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管理的通知(推荐10篇)
2010-08-24 京建发〔2010〕481号
各区、县建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局,各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管,防止发生因施工引发的地下管线破坏事故,现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下管线保护工作的通知》(建质〔2010〕126号)和《北京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江苏省南京市“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有关情况的通报》(京安办发〔2010〕48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为加强监管,强化责任,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各单位要认真吸取南京市“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教训,结合当前安全生产形势和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施工过程中地下管线的保护工作,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
二、各单位应认真贯彻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下管线保护工作的通知》(建质〔2010〕126号)文件精神,严格执行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关于加强基础设施管线施工防护和拆除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的若干规定》(京建施〔2006〕256号)、《关于加强基础设施管线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若干规定》(京建施〔2007〕1258号)等文件要求。建设工程各参建单位应立即开展地下管线保护工作安全专项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应立即进行整改。发生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后将人员撤离危险区域。
三、市、区(县)建委安全监督机构要依据工作职责,结合日常监督检查,加强对地下管线保护工作的安全监督抽查,发现安全隐患应责令责任单位立即进行整改,并依法进行处理。对隐患整改不力造成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附件:1.《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下管线保护工作的通知》(建质〔2010〕126号)
2.《北京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江苏省南京市“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有关情况的通报》(京安办发〔2010〕48号)
二O一O年八月二十三日
附件1: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下管线保护工作的通知
建质〔2010〕126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建交委)及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2010年7月28日,扬州鸿运建设配套工程有限公司在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的原南京塑料四厂旧址,平整拆迁土地过程中,挖掘机挖穿地下丙烯管道,发生爆炸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认真吸取事故教训,加强城市地下管线保护工作,保障城市地下管线安全运行,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要充分认识地下管线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城市地下管线安全是城市正常稳定运行的保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有关部门及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城市地下管线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的保护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城市地下管线安全。
二、要切实加强地下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
(一)城市人民政府应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在组织编制城市规划时必须同步编制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各自行业发展规划,编制城市地下管线专业规划,并按规定进行审批。有条件的城市可成立地下管线开挖变更审批联席会议,统一审批道路管线的开挖和更改。
(二)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对涉及地下管线的工程项目进行认真审查。城市地下管线建设单位应按有关规定履行报建程序,在施工前应到城建档案管理机构查询施工区域地下管线档案,取得地下管线现状资料。在施工现场,要公开地下管线施工的负责人和管理人姓名与相关责任。
(三)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要建立有效机制,定期对地下管线进行维护保养和运行状态评估。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对地下管线进行安全监测、检测,及时排除隐患,确保运行安全。
三、要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相关责任
(一)工程项目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城市地下管线保护的责任。
(二)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向施工单位提供施工现场及毗邻区域内城市地下管线的现状资料,并保证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工程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及时向城建档案管理机构报送工程项目竣工资料。
(三)工程项目勘察单位在勘察作业时,应当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采取措施保证城市地下管线安全。勘察、设计单位按要求出具的勘察、设计文件,应当对施工现场及毗邻区域内城市地下管线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四)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施工现场及毗邻区域内城市地下管线的情况,制定相应的保证地下管线安全的具体措施。
(五)工程项目施工单位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明确和落实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城市地下管线损害的,应当采取专项保护措施,避免盲目开工、冒险施工。
(六)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城市地下管线资料有未标注或标注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应当立即停止施工,及时向建设单位报告。待建设单位确认并补充相关资料后,方可继续施工。
(七)工程项目监理单位应当深入现场认真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中涉及城市地下管线保护的技术措施。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危及城市地下管线安全的隐患时,应当立即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当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和有关主管部门。
四、要提高地下管线安全应急救援能力
(一)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应当建立地下管线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加强地下管线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二)施工过程中出现损坏城市地下管线情况时,工程项目施工单位要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并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和地下管线权属单位报告。地下管线权属单位或应急救援队伍抢险维修时,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等单位应当积极配合,协助做好抢险维修工作。
五、要加强监督检查和相关服务工作
(一)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因建设需要,向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和地下管线权属单位查询城市地下管线相关档案时,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和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提供。
(二)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城市地下管线档案资料。城建档案管理机构要建立完善地下管线档案资料的查询使用及告之、移交、验收等制度,为工程项目建设做好服务工作。
