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林工作的生态效应论文
关键词:营林造林,生态平衡,问题,措施
现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资源的需要也就越来越大, 近年来, 为加大城市化建设, 施工团队对树木的需要也就不断的加大, 这样虽然建设了城市, 但是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威胁, 由于树林逐渐减少, 城市的生态调节能力就差了, 因此保护林业生态平衡, 完善营林造林工作十分重要。
1 营林造林工作的意义
1.1 对自然的保护作用
由于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制约, 我国整体生态调节能力差, 土壤沙漠化较为严重, 水土流失的现象也频频发生。营林造林有利于增加植被覆盖率, 减少水土流失, 同时, 能够有效阻止土壤沙漠化。森林对于地下水的储存、空气的净化、水源的净化也具有重要作用, 还可以有效抵御风沙、干旱的侵害, 因此, 营林造林对我国自然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1.2 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林业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林木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它被广泛应用于造纸、化工、家具制造等行业, 同时, 树木的根、叶、花、果皮等也成为医药、食品行业的重要原料。有些地区还大力发展了林业观光旅游、特色经济林、花卉等林业项目, 这些项目有效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并有效地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解决农民就业难题。
1.3 对城市环境的美化作用
营林造林还可以美化环境, 吸收工业废气及二氧化碳, 减少污染, 保持空气清新, 并能减少城市噪音, 从而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 我国营林造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营林造林技术人才
由于我国营林机制的不完善, 造成我国营林造林技术水平不高, 营林技术人才短缺的局面。营林造林是一项对专业技术和工作态度要求很高的工作, 要求一线营林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我国现有的很多营林施工员、技术员并未受过专业培训, 营林技术水平偏低。营林造林技术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国营林造林工作的展开。
2.2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营林造林工作是一项造福全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巨大工程, 如此庞大的工程, 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而目前我国有些林业管理单位却疏于管理, 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 没有设立营林质量检查验收部门, 导致营林质量无法保证。
2.3 林业经营粗放、林分质量低
很多地区受利益驱动, 一味注重经济林栽种而忽视生态林木的更新, 营林造林的林种结构逐渐单一化, 林分质量低。此外, 有些地区重造林、轻育林, 将重心放在成林上, 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润, 忽视对幼林的抚育, 导致林分质量下滑。
3 完善营林造林工作的措施
3.1 重视营林造林人才培养, 科学营林造林
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是技术力量的薄弱, 在未来的林业建设工作中, 必须充分重视科学技术水平在营林造林中的应用, 加大培养营林造林技术人才。国家应当出台相应的林业基础研究奖励政策, 鼓励林业建设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 提高我国营林造林的科技含量。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 育林技术也要与时俱进, 运用遗传、生物技术, 选用经过遗传改良的优质品种来进行造林, 提高林木的成活率以及林木质量。
3.2 规范林业管理, 完善检查监督机制
各地区林业局应根据分类经营的原则, 在现有林业资源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家关于天然林保护的有关法规, 不为短期利益所左右, 合理划分林木类型, 确保营林造林科学化、规范化。同时, 在营林造林的过程中, 各地区林业局还要不断完善检查监督机制, 充分行使行政权力, 强化对营林造林工程质量管理, 将营林造林的各项指标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绩效指标, 并作为升迁考核的依据。营林造林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林业局必须选派具有责任心强和技术水平扎实的人员担当营林验收成员, 加强对营林工作的检查验收。
3.3 处理好生态林和经济林建设的关系, 保护林业生态平衡
21世纪的主题是加强生态建设, 维护生态平衡。我国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建设生态公益林。这要求各地政府处理好生态林和经济林的关系, 根据生态环境建设需求, 合理规划经济林和生态林的营林面积比例, 将有限的国土资源和资金充分用到生态建设上, 实现林业生态平衡, 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推动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
3.4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森林保护意识
对于现代林业营林造林来说, 不仅仅是单纯依靠政府或者主管部门, 以及各林场就能完成的。而实际上, 营林造林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造林是一方面, 如何让群众能够接受又是一方面, 如何能够发动群众一起自觉、自愿的参与到森林保护中来又是另外一方面。现在我国林业营造工作中最主要的还是缺乏系统的利用和发动群众参与, 导致不少群众, 尤其是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中, 很多人仍然为了短期的利益大肆破坏森林。其结果就是在很多地区形成了一边造林, 一边破坏, 造林还赶不上破坏速度。因此, 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应该从不同层面上加大宣传力度, 主要是要让人民群众深刻的了解森林对人类社会, 对我们自身生活的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方面突出的作用。还要展示森林破坏以后带来的负面效应, 包括对环境、人体健康、生态系统等诸多方面带来的害处, 让人们更加立体的认识森林。
