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免费教案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未选择的路免费教案

未选择的路免费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3、情感目标: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回顾写“路”的句子或文导入

二、了解作者

1、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2、教师明确要点

三、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

2、思考: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未选择的路》每一小节的意思。

①伫立(思索)

②决定(选择)

③选择后的惆怅

④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讨论: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追问:试写出以下事物的象征意义,学会运用象征手法。是比较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小草——

粉笔——

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四、合作探究,交流领悟。

1、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

“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也因为“人迹更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3、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4、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仔细的想一想,我们应怎样选好我们的人生道路。试列举你曾作出的一次选择。

2、读了这两首诗后,请回答,你最喜欢那一首诗,并简述你的理由。

3、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未选择的路免费教案 篇2

关键词:冥想诗,路,选择,文体分析

罗伯特·弗罗斯特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有名望和受欢迎的诗人之一, 刁克利[2]85 (1997) 将其称为“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没有桂冠的桂冠诗人”。弗罗斯特的一生出版过10部诗集, 诗歌类型大体上可分为四类:戏剧诗 (dramatic poetry) 、讽刺诗 (satirical poetry) 、哲理诗 (philosophical poetry) 和冥想诗 (meditative poetry) 。其中冥想诗成就很高, 很多已经成为传世佳作。

冥想诗的主要含义是:从较深的层次思考生活中简单的一件事, 或其中的某一方面, 从而暗示出一种深刻含义。概括起来说:取材凡近而寄托深远。其特点是:常以自然界的某一个景物或人们生活中的某一个事件开头。开始是描述, 然后由景人情, 由事入理。这时, 自然界的景物或人生中的事件就变成了一个象征, 诗中的深邃内涵也就随之而出。[5]125

《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最著名的冥想诗篇之一, 创作于1915年, 讲述了作者在美国新罕布什尔树林中的一次难忘经历:一个秋天的早晨, 诗人在林中散步时遇到一个岔路口, 不知如何选择, 最后选择了那条较少人走过的路, 却充满了无限的感慨。诗歌看似是对平常道路的选择, 实际上却是阐述对人生道路抉择问题上的思考。

联系到作者的经历, 诗歌折射了作者对自身人生道路选择上曾有过的迷茫和抉择。1913年, 作者在一边任教于一所师范学校一边务农和专心写诗两者中做出了选择, 决心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创作之中。对经历了重重磨难的他来说, 放弃安逸的生活去选择创作这条未知的道路无疑需要勇气, 幸运的是他最后在诗歌创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诗中的主人公虽然选择了那条人迹罕至的道路, 然而该诗却以“未选择的路”为标题, 隐含出作者对这条未选择的路所抱有的留恋和幻想。“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d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第一条路留待日后再走, 但路路相连无止尽, 他也怀疑日后是否再有机会重临。

这首以小见大的冥想诗无疑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会面临许多选择, 每一次的选择所引导的结果是未知而神秘的, 一个选择可以决定人生方向, 一次选择也许能产生天壤之分的结果。正如诗中所言:“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我选择了那条人迹稀少的路,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 文体分析

罗伯特·弗罗斯特同时代的许多诗人当时都热衷于做诗歌试验, 而他的写作风格与当时的诗歌创作潮流相悖, 但却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 甚至对庞德的劝告也不为所动,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诗歌创作上质的偏离。“文学文体分析是在语言、书写、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各个层面进行的, 其重点是分析那些具有文体意义 (stylistic significance) 和美学艺术价值的语言特征, 从那些被“前景化”的语言特征 (foregrounded features) 入手, 挖掘作者的审美意图和语用效果, 以求达到鉴赏的目的。”[1]103下文将从语音、词汇、语义—句法、语法以及修辞层面来对该诗进行一一分析。

1.1 语音层面

该诗在语音上的并置并不突出。全诗共有四小节, 每节五行, 韵脚为a—b—a—a—b, 十分工整。为了押韵的需要, 作者在语句上有所调整, 比如第11行,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在1.4语法层面也将赘述。

第8行中“wanted”和“wear”形成了押头韵;第10行中的“them”和“same”以及第12行中的“kept”和“first”韵脚相同。

1.2 词汇层面

该诗歌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缓缓道来, 让读者对诗中主人公面临的境况感同身受。诗歌全篇所选的词汇通俗易懂, 共有143个词, 均属于共核语言。这也是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特点之一, 使得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读者也能够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意思。

