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生活散文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简单生活散文(精选11篇)

简单生活散文 篇1

刚才我去饮食店吃午饭,一个很矮小的男人走过来和我打招呼:“梅小姐好!”我一时想不起来他是谁,好尴尬!高个女孩走过来,用上海说:“梅姐,忘记我们了吗?我们去过你店里好多次了,你都不在。他是村上春崎,在你这里借的房子,在高桥上班...”我想起来了,两年前这个小个日本男人在我们店里借了一套4000元的二房,好快啊,都那么长时间了。客户太多了,有的记不起来了!他们真有心,还能叫出我的名字。年轻真好,好羡慕他们!

女孩170公分左右,那日本男人160公分左右,还没我高。他们告诉我他们要结婚了,准备买房。看上去是那么不般配,日本男人是个高级工程师,与高桥一企业签了三年的合同,女孩是翻译,男人很腼腆,和我说话都脸红。我第一次看到他们时,觉得两个人走在一起很滑稽的感受,上海女孩很漂亮。世事难料,姻缘天定,我有点相信这句话了。年轻就是资本,可以选择!

年轻的时候好虚荣,找对象,先看长相,再看其他,结果找了个英俊潇洒的男人为夫,最后还是各奔东西。随着年纪的增长,感悟也会有许多。任何人都知道,找伴侣一定要注重人品,长相不重要,可是我们对人的第一印象还是他的长相,有时觉得外貌不舒服,就把他打入冷宫了。不给他机会,说不定他是个最适合的人选。

年轻的时候不懂事,不听爸爸妈妈的话,门当户对不完全正确,可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差不多的生长环境、相似的家庭背景,沟通起来会顺利很多。从很多不幸婚姻中看到,两个人各方面不能相差太多,否则互补太困难了。中间代沟已很大,再费力去填满,还有什么时间去浪漫,去谈情说爱啊!

年轻的时候自私,只强调自己的感受,不顾家人的心情,只要浅表的爱意,不懂爱情的`真正含义。步入婚姻才明白一切都不尽然,简单、重复的日子让生活失去了鲜活的色彩。悬殊的文化水平、家庭背景无法把两个人距离拉近,自己的婚姻把自己带进了无尽的黑暗深渊。

常常有人问我,心目中的男人是什么样子 。他可以没有银行存款,但是他必须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每天的生活没有经济收入就没法过下去;他可以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但他的父母应该是正直的,与家人相处直接影响夫妻感情;他可以外貌平平,但是他要幽默感,生活不能缺少情趣;他可以有爱情历史,但是现在他心里必须只有一个女人,爱情要专一;他可以没钱、也可以没貌,他要有健康的身体,因为有了健康就有了一切的基础;他可以无出众才华,但是他要心胸坦荡、为人君子,人的品质是首要。这就是我对男人的要求,不多也不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

有个网友和我谈起他的太太,是个什么都要管的女人,他们是自己的私人企业,很多事情可以不用太太插手,她样样都热情过问。他们已经有数目可观的收入了,可他的太太还是孜孜不倦地追求金钱,不关心他,不关心家庭,还常常弄得他在单位没面子,他是老板。他问我,我会怎么做?我说:我会回到家里,做个专职太太,他外面辛苦一天了,我会给他端上我烧的热饭菜,泡上一杯热茶,陪他坐坐,聊聊天,让他放松,感觉真的回到家里。基本的生活保障了,就应该提高生活质量,男人、女人整天都呆在外面,赚那么多钱不会享受生活,钱就是废纸。我一直认为女人应该自强、自立、自爱,有时也要变通的,自己的男人已很强了,那就退让一些,不要去争什么,一家人嘛!女人还是要温柔体贴,家是两个人的家。说不出大道理,女人可以很强,也不要太咄咄逼人了!

简单生活散文 篇2

台湾当代散文大师王鼎钧曾这样评价廖玉蕙的散文:就像“音乐给听赏者吹拂的感觉, 包围的感觉, 渗透的感觉, 难以拒绝而又无可捉摸的感觉”。【1】的确, 她的散文, 情感诚挚率真, 文字功底扎实深厚, 作品结构精巧用心, 总能在看似不疾不徐地叙述中, 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让人沉浸其中、回味无穷。本文试从创作的动机、创作题材的选择、贯穿创作的主线、创作的原则等四个方面, 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来领略廖玉蕙散文作品的迷人风采。

一、情意的开发与互动――廖玉蕙散文创作的动机

廖玉蕙坦言自己曾深受狄更斯的影响, 始终坚持无论在生活中面对怎样艰难的处境, 都要对生命抱持积极的态度。所以, 在面对紫陌红尘中的斑驳景致时, 廖玉蕙更愿意捕捉那些温润动人的片段, 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对人世的深情厚谊, 这是她散文创作的最直接的动机。

同时, 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也深深影响着廖玉蕙的散文创作。她在语文教育方面的主张与其散文创作的动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廖玉蕙在《活水》一篇中指出:现今教育的最大缺失, 是“情意开发”的付诸阙如, 既没有教会孩子表情达意, 也没教导学生领略人情。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找出被感动、兴发的缘由, 并让未曾亲历的生命情境, 借由对前人经验的学习而活跃生动起来。作为教师的她便自觉地在散文创作中, 实践着开发读者领略人性人情能力的理念。她希望通过写作与读者分享爱恨怨嗔的人生故事, 让作品成为她与读者之间情意互动的桥梁。读者若能在感动之余产生和以往不同的想法, 并因此在人生道路上看到更多的风景, 让生活变得更容易、更舒心, 这便是廖玉蕙创作的最主要的动机。

二、生活的“反刍”与絮语――廖玉蕙散文创作题材的选择

写作对于廖玉蕙而言, 既像与自己游戏, 又像是对日常生活的回味与反省, 以期达到自我调适的作用。用作者自己的话说, 这就像是一个通过写作“反刍”生活的过程。因此, 廖玉蕙一直坚持在日常生活中寻索创作灵感。其散文题材大致可以分为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回顾和对日常生活中人与事的记述两大部分。她坚信:“人间烟火的种种灿烂, 其价值, 绝对不输给形而上的哲学论辩, 小市民的爱恨怨嗔, 其精彩, 往往更胜大人物的惺惺作态。”【2】

