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区

2024-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区(精选11篇)

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区 篇1

9月24日下午,全市创新社会管理现场会在磨头镇高庄社区召开。市领导陈惠娟、石耀、李中林、张辉、司祝建、唐旭东、张秀良、杜永红、杜松华、黄文斌出席会议,各镇党委书记及市级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在高庄社区党总支部书记丁正付的引领下,与会人员观看了宣传展示,参观了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社区监控系统、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矛盾调处中心、世代服务中心、儿童乐园等便民服务设施,并现场操作试用了特色“智能取号系统”和“电子便民服务系统”。高庄社区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公共服务高效化、低碳化运作。大力推进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将管理理念由防范、控制型向人性化、服务型转变,着力在突破难点、改善管理、服务群众上下功夫,努力走出一条“社会管理社区化,社区管理社会化”的社区服务新路子,把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打牢在基层。陈书记对此表示满意,并希望将这一创新思路切实落到实处,切实发挥好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的便民服务作用。

陈书记要求,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先行军,高庄社区要做好带头模范作用,确保各项职能良好运行,并不断开拓思路,让创新管理更上新台阶。

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区 篇2

关键词:房地产,管理模式,法制建设

十六大以来, 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 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和谐社会”、“民生问题”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国家住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人民群众收入不断提高, 房地产行业获得了飞速发展的良机。在迅速发展的房地产新形势下, 如何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如何调整房产管理手段、完善房产管理机制、创新房产管理模式, 保证房产管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这是房产管理部门所面临的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1 从“政策房管”为主向“法治房管”为主转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南宁市旧的房产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旧的房产管理模式主要是“政策房管”模式,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行政色彩浓厚, 管理呈现粗线条与随意性, 管理依据主要来自上级政策和本地“土政策”, 法规缺位严重;管理方式满足于按部就班, 开开会, 发发通知, 安于现状, 管理对象较为狭窄, 对新形势、新变化反映不够灵活, 工作缺乏预见性, 对工作中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没有主动去评估考量, 导致管理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管理出现漏洞, 局部领域出现监管不力状态, 使工作陷于被动, 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的事情时有发生。

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要以法治建设为切入点, 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基础, 通过加大立法力度, 健全现有的房产管理法规体系。特别是在法律法规空白的领域, 通过采取法律契约的形式, 重新规范界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责、权、利, 加大执法监察力度, 规范房地产市场, 创造一个健康、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实现从“政策房管”为主向“法治房管”为主的转变。

1.1 抓好立法工作, 健全法规体系

一方面, 要加强房地产市场商品房销售环节的立法, 制定完善商品房预销售管理规定, 加强预售款监管, 完善销售申请条件、流程等等。另一方面, 要做好新放开的二手房交易市场资金监管, 房产评估市场、房产测绘市场、室内装饰装修规范化管理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同时, 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前瞻性做好立法的研究工作。2007年3月, 我国出台《物权法》, 并于同年10月1日起开始生效, 这部法律的实施对物业管理行业影响重大。根据《物权法》主要精神, 我们要做好《南宁市物业管理办法》出台工作, 不断规范全市物业管理秩序;要根据南宁市调整城区划分, 房产管理外延不断扩大的新形势, 及早出台《南宁市村镇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 解决城乡房屋权属登记二元化的问题;为避免住房长期使用后, 出现年久失修, 引起矛盾纠纷, 要出台《南宁市住房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南宁市房屋维修监管办法》等。此外, 为了防止开发商在预售阶段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维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还要研究建立商品房预售保证金制度等。

1.2 加强法规学习, 提高执法水平

首先, 要实现教育培训的多样化。除了邀请一些专家教授上课外, 还要建立内部定期轮流讲课制度。可以通过有选择性地设立一些专题, 挑选一些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过硬的业务骨干, 在系统内部开展定期轮流讲课, 讲解业务操作程序、房地产政策的新变化及操作、房地产热点法律问题等等, 从不同的侧面提高房产管理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法水平。其次, 要突出学习重点。在组织房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开展学法用法的活动中, 要重点组织学习《物权法》、《行政许可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法规, 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法治水平。再次, 要建立学法用法考核机制。对规定学习的内法要定期考核, 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 不及格的给予通报批评;对执法用法的效果实行定期评估, 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 出现过错的追究其责任。

1.3 规范执法用法, 增强法治效果

要实现工作流程标准化。根据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房地产权属登记办证、房屋转让、抵押、出租、商品房预售、档案查阅和私房办证等一系列业务的工作流程, 并公示上墙, 做到公正、透明, 规范办理房地产各项业务的程序。要抓紧制定完善行政应诉、行政复议、行政听证、行政处罚等执法工作流程, 抓好立案调查、审理、呈送、审批的规范化管理, 做到立案及时, 调查细致, 证据收集充分, 审理严密, 处罚合法, 文书制作规范。要加大执法力度, 主动出击, 针对房地产市场投诉的热点问题, 加强执法, 严格执法, 严厉打击市场中的违法乱纪行为, 维护好市场秩序。要运用法律手段, 对于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到的细节问题, 以合同契约的方式, 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监督管理体系。对商品房预售申请, 实行先批准后执法检查制度, 以提高执法效率, 避免浪费行政资源等现象发生。

2 由“市场房管”为主向“保障房管”为主转变

长期以来, 南宁市大力发展商品房市场, 解决了大部分群众的住房问题, 改善了广大群众的住房条件, 房产管理部门也相应地把主要工作放在商品房市场的监管上。但在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 如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房价上涨过快、住房保障体系不健全, 导致低收入阶层群众无力购房、无合适房源可购, 群众不满情绪日益增多, 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利因素。因此, 在解决群众住房问题上, 政府保障职能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房产管理部门工作的中心应随着形势的发展, 将工作重点从“市场房管”为主调整为“保障房管”为主, 重点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切实解决百姓居住困难的问题。

2.1 制度的制定与参与

要根据有关规定及南宁市住房状况调查基础数据, 积极参与住房发展建设规划制定;按照“国六条”要求, 积极参与限房价、限户型面积的土地招投标制度, 参与经济适用房建设, 保障住房产品结构合理化, 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消费需求。

2.2 完善廉租房建设

争取完成城市东西南北四块廉租住房与安置房建设用地的征地工作和建设任务, 五年共投资约3亿元, 新建廉租住房约20万平方米 (约3500套) 。建立覆盖全市低收入家庭的廉租住房货币补贴管理制度, 健全廉租住房管理机构, 理顺市、县 (区) 、乡镇 (街道办事处) 管理体系,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 落实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做好资金的日常管理工作, 规范南宁市廉租住房租赁住房补贴发放工作, 完善廉租住房档案管理, 基本解决符合条件的困难户住房保障问题。

2.3 加强直房公房管理

要在直管公房的管理中, 针对家庭条件比较困难, 但是又没达到租用廉租房条件的低收入阶层实行租金减免政策。在现行公房平均租金2.38元/平方米水平下, 低保户公房租金一般减免到1.9元/平方米, 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公房低保户的生活成本, 减轻生活压力。

