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课教案设计(精选8篇)
主题背景: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不但对经济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茶文化的出现,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茶与文化关系至深,涉及面很广,内容也很丰富。这里既有精神文明的体现,又有意识形态的延伸。毫无疑问它有益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目标:
通过开展 “中国茶文化”主题活动,初步了解“中国茶文化”相关知识,营造一个研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增强探究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兴趣。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中国茶文化相关知识。
活动时长:4课时
第一课时
1、引导学生提出研究性学习课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悠久。人们常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然而茶是一个学问很深的话题,要想进一步了解它,我们就必须要进行深入地探讨与研究,你们打算想从哪一方面去研究有关茶文化方面问题呢?
①引导学生调查茶的种类、名称、中国名茶、传统制茶叶的方法、泡茶方法、茶与健康和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茶道艺术等。每组可以选择一个子课题进行重点研究;
②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等收集、阅读与茶有关的文章(诗词、散文),并初步了解中国5000年茶文化和家乡茶文化的发展过程;
③引导学生掌握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
2、各小组确定研究主题,讨论并制定本小组研究计划和活动方案。准备好收集资料工具,如笔记本、照相机等。
第二课时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都喜爱猜谜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动动脑筋,猜一猜好吗?
(出示谜语):“生在山上,卖到山下。一到水里,就会开花。”你们真聪明,谜底就是茶叶,板书:茶。
二、师生介绍茶知识,引出家乡茶。
茶的种类繁多,茶有绿茶、红茶、花茶、白茶等,我们家乡也盛产茶,你知道我们的茶属于哪一种茶类呢?板书:家乡的 绿(并让学生简要介绍家乡的茶资源情况、茶的种类等。)
三、观察茶叶,学生感言。
1、教师出示茶叶片(新鲜)。
引导学生从它的形状、色泽等方面谈。
2、教师出示成品茶(一粒),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表达。
3、突出两者之间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不易与艰辛。)
教师总结:是啊,从一片片嫩绿的叶儿到制成蜷曲成螺的成品,其中要经历多少艰辛的劳动和复杂的工序。这其间,饱含着多少茶农的汗水呀!
四、引领学生入境,回味“成茶”的过程。
1、指名学生说说茶叶的“成茶”过程。
2、教师小结。(种植、采摘、杀青、揉捻、焙干)
3、按顺序重点讲述采摘、焙茶。
(1)出示采茶图、焙茶图。
(2)谈感受、说体会。(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3) 表情感。(你想对家乡的这些茶人说些什么?)
小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正是这些家乡的茶农,用他们的艰苦炮制了茶的醇香。其实,家乡陆郎的绿茶不仅胜在她的色、香、味、形上,她还有许多保健的功效。让我们在这声声古朴的乐声中品茗,让我们了解茶的功效,让我们“饮水思源”,让我们向家乡的这些茶人表示崇高的敬意。板书:我爱。
五、了解功效,细细品茗。(播放配乐录音,静静地品茗,深深地思考。)
六、交流学生搜集到的与茶相关的诗句、词句。
七、布置作业。
以“家乡的绿茶”为题,写一片小练笔
第三课时
1、 走进茶园学采茶。
清明时节,正是茶树生长茂盛的时期,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到处是一垄一垄碧绿的茶树。采茶人头戴草帽,身背竹篓,穿行在茶园中,灵巧的双手在茶树上飞舞,茶叶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这一切构成了一幅极美的图画。
我们带领学生走进茶园,跟随采茶人学采茶叶。所采茶叶的标准是一芽二三叶,但是采哪些茶叶,怎样采,都很有学问。在茶农的耐心指导下,学生们从不会采,到有一定的速度;从采大叶到标准的一芽二三叶,进步很快。望着采摘回来的嫩绿的茶树叶,同学们虽然腰酸背痛,但是感觉很有成就感。
①听茶农们介绍茶树的生长过程。
②仔细观察茶农采茶,听茶农介绍采茶技巧。(采茶好像“凤点头”,采茶时,左右手都要用,一左一右轮流采,动作讲究协调;其次,采下的嫩叶也分几个等级,最上等的嫩叶为一个嫩芽,如雀舌;次上等的嫩叶一般为一个嫩芽加1至2片侧叶。)
③学生学采茶,茶农指导。
2、学种茶树,初步掌握茶树的栽培技术。
① 听农技师介绍茶场的两个茶树品种,学生观察两种茶树各有什么特点,制出来的茶叶各有什么特点。(都是楮叶种,灌木型,树姿半开展,芽叶黄绿,白毫中等,发芽密度大,整齐,产量高,持嫩性强,内含物丰富,是优质绿茶品种。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发芽期中生偏晚,适宜品种搭配和机采。场内的品种一种是大楮叶,一种是小楮叶。)
②学生询问茶树的生长特点(气候、温度、水分、土壤等)。如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16.5度,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
③了解茶树的`繁殖特点。茶树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无性繁殖是指插扦,有性繁殖是指种茶籽。
④听农技师或茶农讲解怎样除虫。
⑤在农技师或茶农指导下进行插扦、修枝 (修剪技术与春茶产量大有关系)的练习。
