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生活适应教学计划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培智生活适应教学计划(共8篇)

培智生活适应教学计划 篇1

1、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估

教师的评估应该体现在教学积累和教学成果的展示中

2、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出一份评估表样)

培智学生不同于其他的残疾学生,他们的评估不可以用考试来衡量,应该用更加科学的评估,所以在学期初的时候应该集中各科任教师制定适合自己学科的操作性强的评估表,以教学月为单位来进行评估。

如果能把评估系统的做下来,将是第一手的教学资料,形成学生的成长档案。评估表也能帮助教师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之取得螺旋式的发展。

二、综合性课程

(一)开设三类综合性康复课程

艺体综合康复课

社会适应综合康复课

运动游戏综合康复课

1、开设这三门侧重点不同的综合性康复课程,任课老师是专门的培智部老师,两位老师搭档带三个班的学生在康复室集中训练。(康复室希望能安装拍摄录像的摄像头,监管的同时方便老师们自己录课,保存教学资料)综合性课程必须要集体备课,每门综合性康复课的备

课要具有实操性,体现出目标、内容、活动、评估四大块内容。(出一份综合性康复课的备课表样)采用适合培智学生的建构式教学法——情境、活动、探索、体验。

2、侧重出教学成果:

例如:艺体综合康复课要求每学期至少出两个精品节目;社会适应综合康复课要求教师模拟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上课,可以是看电影、逛公园、购物、乘车;运动游戏综合康复课要求教师研发出适合培智学生的身体拍拍操、手操、舌操等,并录制成视频资料老师们实现资源共享,开发适合学生的康复性、益智性游戏,自制各种教具。

3、在康复室实现各种课件、视频资料、教具等等的资源共享。

(二)主题性综合课程

本学期制定两个主题“我要去衡水湖”和“我要上元旦联欢会” 围绕这两个主题,展开丰富的教学内容。联合各科任教师,在相关教学中渗透教学。

三、结合课题推进教研

我负责的一个市级课题已经通过了立项,我吸收了全组的老师参加课题研究,通过这个契机结合本学期的课程设置,激励老师们多钻研多积累,使自己成长为更加专业的特教教师。

四、成立家长委员会

培智生活适应教学计划 篇2

关键词:培智数学,生活化,教学

在培智数学教学中, 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特殊、有效的教学手法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运用, 所谓数学的生活化教学, 就是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实际生活为教学切入点, 充分结合学生所熟悉的各种生活实践, 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定义、定理和思路方法等, 让学生利用生活周围所熟悉的事物, 从实际生活中领会学习、掌握数学的方法, 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密不可分的, 学会用所学数学知识来应对实际生活中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做到培智数学生活化教学需要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倾注爱心,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位合格的培智教师首先应该是充满爱心的教师, 因为和智力正常的孩子相比, 培智儿童在身体或心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他们需要更多的、更细心的关心和爱护。这就要求从事培智教育的教师端正态度, 用充分的爱理解和关爱培智学生, 用满溢的信心去克服各种困难, 用愉悦的心态接纳智障学生, 用柔和亲切的言语表情去感染孩子, 言传身教, 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心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毫无保留地爱他们, 用真诚的态度理解智障儿童, 努力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 以伙伴或朋友的姿态融入他们的世界, 从而为他们学好数学打下情感基础。

二、创设情境, 化解数学知识的抽象性

智障儿童可能在思维、观察、理解、记忆、想象等方面存在缺陷, 因此对他们进行教学不能设立太高的目标, 首先是要让他们能够自理, 然后才是弥补缺陷。其中自理包含行为和思维上的自理。数学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基本生活情况和数学水平的基础上, 把书本上繁琐、复杂的知识, 通过合理的筛选、整合、加工和改造后, 融入到现实生活简单的事物中, 达到简化知识含义、深化教材内容的效果, 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三、面向生活, 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 教学语言生活化, 简化数学知识的深度。

教师教学语言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尤其对于需要耐心解释的智障儿童来说, 教师的语言就是他们进行学习的重要媒介。在教学语言的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 比如智障儿童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等特点, 采用更加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接受知识。比如, 在教授“<”和“>”时, 可以通过顺口溜“大于号, 小于号, 两个兄弟一起到, 尖角在前是小于, 开口在前是大于, 两个数字中间站, 谁大对谁开口笑”, 让学生理解知识, 这非常符合低年级智童的情况, 让学生轻松、自然地接触、感悟数学知识和思想。

2. 教学内容生活化,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智数学教学内容在设计上要突出生活性, 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利用一些数学问题和活动的设置, 将数学课本中乏味、枯燥的知识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1至10”数字的认识, 可以利用不同数字在现实生活中的相似字形来让学生对这些数字进行初步的感知:火柴1, 小鸭2, 耳朵3……豆芽9, 小棍鸭蛋组成10。利用这样生动形象的比喻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3. 实践活动生活化, 提高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生数学知识的强化和运用需要实践活动的支撑, 从而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初步领略数学思维方式, 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和研究能力。比如在讲授重量单位“千克”时, 为了让学生形成初步、具体的“千克”概念, 可以在获得学校批准和支持的前提下, 组织学生到菜市场、水果店等场所, 让他们自己挑选1千克的蔬菜或者水果, 再用手掂量感受1千克的重量, 数数1千克的数量。此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学习数学知识并达到即学即用的效果, 具有很高的教学实用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

4. 知识练习生活化, 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只有不断地练习、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才有意义和获得长远发展。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光是数学范畴内的知识, 更应该是数学思想、方法、能力, 从而在真正的生活运用中实现数学的生活化价值。对于智障学生来说, 他们接受教育的最直接也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现实社会的能力, 达到自食其力的目的。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领域内不断地积累、反复地感知, 在恰当时刻学会运用数学思想、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再进入到体会数学价值和重要性———不断运用的良性循环中, 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时刻注意为学生创造参与生活实践的条件和机会, 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积累, 在生活实践中感知、领悟, 逐渐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利用形式多样、反复多次强化训练的方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进行强化, 这里最常见的就是游戏的方式, 因为游戏是智障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但可以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 还可以让学生寓教于乐, 并且还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用数学思想不断地熏陶学生。

四、结束语

总之, 数学来源于生活, 还要回归于生活。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更好地服务生活、改善生活。在培智数学中采用生活化教育,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智障孩子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作为培智学校这一特殊教育机构的教师, 需要用深切的爱心和耐心关爱智障儿童, 善于创设情境,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从各方面出发进行生活化数学教学, 从而促进智障儿童数学水平的提升, 为培智数学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洪林.生活化培智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19) .