3.5 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遵循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造林营林是林业的基础工作。无论是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发展, 还是生态文明建设, 都需要以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支撑。也正因为如此, 很多地方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都对造林工作投入了极大的重视, 但是很多部门造林都过度的重视森林的公益性、生态性, 忽视了森林的经济性。为此, 造林工作需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充分考虑林农经济利益。不断调整经济林比例, 允许退耕农户自由处置自家退耕地上种植的经济林, 获得林产品。另外, 也可以推广林下种草。在退耕地内种植苜蓿等适宜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以草养牧, 推动养殖业的发展, 解决农民生计问题。另外, 在一些地区造林过程中, 为了尽快达到造林绿化的效果, 盲目的种植单一的速生树种, 而这种单一速生树种大面积种植, 很容易导致病虫害发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现在的营林造林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情况, 这些都会影响生态平衡问题, 因此, 保护林业生态平衡, 完善营林造林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就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 创新的技术下, 科学营林造林, 保护林业生态平衡,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垂川.关于发展林业产业,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 2011 (8) .
[2]刘松云.加强营林工作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8) .
[3]冯艳红, 李延涛, 陈李根.退耕还林工程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园艺, 2011, 19.
【关键词】营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前言
森林资源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环境下,要想促进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就必须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近年来,我国各地逐渐出现营林现象,极大的改善了全国各地的生态环境,但由于部分区域营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单纯的获取木材,对营林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对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有效地促进营林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营林现状
目前,我国的营林存在很多弊端,营林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的营林团队,同时营林人员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受传统的营林思想影响,当前的营林大多还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对其生态效益不太重视,导致营林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
营林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管理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由于不同的树木在种植过程中,需要选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但营林是一项时间很长的工程,如果在抚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病虫害、自然灾害、火灾等现象,就会直接降低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由于森林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资源,国家相关部门对树木的砍伐有严格的限制,如果这些限制过于严格,就会降低林农的积极性,因此,在保持营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在营林过程中,对于经济林、速生丰产林市场风险比较小,但对于生长周期长的树木,则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如果在抚育过程中,市场发生变动,就会对营林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
2.营林的经济效益
2.1 评价营林经济效益的准则
营林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获取高额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营林生产,选择经济效益高,并且容易种植的树种,很容易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对营林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和评价时,可以采用动态经济分析法,将不同时间段的货币价值转换成同一时间段下的价值,从而进行比较和计算,实现营林经济效益的评价。这里的比较计算是指用营林最终产出的木材价值减去营林过程中的成本,得出费用差,其中营林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和木材成本。
2.2 影响营林经济效益的因素
影响营林经济效益的因素有很多,并且这些影响因素会发生一定的波动,营林经济效益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市场经济条件,在市场中木材的销售价格会发生一定的波动,对营林经济效益造成影响;不同等级的林地,其种植的木材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会对营林经济效益造成影响;在营林过程中,遇到自然灾害、病虫害的现象时,会降低营林的经济效益;营林过程消耗的育林费、管理费、劳动成本等也会对营林的经济效益带来影响。
2.3 综合开发林区
近年来,营林区逐渐兴起一种新的开发方式,也就是综合开发方式,这种开发方式是根据林区的天然条件,开发森林旅游、园林、森林加工业等新的项目,扩展林业获取经济效益的渠道,从而充分发掘营林区的潜力,提高林区的经济效益。
3.营林的生态效益
营林的生态效益是众所周知的,营林能带来持续发展的环境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营林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意义。对于风沙严重的地区,植树造林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风沙会大幅度降低空气质量,甚至会对水源造成污染,通过植树造林能有效降低风沙的速度,避免土地沙漠化。营林还能有效地消除污染,有的树木能吸收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同时释放出大量的氧气,从而美化生态环境,保证生态平衡。
森林资源是一种可更新资源,从长远的角度看,森林资源能为社会发展创造巨大的环境价值,实现林业综合发展,满足人们可持续发展林业的需求。由于树木的根系十分发达,在土壤的埋深也比较深,因此,营林具有聚合泥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时当降雨量比较少时,树木根据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由此可见,营林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