廖玉蕙从小生长在贫苦的台中乡间, 成长中点滴的欢乐与辛酸, 通过她惊人的“摄像”能力得以声色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当火车走过》一篇, 作家回忆起小时候与火车有关的生活片段, 视角新颖、笔法清新且富有情趣。作家的三姐在火车上做乘务员, 每当她工作的火车从家门口经过, 全家人便会关切地“举家鹄候, 和三姐摇摇招手致意”, 三姐虽薪水微薄, 但每月发工资后便会“在薪水袋上裹上几枚石子, 外头再包上一层塑料纸, 从车上丢下来, 有时, 距离没算准, 丢到铁道旁的菜圃里, 甚至不小心丢进河水中, 便全家总动员, ‘上山下海’搜索。……堪称吾家一景。”【3】寥寥数语, 便道出了在清苦生活的重压下, 全家人仍能彼此关怀、相互依靠的温馨。《便当联想》则讲述了作家学生时代有关便当的小故事。小时候由于家中贫困, 作家带到学校的便当一直很寒酸。而邻座的富家女孩却对自己每顿充满鸡腿、排骨的便当不屑一顾, 抱怨连连。作家非常羡慕邻座女孩的便当, 以致渐渐生出一种看似奇怪的心理:“我幻想, 有一天, 或许我的朋友会突然想起, 并请我享用那只鸡腿或那块排骨, 那时, 我一定要坚贞的拒绝, 脸上的表情一定不可露出欣喜之色, 连拒绝地言辞都设想好了……我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自认当时机来临时, 绝对可以用最具尊严的方式赢得尊重”。【4】她是那么想吃好吃的便当, 以至于阿Q地幻想出了个莫须有的事件, 即便是想一想都会露出欣喜之色。明明非常想吃, 却在幻想中坚持拒绝, 实际上是非常渴望这件事能发生的表现。直到有一天, 邻座女孩将便当完整地倒在垃圾桶里, “我愣愣地注视了好一会儿, 不禁绝望地掉下了眼泪”。这辛酸的眼泪, 既反射出贫困所带来的深沉地悲哀, 也滴滴落在读者的心上, 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即便是对每个人都极为熟悉的日常生活的记述, 廖玉蕙也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让作品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陪你一起找罗马》叙述了作家女儿坎坷的成长经历。小时候, 女儿由于罹患严重地弱视, 导致手眼不协调, 为了学会骑脚踏车, “有好长一段时间, 你那位苦心孤诣的爸爸, 咬紧牙关, 在中正纪念堂里扶着你和两轮脚踏车, 跌倒了又爬起, 练习了又练习, 那样的身影, 任谁看了都会鼻酸不已。”当女儿终于学会了骑车, “父亲老泪纵横, 仰天笑说:‘谁说我的女儿不行’, 撩起裤管, 才发现爸爸双腿内侧挫伤得血迹斑斑。”【5】一句“谁说我的女儿不行”可谓感天动地, 准确地表达了父亲既骄傲又辛酸的复杂情绪, 也承载了似海的父女深情。作家在文章最后感叹道:“如果今天你行, 什么样的孩子应该被放弃!”, 朴实无华的语句, 却有着震撼人心、启人深思的力量。《算命袋》则讲述了女儿对妈妈窝心的爱。女儿制作了一个算命袋给妈妈做生日礼物, 作家一张张地抽出打开, 只见上面写着“‘你将来会有一幢有院子的房子’, ‘你会永远年轻美丽, 并且不发胖’, ‘你会活到很老很老’, 拆开最后一张纸, 我的眼睛蓦地湿热了起来, 上面写着:‘你的女儿以后一定会很孝顺你, 你老的时候, 如果牙齿全掉光了, 她会用小火熬稀饭给你吃。’”【6】读到这里, 相信每位读者都会被年幼女儿的善良、懂事深深打动。廖玉蕙用她细腻敏感的心, 采撷日常生活中点滴的感动, 让读者看到了生活中美丽的天光云影, 家常日常间的天大地大。

三、多角度、立体化地书写人性人情――贯穿廖玉蕙散文创作的主线

苏轼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廖玉蕙曾多次引用这句诗来说明多角度诠释人生的重要性。原本平凡的日常生活, 通过她多角度、立体化的解读总能呈现不平凡的面貌。廖玉蕙的作品就像多棱镜, 它有很多的侧面。她对生活的解读不是粗线条的、大而化之的, 也不是抽象的、高深的, 而是从不同的角度, 立体化地书写人性人情, 展现人生道路上千变万化的风景。《不信温柔唤不回》中, 作家从人们面对媒体耸动的新闻标题依然面不改色的冷漠反应入手, 活画出一幅人心麻痹、冷漠异常的社会图像。街道上车辆的互不退让, 家庭里冷战的夫妻, 商场里的假冒诈伪继而轮番登场, 让读者的心也即刻变得灰败郁结。此时, 作家却话锋一转, 一句“温柔不是世纪神话”可谓振聋发聩!丽水街上的摩托车司机在人们互不相让的焦灼状态下主动排除路障, 以微笑自然化解人际危机的小故事又与前文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 让人们对缔造温暖社会的企盼重拾信心。接下来, 叙述重新回到一则新闻报导上:一位老师因体罚学生被判拘役两年, 学校、教育会争相为其大喊冤枉。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廖玉蕙再也坐不住了:“当‘爱深责切’成了体罚最美丽的护身符时, 我不知道爱的教育还剩了些什么?体罚真是教育的万灵丹吗?小时候, 也常遭体罚, 却似乎从不曾由体罚而得到什么教训, 改变了什么不良的习性。偷看小说, 被揍一顿, 仍不改偷偷摸摸看杂书的乐趣;考试粗心, 手心挨竹简炒肉丝, 也没有因此而变得较细心;和同学吵架, 被老师赏了一记耳光, 除了更加愤恨, 也没有变得比较合群。倒是母亲难得的泪水教我格外检点, 老师婉言的笑容让我真心奋勉, 记忆中最美丽的回忆, 全是温柔的体贴。……孩子再是顽劣, 毕竟是孩子, 是什么原因造成他的顽劣, 才是作为老师的应深心探讨、真心怜惜的。”【7】作家一字一句、针针见血地驳斥了为体罚辩护者的无稽。她从每个人都深有体会的成长经历入手, 抽丝剥茧般的层层深入, 让这则对体罚的议论与前文摩托车司机温情化解危机的事件合二为一, 共同向文章开头提到的种种病态的社会现象发起挑战。结尾, “我们不信温柔唤不回, 只有彼此温柔对待, 才能治疗现代人的冷漠, 平息无谓的纷争, 对人间的善意重拾信心。”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呼唤人际的温暖与理解的主题。纵观全篇, 作家通过巧妙的安排, 多角度的细致展现, 让人间百态粉墨登场, 内容丰富且说理充分, 读后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四、著诚去伪反常合道――廖玉蕙散文创作的原则

廖玉蕙始终把“著诚去伪”作为其散文创作的第一原则。她对待读者如知心好友, 除了把日常的喜怒哀乐与读者分享, 就连自己的种种“糗事”也毫不掩饰, 而她的这种坦诚的态度是以一种反常规的手法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如《五十岁的公主》一篇, 讲述了作家五十岁生日那天的尴尬经历。作家本想借生日释放一下自己疲惫的身心, 去五星级宾馆享受一天。可是“当我进入房间, 研究了住宿费用之后, 心情顿时跌入谷底!懊恼家里有好好的床不睡, 竟然失算地欣羡人家公主和王子!而那种锥心的痛楚在一位朋友告诉我该饭店再过两天就有五折的优待活动时达到最高潮!气愤地指责外子没有善尽阻止之言责!”【8】在昂贵的住宿费面前作家情不自禁地揶揄起自己一时的头脑发热来!如此私密的心理历程, 作家也向读者合盘托出, 并通过自曝其短的反常规叙述策略, 让读者产生极大地共鸣。

“反常合道”是廖玉蕙散文创作的另一重要原则。不拘囿于传统, 锐意创新一直是廖玉蕙散文创作的努力方向, 但创新如果把握不好度, 便会与胡乱的标新立异无异。“反常合道”便是她衡量创新是否合格的标准。《法古今完人》一篇, 作家对当代教育处处强调征圣宗经, 却往往流于陈义过高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举出大禹治水的例子, “我一直对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说法, 深感厌弃。大禹的重要不在他三过其门而不入, 而在他不墨守前人防堵的治水方法而改采疏导方法的创新上。我们的老师常在‘三过其门而不入’上大做文章, 这正是忽略人性、误导学生。”【9】廖玉蕙不人云亦云, 在审慎思考的基础上为陈义过高的教育现象敲响警钟:如果忽略人性, 一味向孩子灌输超越人类负荷的崇高, 只会让教育徒劳无功。作家本着“反常合道”的原则, 勇于向传统认识挑战, 见解独到, 说理透彻深入, 颇具说服力。

