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小学生优秀作文

2025-0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明湖小学生优秀作文(精选14篇)

大明湖小学生优秀作文 篇1

春日,人们在草地上放风筝,踢足球。夏日炎炎似火烧,河岸停放着许多游船,在凉爽的船舱里,人们无忧无虑地谈笑着。在河边,还有很多人在垂钓,颇为有趣。水鸟振翅高飞,一串串羞涩的音符从空中落下,水里的青蛙大声地应和着,他们共同歌唱那美好的生活。

傍晚,夕阳西下。夕阳将余辉洒在水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湖面上金光闪闪,碧波荡漾。夜晚,华灯齐放,黎明湖一片辉煌。湖中央有个大喷泉,不停地变化出五彩缤纷的颜色。

夏天,正是荷花开放的季节。盛开的荷花似姑娘的脸庞,碧绿的荷叶如舞女的衣裳。雨后,湖面上青纱缭绕,荷花更加娇美动人,无数雨滴落到荷叶上,如颗颗珍珠在“大圆盘”上滚动。一群群小鱼跃出水面,似乎在感谢这滋润万物,给大自然带来生机的雨。

秋日,天气转凉,黎明湖畔的大树纷纷脱去树叶外衣,像无数只黄蝴蝶,红蝴蝶在空中飞舞,密密麻麻地铺了一地。远远望去,像给大地铺了层厚厚的花地毯。

冬天到了,天寒地冻,滴水成冰。黎明湖结了厚厚的一层冰,一片白雪皑皑。此时的黎明湖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有的孩子玩着冰爬犁,神气十足;有的的孩子在冰滑梯上飞快地滑下来,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撒满黎明湖。在光滑的冰面上总少不了冰尜的身影,他们唱着美妙的歌声吸引人们。年复一年,给我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

大明湖小学生优秀作文 篇2

一、书法教育的定位

明湖小学从两个层面开展书法教育工作。其一, 硬笔书写——规范、美观。规范、美观地书写汉字是学生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 是他们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 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 因此, 学校把“写规范、美观的铅笔字、钢笔字”作为书法教育的重中之重。其二, 毛笔书写——会写、爱写。毛笔书写既提高学生的写字技能, 陶冶他们的情操, 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又增强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 因此, 学校把“会写毛笔字、热爱汉字、传承文化”作为书法教育的关键内容。这样, 学校形成了“软硬兼施, 双管齐下, 书道并进, 德艺双修”的书法教育格局。

二、书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明湖小学书法教育的问题包括三点。其一, 姿势、态度与意识。学生的执笔姿势与坐姿 (以下简称“双姿”) 不正确的现象较为普遍, 且不被重视;学生写字态度不端正, 练字不得法;家长缺乏督促孩子写字、练字的意识。其二, 技能、方法与教学。一方面, 语文教师缺乏写字技能, 不善于指导学生写字;另一方面, 学校的书法教育不够系统, 缺乏优秀教材。其三, 目标、内容与途径。从书法课程的目标、内容与途径来看, 学校书法教育的评价体系须进一步完善。

三、书法教育的实践

1. 习惯养成

学校通过“三个一”原则校正双姿, 通过封闭回路的校正系统巩固双姿,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三个一”原则即“一尺、一寸、一拳头”。“一尺”即眼离书本“一曲臂”, “一寸”即手离笔尖“一指节”, “一拳头”即胸离书桌“一拳头”。封闭回路的校正系统, 即教师培训——学生执行——检查落实——展示评比——各学科强调——家校配合——始终如一。“三个一”原则和封闭回路的校正系统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养成。

2. 写字课程

(1) 书法教材

学校开发、编写校本书法教材。突出特点有两个。其一, 写字教学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 练字与语文学习同步。其二, 写字教学采用“四环节”“八正”法指导学生写字。四环节即正身 (正字) 、正心 (正察) 、正意 (正临) 和正念 (正校) 。“八正”法指:正身, 即整理桌面 (左书、右本、前文具) , 端正坐姿 (头正、身直、足安) ;正字, 即指导学生书写正确的笔顺;正心, 即静心端正坐姿, 调整呼吸;正察, 即做“察字练习”, 圈画宫点、部件和平行等距线;正意、正临, 即意在笔先、笔到意到, 认真描红、临写;正念、正校, 即心存正念, 师生、生生相互评价、校正。

(2) 书法教学

每天下午1点30分到1点45分是学校特设的书法教学时间。每天的书法教学主要完成写字、静心和修身等方面的训练, 具体有三个板块:一是播放经典音乐, 营造平和、静雅的写字氛围, 二是播放练字广播, 全校师生在语音提示下按照“四环节”和“八正”法进行写字练习, 三是各班级进行书法评价反馈。

