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面平行的性质作业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线面平行的性质作业

线面平行的性质作业 篇1

[基础练习]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一直线与平面平行,则它与平面内任一直线平行

B 一直线与平面平行,则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C 一直线与平面平行,则平面内有无数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它们在平面内彼此平行

D 一直线与平面平行,则平面内任意直线都与已知直线异面

2.若直线l与平面α的一条平行线平行,则l和α的位置关系是()

AlB l//C l或l//D l和相交

3.若直线a在平面α内,直线a,b是异面直线,则直线b和α平面的位置关系是()

A.相交B。平行C。相交或平行D。相交且垂直

4.下列各命题:

(1)经过两条平行直线中一条直线的平面必平行于另一条直线;

(2)若一条直线平行于两相交平面,则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3)空间四边形中三条边的中点所确定平面和这个空间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都平行。

其中假命题的个数为()

A0B 1C 2D

35.E、F、G分别是四面体ABCD的棱BC、CD、DA的中点,则此四面体中与过E、F、G的截面平

行的棱的条数是()

A.0B 1C 2D

36.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充要条件是

A.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B。直线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

C.直线与平面内的任一直线都不相交D。直线与平行内的无数条直线平行

7.若直线上有两点P、Q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则直线l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是()

A平行B相交C平行或相交D 或平行、或相交、或在内

8.a,b为两异面直线,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过不在a,b上的任何一点,可作一个平面与a,b都平行

B 过不在a,b上的任一点,可作一直线与a,b都相交

C 过不在a,b上任一点,可作一直线与a,b都平行

D 过a可以并且只可以作一个平面与b平行

9.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过平面外一点可作无数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

(2)若直线l,则l不可能与α内无数条直线相交()

(3)若直线l与平面α不平行,则l与α内任一直线都不平行()

(4)经过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的平面平行于另一条直线()

(5)若平面α内有一条直线和直线l异面,则l()

10.过直线外一点和这条直线平行的平面有个。

11.直线a//b,a//平面α,则b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是。

12.A是两异面直线a,b外一点,过A最多可作个平面同时与a,b平行。

13.A、B两点到平面α的距离分别是3、5,M是的AB中点,则M到平面α的距离是。

14.P为平行四边形ABCD外一点,E是PA的中点,O是AC和BD的交点,求证:OE//平面PBC。

15.求证:如果一条直线和两相交平面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就和它们的交线平行。

[深化练习]

16.ABCD是空间四边形,E、F、G、H分别是四边上的点,它们共面,并且AC//平面EFGH,BD//平面EFGH,AC=m,BD=n当EFGH为菱形时,AE:EB=.17.用平行于四面体ABCD的一组对棱AB、CD的平面截此四面体

(1)求证:所得截面MNPQ是平行四边形;

(2)如果AB=CD=a,求证:四边形MNPQ的周长为定值。

C

18.已知P、Q是单位正方体ABCD-A1B1C1D1的面AA1D1D、面A1B1C1D1中心。

(1)求线段PQ的长;

(2)证明:PQ//平面AA1B1B。

DD

[参考答案]

线面平行的性质作业 篇2

分析:线面平行的证明用几何法和向量法都可以去证,本题也不例外,题目虽很简单,但其证明方法却包罗了线面平行的主要的证法.

证法1:(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来证)

连接B1C,根据正方体的性质知,B1C//A1D

因为M、N分别是C1C、B1C1的中点,

所以MN//B1C,所以MN//A1D

又因为MN平面A1BD,A1D⊂平面A1BD

所以MN//平面A1BD.

证法2:(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来证)取C1D1的中点G,连结NG,MG,则根据正方体的性质得,MN//B1C,B1C//A1D,所以MN//A1D

同理可得,MG//A1B

所以平面A1DB//平面NMG,

又因为MN⊂平面NMG

所以MN//平面A1BD.

证法3:(用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来证)

如图2,建立直角坐标系,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D(0,0,0),B(a,a,0),A1(a,0,a),M(0,a,),N(,a,a),

所以

设存在实数

所以存在实数x=,y=0,使得成立,

所以与,共面

又因为MN平面A1BD

所以MN//平面A1BD.