4.提高营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措施
4.1 建立优质营林基地
营林业属于人工造林,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的营林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在规模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没有实现真正的产业化,因此,要建立优质的营林基地,扩大营林规模,从而有效地提高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确保营林业的稳定发展,相关部门还要建立完善的林业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对破坏林地、开垦林地等行为,要严格的按照相关制度,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只有加强对营林业的保护管理,才能实现营林业的持续发展。
4.2 加强树木种植管理
在营林过程中,加强对树木的种植管理能有效地增加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树木在生长过程中,第一个生长周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可以分为出苗期、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生长后期,在营林过程中,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树种,并根据树種各生长周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生长期管理措施,才能确保树木健康的生长,才能提高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营林树木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病虫害,这些病虫害会极大的降低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要加强营林病虫害防治。由于营林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根据病虫害的特点,针对性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病虫害。常用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有化学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物理防治法,其中生物防治法是最理想的防治方法,是利用病虫的天敌或者益虫、益鸟进行病虫害治理。
4.3 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营林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在营林过程中,因此,在进行营林时,可以积极的应用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有效地提高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例如在造林过程中采用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遗传技术等高新技术,将经济性、生态性良好的树种遗传到后代,从而提高所有树木的综合性能。
5.总结
营林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要建立优质营林基地、加强树木种植管理、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营林,不断提高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我国营林业的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海峰.浅谈营林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02):70.
[2]王宏伟.经济以及生态效益在营林工作当中的体现[J].吉林农业,2012,(10):141-142.
[3]黄玉升.浅谈营林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J].吉林农业,2011,(10):167-168.
[4]张艳君.基于生态和经济效益因素构建营林工作新模式[J].现代园艺,2013,(14):123-124.
【关键词】 营林生产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不可分关系,在当前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日益重视的情况下,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既保证营林生产在可持续发展方式下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又保证林业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三层含义,即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1)经济能力。包括资源、能源、资金以及信息使用率、人均收入、效益与增长率以及资本的可替代性和资源的储量等。(2)生态支持力。包括生态还原力、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等。(3)社会合力。包括人口总量、人类素质、生活方式、文化道德、体制建设以及社会的稳定性等。实现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应通过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来促进二者真正的长远发展。
1.2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总体而言,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一种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又互为矛盾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需要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营林生产作为一种以获取经济收益为直接目的的生产活动,必然需要建立在林业生态呈现良好态势的基础上。如果林业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则能持久稳定保证营林生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对于营林生产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又离不开良好持续的营林生产工作。只用营林工作做到位,并能根据时代发展情况,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实现了较稳定持续的生产,林业生态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营林生产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回报,而不能以一种长远的发展眼光,从提高营林生产水平上着眼,则不仅营林生产无法实现长远发展,不能得到较长久稳定的经济收益,且将严重制约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步伐。由此可见,只有营林生产通过科学有效措施,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才能同步保证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林业生态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又能不断促进营林生产获取更高的经济和社会回报。两者只有相互实现了良性互动循环,才能从根本意义上均获得可持续发展。
