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XX镇非公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快XX镇非公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精选8篇)

加快XX镇非公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1

一、全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

2005 年末,我镇有非公企业户3120户,同比增长 6.3%,比“九五”末增长46.4%,年均递增7.9%,其中:个体工商户有3070户,私营企业有50户;有非公企业从业人员9250人,同比增长3.1 %,比“九五”末增长36%,年均递增5.6%,其中个体工商户有从业人员7890 人,户均为2.6人,私营企业有从业人员1360人,户均为27.2人;非公企业当年实现营业总收入59682万元,完成现价总产值47750万元,完成增加值13190万元。非公有制经济总的发展态势良好。分行业看,全镇非公有制经济涉及农、工业、商业、服务业、餐饮业、运输业、建筑业共七个行业,其中以工业、商业和个体运输业较为集中。

总的来看,全镇非公经济呈现以下特点及走势:

(一)小城镇建设对非公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实施小城镇建设5 年来,县城规模不断扩大,市政设施不断完善,为全镇非公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基础和市场条件。一是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对一系列鼓励发展个私经济的政策措施贯彻到位,非公企业业主信心增强,投资创办企业增多;二是城市规模扩大,交通、住房、通信、集市等基础设施健全,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及市场销路拓展,经营业主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大胆迎接市场挑战;三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部分国有、集体企业通过改制变为私营企业,建立了长效竞争机制,活力增强;四是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对精神、物质生活要求提高,刺激了商贸、服务、饮食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五是农村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增强,组织化程度提高,拉动了城郊结合部和农村非公经济的发展,农民有序进入了市场。据统计,全镇非公有制企业2000 年有2450户,销售收31250万元,小城镇建设5 年来,增至3120户,销售收入达到59682万元,总户数增长了27.3%,销售收入增长了91%,年均分别递增4.6%和16.4%。

(二)非公经济对就业和再就业贡献率高。过去,由于受就业观念和就业渠道的限制,就业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是从事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俗称“铁饭碗”。随着改革的推进和非公经济的发展壮大,就业渠道也随之多样化,非公企业成为了吸纳就业的主体之一。2005 年末,全镇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达9250人,比2000年净增2130人,增长29.9 %,年均增长5.2%,其中个体企业雇工人数7890人,私营企业雇工人数1360人,私营企业雇工超过30 人的有21户,超过100人的有13户,分别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42.6%和23.8%。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和雇工人数的增加,为扩大我镇的就业机会作出了重要贡献。部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农村劳动力,部分大中专毕业生都充分进入非公企业就业。据统计部门分析,2005 年,全镇非公企业的业主35%以上来自下岗失业人员,非业主70%以上来自大中专毕业生及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上,业主平均年收入达36000元以上,利润达13500元以上,非业主人均年报酬达5520 元(含吃住、医保等折算部分)。

(三)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末,全镇非公企业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总值7235万元,比2000年增长1.3倍,其中:2005年就完成新增投资650万元,对全镇的投资增长做出了贡献;全镇非公企业所创造的增加值达13190万元,占2005年GDp 总量的30 %以上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23万元,活跃了城乡市场,方便了群众生活,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行业结构和分布不合理,整体效益不高。首先从行业比例来看,全镇非公企业过于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商业)、小型个体加工业和个体运输业,这3个行业户数2005年分别占总户数的26.3 %、23.4%和29.5 %。这些企业多半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作坊式生产,资源消耗高,真正从事农业开发与加工,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生产型企业很少,而且除花枝格辖区外,没有一个上规模的企业群体。其次从企业性质来看,在户非公企业中,个体工商户有3070户,占98.4%,私营企业仅有50户,仅占1.6%,且私营企业的发展水平低劣,多以粗加工为主,产品档次低,非公有制经济的整体效益不高。

(二)基础设施滞后,资金技术缺乏,严重制约着非公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由于我镇财困民穷,长期以来,许多与非公经济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与非公经济的健康发展已不相适应,成为了非公经济发展的瓶胫制约,如花枝格集贸市场建设项目一直难予落实,非公企业没有一个规范的经营场所,只得以马克公路为场所开展经营,即存在安全隐患,效益又不高。二方面,非公企业资金技术落后,对外界的考察和借鉴较少,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粗放的生产状态,有的甚至处于得过且过和面临倒闭的状态,生产力低下,产品质量难予提升。

(三)龙头企业带动不明显,主导产业后劲不强。龙头企业多以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为主,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对企业成长的规律性认识不够,打一枪换一个地点,换一个行业的现象突出。经营过程中只注重眼前,不考虑长远,缺乏了必要的扩大再生产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致使大多龙头企业生产规模小,实力较弱,开发产品结构单一,效益带动不明显。有的龙头企业甚至以欺骗为主,刚投资成立投产便充充宣告“夭折”了,致使国家贷款和地方资源流失,环境受破坏,更不要说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了。

(四)员工素质不高,人才相对缺乏。一方面,企业雇工大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过管理的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较少,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加之企业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力度不够,必要的技能培训难予开展,员工对自身业务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的掌握程度低;二方面,业主私有制思想严重,不愿意高薪聘请人才,多用临时工,且随意解雇,员工流动频繁,造成了非公企业人才相对缺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五)部门干预突出,投资环境有待改善。一些部门对非公经济的重视程度不够,服务不到位,虽然,国家一再三令五申,要转变职能,改善投资环境,积极为非公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优越条件,严禁吃、拿、卡、要,杜绝“四难”行为。但在现实当中,一些部门官僚作风仍然严重,对非公企业申办的项目相互推诱、拖着不办,认为非公企业就是一块“肥肉”,对非公企业进行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和乱检查工作,有的甚至强令非公企业产这卖那或产品卖给谁不卖给谁,强行对非公企业下达生产和销售任务,干预企业的自主经营权,扰乱市场秩序,严重挫伤了非公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三、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我镇地处县城,非公有制经济已发展成为全镇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镇域经济的主要单元,非公有制经济事关全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应进一步把各职能部门和广大非公业主的思想行动统一起来,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把大力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要务,放在与农民增收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继续从思想引导、政策法规、管理方式等方面为非公经济的发展搞好服务,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环境,大胆探索,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有关鼓励发展个私经济的政策措施,促进全镇非公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强领导,强化服务。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虽然存在许多私有制性质,有其消极的一面,不能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最终取向和目的,但是,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事实证明,要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人民群众增收迟缓,公有制经济管理不当等社会问题,我们还得坚定不移地依靠和借鉴非公有制经济的优势。应以“三个是否有利益”的标准来看待非公经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加强对非公经济的宏观管理,加大领导与指导力度,让其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同时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服务态度,明确政府的言、行、权、责,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该管的一定管好,不该管的坚决不管,给非公企业一个自主经营的空间,为非公经济的发展搞好优势服务。

(三)调整和优化非公经济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调整和优化非公经济结构,着力加强第一产业,努力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按照“农业稳、工业富、商业活”的思路来引导非公经济的发展,坚持稳中求富、富中求活,重点整合企业现有资源,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和产业协会建设,提高非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应努力提高私营经济在非公经济中的比例,降低私营企业设立成本,减少审批程序,鼓励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个体企业转变为私营企业,从而提高其竞争力,提升非公经济的整体质量。

