会文章的作用,而且强调了要“花一番功夫”朗读。课文《夏》(初中语文人教版)的朗读可这样设计:读第一遍,大家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咬准字音,比如下面这些字:芊芊、主宰、磅礴、匍匐、迸发、澹澹等。读第二遍:“充满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表现在文中哪些地方?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读出来。读第三遍: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内容,朗读并识记。读第四遍:寻读,寻找课文中使用非常好的字、词、句,并读出来,说出它的作用。这样通过几次不同要求的朗读,这篇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就基本落实了。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实现的,朗读则是托起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学习一些散文、古诗词时更应该以朗读为主,以读代讲。
二提高朗读兴趣,在成功中体验快乐。
1、听:课堂朗读培养。多组织学生听课文录音带。在听中培养兴趣,悟出“门道”。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朗读加强指导,如重音、停顿、语气等,让学生在再读中,感受进步。
2、比: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班上、学校可开展一些朗读类的评比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中培养朗读兴趣,在登台表现中体验成功快感。
3、考:为了让学生重视朗读,在早读课上多朗读。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设置一些按课文内容填空类练习题,让学生感到语文不读不行,要充分利用读的时间来强化朗读背诵,进一步提高语文成绩。
三推荐学生读精品。
到了初中以后,学生阅读广泛,会对一些名著名篇感兴趣,教师可以相机介绍一些优秀篇目,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诵读散文名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形式美、语言美。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紫藤萝瀑布》,结合讲解段落,体会作者描写的美,并带领大家练习背诵。
四、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课堂是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主要阵地,每节语文课前都有“三分钟说读训练”,学生可以朗读课文片段或即兴演讲或讲故事等。经常举行一些演讲比赛、背古诗文比赛、讲故事比赛等,这样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学生的朗读技巧,从教师的范读中学、从电影电视广播中学、从同伴身上学,“读”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基于阅读有效性的探究
摘要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新课标的要求,也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必须要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以提升阅读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对该问题进行探究。文章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是阅读教学概述及阅读教学理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策略以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注意点。希望本文的探究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有效性
引言
阅读教学组成了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伴随着新课改的传入,在时代发展的今天,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已然落后,无法达到《新课标》中要求的“培养学生感受阅读乐趣”、“使学生领会作者感情”等要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并对阅读教学理论进行研究,提出了三种阅读教学的方法以及注意点,参照阅读教学,给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案例。
一、阅读教学概述及阅读教学理论
(一)阅读教学的特点与内涵
依照“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做出解释,即阅读教学是一种让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遣词造句情况、架构情况以及能够解答文章习题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笔者通过深入分析,认为阅读教学最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得意”、“得言”与“得法”。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理解文章含义,并能够明确文章的布局并获得“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遵从两个理论,即信息传播理论和阅读学理论。并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爱上阅读”。结合教学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学生“学会阅读”,获得阅读知识的过程就是存储→变换→输出这一系列过程,而且是相结合于“信息传播理论”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遵循这一理论对学生进行逐层教学,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知识。由于互动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所以,阅读教学理论强调阅读活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初中语文在教学中也应将“互动性”摆在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策略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中,包括手机、电脑、Ipad等多样化的媒介的出现致使初中生阅读出现“表层化”、“随意化”以及“感性化”的特征。虽然阅读媒介愈加丰富,但基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学阅读是时候做出调整了,目的是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由于当前相当一部分教师仅局限于传统教学思维,不注重对学生实行单一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创新教学模式以及调整教学方法,而太过注重“考点”,导致学生对阅读无法产生兴趣,最终使阅读教学活动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另外,在教学中,部分教师未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致使学生兴趣降低,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也影响了教师自身教学的有效性。
(二)主题式教学
由于当前初中学生阅读“随意化”以及“零散化”,在笔者看来,主题式教学策略就成了一种比较适用的教学策略,学生通过对阅读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掌握,“化整为零”。详细来讲,除了让学生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解之外,还需要对文章的语句、结构等多方面进行理解,其教学内容可谓是非常丰富的。因此被称作为完整的阅读教学。因此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需要选定一个主题,并以该主题为中心进行“发散”从而丰富了阅读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阅读的理解。主题式教学的应用也需要教师对学生本身的水平有较多的了解,这样所提出的问题方能真正调动学生思考的兴趣,不能太难或者太过简单,否则起不到教学有效性的效果。
(三)课堂整合式提问
