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的名词
一、可数名词:能直接用数量来表示的名词叫可数名词。例如, five eggs五个鸡蛋、two pens两支钢笔。
二、可数名词的用法, 当可数名词数量表示“一”时, 名词用单数, 此时可以直接用a或an来修饰。例如, a ruler一把尺子、a girl一个女孩。当可数名词的数量大于“一”时, 名词用复数形式, 例如, six books六本书。
巧记:表示“一”时用单数, 大于“一”时用复数。
三、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的规则变化如下:
1.一般在名词的结尾加-s。
例如:book (书) →books, girl (女孩) →girls
2.以s, x, ch, sh结尾的单词加-es
例如:bus (公共汽车) →buses, box (箱子) →boxes, watch (手表) →watches
3.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名词, 把y变i加-es。
例如:baby (婴儿) →babies, country (国家) →countries, family (家庭) →families
注意:-y前是元音时, -y不变, 直接加-s。例如:day (日子) →days, boy (男孩) →boys
4.部分以f或fe结尾的单词, 把f和fe改为v再加-es。
例如:knife (刀) →knives, leaf (树叶) →-leaves
巧记:名词复数的规则变化是加-s或-es.
四、名词复数的不规则变化需要特别记忆。例如:man (男人) →men, woman (女人) →women, foot (脚) →feet, tooth (牙齿) →teeth, child (孩子) →children, fish (鱼肉) →fish, deer (鹿) →deer, sheep (绵羊) →sheep等。
五、表示“某国人”的名词, 其复数形式变化可通过歌诀记忆:
巧记:中日不变英法变, 其余-s加后面。
例如:Chinese (中国人) →Chinese, Japanese (日本人) →Japanese;Englishman (英国人) →Englishmen, Frenchman (法国人) →Frenchmen;American (美国人) →Americans, Russian (俄罗斯人) →Russians, German (德国人) →Germans等。
六、集体名词, 以单数形式出现, 但实为复数。
如:people人们, police警察
七、有些名词以s结尾, 但是仍为单数名词, 如:
1.maths数学, politics政治, physics物理。
2.news是不可数名词“新闻”。
3.the United States美国, the United Nations联合国
4.以复数形式出现的书名, 剧名, 报纸, 杂志名, 也可视为单数。
八、没有单数形式的名词:表示由两部分构成的东西
glasses眼镜, shorts短裤, trousers裤子
九、以-o结尾的名词变复数时, 多数直接加-s。例如:radio (收音机) →radios, piano (钢琴) →pianos, 特殊的有:Negro (黑人) →Negroes, hero (英雄) →heroes, tomato (西红柿) →tomatoes, potato (土豆) →potatoes。巧记1:黑人英雄爱吃西红柿和土豆。巧记:两人两菜
十、不可数名词:表示不能计算数目的人或物, 称为不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前面不能直接用a/an来修饰, 也没有复数形式, 不能在词尾加-s或-es。不可数名词要表示数量时, 需要借助于of短语。
如:a cup of tea一杯茶, seven pieces of bread七片面包, several bags of rice几袋米,
注意:当名词前面的基数词数量大于1即是two, three four……或有many, few, a few, different, those, these等词修饰的时候, 名词一般用复数形式。
一、写出下列名词的复数形式。
二、选择填空。
1.There _____on the wall.They are very beautiful.
A.are photoes B.are photos C.is a photo D.is photos
2.There are four_____ and two_____ in the group.
A.Japanese, Germen B Japaneses, Germen
C.Japanese, German D.Japanese, Germans
3.The boys have got _____already.
A.two bread B.two breads
C.two pieces of bread D.two piece of bread
4.There_____ two _____in the box.
A.Is, watch B.are, watches
C.are, watch D.is, watches
5.We should_____ clean twice a day.
A.our tooth B.our tooths
C.teeth D.our teeth
6.There is some _____on the plate.
A.cakes B.meat C.potato D.pears
7.The_____ has two_____.
A.boys;watches B.boy;watch
C.boy;watches D.boys;watch
8.How many_____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A.tomatos B.tomatoes C.tomato D.the tomato
9.Would you please pass me_____?
A.two paper B.two papers
C.two pieces of paper D.two pieces of papers
10.“What would you like, Ann?”“I’d like two_____.”
A.glass of milk B.glasses of milk
C.glass of milks D.glasses of milks
11.These are my_____.
