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生命生命课程教学设计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生命生命课程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语文生命生命课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生命是什么?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以“生命”为主题的文章。(再板书:生命)

指名读课题“生命 生命”

一起读。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文中的作者,指名读。

生:杏林子,台湾女作家。她的一生有五分之四的时间都在与病痛做斗争,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出版了四十多部剧本、散文集。创立了“伊甸(拼音)残疾基金会”,鼓励和帮助了一大批残障人士。

师:为何一个一生有五分之四的时间都在与病痛做斗争的人有这样的生命奇迹呢?这堂课我们将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打开课文,89页,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师:读之前,听清楚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全文。

2、边读边想作者从哪些事例中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课件不出示了)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来听?)我读题目和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发现错误之处举手纠正。(不能添字漏字……)

(请一个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位同学读得真好!声音响亮,咬字准确,希望呆会同学读的时候也能注意去这些要求。

(再请人读下文)

3、交流讨论作者从哪些事例中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

师:刚才大家读得认真,听得也入神,你能用一二句话来概括一下文中的事例吗?

生:“作者被飞蛾所震惊了。”

师:那是因为作者看到了?

生:飞蛾拼命挣扎。

师:浓缩成四个字吗?

生:飞蛾求生。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把长课文读短,短到能用几个字来概括,了不起的阅读方法,能学着他的样子来概括一下吗?

(赶紧默读三,四自然段,默读有助于思考)

生:瓜子抗争。

师:真会动脑筋。

生:瓜苗破土

师:挺贴切的。

师: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干什么?

生:静听心跳。

(好的,行。也行,再动动脑筋,能举手是好样的,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三、精读2~3自然段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请你认真读读这两个故事,用心去品位,看哪个句子让你有所感触?

1、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反馈,随机点播:

句子一: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学生读完句子说出感受的:

生:我从句子中体会到了飞蛾很想活下去,它会不断地挣扎。

师:老师听懂了,你说飞蛾有一种强烈的求生欲,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挣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的

师:你真会读书!能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一个挣扎让老师感受到了求生的迫切,还有其他的词语吗?

生:我是从极力这个词语中体会到的。

师: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把你的感受融进朗读吧。(生读)

师:还有其他的词语吗?

生:我是从跃动这个词语中体会到的:表达心跳急切,更能表达“求生的欲望”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

师:你能来读一读吗?把这种体会读出来。(生读)

师:当作者看见手中极力挣扎的飞蛾,此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被震撼。

师:弱小的生命不轻言放弃,这种震撼强烈吗?

分析:结构相同的句式,使语气更强烈。

师:除了语言标点也能传递情感。连续的3个感叹号,是作者对飞蛾强烈求生欲的惊叹。这一次大家肯定能读得更好。

师:弱小的生命不仅打动了作者,也打动了我们,读第二自然段。

师:小结:是啊,作者被这个小生灵顽强的求知欲所震撼,这就是──(生读课题)生命、生命。

句子二:

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师: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

生:我从“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中体会到它的生长环境很恶劣,但生命力却很顽强。

师:越恶劣,越能感受──生:生命力顽强。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呢?

生: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

(生有感情朗读)

师:这颗小小的种子心里在想什么呢?它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

生:即使环境在恶劣,我也要发芽!

生: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我也要活下来。

师:虽然它的生命短暂,但也要像流星划过天空一样,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一起再来念。(生读)

师小结:即使一粒香瓜子,即使没有阳光,即使没有泥土,即使只能活几天,它也要让这几天焕发光彩。这就是──(生读课题)生命、生命!

四、结合杏林子的生平,理解第四、五自然段

师:如果说逆境中的“飞蛾求生、瓜苗破土”让作者看到了强大的生命力,那么“静听心跳”则是作者亲身感受到的生命律动。请大家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1读)。

师:在普通人的眼里“飞蛾求生、瓜苗破土”是多么平常的事,往往会视而不见,为什么杏林子会为它多感动。学到这里,我想有必要让大家再回顾一下杏林子的一些资料:

杏林子,台湾女作家,12岁时就患上了罕见的`风湿性关节炎,后来病情不断恶化,差不多全身关节都损伤了,她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忍着病痛,写了四十多部剧本、散文集。她的一生有五分之四的时间都在与病痛做斗争,一颗热情的心还激励着她致力于慈善事业。

1、结合材料请你来谈谈对文章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师:同学们,当我们再次读到这些信息,你的心中,是否会涌起一丝感动呢?再来读4自然段,让我们再次走进他的内心(2读)

师: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生:杏林子不放弃生命,就算得了重病,也不放弃。

生:她很顽强,虽生重病,却坚强生活着。

2、师小结:

杏林子正是用她饿整个生命历程来告诉我们:生命的最大意义就是生命的永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师:那我们可以怎样珍惜生命?

生:珍惜一分一秒。

生:我们要珍惜生命,不让她白白溜走。

生:在课堂上珍惜一分一秒。

五、课外拓展,书写生命感言

师:象杏林子这样用行动延续着自己不死的生命的人还有很多。你知道有这样的人吗?

生:雷锋就是这样的人,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生:张海迪,身残志不残。

生:桑兰,虽然瘫痪,却把别人捐给她的东西捐给了别人。

师:谁能简单介绍下。

(一生简介)

师:感谢你让老师也认识了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还有吗?

生:海伦·凯勒也是身残志不残。

师:老师也想介绍给大家一个,他的名字叫贝多芬,谁能介绍下?

(一生简介)

师:他们,以及许许多多我们知道或者不知道的人,在有限的生命里,书写着不死的生命,所以我们应该警记: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师: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不一样的,学了课文你对生命有什么思考呢?请你把它写下来。

生: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自己的,不应该白白浪费,要好好利用。

生:让我知道了飞蛾强烈的求生欲,种子强大的生命力,更何况我们人呢?我更要好好珍惜生命,不能白白流失,让自己活得更加精彩!

生:我们要让有限的生命放射出无限的光彩!

师:希望你牢记在心,可以把它做为座右铭,希望他伴随着你成长。

师:学完这节课文,老师还想送给大家一句名言。我们的爸爸妈妈曾经读过这句话,老师也是伴着它长大大,希望以后它还能够伴随大家的成长。

出示:

保尔·柯察金的明艳,师生合作读!

