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调查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婚姻调查(通用8篇)

婚姻调查 篇1

一、调查问卷结果

1、被调查人状况:男,已婚,40~50岁,中学文化,家庭年收入2万元,育有一男一女,未外出打工,初婚22岁以上。

2、该被调查者认为本村结婚年龄平均在22岁以上,他认为合适的婚龄大约是:男25岁,女23岁。

3、该被调查者认为彩礼数额大约为5000~10000元,并认为彩礼有无并无所谓,彩礼给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的情况比较多。虽然有女方不要彩礼的情况,但是不多,他认为原因不是由于男方家里经济困难、破除传统习俗的束缚、只要爱情,不图钱等原因,而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给彩礼的男女双方意味着双方订婚,但可以反悔。

4、该被调查者认为订婚仪式很重要,婚姻程序中最重要的是登记。该村出现不登记就举行婚礼的情况但不多。该被调查者认为既没有登记也没举行婚礼,但已经订婚而同居的情况就是夫妻关系。并且没有登记只举行婚礼而同居的形象认为就是夫妻关系。仅举行婚礼没有登记而结婚的人发生纠纷要求解除关系,一般由村干部调解。

5、该村有早婚现象,但是这样的情况不多,被调查者认为原因是随大流。

6、该被调查者认为该村有悔婚的情况,但是不多。悔婚由男方或女方提出的情况都差不多。主要原因有男方个人问题、女方个人问题、男方家庭经济困难。订婚后又悔婚时,一般由村干部出面调解。订婚后一方提出悔婚的,提出悔婚的一方放弃彩礼。

7、该被调查者认为解决订婚、彩礼、事实婚姻等纠纷的方法是双方个人协商解决。

8、该村有为数不多的男方入赘女方家的现象,他认为是正常现象。

9、近几年该村没有转亲换亲的现象。

二、访谈调查结果

1、该村男青年到外地打工或经商的不多,一般都是在本地婚恋,女方是当地人;女青年到外地打工或经商的也不多,男友或丈夫都是本地人。被调查者认为由于受本地的传统的影响,男孩子要回家赡养自己的父母,到年龄后都要回家结婚不再外出打工;女孩子受到的约束少一些,但在家长的要求下大多都回家结婚、生活,女孩嫁到外地被认为不能赡养父母,是不孝的。男女青年最终都要回家结婚生活,因此他们暂时外出打工或经商不会对本地的婚姻状况有太多影响。本村现在男女青年比例基本平衡,男青年稍多。因此有些找不到老婆的男青年要打光棍活到其他地方买老婆。

2、据被访问者讲,近三十年来彩礼的的数额有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几十元到现在的上千元甚至万元。嫁妆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三十年前主要是橱柜、写字台、桌子椅子等,今天的嫁妆多种多样,主要有大组合、小组合、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太阳能热水器,甚至还有电脑。

3、被访问者认为本村男女青年主要通过媒人介绍认识后交往一段时间结婚,基于自由恋爱而结婚的情况越来越少了,主要原因有:自由恋爱双方比较盲目,家长对双方的情况了解后不同意。男女青年多在外打工或在本地打工,自由的时间少,很难能有时间自由恋爱,多是在父母要求下通过它人介绍恋爱结婚,通常时间较短。

4、通过每人介绍结婚的现象很普遍也很正常。但与过去包办婚姻有本质的不同。媒人只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至于到底能不能结婚还是有双方决定。现在已经没有包办婚姻的情况了。媒人介绍婚姻主要是给另一方介绍另一方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

5、被访问者认为本村青年多是按照当地习俗结婚,年轻人举行婚礼要按照双方父母的要求办,一般不能自行其是。有些有地位的人在外地结婚就不会要求必须遵循本地的传统,按照当地习俗结婚一方面是一种良好的秩序或善良风俗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对长辈的尊重。

6、三十多年来婚姻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结婚前男女双方互动多了,婚礼上有了更多的程序,比原来更铺张浪费了。积极的快速发展也深刻的影响着本地的婚姻,彩礼数额发生了变化,嫁妆更丰富了,婚礼红包的数额也增加了,酒席花样也是越来越铺张了。

7、男方入赘女方家的主要原因是女方家没有男孩,男方入赘可以帮助女方赡养老人。

三、资料分析

1、从调查结果看,农村对结婚年龄的观念相对于法定婚龄(男22岁,女20岁)要高一些。彩礼的数额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增加,彩礼仅作为一种结婚前的程序,在农村成为必有的形式,只是意味着订婚,没有实质上的意义可以反悔。对于夫妻关系,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已订婚或者举行婚礼就被认为成了过门的媳妇,是夫妻关系的开始。在农村,男方入赘女方已被普遍接受。转亲换亲现象已经消失。在解决纠纷上一般是由村干部和当事人一同协商解决,打官司是例外。

2、根据调查显示,本地区民风淳朴,有尊老爱幼、赡养老人的良好传统,在外打工或经商的男女青年一般都回乡成亲,在家长和长辈的要求下也大都按照本地习俗举行婚礼。也正是由于打工上班的人越来越多,媒人介绍婚姻成为了主流,但与包办婚姻有本质的区别,婚姻最终的决定权属于男女双方。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改变了当地的结婚习俗,一般都是轿车接送,家俱一应俱全,大到洗衣机电冰箱,小到锅碗瓢盆。结婚程序上也比以前正式了许多。男方入赘的主要原因是女方家里没有男孩。

从媒人上门提亲起就开始花钱

近年来,农村青年谈婚论嫁,从男女双方见面、相家(看人户)、下彩礼、定婚到结婚典礼,每走一步都得花几百甚至数千元,加上盖新房的花销,至少也得两三万元。在一些村组,农民为了早日结婚娶媳妇,有的农村小伙初中毕业或未毕业,就外出打工攒钱。

建始县三里乡高峰村地处高山,通过州县扶贫工作队几年的真情帮扶,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不少农户建起了水泥楼房,在村里格外显眼。村民李某告诉笔者,他有三个儿子,去年拉钱负债修新房,目的就是为了早日娶儿媳妇。今年74岁的退休教师李老汉说:“我结婚是在上世纪60年代,没有举行结婚仪式,就是单位同事和几个弟兄姊妹在一起吃了顿便饭。那时,大家不送钱,时兴送‘革命礼物’,我们收到的结婚贺礼就是几角钱一面的镜子,上面印着毛主席像和毛主席语录。根本就不谈修房子,当时物质匮乏,好多东西凭票供应。哪里像如今,小伙子找媳妇,要是没有一栋新房,没有钱,就只有打光棍的命。”

10月初的一天,笔者下乡乘坐电麻木去建始小溪口,看到几位农民手里提着大包东西忙忙碌碌往回赶,一名叫刘中恩的农民介绍说,在农村娶个媳妇要花两三万块钱。“你说多少,为什么要那么多钱?”记者怕听错了反问道。刘中恩扳着指头算账,娶媳妇首要的是要盖三间平房,买砖买水泥、钢筋,加上请人搬运,吃喝招待,至少要花两万多元。按当地风

俗,有栋好房子,才会有人给你介绍媳妇。

媒人上门提亲就得花钱。男女双方见面,见面礼至少要四五百元,如果双方都如意,媒婆就约时间邀女方到男方相家,男方除了摆酒席招待,还要给女方1000元至2000元不等的相家费(打发钱),如果女方对男方各方面的条件都满意,男方才提出下聘礼(定婚),聘礼至少要4000元。女方收下聘礼,这门亲事就算基本落实。然后,男女双方开始商定结婚的日子,连钱带物,又得花两三千元,婚期一旦定下来,男方就得邀女方去商场买大婚时穿的衣服,即使是随便买,也得花费一二千元。结婚那天的花样就更多,找陪男,接亲队伍浩浩荡荡几十人,仅包车费就要数百元,还有婆媳见面礼等等,每个环节至少要算100元。

如果男方条件较差,又想娶媳妇,那花钱就更难说了。

在农村,男女从相识到结婚,一般要经过相家、定婚、结婚三个环节。相家时男方送给女方几套衣服、现金,定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衣服和现金要比相家时的多些,女方才满意。有的家庭还送金耳环、金戒指、金手链等“三金”,一般花费约 3000元;结婚时,男方要购置“席梦思”床、家具、彩电、洗衣机、摩托车等大件商品,加上宴请宾朋,需花费约1.

2万至1.5万元。农村家庭的孩子结婚,不包括盖房的费用就要大约2万元,相当于一个家

庭正常年景收入的4至5倍。

婚礼的各项花费越来越高

据记者对该县长梁、龙坪、三里乡的孙家坝村等6个村的10多个农户进行调查得知,目前,经济条件稍好的农民家庭为一个男孩筹备婚事的总费用大概在1.8万元至4万元之间,经济条件稍微差点的也少不了1.2万元至2万元,其中建房1.5万至2万元不等,给女方送礼金加上置办婚礼酒席0.8万元至1.2万元不等。据县统计局2005年的统计报表

显示,农村人平现金纯收入才1342.51元。

建始长梁乡龙潭、三宝村等地,前些年,女青年出嫁男方打发钱多钱少都无所谓,但近年来,随着当地与外乡、外县、外省结亲的人逐渐增多,女方索要彩礼的不良现象随之而来,少则三五千,多则上万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青年说,他的兄弟在外娶媳妇,没有彩礼根本莫想结婚,就是没得钱凑也要凑齐,所以,“我们谈婚论嫁彩礼是不要白不要。”

农村青年张某,24岁,今年8月初与邻村20岁的女青年刘某结婚,从相家到订婚、结婚共花费4.5万元,张某4年的打工所得和全家多年的积蓄花费殆尽。举办婚礼的前三天,女方父母又要求给5000元作为女方弟弟结婚的费用,否则到时就“不发亲”。张家通过媒

人说和,最后拿了3000元才“一次性了断”。

长梁乡天生片卸甲坝村农民胡某,儿子结婚前,女方索要彩礼1.2万元,又要了摩托车、手机等物。婚礼当天,女方送亲者达20多人,除了酒席招待,每人打发一件价值40多元的衬衫。槐坦村某农民,儿子订婚三年,近日办了喜事,因家里经济条件差,已负债1万余元,为避免引起家庭矛盾致使儿子婚姻破裂,把借债、贷款的事对儿媳瞒得紧紧的。

亲朋好友的负担越来越重

2005年,一份建始县农村住户的调查资料显示,全县农村居民婚丧嫁娶等其他人均支出65.50元,全县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2898.26元。该县上世纪80年代农村居民送“人情”平均一次5-10元,90年代涨至30-50元,本世纪初开始上升到50-100元。三里乡孙家坝村农民孙家祥说,去年他家婚丧嫁娶等“人情”支出高达2100元。高坪镇一位农村老太太说:“过去哪家有个红白喜事,送三五块还勉强拿得出手,现在30元都觉得有些丑,一年四季,这亲戚、那街坊邻里,月月都有办喜事的,愁人情钱比欠债还狠!”