2. 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优化林业产品结构,调整林业经济结构
林业生态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借助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契机,不断转变和更新观念,优化营林生产的产品结构,并在经济、生态以及社会三方面利益相协调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对林业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不断优化。首先,在营林生产的种植方面,应不断优化林木品种,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以及借助国外林业生产方面的先进经验,引进容易培植,成活率较高,且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并对森林绿化具有优势作用的林木品种,不仅保证营林生产自身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且对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意义。其次,在营林生产的市场环节,应加大林木产品的开发力度,尽量实现产品的深加工,避免让林木直接以低层次原料的方式进入市场。比如,当前包括日本等国家都从我国进口的一次性卫生筷,经过简单加工便进入市场,极大浪费了林业资源,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尽量减少这种产品生产方式。再次,在营林生产的附加值开掘方面,应加快林业绿化并同步促进林业旅游业发展的步伐,通过林木品种的优化配置,并加之花卉园艺的同步培育,开发营林生产的旅游市场,既能对环境美化和保护产生积极意义,又能通过陶冶人的情操产生积极的社会意义,同时,还能获取可观的经济收益,可谓“一箭三雕”,恰如其分地照应了林业可持续发展对于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三者关系的协调要求。
2.2加大林木产品科技含量,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步伐
21世纪的营林生产以及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唯如此,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而科学的发展模式才会可持续。应加大营林生产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加快有关营林生产科技理论的研究步伐,以更好地指导营林生产,促使营林生产逐渐迈向更高的层次,提高科技含量,实现科学发展。另一方面,引进一些借助高科技培育出的林木产品,并聘请相关的技术专家,加强对营林生产的具体指导,保证营林生产沿着一条良性健康的轨道实现长远发展。营林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增加了,才能通过不断培育出更具有经济价值以及社会和生态效益的产品,来不断促进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3完善林业法律制度,健全林业生态评价机制
首先,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中,体现了实现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但整体而言,一则没有其他相关的具体到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再则我国现行的林业法律在完整性上还存在一定疏漏,一方面没有将林业生态保护放到一定的高度加强重视,另一方面,在法律责任以及履行程序等方面还存在含糊之处,对于违背林业生态发展规律,乱砍滥伐林木或者仅为获取眼前经济利益,而违反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思路的行为,还缺乏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予以制约和规范。其次,还缺乏科学的林业生态评价机制,对如何通过正确审视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和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检验营林生产是否站到一定高度,从大局出发进行生产规划,实现了其与林业生态双方的可持续发展,还缺乏健全的评价机制。由此,也就无法正确衡定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通过良好的关系协调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点和方式,也就无法对二者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结语:
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协调好二者关系,可以保证双方均沿着健康良性的轨道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应通过优化林业产品结构,调整林业经济结构,加大林木产品科技含量,以及完善林业法律制度,健全林业生态评价机制等措施,促进二者相互协调发展,并不断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守成.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刍议[J].才智,2011(34).
[2] 刘建华.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研究[J].吉林农业,2010(08).
[3] 郭明春.浅析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中的营林工作[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35).
【摘 要】科学营林工作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强调优质苗培育、优质树生长、优质材回收,来提供更多的木材服务于国家建设,来满足我国经济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而实现营林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着重探讨一下科学营林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科学;营林;方法;新思路
0.前言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关系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科学营林工作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强调优质苗培育、优质树生长、优质材回收,来提供更多的木材服务于国家建设,来满足我国经济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而实现营林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着重探讨一下科学营林工作的新思路。
