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好环境保护建设(精选8篇)
水田镇中心学校
要实施好高效课堂,小组建设十分重要。因此,在实施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组建设的重要性,自觉在课堂教学中做好小组建设,不断总结、改进班级小组建设,使小组学习在高效课堂实施中成为不断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展示自己、互帮互助、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经过相关理论的学习,结合我校高效课堂开展情况,不断总结我校实施高效课堂的实践,我认为在小组建设中,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小组建设的重要性是前提。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较好地认识和运用以下主要理念:理解合作学习的运作理念、了解合作学习的优势,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当组内所有的组员都达到目标时,自己才算达到目标,这样组员之间必定会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团队的力量才能很好的展现。树立学生主体观的理念,课堂教学的最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完成作业及其它学习任务,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使其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树立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促进学生全员参与,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生帮助学困生,自己得到提高和锻炼,后进生积极参与学习、自由发表意见,在交流讨论中学会和会学知识,所有学生都学有所获、得到进步,共同提高。树立创新教学观的理念,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民主形式的讨论、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展现,学生不仅仅学到了文化知识,体验前人对知识的创新过程,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造,是学生学会创造的极好方式。小组建设中还强调落实教师主导观的理 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也十分重要,要为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难点、关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考、展示、总结,还要对学生进行外在的鼓励、培养,指导合作参与,实现和谐共振学习场面。确立建立新型师生观的理念,使师生、生生间达到地位平等、情感沟通、亲密无间,成为心理相容的朋友关系。把握信息同步的理念,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教师输出的信息和学生输入的信息必须保持同步,才能做到课堂行动、思维的和谐统一,激活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能力,保持活跃的情绪和积极进取的心理。教师只有具备了以上的理念,教学观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才会有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责任感。通过小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品质与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习惯与精神,与他人合作是当今社会的需要;可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交往能力是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合作学习,这样一个知识不断生成、不断建构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十分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可以培养竞争意识,当今社会无处不存在者激励的竞争,作为培养未来劳动者的学校,就应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他们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可以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启发、补充,都是小组成员之一,学生间的关系更平等、更民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承受能力,无论我们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失败总是有的,在学习中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组内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诚地合作,公平地竞争,在合作与竞争的过程中逐步完善人格,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地激励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一些问题放手让学生合作讨论,这时学生就主动参与了学习。在学生合作讨论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都得到一些结论,如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会对方法、结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其中有学生自己的成果,学生就会自信,2 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也使教师自己看到了自己的成功,促进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其次在小组建设中合理分组和科学的管理是关键。一般来说,从小学三年级起开始进行分小组学习就会有较好的效果,但学习习惯得从低年级开始抓,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重在听的习惯(复述老师、同学的话等),表达的习惯(能正确、大胆的朗读课文,叙述一件简单的事等)。二年级开始,在继续抓好听的习惯和表达习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对子学习的方法(对子间相互帮助、纠错;全班学习时,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相互补充、纠错)。从三年级后开始进行分小组学习,每小组4—6人,组内结对,便于帮扶,分组按照组际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人数不能过多(过多不便于管理与学习)。在教师的眼中要做到班级不是多少个学生,而是多少个小组。学生坐成马蹄形(u字形)或双竖形,教师绘制出小组评价表,学生推选出小组长(小组长一定要有服务精神),各小组自己商定组名,并对自己组名的意义进行说明,激励学习斗志。教师还要抓好小组长的培训,激励他们努力为小组服务,鼓励、帮助组内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为小组的进步而努力。组织小组学习中力求做到:科学分组、合理分工,加强培训、培养习惯,问题新颖、目标明确,合作探究、适时指导,汇报展示、鼓励创新,课堂总结、多元评价,制定规则、加强管理。在小组学习推进的过程中,还要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学习规范制,学习过程中自学人人自觉、合作人人参与、讨论人人发言(特别关注学困生、不爱说话的学生),组内讨论时,学生主动站立,向组域中心稍倾斜,声音不能过大,本组能听清就行,不能影响其他小组,小组讨论之前,先对子交流、纠错,对子之间合作时,只要坐着能合作可以不站立;适时使用口令,统一学生行动;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同学在讲台上展示时,转动坐姿,认真倾听;定时轮流转动组内座位顺序,座位的变化,学生的座位号也随座位的变 3 化而变化。