高额的花费既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影响了农民的生产投入。

建始县三里乡农民向某有4个儿子,个个结婚都要建新房,把老两口“奋斗”10多年的积蓄全部花光了。二儿子结婚住了祖上留下的两间房子,老两口只好请人搭茅棚度日。结

婚前拼命向父母要东西,也使部分年轻人养成了不劳而获、贪图享受的不良习气。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奢侈消费上,势必挤占生产资金,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投入。三里乡凉风村的陈某,家里为筹办他的婚事,债台高筑,买种子、肥料都靠赊欠。这种情况在农

村无处不有。

有的农村小伙子十几岁时就外出打工攒钱,二十多岁了还娶不上媳妇。据建始县红岩寺镇一位告老还乡的干部说,因为风气不好,娶媳妇花销大,有男孩的家庭,往往从孩子十四五岁起父母就开始忙着准备盖房子。也有些家庭,为了给孩子攒钱娶媳妇,干脆让孩子早早辍学,外出打工挣钱。不仅影响了当地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造成当地换亲、转亲、买卖婚姻现象增多。

11月25日,记者回老家在叔父家吃喜酒,偶遇10多位好友,大家在一起聊到了农村青年结婚花钱的事,有一朋友说:当前农村青年结婚的费用越来越高,主要是比阔气、讲排场所致。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奋斗多年,只为儿女办一场婚事,日常生活消费却不敢花钱。等子女全部完婚后,父母大都一无所有,有的还得背着偿还不尽的债务。这种铺张办婚礼的风

气,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带来了不利影响。

探索新对策,引导婚育新风

对策之一,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农村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村青年的婚姻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现象,关系着农村的和谐与稳定,关系着家庭的美满和幸福。笔者认为,一是大力倡导新风尚,引导农村青年建立正确的择偶标准。大力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宣传活动,引导农村青年摒弃“闺婚找不到,二婚不愿要”、“门当户对”、“郎才女貌”、“传宗接代”和不愿意当上门女婿等陈旧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逐步树立正确的婚姻理念;二是引导农村青年移风易俗,针对农村青年婚嫁铺张浪费的现象,引导广大农村青年新事新办,通过组织集体婚礼等形式,在广大农村青年中倡导健康婚礼、文明婚礼、节约婚

礼、时尚婚礼,让新的婚嫁风尚成为农村婚俗的主流。

对策之二,倡导文明新风,宣传现代生活观念,引导青年农民确立现代的恋爱观,打破农村男女之间交往受传统观念束缚的现象,塑造一个农村男女青年自由交往的社会环境。教育农村青年树立现代婚姻恋爱观,逐步改变农村中带有商品性的婚姻观,树立自由恋爱的思想。逐步去除农村结婚的繁杂仪式和昂贵的彩礼聘金,提倡节俭合理地举办婚姻。使以注重对方的财富和家庭条件为主的传统婚姻择偶观逐步转变为以注重对方个人能力和双方感

情为主的现代婚姻择偶观。

对策之三,引导农村青年正确对待婚姻家庭。美好的婚姻、和谐的家庭是农村青年干事创业的基础。公开选出一批五好家庭、模范夫妻典型,在社会上营造弘扬家庭美德、倡导社会新风的氛围。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解决农村独生子女户、两女户的农村家庭养老问题。以奖励少生代替处罚多生,引导人们转变生育观念,教育群众生男生女一样好,减轻下一代

婚姻调查 篇2

1、对婚龄的要求

西周的法定婚龄是, 男三十, 女二十, 即有所谓“令男三十而娶, 女二十而嫁”。这是西周规定的婚姻成立的实质要件。《礼记·内则》中说道, “男子二十而冠, 始学礼三十有室, 始理男事;女子, 二十而嫁, 有故, 二十三而嫁”。不过, 这里所说的男三十、女二十均为虚龄, 实际结婚年龄是男二十八, 女十八。

2、由父母主婚

这是买卖婚约成立的必要要件。西周法律规定, 没有父母的同意, 婚姻便不能成立。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失去父母的子女, 因受兄长的监护, 兄长也可充当他们的主婚人。“岂敢爱之?畏我父母。……岂敢爱之?畏我诸兄”。兄长主婚, 是家长制特权在婚姻关系中的扩展和延伸。

3、媒氏认可

西周法律也非常重视媒妁的作用。男子无媒不得其妻, 女子无媒老而不嫁。不经媒氏介绍而自成婚姻的, 被认为是非法而合。“娶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取”。西周的媒氏, 据《周礼》记载, 是官媒性质。西周的官媒与后世的私媒虽有不同, 但是皆使“男不亲求, 女不亲许”, 男女之间丧失了婚姻的自主权。

二、婚姻成立的禁止要件

1、同姓不婚。

《礼记·曲礼》中说道, “娶妻不娶同姓, 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这说明周人娶妻不能娶同姓之人, 买妾也如此, 不知其姓者, 必先卜问清楚, 才能通婚。

2、居尊亲丧不得嫁娶。

居父母丧期三年, 在此期间, 不能嫁娶。上述规定只对未嫁女子有法律效力, 若是已嫁女子, 无论妻妾, 在为丈夫居丧三年期间, 均不准再婚。

3、等级身份不同, 不得嫁娶。

就是嫁娶只能在本阶级内进行, 贵族与庶人之间绝无通婚之可能。士只能与士通婚, 庶人只能与庶人通婚。这一制度, 金文记载颇多。

4、五不娶。

五不娶即:“逆家子不娶, 乱家子不娶, 世有刑人不娶, 世有恶疾不娶, 丧妇长子不娶”。逆, 指叛逆朝廷;乱, 指淫乱;刑人, 即指因犯罪而受刑之人;恶疾, 是指有喑、聋、盲、疠 (麻风病) 、秃、跛、伛 (驼背) 等疾病。五不娶, 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和男尊女卑的不平等思想, 但其中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婚姻仪式

凡正式婚约的成立, 必须经过严格的婚姻仪式, 即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 是指南方通过媒氏把愿与女方结亲的意愿告知女家, 女家如若允婚, 南方边派人缴纳采择的礼品。

问名, 问名是问女方的姓氏及女子生母的姓氏。目的有二, 一是为了防止同姓为婚, 二是男家问名之后好在宗庙占卜婚姻的吉凶。

纳吉, 《仪礼·士昏礼》中说:“纳吉用雁, 如纳采礼。”问名之后, 如果占卜又求得吉兆, 便告知女家, 谓之纳吉。

纳征, 就是男方向女家加纳聘金。纳征是前四礼中最重要的一礼, 只有纳征之后, 婚约才能告成。此后, 婚姻关系正式成立, 女子则不得另聘于人了。

请期, 《仪礼·士昏礼》中说:“请期用雁, 主人辞, 宾许告期, 如纳征礼”。纳征之后, 男家再行占卜, 求得婚日吉时, 然后, 再派使者到女家告知占卜的婚期, 请求女家允诺。

亲迎, 按照《仪礼·士昏礼》中所说, 婚期那天, 男方必须首先按父亲的命令去迎接女方, 新妇之家在祖庙内设筵待婿, 并在祖庙外拜迎女婿。女婿手执大雁拜祭女方祖先, 以表示女子将脱离父家转入丈夫的管辖之下。之后, 新妇出来立于父母之侧, 接受父母训诫、遵循妇道最后一次教育。女儿听完之后, 新婿便亲自驾御新妇坐车, 而自己先行至自家门外, 等待新妇, 共食牲牢, 婚礼即告结束。

四、婚姻关系的中止

婚姻关系的中止有自然中止和人为消灭之分。自然中止就是夫妻一方死亡, 人为消灭是指离婚。西周时期的离婚有两种情况, 一是男女双方自动离异或协议离婚;另外一种是“七去”, 这种离婚完全排除了女方意愿, 由男方单方面片面行使离婚权。“七去”, 又指“七出”, 俗称休妻。《仪礼·丧服》中有详细记载, 此不赘述。

五、对西周婚姻家庭现实状况的反思

以上分析, 我们有意将思维视角放在制度和价值的层面。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 西周的婚姻家庭的现实状况远非我们设想的那么理想。实际情况是, 奴隶主贵族不仅实际上实行多妾制, 变相破坏一夫一妻制, 并将这种行为公开化;实行抢婚制或是由父母指腹为婚, 使得自由婚等诸多较为合理的制度流于一纸空文。究其原因, 从社会制度来说, 固然是专制统治恶果;在法制方面, 则是尚无严密的法律措施加以保障。在较为发达的刑法规定中, 几乎全是为维护特权统治而设立的罪名, 并无惩治违反婚姻家庭制度的罪名, 至于私法上的保护, 更是置若罔闻。应当承认, 对西周婚姻制度的深人研究及其现实意义的阐发, 是一个渐进的学术积累过程。

六、西周婚姻制度的现代意义

1、首倡要式婚姻, 强调婚姻关系的公示与公信

要式婚即必须具备法定方式方可成立之婚姻, 与以当事人之合意即可合法成立的事实婚相对称。西周婚姻关系的成立, 需要有法定的仪式, 即“六礼”。此种婚姻明确了婚姻取得社会承认的方式, 具有非常重要的公示、公信性。一方面体现了统治阶级对婚姻的重视, 从而有力加强了对婚姻的监督与指导;另一方面则赋予了符合法定形式的婚姻的法律效力, 从而有利于对合法婚姻关系的保护。这种要式婚姻形式, 历经十数世纪而传承至今。

2、自由婚制度对婚姻本质分析的启发

婚姻除具备自然属性的同时, 也具备社会属性。西周婚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承认自由婚的合法性, 应当是在尊重婚姻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 承认女酌因法的“私法”性质, 而并没有强求一律的加以取缔。而婚姻的社会属性通过婚姻成立的形式要件来加以约束足以彰显和规范。目前中国正在起草民法典, 在体例的安排上, 应当充分认识到婚姻法的私法性质而给与适当地位。可喜的是, 已有学者在民法学体系的安排上作出了大胆的尝试。从实践操作层面来看, 自由婚的提倡, 与现代婚姻自由原则实为一体两面。就婚姻关系主体而言, 应当充分认识到婚姻自由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乃是关乎个人生活的自由与幸福甚至后代的健康成长。就社会环境而言, 应当尽可能坚决杜绝包办、买卖婚姻, 借婚姻索取财物以及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违法行为。

3、婚姻的实质要件制度的现代意义

西周婚姻法律制度在婚龄与成年的年龄规定上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 固然反映了婚龄问题所蕴含的自然与社会因素。西周立法者对此给与了极大的关注, 充分认识到婚姻的社会意义, 有意识的对婚龄加以明确。当今世界各国关于婚龄的规定大多有别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龄。在消极条件方面, 西周有禁止同姓通婚的规定。在国外, 直系亲属均禁止结婚。旁系血亲的禁止规定也见于各国民法典及相关法律法规, 只是范围有宽严之别。凡此种种, 都无否认现代文化对古代文化的承续性。

参考文献

[1]胡留元, 冯卓君, 著.夏商西周法制史[M].商务印书馆, 2006.