1.科学营林的常用方法
1.1植苗法
植苗造林是把苗圃培育的苗木栽到造林地上的方法。它是目前生产上广泛应用的造林方法。适宜条件。植苗造林的应用条件,基本没有什么限制,尤其在干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流动沙地或半固定沙地,极易滋长杂草的造林地,容易发生冻拔害的造林地以及鸟兽害严重地区和播种造林不易成功的地块,采用植苗造林更为可靠。植苗造林可分为裸根苗栽植和带土苗栽植两类。当前,大面积造林主要采用裸根苗。裸根苗栽植指苗木根部不带土团的栽植方法。目前,除部分平原地区、草原和沙地采用机械化植苗外,大部分地区多用于手工栽植。人工植苗常用的方法有穴植、靠壁植和缝植等方法。
1.2分殖法
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干、枝、根等)或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造林技术简单,操作容易,成活率较高,幼树初期生长较快,而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但要求有立地条件较高的造林地,同时分殖造林材料来源,受母树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的限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如松树、杨树、柳树等。
1.3播种法
播种造林法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如橡栎类、核桃、和山杏等大粒种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块状播种、穴播、缝插、条播和撒播等。播种前的种子处理包括消毒、浸种和催芽等措施,对保证春播,早出芽,增强幼苗抗旱能力,减少鸟兽等危害极为重要。
2.开展科学营林工作的新思路
2.1优化林业产品结构
科学营林工作要想实现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借助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契机,不断转变和更新观念,优化营林生产的产品结构,并在经济、生态以及社会三方面利益相协调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对林业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不断优化。首先,在营林生产的种植方面,应不断优化林木品种,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以及借助国外林业生产方面的先进经验,引进容易培植,成活率较高,且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并对森林绿化具有优势作用的林木品种,不仅保证营林生产自身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且对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意义。其次,在营林生产的市场环节,应加大林木产品的开发力度,尽量实现产品的深加工,避免让林木直接以低层次原料的方式进入市场。比如,当前包括日本等国家都从我国进口的一次性卫生筷,经过简单加工便进入市场,极大浪费了林业资源,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尽量减少这种产品生产方式。再次,在营林生产的附加值开掘方面,应加快林业绿化并同步促进林业旅游业发展的步伐,通过林木品种的优化配置,并加之花卉园艺的同步培育,开发营林生产的旅游市场,既能对环境美化和保护产生积极意义,又能通过陶冶人的情操产生积极的社会意义。
2.2加大产品科技含量
21世纪的科学营林生产以及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增加科技投入,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而科学的发展模式才会可持续。应加大营林生产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加快有关营林生产科技理论的研究步伐,以更好地指导营林生产,促使营林生产逐渐迈向更高的层次,提高科技含量,实现科学发展。另一方面,引进一些借助高科技培育出的林木产品,并聘请相关的技术专家,加强对营林生产的具体指导,保证营林生产沿着一条良性健康的轨道实现长远发展。营林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增加了,才能通过不断培育出更具有经济价值以及社会和生态效益的产品,来不断促进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3完善林业法律制度
首先,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中,体现了实现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但整体而言,一则没有其他相关的具体到科学营林工作的法律法规;再则我国现行的林业法律在完整性上还存在一定疏漏,一方面没有将林业生态保护放到一定的高度加强重视,另一方面,在法律责任以及履行程序等方面还存在含糊之处,对于违背林业生态发展规律,乱砍滥伐林木或者仅为获取眼前经济利益,而违反科学营林发展思路的行为,还缺乏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予以制约和规范。其次,还缺乏科学的林业生态评价机制,对如何通过正确审视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和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检验营林生产是否站到一定高度,从大局出发进行生产规划,实现了其与林业生态双方的可持续发展,还缺乏健全的评价机制。由此,也就无法正确衡定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通过良好的关系协调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点和方式,也就无法对二者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2.4加强营林队伍建设
按照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原则,提高营林队伍政治、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增强市场观念,提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积极培育耕耘绿色做使者,建设生态当先锋的职业理念,努力建立一支崇尚科学,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爱岗敬业营林队伍。
2.5强化地方林业管理
要强化地方林业管理,继续理顺好地方林业管理关系,积极与林业厅沟通和联系,反映地方林业实际困难,争取省厅增加投入和政策支持。加强生产建设项目管理,把质量搞上去,用项目的高质量赢得上级的信任,把建设资金花好,不准挤占、挪用和串项。加大监管力度,组织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和稽查,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科学营林事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正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营林工作全局,扎实工作,为建设生态良好、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林区而继续努力! [科]
【参考文献】
[1]王海东.关于营林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J].才智,2011,07.
