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精选8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 篇1

2016年文综政治学科高考,从经济生活热点而言,可能要从以往重点关注“需求”转向“供给”,尤其是“供给侧改革”,而其中之一就是“结构调整”。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跻身发达经济体。面向“十三五”,克难前行,完成“惊险一跃”,方能顺利地迈向复兴的彼岸。穿越经济发展“三峡”,创造新的发展奇迹,必须打开一扇门。这扇门就是结构。这是攸关民族复兴、百年梦想的抉择,是一场必须完成的自我革命。

一、何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所谓“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的增长,通常叫做技术进步率,是指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从供给侧管理角度看,本质上都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

从“三驾马车”到“供给侧改革”,这种话语变化勾勒出中国经济的演变,消费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供给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倒逼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够平稳落地。“经济结构性改革”分解为四个关键点,包括化解产能过剩、消化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成本、发展股票市场。“经济结构性改革”,任重而道远,非一日之功。本次中央首提“供给侧改革”,短期上是为了应对当下的严峻挑战,长期上是追求的正是一个“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

供给侧改革内涵:简言之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供给条件深刻变化:

“人口红利”快速消失下面对“刘易斯拐点”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甚至达到极限,成本提升让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持续下降。

结构积弊愈演愈烈,变革洪流浩浩荡荡。资源禀赋变化之后,发展路径决不能就此被堵死—— 如果不调整结构,投资就没有效益,无法偿还的贷款借债形成坏账后,财政金融风险将陡然增大; 如果不调整结构,产品就没有市场,过剩的中低端产品不可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

如果不调整结构,企业就没有利润、员工就没有收入,也难以依靠实体经济挖掘中国经济增长潜力; 如果不调整结构,政府就没有税收,民生和公共服务无从改善,社会也难以和谐稳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要发展,而发展应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风险挑战倒逼之下,调整结构、转换动力是必然选择。

三、供给侧改革如何落实?

习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明确指出,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功能健全的股票市场。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称之为推动经济结构改革的四个“歼灭战”。

供给侧改革将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四条主线上推进。

1.如何优化劳动力配置?具体路径有三条:一是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二是户籍制度改革并发展服务业,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同时也能消化地产库存、稳定就业;三是促进扶贫注重教育,从而提升人力资本。

2.如何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确权和加速农地流转,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产泡沫。而资本要素改革的核心在于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资源品价改降低原材料成本,减税降费加速折旧降低财税成本,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财务成本,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人力成本。而提升企业盈利的另一项改革是淘汰落后产能,国企是主要承担者。

3.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首先是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意愿,这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直接融资的发展。其次是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提升创新转化率,具体措施包括推进产学研结合、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

4.政府自身如何落实供给侧改革?一是通过反腐、打破垄断、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国企改革,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绩效,为经济提供动力。

落实供给侧改革:一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二是“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思路;

三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重点任务。供给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制度层面:构建跨越中等陷阱必须的现代金融、产业、财税等制度体系,放松各种管制,打破垄断,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

技术层面:通过营造激励创新的生态,实现创新驱动; 人力层面:通过教育制度改革,实现人力资本的跨越;

社会保障:通过提升社保水平和改革收入分配,实现共享发展。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生活知识的对接

供给侧改革(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关键看三个供给——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结构性错配,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供给,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制度供给,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三个“供给”,最后都落在“率”上。

涉及的经济生活知识: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供给侧改革强调通过提高生产能力来促进经济增长,做到精致生产,提高供给质量,实现“供需匹配。

(2)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加快生产力发展。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4)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5)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提高资源利用率。

(6)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资源是物质资料生产的生产要素,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7)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8)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的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国家(政府)角度:

①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②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a.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b.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C.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的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④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优进优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企业角度: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生产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热点试题】

1.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要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这就意味着政府要进一步:

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②加强自身监督,打造阳光政府

③加快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建设有限政府

④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近年来,“海淘”“海购”逐渐成为消费时尚,国人海外“扫货”热度不断上升,从美国苹果手机到法国皮包,从韩国美妆到日本马桶盖„„客观地讲,国外产品受追捧,并非简单的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它反映了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对消费产品质量的重视,折射出中国长期以来“供给侧”的不足。这给我们国内企业的警示是:

①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竞争优势

④扩大开放规模,提高开放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十二五”期间,针对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点在需求侧发力,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效果。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发挥功效。这表明:

①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矛盾双方的转化是必然的④意识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侧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体现了: ①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认识事物要抓住主流

④量变为质变创造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离不开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也需要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这是因为:

A.整体是平稳的,部分却是变化的B.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D.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质变 6.产业政策要准。一个“准”字,点明了产业政策必须瞄准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引导资源流向薄弱环节与关键领域。产业政策要做到“准”,需要:

①把基层实践作为制定政策的唯一可靠依据 ②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已十分完善的政策付诸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④在科学原理的指导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时表示: “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以下有关供给侧改革论述的选项中错误的是:

A.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B.供给侧改革增长更多依靠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C.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力在于企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是政府宏观调控,培育企业这一供给主体

D.供给侧改革”意味着我国改革总体思路的调整

8.2015年I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人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提出“供给侧改革”的经济依据是:

A.生产能为消费创造动力

B.消费对生产起导向作用 C.生产与消费互为动力源

D.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水平

9.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

①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谋发展的需要

③调整生产关系和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

④社会主义本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客观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6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下列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有:

①转变外贸出口方式,刺激出口增速提升

②促进产业优化重组,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③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成本

④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十二五”期间,我国传统中低端的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但中国居民却疯狂“海外扫货”,抢购海外国际品牌商品。仅去年一年我国居民海外消费总额达到1.1万亿元。这说明: ①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增加供给 ②我国国内供需结构性失衡,要加强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 ③要通过创新供给,着力提高我国商品与服务供给的质量 ④要规范消费秩序,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以维护消费者权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近年来,“海淘”“海购”逐渐成为消费时尚,国人海外“扫货”热度不断上升,从美国苹果手机到法国皮包,从韩国美妆到日本马桶盖„„客观地讲,国外产品受追捧,并非简单的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它反映了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对消费产品质量的重视,折射出中国长期以来“供给侧”的不足。这给我们国内企业的警示是:

①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竞争优势

④扩大开放规模,提高开放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3.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要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这就意味着政府要进一步:

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②加强自身监督,打造阳光政府

③加快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建设有限政府 ④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十二五”期间,针对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点在需求侧发力,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效果。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发挥功效。这表明:

①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矛盾双方的转化是必然的 ④意识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5.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侧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体现了: ①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认识事物要抓住主流

④量变为质变创造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离不开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也需要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这是因为:

A.整体是平稳的,部分却是变化的 B.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D.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质变 17.产业政策要准。一个“准”字,点明了产业政策必须瞄准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引导资源流向薄弱环节与关键领域。产业政策要做到“准”,需要:

①把基层实践作为制定政策的唯一可靠依据 ②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已十分完善的政策付诸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④在科学原理的指导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最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热词。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旨在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回答18~19题。18.现阶段,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

①扩大内需的政策已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 ②消费者未来将获得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③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④化解过剩产能成为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9.2015年12月2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①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②是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举措 ③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④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企业投资萎缩,缺乏活力,这使得“供给跟不上需求”的矛盾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与此同时,中国消费品供需正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衣服鞋帽玩具等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价格持续下滑;另一方面,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要求在适度扩大内需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意味着我国经济治理思路出现重大转变。

(1)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加强“供给侧改革”。(8分)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说明“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改革”的合理性。(8分)

21.(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民经济问题可以简单理解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以往靠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需求带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属于需求侧管理。目前,中国的供给体系无法更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如:中国生产的电饭煲、马桶盖等相关产品产量较大,但中国人却不吝重金到海外购买日本品牌。在需求倒逼的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材料二: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中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供给侧改革,将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供给侧改革的依据。(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宏观调控从单纯的需求刺激,到需求和供给“双轮驱动”的哲学依据。(9分)

22.“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下供给侧存在如下问题: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给体系,没有及时跟上国内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而变化了的消费结构;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比较差;有些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峰值;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削弱了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等等。

(1)针对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为供给侧改革提出方法论建议。(9分)(2)根据材料,从政府职能角度说明我国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该如何作为。(9分)

23.2015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4分)

(2)在新的一年里,面对供给侧改革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企业应如何应对才能取得更大发展?(4分)

24.(34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5 年 10 月 22 日,由工信部等部委主办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成果汇报会”召开。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针对产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 键零部件制约。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火爆,但零部件基础相对薄弱。科技部已在年初发布征求意见稿,4 拟对新能源车的 12 个模块进行链式扶持,特别是电池、电机 等上游零部件领域。政策面对于新能源车零部件发展的关注度正在持续提升。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 2015 年 10 月 26 日至 29 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 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强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 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材料三: “十二五”期间,针对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点在需求侧发力,政府采用了 “西医” 治疗,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效果。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这一剂中医良药发挥功效。可见,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要防止对“西医”过度依赖,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对眼下中国宏观经济的一剂对症良 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扶持新能源汽车的依据。(12 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10 分)

(3)结合材料三,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我国的上述举措。(12 分)

参考答案:

1.C 2.B 3.A 4.A 5.B 6.D7.D 8.A 9.C 10.C 11.B 12.B 13.C 14.A 15.A 16.B 17.D 18.B 19.A

20.(1)简政放权,激发企业活力,增加有效供给;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鼓励创业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发展,不断创造新供给。(8分)

(2)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分)供给和需求是现代经济活动互为关联的两个方面;扩大内需能够引领和推动供给,加强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推动消费升级;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的情况下,由原来着重扩大内需转向加强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5分)

21.(1)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通过供给侧改革提升中国制造的水平;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的升级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消费结构升级倒逼供给侧改革。(4分)②国家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提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2分)③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能力,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2分)④供给侧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举措。(2分)

(2)(每点3分)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宏观调控要注重需求和供给的“双轮驱动”。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供给侧结构改革是解决目前中国 产能过剩,升级中国制造 重要举措。③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22.(1)①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供给要适应变化发展的消费结构。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供给应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③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处理好生产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联系。④要树立创新意识,通过科技创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每点3分,答出三点即可)

(2)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中高端产品的生产。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通过发展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技术创新。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时淘汰落后产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每点3分,答出三点即可)

【考点】政治生活的政府职能。

23.(1)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分)

(2)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努力发展生产,特别是高新产业,增加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树立创新意识,通过科技和管理形成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良好企业品牌和形象。(每点1分,结合材料1分,共4分)

24.(1)①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要求针对产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制约。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每个要点 3 分)

(2)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 分)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2 分)③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因此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2 分)④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因此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依法治国。(3分)⑤中国共产党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2 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 篇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 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升, 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 WTO成员数量不断增加,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农产品市场不再局限于国内, 国际农产品生产及市场需求已对我国传统农业构成了巨大冲击。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笔者认为要适应农业全球化发展步伐, 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1 认清国际国内形势

当前, 国际发展极不平衡, 发达国家消费者主要考虑的是产品品质和安全, 要求生态、绿色、环保, 对大量高端农产品的需求, 不惜高价购买进口产品;同时, 因科技快速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这些国家的大宗农产品如玉米、大豆、稻谷的生产成本低, 产量大, 主要出口给发展中或贫穷国家。发展中国家既要考虑解决温饱问题, 又要兼顾品质, 农产品需求差异化程度大, 因生产能力处于中等水平, 大宗农产品受发达国家出口影响大;同时, 本国也面临诸多优势, 可开发生产优势产品进军发达国家或贫穷国家。而贫穷国家重点在于解决温饱问题, 但其科技水平落后, 大宗农产品更受到国际市场的挑战。