“调查式记者”调查 篇3

在中国,除了央视的《新闻调查》栏目明确告诉了受众“记者还可以调查”的概念外,调查式记者还鲜见于相关媒体上。具有新闻划时代意义的“首届中国调查式新闻记者研修班”,也没有在权威的新闻媒体上露面,仅在广东的《南风窗》作了有限幅的报道。然而,即便如此,广泛意义上的“调查式记者”群落在我国已经存在。

在对我国调查式记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调查式记者没有编制,没有户口,没有职称,甚至也没有新闻出版署颁发的记者证,当他们的调查侵害了“黑恶势力的权益范围”时,伤害就伴随而来。所以说,他们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还有,尽管不能否认调查式记者对中国新闻发展的贡献,但是,他们的存在也对相关新闻法律法规提出了挑战,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揭露真相,他们在行动

□文/李广森 贾国勇

【聚焦一】他们有着孤独的身影、质疑的精神、平等的视角

质疑的精神,平衡的意识,平等的视角,平静的心态,构成了中国调查式记者所必须具有的职业操守。在中国,调查式记者担负着探明、揭露个人或集体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的真相的使命。

什么是调查式记者呢?西方对一些优秀的调查式记者的评价是:不愿意受各种利益集团的控制,尊重报道的客观中立立场,小心翼翼地维护着新闻的纯洁性,不惜牺牲已经获得的职业成就和丰厚待遇。

在中国,由于新闻体系有别于西方,难以用他们的理论来为调查式记者进行定位,人们往往用权威的媒体观来为其进行定位,并取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央视《新闻调查》对调查式记者的定位是:质疑的精神,记者必须要有怀疑一切的介入态度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工作作风;平衡的意识,记者应该让事件中的冲突双方和不同的利益集团有同等的发言机会;平等的视角,在记者面前,只有被调查者这一相同的身份,没有尊卑贵贱之别;平静的心态,记者要多一份理性、少一份冲动,这会有助于对事物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人们在评价一个记者是否属于调查式记者的同时,也对调查式记者的工作形式进行了定位。调查式记者,顾名思义记者应该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一件新闻的完成,需要调动多种有限资源,但是,调查式记者在其中的表现必须最具调查个性和最具优势的语汇,所以,人们常说一件调查式记者在其中而又缺乏良好表现的新闻,不能说是完美的新闻。

在中国,虽说调查式记者在近些年来崭露头角,但是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以及社会体制的规范性约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仅仅是一种散兵游勇式的存在。尽管是这样,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否定其存在的理由,通过记者的调查发现,调查式记者在各家媒体的地位备受推崇并做出骄人的业绩,其寻找新闻的毅力、体力和智慧让新闻同行敬佩。

提起中国的调查记者,业内人士总要说起报道“陕西第一贪周长青”、“枪下留人”和“夫妻看黄碟事件”的《华商报》记者江雪,还有在非典时期走进病房和患者面对面的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以及报道“孙志刚案”的《南方都市报》记者陈峰。《中国青年报》记者卢跃刚、《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的王克勤、《羊城晚报》记者的赵世龙等也是调查式记者中的精英人物。当然,调查式记者的群体中还应该有《调查记者》的作者曾华锋、《卧底记者》的作者石野。

35岁的赵世龙,曾为《羊城晚报》机动部记者。他在广州做了整整10年的记者,因其众多有影响力的报道而闻名,2003年8月初,他却在“记者的家”网站上发了可能遭受迫害的呼救贴:“面临着人身安全无法保障的问题……本人在广州素与人为善,如遇不测,定为XX戒毒所所长所为。”

事情的起因是赵世龙领衔报道了这家戒毒所“将戒毒女强行卖与鸡头被迫卖淫”的黑幕,央视的《新闻调查》栏目也播出《阿文的噩梦》专题报道,但是,赵世龙却被这家戒毒所以“诽谤罪”告上了法庭,要求追究他的刑事责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赵世龙不无气愤地说:“我做记者10年来第一次真正感到害怕,央视《新闻调查》都报道了,他们还敢这样嚣张,公开和暗地威胁我。”

赵世龙曾先后在《南方周末》、《羊城晚报》当记者,后来,到了央视《社会记录》栏目,成为主攻各类重大社会、时政新闻的调查式记者,他因独家推出对三峡工程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等力度极大的报道,被海内外媒体誉为“时代的良心”。同时,他也是率先揭露“南丹矿难事故真相”的主力记者之一,独家策划并主持偷拍曝光了湖南嘉禾高考舞弊事件,独家调查陕西商洛地区大面积爆发艾滋病事件。

赵世龙发表有新闻作品300余万字,获得过全国晚报新闻评比特稿奖、一等奖、二等奖;广东省新闻二、三等奖多次。著述有《闯荡广东》、《探险怒江》、《丛林密境》、《解毒金三角--中国记者跨境采访手记》等多部新闻记录专著,是一位多产的调查式记者。

谈到调查式记者时,人们常要和“流浪记者”联系在一起,在广州,深圳,北京,在全国许许多多城市里,都可以看到流浪记者的身影。在别人的城市里,他们是一群外来打工者,通常被那些“正规记者”称为流浪记者,在这些流浪记者的群体里,都能看到调查式记者的身影。或许是同是天涯打工人的那种漂泊的心情,使得他们更为关注来自打工部落的呻吟和哭诉,也影响了新闻媒体的舆论视点以及关注层面。

和赵世龙一样,吴贤德在担任《西部发展报》驻河南记者站站长的同时,也在尽着一个调查式记者的职责。他从1997年开始,义务为民工追讨工钱,通过调查走访,发表多篇揭露恶意拖欠民工工资现象的新闻,迫使那些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老板拱手认输,为民工追回了超过五十万元的拖欠工资。

吴贤德也是一位“流浪记者”。同是天涯漂泊人,面对迷惘和无助,他深深地感受体会着打工生活的种种不公和不幸,使他成为了打工者的代言人。

在盛泽镇为江苏吴江的外来妹讨回工资后,老乡告诉他,老板在发放完工资后,有一个丝织厂的老板,在吴贤德的新闻曝光压力下,在发回女工们被拖欠的工资时,曾恶狠狠地对她们说,要找人打断吴贤德的腿。为了安全,吴贤德有时只好隐藏起自己的真实身份。但是,他从没有为自己从事的事业而后悔。2005年3月7日,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报道了《吴贤德:我为民工讨工钱》。他在《面对面》录制现场接受主持人王致的采访时说:“支撑着我的力量就是一个记者的职业操守,我本人就是一个打工者,更知道打工者的辛苦,更了解打工者受到欺负、欺辱后的欲哭无泪,帮民工讨要工钱自然而然地成了我的责任!”

【聚焦二】他们的职责定位:探明、揭露真相

作为调查式记者,要学会不表明自己的立场,只关注事实的本身,更不要作为倡议者出现在政界。在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同时,做好对舆论自身的监督,要学会不接受任何的捐赠,目的就是避免受其影响。

不受版面或节目的限制,独立进行调查性报道,做纯粹意义上的调查性报道,成为美国调查式记者的职业选择。美国公众诚信中心(CPI)的总监查尔斯·刘易斯曾经是美国CBS的调查类节目“60分钟”的记者。由于他自认为非常漂亮的节目被经常否决,其内心常陷入痛苦的挣扎,最后只得选择离开,在1990年,办了美国公众诚信中心,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公共政策领域进行调查和报道。1997年,刘易斯发起成立了全球唯一的国际调查记者联盟,目前拥有46个国家的92名成员。到目前为止,联盟已经进行了6个大规模全球合作调查报道,每个报道都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

2004年5月,在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新闻学院主办的首届纪实报道电视节上,查尔斯·刘易斯说出了定位于调查式记者的经典语言:已经释放的激情是无法控制的。2003年2月,伊拉克战争开战之前,刘易斯收到一个线人的电话,获知美国白宫和司法部长联名提出了一个“爱国者第二法案”,布什在里面提出了更多的涉及个人隐私的要求。通过努力,查尔斯·刘易斯得到了这个秘密的法律草案文本,并向美国司法部的官员进行核实。刘易斯对司法部长秘书不要公布的请求没有理会,及时将其公之于众,从而引起全美各大媒体的关注,《华盛顿邮报》甚至为该报的相关报道做了评论,最终迫使布什总统收回了这项法案。“我们当然得罪了很多人,他们对我们恨之入骨。”刘易斯说,为CPI工作的记者,生命每时每刻都在遭到威胁,其中有些记者遭到殴打和枪杀、谋杀。据美国公众诚信中心调查,“全世界80%被谋杀的记者都是与报道腐败案件有关”。有些国家甚至对调查式记者提起刑事诉讼,用法律的手段进行压制。

在中国,调查式记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职责定位于“探明、揭露真相”。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任梁建增说:“所谓真相就是正在或一直被遮蔽的事实;有的真相被权力遮蔽,有的被利益遮蔽,有的被道德观念和偏见遮蔽,有的被我们狭窄的生活圈子和集体无意识遮蔽。如果仔细分析,这些真相呈现两种状态:一种是属于通常所说的内幕和黑幕,那就是被权力和利益遮蔽的真相;另一种是复杂事物的混沌状态,那是被道德观念和认识水平所遮蔽的真相。”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记者可谓中国调查式记者中的佼佼者。1998年10月7日,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朱基来到《焦点访谈》栏目组,题写了“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赠言。确实如此,《焦点访谈》栏目的记者没有辜负总理的期望,报道了大量的调查性新闻,切实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成为改革的尖兵。