语文生命生命课程教学设计 篇2

据笔者对绍兴市五所中职学校就生命教育的问卷调查, 分析表明,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生命教育的学校只有一所, 已经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并着手进行的有两所, 尚未认识到的有两所。而在对五所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就语文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抽样问卷调查, 分析表明, 有目的、有意识地结合文本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教师只占12%, 有时候联系文本提一下的占25%, 已认识到但未开展的占45%, 想也没想过的占8%, 其他占10%。

由此可见, 无论是中职学校, 还是中职学校的一些语文教师, 真正重视生命教育的比例不高;真正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在进行的比例也不高。尽管讲得很响, 但效果不理想。难怪中职生自残、自杀、不尊爱生命、不珍惜他人生命的报道时有所闻。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 语文学科实施“生命化”教育的具体措施

2.1 转变教育理念是中职语文教学实施“生命化”教育的前提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教师始终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 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认为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必须靠教师的灌输和训练。而忽略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是技能的主动获取者, 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认同者。语文课堂中师生的互动, 实质上是师生间生命与生命的碰撞, 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情感与情感的交流, 而绝非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新课程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中职语文生命化教学也应坚持这一教育理念。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要符合学生发展需求、要满足学生健康成长要求、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不断加强业务进修与理论学习, 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问题, 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结构;树立生命价值观, 尊重学生生命, 关爱每一个生命的意义及其价值。

因此, 在新课程视野下, 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必须转变理念,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及可持续发展为本的理念。打破传统观念, 打破思维定势的桎梏, 积极开创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新的教学模式。

2.2 提升自身生命质量是语文教学实施“生命化”教育的的关键

教师自身生命质量的高下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命质量, 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及顺利成长。教师的生命质量包括对生命意识的树立, 生命意义的领悟, 生命价值的理解, 生命化教育内容的把握, 生命化教育方法、手段, 教师的身心健康等。教师生命质量应着重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对学生生命的尊重, 对学生成长的呵护;还体现在语文课堂师生间的互动, 教师对和谐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还体现在对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有机把握, 体现在课堂中对学生思维的激活、问题的启发、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体现在对教学重点突出, 教学难点的突破;体现在对自己教育教数学的思考、反思与探究, 体现在自己的知识、智慧、能力与人格魅力上;更体现在对教师职业的敬重, 对教师岗位职责的认真与严谨, 体现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的高尚师德上。

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必须大量阅读生命教育的专著, 浏览现代教育界关于生命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他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成功经验, 学习他人关于生命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聆听教育大师对生命教育的专题报告, 与生命教育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讨论、对话;学习国外开展生命教育的有益成果等等。同时, 还须做生活、学习、教学的有心人, 多途径、多渠道、多领域积累生命教育的经验与教训。爱护自己, 疼爱家人, 珍爱同事, 关心学生。如果教师自身知识贫乏、精神生活不充实、不加强学习, 缺乏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那么, 怎么能“带着先进文化走进教室, 成为知识的代言人” (张文质) 。怎么能带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 怎么能引导学生认识与探索生命的真谛, 怎么能使学生尊重你, 敬重你, 进而听从你。因此, 只有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 良好的教育心态, 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从生命化教育的高度认识与组织语文教学, 关爱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自己生命的价值, 都体验到生命的美好, 确立信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对生命的热爱, 才能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的心灵, 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生命的火花。

2.3 构建生命活力课堂是语文教学实施“生命化”教育的核心

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指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基础, 通过对生活世界与“文本世界”的关注, 使师生生命在课堂对话、阅读、讨论、质疑、创新等交流互动中不断发展的一种活动。生命活力的课堂注重生命活动的独特性、差异性、自主性、生成性与整体性。这些特点是语文学科“生命化”课堂教育的主要特征。“生命化”教育就是要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迸发出师生生命的火花, 让师生共同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正如叶澜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所说的:“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 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 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 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2.3.1 注重在教学目标上体现

新课程教学目标具有多维性特点, 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的设计是立足于让学生“学会”、“会学”与“乐学”, 即共同指向学生生命个体的和谐发展, 体现了生命化教育的多项性而非单一性。但在教学目标的具体设计上, 我们还应考虑到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中职生的实际、教材的实际、教学内容等。目标不能定得过高, 应让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 即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这样更能体现学生的生命活力, 达到预期的效果。

2.3.2 注重在教学内容上体现

中职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名著名篇, 具有思想性、人文性、文学性、可读性等特点。但作为语文教师应有所选择, 尤其是要选那些有利于学生体验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作品。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与地坛》、《一碗清汤荞麦面》等。让教学内容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课堂互动中, 使师生一起感受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让学生懂得是人生的价值, 领悟生命的意义, 树立生活的信心, 体验人活着真好的真谛。

2.3注重在教学方法中体现

教学方法的设计应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应蕴含着对主体生命状态的关注。无论是启发式教学法, 差异式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法, 还是项目教学法,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等等。都应体现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宽容、理解与赞赏。实质上教学的过程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它已超出方法与策略层面, 进入师生心灵间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和谐发展的精神境界。强调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要求其充满生命气息, 能够感悟生命真谛, 激扬生命火花, 提高生命质量。另外, 还可在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中体现生命化教育。

总之,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化教育, 必须转变观念, 提高教师自身生命特质, 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联系学生实际, 结合教学内容, 运用教学方法, 联合学校、家庭、社会, 形成合力, 才能有所成效。

摘要:文章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阐述了新课程视野下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生命化”教育的问题。指出转变教育理念, 提升教师自身生命质量, 构建生命活力的课堂等是实施“生命化”教育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生命化教育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 1997年第9期.[1]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 1997年第9期.

[2]陈新富, 魏建.用语文教学提升生命质量[J].职业, 2009.14.[2]陈新富, 魏建.用语文教学提升生命质量[J].职业, 2009.14.

语文生命生命课程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 新课程 生命语文 课堂教学 深度融合

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以生命积累参与其中,语文学习活动成为在语文世界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灵魂与灵魂的碰撞之过程。这既是一个语文技能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

一、生命语文在教学中的内涵

生命语文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教育”。因为语文教育的文化功能就在于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吸收文化营养,获得人生经验,充实生命内容,提升精神境界,达到生命与人性的“全面唤醒”。语文的文化特性决定语文学习具有这种强烈的唤醒功能:记叙文的形象性、感召力,对学生的情感与心灵无疑具有陶冶、感召作用,凡是好的记叙性文章,往往能使学生读来“心灵颤动”;议论文的理性美、说服力,对启迪学生的理性智慧、启发学生的论辩思维具有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说明文的客观性、科学美,特别是它那种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从客观存在中寻找真理的求实性特征,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和尊重客观存在与科学真理的觉悟;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感染力,对学生更具有强烈的感情冲击力,特别是文学作品中跃动的思想与精神、灵魂与风骨、生气与生命、意境与神韵,都会以其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唤醒学生的人性与理智、情感与灵性,唤醒学生的责任感和价值感,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既能深入文本的内部世界、领略文本世界内部构成的绚丽风光,理解和建构文本意义,赋予文本以“活”的生命;又能在建构文本世界的同时建构自我世界,唤醒“每个人灵魂里的诗的情感”,使学生情绪为之波动,心智为之洞开,获得美好的情感享受和深刻的心灵启迪与理性智慧。如“有文化涵养浩然之气”、“必不可少的死亡教育”、“三大哲学问题:生、活、死”、“不止是爱情”、“自由的核心意义”,等等,把生活中的生命发现和心灵体验的独到感悟引于教学过程中,使深沉的感情及从中迸涌出的理思,构成了“生命语文”教学丰厚的生命意蕴,给人教学沉思及对语文与生命的寻味。

