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共12篇)

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篇1

上林县乔贤镇第一初级中学

谢晓璇

在一次评教中有位于一位学生这样写到“我们刚上化学课时,觉得化学实验挺有趣的,感觉就象变魔术一样,真的很奇妙。但是久了却以现化学实验挺难做的,也挺没劲的。除了应付考试之外,不知这些玩意以后还有什么用。”学生的这些给我的震动非常大,所以我就决定去研究化学实验教学。有很多学者也在研究化学实验的教学,其中吴俊时在〈〈新课程理念〉〉中讲到:化学实验如果只是重复和再现书本的知识,会令人感到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受影响。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使学生摆脱僵化的“照方抓药”的实验模式。我认同这种说法。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同的教师用同样的实验来教学,其效果却大不相同。有的实验,学生看了或做了,时过境迁,印象消失,没有产生多大的效果;有的实验,不仅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逐渐成为他们学习化学的主要动力。为什么同样内容的实验教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呢?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主要取决于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正确的指导能使学生集中注意、深入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迅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并能逐渐养成进行化学实验研究所必需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因此本篇论文总结了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希望由此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指导。

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包括如下内容:

一、指导学生观察实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手段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学生学习化学是以观察物质及其变化为特征的。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

(l)全面观察

具有代表性、典型的物质性质实验,往往需要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以便他们能较全面地了解物质的性质。例如,钠单质放在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观察反应过程时,有的学生只注意到“吱、吱、吱”有节奏的响声,有的学生则将注意力集中到水面上迅速游动的闪亮小球上,一般不会觉察出小球已呈液态。也有的学生只注意到溶液显红色是由局部到全部,由浅到深。若教师在实验前给学生进行明确的指导,列出观察提纲,就可避免观察的片面性:①与水的密度比较,谁大?②反应时钠是如何运动的,发出了什么声音?③钠与水反应前后状态是否一致?④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怎样?

(2)重点观察

有的实验现象不很明显,有的实验现象稍显即逝,教师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准确捕捉瞬间变化。如压强改变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实验,在注射器中装有NO2和N2O4的混和气体,当注射器迅速压缩时若有的学生注意力还停留在注射器的外形上,则气体颜色的变化会被忽视,实验目的就未达到。为此,教师在实验前,务必把观察重点指明。(3)对比观察

为了说明某些物质的不同性质,化学教学中常用实验对比,如镁、铝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的对比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比较什 么?从中使学生找出两者的差异。

二、指导学生研究实验

观察只能了解事物的现象,由现象到本质的结论,只有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完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若能及时指导学生研究实验,启发思维,就会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

(1)指导学生研究概括性实验

用来揭示物质的性质、化学原理、基本理论等一系列实验,就是概括性实验。在进行这类实验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寻找实验所显示的共同点,从不同的表象中找出相同的本质,这对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有明显作用。例如在氯气的性质实验中,氯气与氢气混和能在光照或点燃时爆炸化合,红磷、金属钠、铁丝、铜丝都能在氯气中剧烈燃烧,并分别生成PCl3和PCl5。NaCl、FeCl3、CuCl2。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研究:①这些实验有什么相同现象产生?②在这些反应中Cl2是氧化剂还是还原剂?③为什么Cl2具有这样的性质?经启发引导可得出:Cl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将许多物质氧化到高价,这是因为氯原子有很强的获得电子的能力。(2)指导学生研究推理性实验

推理性实验要求学生运用过去学过的化学知识,根据实验的现象,对实验结果进行推理性的论述。在这类实验的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用传统的“灌注”式解释了事,应指导学生从多方面考虑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推理。例如在做乙酸性质实验时,将乙酸与新制的Cu(OH)2作用,结果有的学生得到红色沉淀,有的却得到棕黑色沉淀,还有的得到黄色沉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多方位的思维活动,要从反应条件、反应物量的关系入手,尤其对还原 产物的多种可能性、可能发生的副反应、不同现象间的相互影响和干扰等诸方面对实验进行研究。最后按分析推理和验证的情况指导学生综合出:供热适中,Cu(OH)2适量,其还原产物为红色的Cu外,还有Cu(OH)2受热分解生成的黑色CuO,两者相混和而成棕黑色;至于黄色沉淀则是供热不足时出现的Cu(OH)2被还原为Cu时有中间产物CuOH生成,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醛的性质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指导学生对实验误差的研究

在学生做定量实验时,往往会出现实验结果的较大误差。对实验误差的分析,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以便学生能及时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并使学生在寻找产生误差原因的过程中增强对实验操作规范化重要性的认识。如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用标准盐酸溶液测定未知NaOH溶液的浓度,最后的测定结果与实际浓度相差较大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是哪一步操作出了差错,应指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研究,如指示剂的选择、指示剂的用量、酸式滴定管的润洗、滴定管内液体体积的读数、滴走过程中操作的正确性、未知碱液的量取、终点的判断等,再经逐个分析,找出产生误差的真正原因。这样能逐渐养成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4)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设计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设计制订出解答问题的实验方案,并进行独立的实验操作。这类实验,能力要求高,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科学态度和方法起着其他实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布置任务后,首先要指导学生弄清实验要求,查阅有关材料,复习有关知识。教师在审阅设计方案时,应纠正其中错误,指出缺点,并选出几种简易、效果好又安全的实验方案进行典型介绍。在 学生进行独立操作时,教师也应认真指导。

三、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只有使学生正确掌握和运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学生能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实验。

(1)指导学生正确完成操作,严格遵守化学实验操作规程

在演示实验时,教师熟练而规范的操作,其所起的示范作用,不但使正确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形象化,便于学生学习和模仿。而且还会弓唱学生自觉地运用规范化操作和科学态度来严格要求自己,因此教师在这方面绝不能有任何的粗心大意。在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充分保证学生能独立操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学生发生错误操作的原因,一般是由于不了解操作原因或思想上的疏忽。如滴管伸入试管滴加试液,用整个胳膊的活动来振荡试管,不按需要最取用药品并将剩余药品倒回原瓶等等。教师须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明确操作要领,使学生了解每个正确操作所依据的原理,有时可用正、误操作的对比,强调错误操作所带来的危害性。还可试行基本实验操作现场考试制度,强化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化。