无论生活呈现怎样千疮百孔的斑驳景致, 廖玉蕙始终坚信“你我周遭, 其实应有着更多温润动人的故事”。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 她将知识女性的角色和繁琐的日常生活和谐统一起来, 多角度、立体化的诠释人性人情, 形成了欢喜自在的独特文风, 在笔调偏于沉重的台湾散文界独树一帜, 开拓了女性散文表现的新天地。

摘要:台湾知名女性散文家廖玉蕙一直以其朴实自然、幽默风趣的文风和对人性人情的复杂性的准确把握享誉文坛。本文试从创作的动机、创作题材的选择、贯穿创作的主线、创作的原则等四个方面, 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来领略其散文作品的迷人风采。

关键词:廖玉蕙,情意的开发与互动,生活的反刍,著诚去伪,反常合道

参考文献

[1]王鼎钧, 《如果文章像风》, 《青年日报·副刊》, 2001年9月14日

[2]廖玉蕙, 《请灿烂留步》, 《不关风与月》P198, 九歌出版社, 2003年10月

[3]廖玉蕙, 《当火车走过》, 《今生缘会》P5, 圆神出版社, 1987年7月

[4]廖玉蕙, 《便当联想》, 《不信温柔唤不回》P55, 九歌出版社, 1994年1月

[5]廖玉蕙, 《陪你一起找罗马》, 《大食人间烟火》P33, 九歌出版社, 2007年1月。

[6]廖玉蕙, 《算命袋》, 《记在心上的事》P33, 圆神出版社, 1991年2月

[7]廖玉蕙, 《不信温柔唤不回》P142, 九歌出版社, 1994年1月

[8]廖玉蕙, 《五十岁的公主》P17, 九歌出版社, 2002年7月

生活家(散文) 篇3

每到四月,月季开硕大的花,势头很旺。过了几年,月季开始退化,再开花已不比往昔,更有甚者,有几棵月季长出篱外,工人为了整齐美观,将篱外月季根部周围糊上了水泥。这下月季惨了,被“钢筋铁骨”紧箍住,再生长就难以伸展了,别别扭扭地活着 ,越长越单薄。

家属院绿地是公众场所,面积非常有限,除了一排月季冬青,门前一块种着小叶女贞。这逼仄的绿地在小区里甚是金贵。

可是有人偏偏在月季丛中撒菜籽,种葱蒜。人们路过时,会突然发现冒出一小片青菜,但不见人经营,只是过一段时间就生出另一片。

这样下去就有管理院子的人员出来干预,在篱笆上写了纸条:公共绿地,不得私用!

去年春天,篱笆内长出几棵花椒苗,不上一个月蹿出一米多高,我以为是楼上有人无意间把花椒籽掉到楼下,野生野长起来的,并没有在意。

却说今年,春天里生出几棵绿叶子的植物,没过几天,又是一米多高,大叶,多秆儿,生机盎然,是油菜又觉得不像。眼看长势强劲,一天一个样,于是又见纸条:伍元!这分明是罚单,意思是说,如果再不拔除,一株罚伍元。可是没有人出来认账。又过了七八天,那绿枝条洋洋洒洒开起金黄色的花,这一下有人说,可不是油菜花嘛,还真漂亮,只是和咱当地的油菜花不一样,新品种吧?

说说就过去了。油菜花开花落又结籽,由着性子任来去,种的人神龙不见首尾,神秘得似乎在捉迷藏!

忽地,哪一天,不经意地冲那绿地瞭望一眼,目光立即就被一道色彩吸引住了,那地里生长出一种小植物,不高,贴着地皮长起半尺多,暗绿色的尖齿叶片带着白茸茸的细毛毛,茎梗托着一朵小花,很纯正的深紫色,花朵形似郁金香,但比那小好多,就如一只小巧的高脚杯,也像一只张开的小喇叭,脸冲天粲然绽放着。可是不到几天,那花朵就谢了,花蕊变作一个小巧的圆球,披撒着密密的雪白的细丝,那白,没有一点点的杂质,白得那么彻底,那么优雅,犹如端庄大方的佳人,虽迟暮,但那美还在,更显风韵气度。它甚至比开花的时候更让人喜欢,从人们啧啧赞叹的口中,得知,这植物叫老婆婆花,也叫白头翁。多么好的名字啊!它不就是一首写在黑土地上的诗吗? 如果哲学家的思想像心电图一样可以描绘,那它不就是哲人的思绪吗? 花,转眼就变作翁,那翁依然气势夺目!你说高大的胡杨坚韧伟岸,那么再看看这纤细的小草花,不也昭示着一种生的雄伟吗?花有花的姿容,翁有翁的华贵,美丽始终!我仔细察看那花翁,它只有四棵,它绝不是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根生地长的,它是被人挖成四个小土团,再移植过来的。

进入五月,大规模的种植开始肆无忌惮地招摇起来,黄瓜搭了架,瓜架下长出苋菜、荆芥,整个一套立体种植模式!这还不算,向日葵、指甲花也摇摇摆摆长起来。尤其是向日葵拥拥挤挤地植在一起,黃花初绽,色彩明丽,成了一道鲜亮的风景!

毕竟是公共绿地,怎能肆意而为!没过几天,工人在剪枝除草时,把黄瓜架扯掉了,黄瓜登时塌了架。不过人们不明白,那瓜秧青青弱弱的,一抬手它就会被连根除掉,可他们怎么就没有把它拔掉?是那手指头长、顶着小花、带着毛毛刺的小黄瓜,让他们下不了手?还是那清凉的黄瓜香,让他们不忍心?反正,扯了架的黄瓜还是那么好好地长在那里。

背后种植的那双手,还真执着,几天后树枝搭起的架子再度立于不败之地,再几天黄瓜秧又往上爬,又见更高更牢的架子拔地而起。那两三株黄瓜秧堂而皇之地长起来,好像有了正式户口似的,落地生根不卑不亢得很!

我开始佩服这些背后高手,他们住在闹市,咋知道什么季节种植什么?咋知道适时播种适时搭架子?他们还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怕摧毁不怕打击!

就在向日葵和各色花草蔬菜热热闹闹生长着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又有一种植物,飘飘摇摇地长起来了,苍翠的长条叶片,有点像稗子草,但又决不是稗子草,就在人们端详辨别中,它自身也悄然地发生了变化,它墨绿的叶片,颜色变浅了,有点发白,是透着一点浅绿的白。变了色彩的叶片,似乎在一夜间变幻魔术般,托出一枚圆筒形状的茎秆,那茎秆晶莹透亮,如纤纤细手捧着一炷香,亭亭玉立。更让人感到神奇的是,那茎秆三五天内就生出很多细小的枝杈,那枝杈是对称的,左边一个右边准有一模一样的一个,且那小枝杈子又快速分生更细小的枝杈。奇巧的是,那大大小小的枝杈上,很快挂上了毛茸茸的小穗子,呈疏松伞状,高低有序,错落有致。这东西一天一个样,它的造型就像一棵微型树,或者经过高级园艺师精心修整的盆景,飘飘洒洒,那么的楚楚动人!