3、学生将调查、考察和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等收集的资料和信息进行整理。
①各小组组员对本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研究、删选,形成结论。
②指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过程进行反思。
③完成结题报告,指导老师帮助修订后定稿。
④讨论课题展示内容、形式,分小组准备课题展示内容,做好展示时的人员分工。
4、分小组以各自的形式展示本小组的课题成果。对课题互动提问、答辩。
①学生利用课件、小报、图片、茶()叶标本等对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并进行课题答辩和反思。
②用在活动期间制作的茶叶,以及所学到的茶文化知识,在班内举行一次茶艺表演。(最好能邀请家长参加,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子女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到的东西很多很多时,就会有利于下次活动的开展。)
③品尝一下家乡茶。 ④可举行一些与茶有关的诗词、散文朗诵表演,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人;也可检验学生对语文、口才、胆量等方面的能力。
第四课时 活动延伸
1、用亲手制作的茶叶为最亲的人泡一杯浓茶,以表达对最亲的人的敬意。
2、在校举行成果展示活动,活动方式有:黑板报、手抄报、电子刊物、图片展等。
3、活动过程中可不定期举行义务送茶活动,让在田间干活的农民,让路边开车口渴的人们能及时喝一口浓香四溢的凉茶。在为人民服务中体会做人的意义。
所谓选课是指精选公开课的教学内容。由于公开课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研素养的课, 因此, 其具有示范性、指导性、引领性、前瞻性, 是交流、研究、提高的重要途径。那么, 选课要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呢?综合参与讨论教师的观点得出如下结论:
(一) 选取自己擅长的课
教师对这类课的理解最深刻, 挖掘起来会更有深度。
(二) 选取容易组织与展示的课
如, 前滚翻比较容易组织与展示, 而长跑则难以组织与展示, 所以相比较而言宜选前滚翻, 而不选长跑课。
(三) 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性、教育性, 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 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二、设计是基础
要想达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在教案设计时必须要统观全局, 做到既要备教材、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学法;还要备场地器材、备组织。在此, 笔者将参与教师提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设计观点整合如下:
(一) 备教材
1. 研究教材重点和难点。
在备教材时, 可以设计各种必要的教学手段, 突出重点和难点, 以加速教学进程, 提高教学效率。
2. 研究教材的先后顺序。
教材的安排要旧, 因为精力充沛时更易掌握新技术;要先灵敏速度后力量耐力, 以有效发展小肌群;要先负荷大后负荷小, 以促进身心的快速恢复;应将易引发兴奋的内容置后, 以促进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学习;上下肢练习要合理搭配, 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 备学生
1. 备学情。
要根据学生掌握教材的程度安排教学内容, 如, 如果学生的篮球水平比较高, 可安排行进间运球, 反之则安排原地运球。
2. 备人数。
备学生时, 要了解学生的总人数, 以及男女生的人数, 以便安排练习的队形和进行分组。
3. 备班级特点。
授课班级的特点是活跃型、沉默型, 还是调皮型, 对此, 教师要进行认真了解, 并根据不同的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 备教法、学法
1. 设置教学情境。
应设置一个大的情境, 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 常用教学情景包括故事情境、游戏和比赛情境等。
2. 教学语言要适当。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如, 儿童化的语言无疑能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幽默性的语言是初中生快乐的催化剂。
(四) 组织教学
1. 各环节衔接要自然。
教材之间的衔接是否合理, 决定了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如, 当部分学生还沉浸在前一个教材里兴奋不已时, 教师可以设计几句导语, 引导他们顺利地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
2. 队形调动要准确。
应注意队伍的调动方式, 如, 可借助游戏法调动队形, 以保证课堂高效进行, 避免混乱现象发生。
(五) 场地器材
1. 提前做好准备。要妥善安排场地器材, 场地规划要做到简单易行。
2. 器材摆放要合理。器材摆放要便于教师观察、指导学生的练习, 否则, 指挥上往往会顾此失彼。
三、编写是关键
(一) 写文字教案
表格式教案的最大优点是简洁明了、层次清楚, 但是, 由于表格自身的限制, 需要教师抓住重点进行书写, 很多的细节难于在教案中体现出来, 因此, 书写公开课教案时, 建议写纯文字教案。
(二) 注意事项
【摘要】饮食文化 中泰对比 中华饮食文化教学 对比教学法
一、前言
随着泰国公主诗琳通学习汉语和访华频率的提高,泰国纷纷掀起了“汉语热”,全民开始学习汉语。其中中华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要了解透彻。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给汉语词汇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本课题为泰国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更深入地学习汉语提供一些帮助,让学生通过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思维,理解相关汉语的表达并准确地运用。