(四)进行产业引导,大力发展地方特色非公经济。就我镇非公有制企业存在两三个行业过于集中的问题突出来看,还是由于缺乏引导,企业对行业缺乏预见性认识,一哄而上所致,建议有关部门结合矿、畜、建材、林、果、三

七、草果等支柱产业进行产业引导,把有条件的个体私营企业引向符合国家政策,开发地方优势资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和行业,从而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使企业的行业结构更趋合理,避免因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大起大落现象。

(五)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多渠道引进资金和技术,大力扶持非公经济发展。同时各职能部门应不断为非公经济的发展营造宽松环境,工商部门应放宽市场准入和投资领域,降低“门槛”;财税部门应坚持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核定税额,认真执行非公经济税费优惠政策,积极为符合优惠条件的非公企业办理税费减免手续;国土部门应严格执行《 土地管理法》 和《 矿产资源法》,结合实际,严格把关,积极保障非公企业发展用地,简化用地手续;建设部门应合理规化非公经济经营场所,方便企业经营;金融部门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改善金融服务,不断增加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诚实守信的企业的贷款支持;经贸、劳保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非公企业业主进行政策宣讲和业务培训,引导企业沿着国家的政策要求发展。同时应建立健全非公企业人才市场和产品市场两个信息库(网站),为非公企业培训并提供合格的人才,为企业产品的外销搞好优质服务,让企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发展。

(六)加快小城镇建设,带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应把小城镇作为非公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作为连结城市和农村经济的桥梁和纽带,按照“合理规划、规模适度、注重效益”的方针实施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经济和公路沿线经济、江河沿河经济,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七)扶持龙头企业,建立示范带动。应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新时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一件大事,鼓励和引导各类非公企业参与农业开发利用,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运、流通,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建立原料基地,发展精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不断延伸产业链。要树立扶持非公企业的发展就是培植新税源的思想意识,落实各项产业政策,优先安排好的项目,首先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多数企业的发展,做到扶持一个企业,壮大一个产业,培植一块税源,富足一方群众。

加快XX镇非公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2

1 充分认识发展现代畜牧经济的重要性

畜牧业上联种植业, 下带加工业, 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 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畜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地位。畜牧业既是一个独立的产业, 又是一个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十分紧密的“中轴产业”和“龙头产业”, 对种植业、加工业和其他产业有着承上启下的、强大的、特殊的拉动作用。在种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 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更高、比较效益更大的现代畜牧业, 并以此促进农业产业结构提档升级, 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走过的成功之路。以这个“中轴产业”为核心和突破口,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同时, 我们应该看到现代畜牧业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明显效果, 必须把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下大力气, 坚定不移地抓好。另外, 现代畜牧业已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接续产业。

2 运用科学发展观, 创新发展、支持现代畜牧经济

现代畜牧经济, 必须树立大市场观念, 创新畜牧发展路子, 千方百计推进畜牧发展进程。首先, 以绿色为根本抓畜牧, 提高认识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当今要想占领国际市场必须先实现绿色生产;作为政府部门要强化绿色理念, 以绿色为根本, 积极推进绿色生产进程。其次, 政府应在资金、土地、产品宣传及服务环境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 尽可能地帮助畜牧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帮助畜牧生产基地提升畜产品内在品质。再次, 发展现代畜牧经济, 要坚持能引进则引进, 能联合则联合, 千方百计把国外一些知名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来, 把一些大企业、大财团的资金引进来, 利用现有的绿色生产企业占领国际市场。第四, 凡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能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的新办法、新措施, 都要勇于实践, 大胆去试、大胆去闯。例如, 我国有些地区在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实行生态和健康养殖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

3 重视推广畜牧业循环经济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农业循环发展模式主要有减量化生产形式、再利用运作形式、再循环链接形式等。我国加快发展现代畜牧经济必须探索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能保证资源充分利用, 改善畜牧业生态环境, 实现畜牧业清洁生产, 保证更大范围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国目前应从持续农业的角度和我国畜牧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 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和清洁生产思想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畜牧业生产和发展。人类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所以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清洁生产”的口号。实现清洁生产, 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 摒弃过去那种陈旧落后的、对环境有巨大污染的生产方法。具体做法有:一、利用秸秆饲料饲喂食草家畜, 既是发展畜牧业的客观要求, 也是解决秸秆焚烧、减少和根除环境污染的优先手段。二、利用饲养小区畜禽的粪便, 集中处理, 发展沼气, 是解决饲养小区和养殖过程中环境污染的良好途径。三、农区要充分发挥种草养畜在生态循环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利用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农作物秸秆和饲草资源, 推广青贮饲料和氨化秸秆技术, 积极发展种草养畜, 提高草食畜禽比重。四、利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互补优势, 按照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原则, 根据耕地对畜禽粪污的消纳能力, 科学规划养殖区域布局, 合理确定养殖规模, 推广“养殖小区 (场) +沼气池+生态种植园”循环经济模式, 实现粪污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五、进一步加强草原保护与生态建设, 加大退化草地、草原鼠虫害和草原沙化治理力度, 促进草原生态修复和农牧民增收;认真落实禁牧休牧制度, 抓紧实施抗灾保畜打贮草基地建设, 增强牧区防灾抗灾能力。

4 畜牧经济信息化体系建设

加快XX镇非公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七台河市;措施

七台河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南临牡丹江市、鸡西市,北与佳木斯市相连,西接哈尔滨市,全市土地总面积6221km2,现辖三区一县,总人口88.4万人,全市自然资源条件比较优越,拥有黄金、石墨及建材资源,尤其是优质的煤炭资源,煤田总面积8000km2,现有探明储量2.05亿吨,同时煤田以炼焦煤为主,煤种齐全,具有低磷、特低硫、高热值、高灰熔点,高化学活性等“三高两低”而闻名,是全国保护性开采的三大稀有煤田之一。近年来,全市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来社会生产总值实现114.2亿元,年均增长11.5%,并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12870元,由全省第五位升到第三位。从产业发展看,七台河市的第二、三产业的增长建设高于第一产业。

建设节约型社会,强烈要求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也是节约型的,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流程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对传统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七台河市作为黑龙江省煤炭生产基地,是一个以煤立市、以煤兴市的资源型城市,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七台河市正面临资源萎缩、经济结构失衡、职工生活困难、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以及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等严峻考验,以上问题也阻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城市经济的内涵式增长,从根本上改变资源过渡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局面,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失为一种战略选择。

本文运用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分析了七台河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优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七台河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可行措施。

一、七台河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与优势

七台河市是一个因煤而生,缘煤而兴、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的新兴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工业基础相对较好,这是七台河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基础优势。当然也存在其他方面的基础条件。

