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文翻译
格式部分
1.图的尺寸是否太大,图的大小一般以一行能放下两个图为宜,图的高度和宽度比例要协调
2.图中各数字,坐标名称,图例等是否清晰
3.图中各曲线是否仅用颜色区分,在转化成黑白二色后是否能区别开来 4.图中各数字,坐标名称,图例等文字是否与正文字号差不多
5.图是否由专业软件自动生成,专业软件导出的图片往往格式奇怪,分辨率不够,能否导出数据再用excel或其它工具自己做图
6.图是否美观,即坐标轴刻度是否太挤或太疏,图是否已删掉边框和底纹 7.图是否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图就基本能知道其意义 8.图编号是否连续
9.表格占用的篇幅是否过大,是否可以重新排布以减少版面 10.表格是否可用图代替 11.表格编号是否连续
12.如果期刊没有特殊要求,参考文献是否按国标2005的要求书写 13.参考文献缩进是否前后统一,左右是否对齐 14.公式中变量是否有单位,在变量说明中是否已说明 15.公式编号是否连续
16.各段字体、段落行距是否一致
17.所有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是否为times类字体 18.文中英文缩写的变量是否为斜体
19.文中各术语是否前后一致,存在不存在一会儿用中文一会儿用英文的情况 20.文中引用的图、表、公式编号是否正确 21.正文中所有的标点符号是否为中文标点 22.有效数字位数是否前后统一
23.文中是否存在英文字母和符号与中文文字没对齐的情况 24.是否存在图与表描述的是同一个结果的情况
25.一段话中是否采用了相同的句式,如“建立了„„,计算了„„,分析了„„”而不是“建立了„„,计算了„„,对„„进行了分析”
内容部分
26.以下各项是否完整
标题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英文摘要
英文关键词
引言
研究方法
研究实例
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7.文章的主题是否明确,文中所有描述是否紧紧围绕着主题进行,无关紧要的内容是否过多,是否“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28.引言是否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的必要性,以及简单地对本研究的内容进行了铺垫
29.引言部分是否开门见山,假大空的话是否太多
30.研究方法是否是针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介绍,例如建立某模型时,是否介绍了模型的原理,输入是什么,输出是什么,参数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或从软件的帮助文件里照抄一大段了事。
31.研究实例中是否介绍了研究区域的基本特征,本研究收集了哪些数据,如何收集的。
32.研究结果是否列出了与本文主题相关的必要内容,没用的内容不必写 33.结果讨论时是否仅仅是对图表的简单描述,讨论需要深入 34.讨论部分是否主要讨论了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研究所得到的结果 35.讨论所采用的方法时,是否讨论了该方法相比于其它方法的优势
36.讨论结果时,是否讨论了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得到这样的结果有什么意义
文化是一极其复杂的概念,内涵极其丰富,几乎包含了物质和精神的每一个方面。单从结构上分析,文化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物质文化、公共文化、心理文化。文化结构中的物质文化和公共文化通常被称作表层文化,而心理文化则被称为内涵文化,同时,心理文化不仅是文化的精髓,它还统治着物质文化和公共文化。
(一)西方关于文化结构的理论
尽管大量关于文化的定义已经给出,但什么是文化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Kroeber和Kluckhohn给出了文化的定义:
Cultureconsistsof patterns, explicit animplicit of andforbehavioracquiredandtransmittedby symbols, constituting the distinctive achievement of human groups, including their embodiment in artifacts;the essential core of culture consists of traditional ideas and especially the attached values.Culture system may, on the one hand, be considered as products of action, on the other hand, as conditioning elements of futureaction (Katan, 1999:16)
Trompenaars在其“RidingtheWavwsofCulture”一书中提出了关于文化三层的模式(Trompenaars, 1993:22-23):外层(人工制品)是最可见的一层,他将这一层称为显性层,制度的制定、法律和政治制度也归于这一层;中间层介于准则和价值之间;最后一层是核心,它是不可见的,Trompenaars称之为“隐性”,这是文化的核心。
(二)关于文化结构的中国理论
文化结构的理论在中国经两个著名的学者进一步发展。梁漱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终身致力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在《中西方文化与心理学》一书中,梁漱溟讨论了文化的三个方面:物质生活,人类生存所需的所有物质资料;社会生活,如宗教、哲学、科学与艺术。庞濮,著名文化研究者,给出了“文化结构”这一名词。在《文化与民族及时代的关系》一书中,他解释了文化结构的含义:外层的物质;核心的心理;中间层是两者的结合,物质方面的意识,如理论、系统以及行为。
二、翻译方法
文化及其结构的复杂性导致了翻译中文化因素翻译的复杂性,文化误译、文化切割是文化因素翻译中出现的两个主要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这两个问题。
(一)解释
解释意味着译者向读者解释原文的中文化因素。当源文化因素不能用其他语言表达时,译者不应当将原文的格式强加于译文,否则将会歪曲原文意思。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通过改变原文的格式以达到翻译的真实与有效。一方面,如果译文文化中没有原文中涉及的相同的对象或事件且与译者联想的意思不同,如果原文作者没有使用源文化中的重要的文化因素以便创造艺术形象,这样译者可以使用“解释”的译法以便达到向读者转移文化因素的积极作用。
(二)详述
详述作为一种解释方法,意思是通过提供必需的解释性词语消除使读者困惑的隐性含义。正如我们先前提及,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他们各自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至于许多思想、惯用法在母语中很容易理解,而当文章被翻译后就很难让其他国家的人理解。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类思想、惯用法,译者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原文加以详述。
(赵辛楣)一肚皮的酒,几乎全化成酸醋———(钱钟书,《围城》)
汉语中,“醋”有另外一个含义“嫉妒”,而在英语中,“醋”是坏脾气、性格不好等的隐含之意。在这一译文中,“in his jealousy”的翻译借用了详述翻译方法,帮助读者理解中国文化。
(三)注释
注释,脚注或尾注,都可以用于解释某些特定文化特点,这些文化特点包含太多的难以向读者揭示的文化内涵或文化形象。注释有助于帮助译者将源文化的文化信息减少到最低程度,且有助于读者在最大程度上增加对译文的理解。
———咱们靠的是实力,不是位置。展品不行,坐在8888洽谈室里谈也不行。(张欣,《首席》)
对一个企业家的事业而言,带有8888数字的房间号将是一个极其顺利的房间,因为8被视为一个吉利数字。这一迷信来源于8的发音,8与发财的“发”同音。
(四)改写
改写, 即“the re-expression of something written or said in different words, especially words that are easier to understand” (Longman’s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 .