(三)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办理建设单位申请的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时,要将施工区域涉及的城市地下管线保护的技术措施作为是否具备施工条件的一项内容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不予发放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
(四)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施工过程中城市地下管线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隐患,要督促有关责任单位立即进行整改。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要积极配合相关主管部门,做好对沿地下管线工程建设项目的相关管理工作。
(五)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对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违章指挥、违规作业造成城市地下管线损坏的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要依法追究责任。
二○一○年八月五日
附件2:
北京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江苏省南京市“7·28”地下丙烯
管道泄漏爆燃事故有关情况的通报
京安办发〔2010〕48号
各区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市安全生产委员会有关成员单位,各有关单位: 2010年7月28日10时11分左右,扬州鸿运建设配套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运公司)在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街道万寿村15号的原南京塑料四厂旧址,平整拆迁土地过程中,由于施工安全管理缺失,盲目施工,挖掘机挖穿了地下丙烯管道,丙烯泄漏后遇到明火发生爆燃。截至7月31日,事故已造成13人死亡、120人住院治疗(重伤14人)。事故发生后,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立即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为了进一步做好本市危险化学品及地下管线安全监管工作,严防类似事故发生,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有关文件精神和市政府领导同志的指示,提出如下要求:
一、认真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消除事故隐患。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精神,深刻汲取江苏省南京市“7·28”地下管道泄漏爆燃及本市近期发生的危险化学品及地下管线事故教训,举一反三,结合“安全生产年”活动和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工作,针对当前暑期、汛期的特点,组织力量对危险化学品及地下管线、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检查,发现问题要立即解决。对危及公共安全的重大隐患,要采取果断措施予以整改。对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二、严格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一是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淘汰危及安全的设施设备和工艺,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企业安全技术升级;二是加强高温雷雨季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强化夏季“四防”工作(防雷、防汛、防倒塌、防泄漏爆炸),加大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三是做好危险化学品露天生产设备、设施和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巡检,完善措施;四是强化危险物品运输企业安全管理,严禁超载,严禁性质相抵触的物品混装运输,严防疲劳驾驶,确保运输安全。要切实加强化学品输送管理管道的安全生产工作。按照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的各项规定,及时清理管道保护范围内的违章建筑,严防管道占压。管道业主单位要对石油、天然气管道定期进行检测,加强日常巡线,发现隐患及时处置。
三、加强建设施工安全监管,防止外力破坏地下管线引发生产安全事故。各区县、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行业监管和属地监管职责,以及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安全管理职责,详细掌握地下管线基础资料,建立和完善城镇地下管网档案资料,严格行政审批,细化工作标准和要求,切实推动地下管线安全防护工作的落实。要建立健全地下管线安全防护工作机制,切实落实重点区域、重点地段范围内施工现场的地下管线安全防护的配合机制,加强现场配合,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和标准。要不断提高地下管线安全防护的科技水平,最大限度地利用科技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地下管线运行检测、监测,保障管线稳定运行。凡进行建设施工时,必须要有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案,并确认地下有无管线,坚决杜绝盲目施工、违章施工。特别是在城市拆迁和对地面开挖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严格做到“先确认、后施工”。
四、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和处置重大事故能力。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加强专兼职救援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加强政府、部门与企业间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加强应急装备建设,提高应对重特大、复杂事故的能力;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档案,加强监控和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控系统。与此同时,要加强值守应急,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扎扎实实做好应急管理各项基础工作,切实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发布日期】1981-03-17 【生效日期】1981-03-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东省政府批转省文化局
《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请示报告》的通知
(1981年3月17日)
省府同意省文化局《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请示报告》,现转发给你们,望认真研究执行。
我省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这些文物是研究我国历史,研究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珍贵资料,是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文物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各级文物管理机构,注意培养文物工作专业人才,加强对古建筑和文物古迹的保护管理,搞好文物收藏保管,搞好文物市场管理,力求使我省的文物事业有一个新的发展。
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请示报告
建国以来,我省文物事业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全省有博物馆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三十八处,专业人员七百多人,收藏文物达五十万多件,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千一百七十五处。由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文物工作者的努力,我省文物保护管理、考古研究、陈列展览、文物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十年**中,我省的文物遭到严重破坏,文物工作至今还存在不少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我省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现根据中央和国务院指示精神,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按照文物政策法令,保护好古代建筑和革命纪念建筑。对定为保护单位的古代建筑和革命纪念建筑,一律按文物政策法令进行管理。各地要对目前使用古建筑和革命纪念建筑的情况作一次全面调查,对使用这些建筑的单位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凡未经文物部门同意而进驻这些建筑的,必须尽快迁出;凡有损这些建筑安全和有碍开放游览的,必须限期迁出;凡经审查可以继续使用这些建筑的,要与文物部门签定使用合同,严格遵守文物部门提出的保护文物安全的各项要求,并负责进行必要的维修;凡在这些建筑内专设博物馆、文管会(所)的,要注意保持这些建筑的原貌,不得擅自拆除或改建。各地对这些建筑的修缮,均须严格遵守恢复原状或保持现状的原则,不得随意更动。文物部门要会同城市规划部门、建筑部门和园林部门对这些建筑划定保护范围,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在保护范围内不得随便增添新建筑物。在一些重点古建筑周围如确需增添建筑,应事先与文物部门协商,经城市规划部门批准,并注意在建筑物的形式、色调、高度和体量等方面与环境气氛相协调,保持风貌一致。各地的城市维护费,应把本地区内的文物维修费列入开支项目。