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篇3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内涵与依据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在培智学校中,语文教学生活化即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从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将学生从抽象的语文课本中引领出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情境设置,方便智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并培养智障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之学会独立生活,进而为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依据 一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需求。培智学校的学生较一般学生有较大的智力缺陷,这是影响其接受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学,其教材编排的内容也力求适应智障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身心发展特点,目的在于培养其最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其教材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实际。培智学校的语文教材中一般涉及生活中的常用基础字词、生活常识、生活习俗等内容,在教学时能激起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出和谐友好的氛围,使智障学生真正融入到集体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相关的生活知识与生活技能。二是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现实的需要。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其接受事物直接感知知识的能力渐强,因此,为了培养其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必须依据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生活化的教学,使他们直接与生活实际接触,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其实践学习的兴趣。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师一般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一定的工具或具体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引出知识联系,将知识生活化地传授给学生。

有效策略

建立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情境 教室教学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影响其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具有生活气息的温馨和谐的教室环境,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智学校的教室应该重视环境的规划和布置,营造出浓厚的生活氛围,促进学生在生活的场景中广泛地交流与学习。与此同时,还要根据语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情境不局限于教学课堂,操场、宿舍、食堂等都是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地方。在宿舍,语文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关于生活洗漱的知识;在教室可以利用墙面,粘贴有关生活小常识的海报;在食堂则可以教给学生关于用餐的相关知识;这些细节的教学情境能为智障学生强化生活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

多样的语文生活化教学方法 其一,加强生活实践的语文教学。关于培智学校语文的实践教学方法,通俗的理解就是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这也是由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所决定的。语文教师应该创设条件,带领学生进入实际生活环境进行实践学习。这些实践教学活动能培养智障学生的自理能力,提高学生生活的独立性。其二,运用多媒体信息手段教学。教师通过对有关教材生活内容相关的视频、影像资料,可以为智障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视觉画面和听觉效果,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生活知识,还能激发其思维能力与听说能力的提升。培智学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其三,积极开展趣味性的教学游戏活动。这能够释放学生的天性,尤其对于智障学生来说能够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通过趣味游戏模拟语文教学方法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并能从教学游戏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如“打电话”“捉迷藏”“唱儿歌”等,都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表演与做游戏,此过程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乐趣,能有效提升智障学生的记忆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并掌握基础生活技能,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其四,积极开展个别化的语文教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其各项能力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智障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存环境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其自身发展特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学必须真正做好教学方法的生活化,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学,依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不同教学目标与不同教学策略的设定,由此实现不同智障程度的学生可以得到自身的身心发展,最终达到所有智障学生掌握基础生活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加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由于智障学生在应用知识方面的能力较差,其学习语文的意义在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基本的生活。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智障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加强应用。如在学习讲故事的课文内容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空闲时间为他人讲故事;学习了《春天》,教师则要鼓励学生在周末的时间和亲人去探寻春天的脚步。在不断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环节中,强化智障学生的语文知识与生活适应能力。

结束语

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是由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社会实际所决定的,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学应该认真贯彻生活化理念,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培养智障学生的基本生活知识与生活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培智九年级第一学期生活适应教案 篇4

培智九年级第一学期

执教教师:刘明英

二 0一 三 年 九 月

培智九年级第一学期生活适应课程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我会整理仪表

主题一:梳头——梳头的意义,梳头的方法。

主题二:洗发与理发——学会怎样保持头发的清洁及洗头和理发

第二单元:我会用家电

主题一:电冰箱——了解电冰箱的种类和用途,知道电冰箱的正确使用方法。

主题二:洗衣机——了解洗衣机的种类和用途,知道洗衣机的正确使用方法。

第三单元:我会做家务

主题一:布置餐桌——知道吃饭前要做哪些准备?学习正确布置餐桌。

主题二:收拾碗筷——学习饭后如何收拾碗筷,知道收拾碗筷注意什么?

主题三:清洁餐具——学习洗碗筷的正确方法与步骤。第四单元:我会去医院看病

主题一:了解去医院基本的就诊过程,知道有病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第五单元: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牌

主题一:初步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标志,知道标志的作用。

第六单元:学会与人相处 主题一:邻里之间 主题二:同学之间 主题三:体育课间活动

第一单元:我会整理仪表

主题一:梳头——梳头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梳头是一种卫生习惯。2.知道人为什么要梳头。

二、教学重点: 养成每天梳头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 养成每天梳头的习惯。

四、教学用具准备:图片、梳子。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学一学:

(一)引导与讲述 1.引出课题:

同学们,每天气床后要做哪些事情呢? 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一说,注意语句的连贯性)2.人为什么要梳头呢? 讲一讲

 梳头是一种卫生习惯;

 梳头能使人看起来整洁、有精神;  还能促进头皮的血液循环。

3.男女同学,每天都要养成早晨起床后梳头的习惯。

二、做一做: 梳头比赛

1.分成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梳头比赛; 2.男生、女生分别进行比赛,看谁梳头的方法有正确,梳头又好。

3.进行点评和奖励。

三、总结:

(1)梳头是一种卫生习惯;

(2)梳头能使人看起来整洁、有精神;(3)还能促进头皮的血液循环。

所以在今后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要每天养成梳头的习惯。

第一单元:我会仪表

主题二:洗发与理发——学会怎样保持头发的清洁及洗头和理发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怎样保持头发的清洁; 2.学会怎样洗发; 3.男同学知道经常理发。

二、教学重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难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教学用具准备:图片、脸盆、洗发水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学一学:

(一)引导与讲述 1.引出课题:

你大约多长时间洗一次头?男同学多长时间理一次发? 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一说,注意语句的连贯性)2.怎样洗头发呢? 讲一讲  将头发浸湿

 涂上洗头液  揉搓头发,按摩头皮  用清水洗净后擦干

3.男女同学,每天都要养成早晨起床后梳头的习惯。做一做:

学着用正确的方法洗头: 1.老师进行指导、师范; 2.让学生自己进行模拟练习;

3.实践进行操作练习,让学生一对一进行洗发。

4.进行点评和奖励。

总结:

正确的洗发方法要经过基本的四个步骤:

(1)将头发浸湿;

(2)涂上洗头液;

(3)揉搓头发,按摩头皮;

(4)用清水洗净后擦干。

所以在今后同学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用正确的方法为自己洗发。

第二单元:我会用家电

主题一:电冰箱——了解电冰箱的种类和用途,知道电冰箱的正确使用方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电冰箱的种类和用途。2.知道电冰箱的正确使用方法。3.教育学生安全用电。