改写作为翻译的一种解释方法,是将原文的观点与体现的精神转移到译文中。这一方法常用于成语、隐喻的翻译。
不到黄河心不死,在失败中重新站起来。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 中国人将其视作“母亲河”, 汉语中有很多关于她的文化积淀的成语, 这些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是很难于理解的。如果“不到黄河”被译为“untilonereachestheYellowRiver”, 读者对这样的译文是很难理解的。因此我们将其译改译为“until allisover”.
三、结论
文化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基本翻译过程,它尽可能再现了原文的意识内涵与格式,尽可能多的保留了原文的文体风格。文化翻译应遵循以下规则: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普通版】
你说你爱雨,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伞;你说你爱太阳,但当它当空时你却看见了阳光下的暗影;你说你爱风,但当它轻拂时你却紧紧地关上了自己的窗子;你说你也爱我,而我却为此烦忧。
【文艺版】
你说烟雨微芒,兰亭远望;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
【诗经版】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子言好阳,寻荫拒之。子言喜风,阖户离之。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离骚版】
君乐雨兮启伞枝,君乐昼兮林蔽日,君乐风兮栏帐起,君乐吾兮吾噬。
【七言绝句版】
恋雨却怕绣衣湿,
喜日偏向树下倚。
欲风总把绮窗关,
叫奴如何心付伊。
【吴语版】
弄刚欢喜落雨,落雨了么搞布洋塞;欢喜塔漾么又谱捏色;欢喜西剥风么又要丫起来;弄刚欢喜唔么,搓色唔霉头。
【女汉子版】
你有本事爱雨天,你有本事别打伞啊!
你有本事爱阳光,你有本事别乘凉啊!!
你有本事爱吹风,你有本事别关窗啊!!!
你有本事说爱我,你有本事捡肥皂啊!!!!
【七律压轴版】
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叠烟湿幽香。
夏日微醺正可人,却傍佳木趁阴凉。
霜风清和更初霁,轻蹙蛾眉锁朱窗。
怜卿一片相思意,犹恐流年拆鸳鸯。
Male, 21 years old
Expected salary: yuan
Working area: hebei - shijiazhuang - xinhua xinhua rd
Working experience:
Job seekers had not fill in working experience.
Educationexperience:
Job seekers had not complete education experience.
Introduce myself:
Job seekers had not fill in to introduce myself.
Give me a call, please make sure that in the xx nets see, thank you!
翻译
yjbys
男,21岁
期望工资:2000元以下
工作区域:河北 - 石家庄 - 新华 - 新华路
工作经历:
求职者暂时没有填写工作经历。
教育经历:
求职者暂时没有填写教育经历。
自我介绍:
求职者暂时没有填写自我介绍。
打电话给我时,请一定说明在xx网看到的,谢谢!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关键词:商标,跨文化交际,翻译策略,翻译方法
1 商标及商标翻译释义
商标 (trademark) 是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在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上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在其提供的服务上采用的, 用于区别商品或者服务来源的, 由文字、图形或者其组合构成的, 具有显著特征的标志。在市场营销中, 商标是一种重要的促销手段和工具, 对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经济社会, 为了开拓海外市场, 树立品牌的全球形象, 越来越多的企业十分重视商标名称的翻译, 以助商品在世界市场上打响[1]。
理想的商标不但要有识别性这一基本特征, 还应该具有简洁明白、通俗易懂、寓意美好、符合消费者心理等特点。因此, 商标承载着企业的无形资产, 是企业综合信息传递的媒介, 是企业品牌战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因此, 翻译商标时要遵循目标语国家的商标法律, 尊重异国的文化差异及消费心理, 把握商品定位, 突出重点特征, 灵活翻译。
商标翻译不只是由源语到目的语的简单替换, 是为两种语言建立再现的关系, 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是一种语言、文化及艺术的再创作的过程。要想把商标这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精炼浓缩的特殊艺术语言准确地在目的语再现, 力求达到音意俱佳, 实现与原商标同样的促销效果, 并非易事, 因此商标翻译要融合不同翻译理论, 了解各种翻译技巧, 运用多种构词方法, 仔细斟酌, 灵活翻译。
2 中文商标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2.1 融合不同翻译理论, 合理翻译商标
翻译理论或标准有很多, 商标翻译研究以“功能对等”论、“目的论”、“关联理论”为主。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指出, 翻译商标时要追求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对等值, 即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2], 也就是说, 翻译中文商标时要努力在译语中找到恰当的词语, 再现中文商标优秀的文化内涵, 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髓。“目的论”强调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 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 译者要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 发挥主动性, 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3]。“关联理论”重视语境的重要性, 认为翻译包括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两次“明示-推理”交际活动[4], 因此商标翻译要努力使译语消费者以最小的认知处理获取商标最大的内涵信息, 实现商家、译者、译语消费者之间在认知语境和交际语境的最佳关联。