证法4:(用共线向量定理来证)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因为M、N分别是C1C、B1C1的中点,

又因为MN平面A1BD,A1D⊂平面A1BD

所以MN//平面A1BD.

线面平行的性质作业 篇3

类型一:直线与平面平行的证明

【例1】 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点在底面A1B1C1上的射影是正△A1B1C1的中心.E为侧面BB1C1C对角线BC1上一点,且BE=2EC1,

证明:OE∥平面AA1C1C.

分析 (1) 从“量”上分析:①从BE=2EC1知E是一个三等分点(离C1较近);②从正△A1B1C1,O是△A1B1C1的中心,知O是△A1B1C1的重心,隐含O是B1C1边上中线的一个三等分点,与E点有遥相呼应之感;

(2) 从“形”上分析:由相似三角形的原理知延长CE与B1C1的交点必是B1C1的中点H,从而根据重心知识知A1、O、H共线,这样可形成△A1HC;同时可联想B1C1的中点是建立联系的纽带;

(3) 从方法上分析:应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设法在平面内找到平面外的直线OE的平行线,俗称“找线法”。

证明 连接CE并延长,交B1C1于点H,因为BC∥B1C1,BE=2EC1,所以△BCE∽△C1HE,且BC=2C1H,所以H点为B1C1的中点.

又因为点A在底面正△A1B1C1内的射影点O是△A1B1C1的中心,所以O是△A1B1C1的重心,显然A1、O、H共线.且A1O=2OH.

在△HCA1中,CE=2EH,A1O=2OH,所以△HEO∽△HCA1,所以EO∥CA1.又EO平面AA1C1C,CA1平面AA1C1C,所以OE∥平面AA1C1C.

点拨

(1) 从图形上可联想有一个三角形,过OE且与平面AA1C1C有一条交线,故联想到B1C1的中点;

(2) 在添加辅助线时,易出现错误.如:连CE交B1C1于H点,连A1、O、H等形式的错误;

(3) 除用判定定理证明外,也可以构造平面与平面AA1C1C平行,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来证明。

总结:证明线面平行的方法有:定义法、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等方法,常用的是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类型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证明

【例2】 已知四棱锥PABCD的底面ABCD是等腰梯形,AD∥BC且BC=2AB=2AD=2,侧面PAD是等边三角形,PB=PC=2,求证:PC⊥平面PAB.

分析 (1) 从“量”上分析:底面的等腰梯形中,可得出其他的基本关系,作AH⊥BC垂足为H,知BH=12,故易知∠ABC=60°,在△ABC中由余弦定理易知AC=3,在△PAC,PA=1,PC=2,AC=3,易知PC⊥PA;在△PBC中,PB=2,PC=2,BC=2,易知PC⊥PB;

(2) 从“形”上分析:应联想到PC应垂直平面PAB中两条相交的直线

PB,PA,AB中的其中两条即可,可联想连接AC,用勾股定理证明;

(3) 从方法上分析:应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设法在平面PAB内找到与PC垂直的两条相交直线。

证明 由条件易知在△PBC中,PB=2,PC=2,BC=2,故PB2+PC2=BC2,即∠BPC=90°,故PC⊥PB.在等腰梯形ABCD中,

由BC=2AB=2AD=2,得BC=2,AB=AD=DC=1,

作AH⊥BC于点H,得BH=12,所以在Rt△ABH中,∠ABH=60°;

又在△ABC中使用余弦定理知:AC2=AB2+BC2-2AB•BC•cos∠ABC=3,

所以在△APC中,PA=1,AC=3,PC=2,满足勾股定理,即∠APC=90°,即PC⊥PA,

由上可知PC⊥PA,PC⊥PB,PA∩PB=P,所以PC⊥平面PAB.

点拨

(1) 本题从找线出发,联想到要证PC⊥PA与PC⊥PB,而PC⊥PA是本题的一个难点;

(2) 本题最终在△APC中利用勾股定理证得PC⊥PA,亦可以通过AB⊥平面PAC,证得PC⊥AB得到。

总结:证明线面垂直的方法有:定义法、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法、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等方法,常用的是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魏相

类型三:利用线面平行、垂直的性质的探索性问题

【例3】 已知三棱锥PABC中,△ABC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PC⊥平面ABC,PA=22,E为PB的中点,F为AC的中点,试在线段PC上找一点Q,使得AE∥平面BFQ.

