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教学反思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责任教学反思

责任教学反思 篇1

其中,有一位同学的题目是“感悟责任”,读了之后令我非常感动、欣慰,足以证明了对责任的重新认识。有这样两段内容:一“以前总将换下的脏衣服带回家给妈妈,然后穿上妈妈洗干净的衣服,没钱了开口要就有人给,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有一天自己觉得妈妈在洗衣服时弯腰不是那么利索了,父亲走路时腰也不是那么笔直了,自己的心隐隐作痛,我为了这个家又做了些什么呢?我用自己的`青春蚕食着父母的身体,我却一无所知,有时还用自己所谓的长大去创伤他们的心,我开始思考我该为自己的家、为父母做点什么?”看,学了责任之后,这位同学开始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责任感明显增强。

另外一段:“我们处在社会中,我们就有对这个社会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曾被刚刚过去的不同寻常的夏天感动过吧,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感觉到的却是一股股暖流,我们的主席,我们的总理都曾亲赴灾情前线指导救灾,人民子弟兵不分昼夜地抢修公路、电路设施,当记者采访他们时,他们说:这是我们的责任!多么地简单的回答,但却是那么的有力――责任。在感动的同时,我知道我现在虽然不能像抗击泥石流前线的英雄那样,但我应该做的是努力学习,为建设美好祖国出力,这是我的责任――我对社会的责任。”这段话已充分证明了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社会的决心。这说明思品课必须回归生活,()思品课的生命力源于社会,所以,必须要联系现实生活,适时地联系社会热点,将教材激活,并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转变成为鲜活的和永不枯竭的能力,并最终得到情感的升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寻找出二者之间的切入点,教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初三政治教学的一个重点。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学生结合的时事就是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又是学生感到学习政治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切实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责任教学反思 篇2

一、反思教学细节,寻找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行为与新课程理念的差距,不断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一 )怎样的评语才能激励学生 ?

案例1:一位学生 曾写了这 样一篇周 记 :上周二学 校数学公开课放在我们班级.数学老师在讲完例题 后 ,请我回答黑 板上的问 题 ,我说看不 清楚 ,老师就叫 我到前面 来回答 ,结果我讲错了,教室里响起了一片嘲笑声.“回去吧! 请下一位同学回 答.”老师不满 意地说道.周五语文 课 ,老师也叫 我回答 ,结果我又 回答错了 ,教室里同 样响起了 一片嘲笑 声.只见语文老师打了一个“停止”的手势,笑着说:“同学们,我们在回答问题时都会有出错的时候,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这时 ,我们都应 互相帮助 ,使对方改 正错误 ,而不应该 嘲笑别人 ,相反 ,我们应该 感谢对方 :一是她让 我们避免 了再次出错,二是她能够当着这么多同学勇敢地回答问题,为我们作出了榜样.鉴于这两点,我们是不是应该向黄 亚萍同学 表示感谢呢? ”随着一声“是”,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真的,我害怕数 学课 ,因为老师 喜欢提问 ,可当我们 答错时 ,他很快就晴转多云.在他提问时,我感觉好像有一 个人提着 大棒子站在 你面前 ,一旦你回 答错误 ,大棒子就 挥打下来.在他提问后,我想的不是如何回答,而是如何让他的大棒子不挥打下来.

这一教学现象说明了老师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新课程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励性评价的重要性.我们不能把它作为自己实现新课程的一种点缀,而应是发自内心地、由衷地赞叹.因此,给学生以激励性评价,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或者是在需要做时才做的一种装饰,它需要时时渗透在教师的教育思想中,处处落实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中. 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已经不需要提醒的时候,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才能真正深入到我们的教育中.

(二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善待学生的意外发言 ?

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窘境:当学生的课堂活动呈现一片繁荣,热热闹闹地朝着欲设的轨迹前进时,突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有位学生突然冒出一句与教学设计可能完全不同,但又带着“金子般闪光”的发言———打断了你.若你对这“意外”发言给予重视,评价肯定,抓住其合理成分施教,则势必打乱整个教学设计;若断然否定,置之不理,或搪塞过关,不但会轻易错过一个“千里难觅”的适合学生思维发展与创新的教学契机, 而且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案例2:高三复习,教师进行不等式一题多证的教学,给出题目:

在教师的点评帮助下,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给出了4种不同的证法:作差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三角变换法.教师对这些感到很满意. 突然一位学生冒出一句:“我还有一种证法,应用数列求和知识……”教师脸上露出十分意外的表情,未等学生说完, 就用十分不悦的口吻说:“本题不等式的证明与数列知识好像没多大关系,虽然是一题多证,思维发散,但也不可胡思乱想”.下面一片喧哗,学生无奈,红着脸,低着头无心听课,时而还东张西望,老师却兴趣盎然地展开了他早已设计好的证法:放缩法的讲解.

作为听课老师的我,下课后专门看了这位学生的证明:

这位学生利用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公式:

(其中a1为无穷等比数列{an}的首项 ,公比|q|﹤1)证明不等式的奇思妙想.由于是完全出自于教师意料之外的“意外”发言,而没有机会得到表达和交流,令人十分惋惜.教师对学生的“意外”发言所采取的断然否定的教学态度, 而导致错过一次激励学生思维发展和创造的良机,同样令人痛心.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待学生的“意外”发言,发扬教学民主,提供给学生平等交流表达的机会,认真听取学生发言,虚心向学生学习,并及时激励学生的创新行为,认真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反思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寻找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的差距,促使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一 )用教材时是否感悟到了教材的 “真 味 ”?