所谓课堂整合式提问的内涵即“提纲挈领”以及“整体化”,通过对阅读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的串联,使阅读教学整体化,从而使学生能够借助一个一个的“问题链”主动深究,最终把握文章的整体性。具体来讲,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依照上文所说的“信息传播”理论,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来进行探究,使学生“存储”文章知识,再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回答,自由发挥,反馈自己所学的知识。通过以上方式,以期达到较优的教学效果。当然,课堂整合式的提问需要语文教师熟知所教学内容有整体,甚至整个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都要了解,这样方能更好的进行整合式提问。
(四)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策略实际上是“阅读理论”的表现形式,阅读理论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互动,与师生进行互动等,因而强调“互动性”。通过互动这种模式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在这一氛围中主动探寻知识,加深理解阅读文章。同时,互动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教师的教学活动起到预期效果。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注意点
(一)注重整体阅读以及关键词句评析
对于初中的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是整体阅读的把握以及关键字词句的评价赏析。通过整体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情感以及中心思想的表达有大体的了解与把握;而引导学生分析关键字词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思考的过程中感知文字的内涵、美感、使用艺术等,对提高他们对文字的运用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对字词句分析时需注意到不能只倾心于华丽的辞藻,最好是对语言进行合适的运用,那些贴合实际,朴实的语言,同样需要认真品析。
(二)重视读写结合以及拓展课外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读”与“写”相结合,培养学生自我思维能力,且能够在写作中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当然,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可以首先通过片段模仿这种简单的模式,训练学生作文表达能力进而培养其写作能力。另外,由于篇幅的限制、学生可接受的知识面窄,又考虑到教学规划,精选收入课本的课文虽然代表性很高但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考虑到教学大纲、学生学习情况以及课文内容等因素,课外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的。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同时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结语
本文是探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文章在论述了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后并提出了阅读教学的三个策略,指出了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到的地方,目的是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希望有更多的教师能参与到其中一块探究,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直冲校区 吕艺燕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以教育理论为指导,还要以心理学知识为基础。特别是阅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探究能力;学生由记忆的学习方式转向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探究中积累、感悟、获得学习经验、经历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探究能力并且具有怀疑精神、探究精神,不迷信权威。促进学生个体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个性特征得到更好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生探究的基础,衡量探究能力强弱的一个侧面。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有利平台,在包罗万象的文本中学生可以尽情地发问,尽情的探索研究。从问题开始,带着新的思考结束。
(一)疑问是发明和创造的起点
1.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要把提问权交还给学生。有一点应值得注意并不是学生提的每一个问题都有价值,教会学生提问就是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教师的每一堂课学生都会提出问题,然而有的学生却不会提问,有的学生提的问题确实没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认真听取学生的同时,还要分辨学生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或者闪光点。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针对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策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借助课题,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
上课伊始,教师可以问下列一些问题。如:看到这个课题你怎么想?想知道什么?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在《争吵》一课中,我让学生提出问题,有的问:我想知道谁和谁争吵?有的问:我想知道他们之间产生什么矛盾?有的问: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和好如初。这些问题一提出,学生接下来会主动阅读文本内容进行探究、思考解决疑问。或是利用其他手段使学生处于良好的问题情境中,处于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唤起学习者强烈的问题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学生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用探究的方式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养成每当一看到课题等就开始思考,开始提问,想知道为什么。
2、利用文本,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郑板桥云: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有学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混沌汉。教育的首要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人类已有的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多种多样的问题。问题中不仅包含着学生的求知欲,还包含着学习的动力,探究欲望。学生通过长期的探究学习活动完成对自身知识的主动构建。学生在读中思考,提问、并进行探究分析。初读阶段,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并提出一些问题。这篇文章是用什么基调写成?是什么让我产生这种感觉?这些字、词是什么意思?它们有哪些来历?这不仅帮助学生增加重读课文的动力,还可使学生更深刻的记住生字生词,通过探究了解这些字词的有关历史和知识。复读阶段,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内容、潜词造句等提出自己的问题。如:对一些重点的句子、段落、修辞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熟读阶段,引导学生进行自省,我学到了什么;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我还想知道什么?
