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爱情故事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张爱玲的爱情故事(共7篇)

张爱玲的爱情故事 篇1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

1944年初春的一天,南京的一座庭院的草坪上,有一个躺在藤椅上翻读杂志的中年男人。当他看到一篇小说时,才刚读了个开头,就不由得坐直了身子,细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这个男人就是胡兰成,他读的小说就是张爱玲的《封锁》。

胡兰成是浙江嵊县人,生于19。从小家贫,吃过很多苦,赤手空拳拼天下。他原有个发妻玉凤,在玉凤过世之时,胡兰成借贷以葬妻魂,却四处碰壁。对此,胡兰成后来回忆说:“我对于怎样天崩地裂的灾难,与人世的割恩难爱,要我流一滴眼泪,总也不能了。我是幼年时的啼哭,都已还给了母亲,成年的号泣,都已还给了玉凤,此心已回到了如天地之仁!”就是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只身闯世界的文人,在挣扎中淡漠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价值观。所以在汪精卫为组织伪政府而四处拉拢人才时,他们看上了胡兰成。而胡兰成也不顾是非黑白地应允,成了民族的罪人。

此时的胡兰成,已在汪伪政府中任职,正在南京养病。当他收到苏青寄来的杂志《天地》第十一期,读到《封锁》的时候,喜不自胜。文人与文人之间的那种惺惺相惜,使他对作者张爱玲充满了好奇。于是他立即写了一封信给苏青,对张爱玲的小说大加赞许,并表示极愿与作者相识。苏青回信说,作者是位女性,才分颇高。这更是让胡兰成对张爱玲念念不忘。不久,他又收到了苏青寄来的《天地》第十二期,上面不仅有张爱玲的文章还有她的照片。他越发想结识张爱玲了。胡兰成回到上海之后就去找苏青,要以一个热心读者的身份去拜见张爱玲。苏青婉言谢绝了,因为张爱玲从不轻易见人。但胡兰成执意见,向苏青索要地址。苏青迟疑了一下才写给他——静安寺路赫德路口192号公寓6楼65室。胡兰成如获至宝。虽然此时,他是个有妻室的人,而且,是他的第二次婚姻。

胡兰成第二天就兴冲冲地去了张爱玲家,她住的赫德路与他所在的大西路美丽园本来就隔得不远。可张爱玲果真不见生客。胡兰成却不死心,从门缝里递进去一张字条,写了自己的拜访原因及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并乞爱玲小姐方便的时候可以见一面。第二天,张爱玲打了电话给胡兰成,说要去看他,不久就到了。张爱玲拒绝他的到访,又自己亲自去见他,主意变得好快。其实早前,胡兰成因开罪汪精卫而被关押,张爱玲曾经陪苏青去周佛海家说过情。因此,她是知道他的。于是,就这样见面了。

真正见了面,胡兰成只说与他所想的全不对。他一是觉得张爱玲个子之高,二是觉得她坐在那里,幼稚可怜相,不象个作家,倒象个未成熟的女学生。但他两人一谈就是五个小时。从品评时下流行作品,到问起张爱玲每月写稿的收入。对一个初次见面的小姐问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失礼的,但“因为相知,所以懂得”,两人已有了知交之感,所以张爱玲倒未觉得胡兰成的话很唐突。胡兰成送张爱玲到弄堂口,并肩走着,他忽然说:“你的身裁这样高,这怎么可以?”只这一句话,就忽地把两人的距离拉近了。“这怎么以”的潜台词是从两个人般配与否的角度去比较的,前提是已经把两人作为男女放在一起看待了。张爱玲很诧异,几乎要起反感了,但,真的是非常好。

次日,胡兰成去回访张爱玲。她房里竟是华贵到使他不安,胡兰成形容说,三国时刘备进孙夫人的房间,就有这样的兵气。那天,张爱玲穿了一件宝蓝绸袄裤,戴了嫩黄边框的眼镜。多年后,胡兰成对这些细节都有着清晰的回忆。此后,他每天都去看张爱玲。一天,他向张爱玲提起刊登在《天地》上的照片,张爱玲便取出来送给他,还在后面题上几句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但很快,他们恋爱了。他们谈情说爱的方式似乎是他们最初相识的延续。胡兰成在南京办公,一个月回一次上海,一住八、九天。每次回上海,他不回美丽园自己的家,而是径直赶到赫德路,先去看张爱玲。两人每天在一起,喁喁私语无尽时。但当时世人并不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只觉得胡兰成的政治身份是汉奸,又有妻室,年纪大到几乎可以做张爱玲的父亲。世人都觉得这样的爱情似乎有些不可思议,都是为张爱玲惋惜的。她却不觉得.

胡兰成是懂张爱玲的,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也懂她因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仅仅这一个“懂得”,也许就是张爱玲爱上胡兰成的最大原因。其实细细分析来,张爱玲本身就不是一个世俗之人,她不以尘世的价值观去品评一个人。她没有什么政治观念,只是把胡兰成当作一个懂她的男人,而不是汪伪政府的汉奸;对于胡兰成的妻室,她也不在乎,因她似乎并不想到天长地久的事。她在一封信中对胡兰成说:“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也许她只在乎胡兰成当下对她的爱,其他的,她都不愿多想。胡兰成的年龄比她大出很多,但这也许又成了她爱他的原因。

张爱玲从小缺乏父爱,便容易对大龄男性产生特别的感情,所以,年龄问题也不是障碍。于是,她倾尽自己的全部去爱他了,就这样在世人诧异的眼光中相爱了。爱得那样的超凡脱俗。

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与他离婚。这给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一个升华的机会——结婚。他们就这样结婚了,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因为胡兰成怕日后时局变动,自己的身份会拖累张爱玲。没有任何仪式,只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为证。“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是出自张爱玲之手,后两句出由胡兰成所撰。就这样,他们的感情有了一个踏实安稳的关系——夫妻。

这一段时间,也是张爱玲创作生涯中的黄金时间。胡兰成对她的写作是有帮助的,两人会一起讨论一些文学话题。而张爱玲的散文《爱》,在开头就说,这是一个真的故事。的确是真的故事,是胡兰成的庶母的故事。也许他是给她的创作提供灵感的吧。但,这样的时间,并不长。

时间已经接近了44年年底,时局明显地在变动。日军在中国的势力已经江河日下。而胡兰成作为汪伪政府的官员,也有了危机感。有一个傍晚,两人在张爱玲家的阳台上看上海的暮色。胡兰成对她说了当下的时局,恐自己将来有难。张爱玲虽对政治不敏感,但此刻,她知道,这个国,这一次是真真连到她的家了。汉乐府中有“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的句子。而张爱玲此刻是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两句诗的含义。胡兰成说“将来日本战败,我大概还是能逃脱这一劫的,就是开始一两年恐怕要隐姓埋名躲藏起来,我们不好再在一起的。”张爱玲笑道:“那时你变姓名,可叫张牵,或叫张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牵你招你。”