二、生命语文的特征

(一)与生活牵手,具有突出的生活性。关注生命的教育必然是富有生活性的教育,因为生活是语文教育的家园。语文所表达的是对人间生活的肯定,诸如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都是语文教学的关注点。语文是对日常平淡的无意识的生活的一种抛弃和对诗意生活的一种发现和创造,语文的存在就是要从纷繁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就是使学生在真实的生命体验中向往生命的辉煌。

(二)让生命发言,具有突出的生命性。首先,生命语文是为生命而为的语文教育。这是对学生而言,生命语文的教育目标不再是单单指向字词句的获得(但不意味着它不重要)、对语法的操练,不再是对课文的肢解与分析,而更强调生命性的感悟与表达,是为了丰富个体生命的内涵,为师生展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这样的语文教育能够成为生命成长的摇篮,成为个性张扬的天空。

其次,生命语文是用生命而为的语文教育。这是对教师而言,是从教育的手段和过程说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在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爱心与奉献教育学生,而必须用自己整个的生命教育与影响学生。老师与学生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全方位地进入语文,又从语文中得到丰富的生命。在语文学习中,师生都是以平等的生命体的身份出现,自由交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推进教学的进行。这样的教学,是生命和生命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其过程充满不确定因素,充满新的可能,这种过程本身就散发着生命的热力。在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教育生活中,师生生命意识的唤醒、创造行为的展现都成为可能。

三、生命语文在教学中的根本目的

(一)用语文唤醒生命意识。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一是教育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主要包括:①利用人文知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②利用社会知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社会基础;③利用自然知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④利用环境知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与环境的互动与相互丰富的可能性。通过帮助学生认识生命,进而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并协助学生学习如何珍惜生命与尊重生命,引导学生用爱心经营生命及思考生命方向。

二是教育学生热爱生命、欣赏生命。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命的特质,学会欣赏自己,树立自信的人生观。一个人只有学会了欣赏自己,才能在面对任何打击时总有自信,失败却不至绝望,跌倒后仍能爬起。学会欣赏自己是“人格完善”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中,教师不仅要学会适时称赞,还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相关内容随时进行“自我欣赏”的教育:①帮助学生明白自己的独特性,努力做个性的“我”;②引导学生努力从各方面找出自己的真实自我;③鼓励学生开发潜能,从而建立自尊与自信。

三是教育学生欣赏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能够发现别人的美,是一种智慧;能够承认并欣赏别人的美,是一种豁达。这世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从某些方面来说,也许并不是平等的,但有一点不得不承认,那就是他们各有优缺点,谁也无法替代谁。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成了一个一个个体,有了他们各不相同的个性,这世界才因他们而变得丰富多彩。学会欣赏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塑造开放的心灵,是使自己拥有无限可能的前提条件,进而有助于丰富生命内涵。

(二)用语文丰富生命内涵。语文教育应当追求引导学生懂得自爱、爱人,能尊重生命,有生活品格,一点一滴地唤醒学生去重视分数、物质、流行、社会狂飙以外的生命内涵。至少有以下三个要素:

一是丰富的内心世界。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是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新课标中提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接触各种情感经验和形式,启迪心智,要让学生体会各种各样的情感经验,使他们形成健全人格和拥有丰富感情的内心世界。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得语文教师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更多、更重要的职责。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用丰富的情感和美丽的内心世界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并具备好奇心、同情心、同理心、同感心与想象力等精神素质。

二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教育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它承载着传递文化知识和开发人的潜能、扩大人的生命内涵的作用。在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文化起着独特的社会作用,各种文明成果均以文化来传递、延续。文化的背后是“人”,“人”的前面不是“认识”,而是“生命”。因此,如新课标所言,“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涵泳于古今中外的文化洋流,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其生命成长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是多彩的生命体验。在语文教育中,让学生有机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拓展自己的生命空间,丰富自己的生命内涵。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新课标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注重情感体验”。体验过程不仅仅是学习,还是一种生命成长的历程。在阅读中体验:让学生用完全敞开的心灵去阅读、去感受,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成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这些语言文字中饱含前人的生命体验,蕴藏生活的哲理与智慧,流淌生命的血液。语文教育就是要在这个丰富的生命世界中唤醒、增强和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并使学生获得生命表达的新形式。在活动中体验:利用课内外的语文活动体验一种生命的意义,以这种活动诠释生命的价值,表达生命的激情。因此,活动参与过程就是学生生命体验与成长的过程,这种体验使学生在课程运行中不断获得发展自己的动力。在生活中体验: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教师要注意拓展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和现实生活空间,使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想象、创造的天地,让学生在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充满理想的生活过程中,使生命体验得到充实和丰富。

(三)用语文提高生命质量。新课标中提到:“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爱国主义感情”,“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等等。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是教育本身的职能,也是每一个教育者的神圣职责,这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尤为重要。把教育真正当成人的教育,把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的层次,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内化与生成,更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与价值的提升。如何用语文提高生命的质量,使学生成长为一个个有丰富生命层面的、立体的人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

一是拓展生命的宽度。有人说:“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这话说客观而正视现实,却又坚持理想,力求让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价值。事实上,在语文教材中,许多作家在作品中以各种形式发表了这一生命宣言。如果我们能够让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那些宣言是能够在他们心底扎根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高尚情操;引导他们善于继承,勇于创新;教导他们学习正确的思考与明确的表达,并明白思考是智慧的开端,表达是沟通的源头;帮助学生理解热情能够使人永远年轻,而理性能够让人走向成熟;引导学生用热情拥抱生活,用理性思考生活;教育学生认识团队精神的可贵,理解竞争意识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帮助学生树立四海一家的观念,能关心每一个地球人;引导学生思考“小我”与“大我”的关系,理解社会正义,关心弱势群体,学习调和小生命与大生命……

二是锻造生命的厚度。生命有了厚度,才有了分量,也才能经得起敲打。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哪一篇不是作者丰富的生命积淀?哪一篇不是作者醇厚生命的再现?用心学习这些作品,锻造生命的厚度,才算是不辜负语文,也不辜负生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选择,忠于自己的选择;引导学生认识勇气是一种魅力,信念是一种动力;帮助学生分辨变与不变的道理,借着环境的变迁而成长,在各种境遇中磨砺自己的生命;教育学生珍惜拥有的今天,追求梦想的明天;引导学生勇敢地面对逆境,冷静地面对顺境,学会在经历中丰富生命;教育学生认识诚实守信是为人的准则,而随机应变是处事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坦然可以安心、务实可以致远,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才算没有浪费生命,能够认识自己的限制,才能超越自己的限制;帮助学生认识我们不能选择结果,但是可以选择过程;教育学生尊重自己的心灵,不盲从,不媚俗,不拘泥于陋习陈言,不屈从于世俗成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生命能力和独具个性的心灵品位。