A.box B.a box C.boxes D.the boxes
练习参考答案
一、写出下列名词的复数形式
1.oranges 2.teachers 3.pianos 4.monkeys5.classes6.children 7.shelves 8.beds 9.countries 10.families 11.toys12.feet 13.Japanese 14.radios
15.photos 16.sheep 17.tomatoes 18.buses 19.women20.knives
二、选择填空
她还在读书时父母就去世了。
She died ten years ago but her memory lives on.
她十年前就去世了,但她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My life has been an empty shell since he died.
他死后,我的.生活就成了一个徒有其表的空壳子。
She wanted to put her affairs in order before she died.
她想在去世前把自己的事务安排妥当。
No one ever died of a broken heart.
在对英语词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会发现很多的词汇可以根据规律进行归类掌握, 也有一些词汇是一词多义, 有时在词汇不发生任何变形的状态下也会具有更深的引申意义或多种意义, 这其中就包括名词动用的形式。因此教师应对这部分名词动用的词汇进行总结归纳, 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并对同学们多进行一些这方面的练习, 让他们学会并运用这部分知识, 对句型或英语短文的阅读理解都大有裨益。所谓名词动用是指通过对某一类的英语词汇进行联想与想像, 找出名词与引申义的相似性就是隐喻, 也可转化为转喻。在认知领域下的隐喻和转喻不单单是一种修辞手段, 而是人们对某一类词汇的更深一层次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2 隐喻与转喻的基本认知原理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 各种词类转换都是基于共同的概念结构, 其不同之处于各自强调概念结构的不同方面。名词强调事物, 即某一组相联系的具体事物;动词着重强调世界的存在、运动与联系;描述事物发生的过程与状态等等。名词动用的过程既包含隐喻化的思维过程, 也包含转喻化的思维过程。
在这一思维转化过程中, 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语义增值, 也就是说名词动用后, 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概念外延、内涵的变化, 源名词衍生了强调过程和状态的动词义, 而转换生成的动词也保留了源名词所指实体或意向的保留意义, 这不仅能够激活人们脑海中源名词的意象, 也增加了源名词所不具有的过程和状态意义, 而作为已有知识的意象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名词动用所蕴含的意义。名词动用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快速唤起人们记忆中某类名词所特有的动作意象, 使源名词在其原有语义的基础上衍生出状态、动作、手段等多种动词词义, 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效果, 提高了表达技巧, 使语言表达更加的生动形象。
从认知角度看, 隐喻既是提高语言技能的一种修辞手法, 也是人类一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转喻即人们用一事物来指代另一相关的事物, 一个通过其他事件的关系对另一事件进行认知的过程。英语动物名词的动用是借用动物的性格、行为特征和外形特征来指代人或事物的一些行为或者特征,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用事物指代某种关系的转喻过程, 同时也是用事物形容动作的隐喻过程。
3 隐、转喻的思维过程
3.1 名词动用的隐喻化思维过程
隐喻存在的基础是相似性, 而隐喻中的相似性就是指本体与喻体之间具有某种类似或相仿的特征或特性, 人们在理解语句含义时, 通常会把源名词的意象与动词充当谓语所描述的过程进行类比, 而这种类比正是基于两词义的概念相似性。本体向喻体映射, 本体的意义提供理解喻体意义的心理路径, 读者从而找到理解喻体意义的参照点。在心理抽象的过程中, 本体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映现于喻体, 被映现的部分就是一个关联点, 隐喻思维就此产生。这种转化使我们头脑中形成一种意象, 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因此, 名词动用现象体现了隐喻思维过程, 这个隐喻化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以已知指代未知, 以简单指代复杂, 以熟悉指代生疏, 以具体指代抽象, 让人类能够用语言重新构造自己的体验、感受、经历, 就可以用更加经济的方式进行交流和认知现实世界。
3.2 名词动用的转喻化思维过程
名词动用是一种特殊的映射和激活过程, 这种思维过程反映了人类基本的转喻认知模式。转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映射是在同一个域中进行, 本体和喻体是一种替代关系, 即通过某事物的突出特征来辨认该事物, 事物与事物之间具有邻近性关系特征。转喻的本质即突出易分辨, 易感知的重要的部分来代替整体, 或是用整体代替部分。动物名词动用主要是以方式转指动作而产生转喻关系。它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 “动物名-动物习性-动物行为”的模式来呈现的。在这一过程中, 动物名词原有的指称意义降低, 以其典型特征或者性情特征, 来表述动作描写行为的特征增强。
4 从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语言实例看隐、转喻
英语中广泛存在的动物名词动用现象是隐、转喻思维过程的典型体现。在形形色色的动物世界中, 各种动物的行为、习性千差万别。在描述事件时, 为突显所描述的过程和状态, 常见动物的特有行为习性经常被借来形象地指代人或其他事物的动作, 一些动物名词由此被转用为动词。动物名词动用的隐喻表达, 取源名词的意象和目标动词所描述的动作过程之间相似之处, 建立关联点, 或“形似”, 或“神似”, 或两者兼具。从而在读者脑海中构成逼真的形象、生动有趣的画面。动物名词动用的概念转喻表达, 通过把事件中具有典型行为方式意象的动物名词, 转化为突出行为方式的动词, 进而转指动作, 形象地再现该行为方式, 更具有表现力。
(一) 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隐喻实例例如:
The child must have pigged out during the Christmas.