学校书法教学的有效开展, 既使学生的书法水平逐步提高, 又使语文教师实现了自我教育。总之, 书法教育使师生完成了由外而内、由书法到气质与修养的全面改观。

3. 多元评价

(1) 常规评比

学校书法教育的常规评比由专人负责:一方面, 指定教师专门负责书法教育工作, 密切关注每日书法教学质量;另一方面, 学生书法委员负责每日检查和周周点评。学生书法委员负责每日检查的相关内容包括:各班双姿情况、教师指导情况、学生书写情况、班级书法委员督促落实情况和教师批改书法作业情况等。学生书法委员负责周周点评的相关内容有:每周周末进行成绩汇总, 每周一在书法教学时进行点评, 每月汇总成绩并评优评先, 每两个月进行一次展示 (主要通过书法教育系列展板和《明湖小学书法报》展示) 。

(2) “写”“练”结合

针对书法教育中“写”“练”脱节的现象, 明湖小学别具匠心地将“写”“练”结合, 使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提高。具体做法有三个。其一, 分类评改。作业评改分设“作业成绩”和“书写成绩”。对于书写工整、准确率不断提高的作业, 应给予奖励, 以提高书写水平和作业质量。其二, 作业展示。学校定期进行学科作业评比、展示的活动, 旨在形成重视书写的学习风气, 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善始善终的做事态度。其三, “写”“练”大赛。学校定期举行现场作文比赛, 文面作为评定的主要参考依据。学生那干净、整洁的文面, 流畅、活泼的笔触, 体现了他们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

4. 书法达标

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书法达标测试, 并建立健全段位达标评比系统。书法达标有两个宗旨:一是强调书写的真实状态和实用效果, 力求练字与日常书写紧密结合;二是强调书写的实用性与艺术性, 为学生提供展示书写、提高书写的机会。书法达标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写规范、美观的汉字, 感受汉字的独特之美, 最终成为有规距、有审美的高雅之人。

5. 教师培养

为提高书法教育质量, 提高教师的书法水平, 学校努力加强全体教师队伍的建设。例如, 定期举行书法教育专家的讲座、书法教学观摩研讨和书法教育论坛等活动。实践证明, 书写水平较高的教师所带的班级的书写达标率普遍较高。总之, 学校书法教育工作的开展带动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6. 书法教育

学校书法教育的开展包括五点。其一, 学校为保证书法教学质量, 设有两个书法专用教室, 并由两位专职书法教师任教。两位教师的书法教学深受学生喜爱, 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培养了一大批长于书法的学生。其二, 书法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以培养兴趣为主线, 以技法训练为辅助, 以传统文化熏陶为滋养, 最终形成临摹结合、临创结合、汉字与文化结合的“三结合”特色。其三, 每周一到周四下午是学校书法社团的活动时间, 爱好书法的学生集合于书法专用教室, 在教师的辅导下, 临摹或创作, 相互点评,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其四,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书法比赛, 以赛促写, 最终提高学生的书法鉴赏水平和书写水平。其五, 书法与其他教育活动相得益彰。即在教学活动中适当进行书法文化教育, 使学生对汉字和书法的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有所了解。

三、书法教育的成效

书法教育的成效可从两个层面看。其一, 练写字、学书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提高他们学业水平的过程。具体体会有两点。一是没有写不好字的学生, 只有写字态度不端正、书写习惯不佳的学生。二是写字好的班级, 成绩一定较好;成绩较好的班级, 书写一定不差。归根结底, 练习书法对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学业成绩具有明显成效。其二, 练写字、学书法的过程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美育和德育的过程。具体体会是:无论是硬笔书法还是毛笔书法, 学生只有执笔用心, 动笔认真, 才能获得自身的“最优发展”。在日日不辍的书写中, 学生逐渐热爱书法, 喜欢汉字, 并对传统文化充满向往, 最终提高文化修养。

春季的大明湖学生作文 篇3

到了那里,我看见了美丽的迎春花开了,漂亮的樱花也开了,我拿起望远镜,望了望远处,美丽极了!真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我们继续往前走,我看见了小草变得绿绿的,柳树也发芽了,小鸟在枝头高唱,有的老奶奶在踢毽子,还有老爷爷在唱京戏。

我们来到湖畔,小鱼儿在欢快的舞蹈,荷叶上面的露珠晶莹剔透的,可爱极了。

我又看见了许多的小野鸭,拿起望远镜才能看见它们小小的身影,再往前看一看,三只黑色的大野鸭,正在捉小鱼吃,还不停的嘎嘎叫,甩着可爱的小尾巴往前游去。

有许多小朋友在大明湖玩,有的小朋友拿着气球,跑来跑去可好玩了!