2.2 了解各种翻译技巧, 巧妙翻译商标
常用的商标翻译的方法有音译、直译、意译、音义结合译、零翻译、臆造, 具体使用什么方法翻译, 要以翻译理论作指导, 巧妙翻译商标, 各种翻译都有许多成功的例子。
一是音译。即根据商标的发音或谐音翻译, 保留原商标的音韵。如海尔Haier (与higher谐音) 、香格里拉“SHANGRI-LA”、茅台“Moutai”等, 音译时需要注意不要按照汉语拼音死译, 要结合英汉两种发音对拼写进行灵活改动, 如“新科“不是译成“xinke”, 而是译作“Shinco”;鄂尔多斯不是译为“eerduosi”, 而是译为“Erdos”;容声不是译为“Rongsheng”, 而是译为译为“Ronshen”。总之, 好读好听才好记, 印象才深。因此, 商标的拼写应尽可能具有英语特色, 发音也不会引起不良联想。
二是直译。就是直接翻译成英语中相对应的词汇, 多用于含意确切并在两种语言文化中均有良好联想意义的商标的翻译, 如“永久”、“双喜”可以直译为“forever”、“double happiness”。但是, 商标“白象”如果直译为“white elephant”, 有“无用的东西”之意, 显然不妥。
三是意译。直译商标时如果与译语文化冲突或达不到预期效果就可以考虑意译, 如“玉兔”直译为“jade rabbit”, 在异国消费者脑海中只会是由玉石雕琢而成的普通兔子, 而“Moon Rabbit”会有浪漫诗意的意境[5]。
四是音意结合译。此即部分根据声音、部分根据意义混合翻译, 或者说兼顾发音与意义的翻译, 借以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这种翻译比较巧妙, 对译者要求也较高, 如Flyco飞科 (意译+音译) 、lucky (乐凯) 、Stone (四通) 、Youngor (雅戈尔) 等。
五是臆想创造译。就是译者根据商标名称和特点, 兼顾文化差异, 突破常规臆造一个让人耳目一新、与众不同的商标词, 也就是说, 这个单词在使用前并不存在。用这样方法翻译的英文商标有crest佳洁士、rejoice (飘柔) 等, 翻译中文商标同样可以自造出音形义俱佳的商标名称, 如字母数字组合译, 增减译等。
六是零翻译[6]。就是不去翻译, 直接运用原文。经常用于不可译或不需要翻译, 如简短的字母或数字商标TCL、999。这些商标可以很好地保持原商标在世界的影响, 减少消费者对商标识别的努力, 又如, 英文商标Zippo、iphone等引进我国后均采用了零翻译的新型翻译方式。
2.3 运用多种构词方法, 创新翻译商标
词汇的构成方法——词缀法、合成法、拼缀法、缩略法等是分析商标词的构成特点, 创造性翻译商标的必需知识。商标词虽然是商标名称, 属于专有名词, 但是不必限于名词, 如美国商标simply enjoy, 也不要局限于字母的组合, 可以和数字、符号组合, 如3M、SK-II等。商标词不要只依靠字典英语, 要根据构词法臆造商标名, 臆造词是彰显商标独特性的构词方法, 如日本商标SONY (来自sonny一词) 、美国Yoplait奶酪等, 我国的苏泊尔Supor (与super谐音) 、索芙特softto等都是创新词汇。在商标翻译过程中, 正确的变异和积极的加工往往能妙笔生花[7]。
一是词缀法。就是在某个词前后加词缀构成不同的词汇, 如七匹狼中SEPTWOLVES、小护士Mini-nurse中没有用seven和little等词而是用sept-、mini-分别表示“七”、“小”之意。
二是合成法。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合成一新的词汇, 如“铁人”商标IRONMAN在美国和俄罗斯等8个国家成功实现国际注册, 蜂花洗发水Bee&Flower使人感觉芳香宜人, 长城商标Great Wall对外国人来说很容易留下深刻印象, 肤美灵Skinice体现了护肤品的特色。
三是拼缀法。即将两个或多个词进行裁剪与拼凑。这种方法非常有创造性, 尤其当原商标较长时, 不修剪或拼接, 对于外国消费者来说, 发音不顺口或不利于记忆, 如著名商标Microsoft (MICROcomputer SOFTware) 、Motorola (motor+rola) , 我国商标lenovo是由legend和拉丁词novo拼凑而成, Hisense由High和sense拼成。这种做法有利于外国消费者上口发音和记忆。对于原文太长的商标, 可以做一定的修剪或拼接再选词。
四是缩略法。国际著名商标中缩略词也很普遍, 可以用人名、地名或组织名称进行首字母缩略或剪短某个词来做商标, 如著名商标CK (Calvin Klein) 、DHL (Dakey、Hiublom与Lynn) 、Yahoo! (Yet Another Hierarchically Offi cious Oracle) 等;同样, 我国的YD牌柴油机也在不少国家成功注册, 纳迪亚n+a服饰同时注册了中英文商标。
2.4 全面权衡翻译效果, 等效翻译商标
译无定法, 不同的理论视角下对同一个商标的翻译结果不同, 商标翻译要全面权衡翻译效果, 力争翻译出商业价值、文化价值兼具的商标。比方说在中国的文化中, 龙象征着威严、吉祥、强大和神圣, 而在西方的文化中, dragon是邪恶的怪物, 所以龙≠dragon, 因此有些翻译避开此词, 用tiger代替, 或者用拼音long, 但是作为龙的传人有责任向世界传播中国的龙文化, “为龙正名”, 树立正面的国家形象, 因为龙文化是中国特有的, 不能用其他动物代替, 而拼音long在英语里发音和龙不同, 并且含义是“长”的意思, 综合考虑, 中国龙译为Loong[8]最为恰当。又如商标“五羊”, 有的音译为WuYang, 有的直译为Five goats或Five Raims, 其中goat, ram因为在英语中含有贬义所以不妥, 可以换成美国商标中常出现的有良好内涵的Reebok“非洲羚羊”或Gazelle“小羚羊”, 也有文章建议意译为“seven dogs”[9], 因为美国商标中数字7和狗都有良好引申意义, 单独看来可能是一个很不错的商标, 但笔者觉得不能真正体现原商标的真正内涵, 因为五羊是广州的一个标志性雕塑, 是广州的一张名片, 非常有地方特色。又如商标“红豆”有多种翻译, hongdou、red beans、red berries、xiangsidou, 最终红豆集团把自己的英文商标定为HOdo, 为产品的国际营销提供了重要保证。
3 结语
商标的译名对商品在对外贸易中的命运至关重要, 它既是产品质量和形象的象征, 又是宝贵的知识产权和企业财富, 尤其在品牌意识深入人心的时代, 商标名称的好坏关系到一个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 商标的翻译应该仔细斟酌, 精益求精, 一个好的商品加上一个贴切的译名, 必将锦上添花, 提升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 翻译商标要遵循商标翻译原则, 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方法, 充分发挥译者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独出心裁地进行文化创意[10], 借以翻译出既能传达产品本身所蕴含的各种价值, 又能音译俱佳的特色商标名称。
参考文献