“包子效应”的关键因素是:作为题材的包子,与作为主题的“亲民理念”,或者说“群众路线”。发酵的模式基本上是往两个方向走:
一、转换题材,保持主题。即将“吃包子”换成其他可以表现“群众路线”的新内容,比如“坐地铁”。于是记者便在地铁站“偶遇”官员;在公厕看见官员亲自来打扫卫生;在农户家中看到官员劈柴烧水,还拍了照,有图有真相。
我个人觉得让书记们打扫公厕,实在太屈才了,那是环卫工人该干的活。天天到农户家烧水也没有必要。但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多坐地铁、公交上下班,少开点公车,倒是应该的。就算不为“三公”消费心痛,少排点尾气少制造点雾霾,也是功德无量。你只让记者在地铁站“偶遇”一次,还不太“群众路线”嘛,哪一天我们群众经常在地铁遇见官员,那才是真正的“群众路线”。
二、题材依旧,主题另外发挥。即同样吃包子,最好还是庆丰包子铺出产的包子,最好是习大大吃过的那个套餐。至于吃包子的主题,那就丰富多元了,有人是出于好奇,有人是想过把瘾,当然有人是见贤思齐焉。总之最近一个月我们大家都发现吃包子的中国人多起来了,包子在中国的号召力第一次超过了饺子。
最新的消息:江苏“两会”的午餐也是吃包子。新闻是这么说的:“午餐每桌只提供两道固定菜食:一笼最近很红的庆丰包子和一锅杀猪菜。服务人员介绍,这里的庆丰包子是正宗的,而且和习近平吃的一样,也是猪肉大葱馅的。不过,为了提倡节约避免浪费,所有的包子都比正常销售的小了一号。”
吃包子是好事儿,起码比较节俭。不过也有网友有疑问:“节俭也不能搞教条,天天吃包子,即便有14种馅,那也让人吃厌了。”但更大的疑问还在后面:庆丰包子铺“掌柜”朱玉岭出来澄清:没有听说过我们给江苏供货,而且也没有任何授权、没有提供配馅儿。这一下,江苏方面就有点难为情了,媒体评论说:“有一种包子叫庆丰,有一种恶俗叫跟风,有一种侵权叫山寨。”
包子是好东西,吃多了山珍海味的人,也应该多吃点五谷杂粮了,又何必非要“庆丰”那一款的呢?
翘班族
释义:现在的很多精英人士都乐意在工作时间玩一会儿“翘班”。当然,这种“翘班”不是要离开工作岗位,而是在心里给自己放一会儿小假,让自己磨一会儿“洋工”。紧张的上班生活中偶尔使点无伤大雅的小性子,其实也是调节职场倦怠心情的一剂良药。
屏幕近视
释义:指长时间待在室内盯着小屏幕看而导致的近视。有网友说:我不是在电脑旁边看手机,就是拿着手机在看电脑。因为便携式设备和无线网络的普及,人们似乎越来越离不开这些屏幕了。于是,长时间盯着各类屏幕成为家常便饭,随之而来的近视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了。
电子情敌
释义:电子情敌是高科技带来的副产物,各种现代即时沟通工具,缩短了空间距离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拉大了心理距离。通讯工具可以帮助恋人们了解彼此一天24小时的作息时间,但是面对着冰冷的机器设备,少了深入谈“心”的愿望。
红眼动车
记:汶川地震发生在山区,诱发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加重了人员伤亡并极大地阻碍了救助安置工作。而除了对人的救助安置,为什么还需要关注生态系统的受损情况呢?您能否用事实来说明这一问题?
欧阳志云(以下简称欧阳):汶川地震灾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坡陡,滑坡、崩塌、泥石流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该地区还是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区:
第一、地震灾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岷江、沱江、涪江的源头,更是成都平原的水源涵养区,每年为成都平原提供约250亿立方米水资源,为成都平原的水安全提供了保障。灾区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在水土保持、固碳、预防和减轻滑坡与崩塌的危害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地震灾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5多种,包括我国特有的动植物物种大熊猫、金丝猴、珙桐等,其中70%的野生大熊猫都生活在灾区内,不仅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
第三、地震灾区景观资源独特,风景名胜分布集中,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灾区及其周边地区有自然遗产4个,文化遗产11个,其中,拥有都江堰-青城山、九寨沟-黄龙、邛崃山系(卧龙)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3处,是国内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地区,也是国内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地区,是我国乃至国际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第四、地震灾区的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还是当地一些老百姓的重要经济来源,有的占到家庭收入的50%—60%。
这次地震导致近200万亩森林、草地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以及100多万亩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的丧失。地震导致的生态破坏十分严重。这绝不只是一种学术上的讨论。
记:请您谈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欧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给人类提供利益,包括提供食品、木材、薪柴、中草药、水资源等产品,土壤保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等调节功能,营养物循环、有机物生产、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命支持功能,以及文化服务功能,而这些都是与人的生活直接相关的。从链条上面来看,次生灾害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变化,首先导致支持功能的丧失,进而使产品提供功能、调节功能和文化功能的丧失。如森林的破坏,自然会导致其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能力的丧失,其森林景观的美学功能和旅游价值也随之丧失。
记:我们从一些航片和卫片上看到震区确实是满目疮痍,和震前一片葱郁的森林景观已大为不同,这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带来哪些破坏性影响?