就是这样真实的期盼!但两人果真是要分别了! 1944年11月,胡兰成到湖北接编《大楚报》,开始了与张爱玲的长期分离。那是一个时常有警报和空袭的时期。有一天,胡兰成在路上遇到了轰炸,人群一片慌乱,他跪倒在铁轨上,以为自己快要炸死了,绝望中,他只喊出两个字:爱玲!这个时候,他还是全心爱着张爱玲的吧。

但胡兰成毕竟是个毫无责任感的人,来武汉不久,他便与汉阳医院一个17岁的护士周训德如胶似漆。他不向小周隐瞒张爱玲,但又向她表明要娶她——只有做妾了。但小周的`生母是妾,她的反应是,不能娘是妾,女儿也是妾。于是胡兰成又进行了一次婚礼,似乎全然忘了张爱玲的存在。而张爱玲对此一无所知。她给他写信来,还向他诉说她生活中的一切琐碎的小事。她竟还是那样投入地爱他。

1945年3月,胡兰成从武汉回到上海。在张爱玲处住了一个多月。此时,他才将小周的事情告诉了张爱玲。她是震动的,因为她把自己对胡兰成的爱看作是那样坚贞不可动摇的,但又怎么会冒出来一个小周?此时,张爱玲的心已被刺伤了,但她仍是爱他的。于是她只有默默承受。两个人在一起,胡兰成倒是再也不提小周了。也许他就是这样一个只看见眼前的人。

可惜,5月,胡兰成又回到了武汉。一见到小周,就有回家的感觉——他又忘了张爱玲了。

时局大乱,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胡兰成末日也来了,重庆方面定会惩办他这样的汉奸。于是他逃到了浙江,化名张嘉仪,称自己是张爱玲祖父张佩纶的后人——果是姓张,只是不叫张牵或是张招,住在诸暨斯家。

斯家的儿子斯颂德是胡兰成的高中同窗,胡兰成年轻的时候就曾在斯家客居一年。斯家的男主人已逝,是斯家主母维持生计。斯家还有个庶母,范秀美,大胡兰成两岁,曾经与斯家老爷生有一女。在这样的乱世中,斯家人安排胡兰成去温州范秀美的娘家避难,由范秀美相送。只这一路,胡兰成就又勾引上了范秀美。未到温州,两人便已做成夫妻,对范家人以及邻居也以夫妻相称。刚离开张爱玲、周训德的胡兰成,此刻又与范秀美在一起,可见他的滥情!

然而,已有半年未曾见面的张爱玲,竟一路寻着来到了温州。这两个女人与一个男人的三角关系,无论如何都只能是尴尬.因为怕范秀美的邻居对三人的关系有所猜忌,他们三人都是在旅馆见面的。一个清晨,胡兰成与张爱玲在旅馆说着话,隐隐腹痛,他却忍着。等到范秀美来了,他一见她就说不舒服,范秀美坐在房门边一把椅子上,但问痛得如何,说等一会儿泡杯午时茶就会好的。张爱玲当下就很惆怅,因为她分明觉得范秀美是胡兰成的亲人,而她自己,倒象个“第三者”或是客人了。还有一次,张爱玲夸范秀美长得漂亮,要给她作画像。这本是张爱玲的拿手戏,范秀美也端坐着让她画,胡兰成在一边看。可刚勾出脸庞,画出眉眼鼻子,张爱玲忽然就停笔不画了,说什么也不画了,只是一脸凄然。范秀美走后,胡兰成一再追问,张爱玲才说:“我画着画着,只觉得她的眉神情,她的嘴,越来越像你,心里好不震动,一阵难受就再也画不下去了。”这就是世人所说的“夫妻像”吧。张爱玲真的是委屈的,她的心里只有这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的心里却装着几个女人,叫她怎么能不感伤?

离开温州的时候,胡兰成送她,天下着雨,真是天公应离情。她叹口气道:“你到底是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这场雨,也冲刷了他们曾经的“倾城之恋”。张爱玲已经知道,她这一生最美的爱情,已经走到了辛酸的尽头,再有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此后的八、九个月时间,两人偶有通讯。张爱玲也会用自己的稿费接济胡兰成,只因怕他在流亡中受苦。

有一次,胡兰成有机会途径上海,在危险之中,他在张爱玲处住了一夜。他不但不忏悔自己的滥情,反倒指责张爱玲对一些生活细节处理不当。还问她对自己写小周的那篇《武汉记》印象如何,又提起自己与范秀美的事,张爱玲十分冷淡。当夜,两人分室而居。第二天清晨,胡兰成去张爱玲的床前道别,俯身吻她,她伸出双手紧抱着他,泪水涟涟,哽咽中只叫了一句“兰成”,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这就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几个月后,1947年6月,胡兰成收到了张爱玲的诀别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小吉就是小劫的意思。此时的胡兰成已经脱离了险境,在一所中学教书,有了较安稳的工作。张爱玲选择他一切都安定的时候,写来了诀别信,随信还附上了自己的30万元稿费。自此以后,这二人一场传奇之恋,就这样辛酸地谢幕了。胡兰成曾写信给张爱玲的好友炎樱,试图挽回这段感情,但张爱玲没有理他,炎樱也没有理他。这段感情,真的是谢幕了。张爱玲曾对胡兰成说:“我将只是萎谢了。”萎谢的不仅仅是爱情吧,还有文采,此后张爱玲的创作也进入了低谷。

然而,还有后话。

50年代初,胡兰成移居日本,与上海大流氓吴四宝的遗孀佘爱珍同居。而张爱玲也已离开大陆到了香港。胡兰成得到消息,曾托人去访她,但未遇着,那人便留下了胡兰成在日本的地址。半年后,胡兰成收到了一张明信片,没有抬头,没有署名,只有熟悉的字迹:手边若有《战难和亦不易》、《文明与传统》等书(《山河岁月》除外),能否暂借数月作参考?