(2)指导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方法、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并用简明的语句或化学术语叙述,是巩固学生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学生往往重实验、轻记录,教师必须予以严格要求,及时指导。

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篇2

一、指导学生观察实验

学生在观察实验时, 如果教师指导不明确, 学生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 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 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

1. 全面观察

具有代表性、典型的物质性质实验, 往往需要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观察, 以便他们能较全面地了解物质的性质。若教师在实验前给学生进行明确的指导, 列出观察提纲, 就可避免观察的片面性。

2. 重点观察

有的实验现象不很明显, 有的实验现象稍显即逝, 教师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 准确捕捉瞬间变化。为此, 教师在实验前, 务必把观察重点指明。

3. 对比观察

实验过程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比较什么?从中使学生找出两者的差异。

二、指导学生研究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若能及时指导学生研究实验, 启发思维, 就会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也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

1. 指导学生研究概括性实验

在进行这类实验时,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寻找实验所显示的共同点, 从不同的表象中找出相同的本质, 这对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有明显作用。

2. 指导学生研究推理性实验

在这类实验的教学中, 教师要避免用传统的“灌注”式解释了事, 应指导学生从多方面考虑问题, 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推理。

3. 指导学生对实验误差的研究

在学生做定量实验时, 往往会出现实验结果的较大误差。对实验误差的分析, 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以便学生能及时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 并使学生在寻找产生误差原因的过程中增强对实验操作规范化重要性的认识。这样能逐渐养成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4.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科学教师在探究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篇3

关键词:科学教师;探究教学;指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009-02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持续了十年之久,虽然科学新课标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但是一些科学教师依然不知道应该如何用探究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和领悟科学精神。一般来说,探究教学有这样的五个的程序:形成问题、建立假设、设计验证、表达交流、推广应用。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案例从探究教学中的四个程序来了解科学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下应该有怎么样的指导作用。

一、形成问题

形成问题是探究教学的第一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形成的与科学概念、原理有关的疑问。在科学课堂中,也可以说是导入部分。下面我们通过美国的科学课《研究白色粉末》案例中教师吉恩的导入。看看教师如何简单的完成形成问题阶段的任务:

教师:我们要研究一些神奇的白色粉末。我们将要用到前面学过的有关粉末的知识。现在给每人一包粉末,看看有多少“小小科学家”能够判断出这包粉末是什么。

教师在这个导入中:一是把活动描述成“研究神奇的白色粉末”,激发儿童发好奇心。二是提示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帮助他们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三是给学生一般性的指导,没有告诉他们研究的具体步骤,从而为研究留下了开发的空间。四是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研究与科学家的工作相对比。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形成问题阶段,教师不仅仅要使学生形成的与科学概念、原理有关的疑问,还可以用类似称呼学生为“小小科学家”的方法来让学生把自己的研究与科学家的工作相对比,了解科学家是如何做研究的。

二、建立假设

在建立假设阶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猜测、预测、推理等内部思维活动形成对问题的假定性答案。以下是我国科学课《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教学案例:

师:(出示一大一小马铃薯)我这里有两个马铃薯,它们一样吗?现在我分别把它们放入这两个水槽中你们觉得谁会沉谁会浮?

(教师直接说出问题,引导学生形成对问题假定性答案)

生:大的沉。

师: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在学生做出假定性答案之后,促进其推理)

生:大的重小的轻,重的物体在水中应该是沉的,轻的物体在水中应该是浮的。

师:同意他的说法的请举手?(有部分学生举手)

(通过举手的方式促进其它没有被问到的学生积极思考,对问题做出假定性答案)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建立假设是一个内部的思维活动。教师需要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并预测出自己的假定性答案,并对为什么有这样的假设进行推理。虽然课堂时间的有限,不能够对每一个学生提问,但是也可以像案例中的教师一样通过让同学举手表明自己的想法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思考问题的假定性答案正是建立假设阶段所要求所在。

三、设计验证

在设计验证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想出方法并积极的参与实验的过程。接着上面《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案例:

师:到底这两个马铃薯放入水中谁会沉谁会浮?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生:放到水里试试。

师:好,我们就试试。

《液体的热胀冷缩》片断。学生被分成了12个小组,桌上摆放着各种不同的实验器材。经过一系列实验后,学生认识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师问:“其他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教师故作疑惑状;“那怎么办?”

小李说:“我们也可以像水的实验一样试试其他的液体呀!”

她的回答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赞同。

通过上面的两个简单的案例,可以看出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想出验证学生之前提出的假设的方法。虽然看上去只是简单的提问,但是正是这样的提问增加了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定性答案的方法,而这正是设计验证阶段的精华所在。

四、表达交流

在表达交流阶段,教师应该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逐步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不同意见。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虚心听取他人的看法或批评的态度。因为在科学教学中让学生获得科学概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科学态度。下面我们从我国科学课案例《叶的光合作用》中来看教师如何让学生了解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师:好,让我们来汇报一下你们的阅读报告。

生1:海尔蒙的实验说明了养料从雨水、土壤中来,现在我们认为植物生长需要的养料从雨水、土壤中来,海尔蒙的实验对我们的研究方案启示是实验得用很长时间。海尔蒙的实验结果说明了:养料从土壤中来。

生2:我们认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从土壤中来。海尔蒙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最重要的是土壤中有养料。

生3只要雨水就可以把柳树养大,现在我们认为植物生长需要的养料是从雨水里来的。

师:海尔蒙实验对你们的研究方案有什么启示?

生3:不需养料就可以使柳树长大。(大笑)

(在这里教师应该培养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虚心听取他人的看法。同学们的大笑也许并非恶意,但是在表达与交流中却不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别人提出的不同意见。)

师:海尔蒙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生4:雨水是主要的养料。

师:现在你们认为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从哪里来?

生4:从雨水中来。

师:海尔蒙为做这个实验整整化了多少时间?

生:5年时间。

师:正如前面同学们所说的,做实验就要怎么样?

生:耐心、恒心。

(教师在最后提出了海尔蒙做了多久实验这个问题是非常正确的。经历科学家的实验,体验科学家实验的严谨,让学生对科学家产生崇敬的心情。同时,也让同学们知道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看了上面的例子,我们应当发现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不同意见。换言之,教师错过了培养学生虚心听取他人的看法或批评的态度的时机。如果教师抓住了这个时机,则可以使学生们更好的进行交流。此外,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教师善于利用科学教材里有关于科学史的内容,那么则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正如某学者所说:“将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与教学,已成为当代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史在表达交流阶段使同学们不断加深对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认识,这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美]阿瑟.A.卡琳. 教作为一种探究的科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徐学福. 探究教学研究 [M]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袁维新. 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原则、方式和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2006 1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版社,2001.