二、教学重点:正确使用电冰箱

三、教学难点:正确使用电冰箱

四、教学用具准备:多媒体、实物观察电冰箱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学一学:

(一)引导与讲述 1.引出课题:

你了解电冰箱吗?怎样正确使用电冰箱? 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一说,注意语句的连贯性)2.教师介绍电冰箱:

(1)种类:电冰箱有许多种,当门冰箱、双门冰箱等等。

(2)作用:储存食物和保鲜的作用。

(3)使用:摆放东西有条理、摆放整齐,取用食物要及时关门,注意安全。

二、做一做:

3.实际操作:在冰箱里摆放食物。(1)老师进行指导、示范;(2)让学生自己进行模拟练习;

(3)实践进行操作练习,让学生一个一个进行实践操作练习。

(4)进行点评和奖励。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了解、认识了电冰箱,知道了电冰箱有很多种类和作用,下面我们进行本节课的总结:

(1)种类:电冰箱有许多种,当门冰箱、双门冰箱等等。(2)作用:储存食物和保鲜的作用。

(3)使用:摆放东西有条理、摆放整齐,取用食物要及时关门,注意安全。

第二单元:我会用家电

主题二:洗衣机——了解洗衣机的种类和用途,知道洗衣机的正确使用方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洗衣机的种类、用途。2.知道洗衣机的正确使用方法。3.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自理自立。

二、教学重点:学习洗衣机的正确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学习洗衣机的正确使用方法。

四、教学用具准备:图片、洗衣机、洗衣粉、脏的衣物。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学一学:

(一)引导认识与讲述 1.出示图片,引出课题:

图上是什么?你知道怎么样使用洗衣机吗? 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一说,注意语句的连贯性)2.教师讲解洗衣机的使用:

洗衣机的安放:放在干燥安放通风处,放置平稳,电源插座不要靠近水源,以免发生危险,排水管放在下水道口。

4.全自动洗衣机的操作过程:

(1)仔细检查待洗衣的口袋,取出金属等坚硬物体。(2)将衣服放入洗衣桶,加入适量洗衣粉。(3)设置洗涤方式,开始洗涤。

(4)听到蜂鸣器叫声,将衣服取出晾晒好收拾起来放好。做一做: 3.实际操作:

(1)老师进行指导、示范;

(2)指导学生按步骤正确使用洗衣机;

(3)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自理自立,注意安全防止触电及受伤。

(4)进行点评。总结:

通过几节课的学习和训练,我们学习了解了洗衣机的各种使用方法及操作步骤,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正确安全的使用洗衣机,为自己、为家人洗一些衣物。

第三单元:我会做家务

主题一:布置餐桌——知道吃饭前要做哪些准备?学习正确布置餐桌。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吃饭前要做哪些? 2.学习正确布置餐桌。

3.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帮助家长做家务。

二、教学重点:正确布置餐桌。

三、教学难点:正确布置餐桌。

四、教学用具准备:图片、桌椅、碗筷。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学一学:

(一)引导与讲述 1.教师提问,引出课题:

每天吃饭前我们要做哪些事情呢? 说一说

(请学生说一说父母是怎样做的?你又是怎样做的?)2.吃饭前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呢?(1)教师讲解:  擦桌子、摆椅子

 洗手、放碗筷  端菜、盛饭 做一做:

教师指导学生做一做 1.实际操作:

(2)老师进行指导、示范;

(2)指导学生按步骤正确操作摆放碗筷;

(3)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自理自立,帮助父母多做一些家务。

(4)进行点评。总结:

通过几节课的学习和训练,我们学习了正确摆放碗筷的方法及步骤,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家里或在外面吃饭时,注意这些细节,帮助朋友或家人提前摆放好碗筷。

第三单元:学会做家务

主题二:收拾碗筷——学习饭后如何收拾碗筷,知道收拾碗筷注意什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饭后收拾碗筷。2.知道收拾碗筷注意什么?

3.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做事有顺序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知道饭后如何收拾碗筷。

三、教学难点:知道饭后如何收拾碗筷。

四、教学用具准备:图片、桌椅、碗筷。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学一学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这是一种什么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做? 说一说

(请学生说一说你在家里做这些事情吗?)2.怎样收拾碗筷呢?(1)教师讲解:  把空碗摞起来  将筷子归拢在一起

 小心地将碗筷拿到厨房去  将盛菜放入冰箱

 清理餐桌,用肥皂把手洗干净 做一做:

教师指导学生做一做 1.实际操作:

(3)老师进行指导、示范;(2)指导学生收拾饭后餐桌碗筷;

(3)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自理自立,帮助父母多做一些家务。

(4)进行点评。总结:

通过几节课的学习和训练,我们学习了收拾碗筷的方法及步骤,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家里或在亲戚家吃饭时,注意这些细节,吃完饭后帮助朋友或家人将碗筷收拾到厨房。

单三单元:我会做家务

主题三:清洁餐具——学习洗碗筷的正确方法与步骤。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吃饭后要收拾碗筷; 2.了解洗碗筷的正确方法与步骤; 3.教育学生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

二、教学重点:知道洗碗筷的正确方法与步骤。

三、教学难点:知道洗碗筷的正确方法与步骤。

四、教学用具准备:图片、碗筷若干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学一学

(一)引导与讲述: 1.引出课题:

同学们,我们知道饭后要收拾餐桌,并且小心的把碗筷送到厨房,这时候要做什么呢?为什么吃饭后要清洗碗筷?

说一说

2.怎样清洁餐具呢?

学生说一说,教师小结:(1)在盆里盛上温水,放好洗洁精;

(2)把碗筷放入盆里,用洗碗布清洗筷子和碗的内外;(3)用清水将碗筷冲洗干净;(4)消毒。做一做:

1.教师讲解并示范:(1)老师进行指导、示范;(2)指导学生按步骤正确洗碗筷;

(3)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自理自立,主动帮助父母多做一些家务。

(4)进行点评。

2.学着按步骤,用正确方法洗碗筷。总结:

通过几节课的学习和训练,我们学习了洗碗筷的方法及步骤,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家里能够主动帮助父母洗碗筷。

第四单元:我会去医院看病

主题一:了解去医院基本的就诊过程,知道有病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去医院的就诊过程; 2.知道有病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3.教育学生努力锻炼身体,积极防病治病。

二、教学重点:了解去医院的就诊过程。

三、教学难点:了解去医院的就诊过程。

四、教学用具准备:图片、情境创设(医院)。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学一学

(一)引导与讲述: 1.出示图片,提问,引出课题

小女孩怎了?出现这种情况要怎样做?到了医院应如何抗病呢?厨房,这时候要做什么呢?为什么吃饭后要清洗碗筷?