作为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社内也聚集了一大批对党忠心、对人民有责任心的调查式记者,他们通过内参或公开报道的形式揭开了一个个黑幕,向读者推介了一批批先进典型,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南丹7·17特大矿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先由新闻记者揭露出来的重大安全事故。在这次新闻报道中,《人民日报》社驻桂记者郑盛丰、罗昌爱、庞革平、古亦忠功不可没,是他们承受了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冲破了想像不到的艰难险阻,出色地完成了调查采写任务,充分发挥了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作用,成了调查式记者学习的榜样。四位记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初激起他们义愤填膺进而坚决揭露这个特大矿难的,是两个相互关联的信息。一是听说这个导致重大死难的特大透水事故竟然被责任人死死捂住隐瞒不报;二是听说广西一些地方记者最早根据传闻前去南丹调查时竟被蛮横阻挠、追踪和威胁。

这两条信息让他们强烈感觉到了这一事件的不同寻常!强烈感觉到了“对方”的“强大”和疯狂!他们调用所能调用的全部“关系”展开多方调查取证。7月30日,向总社发回了关于南丹事故的第一篇内参《关于广西南丹矿井事故的紧急报告》。31日,又向人民网传回了关于南丹矿难的第一篇新闻《广西南丹矿区事故扑朔迷离》。

事后证实这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发布的第一篇自采新闻。这篇报道点破了南丹事故被隐瞒不报的要害,报道立即被众多网站广为引用。然而,就在31日同一天,广西壮族自治区两个主管安全生产的单位和南丹县、河池地区主要党政领导仍称所谓南丹事故“纯属是谣传”、“没有发生透水事故”。面对依然被紧紧捂着的重大事故,8月2日,通过分析研究和调查走访掌握了南丹矿难的一部分死难者名单,同时获悉了事故发生后一个逃生者讲述的令人震惊的矿难内幕,加上从其他渠道获知的情况,他们迅速形成“再次紧急报告”,并在报告开头打上三个“特急!特急!特急!”上报总社编委会。编委会对这一信息十分重视,当即以“信息专报”的形式上送中央。当天下午,朱基总理对此做出严肃批示,要求必须查个水落石出。

至此,对南丹特大矿难,《人民日报》成为第一个进行报道、第一个上送内参、第一个得到中央领导批示的媒体。

激情一旦释放出,确实是无法控制。虽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记者的使命感让《人民日报》驻桂记者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做“壁上观”,而是再次深入“雷区”进行调查采访,进行深度报道。当首批4人深入远离南宁500公里外的南丹矿区调查时,通过相关程序约请3名便衣警察随行暗中保护,晚上三名警察分别与我们的同志同住。事实证明,这种小心并非多余,在深入矿区调查时,经常有素不相识的人到旅店打听有无《人民日报》记者住宿;在第二次深入南丹调查时,就在他们住宿的一家私人旅店中,也就在他们住宿的门前,发生了血淋淋的凶杀案。

在对南丹矿难的报道中,《人民日报》社驻桂记者站先后三次到南丹调查,累计投入20多人次,耗费100多个工作日。每一次调查采访,都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也是对他们党性、良知、责任和意志的检验。在中央工作组到达南丹时,他们的文字记者竟被地方官员拒于门外,摄影人员的胶卷被强行曝光——这在《人民日报》和平时期的采访中成了“零的突破”!

《人民日报》驻桂记者站的记者通过调查走访,掌握了大量翔实的独家材料,为党中央、国务院查处此案提供了舆论支持,对矿难责任分子迅速形成了巨大的舆论震慑力,同时也为《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赢得了良好声誉。在相当一段时间中,人们争看人民网,传颂着“欲知南丹事,先看人民网”。同时,《人民日报》对南丹矿难的揭露和报道引起了海内外广泛的关注,有10多家世界大通讯社及大报要求对《人民日报》记者进行采访。国内媒体在评选“中国在进步:2001年影响民生的十大新闻”时,南丹矿难的揭露位列第二,紧随中国加入世贸的新闻之后;另一家媒体在评选“2001年十大传播突破奖”时,南丹事件的揭露和报道入选第六。一直密切关注着南丹矿难调查进程的原国务院总理朱基,多次对《人民日报》记者顶住巨大压力和风险揭露这一矿难真相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指出如“没有记者来揭露这件事,就冤沉水底了”。

调查式记者的激情来源于对新闻事实的充分了解,当他们被眼前的新闻事实所蛊惑时,记者的使命感促使他们把眼光投向新闻的纵深,从而把激情释放到极致。

说真话的力量

胡展奋的《疯狂的海洛因》发表前后

文/曹阳

上海资深“调查式记者”胡展奋的成名作《疯狂的海洛因》,曾产生巨大的震撼力,被新闻界称为“全国第一篇全景式披露毒品卷土重来的调查报道”,被文学界誉为“中国禁毒第一声呐喊的优异报告文学作品”。本文作者曹阳系发表《疯狂的海洛因》的《萌芽》杂志原主编,他披露了胡展奋采写毒祸在云南重现的前前后后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我们相信,这些内容不仅对我们今天的禁毒工作仍有着现实的指导作用,并且对于今天的“调查式记者”和正在投身到“调查式记者”队伍中去的年轻记者们,都有不同凡响的启迪。

民情、社情、国情的望者民主与法制麦田的守望者

胡展奋,并非一开始走上记者岗位便确立当一名“调查式”记者目标的,但他很早认识到当一名记者的职责:民情、社情、国情的望者,民主与法制麦田的守望者。这使他很自然地有了一个当一名优秀的“调查式”记者的良好开端——

许多双眼睛在一份内部资料上闪过,并未留下丝毫热情,而上海一位科普杂志的记者,却非常激动地反复阅读着一则简短的、震惊了他的消息:云南西部吸毒现象死灰复燃!

他的眼睛里闪烁着缕缕忧伤的光,脑海里翻腾着许多疑问:有多少人吸毒?这现象刚刚发现吗?毒品从哪里来?是中缅边境的“金三角”吗?国内有没有种植、制贩毒品的地区和据点?为什么媒体从未公开报道过毒品的情况?不让全国人民知情,能有效防止毒品泛滥成灾吗?……他夜不成眠。他渴望亲眼去看看,到现场去看看,去深入调查。时届1990年5月,他还是一位从事新闻工作才5年的年轻记者。

不久,云南美丽的土地上,出现了胡展奋文弱书生的身影,留下了他一行行刚劲踏实的脚印。

“心事浩茫连广宇”的胡展奋,无意欣赏云南如诗似画的风景,不顾长途跋涉的劳累,一踏上云南的土地便去走访卫生、公安等部门。

对于饥肠辘辘的他,竟遭遇到普遍的生硬的“闭门羹”。在他的耳边轰响着:“不,不,不!”“什么杂志的记者证?人民日报的也不行!”拒绝采访,拒绝答问。

胡展奋沉闷了。他的脚步越走越沉重。

当一个民情、社情、国情的望者,还真不容易哪!自己恪守复旦大学新闻系老师的教导:“记者就是客观反映生活的真情实况,不要对任何人包括政府官员去指手画脚。”当一名望者、守望者,该是低调了吧?为什么不受欢迎,甚至被粗暴地拒之门外呢?

胡展奋翻看着自己的记者证:怎么啦?上海《康复》杂志来了解吸毒、戒毒、贩毒、禁毒的情况,完全本分,很有资格!为什么不准采访?岂有此理!

胡展奋坚信:“新闻,是一门最实证、最创新的学问。消息,就是跑出来的!”他鼓足勇气,“到现场去!”他在云南四处奔波,一跑就是几乎两个月。他深入到少数民族的山寨,亲眼目睹了毒品摧毁了一个村寨的惨状:受此毒害的不仅有老人、孩子,连老鼠也从梁上滚跌下来,有的牛竟在寨子里横冲直撞地狂奔……

他竭力寻访到一位不幸染上毒瘾的上海籍女医生,几乎是含着泪听她十几个小时哀诉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几年前,女医生作为一名在医学院学过戒毒知识的高材生,志愿到云南来支援戒毒工作。她发现戒毒后的复吸率甚高,为什么?她认定是吸毒者的意志力薄弱。苦口婆心劝说没有用,只有找到如何增强意志力的实在办法,就自己试验吸毒。一次,女医生的坚强意志控制住了自己,没有任何上瘾的迹象;二次,也仍很正常;不由得很兴奋自己的试验效果。她三次、四次吸毒,并且增加吸毒分量……失败了!她终于控制不住自己,偷着吸,耗尽了自己的工资积蓄,偷公安部门保管的海洛因,甚至出卖自己的肉体……如今这位女医生形销骨立,与几年前刚来云南时的她,判若两人。“我不久即将离开人世,告诉大家吧,我的教训,千万不要去试毒品!……”女医生忍不住号啕大哭,胡展奋面对这位为戒毒工作而受毒品之害的牺牲者,也不禁泪流满面。

胡展奋的敬业精神,感动了边防武警的高级军官,他们支持了他,派一位中尉军官驾驶一辆吉普车,陪伴着胡展奋闯进了门禁森严的“戒毒所”,直面一大群吸毒犯,亲耳听取了他们吸毒堕落的许多悲惨故事,亲眼看到了他们在毒瘾发作时的可怕丑态。

胡展奋还深入采访到了贩毒团伙暗设陷阱,以特制的含毒卷烟出售给公安干警,达到报复、拖人下水目的的惊人案件。

胡展奋在云南现场调查的材料,非常令人震惊地证实了吸毒现象不仅死灰复燃,而且已经可见其正形成燎原之势,向全国蔓延!作为一名社会责任感强烈的记者,胡展奋了解到、预感到毒祸来势凶猛,恐怕不出三、五年,将成为全国的一大灾害,不仅祸国殃民,还将贻害子孙后代!

