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为首实践体验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德育为首实践体验

坚持德育为首 创新育人途径 篇1

创新育人途径

冷集镇小学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首,这是党的教育方针对德育的基本定位。我们冷集镇小学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保证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健康成长。

一、注重文化建设,营造育人环境

德育教育环境的好坏,决定德育教育的成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思想价值观和社会生活条件所发生的变化,德育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因此,我校从抓德育文化建设入手,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首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了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学校先后大量投入资金,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确立了“和谐、合作、文明、创新”的办学理念和“文明、勤奋、活泼、创优”的校训,教室外走廊上悬挂名人名言和名人画像,兴建大型文化墙、标准化运动场,完备的体育设施,确保校园文化沿着健康身上的轨道向前发展,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修养,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品质。

其次,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学习场所,它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因此,实现班级文化的影响力,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能唤起班级成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各班利用教室内黑板报、艺术角作为德育宣传的主阵地,既能充分展示学生个人才华,又活跃班级文化,同时,结合我校高效课堂建设特点,小组文化不可忽视。每个小组有精炼的组名,响亮的组训,这样加强了组内同学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也让班级文化成为学生活动的小天地。

第三,突出少队文化建设。学校少先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而少先队活动又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少先队活动在德育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坚持每周一的升国旗制度。在升旗仪式上要求少先队员、旗手和鼓号队统一着装,遵守升旗仪式要求,使之感受到升旗时的庄严;国旗下讲话以当前的国家大事、历史事件、节日习俗、名人故事等内容为主,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升旗手每周轮换一次,选各中队先进典型人物担任,并介绍他们的事迹,为学生树立身边学习的榜样。二是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广播站每天早晨和中午在学生上课前播15分钟,重点播放来自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和国家大事,起到鼓励和教育学生作用。三是利用红领巾监督岗强化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红领巾监督岗由少先大队部排班,每天由各中队轮换执行,具体负责当天各中队队员的文明行为表现,监督情况每天一记载,每周一总结,每月一考评,考评结果作为先进中队评选依据之一。

二、改进育人方法,提高德育实效

一是将德育贯穿各科教学之中。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各科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内容,挖掘德育渗透点,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机、有意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如:语文教学是把语言文字训练与德育教育统一,利用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感染、陶冶作用。数学教学重点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并要通过数学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精细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科学课教学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反对迷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要求教师运用教材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力,以指导学生的行为。

二是将德育贯穿各项活动之中。活动是德育的主要方式,学生的良好品德都是在各项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而且只有经过反复实践,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目的,如学校每月拟定一个德育主题,各中队围绕每月主题,以故事、朗读、歌舞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接受教育。

三是将德育贯穿常规管理之中。小学生正处于幼稚、可塑性强的时期,这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常规管理可以从行为上强化德育,也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学校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制度来进行常规管理,强化常规管理中的思想教育。学生在遵守学校各项制度时,不仅应知道怎样做,而且还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从根本上认识制度的重要性。因学校常规管理落实,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时刻遵纪守法,严以律己,逐步把外来的约束转化为内在的习惯,自觉地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

三、围绕育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才能取得实效,因此,我校在德育教育主题上突出育人功能,做到主题教育系列化、德育目标层次化,使学校德育教育蔚然成风形成特色。

一是开展主题教育。学校以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每年开展多次大型主题活动。如四月份,举行清明节扫墓活动,为缅怀革命烈士,继承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无私献身精神,让学生学习他们的先进事例,为烈士们献花圈、花环,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好好学习;五月份和六月份,为纪念“五一”劳动节和“六一”儿童节,举行精彩纷呈的文艺汇演;十月份,为庆祝“十一”国庆节,举行唱红歌比赛;十二月份,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学校举办法制讲座。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提高了同学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了综合素质,丰富了课余生活。