(请学生说一说)2.教师讲解:怎样就诊

(1)先挂号,在就诊,最后交费、取药。

学生说一说,教师小结:

(2)就诊时主动说明病情,如实回答医生提问。(3)看病后要遵照医生要求,按时服药。做一做:

情景表演:看病

4、教育学生努力锻炼身体,积极防病治病。作业:

请家长在周末带学生到医院参观。

第五单元: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牌

主题一:初步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标志,知道标志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标志; 2.知道标志的作用;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秩序,多留意生活中的标志。

二、教学重点:养成遵守秩序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养成遵守秩序的好习惯。

四、教学用具准备:标志图片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学一学

(一)引导与讲述: 1.出示图片,引出课题

同学们认识这些图片吗?你在哪里见过呢?为什么要设置标志呢?

(请学生说一说)

2.教师讲解:标志牌,特别是安全标志牌提醒、告知我们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时候做、怎么做、知道指向的作用。

3.这些标志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请勿吸烟

无障碍通道

安全出口

有电危险......4.说一说生活中的标志。

5.教育学生遵守社会秩序。

活动天地:

请学生介绍下面标志的含义:

禁止吸烟

无障碍通道

垃圾扔进废物箱 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牌,希望同学们今后在生活中能够多留心,能够主动遵守社会秩序。

第六单元:学会与人相处

主题一:邻里之间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怎样与邻居友好相处; 2.学习用较连贯的语言讲述图片内容; 3.教育学生遵老爱幼,与人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知道怎样与邻居友好相处。

三、教学难点:养成遵守秩序的好习惯。

四、教学用具准备:图片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学一学

(一)引导与讲述: 1.指导看图

图上有谁?在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

说一说

(1)小明帮助邻居张奶奶干活。

(2)邻居黄大妈生病,小红去看望她。

2.邻里之间应该怎样相处,你家喝邻里是如何相处的呢?(先请说生说一说)

教师小结: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谦让,尊老爱幼。

判断对错:

3.判断:这些行为是对还是错?(教师举例学生判断)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与邻里之间相处,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尊老爱幼与人和谐相处。

第六单元:学会与人相处

主题二:同学之间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怎样与同学友好相处; 2.学习用较连贯的语言讲述图片内容; 3.教育学生团结同学,与人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知道怎样与同学友好相处。

三、教学难点:知道怎样与同学友好相处。

四、教学用具准备:图片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看一看,想一想

(一)引导与讲述: 1.指导看图

图上有谁?在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1)小明帮助小同学打水。

(2)课余时间同学们一起做航空模型。学一学

2.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先请说生说一说)

教师小结: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谦让,团结友爱。

说一说

3.判断:这些行为是对还是错?

(教师举例学生判断)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与邻里之间相处,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谦让,团结友爱。

第六单元:学会与人相处

主题三:课间体育活动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用较连贯的语言讲述图片内容; 2.知道下课后应该做哪些活动?

3.教育学生团结同学,课间做有意义的活动。

二、教学重点:知道下课后应该做哪些活动?

三、教学难点:知道下课后应该做哪些活动?

四、教学用具准备:图片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看一看,说一说

(一)引导与讲述: 1.指导看图

图上有谁?在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1)小红在跳绳。

(2)小明在拍皮球。2.下课后应该做哪些活动?

(先请说生说一说)

教师小结:下课以后要先去厕所解手,然后在操场玩玩游戏,打球、跳绳。这样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又锻炼了身体。

3.判断:这些行为是对还是错?

(教师举例学生判断)

活动天地:

教师带领学生在操场活动

同学们进行一次“我最喜欢的体育活动”的表演和比赛。总结:

让生活走进培智教学数学课堂 篇5

【摘要】:智障儿童各方面的思维活动大大落后于正常的同龄孩子,对他们来说,学习数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特别是重度智障学生,就算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最简单、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依然很难习得。在教师的千遍万遍教学之下,有些学生好不容易学会了知识,却不会将其运用于现实的生活之中,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有些教师甚至放弃了让重度智障生学习数学。但是,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很多,要提高重度智障学生今后的生活质量,很多常用的数学知识非学不可,并且要学有所用。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关键词】: 数学知识 智障学生 课堂教学 生活化 智障儿童由于智商低,反映慢,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数学便是一大难题。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了“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思想,突出了特殊教育课程特色。把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的语文、数学学科都称之为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这是为了进一步弱化学科色彩,强化生活教育的思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设计富有生活情趣和意义的活动,让生活和教学成为一对“伴侣”,以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以学为乐的志趣,变“厌学”为“愿学”,变“苦学”为“乐学”,使学习变得有趣,让学习过程变得愉快,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地发展,为将来自理生活、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

智障学生感性认识不完全,思维直观、具体,不连贯,理解能力差,但是他们也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便能吸引这些智障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例如我在教数前概念“配对”的时候,我便创设了“好朋友在哪里”的问题情境,我先拿出牙刷,一部分学生问:“牙刷的好朋友在哪里?”另一部分学生会一边找出“牙膏”,一边说:“牙刷的好朋友在这里?”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2、创设故事情境

智障学生对童话故事和动画片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百看不烦。因此,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创设故事情境,把学习内容编成简单的生活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便能有效调动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教“1+1=2”时,我先出示了一个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小花猫,然后说小花猫要去钓鱼。同学们都很高兴,全神贯注地看着老师的动作演示,接着就让学生数,小花猫先钓了1条鱼,又钓了1条鱼,合起来钓了2条鱼。最后让学生编出故事、说出算式。这不仅引出了学习内容,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高潮。

3、创设操作情境

智障学生对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的知识印象最为深刻,记忆也最牢固。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张口表达、用耳倾听、动脑思考这一过程获取知识,那他们获得的知识将是难以忘怀的。例如在教“长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让同学们找一找,看一看教室里哪些东西是长方形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讲桌是长方形的,黑板是长方形的,凳子是长方形的,门是长方形的……我再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数一数、量一量,通过这些过程来感知长方形的特点。同学们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乐,达到激趣乐学之目的。