二、中华饮食文化特点与中泰饮食文化对比
(一)中华饮食文化特点
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指出了古代汉族的饮食结构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粮食在所有的饮食材料中处于首要地位。其中,南方主食水稻;北方则有栗、黍、麦、菽等。另外,在中国少部分种植玉米、青稞、高粱、土豆、红薯等杂粮。而地域特色以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的八大菜系为主。而中国很讲究烹调。烹调是制作菜肴的一项专门的技术,就是将经过加工整理的烹饪原料,用加热或加入调味品的综合方法,制成菜肴的一门技术。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烹调方法非常丰富,有煎、炒、炸、爆、熘、蒸、熏、烧、焖、扒、烩、炖、、涮、卤、煨等。这些美味的菜肴主要用铁锅铁铲烹饪,用瓷器和筷子来盛餐,进餐。
(二)中泰饮食文化对比
泰国与中国同属亚洲经济文化圈,一衣带水,饮食文化方面多多少少有些渊源,但又各具特色。本文把两国的饮食文化进行对比,面对来自泰国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了解中泰饮食文化的差异有益于他们对汉语的深入学习,更有益于我国对泰的对外汉语教学。以下是研究之后的对比表格:
三、对泰国学生的饮食文化教学分析
(一)对泰国学生的饮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及对比教学法运用
1、文化教学及重要性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学好一种语言的同时也是学好这种语言相关的文化。美国语言学家拉多(1964)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文化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思想,因此要想更好地学习汉语,更深入的交流,就必须学好学习中国文化,而且完全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也是不存在的。
2、对比教学法的运用
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将我们自己本国的文化与欧美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同样,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将中国文化与泰国文化进行对比。有对比才能发现差异,有对比才能进步,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比展开教学,指出他们的不同或相似之处可以除去学生因自身文化的影响而带来的对中国文化的成见。
(二)饮食文化教学手段运用及活动设计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实践经验告诉我,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在对泰学生的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泰国学生的思维是开放式思维,喜欢自己去接受事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的黑板教学相比,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有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内容直观生动。就如你讲一道菜如何如何的精美如何让人垂涎,学生没见过,都是一头雾水的,这时候一张照片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了。
2、教学专题设计——筷子与中国文化
课型:专题文化教学课(讲授+实践)(教学语言为泰语和中文)
教学对象:在泰的中学生(初级班学生)
教学内容:筷子的历史,筷子的使用方法,使用时需要注意的礼仪
教学目的:学生掌握筷子的使用方法,并动手演练,能够用筷子吃饭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实践法(游戏+实践)
教学时间:课堂50分钟(30分钟教学+20分钟游戏)+课后实践20分钟
教具:PPT课件,竹制筷子(每人一双),纸团
教学过程简纲:
环节一:介绍筷子的历史及筷子的使用方法。(使用PPT)
环节二:动手试一试。
环节三:游戏比赛。用筷子传递纸团。
环节四:和学生一起到食堂用筷子吃饭
四、结语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万里不同食。”研究中泰饮食文化的差异,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泰国的饮食文化特点,通过饮食文化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总结我们自己的饮食文化特征。也可以通过学习了解中泰饮食文化的差异,在生活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在交流中做到游刃有余、有礼有节;在教学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更好地进行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吴瑛,阮桂君.中国文化在美国青少年中的传播效果调查—以匹兹堡地区孔子学院为例[J].学术交流,2010(10).
[2]王春华.泰国的饮食习俗[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6.
[3]彭景.泰国饮食散记[J].中国烹饪研究,1997(2)51-56.
[4]李毅.泰国饮食特色的“中国元素”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007.