欧阳:一个地区生态系统被破坏,会导致一系列不利的影响,生态系统结构的破坏,会导致一些生态过程丧失,如有机物生产、蒸腾作用、营养物质的循环将因此而丧失,同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碳固定,以及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的功能也会随之丧失。
地震还导致了严重的森林景观破碎化,景观破碎化往往会严重阻碍生态系统原有水文过程、物种迁移过程,尤其会使一些中大型动物在被隔离的栖息地中无法完成其生活史,从而可能导致局部种群的丧失和灭绝。
记:最初您是怎样注意到生态系统受损的情况,并在较短时间内做出反应的?
欧阳:地震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逐渐了解的过程。得知地震后我的第一反应还是关心对人和对圈养大熊猫安全,没有意识到地震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山崩地裂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两三天后我注意到一些航拍的镜头上有很多滑坡,出于专业的敏感,我看到了生态的破坏,但也只是开始有了个生态破坏的印象。
当时我们很想了解生态破坏的情况,但一直插不上手,因为那时救人还是第一位的。5月23日,科技部组织专家考察,其中包括生态破坏部分,我当晚赶回北京并准备卧龙的材料,主要是利用震后卫片及航片和灾前的片子做对比,从而分析生态破坏的情况。由于这次大地震发生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对地震导致的生态破坏还了解不多,即使我们拿出来的一些资料也只是初步的,非常有限,这也是得益于在此之前我们对当地的生态状况以及生态价值和地位等比较了解。这时对地震对生态破坏情况还完全没有现场的直接感受。
5月底我到都江堰和汉旺去考察,看到了一些严重的山体垮塌,但由于道路不通无法靠近,而且当时还是忙于救灾防疫。虽然还没有看到最真实的状况,但迫于当时决策层对这方面信息的紧急需要,回来后,我们汇集各种数据和资料主要卫星遥感数据和航片进行分析,到了6月14日,我们完成了地震生态破坏评估报告,生态评估结果表明,地震导致了非常严重的生态破坏,形成了覆盖10个县的生态破坏重灾区,而且我们明确了哪些区域生态损失最严重。评估报告出来后给了环保部、科技部、林业局和科学院,还给中央递交了报告的结论,马上“生态重灾区”这词也开始用起来了。
一直等到9月份,到汶川路通了,我们进去全面跑了一次,震区尤其是映秀周边植被损毁的状况使我们非常震撼,没想到那里的山体崩塌如此严重,地震中心区森林受到毁灭性的破坏。这和看航片和卫片时感觉还是不一样,看片子时看到的是在一个大背景里面的损害,看不见具体的,总有点居高临下的感觉,还是理性的判断分析情况;可是真正在现场看到的时候,山那么高,人显得那么渺小,实在太震撼了。这次跑下来,印证了我们的前期判断,以前根据卫片和航片确定的重灾区基本上还是准确的。到这个阶段,我对震后生态破坏才有了理性和感性这两方面的认识。
记:我们听到一种说法,认为这12万公顷森林的破坏对全国来说不会有太大影响,仅是局部问题。您是怎样看这一问题的?
欧阳:12万公顷的森林面积对全国来说可能不大,但是对当地来说几乎就是全部了。在10个生态破坏重灾县里,彭州就损失了25.7%;自然保护区也是这样,白水河保护区损失47.8%,龙溪虹口保护区损失32%,几乎就是一半都损毁了。此外,地震影响区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占全部大熊猫栖息地的60%,生活有70%野生大熊猫种群,如果针对大熊猫,这绝不是局部而是整体了。
记:从您的描述来看,生态系统受损一方面给该地区的人及野生动植物带来了巨大损失,另一方面也会对区外产生影响。对区外会有哪些影响呢?