二、二、加强各有关方面的协作,保护好古遗址、古墓葬。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物统属国家财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挖掘,据为己有。对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遗址、古墓葬和其他文物古迹,各行各业都负有保护的义务,要主动加强协作,在搞生产建设时尽量避开。确实不能完全避开的,要认真贯彻重点保护、重点发掘、既对基本建设有利又对文物保护有利的方针,权衡轻重,妥善解决。生产建设部门在进行各项工程设计时,对工程范围内的文物,要事先会同文物行政部门确定具体保护办法,列入设计任务书;凡因生产建设工程需要,进行文物勘探、发掘、拆除、迁移,其所需劳力、经费等,均应纳入生产建设计划,由生产建设部门负担。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如果发现文物,必须保护好现场,立即报告文物部门处理。
三、三、严格责任制度,做好文物收藏保管工作。各级博物馆、文管会(所)等文物收藏管理机构,对管辖范围内的历史文物、革命文物、自然标本等,要切实负起保管责任。要加强革命文物、党史资料的征集工作。要建立严格的统计制度、档案制度、保管制度,防止文物因管理不善而发生霉烂、损伤、火灾、被盗等事故。严禁贪污和私相授受文物。文物藏品应有固定、专用的库房。库房建筑及保管设备要做到安全、坚固、适用。重要文物库房应根据需要采取防火、防盗、防潮、防震、防虫、防尘的措施。目前不少单位的文物保管条件较差,希望各级政府帮助解决。
四、四、整顿文物商业,实行归口经营。文物商业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商业手段收集和保护流散在社会上的文物。它是文物管理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一般的商业部门,要克服单纯营利思想。全省文物商业统由国家开设的文物商店归口经营,统一收购,统一价格,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除经国家批准对外开放的文物商店、文物代售点和兼营文物外供的单位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准对外宾出售文物。文物出口要在国家指定的口岸严格按规定手续办理。外地文物商店或其他部门不得在我省设点或游乡收购文物,省内文物商店不经批准也不得到外地出售文物。文物管理部门要同工商行政部门互相配合,坚决取缔文物黑市,打击文物走私和投机倒把活动。
五、五、加强法制,造成“保护祖国文物,人人有责”的社会风气。加强法制是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公布的《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编者注:此《条例》已废止,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执行)和有关政策法令。对于违反文物保护法规,损坏国家文物,或因领导不力,玩忽职守,使国家文物遭受损失者,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对贪污盗窃国家文物,盗运文物出口,进行文物走私和投机倒把者,文物部门有权依法起诉。要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文物政策法令,普及文物常识,进行保护祖国文物的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保护文物的自觉性。
六、六、我省是全国重点文物地区之一,文物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建议各地、市、县可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文物队伍的建设,根据工作任务需要,健全文物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干部、兼职干部负责文物工作。
为了加强泰安、曲阜和临淄的文物管理工作,有必要对泰安地区文物局、曲阜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淄博市临淄区文物保管所实行由当地政府和省文化局双重领导。这几个单位的领导干部(包括正副职)的调动和任免,要征求省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
在健全组织机构的同时,要注意加强文物队伍的建设。对学有专长的专业人员,要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明确他们的技术职称,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做到和其他科学研究、教育部门的同级人员同等待遇。要注意选拔有工作能力、有专业知识、年富力强的干部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对一些传统技术,要大力提倡以师带徒,传授接班,防止失传。人事部门要注意分配历史、考古、美术、美术史、古建筑、化学、古生物学等专业的大专毕业生到文物部门工作,以逐步改变文物部门的人员构成。要改变不顾条件,向文物单位安插人员的现象。今后,招收新人员要实行考核制度,择优录用。
七、七、合理增加文物事业经费。粉碎“四人帮”以后,文物事业经费虽然年年有所增加,但仍与实际需要极不适应。为了保证文物事业的正常发展,各地要根据财力情况,增加文物事业经费和基建投资。重要革命纪念建筑和古建筑维修、文物库房兴建、重要考古发掘的经费,一定要保证。除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外,文物部门的合法收入(包括文物商店的利润),经财政部门同意,可部分或全部用于文物事业。
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市、县和有关部门贯彻执行。
进一步加强自然文化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
豫政办 〔2008〕60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近年来,我省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等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建设工作,有效保护了我省自然文化资源,促进了旅游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扩大了我省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但是,个别地方对自然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妥善处理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自然文化保护区内随意采矿、采石、砍伐林木以及违法违规开发建设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有些自然文化保护区管理职责不清、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也亟待解决。为进一步加强对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的保护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抓紧做好自然文化保护区的规划编制工作
编制自然文化保护区规划,是建设、管理自然文化保护区的依据和前提。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的要求,本着“专家领衔、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精心组织、加大投入、加快进度,科学编制和修订完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并按程序依法报请批准后公布实施。
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的总体规划,要认真分析保护区的建设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各类自然文化资源的价值特点,科学确定规划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认真核定保护区的保护级别、保护措施和保护范围的边界坐标,明确建设内容与建设标准。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要在实地立桩定界,告知禁止建设的内容,加强规划实施的公众监督。
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新批准的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应在1年内编报总体规划,未报批或须修编的,要在2008年年底前上报审批。凡无总体规划的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各有关部门不得受理审批该区域内的具体建设项目,不得批准建设与总体规划不一致的项目。
二、严格自然文化保护区建设项目审批管理
认真贯彻保护优先的方针,切实遵守自然文化保护区管理法律、法规、政策,妥善处理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从严控制自然文化保护区各类建设项目。确因保护和管理工作及国家重大工程需要建设的项目,需要对自然文化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进行调整的,要依据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在自然文化保护区范围内原则上不再保留和设置探矿权、采矿权,严禁从事采矿、挖砂、采石等破坏自然生态、风景名胜和地质遗迹的活动。在自然文化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批准建设任何生产设施,禁止从事旅游开发;在自然文化保护区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非生产项目也须符合功能规划,不得降低环境质量。禁止建设对风景名胜资源有不良影响、与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规划无关、与森林公园保护方向相悖的项目,严格控制风景名胜区内宾馆、饭店的建设规模和建设选址。矿山开采、畜禽养殖等建设项目选址要在自然文化保护区边界500米以外,尽量不在保护区边界可视范围内。
