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从生物圈到细胞_教学设计_教案

2025-0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_从生物圈到细胞_教学设计_教案(精选10篇)

1_从生物圈到细胞_教学设计_教案 篇1

1.教学目标 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 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 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2.教学重点/难点 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学习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主整理: 阅读课本,完成《优化设计》P1“导学诱思 二.课堂研讨:

1.思考: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怎样的生物?它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如果离开了活细胞,它能够很好的生活和繁殖吗?

2.教师用多媒体,通过图片演示四个实例,探讨其中的问题,得出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实例1.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

讨论1:草履虫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除运动和分裂外,草履虫还能完成哪些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它还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吗?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是单细胞生物?

实例2。人的生殖和发育

讨论2:在你和父母之间,什么细胞充当遗传物质的“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命活动有什么关系?

实例3。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

讨论3: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至少需要哪些细胞的参与?你现在的学习活动需要多少种类和数量的细胞参与呢?

实例4.HIV病毒与艾滋病

讨论4:HIV破坏淋巴细胞,导致艾滋病。还能举出特定的细胞受到损伤导致疾病的例子吗?

3通过举例了解,图表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看课本P5以龟为例尝试写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

→系统→

→ 种群→

→生态系统→。

对各个层次的理解:

结 构 层 次

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

心肌组织

器官

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系统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循环系统

个体

由各种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生物体

种群

该区域内同种龟的所有个体

群落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

地球上只有一个生物圈

思考讨论:

问题 1.所有生物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都跟龟一样吗? 问题2.如果把图中的龟换成人,图中层次的组成会不会发生变化?如果换成一

棵柳树、一只草履虫,又将怎样?

问题3: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中,能够完整地表现出各种生命活动的最微小的层次是哪一个?说明你的理由。

问题4: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也是一个系统吗?如果是,它们是不是生命系统?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随堂练习】

七年级生物期末复习教案_1 篇2

详细介绍:期末复习教案

第一部分生物体的结构

第一章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一、重点难点:

1.认识显微镜的部分名称;

2.如何在低倍镜下调焦并找到要看的物体;

3.细胞各结构的功能;

4.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二、知识点

1.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光线用来调节光

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又称粗调):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又称细调)。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2.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3.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4.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5.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一手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玻片的边缘,另一只手拿纱布将玻片放在两层纱布之间,用食指和拇指夹住轻轻擦拭,用力要均匀。

6.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水要适量,水滴太小容易产生气泡或干涸,影响观察,水滴太大容易溢出载玻片而污染显微镜。

7.细胞壁只起支持和保护作用,是不具有生命活动的,而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则是生活着的。

8.植物体是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植物体从小到大是体内细胞增多和增大的结果,而不是水和养料堆积增多使植物体长大的。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一、重点难点:

1.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

2.植物体、动物和人体的结构层次。

3.细胞的分化。

4.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知识点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几种组织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能够完成多种功能的结构才能够满足植物体某一方面生命活动的需要,这样的结构叫做器官。

3.植物体基本结构的层次:细胞一组织一器官一整体。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5.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6.动物或人体内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了系统。

7.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第二部分形形色色的植物

第一章种子植物

一、重点难点

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采集植物和制作腊叶标本。

3.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4.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5.松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特点。

二、知识点

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种器官;种子不裸露,外面有果皮包被。

2.采集和制作实验标本需要注意的问题:⑴要清楚采集不同植物的方法:高大的乔木、灌木需采集有花或果实的带叶枝条;小的草本植物需采集带花或果实的植株,连根掘起,并清除泥土和杂质。⑵整理采集到的植物时,要展平枝叶(少数叶、花的背面朝上),平铺在吸水纸上。⑶压制标本时,要勤换纸,放在通风处阴干。⑷固定标本时对于比较细的部分,可直接用胶水固定,但一定不能太多;对于比较粗大的部分,可用刀片沿标本较粗的部位在台纸上切出一对对的小纵口,分别将小纸条从台纸的正面切口处穿入,将标本缚紧,并在台纸的背面将纸条两头粘紧。

3.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根、茎、叶都很发达;种子是落露的,没有果皮包着。

4.松树的根系十分发达;茎杆高大、粗壮,这样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叶呈针状就尽可能的减少了松树体内水分的散失。所以能适应干旱、贫瘠的陆生环境的特点。

5.裸子植物对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绿化环境、净化空气和减轻噪声污染等具有的重要意义。

6.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是应用广泛的建筑材料;可以供工业和医药上使用。

第二章孢子植物

一、重点难点

1.铁线蕨的生活习性及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

2.铁线蕨的生殖过程。

3.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特点。

4.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5.水绵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6.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二、知识点

1.蕨类植物的地上部分不是茎,而是它的复叶;地下部分是地下茎和根。

2.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3.铁线蕨生殖过程的剪贴图:铁线蕨→孢子囊→孢子。

4.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时可见到,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

5.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6.苔藓植物的植物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有茎、叶的分化,但茎很细小,叶又小又薄,如葫芦藓、墙藓;另一种没有茎、叶的分化,植物体只是扁平的叶状体,如地钱。