2.4 建立房屋公共部位维修基金

房屋使用到一定年限后, 都会出现一些问题, 需要进行维修维护, 而商品房公共部分的维修维护经费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房屋公共部位维修基金便是针对这些问题而设立的。要根据《物权法》规定细则, 明确筹措房屋公共部位维修基金主体、标准、方法及使用原则、操作程序等, 确保房屋公共部位维修的落实, 保障房屋正常使用。目前, 全国仅剩南宁和拉萨两座省会城市未建立房屋公共部位维修基金, 南宁市应抓紧做好这方面工作。

2.5 积极创新住房保障模式

大胆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 对经济适用房推行售租并举的管理模式。对符合经济适用房申请条件但经济比较困难买不起房子的困难户, 可以采取租赁形式, 从而扩大经济适用房覆盖面。开展“以房养老”保障模式的试点工作, 盘活住房资产, 解决经济困难 (或特殊情况) 家庭的老人居住养老问题。

3 从“对直管公房的维修”为主向“对全市房屋的安全”为主转变

传统的房产管理对房屋安全监管工作, 往往只注重内部的直管公房的维护维修管理, 管理面比较窄, 管理内容比较单一, 对全市其他房屋的安全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 抓的力度也不够, 没有很好地发挥房产管理部门对全市所有房屋安全进行监管的职能。因此, 要改变以往只注重公房维修的做法, 抓好辖区内所有房屋使用安全监管工作, 确保人民群众的居住安全, 做到“内外并举, 涵盖社会、动态监控、保障安全”。

3.1 抓好直管公房特别是危旧公房的安全监管工作

危旧公房中结构安全与消防安全是我们要抓的重点工作。因此, 我们要加大维修经费投入, 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直管公房维修真诚服务大行动”、“直管公房安全整治大行动”、“直管公房消防安全整治大行动”等大检查行动, 排查存在结构安全、消防安全问题的公房, 及时开展改造、大修等工作, 及时排除危险, 并按消防要求对所有公房配备灭火器, 对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电线线路进行重新改造,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进行建档立案, 实行动态管理, 重点监控, 保证公房安全生产工作达到“大事不出、中事不出、小事少出”的目标。对危险情况比较严重的危旧公房, 要进行分期腾空, 分批改造, 争取用4年左右的时间完成3782套危旧直管公房腾空、改造的任务。

3.2 充分发挥房产管理部门对社会房屋使用安全监管的职能

在抓好直管公房安全监管的基础上, 要拓宽南宁市房产管理部门安全监管工作的范围, 将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 如商场、娱乐场所、党政机关办公场所的房屋结构安全纳入监督管理范围, 定期或不定期对这些公共场所的房屋进行鉴定, 对存在安全问题的房屋, 督促产权单位进行整改。同时建立安全档案, 实行动态管理, 确保公共房屋的住用安全。

3.3 建立房屋装饰装修与维修的监管机制

加强对房屋装饰装修与维修工作进行监管, 填补这方面管理的空白。主要工作是开展对房屋装饰装修与维修工作的备案制度, 对改变房屋内部结构的装饰装修进行审批制度, 对房屋装饰装修与维修工作实行准入制, 开展房屋装饰装修与维修工作资质管理, 实行资质等级与施工内容相对应的管理办法, 不断规范房屋装饰装修与维修市场的监管。

4 从“手工房管”为主向“数字房管”为主的转变

传统“房屋管理”模式, 主要是指通过传统手工管理的方式, 运用纸质文件申报、手工受理办理、业务流程手工传递核准、房产档案纸质保存与人工查阅、市场监管人工巡查、监管信息人工收集等管理工作的模式。这种工作模式, 由于手工工作速度、传输速度较慢, 且不够全面, 导致工作效率与准确率较低。因此, 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要努力实现从“手工房管”为主向“数字房管”为主的模式转变, 其主要任务就是要建设“一个中心”、构筑“两个平台”、打造“三个网”、完善“四大业务应用”。建设“一个中心”, 即将房产权属登记, 权属交易、物业管理、直管公房经营管理、危旧公房的拆迁改造、廉租房管理、房屋安全鉴定、白蚁防治、房产监察、房屋评估测绘、中介管理、办公自动化等业务进行统一集成开发, 建设成为房产信息数据中心。构筑“两个平台”, 即构筑房产管理系统内部信息交换平台和房产行政主管部门与政府、群众信息交换平台。打造“三个网”, 即打造“专网、内网、外网”。“专网”包括产权产籍管理、市场管理、物业管理、公房管理、维修、危改、白蚁防治、安全鉴定、房产监察等专业子系统;“内网”包括内部办公自动化、领导决策信息传递支持系统;“外网”包括电子政务网站和信息发布网站。完善“四大业务应用”, 即完善房产登记交易办证、房产行业日常管理业务、信息管理发布业务、数据和系统维护业务。通过这些措施, 实现办公自动化、资料电子化、业务网络化、政务公开化的新型管理模式。

5 从“缺信房管”向“诚信房管”转变

近几年来, 南宁市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 房地产市场秩序不断得到完善规范, 但房地产市场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和监管手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些无良开发商钻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的漏洞, 出现了制造虚假广告、霸王合同、虚假承诺和偷工减料、捂盘惜售、哄抬房价、逾期交房等各种不良的行为, 导致群众投诉不断增多, 房地产市场局部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信用缺失状态, 严重影响了行业形象。房产管理部门要解决这些问题, 除了加强行政监管手段外, 还要加强“他律”与“自律”建设, 推进房产市场诚信建设步伐。

5.1 建立诚信制度

要利用信息化手段, 以物业管理诚信制度建设为切入点, 构筑行业信用体系和社会发布体系, 将企业不良行为记入信用档案, 建立失信惩戒制度, 并以此为契机, 研究建立房产中介、房地产开发企业诚信制度。

5.2 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

房地产行业协会是房地产主管部门联系行业、企业、执业人员的桥梁和纽带。我们要充分发挥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物业管理协会的作用, 要借助房产行业组织的章程和行规行约、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等“自律”公约, 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并在“自律”和“他律”的共同作用下, 共同管理房产行业, 共同维护房产行业信誉, 共同维护公平竞争房产市场秩序。同时, 建立政府与行业组织的协商机制。要建立与行业组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通报行业发展情况, 研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 组织开展抽样调查和科学绩效评估, 切实加强主管局对行业组织的监督和指导, 促进行业组织健康发展;要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产业发展、规划、行业规范、政策等事务的指导监督, 积极提供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 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5.3 建立与新闻媒体的联动机制

要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站等媒介, 宣传表扬优秀企业、曝光批评差劣企业, 形成道德批判压力, 营造一种弘扬正气的氛围, 促使房地产企业自警、自省、自律, 塑造房地产行业重承诺、讲信誉, 守法经营的良好风尚。

5.4 构建与有关部门互通情况的平台

依靠管理创新构建和谐供电体系 篇3

日前,记者专访了涡阳供电公司总经理张继新。他思维敏捷,谦逊平和,其求真务实、开拓超前的工作作风,深受县委书记陈强好评。张继新对老子文化深有研究,他以独特的领导艺术将老子的“无为而治”有机地融入到工作中,将权力下放,让每个员工肩上有责,心中有事,从而激活每个员工的内在活力。