案例3:学校举行数学组校本教研活动,听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这节课.上课伊始,教师就引导了学生练习了一组“把下列各方程变形为用x的代数式表示y的形式”:

12x+3y=8 22x-5y=6 3x+8y=9 45x-6y=7

又安排了一组“把下列各方程变形为用y的代数式表示x的形式”练习:

许多学生在变式过程频频出错,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在评课时,通过课后的集体反思,得出本案的症结在于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不深透,因而出现上述的“夹生饭”.同时我们教师再次用心领会,思维碰撞,达成了共识:一是新教材是在例1问题解决中生成了代数式的表示,而不是有了代数式的表示才用来求解方程组,体现了学习意义的构建;二是摒弃了唯知识的机械操练,凸现了学习者个性的张扬,学习者应了解方程中系数的特征而变形,而不是为变形而变形.要感悟教材的“真味”,教师就必须刻苦钻研教材,才能升华教材之“新”,从而站在教材之上用教材教人.

(二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

教师倾力创设的教学情境,往往并没有充分发挥起潜在的启导功能,而是在不经意间一讲而过,使许多具备探索价值的内容不经意滑过,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在无形中消失.

案例4:有一次,布置课堂练习题:已知实数x,y满足

在讲解时,我只是“简明扼要”地说了不能把x,y它们分开,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所以以上解法是错误的,于是就用待定系数法或线性规划思想解得7≤2x+y≤11. 当天的作业交上来,很多同学也都做对了,可到了月考时,又有好多同学犯初学时错误, 至此才知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暴露他们存在的问题. 于是我借分析之机,把学生出现的常见的几种错解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评判对错,同时指出对于解法1,只有x达到最大值5时,同时y达到最大值2时,2x+y才能达到最大值12, 此时x+y=7与已知条件中x+y≤6矛盾,显然解法1错误,而对于解法2,解法3又该如何解释,更何况解法2的答案也是正确的,其实理由同解法1的理由是一样的,因为x+y达到最大值6,并不保证x也能达到最大值5,同理,x+y达到最小值4,也不能保证x达到最小值3, 因为x+y、x-y都是一个整体 , 不能把它们分开 , 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但是作出图像后发现这是单调减区间,这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自我纠错,很快得出了结果.因为u=π/8-2x是减函数 ,求y=sinu的减区间才能得到y=sin(π/8-2x)的增区间.对于学生出现的疑惑,教师不宜立即点破,如果这样,不仅使课堂索然无味,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应该有让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激发状态.那么是否可以避免用复合函数单调区间的方法呢? 让学生联系图像思考.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激发其认知体验,从而调动一种潜在的能力自主探索问题,分析思考其中的失误,养成对解题结果积极反思的习惯,在主动探索中提高学习的监控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有给学生留有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认知空间.这是一个学生主体地位回归和提升的过程,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以此为契机,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现新问题,完善和改进原有的解法.

三、反思有争议的教学案例,对教学行为进行不断追问,不断促进自我行为的改造和重塑.

案例5:一次听了一位青年教师的课,课题是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课题从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入手 , 用配方法得到求根公式 , 老师讲解得很严谨 , 注意到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判别式要大于零或等于零,讲完一般形式,老师讲了两个例题,概括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三个步骤:(1)将原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指出各项系数的值,计算b2-4ac; (3) 若b2-4ac≥0, 将各式系数的值代入求根公式中,紧接着,老师又分析了当判别式大于零或等于零时解的情况,强调判别式小于零时方程无解.然后又举了一个判别式等于零是方程求解的例子. 最后在课堂里练了四道题,从反馈的情况看来,学生完成的情况较理想.

针对这一节课的讨论,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在这一节课中,学生探究目的明显,参与程度高,目标达成度也高,教学效果很好.而另一种意见认为,在这一节课中,教师的着眼点过于指向引导学生得出求根公式及用此公式应注意的地方,从知识目标上来讲,老师已经讲到位了,但从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来说还没到位. 学生的探索始终是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内进行,至于为什么要进行探索,怎样找到探索的方法,学生都很茫然.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缺乏明确的自我学习意识和目标,思维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培养.

在这一节课中, 如果创设用求根公式进行求解的情境,提出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结论,总结解题步骤,在合作学习中实现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虽然知识内容比较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是他们自己发现的、自己完成的,其效果远远超过老师的讲解.老师讲得再好,也没有学生自己学到的有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传递的仅仅是知识的信息,只有学生学到了并能综合地应用,才能说学生把老师传输的信息和课本上静态的信息转化成了真正学到的活的知识.