后面是张爱玲在美国的地址。胡兰成大喜,以为旧情可复,又以为张爱玲还很欣赏自己,便马上按地址回了信,并附上新书与照片。等到《今生今世》的上卷出版之时,他又寄书过去,作长信,为缠绵之语。张爱玲一概不回,末了才寄来一张短笺:

兰成:

你的信和书都收到了,非常感谢。我不想写信,请你原谅。我因为实在无法找到你的旧著作参考,所以冒失地向你借,如果使你误会,我是真的觉得抱歉。《今生今世》下卷出版的时候,你若是不感到不快,请寄一本给我。我在这里预先道谢,不另写信了。

爱玲

胡兰成一见,便彻底断了念头。至此,这段爱情是真真地谢幕了。

张爱玲从未就这一场恋情说过只言片语,我们只有从胡兰成所著的《今生今世》中《民国女子》去考证。这段感情,究竟孰是孰非,也许真的并不重要。

就象张爱玲在《金锁记》的开头说的:

张爱玲的爱情故事 篇2

关键词:《伤逝》,《倾城之恋》,爱情,社会,人生

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两位无法跨越的作家, 鲁迅和张爱玲在人生经历和写作手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鲁迅是严谨的, 他总以犀利的眼光和敏锐的思维为我们剖析这个世界, “横眉冷对千夫子”, 所以他的作品很少涉及爱情, 而《伤逝》作为鲁迅仅有的一篇“爱情小说”, 亦是严严实实的罩上了社会人生的大框架, 在时代面前, 爱情微小到连反抗的力气都没有。而张爱玲惯于以“临水照花人”的姿势来俯瞰这个世界, 在孤芳自赏中对俗世中的人事冷眼旁观。她的《倾城之恋》, 为了写一段爱情, 不惜毁灭一座城市, 社会与时代完全沦为爱情的背景。

鲁迅似乎总应让人仰视, 因为他的目光高于凡人, 是一位阅历丰富的长者, 时刻提醒我们生命存在的危机。他的作品篇篇都铭刻于人们的心中, 就他仅有的以爱情为叙事对象的《伤逝》, 那如燃烧的火一般的叙述, 亦是令人难以释然的。鲁迅在《伤逝》的描写中, 没有用传统的表现手法渲染两个人冲破家庭阻拦勇敢地结合在一起的热烈爱情, 爱情本身只是被轻描淡写。《伤逝》中的人物行动始终紧紧跟随社会环境, 涓生和子君所追求的恋爱与婚姻的自由, 都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人问题, 而是个社会问题, 它涉及到整个社会制度。所以, 从这一点来说, 《伤逝》主题的出发点就在于提醒青年, 要想得到爱情与婚姻的自由, 就必须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社会的解放才是大前提, 爱情只是陪衬。所以, 鲁迅笔下的爱情, 说是爱情描写, 却处处可见时代的影子, 每一个人物的设置都是当时大背景下的某一现象或社会力量的象征。

与之相反, 《倾城之恋》完全是另一种表达。战争作为白流苏与范柳原爱情发生的背景在作品中并没有被提到主要位置, 张爱玲完完全全沉浸在这一场爱情当中, 写着一个女人, 孤独地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 缺少家庭的关爱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努力寻找爱情的辛酸。一座城的倾覆, 摧毁了两人之间的那堵世俗之墙, 于是, 范柳原得到了白流苏, 白流苏也拥有了她期待的婚姻。所以, “倾城之恋”的主题是张爱玲对于世俗世界无奈的叹息, 是对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无情预言, 但她又是相信美好感情的存在的, 并且能够包容时代背景下人物各自怀有的小心思。与《伤逝》的严肃审视和感叹反思不同, 《倾城之恋》有着强烈的戏剧色彩, 正如张爱玲所言, 她的作品中没有战争, 也没有革命, 没有去触及她所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汹涌洪流, 而是要写出“人生真实而安稳的那一面”。所以, 她的作品超越了特定的时代, 关注人的生存困境, 及由此带来的人性的扭曲, 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在为那些挣扎于生活和自我的人物画像。从这一点来讲, 《伤逝》和《倾城之恋》又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 即, 意蕴的永恒性。

鲁迅与张爱玲的爱情描写, 更像是两场表演, 涓生与子娟是两个不成熟的革命派, 他们爱情的失败也在于这场“革命”的不彻底。归根结底, 鲁迅是希望他们能够觉醒, 认识到社会解放这一大前提。而白流苏与范柳原, 在两人狭小的空间, 演得动情投入, 不仅引发身世之感, 更引得一座城的颤栗来成全两个人的婚姻。

五四的开放精神, 促成了涓生与子君毅然决然的出走, 战争与倾城促成了白流苏与范柳原不顾一切的婚姻。在这一点上, 鲁迅离政治近一点而张爱玲离政治远一些。《伤逝》和《倾城之恋》, 一个是人生飞扬的一面, 一个是人生安稳的一面, 在这淳厚沉重的人生积淀与飞舞的人性描写中, 两位以其不用的视角和人生态势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的人物及其生活。在《伤逝》中, 鲁迅以先觉者、启蒙者的姿态思考问题。张爱玲则选择内视点观察和表现人物, 为我们呈现了平凡、精明, 而又让人怜惜的真实的人物和生活。如果说《伤逝》是鲁迅对于现实社会的揭露与控诉, 那么《倾城之恋》就是张爱玲对于平凡世界的一声叹息。

《伤逝》和《倾城之恋》, 两种社会背景之下的爱情描写, 从爱情中, 我们读到的是人生。

参考文献

[1]鲁迅.彷徨[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王吉鹏.鲁迅的智慧[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3]程致忠.穿越时空的对话——鲁迅的当代意义[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4]张爱玲经典文集[M].南方出版社2002

[5]金宏达.华丽影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6]疗救与守望——鲁迅、张爱玲女性书写比较[J].南方文坛2004 (4)

[7]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齐永川.解读《伤逝》中子君人物形象[J].现代语文2008 (11)

张爱玲的爱情故事 篇3

2爱情本来并不复杂,来来去去不过三个字,不是“我爱你,我恨你,”“便是算了吧,你好吗?对不起。”

3你问我爱你值比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4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都是严格的考验。

5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6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7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8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9我爱你,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放弃一切一一包括你。

10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11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12世上最凄绝的距离是两个人本来距离很远,互不相识,忽然有一天,他们相识,相爱,距离变得很近。然后有一天,不再相爱了,本来很近的两个人,变得很远,甚至比以前更远。

13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

14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15喜欢一个人,是不会有痛苦的。爱一个人,也许有绵长的痛苦,但他给我的快乐,也是世上最大的快乐。

16爱情,原来是含笑饮毒酒。

17爱一个人很难,放弃自己心爱的人更难。

18不能见面的时候,他们互相思念。可是一旦能够见面,一旦再走在一起,他们又会互相折磨。

19如果情感和岁月也能轻轻撕碎,扔到海中,那么,我愿意从此就在海底沉默。你的言语,我爱听,却不懂得,我的沉默,你愿见,却不明白。

20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象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女人一生8条“爱情准则”