张继新告诉记者,涡阳供电公司新班子成立以来,确立了三个目标:一是创建省公司的基础管理优秀企业;二是创建省公司一流供电企业;三是创建国家电网公司一流供电企业。2006年第一个目标已经实现,现在正为争创省一流供电企业而奋斗着。

深化内部改革

2006年,张继新主抓四项改革工作,件件成功,成效显著。

一是清欠。成立了清欠领导小组,制定了《电费收入管理实施细则》,对欠费较多的重点用电大户安装了预付费装置,实施预购电制。去年回收旧欠电费1000万元,位居全省前例。

二是家属院改水、改电。公司2个家属院的水井由于管理不善存在跑冒滴漏现象,每年付出的水资源费、排污费、维护费和电费等各种费用将近70万元。为降低不合理的非生产性开支,公司对2个家属院进行了改水改电工作,受到广大职工一致好评。

三是三产改制成绩斐然。坚持走集团化、产业化、民营化道路,加快对电力安装业的整合,进一步完善了多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明晰了产权关系,实现了资金集中管理,资源统一配置,增强了公司的投融资能力,一个全新的民营化多经公司展现在大家面前。截止12月底,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31.18%,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89.12%,上缴税金21.24万元,每年实现劳动生产率42471元/人。

四是全员竞聘。2006年8月开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原则,经过报名,资格审查、公示、笔试、分批面试、测评,整个过程仅用了20多天,就完成了预定两个月完成的任务。竞聘前涡阳公司中层干部104人,竞聘后中层干部45人,其中本科学历5人,专科学历23人。经过竞聘,中层干部知识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创新管理方式

改变管理方式。公司投资130万元,建成城乡营销MIS系统,提升了营销管理水平,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联网,财务与营销数据得到共享;试点安装使用了低压电力载波集中抄表系统,为全面推广远程抄表、集中抄表技术积累了宝贵经验;建成了县乡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应用到所有基层单位,使公司管理信息化、流程化、精细化。

创新服务模式。公司与邮政局联合开办了邮政储蓄代扣电费业务,为客户设立了专项窗口。至2006年底,已有26个供电所为6万多居民用户办理了此项业务,受到广大客户的好评。

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区 篇4

http://.cn2012-01-29 16:50

新华网重庆1月29日电(记者徐旭忠)随着越来越多低收入群体入住公共租赁住房社区,重庆积极探索创新公租房管理模式,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管理体系,将公租房社区建成和谐稳定社区。据了解,目前,重庆的公租房社区陆续接纳近10万人入住,以公租房为主的保障房型社区即混搭型社区将构成重庆主城区重要的社区形态,同时承租群众大多为中低收入人群,人员结构复杂,流动性大,文化差异大,职业结构复杂,加上短时间各种不同价值观、生活习惯和利益诉求的人集中在一起,势必产生矛盾。因此,如何管理好公租房社区是一道大课题,考验政府智慧。

重庆市公租房管理局局长郭唐勇介绍,重庆市早在建设之初就将公租房社区的管理问题纳入视线,尝试探索公租房社区管理模式,组建了公租房管理局统筹全市公租房管理工作,在各公租房小区设立房管中心具体负责住用监管和租金收取等工作,公开选聘一级资质的物业公司为小区提供专业化物业服务,并通过进驻小区的社区居委会、警务室、卫生服务站等机构为小区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同时,建立社区管理体系。由公租房管理局和公租房小区属地政府联合组建社区管理委员会,整合属地有关部门和驻小区单位力量,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承租房委员会、楼栋长、社区志愿者等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网格化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区 篇5

加强社区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核心是党对社区的领导体制创新。在这方面,中共山东潍坊市奎文区委首先构建社区“大党委”,在“大党委”制的框架下,着力推进八个方面的工作创新:

构建社区“大党委”,创新基层社会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奎文区是潍坊市的中心城区,总人口38万。区内原有59个村、43个居委会、544家驻区单位。按照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区委将其进行科学的“网络化”定位,定格为42个基层社会单元,统一设置为42个城市社区,对原村、居党组织进行改革创新,每个社区组建一个社区“大党委”,作为新型社区的领导核心,实现了基层社会领导体制创新。在区委和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社区“大党委”对原村、居委会体制实施稳步改革,统一建立42个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行使执行权、社区监督委员会行使监督评判权。

领导和推进全新的社区服务,不断满足社区所有成员的服务需求。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因此其核心是服务。奎文区调动社区内的所有力量和资源,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经过调整与融合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在社区服务中,确立了“八个不出社区”的服务体系目标,通过不断创新服务载体,为社区全体成员提供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服务和群众诉求服务等,并不断拓展社区服务内容和拓宽服务领域。这些全新的服务,日益赢得民心。

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全面提升社区所有成员的文明素质和城市基层社会的文明程度。奎文区的社区文化富有自己的特色:一是按照“健康、和谐、开放、包容”的社区理念,创造性地提出“孝为先、和为贵、诚为本、法为上”的社区主题文化命题,普遍推进社区主题文化建设。二是打造社区居民的和谐邻里文化,通过“邻里节”活动,打造和谐邻里文化。三是依托红色节日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依托传统节日推进社区文化创新,依托周末休息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四是努力推进社区信息文化建设。

实施社区党建工作“集群化”创新,日益增强党员与社区群众的创造力。全区的42个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如何创新,奎文区委的探索是实施社区党建“项目制”建设,让社区党委都展开项目论证与申报,用党建“项目制”建设推进社区建设与社会管理“集群化”创新。实施的初步结果是“民生服务”、“和谐创建”展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推进社区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社会管理创新,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要有一个基本标准,追求标准化建设;二是在贯彻标准中,不断实现创新。奎文的做法是,通过党建“项目制”建设推进社区建设与社会管理“集群化”创新;通过追求与推进社区“标准化”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奎文区委和社区党委主要在社区服务和基本服务设施建设、社区党的群众工作、社区党组织建设和社区民主管理四大方面,追求标准化建设,通过社区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了社会管理水平。

加快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实现无震荡的“村变社区”。奎文区先是确立城中村、城郊村嬗变为社区的“四步走”战略;其后是按照“网格化”对城中村、城郊村进行定位;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中村、城郊村改造,稳步推进村级服务向社区服务转变,稳步推进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最后是“村改居”,实现无震动的“城中村”消失。奎文区的无震

动的“城中村”消失,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创举。

对“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实施“网链式”管理,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奎文区创新“条块结合、三级管理”方式,构建起“链条为主、网络兜底”的新模式,强化党员队伍建设。通过党的建设,使“两新”组织在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中健康发展。

实施党员与群众属地化管理,开辟党员与群众管理的新篇章。奎文区委和社区党委对社区内的所有党员和所有成员实施属地化管理和服务。在实践中,探索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的服务作用;探索驻区单位党员管理属地化,推动驻区单位党组织和行政、经济组织支持社区建设;探索流动党员与进城就业人员的属地化管理,为他(她)们提供统一标准的社区服务。