国内传统农业以“粮猪安天下”为根本, 从全面取消农税提留、推广粮食直补, 到保护价收购农民粮食, 进一步加大种粮大户补贴, 加大生猪良种、能繁母猪补贴, 加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推广生猪标准化小区建设, 无不是围绕“粮猪安天下”而发展农业的。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 我国粮食和生猪生产发展十分迅速。一方面, 储粮量在不断增加, 造成仓库满满, 陈化粮大量浪费, 生猪规模化生产不断增加, 环境污染越来越大;另一方面, 粮食、生猪生产成本不断增加, 农民种养效益低下, 市场价格与国际相比较高, 没有市场竞争优势, 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同时粮食和猪肉产品国际市场价格低, 国内市场受进口冲击影响很大。并且, 人们对粮食和猪肉的消费量在逐步降低;但对牛、羊、兔、奶、蛋及各类水果、蔬菜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 相对发达国家高劳动成本影响, 这些农产品又有出口创汇竞争力。

因此, 应综合国际国内形势和消费结构, 加大国内农业结构调整, 逐步剔除地区保护政策, 不断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2 结合本地生产实际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包括去产能, 但更要找准市场需求, 生产适销对路产品, 在认清了国际国内形势后, 不能盲目跟风, 一定要结合本地实际, 逐步调整和去库存。要考虑农业稳定发展, 如果是产粮大县, 就不能因为我国粮食生产成本高、库存多, 就放下粮食生产, 而全部去种植经济作物等;如果是生猪调出大县, 就不能不发展生猪生产, 全部去发展牛羊等草食家畜。一定要结合本地土壤气候条件、人们生产经营习惯、技术水平、环境因素等, 紧紧依靠原有优势和上级政策的支持, 在稳定原有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不减少的情况下, 认真分析自身发展优势, 因地制宜, 先进行小规模试验示范, 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 再逐步扩大规模, 切忌跟风而上, 不尊重实际, 不顺应农民意愿, 盲目转型。

3 加大三大结构调整

调整农业三大结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种植业生产方面, 一要改变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的传统, 发展马铃薯、高粱+再生高粱, 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增加农民收入。二要大力发展油菜和大豆生产, 我国是油料作物发展滞后国家, 但产品需求量大, 而且畜禽饲料需要大量饼粕类原料, 油菜和大豆生产具有较好市场前景。三要将蔬菜、水果、茶叶、蚕桑、中药材做出特色, 既要做好传统季节生产发展, 又要充分利用农业设施化干预发展错季特色经济作物。在畜牧业方面, 要在稳定生猪发展的基础上, 重点发展草食牲畜和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 减少人畜争粮的现象, 将本地区遗传资源做出特色亮点, 同时要做好小家禽畜发展。在渔业方面, 要取缔网箱养鱼、水库养鱼等严重影响水质的养殖方式, 加快推进稻鱼共生、鱼菜共生等复合健康养殖方式, 在发展传统四大水产养殖的基础上, 探索发展龙虾、黄鳝、乌龟等特色水产品养殖。

4 加快三种方式转变

一是要以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种养循环化、粮经饲复合化“四化”推进生产方式转变, 要将良种业生产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不断培育产量高、投入小、生产周期短、产品质量优的品种;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不断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能力;要大力发展“畜-沼-菜”“畜-沼-果”等种养循环产业, 推进可持续发展;要加大“菜/稻/菜”“麦/玉/豆”“玉米/辣椒/马铃薯”“果/草”“茶/草”“桑/草”等粮经饲复合生产。二是要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利益联接机制、完善产业链条, 推进品牌战略“四举措”、推进经营方式转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要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 不断推进其创新发展能力;要探索创新财政资金量化入股折资分红、土地入股分红、生物资产预收益担保贷款、保护价订单生产、云平台服务、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等体制机制;要全力加大种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休闲农业发展, 加快发展农业全产业链进程;要加大“三品一标”发展力度, 重点培育驰名、著名商标和著名品牌。三是要强化科技支撑、强化要素保障、强化安全监管、强化综合执法, 推进管理服务转变;要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加强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 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快农村水、电、路、机网建设, 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要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配套和农业法治配套, 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要素保障;要严格落实农药化肥零增长要求, 加大畜禽污染综合治理,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抽检力度, 确保农业生产环境、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要以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下达执法案件查处力度和公开执法程序为重点, 严厉打击破坏农业生产环境、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为, 为农业生产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促进可持续发展。

5 强化三大安全保障

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 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保障消费者健康的根本。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不仅要生产适销对路产品, 而且产品的生产要安全、要生态, 还应保障可持续发展。一是要集中力量开展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专项打假治理, 减少药物残留, 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二是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建设, 配备检测设备, 培训检测人员, 下达检测任务, 不断提升检测预警能力。三是要扎实做好动植物防疫工作, 强化“落实三员, 严把四关”, 确保防疫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四是要完善畜禽屠宰监管, 以“瘦肉精”“三聚氰胺”抽检为重点, 加大畜禽屠宰监管, 保障人民吃上放心肉、放心奶。五是要切实落实动物及动物产品申报检疫制度, 全力做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六是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 减少土壤盐碱化, 既实现农药化肥减量, 又促进农业增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意 篇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如何将此项改革真正落到实处,财政又将在此扮演什么角色,本刊记者采访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

面临“四降一升”问题

《新理财》:公众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度关注,其出发点是基于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的担心,你认为当前经济面临哪些问题?