7.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8.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9.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10.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11.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

12.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第三部分被子植物的生活

第一章种子的萌发

一、重点难点

1.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2.解剖、观察种子结构的技能。

3.探究种子的成分。

4.对探究种子的成分的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地分析。

5.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

6.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

二、知识点

1.2.3.4.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是根据种子里子叶的数目的不同来区分的。有无胚乳并不是区别这两个概念的标准,具有胚乳的双子叶植物(如蓖麻、番茄等)和一些无胚乳的单子植物(如慈菇、泽泻等)。

5.在烘烤干燥的小麦种子时,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的方法: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四分之一处;手持试管夹的长柄;试管口应略微向上倾斜且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别人;试管壁要均匀加热;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当管壁出现水珠时,应将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免因水滴流到试管底部而引起试管爆裂。

6.烘烤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种子就会发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清洗掉。

7.在做淀粉的浆液遇碘变蓝的实验时,一定要把淀粉浆液加热,因为淀粉中包括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直链淀粉容易溶解在热水中,当其形成粘性较低的溶液时,遇碘才呈现蓝色,加温的目的是使直链淀粉能够更好地溶于水,从而使显色反应的效果明显。

8.影响种子萌发的外因,即温度、水分和空气。

9.低温使种子内的物质转化处于停顿状态;缺水则使种子内的营养无法被胚所利用;空气太少影响了种子的呼吸,从而不能提供给种子足够的能量。

10.有完好胚且外界条件适宜的种子才能萌发,而即使是外界条件充足,种子本身的胚被破坏了,种子也不能萌发,这说明种子的内部条件也是必需的。

11.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12.胚的各部分将生长发育成植物体的哪些器官。

第二章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

一、重点难点

1.根的组成和根系的概念及根系的种类。

2.须根系与不定根的关系。

3.根尖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4.识别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特点。

5.根尖的生长、发育与根生长的关系。

6.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7.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根的功能之一。

8.合理施肥原理和无土栽培技术。

二、知识点

1.根主要是有主根、侧根和不定根之分的。这三种类型的根,主要是从其发生部位来划分的。

2.主根是由胚根生长发育而成根;侧根是在主根生长到一定长度时,在主根上生出的许多的分枝根。这种根与主根一般呈一定的角度生长。侧根可以再生侧根,反复分枝,如菜豆幼苗的根。还有一类根可以在茎、叶、老根或胚轴上生出,这种根叫不定根。如:小麦的根系绝大多数是由不定根组成的。

3.主根比较长而粗,侧根比较短而细,主根与侧根有明显的区别,这样的根系就叫做直根系。一般双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直根系。

4.根系主根不发达,主根生出以后不久就不再继续生长了,另在原来胚轴的部位和茎的基部生出许多不定根。像这样主要由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叫做须根系。须根系中,主根与不定根在粗细、长短和大小上是没有区别的。一般单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须根系。

5.植物的根系有向地生长的特性——向地性;还有向水性和向肥性。根系地下分布的深度甚至可以超过地上主茎的高度。

6.根尖分成四部分,即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7.根冠是由许多薄壁细胞组成。它的外层细胞因为当根在土壤中生长时不断地受到磨擦损伤而脱落,在根冠附近的生长点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分裂,来补充因磨擦而损伤的根冠,使根冠始终保持一定的形状和厚度。

8.分生区一般全长约1~2毫米,大部分被根冠包围着,是产生新细胞的主要地方。属于分生组织,能使根尖细胞数目不断增加。细胞排列紧密,壁薄、核大、质稠。

9.伸长区:位于生长点和根毛区之间,长度约为几毫米。伸长区细胞逐渐伸长,细胞中液泡开始加大,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被液泡挤到细胞边缘。

10.根毛区:根毛区也叫成熟区。因为此区的细胞已停止生长,属于成熟的细胞。根毛是由一个表皮细胞形成的。

11.导管是由死细胞构成的,它与茎、叶中的导管是相通的。这样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就可以沿着导管输送到植物体各部。

12.植物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细胞吸水或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液的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

13.根毛细胞吸水以后,水分逐步渗入到根表皮以内的每层细胞,最后进入导管,再由导管输送到茎和其他器官。

14.不同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同一种植物随着生长期的不同,对无机盐的需要量也不同。

15.无土栽培是指不要用土壤或用其他物质(如砂石)代替土壤,根据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来培养植物。

第三章有机物的制造

一、重点难点

1、叶片的结构,叶片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叶片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3、光合作用的概念(包括产物、场所、原料和条件)

4、光合作用的实质。

5、光合作用的意义以及种植农作物时要合理密植。

6、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二、知识点

1、总结: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细胞外壁上有一层透明不透水的角质层。这样的表皮有什么用呢?功能:这种结构既有利于透光,又可防止叶片过多的散失水分,对叶片还有保护作用。因此,表皮属于保护组织。