明湖小学生作文 篇4

太阳出来了。初升的太阳光是黯淡的,拍打在水面上,反射出明亮的光,就连湖边的垂柳也不觉增添了几分姿色。

中午,最诗情画意的莫过于乘画船赏湖品菜了。船微微晃动,人们的心情却格外高涨。但画船里嘈杂的声音却似乎是碧玉上的一点瑕疵……

黄昏到了,太阳开始下落了,也不免有了些羞涩,变得红彤彤的。温暖的阳光照在明湖上,明湖竟也泛起点红云,更加妩媚动人。

大明湖优秀写景作文 篇5

课堂上,我们学过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描写的是山东济南的大明湖。今年暑假,我去济南书法现场比赛,当然要去这憧憬已久的大明湖了。

走到门口,就有一张毛主席写的.《采桑子》书法,走进去,有许多买食物、纪念品的小店或给游人拍照留念的相馆。。。。。。还有很多供孩子们玩的游戏项目:有空中飞车、有太空遨游、还有最普通的秋千架。几乎可以跟游乐园媲美!当然,“大明湖”是一个湖,跟我们杭州的西湖一样美,一大片一大片的荷花井井有条得分布在水中,可美了!而且大明湖的荷花还别有韵味和风趣,和在杭州西湖的常常见到的荷花不一样,大明湖的荷花就像一朵朵盛开的牡丹,一片片花瓣重叠在一起,在杭州西湖从来没见过,更加特别的是,这儿的荷花的颜色还有白色的,洁白如雪,像是走进了人间仙境呢!

《明湖居听书》的描写艺术 篇6

一.对戏园盛况的描写可谓鼓之最边

(一) 是听书的人早就到了戏园子。老残到戏园子, “才不过十点钟, 园子里面已坐的满满的了”;11点钟, 许多官员也“陆续进来”;不到12点, “前面几张空桌俱已满了”。其实, 白妞说书是在下午1点钟。这段侧笔, 烘托出白妞说书的无穷魅力。王小玉吸引了无数的听众, 为听她说书, 人们顾不上吃饭, 提前几个小时赶到戏园, 为占一有利位置一睹白妞的风采。

(二) 是听书的人多人杂。老残来时, 园内已经坐满, 但“不断还有人来”。因为人多, “看坐的也只是挪张短凳, 在夹缝中安插”。老残也是使了钱, “才弄了一张短板凳, 在人缝里坐下”。来听王小玉说书的可谓三教九流, 无所不有。足见她说书可雅俗共赏。

(三) 戏台简陋, 道具简单。“看那戏台上, 只摆了一张半桌, 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 鼓上放了两个钱片儿”, “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子, 半桌后面放了两张椅子”, “偌大的个戏台, 空空洞洞, 别无他物”。说明白妞唱戏不搞包装, 不粉饰, 不虚张, 是实力派。

(四) 是声音嘈杂。人们彼此高谈阔论, 谈笑自如, 嘁嘁喳喳说闲话。为后面的王小玉说书鸦雀无声作铺垫。作者以有声衬无声, 无声胜有声。

这四声边鼓, 离鼓心甚远, 说是鼓帮也不为过, 乍听似非鼓声, 但再细听目的却正是以此来表出那个“心”, 实在是不写之写。

二.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似正而又实侧

琴师的弹奏, “抑扬顿挫, 入耳动心, 恍若有几十根弦, 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 “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但他只是白妞的琴师。黑妞的演唱“字字清脆, 声声宛转, 如新莺出谷, 乳燕归巢”, 使人觉得“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 以为观止矣”。但“若比白妞, 还不晓得差多远呢”。这样就给人以天外有天, 山外有山的感觉, 衬托出白妞说书的不同凡响。

三.听众的口碑实是侧中之侧

在黑妞、白妞的演唱后, 各有一段听书人的评论。黑妞唱完戏后, 听众是这样评论的“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 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他的好处人说得出, 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学得到, 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 “若白妞的好处, 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分的”, 这段评论, 作者用的是比较的方法。

对白妞唱戏的评论主要用到引用的方法, 象“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突出白妞说书艺术效果。同样是“敲边鼓”, 而“击鼓”方法又绝不雷同, 足见刘鹗驾驭侧面描写能力之高。

四.白妞唱戏可视为鼓心

如果总是敲鼓之中心, 好比文之正笔死写, 毫无活气生趣, 令人昏昏欲睡。然而敲边始终只是辅助, 鼓心才是根本。刘鹗写《明湖居听书》一文的“鼓心”在哪儿?就在白妞出场说书一节, 但就是这一节, 作者仍然是从演唱的效果和听众的反应两个方面来描写。

(一) 演唱

1.记叙一段演唱的全过程, 层次清楚。“声音初不甚大”—“渐渐的越唱越高”—“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 陡然一落”—“忽又扬起”—“霍然一声, 人弦俱寂”。

2.用大量的比喻描写声音, 形象具体, 是对“鼓心”的一阵“密敲”。比如描写高音, 一说它“像一线钢丝抛入无际”, 写出了声音的又高又细, 强劲有力。描写声音陡然一落, 说它“如一条飞虹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盘旋穿插, 顷刻之间, 周匝数遍”, 写出了声音的曲折婉转, 富于变化。描写声音忽又扬起, 说它“像放那东洋烟火, 一个弹子上天, 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花, 纵横散乱”, 这不仅使声音有了形象, 而且有了色彩, 表现了白妞演唱的美妙动听。