刘尚希:当前经济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国家层面的问题、地方层面的问题,各个领域的问题,五花八门。我们现在经济面临着“四降一升”的问题。“四降”就是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了,PPI下降了,效益下降了,财政收入增速下降了;“一升”,风险升了,这就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呢?比如说经济增速下降了,这本身是不是一个问题呢?如果我们认为经济增速下降是一个问题,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经济增速提上去,才能说解决了这个问题。

很显然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能不能再回到过去那样的高速增长呢?以过去的经济增速作为参照物、作为标杆来衡量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如果说不恰当,说明这样去衡量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所以中央一再说我们现在是进入“新常态”,经济的新常态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经济增速由过去的高速增长变成现在中高速的增长。我们的经济增速在下降,要认识到这是一种阶段性的变化。这个阶段性变化,不是过去通常意义上理解的,这个阶段过去了,这个变化就回去了。就是说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以后,增速可能就是在7%左右,那就是一种趋势。

核心是“结构性”

《新理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经提出,就受到很大关注,现在各方的声音也比较多,到底怎么去理解它?

刘尚希:人民日报最近有权威人士的访谈,更加强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一个公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认为这里面核心的问题就是结构性。怎么样认识结构性?只有认识了这个结构性,才能搞清楚供给侧是什么意思,才能搞清楚我们的改革怎么改。

有人认为,结构性就不是全面,我认为这个恰恰理解反了。其实结构性的问题恰恰就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问题。过去理解结构性减税就是有减税有增税,或者说某些方面减税,不是全面减税。也有人把结构性改革理解成,主要是抓住一些关键领域进行改革,而不是全面改革。这样的理解是错的。三中全会讲我们这个阶段的改革就是叫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就是整体性的改革。

结构性的问题是一个整體性的问题,而不是局部性的问题。我们当前面临的结构性的问题,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表现在社会领域、文化领域,实际上是我们整个发展中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要超越经济思维

《新理财》:结构性改革怎么样去激发发展的新动力,怎么理解结构性改革是个系统工程?

刘尚希:结构性改革怎么样去激发发展的新动力,我觉得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当前,我们在推进结构性改革,怎么通过改革去解决这些结构性的问题,来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的健康的全面的发展。我想这个主题,其实这些年来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现在我们提“结构性改革”,其实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过去的改革也是结构性改革,凡是推动结构变迁的改革都可以称之为结构性改革。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出现的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也是推动我们的结构转型升级,但是这个结构不是狭义的经济结构,而是整体的结构。

就是说,这里理解结构性改革要超越经济思维,不能仅仅限于经济的视角去理解,如果仅仅限于经济视角去理解这个问题,可能就会相对片面。况且当前经济领域面临的很多问题只是一个现象,或者说只是一个表现,它的根源可能不在于经济本身,而是在其它方面。或者在纵深上,或者在社会领域,所以现在我们对当前经济中面临的各种结构性的问题不能从经济本身出发,就经济论经济是很难解决当前所面临的这些结构性问题。所以,我认为结构性改革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基于经济领域的这些问题来谈的,而是基于我们国家发展整体来说的。

比如,我们说的创新,创新的问题仅仅是一个经济的问题吗?创新要有一种社会意识,它首先与教育有关,与社会氛围有关,与人们的生活兴趣有关。比如说现在自然科学的形成。我看了科学史里面,有的学科的形成不是有一帮专业人士在那儿研究出来的,很多是一些人的一种业余爱好、一种兴趣、一种社会氛围逐渐形成的。

我讲这些想说明,我们经济面临的这些问题不是从经济自身就可以解决的,涉及到多层次,所以除了经济改革还有政府自身的改革。各个方面的改革都需要推进。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观,没有整体观各个方面推进的时候可能也会变成碎片化。有整体观才会有重点,没有整体观就无所谓重点,什么都是重点。

所以我们到了这个发展的新阶段以后,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具有整体性特征。我们面临结构性的问题也越来越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就说明我们的改革、结构性改革也是基于这个整体而言的。如果我们就某个领域的问题改革,改革就会碎片化。

抓住基础性的问题

《新理财》:推进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哪些重要切入点?

刘尚希:当前要抓住一些基础性的问题来推进结构性改革。这在我们当前的改革来看是一个盲区,而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个应该成为我们关键领域改革的一个总纲。

有哪些基础性的问题呢?比如产权制度改革,这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问题。产权制度改革不是私有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有产权制度问题,所有权只有产权化才能与市场经济对接。市场经济强调的是要素的流动、交易,才能获取收益,这样就形成产权。

nlc202309031922

产权和所有权不是一个概念,农民对土地没有所有权,但是有承包权、经营权、使用权。在《物权法》里面讲自物权、他物权,这就是一个产权的概念。所以产权强调的是使用,而所有权强调的是占有。这里面有一个产权观念的问题,所以我们的传统理论要在这里更新。我说创新的核心就是理论的创新,就要解放思想,我们在产权理论的创新还是被过去的老方法、老概念和传统的思维束缚了。

产权改革要积极推进。产权改革涉及到国企,也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改革。我刚才说财权,财权里面有税权、费权,其实背后就是一个产权制度的问题,国家的自然资源产权归属何在?现在是在谁的地盘就谁说了算,以至于形成一种观念,在谁的地盘这些资源就归谁所有。所以很多区域的矛盾由此引发的。

我们形成了一种概念,就是过去的自然法,谁占有就是谁的,这还能说国家所有制?这种观念为什么会形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明确的产权制度。国家所有的资源,所在的地方政府无权处置,要通过法律来界定清楚。

这就跟房子一样,买房的人买了房,但是不能把房子拆了,这是有约束条款的,不能用这个房子去干坏事。同样,在当地政府管辖范围的自然资源是国家所有,比如说土地、矿山的所有权的问题衍生出来的产权问题,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在过去计划经济延续下来的“国家所有、分级管理”,分级管理不是产权管理,而是一种行政管理,这里将行政权、产权混淆了。

我们现在要搞生态文明建设,这就涉及到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构建问题,如果自然资源的产权制度构建不清晰,生态文明制度怎么构建?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地方在不同区域到底有什么样的权限,我们这方面的产权制度改革是极其滞后的。

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产权的构建问题。可见这个问题与我们的顶层设计、我们国家治理的整个结构是关联的。这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

财政需“综合平衡”

《新理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财政带来的新命题是什么?

