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素养学习心得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科素养学习心得(通用12篇)

学科素养学习心得 篇1

昆仑镇中心小学

韩玉霞

通过学科素养的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论都达到了充实和提高,对课堂教学有了全新的感悟。通过学习,我感觉到高素质的教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在教育过程中,师德魅力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也很难体会到教师的爱,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情感,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高素质的教师还应具有创新精神,让学生创新,老师自己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创新能力,面对挫折的能力等,是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只有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才能包容学生的缺点,尊重他们的权利,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相信每个学生都都是可造之材,未来的接班人,都值得用心血去培养教育他们的,用微笑面对每个学生,热情地关注他们的成长。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善于鼓励表扬学生,关注他们的未来,开发他们的智能和潜力,培养他们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师爱。

我看到名校老师强烈的敬业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他们用精彩的授课方式为我们讲解、示范、指导,表现出了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些无不让我们钦佩,同行老师纷纷表示要对自己的心态作一个调适,不应该再浮躁了,要静下心来潜心研究了,影响老师们重新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并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千课万人”,我是第一次参加这么盛大的观摩活动,聆听了名师、特级教师的示范课、报告、专家点评,大师们的风采尽收眼底,得益匪浅,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每天上午五节课,下午五节课、晚上两节课报告、两节课互动点评)。虽然听课很辛苦,但大师的魅力、课堂的精彩、专家近距离的接触,吸引着我。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使我舍不得,疲惫的身躯总能坚持到晚上,尤其是斯苗儿老师、北京的吴正宪老师,我心中的偶像、最崇拜的专家,这么近距离的接触,让我激动,再累也值得!我想同行的老师应该也有我同样的感受。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进一步认识到了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必要性。

课堂开放,自主权全在学生。无独有偶,同样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在大会交流中谈到了他三次不同 《百分数的认识》的版本,从中折射出特级教师他们的共同嗜好——学习、研究、总结、提升,造就了他们的课堂生动与深刻。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和思考。

培训转变了老师们学习的观念,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培训才会促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才能开展教研活动,在不断的交流互动中,明确了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何适应新课改,教好课。通过这次培训,归纳一下几点:

1、教师要有人格魅力。

常听孩子们议论“我最喜欢老师,我最佩服老师”。甚至老师的一举一动,孩子们都在模仿。这些老师之所以使孩子们为之折服,为之倾倒,我想就是源于教师优秀的人格魅力。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了这种人格魅力,在孩子们中间建立了一种崇高的威信,这种人格魅力和威信对学生的影响刻骨铭心。从北京的吴正宪老师、浙江省教研员斯苗儿老师的报告中,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以情感人,以情激趣;用教师智慧启迪学生智慧。

总之,教师要具有人格魅力。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满腔热情,宽容大度,这才是爱生的集中表现。只有把学生的成长真正和教育事业紧密相连时,才会增强爱的情感。

2、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学科素养学习心得 篇2

一、落实常规,学习课程标准

我校在工作中做到三个结合,指导教师解读课程标准,提高学科素养。

1. 课程标准学习项目推进与学校行政教学一日视导工作相结合。

我校领导层定期选择某个年级,了解各教师教学工作的现状,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教研逐步解决。在听随堂课的基础上,学科分管领导与教研组组长及时组织教研活动,带领教师学习课程标准,认真做好评课工作,同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提出整改建议。学校层面作一日视导工作小结,总结教师在教学中的优点,提出不足,使其努力改进。

2. 课程标准学习项目推进与落实教学工作相结合。

教师在切实解读和学习课程标准后,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到教学工作中。教师会自觉做到:不拔高——严格按照各学科课程标准安排课时、实施评价,不随意拔高教学和评价要求;不抢跑——严格按照备课组制订的课程实施计划表安排课时、组织教学,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不歧视——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校带领全体教师共同学习、实践、反思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自觉提高学科素养。

3. 课程标准学习项目推进与切实提高教研有效性相结合。

有效教研的目的在于改善教学,教研组建设则是推进有效教研的关键。我校积极创建优秀教研组,由分管领导或学科带头人领衔,以改善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强调教研,将课堂教学的研究做实、做细,切实提高课堂35分钟的教学质量。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除了做好备课检查、听课、作业检查、质量分析等常规工作外,我校进行了专题式教研活动的实践与研究,摸索出了专题式研究的基本模式,即“发现问题一确立专题一集体备课一研讨实践一总结反思”。我们将教研活动立足于教师在教学上普遍存在的困惑,例如:如何提问?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这些是教师们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师在寻找问题、提出建议时心中会以课程标准为准绳进行思考。