(二) 听众

“声音初不甚大时”, 听众“只觉入耳说不出来的妙境”, “越唱越高”时, 听众“暗暗叫绝”;“愈唱愈低”时, “满园子的人都有屏气凝神, 不敢少动”;声音“忽双扬起”时, 听众“耳朵忙不过来, 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人弦俱寂”时, “台下叫好之声, 轰然雷动”。

大明湖作文 篇7

走进大明湖南门,眼前一片宽阔,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碧绿的湖水,这湖水绿得像一块碧玉,又如那明亮的镜子,还似一碗浓浓的绿茶。湖里的都不见了,只剩下摇曳的细茎在风中独自起舞。秋风一吹,岸边泛了黄的柳枝随风飘舞,不时将那柔软的腰肢伸向湖水中,好像在向湖水叙说这秋天的故事。。看到这美丽的景色,我又想起了一句大明湖的诗句“四面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虽然现在荷花已经凋谢了,但是明天还是会很美的。

秋天调皮地把、法桐树的叶子都吹落了,它给大地穿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有红色的、黄色的、黄绿相间的,还有好多其他的颜色呢!落叶在空中翩翩起舞,像一只只蝴蝶。可是,这蝴蝶却越飞越低,落在地上,像是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黄金,落在湖上,又像一条条小船在飘荡,美丽极了!

法桐树的叶子像小脚丫,走啊走啊,走过了的生机,走过了夏天的炎热,走过了秋天的凉爽,走过了的寒冷、、、、、、

济南大明湖作文 篇8

湖堤边种着一棵棵垂柳,就象少女的长发随风舞动,湖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湖面金光闪闪,微风吹来,大明湖景区波光粼粼。

几十条游船在湖面上慢慢的行驶,身后是一圈一圈荡漾开来的波纹。湖里的荷叶象一个个大圆盘,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胀饱的马上就要破裂似的。

湖的中间有个亭子,叫“历下”亭,掩映在柳树和湖水中。

湖的北岸长有许多花草树木,花开了,草不甘寂寞的从土里钻出来,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

湖的西边是游乐场,那里的娱乐品一应俱全,摩天轮,碰碰车,旋转木马……。是小朋友们尽情娱乐的天堂。

扬州大明寺佛造像的样式与风格 篇9

大明寺泥塑佛造像出自清同治九年左右,此时擅塑情景场面、写真人物的民间艺人在扬州大有其人,按常理论断,此时大明寺佛像造作风格应以情景场面、写真人物形貌呈现,而大明寺泥塑佛造像的构造抛弃了世俗情景,更多地趋向北地古朴的佛作范式。一定程度上,这是扬州各阶层人的“人心营构之象”,是人们微妙的心理在宗教美术现象中的显映。

具体分析如下:

1、清初,扬城民众多由外埠迁入,郡邑为经济要津,往来寓居着国内各省的人群,(迄今城内湖南会馆遗址及两广、赣、皖、鄂、晋、豫等会馆旧址位仍可指认。)不同的人群习俗有差别,崇神类型相异,清地方志中明确指出“扬州人性轻扬,好巫尚鬼”。迷信“巫鬼”的本质是不容许神灵偶像的塑造与世俗真人的面目雷同。所以,清代时期扬城人对神灵造像的写真形态是持规避态度的。

咸丰兵乱后,扬郡人需要精神上的安慰,祈求安逸生活的恢复,以物化偶像寄托心理希望。正如人们所认识的那样,偶像塑造与理想、人伦、道德等哲理之间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哲理的规定性很明确,偶像塑造的感受性很强,但塑像如与现实生活中的物象相似,雕塑世俗人物,则失去了对崇信者产生震撼或折射心底某种愿望的功能,也远离了中国人传统的“以物托意”的思维贯性。故而,清同治时期大明寺罗汉造像偏离写实形象是与当时人们的心理需求相一致的。

2、我们深知一切宗教的物质空间和美术形象的营建不单纯是为了欣赏,还含有宣教资政的成分,它外在的美术样式要紧密地贴近投资人的愿望,通过这一样式给予他人某种暗示。同治时期大明寺复建的资金大半由清政府驻扬郡的盐运司及郡府赞助,其终极目的就是借外物的感应与政治意愿相联系。清人包世臣在体察扬州社会后,有感于文学、美术形式负载着对社会风俗的修正及对个人的修德作用,指出雕塑的创作对世俗社会要有积极的引导意义,他在《艺舟楫》评《扬州府志艺文类》文中说:“文气之变,本自人心,人心所流,寝成风俗。君子择术、器其慎矣,观其文以知俗。况夫塑画为经,巷议可诵。则已行者旧章不愆。未行者美意若师,展卷而得,斯民不易。后之君子,诚有取于此,则勤惩之方,补救之术。”所以佛造像有最直观的作用,不用以周折的道理去劝戒,只以自身的佛理去辅助“时政”,用通俗的符号语言去引导世俗社会就可以了。