不是每个男人都是骑着白马的王子,所以,请不要苛求他不够高大和英俊,不要责怪他送给你的只是一双手套而不是九十九朵玫瑰。宝贝们,要知道,不是王子,你才是他永远的公主,他的爱便是让你变成公主的水晶鞋。

不是每个男人都能把爱挂在嘴边,所以,请不要在他回答“爱不爱你”不够干脆时心生怀疑,不要让他把这种回答变成一种无奈的习惯。宝贝们,你要学着体会无言的承诺,请相信,当他静静的看着你微笑时,当他轻轻的抚摩你的头发时,当他自然的牵着你的手时,他就是爱你的。

不是每个男人都善于反驳,所以,当出现误会而他却沉默不语时,请不要推开他兀自哭红了眼睛。也许在他看来那只是一个无关的女人或者一件他绝不会做的事,他总相信那是事实,就不需要太多解释。宝贝们,不要轻易把这份坚持当做一种默认的表示。难道,你没看到他手足无措的样子?

要知道,你的他不是超人或者蝙蝠侠,所以,当他不能在你有困难时第一时间出现,请你不要责难他,因为在你无助时不能守在你的身边,那份担心已经是他最大的惩罚。宝贝们,请记住,当他事后关心的询问时,请给予温柔的回答,告诉他已经没事了,不要牵挂。

面子对男子来说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在他的朋友面前,请给他十足的地位。如果他在朋友面前忽略了你,不要任性的以为那是不重视,也许他只是想显出你的温顺。不要介意在人前当个小女人,宝贝们,要知道,那可是被宠爱的女子才有的特权哦。

男人也要有自己的生活。他们也会迷恋游戏,也会想和朋友出去喝酒、打牌。这时,请不要短信电话步步紧逼,也不要问他为什么不带你一块前往。我们自己不也会有女人们私有的空间吗?宝贝们,给彼此足够的空间才会有新鲜的空气。

男人也会脆弱,也会突然的莫名情绪低落。所以,当他的脸上写满疲惫,眼中充满厌倦,请不要再去追问是不是不爱你了。要知道,时刻的讨好,谁也做不到。宝贝们,此刻,不要再去问他怎么了,只要安静的陪在他身边就好。

中国名人张爱玲的故事 篇4

中国名人张爱玲的故事

关于我的同事张爱玲,我知道的不多。她其他的同事知道的也并不比我多。原因是她几乎从来不见她的同事,包括她的助手。

在柏克莱大学,张爱玲几乎是一个隐形人。这首先与她的体形有关。台湾学者水晶说她像艾米莉·勃朗特。有一次,我坐在安德鲁(柏克莱大学东语系教授、张爱玲小说的英文译者)的车上,向旧金山一家小啤酒馆奋勇前进。我们谈起张爱玲。安德鲁指着路边走过的一个瘦小的老太太说,如果你能见到张爱玲,她就跟她一样。一个平常的老太太,毫不引人注意。

其次,张爱玲喜欢昼伏夜出,刻意地躲开人群。

据她的助手、台湾学者陈少聪介绍,张爱玲通常是下午到办公室,等大家都下班了,她仍留在那里。陈少聪与张爱玲同在一间办公室办公,只是中间隔了一层薄板。外间是助手的,张爱玲在里间,所以,张爱玲每天不可避免地要与陈少聪打一个照面,微笑一下,或者点头致意。后来,她们连此也嫌麻烦。每天下午张爱玲要来的时候,陈少聪干脆及时地躲开。

“我尽量识相地按捺住自己,不去骚扰她的清静,但是,身为她的助理,工作上我总不能不对她有所交代。有好几次我轻轻叩门进去,张先生便立刻腼腆不安地从她的坐椅上站了起来,眯眼看着我,却又不像看见我,于是我也不自在起来。她不说话,我只好自说自话。她静静地听我嗫嗫嚅嚅语焉不详地说了一会儿,然后神思恍惚答非所问地敷衍了我几句,我恍恍惚惚懵懵懂懂地点点头,最后狼狈地落荒而逃。”

1952年,张爱玲离开上海,只身来到深圳罗湖桥,准备由此进入香港。这里是上海到香港的陆上必经之途。罗湖桥的桥面由粗木铺成,桥的两端分别由中英两方的军、警把守。香港警察把入境证拿去检查时,张爱玲和从中国内地一起出走的人群眼巴巴地长时间等待。在他们的焦急与无奈面前,香港警察不失时机地表现了他们的傲慢。他们若无其事地踱步,心态悠闲。有一名中国士兵见状,走到张爱玲身边,说:“这些人大热天把你们搁在这儿,不如到背阴处去站着吧。”张爱玲转头看他,那个士兵穿着皱巴巴的制服,满脸孩子气。人们客气地笑了笑,包括张爱玲在内,没人采纳他的建议。她紧紧贴在栅栏上,担心会在另一端入境时掉了队。这是张爱玲最后一次体会来自同胞的温暖,那条看不见的边界,从此把她的生命分为两截。上海公寓里的流言与传奇,在她身后被铺天盖地的标语和口号迅速湮没。

如同默片里的人物,张爱玲很少发出声响。即使在办公室,她在与不在几乎没有区别。陈少聪说,每过几个星期,她会将一叠她做的资料卡用橡皮筋扣好,趁张爱玲不在的时候,放在她的桌上,上面加上小字条。“为了体恤她的心意,我又采取了一个新的对策:每天接近她到达之时刻,我便索性避开一下,暂时溜到图书室里去找别人闲聊,直到确定她已经平安稳妥地进入了她的孤独王国之后,我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让她能够省掉应酬我的力气。”“除非她主动叫我做什么,否则我绝不进去打搅她。结果,她一直坚持着她那贯彻始终的沉寂。在我们‘共事’将近一年的日子里,张先生从来没对我有过任何吩咐或要求。我交给她的资料她后来用了没用我也不知道,因为不到一年我就离开了加州。”

对于柏克莱来说,张爱玲既存在,又不存在。她在柏克莱大学两年的时间内,完成她的研究工作,并撰写了论文,但很少有人看见过她。我询问过当年在中国研究中心和东语系工作过的教授,并得到印证。1971年,张爱玲的上司陈世骧去世,她参加他的葬礼,是她在柏克莱屈指可数的公开露面。但她只待了几分钟,就匆匆离去了。对于很多人而言,张爱玲只是一个名字,而不是真实存在的.人。