圣诞夜孩子们大吃特吃。
Pig (猪) 的联想意义是“好吃懒动”, 作动词时正是取其“贪吃”特性而产生新词义——吃得太多。
The boy apes his father at every step.
孩子紧跟着他父亲学。
ape (猿) 也同样取其“善模仿”的特性, 使概念化的名词物相化了, 便有了具体行为。
(二) 动物名词动用现象的转喻举例如下:
Little Tom is monkeying round with the remote control for fun.
小汤姆正在胡乱摆弄着遥控器找乐子。
Monkey是一种聪明、顽皮的动物, 喜欢恶作剧和捣蛋。Monkey用作动词, 猴子的“调皮”习性被用以转喻小汤姆的“捣蛋”行为, 即“像猴子一样胡乱摆弄”。
5 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何种方法使同学们更易于理解并掌握英语动物名词
5.1 情境导入法
英语动物名词动用虽然是英语词汇中的一个分类部分, 但如何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与理解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知识内容, 是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前需要精心准备的重要环节。前面已经对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基本思想理念及理论基础作了详细探讨, 那么如何让同学们在课堂学习就能很好的把握住这部分内容呢?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再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尤其是教学内容的课堂导入环节。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 在课堂内容导入环节一般采用情境导入法, 即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让同学们能够很快地进入到教学内容的学习状态之中, 迅速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热情。如教师可以把要讲授的英语动物名词编排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首先唤起同学们求知求思的学习欲望及兴趣, 这一教学环节看似简单, 其实则需要教师们精心设计与准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前面提到的monkey一词, 老师在教授这一动物名词时可以编排成一个有关猴子的英语故事, 让同学们通过听故事来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 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然后再告诉同学们monkey一词英语表面意义就是猴子, 一种动物, 也是一个名词, 接下来再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进行思考, 这就是下一教学环节设置疑问法。
5.2 设置疑问法
在教学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教学内容时, 也可通过对教学内容设置疑问的方法来让同学们充分理解与掌握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知识。还用monkey一词举例, 教师可以给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 那就是monkey一词虽然表面意义是猴子, 但它的引申意义是什么及如果名词动用后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哪位同学可以举出monkey一词名词动用的例子。在提出问题后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可以把同学们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然后由每一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 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可以充分调动起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可以培养同学们团队合作的精神, 并能让每一位同学都各抒己见, 大胆发言, 充分发挥想像力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同学们集中思考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语言交际能力等。
5.3 多媒体引入法
在教学某些内容时, 尤其是教授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这部分内容时, 完全可以引入多媒体这一教学方式, 把有关动物的名词制作成课件, 以生动形象逼真的画面来吸引同学们学习这部分内容, 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 并通过这些多媒体技术的引入而更加牢固地掌握好名词动用的知识内容。
综上所述, 通过对以上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理论分析及语言实例的探讨分析可见, 英语动物名词动用这一语言现象实质是一种认知思维过程。一方面, 它属于概念转喻, 是以事物为参照点来确定目标体的关系特征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 隐喻思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具体化、事物化的特征尤为显著。通过研究发现, 不论是动物名词动用的隐喻还是转喻, 都已成为了英语教学内容的的一个重要分支, 尤其是在进行句型意义理解及短文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都很常见, 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不可轻视与忽略。这一点对于幼儿教学中也尤为重要, 孩子们对于动物名词耳熟能详, 再加上把这些动物名词动用不但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想像力而且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 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而且这种形式也便于孩子们接受。让幼师在未来的教学中, 传授给孩子们生动形象的语言, 让语言课活跃起来。
另外, 教师在教学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内容时, 最重要的是要以启发和诱思的形式及通过情境教学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结合生活实际对英语动物名词的隐喻进行联想与转换思路, 这样做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及了解英语词汇广阔而丰富的语言内涵, 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 发挥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英语词汇中动物名词动用这部分内容虽然所占教学内容不多, 但是它在英语短文阅读理解中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学生们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后, 才能更加深入地研究、探讨并学习好这部分基础知识内容, 为以后学习更多的其它英语词汇打好坚实地基础。掌握好英语词汇意义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也是提高英语素养的重要途径。
英语课程的设置其最终目的不但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各种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英语素养和语言交际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通过学生们不断地学习与强化自己的英语语言词汇来实现的, 没有记忆牢固而准确地词汇作为基础是不可能掌握好英语这门学科的, 所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高度重视英语词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把英语词汇分成若干类别来进行记忆和学习, 这样理解并掌握起来就会相对容易些。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97-99.