交流深入制:交流深入必须以学生的自学到位为基础,交流的时间要充分,交流的问题要有价值,交流的问题要紧紧围绕学习的重点、难点,促成新知的生成,自主的交流讨论,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积极思考、表达,通过对子合作的能解决的问题,没必要小组合作。职责轮换制:是在学生已经形成小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各组内学生轮流当组长(可以选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的转动第一位为组长),选定的组长要对轮流到组长位当组长的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使其通过不断的锻炼也能组织组内合作学习,汇报小组学习成果,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限制机会制:在小组讨论时,要限制优生或组长搞“一言堂”,使不爱开口说话的学生或学困生长期处于听的角色,没有真正调动他们参与,教师和小组内都要要求组内讨论时先让这部分学生发言;在汇报展示时,如教师不加限制,展示的都是优生、善于表达的学生,因为座位的有序转动,同一座位号的学生基本处于同质结构,在讨论完成后教师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限制由某个或某些号码的同学回答、且相互补充,通过限制给小组营造平等竞争的机会,还提高了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结对帮扶制:小组内成员的异质,为了能更好地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组内进行结对,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培养了组内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文化建设制:班级要营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大胆展示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来自教师引导、评价、总结中对学生的激励;创设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勇敢自信、大胆展示的气氛;学生小组学习中的团结互助、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班级教室的布置、小组组名的鞭策、激励性口令、校园激励性语言等。表彰奖励制:对小组的评价必须做到事事有评价、课课有评价、科科有评价、天天有评价、周周有小结、期期有总结。评价是积极的、激励性的、鼓动性的。要保持小组学习的优势,要进行公正的评价和奖励,主要采取以下形式:将每个学习小组检测时的总分进行汇总,按 4 照小组的总成绩或平均成绩,对优胜小组进行奖励,奖励面视情况确定;另一种模式是按小组平均分和班级平均分之间的相差,与评价时的小组平均和班级平均分之间的相差进行比较,以上升的分值来确定奖励,上升幅度高的为优胜者;第三种是一个小组完成一项集体任务得一分,记在小组评价上,按天或按周记录在记录本上,在一段时间内所得到的分数作为这个小组每个成员的得分来奖励;第四种是参照小组检测分与平时的小组评价相结合进行奖励。
作为现代教师,抓好班级小组建设,通过组织小组学习,真正落实好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课堂高效,落实好“三维目标”。教师一定要克服过去那种我不讲、你不懂,我多讲、你多懂的一厢情愿的做法,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一次次激动、一次次成功、一次次震撼的课堂。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学生听教师讲课可获得5%的知识,自己看书可以获得15%的知识,做练习可获得75%的知识,自己自学后再教给别人可获得95%的知识。由此可见,耳朵听容易忘,眼睛看也不理想,做练习中偏上,自己学了再教给别人最好。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必须做到课堂学习目标明确、认可既定目标、恰当选择内容、提前进行指导、控制小组差异、同等成功机会、相互帮助、直接讨论、掌握交流技能、加工内部知识、掌握所学知识、保证学习时间,体验知识生成,享受学习快乐。教师要自信、鼓励学生自信;教师课堂上要充满激情、唤起学生学习激情;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自学,探究、合作、展示、纠错的欲望,使学生学习动力无穷;教师要潜心研究自己的课堂、使自己的教育人生充满光彩。
从2012年起, 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改名为扶贫生态移民项目。贵州省人民政府明确提出将用9年的时间全面解决全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的目的是将贫困山区人民群众搬离穷山恶水, 将他们安置在居住条件较好、具有特色产业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就业机会较多的工业园区 (经济开发区) 和现代农业园区等地方。让人民群众通过到上述地方就业, 以增加收入, 为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施该项目以来,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文件的形式下发扶贫生态移民项目年度实施方案, 具体指导全省扶贫生态移民项目建设。为搞好此项工程, 省委、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 将省扶贫生态移民办公室明确为正厅级单位, 下设三个处室。要求州、县各级人民政府给行政编制, 成立相应的专门办事机构, 明确专人负责抓此项工程。
一、领导高度重视是搞好此项工程的组织保障
要真正搞好此项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才能实施好, 对上一级人民政府下达的文件精神必须及时、高效地给予落实, 不“贪污”政策, 要将政策落到实处, 提高办事效益;要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政策交叉的协调工作。
二、层次落实责任制, 严格兑现奖惩
扶贫生态移民项目是一项惠及贫困山区人民群众的一件民生工程, 必须层次落实责任, 层次签订责任状, 按照责任状载明的要求严格兑现奖惩, 让每一个参加此项工作的同志都有紧迫感和责任感, 形成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格局, 形成合力搞好此项工作。
三、积极探索安置、建设模式, 推进贫困山区群众搬迁安置
扶贫生态移民项目可以单独建, 还可以考虑与住建部门的廉租住房、安置房相整合, 为了节约土地资源, 大力提倡建单元式的楼房来集中安置扶贫生态移民。对搬迁安置在乡 (镇) 的扶贫生态移民, 当地人民政府要将环境较好的地块作为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建房用地, 通过建设门面、铺面来增加贫困户的财产性收入问题, 达到“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的目标。
对于安置在乡 (镇) 的搬迁农户, 在乡 (镇) 总体规划的范围内划地集中安置, 房屋建设方式可以由搬迁农户通过召开会议的方式选择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承建, 事先明确房屋建设造价、房屋建设监理、楼层分配等事项。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另一方面还能够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四、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 合力建设好扶贫生态移民项目
为了更好地建设好扶贫生态移民项目,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成果, 针对地方财政资金困难, 配套资金到位不足的情况, 一方面建议在适当增加中央及省级补助资金补助标准的同时, 上级相关部门每年是否可以留一定资金加大水利、交通、住建、供电、通讯、文广等部门资金整合到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点, 这样更有利于扶贫生态移民项目的推进。
五、搬迁安置对象的确定
