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 篇1

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课程简介】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我国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出了方向: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即为了更为有效地教学要努力做到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化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 展现出新的前景„„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 重视多种媒体的配合使用,以提高教学效率。化学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极大地有利于学生的化学学习,而在化学教育中要做到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关键在于教师。从相关的文献上看到,当前我国中学化学教学还远不能在化学教师中实施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这必然影响到化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化学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使其能够实施该工程的基本途径。本专题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是如何理解化学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第二是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与形式,通过案例应用讨论,第三是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学习要求】

认真学习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学习与理解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主要理念和一般实施方法;从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所列内容或探究活动的建议中选择某个主题进行研讨;通过收集有关资料、提出探究目标、构建实施方案或教案、总结与反思;实施一节课;评议及交流。

教师团队

【主讲教师】

温利权

北京二中,中学一级教师。200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曾获:全国中小学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北京市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评比一等奖;东城区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论文在《中国考试》《交互式电子白板精品课例(高中部分)》等期刊发表,10多篇论文及教学设计获全国、北京市一、二等奖。参加北京市基础教育“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化学新课程复习课教学时效性的研究及同步练习》的编制。

专题讲座

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温利权(北京二中、中学一级教师)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我国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例如所谓的“课件”很多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CAI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国内研究人员对多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并且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何克抗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他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解月光则提出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的观点。她提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也有较少的时候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创建主导 —— 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为目标,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而不是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的一种教学理论。整合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这一教学理论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所需要的。作为一种能力,它要求教师达到以下几方面标准:理论知识方面: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概念,准确把握整合的实质,熟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模式。信息技术方面:熟练掌握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教学设计方面:能够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中能够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教学实施方面:在教学中,倡导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能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并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效果,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经验方面:有丰富的新课程标准实施体验以及多媒体教学经验。教师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觉醒和感悟以及对信息的态度和兴趣。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捕捉、分析、判断、吸收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特别是对有关教育教学信息的敏感度,表现为认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能在教学实践中自觉的运用信息技术;愿意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整合等。教师的信息意识到位,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规律,整合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 :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通过在学科教学中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达到提高学科教学效果、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双重目标,是一种双赢的行为。所以,教师的整合能力是以信息技能为基础的,整合能力的发展会受到教师信息技能的制约。

二、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与形式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基础

网络环境下的备课、上课及教学研讨:例如:基于网络的信息搜索和选择、保存,简易教学网站的制作,基于网络平台的上课、评课,远程可视化教学讨论系统。

(二)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与形式。.提供教学情境素材。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情境素材,跨越时空限制,在最短时间提供最大信息量,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学习。好的情境素材不仅扩充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启迪学生思维。情境素材对裸露的知识进行了包装,赋予知识学习的价值。(1)Powerpoint(简称 ppt)

ppt 文件制作方便,图文并茂,感官冲击力强,可以增加课堂信息传输的数量及质量,但是交互性不够,化学中的一些方程式、装置图等输入等不够方便。

PowerPoint 的应用:

1)新建、保存幻灯片:文件——新建幻灯片;文件——保存 / 另存为。

幻灯片母板的修改:视图——母板——幻灯片母板。

调整背景色:格式——背景——其他颜色 / 填充效果。

自定义动画: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

2)幻灯片中小动画的制作。

3)超级链接(文稿内部、外部文件、网页)。

4)插入影片(利用超级链接;插入——影片和声音;利用控件工具箱)。

5)无缝嵌套 Flash 文件(利用超级链接;利用控件工具箱)。

(2)IE软件(Internet Explorer)。

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化学课改要求教师联系实际、STS、多种感官参加学习,关注学生差异,扩充学生视野等等。这都可以借助网络开发教学素材来实现。

(3)视频文件的修改与应用。

可以利用 Windows Movie Maker、超级解霸、X Video Converter 等软件对视频进行简单的编辑,如截取视频片断,多个片断的合并,格式的转化等,使其在课堂上更加适用。.再现知识形成过程,提供知识结构图等。

形式可是ppt Mindmanager 等。案例1 :初三案例 碳元素知识结构图。案例2 :高一案例:物质的量。(具体案例参加拓展资源文件夹中这两个案例).提供化学微观世界的学习。

化学微观世界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与化学整合,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提供实验教学的支持。

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对于以下情况有帮助:

对于想象不明显的实验,通过模拟将现象放大;严重污染、较危险的,在一般实验室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微观概念及微观结构,利用计算机能够将微观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具体、复杂为简单;错误的实验操作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实验,模拟实验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化工生产中的生产流程。例如浓硫酸的生产过程,书本的静态图给人的只是零碎地片断,而模拟之后动态演示易给学生一目了然的感觉;反应速率较快或较慢的实验。采取录像定格、慢放和重放等手段能方便观察实验过程;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利用课件进行环保教育,如各种因为环境污染而受到破坏的大自然图片,各种关于环保的视频,会在学生心中引起强烈的震撼。.提供网络学习、研究的平台。

形式可以是IE,博客,远程可视化教学讨论系统等。远程可视化教学讨论系统可以实现网络平台上的听课、评课,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促进不同区域、不同国家化学教师的教学研讨。.其他:电子白板或其它有用的化学软件。

Excel的应用:设置公式显示,计算学生的总成绩,计算各科成绩的平均分,条件格式挑选数据,成绩的排序,创建和编辑统计图表,百分制变为等级制。

三、初三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媒体,如教具、实验、黑板、操作等还是要有的,而且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学功能。

第二,选题要合适,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信息环境中教学,如大部分的理化实验课,就不适宜。对于可用可不用的,就不用。同样教学效果的情况下,要考虑经济效益。

第三,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习的过程交给学生,教师应当做些什么?在不同的课型中,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又应该怎样体现?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出现撒手不管或包办代替的现象,整合课变成了自学课或传授课。

第四,要考虑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整合课是以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为基础的,课程的需求要与师生的水平符合。

第五,整合课所用教学时间,一般比传授课要长些,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好时间安排。其余更多,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分享更多成功的经验。

四、从哪些方面评价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重点和难点、信息技术、教法和学法、结构和过程、设问和板书、师生的表现和互动等诸多方面。从信息技术方面看,信息技术选择的类型和内容是否适宜,应用地是否恰当,是否促进了学生认知的生成和发展等。评价的依据应以教学设计、课堂观测、课后测验、问卷调查、专家点评等资料为主,经统计处理后做出定量或定性的评价。

谢谢大家!

互动对话

【参与人员】

胡玉娇(北京教育学院崇文分院、高级教师)王 耀(北京四中、一级教师)吴卫东(北京八十中学、高级教师)

【互动话题】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2 .如何处理好板书、PPT、学案之间的关系?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帮助解决化学教学实验条件较差的问题? 4 .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误区分析

案例评析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授课教师:李庆荣(北京市第109中学、中学一级)评析教师: 胡玉娇(北京教育学院崇文分院、高级教师)

【课堂实录】

【案例评析】

李庆荣老师“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这节课在学生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上有很大的创新,值得一线教师学习。李老师将学生分为蛋白质研究小组、糖类研究小组,蛋白质研究小组又细分为3个小组,分别研究: 1.缺少蛋白质对健康的危害、蛋白质的存在和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2.以血红蛋白和酶为例,说明蛋白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3.一氧化碳(CO)、甲醛对人体蛋白质的侵害。蛋白质研究小组采取组内合作、小组代表上讲台利用PPT向全班同学汇报、教师进行补充的形式展开学习。糖类研究小组则采取学生剧表演的形式和全班同学交流,内容涉及糖类的组成、在人体内的消化、富含糖类的食物以及霉变大米为什么不能食用。接着,教师又向学生简单讲授了油脂、维生素的存在和用途,概括出营养素和平衡膳食的内容。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李老师的第一次尝试,也是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第一次尝试。本节课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也很有效,学生自主制作的PPT图文并茂,既是对课本重点知识的展现,又联系实际拓展了教材内容,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学习。视频实验的应用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根据课后学生调研的情况,学生反馈如下:

王真:我觉得这堂课的方式很新颖,由学生的讲课更能让我们进入到他所讲的内容中,同学查的资料很好,做的幻灯片很有意思,课上所讲的知识印象更深,也给同学一次在台上讲课的机会。

陈沐禾:通过查找资料,我学到了许多教材中未涉及到的知识。在课上观看ppt、食品,听老师、同学的讲解,亲自动手实验,这些使我的知识学得更加透彻,记得很牢。

马增辉:这节化学课采用小组合作式,更好地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意识、默契度,没有人不听讲,积极发言的人多了。张雨洁:在课件与视频的展示下,更好地记住知识,穿插着老师的讲解,把不懂的地方更正,使整堂课充足,又充满快乐。