第一、二诗节的描写展现了两条路的不同特点。诗中描述两条路所用的词汇也十分有限, 主要是对较少走的那条路进行了描述——“grassy and wanted wear” (荒草萋萋, 十分幽寂) , 这一特点是两条路的主要区别, 较少走的路在诗中被“前景化”。

全诗共出现了9处“And”的使用, 其中有6处出现在诗行句首, 尤其是第一小节中的第2、3、4行均以“And”开头, 一方面是起连接作用, 另一方面是为了迎合押韵和转折的需要。

另外, 诗中只出现了两处“roads”一词的直接使用, 分别出现在第1行和第18行, 其余涉及到路的地方均以“one”、“the other”、“the first”来代替和省略, 避免了重复, 并给读者一种朦胧感和游离感。

1.3 语义—句法层面

该诗中每个诗行均在10个单词以内, 其中以7个单词成句为主, 并不绝对工整。另外, 诗中第1行与第28行形成重复并置, 但略有差别。

第一诗节由两个句子组成, 第3、4、5行组成一个复杂句, 并通过3个动词“stood”、“looked”、“bent”的使用来表达连续的动作, 给人一种动静结合、道路悠远的印象;第二诗节全节是一个长句, 描述了所选之路。前两诗节是诗歌的第一部分。第三诗节通过时间上的错接来表现诗人对未选之路的遗憾之情, 第四小节是诗歌的高潮部分, 最后一句“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将道路的选择与人生的抉择联系到了一起。

1.4 语法层面

出于押韵的需要, 该诗有不少语序上的调动和省略的使用, 例如第11行“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应为“And that morning both (of the two roads) equally lay”。通过这种语序调动也使诗句抑扬顿挫、错落有致。

诗中第28行的最后一个词“I”既形成了押韵, 又与29行的首词“I”形成了重复;破折号的使用延长了语气, 像在作最终结果的揭晓, 制造了一个“悬念”。

在时态上, 除了第16行采用的是将来时, 其他诗句都是过去时, 是对过去发生事件的描述。通过这种时态上的对比和交叉, 表达出人生旅途上的不可回归性:过去的事情在将来被说起, 然而事实已成定局 (即已在当年做出选择) 。

1.5 修辞层面

该诗主要的修辞方法是象征, 诗歌中的林中道路象征着人生的道路, “yellow woods” (黄色的树林) 可被认为是象征着人生。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本诗的寓意所在, 它赋予诗歌言简意赅的描写以丰富的内涵,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这也是冥想诗的特点之一。

2 结束语

作为一首冥想诗, 《未选择的路》通过叙事性地描述展示生活中的一个普通场景赋予了读者无限的画面想象和与现实生活的联想, 该诗在语音、词汇、语义、语法以及修辞上均有其自身的特点, 但文体并置和偏离并不突出。总的说来, 诗中的偏离与并置更多地展现在质的层面上, 而不是量的层面上。通过这种文体上质的偏离将诗歌的悠远意境凸显而出, 是一首优秀而经典的冥想诗。

参考文献

[1]崔海光.前景化概念与文学文体分析[J].巢湖学院学报, 2007, 9 (6) .

[2]刁克利.弗罗斯特的选择与事业—从<未选之路>说起[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7 (4) .

[3]李云雷.路的选择与人生的哲思—读<未选择的路>[J].语文建设, 2003 (7) .

未选择的路 篇3

1. diverge v. 分开,叉开

2. undergrowth n. 灌木丛

3. grassy adj. 长满草的

4. tread v. 踩;行走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向着其中一条极目眺望,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而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青草茵茵,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这两条小路极为相似,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上的枯叶都还尚无践踏的污痕。

呵,留下一条路待来日再寻访吧!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难以再回返。

也许不知何年何月置身何处,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

选择了人迹罕至的那条,

《未选择的路》 篇4

一、复习旧课

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学生交流)

二、导入新课: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四、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学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六、积累联想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未选择的路作文 篇5

我也经历过不少坎坷,虽不比大风大浪,却也终究是个坎儿…那天,我借了同学的一本书,便爱不释手,我可是个书迷。这不,刚上了英语课,我心里就在发毛了,手已经悄悄走进了课桌里,我便犹豫着到底看不看,这可是有一定风险的。我瞟了一眼门口,英语老师以经出教室了,一番心理的纠结之下,“书虫”最终完胜了,我像做贼似的,小心翼翼的拿出书,快速翻开,我贪得无厌的看着书,里面是一个比较科幻的故事,我看的津津有味正看到高潮部分时,却不想一个黑影印到书上,我心里顿时有了个不祥的预感。