[1]杨英法.文化图强正相宜——兼论邯郸市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径[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
[2]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3]叶玲, 唐述宗.从目的论角度解析严复和林纾的翻译策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122.
[4]李寅, 罗选民.关联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1) :40~42.
[5]刘洋, 班荣学.功能对等理论对商标翻译的解释力——从美学与文化视角切入[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7, (6) :48.
[6]黄秋风.商标零翻译, 译者基于文本功能的积极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4) :114~116.
[7]梁志坚.中文商标英译探微[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5) :124~125.
[8]关世杰.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中“龙”与“dragon”的互译问题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关系[J].对外大传播, 2007, (10) :32~34.
《人民日报》消息,现在,许多外语词直接嵌入中文,使得中文失去了纯洁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外语中文译写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黄友义说,国际惯例对外语词都是“化用”的,而不是直接嵌入。比如,中文“土豪”一词在《牛津英语词典》中被译为“Tuhao”;“中国航天员”的英文新词taikonaut就是用中文拼音“taikong(太空)”和英文“astronaut(宇航员)”合成的,发音有点像“太空人”,它也被收进了《牛津简明英语辞典》(第11版)等主流英文词典里。英国、美国、法国、德国、西班牙语国家等都是将外语词“化”为自己民族语言的一部分之后再使用的。黄友义强调,将外语词“化”为中文使用关乎国家、民族的尊严,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他反对把外来语直接“塞”进中文中,认为这种做法不代表开放程度,也不代表国际意识,只能说明我们不负责任、对汉语不尊重。应该制止这种现象,应该经常不断地提出这类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重视。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谁也不可能不吸收外来语。黄友义认为,吸收应该采取认真、仔细和主动的态度,让外来语成为自己语言的一部分,从而丰富我们的语言。具体而言,外语词“化”为中文有两个途径,一是按照意思译为中文,比如将英文“plane”译为飞机;二是按照读音翻译,比如将英文“jeep”译为吉普车。许多科技外语词往往直接书写,捷足先登,比如“PM2.5”等。尽管我们发布了“PM2.5”的规范汉语为“细颗粒物”,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endprint
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幼儿园现有的条件,根据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和能力,由教师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材料、玩具和学具等,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内容,通过操作、摆弄、发现、讨论、拼搭等来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对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较理想的教育手段之一,是近年来幼儿园广泛采用的一种活动形式。
幼儿园区域活动在运用的过程中已有了许多可取的经验出现,但也还存在着一些缺失,如教师在设置区域活动时较少系统地思考该活动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时常出现这些场景:老师精心设计的区域有的只是摆设,没有操作性;还有的因为材料的不足或陈旧,孩子们会争抢玩具或把玩具撒的到处都是,而老师总是不停的提醒孩子们要遵守活动规则„„这些现状值得我们深思。这实际上是幼儿在用行动告诉我们,教师设置的区域活动已经和孩子成长的需要发生了背离。教师需要努力寻找一种有效的区域活动指导方法让环境和材料适应幼儿的特点和需要,能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获得发展。
蒙台梭利独特的儿童教育理念和教育法被公认为高品位、优质的教育传遍世界,享有盛誉。她的教育法对于我们开展区域活动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首先,蒙台梭利提供“有准备的环境”的理论对我们创设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其次,蒙台梭利以“自由选择”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与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和计划活动”教育精神是一致的。第三,蒙台梭利关于教具制作及其使用规范的教育理念能启发教师更好的开发和运用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使教具充分发挥教育作用。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方法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面貌。
一、环境的创设
区域活动时如果活动区的设备和材料摆放混乱,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破坏环境和随手乱扔材料的事情也会时有发生。
蒙台梭利要求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怎样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支 1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持幼儿的自主探究呢?教师要结合幼儿园教育的需要和孩子一起精心准备和设计一个安全、整洁、美观的区域活动环境。
1、提供的设备和用具美观,实用,摆放合理,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方便幼儿使用。
2、东西必须放在固定的位置,可以用贴画或文字提示物品的摆放位置。