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篇4

论文摘要:探究式实验教学是理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如何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导”,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旨在努力做到通过实践落实“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论文关键词:探究式实验教学 教师引导 教学效果

新教材将课本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式实验和学生家庭实验三个部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如果教师能适时地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探究式实验并加以正确引导,其效果远比教师单纯演示要好得多。这样做,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术语的表达能力,真可谓是一举两得,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要较好地完成探究式实验,我们应如何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培养呢?

一、观察思考,提出问题

我们知道:物理起源于生活,同时它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是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多观察、多思考,想一想哪些问题与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有关联。例如: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走进实验室》的第三节,在讲解“降落伞比赛”这一活动时,我适时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现象可以提出问题并自己进行解答呢?于是同学们纷纷开动脑筋。有同学说:“老师,在冬季我们走在积有冰雪的路面上比走在平时的水泥路面上容易摔跤,”这个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吗?我当即表态:很好。还有的同学说:“老师,我们的书包带一般都作得比较宽大,我也可以针对这个现象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非常踊跃,课后我感到非常欣慰。因为同学们刚刚接触到物理这门学科,学习积极性就已经被调动起来了。

二、猜想与假设

对于同学们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的种种问题,如何引导同学们进行猜想?猜想与假设合理,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指导探究沿着预定目标展开,避免探究的盲目性;它为收集信息、分析和解释信息提供一个大致框架;也为制订探究计划、设计方案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下面是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学生1: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长度有关。

学生2: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

学生3: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关。

学生4:导体的电阻可能与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有关。

学生5:导体的电阻可能与环境温度有关。

学生6:我认为铝和钨的电阻就应该不同,否则不会用铝做导线而用钨丝做灯丝。

师:如果铝和钨电阻不同,你们认为这属于前面哪位同学所说的哪个因素?

学生7:前面同学没说到这个因素,应该是构成导体的物质不同吧。

师:对,我们怎样描述这个因素呢?

学生7:导体电阻与构成导体的物质有关。

师:回忆我们在导体与绝缘体的学习中的一些说法,这里物质两个字是否恰当?可以怎样改变一下?

学生7:应该说材料。

师:请你把这个猜想再描述一下,好吗?

学生6:导体电阻可能与构成导体的材料有关。

从这一片断可以看出猜想与假设这一过程的教学,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学的双边性,做好学生猜想与假设过程的“导演”,充分调动学生大胆思考,敢于创新,想出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老师不可包办代替,只有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老师方可给予指导,真正做到“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

三、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问题提出来了,我们如何去验证?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这一环节教师要首先引导同学们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有的条件,要考虑到影响这个问题的主要因素,初步树立控制变量的意识,还要考虑到自身的实验环境及实验器材等条件的限制。然后引导同学们举一反三,变已知为未知。例如:在讲解“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这一节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和假设。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种可能的问题: ①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可能与电路中电流的大小有关;

②电磁铁磁性的强弱还可能与线圈的匝数的多少有关;

③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可能与电源电压的高低有关。

④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能与线圈的粗细有关。

⑤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能与构成线圈的漆包线的粗细有关。

于是,我就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引导:“在研究每一个决定因素时还是否需要其它要求或限制?”很快就有一部分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已经意识到了变量控制。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之上,我又进一步指出:要研究某一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时,必须首先保证其它量一定。然后同学们纷纷设计出了研究某个量决定电磁铁磁性大小因素的验证性实验。

四、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进行实验是整个探究实验的重要环节。这是同学们实际动手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在这一环节,涉及到各种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涉及到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实验数据的整理、记录等多项内容。正因为如此,我平时极为重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良好习惯养成的引导。

例如在完成某些需要用到电流表、电压表的实验中,教师要首先向同学们强调电表使用的注意事项,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特别是一些带有危险性和损坏性的实验,教师更应该首先检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坏和意外。在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时,要首先提示同学们首先弄清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否则将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分析论证

由于实验器材的不同、操作方法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同学们对于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时,得到的结论也往往不同。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和总结。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要与学生共同探讨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改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思维。例如:在完成“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节的实验时,因为动滑轮能省一半力,这是同学们所熟知的。但在这个实验中,出现的结果与理论数值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样我们能否就断定以前的结论是错误的或者说我们的实验存在问题?”我尽量让同学们去思考、去琢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再告诉大家:“其实出现这种现象并不是我们的实验本身有问题,而是由于绳子和轮之间存在摩擦力的缘故。只有当我们忽略摩擦阻力及动滑轮的重力时,用动滑轮才可以省一半力。”同学们恍然大悟。因此,这一环节我们必须教育学生要尊重事实、尊重自然规律的良好习惯,养成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意识,从而逐步达到能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目的,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至于评估和讨论与交流,重点是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好中选优的思想意识,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甚至于个人得出的简单结论,要勇于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向他人学习,努力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有机统一。

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篇5

1.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2.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3.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篇6

简洁而又形象化的语言,能引起学生注意并激发兴趣。如试管的拿法,强调“三指头”,不要“一把抓”。过滤实验操作要注意“一帖,二低,三靠”。在制取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我们编了二首顺口的歌诀;“制取氢气要小心,贸然点火定伤人。取支试管集满气,点燃之前先验纯。实验开始先通氢,通氢以后再点灯,由黑变红先撤灯,试管冷却再停氢”。以上例可知,在教学中采用简洁而又有形象化的语言,对加强基本操作能力理解和巩固化学概念,有较好的作用。教师认真作好演示实验 减少实验失败和误差