(一)比较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

七台河市位于黑龙江东部城市群的中心,交通十分便利。境内勃七铁路和牡佳铁路形成“T”字型相通;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到达周边各市、县的最长公路运输时间为两小时。七台河周边还有密山、虎林、绥芬河三个通商口岸,到达口岸所需时间短则1小时,长不过两小时,通过铁路从绥芬河可以东达俄罗斯海参崴港。相邻的牡丹江市和佳木斯市两大航空港,可以直通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它们为七台河市所共享。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快捷的交通条件形成了七台河市的区位优势,为七台河市打造成黑龙江省东部强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七台河市煤炭工业生产每年产生约200万吨的煤矸石,相关产业产生近60万吨的粉煤灰等废弃物。目前有13座超过50万立方米的大型矸石山,中小型矸石山超过1000座,污染环境,占用大量耕地。全市通过废弃物的再利用,已建成了以煤矸石和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的煤建材企业,生产粉煤灰砌块,煤矸石空心砖、粉煤灰水泥、墙壁板、棚板等产品。另外积极利用煤泥、矸石、荒煤气进行发电,多数焦化企业已配套了粗苯回收装置,企业还建设了城市供热、民用煤气、煤气发电等煤气综合利用项目。

农业生产领域也开展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工作,如发展秸秆青贮饲料,建设农村沼气项目等。昔日的工农业生产的废弃物正在成为七台河新的经济亮点和增长点。

(三)企业推广清洁生产初见成效

把环境保护和生态理念融入到煤炭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开展“三废”治理工作,大力推行选煤、动力配煤、炉前成型、生产内因硫组合技术改造,利用先进的脱硫除尘技术,大幅度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也减轻了对空气和水源的污染。

(四)煤炭加工产业区域领先

七台河市煤炭资源具有“三高两低”的特点,煤质优良,以东北地区独有的焦煤为代表,但煤层薄,开采成本高。七台河市政府和七煤矿业集团公司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业的战略构想和“非煤”战略。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煤炭产业链条得以延伸和发展,大力推进煤转焦、煤转电,发展煤化工和煤造材等产业,初步形成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雏形。

(五)生态社区初步形成

在生活领域积极提倡绿色消费,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结合社会管理和服务模式,全年建设了23个生态社区,在社区内实施绿化、美化、净化、光化工程,开辟公园、绿地和广场,努力改善人民环境质量。城市居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73%,集中供热率提高到70%,中心区排水管网普及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城市绿化、美化、净化水平也全面得到提高,步入了省级园林城市行列。

(六)政府扶持引导作用日趋显现

市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重视循环经济项目的引进,鼓励企业拉长煤炭产业链,对企业新上的循环经济项目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在建设期间免除全部政府类收费和各类基金,对竣工投产的项目,按照企业实缴税费地方留成部分给予一定合理的等额资金挟持,对技术改造项目,政府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补助,并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项目贷款融资。

二、七台河市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单一

七台河市工业结构比较单一,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煤、焦、电三大产业占全部工业加值比率的70%,占全部税收比重为77%,60%的就业岗位来自于煤炭及相关行业,在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占比重大,大多数处于产业链低端,高科技产业发展滞缓,第三产业不发达,七台河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紧紧围绕煤炭资源的集中开发和利用而进行的,形成了城市整体经济对资源的过度依赖,煤炭经济比重过大,非煤炭经济和高科技技术产业比重较小,即“一大一小”的畸形经济结构,影响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比较单一的经济产业结构。

(二)资源日渐紧缺

到2004年末,七煤集团和地方煤矿两大体系的煤炭资源保有储量共17.19亿吨,剩余服务年限分别是19年和8年;2005年,地方规划焦炭产量300-500万吨/年,年需要原煤近1700万吨左右,炼焦用煤缺口将进一步加大。地方煤矿从2006年开始,除几处规模较大矿井外,其余矿井能力将以每年30万吨的能力递减。火力发电还需要原煤近800万吨。这些情况反映除七台河市煤炭资源接续严重匮乏,难以长久支撑发展起来的煤、焦、电、化等产业。

(三)资源利用率不高,保护不够

七台河市自城市开发建设以来,一直以出售原煤为主,煤炭加工产业有一定发展,仍属于粗放式加工和经营,同时生产过程中积有大量的煤矸石和粉煤灰;焦化生产中产生大量的焦化煤气,小部分用于民用和城市供热外,大部分通过燃烧排放,每年浪费价值1.5亿元的能源。焦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煤焦油,基本上以出售原油为主,没有实现深加工,附加值也得不到提高,资源利用率较低。在全省四大煤炭资源型城市中,七台河市的煤炭储量最少,煤层薄,开采条件最差,地方煤矿开采规模较小,开采方式也相对落后,开采速度不均衡,造成煤炭资源浪费严重,作为国家三大保护型开采的稀有煤田之一,要发挥煤炭优质的优势,不能只依赖于产量的扩张,还要通过煤炭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才能发挥其优势。

(四)煤炭产业废弃物利用率不高

据统计,目前七台河市粉煤灰堆有量近130万立方米,占用土地60多公顷,每年增加粉煤灰近58万平方米。据有关资料分析,七台河市及周边7个地市每年需要建筑用砖约24亿块,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产建筑用材是一个良好的、充分利用资源发发展完善煤炭产业链的出路。

三、推进七台河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七台河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今后要通过争取和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真正把循环经济之路走得更宽阔。因此,需要明确政府、企业、民众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责任和义务,从不同层面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政府要加强政策扶持和规划引导

政府要提供发展循环经济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要利用经济、行政、法律、舆论等四种手段,规范、优惠、引导等三项政策,价格、激励、考核等三种机制;积极努力营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与技术条件,规范引导循环经济健康的发展。结合实际,抓紧着手研究七台河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和规划及具体的实施方案。把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渗透和体现到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中去,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的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尽快研究出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良好条件,要在水、能源、土地、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废弃物回收方面,摸清现状,定好规划,建立相关法规、制定政策、完善建设,为循环经济得以顺利发展提供稳定扎实的条件。

(二)企业要推行清洁生产和不断开展技术创新

将发展循环经济理念引入到企业生产和管理中,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在原材料选购、产品设计和生产、产品的售后服务等环节,大幅度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使原材料和能源减量化,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按照ISO14000环境质量标准和生态学原理,对企业实行生态管理,做好节能排放工作,向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是要依靠技术创新,七台河市要不断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注意研发煤及煤炭深加工产业链和“废弃物变原料”产业链延伸的技术和工艺。以企业为主体,将政府调控、市场推动和公众参与三结合,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快向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方向发展。

(三)区域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

依托现有的资源、产业和市场优势,逐渐减少资源的粗加工,使产业纵向延伸,建立完善煤转焦、煤转电、煤化工和煤建材等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工农业循环体系中的产业链,形成多产业耦合的横向扩展,资源深加工的纵向延伸,以及副产品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产业结构新格局。

建设生态高能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七台河市在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工基地建设中的作用,以高新技术园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重点建设优质焦煤、优质焦炭、电力工业、煤化工四大基地,大力发展木制品、农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医药等五大接续产业集群,不断完善煤焦化一体,煤电化一体,木制品、农副产品深度开发,农用机械及零部件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七台河市工业由粗放型、外延式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内涵式转变,大幅度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率。按照循环经济和生态学原理做好园区的生态规划,构造符合行业特点的生态工业链,实现园区物流、能流、技术与信息的管理建设。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篇4