3、允许幼儿在活动中自由选择材料。,教师要把一切设施布置得井然有序,区域的划分要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如美工区放在离盥洗室近的地方,便于幼儿取用水源;角色扮演区则适宜安排在教室私密、宽敞的拐角地方使幼儿的活动免受打扰等。提供的教具材料要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摆放的位置能方便幼儿的取放。每种操作材料可以只有一份,用托盘或者盒子盛放,便于幼儿搬动。良好的区域环境能让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着一份积极投入的探索状态,因为有了更多的自主活动空间,他们才会乐此不疲的投入在这项活动中。
“有准备的环境”还应提供大量连续的时间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多次地重复活动;幼儿在有序的环境中专注于一个活动,延长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提高了活动的效率,使区域环境成为幼儿成长的促进因素。
二、规则的建立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常会出现争抢活动材料、干扰别人活动、操作马虎等情况。孩子们总是急于拥有想要的材料并热切期待着下一个活动项目;总觉得同伴手中的东西比自己的好并想占为己有,与同伴协商不成就出手争抢或者有意破坏,于是,处理幼儿告状占去了老师指导区域活动的很多时间。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的自由,就其限度而言,应在集体利益范围之内;就其行为方式而言,应具有我们一般所认为的良好教养”。因此,在区域活动中制定必要的规则是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和保证,但教师制定规则时,在内容和方式上应当考虑幼儿的实际需要和实际理解,并且多从幼儿的角度来批判性地考察现有规则是否有大量不必要的规定使幼儿活动处处受到限制。
1、多使用具有某种倾向性或暗示性的规则。如在美工区里面放一个废纸篓就可以起到暗示幼儿不随地扔垃圾的作用,而不必教师三令五申地宣讲不随地扔垃圾的道理;在活动区域的入口处贴几个鞋印或表示人数的标志,就可以起到限制人数的作用。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不断调整、完善规则,提高要求。不同年龄的幼儿,对规则的理解也就不同,教师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也就不能雷同。(1)小、托班幼儿区域活动规则养成的方法
教师对小班、托班幼儿制定的规则要简单、具体、反复。由于该年龄段幼儿的思维、理解能力还不成熟,不能完整详细的记清要求。教师就要利用各种手段,反复纠正、练习。如:利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反复渗透;还可以把各种规则绘制成一幅幅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设置在相应的区域中,提示幼儿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促进良好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小班幼儿在玩活动区时,往往不知去哪个区域好,我们设计了一种小装饰物的挂牌,让幼儿知道,根据自己选择的挂牌进相对应的区域,否则就不能进去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思维的发展,直观形象的标记图可以慢慢过度到抽象的符号标记,让幼儿愉快地去遵守各种活动规则。
(2)中、大班幼儿区域活动规则养成的方法
中、大班幼儿的思维、理解能力慢慢成熟,对外界事物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而且有了自已的想法和主见。这时教师不能把一切要求强加于幼儿身上,而应该让幼儿自已了解活动规则的作用,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如:在玩“小司机”游戏时,如果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在玩角色游戏“医院”时,病人如果不排队看医生,医生就无法工作等。区域的一些规则可以让幼儿自己尝试拟定,让大家自由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各区域规则应该有哪些,在玩的过程中如果违反了规则要求,应该怎样处理。通过规则的制定让幼儿知道活动中说话要轻,不能乱闯到别人的活动区,进入时须经别人同意,不能抢玩具等。如果想进的区域人员已满,要学会等待„„这些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已总结出来的。这样既减少了教师的包办代替,无形中也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成为班上的“小主人”,自觉遵守各种规则。
规则建立的过程需要长期一贯的坚持,以正面的、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并能以身作则,做幼儿的楷模。另外,班级三位老师在工作中应共同合作,互相支持,在规则要求上形成统一的规范。
三、材料的投放
操作材料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幼儿活动时关注的焦点。蒙台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梭利教具堪称教具中的精品,是蒙特梭利实践伟大教育理论的媒介。蒙台梭利教具至今已有三百四十九种之多,但实际上哪些是蒙台梭利自己所创制,却很少有人去研究,可见有一些必是经由后人自己发展出来的。其实这相当符合蒙特梭利“教育的发展必会有些因循,也有所创新。”的教育精神。她希望老师能协调“智能启发”与“文化常规”的双重要求,自己研制教具,准备环境。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丰富的可操性材料,为每位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或幼儿能力发展需要而投放材料,材料要安全、卫生,具有科学性、趣味性,体现出教育的目的性和拓展性,使区域活动成为教育的延伸过程。
区域活动的材料可分为:
1、成品材料:如幼儿园的各种玩具;现实生活中的用具,造型可爱的碗、杯、勺等,小巧的铲、扫帚,簸箕和各种手工操作的工具等。
2、半成品材料:在生活中寻找,变废为宝。教师幼儿家长可以共同收集废旧材料如纸盒、塑料盒、饮料瓶等,引导幼儿对所投放的材料进行充分的探索和尝试,幼儿能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的材料制作,使操作材料发挥应有的效力。
投放区域活动的材料需考虑:
1、提供有意义的材料。
材料既暗含着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又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2、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发展特点投放材料。