三是发掘生命的深度。任何一种生命,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才会具有很强的自我再生能力,才能得以长存,人的生命也是一样。若是没有深度,则很难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语文,可以令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领略不平凡的生活,思考不平凡的人生。正因为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崇高的理想和博大的胸怀对于人生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而崇高的理想,胸怀祖国、民族甚至全人类;帮助学生认识自信与谦逊并非两个矛盾的概念,而是生命中的两种美好气质;协助学生认识良心是人的特质之一,爱心是人的高尚品质之一,理解良心的独立性及功用,了解爱心对于个人与社会的无穷力量,培养学生正确的良心、纯洁的爱心;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是存在于整个时代中的,个人对于时代有责任、有义务、有机遇,也有挑战。帮助学生确立自己在时代中的人生坐标,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空间;教育学生懂得生的美丽和死亡的意义,教育学生活要活得充实,死要死得尊严(生死教育其实就是完整的人格教育,反省及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才能超越死亡的腐朽);引导学生在宇宙中认识生命,思考信仰与人生的问题,借此促使德行的成长。

四、生命语文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生命语文教育是为了个体的生命和生活而进行的语文教育,实质上是促使人类的生活方式通过个体生活方式的建构得到具体化,即通过个体人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建构,实现对人类文化和人类价值观念的继承、超越与创造。在教学中主要途径如下:

(一)课堂教学。循着“生命”主题漫步在语文教材所呈现的文学海洋中,我们处处都能发现闪烁着生命光泽的作品。教师可以尝试着以生命为主题进行文本重组,体味和挖掘教材中的文化意识和生命元素。

(二)课外阅读。阅读大量经典作品,就是走近先哲和时贤,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所以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教学理应自觉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主题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实现重组,在教学方法上实现弹性综合,这样的教学无疑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同时使得学生的相关知识系统化,找到生命文化的源头,思考生命文化的价值,实现生命文化的延续。这是为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从而达到育人之目的。

(三)生命写作。写作是人“诗性智慧”的一种呈现方式,并且这种呈现,是一种生命的需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作文教学从写虚假回归到现在的写真实、写个性,这固然是一个进步,但是也潜藏着一种危险,生命语文的写作教学,致力于养成学生高尚纯正的趣味,这种趣味会直接影响其作品的品质。一个有高尚纯正的趣味的人,必能发现并创造一个纯美的世界。同时,他所创造的这个世界将反过来进一步提升他自己的生命。

总之,将生命语文与课堂教学深度的融合,引导学生通过用心阅读、体会、表达,使他们获得心灵的震撼。在学习生活中展现自己生命的光亮其实就是教师用生命教育点亮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朱淑莲.语文课程标准与中学语文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语文生命生命课程教学设计 篇4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段。

2、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体会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初步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三、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可能显出生命的价值。----海伦·凯勒

除了爱,我一无所有。-------杏林子

(一)齐读课题,复习导入

1、师:孩子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知道了杏林子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谁来?

预设:生命是什么呢?(在课题第一个生命下面板书“?”)

2、师:出于对生命的思考,作者写了三个事例,谁来回忆一下?

预设: 飞蛾求生瓜苗破土 “我”听心跳(相机板书)

(师相机板书)

过渡:作者从这三个事例中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思考。这节课让我再次走入课文,走入作者的内心深处,相信给我们带来的是一次难忘的心灵之旅。请同学们先打开课本,小声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作者描写飞蛾的句子。在你认为作者用得比较好的词语下面画三角号,并在词语或句子的一旁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可以写词语,也可以写句子。

(二)品读感悟,体会生命的含义

1、走近飞蛾

(1)出示读书要求,生根据读书提示小声读书思考。

①交流:抓重点词语,感悟飞蛾极力求生的表现。

随生的汇报出示课件:“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预设:抓住“挣扎”来体会。

师:我们理解词语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从下文哪个词中可以感受到飞蛾在挣扎?(生:极力鼓动)我们读书时还可以把文字想象成有声有色的画面,孩子们,你听到飞蛾在对自己说什么?(生:我一定要活下去!生:我要用尽自己的力量去摆脱,逃出去。)你们是用心听到的呀!就这样抓住重点词体会,边读边想象画面,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作者想什么?(生:多么强烈的生命力呀!多么令人震惊呀!……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不好,老师可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段话,有一个词语反复使用。(那样)再一次强调了飞蛾求生的欲望是强烈的,是鲜明的。能读出来吗?(生读,评价 再读齐读)你们能用这个句式说句话吗?(相机出示句式训练)

师:孩子们,再观察这段话,作者还连续用了三个(生:感叹号)这感叹号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生:惊讶震惊感动 敬佩)多么善于体会!把你们体会到的情感化成自己有声的语言吧!(生齐读)

师:小小的标点也能表达作者的情感,在写作文时,我们也要正确使用呀!

c.感悟生命

师:学了这段文字,也许你们会和作者有一样的感受。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完成:(出示)在作者眼里,在她手中的不只是一只小小的飞蛾,而是一个 生命。生命就是 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无论在多么 的处境中,都没有。这就是(生齐读课题:生命生命)

过渡:小小的飞蛾使作者震惊,那么香瓜子呢?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让生回忆一下读书方法:画词句,并写批注;边读边想象)

2、走近香瓜子

(1)生先默读第三自然段读,交流。

(老师巡视,及时给认真读书的孩子肯定。孩子们,边读边思考边动笔,这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

生汇报

让生说感受,把体会读出来。

师过渡:孩子们,小小的飞蛾,小小的香瓜子带给杏林子的是震惊,而且对卑微的生命非常敬畏。)(相机板书:震惊敬畏)当她用听诊器静听自己心跳的时候,她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四段。

3、走近杏林子

(1)生默读交流

预设:生: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预设:

师:“糟蹋”是什么意思?生:浪费。师:那怎样做就是浪费生命呢?生谈

师:那怎样做就是好好使用生命呢?生:做有益的事情,珍惜时间,学知识……

师过渡:是的,杏林子就是这样想的——

齐读第五自然段。(出示以诗歌的形式呈现)

(2)了解杏林子

师:杏林子对自己生命的态度是(预设:负责 珍惜)也许你们想不到杏林子曾经是一个想放弃生命的人。她曾经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出示文稿)

十二岁那年,我得了一场大病,“类风湿关节炎”,听都没听过的怪病,医生也始终找不出病源,于是西医中医、中医西医,左看右看、右看左看,最后,不用别人告诉我,我也能从医生和父母脸上看出来,我永远不会好了!

我的希望一点点幻灭,我的心一点点死去。

我曾经以为,我已经死了。

虽然,那时候我还能行动,还能做很多事情,但我却觉得我死了,心死了。

师:同学们,你们再看(出示照片:杏林子的手)杏林子十二岁的时候开始患病,全身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关节坏死,从十二岁患病到六十一岁去世,整整五十年的时间里,她坐在轮椅上保持着一种姿势,用她这样一双手完成了60多部作品。

师小结:此时,你们了解了杏林子以后,你觉得生命仅仅是心脏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生命还是什么?

生谈

师:同学们,像杏林子这样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的人还有许多,你知道吗?

同学们,让我们来联系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认识的名人、伟人,来说说生命的真谛。生谈

师:这里老师想让一位同学介绍这位人物刘伟——(出示图片)

(三)回归问题,提升生命

过渡:此时,你们心中的问号化成了什么标点符号呢?(预设:!)善于观察和感悟的孩子还不止是感叹,还有思考。(师板书省略号)请把你们的感悟写出来吧!