2、表皮上有什么特殊结构?看图指出表皮细胞之间有一些特殊细胞两两成对,其中每一个半月形的细胞叫做保卫细胞,一对保卫细胞之间的孔隙,叫气孔。气孔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开闭。

3、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细胞呈圆柱形,排列较整齐,含绿色颗粒较多。

海绵组织:接近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较疏松,含绿色颗粒较少。

叶肉细胞内部的许多绿色颗粒结构是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等多种色素,它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4、叶脉主要是由两种细胞构成的管道组成的。导管是由一些中空、横壁消失的细胞连接成的长管,这些细胞是死细胞,导管具有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功能。筛管也是由一些管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在细胞上下连接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叫筛孔,这些细胞是活细胞,筛管是运输有机物的通道。:叶片的结构有哪些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

5、表皮透光保水,气孔可进行气体交换;叶肉含大量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脉可运输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物质。

6、光合作用的公式:

7、从实质上说,光合作用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转化:

8、食物中的各种有机物,都是直接或间接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成的。不仅如此,自然界中的各种有机物,包括我们熟悉的棉、麻、糖、橡胶等,也都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提供的。

9、光合作用是生物界食物的、能量的和氧气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繁荣和发展的基础。在农作物种植技术上,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增大单位空间的叶总面积,以提高光能利用的效率。合理密植和立体高效种植,可以将植物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最优化组合,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第四章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和水分的散失

一、重点难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2、呼吸作用的过程

3、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4、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5、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6、蒸腾作用的意义。

二、知识点

1、植物进行呼吸时,吸入体内的氧,能使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有机物分解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在有机物分解的过程中,原来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就会逐步释放出来。有机物分解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部分用于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的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的需要,一小部分能量转变成热散发出来。

2、植物体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呼吸作用的公式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3、呼吸作用最重要的生理意义就是为植物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提供不可缺少的动力。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和运输,有机物的制造和运输,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等等,无一不需要能量。任何活细胞都在不停地呼吸,呼吸的停止则意味着死亡。

4、呼吸作用还为植物体内其它有机物的合成提供原料。如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淀粉在呼吸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变成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呼吸作用过程中通过中间产物可以互相转变。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依赖于光合作用生成的;而光合作用的进行,所需的生活动力又是经呼吸作用才能释放出的。因此,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两个生理过程。

5、根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根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所以,栽培作物和种植花卉,要使土壤保持疏松,空气流通,应当注意及时进行松土。农田淹水以后必须及时排涝也是这个道理。呼吸作用进行时,不仅会使贮存的种子、瓜果中的有机物的含量减少,品质下降,还会因温度的升高而发生霉烂,因而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贮藏蔬菜、瓜果和种子时,要保持低温或充加二氧化碳,来降低呼吸强度,延长贮藏时间。

6、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主要在叶片进行。

7、叶肉细胞中的水分除了很小一部分参与植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以外,绝大部分变成水蒸气,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可以调节蒸腾作用,使植物体内经常保持着适当的水分。

8、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促进根吸收水分;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由于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大面积的森林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使天空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进行大面积地植树造林。

第五章营养物质的运输

一、重点难点

1、芽的概念,芽的种类。

2、芽的基本结构和伸展过程。

3、顶芽发育和侧芽发育的辩证关系。

4、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5、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6、年轮形成的原因。

7、茎的输导功能。

8、保护树皮的意义和茎的贮藏功能。

二、知识点

1、芽有许多种类,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名称也不一样,如:按着生位置区分,可分为顶芽、侧芽;按将来发育成什么分,可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

2、叶芽的基本结构包括:生长点、芽轴、叶原基、幼叶和芽原基。

3、生长素多集中在顶芽等生长旺盛的部位,并能往下运输。在含量微少时会促进植物生长,含量稍多就会抑制植物生长。一般情况下顶芽生长素含量少生长快,侧芽生长素多生长慢或停滞。这就叫做顶端优势。当顶芽去掉后,生长素往下运输的量减少了,侧芽处生长素含量降低,顶芽对侧芽的抑制解除,侧芽开始生长,并能发育成侧枝。

4、木本植物茎 草本植物茎

维管束组成

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 韧皮部、木质部

维管束排列 呈筒状

散生在薄壁细胞中

茎的加粗 可以逐年加粗 不能逐年加粗

5、年轮是木本植物茎横切面上的同心轮纹。每一个同心轮纹是木本茎在一年中形成的木质部。因为形成层的活动受季节的影响,春夏季所生木质部色淡而宽厚,细胞大,壁薄,称春材(早材);夏季至秋季所生木质部则色深而狭窄,细胞小,壁厚,称秋材(晚材)。当年春材与秋材逐渐过渡,组成一轮,而春材与次年秋材之间,界线分明,出现轮纹。年轮线只指春材与次年秋材之间的分明界线。根据树干基部的年轮数,可推测出树木年龄。

6、茎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里的导管向上运输的;而叶里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茎的韧皮部里的筛管运输的。