二、分层培训,学习课程标准

我校对教师进行分层培训,强化教师的学习、教研。现代教育建立的标志是现代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的完善与落实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教师的素养应该在落实课程标准中得到体现与提升。作为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我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学科课程标准,开展全方位培训活动。我校建立师训处,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主任,协助校长整体推进师训工作;师训处、德育处、教导处、科研室等围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组织相关教师展开多层面的培训活动,包括学校行政班子的专项学习培训、学校骨干教师基于研究的培训、一年级学科教师的上岗培训、学习正确评价学生的班主任培训等。我校邀请市、区多位学科教学专家来学校作讲座,在聆听、互动、反思中,教师的认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学科素养学习心得 篇3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指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所以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本文着重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之后是如何培养学生化学实验能力两个方面做探讨。

一、发挥情感效应,激发学习兴趣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人的情绪状态能使人的机体活动和智力活动发生重大变化。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发挥情感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学知识大部分比较抽象和难懂,但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由抽象变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对化学感兴趣。

1.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求知欲[1]。做演示实验前,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实验要规范,保证全班学生看清、看懂;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一一列写在小黑板或纸上,演示完后让学生解答,然后共同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并将讨论结果写在课本演示实验旁。

2.课上分组实验,课下家庭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2]。学生通过亲自试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学得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组织好每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如在碱和酸的反应实验中,要求他们会振荡试管,用试管加热物质,注意试管的倾斜方向,等等。实践证明,通过课内组织分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而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很大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实验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自主实验能力,是中学化学实验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三种重要能力,如何尽快将学生引进化学实验之门,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逐步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学生刚学化学时,不知道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往往只是看热闹,达不到预期的实验目的,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逐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1)抓住问题,重点观察[3]。为了增强实验观察的有效性,降低难度,教师应该抓住问题,指导学生进行重点观察。教师应该多演示一些验证性实验让学生重点观察某一现象从而得出验证性结论,体会到成就。如镁条的燃烧实验是给讲授化学变化做铺垫的,而应重点引导学生观察镁条燃烧前后的颜色、形态和硬度等性质变化,从而得出镁条燃烧生成了新物质的结论,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则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只被耀眼的强光吸引。

2.引导学生做好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1)规范课堂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前提[4]。因此演示实验课前,教师应按实验目的、要求,对每一个实验步骤进行研究和演练,对可能因疏忽而出现的不规范的操作加以防范。在演示实验中,无论是仪器的使用或实验的基本操作,教师都要一丝不苟地、严格地按规范要求进行,对每一个动作力求做到演示熟练、规范、准确。务必使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就形成正确操作习惯,为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做好充分准备。

(2)重视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中包含了许多实验的基本操作。平时教学中,对基本操作知识一定要做到教师讲清,学生掌握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对每一个基本操作都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掌握,达到各个能独立操作的要求。

3.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

(1)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和准备[5]。预习是实施自主实验的根本保证。预习内容及实验内容安排要根据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等实际情况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因此要给学生充足的预习时间,创造性地寻求多种途径的实验方案,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强调实验中的配合和交流。当遇到实验中的问题时,要求学生先自我求解,然后组织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及辩论,在合作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合作中共同提高。

(3)通过强化家庭小实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学生利用家庭中的废弃物品,替代实验室仪器完成家庭小实验,可使课本知识得到延伸和补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养成爱观察、爱用实验探索化学知识的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如利用旧电池的锌皮制氢气,用醋酸“洗”掉水壶中的水垢等。实验虽小,但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作用很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

总之,化学实验能力培养对化学教学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教学资源在实验前、中、后充分落实学生实验能力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能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和总结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化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蒋定国.浅谈对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2015(4).

[2]贾玉珠.浅议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J].教育探索,2013,11(11).

[3]唐百钢.初中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J].理化生教研,2009(6).

[4]潘沛.试论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杂志,2013,8(8).

学科素养心得体会 篇4

初一语文组 高云霄 2014年2月

初中语文学科素养心得体会 初一语文组 高云霄

自入职以来,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对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有诗说的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准备: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丰富,它以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改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学生感觉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

二、设计活动,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将本来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突然转变风格,学生会一时间难以适应,或许提不起兴趣。因此,在实施新课改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多多用各种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和快乐中学会做学习的主人。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四、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养。

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观,也是一个挑战。课改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学科素养学习心得 篇5

1、提高了思想觉悟,净化了心灵之魂。

喻忠恩博士通过分析当前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诠释了新时期人民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的内函,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核心思想和前瞻性作了阐述,使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师职业道德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人民教师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崇高使命,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所以教师职业道德与能力培养不容忽视。时代在要求人民教师须日常工作中树立良好的道德模范,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魅力。进一步学习了《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更新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

2、加强科学文化学习,做一专多能的教师。

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这几天几位授课老师讲的课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她们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征博引给学员们讲述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们深受启发,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教育艺术”的学习,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我们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3、积极推动课程改革,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高一数学科学习心得 篇6