教师责任扩大化的反思 篇3

关键词:教师责任;扩大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41-02

“责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界定为:分内应做的事;没有做好自己工作,承担不利后果。概括起来就是对“应当”与“承担”的描述和规定。所以基于对“责任”一词的理解来解释“教师责任”概念,就是对教师这一工作应做之事和承担后果范围的描述与规定。有学者对其界定:“教师责任是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从事某些活动、完成某些任务以及承担相应后果的法律和道德的要求”。

一、教师责任研究现状

在教育领域中,学者对教师责任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解读与研究,但是大多表现为对其内容的规定上。我国学者很少对教师责任的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搜集的相关文章中,大都是对教师责任范围的描述与规定。例如教师责任内容,主要分为“教师的法律责任、教师的职业责任和教师的道德责任”[1];除此,其他学者还提出“教师的学术责任、政治责任和组织责任”。在教师责任范围的描述上,“教师应该对全体学生、对学生未来、对学生所授的知识以及对教师自己的灵魂负责”[2]。

综上,对于教师责任的研究体现在对其内容及范围描述和界定,而这种描述和界定更体现为哲学上的一种应然取向,即教师应该为取得“好教育”做出哪些努力,以及对“不良教育”应该承担哪些后果,是对教师责任应当是怎样的一种理想规约。而至于教师责任实际是怎样的,以及对教师责任的合理性的论证和反思鲜有研究,而现实中教师对责任担负的能力和限度也往往被忽视。这是这种对教师责任应然取向的研究,迎合学校对教育夸大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责任扩大化研究现象。

二、教师责任扩大化的表现

(一)应做之事的扩大化

在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教学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首先,这口号无疑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规定,即教师要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都应该将其培养成才,对于每个学生个体,对其全面发展负有责任。我们试问一下,教师的教学是否能为了一切学生,或是说教师对学生的一切能否承担责任;是否真的要随这种夸大宣传而描述或规定教师责任,如是这样,教师责任已被扩大化。

其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暂且不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标准是什么,但从考虑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素这一角度出发,教师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但是教师却要为除自身之一影响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负责。

(二)教师责任问责范围的扩大化

大多数家长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交给教师,家长对孩子的一切美好期望都将纳入教师的责任范围之内。“如果学生不能成为家长和社会所期望的理想状态,不能成为家长和社会所期望的个体,则是教师出了问题或是教师能力不够。”这将是教师对自己工作应负的责任。即所谓名师出高徒,可是高徒未必出自名师,但是不良学生却是教师的过错或教师的不尽责。总之,“对于教育中出现的不良后果,人们第一反应就是教师是责任人,只要涉及教育的,涉及学生的,都算在教师的问责范围之内”[3]。

(三)师德“无限”崇高

在教师责任中,教师的道德责任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如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暂且不谈上述对教师道德责任规定的抽象化,从其整体的描述上将教师道德责任范围直接扩展到人类道德方面的整体规范上。教师成为全社会道德实践的楷模与标榜。正如有的学者指出,“在人类道德史上,教师职业道德往往处于当时社会道德的最高水准上,代表这社会成员道德涵养的最高层次。”[4]教师作为人的存在,本身和社会上的人没有区别,只有将教师与其职业结合来看的话,其道德责任更多的指向为对学生负责,对学生的所谓成长和发展在其道德责任上应尽责任。但是,教师的道德责任也是有界限的,教师的道德责任不能扩大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在教师的教育工作范围谈教师的师德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得考虑到教师作为社会普通人的角色,不能拿“圣人”的标准来衡量教师的师德水准。

三、教师责任扩大化的反思

教师责任的扩大化,归根结底都是教育作用扩大化的一种表现。认为教育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公众将学校视为孩子成长成才唯一的“培炼”场所,同时学校过多地给予公众夸大其词的回应,将教学的一切美好期望都当作学校应有的功能之一,这样更加提高了公众对学校教育的期望。但最终,作为教育实施者的教师是承担学校响亮“口号”的责任人,而对于教师责任的合理性无人提及,对于教师责任扩大化的现象更是少有人发觉。

(一)厘清教师责任的问责范围

关于教师责任问责方法中,可以发现有将问责制看作单纯的追究责任的工具,将问责范围随同教师责任范围的扩大而扩大。如以名定责方法,将教师这一职业角色应有的权利和义务都算在问责范围内,对不能达成的对教育的美好期望也算在教师责任的问责范围之内,如“不主动进行学习的”、“不定期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研究文章的”等。正是这种责任硬性的制约使教学对于教师而言变成不得不做的事情,甚至变成免受承担责任不得不多加小心的工作。

教师责任的问责机制制定中,必须应考虑教师能力和切身的实际情况。有学者已经明确提出相关的原则,并对教师责任的限度提出明确的界限:“客观环境已经为教师履行这一责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教师主观上具有履行这一责任的教育行为能力;教师应当承担与教师教育行为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责任。只要在上述条件和范围内,教师就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1]有关教师责任限度的提法对教师责任边界问题会有更为明确的认识,同时对教师改变教师扩大化错误认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给予教师一定的成长空间

教师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通成员,我们不能将其看作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教师在教育中,如同学生一样,也是需要不断成长的,我们不能单方面地讲求对学生的“关怀”,也要适当的关注教师这一教育过程主体的发展与需求。教师在其工作岗位上也需要成长的空间,不能总以标准化的教师模式去要求每一位教师,对于教师出现的一些过失我们可以给予一定的理解与宽慰。

教师既然自由自愿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应当为自己的教育行为承担责任。但是,这不代表我们能将所有教育责任都施加在教师身上。而教师本身对责任意识应有科学的认识,在对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有必要的责任感,同时也应自己责任范围的清晰界定,而且这种界定不能仅靠教师个人去辨识和分界,更需要相关教育研究者对其划分和规定,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环境。

四、结束语

在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中认为,“理解就是存在,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理解不仅构建了人的生存意义,而且通过意义的生成也不断建构和扩展着人的精神世界。”[5]当“理解”被引用在教育领域中,可以生成不同的观点与理论,当借用它来理解教师这一职业角色时,体现的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与包容,更多强调的是对教师作为一个鲜活生命的存在性。教师作为一个个体存在,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将其看作是获得教育结果的工具,我们应看到教师作为人的存在,以及内在情感、信念和需要。而不能拿“万能”的责任去强制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能把教师责任看作是一个无边界、无限度的规约去束缚教师。教师这一职业的性质是为学生服务的,但是倘若这种欣然为他的活动被扩大化的责任所束缚,那么教师的教学会变成一种“自保”前提下的有限教学。

参考文献:

[1]田秀云.教师责任的依据及问责方法[J].中国高教研究,2006,(3):66—67.