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学生实验的榜样,一定要起示范作用。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实验,都有好奇心,对于教师的演示实验会格外注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力求使演示实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达到此目的,我们把演示实验当作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总之,我们在向学生做演示实验时,力求做到:装置正确,整洁美观。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严格要求,讲解清楚。现象明显。结果准确。认真上好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课 加强实验课课堂秩序的管理 加强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十分重要,我们的具体作法是: 1、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必须从起始年纪抓起,首先要从第一堂课抓起。为此,在第一堂实验课中,我们要向学生进行实验室规则的教育,如有违反实验操作,损坏仪器,浪费药品的,要追查责任,并照价赔偿。并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完毕,要清洗、清点和摆好实验用品。并派专人打扫实验室。由于注意了这方面的教育,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初步形成。2、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要使学生掌握每一个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程序,必须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学生。我们在学生进行基本操作训练的过程中,发现有错误,立即纠正。运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

浅谈教师反思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7

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基础, 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理性的思考、质疑、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 进而不断自我完善, 自我建构。教师的反思作用于教学活动就被称为反思性教学, 顾名思义, 就是通过对教学活动过程的反思来进行教学活动。

反思过程是主体自觉地对自身教学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 也是思维过程辩证性的一种体现, 即一个思维活动过程的结束包含着一个新的思维过程的开始。因此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和重复, 而是深究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教学反馈等, 具有了较强的科学研究的性质。反思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回顾过去, 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教学活动。我们常常在讲完课后, 觉得还可以讲得更好。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反思, 把这节课的优劣得失记下来, 并及时加以纠正, 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不断地发扬优点, 改正缺点, 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那么在化学教学活动后教师要反思什么, 即如何进行反思呢?我们按照教学过程反思, 可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

一、教学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1. 反思是教师的自身表率作用

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学习, 但自己却做不到, 不学习新知识, 新理论, 吃“老本”, 使学生觉得老师没有上进心, 那么势必会导致学生不求上进, 浅尝辄止。

2. 反思教学的公平性

学生都渴望老师能公平地对待自己, 希望老师能够做到一视同仁, 但老师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在课堂提问时, 只提问自己的“得意”弟子。在辅导时, 对好学生心平气和, 百问不厌;对差等生则是一问就烦, 再问更烦。这就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不能端正学习态度, 更有甚者, 使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 从而讨厌你这个老师, 讨厌化学这门课程, 使化学成为他的“顽症”, 使他们的化学成绩直线下降。

3. 反思对学生了解的多寡

不同的家庭背景养育着不同的人, 他们有着不同的心理。我们不能总是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在教学前反思一下学生的性格、心理, 力争做到因材施教, 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例如, 我所任教的班级有一个学生, 他特别敏感, 也有一点自卑, 我从来不轻易批评他, 在提问他时, 我总是把一个较难的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 再让他回答。每次回答时, 无论对错, 我从不打断他, 做到尊重他, 直到他回答完, 再给予评价, 并肯定他回答中对的地方, 让他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从而使他的化学成绩逐渐提高。这不但提高了我的教学效果, 而且也维护了他的自尊心, 使我的教学能够有效地进行。

二、教学中反思———能够使教学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

1. 反思教师的情绪状态对教学的影响

教师的情绪可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都愿意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气氛下学习, 谁也不愿意整天看到的老师都是“绷着脸”的。可是, 有时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例如, 有一次学生们月考考得不理想, 让我很生气, 在第一个班级讲课时, 我阴沉着脸, 用学生们的话说, 当时像是暴风雨要来临似的, 使学生们有一种压抑的感觉。所以课堂气氛也不好, 学生们会的问题也不敢回答, 形不成师生互动, 使我自己也不知道学生们究竟是差在哪里, 这就使我更生气, 而学生就更加害怕了。让我觉得有点“恶性循环”了, 课堂效果也不好, 讲完的题学生们还是说不懂。下课后, 我反复思考, 认为是自己的情绪影响了授课效果。于是, 在第二个班级, 上课前, 我深深地吸了口气, 对自己轻轻地说:“控制好情绪。”于是, 我轻轻地走上了讲台, 和学生们一起总结了这次考试失败的原因, 并鼓励学生们:“一次考试不能代表什么, 只要大家努力去学了, 把不会的知识弄清楚、弄懂就可以了, 我希望大家在下一次月考中能考出一个好成绩, 我相信你们。”然后, 开始讲课, 不断地旁征博引, 尽量淡化考试的阴影, 把课堂气氛搞好, 让学生们也能从这次失败中走出来。这时, 我发现学生们脸上露出了几天不见的笑容, 课堂气氛很活跃, 学生们反映也很好。课后, 有的学生对我说, 老师你是第一个没有因为考试而批评我们的老师, 下次月考我们一定能考出好成绩, 你放心吧老师。这使我很欣慰, 我发现孩子们原来是如此的敏感, 他们的感情又是如此的丰富。

2. 反思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 每节教案都是精心设计的,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精心挑选的, 但是在实际授课时, 有的觉得得心应手, 效果很好;但也有的则觉得别别扭扭, 死板教条。在教学时就要善于捕捉这些不足的地方, 记下当堂课的心得, 在下一轮教学中吸取教训。例如, 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时, 由于涉及的知识点很多, 概念抽象费解, 尤其是电子的转移又看不到、摸不着。虽然书上有相应的图片, 但图片是静止的, 不能表达出电子转移的过程和化合价的升降情况, 刚开始时, 按书上的讲解学生们一脸的茫然, 感到困惑难懂。课后, 我认真地总结了这次教学的失败, 及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再上课时, 我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氧化剂和还原剂, 且用气球作为最外层电子, 让扮演还原剂的学生把气球给扮演氧化剂的学生, 同时让给出气球的学生再站到讲台上, 表示化合价升高了, 通过这一“课本剧”, 增强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 有效地解决了教材的难点, 同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后, 我把这些写到了教案中, 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 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技艺。

3. 反思教学梯度

教材中有些知识内容并不是重点和难点, 甚至是学生初中所学的内容, 但是由于时间间隔较长, 学生已把这部分知识遗忘, 教师就应及时补充这些知识, 合理“架桥”, 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记得在讲钠与水反应时, 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类型题时, 同学们大多数已知掌握这一类型题的计算。知道用m (Na OH) /[m (H2O) +m (Na) -m (H2) ]×100%进行计算。一次, 我问学生们若形成饱和溶液, 那么我们如何来求算在该温度下, Na OH的溶解度呢?这时一个学生突然发问:“老师, 什么是溶解度?”这使我意识到:在一部分学生的头脑中可能连最基本的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 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是否给学生讲过溶解度, 虽然溶解度是初中教学内容, 但是初中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关于溶解度的计算, 因此, 及时补充了有关溶解度的知识 (概念, 随温度的变化, 计算等) , 使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了重新的认识, 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也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提了个醒:一定要及时补充相关知识, 注重新旧知识的连接, 注意教学的梯度。