学好数学四步曲:方法,思路,准确率及速度。

第一步,方法。解任何一道数学题,都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只不过是繁与简,通法与特法之分。这些解法都是解题者灵活而成功地运用数学基本解题方法的结果。接下来介绍几种基本解题方法:

1、探索法:例如本次月考中22题b=-a/(2a^2+1)=-1/(2a+1/a)的转化,集合问题优先讨论空集,存在性问题转化作最值问题等都用了探索法。注意从熟悉、特殊、改变问题表述等方面思考,把陌生化为熟悉。

2、数形结合法:包括三个方面:以形助数、以数助形、数形互助。

3、设想法:比如逆推,或者根据问题的特殊性、存在性作出某种设想,再尝试去推导。

4、其它:反证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待定常数法等。

这些方法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只不过我们可能仅局限于在某种题型中使用。当题型改变,思维受干扰,就可能漏掉某些方法,也就是说,仅凭记忆做题。

第二步,思路。解决较难的数学问题,思路要开阔,灵敏。如果思路狭窄,只想到用某一方面的知识或用某种方法解决,视野仅限于一隅、无形中给自己“画地为牢”。这样,在求解过程中要么举步维艰,要么步骤繁琐如入山水重复之境。而更多的思路,来自平时的听课与做题的日积月累。应当记忆一些题目的思路,记忆帮助理解,才能更好地运用。另外,做题时,不要仅局限于一个思路,尝试思考:是否有其他解法,如果题目稍作改变应该怎么做。思路也许就在不知不觉中扩宽了。

第三步,准确率。个人保证准确率的方法:做一题检验一题,计算题算两到三次,尤其是第一次计算要稳,如遇方程,解出后再代回去检验,还有可以根据多种思路去验算一个结果。

第四步,速度。做题速度一般要依赖于记忆,而记忆要靠理解。有了先前思路的铺垫,再加上对题型的熟悉,速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切忌精神紧张,放松才能保证准确率和速度。

学科素养学习心得 篇7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的学科。作为一门综合学科, 地理学知识内容广博, 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等多个学科内容, 因此, 它有着不同于一般基础学科的学科特点:即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人地相关性等特点。正是由于地理学独特的学科特点, 地理教学中学生往往表现出普遍的学习困难。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有一套科学而有效的训练方法, 逐渐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同学科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习惯要求。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和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

地图语言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因此地理教学中要首先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析图的习惯。地图技能也是高考考查的基本技能之一,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多看图, 做到“图不离手, 人在图在”, 学习地理事物务必落实到地图上。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做到脑中有图, 建立一种对地图的敏感度。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侧重培养其在地图上对某区域的地理位置、轮廓特征、重要地理事物分布等方面的认知与识记, 并使其掌握常规的读图方法, 如识记图例、量算距离、判断地形、读图步骤等。高中地理对图表的考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加强图表训练, 一方面可将地理图表进行分类, 以便在读图、析图中找准图的要点, 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多画图, 学会图图转换, 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 如多角度光照图的转换以及图文转换, 学会图形与知识点搭桥。

其次, 地理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一要多看书, 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二要会看书, 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 善于总结归纳, 梳理知识结构, 把握地理专业名词和术语, 培养学生回答问题时, 语言要简明、扼要, 用词妥帖, 能否正确使用地理术语可以体现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二、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心理过程。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在头脑中的概括反应。地理思维的训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整理知识和应用知识的问题, 提供思考问题的线索, 并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逐渐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能力。

1. 比较的思维方法

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 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石。根据不同的地理知识要列出不同的比较要点:

(1) 相近地理概念的区分比较:如天气与气候、气候类型与气候特征、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地形与地形区、水资源与水能资源、风化作用与风蚀作用等。通过比较,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会更深刻, 并能灵活运用概念。

(2) 不同地理区域的比较: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 要善于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在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和人文经济特征上的异同点, 深化认识。如日本和英国同属岛国, 它们的自然环境与经济方面有何异同;我国黄土高原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差异很大, 但却存在着相同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 它们的成因和治理措施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3) 同种地理事物之间差异与联系的比较:如黄河与长江水文特征的差异、气团与锋面的联系。

2. 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分析是把地理事物从各方面进行分解, 是从整体到局部, 综合是把地理事物各组成要素相结合, 是从局部到整体。两者彼此相反而又相互联系。只分析, 不综合, 好比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反之, 只综合, 不分析, 又会只见森林而不见树木。因此, 分析中的综合与综合中的分析贯穿于地理思维的整个过程。如说明气候特征时, 可对其组成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征进行分析, 综合在一起即为气候特征。再如学习区域特征时, 应先分析其各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的特征, 各要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而气候要素是关键要素, 它影响其他要素特征的形成。在了解了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再分析其人文状况包括人口、城市、工农业生产等, 即得出区域的综合特征。