7、茎除了有输导作用外,还有贮藏作用,比如甘蔗、马铃薯、藕等植物的茎就贮藏了大量的有机物。

第六章开花结果和营养繁殖

一、重点难点

1、花的结构,雌蕊和雄蕊的组成和作用。

2、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因素。

3、传粉的两种方式。

4、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特征以及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5、受精和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

6、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7、植物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整体性。

8、利用茎进行的营养繁殖。

9、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和在生产实践上的意义。

二、知识点

1、花的基本结构包括:花托、花萼、花冠、雄蕊(花药、花丝)、雌蕊(柱头、花柱、子房)。

2、花蕊是花的最重要的部分。雄蕊的花药中有花粉,当花开后,花粉落在柱头上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雌蕊的子房中的胚珠才能发育成种子,而整个子房就发育成果实。所以雄蕊和雌蕊是花的重要结构。

3、开花是指:花的各部分成熟后,花被(花萼和各种植物一生中开花的次数是不一样的。

一、二年生植物,生长几个月后就开花,一生中只开一次花。多年生植物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开花;

4、环境中的温度和光照是影响开花的两个主要因素。有些植物需长日照和高温才能开花,如莲和某些豆科植物;有些植物需高温暗光才能开花,如晚香玉、紫茉莉;有些植物需短日照和低温才能开花,如菊花、大丽花;冬天开花的梅和水仙所需要的温度更低,光照更短。

5、借助昆虫传粉的花应该叫——虫媒花;借助风力传粉的花应该叫——风媒花。虫媒花与风媒花在结构上有各自的特点:花的蜜腺产生花蜜可以招引昆虫;各种小花组成的花序,形成较大面积的鲜艳的颜色也是招引昆虫的一招;枣花虽然没有鲜艳的花冠,但枣花蜜甘甜如饴,使昆虫蜂拥而至。风媒花一般小而不明显,花被很小或退化,不具鲜艳的颜色;无香味和蜜腺;花丝细长,易为风吹摆动,散布花粉;每朵花产生的花粉粒多、小而轻,外壁光滑干燥,适于被风吹走。

6、花粉落到柱头上,受到雌蕊柱头上粘液的刺激,就开始萌发,生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里有两个精子。花粉管伸长后到达胚珠,从珠孔伸进去。随后,花粉管顶端破裂,两个精子移动出来,就开始了受精的过程。

7、受精就是精子与卵细胞融合的现象。而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现象,叫做双受精。双受精是被子植物所特有的现象。

8、受精后花的变化:花冠和雄蕊凋落,柱头和花柱凋落;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果实和种子由此形成。

9、植物体是一个整体:从结构上看,相邻细胞间由胞间连丝互相联系着,维管束贯穿于六种器官之中;从功能上看,六种器官的生理功能是密不可分的,营养器官的生长与生殖器官的生长是互相依存的。

10、植物体依靠营养器官(如:根、茎、叶)进行的繁殖,叫做营养繁殖。营养繁殖之所以在生产上被广泛利用,就是因为它有利于保持植物的优良性状,加快繁殖速度。

11、营养繁殖的的种类有:用茎繁殖,用枝繁殖,用叶繁殖。而利用植物的茎进行营养繁殖是最常见的。其方法有:扦插、嫁接和压条。

12、培养在人工配置的营养物质上的外植体,可以经过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如继续培养,可以形成试管苗,进而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这种技术就叫做组织培养。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即植物体的任何一个细胞,都有分化并发育成完整植物体的能力。

1_从生物圈到细胞_教学设计_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2.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1.领悟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2.理解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预习.自主整理

1、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是细胞的()。

2、细胞核是由()()()()和()等结构组成的。

3、核膜是()层膜,作用是()。

4、染色质由()和()组成,是()的载体。染色质和染色体是

()物质在细胞()的两种存在状态。

5、核仁的作用是(。)

6、核孔的作用是实现()之间的频繁的()交换和()交流。

7、细胞作为基本的(),其结构复杂而精巧;各组分之间()成为一个整体,使生命活动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地进行。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也是生物体()和()的基本单位。

二. 教学过程

(一)细胞核的功能

阅读教材P52---53资料分析,完成下表:

总结:细胞核的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细胞核的结构

1、观察P53图3-10,找出细胞核的结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2、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完成下表: 染色体与染色质的比较:

总结:染色质和染色体是______________在细胞_____________的两种存在状态。

课后习题

1.下列哪一种构造,有如细胞的生命中枢,若除去后细胞会逐渐停止代谢而死亡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

D.细胞壁

2.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

A.蛋白质和酶

B.蛋白质和磷脂

C.蛋白质和DNA

D.蛋白质和RNA

3、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态,其中 A.间期为染色体,分裂中期为染色质 B.间期为染色体,分裂后期为染色质 C.间期为染色质,分裂中期为染色体 D.分裂中期为染色体,后期为染色质

4.、细胞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前提是-A.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

B.细胞保持完整的结构

C.细胞膜的流动性

D.线粒体提供能量

5.右图为为实验动物(羊)的生殖实验示意图。若动物个体II为“多莉”羊,则动物个体II的遗传物质来源于哪些个体?