同治时期,大明寺的复建和佛及罗汉造像也正如清代郡人赵有成在“重修栖灵寺并建地藏殿诸天楼碑记”中所说:“既寺之成,以为教化养瞻之用,不独山灵增重,或亦扶持世道人心之一助欤。”既然建寺造像以助教化为目的,理应提倡儒家的中正、助人伦的思想,故而,罗汉造像端庄,体量庞大,以装饰涂金表尊贵,以动势洗练显严谨,体现偶像崇拜的作用,完成“教化养瞻”的任务。这样,雕塑空间的狭小与偶像体量庞大的矛盾也随之消弭了。

3、清代士大夫们在主导思想上大都仍然恪守传统观念,在佛像的营建造作上追求有据可依,有古人可傍。当时的盐运使方浚颐在复建平山堂、大明寺后的一篇《泛舟平山堂》诗文中写道:“自辟战垒山无堂,去年再读画舫录,布景可匹洵与洋。”鲍洵、鲍洋是宋人邓椿著《画继》中记载的画家,画意尤以置景见长。方氏再读《画舫录》的前提是为平山堂、大明寺焚毁后的营建寻找复旧的榜样,修建后结果令人满意,可以与宋人名家画面布景相比,此说是为眼前再造情景寻找尺度的合理依据,因为再造毕竟不是原作,所以,厚古气象左右着大明寺佛及罗汉群像的塑作风格,如中青年罗汉面部的塑造上,鼻梁塑法处理与北朝石刻相似,上眼睑与眉弓交接处刻线明确,唇线凸立,造像古拙气息浓重,这些都流露出当时扬州士大夫这一赞助群体的艺术取向。

4.佛造像作为民间创作保留着功利的性质,依照一些理论家的观点,“民间创作同时既是艺术又不是艺术,其中,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这种统一包含在形象艺术的形式之中。”同治时期大明寺泥塑佛及罗汉造像不可否认地容纳了许多雕塑本体以外的要素条件,最主要的是赞助人的意见,但在民间艺人创作中,都不同程度地降解在以“境平则刀要奇趣,境奇则刀当无取险”为主旨的塑造意识内,由这一思路发展下去,艺人的塑法常常由东到西,由天到地,飘忽不定,无边无际,因此佛像塑造中往往出现各式塑法并举,线条悖于塑法常理,以剔、刻形式与堆塑同时登场,塑造出现实的、想象的、杜撰的衣纹、肌理。明明不可能在一起的矛盾事物在一起了,审美与功利、幻想与现实、各种感官的功能界限都不复存在,在混沌一片中交错纷纭,在五光十色的表象中,唯有塑工的“心”与“意”是惟一的主宰。这种浪漫的民间创作表现出它同原始社会的“浪漫”艺术结构的异常相似性。

济南大明湖作文 篇10

大明湖景区是位于济南市中心,是一处天然湖泊。园内杨柳依依,鲜花盛开。湖水清澈见底,静得像一面镜子,清得能看见湖底的沙石,绿得像一块碧玉。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波光粼粼。微风吹来,泛起层层涟漪,成群结队的小鱼在湖水中快活的游来游去。湖面上长满了荷叶,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千姿百态的荷花从荷叶中冒出来,宛如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小姑娘。偶尔有蜻蜓悄然飞过,让人不禁诗兴大发,吟诵起那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湖上的游艇游来游去很是自在。

在湖的中央有一个小岛,岛上有个亭子,叫“历下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描写的就是历下亭。据说乾隆皇帝游览大明湖景区时还在历下亭休息过呢!站在历下亭,环顾大明湖景区,湖水映出了柳树、荷花的倒影,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真是美不胜收!古代诗人曾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诗句来赞美大明湖景区,不正是对她那优美风景的真实写照吗?

大明湖景区不仅风景优美,还盛产蒲菜、菱角、白莲藕。大明湖景区里有“四怪”――蛇不见,蛙不鸣;久雨不涨,久旱不涸。对于此奇怪的现象,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呢!相传清朝年间,乾隆皇帝来到大明湖景区游玩,正值他在历下亭休息时,霎时,百蛙齐名鸣,众蛇汇聚。已经疲惫不堪的乾隆龙颜大怒,颁下一道圣旨,命令:“蛇归洞,蛙不鸣。”从此,大明湖景区再也没有出现蛇和蛙鸣声了。