这是什么?

没有人能够回答它是什么。

它就更加神秘而稀奇,如明星那样靓丽着,生长着。

上班下班的人,都忍不住匆匆地瞄它一眼。饭后乘凉遛弯的人,站在那里打量,都说:怪好看的!

那日,傍晚,一院子人围着那一小片东西看,旁边的石头凳子上,坐着一个老人,这人青裤子,灰褂子,花白寸头,面目洁净清爽,神态宁静淡然,样子像是刚从山间放牛回来的乡村老汉。他点燃了烟杆,冲一圈子人笑笑。

“那是莜麦。”他说。

“什么?”

“莜麦!”

对,北方的大山里专种它,大寒,大旱,它也能长呢,顶花带穗直劲往高处蹿……

老人笑着,眼睛看着花坛里的那一小片莜麦,犹如一个溺爱孩子的老人望着他的孩子,在向人们介绍:那是我儿子。然后说他的脾气秉性,能耐作为。

我用眼瞅它,“你种的?”

老人摇了摇脑袋,摆了摆手。

但那笑,仍在面颊的纹路里奔跑,好像灌溉的田地里,一条条细细的欢畅的水流……

人家不说是自己,你就不好意思再问了。

在这样的大楼上,你知道谁谁,把种莜麦的父母,弄到这里来看孩子或者享福,颐养天年。 眼前,在这楼下花坛边、小路上游走着的陌生老人,你不晓得哪个前天还在草地上放羊,或者在乡村的田园里锄地。

nlc202309090310

如今,世界变成地球村,城市与乡村也这样界限模糊地相交相融着。你不看有人写生活在天上的母亲,说是在城市里发达了的儿子,把大山里的老母亲接到城里,住进了20多层的高楼上,看不着鸡狗,坐不了电梯下不了楼,见不着泥土日月的老人,如霜打了的庄稼,整天病怏怏的。后来儿子在阳台上种了一盆棒子,母亲天天看着那几棵永远也甩不开须子,结不了籽实的棒子秧,倒像精神烦躁的人吃了安定,安然地呆在天上。

一段时间里,我看着这些横生出来的稀奇古怪的植物,心里不怎么舒爽。心想,这小小的绿地,是公共的地盘,是用来种花种草,养人眼目的,是让这钢筋水泥禁锢的空间有一点自然的气息,岂容个人随意侵占胡乱栽种。

我越来越想知道这些神秘人物究竟为何方神圣?难道总共不足3平米的土地里,能生出金子,能生出可观的买菜钱,值得他们去“苦心经营”?

后来,我的目光有了些许的变化,因为,我发现那些花,一直那样盛开在那里,从开到谢,没有什么人把它掐回去一朵。我似乎也从没有看见哪个人,在采摘蔬菜瓜果。也是,就那么几棵,能够收获到什么呢?

我渐渐觉得那花坛里有别于惯常的点缀,为院子里带来生机,为长居于水泥建筑里的我们带来了农桑意识,为院子里的季节披上了时装。比如他们把原本是田野上的油菜花、老婆婆花、向日葵、莜麦带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使院子里从此有了蜜蜂和蝴蝶,为单调的日子增添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情趣。

看着那小小花坛,我不止一次,头脑中忽然想到一句话:诗意的栖居!

的确,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吃的、住的,都在向高档次靠拢。人们住上了高楼,身居在华丽舒适的空间,可人的心、人的神,还要有个寄托。的确,生活中每颗心,都有自己的繁华,挥鞭子放牧的牧人,花开如潮、牛羊点点的辽阔草场,就是他的繁华;田园里侍弄过五谷菜蔬的庄稼人,瓜熟果落、五谷丰收,就是他们的繁华。可一当这样的繁华远离生活,他们就会设法寻找那繁华的影子,哪怕是一丝隐隐约约的痕迹,哪怕是一点点微弱的气息!

那么,那花坛里的油菜花、老婆婆花 、黄瓜、莜麦……或许就是,哪个人为看看那植物存在的影子,或者渴望回味一点那植物的气息!也或许有展览和追怀的意味,而播种在那里的吧!

也或许,那一片小小的绿地,呼唤了他们什么,就如那歌声中唱的:“梅兰梅兰我爱你 …… 看到了梅兰就想到你 ……我要永远的爱护你……”也许在家属楼区里的人们,这歌词可以换作:“土地,土地,我爱你,看到了土地,我就想起了你……也许,人们看到了那黑黑的土,人们就想到了花,想到了蔬菜,想到了庄稼,想到了家园……于是,那小小的一片土,就有了姹紫嫣红,就有了千姿万态……”

好一片小小的绿地,它让你在俗常的日子中没有平凡的心,它告诉你,别把谁谁看得简单粗陋,其实,谁谁的心里都在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原乡;它告诉你,生活中,哪个热爱生活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智慧的生活家。那小小花坛中,花香、菜香、麦香……都是脉脉心香!

不是吗?你从那小小的土地上,从那色泽不同的微微绿意中,看到眷爱,看到心智,看到情趣,更有那看不见摸不着的、如烟如雾的乡愁……

责任编辑 王秀云

生活散文:简约不简单 篇4

我家分工很明确,老公主外,我主内,家中的油瓶子倒了都由我来扶。老公在外面打拼,也不用我操心,日子过得还不错,我常在姐妹面前称赞自己是家里的“一把手”。老公对我特宽容,家中的卫生情况与我的心情成正比,懒惰的时候多于勤快的时候,因此,来我家光顾,最好提前打招呼,不然生活的痕迹就会很浓的。

楼房住了多年,家中的摆设也日渐显旧,总没有更换的动力。一次,途经最好朋友的城市,她邀我去她家做客。她家温馨而干净,物品摆放整齐有序,一尘不染。最让我汗颜的是:朋友家女儿的房间,客厅的沙发区,还有他俩的卧室,摆满了各种厚厚的书。朋友拥有高学位,因此,进修书、工具书不离身,家中学习气氛很浓,感触太深了。

当我来到她家厨房的时候也震惊了一小下。厨房的干净度是优级,最让我忘不掉的就是:她家的抽油烟机就像刚刚安装的,连油烟管道都没有油的痕迹,是不在家做饭的缘故吧?但朋友说她们就爱在做饭吃。

离开学校多年,我手都不碰书了,向他们学看书,只能是一句空话。但看到朋友家干净的厨房,我坐不住了。我们家的厨房简直就是厨房重油烟基地,油烟机的管道上挂满了油珠,直至顶部,烟机的正面也是油光可鉴,有时候上面竟然可以找到被油粘住的小昆虫。只是,我偶尔也爬高爬低的清洗呀。想想朋友俩口子每天看书的时间多于打理厨房,为什么她们家厨房会异常干净?我纳闷了。

转眼,进入年的尾声。该我发挥家里“一把手”的威力了。我新换了沙发套,洗了窗帘,买了床品,擦了玻璃,添了挂件,就剩下厨房这块硬骨头了,多次打量油烟机后,心里直冒“油”。朋友家干净的油烟机让像一面魔镜,让我想了很多,是我们家的油烟机不给力了,新买一台最解决问题。