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板书)
中国文化曾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在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了。如何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是几代中国人的求索。
第一目“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
教师提出问题:在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观点:(学生看课本)一是全盘西化论,二是文化复古主义,请同学用我们学过的知道评析。
学生思考回答:
“全盘西化”论
这种观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犯了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我们应该以博大的胸怀,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使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作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文化复古主义
这种观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犯了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创新。
教师总结:
奉行“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教师提出问题:那什么能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呢? 学生阅读课本,明确结论。(学案)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只有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人民革命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充满了旺盛活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先进文化。”
教师总结: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华文化开始由衰微走向重振。因而,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可见,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目“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教师提出问题:也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那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何坚持?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中的问题。(见学案)明确知识:
⑴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注:把握其要点: ①指导思想: ②目标: ③特点: ④本质:
⑵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⑶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学生阅读课本P97~98,概括总结。①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②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我们要建设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立党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③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要求
④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大业的,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性。思想文化越是多样性,越是需要主心骨。
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第三目“永不褪色的旗帜”
教师提出问题: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在不断地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对其丰富和发展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因而,党的七大又郑重地把毛泽东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又分别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明确学案内容:自学指导三中的⑴ 教师提出问题:
【智能提升】:为什么马克思主义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要求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思考并回答)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②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
教师提出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是建立在中国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那现阶段,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求我们怎样做?
学生看书明确自学指导三中的⑵ 【回顾旧知】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
②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有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③关键:与时俱进 ④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 ⑤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课堂小结】
小结: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全盘西化论”与“文化复古主义”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当代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基本内容意义要求引领社会思潮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举旗帜科学发展
【板书设计】
坚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持先基本内容进文建设社会主义重要性化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的前内容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向作用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布置作业】
(一)选择题
中国特色社内涵会主义文化意义 四川省十分重视用形式多样和健康的文化活动丰富农牧民的业余生活,积极占领农村的文化阵地,在广大农牧民中倡导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向上精神。近年来,通过“文化列车”等送文化、送科普知识下乡等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通过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深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健康的、科学的思想占了主流,那些封建迷信等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自然被削弱了。可以说是“先进文化进了村,封建迷信关了门”。据此回答1~4题。
1.四川省通过“文化列车”等送文化、送科普知识下乡等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通过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深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这说明发展先进文化必须。()
①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 ②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③要继承人类文明中的优秀成果 ④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广大农牧民欢迎形式多样和健康的文化活动表明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B.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是统一的 C.先进文化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D.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都是先进文化 3.“先进文化进了村,封建迷信关了门”表明()
A.落后文化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B.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并没有多大影响 D.封建文化残余以及其他落后文化已被彻底清除 D.封建迷信在农村没有市场
4.四川省十分重视健康的、科学的思想积极占领农村的文化阵地表明()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④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并不矛盾。这是因为()
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失误、受挫,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生命力,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 ③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凋零、枯竭,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 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6.宁波市党组织改变了简单说教、灌输的传统做法,借助于漫画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廉政教育,在梁祝文化公园举力的“梁祝杯”中国廉政漫画展人气旺盛。这次漫画荟萃了我国漫画大师华君武、丁聪、方成、廖堂等名家的作品,共有来自北京、辽宁、河南等23个省、市、自治区的漫画精品230多幅。随后推出的由宁波鄞州区委主编,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中国廉政故事》《中国廉吏》《中国廉政文化理论》《中国廉政格言警句》《中国廉政漫画》共5个系列2OO余万字的《中国廉政文化丛书》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廉政文化。
(1)中国廉政漫画展人气旺盛的原因何在?
(2)宁波市党组织催生一种新的廉政文化,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有何启示?
答案
1.D(解析:“文化列车”等送文化、送科普知识下乡、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培育农村文化市场等面向广大人民多样化的内容,体现了“三贴近”。③所反映的内容与题意不符。)
2.B(解析:形式多样和健康的文化活动深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表明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是统一的。A、C与题意不符,D项表述错误。)
3.A(解析: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在我国尤其是农村根深蒂固,彻底清除封建文化残余以及其他落后文化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B、C、D表述是错误的。)
4.A(解析:题干没有强调多样化问题,故④与题意不符。)5.C(解析:①没有说明题干所指的原因。)
6.(1)中国廉政漫画展人气旺盛的原因在于:①随着政治文明的进步和思想解放,社会大众对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给予了强烈关注。②廉政教育改变了简单说教、灌输的传统做法,用讽刺、幽默这种最受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生动活泼,寓教于乐。
文化创新
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
识记:(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和深刻意义。
理解:
(1)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2)文化创新又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
分析:
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作用,完整地把握两者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能力:
(1)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能够举例说明文化创新对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2)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
【学前准备】
(1)通过图1感悟采风活动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通过图2感悟不同社会实践决定了不同文化;
(3)通过图3感悟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4)通过图4感悟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根源。
【预习思考】
(1)什么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有怎样的关系?