“大党委”制是对创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有益探索

奎文区的社区“大党委”制,是对创新党的基层领导体制的有益探索。它有利于解决党对城市基层社会领导体制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即党的领导体制不够顺畅,社区党组织横向协调和纵向领导的“权威性”较小的问题。通过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理顺社区各类管理与服务主体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实现了中心城区一元化管理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组织管理方面,通过社区“大党委”制的组织管理模式,将辖区内的社区党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党组织,全部纳入统一服务管理。同时,奎文区委建立的社区“大党委”制,也是对创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有益探索,它改变了传统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必将对我国城市社会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课题组在深入潍坊市奎文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撰写了《社区“大党委”制与城市社会管理创新——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推进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探索》一书,对奎文区建立社区“大党委”制的做法和经验作了全面介绍和一定的理论升华。其中的“社区‘大党委’体制、提供全新的社区服务、社区党建‘集群化’创新、推进社区标准化建设、实现无震荡的‘村变社区’”等几个问题,可以说是开创性的时代探索,需要给予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在新时期的社会管理创新中给予学术探讨和争鸣。

坚持“五个创新”,构建和谐社区 篇6

20年来,南华西街坚持“热爱南华西,建设南华西,造福南华西”的工作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创建文明街道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获得了全国、省、市、区各项奖项2000多项次,特别是近年来,南华西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构建和谐社区,街道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先后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示范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先进社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模范集体、广东省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示范点;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红旗单位、广州市文明单位标兵等称号。

一、创新社区党建机制,建立和谐社区格局

建立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共驻共建机制。积极整合社区资源,成立了有辖内中央、省、市单位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协调议事委员会等11个社区协调议事机构,定期召开会议,积极调动社区各单位党组织共同担当和参与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积极性。积极创新社区居委会的领导体制,辖内12个社区党支部书记通过居民选举,全部当选为社区居委会主任,实现社区书记、主任一身兼,有效地发挥社区党支部在社区的领导核心作用。

建立涵盖街道社区区域内广大党员的教育管理机制。街道党工委健全完善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以街道社区党校为基础,坚持做到党员培训内容系统化,培训时间经常化,增强党员教育的实效性。2004年12月,建立了全市第一家社区党员教育活动站,面积1300平方米,设置有党员培训室、电教室、歌舞厅、电子图书阅览室、书画室、康体活动室、志愿者联络室等,开辟了党员学习园地,全天免费为社区党员开放,使社区党员学习娱乐活动有一个良好的场所。

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示范凝聚作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有理想、有能力、有责任、形象好”为主题,在广大党员中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一个党员一面旗”、“我为人民多奉献”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在党员中倡导“三个一”活动,即号召社区内党员每年为社区发展提一条好建议、参加一次社区活动、为社区建设做一件实事。社区广大党员带头捐资助养残疾人,支援灾区,扶贫助学,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参与社区卫生保洁、治安巡逻、邻里互助等,成为了推进社区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创新绿色社区路子,营造安居乐业环境

积极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2002年开始在全市率先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按照具有岭南特色的生态文化古巷的模式开展旧城区的改造。先后在聚龙社区、永兴港海小区、龙武里社区、兆龙里社区开展拆违建绿,美化环境活动,建设了一批自动喷淋艺术立体挂灯、康体设施、雕塑、园林小景等。通过创建活动,使社区成为群众休闲锻炼的好地方,辖区内具有岭南特色的园

林小景遍布各社区,小池假山、曲径幽泉,令人赏心悦目;名人诗词墨迹、石刻碑廊,充满诗情画意;2万多平方的洲头咀公园更成为海珠区十景之一。龙武里社区被确定为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并被评为广州市文明社区标兵;永兴社区港海小区被命名为广东省首批绿色社区;聚龙社区被命名为广州市首批绿色社区。

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创建活动。在绿化上,发动驻辖区单位和群众修建沿街绿化带、楼群绿化块、阳台绿化点,见空布绿,见缝插绿,拆违还绿;在美化上,各社区结合自身特点,广泛开展“一区一品”创特色活动,增设街灯、路灯,设置公益宣传牌,修建艺术雕塑、休闲亭和宣传画廊等特色景点的方式,使各社区形成各自的风格,逐步提高社区品位。

制订市民遵守环保要求的行为规范。在创建绿色社区活动中,制订了《南华西街文明家庭公约》、《绿色环保行为规范》、《家长教育行为规范》一系列的规范公约、使广大家庭居民自觉遵守文明公约、强化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环保生活。

三、创新治安管理模式,打造和谐平安社区

坚持立足社区保稳定,制订了《南华西街创建安全文明社区活动工作方案》。明确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内容和步骤,制订目标考核细则,具体分解,使社区创建工作更符合规范和管理。通过创建活动,全街12个社区全部被评为安全社区

在全市率行推行社区警务工作改革。在每个社区设立社区警务室,实行一区一警(一个社区设一个专职民警),社区警务按规范化管理。

加强流动人口与出租屋管理力度。建立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对全街出租屋全部经过审查登记,建立档案,核发《出租屋治安许可证》。近几年来,街道内出租屋没有发生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事件。

加强社会治安防范网络。为了加强辖区的治安工作,街道注意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社会治安防范“五张网”(社会面治安防范网络,社区治安防范网络,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网络,特种行业、重点场所及要害部位防范网络,各种边缘地区治安防控网络)。重点抓好专兼职治安巡逻队伍建设,确保社会治安稳定。一是建立以民警、保安为主体的专业治安巡逻队;二是建立治安联防队,通过招聘组建了26人的治安联防队,加强辖内治安巡逻;三是建立以机关干部、辖内单位职工组成的“千人义务治安巡逻队”;四是建立以治保会为主体的居民群众治安巡逻队。同时健全社区治安防范体系,针对老街窄巷的特点,首先推出民警和保安队员自行车24小时巡逻,收到较好效果。

四、创新社区服务领域,共建和谐互助氛围

建立健全为群众及时办事的社区服务中心。2001年建成了为社区群众提供及时、方便、快捷的行政事务受理“一门式”社区服务中心,设有大型电子屏幕和电子触摸荧屏,街道和社区实施电子社区服务工程,建立了光纤连接的电子社区服务网络,通过方便、快捷、透明的“一站式”

社区服务网络系统,为群众提供优质社区服务。不断完善街道网站,在南华西街网站设立了党工委信箱,接收群众来信来访,街道党工委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切实为群众办实事,深受群众欢迎,南华西街网站开通三年多来,浏览人数达到20万多人次。

开展扶贫助困送温暖活动。积极开展“排解千家困,情系百姓心”送温暖活动,街道对生活困难的职工和居民及时慰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困难群众工作制度,明确每位街道党员领导干部联系1至2个社区,定期深入联系点,了解情况,联系群众,开展“一帮一”活动,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街道机关各科室和社区居委会建立定点联系困难群众制度,组织党员、干部上门为街辖内困难群众办实事好事,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开展和谐互助活动。建立了街道慈善会,多方筹集资金73万元,为困难困难家庭群众提供生活上的帮助。今年,发动街道人大联组的人大代表向困难家庭子女捐款助学,共筹得73481元,定期向困难家庭子女读书给予资助。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发动党员为困难党员和群众捐款,共筹得9350元为困难党员、困难群众给予生活补助。

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解决再就业问题。街道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积极解决下岗失业人员解决再就业问题,有计划地组织下岗职工参加职业培训课,提高再就业的技能;定期举办下岗职工“携手再就业”座谈会;举办就业招聘和劳动咨询活动,指导下岗职工重新创业。通过拓展社区服务业等渠道,积极为下岗党员提供多项再就业岗位。