二是到社区为孤寡老人献爱心。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加强对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冷集镇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在社区领导、学校校长、大队辅导员等带领下,对冷集敬老院老人开展“红领巾向孤寡老人送温暧”活动。少先队员们用自己的零花钱和压岁钱给老人买慰问品、购买贺卡,对老人们表示了慰问。此外,在敬老院,有的同学们帮老人打扫卫生、洗衣叠被,说说话,捶捶背,揉揉肩„„在活动中老人们倍感家庭的温暖,敬老院里处处充满了欢声笑语。他们用爱心温暖了老人们的心,用实践行动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颂歌。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知道了尊老敬老的重要意义,同时看到自己的努力换来的是老人们的笑容,激发了同学们心中奉献社会的那份激情,懂得了用实际行动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从中懂得了应该对抚养自己成长的父母以及关爱自己的人学会感恩。

三是开展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学校以养成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公民道德素质。学校将思想教育与规范养成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各班中开展站好队、走好路、做好操、跳好校园集体舞活动,让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在开展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时,学校制定统一学习计划,并且将学习《规范》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班队会时间集中学习,通过观看爱国

主义影视片,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守纪律,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在活动中每位学生写出心得体会,存入学校德育档案。

四、开展德育研究,创新育人途径

德育是艺术,讲究方法、方式,不同的方法、手段会形成不同德育效果。在工作中,我校针对德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德育研究,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丰富特色德育内容。

一是针对教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学校成立课题组,进行立项研究。两年来,我校在市级立项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该课题已经通过市级验收结题,为我校留守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探索出了基本的思路。与此同时,今年春季我们针对理科教学中德育渗透薄弱的问题,有教研组长牵头,成立了“情感目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的研究”课题组,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是着力探讨“家教教育和谐”。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为增强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正面影响力和对孩子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我校每学期开家长会,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家长明确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由于我校家长会经常化、科学化、制度化,所以家长们普遍认为家长学校工作扎实,及时传授科学的家教知识,提高了家教水平。特别是在当今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家长学校传经送宝,有利于家长指导孩子健康成长,有利于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建设,增强了教育的实效。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创办“师长心连心”小报,搭建师长交流平台。这份小报每月一期,主要内容为:学校阶段德育要点及实施要求,优秀的育子案例,班级活动介绍,家长心声。目的是使家长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个全面的了解,从而给予积极的配合,促进家校教育和谐。“家校教育和谐”的做法,很受家长欢迎,促进了交流,提高了德育效果,提升了群众对学校的满意度。

德育为首实践体验 篇2

安全第一 教学中心

服务育人

——小学德育处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

本学期是我校健康成长顺利转制的关键时期,德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稳定生存与发展。德育处将立足现实,注重实际,严格遵循“德育为首,安全第一,教学中心,服务育人”的工作方针,强力推行“严格管理重过程,目标管理落实处,德育创新要实效”的工作举措,牢固树立“以稳定促发展,以发展求壮大”的生存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坚决保证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的正常运行。同时,德育工作人员要转变观念,锐意进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办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与方法,尽快形成独具特色的德育管理模式,并使德育工作向系列化、层次化、活动化、制度化方面发展。

德育重点

一、编织构建“12345”德育工作体系和德育管理思想,点燃五虎山学校德育工作指示灯。

二、开展以“我能行”为导向的成功教育,实现五虎山教育“六”字训(我能行,我最棒)

三、通过“人人当干部,学生管学生”的方法,创设学生班级自治,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体现并深化五虎山学校准军事化管理模式。

四、努力建立以班主任为中心,教官、生活老师为两翼的三点一面班级教育小组制度,为学校顺利改制奠定基础。

五、建立福州五虎山学校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成长的很痕迹。

德育管理目标

坚持“立人先立德,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理念和“以德立校,以法治校”的兴校方略,把“做人”的教育始终放在学校工作首位,营造全新的育人氛围,建立独 具特色的育人格局,深入贯彻实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实施纲》,努力夯实“管理标准化、工作规范化,行动军事化,服务星级化”的管理基础。