3. 归纳演绎的思维方法

归纳演绎是指从个性的地理事象归纳出具备普遍性的地理原理和规律, 再用其解释特殊的地理事象的思维方法。如从学习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入手, 归纳总结出等值线判读的基本原理, 再举一反三去解读其他的等值线图。

三、建立清晰的时空概念

空间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点, 空间性落实到具体的地理空间就是区域性。地理学是在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的基础上, 再去阐明其空间联系, 并进一步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因此, 空间定位是基础, 认识地理事物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地理空间, 即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有了空间定位才能有空间联系、空间想象思维。

地理教学中要通过经纬网来构建空间概念的骨架, 并在此基础上叠加板块构造图、洋流分布图、气候分布图、自然带分布图等, 心中有了这张综合地图, 进行空间联系便游刃有余。

空间和时间是地理学研究的两个范畴, 地理现象是随时间而发生、发展、演变的。这种变化包括日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等, 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进行时空转换, 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不同时间段里地理事物的变化情况。

四、关注热点和生产生活实际, 形成地理观点

语文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素养 篇8

一、语文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注重整体性

从语文学科内容来看,从包容的内容的多方面性看,它是一个综合性学科。从语言形式看,有字、词、句、段篇;从语言的应用规律看,语文讲究修辞逻辑;从语言的运用过程看,有听、说、读、写。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整体性。笔者尝试着从引导学会学生独立阅读入手,首先让学生对作品建立起第一个印象,尽量减少对学生阅读第一印象的干扰,少一些扶手和拐杖,让学生自己“学步”。语文是作者心灵,语感对象化的一个整体性反映,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只有学生对课文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并被学生整体性占有,作者的语感、心灵才会不觉地被渗入到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积淀为语文素质、人文素质,最终形成自身的语文能力与修养。

文本是审美愉悦的最初源泉,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大多是内容与形式的完善统一,文体范式与人文意蕴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鲁讯的《祝福》通过倒叙结构来引发悬念,引导读者去思考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产生的社会根源。《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三顾茅庐,是通过烘托,引导读者去感受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一字一句构成的文体范式中去感受一种内在的生机、精神,结合自身的先天素质、人格素质、审美素质,内化为一种语文素质,语文能力。这说明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能机械地割裂和对立的。

二、语文知识范围的广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语文学科的知识范围广博,语文自然是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生活的时空涵盖着历史的时空,范围极其广泛。语文是作者对生活的反映,是在微观上较为清晰地表现生活的。语文教学也同样只能建立在每个学生个体微观清晰的理解上,教师一家之言不能代替学生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讲多少,应突出哪些知识点,难以前篇一律地由教师来代替。由于教师所受的教育,生活阅历,审美爱好等千差万别,在理解能力与欣赏性上难以达到一致。但在现实中却是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参,统一的教法,统一的作业内容及统一的答案,把学生严格地限制在一定的框架和模式之中,很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的诵读吟咏, 强调的是“师傅领过门,修行在个人”,似乎是自然无为的,并未抹杀学习者的自主性。试想在所有这些格式化的、整齐划一的现成的东西面前,学生还能有求知的欲望吗?教师还能有钻研教材的热情吗?长此以往,只能导致语文教学的僵化,教学质量的每况愈下,导致恶性循环的出现。

因此,要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性,使学生融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及语言美于一体化的语文学习环境之中,让他们进行愉快地诵读、充分地咀嚼、自由地讨论、优美地欣赏,使之陶冶情操,提升境界。老师不当裁判,不轻易地下结论,不做具体分析,只进行恰到好处地点拨、引导,或只发表一家之言,而应更多地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地进行自主、探索性学习,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想象,通过交流和合作共同寻找答案,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教师只是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要注意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要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进行扶持。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发展学生个性。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深入到学生实际,全面了解和发现学生的不同个性和不同要求。要对学生不同特点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才能见效。学校不是工厂,教学不可能如加试零件那样格式好化,而应试教育的结果,使最有活力,最有美感,最有兴趣的语文学习完全僵化,使受教育者深受其害。语文学科作为一个最具有个性化的学科,每一篇课文作为感情智慧的凝结,在每一个读者头脑中都会留下不同的印象,每一个读者会有从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必须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产生兴趣,为他们创设富有想象力驰骋的天宇,创造力萌发的摇篮。

三、语文知识内涵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方式的活动性

在语文知识中不仅充满了对真理的探索,对美的追求和对善的向往,而且还充满了强烈的人文性。即便是应用文,也表达着人与人之间的商业信誉,契约关系,法律关系等,反映着了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交往以及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等。因此好的文章都是对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内容和相互关系的真实反映。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创设从事各种活动的大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达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完善。

要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走向社会大课堂。如春游,参与社会调查,教育调查,关心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交友,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在无限宽广,美好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大氛围中,使学生经受锻炼,培养各种能力、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修养等。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具有良好的效果。