分析

(1) 从“量”上分析:△ABC为正三角形,PA=22,易得PC=2;从而知PB=22;

(2) 从“形”上分析:AE平面PAB,且AE∥平面BFQ;△P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同时可以联想在平面BFQ内有一条与AE平行的线;

(3)从方法上分析:利用线面平行的性质,通过线面平行得出线线

平行,从而确定Q点的位置。

解 因为△ABC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所以AC=2;

又因为PC⊥平面ABC,AC、BC平面ABC,所以PC⊥AC,PC⊥BC,所以△PAC为直角三角形,所以PC2=PA2-AC2=4,即PC=2,所以△PBC是以C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不妨在PC上取一点Q,假设满足AE∥平面BFQ,则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连接CE交BQ于点H,连接HF,作出平面AEC.因为AE∥平面BFQ,

AE平面AEC,平面AEC∩平面BFQ=FH,所以AE∥FH;

显然在△AEC中,F为AC的中点,所以H为EC的中点.

过E作EG∥BQ,交PC于点G;

在△CEG中,HQ∥EG,H为EC的中点,所以Q为GC的中点,故GQ=QC;

在△PBQ中,EG∥BQ,E为BP的中点,所以G为PQ的中点,故GQ=PG;

所以PG=GQ=QC,故Q为PC的一个三等分点且靠近C点;因为PC=2,所以QC=23.

点拨 (1) 取Q点形成平面BFQ,利用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得AE∥FH,从而知H为EC的中点;

(2) 在△PBC中求Q的位置,除了用本题的方法外,还可以把△PBC平面化,利用解析几何知识建立直角坐标系,求出Q点的坐标,从而确定Q的位置;

(3) 学理科的同学还可以通过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通过求Q的坐标,确定Q的位置。

总结:线面平行的探索性问题常用的解题步骤是:(1) 假设点在某处;(2) 利用线面平行的性质得出线线平行;(3) 通过线线平行确定点的位置。

【例4】 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中,

BC=2AB=2AC=2,CC1=1,D为B1C1的中点,

线面平行的判定的教学反思 篇4

武义二中张诚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中,平行时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应用较多。本节课通过学习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为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定价转化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将直线与平面平行问题依次转化为两直线平行、直线与平面平行的问题。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引导发现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现就课堂教学情况结合教学设计反思如下:

一、复习引入部分

在复习回顾过程中,我首先提出了两个问题:即让学生回顾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说出直线与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我认为数学学习实际上也是数学语言的学习,所以在这里,我引导学生一方面回顾了前面的知识,一方面又引导他们用文字表达、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表达。通过课后反思,我觉得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如果在一开始提出问题时,就利用多媒体投影出三个生活当中的实际例子(比如说旗杆与地面、跑道上的白线与地面和日光灯与天花板等),这样学生应该会马上回忆起直线与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这样给出了直观的有实际模型,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这三种关系的图形语言。

新课标提倡数学教学应当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数学问题情景中,新的需要和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产生了认知冲突,这种认知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合适的问题情景,成为诱发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因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就要注意教材各部分内容的衔接,不仅要分析教材,更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判定定理讲解过程

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讲解设计中,我让学生先观察实例,再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最后通过增加条件,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判定定理。同时,我要求学生会用三种语言(文字、图形、符号)来表达这个判定定理,并和学生一起去分析定理中的三个条件。讲解后,我设计了三道判断题,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自己去发现判定定理中的三个条件都是不能少的,缺少一个结论均不成立。课后,我反思这里觉得,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直接将三个条件投影出来,然后依次擦去一个或者两个条件,让学生自己去证明结论是否仍然成立。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采用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学生体会知识获得的喜悦,自己做出来的才是印象最深刻的。

《线面平行的判定》课后教学反思 篇5

一、在探究问题上,我首先列举了实际生活中的两个例子,一个是门旋转问题,一个是镜子旋转问题。

通过这两个例子,使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线面平行。然后再课件中,通过学生观察平面外一条直线和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让学生来思考面外这条线和这个面是否平行。这个问题对于初学者是有难度的。我特意在这个班做了一些铺垫。应该说许多学生还是能够马上回答出来的。