按照目前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制定的年度扶贫生态移民实施方案, 扶贫生态移民项目仅限于农村户口, 对于新上的工业园区 (或经济开发区) 的拆迁户是否可以一并列入补助范围, 笔者认为是可以不列入补助范畴, 但是园区集中划地安置的撤迁户所建的房屋可以计入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安置房数量。理由有: (1) 工业园区 (或经济开发区) 征用了搬迁户的土地, 虽然进行了货币安置 (或集中划地安置, 房屋由群众自己建) , 但群众已经为失地农民。他们现在的居住及就业方式得到了改善, 因此, 可以视为搬迁户; (2) 拆迁已经享受了无偿划地安置, 原有房屋、土地已经享受了补偿, 不应该再骑“双头马”, 可以不享受补助。
六、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 提高搬迁户的就业机会
要抓住当前“四化同步”快速推进的历史机遇, 千方百计地壮大县域经济, 同时要加大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安置户的劳动力转移培训, 县级人民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 以提高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安置户的就业机会, 要对搬迁贫困户提供更多的扶贫支持, 优先考虑没有能力或者不方便外出就业的贫困人口到技能要求不是太高的岗位就业。
七、切实落实部门职责
当地人民政府是扶贫生态工程实施主体。发展和改革局、扶贫生态移民办要积极争取国家易地扶贫专项资金, 牵头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扶贫办负责积极争取国家扶贫资金用于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住房建设, 并会同农村工作局、林业局等部门切实做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后续产业发展;财政局负责做好资金拨付、监管工作;住房城乡建设局负责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 争取国家支持开展扶贫生态移民工作, 同时统筹协调推进集中安置点的规划、绿化、亮化工程和排污设施建设, 还要负责工程质量监督;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土地调整、建设用地安排及土地整治, 保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用地需求;交通局负责协调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区道路建设;水利局负责协调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区饮水工程, 供电局负责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区电力设施建设;广电局负责协调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区广播电视网络设施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部门负责职业技术培训、就业指导工作;民政部门负责协调社会保障有关工作;公安局负责协调移民开立户口和户籍转换的相关工作;其他相关部门也要积极支持扶贫生态移民工作。
总之,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居住在生态脆弱、生存条件恶劣及石山地区、石漠化严重地区贫困群众的宏伟工程, 从事此项工作的同志一定要坚定信心, 把这项工作做实、做好, 为该区域民众脱贫并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摘要:领导重视是搞好扶贫生态移民项目建设的组织保证, 多部门协作是项目建设的主要抓手, 整合多部门资金投入扶贫生态移民项目建设是减少群众投资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耕地;保护
在国家土地政策越来越严格、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实践探索出多种节约用地、高效用地的有效途径,既落实好严格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又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实现了资源和发展双保共赢。今年3月,国土资源部出台了52号文件,其中,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的用地问题,明确提出:“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合理安排城乡各项用地;同时,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立足現有基础进行房屋和基础设施改造,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等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
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保护好耕地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土地国情的认识,严格依法保护耕地,特别是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结合“6.25”土地日宣传活动,营造依法合理用地,促进科学发展的舆论氛围,为国土资源管理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
2.领导高度重视,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当作今后土地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使领导真正认识到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矛盾的根本措施。
3.编制好符合国情,符合本地实际,顾及长远利益的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使规划既合理用地、节约集约用地,又具有可操作性,方便实用。
4.因地制宜,先易后难,量力而行,积少成多。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结合城市建设逐步改造成居民小区,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置换用于城市其他项目建设。镇驻地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应大力提倡建设居民小区,建设4~5层居民楼,暂时不具备条件的也要建设两层以上的楼房,禁止再建平房,现在空闲的住宅一律拆除,复耕或转让用作他用。农村村庄建设要向中心村集中,大力提倡旧村改造,有劣地的不占用好地,新村建房一律建成占地少,经济实用方便的楼房,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施工。对于老年人现居住面积很大的旧宅的处理,可以由其子女出钱按规划建设面积较小,但方便实用的平房,也可以由村委会统一建设一批老年公寓周转使用。
5.开展指标置换实施旧村改造要坚持不损害群众利益,不增加农民负担,整治方案公开,村民原有宅基地及空闲地情况公开,新的宅基地情况公开,拆迁计划公开,新建住宅投资情况公开,整理后新增耕地承包计划公开。坚持治理一个,成功一个,见效一个,因地制宜,统筹安排,一村一策,分类实施。
6.严格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实行一户一宅,多余的住宅和村内的空闲地由村委统一收回处理,也可以有偿使用或与其他承包土地相挂钩。不符合规划的多余旧宅要坚决拆除,符合规划的可以自行拆除,也可以转让给其他符合建房条件的村民。