张爱玲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字条爱好者。胡兰成第一次去见张爱玲,在上海静安寺路赫德路口192号公寓六楼六五室,张爱玲不见,胡兰成只得到她从门洞里递出的一张字条。他已经很幸运了,因为张爱玲连字条都十分吝啬。近30年后,水晶前往张爱玲在柏克莱的公寓拜访,张爱玲坚持不开门,后来几次打电话都不接,最后允诺会给他写张字条,而字条,也最终没有来。

在美国与她书信交往最多的是庄信正,是他介绍张爱玲来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就职的。庄先生1966年在堪萨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初识张爱玲,自1969年张爱玲迁居加州,至她辞世的20多年间,举凡工作、搬家等重要事宜,都托由庄信正代为处理。即使如此,他们的联络也基本依靠书信维系。据庄先生透露,张爱玲使用的信纸通常是白色洋葱皮纸,当年主要为打字机用,最后有几封信的用纸是深黄色。或许应该庆幸,她的沉默反而使她的话语得以保留,那些信仿佛尘封已久的老唱片,使我们得以想象和重温她的声音。

张爱玲爱上了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并且为此而上瘾。锲而不舍的水晶最终成为为数不多的进入过她居所的人,他对她生存环境的描写如下:“她的起居室有如雪洞一般,墙上没有一丝装饰和照片,迎面一排落地玻璃长窗。”“张女士的起居室内,有餐桌和椅子,还有像是照相用的‘强光’灯泡,唯独缺少一张书桌,这对于一个以笔墨闻世的作家来说,实在不可思议。我问起她为什么没有书桌,她回说这样方便些,有了书桌,反显得过分正式,写不出东西来……我不止一次路过她的公寓,在杜伦特街上,有时透过密集的法国梧桐,望一眼她的窗。我没有前去叩门。窗亮着,但她不在。”

“第二天我去看张爱玲。她房里竟是华贵到使我不安,那陈设与家具简单,亦不见得很值钱,但竟是无价,一种现代的新鲜明亮几乎是带刺激性的。阳台外是全上海在天际云影日色里,底下电车当当地来去。张爱玲今天穿宝蓝绸袄裤,戴了嫩黄边框的眼镜,越显得脸儿像月亮。三国时东京最繁华,刘备到孙夫人房里竟然胆怯,张爱玲房里亦像这样的有兵气。”

这是胡兰成40多年前的话,像是说另一个人,也叫张爱玲。前半生的张爱玲对都市的繁华充满眷恋,而且这个都市只能是上海,张爱玲自己也说:“我不想出洋留学,住处我是喜欢上海。”在《公寓生活记趣》里,张爱玲把她对上海的眷恋如实招来:“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地方。厌倦了大都会的人们往往记挂着和平幽静的乡村,心心念念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告老归田,养蜂种菜,享点清福。殊不知在乡下多买半斤腊肉便要引起许多闲言碎语,而在公寓房子的最上层,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

张爱玲最好的日子全部叫胡兰成带走了。他们最好的日子是在沪上的公寓里,“墙壁上一点斜阳,如梦如幻,两人像金箔银纸剪贴的人形。”1944年,张爱玲与胡兰成结婚,婚书上写:“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有点像决心书,对纷乱的世道同仇敌忾。这并不容易,何况胡兰成还是才子流氓帅哥官僚汉奸的混合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张爱玲却有“对人生的坚执”,她说:“那时你变姓名,可叫张牵,又或叫张招,天涯海角有我在牵你招你。”

后来胡兰成“飞”到温州躲起来,并迅速另觅新欢。张爱玲来了。“在船上望得见温州城了,想着你就在那里,这温州城就像含有珠宝在发光。”胡兰成照例逶迤周旋。张爱玲是描写心计的大师,但她从不具备实践经验,她的努力注定失败。第二天,失望的张爱玲乘船回上海。数日后,胡兰成接到张爱玲从上海寄来的信:“那天船将开时,你回岸上去了,我一人雨中撑伞在船舷边,对着滔滔黄浪,伫立涕泣久之。”

1955年秋天,张爱玲夹杂在一群难民中,坐船驶向一片未知的大陆。她在中国的全部影响被宣布过期作废。没有人知道这个瘦弱的中国女人身上发生过什么。凭借新罕布什尔州麦道伟文艺营提供的食宿,她度过了生命中最寒冷的冬天。她抓紧这几个月的时间进行写作,以换取稿费。不知这一境遇是否出乎张爱玲的预料,不过对此,张爱玲在小说中已早有预言:“人生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有无限的惨伤。”在此,她认识了她后来的丈夫、潦倒诗人赖雅。他们结婚,有了一个家,并维持着最低限度的生活。至少从表面上看,他们的婚姻是令人费解的,没有人相信他们的婚姻会成功。两人的差距一目了然:张爱玲36岁,赖雅已65岁;张爱玲理财精明,赖雅花钱如流水(他曾经资助过著名的布莱希特);张爱玲对左翼思想毫无兴趣,赖雅却是激进的社会主义者。两人的共同点只有一个:都没有固定收入。他们经济拮据到连买床单和窗帘都成了奢望,但他们始终相依为命,一直持续到1967年赖雅去世。赖雅瘫痪在床时,是张爱玲为他伺候大小便。此时,那个患有严重洁癖的贵族小姐已经去向不明。

她可能已忘记,就在十多年前,她曾对胡兰成表达她对西方人的恶感:“西洋人有一种阻隔,像月光下一只蝴蝶停在戴有白手套的手背上,真是隔得叫人难受。”

赖雅死后,张爱玲得到了柏克莱的职务,那一年,她已49岁。

我比张爱玲晚37年到达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所以,我没有见到过她。如果早来37年,我同样不可能见到她。这样想着,心里安慰了不少。但这并没有妨碍我向她靠近。我开始寻找与她有关的蛛丝马迹,我相信这样不会打扰她。我的成果是显着的——首先,我根据庄信正发表的张爱玲信中地址按图索骥,找到了她在杜伦特街的旧居;进而,找到了她当初在旧金山的旧居,地址是布什街645号,这令我大喜过望。很多当地人,包括研究中国文学的安德鲁,对此一无所知。所以,当我向他透露这一点的时候,心里多少有些自鸣得意。我们开车,呼啸着,从布什街上滑过。我透过后视镜往回看,有两个陌生的外地人就站在那幢红色公寓楼的门前,揿响门铃。他们身边的地上,放着大大小小数件行李。女人是中国人,身材纤细;男人是白人,行动迟缓,老,而且胖。