A.a

B.b

C.c

D.d

6、细胞核行使遗传功能的重要结构是

A.核膜

B.核仁

C.染色质

1_从生物圈到细胞_教学设计_教案 篇4

1.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学会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经历用天平找次品的过程,体验试验探究,发现运用的学习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用天平测次品的方法。难点:用文字和画线的方法找次品。

3.法制教育渗透:

《乳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第14条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出示天平教具。提问:这是什么?(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学生介绍自己对天平的了解,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出:天平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质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向下倾斜,轻的一端就会翘起。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天平的工作原理。

(2)今天我们就运用天平来学习测次品的方法。(板书课题:找次品)

(3)《乳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第14条规定: 从事奶畜养殖,不得使用国家禁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以及其他对动物和人体具有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物质。

禁止销售在规定用药期和休药期内的奶畜产的生鲜乳。【新知探究】 1.教学例1(1)课件出示例1:有3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独立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2)全班交流汇报,教师记录:

①打开瓶子数一数 ②用手掂一掂 ③用天平称一称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法?(天平称)(3)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可以用数字卡片代表3瓶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的那瓶?

学生独立思考,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4)教师汇总学生的想法,并板书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强调全班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怎么找?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出:把3瓶钙片分成三份,(1,1,1),先在天平两端各放1瓶,如果天平平衡了,那么没有称的那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那么较轻的那一瓶就是次品。即只称一次就能把次品找出来。(5)教师用课件展示称的过程。(6)对应练习

完成教材第112页“做一做”。2.教学例2(1)课件出示例2:8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保证一定能找出次品?

①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中“至少称几次就保证一定能找出次品”的含义。

学生回答是指肯定能找出次品的最少次数。

②师:你准备怎样找出称次品的次数呢?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多少?至少要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

③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阐述,并把不同的称法用课件展示出来。(2)根据同学们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找次品的最优策略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均分的就平均分成3份,不能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

(3)小结:把8个零件分成3份,至少称2次就能保证一定能找出次品。(4)请同学们按照老师归纳的方法找出9个,10个,11个零件中的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至少称几次就能保证一定能找出次品。

组织学生用文字和画线的方式找出次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画法,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用课件演示结论。3.归纳:(课件出示)用天平找次品时,所测物品数目与测试的次数有以下关系:(只含一个次品,已知次品比正品重或轻)【巩固训练】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七”第1~6题。【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1_从生物圈到细胞_教学设计_教案 篇5

1.教学目标

1.认识“朗”等10个生字;会写“另”等9个字。

2.理解课文,了解科学家的真正目的,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识记生字,正确、流利、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学用具

PPT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教师边演示(往装满水的杯子里投入石子)边提问: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我放进一颗石子,水就会怎样?

2.教师:如果我放进一条金鱼,水却不会漫出来,为什么?请读课文,找答案。3.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20分钟)

1.教师出示要求。

(1)圈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掌握它们。(2)读一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思考:伊琳娜为什么生气?为什么又笑了?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1)教师随意地抽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学生正音。(2)课件出示含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在朗读中巩固生字。

(3)教师再次出示没有拼音的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对生字的掌握。

学案

一)

1.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1)选择喜欢的方式

合作朗读,读错的地方 用标记标出,互助互纠。(2)交流思

考结果。2.展示读书成果:

(1)学生做小老师带同学读易错的字词和句子。

(2)交流课始疑问,在教师的组织下朗读相关句段,识字解

词。

3.交流读文收获:自由回答,相互补充。

二)

1.全班交流,说说自己遇到的最难记的生字,再说说自己

的好办法:如编字谜识记(“拐”的另一半就是“另”),新旧

生字对比法识记(林——琳),换偏旁识记(洪--哄),用形声字造字规律识记(提——题)等。

2.在教师的组织下按类观察,寻找规律,提示注意点:

(1)小组合作: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说说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全班交流,观察教师演示。

(3)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展评。

三、自主写字,学习书写(用时:15分钟)

1.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2.教师出示要求书写的9个生字。

3.指名读,说偏旁,组词。

4.教师应学生要求范写其中两个字。如“朗”字左边不

是“良”;“喝”字右下里面是“人”。

5.指导按类观察汉字,找规律,想想怎样写才漂亮。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用时:10分钟)

1.聊聊故事中的人物,你最欣赏谁?为什么?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动手实践的经历,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动

手。

课堂小结

立足于二年级的年段特点以及文本的特点,本课教学的重点除了做好低年段教学的重中之重——利用多种识字途径和识字方法落实识字教学外,就是引导学生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探究人物的心理,想象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体会话中之意,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从中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提高朗读能力,发展语言表达。

课后习题 1.我会读,我会连。

yī

伊 lǎnɡ

娜 nà

2.按课文内容给句子排排队,再连起来读一读。

()伊琳娜发现朗志万的问题错了,便去质问朗志万。()朗志万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伊琳娜觉得大家说的都不对,妈妈让她动手做做看。