7.旧宅拆除复耕后,原住户优先承包耕种,不准种树、荒废、垒院墙、堆放杂物等,只能作为种植用地,否则收回承包使用权。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事业建设是基于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位是发展生产,而农村发展的基本任务是振兴农业,保护耕地尤其是保护基本农田,就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是农民致富之本,农业发展之源,耕地的保护和建设,必然带来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及信用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甘肃省环保厅《关于开展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甘肃省工业企业开展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和民勤县环保局《工业企业开展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及环境信用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的有关规定和精神,结合甘肃省地方标准《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基本规范》(DB62/T2309-2013),决定在单位内部全面开展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工作,改善供热生产环境,规范和改进单位环保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环保管理水平。现根据我站实际情况,特制定单位环境保护标准化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新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三废排放达标,节能减排工作突出有成效,同时不断提升单位整体形象,夯实环境保护基础管理,逐步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环保体系工作,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标准化要求进行建设推进。
二、工作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工作目标
本着“化整为零、分步实施、逐渐推进、整体提高”的原则,全面开展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工作,依照《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基本规范》要求,通过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建立环保绩效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
(二)主要内容
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基础性工作,不能一僦而就,必须按照按照甘肃省地方标准,不断实施、检查、总结与提高。
1.明确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按照工作目标与指导思想,制定符合单位特点的措施和工作计划;
2.分解落实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责任,将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目标逐级分解,一级抓一级,切实将工作任务、工作责任落实到部门、班组和各个岗位。
3.完善单位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工作网络。组织成立单位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领导机构,各部门及班组都必须有专(兼)职人员负责,形成完善的建设机构与工作网络体系。
4.建立单位环境保护标准化考核机制。将开展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工作纳入日常管理责任考核体系中,根据计划进度,奖优罚劣,提高环保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
6.认真开展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自查自评。单位对照甘肃省地方标准《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基本规范》进行达标评级,确定按照标准要求,准确有序的推进,根据《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基本规范》相关规定,逐条开展环境保护标准化自查工作,按照“边查边改”原则整治自查发现的缺陷和不足,并及时给与改进或整改。
三、工作步骤
单位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工作分以下五个阶段进行推进与实施:
(一)准备与培训阶段(2014年4月)
环保标准化建设重在按标准执行,单位将组织在四楼会议室召开环保标准化建设宣讲及动员大会,各分站、班组务必高度重视,组织开展好宣传动员工作,教育全体员工正确认识环保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强化环保意识,使环保的概念深入人心,得到切实有效的开展。负责环保标准化建设的专业人员,要熟悉《甘肃省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和《甘肃省工业企业环保标准化建设基本规范》,熟悉相应的建设内容、环保标准化及相关的生产工艺流程,具备开展环保标准化建设及审核的能力要求,为开展建设打好基础。
(二)启动实施阶段(2014年5月-7月)
1、准备阶段。积极开展宣传、发动和部署,明确开展标准化建设及环境信用评价工作的目标、意义和重要性。
2、自我检查阶段。单位针对标准化建设及信用评价工作基本要求,查找本单位在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及环境信用评价方面存在的不足。
3、自我纠正与完善阶段。单位要按照边查边改、能改则改的原则,对短期能整改完成的标准化建设及信用评价问题,要明确责任,积极有效地予以整改和完善;对短期不能完成整改的问题,要制定整改计划,限期整改。
4、自我评定阶段。对照《甘肃省工业企业环保标准化建设基本规范》中的项目进行详细评价并自行评定标准化建设及环境信用评价等级,跟踪验证标准化建设及信用评价短期整改效果。单位在开展自我评定期间,要积极与县环保局联系,按要求做好相关工作。
5、评估报告编制阶段。单位自行对单位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及环境信用评价工作进行评估,编制完成《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及环境信用评价评估报告》。
(三)申报评定标准化及信用评价等级阶段(2014年8月)单位向县环保局提交《环境保护标准化及环境信用评价等级评定申请表》和《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及环境信用评价评估报告》。并向县环保局申请核定标准化建设等级验收,争取在8月底前完成现场、基础资料的评定工作任务。
(四)工作总结及持续提高阶段。(2014年10月)
单位应对开展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及信用评价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单位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及信用评价基本指标,总结材料要于2014年10月初前报关县环保局。单位通过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验收后,还要持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建设。按照省、市、县整体工作实施计划,持续加强环境管理的要求,推进标准化升级,促进单位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水平。
四、实施措施
环保标准化就是按照甘肃省地方标准《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基本规范》的要求,各项制度要规范化、环保工作要按照标准来执行,要自觉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程、规章和标准,并将这些内容细化,依据这些法律、法规、规程、规章和标准制定本单位环保方面的规章、制度、规程、标准,并贯彻实施,使单位的环保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并持续改进,使单位的本质环保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使单位的整体形象得到提高。
1.不断完善各项环保管理制度,从管理创新入手,努力提高环保规范化管理水平;
2.从基础工作抓起,既抓硬件也抓软件,不断强化现场环境,努力完善基础资料建设;
3.建立环保标准化创建工作的奖励和约束机制,激发广大员工的创建工作热情,全面提高公司环保标准化整体达标水平;