所有涉及自然文化保护区的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和自然文化保护区总体规划要求,先经环保部门审批后方可开工建设。环保部门审批具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征求有关自然文化保护区主管部门的意见。风景名胜区内缆车、索道等重大项目选址,要依法经有审批权的建设部门批准。各类建设项目涉及占用林地或采伐林木的,要依法经有审批权的林业部门审批。项目建设过程中要采取水土保持和植被保护措施,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三、认真开展自然文化保护区专项治理
各地要立即组织力量对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范围内违法违规开发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专项治理。
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令第167号)的规定,对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建设的生产设施以及在实验区内建设的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景观的生产设施一律予以清除、拆除或关闭。要严格按照《风景名胜区条例》(国务院令第474号)的规定,切实加大对各类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认真治理开山、采石、开矿、修坟立碑等严重破坏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的活动,关停或拆除各类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建设项目,严肃纠正各类出让风景名胜资源的行为。要按照森林公园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清理与森林公园主体功能不一致的房地产开发等建设项目,认真整治各种破坏自然生态和森林风景资源的行为。要按照地质公园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清理有碍地质遗迹保护和与地质公园规划无关的建设项目。
要切实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认真开展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矿业权清理工作。对地质公园核心区以外且不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范围以内区域设立的探矿权、采矿权进行分类处理,列出经整改可继续保留的探矿权、采矿权以及必须实施关闭的矿山企业。对地质公园核心区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范围以内区域设立的探矿权,探矿工作完成后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不再设置采矿权;探矿工作虽未完成但对自然文化保护区造成不良影响的,应采取有效措施将影响降至最小程度,否则中止其探矿权。应关闭矿山采矿权到期的不再延续,采矿权未到期的由当地政府予以关闭。
对在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内进行的违法违规开发建设项目和生产经营活动,要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并责成项目和经营单位落实环境恢复治理和补偿措施,限期进行恢复治理。
全省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专项治理工作务必于2008年11月底前全面完成。各省辖市政府对本辖区专项治理工作负总责,省国土资源、环保、建设、林业等有关部门负责行业指导和督促检查。各省辖市政府要在2008年12月10日前向省政府报告专项治理情况。
四、强化政府责任,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保护和管理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坚持保护第一,坚持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放在首位,认真开展专项治理工作,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全省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省国土资源、环保、建设、林业等有关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管。要建立行政执法和行政责任相结合的责任监督体系,严格履行法定的行政许可、行政检查和行政处罚等监管职责,并按照有关法规、政策规定和职责分工,建立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联合执法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整体监管合力。在总体规划编制、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要搞好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与协调,积极探索建立联合审批制度、信息共享机制。尽快建立全省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数字信息平台,录入保护区的重要地理坐标信息,明确各类保护区的具体位置、范围和保护要求,确保总体规划实施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切实担负起组织领导责任,在政策制定、整体协调、统一管理、资金投入等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要抓紧组织建立由政府牵头,公安、监察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办公制度,尽快部署落实,采取切实措施,确保自然文化保护区专项治理取得实效;要尽快建立健全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的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责任,强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要研究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规范化管理水平,切实把本辖区内的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保护好、管理好。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馆、陈列室)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各区、县(市)文广局、市文管所、市文物商店:
现将贵州省文物局《关于加强文物古建筑、博物馆(纪念馆、陈列室)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根据通知要求,认真做好本辖区、本单位管理的文物古建筑、博物馆(纪
念馆、陈列室)、文物库房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并做好迎接省文物局的消防安全工作抽查准备工作,我局将于2007年12月20日至25日对部分区、县(市)进行迎检抽查,具体单位另行通知。
特此通知。
教育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排污管理的通知
(教技[2005]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环保局,教育部属各高等学校:?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高校实验室的科研教学活动更加频繁,实验室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等的排放及其污染问题日渐凸现,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为规范和加强高校实验室排污管理工作,防止实验室废物污染危害环境,维护环境和公共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建立和谐型社会,特通知如下:
一、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提高对高校实验室排污管理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和协调配合,将高校实验室、试验场等排污纳入环境监督管理范围,做到部署具体,措施到位,监管有效。
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高校实验室排污管理制度,指导、监督所在地高校实验室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实验过程中的废气、废液、固体废物、噪声、辐射等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支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实验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开发以及示范和推广工作。
三、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对本辖区高校实验室严格执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危险废物污染监控与处置制度、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制度、放射源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制度等,要全面做到稳定达标排放,有效防治高校实验室排污对环境和公众安全的影响,协同促进高等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各高校应切实履行国家、地方环境保护法规和制度,落实专人负责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本校实验室排污管理规章制度和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相关科研人员、研究生的环保教育和培训工作,把环境保护工作、尤其是实验室排污管理纳入学校日常工作计划,将实验室污染防治费用纳入学校预算。