李老师能够得到学生这么好的评价,在于她真正以促进学生发展来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第一权利交给学生。这节课给了学生开阔的视野,从营养物质的学习到健康观念的建构到健康行为的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由于李老师上这节课是上午第一节,李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 今天早晨是否吃了早餐?展示早餐中你认为含哪些物质营养成分高?展示早餐中你认为哪种食物是主食?学完本节课以后,反思你的早餐还有哪些不足,今后如何改进?用这些具体的问题驱动学生学习,学完营养素后,利用膳食宝塔的知识反思自己的早餐如何改进。由早餐问题的关注到一日三餐的关注,到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使人终生受益。总之,创新学习方式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设计不同的小组任务,如何应用不同学生的特长开展合作学习,如何处理好学生汇报和自己讲授的关系。这对教师课堂教学生成性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需要同时发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管理者的角色。

本节课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教师多年教初三,对营养素的知识掌握不够深刻,有些知识细节的处理不够严谨。例如,关于蛋白质的存在,首先要向学生指出蛋白质既存在于动物体内,也存在于植物体内。其次,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加强,语言应该更为流畅,有感染力,避免多余的或者琐碎的话。教师要使课堂有较大的开放性,这意味着教师思维要更为敏捷,教师临时组织语言的能力、教师关于学习各个环节过渡的语言都显得尤为重要,李老师在这方面还需要提高。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上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如果在农村地方多媒体技术不足的情况下,学生代表可以组织其他学生阅读课本。教学需要优化整节课的问题设计,使问题设计更有逻辑关联,既体现学科知识逻辑又体现学生认识发展逻辑。在课堂上李老师有些问题比较随意,希望引起广大老师的关注,以便改进。

思考与活动

1.化学知识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相对于传统授课具有明显的优势,体现在教学的哪些方面?为学科教学带来了那些改变?

2.课程整合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例如幻灯片与板书的结合、实验与动画的关系等,如何避免当前课堂整合中的问题,更好地发挥整合的优势?

参考资料

【相关资源】 1.关于洗发液(学生研究成果).ppt 2.乙烯的结构和性质.ppt

3.科学家们对空气成分的研究.ppt 4.物质的量.ppt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 篇2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知识,在理解一些知识点时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化学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晦涩难懂的化学理论知识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示给全体学生,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从多个角度给学生多感官的刺激,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在课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

例如在讲解初中化学“一氧化碳的还原”时,由于实际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教师可以利用Flash制作虚拟的化学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在模拟实验中拖动一氧化碳分子和氧化铜分子来点燃这两种物质,在反应结束后会生成铜单质和二氧化碳分子。学生可以通过对模拟实验的具体操作,仔细观察整个还原过程中每种物质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而可以更加容易的理解一氧化碳分子是如何发挥还原性,将氧化铜分子还原成铜单质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弥补实际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加深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式的学习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该逐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以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初中化学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全体学生安排为一定的小组进行合作式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在小组内部分工协作,合作完成实验并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相应的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协作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初中“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及相应的合作任务:二氧化碳有那些用途?这些用途主要是由什么性质所决定的?接着,教师可以通过目标的确定来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式学习,学生会更加深入的了解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此外,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以下途径完成:分析讨论———设计实验———操作验证———观察实验———得出结论。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谈论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然后鼓励他们设计相关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得出具体的结论。

三、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化学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端正的学习态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应的化学知识。但是初中化学中有一些实验存在较大的危险性,还有的实验无法进行实际的操作,这就使得学生在理解相关知识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合理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相关的化学实验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些不足。

四、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将信息技术合理有效的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不仅需要物质因素,即要有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多种媒体,更需要体现技术的灵魂,即理性因素,它主要包括理论、方法、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要灵活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更需要将本学科的特点与教材以及学生进行有机结合,设计科学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多媒体技术既能将知识以更为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更能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例如在讲解初中化学“石灰石”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可以先给学生利用Flash播放明朝爱国将领于谦的一首诗《石灰吟》,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接着教师再给学生播放有关石灰石用途的图片,紧接着提问学生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原理,引出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然后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做实验,归纳出碳酸钙的检验所需要的试剂,并写出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现象以及实验结论。在这节课结束时,教师再带领学生朗读《石灰吟》,让学生来分析诗中“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所包含的化学原理,使得整节课前后呼应,凸显出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信息技术;整合;微观现象