简短报道难以传递重大灾情《疯狂的海洛因》横空出世

胡展奋匆匆赶回上海,把了解、调查所得,先写成一篇简短的报道《云南肃毒风云》,发表在他所供职的上海《康复》杂志上。由于“语焉不详”,还因“语多暧昧”,影响不大。胡展奋下决心要向全国人民振臂呼吁,要向全社会敲响警钟,埋头奋笔疾书一月余,终于完成一篇信息量大、信息值高、情文并茂,长达5万余字的调查报告(我国特有的称谓“报告文学”)《疯狂的海洛因》,送给倡导青年作家直面现实生活的《萌芽》杂志社。《萌芽》杂志社高度评价这篇作品的厚重分量,认为它的新闻性极强,披露的毒品重现泛滥实情震撼人心,作者优美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强,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以致对人类强烈的关爱和责任感,使它同时具有较浓的文学性,是一篇非常难得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编辑部一致同意发表它。其实,《萌芽》杂志当时的报告文学责任编辑沈刚早就得悉胡展奋的云南之行,并征得我的同意向他约稿。由于收到了这篇作品出乎意外地震撼了编辑部,大家都很激动,都支持我作出立即发表的决定。

能发表吗?客观评估这篇作品的价值,能!能立即发表吗?我日以继夜地反复阅读,仔细推敲每一个细节,琢磨每一句话的含意,核对每一个数据,删除每一处可能产生歧义或负面影响的提法或论点。当时,在宣传工作中,“毒品问题”还是一个禁区。作为一名负有职责的主编,任何轻率的决定,都将给作者、编辑造成伤害,对刊物、宣传工作以至党和政府的全局造成损失。我不能否定一篇成功的“调查报道”(或称“报告文学”);为了力争发表它,也不能片面强调“大胆”。我认为越是责任重、危险系数大,越要冷静思考,“审时度势”。

“审时度势”这四个字,真是帮了我的大忙。我冷静下来,四处打听有关吸、贩毒、禁毒的政策、措施等信息。从北京传来的一则重要消息,给了我巨大的鼓舞:全国人大将讨论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委员会”。我的思路豁然开朗:既要成立这样的专门机构,必定要做调研工作,必定会做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我们发表《疯狂的海洛因》,不是来了“第一声呐喊”吗?对全国开展禁毒工作有大利而无大弊。这时正是1990年的国庆前后,我对这篇作品,再做了一次琢磨加工,下决心定于1991年的1月号发表(如果三月份举行人大代表大会,也较适时)。

1991年1月号的《萌芽》以带头篇显著篇幅发表了胡展奋的《疯狂的海洛因》。很快,《南方周末》报以连载的形式全文转载了它,跨度8个星期。

在连载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点曲折的情节:

《南方周末》报总编办公室接到了来自中央江泽民同志办公室的电话,询问正在连载的《疯狂的海洛因》何时连载完毕,以及内容是否真实等等。《南方周末》报一一作了答复,并告知江办此文系转载自当年1月号的《萌芽》杂志。江办即致电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部通知我立即送去刊载此文的《萌芽》杂志20本,并告诉我是江总书记要看全文。

是吉是凶?老实说,很少失眠的我,并未能高枕无忧地安卧。我担心自己缺少对大局的认识,也许触犯了某些禁令,好心办了错事,于是有了几个失眠之夜。

可是,不久便从北京得到了信息:江总书记读罢《疯狂的海洛因》,并未提出对此文的任何批评,而是说了“以前只看到一些有毒的汇报数字,想不到情形如此严重,禁毒工作一定要认真抓一抓”等大概意思的感想。我便放下悬着的心,镇定自若了。

与此同时,敏感的国外、境外媒体纷纷转载《疯狂的海洛因》,如《星岛日报》(新加坡)、《明镜周刊》(德国)、《朝日新闻》(日本),以及不少外报外刊都转载或摘载了此文。于是,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强烈反应:当时的外交部有关部门认为“国际影响极坏”而要求“彻查此事”;云南公安厅将此事移交上海市教委(胡展奋所在单位《康复》杂志属其主管),要求对作者“严惩”;昆明几家报纸联手对作者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声讨、批判,罪名不外是“往云南三千万各族同胞身上泼脏水!”“造谣撞骗”、“记者败类”,一顶顶帽子飞向胡展奋。胡展奋遭到了空前的巨大压力,他几乎要被逐出新闻记者队伍!

说真话的力量——震撼爱听真话的领导和群众

长期以来,在政界和文化界总有些人对“调查式”记者存在偏见,认为他们专挑毛病,专揭阴暗面,站在党政领导的对立面,影响安定团结。就以《疯狂的海洛因》为例,发表后某些人完全错误地估计中央领导人的态度,一听说江办催要全文,便“大张旗鼓”地围攻作者,仿佛他们最爱党、爱国,说真话的记者是居心叵测的败类。

事实证明:心中装着人民利益的领导人,才最爱听真话,最痛恨说假话。

当时,江泽民同志被《疯狂的海洛因》报道的惊人真相所震撼,曾作过明确的批示,全文大意如下:

类似材料为什么没有看到新华社上报?一、公安部:禁毒是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要立即组织力量去云南大抓反种毒、反贩毒、反吸毒。公安部每个领导成员都要传阅《疯狂的海洛因》;二,教育部:反吸毒要从小学生抓起,要立即认真地编写禁毒教材。

查阅一下1991年的报刊,我们将读到:全国禁毒委员会的第一号通令——大张旗鼓地宣传禁毒;云南警方重拳打击毒贩毒枭,第一批100余人被判处死刑;大力组建缉毒警察队伍;吸毒危害生命的宣传教育向青少年普及……

《疯狂的海洛因》功不可没,先后得到“萌芽文学奖”等多种奖励。它将载入中国禁毒史,也将载入中国当代新闻史和当代文学史。

胡展奋得到巨大的鼓舞,从《康复》到《劳动报》到《新民周刊》,他坚持走“调查式”记者的道路,撰写了一大批优秀的专题调查报道(也都是有震撼力度的报告文学作品)。诸如:《焦灼的黄土地》、《躁动的陕北》、《黄金的挽歌》、《淮河的拷问》、《一个人的战争》、《山西矿难》、《来自灌云县的暴力取证报告》、《湘鄂赣血吸虫调查》、《皖西职业乞丐调查》、《浙江中部铅中毒调查》、《向马贿选》等等。从事记者工作15年,平均每月发表一万余字,共计180余万字。

胡展奋一双不倦的脚行走在祖国的大地上。

胡展奋一双不倦的眼睛,注视着人民的生存状况和祖国的生态环境。

虽会有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仍可能遭遇危险和挫折,但他坚定、坦然……

胡展奋的一枝笔,正不倦地告诉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各种真实情况。记者崇高的使命便是维护人民的知情权和领导人的知情权。

人民关爱说真话的“调查式”记者;

婚姻习俗调查报告 篇4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题目(小一号字,华文新魏)

——副标题(三号,楷体)

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专业 任 课 教 师

08051153 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类

陈琳

完成日期2009年 10月 8 日

礼仪之光

————石桥镇婚姻习俗调查

婚姻是人生一大重事,忽视不得也小看不得,过了这道坎,就步

入了人生的第二个漫长的等待期,等待着新生命的诞生,等待一个崭

新世界的来临,等待他们以后也会像我们一样的继续这样使命下去,一切看起来是那么顺其自然。婚姻作为人生这么重要的事,历来受到

人们的重视,而婚礼作为重中之重肯定也不会可以轻视,隆重婚礼上的各种各样的礼节和习俗也是很值得注意的,婚礼特色因地区、时间

而有所不同,而今天要讲的就是我们石桥镇当地的婚姻习俗,虽然中

国民族的婚礼很多习俗与理解是相通的,但是每个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色。

关键词:广西苍梧县石桥镇、礼节、排场、习俗、喜庆

石桥镇位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在广西最东面,此地处于两广交

界地,位于苍梧县东北部,距梧州市57公里,属亚热带、半丘陵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优质稻谷,俗称苍梧县

北部粮仓,虽然本镇以农业经济为主,但是石桥镇却是全国小康示范

镇和广西自治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是市、县文明圩镇和文明市场,大部分的青年人都去广东打工为生,本镇以及附近几个镇的婚姻习俗

大体上没什么区别,因为我们这边地区没有少数民族,所以婚姻习俗

基本上都是典型的汉族婚姻仪式,但是也有不少地方特色。在此给大

家分析一下。

在此先说一下我们这里婚姻习俗的历史,据我在村里面问老人得

出的结果,在九几年以前,我们这的婚姻习俗还是非常传统与保守的,基本上都是通过说媒来定婚情的,根本上没有什么自由恋爱,就拿我的爷爷奶奶来讲,我爷爷也是到了结婚年龄就叫媒人找了一个也是待

嫁的女生,基本上是双方见过一面之后就开始订婚了,根本没有拍拖的这么一个阶段,我爷爷说那是因为那时根本没有空谈感情,因为那

时才五几年,新中国成立没多久,到处都在搞大生产。还有一种情况

是叫“童养媳”,就是由婆家养育女婴、幼女,待到成年正式结婚。

这个在清朝流行的习惯在我们村也有发生,我采访了一下这个童养

媳老婆婆,她说那时是因为家里面孩子太多,家里面没有经济能力

供养起这么多个小孩,结果是她们最小的两个姊妹(另一个是她妹

妹)被家人送给别人当童养媳了。还有一种情况是招婿婚,招赘婚

大多是因为女方的父母没有儿子,他们希望招赘女婿来照顾他们,在我身边就有这么一种情况,我的二叔就是,因为女方那边没有男丁,所以他们两结婚的时候是男方“嫁”到女方去,这样就我二叔名义上

就成了岳父的儿子了。

跟这几种传统保守情况不同的恋爱自由是九十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事,下面重点讲这种情况。

现在我所见的恋爱比较少说媒这一情况了,当然也是存在的,但

不细说,现在一般的恋人之间都是彼此自愿相识自愿交往恋爱自由,跟基本的谈婚论嫁的习惯差不多,比较有特色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说亲,在择亲的基础上,男家则备办一篮糯米饭,几斤肉,一壶

酒,几斤米糕(或饼子)等,于吉日良辰正式托媒人将礼物送往女家

举行“吃开口饭”。女家热情接待,邀请家族长辈陪同媒人进餐。从

此双方婚姻关系正式认可,结成亲家,往来逐渐密切。

订亲,通过“吃开口饭”后,时隔一年半载,就举行较为体面的订亲仪式。订亲时,男方要备办猪肉鸡鸭肉、水酒、米糕(或饼子)、、香烟、白糖、礼金、等礼物,其中,猪肉、水酒、米糕、礼金等主要礼物的数量多少,事先征求女家的意见确定。订婚之日,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和押礼先生及一批青年将礼物送往女家,对方将送去的礼物摆设在堂屋,供众亲友观赏。女家举办宴席盛情款待亲友及媒人押礼一行。宴会结束,媒人、押礼,告辞回程。押礼一行到达后,主人将女家互换互赠的礼物摆设在香火下,烧香燃烛,供奉相亲,举办盛席宴请亲友,订亲事告结束。