二、探究之后是定理内容的`总结及应用。几个比较好的.小地方是:

(1)及时强调了定理内容的三个要点并在做题步骤中一直进行强调,使学生把握住了做题的关键;

(2)在黑板上进行了例题1的规范步骤的板书,并一直保留着这块板书,使学生有依可循;

(3)让学生上黑板进行板书,对学生的做题程度进一步掌握,并及时发现解决了一些问题(这一点似乎每个老师在开课的时候都有这个环节)。

不足之处:

(1)最后一道练习题只是把思路给学生说了说,然后是作为课后作业给布置下去的,这一点需要改进一下,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时间上没控制好,因为开头花的时间有点多,导致最后时间不够用了,前松后紧;

(2)最后的当堂练习如果给学生只是检测2个题会更好一些,时间上也更充裕,特别是第三题有点难度,导致有点拖堂;

线面平行判定教学设计 篇6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接下来我将从这几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内容:

一、前期分析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A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的第一课时,是学习了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以后,进一步研究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行关系是本章的重要内容,线面平行是平行关系的初步,也是面面平行判定的基础,而且还映射着线面垂直的有关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地位至关重要.

教学对象:

学生通过对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学习,初步理解了空间中点、线、面及位置关系,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待提高。

由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和平面平行关系判定的形成过程;

(通过直观类比、探究发现来突出重点)

难点: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分组讨论、设计练习等教学手段来突破难点)

这样确定重点,既能夯实“双基”,又凸现了掌握知识的三个层次:识记、理解和运用.而公式推导用到了多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并能较灵活运用判定定理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线面平行探索过程,掌握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探究问题为中心,感受线面平行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在平面内,相交、平行 m,l,问题:怎样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呢?

根据定义,判定直线与平面是否平行,只需判定直线与平面有没有公共点.但是,直线无限延长,平面无限延展,如何保证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呢?

(二)研探新知

1、观察

①当门扇绕着一边转动时,门扇转动的一边所在直线与门框所在平面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②将课本放在桌面上,翻动书的封面,封面边缘所在直线与桌面所在平面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问题本质:门扇两边平行;书的封面的对边平行 从情境抽象出图形语言

探究问题:

平面外的直线a平行平面内的直线b ③直线a,b共面吗? ④直线a与平面相交吗?

课本P55探究

学生思考后,小组共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

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已知:已知:m,l,m//l 求证:l∥ α

证明:假设l不平行αl,∵∴l与α相交,设l ∩α=P,则点P 于是l和m异面,这和l∥m矛盾,∴ l∥ α。

a

b

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

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简记为: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符号表示:

∥α a∥b

问题:怎么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

1、定义法

2、判定定理

2、典例

例1 课本p55求证:空间四边形相邻两边中点的连线平行于经过另外两边所在的平面。分析:先把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要求已知、求证、证明三步骤,要证线面平行转化为线线平行EF//BD

已知: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的中点.求证:.EF//平面BCD。证明:连接BD,因为AEEB,AFFB,所以EF//BD(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因为EF平面BCD,BD平面BCD,由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得EF//平面BCD

点评:该例是判定定理的应用,让学生掌握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化归思想。变式训练 :如图,在空间四面体ABCD中,E,F,M,N分别为各棱的中点,变式一(学生口头表达)

B

C

①四边形EFMN是什么四边形?(平行四边形)②若ACBD,四边形EFMN是什么四边形?(菱形)③若ACBD,四边形EFMN是什么四边形?(矩形)变式二

①直线AC与平面EFMN的位置关系是什么?为什么?(平行)②在这图中,你能找出哪些线面平行关系? 点评 :再次强调判定定理条件的寻求

2、如图,已知P为平行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M为PB的中点,求证:PD//平面MAC.

证明:连接AC ∴PD//MO.

∵PD平面.