[2]王林燕.有关教师责任问题的思考[J].现代阅读,2012,(2):47.

[3]沈璿,宋月辉.教师责任的伦理性与伦理规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36.

[4]李敏,谭传宝.师德崇高性与底线师德[J].课程·教材·教法,2008,(6):74.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教学反思 篇4

这节课的第一目题时设置情境导入,能够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利用视频材料与学生一起分析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热点事件,从总理的报告和总理坚定服服务的信心,同学们一起感受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做到从学生关注的实际生活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引导他们情感去体验、感受政府活动,进而反思,增强了课堂的实效性。

在学习第二目题的时候,首先设问,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政府的责任为什么是对人民负责?这样就巩固了第一单元所学知识。接下来再质疑,政府如何做才是对人民负责呢?具体是怎样的工作态度,怎样的工作作风,怎样的工作方法?通过学生调查感悟师生互相配合,生生互动,借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形成结论,突破重点,尊重学生学习知识需要一个过程。

第三目的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身在其中,亲历其事,增强了课堂的参与度。同时对公民求助或投诉的方法进行探究,升华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使学生对公民向政府求助或投诉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然,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教学方法也可再做调整。此外,教学准备应做得更为充分一些,注重平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把握问题的主流,一定要注意语言的严谨与精练,要抱着虔诚的态度用心去雕琢好每一节课,尽力处理好每个教学细节。

反思二: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教学反思

1.教学设想:《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设置、新闻材料分析、问题探究法、课件演示法等进行教学。所用案例是宣威的药品降价案例和山西魏村镇的污染问题。医疗、环保问题都是热点问题,重要的民生问题,案例特点:典型、新。不仅可以与本框知识可以很好的结合,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正反两个案例,设计一系列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环环紧扣,学习本框知识。课堂作业是竟选演说假如我当上了同安区区长(演说要求:解决什么问题。)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

2.学习效果评价:整个课堂学生气氛热烈,积极回答,课堂不时有会心的微笑,并就怎样当区长争相阐述看法,能学以致用。以致学生都不想下课,舍不得下课。

3.对今后教学的启发:参与研讨的教师都认为本堂课取得巨大的成功事实说明,政治课也是可以上好的,学生也是喜欢政治课的。但是我们平常的课,效果就没有这么好,这是为什么?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平时上课,教师急于把知识将给学生听,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怕时间不够用,总想讲更多的知识。(2).平时教师忽略时政信息的收集,只讲大道理,缺乏内容的充实,容易使课堂干巴巴的,照成学生的厌倦。因此,今后的教学,虽然不能每节课都做那么多的准备,但我们应该在平时多浏览各种信息,一个政治老师备课不是仅仅在备政治教材,他应该博览群书,可以说,读各种书、看各种电视,甚至上市场买东西等都是在备课,当然你必须做有心人,对教材非常熟悉,这样上课时,不用刻意准备,就可以做到旁征博引,内容丰富,让学生喜欢。此外,我们上课时,要时时记着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养成习惯,不要总是一言堂。成功的一堂课,虽然是公开课,但也可以给我们做为示范课,让我们以这堂课为标准,向这堂课看齐,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这就是公开课的意义所在。

反思三: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教学反思

一、本堂课的收获

1.课前研究充分,学生阐述清晰。本课堂是研究性学习与政治教学的一次实践。研究在课前,成果在课堂。因此,在这课堂教学之前,师生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实地调查、拍摄,搜索文献材料,撰写研究型报告,制作与研究型报告相应的课件等等。四个研究小组态度认真,能力较强,热情与参与度高。各研究小组组长综合素质强,在课堂上台风自然,表达流畅,说理清晰,现场调动能力较好。

2.创新活动形式,课堂气氛活跃。在本堂课中,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研究活动来,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对身边政治现象的关注能力,在教学的最后设置了一个我当小市长的互动活动。在这一活动中,现场学生当堂提问,由两名学生扮演小市长回答提问。为了使这次活动能够取得成效,扮演小市长的两名学生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查阅本地民生报纸新闻,登陆我市市民心声网站,了解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以及市政府目前的政策和即将施行的方案和计划。充足的准备以及两名学生较强的临场反应能力,使我当小市长的活动精彩内容连续不断,掌声此起彼伏。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既了解了身边政府的工作,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认识到作为一名公民与政府的密切联系。

3.明确教师定位,学生积极性高。为了贯彻新课程所提出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整堂课的45分钟时间里,要让学生多说话,教师少说话。在本堂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题的导入,教学环节的过渡,知识点的串讲,内容的总结概括以及生生互动中的教学机智。教师的这种课堂定位,使学生课堂拘束程度降低,有利于学生发散思考,大胆提问。