3、引导学生用联系的方法产生问题。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把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思考,课内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打开视野,放开思路去发问。例:在讲《争吵》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要是不和好会出现什么情况?他们的和好会带来什么好处?父亲为什么要?教师有意让学生从更广阔的方面去提问,把学生从某一课引出来,在更的大的空间里进行探究学习。或是把各个部分,疑点联系起来提问。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对同一篇文章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思考,去发问。
4、盯住争论,引发问题。
争论往往是对同一个问题持不同的见解和理解引发出来的。在争论中师生、生生之间相互提问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不同建议,即使那与语文本本意或教案、大纲相冲突,不能使用教师的权威强加给学生,让他们无条件服从。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自动分成了两组他们会主动提问,主动做答且提出反问。教师要敢于撒手,学生思想的碰撞最能激起智慧的火花,引起他们更深入的思索。
5、在学生众多的问题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尊重个性的探究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位学生在融洽,有利于交往的心理氛围中无拘无束地提问。这样才有更多的有价值的问题被提出来。如:想到一篇新课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处理,让全班同学对这篇课文做无条件、无限制的提问。然后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并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与适当的表扬,像“你问得真好,这个问题也正是我想问的,问得不错,问得真有创意,对这个问题还有什么疑问”。利用“榜样”来引导学生进行继续的提问,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出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或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借此了解剖析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倡同学之间相互学习。教师要马上抓住时机点出来。
6、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提出问题后,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问题。虽然有些问题是可以直接给出答案,但是绝大部分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找”出答案。教师完全告诉学生,这是失败的教学,失去了鼓励学生提问的意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指给学生方向的,学生寻找答案路程中的路标。“路标”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7、利用手中的阅读文本对问题进行分析。
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会了针对文本的内容提出问题,还要教学生从文本中找到答案。教学生学会读书。对文本整体提出的概括性问题要引导学生站在文本上解决问题。从整个内容入手,着眼全篇,把握好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对于细节问题,学生可以从具体的段落中入手,分析某些重点的句子、词语、字以及标点符号,透视它们所表达的真正含义。读书要读透,把书中的文字,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知识能力等。如《将相和》学生抓住与秦王的对话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利用多媒体及其它手段渲染气氛,让学生进入特定情境产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帮助他们分析问题。
8、充分借助课外资源。
教材的内容有限,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许多问题仅凭教材,全靠课堂是解决不了的。教师要把学生从课堂上带出去,把他们引到无穷无尽知识的海洋中,动用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提倡学生去图书馆、书店去查阅资料去探究分析。信息社会,强大的网络资源也是学生们分析问题的有利帮手。可以在网上查阅资料,展开论坛讨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避免学生走过多的弯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书目。兼听则明,教会学生收集信息,课下可去向家长、朋友、有关专家讨教。古语云“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提倡同学多读书,更要多思考,只读不思不如不读。
学生们经过搜集、访问、调查、思考分析一系列的过程,最后可能还得不出结论。但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所经历的过程。让学生养成时时刻刻纪录的习惯,可以是调查笔记、日记、谈话记录、随笔总之要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有所纪录。至于那些对问题已得出结论的同学,问题解决的形式可以是五彩纷呈:表演、录音、调查报告、论文、心得体会、展览、交流会„„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以结果来衡量。评价的视角转向学生在整个过程的表现,收获。
(二)通过 “对话”,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对话是学生发现自我,沟通他人,与文本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与作者产生心灵碰撞的有效途径。学生要想进行真正的对话,必须有面对面的平等意识。教师自己不能有高人一等的意识,不能把书本当成权威。对话是交流沟通贵在真诚,学生要敢于直言自己真实的想法。探究学习就是要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需要学生具有平等意识,怀疑精神,实事求是的品格,“对话”正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在此平台上可通过对话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课堂上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对话方式。
第一,与文本的对话。大多数学生对于一篇新的内容还是有兴趣读,但是最怕反复读书。因为学生此时是被动去接受文字信息,与文本没有交流。试问谁又愿意重复看已知道的信息?学生因为与文本没有交流,就不会主动去思考,就像看一则通知,没有形成自己的看法。如:为什么会这样写?这点我不同意或真是太对了等。学生以对话的心情去阅读文本时就会与文本产生这样的交流,首先要通读即对文本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对话顺利进行下去,实现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获取信息,并对信息揣摩发表见解,或者提出问题的过程。随着对话的深入,学生会继续分析已知信息寻找答案。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等的能力)的目的。教师要在课上努力引导学生去与文本对话,教师可以针对课题、课文具体内容、或者对课文整体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读书与文本对话。
第二,学生之间的对话。有句成语叫“孤陋寡闻”,一个人若不与外界交流,只一味闭门造车其后果可想而知。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又一次探究的过程。阅读文本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分成小组、全班)从相互的对话、发问、质疑、争论中获得启发,从而继续进行探究。在同学各抒己见之中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信息量,权衡别人的见解,培养学生归纳信息,分析信息,总结概括,吸收信息等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由于是同龄人别人遇到的问题也许正是他也会遇到的。积极地学习别人的经验教训,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抽出一些时间专门安排学生,同桌之间或者同小组之间对某一段落,文本以及其中的人物种种进行对话,要求畅所欲言。鼓励学生间的对话并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表扬,有些课可以改变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的对话。如:《麻雀》一课,在讲到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与猎狗争斗时,教师故意停下来让学生进行交流自己的感受。同学们不仅说道老麻雀母爱的伟大,还谈到自己的妈妈平时是如何关心自己的。课文内容在同学的话语中得到升华,引起学生对母爱的思索。
第三,师生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主要是分享学生的思考见解,对此加以启发引导。或是学生向教师提问引发谈话。教师与学生对话时,应注意尽量多的带给学生信息,启发学生去发现、探究;把学生引向课外,接触更广阔的阅读世界,为对话不断带来新鲜血液,使对话生机勃勃。例如教学《西门豹》西门豹的神机妙算使人叹服,其实像他这样的人在我国的历史上是数不胜数,教师可以列出一些人物或参考书目建议学生去阅读,去了解一些祖国的历史人物,把学生的探究活动从课上延伸到课外。
一、合理开发利用阅读资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中要注重开发利用资源,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也不例外。我们只有合理开发利用阅读资源, 才能调动起小学生的新鲜感和阅读兴趣。例如, 我在教学中常常根据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开发阅读资源, 在课堂阅读教学的基础上, 通过给小学生指定一些阅读的范围, 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完《五彩池》《船过三峡》《黄山奇石》等课文后, 我就指定学生阅读有关介绍祖国美好河山的文章, 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深化, 而且还让学生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 祖国河山的壮丽, 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爱国情感教育。再如学完《海底世界》一课后, 可以让学生去探索海底的奥秘, 查找有关的资料交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有关的书籍, 通过浏览, 筛选有关章节, 找到了海底内容的部分, 最后精读, 筛选有关知识点进行交流。