1、小练笔:

根据提示,打开你的记忆的盒子,拿起笔,以“生命是什么”为题写一首诗,或写一两句生命的感言。也可以以“生命”为主题写一段话。

出示: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花丛中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生命是荒漠中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生命是汶川地震中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生命是……

生命感言

心中有_ _ _ _ _ _ _ _ _,生命才_ _ _ _ _ _ _ _ _。

生命是_ _ _ _ _ _ _ _的,但也是_ _ _ _ _ _ _ _的。

生命因 而美丽

2、交流

3、师总结: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把课文学完了,可是我们的心灵之旅并没有画上句号。让我们记住: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让我们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板书设计:生命 生命

?!……

飞蛾求生 震惊

瓜苗破土 敬畏

语文生命生命课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① 正确读写“骚扰 跃动 强烈 欲望 冲破 坚硬 茁壮 即使 规律 震撼 糟蹋 短暂”等词语,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② 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重点词语及句子,理解生命的真谛。③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重点:背诵重点句子,理解生命的真谛。教学难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思考。课前准备:

1、预习生词、多音字、课文(生);

2、杏林子、张海迪资料;

3、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检查课前诵读《独坐敬亭山》《泊船瓜洲》。(激励:同学们背诵的声音真洪亮掌声送给自己,老师相信这节课大家会表现得更棒,上课!)

一、激情导入:

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人(杏林子照片),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杏林子。她一脸的微笑,谁能想到这微笑的背后她却步步煎熬,“类风湿性关节炎”使她全身80%的关节坏死,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可她却以惊人的毅力,写下了四十多部著作,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

这就是杏林子的一双手(照片),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命

生命》,就是这双手趴在膝盖上完成的。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现在想对杏林子说什么?(杏林子坚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命生命》这篇文章,共同感受杏林子的坚强。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一)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咱们一起来闯关吧!第一关“我会读”,我们采用开火车式读生词!

1、火车开起来

骚扰 跃动 强烈 欲望 冲破 坚硬 茁壮 即使 规律 震撼 糟蹋 短暂

2、第二关“我会组词”。弹()()(激励:闯关成功,掌声响起来!)

(二)同学们预习的太棒了,老师想与大家合作读课文,谁愿意?(点名)分段朗读。读书的时候咱们得一起完成“我会思考”

1、题目中“生命”一词,连续用两次有什么好处?

2、课文围绕“生命”写了哪几个事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三)听读之后,全班交流。

1、题目中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连用更能强烈作者的感情。

(来让我们带着强烈的感情一起读课题——生命 生命)

2、飞蛾险境求生、瓜子砖缝生长、静听沉稳心跳。(板书)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一)、导入:文章语言简洁朴实,却含义深刻,你最喜欢哪个事例,小组选择喜欢的事例,完成“我会合作”一起读一下合作要求

1、小组内有感情的朗读喜欢的一个事例。

2、小组长带领组员画出感受深刻的语句,在旁边写感悟。

3、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讨论解决。

(二)小组交流完成,全班交流。

预设交流的语句:(逐个引导出示)

1、喜欢“飞蛾险境求生”这个事例的同学请举手(提醒孩子说完整的话:我画的句子是„„我感受到„„)

“但他挣扎着,„„鲜明!” ﹨强烈的求生欲

“飞蛾那种„„放了他”(打动)∕

你从哪几个词语中感受到的?(引导写句子)假如此时有一只可爱的小动物不小心掉入水中,你能仿照这句话写出小动物强烈的求生欲望吗?(1分钟考虑时间仿造句子),来让我们带着强烈的求生欲望再来读这句话。

2、喜欢“瓜子砖缝生长”这个事例的同学请举手

“那小小的种子里„„几天”——顽强的生命力。你从哪几个词语中体会到的?(引导有感情朗读)谁能读出小瓜苗的顽强来?

3、杏林子看到小小的飞蛾在险境中奋力求生,柔弱的小瓜子在砖缝中顽强生长,她想到了自己的生命?有一次她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齐读)

“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那是一种怎样的震撼呢?同学们,请你们把手放在胸口上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一下自己的心跳!(播放心跳的声音,教师旁白)这一声声沉稳而又规律的心跳在你胸膛里已跳动了10年,你曾经注意过它吗?这一声声沉稳而又规律的心跳在你胸膛里已跳动了三千六百五十天!你感觉到了吗?

(1)现在,感受着这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你想说些什么?(生说)“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一切„„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2)那就让我们带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一起再读这两句话。

(三)引导背诵。(这些句子太有感染力了,我们一定得把它们珍藏在脑海中。下面我们继续闯关,第三关“我会背”一分钟时间准备。逐个背诵趁机鼓励表扬:闯关成功,掌声响起来!。)

四、整体回味,深化情感。

(一)导语:

1、杏林子看到了奋力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的小瓜子,听到了自己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她对生命有了全新的感悟,齐读最后一段。她感悟到了什么?

“虽然生命„„无限的价值。” 找出句中的反义词: 有限----无限

(生命,据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载最长寿命也不过122 岁。)(价值,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无限的价值,如:农民通过辛勤的劳动,收获了粮食,这些粮食可以养活很多人,这就是创造了无限的价值,再如„„激发学生交流欲。)

于是杏林子下定决心:(生齐读)

一定要珍惜生命„„光彩有力。

2、现在你明白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了吗?(珍惜生命)那就让我们带着对生命的热爱再次呼唤课题——生命 生命

五、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一)导语:就因为杏林子热爱生命,所以她才能让自己(齐背)“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下面请打开自读课本113页,通过杏林子的《永恒的价值》从另一个角度去感受她对生命价值的执著追求。

(二)出示“我会阅读”点名读要求

1、迅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哪两个人物执著追求生命价值的故事?不认识的字找“字典”帮忙。

2、边读边画出感悟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写感受。赶快带着问题去阅读吧!

(三)完成后交流。(提醒学生说完整的话)

雷诺阿、杏林子珍惜生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永恒的价值”(板书)。

六、提炼情感,激励写作。

引导:读完了杏林子这两篇文章,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出示)“课后小练笔”:课后让我们赶快拿起笔来,记录下自己读文后的心声,或仿照杏林子的两篇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写一下自己对生命感悟吧!

七、推荐阅读

最后,老师送大家一件礼物,它就是美国著名的作家海伦凯勒的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相信这本书一定会给你更多震撼!

板书设计:

飞蛾求生 雷诺阿

语文《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篇6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我认为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已经被烧焦了还不松动分毫,因为他们有一个信念,就是要保全里面的小蚂蚁,为了别人,牺牲自己,这种品质打动了我。读的时候,“至死”、“也不”、“分毫”、“肝胆俱裂”等词要用心地读,这样才能读出他们的英雄气慨。

师:请你范读一次。(生范读,其他学生评价后齐读)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因为……因为……

师:这一句话也是我最感动的,我怕读不好,你们谁愿意来教我读?