4.构建知识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本节课把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分析本课的重点,教会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点,为学生了解政府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撑,明确政府履行职能的作用,从而学会处理与政府的关系

总之,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挥,课后学生依然很兴奋,为自己的表现感到自豪,这充分加强了学生对自己的自我肯定,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但是,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因而本节课的教学也难免出现疏漏与失误。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也能够发现一些不足,值得思考和改进。

二、本堂课的不足:

1.教学重点还需加强。在整堂课的教学中,由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表现欲强,往往容易冲淡教学重点,而造成喧宾夺主。在本框题的重点处理中,应该将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探究活动内容上再充实一些,时间上再延长一些。同时,教师在对知识点进行串讲和概括时,应该进一步强调重点,引起学生的注意。

2.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活跃的气氛下,总是会有少数学生报以旁观者的态度。这种态度的产生可能有这样一些原因:不信任课本内容,学习成绩较差,偏科倾向严重,表达能力弱,性格较内向等等。对于这一部分学生,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地给予机会,运用教学情感,恰到好处的眼神都能给予其鼓励,帮助他们正确地评价自己。

3.学生课内训练时间不够。如对于审题错误及学习方法欠缺的学生应如何加以指点,对于自己没有讲清讲透的问题应如何进行改进和补救等等不能在课内完成。好的教学效果并不是通过教师自己感觉出来的,只有通过课堂上的作业与测试才能确定下来,通过训练达到巩固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应该提倡,本节课有些不够。

反思四: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教学反思

一学期一度的公开课已经落下帷幕,自己也以平常心态为支撑,上了一堂平常课。现就本堂课程,谈谈我个人的感想。

首先,课程设计。我个人认为,一堂课是成功的课,首先要从教学设计抓起。本着学生本位的前提,考虑到当前理科学生的客观情况,我将课程设置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课程知识,一部分是课外拓展。同时,我设置了一个贯穿于本学期思想政治课的主题:唤醒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培养创新精神。以此明确教学目的。本节课正是依据这样的想法完成了我的设计,一些老师表示赞同。

其次,教学内容。这两天一直在看《教育局长》。小说中就教育改革影射当前教育现状。我读到的东西就是要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不要认为他们是东风压倒西风的关系。只要把好看的素质教育课上得有用就能实现应试的结果。这样看来,恰当地处理好教学内容显得突出重要。本节课,我设置几个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思索。增添时政内容,丰富学生知识储备量。

第三,教学常规。好看的课程从常规开始。这个环节也是我个人的弱势环节。以后应该着重练习说标准的普通话,写规范字。另外由于是理科班级的课程,在设置教学环节中缺少课堂练习。我个人认为,课堂练习可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不必在教学总结后独立设置,只要教学过程中有让学生练习的环节即可。另外文科主要是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也实现了练习的过程。

第四,课堂气氛。受课程定位,实际情况的制约,在调动学生方面,本节课设置的问题偏少,没有放手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为学生提供知识为主。如果时间允许,设置一个或两个思考题,让学生谈谈时政,可以将教学深度更进一层。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责任教学反思 篇5

铁路站/段副职“****”事故个人反思 *****

****年**月**日**时**分,发生在**工务段营山线桥车间的机车车辆伤害事故,无疑于一记重磅炸弹再次将工务人的心炸碎撕裂。“机车撞上工务作业人员”、“致劳务人员两死”、“构成铁路一般A1事故”,这些字词均无比扎眼,让人无法直视,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悄然远逝,令人痛心不已。事故的发生无疑是一场灾难,同为工务施工单位的我们,至今深感震惊和后怕。回想****年发生在我段的“****”事故与此次事故如出一辙!再想想也就是在这“****”事故的前两日,发生在我段因施工线路晃车耽误列车运行构成的“****”一般D9事故,也是同样让人冥思良久——安全无小事,安全管理无止境呀!

针对此次事故,按照路局和段的统一安排,我本着深吸事故教训、举一反三,着力透过事故看管理和剖析自我出发,对个人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予以反思:

一、安全管理方面

1.安全思想意识出现滑坡。“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虽未改变,在涉及自身管理或工作范围内的事情也能时时刻刻以安全为出发点,但有时认为自己现在主管施工,而安全由雷段在负责,故一些不属于自己管理的区域,自己就不再好去过问和管理,也就不像以前在主管安全时就安全工作想得多、做得多,比如涉及桥路施工安全、机械设备运用安全等等。

2.施工安全预想不足。虽将个人大部分的工作时间放在了现场,但涉及自己管控的区域,仍存在安全管理死角,眼皮子地下的“两违”也时有发生,对一些车间出现不按标准作业或降低作业标准的情况虽有所发现,也会进行相应的提示或要求,但盲目认为施工总体是安全有序的,故事后盯控和追踪往往不够,安全预想工作考虑不全、不细。**月**日发生在****车间的一般D9事故也再次给我敲响了警钟,预想必须全面,工作也要强抓落实。

3.对现场发生的“两违”管理考核松懈。盲目认为现场职工不容易,只要态度端正、能改正,来一次下不为例也无妨,未做到用铁的纪律、铁的手腕管理各车间的“两违”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安全管理工作。

二、工作作风方面

1.查问题、纠根子的毅力不足。这也许还是和思想意识有关,在现场检查工作时对发现的很多问题,其实都可以纳入量化并对责任人进行考核,但更多地觉得考核不是关键,而且自己的量化已完成,便以批评教育为主,放过了责任车间或职工对问题的深层次分析和把问题整改到位的机会,致使同样的问题反复发生。