如:小班阶段操作区宜投放小勺喂娃娃、舀豆子、夹木夹、抓沙、捏石头、瓶盖袜子培配对等;
中班阶段操作区则宜投放筷子喂娃娃、舀玻璃珠、编辫子、饶线团、镊子夹等;
大班阶段操作区通常投放编织机、刺绣、帮娃娃梳头穿衣、夹圆玻璃珠等。逐渐增加肌肉活动的精细难度,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3、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投放材料。
材料的投放要做到有计划,不能一下子投放多种新材料,在新的材料投放在区域中时,教师应引导幼儿对所投放的材料进行充分的探究和尝试,如果有的操作材料使用规则性强,则要向幼儿示范操作方法如:使用编织机等。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四、教师的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经常看到教师把玩具分发给孩子后就松了口气,孩子自己玩,老师正好休息一下;也会有老师非常关注孩子的操作,孩子一遇到困难,老师就忍不住上去帮忙。蒙台梭利则要求教师:“以启发和诱导为手段,让孩子乐于自由、自动地去动脑筋,使智力和体能不断地增长。”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视观察
区域活动的指导首先是观察。教师在活动中凭借观察来抓住反映幼儿某一活动发展水平的创造性表现,从而较准确把握幼儿活动的动态和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灵活地投放或更换材料,并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提高区域活动的水平。为了更好地实施观察,我们设计了观察记录表,为每个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个案记录,观察内容分三个方面:①幼儿的兴趣和行为表现,以此了解哪个区吸引孩子;② 幼儿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了解哪个孩子喜欢哪个角;③操作记录,反映玩到什么程度。同时为了防止观察出现偏差,我们采取了两位 教师 同时分区负责的方法,根据观察记录情况作出分析、判断、研究,尽可能地使指导工作做得细致实在。
2、适时介入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她要在教室里走动,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为单个或小组幼儿提供经验、指导,帮助幼儿解决活动中的矛盾和问题。当教师发现幼儿不能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作用或活动遇到困难时,在没有得到请求帮助时不冒然干预,只是观察幼儿如何独立完成。如果幼儿有请求,教师也应先鼓励幼儿“再想一想”,“换个方法试试„„”等等。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实在无法解决时,教师最好以游戏角色身份进入。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能力各自选择不同的活动。当幼儿寻求老师的注意、赞许时,教师是以一个鼓励的眼神、拥抱、抚摸来对幼儿的每一点进步给予肯定;而另一方面,当幼儿出现缺点(干扰别人活动)和错误时,教师也要以个别谈话、暗示、提醒等形式,使幼儿意识到错误并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
在向活动区投放新材料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充分探索和尝试,努力发挥操作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材料的效力,有些需要示范操作的材料则要做到讲解细致,操作方法正确,力求让幼儿看得清楚;教师语言简短、明确、客观,提问有启发性,活动过程中要了解儿童的自由表现,观察儿童对教具材料的兴趣及兴趣持续的时间,改进和幼儿交流的方法。
以动手操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不仅充满童趣,还处处展示着幼儿的才能,是幼儿自己的快乐天地。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更多地将着眼点放在幼儿的活动态度上,放在 幼儿 的活动过程中,重视指导中的适机评价而谈化“ 总结 讲评”的形式,同时要把握好过程中的指导,尊重幼儿的发展特点及其需要是教育的一个基本依据,做到不过多干预,指导应留有余地,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
关键词:显化 文化层面 《菜根谭》
一、引 言
在翻译的百科辞典里面,英国翻译家Mona Baker最早提出了“翻译普遍性”(translational universals)。所谓翻译普遍性,是指在译文而非原文中展现出来的典型特征,这种特征不是特有语言系统相互影响的结果。显化是法国学者Vinary和Darbelnet在1958年提出的,因受当时视野格局所限,显化只被认为是一种形式上的技巧。在20世纪80年代,Blum-Kulka提出显化的假设,将其看做是翻译文本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策略。而柰达认为显化是一种翻译的添加,差不多每个重组的原语表达都会有词汇的添加。20世纪90年代,House进一步提出将译文分成显化翻译和隐化翻译两种。(陈吉荣,2013)翻译显化概念明确了再现原文内容与风格的具体方法。显化在典籍翻译中的体现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文言文相对于现代白话文,是言简意赅的,要先转换成白话文,译者根据这个译文来进行翻译。而这两次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转换,将拉伸译文的长度。因为虚词和连接词的增加,以及文化在两种语言间的传导,必然导致译者对于译文的谨慎和斟酌。
那么,在具体的典籍翻译过程中,显化的应用是否有规律可循呢?产生显化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需要用具体的实例来论证。本文以《菜根谭》的两个英文译本为例,分析和阐述英译过程中典籍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方式。
二、《菜根谭》的文化因素