3.我是小小书法家。(抄写生字)4.你觉得伊琳娜是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读人物的语言,想象人物说话时的神情、动作,添上合适的提示语。(1)一个小朋友_________地说:“因为金鱼身上有鳞。”

(2)另一个小朋友_________地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6.展开想象,此时的伊琳娜是怎么想的,她会怎么说?试着选择一种提示接着写。

(1)伊琳娜终于明白朗志万的用心,她恍然大悟地说:“原来您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伊琳娜十分感谢朗志万的“哄骗”,笑着说:“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伊琳娜低下头来,不好意思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想想故事中的人物说一说,我最欣赏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

动手做做看 郎志万------提出问题,结论错误

1_从生物圈到细胞_教学设计_教案 篇6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识别危险化学用品的标志,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掌握过滤、蒸发的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组实验、整理反思等方式,锻炼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归纳整理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体验化学实验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安全无小事以及化学的环境友好思想。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实验安全问题、良好的实验操作 难点:良好的实验操作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图片展示:金刚石、石墨、C60 介绍:组成元素都是碳,但性质却各异。

比如,C60的特性1.延展性比钢强100倍 ;2.能导电,导电性比铜强,重量只有铜的六分之一

回顾历史:C60的发现和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取

请用所学化学知识为小朋友制一个氢气球

创设情境:1.实验时发现稀硫酸用完了,如何正确稀释浓硫酸;2.稀释过程中不小心把少量浓硫酸滴在手上,怎么办

展示:制备氢气的实验改进措施——增加一个带小孔的塑料隔板

进一步引导提出:做实验时药品的“按需取用”和“最少量”原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对产生的氢气进行综合利用:进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展示:实验装置

提问引导:1.可燃性气体使用的注意事项;2.实验开始时,先通H2一会儿再加热的原因;3.为何装有CuO的试管口需稍微向下倾斜;4.酒精灯的使用5.试管为何要预热

归纳强调:1.化学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这是实验顺利进行和避免受到意外伤害的保障。2.确保实验安全应注意的问题(1)遵守实验室规则(2)了解安全措施(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展示:氯酸钾制氧气的错误实验装置

创设情境:有同学想用H2O2分解的方法制备氧气,希望回收利用上述实验中的二氧化锰,如何分离提纯

提问引导:混合物分离提纯方法的选择原则?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归纳小结:分离提纯时,常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方法;先考虑物理方法,后考虑化学方法;体现简单易操作原则

实例分析:如何从实验残留固体中分离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教师巡视,指导,实时拍照

ppt展示所拍的照片

课堂小结。

课后习题。

1.1归纳推理_教学设计_教案 篇7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2)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

(3)体会并认识归纳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2.方法与过程: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一种推理方法,通常归纳的个体数目越多,越具有代表性,那么推广的一般性命题也会越可靠,它是一种发现一般性规律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正确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养成从小开始认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发现事物之间的质的联系的良好品质,善于发现问题,探求新知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猜想—证明”的归纳推理能力。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归纳推理的前提是一些关于个别事物或现象的命题,而结论则是关于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命题。归纳推理的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因此,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性的,而是或然性的。也就是说,其前提真而结论假是可能的,所以,归纳推理乃是一种或然性推理。拿任何一种草药来说吧,人们为什么会发现它能治好某种疾病呢?原来,这是经过我们先人无数次经验(成功的或失败的)的积累的。由于某一种草无意中治好了某一种病,第二次,第三次,„„都治好了这一种病,于是人们就把这几次经验积累起来,做出结论说,“这种草能治好某一种病。”这样,一次次个别经验的认识就上升到对这种草能治某一种病的一般性认识了。这里就有着归纳推理的运用。

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得出另一个新命题的思维过程称为推理。

见书上的三个推理案例,回答几个推理各有什么特点?都是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但是推理的结构形式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据此可分为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二)、哥德巴赫猜想(见课件)(三)、例题探析

1、在一个凸多面体中,试通过归纳猜想其顶点数、棱数、面数满足的关系。解:考察一些多面体,如下图所示:

将这些多面体的面数(F)、棱数(E)、顶点数(V)列出,得到下表:

2、如果面积是一定的,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周长最小,试猜测结论。解:考虑单位面积的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它们的周长分别记作:可得下表:

归纳上述结果,可以发现:面积一定的正多边形中,边数越多,周长越小。于是猜测:图形面积一定,圆的周长最小。

在上述各例的推理过程中,都有共同之处: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推断该类事物中每一个事物都具有这种属性。我们将这种推理方式称为归纳推理。注意:利用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

⑴ 对有限的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整理; ⑵ 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即猜想; ⑶ 检验猜想。

(三)、课堂练习:课本课本练习:1.