2.工作偶有附带情绪化。平时对自己分管的工作总愿意去思考和拿出一些好的意见或建议指导车间施工,但有时正当意见、建议或措施在执行中,却遇上级作出新的调整或要求,便一时觉得不理解,以致在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时偶有出现懈怠情绪,不过但最后还是会以大局为出发点去调整工作部署。

3.注重生产任务的想法过重。有时反复的在思考安全、质量、进度三者的辩证关系,随着**任务逐年加重,错误地认为**段如果只谈安全无进度那就是枉谈,而只讲质量不抓进度更是空吹,所以在安全、质量、进度相对平衡时,错误的将对进度需求放得很大。如已注意到部分车间重**进度推进,而轻整交线路的跟进,更多的只是对车间主任说说:“要注意节奏哟,不行把**进度放缓”,但内心却怕伤害到了车间的积极性,影响后续**的积极推进,以致影响整个**任务的按期完成。但殊不知这样车间将重心放在**进度的推进工作上,无形中忽略或削弱了对线路整理的跟进,战线拉得过长,隐患较多。

三、业务能力方面

1.管理知识仍需补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虽能对**施工基本做到了如指掌,也能在施工中去不断的总结出很多的经验,并提炼出更好的方法来辅助施工,但对于段作为一个企业,就其生产经营管理这个系统学科的认知却是片面的,即使有一些认识,也还只是停留在发现问题上,对解决问题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比如,针对我段劳务工的管理,个人认为是缺乏一种长效管理机制,或叫作有两头,还缺少中间过程的定期评定、评价考核机制。现目前,我段劳务工虽按规定,且保质保量地参加了岗前安全和技术业务培训,也考试通过后才上岗,但他们学到的安全知识却更多的是为了应付,其上岗后的安全风险防御还需要在实践中去学、去感知,由此带来的风险可想而知,而更有一些劳务人员随着务工时间的增长,安全意识却在降低,这其中一方面有太过于依赖的成分,另一方面就是缺乏过程管控机制,也就是缺乏风险管理的过程分析评价和补强机制,以致到我段的劳务工便成了“只要一进门,便是终身制”,比我们的饭碗还铁。还有就是在车间有时能明显地感觉到个别职工责任意识差、安全意识薄弱。每次发生事故,暂且不说是外单位,就是本单位的事故,只要事不关己,便显得不以为然;每次在开展安全技术业务学习时,也有那么一些职工总在被动的学、被动的做。诸如以上问题,我看见便觉得头大,总感觉缺乏了抓手,管理的思路打不开。

2.对新技术新工艺消化缓慢,传统思想过重。认为所有的经验来自于现场,所有的新技术、新工艺来自传统的提炼,故对直接引进和借鉴的技术适应较慢,总想着到底适不适合我们?会不会对段的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抱着凡事需要磨合,一步一步前行的态度对待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缺乏与时俱进和时不待我的精气神。

责任教学反思 篇6

——个人剖析材料

根据XX关于开展“大反思大剖析”的要求,我认真对照本人的实际工作及思想状态,查摆自己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宗旨观念、实事求是、工作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认真剖析,找准原因,明确今后的整改方向,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治思想意识不够强。表现在:我的政治面貌是群众,长期以来我认为政治学习只是党员的责任,忽视了自己对政治思想的深入学习,只停留在参加中心组织的学习会、阅读中心要求的学习文件和材料,没有主动拓展学习范围,缺乏体制内人员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不具有一种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危机感。不善于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没有培养自己从政治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认识事物只停留在表面,未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事物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

2、宗旨观念不够牢固。表现在:作为设计岗,我需要对接中心各个部门的设计需求,当手头工作稍多时,比如多个部门需要同时设计海报时,就会有些焦虑,性子就有些急躁,态度不够和蔼,如遇到需重复解释的问题时,嗓门就会比平时响,显得没有耐心,没有合理调整自己的情绪。未切实做到为业务所想,急业务所急。

3、业务知识不够钻研。表现在:对待工作不够主动、积极,只满足于完成部门和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不善于思考,动脑,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未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只要还过得去就可以了。对业务知识的掌握不够重视,缺乏一种敬业精神,认为自己已有的一些业务知识可以适应目前的工作,遇到问题不是自己力求寻找对策,而是等待办法自己出现,缺乏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对政治学习“走过场”。停于形式,敷衍了事,平时虽然经常参加政治理论学习,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没有意识其精髓,使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脱钩,没有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

2、没有深刻体会支持部门“一切为了业务,一切依靠业务,一切服务业务”的宗旨。作为服务部门,我的工作职责是为业务、为市场提供支持和服务,尽管有时候工作任务扎堆会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但这不是急躁和焦虑的理由。

3、业务水平不高,不够钻研。没有深刻意识到业务水平的高低对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一方面,认为已有十几个年头设计实践经验,不去钻研新的创作手法;另一方面,缺乏精益求精的动力,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得过且过。

4、工作方法简单。只安于表面,把份内的事做好就可以了,处理事情方法比较简单,没有创新精神,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对问题不作深层次的分析,思考不深刻,有时把工作作为负担,未注意到工作方法的完善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动力。