一、师德师品方面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师德无小节,处处皆楷模。根据教育部关于“师德必须是满分”、“教师队伍必须是百分之百的纯洁”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部颁“师德八条”和校需“师能八条”即“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和“德能正其身,才能称其职,言能明其志,笔能成其文,行能示其范,身能合其群,心能抗其挫,体能负其荷”。在全校开展“三爱六心”和“三讲三比”活动,纯洁队伍,提高素质,建设一支老中青结合,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稳定教师队伍。

二、学生思想教育方面

以五虎山学校德育网络为依据,超前、合理安排好本学期的德育活动,要力求做到“天天有内容,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使德育建设系列化、活动化、网络化、制度化。并且要保证“日有落实,周有检查,月的评比,期末有总结,学年有表彰,手中有典型。本学期开展以朴素四爱(爱父母,爱老师,爱集体,爱学校)和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自我)为核心的思想教育。

三、学生养成教育方面

开展以“文明礼仪”为切入口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定并逐步实施《五虎山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验行为目标要求》,从八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行规训练,力争经过三至五年的养成的训练,使五虎山学子男孩具有绅士风度,女孩具有淑女形象。

四、创优活动方面

加强五虎山师生精神文明建设,争创文明班级、文明教师、文明学生、文明餐桌、文明教室、塑造五虎山形象,体现了“形象是五虎山的生命,我就是五虎山的形象”的理念。

五、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重视舆论宣传与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向“处处有春光,处处有召唤,处处有方 向,处处有告诫”的目标迈进。完善班级文化建设,坚持升降国旗制度,及时做好时事新闻,学校简报、版面展示、通知通报,世纪之星广播、《萌芽》、《山风》刊物等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六、稳定与发展方面

以服务师生为本,以提高质量、信誉(服务、管理)求生存,以保证安全求巩固,以管好生活求稳定,以特色求发展,以积极创新取胜,将稳定与发展的思想贯穿于各项德育管理工作当中。

德育目标指数

一、德育处工作人员目标指数

1.出勤率99%以上; 2.日常工作完成率100%;

3.学校及教工评价满意率95%以上; 4.家长反馈满意率95%以上。

二、班级管理目标指数

1.班级学生成绩提高率100%; 2.班级学生稳定率98%以上;

3.班级学生安全率100%(无重大事故); 4.文明礼貌达标率100%; 5.文明学生合格率95%以上; 6.生活管理达标率100%; 7.文明班级评比合格率98%以上; 8.班级管理综合达标合格率90%;

9.学生及家长对班级管理满意率98%以上; 10.班级日常事务完成率100%; 11.班级学生犯罪为0。

三、体委工作目标指数 1.出勤率100%; 2.体育达标率100%; 3.体育课安全率100%;

4.学生健康及家长满意率90%以上。

德育工作措施

一、确定“德育为首,安全第一,教学中心,服务育人”的德育工作指导思想,重视德育过程管理,发挥德育的首位功能,实现各项德育目标。民办学校,安全是第一,质量是生命,稳定是大计,发展是根本。当前我们急需做的是: 1.德育——对学生进行朴素的“四爱”教育,关心教育、行规教育和 “我能行”教育学生自信教育。特别是要解决学生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行规养成及攀比心理等切合实际的问题。

2.服务——服务即教育,要做到优质周到。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要做好学生的教学服务、假日服务和特殊服务。尤其要处理好洗澡、理发、洗衣、吃饭等基本的生活服务。

3.安全——要做到警钟长鸣,万无一失。要杜绝学生摔伤、打架、物品丢失,私自外出等安全问题,保证学生的人身、财产及心理安全。

4.稳定——要求全体德育工作者坚持面向学生的三个“一切”,做到用心教书、用心育人。坚决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差生转化应付等现象发生。实施并实现“教学个个进步、让家长人人满意,使社会层层认可”工程。

5.发展——稳定学生是大计,发展才是硬道路。发展是我校目前的根本问题。要做到质量办学与规模办学齐头齐进。这就要求五虎山人转变观念(完成五个转变),用发展的观点指导工作,进行工作,并树立“工作是美丽的,工作“严恒实细高”就是发展的主导思想。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健全德育网络,树立德育首位意识。