二、寻找生活化内容,解决数学问题

1、寻找教材中的生活内容

生活是一切教学现象发生的场所,是一切素材的来源,是知识和能力运用的广大空间。教学生活化就是以生活为根基,讲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教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使学生在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题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例如在教“钟面认识”的时候,我找来几种款式不同的钟表,让学生认识钟面上的数字,认识时针、分针,认识整时。再对照教室里张贴的学生作息时间表,再如学生早上7点吃饭,我先演示把钟表拨到7点,告诉学生这个时间是吃饭的时间,8点上第一节课,“谁上来把时间拨到8点?”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来操作,通过一系列的演示操作,让学生了解了一天的时间安排,进而教育学生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快乐生活。、2、寻找生活中的教学内容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了“教育为生活做准备说”。斯宾塞指出:“为我们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而评判一门教学科目的唯一合理办法就是看他对这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我们有责任吧完满的生活作为要达到的目的摆在我们的面前……以便我们在培养儿童时能审慎地根据这个目的来选择施教的科目和方法。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紧密结合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出既包含一定的数学知识,又能被智障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小数的认识”前,我先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超市看看各种物品的价格,引导学生尝试读读商品的标价,这对认识小数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参与生活化实践,享受快乐数学

1、在校园生活中实践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生活中的丰富资源,努力挖掘知识的生活背景,想方设法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以引起学生对生活情境的回忆,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从而引导学生从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发现知识,习得知识。在校园、教室尽量为智障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场景,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教学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所学的生活知识和技能技巧,积极参加到课堂活动中去。例如在教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后,我先指导学生量一量教室中课桌的长、宽、高和黑板的长、宽,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到校园里走一走,看看1米大约有几步?再围绕操场走一圈,看看有多少步?从而估计操场的一圈有多少米。通过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享受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教学时,也并不一直在教室内,而是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与生活,到现实生活的场景中学习知识,了解情况,同时还能实践运用,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人民币的认识”以后,我就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到超市进行实践购物活动,这些孩子非常高兴。拿了10多元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应付多少钱?钱够不够?如果够的,售货员应找回多少钱?如果不够,还差多少钱?这让智障学生通过辨别不同商品、计算价钱、独立到收银台结帐,将学到的知识通过日常实践活动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为以后融入社会创造了条件。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高不可及的,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进而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参考文献:

培智生活适应教学计划 篇6

课题结题报告

连江县特教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阶段国内外特殊教育大力提倡“教育一体化”“回归主流”“融合教育”,大多数轻度智障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使得我们培智学校的生源发生了变化,招收的对象已从过去的轻、中度逐步转向中、重度智障儿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发现一些智力落后儿童在学校学习生活了九年,毕业时竟然不会使用人民币,不会自行到超市购物,有的甚至连穿衣洗澡都有困难。由此可见,现行的以知识为体系的课程内容已经脱离了学生生活的需要,无法促进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得到发展。而2007年新颁布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在课程实施中,各地在使用国家课程方案时,可根据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社区生活环境及学生在这些环境的特殊需求,开发校本课程。”针对我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低的问题,我们尝试对智力障碍儿童开展生活化主题式教学,力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本地区智力落后学生的生活化学习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凭借。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弱智儿童学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或掌握将来参加家庭和社会生活必备的技能,提高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并学会生存,学会与人和谐共处。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师对学生能力的错误看法,力争培养一批特殊教育专业骨干教师。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尝试开发校本课程,实施新课程标准,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智力落后教育的目的是利用智力落后学生有限的智力资源,使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并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尽量做到自立或半自立。

2、从中度智力落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他们不能自然习得基本生活能力,因此,中度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课程以基本生活能力为重点,且其学习的内容主要在于生活习惯与谋生的简单技能。

3、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做中学”观点对我们的启示: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主动活动,通过主动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做”的内容必须与社会生活相符。

4、儿童构建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过多强调学科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经验必然违反认知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应既注重学生经验组织教学内容,也应注重内在联系。

四、课题实施的原则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针对智力落后学生实际,确定本课题研究原则为:

(一)指导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以特殊教育专业理论指导课题实践研究,同时虚心接受特殊教育专家和富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从而使生活化主题式教学的研究能更好地实施、总结和应用推广。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盲目去做,用理论指导行动,让事实说话。

(三)灵活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不生搬硬套,遇到问题灵活变通。创编的整合教材要体现趣味性,利于学生接受,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

(四)实践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以独自料理个人及家庭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实用为主,最大限度的补偿学生的实际缺陷。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主要内容 研究方法:

在认真研究《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智残学生的实际水平,确立课题研究方法如下:

1、观察法。选择三年(2)班作为重点实验班,课题组成员根据学生情况每月设计一主题开展教学,教务处对教师的教案、课堂情况及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观察并做好详实记录。

2、行动研法法。收集整理资料,了解学生自然情况,对参与课题研究的10个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为进行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3、反思研究法:教师在开展主题式教学中,对每一个单元的主题,和每一个课时要有一个反思,这样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调整目标,使生活化主题式教学更好地为弱智学生社会化服务。

主要内容:

“ 生活化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分步骤进行的。(一)主题的确定

对智残儿童教育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智残儿童将来融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成为社会平等的公民打下基础,使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因此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不仅考虑智残学生的智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满足其心理发展需求和能力发展需求,还应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独立生活的需要和将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使他们掌握生活中较为实用的知识,形成实用的能力和必要的良好习惯。基于以上原因,教学活动应把学生学习知识与认知世界结合起来,与能力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与未来的生活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因此 对智残学生进行教育训练,必须教他们学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或将来参加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必备的能力。例如低年级侧重于个人生活方面,像认识自己的物品,认识身体各部分名称;中年级侧重于家庭生活方面,像认识、使用家庭物品,认识家庭成员,学习家务劳动;高年级则以社会生活实践为主,认识、使用公共场所的设施,遵守公共秩序。这样从生活中选择素材,确定主题,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生活能力的培养,再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可以不断丰富智残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主题的名称在表述上要尽可能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兴趣乐学习,例如“自我服务”这一单元,主题的名称可以是“我会打扮自己”。

(二)主题单元教材的组织

在确定主题之后,教师要依据主题来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材,教材选择尽可能地囊括生活适应、实用语算、活动训练三个领域,同时还要根据主题的侧重点进行删减并有机组合,形成此单元的教材。单元教材要求内容符合学生认识水平,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内容涉及面广,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内容新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围绕主题组织教材,可以弱化学科界限,将学科内容进行整合,能使智残学生对事物形成完整的认识,并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题实施的步骤

本课程研究分三个步骤进行:每一阶段都定有研究目标和内容,彼此之间呈螺旋上升,层层深入,主要有:

(一)准备阶段(2009、9—2010、1)

1、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特殊教育理论学习,制定生活化主题教学的实施方案

2、召开课题开题会

3、做好学生各类调查问卷

(二)实施阶段(2010、4—2011、7)