4.强化环保标准化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环保标准化工作的组织机构,单位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环保的副站长具体抓,专业人员现场抓的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实行“责任制”相统一,认真落实环保标准化责任制。
五、工作要求 开展环保标准化建设工作,各分站股室领导要重视,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落实责任、周密计划、分级管理、全员参与、分析梳理、反复普查、落实整改、持续改进,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明确主管领导、落实具体部门和专人负责工作机构。单位成立环保标准化建设领导机构与网络体系,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公司环保标准化建设工作。各分站股室要指定负责本部门环保标准化建设的具体责任人。
2.统一思想,全力推进。环保标准化建设是我站按照省市县的严格要求去做的,各分站、班组必须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开展环保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
3.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各分站、班组要按照“化整为零、分步实施、逐渐推进、整体提高”的原则,确保环保标准化达标工作有序推进;把环保标准化融入日常监管工作中。通过环保标准化建设,全面树立单位整体形象,创造职工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实现单位科学发展。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党的XX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实践为主题,以争当排头兵为目标,紧紧抓住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历史机遇,优化发展环境,凝聚发展合力,破解发展难题,开辟发展新路,努力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高效经济示范区建设,奋力开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新局面。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重点股室规范化管理。重点加强机关股室思想政治、业务能力、制度、效能、作风、廉政和股室文化七个方面建设,建立股室学习培训、目标管理、调度通报和轮岗锻炼四项机制,以点带面,加强对重点股室人员的管理,通过开展预警谈话、实行双项廉洁制度、建立重点股室人员勤政廉政档案、开展跟踪监督暗访评议活动、实行重点岗位股室负责人竞争上岗等“五项措施”,促进机关作风转变,提高行政效率。
(二)加强素质形象建设。以“三最三为两满意”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提升人事干部素质,树立人事服务品牌。一是突出服务发展。围绕发展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围绕发展选拔、任用干部,围绕发展管理、激励党员,真正做到一切围绕发展、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从和服务于发展。二是突出改革创新。强化创新理念,丰富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创新机制,坚持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人事工作,在创新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人事干部服务发展的境界和能力。三是突出形象建设。通过解决在党性观念、道德品质、能力素质、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树立人事干部公道正派、知人善任的可信形象,清正廉洁、忠诚正直的可靠形象,创新求实、锐意改革的可敬形象,团结和谐、真诚待人的可亲形象。四是突出工作实效。紧密结合人事工作实际,始终坚持在实践中解放思想,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高素质,以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高效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实际成果检验活动的成效。
(三)加强“三基一化”建设。按照“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要求,努力提高单位“三基一化”水平。加强基本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业务工作规程,坚持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高效有序。加强基本资料建设,及时收集、研究、整理各类基础资料,做好数据统计和档案管理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加强基本功训练,强化业务培训,努力做到业务知识全面,相关法律熟悉,基本技能熟练。加强人事信息化建设,创新人事工作方式,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整合各类信息资源,规范人事舆情发布,促进机关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
(四)开展公开承诺活动。利用县广播电视台、局内宣传栏向社会公开承诺。承诺本单位的职能、职责和所有承办的审批项目名称及每一事项的具体办事程序;负责办理的具体科(室)及每一事项的法律法规及依据,当事人申办项目的条件要求、办理事项时所需用的所有手续;单位落实“六制”,即: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否定报备制、同岗替代制情况及违诺举报投诉方式等内容,便于群众监督。
(五)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向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和群众代表发放行风评议表,征求本单位在依法行政、行政效率、规范服务、政务公开和便民利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足及建议,明确改进方向,提高全局的行风、政风。
(六)建立完善服务机制。一是建立跟踪服务企业制度。立足单位实际,每月定期到部分限额以上企业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各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利用人事信息网及时发布人才供求信息,为各企业提供人才服务。二是健全发展环境建设举报督查机制。畅通投诉渠道,除开通专线投诉电话外,活动期间增设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举报箱和电子邮箱,在服务窗口设立(放置)效能监督公示牌和效能监督投诉卡,多种形式方便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举报。三是健全发展环境建设评价奖惩机制。对各室、单位每年进行一次发展环境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室单位负责人、工作人员的重要依据,与评先树优、奖励惩处挂钩,提高单位职工对发展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三、组织领导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软环境建设制度落实年”活动的总体要求是:围绕全市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全面落实软环境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约束机制,加大问责力度,强化执行力建设,进一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努力提高全市软环境建设水平。