在课内要鼓励学生产生质疑、提出提问、进行讨论,利用三分钟的小演讲、十分钟小辩论等活动,这样往往能使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引起他们创造的活力。如笔者在教学中开展了经常性的十分钟的小辩论活动。每次指定一个小组,让学生自己确定主持人、辩题、正反方辩手,笔者只在辩论后略作评说。辩题大多涉及学生生活中的敏感话题,如“校园文明警示牌多好还是少好”,“当今社会是需要通才还是专才”,“成功主要是靠机遇还是靠能力”等。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积极参与的热情,同学们在唇枪舌剑中思维异常活跃,思维灵感得到了激发。这些活动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喜爱,学生借助这个活动载体,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可见,语文教学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大舞台上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才能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科素养学习心得 篇9

学科前沿指某一学科中最能代表该学科发展趋势,制约该学科当前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难题及相应的学科。通过今年学科前沿讲座的学习,我自身觉得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如何写出一篇合格的综述性论文,对我的PPT制作技术也有很大帮助,而在所学到的知识方面,我觉得收获最大的就是微生物产氢研究的部分。

微生物产氢技术是由于电解产氢资源消耗巨大,且易造成污染,因此近几年人们通过对微生物发酵过程和光合过程的研究筛选出高效的产氢菌,进行更少资源、更少浪费的微生物产氢过程。生物制氢是利用生物自身的代谢作用将有机质(包括糖水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灰分物质等)或 H2O 转化为 H2,产出能源,是清洁、可再生、无污染的制氢方法。生物制氢包括异氧型厌氧菌制氢、光合异养菌水汽化反应、生物直接光解制氢系统、生物间接光解制氢系统、耦合法制氢技术。我对微生物耦合法产氢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因此对微生物产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光合–发酵耦合技术逐渐成为生物制氢技术的新发展方向,首先它减少了光的需求量,同时有机物得到完全降解,最后氢气产量得到提高。何欣等为了对凤眼莲这种生物质进行能源资源化利用,采用两个串联的5 L发酵罐以补料分批培养(半连续培养)的方式研究凤眼莲的暗光发酵耦合产氢特性。通过硫酸溶液、常压微波加热和纤维素酶水解的方式降解凤眼莲得到大量的还原糖,再用处理后的凤眼莲溶液在补料分批培养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获得了稳定的暗发酵及光发酵的产氢速率,分别为200.6 mL/(L·d)和85.4 mL/(L·d)。实验中单位原料的产氢量则分别达到50.7 mL/g TVS 和285 mL/g TVS,产氢过程的整体热值转化效率为21.7%。

夏奡以小球藻和木薯淀粉为混合原料,研究了碳氮摩尔比对发酵产氢气的影响。混合生物质在碳氮摩尔比为25.3的条件下得到的最大暗发酵氢气产率276.2ml H2/gTVs为分别是单纯用小球藻和木薯淀粉为原料最大氢气产率的3.7倍和1.8倍。通过暗发酵和光发酵耦合产氢气联产甲烷,混合生物质的最大氢气产率和甲烷产率分别为664.2ml H2/gTVs和126.0ml CH4/gTVs,整体能量转化效率达到67.2%。生物制氢技术是制氢技术中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的技术,无论是光解制氢还是发酵制氢,都在近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氢能是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的清洁能源,制氢技术的发展对于能源和环境问题具有深刻的意义。纵观制氢技术的发展研究,其未来的发展趋势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进一步研究光发酵产氢菌种的来源和筛选培育方式,与暗发酵过程进行联合,进行菌种的筛选和培育;将筛选出的混合菌种进行分离,得到纯菌种进行专项研究,针对发酵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为制氢技术的应用拓展提供支持;扩大制氢技术中工艺与条件的优化范围,进一步拓展其工业化应用范围;设计新的反应器型式,结合新材料和支撑物的研究技术进行反应器的创新研究;进一步放大到大规模的连续性生产阶段,并实行有效的控制。

教师职业素养学习心得 篇10

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两位大师的身上体现。孔子的礼仪在两位大师的言谈举止中表现突出,上施下效,给我们每一位学员做出了榜样,以后我会向大师学习,以身作则,为我的学生做榜样。

二、“学做中国人”,从两位大师身上表现出了浓浓的爱国情,中国的孝道体现的淋漓尽致。俗话说:“孩生日娘苦日。”我们永远记住身上流着父母的血,也让我们的学生记住,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中国人。