(四)、课堂小结:

1、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通常归纳的个体数目越多,越具有代表性,那么推广的一般性命题也会越可靠,它是一种发现一般性规律的重要方法。

2、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

1)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的性质。

2)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命题(猜想)。

(五)、作业:课本习题1-1:

1_从生物圈到细胞_教学设计_教案 篇8

1.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自由”、“自白”等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4、了解叶挺、陈然等革命烈士,感受他们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激发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2.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自由”和“自白”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读懂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从敌人怎么样和“我”怎么样两个方面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理解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甚至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革命烈士诗。板书课题:革命烈士诗二首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囚歌》(板书:囚歌)齐读课题

3、理解“囚”:从课题看,你觉得这首诗是作者在哪里写下的?

对!从字形上看,“囚”就是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它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囚歌”指革命者在敌人的监狱里写下的诗歌。

4、介绍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叶挺。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挺任新四军军长,坚持在华中敌后抗战。1941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皖南事变后,叶挺将军被俘。他在狱中坚贞不屈,始终保持着革命者的崇高节操。1942年11月21日,他在歌乐山渣滓洞二号牢房的墙壁上写下了大义凛然的《囚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诗歌:

(1)轻声读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从诗歌中,你感受到在牢中的叶挺渴望自由吗?说说依据。

2、交流自学情况:

(1)请2位学生读课文,正音:热血(xuè)(2)交流自学要求2 叶挺渴望自由,课文中明确地说:“我渴望自由”

叶挺不渴望自由,因为叶挺不想从里面出来,还说希望地下的烈火将他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

(学生只要言之有据就可以。)

三、研读课文,感受语言特点

1、课文既说叶挺渴望自由,又说他不想从狱里出来,这不是矛盾了吗?我们仔细读读课文,体会体会。(1)体会敌人的态度。这是写敌人给他自由的句子 ①出示句子。谁能读正确?

②敌人说:“爬出来吧,给你自由!”这里的自由是真正的无拘无束的生活吗?读读第一小节,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联系“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和“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说明革命者所走的道路现在被阻挡着,而叛徒所走的道路正向我敞开着,体会到敌人不是想给叶挺真正的自由,是要让他当叛徒,出卖共产党。)

③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狱中,敌人一边严刑拷打,一边威逼利诱。(媒体播放图)对于这样的诱降,作者只用了一句简洁的话来写,这就是诗歌语言的特点。你能想象一下,当时敌人是怎么说的吗?

想象说话:只听一个声音高叫着:“

!”

④原来,敌人要给的自由是让叶挺屈膝投降,苟且偷生。(板书:自由 屈膝投降)

(2)体会叶挺的态度。

①而叶挺向往的自由是这样的吗?轻声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出示: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②“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意思是?

这是一句反问句,怎么用的是感叹号呢?仔细读读这句话,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里是用反问作肯定回答,用感叹号表达叶挺同志决不向敌人屈膝投降的决心,表现了革命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③感情朗读这句话。(读的时候要坚定、有力、高昂)④背诵这句话。

(3)现在你们知道叶挺既渴望自由,又说他不想从狱里出来的原因了吗,谁来说说?

(4)背诵第一小节。

(5)非但如此,叶挺还希望在烈火中得到永生。①出示句子,读正确。

②读懂句子了吗?这“地下的烈火”和“活棺材”分别指什么呢?

(“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力量。“活棺材”指囚禁革命者的牢房,又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的旧社会。)“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表达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叶挺同志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以及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宁愿献出自己生命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板书:希望

烧掉

永生)

(6)刚才我们抓住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仔细读课文,不断发现,读着读着,就把课文读懂读透了。我们发现,原来,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地方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看似矛盾的地方其实并不矛盾,这样的描写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叶挺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2、现在,谁能看着板书,从敌人怎么样和“我”怎么样两方面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①自己准备 ②个别交流 ③同桌互说。

课堂小结

四、复习巩固

1、小结学习这首诗歌的方法:刚才我们通过理解“自由”这个词语不同的含义,联系上下文读懂了看似矛盾的地方,体会了作者表达的精彩之处,然后从敌人和“我”不同的态度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看着板书,尝试背诵这首诗歌。

课后习题

五、作业

1、抄写并默写词语:紧锁 渴望 身躯 永生

2、把句子改成陈述句: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3、背诵诗歌《囚歌》

1_从生物圈到细胞_教学设计_教案 篇9

1.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等理解“尝”“炙”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对照译文读懂古文,初步感知古文和今文的不同。

3、能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感受关羽的英雄气概。

2.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关羽的英雄气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对照译文读懂古文,初步感知古文和今文的不同。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1、相信一定有不少同学读过《三国演义》这本书。书中那个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的大将军你们知道是谁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与关羽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关羽刮骨疗毒)注意“毒”下半部分“母”的笔顺。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竖折、横折钩、点、横、点”。谁来读课题。

3、简介《三国志》

不过这篇课文选自的不是《三国演义》,而是晋代陈寿所写的《三国志》。自己轻声读一读。

4、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文,整体感知

1、回顾学习古文的方法:(1)读通课文。

(2)根据注释或译文、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3)熟读古文,了解主要内容和写法。

2、请同学们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先轻声读读古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译文或字典初步了解这篇古文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在旁边打上问号。

3、检查自学情况,指导学习:镞、炙(1)理解“镞”的意思。

(2)认读词语:割炙引酒,注意“炙”读准翘舌音(3)根据“炙”的字形,理解字义。

“炙”上半部分是撇、横撇、点、点,下面是个火。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炙的上半部分是“肉”字的变形。你们看,古时候的“肉”字是这样写的。现在请你再来看看炙,能否根据它的字形来说说这个字的意思?