点评:本题利用了初中几何中证明平行的常用方法中位线

C D变式训练:1.如图,长方体A BA  B  C  D  中,(1)与AB平行的平面是 ABCDCCDD;

(2)与A A 平行的平面是平面平面C CDD;(3)与AD平行的平面是BBCC

2.已知E、F分别为正方体ABCD-A1B1C1D1棱BC、C1D1的中点,求证:EF ∥平面BB1DD

1【作业布置】

1、教材第62页习题2.2 A组第3题;

线面平行的性质作业 篇7

一、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

1、条件的正确填写:

(1)由线线垂直证明线面垂直的训练:

①如左图:由5个条件:可证:AB⊥平面PDC

②如左图:由5个条件:可证:AP⊥平面PBC

③如左图:由5个条件:可证:BC⊥平面PAC

(2)由线线垂直证明线面垂直的训练:2个条件

①如左图:∵PA⊥平面ABC,∴PA⊥BC

②如左图:∵,PC平面PAC ∴BC⊥PC

③如左图:∵PE⊥平面,∴PE⊥AF

④如左图:∵⊥平面PAB,∴EF⊥AB

⑤如左图:∵⊥平面,∴AF⊥BC2、简单的证明题:

(1)已知:如图,PA⊥AB,PA⊥AC,(2)已知:如图,PA⊥AB,BC⊥平面PAC,求证:PA⊥BC。求证:PA⊥平面ABC。、中等的证明题:

(1)如图,在三棱锥VABC中,VAVC,ABBC,求证:(2方体中,)正O为底面ABCD中心,.VBAC求证:BD平面AEGC

(3)AB是圆O的直径,PA⊥AC, PA⊥AB,(4)AD⊥BD, AD⊥DC,AD=BD=CD,∠BAC=60°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篇8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课时)公安县胡家场中学  刘小平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第一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能力目标]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和性质的过程,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推理能力。[情感目标]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合作交流的习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教学用具:CAI课件、剪刀、学生用三角板、透明胶布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播放投影:让学生走进央视栏目“开心辞典”节目现场,观察图形。[学生活动] 观看影片后抢答问题:你看到了哪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师:是的,各式各样的图案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变得如此美丽,那么,请你用两个相同的300的三角板,看能拼出哪些图案?[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交流,拼出下列图案:师:同学们所拼的图形中,除了有我们刚学过的三角形,还有很多四边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四边形,探索四边形的性质。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1、问题(1):你能用同样的方法得到四边形的纸片吗?      [教师活动] 演示课件,将一张纸对折,剪下两个叠放的三角形纸板。[学生活动] 按照课件的演示,两个同学合作,叠、剪、拼。2、问题(2):你拼出了怎样的四边形?[学生活动] 小组交流合作,展示交流的结果。[教师活动]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图形:                                              (甲)            (乙)3、问题(3):为什么我们把(甲)图叫平行四边形,而(乙)图不是平行四边形呢? [学生活动] 认真观察、讨论、思考、推理。[教师活动] 鼓励学生交流,并是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着平行四边形。并指出: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连成的线段叫它的对角线。记作:    ABCD。     读作: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篇9

学习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三个特征(即性质定理),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2.理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与应用

学习难点

平行线性质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引入课题

如右图,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建于公元1173年,为8层圆柱形建筑,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塔高54.5米.

目前,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小的角为85º,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大的角是多少度?

由此得出本节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2.复习回顾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

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二、交流合作、探索发现

合作交流一:

看课本第11图7—10。猜一猜∠1和∠2相等吗?还有别的方法吗?

图中还有其它同位角吗?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是不是任意一条直线去截平行线a、b所得的同位角都相等呢?

[结论]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符号语言:∵a∥b,∴∠1=∠2.合作交流二:

如图:已知a//b,那么2与 3相等吗?为什么?

[结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符号语言:∵a∥b,∴∠2=∠3.1 1 2

2合作交流三:

如图,已知a//b,那么 2与4有什么关系呢? [结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符号语言∵a∥b,∴ 2+  4=180°.三、师生互动、典例示范

【大屏幕】例1如图,已知直线a∥b,∠1 = 50,求∠2的度数.变式1.已知条件不变,求∠3,∠4的度数?

变式2.如图,已知∠3 =∠4,∠1=47°,求∠2的度数?