[2]张建理.英汉“心”多义网络对比[J].浙江大学学报, 2006, 36 (3) :161-168.
名词化语法隐喻
系统功能学派认为, 语言是一个多层级的系统, 包括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 而各层次之间自下而上是一种体现关系。但它们之间是多元体现关系, 一种语义可以由多种不同的语法形式来体现。韩礼德把语法结构对语义的体现关系分为两种, 一种是一致式体现, 另一种是非一致式体现 (隐喻式) 。认知语言学认为, 语法反映了人们感知的现实与语言符号之间的基本关系。一致式体现是说语言结构直接反映现实世界的结构, 表现为语法与现实世界的一致性, 即语言的象似性。“语言的象似性指的是感知到的现实形式与语言成分及结构之间的相似性。换言之, 它是指语言的形式和内容 (或者说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 之间的联系有着非任意、有理据、可论证的一面。” (1) 句法结构的相似性具体说就是句法结构跟人的概念意义之间的一种自然联系, 如用动词表达过程、用名词表达参与者、用形容词体现形性状、用副词或介词体现环境意义、用连词体现逻辑意义。非一致式体现也就是语法隐喻, 是说语言结构不是直接反映现实, 是经过了某种转换的语法形式与概念意义之间的非自然关系, 如用名词体现过程、性状、逻辑关系或环境意义。 (2) 简单地说, 语法隐喻是发生在语法层, 是不同的语法形式转换使用的结果。这种转换既包括不同语法类别之间的同级转换, 也包括不同层次语法结构之间的异级转换。
语法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 “名词化是一种语法隐喻工具”, 是语法隐喻思维的具体体现。关于名词化的解释较多, 有人把它看做是动词或形容词用作名词的语言现象。朱永生认为, 从语义功能的角度来看, 名词化指的就是把某个过程或特征看做事物, 词性转换是这种现象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系统功能语言学界定名词化:名词化在形式上将一致式的动词词组或形容词词组隐喻为名词词组, 在意义上将过程或特征事物化, 是事物和过程、事物和特征的复合体。 (3) 简单说来, 词语在概念语义上呈事物化, 在语法上就有被视为名词化的可能。我们这里的名词化概念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名词化概念一致, 是指在一致式里用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式表达的意义在新闻标题里变换使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达, 在这个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是名词化的动词或动词短语。例如:“新闻资料的利用” (《对外报道》, 1992年第6期) 就是“利用新闻资料”动宾短语的名词化, “新闻资料的利用”是定中式的偏正短语, 整个短语是向心结构, 具有名词性。在向心结构里, “利用”也名词化了, 并且名词化后具有了名词的性质, 成为名词短语的中心。
新闻标题名词化语法隐喻的表现及条件
印欧语言里, 名词化主要通过形态变化实现, 名词化有形态标志。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很少有确定形式类的形态标志。而虚词和语序是现代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新闻语言里动词的名词化也是由虚词和语序决定的, 虚词的语法手段运用主要是动词前加虚词“的”、“之”, 语序的语法手段的运用, 是由动词处于主语、宾语位置的句位结构来体现。例如:每年一次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将永久放在天津。这种安排对我们来说, 是一个见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高手、开拓眼界的极好机会…… (《新华日报》, 2009-06-28) 在这个例子里, “安排”做句子的主语, 不再是动词, 而是名词化了。这种名词化的方式多见于新闻语段中。我们发现, 新闻标题里的名词化实现形式主要是动词前加“的”或“之”, 也就是“NP+的/之+VP”的形式。例如:
1.一位火车司机的诉说…… (《人民日报》, 1989-03-21)
2.马拉松式交易心态的培养 (顶尖财经网, 2010-03-14)
3.对山东省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日报》, 2010-03-31)
4.我国农业机械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 (《中国农机化导报》, 2010-04-20)
5.普通话的推广 (青岛信息港, 2006-01-18)
6.直击车展之观察 (中国新闻网, 2010-04-23)