实验室应定期登记和汇总本实验室各类试剂采购的种类和数量,存档、备查并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验室科研教学活动中产生和排放的废气、废液、固体废物、噪声、放射性等污染物,应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申报登记、收集、运输和处置。严禁把废气、废液、废渣和废弃化学品等污染物直接向外界排放。
废气、废液、固体废物、噪声、放射性等污染物排放频繁、超出排放标准的实验室,应安装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污染治理设施,保证污染治理设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达标排放。不能自行处理的废弃物,必须交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可、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处置。
危险废物的暂存、交换、运送和处置,应严格执行转移联单制度,接触危险物品的实验室器皿、包装物等,必须完全消除危害后,才能改为他用或废弃。
对使用性质调整、改变或废弃的实验室、试验场等,应在彻底消除污染隐患后,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备案;禁止将废弃药品以及已受污染的场地、建筑物、设备、器皿等转移给不具备污染治理条件的单位或个人使用;禁止丢弃有毒有害固体废物、废液等。
五、提倡实验室采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试剂,替代毒性大、危害严重的试剂;采用试剂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实验方法和设备;应尽可能减少危险化学物品和生物物品的使用;必须使用的,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排放量,并分类收集和处理,以降低其危险性。鼓励高校实验室之间建立信息共享、试剂交换机制,尽可能地提高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试剂库存发生污染的危险。
六、提倡各高校,按照国家有关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规定,向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授权的认证机构提出认证申请,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提高学校和实验室环境管理水平。
七、有污染物排放的实验室、试验场要建立环境污染事故预防和应急体系及报告机制,制定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并配备应急设备,防止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八、对实验室污染防治措施不得力,造成污染的实验室,根据情节轻重,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对学校及其相关实验室进行处理并通报;违反法律、法规的,依法给予处罚,并追究有关当事人法律责任。
二○○五年七月二十六日
苏教督〔2008〕8号
各市教育局、政府教育督导室:
为建立健全教育督导制度,进一步推进教育督导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发挥教育督导功能,加快建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监督保障长效机制,经研究决定建立省督学责任区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要充分认识建立省督学责任区的意义。教育督导要为教育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并作为根本任务。要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工作,奋发有为,为全省教育事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建立省督学责任区制度,就是要充分实践科学发展观、发挥省督学在督政、督教、督学中的作用,及时对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使教育督导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二、省督学责任区的划分。根据一定的行政区划设立省督学责任区,具体设定和督学责任区的组成人员另行通知。
三、省督学为督学责任区的责任督学,每个督学责任区设组长和副组长。负责组织督学责任区的省督学开展督导和调研活动。组长和副组长的任期与省督学任期同步,必要时可提前和延迟。
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为每一个省督学责任区确定联络员,负责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与督学责任区之间的联络与协调工作。
四、责任督学受省政府教育督导团的委托,持省《督学证》依法行使督政、督教、督学的权力,并履行以下职责:
1.对督学责任区范围内县级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和随机督查;
2.对督学责任区范围内的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效果进行检查、督导。
3.对督学责任区范围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协调发展情况进行督查和指导。
4.对督学责任区范围内国家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等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督导。
5.对督学责任区范围内的学校办学标准的执行、学校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配备和使用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6.对督学责任区范围内校长、教师队伍建设和条件保障情况进行调研和督查。
7.对督学责任区范围内危及学校安全、师生合法权益和教育教学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进行督查制止,或者责成有关部门坚决制止,并上报处理结果。
8.对省政府教育督导团组织督查后的整改情况进行回访督查。
9.完成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交办的其他任务。
五、督学责任区要在省政府教育督导团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按照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工作要点制定工作计划;并定期向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提交责任区督导工作报告,及时通报工作情况。责任区督学每年要开展调查研究和集体督查活动,并向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
递交调研和督查报告。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每年对督学责任区工作进行考核,考核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六、建立督学责任区督学学习制度。督学责任区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省督学的学习或联席会议,交流工作经验,促进省督学提高政策水平和督导能力。责任督学要深入基层,实事求是,注重实效,严明公正,对督导结果负责。
七、督学责任区开展教育督导和调研活动,所需经费由省政府教育督导团予以补助。省督学在当地进行的督导活动所需费用,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承担。
八、各地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要支持省督学的工作,为督学在责任区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省督学所在地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省督学履行职责的活动要予以积极协助和配合。
九、从2008年起,各市、县(市、区)也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督学责任区工作,为责任区督学工作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费保障。要及时了解责任区督学的工作情况,认真分析和研究督学反映的情况、问题和总结的经验,并作为对学校考核的依据。省教育厅和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将对各地督学责任区的建立和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江 苏 省 教 育 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
二 ○ ○ 八 年 九 月 二 十 六 日
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
关于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工作的意见
苏教督团〔2010〕13号
自2008年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建立省督学责任区制度的通知》(苏教督〔2008〕8号)印发以来,全省各地按照要求陆续建立了一批市、县级督学责任区,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有效地推动了各项督导工作的落实。为进一步加强全省的督学责任区建设,完善督学责任区工作制度,落实责任区工作责任,提升责任区工作的层次和水平,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完善督学责任区网络体系
1.科学设置责任区。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设立督学责任区。已经建立督学责任区的,要完善区域划分,明确任务要求,健全责任体系。还没有建立督学责任区的,要科学布设保证督导工作全覆盖的督学责任区。县级责任区要涵盖本地所有乡镇、中等及以下学校。