二、精心设计教学, 架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 我们只有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走进文本, 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使他们乐在其中。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 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从而去感受作者在写作时的思想感情,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以知促情、知情交融。例如, 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 一开始通过播放有关桂林的风景纪实录像片, 从而让学生直观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和水的静、清、绿的特点。学生看着绿水群山, 听着那潺潺的水声和讲解员的动听介绍, 深切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体会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描写的生动与形象, 学得就会趣味盎然。因此, 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 架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促进学生的阅读学习。
三、打破固定模式,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处于主导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变教师的“满堂灌”“透彻分析”为适当指导, 稍微点拔, 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的过程, 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埋没或扼杀;而创新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有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欲望, 使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人。一样的学生, 相同的教材, 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能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 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例如, 在《买犊还珠》一课的教学中, 我们除了对其寓意“看待一件事物不能只看外表, 而应该抓住本质, 防止上当受骗”进行分析外, 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发散思维活动, 从而突破思维的限制,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学生各抒己见, 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且使他们在思维得到了自由的发挥, 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 从而提高了阅读的效果。
四、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动性。因此,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们必须要改革这种评价方式, 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得到自由的发挥。教师对小学生在阅读中的表现要进行及时的、积极的评价, 使学生能够对阅读更有兴趣和信心。此外, 为了更好地保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 我们在评价学生的阅读时, 还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个性特点, 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采取多角度的评价方式, 促进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总之, 教师要上好阅读课, 除了具有阅读分析的真本领, 还要悉心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 以读开阔学生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阅读课底子打得扎实, 打得深厚, 有利于引导学生走入语文学习的最佳境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 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住大纲要求, 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有目的地进行训练, 循序渐进, 这样做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和关键,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我们如何进行阅读教学, 提高教学的效果呢?本人从教学实践入手, 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 对阅读教学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郭根福.《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与阅读教学的新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5, (7) .
[2].蒋成璃.《体验:阅读教学的新航标[J].《语文学习》.2005. (2) .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问题分析
1.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略了素质培养
目前,“大语文教学”观念是彰显我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观点。针对初中语文教学展开“以学生的阅读为主,教师的引导为辅助”的教与学相得益彰的阅读教学模式,是有效实施“大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但是,在传统的“强调应试、以题代读”的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面单一地来自于教材,其掌握的知识点也取决于知识点本身是例行的考点或是教师所选用的章节等,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培养、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方面,效果可见一斑。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彻底的改进和变革及创新。
2.教师讲授替代了学生阅读
初中语文教师在面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应采取何种方式,加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语感、探究和发现,并将阅读课很好地进行下去呢?教师采取将学生的“自主阅读”放在课内进行的方式,由于还要学习教材课程,腾不出时间,导致此法无法实施。然而,教师再利用较长和内容较难的课文让学生进行阅读,只不过是浮光掠影和蜻蜓点水式的走形式而已,此法更是行不通的。教师费尽心思,却没有收获到成果,反而使学生离“自主阅读”越来越远。这使多数教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会重蹈覆辙——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经过语文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探究问题,学生在针对简单的问题时,会大声地叫喊着回答,而面对有思维难度的问题时,学生就“鸦雀无声”了,教师此时只好代替学生进行回答。这种教师“喧宾夺主”的教学方式,只会阻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学生的阅读由教师的讲解替代了,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并逐渐成为知识的接收器。
3.缺乏情感的培养
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所读文章进行品味和理解,并充分感受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然而,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只是简单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字分析和解答问题等。这种普遍存在的教学形式,只会导致学生失去对文本的情感共鸣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在教授某一篇小说时,大都会直奔主题,针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而往往忽略了引导学生针对作者的写作方法及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学习,因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枯燥无味的同时会渐渐磨灭其学习的兴趣和模糊其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严重扼制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解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问题的策略
1.提倡自主阅读
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加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自身学习兴趣为动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有着较为明显的阅读倾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需求”就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点。因此,教师应采取由学生自己选择合理范围内阅读素材进而激发思维活动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多加关注,提倡学生阅读的自主选择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再针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的疑问进行探讨和分析。
2.梯度性教学方案的设计
学生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课文则是其阅读的对象,而能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到位就是阅读课堂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结构作为重要依据,进而针对性地进行“认读、解读”式的梯度性教学方案的设计,首先,认读环节: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学生在面对浅层次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共同讨论进行自行解决。其次,解读环节:教师应利用自身对课堂的把握和教学方案设计,使学生能了解文章的内涵与所运用的表达方法等。采取这样有层次的阅读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
在开展“阅读教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针对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积累进行特别关注。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并养成“摘抄”的好习惯。最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并引导学生进行有“情感”的朗读。
总之,由于教师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技巧以及对教学本身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原因,所以,“阅读教学”式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教育界进行调整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周业佐.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外语文,2013(16).