三、教学后的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现在, 教学新方法, 新理念不断产生, 但是这些新方法、新理论是否适合化学教学, 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 这就是我们老师所要反思的内容了。如果在反思过程中发现有适合自己教学的, 那么, 我们就应该利用这一结果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使专业能力获得发展。这样在“反思———提高———反思———提高……”循环反复中反思能力逐渐提高, 教学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使反思成果融于教学改革实践中, 从而做一个学者型的老师。

浅谈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篇8

关键词:主导作用;引导作用;疏导作用;指导作用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现代教学的根本原则。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这个教学原则的客观要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就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处于为学生学习开窍和导航的位置,而学生是学习主体,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去认识和掌握知识和技能。本人认为化学教师的主导作用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引导作用、疏导作用、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好这三方面作用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

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

一、引導作用

引导是启发式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手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促使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才能把提高学生素质落到实处。

1.引发兴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的现象具有生动、直观、有趣等特征。初学阶段教师可通过趣味实验,或者运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魔棒点灯”“水中生火”“烧不坏的手帕”等几个有趣的化学魔术,在绪言课时都一一演示给学生看,目的就是引发学生兴趣。学生的好奇心被引发起来,就会迫不及待地寻求答案。又如在学习分子、原子的知识时,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技术、动态模拟等手段形象化地表达出来,借助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的画面,将这些内容化虚为实,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2.设疑激思,启迪思维

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素材,创设问题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如为了让学生掌握CO2这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你学过哪种气体的制取方法?(2)CO2的制取装置能用O2的制取装置吗?(3)如何确定CO2的制取装置?(4)CO2的检验方法?(5)怎样确定二氧化碳收集满了?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思考和回忆,加上教师的启发引导,总结出制备气体的四个环节:反应原理—确定制取装置—检验气体—验满气体。这样学生既能牢固掌握本实验的知识,还能为以后的实验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鼓励学生思考质疑,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二、疏导作用

疏导是在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偏差时,教师指点迷津、疏通障碍,使学生在“山穷水复”之时,收到“柳暗花明”之功效。疏导的任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解除心理障碍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中学生感情脆弱,一旦面对现实,不堪一击,有时会因一道难题未能攻克而沮丧;有时则因一次考试不好就一蹶不振。对此,教师要善于察诊“病情”,并能及时“对症下药”,使他们尽快解除心理障碍,振奋精神,满怀信心,重新投入学习。

2.释疑解难

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而“卡壳”,出现思路阻断时,教师要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另外,问题的解决也绝不能就题论题,更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再思考。例如,在讲铁生锈时,为了揭示生锈的原因,让学生思考应怎样做。学生会想到把铁放在潮湿的地方,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首先启发学生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放在潮湿处的铁器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器不易生锈;涂了油漆的铁器不会生锈,而一般情况下的铁器放在空气中会生锈等。再通过引导或讨论,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水和空气同时对铁作用是铁生锈的原因。如果铜生锈,它的原因相同吗?通过改变设问角度从而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三、指导作用

古人早就强调:“善教者,善导。”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变“学会”为“会学”。指导的要求就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总结方法。教师的指导可以优化学生记忆,帮助其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易于联想对比。

1.优化记忆,增加知识储备

记忆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手段,促进记忆,减少遗忘的最有效操作是进行系统复习。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所以教师要经常、及时地指导学生如何复习,帮助学生采取各种方法进行有效记忆。如讲到钠的性质时,让学生观察用刀切后的金属钠在空气中和水中变化的现象,听反应的声音,学生很容易理解和记忆钠是硬度小、密度小、熔点低的活泼金属。

2.归纳总结,深化教学过程

知识总结的过程,是从整体上去思考、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对知识的系统整理和总结。我们可从课堂小结做起,再到章节小结、单元总结、知识板块等。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在归纳复习时,教师可以以章为单位,将每章的知识按其内在关系归纳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也可以打破章与章的界限,按化学知识的类型形成化学概念理论、元素化合物、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分类复习体系。

3.联想对比,提高学习效率。

联想对比是将零散的化学知识系统化的有效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联想对比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并能熟练运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习效率。如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它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就联想初中化学中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两种物质氢气和碳,并且比较三者的异同,从而加深对一氧化碳知识的巩固,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总之,教师要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习惯,从而完成教学的任务,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芮鹏程.积极探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12):20.

[2]范杰.化学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25.

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篇9

岫岩第二高中

王昌荣

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把社会的具体要求和师生的具体情况、所处的环境和正确的教学原则结合起来,制定最佳的工作方案,灵活而坚决地予以实施,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了许多问题。面对当前新的形势,也尝试了许多改革的方案。旨在通过教学改革,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使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潜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挥,使每位同学都能“学会做人、立志成才、自强不息、税意进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为实施改革,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我们的教学改革上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的科学成份得到了应用。

一、何谓教学过程最优化?

在现代学校中,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是指选择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

最优化的前提是:在全面考虑教学原则、现代化教学教育形式和方法、已有条件以及该班和个别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按照所提出的各项标准,使教育过程最有效地(最优化地)发挥效能。

最优化不是什么特别的教学法或教学手段,而是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基础上:教师对教育过程的一种目标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的、有科学根据的一种选择(而不是自发的、偶然的选择),是最好的、最适合于该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方案。用这种观点来考虑教学方案时,教师不是简单地从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案中选出一种进行试验,而是信心十足、深信不疑地选择最恰当的课堂教学方案或课堂教学方法。最优的是指现有条件来说,对学生和教师在当时的实际可能性来说,以及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

那么,最优化的评价标准又是什么呢?在现代条件下,教学过程效果最优化的第一个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得低于所规定的评分标准的及格水平。教学最优化的第二个标准是学生和教师都遵守有关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数规定。巴班斯基认为,这两条是基础的标准。除此之外,还可以按照学生精力的合理使用,教师精力、教学经费的耗用等来考查。根据这样的标准和我们的具体校情,我校从解决现有的条件下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分层次教学。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原理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最优化要求教师的教授过程最优化和学生学习过程最优化统一起来。教学过程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效果五个基本成分。因此要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就必须选择每个成分的最优方案,发挥整个教学系统的最大可能性。