化学属于传统的自然学科,自然学科的特点是严谨、具体、形象。在传统教学中囿于条件限制,我们只能局限在理论解说和实验室操作两个环节进行互补认知,但是有些化学现象和概念理论解说乏力,而实验操作又无法全部进行。在我们一筹莫展之际,集影声一体的多媒体走进了化学课堂。这样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学生无法观察到的微观化学世界给大家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多形式、多角度地认知化学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鉴于此,笔者特此总结几条初中化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心得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驱动力。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厌烦,所以化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的理论宣讲,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用形象、活泼的知识展示方式来吸引学生兴趣。

比如在教学鲁教版初三化学《海水中的化学》时,我们无法将海水搬运到实验室,学生大多也无法想象海洋中丰富的化学矿产资源。这时候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视频、动画的形式带大家到大海深处发现和探索,为学生开拓了全新的广阔的海洋化学背景,

让抽象的知识通过直接、形象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多感官刺激,满

足了学生猎奇、求知的双重探索欲望,充分激活探索和学习兴趣。

二、借助媒体动画,展示微观世界

宏观现象和物质我们可以在实验室通过肉眼观察,但是微观反应和变化即便通过显微镜也无法进行仔细观察。如果只靠教师微不足道的口头描述来想象,那肯定会出现理解偏差。这就需要我们借助多媒体视频和动画来将微观化学的变化形象、直观地将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展现出来,这样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引导学生全面认知微观世界,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

如我们在学习鲁教版《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时,笔者就通过科普视频和动画,让大家观察化学物质:钙、铁、锌等是如何在身体里结合、反应,最终起到保健的作用;学习《钢铁的锈蚀与防护》时,通过微观化学模拟实验让大家观看钢铁是如何与氧分子反应产生Fe2O3的,这样便于大家针对形成铁锈的条件来推理如何防

护钢铁生锈。这样引导,不但有助于展示抽象的化学知识,更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习质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创新。

三、借助媒体模拟,完成高难实验

化学实验的条件千姿百态,其反应程度也各有强弱,反应时间长短不一,也有的实验对有毒气体收集操作要求高,这样无疑都给我们的动手实验带来了困难。这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中束手无策的实验,就可以借助媒体模拟实验来引导学生认知和學习。形象、直观的模拟实验可以具体慢放到每一个细节,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全面掌握化学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比如在学习《远离有毒物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摄入重金属和一氧化碳等有毒物质会破坏我们身体机能的知识,因为接触有毒物质,怕出纰漏影响学生健康,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模拟实验来完成:先观看多种金属中毒和气体中毒的科普资料篇,大致掌握中毒后的症状,然后再选几样常见的作为重点。比如一氧化碳中毒的微观原理给学生进行实验模式。这样大家不但认识了有毒物质,而且掌握其对应的中毒原理及症状,对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规避风险奠定基础。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的实验过程,情况逼真,可见度大,可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形象信息,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四、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化学知识

课堂只有短短的45分钟,这点时间只够学生认知化学概念

和基本现象,大量的知识拓展要在课下完成。传统的知识拓展就是到阅览室看书,在汗牛充栋的阅览室想找到我们需要的材料很难。所以,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知识拓展。例如,在学习物质的用途、工业生产、环境问题时,可让学生先查找资料,制作软件交给教师,然后教师将自己和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发布于局域网中,上课时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收集,找出有用的资料进行处理,最后得出正确结论。网上的资源不但更新快,而且容易搜集,只要输入关键词就能学习有关知识,所以我们一定要利用好网络这个拓展知识的园地。

上文是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对如何整合初中化学和信息技术的心得体会。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抱残守缺,要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巧妙利用多媒体来化解抽象知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辅助教学,使教学的每一步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高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是我们的辅助工具,我们切不可为了省事而滥用。

参考文献:

李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意义及原则[J].电化教育研究,2004(05).

(作者单位 四川省平昌县岳家小学)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4

信息技术已经进入课堂。传统化学教学中的教学媒体虽然形象、直观,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最大限度地以声、形、视听等手段,形象逼真地进行模拟,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上课以讲述为主,有些内容无法描述的情况。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了课堂容量,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为化学教学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因素,它是推动一个人主动学习的内在的动力,引导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在化学学习中获得快乐和享受,这是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然而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固定的,而要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创性来满足学生探索心理的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对九年级学生而言,化学是一门新学科,这对于刚刚接触这门课程的他们而言,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感,很多人对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化学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抓好“入门”教育,将这种兴趣及时加以深化和延伸,相信学生很快就会对化学这门课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学。计算机多媒体直观形象、声形具备、表现形式多样,从而能极大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大多数农村初中这个实验是不能完成的,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动画模拟,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样的效果很不错。这时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就会充分展示出来,通过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错误操作,既能避免实际操作带来的危害,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弥补实际操作带来的一些缺憾与不足。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为今后更好地学习留下伏笔。信息技术可以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的特点是速度快、容量大。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特点设计制作课件,有利于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如在学习“保护水资源”时,课前精心设计一份课件,在这份课件上不仅有详细知识点,而且做了很多动画,同时又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最后还配了一个例子进行分析,事后证明这一节课的效果比教师单纯的讲述要好很多。