我找到那幢房子的时候,天已经开始黑下来。深秋季节,旧金山的黄昏来得早,似乎有意掩盖过去的细节。但是,当我看到布什街的路牌,我的心就踏实下来。对我来说,那个路牌并非指向一个上坡的狭窄街区,而是指向将近50年前的时光。建筑在黄昏中变得模糊,让人想起“30年前的月亮”,像朵云轩信笺上落的泪珠般陈旧而迷糊的月亮。那幢红砖盖成的老式公寓很像旧上海的房子,有着简洁的窗饰与门饰。门是落地玻璃门,趴在门上会看到楼梯和走廊。门口有几级台阶,躲在门洞里,可以避雨。走廊简洁、朴素、雅致,正像张爱玲希望的。她将在此与她最后一个丈夫生活,然后,离开。

张爱玲在丈夫去世28年后死去。这意味着她独居了28年。那一年是1995年。我在上班的路上读到这个消息。我忘了自己当时想了些什么。回忆起来,这则消息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波澜。一个旧日的作家死了,仅此而已。

《倾城之恋》之后的张爱玲,过着怎样的日子,对我们,并不重要。

中国近代名人张爱玲的故事 篇5

张爱玲出生於旧中国曾经地位显赫的官宦家庭里。她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著名清流派的代表,是李鸿章的.女婿。张爱玲的父亲一身遗少作风,染有弄花捧月之恶习,因而夫妻不和。她的母亲是南京黄军门的女儿,曾经留过洋。张爱玲生长的这种家庭,既给了她得天独厚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修养,又使她形成敏感而又冷漠、孤僻而又实际的性格。

张爱玲从小就显示出非凡的作家天赋。三四岁时,母亲就教她吟诵诗词。聪颖的她,一首诗词念不了几遍就会背诵。她读古典诗词有很好的悟性,读一首小诗往往能心有灵犀仿作一首。7岁左右张爱玲就能写小说了,看她那信手“涂鸦”之作,往往叫父母亲乐得手舞足蹈。

小爱玲9岁那年的一天,她信笔画了一幅漫画,母亲说好,父亲也说好。她把漫画投给了报社,几天以后,从报社寄来了5元钱稿费,她高兴得跳起来。爸爸妈妈说:“这些钱就随你支配吧。”小爱玲兴冲冲地跑到商场,她买来了一枝丹琪唇膏,真叫父母亲哭笑不得。

张爱玲上中学时,文才已充分显露出来了。她所在的学校是上海玛利亚女校,当时的学校有一种文学校刊叫《国光》,张爱玲经常在校刊上发表小说、书评和论文。其中有一篇《霸王别姬》写得悲壮豪迈、慷慨激昂,直令许多男儿叹赏,其文辞灿烂,也令许多文豪赞叹。

13岁那年的一天,张爱玲在书摊上读了一本张恨水的通俗小说,曲折多变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她,以后她又专门找了几本读了。读了几本之后,张爱玲忽发奇想,我要是也能写几部通俗小说该多好啊。有一天她开始动笔了,人物都是《红楼梦》中现成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还有贾政、王夫人,更有袭人、晴雯等人,不过这些人穿的都是现代人的衣服,说现代人的话,做现代人的事,逛上海滩,徜徉十里洋场,乘人力车,到霓虹灯下谈情说爱……

小说每写好一个章节,都要拿给父亲看,父亲往往欣然命笔,拟上回目。等小说写完了,订成上下两册手抄本,赫然写上书名《摩登红楼梦》。

张爱玲说的经典爱情语句 篇6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一爱一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一爱一人是很卑微的,很卑微的,如果对方不一爱一你的话。

·带给你快乐的那个人,就是也能带给你痛苦的人。

·幸福终究会来的,只是早和晚的问题。如果等待了许多年,幸福却在转身的那一秒来到,那么错过的可能是一辈子

·很多事情的发展注定回迎来结局,不要在乎结果,只要好好享受美丽的过程,擦身而过的时候,我学会了遗忘!

·无论幸福有多远,我愿与你共相伴;无论岁月有多长,我愿放弃所有孤单陪你闯,总有一个人在下一站等

·世上最凄绝的距离是两个人本来距离很远,互不相识,忽然有一天,他们相识,相一爱一,距离变得很近。 然后有一天,不再相一爱一了,本来很近的两个人,变得很远,甚至比以前更远。

·记住了并不代表是永恒,忘却了也不等于没发生;缘起了与你携手望苍穹,缘灭了桃花陪我笑春风~

·一爱一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一爱一情。

·喜欢一个人,是不会有痛苦的。一爱一一个人,也许有绵长的痛苦,但他给我的快乐,也是世上最大的快乐。

·两个人一起是为了快乐,分手是为了减轻痛苦,你无法再令我快乐,我也唯有离开,我离开的时候,也很痛苦,只是,你肯定比我痛苦,因为我首先说再见,首先追求快乐的是我。

·有的人老是抱怨找不到好人,一两次不要紧,多了就有问题了。首先你要检讨一下你自己本身有没有问题,如果没有,那你就要审视一下自己的眼光了,为什么每次坏人都让你碰到?

·有人说男人一旦变心,九头牛也拉不回来,难到女人变心,九头牛就拉的回来吗?男一女之间只在生理差异,心理方面大同小异。

·有的女人恋一爱一时让男人宠着自己,结婚后仍然要老公百般宠着自己,却忘记做为一个女人应该做的份内之事。这样的女人不懂得一爱一情

·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

·只想找一个在我失意时,可以承受我的眼泪,在我快乐时,可以让我咬一口的肩

·张一爱一玲经典一爱一情语录:不一爱一的一爱一情,永远不会变坏所以,我们调一情,我们暧一昧,却永远不要相一爱一。

·时间没有等我,是你忘了带我走,我们就这样迷散在陌生的风雨里,从此天各一方,两两相忘.

·终有一天你会知道:公交分钟一班,地铁分钟一班,我们的一爱一——一辈子只有这一班

·有些失去是注定的,有些缘分是永远没有结果的。有种一爱一情错过了就是一辈子;有些人离开了,就是一生一世!

·有些缘分是注定的要失去,有些缘分是永远不会有好结果的;一爱一一个人不一定要拥有,但拥有一个人就一定要好好地去一爱一!

·我其实一直都想知道所谓的一生到底有多长,所谓的永远到底有多远……

·现在我才发现,原来离别也是美好的,如果没有经过离别的折磨又怎么会尝到欢聚的幸福。离别我经历的痛苦,在欢聚时又以幸福回报了我,有离别才有欢聚,有痛苦才有幸福!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一爱一情本来并不复杂,来来去去不过三个字,不是“我一爱一你,我恨你,”“便是算了吧,你好吗?对不起。”

·能够一爱一一个人一爱一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都是严格的考验。

·回忆永远是惆怅。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

·一个人在恋一爱一时最能表现出天一性一中崇高的品质。这就是为什么一爱一情小说永远受人欢迎——不论古今中外都一样。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块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一般的说来,活过半辈子的人,大都有一点真切的生活经验,一点独到的见解。他们从来没想到把它写下来,事过境迁,就此湮没了。

·男人做错事,但是女人远兜远转地计划怎样做错事。女人不大想到未来——同时也努力忘记她们的过去——所以天晓得她们到底有什么可想的!