五、创新社区文化载体,提高社区文明程度

抓基础,以高标准的要求,加强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建有“七校”(社区党校、社区团校、市民学校、老年人学校、婚育学校、法制学校、家长学校)、“五栏”(社区宣传栏、阅报栏、社区科普栏、社区法制栏、学习园地栏)、“三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教育中心)、“二广场”(大家乐文化广场、绿色文化广场)、“一网”(南华西街网站)。设有文化总站1个,分站2个,社区文化室12个;文艺活动队伍40支;建成室内活动场地6349平方米;在社区建造了五个体育健身径,为社区群众休闲娱乐、健身提供了好场所。

创新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篇7

如今的学校已不单单是传授学生知识的场所, 更是陪伴学生成长, 促进其人格生成和精神塑造的乐园。因此, 学校应本着“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整体优化、提高素质”的办学理念, 以课改为载体, 以“乐教、乐学、乐管”为策略, 以师生的发展为本,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不断营造“文化育人”的校园氛围, 让校园时时处处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 使学科建设、教学管理、教师培训、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形成优先发展的趋势。学校校园文化的创建与创新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 为学生提供温馨舒适健康的成长环境。

下面, 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 谈谈我们在这一方面所作的尝试。

一、以灵活的装饰点亮校园的景象

学校的装饰要隐含学校的办学思想, 体现“事事是教育, 时时是教育, 处处是教育”的理念。我学区的学校装饰不仅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 也体现着学校的个性, 如果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就能起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将中国经典故事 (如“二十四孝”、“名人立志故事”等) 以彩绘的方式挂于四周围墙, 名人格言挂于教室内墙, 山水字画挂于走廊, 以节约和节俭为主题的宣传画挂于食堂等等, 以这些方式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而在教室内饰和宿舍装扮上让学生自主设计和实施, 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各种能力, 更体现了他们的主人情怀。走入这样的校园, 总使人产生爱恋之意, 处处精美的装饰展现着师生对校园的热爱, 也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二、以多样的活动丰富师生的生活

学校集体活动的开展, 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成长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一次次样式纷繁的活动就像是一场场专题晚会, 学生们尽情参与, 全情投入, 完全释放。同时, 这些活动的开展也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 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影片展播, 是为了丰富住宿学生的生活, 学校每周固定一天晚上为学生播放影片的活动, 大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书画、摄影、手工比赛, 这是每学期定期举行的全校师生参加的比赛, 参加面广, 类型多样, 一方面是对第二课堂成果的一次检验, 另一方面又是展示个人才艺的一次良机。

像这样在课堂之外, 由学校组织发起, 旨在丰富师生课外生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活动还有很多, 这些都为师生的校园生活平添了诸多色彩。

三、以核心的理念确立学校的宗旨

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学校发展的方向, 也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我学区的学校, 一校一旨, 如水阜中学的办学宗旨是“上善若水”, 水阜小学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一切, 为了一切孩子”等等。这些宗旨的选取不但透露着教师们对教育的理解和期望, 而且使校园文化建设不会缘木求鱼, 也更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四、以务实的校本课程拓展学生的视野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是学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编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设置应当以本土知识为基石, 让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更多地了解本土文化, 产生对家乡的浓浓乡情和自豪之情。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在设置校本课程时, 重点组编了两套人文地方教材《水阜面面观》和《水阜人文地理》, 主要向学生介绍本乡的人文知识。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 学生们对家乡有了详实的了解, 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校园文化的创建与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 既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又要有多样形式的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 又以完善的理论再来指导实践, 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通过这样的创新与发展, 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丰富了校园生活, 更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实施德育创新 构建和谐校园 篇8

一、发挥教育群体的合力作用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因此,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全力配合。

校领导班子是贯彻德育教育工作方针、调动各部门积极性的决策者,班子成员深入各科室,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德育工作,学校每年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通过研究新时期的德育课题、论文评选、经验交流等方式促进德育工作创新,全校上下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风气。

班主任队伍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是联系学生教育工作的桥梁和纽带,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成效。因此,学校十分注重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挑选思想觉悟高、热爱工作、吃苦耐劳、作风过硬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保障学校德育工作踏上新台阶。

学校注重发挥专业任课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实施专业技能教学中德育的全方位渗透。学校要求专业任课教师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岗位意识,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如学生上实训课必须穿工作服、列队考勤、师生问候,每个细节都教育着学生要守时、守纪、敬岗、懂礼仪,技能操作的一举一动要规范,从而保证学生技能实训的有效性,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

启动学生参与德育管理的机制,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值周班的作用。平日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授权学生组织检查,学生会对各班级卫生、宿舍情况进行评价。学校每周进行小结,老师定期抽查、指导,了解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学生的各项活动均实行量化管理,制定可行的评估细则和评分表格,使学生逐步融入管理之中,加强自我约束。

学校还注重发挥家长、社会各界的作用,采取每学期召开家长座谈会,班主任定期家访,请部队战士对学生进行军训,请法制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法制讲座,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报告等形式,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二、加强德育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1. 明确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每年开展评选优秀班主任活动,将他们亲切感人的优秀的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和交流,号召全校教职员工向他们学习。大幅度提高班主任津贴,同时把做一个合格班主任作为评聘教师职称的必要条件,从而调动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2. 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提高班主任自身修养

学校定期聘请省委或市委党校教师,对班主任作专题讲座,提高班主任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素质;让班主任优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提高班主任的科学文化素质;召开德育工作研究会、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组织班主任赴外校参观学习,增强班主任的能力素质;组织青年班主任进行心理学和教育学培训,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每年对班主任进行体检和分期分批疗养,使班主任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

3. 抓好制度建设,严格要求

学校制定了《德育工作条例》和《班主任管理考核细则》,对班主任工作进行量化管理,推行班级管理承包制,加大检查考核力度,考核评分与班主任津贴挂钩。班级被评为文明班级、优秀团支部或纪律卫生先进及考核成绩名列前茅的班主任方可具备“优秀班主任”评比资格,考核不合格的班主任学校将对其专业技术职称低聘一级。

三、拓宽思路,开展实效性的德育工作,构建和谐校园

1. 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化校园环境,学校首先抓班风、学风、校风建设,以主题班会、周记、黑板报、广播室、宣传栏为主要阵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08年校园宣传橱窗共展出126期各类新闻图片;出版校刊21期;学生会工作简报8期;学生刊物《秋蕙》5期。其次,加强了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学校投入了2千多万元用于新校区的扩建和改造,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奋斗精神和合作精神

学校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作为德育的中心任务,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将“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要求学生日常言行举止讲文明、讲礼貌,一切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严格课堂纪律、出勤制度,抓仪容仪表、校园卫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行动、勤工俭学等活动,把德育内容融入到现实问题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助人为乐、谦让、豁达的优良品质,使学生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学校德育工作按照“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原则,每年开展艺术节、田径运动会、校园风采大赛、寝室文化节、中秋晚会、元旦文艺汇演等大型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理,在实践中锻练自己、教育自己。