三、教育的本质----上施下效 长善救失

长善救失就是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长处,补救学生的缺陷。要长善救失,必须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要避免对学生要求过高,看学生浑身都是毛病,而看不到他们的优点。判断的错位,常常导致教育的混乱。教师有时对学生过分的“爱”,也会导致教育的混乱。优点视而不见,缺点喋喋不休。过分吝惜表扬,过分地膨胀批评。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时时都应当把握的。长善救失,包含重视正面教育的意义,又含有因材施教的思想。我班有娟娟、昆昆、泽泽三个很特殊的学生,凡是纯文化课知识一窍不通,通过和他们交流,找到了他们的闪光点。娟娟特别有礼貌,昆昆爱画画,泽泽爱劳动。学校选拔管铉乐选手,他三个根本不去,我就说:“快去吧!有可能选上呢!”果然昆昆和泽泽选上了。兴趣很高,可是他俩毕竟是学困生,学了三天就不去了,我又找他俩谈心,告诉他俩学会管弦乐,你就有了特长,还能上台演出,同学们为你鼓掌,多神气啊!你俩比赛,看谁学得好!只要每天坚持学习管弦乐,老师就奖励金星。昆昆、泽泽最终成功了,我感到很欣慰。

现在各科正处在复习阶段,教学的进度把握到恰到好处真是不易,我们应当探索分层教学,让优等生吃饱,中等生、学困生吃好,真正认识学生的差异,满足他们切实的需要。稍稍思考一下,学生受“四失”之害的不乏其人,他们需要细心、耐心的帮助,学者四失,也是教者四失。我们的“教”不也常“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吗?学者四失,常为教者四失所造就也。

作为教师、家长冷静想一想,今天专注的是孩子的成绩,他能好多久?我们花了很多时间盯着他,他能好多久?这是我们值得要思考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天孩子这一次考得好了,他下一次能好吗?有的家长,孩子考b,就给他多少钱,考a就再给多少钱,不明白教育的根本在长他的善心,救他的过失。今天他考好了,那是他的本分,结果我们还要给他奖赏,那他考试就是为了赚钱,而且考好了,他就主动还来给你要钱。然后一年级考a,你给他二十元,上了二年级,他绑个白布条抗-议加薪,你的钱得再多一点才行。为什么?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它会加大,所以长的是欲望的心,他会变成欲望才能让他努力,改天假如遇到了比钱还要诱-惑他的东西的时候,他还读不读书?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这个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现象,孩子读书读到压力太大,我们长了他的善了吗?

努力提高教师的学科能力素养 篇11

一、提高教师的课程解读能力

新课程下的学科建设,首要的是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定位,教师对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如何,直接影响着他对教材的理解和执教。因此,我校在2002年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利用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新课程解读能力的培训。一是进行校本培训,调动行政领导、教研组长及全体教师的积极性,由教导科组织、引领每个学科教师分科进行学习解读,每学期开学前先学习课程标准,以年级段为单位,教研组长引领全组每个教师至少要通读每个学段的4本到6本教材,找出学科知识的基点和延伸点,系统理解和掌握学科体系,然后再备课上课。为了保证学有成效,学校多次举行新课程、新课标理论考试。针对每个学科采用不同的卷子,有理论、案例分析,有根据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课程解读能力。二是坚持走“派出去、请进来、外引领、内强化、促成长”之路。近年来,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区的新课程培训,同时也邀请了相关教育教学专家到校上课指导。用两年时间让全体教师参与国家级教育教学研讨观摩培训。每位教师走出去,学习新理论、新教法,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能力。三是教师的自学。一个教师只有感觉到内在的学习需要时,才会变被动为主动。新课程刚实施的时候,一部分教师确实认识不足,学习也是被动的、被迫的。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大部分教师感觉自己的观念需要更新,因而必须了解新课标,并且更详细地解读教材,更好地改进教法,否则就跟不上改革的步伐。现在,教师变被动为主动,一个个充满智慧的反思,一篇篇发自内心的对新课改的认识,一本本集钢笔字、简笔画、教育教学随笔于一体的有形成果册,记录着教师成长的足迹,闪现着教师的智慧,充分体现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提高教师的学科实施能力

加强教师学科实施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以及课堂评价能力,达到个人与团队共成长之目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校本教研。

我校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拓宽校本教研的路子,加强教研组建设,在“实”字上下工夫,在“研”字上求发展,真正使教研活动常态化、日常化、系列化和规范化。在此基础上,学校确立了三个层次:个人层次—自我反思,小组层次—同事互助,集体层次—专业引领。围绕这“三个层次”,学校确立了教研工作的重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改革备课制度,创新备课模式。采取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的方法,分层次、分单元、分课时。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重视个人的二度备课,采用活页教案,从“抄教案”中脱身出来,把精力用于提高课堂效率。通过检查,教师的备课质量明显提高,特别是一些教师学会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真正达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显示了教师的集体智慧,又闪现出教师的个体灵性和情感,在备课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已有不少有形成果。