“软环境建设制度落实年”活动的目标是:使全镇各党支部(村委会)、镇直各单位、中心校、卫生院及机关干部的软环境制度执行潜力普遍得到加强,各项软环境建设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各站办所的服务态度得到进一步改善,岗位职责感得到进一步增强,行政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活动范围
“软环境建设制度落实年”活动的范围是:全镇各党支部(村委会)、镇直各单位、中心校、卫生院。
三、活动资料和目标
1.强化软环境建设职责落实。按照《白山市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过错职责追究办法》的要求,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主体,层层签订软环境建设职责壮,构成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软环境职责体系;建立和完善软环境制度体系,规范自由裁量权,逐步构成软环境建设管理和监督的长效机制。主要解决在软环境工作中失职、失察、不作为或乱作为等问题,坚决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究,彻底清除“中梗阻”顽疾。
2.全面规范行政行为。各站办所要深入贯彻和落实温家宝在国务院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加强行政程序的制度建设,作为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府立法的重要任务。同时,结合《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树立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礼貌执法的信形象。
3.打造良好的软环境舆论氛围。加大软环境建设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人人参与软环境,人人监督软环境,人人建设软环境”的浓厚氛围。加强软环境监督员队伍建设,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构成全社会共同整治和建设软环境的良好氛围。
四、方法和步骤
“软环境建设制度落实年”活动从今年5月份开始至12月份结束,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学习阶段(5月份)
各站办所要结合实际,制定“软环境建设制度落实年”活动实施方案。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细化各阶段的活动计划、资料和措施,提出具体要求,落实职责。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以“遵守制度,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学习讨论活动,主要学习几年来省、市出台的有关软环境建设的所有制度和规定(有关制度和规定制作手册另行下发),主要精神要到达熟练掌握的程度,切实大好“软环境建设制度落实年”活动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查摆问题阶段(6月)
各单位、各部门要采取各种形式,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群众,广泛征求、认真听取社会各界及服务对象的意见和推荐,并对照《实施方案》中的重点任务及我市关于软环境方面的意见、制度及规定,参照“三问四查五不让”的要求,即一问在不在岗、二问在不在状态、三问在不在行;查工作态度,查思想作风,查行为规范,查工作绩效;不让工作在那里延误、不让需办事项在那里积压、不让差错在那里发生、不让来办事的同志在那里受冷落、不让机关形象在那里受影响,找准本部门、本单位在行政执法、履职尽责、为民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执法、管理、服务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构成问题的主要原因,个性是在工作体制方面的原因,研究落实整改措施和办法,构成部门软环境建设年整改方案,上报镇党政办备案。
(三)整改提高阶段(7月至10月)
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限和职责人,要以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重要整改资料,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体制机制作为重要整改手段,坚持把思想整改、行动整改同制度整改结合起来,扎实做好清理整顿、规范流程、强化服务、政务公开等各项工作。要做好本单位、本部门整改督查工作,透过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信箱和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委委员、服务对象作监督员等形式,对整改落实状况实行跟踪监督。
(四)检查验收阶段(11月至12月)
镇软环境办将对“软环境建设制度落实年”活动的开展状况进行检查和抽查,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并进行全镇通报,检查结果纳入民主评议软环境及政行风考核中。
检查验收采取日常考核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日常考核主要以不定期检查、抽查及明察暗访和受理群众投诉举报状况为主。专项检查按照方案要求逐项考核打分,主要方法是听取状况汇报、查阅资料、问卷测评、召开企业座谈会等形式。
五、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职责各单位、各部门要把软环境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长期政治任务抓实抓好。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一把手”要负总责,分管领导要亲自抓,落实职责,配齐配强工作力量。镇委、镇政府成立软环境建设制度落实年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见附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活动的日常工作,各站办所在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和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展活动。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站办所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所属工作人员学习“软环境建设制度落实年”活动的主要精神,了解掌握有关软环境建设的制度规定,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用心为企业、为群众带给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本单位、本部门在便民利企方面采取的办法和措施,努力打造“人人关心软环境,人人保护软环境,人人创造软环境”和“亲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
一、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项目的意义
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耕作制度进行变革, 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技术、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条件的支撑, 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项目, 在更大范围开展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和试验示范, 完善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和建设保障体系, 对促进我国保护性耕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能够引导农民了解和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国内外实践表明, 农民接受保护性耕作需要一个过程。发达国家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场主一般需要5~7年的试验示范, 才能将保护性耕作转变为自觉行动。我国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 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的难度。因此, 需要建立一批保护性耕作示范区, 对农民加以培训、宣传、引导, 促进我国保护性耕作走上快速发展道路。通过政府引导, 以农民为主体, 开展工程区建设, 在注重项目区农民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建设工程区的同时, 具有向工程区周边农民宣传保护性耕作优越性的作用, 引导农民自觉走上保护性耕作发展道路。