7.高温“大烤”之发布 (《新京报》, 2010-07-07)
上面例子里的“诉说”、“培养”、“建设”、“观察”、“发布”都是动词, “调查与思考”是动词性联合短语, 在这里它们前面都加了助词“的”或“之”名词化了, 具有了名词的特性, 带有了修饰限定性的成分, 整个结构成为一个定中式的偏正结构, 相当于名词的功能。
从历时的角度看, 新闻标题的这种名词化方式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是对古代汉语句法的继承。这种句法在古代汉语里比较多见。例如:
8.其能耕者不过百亩, 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论贵粟疏》)
9.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 号呼而转徙, 饥渴而顿踣。 (《捕蛇者说》)
例8、例9的“之”用在动词“收”、“出”、“入”的前面, 都是插在主谓结构中间, 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成句的资格, 降主谓结构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 由于语法隐喻思维, 一种语法类别或结构由另一种语法类别或结构所代替, 从而达到了句法平面的名词化。
在新闻标题里通过“NP+的/之+VP”这种方式实现动词的名词化涉及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动词的音节形式, 二是动词的结构类型。对于音节方面的限制条件, 詹卫东具体考察了进入“NP的VP”里的“VP”。 (4) 他考察了《动词用法词典》中的2117个动词。其中单音节动词共1316个, 能进入这一格式的只有“爱、哭、死、笑”等4个;双音节动词共801个, 能进入这一格式的共519个, 占双音节动词的65%。就是说:“动词名词化是有条件限制的, 不是随意的, 汉语中双音节化动词才有可能转为名词, 单音节一般很少名词化。” (5) 新闻标题里动词的名词化现象符合动词名词化的音节规律。
动词的结构类型与动词名词化的关系, 究其实质是动词的动性对于其名词化的影响。根据张国宪的研究, “动词的动性强度等级序列为:单音节>前加/后附>偏正>补充>陈述>支配>联合” (6) 。也就是说, 单音节动词的动性最强, 联合型双音节动词的动性最弱。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来看, 范畴内成员不是共享范畴的所有特征, 它们的地位不是均等的, 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 典型成员较好地享有该范畴的特征, 是原型, 非典型成员较少地具有了该范畴的特征而与其他范畴有交叉特征。由于非典型成员的这个特性, 某范畴的非典型成员容易向其他范畴游移。词类的划分也是范畴的划分。单音节动词动性最强, 是动词的典型成员, 而双音节动词的动性弱, 并且联合型双音节动词动性最弱, 是动词的非典型成员, 所以最容易向其他词类游移。从这个角度看, 这也较好地解释了双音节动词才能名词化、单音节动词很少名词化的原因。我们进一步探究, 非典型的动词容易向其他词类游移, 更容易游向哪一类词呢?这与“NP+的+VP”格式功能和意义有关。“NP+的+VP”格式整体功能相当于名词, 而名词主要是表示指称, 所以“NP+的+VP”格式也表示指称意义。就指称性而言, 这个格式又不同于一般名词。一般名词的所指是“事物”, 而这个格式的所指是“事件”。这就要求能进入这一格式的动词, 本身语义构成中应包含“事件性”的一面。 (7) 哪些动词具有事件性呢?是否可以说, “动词的动性强度等级序列”的反向序列就是动词“事件性”等级序列呢?如果可以, 就是联合结构的动词事件性最强, 最容易发生名词化, 支配结构次之, 以此类推。我们收集的新闻标题动词名词化语料就是双音节的联合结构的最多, 比如“培养”、“建设”、“观察”等;支配结构次之, 如“发布”、“推广”等。
新闻标题名词化的功能
新闻标题的名词化增加了标题的信息。名词短语可以包含若干个修饰成分, 把一个动词短语名词化后转换成名词短语, 能够增加名词短语的信息量, 从而达到浓缩信息的目的。这正适应了新闻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限的版面空间尽可能地增加信息密度的要求。例如:“一位火车司机的诉说……”转换成自然语言是“一位火车司机诉说”, 自然语言里这样的表达是不成立的, 句子残缺, 表达不完整。把一个句子表达的内容压缩成一个短语, 语法单位降级, 用名词化的短语就可以了, 同时还给读者留有思考、猜测的余地, 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 每一句语言往往都包含着某种基本信息, 固而这种信息对接受者的刺激强度又总是和语符的多少成反比。” (8)