欧阳:这次地震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还会导致新的生态破坏。除了大量的滑坡体,由于森林破坏导致的裸露地表面积大,水土流失会加剧,被震松的表土的可蚀性会增大,这也会加剧水土流失,造成河流、湖泊和水库的泥沙淤积,主要是对长江中下游影响比较大,三峡水库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记:地质专家们认为此次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将是一个长期过程,您能谈谈这种长期的生态影响将是什么?如何应对?
欧阳:地震造成生态破坏,实质上是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生态破坏。由于地质导致岩石和土壤环境的改变,引发山体的崩塌和滑坡,据地质专家估计,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可能要持续10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我们可以预计这次地震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也会随着地质灾害的发生而持续10年或更长时间。我们在用遥感数据分析地震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情况时已经发现:8月份地震导致生态破坏的面积大于地震刚发生不久的5月下旬生态破坏的面积。现场考查也发现,在地震发生后的6-7月份,有大量新发生的滑坡和泥石流,而且新的滑坡和泥石流还在发生,还在加剧生态系统的破坏。
前面谈到,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将对发生区的生态系统结构带来毁灭性的破坏,进一步会导致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的丧失
地震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水土保持、水涵养、栖息地的影响都是长期的,比如栖息地因为人工砍伐被破坏,需要30-50年才能恢复,而地震造成的破坏则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恢复,对大熊猫来说有些栖息地可能已经永远丧失了。地震对四川盆地及长江干流的长期影响和生态效应还不能确定。但可以肯定的地震导致的水土流失加剧和水源涵养下降,将会对岷江、沱江等源于导致灾区的河流造成不利影响,对沿河建设的水库和水电站带来不利影响。
针对地震可能持续的次生地质灾害及其生态破坏,我们需要进行动态应对。在对人民生命财产有威胁的地方,就需要人工干预;动物交流的廊道等也应通过人工干预加快恢复的速度;如果针对某种生态功能的恢复还是应以自然恢复为主。
记:汶川地震把地质和生态的密切关系展现出来,但人们习惯于将次生地质灾害归之为地质问题;而谈到生态系统时一般都是考虑野生动植物等比较多。这二者应该是什么关系呢?
欧阳: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组分,阳光、土壤、水等非生命系统也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生态系统非生命组分是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组分赖以发展的基础。地震导致土壤非生命部分的破坏,也使整个生命系统损毁。地质过程与生态系统格局是紧密相关的,从大尺度来看,我国目前的东部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西部以草地为主和青藏高原从低海拔的森林到高海拔的草地垂直特征等生态格局就是长期的地质过程(如青藏高原隆起)所造成的。在中尺度来看,地质过程引发的造山运动,改变了地球表面形态,形成山地、平原等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生境条件,从而发育有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小尺度来看,像汶川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至少在短期内造成的灾区的生态系统破坏和生态格局的改变,如将森林摧毁成为裸地。
记:从学科角度讲,汶川地震对于生态学来说提供了哪些新的认识和发展空间?对于科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欧阳:这次地震之后,我们对生态和地质运动之间关系的有了新的认识。地震本身的生态破坏可能不是很大,但地震所引起的地质灾害,确切地说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导致的生态破坏却十分严重,。地震后,持续相当长时间的次生灾害还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应值得生态学工作者的关注。
该地区在过去不到100年的时间内,发生了三次大地震,但依然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地震对野生动植物的长期影响是什么?自然灾害跟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强烈的自然干扰与生物物种的丰富关系如何?这对生态学工作者来说可能也是很有意思问题。这就要进行大范围的长期监测,我们应该开展汶川地震后生态系统自然恢复过程的长期监测研究,为今后生态学工作者留下一些可靠的生态系统物种构成的本底数据和演变过程的数据,为揭示自然灾害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奠定基础。
另外,也进一步认识了遥感技术对生态研究的意义。遥感对表面破坏能够看得到,但我们是否能够改善遥感技术使之对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及生态过程也能进行监测?可以在生态监测的技术方面做出研究和改善。
【营林工作的生态效应论文】推荐阅读:
营林生产工作总结11-29
浅论现代林区的营林方法与措施06-22
合作开发营林协议书12-09
生态环境优化的工作方案07-28
关于文明生态建设工作的总结10-21
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的发言11-23
在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动员会上的讲话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