刘尚希:这几天我听说网络上对医疗保险缴费的问题有不少的议论,我们的医疗保险原来是一到退休就不缴费了,现在政策做了一些调整,这种调整的目的就是要保持医保的可持续性,退休以后也得继续缴医疗保险。养老,是缴费缴到退休,不工作了当然就不缴了。但是医疗保险和养老性质不一样,医疗保险年龄越大花费会越多。如果仅仅是在退休之前来缴医疗保險费,退休之后不缴了,这个医保基金就无法持续。

大家会说由财政来补。不错,财政是可以补,但问题是财政要补的太多,养老要补、医疗要补、其他各个方面都要补,怎么去均衡?我觉得在计划经济时期,陈云同志提出一个设想,到现在依然有用,叫“综合平衡”。尽管这是在计划经济下的一个概念,但我认为这个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用。怎么去综合平衡?如果没有一个综合平衡的思想,最后会出现财政危机。

这个综合平衡就涉及到不同领域的支出,比如说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农业等等这些方面的支出。如果说没有一种综合平衡,财政就会出重大的风险。财政就是治国理政里面一个科学的问题,三中全会说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柱,有钱的时候可能感觉不到,没钱的时候这句话的份量就体现出来了。

在经济下行、财政收入形势非常严峻的条件下,这时候会看到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柱,这种作用就体现了出来。所以,财政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国家治理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刚刚讲的治国理政一个核心问题。

现在地方政府面临着很多债务的问题,债务问题是一个表现,但债务问题的背后是中央和地方事权怎么划分?目前事权划分,中央主要是决策权,地方主要是执行权。中央发文件,地方贯彻落实。这种纵向的治理结构风险在那儿?最大的风险就是中央严重依赖于地方,如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们的治理就会面临着失灵的风险。如果地方的积极性不能被调动起来,谁去执行、谁去贯彻落实?这又涉及到治理问题,这些问题我们现在没有解决。在过去那种情况下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是很高的,但是我们现在不仅仅发展经济,而且要强调国家治理,在新的阶段,地方的治理积极性怎么调动起来呢?

这就是我们这个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而治理不能仅用一种经济的思维,是一种整体的思维,它是一种包容的思维,是一种多元、共建、共担、共享的思维。五中全会讲的五个理念,最后一个是共享。过去我们讲以效率为中心,兼顾公平就可以了,现在效率和公平必须要融合,只讲效率不讲公平社会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

我们现在的贫富差距这么大,社会的意见也很多。怎么在发展中解决这种贫富差距的问题?中央下决心解决7000万贫困人口的问题,就是等到全面实现小康的时候不能再有贫困人口存在,这是我们党对全体老百姓的一个承诺,实际上这也是以此为推手要缩小我们这种贫富差距。我们7000万人口到2020年要解决的,但是我们的贫富差距、基尼系数反而大了,说明我们全面小康要打折扣。

从这一点来讲,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都是治理的问题。而治理的最后核心的理念就是共同体的理念,基于共同体的理念怎么包容多元的利益,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现在的任务是不一样的。

浅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篇4

农业供给侧,说的简单点就是农户种出来的农产品供应给消费者,而农业品生产者就是农业供给的一侧,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农产品消费者也就是消费的一侧。之所以改革就是因为农产品供给的一侧与消费一侧的天平发生了倾斜,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而生产者还在按部就班的生产,没有发现市场的变化,进而造成某些产品的滞销和臃肿。

例如小麦,普通小麦过剩,几乎每年都有出口,但由于品质不高,价格较低。而优质小麦偏少,许多食品加工企业如饼干厂、面包厂、方便面厂等,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小麦。从进口和出口的数量看,差不多是平衡的。所以,在小麦生产方面就应该减少普通小麦的面积和产量,而增加优质小麦的面积和产量。

再比如大豆,我国对非转基因的高蛋白食品大豆需求较旺盛,而农民却种植用来榨油的油豆,国外的价格低、出油率高,自然优势明显,所以我们在大豆生产方面就应该增加非转基因高蛋白食用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

每年十一黄金周,很多中国游客到日本去旅游,抢购日本大米,而一斤大米售价高达200元!难道中国没有大米吗?中国的农民正在为大米卖不出去而发愁。

为了保证农产品的有效合理供给,尤其是防止产能过剩给生产者带来损失,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把生产结构不合理的区域进行合理安排,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和本地优势。

近年来,粮食领域出现了“三量齐增”的现象,即产量增、进口量增、储存量增,这是由于最低保护价政策和收储政策相互交织而导致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没有正确运用这两个政策工具的结果。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农产品价格的市场化,农产品价格是引导生产、调节供求最直接、最管用的杠杆和信号,只有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才能解决农产品供求失衡的现状,提升农业竞争力。

还有就是我国长期追求粮食产量的增长,而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为产量的提升发挥了很大的重用,但后果也过度消耗了土壤肥力和地下淡水资源,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农业供给侧改革下,农民该从如何转变、如何经营?