4、点名读课文,要求其他同学听听是否读准了字音。

5、读古文不仅要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更要注意借助注释、译文和工具书将多音字读正确。就请大家再来读读课文,注意文中的这些多音字。(1)交流“为”、“中”、“创”的读音 ●为流失所中:第二声,它解释为“被”

●后创虽愈、破臂作创:意思是“伤口”,读第一声 ●理解“破臂作创”的意思。(2)齐读古文,注意读准字音。

6、三读古文,注意读好句中的停顿。(1)师范读(2)生自己尝试。(3)齐读。

7、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共同解决。(如提问“乃”、“引酒”的意思,可放到研读课文时解决。)

8、现在,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三、研读古文

1、羽为何要刮骨疗毒呢?轻声读读这两句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羽刮骨疗毒的原因。

(1)预设:关羽曾经被乱箭射中,这支箭穿透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痊愈了,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医生说:“这支箭的箭头有毒,毒已经深入到骨头,应当用刀剖开手臂刮去骨上的毒,这样,以后这里的病患才能除去。(2)师:这里的“尝”不是我们平时说的“品尝”,在这里应解释为(曾经)。(3)小结方法:看来有些字在古文中的意思和现代文中的意思有所不同,我们在理解时要特别注意这些古今词意不同的字。

2、原来羽刮骨疗毒是因为他曾经被乱箭射中,并且那支箭贯其左臂。这个“贯”能否改为“中”?

小结写法:你们看,一个“贯”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关羽伤势严重,动词用得相当准确。

3、还从哪儿可以看出羽伤势严重?(医生说的话)

4、指导朗读“医生的话”(1)理解句中“耳”的意思。

小结:在文言文中,有些字是没有具体的意思的,大多放在最后表示一种语气,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呀”等等。(2)理解“乃”在这里的意思。

A.同学们,“乃”是什么意思?我们查查字典。

B.交流,“乃”在字典里的解释有三项,这里应选:副词,才,就。C.究竟是解释为“才”好,还是“就”好呢?把它们分别代入句子中读读,想一想。(“才”让我们感觉病患除掉是不容易的,突出了关羽伤势严重,在这里,解释为“才”更好一些。)

(3)想想医生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怎样的语气?(4)指名感情朗读医生说的话。(5)齐读

5、背诵两句话,注意在背诵的时候也要像刚才那样表达出情感。(1)自己多读几遍,尝试背诵。(2)同桌互相背诵。(3)指名尝试背诵。(4)全班试背。

课堂小结

四、复习巩固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

2、再次小结学古文的方法。

课后习题

五、作业

1、抄写古文。

2、解释下列词语。

(1)镞:()(2)炙:()

1_从生物圈到细胞_教学设计_教案 篇10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的概念;会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

(解决办法:对这三个概念分别先从实际问题引起概念,再详细讲述概念,最后再应用概念进行论证.)难点: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练习与思考

写出下列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若x > a2 + b2,则x > 2ab,(2)若ab = 0,则a = 0.学生容易得出结论;命题(1)为真命题,命题(2)为假命题.

置疑:对于命题“若p,则q”,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的? 答:看p能不能推出q,如果p能推出q,则原命题是真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 2.给出定义

命题“若p,则q” 为真命题,是指由p经过推理能推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换句话说,只要有条件p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q的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p是q成立的充分条件.

一般地,“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通过推理可以得出q.这时,我们就说,由p可推出q,记作:pÞq.

定义: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即p Þ q,那么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必要条件. 上面的命题(1)为真命题,即 x > a2 + b2Þx > 2ab,所以“x > a2 + b2”是“x > 2ab”的充分条件,“x > 2ab”是“x > a2 + b2”"的必要条件. 3.例题分析:

例1: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p是q的充分条件?(1)若x =1,则x2 - 4x + 3 = 0;(2)若f(x)= x,则f(x)为增函数;(3)若x为无理数,则x2为无理数.

分析:要判断p是否是q的充分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 解略.

例2: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q是p的必要条件?(1)若x = y,则x2 = y2;

(2)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3)若a >b,则ac>bc.

分析:要判断q是否是p的必要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 解略.

4、巩固巩固:P12 练习第1、2、3、4题 5.教学反思: 充分、必要的定义.

在“若p,则q”中,若pÞq,则p为q的充分条件,q为p的必要条件. 6.作业

P14:习题1.2A组第1(1)(2),2(1)(2)题 注:(1)条件是相互的;

(2)p是q的什么条件,有四种回答方式: ① 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② 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③ p是q的充要条件;

上一篇:欧莱雅人力资源分析下一篇:我能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