·男人憧憬着一个女人的身一体的时候,就关心到她的灵魂,自己骗自己说是一爱一上了她的灵魂。惟有占领了她的身一体之后,他才能够忘记她的灵魂。

·暗恋是神圣的,要以对方的幸福为依归。如果有痛楚,也该留给自己。

·一爱一一个人很难,放弃自己心一爱一的人更难。

·当我正不知道用什么形容词来修饰我们一爱一情的时候,却发现它对于你来说却只是个不可数名词……

·一爱一情看起来很一浪一漫、很纯情,可最终现实是残酷的,因为她经不起油盐酱醋的烹制……

·有些事终究要学会忘记,有一天,忘记你,忘记我们以前的誓言。曾经小小的幸福小小的感动小小的房子,是那时我大大的幸福大大的感动大大的天地……

·如果我不一爱一你,我就不会思念你,我就不会妒忌你身边的异一性一,我也不会失去自信心和斗志,我更不会痛苦。如果我能够不一爱一你,那该多好。

·如果情感和岁月也能轻轻撕碎,扔到海中,那么,我愿意从此就在海底沉默。你的言语,我一爱一听,却不懂得,我的沉默,你愿见,却不明白。

·你问我一爱一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一爱一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如果没法忘记他,就不要忘记好了。真正的忘记,是不需要努力的。

·一爱一一个人不是向她承诺会对她有多好,而是明知一爱一的毫无指望,却还一直在那里傻傻地等她……

·有人说平行线最可怕,但我认为最可怕的是相交线——明明他们有过交集,却总会在以后某个时刻相互远离,而且越走越远……

·.即使我是一棵仙人球,也偶尔需要用雨水浇灌,哪怕只有一滴二滴三滴四滴……至少,让我有勇气和信心去企盼那迷人的雨季……

·为追求到我喜欢的人,我愿意放弃我所拥有的一切,可当我放弃这一切后,她还会接受我的.一爱一吗

·如果我是你的一颗泪珠,我会落到你的唇一间,长驻你的心里;如果你是我的一颗泪珠,我一辈子也不会哭,因为我怕失去你……

·再过好多年,在白云悬碧空的秋日,在夕一陽一恋红叶的午后,当我重新翻开你的那一页时,依然会感受到潮一湿的印痕……

·守一颗心,别像守一只猫。它冷了,来偎依你;它饿了,来叫你;它痒了,来摩你;它厌了,便偷偷地走掉。守一颗心,多么希望像守一只狗,不是你守它,而是它守你!

·人一辈子也无法心心相印,他们孤独的只剩下肉一体和金钱的交换了。所以,请等待那个对你生命有特殊意义的人~

·张一爱一玲一爱一情语录:我生命里的温暖就那么多,我全部给了你,但是你离开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笑

·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那些美丽的小鱼,它们睡觉的时候也睁着眼睛。不需要一爱一情,亦从不哭泣。它们是我的榜样。

·如果有来生,我愿做你的妹妹,即使我们无法步入婚姻的殿堂,我也可以做你永远无法割舍的亲人

·在人群中偷看你的笑脸,恍惚间仿佛回到从前。会不会有一天我们再一次地偶然相遇,一见钟情,然后彼此相恋?

·一爱一情就像海滩上的贝壳——不要拣最大的,也不要拣最漂亮的,要拣就拣自己最喜欢的,拣到了就永远不再去海滩……

·人生就象高速行驶的列车,初恋正如路边美丽的风景。我们可以坐在车上静静的欣赏它,却不能跳下车去流连忘返。毕竟,终点站才是我们最终目的地~

·男友拿着癌症报告书登上火车前,他说:“亲一爱一的,别哭~如果是误诊,我就回来娶你!如果是确诊,我们就!”然后我们一起抱着头痛哭。。。

·你在做什么?我在仰望天空度的仰望是什么?是我想念她的角度。为什么要把头抬到度?为了不让我的眼泪掉下来.

·我一直在寻找那种感觉,那种在寒冷的日子里,牵起一双温暖的手,踏实地向前走的感觉。

·因为平淡,我们的一爱一情有时会游离原本温馨的港湾;因为好奇,我们的行程会在某个十字路口不经意的拐弯,就在你意欲转身的刹那,你会听见身后有一爱一情在低声地哭泣

·在这城市里我相信一定会有那麼一个人想著同样的事情,怀著相似的频率,在某站寂寞的出口,安排好了与我相遇.

·张一爱一玲经典语录:天空一爱一上大地,但却离大地太远。于是,每当天空想大地的时候,就会下起倾盆大雨……

·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一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你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变模糊的全过程,心会在你泪水落下的那一刻变得清澈明晰……

·一爱一情犹如一场奢华的盛宴,每每盛装出席,结果却总是满杯狼羁。而下一次盛宴到来,却依然又要盛装出席……

·都说牛郎和织女是最痛苦的,一年只会一天。我说他们其实是最幸福的!有谁天都被思念着呢~

·每个女孩都希望自己一爱一上的是脚踏七彩云的大英雄孙悟空,因为她们觉得至尊宝太幼稚、不成熟、不成功、什么都没有……可又有谁知道至尊宝变成孙悟空是以失去一爱一别人为代价呢?

·夜晚,是哪一双高跟鞋在陪我跳舞?每一次都踩中我的疼痛~又是哪一片朱一唇在诱一惑我,放弃一直回头张望的坚持?

·给我一个支点,让我重新撬动你的心好吗?可令我难过的是,直到你离去,也始终不肯给我这个支点......