1.综合规划教学任务

综合规划教学任务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重要方法,因为有综合规划,就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不只完成一个,而是同时完成若干个教学教育任务。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担负着三项任务:教养任务----包括形成理论知识和该学科所特有的专业技能技巧;教育任务----包括德育、体育和劳动教育;发展任务----包括发展智力、意志、情感和动机等。并且认为这三项任务应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助于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可以规划这样的三项教学任务: ①采用班级授课分层次教学,加强必修课、第二课堂和活动课三大“板块”的内在衔接,体现“优秀加特长发展”的的教育特色。开办了特长班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②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选择、和谐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性的形成。

③激励部分学生超前发展,同时创造条件,促进困难学生,也能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

2.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巴班斯基指出,最优化的这个方法,是以马列主义关于抓住活动的主要环节的方法论原理作为依据的,此外还考虑了心理学关于“形成动力定型”的学说和“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感受的客体和概念有一个最为合适的可能数量”的学说。

由此,教学改革优选教学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根据国家编好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二是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活用教材、自己动手编写资料。

在按层次教学内容的优化上,每一个教研组和备课组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以严谨的态度优选教学内容,力争达到:①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现代化和实用性。同时,注意教材内容的现代化,常采用最新科技例子通过电脑多媒体展现给学生。此外,还考虑学生现实生活实例来充实教材。②抓住教材重点,考虑学科联系、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每个授课教师都要把握住教材本质的东西,注意与别的章节、学科的联系。③考试因材施教。即为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选择有区别的教学内容和有区别的考试内容。使他们能最大程度的接受知识。

3.活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养、教育和发展的目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活动方法。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部分之一。巴班斯基认为,从最优化的角度,重要的在于认识各种方法的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当然,这必须建立在教师根据相应教学阶段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可能性以及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可能性来选择教学方法,适当配合作用。

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篇10

摘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特别是农村乡镇初中的体育课教学中。不少教师是凭借个人经验进行教学,或者是按固定的教案进行教学任务,而少有教师去把理论知识和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必然需要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到更多的先进理论教学方法,去实践和检验我们学过的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起来来指导我们的教学。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初中体育教学 指导作用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基础越来越丰厚,随着而来的是人们吃的越来越好,锻炼的越来越少,身体素质自然不是很理想。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那么随着这个大环境的变化,教育上对体育课的重视也是逐渐在提高。人们对学生体育课的关注度也在提高。时代对体育老师,对体育教学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就促进体育老师就要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上要有突破和发展,才能适应新的要求。同样在体育教学中也需要改进和提高。那么本文就教育心理学在初中体育课教学中的一些指导作用做一些分析和认识。当前农村体育课存在的问题

2.1学校和学生家长甚至包括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忽视体育课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严重不够。体育硬件设施差,软件设施配备不齐。习惯用老眼光看体育课,认为体育课就是带学生玩。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生家长对体育课的认识也存在误区。受此影响,学生也习惯性的认为体育课是无足轻重的“小课头”,在潜意识里降低啦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自然在上课中也会不同对待,没有对待语数外那么认真。

2.2体育课课时随意缩减,学科课程设置不够规范:

体育教学大纲即现在的新课程标准规划的很好,但具体落实到个学校体育教学中不明确,具体那一学期那一单元,那一课学什么练什么,目标任务不明确。导致体育课,体育老师上课也很随意,上课内容的选择更是很随意。学校,学校体育组,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安排自然也就很随意啦。反馈到学生那里也就更是零散的内容,学生没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和技术体系。这也印证啦很多大学老师在给学生上基础理论体育技术课时会感却很吃力,因为学生中小根本没学过基本的技术动作,你比如说篮球。学生甚至有在中小学一次脸接触过的都没有,学生一到大学你按考试内容安排他带球上篮投球自然不会。2.3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性和非专业性:

不少学校体育老师流动性很大,因为由于中小老师数量不足。或是很多学校没安排长期专业的体育老师任职,造成教师队伍稳定性不强。而相对稳定的部分老师,却由于早年部分农村中小学体育老教师基本是中专师范学历。对新体育理论知识缺乏认识和了解,甚至抵触学习提升。或是不少地方体育课老师是兼职老师,其他科目的老教师或是学校搞后勤的转职来教体育,这就造成体育教师专业性不强。即使有部分专业体育老师,一是数量有限,二是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入研究钻研,更多的是凭借经验教学。2.4是农村地区经济条件限制:

对体育投入过低,器材严重不足,场地简陋,对优秀骨干体育老师的关注关怀不够,留不住人才。教师归根结底也是普通人,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一员,人情世故,生活质量等等都与物质基础有关,这也就能正常心态看待教师对工作报酬和工作环境的选择啦。自然人往高处走,更多优秀教师慢慢会选择经济基础好的城镇也在所难免的现象。所以近年来呈现农村地区优秀老师往条件好的城镇流动,中西部地区的往东部沿海流动的现象。3教育心理学对农村初中体育课教学的指导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教育心理学既研究学生的学,也研究教师的教。在“学”的方面,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在“教”的方面,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师心理和教学心里。那么具体有以下理论课作为指导我们体育教学的理论支撑。

3.1教育心理学第二章讲到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阶段的阶段性前运算阶段提到自我中心性。以三座山模型试验来说明。这也类似中国古代的一首诗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我们中学生也存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采纳别人的观点,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维。这在我们体育教学中要求我们体育老师要对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看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并适时的指导。从而让老师正确评价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3.2从教师专业发展