1、制定个别教育计划,选择生活化主题单元教学的内容

2、课堂教学实践,做好课堂研讨和教后反思工作。

3、总结经验,自编教材,撰写教学心得及论文。

(三)总结阶段(2011、8—2011、9)

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提出验收申请,接受验收。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课题实施得到学校全体师生的支持与响应,在学校管理上确保做到人员、经费的到位,使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在学校和教务处的具体领导下,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实施计划,规范有序地开展了“培智学校生活化主题教学”的研究工作。

1、抓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把“培智学校生活化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作为对学生进行“适合自身发展需要”教学这一个重要内容列入学校计划,成立了课题组,由校长室牵头,教务处负责课题的实施,精选思维活跃、积极进取、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组成研究队伍,组织开展研究活动,并投入相应的实验经费,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为深化教师对本课题的理解,我们从学习抓起,多途径、多渠道提高全员理论水平。定期开展“生活化主题式教学工作交流会”,利用教研时间,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特殊教育相关教育教学理论。除此之外,我们还派课题组教师外出学习,同时还聘请了国内特殊教育专家来学校对本校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有利的带动教师们特殊教育专业素养的整体提高。我们首先选派了林琴、王小花老师参加了重庆江津向阳中心为期一个月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的培训,选派阮雕霞老师参加宁波达敏学校举办的特殊教育教师“转型”专业培训,她们学完归来每人为老师们做了一次培训讲座,做到一人学习,全员受益。在此期间,我们还有幸请到了全国特殊教育名师 老师为学校所有教师做了为期一天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的培训,为课题组教师的生活化单元主题教学研究工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定目标,选择生活化单元主题内容

为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我们从不同途径查阅了大量有关生活化单元主题教学的资料并对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家长进行问卷测试,了解学生生活适应能力,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同时,我们还让课题组教师对实验班级的10个学生进行了生活自理、感官知觉、精细动作、认知、沟通和社会技能等七大领域的评量,确定每个学生学习的优、弱势,为他们制定出各自的长、短期学习目标,课题组教师再根据全体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集中研讨,选择学生生活需要并且可接受的主题单元内容开展多学科教学。例如:低年级我们 侧重“个人服务”,像学会洗脸,洗手,刷牙穿衣、叠被等等;在单元主题“叠衣服”中,包括了认识各种衣服的名称(生活语文课),衣服的分类(生活适应课),用笔画出衣服的样子(绘画手工课),学唱关于叠衣服的歌曲(音乐课),动手叠衣服(劳动技能课),数数自己叠了几件衣服(生活数学课)等。这样从生活中选择素材,确定主题,对智力落后学生进行统一主题分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生活能力的培养,再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不断丰富智力落后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3、深研讨,整合生活化主题单元教材

在实施阶段,课题组教师在《培智学校课程实验方案》指导下,把培智课堂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作为起点,进行理论学习与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教学情境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转变自己过去僵化的课堂教学行为,渐渐地步入生活化课堂 教学的新角色。同时,组内成员之间开展互听互评活动,通过每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习每一节课的优点,把优点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在不断地研讨实践中,结合我们连江本地风土人情的特色合理整合并拓展生活化主题单元教材。

4、重评价,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课题组成员在开展生活化单元主题教学中,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主题的学习都进行了形成性的评价,即根据学生平时所参与的课堂活动、学习态度、学习策略、操作能力以及学习效果等评价学生,教师除给予学生等级评价外,还适当加上激励性评语或希望等。并将学生成长过程资料及阶段评价放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针对每个主题每个个体的不同现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式、策略等,使教学连续不断地向前推进,实现有效的个别化教学,而且更重要的是能给予智力落后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消除厌学的心理障碍。

5、联家校,建立家校实践教育。

智力落后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回归主流社会,为了让学生生活化主题单元教学得到家长配合,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亲子互动等形式对家长进行生活化主题教学实践宣传,要求家长全力配合学校和班级,对学生生活自理、社会实践等方面能力进行家庭实践和有效评价并及时向老师反馈。例如:在每月一次的亲子互动活动中,我们课题组将本月主题及相应的家庭实践作业以亲子互动表格形式呈现给家长,要求家长配合班级督促孩子完成并于周一和负责教师进行对接,这样不但增进了家长和孩子间的感情,让家长在实践中看到自己孩子的点滴进步,让孩子在实践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也为家校的有效沟通架起了桥梁。

八、主要成果:

1、课程研究提升学校办学层次

我校是福州地区第一批开办的培智学校之一,地处闽江口岸,有着深厚的办学和文化底蕴。一年多来通过开拓奋进,学校又获得了“全国特奥先进单位”、“ 全省扶残助残先进集体”、“ 特殊贡献单位”、“ 特殊贡献单位”和 “文明学校””等荣誉称号。

2、课程研究扩大学校知名度

一年多来,学校结合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展了许多向福州市特殊教育兄弟学校及县教研片公开展示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现场会、研讨会、展示会等,都先后被《福州晚报》、《海峡都市报》等各大报纸以及福建电视台、福州电视台、东南电视台、连江教育台等新闻媒体报道过。来校参观、考察、交流和研讨的兄弟单位越来越多。

3、教师的专业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得到发展

一是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提升。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系列的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带来了我们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意识的提升。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开始由课程的最忠实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过渡。可以 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催生了教师创新思维,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二 是教师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具有学校特色的生活训练教材开发是校长、教师、学生、社会、家长方方面面成员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合作探讨反思的过程。它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需要大家付出真诚与汗水。但是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的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因此在编写过程中肯定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了问题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交流探讨,你问我答,你的问题我补充,你写第一课,我编第二课,在来来去去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多了,合作多了,教师在合作中逐步成长起来。

三是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开发与研究结合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扬弃,这样的过程实则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一年来,课题组在研究中,捕捉展示机遇,参与展示过程,以课堂研讨、评比交流、撰写论文等方式为舞台,又推出了一批老师。林琴老师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师”,黄丽菁老师的《

》获得福州市特殊教育优质课评选三等奖,黄秀珍教师的论文《

》收入,另外课题组成员的多篇论文也收入教研片汇编。

4、课程研究促进智障学生发展

我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让智力落后学生由个体的“人”转变成为社会的“人”,是我们生活化主题单元教学研究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只有针对他们的实际特点和需要入手,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切实提高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1)、丰富课程内容,促进了学生自理能力的提高