县域经济的发展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发展壮大特色县域经济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人的观念对经济发展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先进科学的观念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落后陈旧的观念阻碍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越解放,经济越发展。为此,需在六个方面取得突破:⑴要破除“等、靠、要”的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敏锐地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靠拼抢精神主动抓住发展机遇;⑵要破除囿于陈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旧观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为天下先;⑶要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旧观念,树立运用市场经济运作和管理经济的新观念;⑷要破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旧观念,树立依法行政,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竞争规则,信守承诺的新观念;⑸要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树立大开放的的市场观念;⑹要树立人力资源越丰厚、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吸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观念,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渴望,以更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用人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引各种人才。创造唯才是举和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二)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和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县域经济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县域内部看,任何一个地方都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从县域外部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同时存在的。特色不浓、结构趋同,竞争的压力将更大,发展的阻力也更多。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于找准特色。必须依据自身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全面实施经济林果业、畜牧业和种植业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培育税源,多渠道增加县域财政收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水平落后,银行、居民资金积累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进行建设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贫困县、山区小县持续发展需要有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供给。

(四)千方百计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增加县域城镇居

民收入,要切实抓好城镇居民就业、保证职工工资、强化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为此,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扩大就业渠道;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激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要按时、足额发放干部、职工和教师工资,兑现工资调整工资;加大分配调节力度,关心弱势群体,解决好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及城镇中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生活保障问题。

(五)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城镇化可以说是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工业化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凡是县域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工作也走在前面。加快城镇建设,努力推进城镇化。继续抓好县城和重点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树立经营城镇理念,对城镇具有商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土地、设施、环境及其他各种资源要素实施资本化运作。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集中计划、建设等部门用于小城镇建设的各项资金。加强县级工业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块状经济发展,形成工业产业集聚效应。

(六)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牢固树立抓县域经济主要就是抓民营经济的观念,充分调动民资,集中民智,激发民力,凝聚民心,发展壮大民营经济。降低门槛,放开经营范围和管理限制,减少和简化行政审批。除国家法律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对民营企业放开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资开放领域,自主选择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

(七)营造良好县域投资环境,创造发展条件投资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竞争力、对外开放程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综合体现,是吸引投资,汇集人才的关键。为此,要积极优化投资软硬环境,为资本、人才、项目进入县域投资创造良好的保障机制。

(八)提高县域对外开放水平。对外开放是永恒的主题。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县域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要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优势企业的扶持,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扩大招商引资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工业化的重要途径。要紧紧把握当前国内外资本流动的趋势,创新招商理念,拓展招商空间,扩大招商规模,提高招商质量。

(九)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全面提升县域科技水平在当今时代,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技创新与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种趋势,对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县域经济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县域经济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人才强县之路。人才是经

加快XX镇非公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5

化的发展,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集团年消化玉米9万吨。***味精厂年消化玉米7万吨,每年增加农民收入近2000万元;**乳业所需的饲草、饲料及鸿运米业所需的水稻等都给农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好政策,得益于县委、政府的大力扶持、鼓励与引导。特别是近年来,县委政府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努力清除一切束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阻力和障碍,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关部门在增强主体服务意识、转变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上下功夫,认真履行监管职能,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了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从总体上看,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缓解就业压力、繁荣市场、稳定社会、增加财政收入、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日益显示出其重大作用。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目前还面临许多制约因素。一是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而且不够畅通;二是投资发展的软环境亟待改善;三是企业制度创新乏力,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一些企业环保意识淡薄,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悖;五是非公有制企业在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上存在差异;六是政府部门拖欠建筑行业工程款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且数额巨大。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

展壮大。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重视,区市县党委、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这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毫不动摇地鼓励、扶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是“十一五”期间党政各部门及全社会的重要任务。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服务非公有制企业的意识和实效。县委、政府应认真、大力宣传、贯彻好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新的改革观、服务观,对非公有制企业真正做到与公有制企业政治上一律平等,政策上一视同仁,服务真诚、及时、到位,努力克服一些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进一步优化“四个环境”。一是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信息服务。要认真解决“办证难”的问题,在企业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和卫生许可证等环节上,尽量给予方便,提供快捷服务;二是定期或不定期向企业公布产业政策、投资方向、指导方法等信息,提供及时有效的咨询服务;三是进一步转变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完善相关制度,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能,提高监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劳务监察,协调劳动关系,做到公开透明,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尽快建立政务大厅。政务大厅的建立可以减少暗箱操作,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这是政府职能部门集中、依法为非公有制企业服务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是履行政府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

三、建立融资担保机构,着力解决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建议政府成立为非公有制企业贷款担保的机构,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还贷有保障的项目和非公有制企业给予信贷担保,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政府应积极支持有上市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和股票上市,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帮助企业解决上市过程中的系列问题;积极拓宽民间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闲散资金的投向,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资扩张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

四、引导和监督非公有制企业实施依法经营、科学经营、可持续经营。倡导诚信发展,有序竞争,严格执行政府环境保护及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规定,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要切实保障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工资、养老和医疗保险等合法权益;要顺应市场发展需求科学决策,按照市场规律经营,企业在确保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增加环保方面的投资,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党政部门要和非公有制企业共同开辟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仅是企业的事,党政部门也有责任,企业、部门应共同谋划加快发展的高招、良策。只要不是国家明

令禁止的领域和行业,党委、政府都应该鼓励、支持和引导,最大限度地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域。

六、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一些企业对引进和重用现代化管理人才认识不够,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已成为制约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要着力实现5个转变;一是在企业组织结构上,由小而全、小而散向产业化协作和公司化、集团化转变;二是在生产制度上,由自然人产权向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转变;三是在企业管理上,由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向科学的现代化管理转变;四是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五是在私营企业家和管理层素质上,由经验型向知识型、现代型转变。

加快XX镇非公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6

点思考

一、电子银行发展目前存在问题分析

、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外部认知不足 客户的认识偏差直接影响推广力度

从实际营销工作中的反馈情况来看,客户不接受网上银行主要有3大问题。一是对网上银行安全顾虑重重。由于网络中存在的众多安全隐患,加上大众及媒体对网络安全问题的负面宣传,客户对虚拟银行存有怀疑和戒备心理。二是对网上银行功能知之甚少。由于我行营销宣传网络的建设尚不健全,特别是电子银行示范网点数量少,且示范作用发挥不明显,使大部分客户主要依赖于客户经理的简单讲解,对网上银行功能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查询和转账结算上,网上银行银企互联、集团理财、在线支付、贵宾室、收费站、代报销等优势功能却不甚了解。

2、内部驱动不够 员工的认识偏差成为业务推广的阻力

企业网上银行作为分流柜面压力、优化客户结构、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得到各家银行的高度重视,但我行在实际发展中却出现动力匮乏与不足,部分领导和员工对网上银行发展的认识偏差已成为业务推广的一大阻力。

首先,就基层负责人而言,目光停留在短期效益上。网上银行作为全新的业务处理平台,赢利模式尚未出现,短期效益体现不足。而网上银行在稳定客户、提高竞争力、降低营运成本、转移结算风险、改良业务运作模式上有着传统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而支行人员却对此缺乏足够认识,长远规划不足,对电子银行的认识仅限于是一项单纯的业务,能够增加电子银行客户,增加电子银行交易额,产生中间业务收入,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在分流柜面压力、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方面的优势,以及为全行带来的巨大的整体效益。支行业务发展目标仅限于分行下达的指标,自发营销的意识淡薄,致使网上银行营销陷入被动局面。