(2)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3)文化创新的作用有哪两个表现?举一例加以说明。
(4)为什么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
【导入新课】
阅读教材48页材料,思考探究:
1、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有什么关系?
2、采风活动对文化创新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讲授新课】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的创新的意义。
2、文化创新的必要性、重要性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补充说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性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3、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名人名言: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课堂探究: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
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阅读49页材料:感悟不同社会实践决定了不同文化
课堂探究: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总结: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作用)
1、创新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是创造文化精品的必由之路。
2、文化创新的作用
课堂探究: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的为社会实践服务;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不断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1、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自觉投入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2、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认识、关注、虚心、创造
(公开课导学案)第五课 文 化 创 新
第1课时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1)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的创新;(2)懂得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2.能力目标:(1)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2)培养收集、加工、整理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预习检测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①。
2.②
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3.③
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④
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⑤
的发展。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⑥
的繁荣。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⑦
,解放和发展⑧
,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⑨
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四、选择题
1.白族舞蹈家杨丽萍历时两年深入采风,创作出的舞蹈《云南映象》,风靡全国。这说明()。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C.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D.采风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
2.我国科考队对珠峰再次进行测量,获取大量信息,经过研究产生了一批新的成果,对珠峰的了解进一步加深。这表明()。
A.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C.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创造新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当代知名主题文化园区。论坛倡导人们站在文化继承和创新的高度上审视历史和未来,力争在实践中“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为后人创造更多“新”的文化遗产。这里突出强调“新”是因为()。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动力 ②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离开了创新,文化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时下电视剧制作大兴翻拍之风,与其频繁地向经典作品“借光”,还不如多花点心思,让今天的原创成为明日的经典。这是因为()。
A.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
B.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否定传统文化才是真正的发展 D.大众文化真正需要的是原创作品
5.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这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
①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满足他们对文化生活的各项要求 ④刻苦钻研,将文化创新作为自己的全部使命和工作职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知识拓展
1.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起什么作用?(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2.怎样理解文化创新与人民群众的关系?(1)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2)文化创新的要求。文化创新必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创造者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3.文化创新的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重难点探究
一、中国作家协会经常组织作家到基层采风。作家们通过自己的文字生动记录了基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和谐幸福的生活,创作出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文章。
请你谈谈作家进行文学采风活动的原因。
二、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中宣部、中央外宣办、中国记协等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目前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
你觉得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地位如何?当代文化工作者如何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当堂检测
1.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充满着“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以乡土作品崛起,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莫言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启示我们:文化创新必须()。