大明湖小学生优秀作文 篇11

关键词:言语,权势,同等关系,社会语言学

一、概述

社会语言学家索绪尔最早区分语言和言语的不同。他认为语言是指社会的约定俗成方面, 是社会的;而言语则是个人的说话, 是个人的。根据Hudson的观点, 言语是在特定的场合为了特定的目的发出的或长或短的语言条。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Halliday指出语言有三个纯理论, 其中一个就是人际功能, 指的是人们用自己的言语来建立某种人际关系。此外, “言语还能够反映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实际的会话中, 人们总是在衡量自己和听话人的社会距离, 也就是他们之间的权势和同等关系, 进而来决定在会话过程中应该有的礼貌程度是该用正式的用语还是非正式用语。人们在会话中的礼貌程度可以反映在其言语的词汇、句法以及语篇的各个不同的层次上。

二、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析人物言语

(一) 人物之间称呼语的分析1、剧本中称呼语的分析

称呼语除了体现称呼者的情感态度和交际双方的亲疏关系外, 还能揭示交际双方的身份和角色关系。

《大明宫词》中, 人物称呼语的运用很清楚地体现了交际双方的身份关系。

例 (1) 太平:皇后!我是想和你谈谈宗庙的事……

韦氏:我看见了也考虑过了!但我有自己的想法!另外太平……

太平和韦氏商量关于宗庙的事时, 太平称呼韦氏为“皇后”, 这样比较正式的称呼表明了韦氏的社会地位及身份。韦氏直呼其名“太平”, 这说明了韦氏处于权势较高的一方, 所以用非正式的称呼语称呼对方。

(2) 称呼语的变化

在现实中, 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 有时候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说话人为了想要和听话人建立某种亲近的关系, 就会有意识地使用那些能够增进彼此同等关系的用语。

例 (2) 太平:香儿, 从你回来, 我们还没好好的聊过。

韦氏:你不是也很忙吗?

太平:皇后!我是想和你谈谈宗庙的事。

就在太平想和韦氏谈论宗庙的事之前, 太平称韦氏为“香儿”, 这样非正式的称呼说明太平想拉近自己和韦氏的关系。“香儿”是韦氏的小名, 这样称呼更能表达太平和韦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 是没有社会距离的。因为太平认为她们俩是好姐妹, 具有许多同等关系, 但是就在韦氏不搭理太平之时, 太平意识到她们之间的社会距离, 所以喊了一声“皇后”, 疏远了两人之间的距离。

(二) 句法层次的言语 (1) 反问句的使用

反问句表达强烈的反诘语气, 用反问句表达的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比用陈述句表达的肯定或否定的语气更强、更重。

从韦氏和太平的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到韦氏的权势高于太平:

例 (3) 韦氏:你又再试图说服我吗?

太平:不, 我是试图在劝阻你……

就在太平与韦氏谈起宫廷生活之时, 太平提醒韦氏要好好珍惜目前所获得的地位和富贵, 不要篡夺王位之时, 韦氏用了一句反问句, 言语意思就是说她现在比太平有更高的权势, 太平没有资格来劝说她干任何事情。韦氏盛气凌人的姿态一目了然。

(三) 语篇层次的言语

《大明宫词》在语篇层次的言语中, 我们也可以分析特定的语篇是在哪一个范围内讲的, 也就是说这个语篇是哪一个圈子里面的人讲的, 以此来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

例 (4) 太平:我们俩当时就坐在那儿。

韦氏:不对!我们后来搬到靠角那排去了, 因为你讨厌贺兰。

太平:对对……

太平:是这儿!来, 韦姐姐, 咱们在这坐会儿……

从太平和韦氏的言语语篇中可看得出, 小的时候太平和韦氏之间的关系比较亲密, 从字里行间太平都表现出她对韦氏的爱, 她们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 所以太平叫韦氏“韦姐姐”。对于贺兰是太平讨厌的对象, 她们与贺兰的关系比较疏远, 因此不让贺兰参与到她们的言语交际中, 因此贺兰是她们的圈外人。

三、结论

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中关于权势和同等关系等角度的有关理论, 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次分别分析了《大明宫词》中主人公太平和韦氏的言语行为。我们看到, 言语行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能够反映出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 也可以看出作者在运用语言体现人物之间关系的精妙之处。

参考文献

[1]哈特曼、斯托克, 黄长著等译:《语言与语言学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1年。[1]哈特曼、斯托克, 黄长著等译:《语言与语言学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1年。

[2]Hudson R.A.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106.[2]Hudson R.A.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106.

[3]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22.[3]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22.