生:我来。你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个“万万”,只有突出它,才能读出作者的惊奇,因为他原以为“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

生:也要注意“区区”这个词,它也看出蚂蚁的弱小,后来他们*大家的力量占胜了火海,更突出的作者的意外。还有“竟”、“并”和“万万”一样看出作者没有想到,“突然”可以看出蚂蚁的智慧,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生:我觉得“迅速”也要读好,在这个危急时候,没有时间可以犹豫了,只有团结可以让他们的伤亡减小,只有有人愿意牺牲自己,才有希望保护一些生命,所以那些蚂蚁们表现出了英雄的品质,很快地扭成了一团。

师:谢谢,谢谢,我就按你们说的,来试一试,好不好?(师读,生鼓掌)

师:谢谢你们,小老师,是你们教我读得这么好。(询问刚才发言不上来的同学)你愿意来试一试吗?

语文生命生命课程教学设计 篇7

然而, 当前的语文教学, 课本内与课本外, 课堂内与课堂外, 学校内与学校外,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 仍然“高墙”阻隔, 相互分离, 闭门读书的现象还是十分严重。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切实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一代新人, 就必须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 用语文。概言之, 就是要树立大语文观, 挖掘与利用母语环境资源, 让学生在大语文环境里学习语文, 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语文课程应植根现实,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所以, 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拓宽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让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包括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1.自然资源开发

自然资源指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态 (日月星辰、风霜雨雪、绵绵山岭、茫茫大海) 和人工形态 (海堤水库、农田果园、防护林带、园林花卉) 。保护自然是人类发展的重大主题, 宇宙万象是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的源泉。语文课应让学生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让他们在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满足, 从而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由此产生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

2.社会资源开发

社会资源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产劳动和人际交往。语文课程应以认识社会为主线, 沿着“家庭—社会—祖国—世界”的思路进行。为了塑造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教师应让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 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材料, 但更多的资源还在生活世界之中。无论领袖与百姓、业绩非凡的名人与默默无闻的人, 还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与悄然无息甚至只有自己才能体验到的小事, 都是语文学习极好的社会资源。

3.人文资源开发

如果说社会资源指人们的活动的话, 那么人文资源更多的是人们活动的结果, 是人们创造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社会的发展, 积淀了丰厚的文化成果, 它们的充分利用, 一方面可以提高课程实施的效率, 另一方面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今, 全球化运动和科学教育的过分强调, 使得华人地区的人文教育倍受冲击, 因而更应通过同古今中外的人的对话, 重构价值观念, 重建信仰。

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筛选

从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 凡是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资源都应加以开发和利用。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语文课程资源, 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语文课程, 并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语文课程资源。那么, 究竟哪些资源才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语文课程资源呢?这必须通过筛选机制的过滤才能确定。我们心中应有一个筛选机制, 这个筛子就是:

第一, 语文课程的总取向, 是语文课程面向何方的抉择, 它规限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运行航道。因此, 课程资源开发应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下进行, 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 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只有那些通过了检验的目标, 才能取得获准进入语文学科的资格。

拿蒙学资源开发来说, 虽然其中往往蕴涵着一定的道德追求、道德认识、道德规范, 具有健康、朴素、纯净、富于经验和积极教育意义的一面, 但我们也不能漠视其庸俗、低级、迷信和消极教育效果的一面。如“成事在天, 败事在人”“书中自有黄金屋”等宣扬封建、庸俗、迷信的俗语, 对青少年道德认识及其行为的影响仍不可低估。

第二, 课程开发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优质的课程资源应是大量的、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 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 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 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身临其境, 在愉悦中增长知识, 培养能力, 陶冶情操。

如:一堂高年级习作课, 课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观察活动, 让他们观察宁海市民的周末生活, 同学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纯真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拍下了许多生动而真实的照片和录像。

课堂上, 同学们主动提交收集的材料以及提供的理由。

教师选择了四个场面——“商场外的促销”“中心街道的堵车”“洋快餐店内就餐”“书店购书”的图片和录像带进行展示, 让同学们简要叙述看到、听到和想到些什么, 然后重点选择“商场外的促销”作场面描写指导。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叙述以及对人物对话、心理的想象, 随机点拨, 激励和训练学生进行场面描写。最后, 留下充分的时间给孩子们自由发言, 出示或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场面, 谈自己的感受, 再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 自主拟题。于是, “洋快餐的吸引力”“不一样的促销”等包含各种社会活动的题目、材料应运而生。

第三, 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与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我国课程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教师的课程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尤其是课程资源的开发, 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角色要求和素质要求。

所以, 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特别是开发素材性课程资源, 必须反映教育的理想、目的和社会发展需要, 学生发展需求、学习内容的整合逻辑和师生的心理逻辑。

三、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利用

1.低年级观察—感受式

流程:激发兴趣, 引导观察→广泛观察, 获得感受→引导久留, 明确目标→导向研究, 指导方法→深入研究, 整理成果→汇报展示, 评价激励

该模式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各种社会现象, 培养学生主动关心生活、关心社会事物的态度和习惯, 初步学习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 增强语言实践的机会,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提高学生的能力。

如《小小脚丫走社会》语文资源开发活动, 引导孩子们走进社会生活, 广泛观察社会现象, 然后组织交流, 相互启发, 确定自己深入研究的内容, 包括“爸爸妈妈打娃娃对吗”“路边的烧烤好不好”“我们喜欢的电视节目”等等,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用看一看、画一画、问一问、想一想等方法作深入研究, 教师全程指导, 最后引导学生整理资料, 设计研究成果的汇报方式并展示, 教师则相机评价学生在研究中的参与态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表现以及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等, 激发学生进一步资源开发的热情。

2.中年级调查—引导式

流程:拟订调查项目, 设计调查表格→选择调查对象→采用各种方式进行调查→整理调查资料, 完成调查表格→分析调查结果, 撰写调查报告→总结调查收获, 评价调查过程→交流调查结果, 举行辩论会

“安徽姑娘小娟该不该辞职”这个课题的产生, 就来源于师生对生活的关注。安徽姑娘小娟在宁波的一家早餐店打工, 老板娘因不慎收到10元假币, 让小娟把它用出去, 但小娟义正词严的拒绝换来的是丢失工作。市民们对此议论纷纷, 有的学生在班级新闻发布会上也谈到此事。于是, 教师敏锐地引导学生将“安徽姑娘小娟该不该辞职”作为引导学生进行资源开发的内容, 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拟订调查项目, 设计调查表格, 尤其是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 鼓励学生选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进行调查, 广泛地了解市民对此的看法。之后, 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调查, 有的打电话采访亲朋好友, 有的上门采访街坊邻居, 有的走上街头采访陌生人……采访结束后, 教师又指导学生整理采访资料, 并对采访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得出一定的结论, 撰写研究报告。最后, 组织学生就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报交流, 并总结评价自己的学习收获和研究过程中的方式方法, 提高学生的资源开发水平。

3.高年级研究—发展式

流程:自选合作伙伴, 组成研究小组→协作选择, 研究题目→围绕主题,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 整理归纳→撰写研究论文, 得出研究结论→交流研究结果→评价研究过程→确定目标, 纵深发展