[2]周国伟.文韵芬芳,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模式探析[J].课外语文,2012(18).
[3]潘海生.浅谈如何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8).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细读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小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成绩,还需要有相应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模块。通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起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一个更好的兴趣。并且阅读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阅读还能为写作积累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写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开展阅读教学,培养起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现状
(一)学生缺乏阅读兴趣。虽然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但是小学生认知较低,面对太多的文字往往会出现注意力缺失现象。即使是教师布置的任务,一些学生也可能敷衍完成,这是兴趣缺乏的表现。与枯燥的文字相比,图片以及视频更符合学生的视觉认知,学生的注意力也多会被这些内容所吸引。多数的课外读物会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将图片与文字内容相结合。但是教材内容的文字占比较多,而课堂内容也多是围绕教材展开,这很容易导致学生丧失阅读兴趣。(二)教师过多地对文本进行讲解。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学计划也多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展开的,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讲课时,内容过于深刻,导致学生无法理解。还有部分教师对于文本讲解的时间过长,留给学生的时间过短,或者干脆占据了所有课堂时间。无论哪种现象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都无法发挥。正确的方式应当是学生在阅读过后,教师进行简单讲解,在这期间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得到有效锻炼。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难以做到。(三)教学内容单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内容多是围绕教材展开的,当然,教材中也会有部分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较少,多数内容学生并没有多大兴趣,这部分内容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尽管教师可以引导并利用一定的技巧手段让学生进行阅读,但是缺乏兴趣的阅读很难起到真正的作用。学生草草阅读一遍,很快会忘记内容。与教材内容相比,课外读物内容更丰富,也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书籍,这些内容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着很大的帮助。通过对这些文本细读,可以让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课堂内,从而让学生学到阅读技巧,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部分教师并没有对课外读物进行展开,也缺乏相应的引导,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缺失。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来讲非常重要。虽然小学生认知程度较低,但是他们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并且对于新鲜事物都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只要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就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然后另一部分内容留到下一堂课讲解,让学生带着期望与好奇投入到下一课堂之中。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在重复的训练中,学生会逐渐养成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能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提升。(二)重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质量和效果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是根据教师的教授情况来判断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放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更多课堂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和思考,从而发挥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此外,教师应当转变身份,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三)丰富课堂形式。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式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阅读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产生自己的思考,所以小学语文课堂应当有更多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其中。在如今,科学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行业中,多媒体技术已经表明在小学教育中有着很好的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可以展现图片以及视频,对学生的视觉有着更强的冲击力,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之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产生更强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阅读中的技巧以及方法教给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分成小组,让小组进行阅读比赛,激发小学生的好胜心,从而更积极投入到阅读训练中。在划分小组之前,教师应当详细了解每位学生的能力,保障各小组能力均衡,从而更公平地开展小组学习。在小组阅读完成后,让小组成员发表自身的看法,然后教师给予点评,指出其中的优点,提醒学生改正不足的地方。小组学习让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时间,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有着很大的帮助。通过丰富课堂形式,可以让小学生时刻保持新鲜感,不会因为课堂形式乏味而丧失兴趣。并且,形式虽然发生变化,但是其内在并没有发生改变,所有的课堂形式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文本细读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逐渐培养起学生的阅读习惯,最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四)将整体阅读与细读融合在一起。整体阅读是对文章进行略读,然后熟悉其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脉络等,整体阅读可以了解到文章的主旨和大体内容,对文章有一个大体的把握。但是深层次的东西很难通过整体阅读了解,比如文章中的优美词句,一些心理的深层刻画等,这些都只能通过细读品味出来。细读需要在整体阅读之后进行,在对文章主旨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后,然后通过细读分析文章作者的所思所想,以及其情感表达,这样才能对文章有一个透彻的理解。所以想要提升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就应当将整体阅读与细节阅读结合在一起,并且告知学生相应的阅读技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关键的词句,关键词句往往与文章的有效信息有着很强的关联。所以对关键词句的品味可以让学生尽快理清文章脉络,从而提升阅读效率。其次,当文章中有了精彩的地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次品味,慢慢细读。对于兴趣较高的学生,可以让其发挥想象力,对精彩地方进行补充,有效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并且还能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锻炼。在体会文章情感时,教师应当领导学生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其通过词语句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让学生产生共鸣,发现文章的魅力所在,并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后,由于小学生认证程度较低,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较多困惑,对于一些阅读内容也可能不太理解,教师应当保持足够的耐心,帮助学生解答疑惑,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整体阅读与细读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也可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提升阅读效率,并且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对阅读产生更高的兴趣。