迎亲,在女方方面,出嫁前要把有关的嫁妆准备好,不管是哪个姑娘出嫁,习俗当中一定要准备的是三包稻谷和三个母亲或亲人送的星状的东西,表示三生有幸的意思;在男方方面,迎亲一定要带一两个伴郎到村口等着,等到新娘到来的时候,新郎就牵着新娘的手或者就和新娘一起走着回新郎家,沿途遇到的人,如果是成年人的话新郎必须在伴郎的帮助下的给沿途遇到的人点上一支烟,如果是小孩的话,就发一个利是,到新郎家后,新郎家就开始招呼新娘家来的客人。在招呼客人的时候,一般最重要的是吃饭的时候,当客人们在进餐的时候,新郎要和新娘向客人们逐一敬酒递烟,客人在喝下新人敬的酒之后,就会分别给一个结婚利是新郎和新娘。等敬完酒之后,新娘就进入洞房等候新郎。吃婚宴这里称作“饮酒”。这里的婚宴都是十八个菜,三个汤。这十八个菜有十个用小盘盛装,这些是小菜,另外八个则用大盘盛装,有鸡鸭鱼肉等,三

个汤为二咸一甜。客人们八人一席坐好后就开始上菜,上酒。客人们便开始开怀畅饮。说吃婚宴是叫做“饮酒”是因为酒过几杯之后新郎就开始到每个席上去敬酒。新郎敬的酒是一定要喝的,一席之中的长辈是敬酒的主要对象,这样敬过一圈酒之后新郎就喝了不少的酒。新郎敬过酒之后,新郎的父母也要来到宴席上劝酒,目的是要客人们喝的尽兴。新郎的父母劝完酒之后新郎又开始第二轮敬酒,经过第二轮的敬酒之后,酒量大的新郎喝的晕晕忽忽,酒量小的则是酩酊大醉,新婚的第一天也就此结束。婚宴结束后客人们稍做休息便陆续回家了,热闹的村庄也渐渐平静下来。

新婚后第一天早上,新娘和新郎要向家翁家母敬茶,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敬茶是一个很重要的礼节。新人在拜过祖先,向父母敬茶,这样不单代表答谢父母养育之恩,同时亦代表双方家长接纳新郎或新娘为家族中的新成员,是身份备受确认的象征。新人敬茶用的香茶内,通常都放上两枚红枣和莲子,寓意早生贵子的吉兆。新家翁、家姑及长辈喝了新娘这杯茶后,会送上金手镯、玉器等首饰作为新媳妇的见面礼,又会在盛托香茶的盘上(俗称「槟榔盒」)放上一封利是,作为对新娘的赏钱。

新婚后三天是新娘回娘家的日子,新娘回娘家也是要有些东西要准备一下的,一般要准备的是要做两箩的年糕一些大蒜,还要带几只鸡,这几只鸡都是要给自己的直系亲属(母亲,兄弟姐妹等)的,在娘家吃了饭之后,新郎新娘会给村里面的小朋友(未满16岁的孩子)发红包。一般在新娘回娘家之前的一两天,新娘的家属会向村里面的小孩子说新娘什么时候会回娘家以及什么时候可以来领红包,一般到那时基本上村里小孩子都会守在外面,就等着新娘吃饱饭发红包。基本上整个婚姻过程就是这个样子。

结婚对于农村人来说算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它宣告了一个新家庭的成立,所以婚姻一定要非常隆重,这是婚姻永远也不会改变的特点。即使是并不富裕的家庭也要尽可能把婚礼办得很排场,因为婚礼这天是人一生最值得纪念并怀念的一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婚姻的花费也提高了,例如“送帖”的金额从原来的3~4千元到后来的7~8千元再到现在的一万零一元,迎亲工具则是从以前的“八抬大轿”到现在的“四轮轿车”。这些都真实地体现了婚姻习俗随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而带来的变化。

实践调查-暑期调查报告 篇5

在文化程度初中及小学以下的问卷调查中,他们的收入总体在600—1000、1000—2000之间对医生的态度普遍认为一般,同时也认为医患间最尖锐的矛盾在于医院只顾赚钱缺乏人情味。他们在面对医疗纠纷时大多选择向家人或朋友诉苦,和医院之间仅存在于医疗的供求关系,对去医院治疗是能不去则不去,大部分人是由于医院的收费较高,药品较贵。

文化程度在高中及职中、大专、本科及以上的人群中,月收入在2000以上对医生的态度评价较高认为能和他们像朋友一样和睦相处,存在的医疗纠纷较少,在这些人群中认为医患间最尖锐的矛盾在于医生水平不高延误救治。他们在遇到医疗麻烦时选择向医院设立的举报电话投诉,大部分人在生病时原则去口碑叫好的医院进行治疗。

通过上述两个人群的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月收入较高的人群在医院受到的待遇比月收入较低的人群要好,所以和医生之间存在的矛盾少,如果想要根本解决医患之间的矛盾首先要避免用金钱来衡量人身份的看法,要从根本上做到人人平等。

浙江农民口腔保健知识现状问卷调查

年龄在50以上的人群,对含氟牙膏有预防龋齿有一定的作用并不了解,他们更换牙刷的时间大部分为半年有的甚至更久。他们从未去医院对牙齿进行保健,遇到牙疼时可以不去医院就不去医院,但如果疼的实在太厉害就去检查治疗,选择的医院大部分也是由朋友介绍的,日常生活中对牙齿的保健也不太清楚,大部分人一天刷一次牙,有的甚至不刷牙,饭后也很少漱口。刷牙时也是没有方向的乱刷,刷牙时间较短在一分钟之内。

年龄在20—50之间的人群,对牙齿的保健看的比较重要,大部分人选用的牙膏都含氟,一天最少刷两次牙,牙刷更换的也比较勤三个月一次,有的甚至一个月一次,大部分人都定期的去医院检查牙齿,他们选用的牙刷大多为保健牙刷,刷牙遵循一定的规律,遇到牙疼时选择去医院检查治疗。

年龄较大的人群对牙齿的保健比较少,对保健知识的了解也较少有的甚至不知道,所以要加强牙齿的保健工作应从对保健知识不了解的人群着手,大力宣传保健知识从根本上提高牙齿保健的水平。

浙江省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情况的调查问卷

在调查的80人中40%每年用在疾病治疗上钱超过1000,60%每年用在疾病治疗上的钱低于500,这些人群普遍认为医疗花费与前两年相比负担下降。80%的人在生病后采取小病自己治,大病重病去医院的措施,10%选择马上去医院,5%选择能拖就拖不能拖再去医院,另外5%则选择其他。可喜的是95%的人都参加了医保,对所参加的医保制度都基本满意。在近两年他们所在乡镇卫生院治疗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15%的认为药品太贵负担不起,75%认为检查的项目太多,乱收费,还有10%的认为医生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人选择的就医地方是乡镇卫生院,因为比较近。

近两年里可以看出农村的医疗卫生有所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对医药的保健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这是值得可喜的。

浙江省农村人群医疗保健情况的调查

农村婚姻问题调查报告 篇6

我对**县**镇10个行政村已婚家庭的婚姻家庭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随机抽取1000例已婚家庭妇女名单。先后走访了民政办、计生办、法庭和妇联,发放调查问卷,深入村组座谈,了解调查对象的结婚、离婚等家庭情况,全面分析了婚姻家庭存在的问题,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婚姻家庭状况调查的基本情况

在1000例调查对象中,初婚者占78%,再婚者占8.5%,丧偶者占5%,离婚者占1.5%,存有离婚动机的占15%,离婚率呈上升趋势,人们对离婚的态度渐趋向宽容。

法院案卷数据显示,离婚案件占其民商事案件的27.5%。

从调查问卷的座谈情况看,110户家庭存在家庭纠纷,夫妻感情不和,有的还存在婚姻危机,不稳定家庭占11%;婚前性行为发生率高达25%;75%人对婚外性行为持排斥批判的态度,部分人持理性态度。

二、农村婚姻家庭存在的问题

1、家庭暴力是导致婚姻家庭破裂的导火索。

对外开放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西式婚恋和性观念传入我国,并逐渐从大中城市人群渗透到农村外流人员,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非婚同居、试婚等在一定程度上被接受。

家庭暴力问题,一直是妇联组织关注的问题。家庭暴力近几年处于小幅上升的趋势。调查表明,家庭暴力的发生率居高不下,被访者中有15%的夫妻之间经常发生动手打架的现象,37%的人表示偶乐发生此类行为。家庭暴力在农村家庭中的发生率要远高于城市家庭,对于家庭暴力,大部分人持否定态度。面对家庭暴力时的应对策略,第一选择为“逃离现场”。人们对家庭暴力这种既反对又犹豫,与传统观念有关,也有法律意识淡薄等方面的原因,当然还有不闹散家庭的现实考虑。这说明,反对家庭暴力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至今,该镇妇联和派出所接待家庭暴力案件13 件,占信访总数的29 %;家庭暴力的直接受害者都是妇女、老人和儿童,尤其是妇女。它不仅给妇女带来了极大的身心伤害,由此引发的婚姻家庭问题也成为影响家庭和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一位妇女长期处于受暴状态,但由于受害人受传统的“妇道”影响,被丈夫打了,却不敢说、不敢讲,所有痛苦自己一人承担,直到被打伤了,才开始反应。这一例很有代表性,这是农村家庭暴力长期存在的原因,如果受暴者在一开始就通过法律途径制止,家庭暴力造成的后果就会大大减少。

2、非法同居、婚外情上升,成为婚姻家庭的主要问题。

20至今,在妇联接待的上访案件中,非法同居有婚外情的占 28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婚姻家庭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80%是丈夫有婚外情,集中在35-50岁年龄段;女性占20%,大多数在30-40岁年龄段。这类问题的受害者大多数是女方。有一例上访妇女,明知自己的丈夫与第三者非法同居,却不敢提出离婚,反而哀求不要抛弃她,虽然丈夫不和她离婚,但也不履行丈夫的责任和义务,还经常打骂她。

3、丈夫不履行家庭义务,有的甚至离家出走。

丈夫离家出走,是婚姻家庭中出现的一种新问题。这类案件共有4例,都是因有外遇离家出走,有的`有外遇后想方设法卷钱远走高飞,然后就莫名其妙的离婚。有一位妇女,离婚后,又与某男青年认识结婚,婚后男方花言巧语,一点一点的把女方的积蓄骗走后不知去向,给这名妇女带来了很大的痛苦。还有一名妇女与男方于结婚,婚后生一女孩,在孩子刚满6个月时,男方提出到驾校学驾照,在学习期间又与一女子好上了,在妻子不知详情的情况下,又商量买一辆大车,由于没钱,丈夫以好好过日子为由就劝妻子到娘家借钱,妻子信以为真就与娘家借了7万元,钱到手后丈夫就消失的无影无踪。给妻子、女儿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既丢了人又丢了钱,最后人财两空。