A.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 B.汲取世界的优秀文化 C.靠文化工作者的灵感 D.坚持以农民为主体
2.随着人的体质、生活方式、各种环境等的变化,对于中医来说,靠经验和古代典籍已经不能完全解决很多疾病,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解决新问题。这说明()。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B.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源泉
3.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对文化创新,我们应该这样认识()。
①文化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超越 ②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③对文化的传承就是文化创新
④只有在否定传统的基础上才有文化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歌谣,灯会社火之中的欢歌劲舞,是黄梅戏活泼的源头。黄梅戏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姐妹艺术的精华,使自己逐渐完善起来而成为一个名剧。这说明()。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③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5.只有深入生活,投身火热的当代生活实践,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怀百姓情感,写百姓生活,呐喊时代的强音,把高尚的思想境界、健康的人生追求、美好的艺术情趣传递给人民,才能真正塑造出感人至深的鲜活艺术形象。这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②文化创新决定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人民群众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④文化创新必须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参考答案
知识体系梳理
①文化创新 ②社会实践 ③社会实践 ④生机与活力 ⑤社会实践 ⑥民族文化 ⑦创新 ⑧文化生产力 ⑨人民群众 预习检测
1.A 2.C 3.B 4.B 5.A 重点难点探究
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家就不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因此,广大作家应经常深入基层进行采风,立足社会实践,充分吸收社会提供的营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进取,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当堂检测
1.A “乡土作品”体现了文艺创作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故A符合题意。C、D说法不科学,B与材料无关。
2.A 在中医实践中,一些新的情况、新疾病出现,单靠老经验、医学典籍已无法解决,这促使人们去研究、创新,这体现了A。B和C与材料无关,D说法错误,颠倒了二者关系。
3.A 文化创新是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超越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过程,没有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就不叫创新,也就不会有文化的发展,因此①②正确。文化传承过程中包含着文化创新,因为文化的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但是我们不能把文化传承等同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基础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而不是全盘否定。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超越和创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也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因此③④错误。故选A。
4.D “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既说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又说明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①③符合题意;题干没有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没有强调文化创新的作用,故排除②④。
(引导学生看课本李白像,并作介绍)李白,字太白,少年好学,喜欢文学。“一生好人名山游”,青年时即离家漫游祖国的大江南北。后被唐玄宗召为文学侍从,但当时政治日渐腐败,不满两年,便因得罪权贵,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这一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名篇迭出。744年,李白在洛阳和杜甫相遇并结成好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后,李白遭遇不幸,最后在贫困和漂泊中病逝。他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传奇色彩,如李白的豪饮、剑术和球技,可谓德才兼备、文武两长。
李白存诗900多首,长于描绘祖国壮丽河山。同学们比较熟悉李白的哪些诗作?(《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是李白的代表作,也是无与伦比的绝唱。从诗歌风格来讲,李白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语言轻快。正由于此,李白被后人称为“诗仙”。
如是说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大诗人,杜甫则是一位现实主义大诗人 2.杜甫
同学们比较熟悉杜甫的哪些诗作?(《三吏》、《三别》是杜诗中的不朽篇章)从杜甫的诗歌中我们可以体会有哪些特点?杜甫的诗歌或气魄雄伟,或沉郁悲怆,语言锤炼凝重。
为什么在杜甫的诗歌中表现出与李白诗歌风格特点的巨大差异?主要是因为两人生活的遭遇与生活的时代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年青时即以诗文出名,也先后长期漫游;与李白相遇后,写下许多怀念的感人诗篇;后十年旅居长安,科举不
二、书法的高峰
我国继王羲之后在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谁?他创立的新书体是什么样子?颜真卿,他创立的新书体雄浑敦厚,人称“颜体”,代表作有《多宝塔碑》等。和颜真卿齐名的书法家是谁?他的书法特点是什么?代表作有哪些?柳公权,他的书法方折峻丽,骨力劲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等。
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为后人称颂,是不是就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字写得好?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为后人称颂,并不仅仅是字写得好,还在于他们的人品高,在安史之乱事件中,颜真卿挺身抗击安禄山。柳公权借笔法劝谏唐穆宗。这说明,人品与书品是紧密相关的,只有人、书俱佳,才能赢得后人的赞颂。
隋唐时期,我国的书法艺术为什么会有高度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唐朝的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还有当时的统治政策比较开明,这些都为我国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唐太宗本人亦非常喜欢书法,还把书法的好坏作为取士的一项重要标准,这就刺激了读书人学习书法的积极性,由此促使唐朝的书法艺术达到极高的水平。
三、异彩焕发的绘画
隋唐时期画坛出现怎样的盛况?宗教画富有现实生活气息,人物故事画、山水画、花鸟画已大量出现。