(五)补充课外阅读。与课堂内的阅读教学相比,课外阅读有着更加丰富的内容,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阅读,这种自主阅读有着更高的质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以及认知程度,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让学生凭着自身的积极主动性进行阅读。教师还可以联系学生的家长,让家长对学生阅读进行鼓励,教师还能实时了解学生的阅读动态,从而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个更好的评估,与课堂阅读教学结合,较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在阅读之余,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一些读后感,通过写作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文章作者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提升阅读感悟,并且写作水平在这一过程中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三、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可以优化阅读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兴趣,对于学生的文学视野拓展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个人情况进行阅读教学,除了在课堂上依据教材内容讲授外,也当进行知识拓展,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课堂教学时间较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阅读,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且还能使其积累素材,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做铺垫,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摘 要: 群文阅读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阅读教学形式,是由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向多篇多文本阅读教学形式的转变,因而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就成了众多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群文阅读 有效策略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群文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才能有序进行。心理学家皮尔杰指出,一切有效的活动都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一种内驱力,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兴趣,就会视阅读为一种快乐、一种需要,就会满腔热情地读。谈到阅读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内容涉及面广、健康有教育性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让学生以自主的心态投入阅读,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例如在上完群文阅读课《金色的鱼钩》、《丰碑》后学生对长征中发生的故事和英雄人物相关故事充满好奇,主动找相关书籍阅读并熟练讲述。还可以定期不定期地开展阅读活动,以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享受阅读乐趣和引发阅读热情。
二、准确实际地定位教学目标
群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是关系到群文阅读课堂教学能否落实的关键。如何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呢?首先要吃透阅读教学目标,第一学段阅读目标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是“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只有细心研读课程目标才能深入领会其要义,只有领会其要义,准确把握阅读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对群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才会准确。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情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群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准确的目标定位必须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面、学习能力、思维发展等,目标不能设置得过高也不能过多,否则课堂上很难落实。
三、有效合理地选择教学文本
教师在实施群文阅读时一定要选好文本,有的放矢。可以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多元开发,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补充,寻找文本关联,巧妙选取文本,还可以根据文体和需求选择课外文本。因为群文阅读首先是群文,然后是阅读,所以首先要选好文本,围绕一个主题把多个文本聚在一起,这给了教师选择文本、组合文本、呈现文本极大的自由度。依据群文关联的主题,恰当地选择一组文本,是教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也是课堂成功的关键。根据预设的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从文章内容、作者、题材、人文内涵、语言形式、表达方式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选取文本,进行科学搭配,注重层次与整体效果,使文本的选择更趋合理,更好地为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提供服务。文本选择切忌贪多不消化,一般在一节课中安排四篇左右的文章即可满足阅读教学需求。由于文本数量较多,需要将这些文本按照一定的顺序呈现给学生,才能达到群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可根据文本主题和特点,按照篇幅由短到长、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主题层层深入的原则呈现文章。这样教师易教,学生易学,可操作性强,学生在有序的文本共读中掌握群文阅读、生活化阅读的方法,对群文主题的认识更全面、深刻、准确,还可以学到不同作者的表现手法。
四、努力精心的设计教学议题
一组选文中可以设计一个或者多个仪题,一个好的议题既能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又能激发学生共同阅读、分享的兴趣。因此,在设计议题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具备可议论性特点的议题,可议论性就是给予读者思考和赋予意义的空间,让学生可以在这个空间内发挥创造性,充分与文本对话,从而形成不同的见解。具体到群文阅读课堂上,就是群文的议题要为学生和教师深入探讨多文本提供积极参与的空间。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比较性特点的议题,对同一议题的多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增长知识,发现特征及规律。比较阅读时可以进行形式的比较、内容的比较、相同点的比较、不同点的比较等。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具备迁移性特点的议题,指导学生将从重点学习的文章中获得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后面要学习的一组文章之中。中间也可以穿插具备冲突性特点的议题,针对群文的不同体裁、不同表达形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思想观点,在学生感到疑惑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中解决疑惑。群文阅读教学从“一篇”走向“一群”,采用“议题”而非“主题”作为选择文本、结构课堂的基础,毫无疑问这样的阅读教学为适应课标的要求探索到了一条捷径。
五、适时恰当地运用教学评价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要重视学生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味、方法和能力。”评价是联系教师与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环节,评价实施得好可使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思维轨迹,树立阅读信心,提高阅读的兴趣,使评价过程称为一个激励――提高――再激励――再提高的良性循环过程。那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适时有效评价呢?首先,教师要尽可能地活用文本中的关键词语、互动中学生的语言、自身姿态表情动作进行评价。其次,教师要用激励和欣赏语言进行适时评价,群文阅读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的激励与欣赏评价对学生来说不只是简单的激励语言,更是一种宝贵的人生财富。再次要让学生评价学生,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可以彰显同伴的欣赏与反思,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学会用别人的长处丰厚自己的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方法