《菜根谭》是中国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著名语录体著作,作者是洪应明,汇儒、佛、道三派于一炉,句式对仗整齐、声调铿锵有力、意蕴优美清新。该书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经久不衰。该书虽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在重刊《菜根谭》序中,称书中有“其间有持身语,有涉世语,有隐逸语,有显达语,有迁善语,有介节语,有仁语,有义语,有禅语,有趣语,有学道语,有见道语”,涉及人生的根本问题,如生死观、修身养性、向学之道、为官持家等等,无所不及。此书虽在本土湮灭不闻,却东渡日本,影响极广。有学者统计,自明治四十年(1907年)到大正四年(1916年)的9年间,《菜根谭》就出版了25次之多,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催生了前所未有的《菜根谭》热。日本工商界人士普遍认为《菜根谭》一书所阐述的思想意趣,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企业管理、用人制度、业务营销、市场开拓及企业员工的自身修养等等,皆能起到警策的作用(府建明,2009),热潮也同样引起了中国各界对于这本书的重视,各出版社除了将《菜根谭》原版出版外,还将其新编成《禅说菜根谭》、《佛光菜根谭》、《儒解菜根谭》等版本,或辅以插图,或辅以中国古代的名人故事,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典籍中的文化因素,例如人名、标题内涵、人物背景以及隐喻等等必然包含其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第一步就是准确地理解清楚原文的意义,否则就违背了作为语际交流的目的。那么仅仅表达意义,就成为了译者必须应用显化的原因吗?笔者认为,在表达文化元素时,要使译文读者贴近原文读者。因为双方不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之中,拥有众多的不共享信息,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读者可以隐而不表的信息,必须对译文读者说明,讲清楚。翻译的显化,可以说是指在文法上、形式上、内涵和方式上更倾向于明晰化的翻译。翻译的隐化,就是根据译入语的语言文化规则,隐去或者是淡化原文中的某些语言与文化成分。(陈吉荣,2013)笔者选择了《菜根谭》的四个译本进行比较,它们是:蒋坚松译的1999年译本,简称蒋译本;英国人保罗怀特译的2003年译本,简称怀特译本;布莱恩布鲁雅在2006年的译本,简称布鲁雅译本,周文标译的2008译本。本文将从宗教、地名等两个角度对比分析典籍英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方式。
三、文化因素的显化应用处理方式
首先,《菜根谭》是集儒、释、道于一书的清言集,所涉及的三教的宗教信仰上的词汇比较突出,对于天地、主宰、佛、道等词汇,译者之间所选择的手段也是不尽相同。
例1:人定胜天,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铸。
Since man can prevail over Nature,with a firm will and devotion,a man of virtue can certainly build up his strength and refuse to be moulded by the forces that created the Universe.(怀特译本,2003:42)
Man can conquer nature,and single-mindedness can change ones temperament:the junzi will not be moulded by the Creator.(蒋译本,2001:119)
A focused person transcends fate;a concentrated will stirs one's energy;for a gentleman is not restrained by the mould of the creator. (布鲁雅译本,2006:15)
原文中的“造化”是指造物主,或者是创造者。蒋译本和布鲁雅译本都用的creator这样的诠释,译文读者很容易和基督教信仰中的上帝联系起来,天和创造者之间是文化上的对等,相对于基督教的一神论,中国的多神论给译者带来很大的选择上的困难。怀特译本就在译文里添加了解释说明的定语,进一步阐释了造物主,即创造宇宙的力量,使文化因素得到充分的显化。接下来,再试举一个有关佛教和道教的例子。endprint
例2: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
Real faith and genuine rules of conduct can be found in the home and in everyday life.(怀特译本,2003:21)
With a true Buddha in the family,and a true Tao in daily life,people will be sincere and amiable,kind of face and polite of speech.(蒋译本,2001:111)
原文中的“佛”和”道”是佛教和道教的特有词汇,在这句话中是来强调规则准则的重要性,两个译者的选择却泾渭分明。从对原文理解来看,“真佛”和“真道”分别指的是信仰和真理,作者借用佛教和道家的名词来强调原则和信仰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蒋译本中,译者将其直译为“Buddha”和“Tao”,然而读者未必明了佛和道德意思,核心意思疏忽传递,往往使读者不解,甚至是误解。怀特译本中,虽没有传递宗教的信息,却传递了原文的核心意思,更加易于读者理解。Blum-Kulka在2001年曾经提出文本指向和读者指向的两种显化,例2中的两个译本分别诠释了两种显化在实际翻译过程中。
其次,《菜根谭》中的人名、地名也使得译文读者不知所云,究根溯源,是因为这些人名和地名对于中国人而言,家喻户晓,而对于目的语读者,却是“瓶颈”。所以,显化策略可以将译文就近译入语读者,更好地阐释原文的精意。“镜湖”和“灞桥”,出现在《菜根谭》中,译者们的选择从两个角度呈现了应用显化的必要性。
例3:诗思在灞陵桥上,微吟就,林岫便已浩然;野兴在镜湖曲边,独往时,山川自相映发。
Poetic inspiration wells from an enchanting natural spot like Baling Bridge where people bid farewell to departing friends.The moment one murmurs a few lines,the forests and gullies already present a spectacular sight.The yearning for travel comes about in a magnificent setting like those of Jinghu Lake or the Qu River.When you go there all alone,you will find the surrounding green hills mirrored in the emerald water——and everything there becomes intoxicating.(怀特译本,2001:301)