大明湖游记作文 篇12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说的是咱济南的大明湖,他是怎么来的呢?清嘉庆九年夏天,历史学家刘凤浩与书法大家铁保在一起宴饮,兴致勃然,刘凤浩就写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大明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湖水、荷花、柳树了。

大明湖的湖水颜色碧绿碧绿的,非常美。阳光照在波光细细的湖面上,像给水面铺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碎银,又像被揉皱了的绿缎。一阵微风吹过,湖水便泛起层层波纹,看着非常舒服。

大明湖的荷花非常娇艳,好像一碰就会受伤似的。大明湖的荷花有白的、粉的,随着风朝不同的方向摆动,好像一个个穿着美丽霓裳跳舞的小仙子。

大明湖的柳树很美,好像一个个守护大明湖的士兵。细长的柳条上长着一片片娇嫩的柳叶。大明湖的柳条就像妈妈柔顺的长头发。

大明湖的新园建设得也很漂亮,有超然楼、稼轩园……

四季大明湖作文 篇13

走过写有毛主席诗词的大理石牌位,湖边的垂柳像纤弱的少女在湖边梳头,一边梳头一边唱着“萨沙武贾西奇、萨沙武贾西奇”的歌,给人一种优雅舒适的感觉。

走在湖岸上,像“荷花镜”一样俯瞰浩瀚的水面和大明湖,真的是神清气爽!几十艘游轮和原船滑过水面,一路留下燕尾涟漪。湖水如此清澈,你可以看到鱼在水里玩耍。

湖中心有一组喷泉——趵突泉。趵突泉南临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临大明湖,面积158亩。如今的趵突泉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的目光,有着“不去济南就不能旅游”的美誉。今春在济南73个名泉中名列第一,被誉为“天下第一春”,也是古代文学中的第一个名泉。趵突泉是济南的象征和标志,济南是春城。与千佛山、大明湖并称济南三大景点。喷泉中间的一个泉水可以喷出五六十米高的水柱,周围几十个小水柱相互交叉,就像一座巨型水塔的塔。水滴散落在游客的脸上和手上,很清爽;偶尔会出现七色彩虹,为大明湖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喷泉的西南面,湖中央有一个小岛,就是“丽霞亭”,四周是层层垂柳,掩映在树荫下。里面有很多文人墨客的铭文,让“丽霞亭”看起来更加古朴典雅。

喷泉周围是大片莲花。这时是炎热的夏天,湖面上大面积盛开着白色和粉色的莲花。有的躲在荷叶后面不肯露脸,像害羞的小女孩;有的从荷叶里探出头来,笑容盛开,散发出阵阵清香;有些是芽,看起来好像已经满了,快要爆了。一片片荷叶像玉雕的大圆盘,有的纤细,有的连着水…

傍晚,在微风中,湖面在夕阳下荡漾,闪着亮点,像一大片碎金银。

大明湖多美啊!这时候如果能乘船在大明湖上荡漾,就像进入了仙境,令人陶醉。

大明湖小学生优秀作文 篇14

大明,是南朝刘宋时孝武帝刘骏的年号。刘骏,字休龙, 是刘宋文帝第三子,先为武陵王,后因元凶弑立,举兵入讨而得以即位。据沈约《宋书》中的记载,刘骏通晓文艺,不仅常常组织一些宴集令群臣为诗作赋,甚至曾经亲自为一些宗室撰铭立传。据《宋书 ·符瑞志下》载:

“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花雪降殿庭。时右卫将军谢庄下殿,雪集衣。还白,上以为瑞。于是公卿并作花雪诗。”[1]

元日,即正月初一。在辞旧迎新之际,恰逢天降大雪, 孝武帝刘骏以其为祥瑞之兆,故令在场列位公卿作花雪诗。 但《宋书》毕竟是官方史书,而非诗话,因此沈约在《宋书》 中只载录了大明五年正月元日花雪降殿庭,公卿并作花雪诗一事,却没有详录此次集会上,出席的公卿有哪些,创作的作品有哪些。所以笔者将以此为线索,对这次宫廷宴集的存诗情况略作考论。

二、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宫廷宴集存诗考

刘宋时期,不少文人都写过咏雪题材的诗歌。根据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一书的载录情况,刘宋文人创作的咏雪题材诗歌,有:谢庄《和元日雪花应诏诗》和《瑞雪咏》两首,范泰《咏雪诗》,何承嘉《雪诗》,王韶之《咏雪离合诗》,袁淑《咏寒雪诗》,任豫《雪诗》,颜延之《白雪诗》,刘义恭《夜雪诗》,鲍照《咏白雪诗》,沈约《咏雪应令诗》[2]。又大明五年为公元461年,而据相关记载范泰、 王韶之、颜延之、袁淑四人均卒于公元461年之前,故范泰、 王韶之、颜延之、袁淑的咏雪诗都应作于此次集会之前。此外,在《宋书》中,没有何承嘉与任豫二人的本传,况何诗现仅存“飘飘乘虚,纷纶随风”二句,今已不可考,又从任诗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来看,不应是应制而作,故此二位参加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宴集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上述刘宋文人中余下有可能参加此次集会并留下诗作的就是:谢庄、 刘义恭、鲍照和沈约。