我担心的抬起了头,果不其然是英语老师。我呆了一下来不及思考,身体边做出了反应,我快速的把书收进课桌里,老师本来有话问我,我这个动作,她一下就看到了,“你是不是在看小说?”听到老师一问,我就知道自己躲不过去了,只好硬着头皮回答:“是……”英语老师一听,便从课桌里无情的抽出这本书。她把我带到教室外问了我一些事情,便对我进行了一番“脑的洗礼”,还让我检查班上还有没有看小说的人,训导了我几句话后,把书也给没收了,我只好唉声叹气的走进教室。

不管是原来还是现在,我都很喜欢看书,在小学的的时候,我就曾被数学老师说,我上下课都看书,不想上课了是不是?但即使这样,我依然喜欢看书——但不在课堂上了。

未选择的路反思 篇6

我从朗读入手,指导学生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这种教学策略是正确的,值得更多人借鉴。朗读很重要,怎样指导朗读?要引发朗读的兴趣,要强调变化。片断中教师在朗读方法的要求上突出了一个“变”字。首先采用吟诵的方法,教师着意提出要区别于“念书”,也就是说要有韵律感和节奏感,也就需要投入情感;然后尝试讲述式的朗读,把自己的情感在娓娓而谈中表达出来,此时对文章的理解更为冷静而深刻。

最后要求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把诗歌读给自己听。从朗读要求的变化,可以看出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读给别人听到读给自己听,从读者、朋友、自己三个角度体会诗歌的情感,而且由外到内逐步深入内心,目的在于通过朗读触动学生内心最敏感之处,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和感悟。

未选择的路初中作文 篇7

这片绿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如果我是里面的主人公,我也会选择那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路,那不仅仅是因为那条路显得更诱人,更加美丽,而是那条路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也许在那条路的背后,会有一些更精彩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人生旅程中。

走进那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路,迎面而来的就是两只小鸟把花圈戴在你的脖子上欢迎你,只要你微笑的跟树林问声好,小松鼠、小花鹿们都会跑出来跟你握手,小鸟们唱着清脆的歌,就连害羞的小乌龟也慢慢把头探出来,到这位朋友身边跟她一起玩。一起唱歌,一起跳舞,歌声和舞蹈把这片树林装扮得像天堂的春天一样。只要你夜晚不睡觉,跟着这帮“淘气的小孩子”们一起继续探索,他们会把你带到一个能让你心情缓解下来的“小天堂”,那里有成千上万只萤火虫闪着自己的小灯笼窜来窜去,只要你站在中间展开双手,它们便会在你周围手拉手的转圈。早晨,它们会把你带到小河边,带你去摘野果吃。在接下来的路程里,一定会有他们的陪伴。

读未选择的路有感 篇8

在这片绿色的世界里,我站在一个分岔路口,望着两条小路:黄褐色的泥土发出特有的朴实香味,小路两旁是矮矮的灌木和高大的各种树,这些树木隔绝了两条路,假如你选择了这一条,那你就无法目睹另一条路上的景色。现在,这两条路就摆在我眼前,我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我很难选择,我在这个路口伫立,徘徊,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明智的选择。但我能看到的只有这些:泥土,树,诱人的.风景,至于后面会有的磨难或是挫折,我都无从得知。最终,我还是作出了决定:

“但我却选择了另一条路M它荒草萋萋M十分幽寂M显得更诱人M更美丽M虽然在这条路上M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我带着好奇和忐忑的心踏上了这一块土地,这条路上树木更加茂密,在这条路上,一切是那么安静,只有我的脚步声发出“沙沙”的声音。周围的一切都那么美丽,踩在结实的土地上,边上是绿色的植物,一片片叶儿绿得发亮,一根根树干高大健壮,天空适量舍得,像一块碧蓝的宝石,上面荡着雪白的云朵,偶尔会有几只鸟飞过。我不禁被景色迷住了。如此美丽的景色,为什么没有多少人看来欣赏呢?因为景美,想看见它们必须要付出代价:地上的荆棘载途,偶尔还会有巨石拦路。这实在太累、太苦了,许多人因为不愿付出,所以就原路返回,走到了另一条路上。但我不会放弃。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M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M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M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M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我选择的这条路很长很长,延绵不断,但我依然决定要坚持走下去。我不怕荆棘刺伤我白嫩的皮肤,也不怕被尖锐的的石头割得鲜血直流,这都无法阻挡我对前方美景的追求!想起那个岔路口,摆在我面前的另一条路,它是怎样的呢?我又无从得知,那条路上的景色又是如何呢?它会有这么困难吗?我希望可以去看看那条路的样子。但是,我若是退出,那么我在这条路上的付出不是又白费了吗?我还是决定这条路走下去。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M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M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M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也许我会后悔,也许不会。当我开始回忆当时所做的选择,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我都不知道。但是我不能想要重来一次,因为我没有机会反悔。我的一生都在走这一条路,也必须走这一条路――因为它是我选择的人生之路。