4、由于家庭关系处理不好导致婚姻失败。

在农村,大部分青年结婚后与公婆一起生活。有的新婚婆媳关系难以度过“磨合期”。某村一妇女,刚结婚婆婆就说这说那,挑媳妇的毛病,丈夫也不太会做工作,还比较倾向母亲,从而导致刚结婚就离了婚。透过调查资料可以发现,家庭代际关系存在着错位问题,尊老不足,爱子有余是具体表现。一方面农村家庭对老人的需求相对重视不够,导致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有效的满足,同时,子女往往要求老人担负起照看孙子和承担小家庭家务劳动的责任,导致老人负担过重;另一方面,子女对自己的下一代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和财力,甚至发生了“过度关注”的问题,引发亲子之间的冲突。

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仍存在不少问题。第一,父母过多地参与子女的问题解决,有越俎代庖之嫌,而对子女独立性的培养重视不够。第二,家长们虽然注重子女道德素养的形成,但对子女的创造性、合群方面的需求常常被忽视。第三,在子女培养上的功利性明显,“出人头地”成为父母对子女的最大希望。第四,亲子之间较严重的矛盾主要发生在孩子上学方面,比例高达42%,农村家长们过于重视子女的学习。虽然近几年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已经在减轻学生负担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这些努力的成效如何,在整个教育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能否实行下去,都还是问号。

5、生活困难成为婚姻家庭出现问题的又一诱因。

有的家庭非常困难,妇女没有收入,在家庭中没有经济地位,为了靠男方的收入来维持生活而忍受没有感情的婚姻,对于一切不顺心都要忍受,从而导致家庭暴力、丈夫的婚外情等现象频频发生。

三、农村婚姻家庭现状产生的原因

1、历史原因。中国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期,封建思想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尤其在农村,大男子主义、男尊女卑等封建残余还有滋生的土壤,并且直接影响到婚姻家庭。妻子被打是“家庭内部问题”,“离婚不光彩”,到头来,家庭矛盾越演越烈,轻者离婚,重者发生伤亡事件,给家庭、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浅谈火灾事故调查中的调查询问 篇7

一、调查询问的作用

调查询问,也称调查访问,按照《火灾痕迹物证与原因认定》一书中给出的定义是指,公安机关和公安消防机构,依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所从事的一项调查活动,是火灾原因调查认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措施,是查明火灾案件的情况,掌握火灾发生事实与情节,发现发生火灾的具体线索,核实肇事者、当事人口供真伪及获得现场勘验和认定起火原因线索及有关证据的重要手段。调查询问同火灾现场勘验一样,是完成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主要方法之一,它贯穿于每一起火灾事故调查的全过程:从了解、掌握火灾基本情况、确定火灾事故调查方向、提供现场勘验线索、判断现场痕迹物证、排查火灾事故责任人员,一直到火灾原因的最终认定,由始至终都离不开调查询问。特别是在火灾现场空间大、情况复杂以及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重大、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的调查中,调查询问往往会起到第一时间发现线索,指导现场勘验和火灾事故调查的重要作用。

二、调查询问的重点

调查询问是从事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同志一项必备的技能,只要参与过消防行政案件处理的同志都进行过调查访问。从本质上说调查询问是调查人员与调查对象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是调查人员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了解、掌握、记录、固定对案件调查有意义证据的一种主要途径。调查对象中,无论是证人还是直接责任人员,多数情况下都是与案件存在直接关系的人员,由于案件的发生,往往会牵扯到调查对象在案件发生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这就使得调查访问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而火灾事故调查过程中的调查询问与消防行政案件处理过程中的调查询问有着较大的区别。在消防行政案件处理过程中,调查对象即使通过调查被确定为责任人员,对于他们的处理往往以罚款、警告的方式来体现,承担的责任多为行政责任,相对比较轻微,调查对象多数情况下都会相对比较配合,即便是从事消防监督执法工作时间较短、经验较少的调查人员参照一些固定的调查模式或范本也可以完成;但在火灾事故调查过程中,调查对象通过调查一旦被确定为责任人员,他就有可能面临行政拘留,甚至于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在调查询问的过程中,作为案件中的证人,特别是责任人员出于种种原因,就极有可能出现隐瞒事实、捏造事实、夸大事实甚至是颠倒事实的情况。这就给从事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同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真实的再现火灾事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取得对火灾事故调查有利的证据,出色的完成好调查询问的工作,不仅需要调查人员具备基本的火灾事故调查知识,更需要调查人员掌握调查询问的重点,把握调查询问的方向。

为了更好的理解调查询问的重点,我们可以根据火灾事故调查过程中时间递进的关系,将火灾事故中的调查询问分为三个阶段,即资料搜集、调查核查、原因认定。三个阶段中的调查询问工作虽然目的相同,但由于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和侧重不同,调查询问的重点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一)资料搜集阶段

资料搜集阶段,顾名思义是指火灾事故刚刚发生,调查人员对于火灾事故的调查和火灾事故的原因尚未形成一个明确、清晰的方向,对于火灾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还没有一个准确把握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火灾事故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汇总,为接下来的火灾事故调查提供基本的保障。在这一阶段中,虽然调查人员对于火灾事故的发生、发展缺乏完整、准确的把握,对于火灾事故调查未形成明确的方向,但火灾事故中的相关人员对于火灾的发生同样缺少准确的把握,他们在火灾发生时,往往忙于参与火灾事故的扑救、抢救受灾的人员、物资,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也难以确定火灾是如何发生的,所以往往这一阶段调查询问所收集到证人证言是最为真实的;一旦时间稍长,证人对于火灾发生前后的一些细微情节可能会出现淡忘,而相关责任人员有由于害怕承担责任,就会出现遗忘、回避、隐瞒、捏造事实的情况,这将给调查询问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可以说这一阶段是调查询问中尤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一阶段,由于无法取得全面、真实的证人证言,将会拖慢火灾事故调查的进度,甚至于影响整个火灾事故的调查。

通过对这一阶段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全面覆盖和迅速及时在这一阶段的调查询问中显得尤为关键。所谓全面覆盖是指,在调查询问的过程中,调查人员应尽可能将一切与火灾事故相关联的人员均确定为调查询问的对象,这其中就包括了最先发现起火的人、报警人、起火前后出入火灾现场的人、了解火灾现场情况的人、起火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等等;而在调查询问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将一切与火灾事故相关联的方面都调查到,如何时发现起火、最初的起火部位、火势大小、状态、火灾现场内的物品摆放、用火用电情况、人员流动情况等等。而迅速及时是指,在确定了调查范围、对象的情况下,调查人员要在第一时间内展开调查,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真实的证人证言。

在具体的调查工作中,负责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部门,应即时成立火灾事故调查组,明确组内人员的具体分工。同时,可在火灾事故仍在扑救的时候,即确定调查的范围、对象,并指派熟悉起火单位情况的调查人员,在不影响火灾扑救的前提下,组织、召集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到达后,调查人员按照分工立即开展调查。如出现调查对象较多,而调查人员不足的情况,可安排专人将调查对象集中,同时注意严格控制调查对象互相谈论火灾相关情况,以杜绝串供等不利于调查询问工作的情况发生。

在调查询问的过程中,火灾事故调查组要及时的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初步复原火灾发生、发展的过程,以便有效的指导接下来的火灾现场勘验和火灾事故调查工作。

(二)调查核查阶段

调查核查阶段是指通过前期的资料收集、汇总和现场勘验,火灾事故调查人员确定火灾事故调查的方向,初步确定火灾事故原因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之前收集到的资料加以分析、甄别,并对现场勘验过程中所取得的痕迹、物证,与火灾事故相关人员的证人证言加以对照、印证和固定。

基于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我们应将耐心细致和公正客观作为工作中的重点。由于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严肃性和复杂性,一个真实、有价值的证人证言的取得往往不是一次调查询问、一份询问笔录就能固定、完成的。随着调查工作的不断深入,调查的范围也在最初确定的基础上不断的缩小,在这一阶段的调查中,调查人员所面对的调查对象也往往是之前所接触过的对象,而这种一定程度上的重复调查就对调查人员提出了耐心细致的要求。

在具体的调查询问过程中,我们要将与火灾事故相关联的情节、细节加以明确的固定,同时要注意使调查询问所取得证人证言,如时间、地点、情节等内容与现场勘验所取得的痕迹物证形成清晰、准确、完整的证据链条。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调查对象心理的不断变化,也可能会出现与之前调查存在出入,甚至是翻供的情况,这就要求调查人员要本着公正客观的原则,尊重案情的事实,而不能先入为主、主观臆断,带着框框进行调查询问,应该依据所掌握的情况,综合分析,加以甄别、排除,以确保火灾原因调查工作的客观、准确。

(三)原因认定阶段

原因认定阶段是指火灾事故的调查工作基本完成,已掌握了火灾事故相关的痕迹、证据,对火灾事故原因作出认定的阶段。这一阶段是整个火灾事故调查中最为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一个阶段。由于火灾原因的认定,往往直接关系着火灾事故中相关人员所承担责任的认定,所以在这一阶段的调查询问中,一定要做到深入准确。

在这个过程中,调查人员将直面火灾事故最为关键的核心证人,甚至是火灾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员,特别是在面对火灾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员时,他们为求减轻、开脱自己的责任,往往会隐瞒、回避火灾相关情况,这就需要调查人员力争掌握调查询问的主动,可采取关键问题反复询问、适时出示有力证据等方式,打破他们的心理防线。同时在调查询问中对调查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追根寻源,一查到底,做到查深查细查实,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确切结论,不能得出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调查结果。

三、查询问中有益的工作方法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已了解了火灾事故调查中调查询问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调查询问工作的重点,但如何将这些理论落实到具体的调查工作中,往往还是会给刚刚接触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同志们带来困扰。笔者通过近十年的火灾调查实践和思考,对于调查询问工作的一些具体、有益的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一)调查询问前拟定调查提纲

调查人员开展的调查询问往往需要面对不同调查对象,每一次的询问也都有不同侧重。调查人员可在开始调查前,初步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针对实际的情况,拟定调查提纲,确定需要调查询问的关键性问题,以便掌握调查询问工作的主动,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真实、有力的证据。

(二)选择合理的调查组合和合适的调查策略

为收到最好的调查效果,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可选择不同的调查组合和调查策略,比如调查对象是女同志,应尽可能选一名女性调查人员参与调查询问工作,既便于拉近彼此的距离,又可以免去因男性调查人员面对女性调查对象带来的不便;如面对情绪紧张的调查对象,可以适时放慢调查询问的节奏,或利用让其喝一杯水、吸一支烟等形式,稳定其情绪,以便于询问工作的开展。