三、整改措施

一是进一步树立群众观念,增强公仆意识。首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用人民公仆的理论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其次要把公仆意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在实践中使自己的公仆意识不断强化和升华,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以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作风,以百折不饶、知难而进的勇气完成中心交给的各项任务。再次,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比风格、比奉献,永葆劳动人民本色。

二是加强自我改造,提高综合素质。目前市场已拓展至将近XX亿的体量,市场扩大给我带来最大的问题是知识恐慌。如何适应、满足当前市场的宣传设计需求,要求我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只有狠下决心,提高对业务技能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自觉、刻苦地钻研业务,务实基础,灵活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

三是加强自我提升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岗敬业的事业心,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扎实工作作风完成中心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中多动脑子想办法,敢于创新,大胆创新,努力开拓工作新局面。

有关经济法责任的反思与重构 篇7

1.1 社会经济责任的法定义务学说

法定义务是从法定学对法律责任的定义, 法律责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实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赔偿、补偿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这种把法定义务作为经济法责任的基础、本质特征、逻辑起点的学说, 从法律规范的层面对经济责任进行了规范性的要求, 维护了经济体系的规章制度使其能够更好的运行。但是研究者对经济法责任的研究往往过于注重从一般的法理上进行演绎, 忽略了经济法责任的自身特点。这种研究将使研究者难以把经济法责任和其他法律责任作出明确的区别。其次就是这种法定义务说对经济法的责任界定过于浅显, 难以从经济法责任的角度把握经济法的深层次内涵。这种法定义务分析经济法的形式过于注重实然状况从而导致忽略了应然的责任形式, 由于法律特别是经济法相对于现实生活的滞后性, 难免会对一些实质违法行为缺乏相应的形式规定, 法定义务学说很难解决这一问题。

1.2 经济责任的社会公共利益学说

社会公共利益学说是从社会学和政治学中的社会利益出发, 使社会公共利益作为经济法的基本范畴、基本价值、基本原则等理论的基点。表达的主要思想就是社会公共利益是从社会公众生活的角度出发, 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正常活动提出的愿望和需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共秩序的发展, 经济的秩序、自然资源的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对社会弱者利益的保障, 这些都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要经历的。现代经济社会的产生源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划, 社会公共利益的确体现了现代经济的本质层面的属性。但是社会公共利益学说并不能直接作为经济法固有的、内在的范畴, 在当代社会法治背景下, 民事法律责任以及行政法律责任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但是真实的经济法责任要通过分析社会公共利益在经济法中存在的形态, 提炼出经济法责任的中心思想为人们所用。

2 经济法责任与传统的法律责任

在生活中众多的法律责任中, 对人们贡献最大的要数民法。法律责任通常可分为三大责任, 即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这种责任的划分通常是以部门法为基础的, 与各部门的法则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经济法作为新兴的法律部门, 在司法实践中经济法往往都是在借鉴各种传统法律责任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违反经济法应承担的责任形式往往表现为非单一的特征也就是“综合责任”, 即经济法主体所承担的责任表现为多种责任 (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形势责任、违宪责任) 的结合。这种责任形式打破了传统责任意义对应的思维定式, 形成了具有经济法责任的特色责任制。由此可见通过传统的法律责任来划分经济法责任是很难进行研究的, 因此为了探寻经济法责任的独特性, 经济学者们提出了很多的划分标准。

2.1 经济法责任的划分

经济法责任包括了功法责任以及司法责任, 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 根据追究责任的目的可分为赔偿性责任和惩罚性责任;依照承担责任的主体, 可分为调控主体责任和调控受体责任。还可以细分为国家责任、企业责任、社团责任、个人责任等等。我国经济法责任力图突破传统的“三大责任”“四大责任”分类方式, 在有助于我们认知经济法责任的特殊性和程序性的同时, 也存在法理学支撑不足的缺点, 很难融入到传统的法律责任中去。

2.2 经济法责任得到创新

在对于经济法责任的认识中, 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对传统的法律进行补充、超越以及创新。经济法责任对传统的法律责任有模仿的形式, 经济法责任自身也有其独特的责任形式。这就意味着违反经济法承担责任的形式并不是对传统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等的简单相加, 而是对三者的综合化系统化进一步的改进, 提取出经济法责任所需。经济法责任是在新时期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下, 为人们生产生活经济利益提供保障的。经济法责任的具体形态有多少, 至今无法准确的定论。总结以往的研究结果可以初步确定如下的典型责任, 即政府经济失误赔偿、惩罚性赔偿、实际履行、信用降低、资格减免、颁发禁令等。在宏观的调控中, 应以规定的经济管理和调节主体的义务为主, 更好地保证经营主体的合法权利, 确保经济法律、法规能够达到有效的实施。

3 对经济法责任的反思

很多学者试图在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之外寻找专属于经济法的经济责任, 但是目前认知到的经济法责任都是在这三大法律责任体系内。事实上各种违法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因此各种法律责任之间也是有一定联系的。

3.1 经济法运行的研究

经济法律程序并非“法的可诉性”原理的当然适用, 在相应的理论学说构建中, 经济法律程序是下位于经济法运行的概念。具体的研究将经济法的运行置于整个社会体系中来考察, 指出影响经济法运行的因素很多。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 司法只是影响经济法运行的一个因素, 执法才是经济法在现代的主要方式。司法因素对于经济法运行的影响必然会越来越大, 随着经济立法日益完备, 其中的法律责任的规定也日益完备, 解决了经济法的可诉性从而就可以为司法因素影响的扩大提高条件。同时法治的进步、体制的完善更有利于调制主体的责任, 就可以依靠司法程序进行追究。对于当前的经济法某些领域如宏观调控领域特别是对于宏观调控主体的抽象行为可诉性缺失, 并非应然状态。也就是说, 只要解决了经济法可诉性这个前提, 经济法运行最终还是要走上依赖司法的程序之路。