未选择的路作文600字 篇9

我的学校离我家比较远,所以我需要早起,这是你的选择来了。两个选择:1.父亲送我去上学。2.自己坐公交车去上学。父亲送我去上学只需要坐上车,就不需要做什么了。车里也是温暖的。第二个选择,自己从家门口走到车站去坐首班车。到离家近的车站坐车需要换乘,而不需要换乘的车站离家有七、八百米远。为了避免高峰时的堵车,只能早起,到离家六、七百米远的车站去坐首班车,但是冬天里的公交车是很冷的,因为是首班车,车上只有我一个人,所以很冷,本想睡上一觉,但是睡着,凉风飕飕的从脖子外面进来,冻得实在是不踏实,只到睁着坚持到校旁边的肯德基吃饭。

听到这里,人们也许不禁要选择了,肯定第一个啊!因为第二个选择那么艰苦。

第一个选择:到了校门口,你也许有了精神,但父母却是大早晨去送你,送完还要去上班,就会睡眠不足,神情憔悴。明明可以选择让我自己走,可他从没有放弃过,没有说过不。但是看到父亲的样子,我真的不忍劳烦他。看到别人都是自己走,自己看看父亲,别人都不怕累,选择了自己走,而为什么你就不能好好想想呢?

第二个选择:虽然路上辛苦,但是是到了肯德基,还剩下一个小时的时间,坐在椅子上看看书,餐厅也只有我,安静的看一会书,到了6:45出餐厅,去学校,发现天桥上也许你的同学在等着你,奔过去!开始繁忙的一天吧!

《未选择的路》读后感600字 篇10

“5.12”的大名无人不知。因为他的愤怒,让四川的人民陷入水生火热之中,可又是因为他的愤怒,让我们认识了这十三位不顾路途遥远和艰辛,放弃了工作,只为挽留一群素不相识的人的灵魂。他们,用自己的脊梁扛起救灾的重任。在冰冷的雪地上,是对生命的呼唤,还是对自然的抗拒,让他们用火一般的信去融化那一方冰雪?他们,同样选择了这条坎坷的路,却让我,让中国人,让全世界为之震撼。天变得更蓝了,大地却早已用面纱遮住了脸庞,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

在另一个地方,又有两名乡间教师选择了同样的路。他们,本来可以去很好的地方教书,却为了这群贫穷的在大山上的孩子留了下来,吃着难以下咽的食物,在那黑凄凄的教室里教他们读书写字。这种生活,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跟别提在那里住上一两天了!而这俩位老师,却在这贫穷的地方呆了五个春秋。他们,把自己的快乐给了孩子们,把自己的知识给了孩子们,把自己的青春给了这群孩子们。即使回报给他们的只有破旧的衣裳和难以下咽的粗茶淡饭,他们依然默默奉献着。

我恍然大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不是享受,而是学会怎样奉献。当我们选择安逸的生活,一帆风顺的.人生,我们就不会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困难谁都不想要,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呢?

就像一篇好的作文,不经过多次的修改,就不算完美;一棵树,不经历风吹雨打,就长不大;一首歌,没有高低的音调,就不动听;一生,没有经历酸甜苦辣就不完整。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也揭示了这个真理,让我来讲给你们听吧!

有一座山上,有个老和尚。有一天,他叫他的两个徒弟去集市买米。

一个走宽阔的大路,另一个走崎岖的山路。一般来说,一定是那个走大路的和尚先回来。但最后,反倒是走山路的先回来了。老和尚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走山路,为什么先回来呢?”小和尚说:“因为山路崎岖,本来走走就很累,现在又背了袋米,脚步更沉重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赶快到寺庙.”老和尚又问另一个小和尚:“你走大路,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小和尚说:“因为走大路一点也不累,路旁的风景有很美,我看得入迷,就回来晚了。”

未选择的路免费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和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

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是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

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条,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讲读全诗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2.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

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同学要品味一下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3.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

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未选择的路》 美・弗罗斯特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三、讲读全诗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3.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

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5.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

1.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 课后练习1.2

上一篇:凤凰山景色的优秀作文下一篇:机动车辆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