新闻标题的名词化体现了意义的客观性。新闻的价值在于真实性, 也就是要客观地报道客观世界, 即使播报者要表达个人的主观评价, 也是采用隐蔽的表达方式 (新闻评论除外) 。名词短语可以对施事进行虚化, “名词化具有掩盖或模糊施事的功能, 以使句子体现的意义显得更加客观”。 (9) 名词化短语没有语气选择, 隐藏播报者的情感、评价、态度等主观内容, 增强了话语意义的客观性、公正性。上文中的1~7例都没有指出实施者, 掩盖或模糊了施事, 只是一种客观现象的客观呈现, 对于事件的评价留给读者, 使读者作为一个参与者来自己读解新闻, 避免传播者的意志强加在文本里, 引起读者的反感, 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
新闻标题的名词化突出了语义重心, 从而强化了标题与正文的连贯衔接。一个句子的焦点是句子的语义重心, 句子的常规焦点在句末, 所以句子的语义重心一般在靠近句子末尾的位置上。“所谓语义重心本质上是说话人有意要对听话人强调的信息 (包括指称信息) 。” (10) 例如“新闻资料的利用”和“马拉松式交易心态的培养”, “利用”、“培养”名词化后成为语义重心, 并且下文主要围绕语义重心展开, 强化了标题与正文的连贯衔接。语篇连贯指语篇中语义的相互关联。如:“马拉松式交易心态的培养”正文的第一句是“如何保持良好的稳健的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文是对语义重心的进一步叙述。同时动词短语名词化后在句法上是不完备的, 有人称之为不完备性或黏着性, 也就是一般情况下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论断或陈述, 不能独立成句。正是这种不完备性使得标题与正文连贯起来, 形成一个整体、一个语篇, 实现语篇的连贯, 从而表达完整的论断或陈述。
结语
一般来说, 新闻标题要力求涵盖整个新闻报道的内容, 包括人物、动作和事件等, 这样, 语言表达的句式选择上, 人们多使用主谓结构和谓词性结构, 因为主谓结构和谓词性结构表意完整, 但这种结构被较多地使用就成为惯常表达, 缺乏新颖性, 缺乏语言的“冲击力”, 而超常的、变异的语言表达, 具有“陌生化”的效果。实际上, 新闻标题的名词化语法隐喻属于语言形式的超常性、变异性的表现, 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 使用名词化语法隐喻变换语言的形式, 会增强语言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正是新闻语言, 尤其是新闻标题吸引读者所需要的。 (本文得到2009年北方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 项目名称为“隐喻视角下的新闻语言研究”, 项目编号:2009Y001)
参考文献
[1]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 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第139页。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第167页, 第168页。
[3]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2) 。
[4][7][9]詹卫东:《关于“NP+的+VP”偏正结构》, 《汉语学习》, 1998 (2) 。
[5]刘国辉:《论汉语动词名化现象的限制条件:双音节化》, 《外语学刊》, 2006 (3) 。
[6]张国宪:《“V双+N双”短语的理解因素》, 《中国语文》, 1997 (3) 。
[8]杨守森:《艺术想象论》,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1年版, 第193页。
也可以用外文, 但人名后不加“′s”。例如:Babinski征, 可以写成巴宾斯基征, 不写成Babinski′s征, 也不写成巴宾斯基氏征。若为单字名则仍保留“氏”字。例如:福氏杆菌。
2. 名词术语一般应用全称, 若全称较长且反复使用, 可以使用缩略语或简称, 但在摘要和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 均应分别注明全称和简称。
也可以用外文, 但人名后不加“′s”。例如:Babinski征, 可以写成巴宾斯基征, 不写成Babinski′s征, 也不写成巴宾斯基氏征。若为单字名则仍保留“氏”字。例如:福氏杆菌。
2. 名词术语一般应用全称, 若全称较长且反复使用, 可以使用缩略语或简称, 但在摘要和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 均应分别注明全称和简称。
【die的名词】推荐阅读:
翻译的名词06-21
acquire的名词05-26
manage的名词06-15
expand的名词06-20
tired的名词形式05-25
a开头的名词06-02
干粉的名词解释06-05
propose的名词形式06-17
主义的名词解释06-26
消毒的名词解释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