2. 能够提升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与服务能力
农业机械是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载体, 需要农机农艺等多技术协作。农机和农艺技术公共服务是发展保护性耕作的重要保障, 是推广保护性耕作的重要环节, 是加快改变农民传统生产观念、引导农民接受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力量。因此, 迫切需要加强各级尤其是县级农机技术推广与服务能力建设, 为保护性耕作快速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3. 有利于加强保护性耕作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经过10多年的研究探索, 我国已研究成功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与配套机具, 应用效果较好。但是, 目前的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大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的需要。因此, 需要加强保护性耕作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强化保护性耕作基础理论和原创技术研究、应用效果试验、配套机具开发能力, 保障保护性耕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为保护性耕作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实践证明, 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护农田、减少扬尘、抗旱节水、培肥地力、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等多种作用, 具有明显效果。在我国加快发展保护性耕作, 有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对保障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任务和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项目的基本内容及目标
1. 建设内容
(1) 更新配置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
(2) 实施机耕道修缮、土地平整等田间工程。
(3) 建设机具停放场、库棚等附属设施。
(4) 项目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建设。
2. 建设目标
通过工程建设, 基本形成我国保护性耕作支撑服务体系, 建成600个高标准、高效益保护性耕作工程区, 总规模2000万亩。通过项目建设与辐射带动, 加快保护性耕作普及应用步伐。
三、建设措施
1. 狠抓落实, 保障工程顺利实施。
一是组织落实。成立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 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二是人员落实。要抽调有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的人员, 组成项目实施小组, 集中办公, 统一行动, 保证人员到位, 工作责任到位。三是责任落实。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 层层落实责任, 明确项目责任人。四是配套资金落实。要积极争取本级项目配套资金的落实, 确保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和完成。
2. 建立制度, 强化项目管理。
一是实行项目法人制, 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等均由一把手负责。二是实行招投标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对资金投入较大、工程量便于测算、技术含量较高的重点单项工程和重要物资严格实行招投标, 对一般性工程实行合同承包, 严格管理。三是工程监理制度。通过监理单位, 对项目实施过程实行全程监控,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建设单位要与工程监理单位密切配合, 按照有关规定, 接受监督, 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四是实行项目验收制度。项目竣工后, 项目实施单位要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建设地点、内容、规模、质量、效益等进行检查, 将组织专门的验收小组, 对项目建设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五是建立管理维护制度。将利用和管护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 纳入总体设计, 层层建立管护组织, 签定管护责任, 并将项目的利用和管护情况作为验收的条件。
3. 建立项目专户, 加强资金管理。
1.充分认识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重大意义
2006年以来,全省相继在108个镇、3331个行政村开展了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了泥草房改造、绿化村屯、安全饮水、清洁能源、人畜分离、道路建设、美化亮化、村内小流域治理等重点项目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但是,总体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远没有到位、任务相当艰巨,主要表现在部分村屯脏乱差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畜混杂的状况依然存在,畜禽粪尿污染环境现象严重,柴草乱堆、垃圾乱倒、东西乱放、乱涂乱画和街道、庭院、室内不整洁现象突出,环境卫生管理队伍、制度建设和经费保障缺位,环境整治存在着东部好于中部、中部好于西部等不平衡问题。
深入开展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清新整洁新农村的当务之急,是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方式、保障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有效途径,是积极改善民生、拉动内需快速增长的战略任务,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活条件同质化的必然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把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工作当成大事、要事来抓,确保一年见成效、两年变面貌、三年达标准。
2.明确开展环境整治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开展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为动力,以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绿化、美化为内容,以加强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和城镇郊区环境建设为重点,以建立环保队伍、规章制度、经费保障为前提,加强组织领导,全民动员动手,社会广泛参与,集中力量打好农村环境整治攻坚战役,整体推进村屯环境整治,尽快提升农村环境建设水平,努力创建“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生态环保、文明向上”的新农村。