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小学阅读教学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向前发展的脚步,这追根究底都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够满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为此,相关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进一步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探讨分析,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不断地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阅读学习的重要性,最终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下面就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合适有效的措施。
一、创设合适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促使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得以保证,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创设出合适有效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与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发生共鸣,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提前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仔细揣摩,合理地使用目前最受欢迎之一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快速地了解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烈。譬如,在讲解《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时,因为学生缺少相应的生活经验,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师可以提前准备有关春雨的色彩的课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本内容,让学生更加快速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的来说,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创设出更为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会放手,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学的影响,学生的成绩成为判断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教师还是一如既往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完全没有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其主要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讲的太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少,这不仅仅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发散思维,还严重地导致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大胆质疑,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此来强化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语文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学会放手,让学生自行思考问题,以此来提高我国语文教学效率。
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的效率
只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可以更好地提高阅读效率,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预习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1)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简单的了解。(2)让学生对课文后面的问题进行回答。(3)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教辅资料深度理解词句,进而深度理解文章内容,促使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更加了解。另外,语文教师还应该明确阅读重点,以重点内容联系课外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一定要明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身想法,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细致地品读教学
在开始语文阅读教学之前,语文教师一定要仔细品读课文,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为其课堂品读环节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应该把课文中比较重要的句子进行标注,然后向学生讲解,还可以给学生传授相应的审题技巧,只有这样才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知识,掌握相应的审题技巧和审题技能。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而保证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本友.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王明建.囿于传统的突围: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王海霞.中小学记叙文阅读教学衔接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12.
一、体验式教学的基本概念
1. 体验与阅读。
关于“体验”,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而《辞源》则认为体验既有“体味”、“领悟”和“设身处地”的心理感受含义, 又有“实践”、“实行”和“以身体之”的外部实践含义[1]。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 当人们带着感情色彩去观看和思考时, 就可能呈现不同的主观上的心理感受, 所以在心理学意义上, “体验”是建立在个体“内部知觉”基础上的一种特殊活动[2]。从认识论角度看, “体验”是通过实践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并获得主观感受的一种方式。从文学创作角度看, “体验”就是作者对表述对象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体味与感悟。而从阅读角度看, “体验”是指学习主体与客观文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体验”既被认为是一种亲历活动, 也被看作是这种活动的结果, 它是指读者在全身心阅读实践过程中所能感受到的作品中人物事件、语言文字和文章结构等传递出来的思想和情绪。语文阅读就是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实践去与作者及其作品进行对话, 或引起共鸣, 或产生质疑, 所以阅读的本质特征就是“体验”。
2. 体验式教学。
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基于互联网络及背景资料的获取, 并在多媒体技术手段支持下, 授课教师在事先备课阶段构建出所要学习知识的准真实情境, 然后让学生对此知识发生的情境进行体验和感悟, 并通过提出问题、问题探究、群体交流和总结提高等教学环节的实施, 进而领会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与深化, 从而实现对知识的体验式学习。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实施主要是围绕学生的体验需要并通过创设准真实情境来实现。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包含亲历体验、交流分享、总结提升, 并尽可能进行应用实践的体验式学习过程[3]。体验式阅读学习要求学生用全部的心智去设身处地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文本的内容、结构与表达, 去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深层次对话, 并联系自身实际进行独立思考获取主观感悟。
二、初中语文阅读开展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分析
1. 体验式教学理论的发展。
在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界已从“重教”转向“重学”的大背景下, 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教师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开放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共识, 而体验式教学理论的提出正好顺应了这一趋势。“体验式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4]。“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基本要素, 学习的效果是由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心理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 而是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过程中, 并将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归纳为“内化机制”。体验式教学理论强调基于特定环境的群体性互动活动是个体获得知识结构、积累学习经验、改变思想观念和奠定发展思维的根本途径。