2.形成网络体系。全省设置省、市、县(市、区)三级督学责任区。全省督学责任区,在纵向上由省、市、县级三级责任区构成,横向上覆盖到所有市、县(市、区)、中等及以下学校,形成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责任区网络体系。
3.充分发挥作用。督学责任区不同于现有的督导机构,有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各地要充分发挥督学责任区的功能作用,提高督导效益
和水平。要利用督学责任区跨行政区划、督学力量强的特点,组织跨行政区划的区内督导活动,组织跨行政区划的工作研讨、人员培训、信息交流。
二、落实责任区主要责任要求
4.落实主要责任。省级督学责任区接受省教育督导机构委托,或自行组织省督学在责任区内开展督教、督学工作。市级督学责任区主要负责对市直属学校的督学、对县级区域的督教和督学。县级督学责任区按乡镇或学校划分,接受县级教育督导机构委托督查学校,做到学校、乡镇全覆盖。市、县级督学责任区要优选形式,向社会公布负责具体学校督导的督学联系方式等信息,方便群众反映情况和督学的即时督导。
5.做好计划总结。各级督学责任区要制定本责任区的工作计划、安排督学每月活动。计划和月活动安排,要在具体实施前报本级督导机构,并分发给本级责任区督学。责任区督学要根据计划和月活动安排,提前安排好时间,保证参加责任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各级督学责任区,要总结阶段性和工作,并报本级督导机构。阶段性工作完成后10个工作日内报送总结,工作总结每年12月20日前报送。
6.加强学习研讨。各级督学责任区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培训和一次学习、研讨活动。要组织督学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交流信息,研讨问题。遵循针对性、实效性原则,组织各种形式的督学培训,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提高素质。责任区之间要加强交流,互相学习,相互借力,共同提高。
7.建立报告制度。各级责任区组织的督导活动均要有记录,每两个月要有活动书面报告。每次报告在两个月的督导活动结束后一周内报本级督导机构。报告文字要简练,督导时间、参加人员、督导对象、主要成绩、存在问题及整改要求等要准确、清晰、明了。对有整改任务的单位,要出具书面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要求和时限,并将有整改任务的单位列为下一次督导的对象。学校的整改通知书要抄送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并会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督促和指导学校整改。
8.突出督导重点。各级督学责任区要组织或支持区内督学,对本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新矛盾新问题及时开展督导。要及时发现、总结、宣传责任区内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推进改革和发展的新实践、新经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教育经费政策执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长效机制建立等作为重点组织开展督导工作。
三、明确责任区督学工作任务
9.明确工作任务。省督学每年参加省级督导机构组织的活动不少于2次;参加所在省级责任区组织的活动不少于2次;督学独自或小组督导活动(含省督导室委托的)不少于2次,并覆盖所在责任区内的所有省辖市、所在行政区内的所有县(市、区),督导的学校不少于12所。市、县级督学的督导活动要求由各地督导机构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规定。
10.完成具体要求。各级督学要积极参加督导机构和督学责任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各级督学按照任务要求独自或小组开展督导活动,要在
每次活动结束后五个工作日内,向本级责任区递交督导报告。市级督学要包干市直属学校,分片负责责任区内的县(市、区),完成市督导机构、本级责任区安排的其他督导任务。县级督学要分片包干责任乡镇或学校,即时、随机督导责任乡镇或学校,完成县级督导机构、本级责任区安排的其他督导任务。各级责任区每年要对督学的工作进行考核。
四、保障督学责任区工作条件
11.提供工作条件。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教育督导部门的设置情况,设立教育督导工作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保证督导机构和督学责任区的正常运转。各级督学责任区的日常活动,督学参加非本责任区内的督导活动或完成规定督导任务,由活动发生地、督学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必要的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协调、保证督学参加责任区活动的时间,支持责任区组织的有关活动。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每年根据需要和工作情况,给予各省级督学责任区一定的活动经费补助。
12.保障基本权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督导机构要加强责任区督学队伍建设,组织督学参加学习、培训、交流活动;对督学参加督导机构或责任区组织的、独自或小组开展的督导活动,除应提供相应条件外,还要关心督学身心健康,帮助解决影响督学开展督导活动的具体困难,维护督学的合法权益。督学参加督导活动,要根据任务情况给予合理的劳务报酬。
五、深化责任区督导工作实践
13.建立工作机制。督学责任区作为督导工作的新平台,要进一步
优化组织形式,加强规范建设,加快信息沟通,创新工作方式,提高责任区督导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效益。要提升督学的专业水平,调动督学工作的积极性,增强督学工作的主动性。为此,各级督学责任区要积极探索建立新机制,促使督学责任区和督学工作不断创新,促进督导工作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
14.拓展工作领域。国家和省的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都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各级督学责任区要据此设计督导新项目,拓展督导新领域。要针对整个教育发展中处于薄弱地位的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针对政府教育职责履行中的薄弱环节,针对基础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依法按规治教施教,针对中小学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等,组织实施新的督导工作。
15.丰富工作形式。各级督学责任区要集中督学们的智慧,整合、完善和充分利用现有督导工作的各种形式,根据新形势不断创造新的督导形式,努力提高督导效益。要在规范督学的督导行为、赋予督学督导任务的同时,鼓励督学在督导实践中大胆创新,探索督导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新手段,实现督导工作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各地在今年11月底前,要完成本级督学责任区的设置和完善工作,并逐级上报督学责任区布设的具体情况。
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文物消防工作的紧急通知
(文物政发[2008]9号)
2008年2月10日晚,被列为韩国国宝第一号的崇礼门发生大火,导致木门楼被焚毁,部分建筑砖体倒塌,这一事故引起广泛关注,也对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去年以来,我局接到各地上报的火灾事故共7起,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起,过火面积1586平方米。入冬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干燥少雪,存在火灾隐患,文物消防工作形势不容乐观。
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及各文博单位要从上述火灾事故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警钟长鸣,常备不懈,严防死守,确保文物安全,现就有关具体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一、精心组织,集中治理,切实消除火灾隐患,严防火灾事故的发生。各文博单位要健全消防供水设施,配备灭火器具,建立火灾报警设施。对非文物部门使用管理的,或者对外有出租场地的文博单位,要与其签订安全责任书,依法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强监管,定期检查电器、电路等设备的安全性,消除火灾隐患。
二、落实责任,夯实消防工作基础。各文博单位要完善防火安全预案,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对消防工作要落实责任制,做到职责明确,不能互相推诿。加强日常巡查制度,及时督促整改,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对造成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和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要严肃处理,并坚决依法追究责任。
三、加强安全培训,提高全体职工对消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深化各文博单位基层群众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加强用火、用电、易燃、剧毒物品的使用和管理工作,提高群众防火、灭火、疏散逃生等自防自救能力,定期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和应急疏散预案的演练。火灾一旦发生后,确保能迅速有效地扑救,使火灾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立即开展一次以防火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检查工作。各文博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开展安全检查工作,重点检查防火预案的制订和落实情况,尤其是文物古建筑的防火情况,保证消防水源及消防水带和报警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确保各部位常备充足有效的灭火器具,工作人员都能做到熟练使用,我局将于近期组成督查组赴各地开展专项检查。