许多人认为, 小学生写大论文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但事实证明, 只要给学生广阔的空间, 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在老师恰当引导下, 小学生照样可以写大论文。像部分教师结合校大队部组织的“绿色地球村——环保教育”, 鼓励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环境问题、现象, 引导学生在自主选题的基础上, 自选合作伙伴组成研究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选择的主题之丰富, 大大地出乎教师的意料, 如“论水的学问”“论森林保护”“长岭河水质污染的研究”“论垃圾的处理和利用”等。接着, 学生就围绕主题收集资料。教师鼓励学生学习从书刊、电视、数据库以及专家、家长那里获取信息, 并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利用资料, 会辨别、筛选、加工, 整理信息。在学生广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基础上, 教师又指导学生撰写研究论文、得出研究结论、交流研究成果。更值得提出的是, 教师没有满足于学生的一篇篇论文, 而是引导学生反思回顾研究的全过程, 对研究过程中的探究途径、探究方式、合作态度、情感体验以及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评价, 还确定了纵深发展的目标, 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语文生命生命课程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生命教育;经典文学;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114-02

【作者简介】徐光静,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江苏赣榆,222100)校长,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第三批培育对象,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高中化学特级教师。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为生命奠基的经典体验式”高中语文课程基地2012年通过省教育厅评审答辩,被确立为省高中课程基地,课程基地以“生命教育”为课程开发的哲学依据,旨在开发既能科学有序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又能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语文经典课程资源,从而构建注重学生体验的、带有美感的、开放的、动态的课堂,以经典促进学生“立人”“立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一、优化环境,软硬件建设实现全方位推进

环境是潜课程,它起到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特别是近两年,赣榆高级中学围绕“环境、质量、特色”三个方面,全面实施“三大工程”(环境优化工程、质量提升工程、特色建设工程),着力打造“五大校园”(园林校园、书香校园、平安校园、人文校园、数字校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细化环境建设。沙汪河木质栈道、南北两处荷塘、水陆生态园成为校园代表性景观,廊文化、墙文化、道文化建设,让校园环境成为文化载体。真正让学生与经典相伴,与文化结缘。

1.孔子圣像进校园。2014年10月20日,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之际,赣榆高中隆重举行了孔子圣像揭幕仪式。一尊高3.5米的“万世师表”孔子塑像,在北教学楼前广场落成。

2.新华书店进校园。2014年11月,江苏凤凰新华书业股份有限公司赣榆高中阅览室——“怀仁书屋”正式落成开业,赣榆高级中学成为苏北首家引入校园新华书店的示范学校。

3.阅读延伸到教室。学校将图书馆一楼进行改建,将课程基地办公室、“荠菜花”文学社编辑部合署办公,创作成果展示室、经典文学研修室、图书漂流岛、读书沙龙角等统一布局,让课程基地的相关职能发挥集中效应。

4.传统艺术进校园。学校聘请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张西月先生为特聘专家,在学校美术馆建设贝雕工艺室,将贝雕这一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和赣榆地方特色的艺术引进校园,又将贝雕工艺与赣中荷文化有机结合,2016年,学校贝雕工艺室被省政府确立为“省非遗文化传承基地”。

5.科技装备进校园。赣榆高级中学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1000M电信网络实现校园全覆盖,开设了两口“E学习室”,装备了60台笔记本电脑、60台平板电脑,供学生自主学习;为所有教室装备交互式触控一体机,师生可以很方便地开展网络教学与交流。

二、着力推进,基地活动实现多样化常态化

(一)教师活动

教师发展,是自我价值提升的需要,是学校发展的关键。赣榆高级中学以省课程基地建设为契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学校设立学科研修室,建设阅读书吧,引领教师通过阅读提高自身的修养。学校更新阅读装备,为每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优化互联网、开通众多资源网站,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便利。

1.举办“教师读书节”。读书是教师淡泊心境、远离浮躁的必然选择。为此,学校自2014年起,每年举办“读书节”,让读书成为习惯,让教书更加智慧。让每一位教师亲近书本,对话大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2.举办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为进一步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学校多次举办教师专业发展论坛。省市名师、特级教师与青年骨干教师在论坛上交流个人成长的历程、专业发展的体会,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3.围绕课程基地开展课题研究。以省课程基地建设为依托,学校部分骨干教师深入挖掘课程精髓,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二)学生活动

赣榆高级中学为鼓励学生走进经典,感悟经典,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活动。

1.编辑校本教材,培养阅读习惯。为了让经典阅读更有序,课程更系统,学校组织语文组骨干教师编写“走进经典”系列校本教材《听,先民们在浅唱低吟——〈诗经〉选读》等五册共计60余万字,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学校制定阅读计划,教师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围绕经典读写,开展系列活动。赣榆高级中学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评、书写经典比赛、经典诵读比赛、国学知识竞赛、课本剧(校园剧)表演赛等活动,将阅读与书写、阅读与写作、阅读与感悟、阅读与表演等切实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经典阅读活动真正动起来。

3.编辑文学社刊,构建读写阵地。2014年,贛榆高级中学“荠菜花”文学社在原有报纸《荠菜花习作园地》与《荠菜花文摘报》的基础上,打造升级版,推出“荠菜花”文学社社刊——《春溪》。

4.感受清塘荷韵,抒写人生感悟。赣榆高级中学每年夏天举办校园“荷花节”,开展以荷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包括“青荷丽声”诗朗诵,“万荷荟萃”图片展,“清塘荷韵”书画展,“秀美荷花”摄影展等。赣中师生观荷赏荷写荷画荷,市内摄影家来校采风……荷花节的举办,让校园更加充满活力。

三、读以致用,课程基地硕果累累令人瞩目

1.课程基地变革学习方式。

一是基础性层面,注重对经典的感性化体验,以活动体验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多样化的课程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拓展性层面,注重对经典的理性化思考,以探究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这样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思维品质和习惯,实现了经典探究的课程价值。

三是实践性层面,体现多元化、社团化特征,以实践操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增加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构折射生命意义的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品格。

2.课程基地促进教师发展。

省课程基地获准立项建设以来,学校语文组先后有一名教师被评为省特级教师,一名教师被评为市名师,近十名教师被评为市、区骨干教师,多项省市级教研课题获准立项。省作家协会会员、赣榆高中青年教师王春迪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从事小说创作,出版个人文集《青春的离歌》《开在石头上的莲花》等,2015年8月,王春迪老师获市委、市政府颁发的第二届“花果山”文学奖。2015年12月,正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莫立刚教授的专著《有声无声集》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文集由当代著名散文家、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梁衡先生题写书名,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震教授作序。

3.课程基地提升学生能力。

语文再塑生命教学反思 篇9

自从我们学校引进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以后,我们都在摸摸索索的前进。上个学期,上了一节所谓的“立标课”,当时正赶上一篇自读课文,加上对于这一模式的狭隘理解,我巧妙的设计了一节“自学能力比赛”,一个小组一个小组的展示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情况,教师根据规则,选出最优秀的小组。虽然当时得到了全组老师和领导的好评,我心里很短时间的得意了一把。后来,语文组员的达标课开始了。一节一节,不论是什么性质的文章,统统来了个小组轮流展示,简直是我那节课的“翻版”,越听,我心里越不是滋味。仿佛摆在我面前的是一面面最真是的镜子,清楚的映照出了我目前对于这一模式理解之粗浅,运用之拙劣。