探析张爱玲的翻译活动 篇7

一、张爱玲的生平背景与生活轶事

虽然是出身于名门大户, 但是张爱玲先生的童年确是较为黑暗, 因为其生母在欧洲流浪, 弟弟与她都是在父亲及后娘的严格监管中成长起来的。很有可能, 这恰好正是张爱玲先生的作品之所以充满势利与悲观等情绪与色彩的主要原因。在张爱玲先生笔下, 普天之下的女性都是实实在在的富有城府与自私的。或许, 正是这种符合人世间真实情理之永恒的角色定位, 恰恰加重了张爱玲先生文字著述中苍凉之感。她不止一次地在著述中指出, 世界上的所有文明终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逝, 但人性之弱点却能得以在人世间长期留存。譬如, 在其著述中, 她自己亦被描述成了一位斤斤计较的小女人形象, 而且她始终感到:在现实生活中, 实实在在的物质的东西远要比抽象空洞的信念理想更为重要。

之后, 张爱玲先生离开了父亲, 逃避到自己的母亲身边, 而母亲却给了她两条可供选择之路:要么用钱来读书;要么花钱打扮好自己以嫁人。但最终, 张爱玲先生毅然选择了继续读书, 经济状况一直不好的母亲与女儿之间的生活与心理矛盾, 也在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一天天地慢慢地形成并日益激化。此时, 母亲的家也并不再是无限温暖柔和。

早在中学时代, 张爱玲先生就已被老师同学们视为天才少年, 之后不久她就顺利考入了伦敦大学, 但遗憾的是, 战乱迫使其放弃了远赴伦敦深造的宝贵机会, 而是在香港大学继续学习。在大学学习期间, 张爱玲先生学习非常用功, 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然而天公不尽如人意, 在即将毕业的前夕香港却被日军攻陷。

之后, 张爱玲先生被迫返回到上海, 为了生存, 其以写作为唯一的谋生手段。于是, 最先便有了《第一炉香》与《第二炉香》相继发表在周瘦鹃先生主持的《紫罗兰》杂志上, 这也是张爱玲先生之成名作, 首先震动了当时上海的文坛。而后, 《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著述的发表, 更加奠定了其在中国现代文学界的重要地位。当时, 张爱玲先生的文学创作事业如日中天, 成为上海市数一数二的女作家。

张爱玲先生恋上了胡兰成, 并为此付出所有, 他当时在汪精卫政府文化部任职。在抗日战争胜利后, 胡兰成潜逃到了浙江的温州, 并结识了新欢范秀美。短短三年与他恋爱的经历, 是张爱玲先生生命之中非常浓墨重彩的一段。在张爱玲先生获悉后, 就千里迢迢地奔赴温州寻找到他, 但却对改变现状事实已无能为力。自此, 张爱玲先生的心凋谢了, 而其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也已不再了。日后, 张爱玲先生始终未能创作出像《金锁记》一样这般凄美之文。之后在1956年, 张爱玲先生与一位左派作家赖雅 (第二任丈夫) 相识并于同年8月14日在纽约市政府公证结婚, 自此之后直到1967年他去世[1]93。

在诸多现代女作家中, 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 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 但除了张爱玲先生, 在作品中加以超脱, 能将才与情融为一体, 别无二人。在张爱玲先生之笔下, 文字才真正具有了生命, 直入人心。阅读张爱玲先生著述本身就是给读书人带来莫大的快感。张爱玲先生之作品会让读者发现作者对人生乐趣之绝妙洞察!在张爱玲先生的个人性格中, 存在一堆矛盾:既洞察“可笑”众生背后之“可怜”, 悲天悯人, 又冷漠寡情;既为贵府小姐, 名门之后, 又是自食其力的小市民;既是悲观主义者, 对生活充满悲剧感, 又是享乐主义者, 善于将艺术生活化;既通达世故人情, 又独标孤高, 我行我素。

在上世纪50年代初, 张爱玲先生辗转经香港前往美国, 期间曾创作描写当时大陆社会状态的《赤地之恋》和《秧歌》等小说作品。当然, 张爱玲先生也曾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写过六本剧本, 如《南北一家亲》等, 并从事一些翻译与考证工作。

二、张爱玲的翻译实践及成就

张爱玲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才华、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著名女作家, 而且也是一位成果丰硕的翻译家, 只不过世人较为容易忽视对作为翻译家的她进行研究。因为, 在学界普遍重视和关注张爱玲先生的文学创作及其地位之时, 却常常会因之忽视或减弱其作为翻译家的关注。然而, 事实上就翻译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而言, 张爱玲先生在这一方面所取得的造诣与成就并不比其在文学创作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逊色。

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 作为为数不多的能够自由运用纯熟双语进行写作与翻译, 张爱玲先生是同时在中外双语读者中赢得较高声誉的作家之一。通过全面细致地整理与总结张爱玲先生翻译活动及其作品, 发现目前国内文学翻译作品评价研究领域内, 同类调查研究也十分罕见。在现有的对张爱玲先生进行研究的文献中, 研究其翻译作品的极少。张爱玲先生常常自译, 在一定程度上对翻译行为文本外之影响因素、中外双语翻译、翻译美学追求、对翻译与创作之调和、翻译者之角色定位等活动和处理方面, 进一步拓宽了中国传统翻译研究之范围。

作为一位著名的翻译家, 张爱玲先生共翻译了20多部作品, 题材包括散文、诗歌、小说与喜剧等。譬如, 在1954年, 张爱玲先生成功翻译完成了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 这也是当时中国国内最早的中译本, 也是原汁原味的语言翻译, 充分展现出其扎实精准的翻译功底和自己所秉承的开阔国人视野的志趣。为了将小说《海上花列传》顺利注译成中文本《海上花开》与《海上花落》并且与此同时将其翻译成为英文的版本, 张爱玲先生耗费了大量精力, 为之倾其18年之心血。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双语作家, 在张爱玲先生的所有翻译作品中, 有相当的一部分都是她的自译作品。张爱玲先生长期坚持双语写作, 将自己的中英文作品互译。例如, 最著名的是将《怨妇》翻译成“The Rouge of the North”与将《五四遗事》翻译成“State Mates”[2]137。

概而言之, 张爱玲先生的翻译作品主要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对美国文学的中译;二是翻译自己的作品;三是翻译吴语小说。在1952年, 张爱玲先生离开中国大陆, 来到中国香港, 并在美国新闻处驻香港办事处从事翻译工作。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张爱玲先生翻译了大量美国文学作品, 如欧文的《睡谷故事》 (1955年)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1954年) 、与人合译《美国诗选》 (1961年) 、玛乔丽·劳林斯的长篇小说《小鹿》 (1953年) 、爱默生的《爱默生选集》 (1953年) 等。时至今日, 张爱玲先生的翻译作品都可以称得上佳作。

目前, 国内学界在关于现代美国文学的译介中, 几乎没有提及张爱玲先生的翻译成就与地位, 国内出版界也少有出版其翻译的美国文学作品。有消息称, 这可能跟当时非常敏感的政治文化背景和张爱玲先生于冷战时期在香港美新处担任翻译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知道, 美新处一直都是美国政府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部门, 而且在冷战时期它更加被具有强烈意识形态对抗的中美双方推到了中美意识形态斗争之前沿阵地。

参考文献

[1]赵新宇.试论张爱玲的翻译[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 .

上一篇:家电以旧换新凭证填写规范下一篇:处理决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