1.学期德育处将有计划地对班主任、生活导师、生活老师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班级管理学及基本医疗生活常识的学习,定期举办工作经验交流会,并形成 了制度,探讨研究民办学校学生的教育方法,杜绝体罚、变相体罚、心理体罚学生等现象发生。明确“德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决不允许有“讲起事重来、做起事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思想和做法。优化德育管理,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考核和管理力度,提高德育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尤其是服务意识和教育意识。德育管理人员应是多面手和教育家,既是学生生活的服务者,又是学生思想的教育者,还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既是学生的老师,还是学生的朋友,更似学生的父母。德育处将不断调整,明确和界定政教人员的工作职责,努力培养建设一支“能力型+经验型+素质型”的管理队伍,形成群策群力、齐抓共管,人人都是管理者的育人格局。

2.遵循的“理论指导与实际操作结合,时令特点与教育规律结合,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结合,教育内容与成长规律结合”的原则,编构五虎山学校“12345”德育工作体系和德育管理心态,使我校德育工作“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内容”。

A.“12345”德育工作体系,即确定一个教育主题:每月教育主题,铺设两条教育主线:养成教育、思想教育。安排三次教育活动:课外活动、班会活动、升旗活动,亮化四道风景:校园、教室、寝室、餐厅。实行五项指导:会做人、会健体、会生活、会求知、会创新

B.“12345”德育管理思想,即贯彻一种思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抓住两个核心:以礼仪为核心的道德养成教育,以五爱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

实现三种转变:德育管理由随意型向规范型转变,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转变、学生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

搞好四个结合:德育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管理工作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常规工作与重点工作相结合。

学会五种能力:会做人、会健体、会生活、会求知、会创新。

三、借上级主管部门验收的时机,加大德育工作方法研究,充分发挥德育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1.民办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极强的实用功能,即针对性和实效性。但它必须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和德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总结下才能熠熠生辉。现行的德育工作应该逐渐完成10个转变:即变堵为疏;变斥为导;变惩为教;变他律为自律;变言传为身教;变检查为指导;从表面化转向深层次;从成人化转向生活化;从说教式转入活动化;从形式主义,就事论事,转向“教人求真、潜移默化”。

2.民办学校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筹建期,诞生期、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几个阶级和完成”从规模办学到质量办学“的转变,因此在德育工作上更要讲究方法。本学期,每个德育工作者都要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在转轨转制特殊时期,怎样转变观念,管好学生、教好学生,稳定学生。

四、加强和改进德育管理、发挥德育的首位功能和德育处在私校管理中的龙头作用。

1.按照教育教学和成人成长规律,小学侧重养成教育;初中抓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防止两极分化;高中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与灌输。各学段德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2.建立学期有主题,月有重点,周有评比,期末有总结,手中有典型;学生为主体,寓教寓乐寓活动的工作思路。

本学期以“我为五虎山添光彩”为教育主题,围绕“四爱”和“学会关心”为主要内容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注重并强化养成教育,把文明习惯、礼仪教育作为切入点,坚持制度管面,强制管点,严格管理训练,塑造“文明五虎山人形象”使学生习惯成自然,内化成规范。管理人员还要利用校会、晨会,对学生进行系列行为“规范”训导,抓好一日常规管理的检查、评分、公布和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坚持三个保证,即保证每天晨训五分钟,每周班会一次,每天班总结十分钟。

3.全体德育工作者要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精神。坚持目标管理、制度管理、走动管理。工作中做到脚勤、眼勤、嘴勤、手勤、脑勤、耳勤,常规管理要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常规训练要抓反复反复抓。各 位管理人员实行包干管理,各负其责,分工合作,高效多能。

4.军训不走过场,保证验收合格、会操合格。军训不仅训练队列,而且训练学习纪律,生活纪律,将文明礼仪教育和行规强化训练结合起来,把军训成果全面导入餐厅、宿舍、课堂、不断从校纪、班风、生活作风、学习习惯等方面作出快速反应,既要保持巩固军训成果,又要使教育教学有了良好的开端。5.发挥每周一升旗仪式的教育作用。继承和改进升旗仪式,坚持标准选好升旗手,升旗前要简单介绍升旗手的成长事迹。国旗下讲话要结合学生实际,符合时令特点和教育规律,要有导向性、针对性、激励性,时间不超过10分钟,学生、教师、干部讲话次数各占1/3。争取一个学年后,每班都能承担升旗任务。