(三)适时采用现代化手段、工具参与调查询问工作

在一些案情复杂或已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重大、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的调查过程中,特别是在对相关责任人员的调查询问时,我们可以借鉴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中的方法,在调查询问的过程中,利用录音笔、摄像机等录音、录像设备,将整个调查过程以影音的形式加以记录、保存,为火灾原因、责任的认定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及时组织召开案情讨论、分析会

由于火灾事故调查过程中,特别是一些情况复杂以及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重大、特别重大的火灾事故调查中,往往参与调查询问工作的人员较多,收集到的情况也错综复杂,这时可适时的组织召开案情讨论、分析会,由调查人员对自己收集到的情况进行初步的整理,并进行说明汇报,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有力证据,及时调整调查方向,为火灾事故调查工作争取时间。

(五)安排专人对取得的笔录进行核查

调查询问工作通常是以询问笔录的形式加以体现,对于收集上来的询问笔录,火灾事故调查组可安排认真细致的同志对笔录进行核查,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笔录中的不足,方便尽早更正、补足;另一方面,对于笔录中体现出的一些关联,可相互印证,便于发现调查线索。如询问张三,称发生火灾时与李四在一起,而李四却说自己同王五在一起,这就一定程度上说明,有人在撒谎或是有些细节还没有真正落实。

(六)加强内部监督,确保调查询问工作合法开展,证据取得有效

火灾事故调查中的调查询问是一项法律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严格按照有关的法律规定询问相关人员、索取证言,因此在调查过程中更要加强内部监督,如调查过程中是否由两名调查人员进行,是否有需要调查人员回避的情节,调查过程中是否存在威胁、引诱等情况,以确保调查访问工作合法开展,证据取得有效。

参考文献

[1]金河龙.火灾痕迹物证与原因认定.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婚姻险”遭遇“险”婚姻 篇8

周末一早起床,同学田静就打电话约喝茶。田静在保险公司上班,好多同学都因担心“被保险”而躲着她。我正想着如何委婉地拒绝,她忙解释说:放心吧,咱俩只叙旧,不谈工作!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我只能应约前往。

见面后,两个女人八卦完其他同学的情况后,话题不知怎么就扯到文章出轨事件上去了。末了,田静感叹说:人家马伊利自己有本事还好,我等平凡女子若到中年后被老公抛弃,還不知道有多惨呢!所以啊,咱女人还得为自己做打算,最好能为婚姻买一份保险。

婚姻还有保险卖?我以为田静在开玩笑,这妮子却早已将准备好的一份资料递给我,说:这是我们新推出的婚姻保险,有兴趣的话你看看?

“爱你一生”婚姻两全保险?这名称挺有吸引力的。我仔细一看,原来这是寿险公司推出的新项目。这款婚姻保险最大的特点体现在对女性权益的保护上,如果将来丈夫要求离婚,那么保险的80%归妻子所有。该保险的设计初衷旨在增加男人的出轨成本,给女性更多的安全感……

看完条文,加上田静在旁边一撺掇,我动心了。是的,咱家梁盛虽不是钻石级别的男人,可也很有女人缘,难保将来感情上不生点枝节,我得防患于未然!

婚姻能让别人来保险吗?

晚上10点,梁盛不知从哪里喝了点小酒回来。我趁他心情不错忙提出买婚姻险的事。

什么?婚姻能让别人来保险的吗?你脑子进水了吧!——哦,我知道,一定是被你那同学忽悠了!梁盛睁着火眼金睛说。

我料想事情不会太顺,可没想到梁盛反应竟这么激烈,忙解释说:其实,买保险比存银行还划算。现在银行利息才3.25%,可是,如果我们婚姻不出意外的话……

打住!哪有什么意外!再说,咱也没那个钱!梁盛的语气不容置疑。

没钱?那咱俩存下来的那10多万呢?这钱先不要动,我是打算用来创业的。你总不希望自己老公给别人打一辈子工吧?要不,等下一步我赚了钱,再给你买婚姻保险行不?梁盛的口气明显软了下来。

从没听说过要自己干,这回突然说创业了,我认定梁盛就是一个借口,心里越发不满。知道说服他不易,我便使出最后的杀手锏,说:不买婚险也行,那就在咱家房产证上加我的名字!

此话一出,梁盛就蔫了。是的,我触到了他的软肋,他就是想答应这个条件,也过不了他爸妈那关。就为这房子,两家不久前还大闹过一场呢!

事情是这样的:房子是婚前他家买的,结婚时我家出了装修费。可新婚姻法一出台,就意味着如果一离婚这房子就跟我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了。于是,我娘家要求在房产证上加名,婆家却以房子比装修费贵10倍为由坚决拒绝。争吵无果,他们便将决定权交给了我。为了不让梁盛为难,我最终选择了放弃,背负了 “吃里扒外”的罪名。

沉默良久,梁盛果然妥协了,说:如果你觉得买了保险心里就踏实,那就拿去买吧!

“保险”原来不保险

成功拿回保险单后,我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兴。那段日子,梁盛突然变得忙碌起来,回家也越来越晚。问他干什么去了,他没好气地说:筹备创业呢!

我以为他也就随便一说,并没把这话放在心上,直到后来偶遇他的一个同事,才从闲聊中得知这厮竟然真的辞职另干了!

梁盛开的是室内装修公司,地点就开在八一路上,注册资金50万,合伙人是他一个叫甄蓉的大学女同学。梁盛不知从哪弄了10万,其他资金都是甄蓉的。——这所有情况,为人妻子的竟最后才知道,可见我在老公心目中是什么地位,不禁悲从中来。

晚上,我问梁盛这么大事为什么不告诉我,他冷冷地说:我没说过吗?可你根本就不在意我的事!放心吧,我再难都会挺过去,你就好好守着你的保险吧!

这事梁盛确实提过,我自知理亏,忙说:好吧亲爱的,你决定的事情肯定没错,我支持你!

梁盛面无表情,转身就进了书房,但不久就兴高采烈地跟人聊起电话来。

仔细一听,是甄蓉打来的。——上班整天在一起,下班没几分钟又是电话?莫非他们……我心里咯噔一下,一阵不安袭上了心头。

几天后,经火力侦察,我发现他们果然有问题。听说当年梁盛追过甄蓉,不知为什么没了下文,甄蓉一毕业就嫁给了他们学校一个老实巴交的大学老师。

知道他们有过去,我心里翻江倒海起来:这两人突然一起开公司,不是要旧情复燃的节奏么?不行,我得阻止他们继续在一起!

信任是最好的保险

一天,我借故来到公司门口,正看见梁盛和甄蓉热烈地讨论着什么。那画面温暖和谐,看得我心里酸溜溜的。

您是梁太太吧?就在我犹豫着要不要进去时,突然听到有人跟我说话。回头一看,是个戴眼镜的陌生男人,手里提着两个饭盒。

您是——“甄先生”!在这门口出现还带着饭的,应该是甄蓉的老公,我便化用“梁太太”的称呼俏皮地叫他甄先生。

这“甄先生”倒也不介意,打着哈哈说:也行,都 “她时代”了,我就娶“鸡”随“鸡”吧!——对了,看起来他们还得忙一阵,要不我们到旁边等一等?

正想着如何拆散这对合伙人,同盟军马上就出现了,我立即爽快地跟他坐到对面的椅子上去了。

指着里面那对搭档,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他俩成天这么在一起,你不担心日久生情吗?

“甄先生”笑着说:这个我还真不担心。你不说“日久”吗?我们结婚都好几年了,这“情”不就“生”到骨头里去了?

这书呆子够自信的!我只好提醒他:我都没关系,反正梁盛还给我买了10多万的婚姻险。可你就不同了,听说你把准备买房的钱都交给她来办公司了,就不怕鸡飞蛋打?

保险公司的婚姻险?“甄先生”哈哈一笑,然后正色说:我觉得信任才是最好的婚姻保险,因此我对甄蓉深信不疑,相信她创业能成功,相信她选对了自己的合伙人,更相信她能忠诚于我们的婚姻。我也劝你一句,别指着“婚姻保险”能带给你安全,它只会在夫妻心灵之间筑起一道墙。还有,男人日后若是变心了,那点钱便能消除他的内疚感,只会让他离开得更快更彻底……

怪不得梁盛对我不冷不热,原来是“保险”梗在我们之间!我觉得“甄先生”的话不无道理,便有了要亡羊补牢的想法。

将“吃里扒外”进行到底

然而,就在我准备全心全意支持梁盛的事业时,他却突然回来告诉我:以后别去公司了,我们准备关门了!

难道是跟甄蓉闹翻了?我心中暗喜,但毕竟这样做损失不小,便提醒他说:你得想清楚了,这可不是过家家哦!

梁盛说:谁想这样啊!可这回我彻底栽了。本以为这个大单能让公司好起来,谁知进的装饰材料全是次品。等我发现后,那家店老板早已人去搂空……

早知如此就别瞎折腾呗!我想责备梁盛几句,但见他垂头丧气的又不忍雪上加霜,便安慰说:吃一堑长一智,刚开始谁不要交点学费呀!

可这学费交完公司就完了。我算了算,这资金缺口少说也得30万,甄蓉那边也实在拿不出了。唉,都怪我拖累了她……梁盛像霜打的茄子,彻底蔫了。

看着梁盛难过,我很心疼。在心里默念几遍“30万”后,我突然决定要帮他凑钱,将公司撑下去。

逼着田静给我退保,加上几年来的私房钱,总共也就15万,剩下的只能去借。这年头找人借钱比登天还难,我只能求助娘家,可母亲对梁家还耿耿于怀,我只好谎称自己要借钱买车上下班,才把钱“骗”了过来。

当我突然把30万交给梁盛时,他愣了半天后,眼睛逐渐蒙上了一层雾气。这个男人突然抱着我,很动情地说:老婆,谢谢你的理解和信任!

公司很快渡过了难关。那天,就在我和梁盛在家开红酒庆祝时,母亲突然找上门来,一进门就朝我大声嚷嚷:车呢?你这吃里扒外的傻丫头,人家把你卖了还会帮着数钱的吧!

妈,别生气,您等着,我正有事跟您说呢!梁盛一边给母亲让座,转身就进了里屋。

不一会儿,梁盛就出来了,将一本房产证递给了母亲。母亲诧异地接过一看,脸上顿时就开出一朵菊花来。

上一篇: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阶梯课后反思下一篇:罗汉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