但我迟迟没有下决定买与否。

有一天,晚饭时,我准备下厨做饭,却听到我家的抽油烟机在隆隆的发响,我看见厨房的空气中有微弱油烟在飞舞,并且闻到了邻居家的饭菜味道,我一下子明白了原因何在:是我家的`油烟机少了一个止逆阀,因此在抽自家油烟不给力的情况下还串回了别家邻居的油烟。我依稀记得原来的那个止逆阀就是我在某一次清洗过程中嫌那东西太油,就自作主张的给仍了去,从此,我家的厨房就落下了重油烟基地的病根了,但我浑然不知,粗心的过着小光景。日复一日、安于现状的我,根本没发现这个“小问题”。

我利用一个晚班的时间,把旧油烟机清洗的很彻底很干净,只等那个止逆阀配件安在原位。但这个小小的止逆阀在专卖店没有卖,在家电维修部常年稀缺。这年代还有用钱买不来的东西?想想自己汗水加智慧的清洗了烟机,并且找到了问题所在,却因为一个配件而不能如愿。

去淘宝网查查?对。我一搜“止逆阀”,哦,太多了,贵点的,便宜的,尺寸大点的小点的都有。自从有了淘宝网,我除了买衣服,还没有买过什么其他的花样。主意一定,跟厂家在线人员一聊,我问的清清楚楚,又亲自量了自家的油烟管道尺寸,买了两个止逆阀和一个新的油烟道。我确信我找对了答案。

经过几天的等待,东西回来了。

我约了俩个安装工,经过他们专业的墙体固定,冲击钻眼,两个止逆阀分别安在了烟道端口和墙体末端。我站在一旁不忘提醒师傅记得用密封条封住连接部分,这次我要让它“密不透风”,治标治本么。烟机一响,吸的很给力,邻居家做饭的时候再也没有闻到过饭菜的味道,并且厨房里很是安静。

这次成功的网购,我给身边的密友分享了多遍、吹嘘了多遍,老公也应该听了N遍,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想我的,但我很开心我的节约风格。过度浪费环境资源会让我们子孙的能源过早枯竭,我愿意从我做起,爱护我们身边的有限资源。

生活其实很简单抒情散文 篇5

生活其实很简单,是我们的思想太复杂!

生活本来简单,是心想的太杂!天光亮了,太阳就会灿烂!夜幕拉开,还有光辉月亮,就是星星,也在遥远的地方,向你透射明亮!

生活本来简单,是你的眼不够明亮,或是你欲望太多!或是世上总是诱惑?

玫瑰有玫瑰的芳香,兰花有兰花的`清香,桃花有桃花的绚烂。是花都会美丽,是花都有郁香!何必一定要摘悬崖上的茶花,何必追逐海里的浪花!

只要你心中有爱,只要你勤于浇灌,每一朵花都会艳丽又芳香!

生活本来很简单,是树,都会枝阔叶茂。只要你施肥,只要你护理,你就可以在大树下,得一生的清凉!

生活本来很简单,別墅也只是房子,豪车也只是车。美女,也只是女人。帅哥也只是男人。

今天高高在上,今天万贯家财,每天,也只日落日出。现在你普普通通,现在你平平凡凡。月光依然照你身影,小鸟依然向你鸣唱。

生活如此的简单和平常散文 篇6

生活如此的简单和平常,像掀不起一丝涟漪一样,我带着我的一颗清明淡然的心,行走其中。

依然是熟悉的街道,山路上依然走着来来往往、上上下下爬山锻炼的人们。杜鹃花依然绚烂如火,紫色小花依然漫山遍野,摇曳多姿。

穿枝拂叶,我在绿色世界里徜徉,好像只是为走而走,为散步而散步,为爬山而爬山。没有过多思绪,没有太多的用心。如果说有,那就是某一刻我希望我在行走的时候腰背永远是挺直的,不为别的,只为美观而已,只为养成这样的习惯而已。可是山路崎岖,地面石头林立,我怎可不偶尔低头看路,而微微背弯?

如果说有,那也是稍稍用心看了看山路边的景色。我渴望不经意的有一束漂亮的野花映入我的眼帘,但很长时间了,这个美丽愿望好像从未实现。只有一种白色的、像芝麻花一样的植物出现在山路旁,还有一种也是白色的小花,偶尔也有朵朵金黄的小花花也会出现在视线里。

但白色好像太洁净,太淳朴,太不张扬,而那黄色小花花也太小、太不起眼,所以整个山路两旁除了满眼的绿油油,鲜有绚烂缤纷色彩的。

而这两次在山上走过,却真的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一些惊喜。那就是山路两旁的野蔷薇都打起了花苞了,有的已经露出里面红色的花蕊,过不了几天或许就可开了。

就在山路边啊,就在脚旁,那么多的野蔷薇,枝繁叶茂的,叶子都快长成圆形的了。不仔细看,真的认不出那就是野蔷薇的叶子了。大大小小的花苞就轻轻躲藏在叶子里,有的大一些的,已经高高的离出了叶子,骄傲自信的伸展在路边。

不由得想象,若再过些日子,这蔷薇花开了,路边姹紫嫣红的,该是多美的场景。而人行在其中,是不是莫名的会增了些天然的快乐因子呢。

不管别人是如何,我想我看到了美丽的花枝在路边一路相伴,我的心一定是欢欣激动无比的。一路走着,想象着,还是想起小时的一些关于野蔷薇花的事了。

在乡下的故乡,我们称这种野生的.野蔷薇花叫沔阳红,而沔阳就是老家县城的旧称,只是后来才更名为仙桃。我不知道一种花的名字何以用当时县城的名字代用,只是巧合么,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每当春天的时候,村头村尾、房前屋后都开满了这种美丽的沔阳红,有红色的,有白色的,有粉色的,其中红色里又分出几种不同的红色。

或许女孩子天生爱花,总是小心翼翼的掐了花梗上的尖刺,再轻轻折断,把一束束的沔阳红拿到家里,放进灌满水的小瓶子里,放在临窗的桌子上,轻轻的凝视。

那时的自己也感受到花的美丽了么,绚烂无比的,散发着清香,似乎还有蜂蝶在上面盘旋飞舞。

那时花,一样开在这青葱一片的山上,只是物是人非,我早已不是那个青涩懵懂的小女孩了。而花依旧是花,依然美丽如昔的,没有丝毫的更改。将依然盛开在我每天将必经的山路旁,一样的艳羡着它们的芬芳美丽,一样的痴痴的驻足凝视。

只是此时的心绪想必很多年前时又有何样的变化和不舍呢?