文物消防工作是文物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列入各级领导工作的重要议程,长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各文博单位尤其是各开放单位,要切实加强文物消防工作,从组织上、制度上、管理上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督检查,消除重大安全隐患,对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的公众聚集场所,要及时停业整改,请各文博单位立即按通知要求进行安全检查并将情况于3月14日前汇总上报我局,我局将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抽查。
特此通知
国家文物局
二○○八年二月十四日
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监管工作的通知
(环函〔2009〕10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从2003年起,排污费实行“收支两条线”改革,设立了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五年来,我部和财政部依据国务院颁布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69号)和《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财政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17号令),紧紧围绕环境保护中心目标和重点任务,针对当前环境污染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敏感领域,出台了项目申报指南,对项目申报和评审工作制定了明确的工作程序,严格执行形式审查和专家评审制度。截止到目前,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共安排47.36亿元,带动资金数百亿元,在解决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保障区域环境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环保系统监管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引导和调动地方政府、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积极性,推动全社会的污染减排工作。
但是,应该看到,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急待改进的地方。两部门通过对各地报送的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部分项目未按计划进度实施,工期滞后;项目未按照可研报告实施,擅自变更建设内容;部分项目资金缺口大,自筹资金不落实;部分项目单位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限,项目建设质量不高,环境效果不尽理想;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环保和财政等管理部门存在指导服务不够、检查审核不严、监督管理不力的现象。
为加强和规范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项目建设质量,强化项目监管,提出以下几项要求:
一、充分认识项目监管的重要性。要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实行法人责任制、合同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承担单位对资金筹措和管理、施工建设、技术方案、设备采购以及建成后的设施运行全过程负责。省级环保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负责对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组织或参与竣工验收,并将有关进展情况及时报送我部和财政部。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应高度重视项目监管工作,结合各地实际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督促项目承担单位规范建设程序,按规定使用资金,提高项目建设质量,确保达到项目预期建设目标。
二、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申报审核论证。省级环保部门要积极与财政部门协商,按照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的要求,认真组织项目前期申报论证工作,对备选项目的实施基础、开工条件、建设方案、工艺流程、环境效益等进行充分论证和审查,把好项目申报关,提高申报项目质量,并对所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可行性负责。
三、加强项目日常检查和监督。省级环保部门要联合财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或委托项目所在地市、县级环保和财政部门等方式,对资金的使用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项目承担单位对技术方案、处理规模、配套资金等有重大变更时,应向省级财政和环保部门、项目立项原审批部门提出项目变更申请,省财政和环保部门或项目立项原审批单位组织专家重新进行论证,提出解决方案和处理措施。省级环保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每年1月将本省中央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的执行情况(包括竣工验收项目绩效)报送我部和财政部。
四、建立项目竣工验收制度。使用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项目建成后,项目单位应及时申请进行竣工验收。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补助项目验收工作应由项目立项原审批部门或省环保、财政部门组织,并尽可能与其他验收统筹安排。验收重点包括中央补助资金使用、项目原申报内容完成、项目环境效益等情况。
五、充分发挥建成项目的环境效益。项目单位应确保建成项目持续运行并发挥环境效益。环保部门要监督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加强污染排放的动态监测和执法监察。项目正常运行一年后,省环保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组织开展绩效评估,对资金管理、项目建设以及运行情况,特别是环境效益进行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环境效益评价要依据项目建设前后的监测报告,对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削减、周边环境质量改善等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我部和财政部将定期选择部分项目进行绩效评估。
六、切实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要积极配合省级财政部门监督下级政府主管部门以及项目单位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政资金管理的规章制度。
七、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地市级和县级环保部门在检查中如发现项目承担单位有违规违法行为,要及时向省级环保部门报告。省级环保部门配合或会同财政部门依法对违法违纪的有关人员给予经济和行政处罚,对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请你们按照上述要求对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自2004年以来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补助项目认真进行自查,于2009年6月15日前将自查报告(要求见附件)和附件表格上报我部。我部将在今年适当时间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全国通报。
联系人: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 王圻
电话:(010)66556128
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内南小街115号
邮编100035
邮箱:touzichu_2004@yahoo.com.cn
附件:2004年至2008年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内容要求
二○○九年五月七日
附件:
2004年至2008年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内容要求
2004年至2008年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一、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的管理情况和管理机制。
二、每个项目的概况和执行情况。已经竣工验收的项目要说明项目实施情况、资金到位和使用、竣工验收情况并对项目运行状况以及达到的环境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建项目要说明项目实施现状情况、资金到位和使用、预计完工时间、未完成原因以及计划采取的措施;未开工项目要说明原因并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三、已经竣工验收的项目对照可研报告说明项目相关效益并重点说明环境效益。污水治理项目应说明新增污水处理量、节水量,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的削减量,项目建成前后企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的变化情况;大气治理项目应说明新增废气处理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等污染物的削减量,项目建成前后企业废气处理率的变化以及节能降耗等情况;其他项目可参照水、气治理项目要求,填写量化的相关指标。