对后世影响大的唐代画家是谁?他们的绘画各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代表作?对后世影响大的画家是唐代的阎立本和吴道子。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他画的人物神态各异,生动传神,代表作有《步辇图》。这是一幅有重要价值的历史画卷,它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向唐朝求婚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真实地反映了汉藏两族友好亲密的关系。吴道子善画写意画,即用笔不求工细,但求神态。他的画,注重线条变化,讲究主体效果,其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石窟艺术在唐朝也进入了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四、艺术宝库莫高窟
我国古代有三大佛教艺术宝库,有两个曾在上一学期学过,还记得吗?(山西云岗和河南龙门石窟。)除了云岗、龙门石窟以外,还有座落在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其中十分之六七的洞窟是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现存的492个洞窟绘有“飞天”。总计4500余身,其中有的飞天长2。5米,也有的不到5厘米。这些飞天好像不受任何约束,姿态千变万化,反映了古代艺术家们丰富的想象力。
据唐代碑文记载,莫高窟创建于前秦时期,后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时代陆续开凿。当你面对这里的每一个雕像,每一幅壁画,你将作怎样的感想?凝集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汗水,这是我们的前人对世界雕塑、绘画艺术作出的贡献。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同时也激励我们更加刻苦地学习,以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任。
五、盛大欢腾的乐舞
指导学生看书,找出这个时期乐舞发展的特点
数学学习同语文学习有一些区别, 数学是偏理性的学习, 它不光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 还需要学生自发地去思考练习, 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充分了解数学知识的基本情况还需要良好地控制课堂上的气氛, 数学教学具有一般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特殊性, (1) 数学教学具有延伸性和拓展性, 就是说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整体把握能力; (2) 数学教学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 数学科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所学者将其中的知识运用到现实操作中来, 因为只有把握住知识的衍生性和连贯性, 才能更好地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从一些简单的社会现象出发, 加强学生对数字的认识以及简单数学符号的把握。
二、数学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策略分析
1.针对教学方式的设计安排
针对小学生这个群体对数学知识的了解一般都是懵懂的和学习的最初环节, 本身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还处于对未知物质的探索, 教师讲授的知识对其的认知能力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 小学生学习意识其实是比较好引导的, 教师只需要对一些基本的数学原理和运算规则同具体的数学问题结合起来讲解就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需要体现的内容, 比如, 在讲授乘除法的运算时, 教师以全班的学生作为一个单元体, 然后可以假设每个学生所获得水果数量, 最后让学生去计算全班总共获得的水果数量, 这是典型的实践教学形式, 当然其中的主要策略就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一般数学运算的科学规律, 不过对于教师而言, 学生对乘法口诀表的记忆掌握才是学习乘除法的基本依据。但是教师需要在每节课的前半段时间将教案上的重点内容优先讲解, 在后半段时间让学生对讲解的内容进行自我的理解消化, 这样的课堂教学也符合小学生对学习注意力集中只会在一节课的前半个小时的规律。这种模式主要兼顾了学习上的关联性和实践性, 因此教学的教案设计需要从这些方面去体现。另外的一种方式同这种策略有些相似, 这种方式是一种角色转换的教学模式, 也就是说, 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可以在适当的时机进行互换, 当然互换的前提是需要学生在对基本的数学知识有一些基本了解时, 而角色互换只是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分析一些数学问题, 问题产生的根源肯定是需要学生在基础的学习理论有了解之后去发现的, 这也是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需要介入的又一重点内容。
2.教学主体的转换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尽量避免过度教授, 而忽视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过程, 因此, 教师需要在教学进行到一段时间内自发地去询问学生对一些数学知识的接受理解情况, 教师在听学生的叙述时需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 并最终在教案中得到体现, 这样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的互动性和有效性都会在比较及时的情况下得到快速的解决, 另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疑问点类型以及提问者的意识做简单的预期准备, 这样教师在后期的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的设计上也就会多了一个参考对象, 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是教学上的成功, 同时对学生而言也可以很好地了解并认识数学学习中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其实这种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也是需要教师提前去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之后才决定是否实行的, 因为具体的课堂情况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使这种模式推进产生影响,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教学过程中教案推进需要注意的要素
首先, 学生在教师讲授某一堂课之前需要自发地去预习相关的课程, 这样一来学生就对自己接下来要掌握的知识有所准备, 那么对于信息的双向交流就会有一定的提前掌握, 对于教师的教学效率的提升就会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教师在对一些需要重点预习的知识提前给与提醒或一些必要的帮助。再次, 对于一些课本上的数学知识, 学生要学会对其进行仔细的了解, 遇到一些不会的或者是有很大疑惑的理论可以提前记录下来, 这样可以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积累一些问题。当然教案的设计也需要同时兼顾这些因素, 这样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的有效性肯定会得到相应提高, 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轻松而充满乐趣。
总的来说, 数学教学的教案设计策略就是一种在原有基础上创新的教学手段, 不管是学生和教师, 都是在这种模式中两个基本体, 只要将两者的关系进行拓展延伸, 那么这条线就会逐渐增长, 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基本的教学效果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些简单数学原理或者是简单公式的不断引导, 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数学问题, 这也是保证基本的教学效果的一般形式。
关键词:数学,教案设计,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高海美.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要尽量做到“五要”[J].新课程:小学, 2008 (10) .
[2]张芳.浅议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转变[J].新课程:小学, 2014 (04) .