从新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理论学习。我们知道从新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经历了的怎样的阶段,每一阶段的主要特点,以及在教师遇到共同问题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做,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信息。特别是提供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的学习,让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认识和了解到什么事观察和分析,什么事微格教学,什么是教学策略训练,什么是教学反思训练和行动研究。目前,在我们体育教学中运用最多的就是教学反思,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们知道我上课的有点和不足,整理出来作为以后教学的指导和改进的参考。3.3认识学生角度来看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第四节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及不良情绪的调节为我们提供啦理论基础。首先我们认识到中学生情感情绪的特点:情绪容易激动,易产生激情;两极性;内隐性和文饰性;其次我们认识到中学生常见的几种情绪困扰:自卑感;焦虑;抑郁;孤独;然后我们需要解决的方法,教育心里学告诉我们中学生消极情感的自我调适:为自己设置合适的目标,不对自己过分苛求,那么具体到我们体育课中教学时候,比如说跳高项目,学生永远会有自卑感,当高度达到一定高度,学生是无法跨越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人的自身局限性,跳到自己的一个合理高度即可,适合自己就好,老师应该更多的强调是对跳高技术的掌握要求学生,而对跳高高度则应该让学生明白合适即可,不过分苛求自己;合理宣泄,消除压抑,在我们体育课教学中十分常见和有效的。比如通过体育比赛,让学生较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或体力活动或是激烈的快节奏的喊叫等,亦有利于释放紧张情绪。而且情绪的宣泄要做到适时和适度以及注意时间场合和方式等。

3.4教育心理学第七章第二小节讲到成败归因理论的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指将失败归于一些不能控制而又稳定的因素,从而放弃或回避任务的心理现象。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主要表现为:动机降低,积极反应的要求降低,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认知出现障碍,形成任务或事件无法控制的心理定势,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困难,本应该学会的东西也难以学会;情绪失调,最初烦躁,后来变得冷淡和悲观等,陷入抑郁状态。

那么在我们体育课教学中最典型的列子就是班上的后进生问题。一个班上总会有后进生的。各种因素的制约造成。可能是先天智力缺陷,身体缺陷,或是后天的身体问题等,更多可能是学生不努力不听课造成的。这时候如果一味的批评指责后进生,只看到他们的缺点,而忽视啦他们的闪光点,甚至个别老师经常当学生面打击学生,这很可能伤害学生自尊心。慢慢的学生由难过害怕演变为习以为常,甚至认为自己就是不行,也无所谓啦学不学。如果老师能对后进生也适时的表扬,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以及他们身上的点滴闪光点,适时的表扬鼓励他们。我相信,慢慢的他们会有小进步到大进步,找到自信,逐渐跟上大家的脚步。

4改进农村体育课教学的对策

4.1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体育,特别是对农村体育的重视力度和政策支持

很多国家的阳光政策非常好,但是到基层的执行力度上可能会打折扣。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应该严格落实各项政策,加大对政策执行度的检查和落实,真正做到惠及老百姓的实事。国家和地方,以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各级体育局等应分别制定有利农村体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具体到各中小学,应该以各学校校长牵头为体育带头人责任制,真正重视学校的体育教学。4.2加大对农村体育的资金援助

对教师的培训应及时到位。做到教师自学,学校校本培训,不定期进高校学习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各学科室培训,以及网络培训学习等有机结合。并鼓励高校专业体育毕业生进乡镇中小学任教,农村地区待遇应优厚于城镇,争取留得住人才。并适时完善农村地区学校的硬件设施。对体育课程来讲应纳入中小学考试科目,并合理设置范围,落实规范课程设置。4.3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分期定期等多种形式举行针对体育老师对教育心里学等理论知识的讲座,把高校课堂带进千万中小学体育老师心里。让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相结合。让更多的中小学体育老师把类似教育心理学等好的理论应用到我们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来,来不断改进提高我们的教学,同事也是完善我们的理论。做到实际教学,善于总结经验,并积极与高校等科研理论丰富的机构学校对接。真正做到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篇11

笔者根据自身对大学化学知识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掌握与理解,结合近十年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拟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课程考核三个方面,简要探究大学化学知识内容与教学模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一、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化学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难点之一。目前,考虑到中学生对某些抽象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中学普遍采用的化学教材中,往往很少涉及关于化学基本理论方面的详细知识内容。例如,大学化学知识体系中的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平衡常数、电极电势、原子分子结构、电子杂化等理论知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要么根本未涉及,要么不要求定量表述,往往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优点在于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然而,由于在教授上述知识点的时候缺乏理论上的引导,往往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不够扎实。为了有效弥补这种缺陷,只能让学生一字不差地去记忆,同时进行大量的解题训练,以强化这种记忆。这种教学模式表面上实现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但是往往也会造成学生“学而不思”的不良学习习惯,再加上强迫式的记忆手段,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反感。

除此之外,在缺少理论学习的情况下,很多学生还会出于对某些化学结论或化学现象的困惑而提出一些超出教材知识点的问题,如“为什么苯不能使高锰酸钾褪色,而甲苯能?”“sp2杂化与sp3杂化有什么区别,二者之间的最终结果是怎样的?”,等等。目前中学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那么,当学生提出诸如上述超出教材知识点范围的问题时,作为教师,应该怎么处理呢?或许有些教师以一句“这不是你现在需要掌握的内容”予以安抚,某些脾气较为急躁的教师,更是直接回答“不要问这么多”。这种简单粗暴地回答方式很不利于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那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如何来回答这种问题呢?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化学知识的教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作为这一体系的两个组成部分,许多中学化学教学中没有涉及的理论问题往往在大学化学知识体系中均能找到答案。因此,对于中学教师来说,在熟悉并深入钻研中学化学教材,科学、完整地掌握教材教学内容的同时,充分借助大学化学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理论教学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将部分大学理论知识点,如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碳的杂化轨道理论这些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能用到,但教材中叙述又不太清楚的适当引入中学教学中,使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能够知其所以然。如,不仅要知道水分子空间结构是折线形、氨分子是三角锥形,还应弄清这是原子轨道sp3不等性杂化的结果;不仅知道各种反应速率的不同,还应该明白这种现象是由反应活化能差异等因素造成的。这种结合理论本质讲现象,再通过现象解释理论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对于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实验教学