其次,就基层客户经理而言,营销意识亟待转变。由于网上银行业务由客户自行操作,银行不能直接监测客户资金动向,给收贷、收息、资金管理和资金监控带来难度。特别是目前我行存款指标仍是各支行及网点负责人最看重的,企业网上银行业务的开通,必然造成月末、季末存款实点数无法控制。对此客户经理常常不会主动寻求解决方案,更多的是在营销时顾忌太多、底气不足、力度不够。大多数客户经理将网上银行营销作为成功营销客户后的捆绑产品来进行推销,而未将其作为对传统柜面业务处理的渠道弥补和低运营成本、提高竞争力、有效竞争客户的得力手段,从而使网 上银行的营销进入误区。客户经理的营销意识成为业务发展推广的又一阻力。

再次,就基层员工而言,能动性急需提高。我行员工及客户经理普遍缺乏学习网上银行业务的主动性,即使组织多次员工培训,员工业务知识的接受也属被动填鸭式,效果不佳。不管是网点负责人还是客户经理,一旦需要营销客户,立即寻求电子银行牵头部门支持,普遍依赖牵头部门的直接营销。前线营销队伍中缺少全面掌握网上银行业务的核心人员,致使业务拓展人员对各自辖区注册客户或潜在客户不能做到主动引导、更不能手把手指导客户完成相关步骤,业务推广无法在面上快速展开,员工的营销主动性影响着业务推广的发展速度。

3、对快速发展的科技信息技术,给我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带来的机遇认识不足。目前,一方面随着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家庭上网等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为电子银行的进一步普及和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另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要求不断提高、个人客户财富增长明显加快、各类客户金融需求层次不断提升,使社会各界对电子银行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前景看,转账汇款、缴费、电子商务、网上投资理财、网上现金管理等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因此,对我们来说,关键的问题在于能否抓住这种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在最短 的时间内,抢占客户市场,形成规模优势,把我们的电子银行业务快速发展起来。

4、对于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形势,我行电子银行业务在从容面对方面准备不足。当前,各家商业银行对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在认识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各家银行纷纷加大了电子银行发展力度,把发展电子银行作为突破网点和地域限制、抢占高端客户的重要手段,通过发展电子银行业务,达到稳存、增存的目的,因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做好充分准备,从容应对。、业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缺乏专职的电子银行队伍。电子银行业务涉及面广,业务综合性强,既要有熟知业务的营销人员,又要有懂得一定技能的技术人员,还要有懂业务、善管理的业务管理人员,同时还要组织广泛的宣传、业务推介等工作,因此,建立一支技术过硬、业务熟练的电子银行队伍尤其重要。

2、业务人员缺乏对电子银行制度规定、业务操作规程的全面了解和掌握。一是由于电子银行业务是我行的新兴业务,目前前台柜员人员少、柜面压力大,每天忙于应付传统日常业务,在学习、熟悉新业务方面,时间、精力不能得到保障;二是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缓慢,业务量小,不能为柜员提供更多的熟悉、认识电子银行产品的机会;三是电子银行 业务的各项功能均为总行开发,加快了网银功能的更新、变化,业务人员适应业务变化的能力不强。

3、营销人员自信心不足。支行在营销网上银行产品时,乐于营销简单版产品,对于收费产品,如网银Ukey客户,畏难情绪明显,营销缺乏底气,知难而退,营销定位明显错位,没有把营销电子银行产品作为为客户提供的增值服务,而是把收费产品作为强加给客户的负担。

4、是媒体宣传力度明显缺乏。近年来我行电子银行取得卓越成就,在国内稳处行业领先地位,在国际金融界获得众多荣誉,产品受到客户的普遍认可,但我行对电子银行的宣传却声势较小,营销宣传主要集中于金融专业书刊、路排广告、网点横幅、宣传折页等方式,对大众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在普通报刊、XX信息港等本地访问量高的网站、收视率较高的电视频道等大众易于接受的媒体平台上,宣传投入较少、力度匮乏,导致媒体营销效果事倍功半,造成客户了解和认知度不够。

二、措施建议

目前,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已经得到上级行的高度重视。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激烈、金融产品同质性的日益突出、企业客户资源成本的增加,企业融资渠道多样性等等因素,如何利用企业网上银行的强大功能,将传统网点与电子银行完美结合,为企业客户提供量体裁衣式的的金融服务,真正 实现以产品留住客户,低成本占领市场的目标,已成为分行考虑的重点议程。可喜的是,近期,分行已出台各种措施体现电子银行的发展思路:一是将电子银行业务并入信息科技部门,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及人员素质及数量优势,发挥公司、机构、个金等营销部门营销渠道,形成全行齐抓共管的态势,迅速拓展电子银行市场;二是大幅提高电子银行指标在各级行行长绩效考核中的考核权重,以政策引导全行的业务发展向电子银行倾斜。目前,全行发展电子银行的意识大为增强,业务拓展已经启动,现从我行的实际,结合本人观点,提出近期发展企业银行的几点措施和意见:

1、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品牌营销,增加电子银行核心品牌价值。我行应以网点为阵地,以媒体为重点,以户外为补充,以强化品牌营销为突破口,以“安全”宣传为重点,制定系统的电子银行业务宣传计划、宣传方案,大力开展电子银行业务宣传活动,利用社会舆论的强大影响力为企业网上银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加快企业网上银行深层功能推广,寻找新的产品竞争点。我行在对企业网上银行查询、网上结算等传统功能进行营销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业务平台,加快深层次的功能推广,大力推广贵宾室、代发工资、网上收费站批量扣款、网上购物、银企对接ERP、现金管理等项目,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各种选择,寻找新的产品竞争点。

3、大力拓展市场,实施市场细分 提升营销效果

在企业网上银行发展中,应制定积极可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措施和发展目标,在确保发展本行企业优质客户的基础上,迅速抢占他行优质客户,提高整体竞争实力,拓宽业务发展渠道,树立电子银行产品在企事业单位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并充分利用全行推广对公客户单位自助卡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企业电子银行业务,对凡已开立对公帐户的客户,主动营销企业注册企业网上银行,办理企业账户余额、明细查询等业务。并有计划、分步骤地营销。

在营销过程中,为明确营销目标、制定营销策略、发掘市场机会,我们应根据目标客户的行业类型、规模大小、核心需求等因素进行市场分析,合理细分客户,有的放矢进行拓展,提高客户综合回报,提升营销效果。

如对烟草行业、汽车行业等生产销售类客户企业加速资金周转、销售资金及时回笼的需求,大力推荐企业网上银行集团理财、网上结算、网上收费站等功能;根据政府机构、部队等行政事业类客户强化资金管理和保证安全的角度出发,重点推荐集团理财、贵宾室等功能;针对百货行业等零售类客户扩大营销渠道、加速采购资金周转的角度出发,重点推荐B2B和B 2C 在线购物、网上结算等功能等。

4、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实行定期回访制度,加强与企业客户的沟通与联系,调查 了解企业网上银行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反馈业务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解决企业对我行网上银行在网银功能方面的各种需求;二是在拓展新市场的同时,加强对使用率较低或尚未开通转账功能的客户进行业务辅导和培训,从客户的行业特点和业务需求入手,找准切入点选择适当的产品、功能加以引导,引导客户使用网上银行办理银行业务,提高客户对电子银行业务的忠诚度。