4. 设立贫困生助学金,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助学奖学制度,为鼓励贫困生安心学习、积极进取,学校制定了《贫困学生先进个人及奖学金评定办法》,设立三好学生(一等奖)、优秀学生(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奖项。08年共向学生发放奖学金962100元,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教育资助180500元,为制造业紧缺人才和艰苦行业技术类专业学生免除学费541200元。对优秀贫困学生的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贫困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其他学生也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学校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专业兴趣,设置学生力所能及并能调动学生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勤工助学岗位,如安排计算机专业的贫困生到学校电子阅览室勤工助学;安排经济困难的女生到后勤部勤工助学;根据学生参加的社团工作,安排记者团的学生为报栏、宣传栏勤工助学,使受助学生既得到了能力的锻练,又解决了他们的经济困难。

学校还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勤工助学岗位,采取顶岗实习的形式,每年为学生提供近200个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受助学生每月可获得200元左右的收入,不仅为学生解决了生活困难,还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了基础。

此外学校还组织受助学生开展“我为社会献真情”等系列自愿者活动,受到了社会的好评,从而把资助贫困学生和贫困学生对社会的回报结合起来,构建了和谐校园建设的新途径 。

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和谐校园 篇9

摘 要:文章指出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份。阐释了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提出了建设和谐校园的三大措施。

关键词:和谐校园 基本内涵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0-128-02

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建设和谐校园,积极推动社会和谐,是高校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无论从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还是高校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说,和谐校园都应是高等教育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基于此,高校应确立和谐发展的理念,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校园紧密结合,致力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建设和谐校园,是一个精心规划,科学管理、不断发展,日益完善的过程。高校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发展的管理系统,只有不断地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注入新的动力,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不断朝着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

一、高校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始终离不开人和社会这两个因素。高等教育就是要通过对人的培养来促进人的发展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并且通过对人的培养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和谐发展观应该是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用和谐的发展观重新审视和谐发展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和谐发展观新理念。高校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同高校、不同发展阶段、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因此,高校和谐发展也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指标体系应能够充分反映不同时期、不同高校、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高校和谐发展由学生状况、教职员工状况、教学状况、科研状况、经济发展、以及环境状况六个要素反映,每一要素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学生是首要的,他们是高校和谐发展的主体。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价值就是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自律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全面育人,和谐发展,使他们不但在物质生产领域是创造者,同时也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创造者,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和谐校园使教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渗透互相交织,呈现为一个相互和谐、统一完整的过程。高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学生展开和进行的。校园是实现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相互配合,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高校和谐发展理念的基础和物质载体。因此,和谐发展观是学校工作的基础、生命线,应该和教学、科研并重,共同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合作、协调,共同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包括三个方面:

1.强调以人为本。这是和谐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的充分体现。人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主体,是高校最核心的资源和竞争力的源泉,发展要靠人,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思想,是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和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追求的尊重,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意味着高校一切的教学和管理活动都是围绕如何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而展开的。

2.全面、协调、和谐发展。全面、协调、和谐发展作为高校和谐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全面发展是基础,协调发展是中心,和谐发展是根本。全面是指高校的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高校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和谐发展强调高校发展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三者是和谐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3.全面推进高校的改革与创新。创新是推进现代高校和谐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高等学校必须在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发展规划、工作部署、考核体系等各个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新,集中力量突破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

二、建设和谐校园的三大措施

1.依法治校,建设稳定、法治、公平、有序的校园。和谐校园首先是法制的校园,民主法治是和谐的源泉,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政治基础,也是和谐校园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最重要的运作机制。只有依法治校,充分发挥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所特有的调节功能,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协调、平衡各种社会关系,促进校园和谐。依法治校就是要在法律框架内实施校园管理,从事教学科研等活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建设一个稳定、法治、公平、有序的和谐校园。

高校加强民主法治,就是要尊重并保证师生员工的独立人格和民主权利,尊重并维护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意志表达权和民主监督权,妥善处理和协调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各种矛盾,在民主得到充分发扬的基础上,使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民主法治是高校管理的根本途径,高校的制度安排、规则程序、合作参与、责任分担、利益共享等都离不开民主法治,只有将民主法治的指导原则和运作机制引入高校管理的全过程,才能有效克服体制和机制的弊端,真正提高管理效率。

建立公开公平的校务运作机制,主要体现在引导广大师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师生员工的民主意识,吸引广大师生广泛参与到民主管理活动中去,使广大师生在实践中学会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其次,要强化民主监督和民主法治程序,对涉及学校政务、财务以及事关学校重大发展或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情况,要及时通报,做到公开透明,听取师生的意见,集中师生的智慧,接受师生的评判和监督。高校要把实现民主法治,为师生员工创造一个心情舒畅、宽松活泼的和谐环境作为基本的管理定位,并以此为核心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措施来保障落实。特别要注意保障广大师生的权益,及时处理侵犯师生权益的事件。

在高校出现不同的、甚至对立的利益诉求、评价标准、意见主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保障大家平等自由地表达诉求、主张的协商对话和参与渠道,造成校园的不稳定与不和谐。要通过丰富和扩大各种形式的民主,畅通利益表达的渠道,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平等的协商沟通,努力寻求不同群体的各种利益的结合点和平衡点。高校要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代会等群团组织的利益表达和聚合功能,把这些作为师生参与学校管理、表达利益诉求的基本制度化途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师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水平和能力。要努力打造一支善于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情况的高素质师生代表队伍,充分了解师生利益要求,集中起来加以表达。需要强调的是高校还应重视学生群体的表达与参与,使他们的声音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尊重。要加强协调对话制度的建设,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利用校内各种沟通渠道以及传媒、校园网络等,建立民意充分表达的渠道,鼓励师生员工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学校的决策,促进学校领导和各级干部与师生的平等协商和对话,把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制定决策和部署工作的重要依据,使学校的各项决策最大限度地符合师生的根本利益。

2.以德管理,建设宽松、协调、体恤、包容的校园。以德管理就是要以教师为本,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科研环境,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深刻地意识到: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依靠力量,是服务的主体而不是管理对象,应该将教师从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1)高校要以教师发展为本,制订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要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公平调控差异。对有常识、高水平、爱提不同意见或有小毛病的教师,不求全责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支持教师学历进修,分批选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给教师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同时,大力培植群体意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增强责任感,做学校主人”活动,撰写师德论文,让教师自我评价和反思,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矛盾,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2)教师要注重自我内化的和谐,应从自身的道德修养、思想观念与心理要素等内在道德环境诸因素探讨内化发展和谐关系,增强专业技能与实践技能的和谐统一,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个和谐的人。弘扬正气,遵章守纪。要做到对人对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提倡自觉性和勇于维护规章制度的正气行为。加强学习,完善自我。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和各项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为优质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开拓创新,优质教学。坚持“学生第一、育人育才”的宗旨,对教育事业做到有心、耐心、细心、热心,努力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做出贡献。顾全大局,爱岗敬业。提倡乐于奉献、顾全大局和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主动、吃苦耐劳、各尽其能,优质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和谐相处,团结友爱。同事之间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诚信友爱;提倡互相谦让、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积极营造健康、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谐处理教与学过程中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追求以人为本,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本着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的前提,树爱学生之典范。