生活化主题单元教学内涵丰富,衣、食、住、行、用等等无不涉及,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具有极强的实际针对性,同时促进了学生自理能力的提高;不仅如此,生活化主题单元教学还打破分科教学之间封闭的界线,通过对各种实用知识的系统化及适当的丰富充实,就从整体上给学生展示了一张实用性很强的知识网,非常符合智障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和切实需要,从而有力促进学生自理能力的提高。(2)、优化课程结构,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生活化主题单元教学由于教学时间灵活,教学空间自由开放,学科与活动相结合,课程形态得到了优化。教学时可以把教学地点移到功能室、超市、社区等环境中,也可以开展各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活动,较好的融合了各类课程的特点,使教学从“正式课堂”走向“非正式课堂”。如我校近年来和连江第二实验小学开展手拉手融合教育活动,让智障孩子生活的视野更加宽广,展示能力的舞台更为开放,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3)、注重活动训练,促进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生活化主题单元教学主要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大量的生活用具和实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知觉,学生自由选择认识事物的方式,不受知识体系框架的限制。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情境活动训练,使学生在由浅入深的教学活动安排中学会感知认识环境,懂得生活的基本常识和技能,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进而矫正和补偿其身心缺陷,将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4)培养自信个性,促进学生回归主流社会

生活化单元主题式教学在让智力落后孩子学会自理,学会生存的同时,更加关注了他们心智的健康发展,在生活化主题单元教学中,虽然每个主题单元只有一个学习内容,但课题组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能力的孩子做出不同的要求,并采用符合特殊儿童身心特点的手段,弥补他们自身缺陷,这样每个孩子在学习中都能享受乐趣并收获成功的喜悦。生活化主题单元的学习增加了智力落后学生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走出自卑阴影,有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勇敢尝试,争取胜利。

特奥为弱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融入主流社会的平台,智力落后学生通过生活化主题式教学,已经渐渐能接纳社会,他们在和正常学生开展的社区融合运动及各类特奥比赛中都能自信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勇敢拼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我行,我能行!”

2010年9月,我校16名足球和田径运动员代表福建参加全国第五届特奥会,荣获6金5银3铜。他们的自信使他们在赛场上不仅收获了奖牌,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让主流社会的人们认同和理解了这个弱势群体。

经过一年的摸索和努力,我们的实验对象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我们一直遵循“让生命与使命结伴而行”教育理念,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智障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社会生活为目的来进行课题研究。我们按照智障学生的感认知发展规律,选择智力落后学生实际生活需要的内容进行同一主题的分科教学,并充分考虑到每个智障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别采用不用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因而,大大增强了训练的有效性。

九、今后的思考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但也看到了一些问题之所在,例如由于我县目前只有一所特教学校,校际间交流太少,参加的课题研讨活动机会难得,在大范围内锻炼的机会少,评价制度和手段不够完善,且教师大多来自普教,对特殊教育理论缺乏系统的学习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大了特殊教育的难度,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课题研究的进程。解决这些问题,一要靠政府转变特殊教育机制,使之进一步适合特殊教育发展需要;二要靠学校自身努力,通过加强特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把学生的需要当作教学的第一需要,进一步确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总之,在这次课题研究中,我们的老师倾注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课题研 究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不断实践,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懈努力,继续探讨生活化主题单元式教学的模式和策略,深入开展教科研活动,更好地为全体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让全体学生都得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

培智生活适应教学计划 篇7

一、培智数学教学概述

虽然培智数学教学已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历程, 但随着生活结构的演变, 生活方式的转化, 在传统教学模式教育下, 智障儿童未来的生存质量令人堪忧。 尤其在发展迅猛的现代社会, 对思维能力的考验愈发严苛。 盖因如此, 才体现出了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而如何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是当今所有培智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切切思量的问题。 数学课生活化的情境模拟教学使智力障碍儿童学习数学体会学以致用。

二、情景模拟方法

1. 人民币识别的情境教学

智障儿童的普遍特点为记忆力差, 缺乏思维能力, 加之数学学习较为艰深, 导致智障儿童对学习产生自然排斥。 正常儿童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 能有效建立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 从而做到灵活应用[2]。 生活化教学法要求培智数学教育工作者根据智障儿童的自身特点, 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比如教师可通过发红包的方式指导其正确识别人民币的面值。

学生打开红包, 师提问: 请问同学们, 红包里面装的是什么?

学生: 是钱, 有1 元, 5 元……

教师疑惑地问: 咦, 你是怎么认出来的?

学生甲回答说: 老师你看, 每张钱上都写了数字, 这是1, 这是5, 这是10。

教师很好奇地问: 你是根据人民币上的数字来判断的吗?请大家把钱都拿出来看看, 钱上面是不是有这几个数字?

老师: 你们再看看这几个数字后面有个什么字?

学生: 老师, 它们都有一个“ 元” 字! 1 元、5 元、10元……

以同样的方式方法认识人民币中的1 角、2 角、5 角。

2. 生活化的情境模拟教学策略

在成功帮助孩子们认识了人民币之后, 孩子们带上红包, 老师将学生带到学校设置的情境模拟教学课堂——小超市里, 指导学生在超市里找到自己想要买的东西, 然后教学生学习认识不同商品的价格。 例如, 2. 00 元/个, 7. 90 元/盒, 3. 5 元/本……

在情境模拟教学的小超市中, 还可让同学A扮演售货员, 让同学B扮演顾客, 然后会发生以下对话:

同学B:“ 我想买一支铅笔、一个文具盒。”

同学A:“ 文具盒每个6 元、铅笔每支5 角。”

同学B通过计算一共是6 元5 角钱, 手上只有1 张10 元、2张5 元、3 张1 元、5 张1 角的, 老师可以指导同学B先付10元, 由同学A计算应该找回多少, 也可以直接指导其如何用手中的钱币凑够8 元5 角。 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来模拟生活场景, 可显著是智障儿童对生活的观察力, 加强对数字的敏感度, 调动智障儿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显著。 孩子们对学习数学十分感兴趣。

三、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提升生活技能。 生活教学法, 简单来说, 就是以培养智障儿童自主生活能力为主的一种前瞻性教学方法。 智障儿童终有一天要脱离父母, 走上社会, 独立面对社会的复杂与生活的艰辛。 在生活教学法的正确指导下, 智障儿童在踏入社会之初, 就能具备与同龄正常孩子同等水平的生活技能, 能在较大程度上解决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产生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

扩大学习视野。 传统教学法具有僵硬、乏味、缺乏灵活性等缺点, 尤其对智障儿童而言, 面对数学这样一门相对其他学科更需要敏捷的头脑, 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 往往产生学习乏力的无助感, 导致其对知识的领悟程度停驻在较低的层次。这种模式所教出来的学生视野狭窄, 知识面局限, 缺乏创新能力, 且学习积极性每况愈下。 生活化教学法采用情景教学方式, 完全拟化生活中的诸多细节, 促使智障儿童体会到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不可分。