6.认真落实德育转差工作,要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不放弃一个问题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争取做到一个学期,一个班级转化一个问题生。经过验收确认,予以总结表彰。

抓好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

1.十一月份为“遵纪守法”教育月,届时请政法干部到我校做法制报告,增强学生知法、学法、守法的观念,在三年级以上班举行“法在我身边”主题班队会,各年级举行“做自觉纪律的人”主题班(队)会。

2.强化“安全第一,警钟长鸣”教育,成立安全领导小组,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建立班级﹑学部、学校三级安全保障体系,安全教育贯穿始终,保证无重大事件和安全事故发生。在第十三周中小学安全教育周内,加强师生的安全知识和常识教育,坚持师生导护制度,防止意外突发事件发生。加大周末留校学生管理力度,尽可能成立假日学校,使学生在校学习有辅导,活动有组织,生活有照顾,使家长放心,学生舒心。

3.增设心理咨询室,配合医务室、体卫老师,利用集会、讲座、宣传、检查、普及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六、在教工中实施“三爱六心”教育,教育职工要忠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 校,挚爱自己的学生;对学生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对工作有进取心、有责任心、有专注心、树立良好师表形象。

实施“三爱之心”教育,以教职工的基本形象抓起,建立制度规范行为,以《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向社会、学生作出承诺,接受监督;抓师德教育,严格工作制度,建立政治学习和业务习制度,引导教职工明确自己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典型,正面激励,通过简报、《世纪之星﹥、《山风》、《萌芽》、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教职工爱护学生、勤奋工作的业绩,弘扬教师无私奉献的红烛精神、爱生如子的慈母精神,诲人不倦的园丁精神、忠于职守的人梯精神。

七、建立以学生自治为主体的德育管理体系。通过“人人当干部,学生管学生”,“我是小大人,我是小主人”活动,开展学生自护、自律、自重、教育,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充分发挥挖掘学生的管理资源。本期重点以“班干部轮流制”、“四爱”教育,“关心”教育及“我能行”教育为德育载体,发挥少先队的学生组织作用,进行学生的“自治、自理、自学、自信”自我教育。使学生由过去的“严防死守”到今后的“自我管理”,使老师由昔日的“包办代替”,到未来的“引诱扶放”。

八、亮化五虎山学校四道风景线,深入持久地开展到文明学校“宣传”活动,使各班学生努力达到“仪表端庄,语言文明、举止有度,讲究卫生,遵守公德、尊师守纪“的规范。

1.加强校园环境、宿舍、教室、餐厅文化规范与建设,营造“每面墙壁说话,每棵草木含情”,五虎山上风光好,无处景色不育人的良好氛围。2.建议在全体教师中宣传“三讲三比”即“讲文明,比师德;讲学习,比业务;讲敬业,比成绩。以此推动学校各项工作质量,上层次。

3.举行创建文明学校誓师大会,在学生中开展“向陋习告别,与文明握手”和“当文明礼仪示范生活动。

4.深入开展语言文明从我做起活动,以《中小学生日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日生活常规》为标准,以九月份“校风整顿月”教育月为契 机,规范学生言行,让校园文明用语成为日常用语,杜绝“出口成脏”的现象。

5. 开展争先创优学习教育活动,通过担任开展“夸其优,学其长”活动,让学生为自己树一个身边的典型,在此基础上,推选出各方面的学习标兵,形成争先进、比先进的比学赶帮超局面。