2. 初中语文阅读开展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初中学习阶段是人类个体成长历程中的关键时期, 一方面是生理发育十分迅速, 另一方面是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一方面是智力水平趋于成熟并具备了基本的语句分析与阅读理解能力, 另一方面是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主性的增强而趋于展示自我和表达自我[1]。心理学研究表明, 任何学习获得的进步和发展都应该是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 通过学生自主建构而实现的一种积极能动的内化结果, 真正有效的阅读应该是一个能令人心灵激荡的自主体验过程。教育部新课标也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授课教师要在更新语文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基础上, 认真钻研教材文本, 正确把握教材内容, 积极开发教学资源, 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注重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显然, 开展初中语文阅读的体验式教学, 不仅会让学生在正确领悟文本内容、感受语言优美的同时, 充分体验自身价值并收获成长, 而且将会有效阅读教学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授课教师要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 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中学语文学习的特点, 激发求知欲、保护好奇心, 鼓励自主阅读和自由表达,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体验式”学习方式。
三、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 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
体验式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 要求学生以自身的体验为基础对知识进行自主建构。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引导、辅助和促进作用,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讲授者和传承者, 而要努力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互动交流的引导者。语文阅读教学中个体生命体验的重要性决定了体验式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教师的作用应该定位于主导[1,2], 其根本目标在于通过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组织并带领学生跨越了时空去与文本及其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一种活动。对于教师来说, 体验式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进行知识的讲授和演练, 而重在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资料的准备、教学进程的设计和控制、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总结, 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或课堂教学环境营造, 创设一个可视、可听、可感、可思的寓含学习知识的准真实情境。其主要目的在于创设一种情境、营造一种氛围、提供一个平台, 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究和主动学习的冲动, 进而自觉、不自觉地全身心投入到文本的理解、感悟和对情境的知觉、体验中去, 实现在体验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建构能力、提升素质。事实表明, 体验式教学方式不仅会有力地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深刻感悟, 而且能有效地加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只有在自主性的体验式阅读实践过程中, 才能真切地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 学生的知识和情感才能自觉、不自觉地得到完善和提升。
2. 依靠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体验情境。
精彩、有效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资源的充分准备和教学进程的精心设计, 教学资料准备越充分, 教学进程设计越详细, 驾驭调控课堂的能力就越强, 学生体验阅读的成效就越显著。在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过程中, 授课教师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基于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 基于文本内容、文章架构及其作者背景等资料, 或为学生呈现、再现文本情境, 或为学生创设准真实情境, 以便学生情不自禁地用眼睛去观看、用耳朵去聆听、用大脑去思考, 从而促使学生在亲历 (身历或心历) 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思维能力、陶冶品德情操、体验作者情感和建构生成意义等[1]。在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资料准备过程中, 授课教师要从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水平及情感需要出发, 围绕授课文本的人物事件、文章架构、表述方式、作者生平和文章背景等, 着力创设意境逼真、情深意远的准真实情境, 从而将学生带进一个形式多样、声情并茂、内涵丰富并充满美学韵味的阅读世界。教师要用真心、真情和真诚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尊重的教学氛围, 借助情境的烘托并通过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 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奠定一个情感交流的互动平台, 进而唤醒和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另外, 还可根据文本的基本内容及其场景,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走进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 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让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结构好、逻辑强的同时, 真切地体验到作者当时的真实情感和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5]。
3. 适时鼓励和注重评析以有效提高教学效能。
作为阅读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语文教师肩负着如何引导学生走进阅读文本, 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取语文知识和获得情感体验的重任。在体验式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鼓励和保护学生个体的独特理解、感受和体验, 这是因为学生个体的体验总是建立在联系了自己的经历、经验、性格特征和知识基础上的和作者和文本之间观点与情感的沟通。同时教师又要注意引导个性化的体验必须是建立在对文本内容、文章结构和表述方法的正确、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和理解上。这就是说个性化体验的原始依据必然是文本本身和作者、文章的背景资料, 要力求避免漫无边际、夸大其词和无中生有。与此相应, 体验式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教师适时点拨和注重评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适时点拨可保证教学进程的顺利实施和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而以发展的眼光和态度并采用适时、客观、中肯的课堂评析, 除了能有效激发阅读兴趣和促进深层思考外, 还有助于形成参与深层阅读的体验感与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张治国.初中语文生命体验式阅读教学与素养提升[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1.
[2]关尚敏.“体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1, (5) :57-60.
[3]谭筱英.体验式学习_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J].厦门科技, 2007, (6) :51-53.
[4]蔡建红, 曹开文, 祝祖福.关于高职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初探[J].职教论坛, 2010, (2) :29-32.
【语文阅读教学规律的探究】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论文06-27
诱思探究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06-23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规律06-29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思考10-28
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07-10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12-15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色彩06-15
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得到的启示06-23
略论初中语文教学的互动阅读模式06-19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策略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