四、结束语

教师即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帮手, 也是学生生活中的朋友。尤其对智障儿童而言, 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关乎学生的未来。在培智数学教学过程中, 应用生活化教学法, 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亦能培养学生的自主生活能力, 使之在未来脱离父母的陪伴, 独自踏入社会后, 能通过自己的能力, 在社会生活中与正常人进行沟通与交流, 能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 享受生活中的乐趣, 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摘要:智障属于先天性精神疾病, 其成因目前尚未可知。虽然培智教学已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历程, 但随着生活结构的演变, 生活方式的转化, 在传统教学模式教育下, 智障儿童未来的生存质量令人堪忧。尤其在发展迅猛的现代社会, 对思维能力的考验愈发严苛。盖因如此, 才体现出了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而如何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是当今所有培智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切切思量的问题。

关键词:智障儿童,培智数学,生活化教学法

参考文献

[1]王桂斋.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J].学周刊, 2011, 02 (15) :99-100.

[2]周亚美.有效:追求有效的数学生活化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03 (32) :82-83.

[3]刘景标.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2, 05 (12) :75-76.

培智生活适应教学计划 篇8

智障学生生活情境学习兴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必须适用于生活。”这深刻说明了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生活,教学的真正含义便是尽可能地贴近于学生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让我们的教材生活化。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培养目标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智障学生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使其能回归主流社会、自食其力。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努力帮助每一名智障儿童最终成为“适应社会生活,能自我服务的公民”。

一、整合生活化教学资源。

我所面对的是一些智力低下的儿童,因其智力上的缺陷,导致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生活技能相对较差,因此在教学中,我依据学生(包括轻度、中度、重度)的身心特点、学习水平,编写校本教材,开展单元主题教学,强调学生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比如结合季节编写《春夏秋冬》;结合自然现象编写《风、雨、雷、电》;结合日常活动编写《看电视》《放风筝》《打篮球》等;结合节假日编写《中秋节》《教师节》《春节》等;结合社会实践编写《超市购物》《买菜》《吃快餐》等;同时,我把授课内容安排在相对应的季节、节日、实践活动里进行,让学生处于一种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进行学习,这与老师单调乏味的讲解或是多媒体课件呈现的场景相比较来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了他们对认知事物的感知效果,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经验,而且这些经验将成为他们进行后续学习的良好基础。当然,从生活中可选取的教学资源还有很多,只要是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便是我们的学生应该学习的。由认物到认读物品名称,到语句训练,再到实践操作,实现由认知能力到生活技能等全面培养和提高。

二、确立生活化教学目标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言是在生活中产生、发展,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对于智力障碍学生来说,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际交流,满足生活需要。当教师把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纳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时,不仅是对教材资源的有力补充、扩大和加深,而且还可以用生活的真实场景去感染学生,满足学生渴望交流的愿望,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其意义,掌握生活必须的技能。智障儿童因其智力残损程度、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其在性格、学习能力、生活认知能力、生存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班级的九个孩子,往往差距甚远,他们或动手能力尚可而语言能力较差;或语言能力较好而记忆力、书写能力较差;或书写能力较好而运算能力较差,有些智障儿童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因此教师在每学年、每学期、每學科、甚至每节课,都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制定出个别化学目标。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也就使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最终才能让每一位智障孩子都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并逐步培养、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及本学科应有的认知能力。

三、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

我们选编的校本教材,选取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到、听到、用到、接触到的。根据这个特点,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我们将识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乐于学,容易记,用得上。如教“开”、“关”时,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演示“开灯”、“关灯”“开门”、“关门”;教“走、跑、跳”时,请学生边听口令边表演,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教各种水果蔬菜时,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外形、颜色,品尝味道等等,教学效果较好。在学习课文《吃快餐》时,我带领学生来到肯德基,认识汉堡、可乐、蛋挞、薯条,学习点餐,一起品尝用餐。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了实践,学会了知识,获得了快乐。在学习“秋天”一课时,我以生活实践为主,借助图片、实物通过认一认,尝一尝,让学生记住果实的名称,认识一些常见的植物,同时认读词语、朗读句子。我还专门组织了“果实品尝”活动,煮熟花生、黄豆、玉米,教学生学会怎样剥、吃哪一部分等。这样安排既对学生进行了生活常识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了秋天是一个丰收季节,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手部的康复训练。加强了对语文课的巩固与拓展。

语文教材中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但有些场景无法进行现场模拟,教师可在教学中将学生在生活中发生的类似场景拍摄、录制下来作为资料制作成课件,给予学生更加真实的体验。这样信息技术就成为支持和促进每个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场所。例如《银行》《医院》等这些生活气息很浓的文章时,如不便带领学生亲临现场体验,可利用课件创设真实的情境,并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操作流程设计课件内容,让学生通过点击电脑演练操作步骤,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这或许就是“教学做合一”的真谛吧。

四、知识在生活中巩固运用

我们选编的语文教材内容,都从学生适应生活需要出发,教给学生一些生活常识和必要的日常用语。但是这些实用性很强的文本仅让学生诵读、记忆,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交流的实际技能。只有演化为真实的情境,师生在情境中进行交际对话,学习语言交流应对策略,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理解交际用语。例如《超市购物》《做客》《做饭》等课文展现的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片断。在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就可带领学生进入到文本中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领,点拨中学习招待客人的生活本领—问候、倒茶、聊天、送客;在学校模拟小超市掌握正确的购物方法—寄包、选购、算帐、付款、取包。周末要求学生回家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商店或超市练习购物,并进行简单的价格计算,借以复习、巩固、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劳技课上,认识各种厨具,学习做饭的步骤和方法。学习了《爱劳动》之后,周末就要求学生根据课堂上学到的内容,结合学生各自的特点,回家帮父母做一些家务劳动:扫地、倒垃圾、洗碗、叠被子等等。并请家长监督学生在做家务的同时,能够回忆课堂上学习的操作方法。课堂构建的情境与现实生活越接近,越能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图式,获得的实践经验也越多。

总之,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越贴近真实世界,学习的效率越高。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来说,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是背诵某些词句,而是真正学会运用所掌握语言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越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就能够极大地增强学习效果。只有这样才有希望把智障儿童培养成残而不废的社会公民。因此,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运用自身知识结构形成新的认知图式,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提高智力障碍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

上一篇:优质课评比活动记录下一篇:物流统计文员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