时光如电,人生如梦。

真是人生如梦啊,转眼二三十年的光景倏忽而逝,而我也已步入中年,不复当年的清纯娇憨与小女儿的情怀了。

坐于室内怀想着、记录着,他从外面进来了,说怎么还没做饭。他的话猛地把我从往昔岁月拉回到眼前。

简单生活散文 篇7

《文艺报》报道, 日前, 《散文选刊》2010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揭晓。经过层层筛选, 评委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出了2010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10篇, 分别为温家宝的《再回兴义忆耀邦》、梁衡的《假如毛泽东去骑马》、鲁敏的《以父之名》、王陆的《蝴蝶有声》、李娟的《羊道·要过不好不坏的生活》、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的《新娘》、周大新的《曹操的头颅》、蔡星天的《一个日本士兵的身后事》、迟子建的《落红萧萧为哪般》和池莉的《一朵叫紫荆的玫瑰》。为免遗珠之憾, 评委会又从候选作品中摘取10篇特具风采者, 授予上榜最佳散文, 贾平凹的《一块土地》等上榜。

散文教学中的生活及其艺术世界 篇8

首先是就文读文。教师在教学中忽略生活中的我的存在。郁达夫说:“现在散文的最大特征,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多表现的个性特征比任何时候都来得强,现代散文更带有自叙传色彩。”当代散文研究的重要作家刘锡庆说:“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他在有关文章中,充分运用了郁达夫、林语堂、周作人、叶圣陶等人的观点,反复强调散文必须有个“我”,不管任何情况,无我决不可取。散文阅读与小说阅读的不同在于,小说救人无文,文学界流行的话来说,小说写好了作家就死了。散文抒发作家独特的感受,抒发作家真实的个性生活感受为第一要义,不管是叙事、抒情、说理,也不管是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其实质都是抒我之情、表我之意、言我之志,散文贵在有我。品读散文的关键就是体会作者的个性感情,微妙的情绪,独特的感悟,散文阅读与人要联系起来,通过作品与作者联系起来,通过作家这个人分享这个作品,忽视作者的存在,往往造成阅读的偏差。我教学《柳叶儿》时,就把课文的阅读教学与宋学孟联系起来,在那个生活艰难的岁月里,一个八岁的男孩,如果忽视作者的存在,或许真的认为柳叶儿吃起来还不错,很快乐,就理解错了。

其次是就文教文。这种教学法忽略生活挖掘,习惯性地教学散文内容,只教学散文的一般性的特征,与当下所阅读的具体篇目具有的个性不吻合,拘泥形式特征,忽略了散文的本质特征。很多学者指出,形散而神不散充其量只能概括散文的部分特征。套用这种说法,还有散文形不散而神散,形不散神不散,形神聚散。形散神不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部分具有解释力,只是选材、布局的角度揭示了部分散文的形式特征。把这一篇教得像这一类散文或将所有散文教得像一类散文。散文教学不考虑文本的特征,是教学的又一大误区。恰当做法是:这是一篇散文,这是一篇xxx的抒情散文,这是一篇xxx个性化语言表达独特感情的抒情散文。如果这样,逐层下移,具体分析,就会发现这篇散文独特的体式独有的内涵,从而确定最值得教的内容。《柳叶儿》这篇课文集中描写抢柳叶、吃柳叶的情形,形不散而神散,柳叶儿不好吃很苦,苦中有乐。其实,于海婴解读这篇课文时,说写乐衬托苦,写特殊情况下的生活之苦是神之所在,这篇课文是形不散神不散。

最后是就文说文。这种教法,忽略了散文是生活艺术表现。每看到一篇散文教师沉浸文本内容不能自拔。教材散文大多包含作者的智慧和人文精神,学习语文课程的人文精华,是语文应有之义。除此以外,语文教学还必须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落实指导思想。不仅要理解内容,理解说什么,还要理解表达方法,理解怎么说,以便在写作中运用表达经验,模仿、创新表达经验,是散文教学的落脚点。这不单纯是技巧、技能的问题。关注怎么说的问题,必须关注作者的心灵、语文内容的人文陶冶。教学《柳叶儿》时,可以带领学生在品尝、品味品说中感受柳叶的现实生活,用柳叶的现实生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如何走进散文的艺术世界?

首先是品人。梁实秋说:“一切散文都是一种翻译,把脑子里的思想情绪翻译成文字。”可以这样说,文因人异。每一种人,有一种散文。品读散文倾听作者的心声,是散文教学的第一目标。散文教学首先应该教学生品读散文中的人。散文不同于诗歌的音韵节奏、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和戏剧的矛盾冲突,散文中呈现作者的个人思想和情绪甚至是生活的原生态的再现。散文丰富的精神内涵源于作者个性精神的丰富性。散文作者都是独立、自由、多面的。散文教学着力于品读作者真实的感受、想法,着力街市作者所给予的人物和主观描写中的感受和情境,品出作者这个人。教学《藤野先生》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藤野先生的层面上。教学时,让学生找出作者对藤野外貌、语言、交往的片段描写,认识藤野这个人,但进一步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对藤野先生的描绘中读懂对老师的情感,认识鲁迅这个人。

其次是品情。散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品情,散文是言情的艺术,情感是抽象的,必须通过语言符号表现出来。作者因情发而为文,文摆在面前,可以诵读品出情感。正如叶圣陶所说:“情感的东西看不到,闻不到,似乎就在于诵读,用口面诵。”散文教学可以设身处地地涵泳,激发已有知识水平和艺术修养,认识感受形象的特点,达到美的教育和人生真谛的感悟,获得高层次的额精神境界,这样的散文教学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精神实质和人格规范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柳叶儿》的情感抒发是充分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品读苦与乐,还有祖母和家人对我的疼爱之情、家乡人对柳叶的救命之情。

简单才是生活的本质散文 篇9

去年春天的时候,楼下储物间外的角落里,不知何时长出一株小槐树,细细的枝条,娇弱的枝干。一次打扫储物间外面的小路时,犹豫着是不是把小槐树清理掉,看着在水泥缝中生长出来的这小小的树苗,心里动了一下想,这也是一株小生命,还是留着吧。经过春天、夏天、秋天的生长,小槐树已经有半人高,为这一隅的角落,增添了绿意和生机。这个冬天,我怕小槐树在这阳光很少照到的角落里冻死,特意学着园林工人冬季为树木、花草保湿、保暖搭建遮挡物的样子,为小槐树用编织袋子搭建了一个小帐篷。如果小槐树挨过这个冬天,那么它就会迅速的成长,新的一年个头肯定会超过我的身高。

中午的时候,到储物间推自行车上班,特意用手摸了摸小槐树的枝条,韧韧的,没有干枯的迹象,心里很高兴的想,它一定会战胜冬天的寒冷,在春风中茁壮的成长。人的一生也如这小小槐树吧。出身你无法选择、环境你无法选择,唯一能够左右的就是学会生活,学会成长。小槐树一定不会嫌弃这个阴暗潮湿、阳光很少照到的角落,它没有怨言的生发、努力的拔高枝干,目标单纯到只有成长。想一想,在前行的路上,曾经为自己找过多少借口,心里负载了多少冗余,甚至最后因为那些来自环境、生活、工作上的不满意,而忘记了最初的目标,改变了理想。“心简单,这个世界就不复杂。”友人的签名吸引了我。你无法改变自己之外的一切,你可以改变自己,就像小槐树一样,适应环境成长自己。

进入中年,才懂得单纯的生活更可贵,所有延伸于生活之外的欲望都是生命的负累。看过一个医生说过的一段话,他说人类治疗疾病不能总是依赖科技,进化低于人类的动物野外生存那么艰苦,它们生病都是靠自己身体治疗的,没有任何外界的手段,人类的某些重大疾病,或许最终还得靠我们自身的`进化来消灭。深刻的想一想,这句话多么具有哲理性,如果把这段话延伸到生活中,那些生活所有的遭遇,归根结底还是与自己有关,解决还是需要自己来解决。你怎么看待生活,生活怎么对待你,你怎么复杂化生活,生活怎么复杂你的境遇。学会目标专注,学会排除所有无谓的干扰,才是最大的情商。