6.开展创建文明班级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创建文明班级活动,逐步达到班级常规的要求,并在班级中培养起文明的班风、浓厚的学风,形成人与人、组与组、班与班之间的竞争,提高文明程序,争当文明班与自治班。7.开展创“十无”活动,即无严重违纪、无吸烟,无骂人说脏话,无痰迹和乱刻乱画,无损坏公物,无饭菜带出餐厅,无在校园公开吃零食,无集合时拥挤喧哗,无考试作弊,无随便旷课、通过此类活动,消灭不良行为。

九、建立健全学校、家长、社会三结合的立体德育网络,开通“五虎山学子成才直通车”,利用家长函授学校,家长委员会,每月通讯(电话家访)等家校联系制度,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继而改进家教方法,提高家教水平,达到合力育英才的目的。

十、贯彻“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合力育人”的管理思路,建立班级教育小组,实行班主任负责制,形成班主任——配班科任老师——教官——生活老师,四位一体的教育小组新局面。

德育为首实践体验 篇3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校本开发、校本实施的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三个学科,分别要完成三周、十天和270学时,需要获得6个、2个和15个学分,其中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隶书于德育校本课程范畴。从2004年开始,我校德育处开始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对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课程进行开发,并逐步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学校特色。

一、“人生远足”体验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索

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精神,我校结合国家课程改革和学校德育工作实践的需要,我校于2004年自主设计开发了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人生远足”体验式校本课程,尝试探索社会实践课程新的实现形式。

1.课程模块

为便于课程的设计和组织,学校根据课程组织的地域范围,把人生远足体验式课程分为市内课程、省外课程和国外课程三个模块。

市内课程是的“人生远足”课程的主体,每个课程单元半天至一天时间;省外课程是“人生远足”课程的拓展,每门课程单元一至七天时间;国外课程是“人生远足”课程的升华,每门课程五至十五天时间。

根据社会实践课程学分认定要求,同学参与市内、省外、国外“人生远足”课程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参与三天时间可以获得一个学分,学分计算采取“零存整取”的办法,每个学期统计一次。

2.课程目标

根据“人生远足”体验式校本课程的特点和首都示范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我们提出,通过“人生远足”体验式校本课程,使同学们成为“真正的北京人、自豪的中国人、”的课程目标。

通过市内课程开发,把首都丰富的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纪念馆及其他文化场所,纳入德育资源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北京、热爱北京、服务北京,成为真正的北京人。通过省外课程开发,充分利用全国各地丰富的教育资源,把同学们的视野从北京扩大到全国,使同学们能够亲身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和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成为自豪的中国人。

通过国外课程开发,合理利用全世界多元化的教育资源,打破国与国之间的科学、教育、文化的界限和篱笆,把同学们的视野由中国推向世界,让学生能够在“地球村”内放眼世界、展望未来,使同学们成为卓越的国际人。

3.课程内容

“人生远足”体验式校本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文化类、科技类和自然类。

文化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主要包括《走进北京师范大学》、《走进中国美术馆》、《走进北京天文馆》、《走进北京现代文学馆》、《走进东岳庙》、《走进宋庆龄故居》、《走进郭沫若故居》、《走进抗战纪念馆》、《走进开封、洛阳、西安》、《走进多民族的云南》等。

科技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主要包括《走进中国科技馆》、《走进中国航天博物馆》、《走进古观象台》、《走进首都钢铁公司》、《走进北京钢琴厂》、《走进南宫地热村》、《走近三峡工程》、《体验上海磁悬浮列车》等。

自然类课程旨在使同学们感受自然美,陶冶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愉悦情感和审美情趣,主要包括《走进北京植物园》、《走进凤凰岭》、《走进生存岛》、《走进海南热带植物园》、《走进内蒙大草原》、《走进世界花卉大观园》、《走进蟹岛生态度假村》等。

最近几年,旨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拓展类课程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4.课程理念

在“人生远足”体验式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不断总结和提升课程理念的重要性,通过简洁而寓意深刻的课程理念,可以促进人们对课程的理解,消除课程开发中的很多误解和麻烦。“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人生即远足”是“人生远足”体验式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我们对这一课程的深刻理解和高度概括。教育必须走进生活、贴近实际,教育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教育必须终身学习,人生就是一次远足。