谢庄,谢弘微之子,仕刘宋文帝、孝武帝、明帝三朝, 官至中书令,加金紫光禄大夫,以《月赋》闻名。《宋书·符瑞志下》有:“时右卫将军谢庄下殿,雪集衣”一句,故谢庄肯定是参加了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的这次集会,那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载录谢庄的两首咏雪体裁的诗歌会不会是这次集会上所作呢?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谢庄的《瑞雪咏》题下有注:“大明元年诏敕作”,所以十分明确此诗虽也是应令而作的咏雪诗,但其创作年份在大明元年,不是此次集会上所创作的。《和元日雪花应诏诗》,“元日”二字,与《宋书 ·符瑞志》所载创作时间吻合,“雪花” 二字与《宋书· 符瑞志》所录的创作对象吻合,“应诏”二字与《宋书 · 符瑞志》所录的创作背景吻合。又《宋书》中明确提到参加此次宴集的有谢庄,因此《和元日雪花应诏诗》 极有可能是谢庄应令作于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宴集上。全诗为:

“从候昭神世,息燧应颂道。玄化尽天秘,凝功毕地宝。 笙鏞流七始,玉帛承三造。委霰下璇蕤,叠雪翻琼藻。积曙境寓明,聊萼千里杲。掩映顺云悬,摇裔从风扫。发贶烛侄前, 腾瑞光图表。泽厚见身末,恩踰悟生眇。竦诚岱驾肃,侧志梁銮矫。”[3]

该诗颂帝王功德、咏世间祥瑞,运用典故、辞藻富丽, 彰显了应制诗的特点。

刘义恭,刘宋宗室,按辈分属孝武帝刘骏的叔父,位尊权重。据《宋书》所载,孝武帝刘骏曾亲自为其作传,足见叔侄二人情义深笃。因此孝武帝时正月元日这样的宫廷宴集刘义恭应是不可缺席的宗室成员。据《海录碎事》载,刘义恭《夜雪诗》仅存残句:

“屯云闭星月,飞琼集庭树。”[4]

从标题及诗句看出,这是描写的夜晚降雪的景色。又谢庄的《和元日雪花应诏诗》中有“发贶烛侄前”一句,句中的“烛”字也表明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宫廷宴集上的降雪发生在夜晚时分,这与刘诗诗题中的“夜”字相契合。再有 《宋书 · 符瑞志》所载“花雪降殿庭”,刘诗有“飞琼集庭树”, 同样一个“庭”字表明刘诗的创作环境与《宋书·符瑞志》 所载吻合。故推论,刘义恭《夜雪诗》也作于大明五年正月元日宫廷集会上。

鲍照,虽出身寒微,但据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载:“孝武即位,除海虞令,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为秣陵令,转永嘉令,除临海王子顼前军参军”[5]。 故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的公卿集会,辞采出众的鲍参军也是有条件参加的。鲍照的《咏白雪诗》,全诗为:

“白珪诚自白,不如雪光妍。工随物动气,能逐势方圆。 无妨玉颜媚,不夺素缯鲜。投心障苦节,隐迹避荣年。兰焚石既断,何用恃芳坚。”[6]

全诗运用典故,既写花雪之洁白妍丽,又写其气节,借以表达诗人自己对君王的赤诚与忠心。该诗的创作符合应制诗的特点且与鲍照的生平经历吻合,故推测此诗也作于大明五年正月元日这次公卿集会。

沈约,出自吴兴世族,时有“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林家骊先生的《沈约研究》中提到:“沈约起身奉朝请的时间约在大明四年或大明五年四月之前”[7]。由此可知,大明五年正月元日的这次集会沈约也有参加的可能性。沈诗题为《咏雪应令诗》,全诗为:

“思鸟聚寒芦,苍云轸暮色。夜雪合且离,晓风惊复息。 婵娟入绮窗,徘徊鹜情极。弱挂不胜枝,轻飞屡低翼。玉山聊可望,瑶池岂难即。”[8]

整诗对仗工整,描写细腻。一个“暮”字表明创作时间为傍晚,这与谢诗、刘诗提到的创作时间亦相契合。接连三句诗写出了夜雪唯美轻盈的姿态。最后一句用典更道出了作者的情怀,真可谓应制佳作。结合该诗的思想内容及沈约的生平经历来看,疑由沈约作于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的集会上。

综上,刘宋孝武帝刘骏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组织的宫廷宴集上,现存可考的咏雪诗作品有:谢庄《和元日雪花应诏诗》、刘义恭《夜雪诗》(仅存残句)、鲍照《咏白雪诗》 以及沈约《咏雪应令诗》。

摘要:历朝历代都有帝王爱好风雅,通晓文艺,他们喜欢组织一些宫廷宴集诏令公卿吟诗作赋,因此在这些集会上不免产生一些应制佳作和流传千古的诗话故事。据《宋书·符瑞志》所载,南朝刘宋孝武帝刘骏于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的宫廷宴集上,因瑞雪降庭,令公卿并作花雪诗。本文就通过考证,论述在此次宫廷宴集上,现存诗作有谢庄的《和元日雪花应诏诗》、刘义恭的《夜雪诗》、鲍照的《咏白雪诗》以及沈约的《咏雪应令诗》。

上一篇:五年级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心得下一篇:计算机基础带答案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