The sentimental Baling Bridge where the ancients saw off friends is a source of poetic inspiration:the moment a poem is composed,forests and mountains seem invested with the poetic spirit;the picturesque Lake Mirror and River Que are a place of rustic charm:when one sets foot there alone,one will find the mountains and waters vividly set off each other.(蒋译本,2001:259)
此例中提及的”灞陵桥”,富含中国式离别的文化元素。灞陵桥,相传为三国时关羽挑袍辞曹之处,在原文读者中,颇为熟悉。然而对于译文读者而言,若是没有译者在翻译文本里添加定语从句,解释背景知识,读者就很难理解。并且,前两位译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显化“灞陵桥”,对于“镜湖”却选择隐化策略。不同的是,周译本中,译者选择的显化策略是直译加注,用中英双语分别解释了“灞陵桥”和“镜湖”,增加了篇幅,同时也给读者更多了解典籍中文化因素的知识。
四、文化因素的显化原则之原因
文化因素的显化策略,结合上文的英译的实例,可以从个体和总体两个视角进行分析。笔者首先从个体的差异入手,分析不同译者选择显化策略的原因,然后总体上分析显化原则的普遍性。
(一)个体显化原则的分析
译者是否选择应用显化策略,或译者选择不同的显化策略,都是根据译者自己对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困难的预设。针对不同的文化策略,同一个译者有时会采取显化原则,有时却采用隐化策略。译本之间的差异,体现了翻译策略的灵活性。自然,四位译者分别来自中国,美国和英国,所受之教育、文化背景、学习汉语的程度,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出版社和赞助人都会对译者的翻译活动产生影响,比如布鲁雅的译本,因为该译本并不是独立出版,是与蔡志忠的漫画一同出版,确切地说,布鲁雅的译本是在漫画的侧边,整本书的主体仍是漫画。这样排版自然给布鲁雅的译本带来篇幅上面的限制,也使得他的译本成为四个译本中显化策略应用最少的一个版本。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正是漫画存在的本身将原文的意味更加直接、更加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应该说,其他三个译者的翻译版本,为译语读者传递了丰富的知识和文化。蒋版本在显化策略应用上,相对于其他三个版本而言,多一些;并且因为蒋译本是第一个英译本,简洁并且质量可靠。此外,蒋译本还大量应用释义和注释等显化策略来加深文化的传播。以此相对的怀特译本,是大中华文库系列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向外宣传的努力,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大多是依照原文的白话文为蓝本,应用显化策略居中;周译本不但翻译了原文的所有的标题,而且将文化因素加中英双语的注释。过度显化策略,在典籍英译中是恰当的,可以加深文化传播的信号。endprint
(二)总体显化原则的普遍性
从整体看,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的显化原则的使用是非常清楚的。首先,在义务性显化上的体现。《菜根谭》是语录体文言文,语言精练,内容松散,又因为汉语本身意合语言的特点,使得原文本身常常缺少主语和省略宾语,句法层面上,汉语的有形标记不够突出。相反,英语是形合语言,语法逻辑严谨,各部分及各从句之间关系严密。故而,在英译过程中,译者必然要进行语法显化。例如,添加主语、补充宾语,适当给出连接的逻辑关系。这样,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遵守义务性显化。
其次,从语用显化上看,《菜根谭》中人名、地名、及中国特有之物品的显化,表层上是对内容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深层上是突出了人物背景、典籍出处和宗教因素对语用显化的影响。语用显化,在功能上来讲,是为了让目的语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文本传递的信息。译者,除了遵循显化概念中要求的再现原文,更将文化因素纳入考虑范畴,从总体上应用显化原则。以此来看,显化应用的普遍性是因为文化等语言外的因素,译者在处理上述提到的文化因素时,如若应用隐化策略将文化成分淡化处理,想必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肯定受到影响,最终导致整个翻译活动的失败。故而,总体上,译者选择显化的因素,应包含翻译材料特点、译者本身对于文化因素的把控、以及目的语读者接受程度和阅读需求等诸多方面。
五、总结
显化策略,在典籍英译上,是译者之间不约而同的选择。典籍中的文化因素,要根据译者的处理方式,即显化或隐化,来区分翻译的方向,评估一个翻译的优劣。当然并不是说,过度显化的翻译就一定胜过应用隐化策略的翻译。决定典籍英译的成败,更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目的语读者的欢迎程度。
(基金项目:本文由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2013年度院级科研立项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为《菜根谭》英译显化研究,项目号为2013yjyb18。)
参考文献:
[1]蔡志忠,Brian Bruya译.菜根谭[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6.
[2]陈吉荣.论典籍英译中文化因素的显化与隐化[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1):72-77.
[3]郭著章.读《菜根谭》及其两种英译本[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48-51.
[4]洪应明著,周文标译.菜根谭(The Roots of Wisdom)[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洪应明著,保罗·怀特英译,姜汉忠今译.Tending the Roots of Wisdom[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6]洪应明著,蒋坚松译,胡如虹今译.菜根谭:英汉对照 文白对照[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文章中文翻译】推荐阅读:
中文翻译英文07-18
经典中文翻译01-26
翻译人员中文简历01-27
英语名言(含中文翻译)10-20
中文名的翻译10-21
stand的中文翻译01-26
英文合同翻译成中文03-01
中文谚语的英文翻译09-09
工程项目管理中文翻译09-30
英语四级段落翻译中文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