5、加大对电子银行业务的考核力度,促进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将电子银行各项任务目标、考核目标计划逐项分解、落实。遵循“客观公正、科学严格、奖惩分明、注重差别”的四项原则,将网上银行业务纳入行长经营绩效考核并提高权重比例,将售后服务纳入考核体系,自上而下实行营销业绩的评价考核,形成“营销→考评→结果→改进→提高”的良性循环;加大设立一定数额专项费用的激励力度,对各行新拓展客户实行费用挂钩的激励机制,增加适量现金激励,按照“谁办理、谁受益、谁维护”的原则,直接奖励到业务拓展部门和个人,充分调动各行营销的积极性和售后维护的主动性。

6、加大电子银行业务培训力度,做好各级营销人员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员工业务素质,达到标准化、个性化服务的内在要求。一是培养网点企网核心人员,使其能系统全面的掌握企业网上银行业务知识,能独立指导该网点进行营销 解释、客户维护的基础工作,以点带面强化市场营销力量。二是强化客户经理及二线营销人员的培训。通过建立定期培训考核制度,普及网上银行各项知识,渗透营销观念,由内而外进行营销。三是强化前台人员的培训。在了解和掌握网上银行业务与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兼顾市场营销知识培训,使前台业务人员既熟悉业务操作,又懂得营销技巧,提高工作效果。

加快XX镇非公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7

一、转变思想观念, 提升口岸和城市定位

绥芬河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 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多年间, 借助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 凭借有利的地缘优势、独特的通道优势、悠久的商贸历史、浓厚的商业氛围, 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窗口、桥梁和通道作用, 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的龙头。省直管后, 绥芬河在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和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中的作用会更加突出, 更应该有所作为。第一, 绥芬河要努力成为中国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两大战略”互动对接的重要节点城市, 打造中俄产业链接、项目对接的平台和载体。第二, 绥芬河要成为黑龙江省融入东北亚的现实切入点和突破口, 打造我国连接东北亚和走向亚太地区的“黄金通道”。第三, 借助绥芬河综合保税区推进绥芬河及周边地区的产业综合开发,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建设对俄日韩科技合作基地、进出口加工基地。第四, 加速承接发达地区资金、项目和技术转移, 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将绥芬河这个昔日以边境贸易为主的口岸城市发展成为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产业全面发展的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极。第五, 在外向化的现代物流园区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以强化黑龙江省在东北亚区域物流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发展理念上, 由侧重于绥芬河自身发展向服务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际化、全球化视野转变;在口岸功能上, 由对俄口岸向对东北亚全方位开放的国际化一流口岸转变;在城市发展方向上, 由边境地区微小城市向辐射国内外的中等规模城市转变;在产业发展上, 由传统的商贸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进出口加工基地和新兴产业基地转变;在发展模式上, 由点状发展、单兵作战向合作型、开放型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转变, 使绥芬河成为东北亚区域合作先导区、中俄经贸合作核心区、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省直管县 (市) 体制改革示范区。通过超前引领, 先行先试, 构筑新机制、新平台、新载体, 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商品集散中心、旅游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东北亚文化交融中心。

二、大力推进对外开放战略升级, 创造沿边开发开放新优势

(一) 打造东北亚国际一流口岸, 促进东北亚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

打造快捷高效的跨境运输体系, 大幅提升通关能力。积极推进绥芬河公路口岸改造, 尽快实现公路口岸客、货分流, 适时开辟第二公路口岸。加快铁路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和绥芬河至 (俄) 格罗杰阔沃铁路套轨的扩能提速改造。大力推进绥芬河至牡丹江的电气化铁路和绥芬河支线机场建设, 构建立体化交通运输网络。

加快畅通陆海联运大通道。争取将经由绥芬河的东北亚国际陆海联运大通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争取国内外相关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建立中俄双方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和物流合作体系, 加强与俄罗斯远东及韩国和日本港口群的合作, 实现绥芬河——俄罗斯远东港口——环太平洋地区以及绥芬河——俄罗斯远东港口——我国东南沿海这两条国际陆海联运线路的无缝对接和常态化商业运营。

(二) 通过各类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开发建设, 形成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极

充分发挥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的引领带动作用。要调整现行管理体制与运营思路,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速度, 尽快将宽、标轨铁路引入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加大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力度, 抓紧解决保税区封关运营问题, 通过优化保税区与口岸之间的联运机制, 实现“区”“岸”无缝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重点引进国内实力雄厚“两头在外”的贸易、物流、仓储企业和日本韩国的知名贸易企业、物流企业。探索综合保税区与互市贸易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之间区域联动和政策叠加综合运用的可能性。研究建立保税区开发建设的财政支持机制, 破解保税区的融资问题。加快保税区高端、紧缺人才的引进。

加速境外园区的发展与建设。近年来, 绥芬河市已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建立了米哈依洛夫卡工业园、乌苏里跃进工业园、格城新北方工业园等园区, 但目前这些境外园区尚处于初创阶段, 资金不足, 入区企业有限, 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园区的规模和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 与境内园区的互动效果不明显, 对绥芬河市外贸的拉动作用有限, 特别是2012年APEC会议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召开, 因此应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加大对绥芬河境外园区的支持力度, 尽快提升境外园区的产业层次, 以良好的形象展示中俄毗邻地区投资合作成果。

调整和扩建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只有5平方公里的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早已开发建设完毕, 但按照国务院和商务部近期的有关文件精神, 绥芬河市符合扩大区域面积与调整区位的有关要求, 黑龙江省政府也高度重视并支持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调整扩建工作, 并有望将其纳入省市共建的第十个重点园区。目前, 边境经济合作区扩区的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新规划的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将包括龙江进出口加工产业园区、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国际物流产业园区、进口化工产业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进口木材战略储备园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投资服务中心等“六区一中心”。

全力建设国家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国家发改委有望在近期批准绥芬河市建设国家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 绥芬河要通过“试验区”建设, 全面塑造城市品质和形象, 着力提升绥芬河的国际影响力。力争在建立健全行政管理体系、工商管理体系、财税管理体系、土地管理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口岸服务体系、物流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 积极争取更多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特殊的税收分享政策以及宽松的投资、金融、土地利用、对外经贸、境外开发政策, 争取上级在配额、许可证管理、出口退税、规费收缴、项目设立审批、境外投资等方面给予倾斜, 使众多从事边境贸易的经济实体真正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 促进口岸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全方位、多领域加强与俄罗斯及东北亚国家的交流合作, 探索开发开放新模式, 坚持产业带动与民生改善相结合, 统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建设现代化口岸城市, 在全国沿边开放和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 推动区域合作升级, 向“大绥芬河经济区”的目标迈进

探索中俄区域合作的新模式, 积极谋划和推进中俄“绥—波自由贸易区”建设。虽然俄罗斯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但俄罗斯入世不能替代中俄自由贸易区建设, 中俄入世谈判的关税减让表和相互承诺无法与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和贸易效应相提并论, 因为双边或多边的自由贸易区比WTO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更加自由化, 具有更大的相互开放度和相互优惠度, 更具有特殊排他性的特点。按照国际上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惯例, 建立中俄“绥 (绥芬河) ——波 (波格拉尼奇内) 自由贸易区”已经具备了多方面的基础条件, 省市政府应积极努力, 敦促中俄两国政府部门把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问题纳入议事日程。