3.以生为本,建设文明、向上、创新、竞争的校园。建设和谐校园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树立生本思想,完善教育设施,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开发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展现凤采的舞台,使高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

(1)创建安全、健康发展的环境。树立“以生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注重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杜绝校园暴力,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加强学校的治安保卫,开展安全自救演练,完善“安全管理规定“,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建筑及设施安全管理措施“,对“问题学生”耐心帮教,开设心理辅导室和咨询信箱,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要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创建和谐的教育服务。如悬挂国旗、校训、班训、名人画像、名言警句、教师寄语;建设高标准的图书阅览室、实验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等;创办文学社、爱心社、英语角、校报、光荣榜等;举行艺术节、体育节、科学节及各类比赛;开设校本课程和开辟德育基地、德育展室、校园网站等:组织学生进社区、下农村、蹲基地等进行社会实践和考察,以开放性、丰富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创造畅通、灵活、自由的学习、实践、体验、发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集体。如:学生干部采取学生自主竞选的方式产生,实行任期轮换制,激发其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制定学校德育常规,设立学生会和文明监督岗,让学生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置于学校和班级同学的监督下,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班集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4)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通过积极有效的培育,使学生懂得发掘和欣赏周围美的事物,懂得人与社会的和谐,遵从社会整体价值构成的和谐,包括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内外和谐、上下和谐和长幼和谐等。认识到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是统一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实现;懂得自律与管理的和谐,知道接受管理的过程,不仅是接受来源于学校的管理和规范,也是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结果,而且自己通过参与学校的管理,也具备自主、自决、自择、自律的能力;懂得关注身边生活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困惑的同学,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为同学服务,情系同学,无私奉献,互助互爱。

总之,构建和谐校园,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是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要。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更加珍惜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把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单位:山西职工医学院 山西太原 030012)

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区 篇10

——常德石门县五中德育教育方法创新

侯武忠

(湖南师大教科院2007级教育硕士学号200700310182)

踏进石门五中的校园,你会感觉一种诗意的和谐。学生举止文明,落落大方;教师温文尔雅,神采奕奕。校道整洁亮丽,花园姹紫嫣红,教室窗明几净,好一个精修学问的场所!走过宣传橱窗,学校的一项项荣誉令人目不暇接:“市级安全文明校园”、“市级平安校园”、“省文明单位”、“省绿色学校”、“省园林式单位”;2007年又被评为“省级平安校园”;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合格率为100%,连续三年被评为石门县社会德育评价Ⅰ类学校;2007年荣获常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创新奖”,全市获此殊荣的仅三所学校。其创新德育教育的经验先后被《常德日报》、《常德晚报》、《科教新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其中,该校根据实际、创新实践的“预警制”“电影课”“连心卡”的德育方法最具特色。

预警制——解决学生违纪行为的新途径

前些年,随着农村劳力大量外出打工,“空巢家庭”广泛出现,留守学生的教育面临新的问题:家庭道德教育滑坡、自制能力下降,重大违纪事件频繁发生。前两年学生中不假外出等违纪事件屡禁不止,教育批评显得软弱无力。此后,学校不断摸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方法和举措,2006年,形成了“告别八种重大违纪行为预防教育”预警教育体系,简称“八告别”。具体做法如下。

一、全面宣传、教育在先

每学期开学初,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入学教育活动。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校本教材《告别不良行为――八种重大违纪预防教育》,教材中明确规定了对外出上网、不假外出、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打牌赌博、谈情说爱、顶撞老师、偷盗等八种重大违纪事件的处理程序和办法,并附有大量的典型事例材料。

二、调查摸底,突出重点

学校定期分年级进行摸底,将有违纪记录的学生建立档案列为重点对象,学校每月召开一次主题会议,学习有关规定、典型案例,并要求学生每周向学生处进行一次思想汇报。学校结合违纪学生一月的表现,评出优秀学生予以表扬。还对违纪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其在自制力增加的基础上,确实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不断完善自己,从而恢复自信。

三、主题教育,分类防范

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在不同时段可能发生较大面积的某种违纪行为,我们就进行有重点的主题教育,如每年三月、九月,学生可能从家里带来了香烟,我们就开展以“告别抽烟喝酒”为主题的预防教育活动,十月、四月开展“告别上网”的主题教育,五月、十一月开展“告别不假外出”教育活动,六月、十二月开展“告别打架斗殴”教育活动等,每个月主题教育形式包括主题班会、演讲会、办黑板报、手抄报等,全方位营造宣传气氛,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须认真写出心得体会。

四、及时总结,不断改进

学校对各种预防教育措施的效果及时调查统计,不断改进。每学期末,学生处对该教育体系的系列活动写出总结和反思,对违纪学生的档案进行整理,对下期工作提出设想。

电影课——开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渠道

电影问世以来,一批优秀的影片己成为影响每一代人的经典;农村学生与外界联系相对少,很爱看电影,因此,学校决定以电影为媒介,开发‘电影课’这一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渠道。学校参与了中央电教馆《电影课实证研究》课题,课题组建立了几十个系列、500部影片的资源库。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的特点,学校从电影库中选出适合学生观看的影片,促进学生优秀品德的形成。主要做法:

一、筛选影片

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的特点,从电影库中选出适合学生观看的影片,以明理诚信、仁爱孝悌、自强自信、正直勇敢、求索创新、团结互助、爱国守法、乐善好施为单元,汇集同一主题的系列电影指导学生观看。

二、组织看片

1、集中分主题观看:各主题电影结合学校德育月主题教育组织学生观看,以班为单位每周每个班组织1到2部电影,每月一个主题教育。

2、与学科教学结合:将电影课与学科教学结合,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最大限度的使用电影资源,大量优秀的电影片段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使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到每一堂课。

3、与时事时政结合:不失时机的补充最新教育影视、影片、优秀人物事迹,进行时事时政教育。如《太行出上》《东京审判》《洞穴之光》《新东方王强演讲》

《任长霞》等。

三、加强过程管理,及时总结

每次看片均有详细的看片计划(分周计划工作与月计划),有专任教师导看,看片时有严格纪律,及时记录。每看完一部影片要求学生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观后感。

四、丰富多彩的观片后实践活动

每个月在观看影片时结合当月的月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如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电影歌曲合唱比赛、电影绘画作品展、黑版报、手抄报,影评征文等活动。

五、开展电影课课题研究

学校电影课题《优秀电影促进学生人格品行变化的可测性研究》已在中央电教馆立项,学校安排专门的队伍对此进行研究,力求使之上升到更高的理论层次,从而更好的指导学校的实践。

连心卡——架通农村“留守孩子”教育的新桥梁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催生出了“留守孩子”这一特殊群体。据资料显示全国留守学生总数在880万左右。该校学生处的违纪记录显示:“留守学生”的违纪远远高于双亲均在家的孩子。从2005年下学期起,学校开始实施留守学生“连心卡”教育管理办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调查摸底、整理分析

每学年开学初,学校分班调查登记留守学生情况,包括家庭成员情况、父母务工地点、联系方式、监护人情况、联系方式,学生在校表现及思想,建立留守学生档案。统计发现:

1、以留守情况和监护情况分为:父母均不在家、父母一方不在家、隔代监护、亲戚监护、其它方式。从监护人看,45.5%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20.5%是亲戚,可见隔代监护成了留守学生主要的监护方式。