在制作复习课件时,要注意复习不应是简单的重复,应是深层次的扩展。可以把所有的化学仪器分成若干组,构成实验专题,用录像分别展示各仪器的操作方法及注意问题,然后精选不同层次的实验题组(最好是历年中考题)做成多媒体课件。首先在屏幕上显示出各种仪器,让学生按题目要求选择需要仪器,然后按步骤用鼠标拖拉进行组装拆卸,如果违反操作规程,计算机会及时提示。实验搭配好后,可选“开始实验”按钮,计算机会简单模拟出气体流向、实验现象、实验原理等。

用几分钟的时间就解决一个专题的复习,这在传统教学中至少需要半节课。在整个复习课中学生始终带着高涨的情绪来学习和思考,由动手动脑到产生兴趣,在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活动中思维活跃、记忆深刻,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又如讲解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蒸发时,该实验要求在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这个较多量是不太好把握的,如果提前停止加热,固体不会被全部蒸发出来。演示起初学生是有兴趣的,在搅拌的过程中,性情较为急躁的学生逐渐失去耐心,导致注意力分散;到停止加热时,到底滤液被蒸发到什么状态,有些学生已不再仔细观察,而且后排的学生也看不清此处的操作。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实验规范操作的学习,也不利于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若把蒸发的演示实验做成课件,播放给学生,可以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在教学活动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他们自觉积极地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可以引导学生自学,调动学生主动性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讲授酸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邮箱、班级校友录、论坛等,甚至可以用上通讯工具如电话、手机短信等,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可以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与全班同学共享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创造精神,实现学习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友爱,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和知心的朋友。信息技术可以辅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生动、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的启迪。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实时地综合各种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不仅有静态信息的形式,而且还有动态信息的属性,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完成传统教育所不易或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实验,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模式。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展示传统课堂上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空间结构、金属的电化腐蚀等。所有这些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空间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难以通过实验向学生直观展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不深。通过动画来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如氯化钠、氯化铯、金刚石和石墨等的晶体结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还可以用动画模拟出一些教师无法演示的错误操作引起的后果,如把水注入浓硫酸后硫酸飞溅;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入氢气引起爆炸;组合装置中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从溶液中撤导气管引起倒吸;等等。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给学生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对那些有较大危险性的实验、污染较严重的实验和对身体有害的实验,也可用动画模拟,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安全无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同时又能使学生加深认识,深化理解,提高学习能力。因为这样给出的感性材料生动形象,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趣味盎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空间的扩展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师必须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在不断提高本学科专业水平的同时,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必须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只有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和化学学科的特点,才能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整合,探索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质量和效率。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 篇5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 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近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推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熟练应用信息技术, 已然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核心和教育的培养方向, 在课堂教学中熟练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不断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中学化学; 信息技术; 课堂融合;

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为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气氛提供了先决条件。通过大量的时间, 我们看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日常教学中,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融合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融合在教学实践中具有积极意义

课堂教学信息化是当前广大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媒体往往是化学模型、教学挂图等等, 而更多的则是使用语言进行详细的描述。这样的教学媒体对于教师展示教学内容形成了重大的挑战。课堂教学中, 教师主要依靠丰富的语言、生动的讲解对所学知识进行详细的讲授。在精细备课的基础上, 教师可能给学生呈现一堂丰富而精彩的化学课。但是, 一方面学生经过长期的同一模式的课堂教学, 对课堂教学出现了疲劳;另一方面, 部分学生由于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所学知识理解不够深入, 久而久之, 逐渐积累, 导致对所学知识毫无兴趣。而信息技术因其多样性, 大大改善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性,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其直观性, 多元性大大提高了化学课知识的展示, 缩短了课堂教学时间, 增加了课堂容量,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精讲多练。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使用的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 实现信息技术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缩短了课堂使用时间, 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信息技术对于初中化学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师的教学操作中, 还是由于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不够熟练, 或者对于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融合不足, 导致了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干扰课堂教学的现象存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灵活性和交互性差