1、以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为重点,优化产品结构

应市场需求,调优、调高、调精农业生产结构,增加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日益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向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上转变也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变化,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在的需求已经从原来的“量”转变到了现在的“质”上来,重点是抓好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打造和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或避免传统农产品价格波动对优质、绿色、品牌农产品的价格干扰,实现稳定收益。这样才能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实现“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2、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将发挥重要作用,补贴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未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受到更多“关照”。中央已经明确提出支持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介土地托管方式,让分散农户搭上规模经营的“快车”。

3、降本增效是现阶段农民提高经营收益的基本手段

在农产品价格很难提升的背景下,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较于散户更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节本就是增效,就是增收。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当前重点是推广节本增效技术,集成节肥、节药、节水、节种、节油等适用技术,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在增加产量方面,要积极利用科研院所的新技术成果,利用新技术提升产量和品质, 这也是现阶段农民最直接增加收益的手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 篇5

休闲农业是现代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增长点。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和消费需求的升级,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更加旺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推动农业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产业脱贫的重要渠道,是推进全域化旅游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乡村旅游发展主要经验做法

为加快推进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产业强县转变,我县立足实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扎实推进旅游扶贫。截止2016年12月我县共有乡村旅游景点30余处,乡村旅游示范点13处,三星级以上农家乐11家,创建乡村旅游示范乡镇4个,乡村旅游特色经营点3处。

主要经验做法: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推动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统筹布局,多元投入,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发展新动能。二是坚持创新驱动、项目带动,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打造精品示范点,深入实施富民工程,着力激发乡村旅游发展新活力。三是坚持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推进旅游与农业、林业、文化、教育、体育等产业融合,不断优化管理服务,着力构筑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二、存在不足 我县是百万人口大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旺盛的市场需求还不相匹配,发展方式还比较单一,存在基础设施滞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类型不够丰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旅游商品包装陈旧等问题,亟需提档升级。

下一步要加快推进农业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推动旅游产业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推动实施“三大战略”,实现“两个跨越”中的重要作用。

三、工作建议

一是建立旅游发展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大旅游意识,建立目标责任制,将旅游产业发展纳入目标考核,落实责任。各乡镇、各部门按属地管理和自身职责分工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政策、旅游资源保护、旅游服务质量、市场秩序和食品卫生等方面主动支持和配合旅游部门,做好旅游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落实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土地、水电价格等优惠政策。将旅游项目建设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破解旅游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开办旅游企业。金融机构要支持旅游企业新建、扩建、改建旅游项目,优先安排贷款资金。加大对个人参与旅游创业的贷款扶持力度,加大对小微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预期收益好、品牌认可度高的旅游企业探索通过相关收费权、经营权抵(质)押等方式融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 篇6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发展理念洗礼更是改革实践创新。浙江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做稳战略产业、做美畜牧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做亮新兴产业”的思路,努力实现“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农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正在推向深入。最近,农业部赴浙江省调查组在结合省情、农情对农业结构改革实践面上了解的基础上,选取浙西山区常山县和杭嘉湖地区桐庐县、德清县、安吉县进行了实地调研。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亮点纷呈

一、做稳战略产业,切实承担起粮食主销区自身的粮食生产责任

调整农业结构绝不是放松或削弱粮食生产。浙江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916万亩,创近六年来最高,总产保持在75亿公斤以上。早稻单产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2016年深入实施稳面增产和绿色增效行动,粮食生产目标是播种面积1950万亩、总产量80亿公斤。

2010年以来,浙江把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作为稳粮增产的重大举措。2016年要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70万亩,新启动一批市县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提升项目,并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全部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实行最严格保护,通过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完善设施、长久保护、强化管理,使粮食生产功能区成为粮食稳产高效模式的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的应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

桐庐县是杭州市粮食功能区建设示范样板,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04个、总面积6.98万亩。通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全县水稻单产提升2%,推广“千斤粮、百斤鱼、万元钱”高产高效种植新模式8000亩。

二、做美畜牧产业,保生态、保安全、保供给和促增收协调发展

当前浙江畜牧业转型升级已呈破竹之势。2013年以来,深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大量养殖场户被“关停并转”,全省调减生猪存栏780万头。整治生猪业的同时,实施湖羊、“两头乌”猪、蜜蜂、兔产业等特色产业振兴计划,全省湖羊存栏量增长11.05%;蜂王浆、蜂花粉等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养蜂产值达11亿元。

浙江省扎实推进美丽生态牧场和整建制美丽生态畜牧业示范县建设。今年要推出200家以上美丽生态牧场,建成12个整建制美丽生态畜牧业示范县。“十三五”期间培育1000家美丽生态牧场、提升10000家美丽生态牧场、建成20个美丽生态畜牧业示范县。

此外,浙江还加大力度推进农牧对接。桐庐县万强农场是浙江省高效生态牧业典范,建成了经济效益稳固、社会效益明显、生态效益突出的省级万头生猪精品园,为周边地区壮大生猪和水果生产起到了良好示范带动作用。

三、做强特色产业,全面实施区域特色精品农业发展行动

浙江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在“优、特、高、深”上下功夫,做大做强做精特色产业。重点实施水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提升发展行动计划,实现品种显著优化、品质大幅提高、品牌趋向高端、产业链全面延伸,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常山县是“中国胡柚之乡”。在全国柑橘总体产能过剩背景下,常山胡柚这些年也出现“卖难”。据调查,胡柚“卖难”有两大主因:一是生产经营体制落后,橘园零散化。二是生产经营主体羸弱,趋于兼业化、老龄化。针对这些问题,常山县积极动员散户流转土地,引导鼓励龙头企业S、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以承包、长期转让、入股分红等方式流转胡柚园,集聚先进生产要素,推进胡柚规模化经营。截至今年4月,就有12260亩分散的橘园流转到了大户、合作社进行提升改造。去冬今春,罕见的严寒让全县近七成胡柚受灾减产、三成绝收,滞销、冻害双重危机深刻暴露了产业发展的短板。常山县从供给端入手去过剩产能,全面实施胡柚产业振兴发展行动计划,促进胡柚全产业链转型升级。2016年要淘汰“三低”桔园1.2万亩,品种改良及新品种推广1200亩以上。目前已培育胡柚庭农场180多家,发展胡柚专卖店20家。

四、做亮新兴产业,致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浙江大力发展时尚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孕育催生出越来越多“农业+旅游”、“农业+健康”等一二三产融合的新业态、新亮点。“十二五”期间,休闲旅游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全省创建省级农家乐重点县11个。2015年,全省农家乐接待游客2.1亿人次,休闲观光农业产值227亿元。

2005年以来,安吉县坚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建设成为全国首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等,一二三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11.5∶50.5∶38调整到2015年底的8∶47∶45。德清县是国家级生态县,目前全县拥有不同模式的“农家乐”、“洋家乐”350余家。