很多人有智慧,却愚蠢的使用智慧。他们用智慧让生活过得复杂而又泥泞,自己深陷其中却毫不自觉。他们刻意的曲解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处处让小聪明错误的引导选择,最后却让心伤痕累累。生活真的没有那么刻意,单纯点、纯真点、高兴点对待生活,你会发现生活会有很多乐趣。艰难的环境你无法改变,时间会把它改变,你一时得不到的果实,或者因为生活不公平造成的损失,时间也会用另一种形势补偿你。你只需努力的生活,单纯的生活,认真的生活就足够了。

关于生活随笔散文之生活改变了我 篇10

人生在世,各人有各人的因缘,各人有各人的机遇,有的人一生一帆风顺,有的人一生跌宕起伏,有的人一生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不管人生处于何种境地,都不要抱怨,不要放弃,更不要嫉恨别人。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把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自己把自己超越了,是一种发展的成熟。自己把自己解脱了,是一种纠结的释怀。

人,这辈子,无非就是一个过程,荣华花间露,富贵草上霜;生活,不需要山盟海誓,真正做到就好;不需要相互埋怨,互相理解就好,不需要相互猜疑,相信对方就好;不需要成天生气,懂得包容就好;不需要时刻不离,心里有你就好;不需要轰轰烈烈,走到最后就好;不需要花言巧语,实实在在就好!

生活,不是不寂寞,只是不想说。有些情怀,在难以寻觅中,渐渐没了信心;有些心事,在难以启齿中,渐渐成了故事。总有一些对白,让你突然就痛了心;总有一些瞬间,让你突然就死了心;总有一些事情,让你在不经意中,就看清了一些人,看透了一些心。有些话,能不说就沉默,藏在心里更适合;有些伤,能不揭就不放下,无声忘记更明智。

在乎多又怎样,能有多少人会把你留在心上;放不下又如何,很多感情由不得你去选择。距离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心越来越远;回忆在所难免,可悲的是早已成为习惯。那些留下的伤疤,会让你的心什么时候疼,就什么时候疼!懂得卸载,给心一个空间,给己一份尊严。学会挥袖从容,暖笑无殇。

人与人之间,可不可以少一些欺骗,多一些真诚;心与心之间,可不可以多一些坦诚,少一些伪装。一颗心,究竟要承受多少伤害,才可以真正地成长?这个世界,谁都有坎坷,你不是例外;谁都有遗憾,无奈不是单独存在。不是所有的笑容都很由衷,更不是所有的坚持都很轻松。

你有你的艰辛,我有我的疼痛。并非不懂,只是无暇顾及;并非无言,习惯把脆弱隐藏心中。多少梦寐以求最终求而不得,多少不肯放手最后舍而不能。活着不容易,必须经历才能懂;快乐很简单,只有简单才快乐。

感情,没有取悦,只有真心实意的不离;人心,没有践踏,只有相伴相依的温情。一段情,始于心动,无言也欢;一份爱,止于心冷,无语也多。爱可以守望但不奢望,情可以包容但不纵容。人都是生命的过客, 有时,不管说什么做什么,其实都是在折磨自己。有时候过不去的是自己。

本无事,却纠结在心里,一直挥之不去;本无忧,却总是贪欲,所以会渐渐忘记最美丽的东西;本是一种经历,却放不下,又丢弃不得,自扰之。世事只是世事,用心了,尽力了,虽有缺憾,也是一种美。过去的,没有人能把它们抓在手里,谁,都是活在此刻,活在无怨无悔的生命里。

别说等等,要么没有,要么全部;要么现在,要么永远。我们做过的事,遇到的人,所有的喜怒悲欢,都会浓缩成一个很感伤的词—过去。得失也好,成败也罢,无论快乐还是痛苦,都过去了,你只能回忆,而无法回去。可有些时候,我们总跟过去过不去,沉迷在回味中,颓废在往事里。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有些累,累在心上;有些泪,挂在脸上,伤在心上;有些痛,无伤无痕,痛在心中;有声的,亦累;有形的,也苦;有伤的,还痛。与其埋怨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

人可以不美丽,但要健康;人可以不伟大,但要快乐;人可以不完美,但要追求。把工作当享受,你就会竭尽全力;把生活当乐趣,你就会满怀信心。日子,忙忙碌碌,过的是一种开心;生活,平平淡淡,要的是一种质量;工作,辛辛苦苦,为的是一种成就;缘分,聚聚散散,求的是一种温暖;人生,波波折折,追的是一种无悔。

累也好,苦也罢,该做的我们依然,该干的依旧,生活就是这样。想不通了,就看开;悟不透了,就释怀;背不动了,就卸载;走不通了,就拐弯。人生,总有路可走;生活,总有美好可以追求。给生活一个微笑,给自己一个微笑,路还是要继续走。

过去的事,不后悔;将来的事,不害怕。对于那些已经发生的事,要坦然接受,无论它对你产生的不利影响有多大,它都已经发生了。我们控制不了天气,但是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心情。人生没有完美,幸福没有一百分,知道自己没有能力一次拥有那么多,又何苦要求那么多。人,一简单就快乐,但快乐的人寥寥无几。把该放下的放下,让心轻松。

简单生活散文 篇11

关键词:新散文;新生代散文;散文概念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6—0087—02

文学史常以文类演变的形式表现出来,伴随文类演变的往往是文学新观念的提出、独立与深入展开。王国维先生所言的一代又一代的文学,既总结了文体的代际现象,又阐发了文学新观念的递进与更替的必然规律。在一个时间段里,文学史所包含的诸多文类总是以“种类进化”(法国学者伯品纳吉埃尔的提法)的形式呈现出来。现代散文的发展就是一个恰切的例证,从上个世纪初启蒙时期“美文”的提出到世纪末“新散文”现象的涌现,其间不仅是文体内涵不断丰富与确证的过程,也是散文新概念不断推出、散文新话语不断实践的过程。

文学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文类新概念的标举多矣,但并非任何一个新概念皆能够落定成为一次成熟的文学思潮、运动或者现象。避免新概念的自言自语,从标举到落定,涉及到如下几个要素:一是话语的适时推出,宣扬的程度与范围;二是理论的跟进,研究的热情;三是创作上的大力呼应,代表性作品的推出,文学实践的力度;四是在一定范围内产生的影响、意义。根据以上四个要素的相互关联,本文拟考察发源于上个世纪末的新散文现象是如何发生?如何命名?又是如何发展成为一次较完整的散文风潮的?并梳理新生代散文与新散文之间的渊源与联系,以呈现两者之间过渡、承传、革新的基本脉络。