“主体教育、生活教育、体验教育”教育思想是贯穿于“人生远足”体验式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基本指导思想。课程实施必须坚持主体教育,学生是课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实施者;课程必须坚持“三贴近”,让生活成为道德教育的源泉;课程必须亲历、践行和反思,让学生在体验中升华。

“让北京文化、中国文化、世界文化融入到经纶校园文化之中”,这是我们解决社会实践类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和谐关系的有效策略。通过参与各种人生远足课程的同学在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传递,通过学生演讲、报告和主题班会等,让学校文化更丰富、更多元,让所有同学都能在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浸染下成长、提升。

二、“志愿服务”体验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索

志愿服务活动是在北京市团委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服务基础上,结合我校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而逐步开展起来的。从2007年开始,我校结合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把志愿服务与社区服务课程开发统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经纶特色的志愿服务类校本课程。

1.课程模块

由于社区服务的范围比较狭窄,组织管理比较困难,基地建设存在涌堵现象,我们把志愿服务的范围扩大到家庭、班级、学校、社区和社会五个方面,因此,志愿服务也就包括家庭志愿服务、班级志愿服务、学校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和社会志愿服务五个课程模块。

家庭志愿服务课程模块主要是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服务于家庭生活,提高自理自立能力。班级志愿服务和学校志愿服务主要是在班级和学校内的志愿服务基地开展活动,服务于班级和学校的爱心活动;社区和社会志愿服务主要是在自己家庭所在社区、学校所在社区以及学校建立的社会志愿服务基地开展活动。

由于志愿服务活动分散性和零散性的特点,我们对志愿服务活动采取灵活的学分管理办法。根据家庭、班级、学校、社区、社会不同模块的特点不同,我们采取按小时计算服务时数的办法,所有志愿服务模块累计达到五天时间可以获得一个学分,学分计算采取“零存整取”的办法,每个学期统计一次。

2.课程目标

根据“志愿服务”体验式校本课程的特点和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了“爱满经纶、爱满天下”的课程目标。

志愿服务是一项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爱的事业,而爱是道德的原点,学生有了爱就会自然产生很多道德品质。

学校希望把“爱满经纶、爱满天下”作为“志愿服务”体验式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让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奉献爱、传递爱、学会爱,实现爱满经纶。一批批同学走进社会后,他们的爱心将回传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最终实现爱满天下,让世界处处充满爱。

为推动课程的落实和课程目标的实现,我们还推出了志愿服务标兵评选活动,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实施情况,评选家庭志愿服务之星、班级志愿服务之星、学校志愿服务之星、社区志愿服务之星和社会志愿服务之星。

3.课程内容

“志愿服务”体验式校本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凡是能够体现爱心奉献的活动都属于志愿服务校本课程的开发范畴。

家庭志愿服务内容主要是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起居,服务于家庭环境整洁和一些家务劳动的完成;班级志愿服务主要是小组合作和同学互助,侧重班级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和谐氛围的营造;学校志愿服务主要是在校内实验室、公共场所等几十个志愿服务基地内完成,也包括元旦、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中招募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区志愿服务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所在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社会志愿服务内容主要是学校、年级、班级在社区建立的各种服务基地的活动内容。

4.课程理念 在“志愿服务”体验式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把志愿服务简单理解为劳动服务,认为是一种低层次的付出,对志愿服务的认识高度和深刻性不够,因此,学校不断总结提升志愿服务的核心理念。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北京市青年志愿服务的宗旨,我们在学生中广泛宣传这一宗旨。

“以爱育爱”是我们提升出来的志愿服务核心理念,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奉献爱,在爱的奉献中传递爱,在爱的传递中学会爱”。这一理念的提出,提升了志愿服务的价值和品位,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课程的认识也明显提升。

我们还在学生中开展征集志愿服务标识活动,开展校园处处涌动小红帽活动,开展08奥运城市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国庆60周年庆祝志愿服务活动,让同学们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体验志愿服务的精神和理念。

上一篇:五年级上册教学案例下一篇:谁在叫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