浙江还大力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培育超亿元农产品电商企业5家、超千万元农产品电商企业45家,累计建成300个农业物联网示范点。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经验

一是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树立起全国样板。以治理和修复农业生态环境为重点,从根本上破解农业资源环境“紧箍咒”的制约,探索经济发达地区生产生态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为全国唯一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构筑完善产业布局生态、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的发展体系,强调落实主体责任,启动农业生态与农村环境污染防控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先后出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办法等相关法规30多个,选择40个市县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始终坚守生态环保这条底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行畜禽养殖环境准入制度,建立畜禽养殖污染网格化管理和动态巡查机制,畜禽养殖污染和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两条“软肋”基本破解。构建政策支持、技术支撑、齐抓共管“三大体系”,不断巩固“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成果,持续推进农业水、气、土综合治理,到2017年完成“一控两减四基本”目标,到2020年建立全省域范围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

二是创建并推进农业“两区”建设,“两区”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创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是浙江在2010年启动的重大举措。以“两区”为主平台,集聚政策、资源、资金、技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等,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着力打造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的先行区、示范区和引领区。5年来,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7886个、676万亩,现代农业园区818个、516万亩。农业“两区”富了农民钱袋子,也鼓了浙江的米袋子,“两区”产出水平比周边地区平均高出20%。“两区”建设写入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全国推广。

三是走绿色高效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绿富美”成为浙江农业“金名片”。浙江省牢牢把握生态优势就是发展的根本优势,生态文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绿富美”成为浙江现代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金名片”。生态治理不仅治理出“山清水秀”的美景,也治理出了无限商机,“绿水青山”生态资源有效转化为绿色经济生态资本。“十二五”期间,浙江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30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到2020年浙江将建成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安全放心的绿色农业强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是践行开放发展理念,变“浙江农业”为“浙江人农业”。突出外向发展,积极推进农业走出去,运用好省外乃至国外的资源和市场,着力培育对外合作新格局。鼓励企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走出去”,到省外、境外建粮食、生猪、水果、蚕桑等生产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现有1200多家农业企业、40多万农户在省外建立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2400多万亩,等于在省外新建了一个“浙江农业”。

五是重视引入工商资本,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浙江通过积极组织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对接,引进工商资本、民间资本以至外资投资开发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农业项目,扶强扶大农业龙头企业。2010~2014年,全省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已经超过500亿元。2015年常山县引进了12个亿元以上、9个5000万以上的农业投资项目。浙江天子股份有限公司正筹划建设3万亩常山胡柚标准化园。

六是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促进金融保险服务现代农业。金融保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据了解,2015年浙江省安排财政资金50亿元建立农业基金,其中的农业产业基金5亿元,加上社会资本等筹资20亿元,藉此撬动金融资本,放大效应可达十倍以上。浙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高,对农业金融保险需求强烈,同时地方金融创新十分活跃。调查发现,围绕破解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软肋”,浙江率先在全国创新实施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模式,促进畜牧业金融保险和社会化服务。2009年创始于常山县的种粮大户粮食订单质押贷款,有效破解了种粮大户融资难问题,被种粮大户称作是是粮农的“及时雨”。

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现实问题

一是在加速解决养殖业废弃物污染问题的同时,生猪养殖大量调减后调入量增加可能带来疫病风险与供给安全问题。浙江属于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重点调整省份,生猪存栏已从历史最高时期2000多万头减少为目前700多万头。在考虑到环境承载量的前提下,应更为科学合理地规划适度规模、无污染的、健康可持续的畜牧业。

二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非粮化、非农化迹象值得重视。从浙西山区到杭嘉湖地区,调查组走访的四个县对工商资本投入现代农业调查表明,从事粮食生产的几乎没有,主要以附加值高的养殖业和果蔬、花卉种植及加工为主,还有相当一部分项目,游走于“非农化”的边缘。

三是处理好发展“大众农业”与“精致农业”的关系值得研究。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了精致农业发展和高端农产品供给。现阶段推进农业结构变革创新,发展“大众农业”与“精致农业”要结合好,应该以专业合作社发展“大众农业”确保主体市场供应,同时支持工商资本发展“精致农业”主攻高端消费。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讨 篇7

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1.1 解决农产品质量、结构与消费结构升级的矛盾

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化为结构性矛盾。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增多,不再要求吃得饱,而更加注重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使农产品朝着有机绿色、安全生态、营养保健等高品质方向发展;朝着种类繁多、品种齐全、特色鲜明等多元结构发展,更进一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1.2 提升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我国是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大国,从目前国内外市场需求看,国内市场已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国外市场又面临着大农场主和发展中国家更加低廉的生产者的挑战,致使生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增加。无论是食品加工业还是饲料加工业及化工业等,农产品都缺乏市场竞争力。另外,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市场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流通体系效率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等都制约着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农产品结构,降低农产品成本,减轻肥药对农产品的污染,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率,培育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措施,辅助“互联网+农业”和订单农业等手段,激发市场内在活力,逐步提高市场竞争力[3]。

1.3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农业综合效益的高低,受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主观因素上主要是生产者素质、生产成本、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结构、农产品产业链条等;客观因素上主要是市场需求结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农业基础设施、品牌注册认证服务、适度规模生产经营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提高生产者素质和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优化农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市场需求空间,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品牌认证注册服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种植效益和资源效益最大化。

1.4 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离不开优良的农业生态环境。从当前的农业生产看,个别地方或地区依然存在着农业面源污染、大气污染、掠夺式经营等现象,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三减”(化肥、农药、除草剂)和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微纳米肥,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加之对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更加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则