2、从监护人感受看,43.5%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顾“留守学生”,39.3%的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11.2%的表示“照看孩子感到非常吃力”。81.6%的亲戚表示“不乐意帮管孩子但没办法”。

3、从监护人与学生交流看,55.1%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从不与孩子谈心”。只有22.3%的“留守学生”表示“有烦恼的时候能和照顾我的人说”。

数据表明:“留守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隔代亲人还是亲戚,对他们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在监护内容、责任及方法上存

在着很大的盲区、误区,难以尽到教育责任。

二、组织实施、及时沟通

根据不同情况我们制定不同的连心卡,分配不同的联系人,将父母全不在家、隔代监护、急需沟通的学生分成重点教育对象,联系人为各班主任,学生处人员;将其它学生定为一般教育对象,联系人为各班任课教师。

连心卡实行一人一卡、一月一卡,先在连心卡上写好本月学习计划目标、需克服的困难、想要对父母说的话等。联系教师根椐情况关注学生一月的学习、生活,及时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与其父母、监护人联系,并将情况反馈给学生,同时监督鼓励学生与家长联系,并将情况记录在卡上。月末由学生与联系教师共同对一月情况做出总结。并将连心卡交学生处存档。

三、及时总结、不断完善

每半个学期进行一次总结评比,评出优秀学生、指导教师并予以表彰。学校根据条件变化,不断充实完善与家庭、家长“连心”方式。2007年3月,石门五中网站成功开通了“留守之声”栏目。该栏目是“校园留言”栏目的子栏目,“留守学生”与家长均可随时在此栏目留言,它将成为沟通留守学生与家长联系的又一“连心”快捷通道。

通过采取连心卡教育方式,该校探索出了一条留守学生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留守学生违纪现象明显减少,思想状况明显好转。

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区 篇11

[关键词]和谐课堂思维境界创新能力

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是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是党对初中教师的要求,也是初中教师的工作习惯。笔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与观摩,深深地认识到这一最基本道理。

营造和谐校园,构建和谐课堂

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合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初中是社会的有机体的重要部分,和谐校园、和谐课堂的构建不仅关系到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更关系到培养未来建设和谐社会的接班人,因此,在基础教育岗位上工作的广大教师更应认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而神圣。

和谐社会是一个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要求形成人际间的和谐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谐校园是师生的和谐相处,和谐课堂是师生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而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教师妙趣横生的课堂语言,恰当而得体的课堂仪表,协调而优美的肢体语言影响学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民主平等的和谐气氛中领悟新知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参与者和接班人。

师生互动,培养和谐课堂的主体

“和谐”一词本义是“配合的适当和匀称”,它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作为一线教师,更需要谋求对学生的和谐发展。和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和谐进校园,进课堂,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构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新举措,课改的新亮点,也是课改实施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需要教师推陈出新,敢于尝试,积极构建科学的教学思路,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教学过程,倾心打造完美无缺的精品教案,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埝桥初中的两位教师的教改课新颖独特,改革力度大,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人回味无穷。

语文组的韩老师在讲授《苏州园林》一课时,动用了电视机、幻灯机、半导体传话筒等多种电教器材,从头到尾,即讲课又操作,全是她一人,黑板上没有过多的板书,只有“苏州园林”四个大字,另有六幅象征“园林”的挂图贴在黑板上。首先她让学生观察这些静画,再看电视片中的动画,观赏了整个苏州园林。接着导读课文,尔后,教师进行了简单的化装,为学生作起了“示范导游”:“各位游客,欢迎你们来苏州园林参观……”半导体传话筒开始响起。她一边朗读。一边进行示范,那十分投入的导游形象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仿佛此时不是在上课,而是跟着导游在园林游览观光。老师示范后,学生开始实践操作,由七名同学进行分段导游。四女三男在讲台上也和老师一样简单化装后,手握传话筒,一个接着一个,开始了导游……他们惟妙惟肖的动作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欢笑声,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最后进行评选最佳导游活动,当学生评选出模拟最佳男女导游时,全体同学以热烈的掌声表示祝贺,再次使气氛达到高潮。

本节课师生共同参与使课堂语言动作和谐,心灵交递融洽,创新能力增强,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大的动力,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改革教法,实现思维境界和谐

教师楷模魏书生特别注重学生创新潜能的培养,抓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去创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以往自己的思维定势,教法呆板的现象,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坚持育人为本,以社会生活实践取材,以亲情感营造交流氛围,拉近同学生之间的心灵距离,用研讨方式溶解知识难点,使教学理之达心,知之人脑,思维境界达到民主和谐。

政治组李老师在讲《资源与环境问题》时,不是直接写出主题,而是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人”字,问学生是什么字?接着写出“从”字,再写出“众”字,同学自然想到人口“越来越多”。尔后他又写了一个“森”字,又变成“啉”字,最后形成一个“木”字,同学们一下子认识到“树木减少,人口增多,资源缩小,环境在污染”。教师抓住学生这一灵感,导出本课主体“资源与环境问题”接着他把课文内容的六个知识点编成三个小故事,设计成六个开放性问题,印发成活页材料发给大家,让大家前后两桌,四人一组,讨论研究,教师巡回答疑,再由每一组的代表进行发言,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自己的看法,有些是老师意想不到的。同学们争先恐后讨论热烈,教室不停地传出“很好,祝贺你”!的赞扬声和“我能行”、“大胆说”的鼓励声。最后老师向大家布置一道作业,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为题写一份倡仪书或小论文,为班上办一个专栏。

李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民主和谐、独特新颖,学生是“主角”,教师成为“节目主持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难点得到攻破,知识全部溶化,创新能力和谐发展,可以说是“列席了一次学生研讨会”。

以上老师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敢于教育创新,大胆改革实践,积极的探索和谐课堂的教学发展思路,较好的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给学生创设一个研究讨论的学习氛围,为学生驰骋思想张扬个性,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乐于研讨的创新思维习惯,成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创新能力,是构建和谐课堂的灵魂

和谐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一种美,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特点,也是今后教改发展的一个方向。要是课堂和谐,创新能力得到提高,首先是教师各方面素质能力的和谐,即教师的德才兼备,爱岗敬业、乐于执教,达到真善美统一的高尚人格,成为真正的科研型,学者型教师,为此教师必须具有:①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它赋予人的质的规范性,也是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②以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对待班里的每位学生。教师不唯考试成绩看学生,应从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分析学生。使每位学生的内心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而不是旁观者。③广博的知识。知识是和谐教学的基础,它赋予人的丰富内含。④丰富的想象力。它使人永葆青春活力,并赋予人无尽的求知欲望。⑤良好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创新无坦途,它是一条充满艰辛荆棘的路,需要大量的付出。⑥高超的教学艺术。它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不断地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做到:①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让他们有发表独特见解的权利。②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和幻想,敢于冲破旧框架,不迷信权威,不唯课本,敢于超越常规,标新立异。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和培养他们所表现出的创新“闪光点”,为今后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③设法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的机会,一个选择的余地,这样能使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潜在的创新思维就会得到挖掘。

上一篇:保安工作事迹下一篇:如何做好2012年基层统计工作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