整个寒假,我的思绪都在抵制“模式化教学”,仿佛自己带着大家走了“远路”,羞赧自责的不得了。新学期开始,领导又让我上一节“立标课”,我有些不知所措。感觉自己的思想还徘徊在教改的边缘,很难拿出一节标准的样板课。我彻头彻脑的考虑了好几个时日,最后决定让语文课堂回归自然,不要这样追求形式上的相似。于是我淡化了小组整体展示的环节,把小组约束力变为一种内在,以个体展示的形式来为小组荣誉而战。

我简单的做了一个学案设计:(粗略记录如下)

学习目标:

1、解读文章,评点人物,理解题目的含义。

2、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感悟文章主题,得到启示。

重难点:重点是结合文章相关语句,对安妮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海伦・凯勒的精神品质做出评论。难点是对课文题目含义的理解。

预习提纲:

(一)资料搜集。(提示:查找关于作者及安妮・莎莉文的资料,进行筛选记录,上课时进行交流。

海伦・凯勒:

安妮・莎莉文:

背景及其他:

(二)字词整理。(提示:结合‘读一读写一写’注音,并查出词语的意思,或补充重点词语,补充到课本上。并在下列空白处认真抄写词语一遍。)

(三)内容初探。(提示:有些同学静静的读课文,自己概括、旁批,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有的同学课文也不读,直接找到资料书,照搬过来。你愿意做哪个?我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1、一两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评点人物,在文中找到“支撑句”,勾画并做出旁批。

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教育方式,你特别欣赏哪些,举例说明。你觉得莎莉文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当你读完本文,静静沉思,你觉得海伦是个怎样的形象?可以结合文章语言来谈。

合作探究:

1、为什么海伦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2、爱是什么?相信你读了这篇文章以后,会有更深刻的体会。精读25―39小节,勾画出几个什么是爱的句子,理解含义。

3、结合文章和自己的情感体验,完成仿句。

爱是什么?爱是一缕缕花香,播撒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课堂小结:

说说你读这篇文章的收获:

布置作业:(第二课时导学)

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10

[摘要]开展生命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功能。因此深刻挖掘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利用大学语文教学的平台开展生命教育,在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学会感恩、相互关爱,这对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业、生存、就业、心理、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大学生网络成瘾、无视生命、自杀、他杀、伤害他人生命等高校恶性的事件频发,凸显了大学生生命意识的薄弱和高校生命教育的欠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迫在眉睫。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功能。因此,深刻挖掘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利用大学语文教学的平台开展生命教育,转变教师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与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的生命关怀,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一、在大学语文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以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为基础上,通过教学,唤醒学生生命之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维护生命、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全面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生命教育的主旨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培养、生存能力训练、生命价值感悟,从而促进大学生感受生活,感悟生命,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课题。生命教育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认同,很多国家和地区早已在基础教育阶段系统开设了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我国,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十分明显,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一直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特别是生命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对生命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生命教育严重缺失。尽管目前很多高校将“生命教育”纳入到部分课程如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中,但是在课程内容上比重较少,切偏重政治、道德说教,较为抽象,缺少人文、情感性的东西,缺乏生命教育的实际内容。而具有连贯性,内容系统性、完整性的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却是凤毛麟角。因此,在其他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是一门人的心灵的学问,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本质上是“融美于心灵的审美教育”,“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与生命教育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都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几乎每一堂大学语文课都渗透着生命意识。其字里行间流淌着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映射着五千年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因此,探讨大学语文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感悟生命、品味人生、是我们高校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然而,以往的大学语文教学,我们却片面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能,即以掌握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学的为核心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培养。忽视了学生应从大学语文学习中所获得的“文化修养”。使得语文教学缺乏人文关怀,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关怀与情感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必然趋势,也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课堂的重要举措。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生命教育的学科优势

(一)大学语文不是单纯的语言工具,其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意识

“语文是一门人的心灵的学问,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大学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观,承载着对生命意识的关注与思考。不管是中国诗词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的赞美,还是美国作家克伦・沃生命意识是她的灵魂。还是对《生命生命》中,对那只一次次受到戕害,依旧努力顽强拼搏以摆脱困厄的小蜜蜂的描写,都表现表现了天人融合的生命绽放。

(二)大学语文教学极易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内容涉及现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因为一文一书、或一个老师的课或某几节课的影响而改变人生选择或人生命运的例子。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一段让人铭心刻骨的语言,让人们在对生命的无知、迷茫中,深刻地感悟生命,这是语文的意义,也是语文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三)对生命的关注的语文教学,才能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

语文教学中只有关注了人的生命,体现人文关怀,才能彰显语文教学魅力。漠视人的生命体验,忽略人的生命需求的语文教学,是对语文教学的极大扭曲。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要以人为本,

三、生命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及实践

(一)通过大学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进行生命教育

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进行生命教育,要求教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创新。

文学作品的作者有很多都是命运多舛而又矢志不移、具有崇高品格的人。因此,在讲授相关篇目的时候,可适当增加对作者生平经历的介绍,让学生体会这些作者在颠沛流离或贫困潦倒或疾病交加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怎样以坚强的意志应对磨难和挫折,以对生命执著的眷恋和对社会的强烈关注支撑自己走出困境,直面人生,并留下不朽的传世之作。

(二)积极编写蕴涵丰富生命意识的大学语文教材,挖掘大学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主题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现有教材,广泛收集和编写蕴涵丰富生命意识的文学作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在充满真情与智慧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在欣赏经典作品、体味圣贤生命情感、走进他们生命世界的同时,引领学生多层次地认识生命之本质、探求生命之意义、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最终实现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阅读第一”的意识,不断引导学生的阅读需求。学生读的过程,就是思的过程,就是丰富人生体验,丰富人生教养的过程。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充分阅读的空间和时间,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学生阅读的方向,潜在的需求,鼓舞他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语文教师始终不渝的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要学会带着学生分享阅读的体悟,形成情感的互动,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以生命激情为引领,以对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的渴望为最大的期待,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自由之路的起点。

(四)通过写作教学,进行生命教育

在大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来自由地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自己的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如没有命题要求的随笔能给学生足够大的自我空间,更多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要宁浅勿深,宁小勿大,宁下勿上,宁近勿远。也就是我们要从我们能够做的、能够改变的、能够尝试的地方做起。如主题讨论,不仅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在积极地参与中对该主题进行深入而理性的思考。

四、结语

生命教育,就是要学生懂得生命价值,尊重生命、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大学生学习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做人,要让学生学会感动,让学生学出意义,让学生学会思想,让学生学会快乐。

参考文献

[1]肖川,徐涛.论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6)

[2]杨雄.生命教育与青少年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20xx(1)

[3]金绪泽,宋军丽.关于用儒家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xx(3)

上一篇:蘑菇的启示小学作文下一篇:公司感恩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