四、因素法分配部分资金安排和使用情况。
五、对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的使用和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普陀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加强
汛期文物安全工作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文体广电站,区博物馆:
根据浙江省文物局《转发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汛期文物安全工作的通知》(浙文物发„2010‟140号)要求,为预防和减少汛期文物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我区文物安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领导
各相关单位要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原则,充分认识加强汛期文物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早谋划、早准备、早行动,常备不懈,不断提高防汛减灾能力。
二、做好隐患排查
各相关单位要尽快对本辖区汛期文物安全工作进行专门部署,开展全面检查,对可能由崩塌、滑坡等灾害引发的文物安全
事故风险进行分析评估,重点检查各文保点、区博物馆等文物收藏单位、文物建筑维修工地的安全情况,消除安全隐患。
三、增强防范能力
各相关单位要明确防范重点单位和重点部位,制定安全防范应对方案和措施,落实和演练防汛抗灾等突发事件的处置预案,切实落实值班和安全检查、巡查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将文物安全列入本地区防汛工作预案,及时获取预警信息,合理防范汛期自然灾害引发的文物安全事故。
四、及时上报情况
在检查中发现问题,要明确责任,限期整改,跟踪落实。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且不及时消除的,及时上报,坚决避免出现人员伤亡、文物毁损等重大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要尽快查明原因,评估损失,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并按照有关规定第一时间上报,不得谎报、瞒报、迟报。对发生文物损毁、人员伤亡等重大安全事故的,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特此通知。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汛期文物安全通知
抄送:市文广局、区委宣传部、区委办、区人大办、区政府办、区政协办、区安监局
(冀政函〔2006〕55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扩权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近年来,我省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面采取了一些管理措施,人民群众的饮水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城市水源地保护任务非常艰巨。为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现就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型经济,治理整顿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快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建设。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指导农户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等,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加大水污染防治的监管力度,依法严肃处理违法建设项目和擅自停运治污设施偷排偷放的企业,严禁在水源地保护区内新建污染项目。要制定水源地水污染防治应急预案,做好水污染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工作。各级政府要依法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合理确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年底前完成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坚决取缔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的入河排污口,优化配置、科学调度水资源,保障城市饮用水的供应。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水源地安全防护、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工程建设,加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量与水质动态监测,对城市主要地表水水源地要实行在线监测,并及时发布水质通报。
二、抓紧制定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
要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防治并重、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原则,尽快组织编制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进一步明确饮用水安全保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通过合理保护和配置水资源、综合防治水污染、加快建设水源保护工程与供水工程、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推行节约用水和加强监督管理等措施,优先满足饮用水需求,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今年年底前各设区市要完成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强化城市供水与卫生监督检查
要进一步加强城市供水的安全保障工作,组织编制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规划,加快城市供水设施建设,提高供水能力,扩大供水范围,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进水处理工艺,更新、改造城市供水管网,加强对水厂和城市供水管网水质安全监督检查,确保供水质量。要制定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建立技术、物资和人员保障系统,形成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当原水、供水水质发生重大变化或供水水量严重不足时,供水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并报请当地政府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要加强居民生活饮水卫生的监督检查,做好居民生活饮水卫生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居民生活饮水卫生状况;指导做好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工作,落实消毒措施,及时排除卫生安全隐患,严防病原微生物介水传播。
四、明确职责加强部门协作
为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建立由省水利厅牵头,省环保局、省建设厅和省卫生厅参加的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主要研究解决全省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和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等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强协作。水利部门负责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动态的监测与发布,搞好水源地上游水土流失治理,优化配置、科学调度城乡水资源,保障城市供水水量供应。环保部门负责对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的监督管理,防止城市饮用水水源地遭受污染,制定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威胁供水安全等紧急情况下,经同级政府批准,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建设部门负责编制城市供水工程规划,水厂和城市供水管网水质安全的监督管理,做好水质处理的监督检查,保障居民饮水安全。卫生部门负责饮用水的卫生防疫工作,做好用水户用水水质的抽查监测,防止病菌通过水体对人的传染。
二○○六年四月二十六日
【江苏省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管理的通知】推荐阅读:
江苏省小学生作文大赛通知12-03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版10-23
2024年江苏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打印贷款申请表通知09-28
江苏省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江苏教育12-01
江苏省工程质量检测09-14
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09-23
江苏省注册安全工程师07-23
江苏省出台物业管理条例11-18
江苏省城乡供水管理条例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