构建大绥芬河经济区。大绥芬河经济区的构想是将绥芬河建设成为覆盖黑龙江省东部部分县 (市) 及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 它将推动绥满大通道协调发展, 提升绥满经济带整体竞争力。通过打造东北亚区域性贸易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 使之成为中俄远东经贸合作核心区和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示范区。作为大绥芬河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绥芬河市将依托口岸、空港和陆海联运大通道优势重点发展进出口导向型产业, 确定以生产性服务业、加工制造业和旅游业为三大支柱产业, 带动和促进周边地区共同发展。

三、探索省直管经验, 创新体制机制, 使绥芬河成为全省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改革的示范区

省直管之后, 绥芬河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规范行政行为, 减少行政审批, 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更好地发挥公民与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在机构设置上, 要尽快理顺与中央、省垂直管理的关系, 同时还要结合本地实际和国际化口岸的特点, 适当调整机构设置, 改进工作流程, 以解决行政层次偏多、部门职能交叉、责权脱节、行政程序繁琐、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 确保决策科学、执行有力和监督有效。

在职能定位上, 要与省委省政府搞好对接, 并着力体现沿边开放城市的职责需要, 突出涉外职能, 侧重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 使政府事权范围制度化、法律化、清晰化。实行更加透明的政务公开制度, 大力推进电子政务, 提高行政效能, 强化决策执行机制, 确立绩效评估机制,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健全行政问责机制, 深化反腐倡廉机制, 以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在人事管理上, 构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强化激励机制, 完善制约机制, 健全责任机制, 激发活力, 增强动力, 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满活力的制度环境, 为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搭建舞台、提供平台, 让“太平官”、“无为兵”产生危机感、紧迫感。使干部人事工作从“人治”走向“法治”。

在完善创新社会化管理上, 探索社会管理法制化、公民活动组织化、组织活动党建化。大力提升绥芬河市民的幸福指数, 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让群众生活更加殷实、更加安康、更有尊严。

着力提升绥芬河的生态魅力。巩固提升绥芬河自然人文环境优越的独特优势, 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 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同步提高, 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增强, 积极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建设项目, 努力打造山青、地绿、天蓝、水碧的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

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以城市治理模式取代村镇治理模式

“省直管”以后, 要尽快消除城乡“二元”体制, 统筹城乡发展, 统一城乡户口, 以城市治理模式取代村镇治理模式;着力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 通过产业扩张和城市扩张, 扩大就业渠道, 逐步吸纳农村劳动力, 构建以工促农、以商富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 形成多元化的农民增收机制;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 促进农村与城市融合, 农民向市民转化, 加大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力度, 积极推进“种田向能手集中、农民向城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新模式。

放宽户口迁移政策, 促进人口集聚。放开外来常住流动人口的落户限制, 只要在本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稳定收入即可办理落户手续。通过产业与园区发展带动就业, 吸纳市域外劳动力人口向绥芬河市迁移。优化城市环境, 吸引外来人口在绥芬河投资置业, 增强外来移民对绥芬河的认同感, 促进人口集聚, 把绥芬河打造成三、四十万人口规模的中等城市。

在加快城乡一体化方面, 努力实现城乡待遇平等化, 公共服务同等化, 社会管理一体化, 人居环境城市化, 提供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本市辖区内的农民进城购房。

五、争当全省发展县域经济和促进全民创业的排头兵

“省直管”有利于绥芬河市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各种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极大地增强政府主体责任意识, 激发党政干部谋事干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更充分有效地获取上级支持和对本市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使用, 促进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和县域社会的稳定和谐。要充分发挥绥芬河的比较优势, 挖掘自身潜力, 积极谋划“龙江进出口加工园区”、“绥芬河新兴产业基地”等项目, 调整产业结构, 打造口岸型特色产业。同时要激活民间资本, 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促进全民创业。

(一) 培育创业主体, 提高创业能力

凡具有合法身份证明的公民、法人及其它组织, 均可依法申请从事各类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鼓励高校毕业生和退转军人自主创业。鼓励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兼职、离职、辞职创办企业, 鼓励年轻干部下基层干事创业。鼓励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创业。鼓励农民致富创业。帮扶残疾人自立创业。支持个体工商户和现有企业增创新业, 鼓励现有企业二次创业。吸引外地客商和人才来绥芬河市创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奖励招商引资有功人员。强化创业人员培训。加大信息服务力度。

(二) 降低创业门槛, 拓展创业空间

放宽准入领域, 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 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和规章未禁入的一切行业和领域;放宽注册限制, 各类企业登记注册时, 相关部门不应设置前置性审批事项 (国家有特殊规定的除外) , 企业可根据需要自主调整经营范围和方式, 主管部门按企业要求核定即可;放宽冠名限制, 简化连锁经营企业的审批手续, 投资主体可自行选择规范的企业名称、字号, 凡依法申办的企业, 冠名不受组织形式限制;放宽场所限制, 凡符合安全、消防和环保要求, 遵守房屋管理的有关规定, 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 由住所 (经营场所) 所在地居民委员会或业主委员会出具证明文件, 可以将住宅作为经营场所 (从事餐饮业、娱乐业者除外) ;放宽出资限制, 以无形资产 (如知识产权、非专利技术、管理技能、科技成果以及非公有制企业依法以出让方式获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等) 出资创办中小企业的, 出资额占企业注册资本比例最高可放宽到70%;适当降低企业注册资本验资收费标准, 减轻创业者负担。

(三) 出台相应政策, 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鼓励民间资本按照有关政策规定, 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 鼓励发展典当行业, 拓宽创业主体融资渠道, 解决创业资金问题。

提高机关效能, 简化审批手续, 提高办事效率, 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各级行政执法部门一律不得下达罚款指标, 严禁以罚代管、以收代管。禁止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干预企业正常经营, 严格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行为。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 加大对侵害企业合法权益行为的惩治力度。

六、主动把握和积极应对俄罗斯入世的机遇和挑战,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2011年12月16日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正式批准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为适应俄入世, 我国要调整对俄合作策略, 创新对俄合作模式, 努力培育中俄两国合作经营新主体, 开发符合俄罗斯不同阶层需求的新产品, 不断提高对俄出口产品质量, 努力消除“中国威胁论”和“移民扩张论”的影响, 加强各种形式的人文情感交流, 以“文”促“经”。

绥芬河市的涉外企业应从过去片面追求双边贸易增长速度向质量、效益同步增长转变;从过去的“短平快”做法向协调、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转变;从过去单一的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投资合作全方位发展的态势转变;从过去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向创新型、集约型发展轨道转变;从过去贸易投资活动的自发无序性向规范化方向转变。

绥芬河市政府要为企业从事对外经贸活动提供战略方向指导, 为企业赴俄投资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与法律咨询服务, 为企业在中国境内的通关、结算、融资、保险、运输等基础服务提供必要的支持, 为在俄罗斯境内的中国企业资质年审、产品质量卫生检验检疫监督提供便利条件。在中俄两国间贸易纠纷的裁决和调解方面, 政府应加强中俄之间的法律沟通与司法合作, 以保障两国贸易与投资秩序的健康运行。