2.做好教研组内交流课活动。年级教研组在学期初要详细制订组内交流课活动计划,要定出每一周讲课教师及授课内容,并在授课前一天通知教导处,教导处要结合具体情况去听课,并参与评课。具体的做法是:组内交流,同上一节课,尝试走班教学。组内交流是指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一人上课,大家听评,重建教案,参与者每人再上一次。同上一节课是大家共同上一节课,互听交流,取长补短。尝试走班教学是指共同备课,选出优秀教师到平行班上同一节课。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团队成长的积极性,发挥集体与个人的智慧,实现同伴互助,共同提高。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有4次参加教研组的交流课活动,涉及的科目有语文、数学、音乐、英语等,此举有力地推动了学科教师课堂施教能力的共同提升。

3.倡导个性化教学,探讨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自古以来教无定法,但我校十分重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有个性的教师,从而促进学科建设。抓骨干教师的成长,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所教学生及教师个人所喜欢的形式进行创新备课研究,以求达到有个性的特色教学,引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

4.关注常态教学,强化评价目标。教导处首先依据新课程标准加强指导与引领,认真制订课堂教学基本环节的要求,坚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在各个环节追求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要求教师以“求实课堂”“有效课堂”为主,向40分钟要质量,以此评价教学的优劣,做到会听课、能评价。

三、以学科活动和竞赛为载体,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

学科素养学习心得 篇12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 使学生通过学习经验的积累与积极的反思, 达到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协调提升, 初步学会思考信息技术的价值并初步形成积极而健康的态度。这无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高瞻远瞩, 以广博的见识、丰富的阅历、智慧的教学、充沛的情感开拓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的眼界, 引领学生攀登信息技术学习的高峰。下面,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开阔信息技术学科眼界的思考和做法。

“小课堂”应有“大眼界”

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往往局限于所教的知识和内容, 忽视了教学眼界的开拓。

1.学习内容以知识点为主, 缺乏系统的技术眼界

目前, 教师对教材的研读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传授教材中出现的技术, 往往缺乏让学生感悟技术系统性价值的研究。如对于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Flash等软件, 在教材中呈现的学习内容只涉及这些软件中的一部分功能, 甚至是很少的一部分功能, 导致学生学不深、学不透、学不精, 学生的眼界将限于认识零散的技术点。

2.学习方式以模仿操作为主, 缺乏自主探究的眼界

部分教师只立足于教会学生简单而机械的操作,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是“操作步骤”, 学生体验到的快乐就是模仿教师的示范操作。学生成了“井底之蛙”, 以为自己所掌握的就是该软件的全部功能, 把成功定位于“依葫芦画瓢”完成教师示范的作品,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缺乏迁移知识的能力, 缺乏创作和探究的眼界。

3.教学过程以讲练为主, 缺乏技术人文的眼界

信息技术教师善于钻研技术, 往往忽视了与学生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大部分的信息技术课堂上, 学生不需要发言, 也没有发言的机会, 即使发言也是围绕技术而谈, 缺乏师生、生生情感的交流与升华, 缺乏对技术文化的感悟。

4.评价标准以统一为主, 缺乏追求个性的眼界

信息技术教师很重视作品的评价, 并视其为考查学生信息素养的理想方式。但评价标准往往是统一的, 大多会从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等方面引导学生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缺少发现个性美的意识, 不去挖掘那些第一眼看上去不符合“标准”的作品中的闪光点。这无疑会将学生的创意拒之门外, 并逐步扼杀掉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学生的眼界也将被引导到统一的主流标准上。

开阔眼界才能登高望远

信息技术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唯有立足“小课堂”, 用教学智慧开阔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的“大眼界”, 为学生展示信息技术广阔的用武之地, 让学生体验并感悟信息技术无穷的魅力, 学生才能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 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1.开阔技术人文的眼界

技术的教学要以技术思想为先导, 让技术思想来源于历史的长河, 来源于工农业生产, 来源于身边熟悉的环境, 来源于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生物等众多学科, 来源于谚语、故事、游戏、实验……技术与人文相伴, 技术的思想将无处不在。例如, 在“E x c e l的排序”教学中, 我会给学生讲述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坎坷故事, 揭示元素周期表就是一张按原子量递增排序后的结果表, 而原子量就是排序关键字;我会给学生讲述键盘上2 6个字母的排列秘密, 提示排序这项技术的目的性;在进行“E x c e l筛选”的教学中, 我会从农业中的选种、体育比赛中的选拔赛等角度推导出“筛选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 从而, 营造出一种感悟技术思想的氛围。