2.1 以粮食安全为基础,统筹兼顾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目前人口将近14亿人,占世界人口的21%;而全国的耕地只有1.33亿hm2以上,占世界耕地的7%左右。也就是说,我国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全世界21%的人口,说明我国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实施,统筹兼顾。既要考虑当前利益,又要兼顾长远利益,不可一拥而上。特别是粮食主产区,要千方百计调优、调高、调精农业生产结构。在目前玉米价格下跌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既高产又高效益的水稻生产。

2.2 以持续发展为核心,多措并举

农业能否持续发展,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持续发展为核心,多措并举。各地区要根据自然状况、生产条件、农作物栽培模式等实际情况,坚持生态农业发展方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调优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积极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使资源循环利用,达到资源效益最大化。最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永续发展。

2.3 以综合效益为前提,因地制宜

“调什么,怎么调;种什么,怎么种”都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来实施,不能搞“一刀切”,要结合当地的种植习惯、土地资源状况、气候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同时,一定要解决好农产品品种结构单一、产品品质不高、生产成本过高、产业化经营薄弱、市场营销能力差、农业科技支撑不强等问题。充分调查、研究、分析,避免同一种作物或品种聚集生产,致使出现“谷贱伤农、菜贱伤农、果贱伤农”的现象。

2.4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指导

要盯住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培育发展壮大市场,建立市场流通主体组织,提高流通体系效率。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拓展农产品供给结构空间。充分利用农产品营销经纪人来促进农产品销售,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生产农产品。

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

3.1 坚持多元发展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在保证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升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4]。各地区必须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安排粮、经、饲、菜、果、棉、油、糖的种植比例,达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或一屯一品,实现种植业效益最大化。比如安达市有水源的中本镇、任民镇、太平庄镇等可适当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安达镇、青肯泡乡、羊草镇、万宝山镇可适当增加新、奇、特(黄豆角、绿菜花等)等特色菜的种植面积。另如绥化市的绥棱县、海伦市应该增加无公害大豆的种植,不但产量高,而且有机绿色,非转基因,市场需求量大,能充分发挥寒地黑土效应。再比如黑龙江省北部市县的讷河市、克山县等市县,土质肥沃,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马铃薯的种植,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质量均好。就全国来看,对于粮食主产区,可适当压缩玉米面积,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对于特色产业种植区,可适当种植黏玉米、水果玉米、爆裂玉米、适合德克士与肯德基需求的马铃薯以及小杂粮和杂豆(谷子、糜子、红小豆、芸豆等)等;对于经济作物种植区,也可适当增加芝麻、苏子、药材、保健食品等的种植面积;对于蔬菜种植区,应该向新、奇、特等有机绿色方向发展。

3.2 延长产业链条

各地区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经则经、宜特则特,全面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但最主要的是不要停留在只卖“原字号”产品上,要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空间,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黏玉米可加工成玉米浆、鲜黏玉米饼等食品;水果玉米可加工成水果玉米罐头;长形且不回生的马铃薯品种可与德克士、肯德基签订订单加工成薯条;谷子可加工成精包装小米;糜子可加工成粘糕、豆包等;红小豆可加工成豆沙;芝麻可加工成芝麻酱、香油、芝麻饼等。总之,应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3 提质节本增效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必须要在提质节本增效上下大功夫。结合农业“三减”,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按照农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科学提出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的施用数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在防治农业病、虫、草害方面,重点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必须采用化学防治时,也要推广节药技术,应用节药喷头和机械,尽量减少用药量,实现既能减少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又能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目的。另外,要全面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以科技为支撑,逐步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谋划好产销布局。再者,各地要结合自然条件、地理位置、道路交通和生产条件等实际情况,提振精品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采摘农业,促进农业提质节本增效。

3.4 注重科技推广

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力度。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基层农业科技人员要强化对新技术的学习,提高自身科技指导能力,并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及农户家中进行技术指导。农业科技部门,要坚持“常规技术抓普及,重点技术抓推广,高新技术抓示范”的原则,全面做好农业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工作[5]。

3.5 强化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靠天吃饭”问题,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为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

3.6 培育新型农民

农业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可通过举办科普大集、科普大篷车下乡、农闲季节集中科技培训、科技专题讲座、印发科技明白纸、发放科技光碟等措施,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培育出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拓市场的新型农民,还可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2):104-115.

[2]徐盘钢.切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J].上海农村经济,2016(3):1.

[3]王艳红.浅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J].农业工程,2016(2):11.

[4]李娜.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0):44-45.

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篇8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粗放式发展模式下,部分产业的产能过剩,而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尚存在着短板。

正视问题,中国政府决策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过去几十年来,围绕需求侧的管理就像是西医治病,发现问题就把它熨平。而供给侧改革则像中医养生,是从调整身体肌理方面使人健康。”达沃斯论坛嘉宾、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说。

这种从生产供给端入手,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发展新经济,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的改革之路,在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获得了更多认同。

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艾德维表示,中国经济正在转型,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服务业超越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最大贡献者,占GDP的半壁江山。同时,中国积极发展制造业,推进供给侧改革,旨在将一些效率较低的部门转型为基于市场且富有竞争力的生产部门。“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涉及的各主要领域,全世界都期待中国发挥关键作用。”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认为,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绝对正确的,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通过刺激国内消费、刺激服务业经济发展,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释放增长活力。

“改革自然会带来一些社会成本,如产业升级,先进技术的应用会造成一些工人下岗。”艾德维说,“但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中国领导层对改革进程精心设计,步骤稳妥有序。”他表示,中国的改革计划很好地吸纳了工业革命的好处,同时把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可谓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与会专家注意到,中国在推进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项重点任务来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还在积极通过政策支持推动创新引领,通过市场环境来支持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使得新动能更快成长。

从被称为中国“工业4.0”规划的《中国制造2025》到“创新2.0”下的“互联网+”,中国创新正在传统制造业和互联网新兴行业实现两翼突破。从“十三五”规划将创新视为第一大理念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创新正在顶层设计和草根力量两端共同发力。

上一篇:你我都是风景作文下一篇:老年人健康讲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