促进产业升级与项目合作, 加快构建以商贸旅游为主导、中俄互补型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新兴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继续深化中俄地方合作, 扩大与日、韩等东北亚区域双边多边合作, 开拓港澳、欧美等泛太平洋地区市场, 扩张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建设对外开放经济走廊和开放型经济的平台。依托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出口抓加工, 进口抓落地”, 做大做强口岸经济、通道经济, 形成以国际陆海联运大通道为主干的现代物流产业集群, 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旅游会展产业集群, 以木材精深加工和循环利用为龙头的木业产业集群, 以轻纺、食品、机械、建材为主的出口加工产业集群, 以资源利用为渠道的化工产业集群, 以国际合作为导向的高新科技新兴产业集群, 提高资源要素配置能力, 建设国家重要的区域性原材料、能源配置中心和外向型产业基地。

总之, 省直管后, 绥芬河应大胆地先行先试, 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以通道圈拓展都市圈、带动经济圈、扩大辐射圈, 构建大绥芬河经济区联盟, 以更大的力度拓展区域发展空间, 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打造我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开放的区域性枢纽城市, 为黑龙江省的对外开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绥芬河市委书记赵连钧文集.沿边开放与县域发展 (1989———2011) .

加快XX镇非公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8

1.安全现状:令人担忧

目前,由于建筑市场招投标及劳务用工不规范和改制后的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原因,使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在起重机械、模板支撑、基坑防护等施工环节上重大事故有上升趋势。令人担忧的安全生产现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一些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薄弱,没有相适应的安全发展措施。

1.2部分施工企业,应当配备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人数不足或管理与技术素质较差。企业和项目安全生产处于监督不力或监管失控的状态。

1.3不少施工企业管理层重生产轻安全,安全与生产的矛盾十分突出。

1.4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安全教育的方式、内容、考核没有针对性。

1.5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

2.主要原因:双重压力

造成以上令人担忧的安全生产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遗留的问题,也有新形势带来的新挑战。

2.1老问题

一是施工企業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二是施工企业的安全监管机制不完善。三是安全监管措施不落实。

2.2新挑战

其一,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科技含量较高的高、大、深和特殊结构工程项目大量出现,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与落后的安全监管方法矛盾突出。其二,施工企业经济发展与劳动力需求矛盾突出,安全管理新问题日益凸现。其三,施工企业经营规模扩张与相应管理必需的资源投入矛盾突出。其四,施工企业设备产权与设备维修、保养矛盾突出。其五,企业的经济发展需求与安监队伍的稳定矛盾突出。其六、工程总承包与参与工程建设的其他责任主体单位协调管理的矛盾突出。

3.思考 安全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安全发展是企业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建筑施工企业经济发展必须有安全谋略作保证。

3.1提高安全意识是治本

安全生产责任制得不到落实、安全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的思想根源,源自错误的经济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理念。采取什么样的经济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理念是一个企业全面把握经济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安全生产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砝码。在“僧多粥少”的市场状态下,建筑施工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对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者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结合基础上,以强烈的忧患和危机意识,作为创新安全理念的动力。面临严竣的安全生产形势,建筑施工企业应转变思想观点,创新安全理念,树立“安全工作必须百分之百”、“隐患就是事故”、“企业的经济发展兴衰,成在安全,败在事故”的安全管理理念。作为高危行业的建筑施工企业,应大力宣传安全管理新思想、新理念,用新思想、新理念来引领企业经济发展的方向。这是建筑施工企业今后安全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保证企业经济长足发展最根本的安全谋略。

3.2强化安全责任是关键

安全责任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灵魂,是加强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途径。施工企业是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单位,这是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建筑施工企业在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时,应当牢固树立“企业安全生产主体地位”的观念,通过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创新安全管理绩效考评机制,建立并实施严格的安全绩效考核、考评体系,促进安全生产责任的真正落实。

3.3加大安全生产责任追究考核力度

在安全生产责任考核上,应当始终坚持“管理不放松,考核不削弱,领导员工一个样”的考核原则。企业主要负责人要牢固树立“安全是保障企业经济持续发展的”管理思想,在实施责任考核时要坚持考核标准,不能有经济效益大于安全责任的考核臆念;在落实责任考核结果时,要坚持按原则办事。对违反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执行企业安全规章而发生安全事故的部门或个人,应根据所负安全责任的情况,在职务上该撤的撤,该降级的降级,在薪酬上该扣罚的扣罚,在评先上该取消的取消,在提升提级上实行一票否决。通过加大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和考核力度,促使各级管理干部对安全生产产生强烈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促进企业安全生产考核体系有效运行。

3.4施工企业应建立管理干部安全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测评现场安全绩效为重点的安全评价体系

运用系统安全管理方法,制定适应管理干部工作特点的评价标准。企业应成立安全评价小组,专门评价企业各部门负责人和安全负责人安全管理工作和责任落实情况。通过阶段性安全评价,规范企业安全管理系统中的组织管理、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监管检查、安全教育培训、分包与劳务管理、安全投入、人员与设施配备、职业健康及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管理行为。通过企业安全评价体系的有效运行,及时消除管理缺陷和事故隐患,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持续改进。

3.5施工企业应建立安全合约化监管机制

在工程开工前,应用安全合同管理模式,明确各方责任主体间的安全管理职责和责任;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用安全合同管理模式实施安全监管,各方责任主体严格履约安全合同中的条款,保证工程建设中安全动态管理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这是安全管理工作上的创新,是一种安全合约化监管机制,也是今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监管模式上的发展方向。

3.6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预警制度

针对不同施工时段,不同环境及时发布安全生产的预警提示,指导各部门和项目部有针对性开展安全检查,组织安全活动。项目部应建立安全分析会制度,及时分析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研究安全生产的规律和特点,解决突出矛盾,抓住监控重点,制定监控措施,确保不发生重大事故。

3.7施工企业应实行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

项目负责人应按建设项目的规模、施工难易程度、工期等综合情况,确定风险值,按风险值大小向企业或经企业法人委托设置的分支机构分公司交纳安全风险抵押金。企业运用风险抵押金管理手段可以增加项目安全管理的动力。

3.8建筑施工企业应针对安全监管人员素质偏低、工作地点分散和监管不力的特点,对安全监管人员实行垂直管理的机制

施工企业对经企业法人委托机构的分公司安全负责人实行委派制,经企业法人委托设置的分公司,可以对项目部全人员实行委派制。施工企业通过建立垂直管理机制,可以加强安监队伍思想素质、技术业务能力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安全管理政令畅通,不断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3.9建筑施工企业应组织建立专业性较强的起重机械拆装队伍

集团化的施工企业,应当以某个区域市场的分公司负责建立专业拆装队伍,有条件的区域市场的分公司也可以将起重机械拆装施工分包给具备起重机械拆装资质的单位。通过专业化的组织施工(拆装),确保实现大型机械拆装过程中安全无事故的目标。

3.10建筑施工企业应推进企业劳务用工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上一篇:南开大学游记下一篇:医务人员行为规范和文明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