四、巩固知识、拓展提高

知识大冲浪(让学生进行选择)1.超越号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B = 600。①求∠C的度数;

②由已知条件能否求得∠A的度数? 2.创新号

如图,在汶川大地震当中,一辆抗震救灾汽车经过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也就是拐弯前后的两条路互相平行.第一次拐的角∠B等于1420,第二次拐的角∠C是多少度?为什么? 3.挑战号

小明在纸上画了一个角∠A,准备去测量它的度数,因不小心将纸片撕破,只剩下如图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延长DC,FE的话,你能帮他设计出多少种方法测出∠A的度数?

最后回到引例.五、梳理知识,颗粒归仓

平行线的性质:由“线”定“角”,平行线的判定:由“角”定“线”。

4a

b

D

A B

C

【课后作业】

班级姓名学号

一、填空题

1、如图1,如果DE∥AB,那么∠A+______=180°,或∠B+_____=180°,根据是______;如果∠CED=∠FDE,那么________∥_________.根据是________.2、如图2,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即拐弯前、•后的两条路平行,若第一次拐角是

150°,则第二次拐角为________.3、如图3,AB∥CD,∠D=80°,∠CAD:∠BAC=3:2,则∠CAD=_______,∠ACD=•_______.A

B

A

F

E

B

D

CD

(1)(2)(3)

4、完成下列推理过程.

(1)如图4-1,∵DA∥BC,AE∥BC(已知),∴D、A、E在同一条直线上()

(2)∵AB∥CD,CD∥EF(已知),∴______∥_______().

4-14-

3(3)如图4-3,DE∥BC,点D、A、E在同一条直线上,求证:∠BAC+∠B+∠C=180°,证明:∵DE∥BC()∴∠1=∠B,∠2=∠C().∵D、A、E在同一直线上(已知),∴∠1+∠BAC+∠2=180°(),∴∠BAC+∠B+∠C=180°().

二、选择题

5、下列说法:①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④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其中是平行线的性质的是()A.①B.②和③C.④D.①和④

6、如图1,AB∥CD,AD,BC相交于O,∠BAD=35°,∠BOD=76°,则∠C的度数是()A.31°B.35°C.41°D.76°

7、如图2,AB∥EF∥CD,EG∥BD,则图中与∠1相等的角(∠1除外)共有()• A.6个B.5个C.4个D.3个

8、如图3,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下列各式不一定正确的是()A.∠1+∠2=180°B.∠2+∠3=180°C.∠3+∠4=180°D.∠2+∠4=180°

D

E

F

A

GB

(1)(2)(3)

四、解答题

9、如图,已知AB∥CD,∠ABE=130°,∠CDE=152°,求∠BED的度数.10、如图,∠1=72°,∠2=72°,∠3=60°,求∠4的度数.A

B

E

C

43D11、如图,AB∥CD,∠A=60°,∠1=2∠2,求∠2的度数.

b

平行线的性质证明题 篇10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也可以简单的说成: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也可以简单的说成: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这个是平行线的性质

一般地,如果两条线互相平行的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也可以简单的说成: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已知以下基本事实:①对顶角相等;②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③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若同位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平行;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在利用以上基本事实作为依据来证明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时,必须要用的基本事实有①②

①②

(填入序号即可).考点:平行线的性质.分析:此题属于文字证明题,首先画出图,根据图写出已知求证,然后证明,用到的知识由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与对顶角相等,故可求得答案.解答:解:如图:已知:AB∥CD,求证:∠2=∠3.证明:∵AB∥CD,∴∠1=∠2,(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

∵∠1=∠3,(对顶角相等)

∴∠2=∠3.故用的基本事实有①②.3本节是在学生掌握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特征”后的一节巩固和提高的综合习题课,怎样区分平行线性质和判定,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引例:(从实际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探照灯、锅形天线、汽车灯以及其他很多灯具都与抛物线形状有关。如图所示的是探照灯的纵剖面,从位于E点的灯泡发出的两束光线EA、EC经灯碗反射以后平行射出。

试探索∠AEC与∠EAB、∠ECD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你能把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吗?