文章从八个方面对整个说课进行讲述。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英语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Unit1 Topic1 section A,选择了许多学生热爱的话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说话能力。这一课是本册书的第一单元第一课,不仅在本单元占据主导地位,在本册书也占据主导地位,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良好素材。“万事开头难”,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扩大词汇量,并将会对他们本学期的英语学习有重大的影响。目前,新课标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尤其对学生口语及阅读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通过对本课综合知识与语言点的分析,我认为教材内容是谈论假期生活,这一题材学生感兴趣,很容易引导他们学习新的句型和词汇,激发他们交谈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口语。我将本课设计为一堂口语阅读课。
二、学生分析
本班的学生是来自学校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交往能力,完全能与老师配合,在大部分是英文的教学环境下去学习新的知识。但是,农村的学生羞于在公众面前表达,口语薄弱。因此,我通过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采用师生共同讨论以及不断鼓励学生开口的方法,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
依据初中英语新课标交际用语的要求,并根据素质教育中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要求,我为这一课确了立三项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帮助学生掌握三、四个新单词,如:proper, by the way, bell, grandpa, chairwoman, grandson;②教学生学会现在完成时Where have you been, Jane?—I have been to Mount Huang with my parents;③教学生学会交际用语—By the way, wheres Maria? —She has gone to Cuba to be a volunteer…
2.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团结合作的交谈能力
3.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倾听、热爱生活的品质。
四、重难点分析
1、重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我确定本课重点为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我采用英语趣味教学法,采取歌曲导入、分组训练等方法,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难点:口语水平的提高。
五、教具分析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故事真实感,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优化英语教学过程。本节课用了电脑、图片和小黑板。
六、教学方法设计
学生具有无限的潜力,需要教师适时、适当地引导。本节课中我尤其侧重训练学生通过合作探索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并注重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通过设计有效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始终处于主动寻求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发挥其主体地位,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国家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从过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结果,向注重知识发展及知识传授过程的转换。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让他们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课堂的整体设计中,我遵循整体教学的思路,运用情景教学法和交际法,分五个主要步骤进行,即:导入、展示、巩固操练、5分钟检测和布置作业。
七、教学过程
第一,导入(pre-reading):(6分钟)
一直以来,对于公开课的教师来说,最困难问题之一是老师与学生紧张,出现冷场。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运用语言的环境与场景。如何让学生轻松自觉地回忆、掌握和运用单词呢?我想到了多媒体技术。在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这里大家可以看到,通过投影仪上的生动画面,让学生谈论当时的情景,激发他们运用尽可能多的词汇来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学生通过迅速联想和回忆,复习学过的句型,如:Do you like going to the song? Can you sing the song? 达到新课标要求下的知识目标一步,我用了3分钟时间。
第二,展示(Presentation); (10分钟)
我让学生看幻灯回答我的提问,引出新句型have /has gone to ...以及 have/has been to .....等。通过由上一环节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新知识。采用多媒体中形象生动的卡通图片,使学生保持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与此同时,我还告诉学生,我们整个班级的同学分为两个大组进行比赛,哪一组获胜将会得到礼物。让一组同学问,另一组同学在规定时间内,用have /has gone to ...and have/has been to .....等句式正确表达出来,两组轮流转换。通过这一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与分析。化难为易,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如若不完整,老师再补充,为此设计了几项具体的操练形式。这样一来,不仅体现了学生之间合作与探索意识,同时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与合作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并扩大了词汇量。
第三,阅读(Reading):(10分钟)
首先让学生听录音,然后跟读,叫他们注意语音和语调,然后利用多种形式操练。
第四,输出(Production):(15分钟)
让学生用句型“have/has been to .....”谈论假期他们去过的地方,用句型“have /has gone to ...”谈论他的朋友去了哪儿。主要考察现在完成时用法,进一步巩固课上所学内容。多媒体提示同学们熟悉的省份,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生活就是知识,对于他们熟悉的话题,学生总能大侃特侃,信心倍增。
第五,总结(Summary):(2分钟)
这一环节既为这一课做好巩固,收尾,又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和准备工作,故非常重要。
第六,家庭作业(Homework):(2分钟)
针对整节课内容,首先,让学生准备下节课用have /has gone to ...和have/has been to .....介绍他的朋友,以此培训学生组织语言、应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其次,将本节课学的一个对话,写下给你的父母关于怎样度过假期的建议,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把语言切实应用到生活实际中来。最后,预习下一课内容。
板书设计:我努力做到板书的清晰有序,安排合理。在主板书处列出语言点,副板书位置列出三会、四会及扩展词汇,这样可以使学生清晰地记在心里。
八、课后反思
整节课我都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90%的学生能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很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由于有很多老师在教室里听课,难免有些紧张,在语音语调上出现一些小失误,恳请评委老师们谅解,并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批评,将尽力改正。
【茶文化课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传统文化》教案-八年级1-10课11-17
开学第一课教案 传统文化01-06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公开课教案09-20
2 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 教案05-25
1 文化与社会 教学设计 教案07-10
第22课思想文化10-09
第7课文化大革命11-21
茶文化设计05-26
水文化结课论文07-06
第7课文化思想的繁荣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