人类对任何知识的学习动力均源于兴趣,而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之一就是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学习化学更多地应该从实验入手,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渴望。然而,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中,很多实验设计的重心在于如何让学生做好实验、做对实验,结果验证型实验较多,而用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开发实验的探究型实验相对较少,换句话说,学生做实验只是“照方配药”,只动手不动脑,缺乏必要的理性思维。那么,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呢?大学化学教学实验的设计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很有价值的教学思路。目前,在许多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中,增设了很多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操作并给出实验结果的综合性教学实验。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当然,受硬件条件的限制,上述大学实验教学模式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完全照搬也是不可取的。我们可以取其精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具有中学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例如,提供必要的仪器、试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既而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如在讲Fe3+与Fe2+的性质时,可以先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Fe3+、Fe2+各具有什么性质,然后根据所给的仪器、药品动手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在某些实验中,还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现有的实验装置或原理进行改进或完善。这种完全依靠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思考的实验过程却恰恰能够起到锻炼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专业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是反映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具有从教与学两方面检验教学质量的功能。目前,中学化学课程考核仍然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然而,以这种考试方式得到的成绩往往被赋予了很多其他特殊的含义,使学生无形中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因为,在学生看来,一份试卷成绩不仅代表自己的学习效果,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父母与老师的寄托,代表了自己的前程,这种对于成绩的认识显然是非常片面的。目前,许多在大学从事化学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已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各种化学类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探究,如以课程报告、小组讨论并提交论文等方式来取代单一的试卷考核,这为中学化学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参考性的尝试方向。例如,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平时的课堂发言表现进行综合打分,或者对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并将这种考核得分融入期末考试成绩的核算中。相信这种带有学生平时能力考核的打分方式应该更能够综合反映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利的。

大学化学教育是中学化学教育的延展和加深,二者一脉相承,缺一不可。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学好中学化学,有利于学生在大学化学学习过程中对更多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而对于教师而言,随时了解并更新自己对大学化学知识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掌握,对于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改善化学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均起到重要作用。

加强教师在宿舍管理中的指导作用 篇12

教师加强对学生宿舍生活指导的必要性

1. 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校巩固率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上世纪80年代关于学院教育的一项研究表明, 学生寄宿在学校里可以提高学生在校巩固率, 有助于学生社交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比起走读生来, 在校生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接触, 参与学生的自我管理事务, 增加了对艺术活动的兴趣, 变得思路开阔并在同学之间获得较好的威信。在宿舍里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不但有助于培植一种社区感, 还对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产生影响。事实是, 在一些农村中学, 住宿经历可能是学生全部初中经历中最缺乏指导的一面。在农村中学, 由于经费缺乏, 教学条件落后, 教师能力水平较城市差, 教师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教学上, 对宿舍管理认识不足, 也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学生从学校只是得到了一间宿舍, 可他们对宿舍中松散、混乱的一面缺乏足够的准备, 也缺乏必要的指导。

2.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他认为这时的学生承继儿童期之后, 处于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时期 (青春期) , 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正在形成一些概念, 如他们是谁, 对他们来说什么是重要的, 什么是不重要的, 他们的价值何在。他们试图将自己的多个方面整合起来———智力、社会、性别和道德———达到一个整合的自我同一性。顺利通过本阶段的学生发展了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而那些未顺利通过的学生则对他们应如何应对生活等问题迷惑不解。因而这个时期的学生尤其需要指导和关心, 来引导他们目标的确定, 学习生活的计划安排。宿舍对他们来说, 是一个陌生环境, 有些可能是第一次离开家, 身边没有熟悉的亲人, 相处的都是陌生人, 面对着环境的不适应与习惯的差异以及心理上的孤单和恐惧, 如果缺乏有效的指导, 任由他们自己去摸索, 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消极心理。住宿生活是学生生活的大部分, 不愉快的宿舍经历难免会迁移到学习上。

宿舍生活也是微型的社会生活, 学生在宿舍生活中的经历, 使学生在住宿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 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 形成建立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态度;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在个人生存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体验关怀的温暖, 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 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这些经验的积累能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在学生进入社会后, 能更快地融入和适应社会。

3.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往往一些教师认为加强对学生宿舍生活的指导就是经常到宿舍里看望学生, 严格控制学生的作息, 对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资助, 这些都是必要的, 但只有这样又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宿舍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对宿舍生活的适应, 对宿舍里自由支配时间的利用, 与其他人和谐相处的困难, 克服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乃至学生的学习与情感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应对这些问题, 除了要保持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还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 善于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指导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尊重学生, 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而这些知识和方法的获得需要教师的经验积累, 自身素质的提高, 勤奋的学习, 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教师加强对学生宿舍生活指导的建议

加强教师在宿舍管理中的指导, 指导学生创建一个离开家的家——温暖、关爱、充满生机与创造的宿舍, 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

1.校长应提高宿舍管理意识, 制定相应的计划, 并亲自参与宿舍的管理。校长可以建立由班主任负责, 其他老师协同管理的宿舍管理制度, 把宿舍管理纳入教师考核中。而校长也要参与宿舍的管理, 直接了解学生的宿舍生活。只有自上而下地建立起一种关注学生宿舍生活的意识, 才能带动全校教师加强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和建设。校长应定期到学生宿舍视察, 听取有关学生宿舍管理问题的报告, 并且组织选拔适当的宿舍管理人员, 保证宿舍管理员得到适宜的训练。

2. 班主任应提高宿舍管理理念, 明确良好的宿舍生活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并加强学生宿舍管理的方法技巧的运用。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 住校生一天的时间几乎全在学校度过, 其实学生在宿舍里遇到的问题常在学习和行为上表现出来, 只是班主任常忽略了或认为影响不大。只有在平时勤于监督、勤于检查, 才会获得第一手资料。因此, 班主任应当提升宿舍管理意识, 对学生多一份关心。建议班主任经常到学生宿舍去, 了解学生的住宿情况, 常与学生交流、沟通, 帮助学生解决在住宿中的问题。同时班主任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积累宿舍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3. 在一些学校里, 学生宿舍管理的职责往往是由高年级学生或学校知识学历不高的后勤人员担任。他们的任务也只是维持正常的秩序而已。其实, 宿舍管理员不只是换电灯、修水龙头、检查卫生这样简单。管理员还要处理各种意外事故以及因学生日常困难。他们既要做父母、哥哥姐姐, 又是辅导员、纪律监督员, 他们可以帮助学校来实现其教育目标。所以建议学校要严格选拔合格的宿舍管理员, 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训练, 由校长或有经验的教师给予定期的指导。最后建议对管理员的工作给予合理的报酬。

4. 学校可以成立学生宿舍活动中心, 由学生来负责管理。活动中心的成立, 一方面让学生在宿舍的闲暇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增进交流、沟通的机会;另一方面,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让学生有咨询的渠道。

上一篇:好人好事表扬信下一篇:男生贾里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