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中,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2.1科学规划,分类指导 遵循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基础、不同民俗文化特点,实行分类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行旧村改造、异地新建、迁屯并村、民改居、功能分区、社区管理等多种模式,保留传统,突出特色,扬长避短,因村制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实施,确保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有序推进。
2.2点面结合,分层推进 开展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既要抓面、改变整体面貌,又要抓住重点、突出改造重点部位;既要实现普遍推进、全面达标,又要提升一批重点村屯、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2.3广泛发动,全民动手 广泛动员乡(镇)、村集体和农民群众,积极投工投劳,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美好家园。推行在村两委的领导下村务理事会管理建设新农村的做法,充分发挥农民群众自我建设、自我投入、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4建立队伍,完善制度 从长远建设需要出发,以村屯为单位,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队伍和各项规章制度,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巩固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成果。
3.细化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建设任务
要按照“四清、四改、两化”的总体要求,细化和落实各项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任务。具体有20项:
3.1道路建设 通村、通屯的道路和屯內巷道实行水泥路、油路硬化,道路两侧建有畅通的排水沟并及时清除污物,农户庭院保持整洁。做好道路清扫保洁工作。
3.2.房屋整修 泥草房改造成节能环保新式农居砖瓦房,有条件的对旧砖瓦房统一换彩钢瓦、墙面抹水泥粉刷涂料,更换塑钢窗。
3.3大门院墙 做到统一规划、整齐美观。有条件可进行统一改造,定做铁大门,统一修砖墙、水泥墙面、水泥柱栏杆、铁栅栏、铁丝网栏。也可建设生态榆树墙。
3.4柴草垛堆放 远离村屯,整齐规整,统一堆放在下风头。
3.5垃圾处理 实行户收户集,统一堆放、转运和填埋,做到日产日清。主要村屯(含公路、铁路沿线和旅游景区等村屯)设有垃圾箱和垃圾堆放点。
3.6清理粪堆 清除村屯内、道路旁大小粪堆,选择村屯外适宜地方合理堆放。
3.7卫生厕所 推广粪尿分集式生态无害化卫生厕所、沼气厕所等多种类型,保证通风、清洁、无污染。有条件的建设室内水冲卫生间。中心村屯要建标准化公共卫生厕所。
3.8清洁能源 结合改厨,积极推广沼气池、秸秆汽化炉、秸秆气化站,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推广节能吊炕或“地火龙”。
3.9人畜分离 结合改圈,推广建设远离村屯的畜禽养殖小区,推进牲畜、家禽标准化集中饲养,逐步杜绝散放散养。做好畜禽粪尿无害化处理。
3.10安全饮水 保证村屯地表水和地下水没有污染,无异味、臭味,排灌沟、渠,河、湖、水塘等里边的水保持清洁。饮用水没有高氟、高砷、高汞和其它有害物质超标,有条件的推广引用自来水。
3.11绿化美化 绿化美化村屯,创建绿色家园。道路两侧及村屯四周、荒山、荒坡、荒滩、荒沟种植树木,巷道两侧及庭院前后有序种植花、草和树木,有条件的打造村屯景观带。
3.12村屯亮化 有条件的村屯实施亮化工程,主要街道、巷道和庭院大门两侧设立路灯,主要街路的商铺、企业设置美观灯饰。积极推广节能灯和太阳能灯。
3.13村屯小流域 村屯内流经的小河流,河岸两侧砌浆砌石,河道清理干净,河岸上边要绿化美化,铺好人行道。
3.14村部等建设 村部、村卫生所、村小学和其他公共服务场所,房屋院落建设新颖美观,绿化美化层次分明,室内外卫生整洁,办公物品摆放整齐有序。
3.15健身广场建设 按照城建部门绘制的效果图,建设健身广场,广场硬化,艺术性地种植花草树木、修建桥涵、水系、雕塑,配套各类体育健身设施。
3.16广告标语 村部、健身广场等地方可设美观整齐的村务公开栏、各种宣传栏,主要街道两侧院墙可粉刷醒目的宣传标语,也可绘制各种有益健康、文明、向上的宣传画。
3.17功能分区 以村屯为单位,进行合理规划、功能分区建设。有条件的可划分生活居住区、工业开发区、特色农业园区、畜禽养殖小区、办公健身区等。有旅游条件的,还可划分旅游景观区。
3.18集市管理 有农贸市场或定期集市的村屯,要设立指定的贸易场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保证道路畅通。
3.19旅游景点 有自然景观、古迹、旅游景点的村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环境卫生管理,确保旅游舒适和安全。
3.20其它方面 保证村屯内无乱搭乱建、乱摆乱放、乱泼乱倒现象,管理有序。无违法焚烧秸秆垃圾等现象,空气质量好。没有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和破坏生态环境事件,杜绝随意砍伐林木、破坏草原、开山采矿、乱挖中草药及捕杀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积极消灭村屯及室内外老鼠、蟑螂、蚊子和苍蝇,提高公共卫生水平。
4.强化环境综合整治的推进措施
开展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必须精心组织、科学谋划、全力推动,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4.1加强领导,纳入日程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加强部署,统筹安排,明确任务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齐抓共管的局面。各地每年都要在春秋各规定1个月时间作为环境整治月,进行集中整治、突击攻坚、重点突破。
4.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开展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重大意义,多渠道、多侧面宣传报道环境整治先进典型,利用图片、展览、现场观摩、介绍经验、文艺表演、新旧村面貌对比等多种形式展示环境整治取得的重大成果,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4.3加大投入,提供支持 要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民生改善力度的有利契机,多争取和谋划一批农村道路、清洁能源、基础设施、村屯绿化美化等建设项目,加快环境整治步伐。省、市、县三级在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中,都要安排一定额度的资金专门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采取专项补助、以奖代投等形式,调动基层和农民群众开展环境整治的积极性。
4.4建章建制,规范管理 要建立健全村屯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完善村屯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约束不卫生、不文明、不健康行为,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要建立保洁制度,落实农户包保责任,保证街路、巷道、庭院、村屯整体干净。建立每周一次的全民卫生日制度,集中搞好室内外卫生,不留死角,彻底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
【实施好环境保护建设】推荐阅读:
环境建设年度实施方案10-20
保护环境活动实施方案11-19
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10-24
市县优化发展环境实施意见10-04
校园环境实施方案10-22
环境监察实施方案12-09
景区环境治理实施方案05-23
净化文化环境活动实施方案10-08
人居环境提升实施方案12-05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实施方案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