由于化学课使用的实验展示或者动画展示, 都是一些既定的程序, 所以他的灵活性和互动性比较差。从科学的角度来说, 任何实践都有失败的可能。但是, 在化学实验展示中所展示的所有实验都是非常完美的。这样的完美实验本来就有违科学精神, 久而久之, 容易让学生产生化学实验本该如此完美的错觉。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该将化学实验的展示和化学实验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让学生通过化学展示了解最完美的化学实验结果, 同时也通过化学实验操作了解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切问题。另外, 动画展示过程或者科学实验展示过程往往缺乏互动性, 这完全掩盖了科学实验过程本来的面目, 也压抑了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的互动和组织能力, 以及动手能力。因此,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过多使用信息技术并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而应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处理。

(二) 过多的直观展示抑制思维发展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因为其直观性、高效性和趣味性, 有效提高了学生对于该科目的学习兴趣。但是, 过多直观的展示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长期的动画展示会严重抑制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当前教育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 所有的课堂教学和知识讲解, 应以学生核心素养提高为目标。任何课堂教学应该优先提高核心素养, 其次注重学科教学。过多的信息技术手段也许能够提高该科目相关知识教学, 但这种教学手段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意志品质的压抑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因此, 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使用教学媒体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 采用多种教学媒体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服务于课堂教学, 避免出现由过去教师无聊的满堂讲解转换为乏味的满堂视频, 出现课堂教学被信息技术所绑架的现象。

三、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设想及展望

在教学中,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是当前教育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在未来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做到以下两点。

(一) 明确课堂教学的.核心和教育的培养方向

在当前教育发展阶段, 教学手段多样, 课堂模式和课堂实施手段层出不穷, 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或者采取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要思考并明确教育的主要目标。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 我们要培养的是具备学习能力, 能够坚持学习的人才。技术革新日新月异, 掌握一样技术已不能满足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须要。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学习能力, 才能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此, 在我们课堂教学改革中, 无论采用何种手段, 都应该以服务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 抓住这个核心, 根据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

(二) 熟练掌握各类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服务于课堂教学, 服务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一核心, 就必须首先掌握和熟练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特别是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 其表现形式多样, 可达成的效果复杂, 就是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地尝试和应用, 不断提升自己对于这些手段和技术的熟练运用,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目标和自己预想的教学过程, 选用适合自己教学的教学手段、教学媒体和教学措施, 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使用能有效提升化学教学的效率, 并以较少的时间投入获得极大的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但我们要辩证地处理好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的关系, 才能逐步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不断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隋旭东.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4) .

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 篇6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已将计算机引进课堂教学。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内涵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信息技术核心的模式下,就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作浅显的分析。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

如在学习“空气污染”时,我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1:工厂烟囱中排放的大量废气;演示2:燃放烟花爆竹;演示3:2013年1月在京津冀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能见度下降,人们出门都戴上了口罩。提出问题1:你认为上述现象对空气质量产生什么污染?2:你所生活的环境还有哪些污染源?有什么危害?3:你认为如何从根本上防止污染。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并在课后尝试撰写有关环境污染的小论文。在老师的影响下,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有的自己上网搜集大气污染的资料,撰写小论文,有的逛书店或到图书馆或到工厂拍照,制作有关空气污染的手抄报,有的自己制作近期保定市PM2.5浓度变化示意图,提示大家在雾霾天气减少外出。通过这样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让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热点。

二、运用多媒体解剖化学难点

利用计算机模拟可以把静态图示转变为动态图示,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增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使“教”与“学”变得易于开展。

如在学习苯酚的性质时,我就让学生观看计算机动态演示的 苯酚分子结构模式,再根据苯酚的结构,讨论苯酚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被苯酚的动态模型所吸引,讨论热烈,他们在讨论中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再通过联想和 类比,认为苯酚分子中含有苯基,应具有苯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卤化、磺化、硫化、还可能具有可燃性;又因为苯酚分子中含有羟基,应具有与醇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氧化反应,取代反应以及与活泼金属(如钠)反应。再提出同学们能否自己设 计实验方案呢?讨论又达高潮,有的学生提出:将金属钠与苯酚直接混合加热,有的学生考虑到固体物质间接触面小,于是想先配成苯酚的水溶液或苯酚的乙醇溶液,有的学生讨论出苯酚溶解在苯或四氯化碳中配成浓溶液,学生讨论热烈,讨论出的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最后借助实物投影仪演示实验全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也得到一次升华。

三、利用多媒体,可以增加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通过实验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基础化学教学中,教师是非常重视化学实验的。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化学实验教学上的弊端,使化学实验教学得到优化。