2.开阔技术广度的眼界

教师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中的知识点, 要让学生感悟技术的广度和技术所创造的价值, 从而产生创作的灵感和探究的动力。例如, 在“W o r d作品制作”教学前, 映入学生眼帘的是一幅幅由学生制作的精美电子报刊;在“E x c e l图表的制作”教学前, 精彩纷呈的图表让学生惊叹不已;在“创建网站”教学中, 风格迥异的学生获奖网页让学生过目难忘;在“动画制作”教学中, 学生乐此不疲地欣赏着一个又一个动感十足的动画作品……我的教学设计思想是:在引入一项新的技术之前, 要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技术的价值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感知, 让他们看到还有更多的技术等待自己去学习、去探究。因而, 我会让学生饱览这些技术创造的优秀作品。同时, 由于这些作品大都是同龄学生在各项比赛中的获奖作品或是往届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 学生也将有理由相信, 等待自己的学习任务自己是有能力完成的。通过优秀作品的熏陶, 让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动力。

3.开阔技术应用的眼界

技术的学习一定要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步提升。这就需要为学生搭建综合运用所学技术解决问题的平台。例如, 在学生学完“数据排序和筛选”之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以致用”的任务:国庆节期间, 小明准备花6 5 0 0~7 0 0 0元买一台电脑。他收集了多款电脑的价格 (见下表) , 并希望在自己的预算范围内选择C P U价格最高的产品。请运用所学知识对表格进行处理, 帮助他选择一个品牌。

在该任务中并没有规定使用数据处理技术 (求和、排序、筛选等) 的顺序, 为每位学生都留有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深度、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最优性等方面的差异充分地展现了出来。教师通过设置交流环节, 为学生提供了思想碰撞、缩小差距的平台。

4.开阔技术的情感眼界

信息技术教师不仅会教技术, 还应在技术的教学中充分渗透情感教育, 让课堂中师生的沟通更加多姿多彩。例如, 教材在引出“信息”的概念前, 往往会有一段很优美的文字, 如“在大自然中, 清晨的霞光送来了黎明的信息;树叶变黄隐含着秋天来临的信息;树木的年轮铭刻着它的年龄”。我认为, 这段文字侧重于表达信息的直观内容, 并没有挖掘出信息的内涵。于是,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树木的年龄, 你从年轮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下面是一些学生的回答:年轮是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因季节变化而形成的;年轮能反映出每年的降水量和温度的变化;老年人看到年轮会感到岁月的沧桑……在这段交流中, 技术已不再是冰冷的, 而是拥有了丰富的情感, 学生会更好地理解教材中信息的概念, 也学会了从信息的表面去挖掘其深层次的意义。例如在“E x c e l数据处理”的教学前, 我会说:“生活中充满了数据。有些数据让我们振奋, 如2006年10月17日, 神舟六号飞船在平安飞行1 1 5小时3 2分钟后重返神州!有些数据让我们警醒, 如1 8 5 0年~1 9 7 0年, 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总量减少了3 5%, 1 9 7 0年~2 0 0 0年又缩减了1 5%。”让学生在一串串数字中感受心灵的震撼, 体会到“用数据来说明问题是一种具有说服力的表达方式”。

5.开阔技术评价的眼界

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经说过:“我们不是棋盘上的小卒, 哪怕最重要的也不是, 而是有个性的人。棋子与有个性的人, 这完全是两码事。”学生在我们的眼中就应是有个性的人。教师应更多地去肯定学生多元化的想法和设计, 营造宽松、多元、开放的评价氛围。

教学中, 学生大都是在“做加法”中学习知识、完成作品。这一过程中, 学生有时是被动模仿, 有时是稀里糊涂地照步骤完成了, 往往缺乏对操作目的性的主动思考, 更缺乏对学生能力形成的评价。为了评价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能否由掌握知识上升为形成能力, 我往往会设计一些需要逆向思维的“做减法”评价分析题。例如学完“数据图表”后, 我会给出一张较为复杂的反映某地区降水、气温的图表 (见下图) , 引导学生通过读懂图、分析图, 既解剖了图表所包含的技术, 又关注了图表的价值, 更深一步地理解了所学知识的价值。

第一步:读懂图

图表标题是_________。

图中的数据系列有____个, 其中:

“年平均降水P H值”数据系列的图表类型为____。

“酸雨频率”数据系列的图表类型为____。

“强酸雨频率”数据系列的图表类型为____。

分类轴上的数据 (如1 9 9 3) 代表____。

左侧坐标轴上的数据 (如4.5) 代表____。

右侧坐标轴上的数据 (如2 5) 代表____。

第二步:分析图

平均降水P H值最大的年份是____, P H值约为____, 说明该年的酸雨危害相对最____。

平均降水P H值最小的年份是____, P H值约为____, 说明该年的酸雨危害相对最____。

酸雨频率最高的年份是___, 频率约为___。

强酸雨频率最高的年份是___, 频率约为___。

自____年起, 降水酸度逐年增强, 酸雨频率逐年提高。

你认为这张图表需要改进的地方有____。

信息技术作品的评价不应只局限于美感的评价, 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既能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又能引导学生去评价作品中技术的合理性、作品的价值性。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评价中拓展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急诊优质服务新举措下一篇:我们需要你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