毋庸讳言,对关键词的解读是解读文学新概念的必然通道,因为关键词是话语标举中最核心的部分。对于新散文现象而言,首先要解决的关键词即为“新散文”一词。回望百年文学史的风风雨雨,“新散文”的提法屡屡现身,第一次出现还要追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当其时,周作人为了给白话散文正名,首先使用了“新散文”这一名称,以时间的先后来区别新旧散文体系,比如他在总结白话散文的成就时强调“新散文的发达成功有两重的因缘,一是外援,一是内应。外援即是西洋的科学哲学与文学上的新思想之影响,内应即是历史的言志派文艺运动之复兴。假如没有历史的基础,这成功不会这样容易,但假如没有外来思想的加入,即使成功了也没有新生命,不会站得住。”[1]很显然,周作人的命名是建立在那个时代特有的新文学史观基础上的,所谓的“新”是相对于旧文学而言。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展开,新文学在语体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加上五四诸公在散文领域里的实践,打破了白话不能做美文的迷信。周作人的这种提法,实际上指称的是白话美文。所以,应该归之于转型文学时代姑且的叫法,并没有特殊的文体含义,也因此在白话散文取得成功之后这一提法并没有普泛开来。“新散文”名称的第二次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1989年《散文》第二期刊载了一篇李孝华所写的《新散文的审美特征和成因》的文章,作者用“新散文”一词来涵盖此前两三年内,文坛所出现的一批在艺术手法、主题上皆有所突破的散文作品。另外,随着1985年前后新潮散文的涌现,引起了学界侧目,一时间,“新艺术散文”“探索散文”“新潮散文”等名称风起云涌,在诸多命名中,“新散文”就是其中之一,如秦晋在1993年发表于《文学评论》第一期的《新散文现象和散文新观念》一文,其中所指称的就是这种新潮散文。后来理论界采用了“新生代散文”的提法取代了前期的命名混乱。而2006年出版的《新散文思维》这一著作之中,段建军和李伟这两位作者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将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散文创作统称为“新散文”,认为其代表作是巴金的《随想录》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以示与“旧时期”三大家散文的区别。这样看来,两位学者所讨论的“新散文”是以时间为内涵,而非本体论意义上对散文概念的重新界定。

《大家》杂志在1998年集中推出“新散文”作品及相关讨论文章,更像是个标志性事件,这与此前的“新散文”命名过程有着巨大的区别。“有意为之”的背后是散文新生力量的崛起。

“新散文”的着力点在于散文文体的“破”与“立”,而1998年却只是一个契机,其实在此之前,散文文体的探索早已经暗流涌动。其中刘烨园在九十年代初的理论倡导尤其引人注目。而1993所写的《新艺术散文札记》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刘烨园的散文“新”思维。在《新艺术散文札记》一文中,详尽地阐释了他的“新艺术散文”观——散文中最有文学性、形象性、生动性、才华性、灵魂性、色彩性的那些篇章,是多种艺术手法(诸如象征、隐喻、诗象、魔幻、意识流等)的融会贯通,并“吸收了现代音乐、绘画、建筑、小说、诗歌甚至大自然的原始气息等诸多的艺术新启示”,这是对“传统散文”从内容到形式的一次有力的反拨。他还强调散文的“密集型”信息量(即散文的浓度、厚度、深度、新度和密度),强调作家“与语言生死相依”,“语言必须是最生命最血肉最人性最有力量的,力图为散文寻求到一种诗象语言”表达方式。与此同时,“新生代”散文家在散文实践领域集体登场,标志性事件是《上升—当代中国大陆新生代散文选》、《九千只火鸟》、《蔚蓝色天空的黄金》三个文本的推出。其代表作家有祝勇、王开林、苇岸、张锐峰、冯秋子等。“新生代”作家所强调的主体生命的体验与思考,散文形式方面所推崇的艺术风格多元化,毫无疑问是“新散文”概念提出的先声。正如宁肯在其散文作品《虚构的旅行》序言中所说到的:新生代作品是“新散文”概念的最重要依据,没有这些文本就不可能有“新散文”的提出。而且,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一些“新生代”散文作家如祝勇、张锐峰、周晓枫等,在“新生代”创作沉寂之后,转而成为“新散文”的主力军。

进入新世纪之后,“新散文”的一些口号、观念和作品被一些媒体反复渲染。2002年,被称为“新散文”理论旗手的祝勇写出了长篇论文《散文:无法回避的革命》[2],在这篇长达一万五千字的文章里,作者为“新散文”的兴起进行了阶段性总结。他分别列出了长度、虚构、审美、语感这四项指标,论证了“新散文”所不同于“体制散文”的新的质素。他认为,散文的叛逆者们,不可避免地对所谓“正统散文”表现出愤世嫉俗的情绪,从而寻求一种更接近真实的表达方法。如其所言“这些探索者们更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因为专注内心比轻视别人更能显示一个创造者的自信。”[3]祝勇的这篇论文可以称得上是“新散文”从创作走向理论自觉的一个界碑。尽管其论文中的诸多提法引起了后来不少学术论争,但其理论的鲜明、话语的独特以及逻辑上的自成系统,在新世纪的散文理论中却是独树一帜的。除此之外,“新散文”代表作家如张锐峰、周晓枫等在一些散文研讨会上也站出来发言,表达了对传统散文的质疑,指出散文文体必须变革的事实。

随着“新散文”作品的不断涌现,更多的理论探讨与关注出现在当下。福建师大的孙绍振教授对“新散文”的观念与创作皆表示出首肯,并作出了广义“新散文”(包括新生代散文作家与新散文作家)与狭义“新散文”(专指新散文作家)的区分;在由吴仪勤教授主编的较新的《中国当代文学五十年》这本文学史教材中,辟出专门小节来探讨“新散文”现象;而另外一些学者如陈剑晖、黄雪敏等人,则著文对之表示质疑。2006年5月13日《羊城晚报》发表了陈剑晖的长文《新散文:是散文的革命还是散文的毒药?》,矛头直指“新散文”写作的软胁。从此开始,关于“新散文”写作的争论拉开了序幕,包括对新散文概念的认定、“个体性”的体现、是真正有意味的形式还是哗众取宠的技术主义崇拜等诸多方面都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论争。当然,通过这些论争,“新散文”概念进一步得到凸显。

相较于“文化散文”、“历史散文”、“学者散文”、“女性散文”等散文标签,“新散文”的命名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打上了明显的题材或者作者身份的烙印,其基本布局尚停留在传统散文的总体格局之下,在散文的宽度、气象、性别特征方面确实做出了大幅度的开拓。后者则模糊了题材和作者身份,仅仅指向散文文本,指向其在话语方式和精神追求方面求新求变的一种姿态。正如祝勇所指出的:在‘散文’前面加上一个‘新’字,不仅是想强调时间的意义,更强调观念的区别。周晓枫更是明确指出,“新散文是不断被更迭的概念。不是新散文会成为潮流,而是求新、求变、求丰富一直是潮流和趋势,任何文学都是这样。”[4]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新散文”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艺术散文”、“新生代散文”等创作潮流的延续和伸展。立足于20世纪90年代散文热的大背景和思想文化界“去中心化”的社会基本语境,是散文界努力“恢复个性”的集中体现,在这一点上,也与五四散文传统遥遥相应。在具体实践中,他们致力于重新确立散文的话语秩序,在文本的叙述姿态和语言创新上走得很远,某种程度上具有拓荒的文学史意义。并在多个层面上对传统散文文体形成挑战和冲破的局面,新散文诸作家有着自觉的文体探索意识,个别作家甚至走得非常遥远,显得异常“前卫”和“先锋”,自然也引起了散文界的侧目。毫无疑问,“新散文”在文体探索上留下了太深的“脚印”,这对散文文体的拓宽以及由之而来的对散文内在精神的重新审视方面,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周作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M].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10.

[2]祝勇.一个人的排行榜:序[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3]祝勇.散文:无法回避的革命,一个人的排行榜:序[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332.

[4]周晓枫.收藏:时光的魔法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66.

上一篇:心智图学习有什么技巧步骤下一篇:高中教师的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