1、放大实验现象。

目前做化学演示实验所用的仪器多为试管。一个明显的实验现象,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观察清楚。而多媒体能够将实验现象经过投影可以放大几倍,使教室中远离演示台的学生也能清楚地看到。有些实验只有细微的变化或变化现象可见度不高,如果通过投影放大,可以清晰地反映在银幕上。如钠与水的反应,使用实物投影仪“现场直播”,学生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金属钠在水面上四处游动,熔化成一个光亮的小球,在钠球的后面,画出一道道美丽的红色尾迹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2、可以做反面实验。

在实验课上,有些实验是不能做的,比如有些实验的危险性较大,还有的实验无法实际操作。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模拟错误实验造成的后果,给装有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的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后生成的水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制取氧气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管,会出现水倒流回试管使之炸裂的情况;还有错误操做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液体沸腾飞溅;点燃没有检验纯度的氢气导致氢气发生装置的爆炸;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停止加热,后将导管移出水面造成水倒吸试管炸裂等

四、扩大教学容量

运用电脑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其大信息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原因之一就是做习题负担太重。教师若在教学中使用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不但能增大教学容量,加大训练密度还能减轻师生抄题、擦题等无谓的负担,让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究发现。在复习课中,展示一个单元乃至一个专题内容的知识网络,更整齐的表格,有利于学生思维清晰的接受知识之间的互相关联。当然,信息量一定要把握好度,课堂容量要适当,不能一味地增加容量而不顾学生实际,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确定适当的容量。

五、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1、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按信息技术和其他手段相结合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要做到对每节课都能认真备课。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使用多媒体,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才是信息化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信息手段必须服从于学生,服从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不脱离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的长处与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长处相结合,充分实现教学的完美。

2、同一知识内容,经过讨论、板书、实验、录像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更替出现,可以促进记忆。但要注意,不同手段展示同一内容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层次,否则易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思维的积极性。另外,要根据不同角度,不同思维要求实施分层 教学。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设计成一个斜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竿爬”。随着教学手段的丰富,还要考虑各手段应用空间的分配问题。怎样把学生从兴趣引入思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不要让学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让他们怎样深入研究下去是教师应时刻注意的。

3、模拟实验不能取代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就在于能够模拟,可以这样说,中学化学几乎所有的演示实验计算机都能较好模拟出来。正因为如此,许多课件在开发时,就将演示实验百分之百的模拟化,表面上其效果是即节省大量教学时间,又让学生在音乐、动画中轻松记住了,这些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但忽略了学生实 3 验无异抹杀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因此,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仍要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传统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疑惑与问题。只要教师敢于利用信息技术,同时紧紧结合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中心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就必能大幅度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

【2】龚从荣、何浪

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3】郭绍青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电化教育研究 》

【4】钱扬义等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 《课程 教材 教法》 【5】余敬忠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 篇7

一、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环节, 给课堂知识学习埋下伏笔,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这一节课时就可以在课件中播放录像, 展示火灾给人身和财产带来的危害、损失, 还有灭火的各种方法, 如何逃生等。为了最大可能地给予学生强烈的感性认识, 可以制作成多媒体展示给学生, 学生就会联系生活经验, 去思考、分析, 使枯燥无味变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二、利用信息技术, 展示物质的微观世界, 攻克教学中的难点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来完成, 能观察到宏观的现象, 学生容易理解;而反应实质是用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离子来解释的, 教师凭嘴来解释学生不好理解, 如果做成课件演示模拟, 学生一目了然。如:氧化汞受热分解我们可以制作动画, 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 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这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分解、重组, 变抽象不可视为形象可视。这使得学生可以从动画中深刻体会到微观世界的奥妙, 形象地构建起自己对微观世界的认知结构。再如学习《原子的结构》一课中, 设计Flash动画显示原子内部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通过Flash动画演示, 可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更为直观, 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容易突破教材难点。

三、利用信息技术, 使化学相关知识条理化

在进行复习时, 每堂课的知识容量很大, 通过多媒体可以把知识进行整合, 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对相关知识点先进行分析, 然后对应知识点进行练习, 学生参与回答, 并将答案在屏幕上显示, 最后将整堂课的知识点形成脉络在大屏幕上呈现, 学生对知识点的关系就很清晰, 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对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制取这个部分进行归类复习时, 首先以列表的形式展示所有的制取装置, 让学生分析选择不同装置的原因, 在重点的部分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回答,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然后, 将相关考点对应的每年各省市中考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让学生从题的类型考察方向上认识中考题, 最后对课堂综合练习、对整堂课进行巩固提升。像这样, 教师教学中使用事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来辅助复习教学, 则不但能增大化学课的教学容量, 加大训练密度, 还能减轻教师的负担, 开拓学生视野, 极大地提高化学课的复习效率。