例题1(一题多证):已知AB∥CD,探索三个拐角∠E与∠A,∠C之间的关系

(E在AB与CD之间且向内凹)

※本题的难点在引导学生添加辅助线构造三线八角及如何利用已知条件AB∥CD。

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有以下四种:

证法一:过点E作MF∥AB

∴∠AEM=∠A

又∵AB∥CD

∴EF∥CD

∴∠MFC=∠C

又∠AEC=∠AEM+∠MEC

∴∠AEC=∠A+∠C

证法二:延长AE交AB于F

∵AB∥CD

∴∠A=∠AFC

又∠AEC=∠C+∠AFC

∴∠AEC=∠A+∠C

证法三:延长CE交AB于F

(略,与证法二类似)

证法四:连接AC

∵AB∥CD

∴∠BAC+∠ACD=180°

即∠BAE+∠EAC+∠ACE+∠ECD=180°

又∠EAC+∠ACE+∠AEC=180°

∴∠AEC=∠BAE+∠ECD

※通过一题多证,加深了学生对平行线的特征的理解和运用。

例题2(一题多变)已知AB∥CD,如果改变E点与AB、CD的位置关系,且∠E、∠A、∠C依然存在,有哪几种情况?请画出图形,并证明

图1中结论,∠AEC+∠A+∠C=360°

证:过点E作EF∥AB

∵AB∥CD

∴EF∥CD

∴∠A+∠AEF=180°,∠FEC+∠C=180°

∴∠A+∠AEF+∠FEC+∠C=360°

即∠AEC+∠A+∠C=360°

图2中结论,∠AEC=∠C-∠A

证:过点E作EF∥AB

∵AB∥CD

∴EF∥CD

∴∠FEA+∠A=180°

∠FEC+∠C=180°

∴∠FEA-∠FEC=∠C-∠A

即∠AEC=∠C-∠A

图3中结论,∠AEC=∠A-∠C

证:过点E作EF∥AB

∵AB∥CD

∴EF∥CD

∴∠FEA+∠A=180°

∠FEC+∠C=180°

∴∠FEC-∠FEA=∠A-∠C

即∠AEC=∠A-∠C

例题3(一题多变)将例1和例2的条件和结论对换,以上结论都成立重点练习近平行线的性质和判断(证明过程略)

图形条件结论∠AEC=∠A+∠CAB∥CD∠AEC+∠A+∠C=360°AB∥CD∠AEC=∠C-∠AAB∥CD∠AEC=∠A-∠CAB∥CD拓展延伸

观察以下二个图形,这些拐角之间的关系有什么规律?

提示:分别过E1,E2,E3……En作AB的平行线即可证得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篇11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总体感觉还可以,主线突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过程和自制教具、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得出并掌握性质,效果比较好。例题能够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练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投影指出错误,规范说理过程,反馈工作做得较到位。但需要改进的地方确是更多的。在得出平行四边形定义的时候花了不少时间让学生回忆四边形的定义,其实是没什么用的,只需把本节课需用到的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带过便足够。直接的引入应该可以更节省时间,把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直接摆出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学生根据学案上的步骤画图时是有些麻烦的,困难在于不理解文字想要表达的意思,不知道该怎样做,这时可以更灵活地利用实物投影给学生做示范,但要注意作图规范(尤其是线段的平移)。性质的探索所花的时间也较长,从三个过程才得出几个性质。其实由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可以一次过把所有的性质都得出,这样学生还是需要动手做,但可以更快地得到结果。引导学生得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时,有学生回答对角相等且互相平分,这时应及时强调一般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是不相等的,即明确指出。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几何语言表示还可以是。另外,因为学生有平行线性质和全等图形的知识铺垫,也可以由两个全等三角形拼出平行四边形,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特征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但这种方法需要严格的推理过程,没有由中心对称得出性质来得形象)。由于性质探索部分花了较多时间,导致练习的时间不够多。应该让学生在练习的时候有更多的时间讨论,说得更多。可把练习的1、2、3题放在例题前,先填空,再学着说理,增强练习的梯度性;第4题作为例题的类型题可放在例题后面,巩固对性质的运用;第5题作为对角线互相平分性质的运用,应更注意提醒学生怎样思考。还可以多加一道综合应用各个性质的题,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性质解决问题。小结部分也做得较匆忙,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应由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内容,把性质按边、角、对角线作归纳,配以图表方便记忆。

上一篇:学美术的报什么专业下一篇:个人工作鉴定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