3.2 经济法存在的矛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但是现阶段由于经济法概念和价值研究的薄弱, 在经济调整对象不明的情况下, 要识别经济法实践本身就是个困难的任务。对于经济法研究而言, 公益诉讼的存在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并非是个人的纠纷, 否则传统的法律责任就足够了。还有就是公益诉讼真的就能保证公共的利益吗?事实上对公共利益认识本身也许和经济法所要实现的整体经济利益是有冲突的。

4 结语

经济法责任是社会上的焦点问题, 要想明确的建立经济法责任制度, 就要对现有经济法责任理论研究中已经提炼、归纳、总结出来的经济法部门特有的责任形式开展类型化分析, 使得经济法责任的独特性问题在逻辑上显得更加周密。

参考文献

[1]王辉.论法律责任的困境与经济法责任的超越[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11 (2) :72-76.

[2]张世明.经济法学理论演变研究[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2.

责任教学反思 篇8

一、悉心准备,实践中播种责任的种子

1.责任寓于活动的点滴细节中

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真正培养和提高责任意识,我们认真计划,认真组织,将责任意识的培养寓于点滴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滋养责任意识。如在“种蚕豆”活动中的“选种”环节,我们首先告知学生并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发芽,只有经过我们仔细挑选的那些果实饱满的种子才能长出漂亮的“蚕宝宝”。因此,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特别仔细用心,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有的种子有洞,有的颜色发黄,有的特别小,这样的种子种下去也不能发芽。这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观察力,也培养了他们做事认真、负责、有耐心的态度。在最后种植蚕豆时,孩子们和各带队老师一起列队去种植园,分组插上标记后开始行动,孩子们的兴致很高,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他们有扳有眼地挖洞、放种、盖土,非常认真地将整块地种完,没有一个人将种子洒在洞外,也没有一个人受伤或争抢工具,合作得很好,浇水的过程孩子们也很小心,将水都浇在了洞里,边浇还边说:“豆宝宝,你多喝点水。”“豆宝宝,你快快长大吧!”……可见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交流、语言、责任心等多种能力,对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种好蚕豆后,我们还没有就此结束,回教室后,还和孩子们谈了对蚕豆今后的管理,浇水、施肥、除草。后来在孩子们日记中我们也发现孩子对实践活动的喜爱和照顾豆宝宝的决心和愿望。

2.责任寓于对别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和小伙伴间的互助中

如在秋收活动中,我们组织班级中部分小朋友到金南镇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亲自体验了一次挖山芋、掰玉米、捡稻子的感觉。通过捡稻子比赛、挖山芋、掰玉米等活动,他们互相帮助,彼此协作,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给他们的任务,不断地向小伙伴炫耀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相互交换着自己的劳动所得。开心、团结、和谐的氛围一下子弥漫在老师与孩子们之间。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仅劳动得兴致勃勃,而且还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虽然孩子们脸上略显疲惫,但我们看到他们身上洋溢的更多的是愉快和满足。回到教室后,孩子们刨玉米、洗山芋、吃山芋,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果实,交流着相互的劳动成果,他们无比兴奋!

幼儿园的课程来自于生活,幼儿园的活动来自于生活。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自然,在秋天这个真实的环境中得到了真实的体验。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幼儿体能,开阔了幼儿眼界,又培养了幼儿热爱劳动,感受农民伯伯劳作的艰辛,从而懂得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团结互助,彼此关爱的道理。

二、品味快乐,活动中收获的几点感受

几分汗水,几分收获,每一次的活动,在班级几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家长的大力支持,活动开展之后,我们都会感觉收获颇丰:

1.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需要获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制订详实有效的活动方案,注重幼儿的亲身实践,激发了孩子的成就感,融洽亲子之间的感情,借助一些实际活动凸显孩子的责任感。

2.活动中不仅需要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熏陶孩子的责任意识,更需要在活动中对家长的责任意识进行培训,让他们在一言一行、言谈举止中和在平常的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责任感的培养,在让孩子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让他们尽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3.实践活动的开展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一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更注重了幼儿的德育。二是方式方法的转变,教师现在敢于从教室里走出来,到自然中去,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去培养幼儿的责任感。三是评价标准的转变,教师在评价幼儿时,不再仅仅看幼儿学的怎样,还在看幼儿表现的怎么样,能够更加全面地去评价幼儿。

4.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责任意识的途径得到了拓展。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将繁琐难度大、费时费力的实践活动转变为易操作、易组织,幼儿开心家长支持的有效活动。

5.部分家长的观念还不能完全改变,家庭包办代替的现象依然存在,不能与我们的教育保持一致,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责任意识的培养。

6.实践活动是培养幼儿责任意识的一个有效载体和契机,要真正提高孩子的责任意识,还要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以及活动的延伸中坚持培养,在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提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是一项漫长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寻找新的契机,挖掘更加丰富的资源,巧妙自然的渗透,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一关乎幼儿健康成长,终生和谐发展的工程得以有效实施。

上一篇:街道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下一篇:以劳动的快乐为主题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