四、利用信息技术, 挖掘潜在优势, 优化课堂教学

利用网络来搜集信息, 可大大扩展信息的来源, 且快速方便。我们通过网站上查看有关化学发展动态, 可以做到在时事政策上紧跟形势, 在化学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调整。如从人民教育出版社网上, 下载某单元的知识网络、某些实验的改进方法、最新试卷, 然后进行精选。如今不提倡题海战术, 但又不能不做题。因此, 我们充分利用Internet这一信息资源。这些试题题型新颖、信息准确, 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大学生的阅读量, 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将信息技术引进教育领域, 将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作为老师, 应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的效率。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 可以创建高效课堂。主要体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新奇有趣的化学问题情境、演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使知识条理化等。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 篇8

前期的准备工作:我们首先在校园内调查,同学们用数码相机拍摄了大量图片,了解我校学生吃早餐的情况及早餐营养搭配情况;平时如何选择零食的情况;采访我校校医,了解如何合理搭配各类营养物质的知识。

然后,我们将课题和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使每一个小组都有一个有关“化学、生活和我”的分课题。其中第一小组六个人,以第一人称叙述六大营养物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第二小组的同学用小品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如果人体缺少营养元素将会造成怎样的危害;第三小组的同学用现场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怎样鉴别毛、棉、化纤制品;第四小组的同学上网查询有机合成材料和白色污染的内容。每小组同学又进行了分工,他们中有出手抄小报的、有搜集文字资料的、有讲故事的。任务明确之后,同学们便进入到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中。

在实施阶段,调查时大部分同学能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同时也有不支持反而说风凉话的,个别学生遇到困难甚至想打退堂鼓,面对这种情况笔者及时做说服教育工作,直到这些学生又重新开始了调查。

在信息整合阶段,如合成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较好的幻灯片的切换效果,设计恰当的超链接,设置动作按钮,从图片、文字资料的整理到采访录像的剪辑,我们拜了好几位老师,熬了好几个晚上。

上汇报课时,同学们和笔者充满信心地向地区九年级化学教师汇报了我们的课题成果。当时大部分教师在听完课后给了我们很高的评价,在我们发放的调查问卷上听课教师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后期整理资料时,笔者看到当时的实验中学(现十九中)王玲老师的建议:“希望课后能再进一步总结、反思,整理好原始资料写出小论文,整理成册保存,以在今后进一步提高自己,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笔者又认真地看了其他教师的点评,再看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才发现自己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认识还不深刻。于是笔者主动上网查询资料,并与信息技术教师交流,通过交流笔者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了新的认识。

笔者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也就是说,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引起教师注意的更多的是对教学观的反思与课堂结构变化的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发生的最根本变化之一就是教师作用与角色的变化、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因此随着一系列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技术参与后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唯有随之“变”,才能取得生存空间,才能有整合后的效果。变化后的教学模式必须更加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人人都能得到发展,还要满足多样性、个性化、区别化的需求。

同时笔者也高兴地认识到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

有了这种新认识,笔者重新审视并设想再次设计《化学、生活和我》这一课题,做法是:笔者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校园网或Internet进行有关“化学、生活和我”问题的信息资料搜集、加工、处理,并将本组讲授内容制作成演示课件。然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感知兴趣和探究兴趣。上课之前,笔者会将本节课所需要的资料输入校园网资料库中,并为其专门建立一个网页,上课开始时学生可以打开网页,查找自己所需知识。这样的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学习过程,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完成任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操作过程中,个别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的同学甚至可以借助于网上公告寻求帮助,以获得相关资料并利用电子邮件进行更大规模的协作学习等。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在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想了不少的办法但都难免因容量小,手段单一而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用多媒体计算机情况就不一样,它图文声像并茂,可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有很强的交互性,使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习变得更为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信息技术为化学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教学的深入,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并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在提高这些认识的同时,笔者自己也提高了信息技术水平,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也向他们学习新的信息技术。正如韩愈所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有了这些认识,笔者相信自己在不断实践中会进步更快,取得更好的成绩。

上一篇:《我有一个梦想》初中演讲稿下一篇:特殊的代表3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