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联系的世界教案(共11篇)
一、单元目标
态度:通过了解我国古代丝绸之路、郑和平下西洋等历史事实,以及老子、孔子的主要思想,使学生感受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通过了解我国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了解古今中外的著名思想家、航海家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观察地图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分为二、辩证看待问题的观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知识:了解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中外文化交流事件;知道为中外经济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概况及我国加入该组织的意义;理解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相互联系和平相互协作的特点;体会我国经济文化在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目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中际组织概况。
二、单元内容
1、从丝绸之路到wTo;
2、熠熠生辉的中西文化;
3、风靡海外的中国制造;
4、广泛合作与交流。
三、单元教学基本思路
本单元内容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走近世界”部分的第2条、第4条而设置,目的是使学生简要了解人类的文明遗产,培养学生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通过日常生活用品的变化,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其中,让学生感受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联系,了解古今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状况,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图文并茂,将文字与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了条件。
2、设计大量的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和相关知识,通过相互之间发表见解,逐步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获得新的知识。
3、将地理、历史知识与思想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突出了《品德与社会》的综合特点。
本单元内容主要以历史、地理知识为主,为促进本单元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用综合的、历史的观点认识这些内容,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提倡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整理并相互交流资料。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教师不必过多地去追求某些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是要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上下功夫,注意控制与历史、地理有关的知识难度。
教材最后安排了选学活动“广泛合作与交流。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传媒手段收集资料,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必要的整理,组织学生开展相互的交流活动。
四、单元教学指导建议
1、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只是一些案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再创造,注意拓展、充实教学内容。
2、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要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3、以生活为主线,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鲜活的事实,对学生进行富有感染力与说服力的教育。
4、通过小组讨论、社会调查、探究思考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接受教育。
5、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收集丰富而准确的信息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简单的处理和分析。
6、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寓品德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教学中要注重渗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重视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此外,应多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道德冲突,进行道德选择,从而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道德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
五、单元教学评价建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本单元教学评价应体现以下五个“关注”:
1、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2、关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关注知识的获得和发展。
5、关注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六、单元教学活动指导
关键词:最密切联系原则,适用,国际私法
最密切联系原则, 是指某一涉外民事法律关系适用于该法律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研究最密切联系原则, 须意识到这一原则是一整套理论而不仅是一原则。该原则包含主客观层面:一是应然的真正的最密切联系地存在于何处;二是主观上的选择。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并与之相适应, 后者也是反作用于前者, 这矛盾而又紧密联系的两者共同构成了现实的最密切联系原则。
然而, 由于国际私法是调整国际民商事关系的法律体系, 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其调整的领域不断扩展, 调整的层次不断深化, “最密切联系原则理论”所固有的缺陷和弊端越来越突出, 表现如下:
首先, 最密切联系理论的适用具有的灵活性在克服僵化的同时, 又表现出先天的弱点, 即过分随意的危险。判决一致性本身及建立在一致性基础上的稳定性、可预见性, 进而当事人正当期望的保护, 不应被忽视。其次, 在判断最密切联系的根据中, 政府利益分析往往凌驾于一切之上。最密切联系往往根据各有关法律的目的推导出来的。再次, 最密切联系原则的适用也造成法院自由裁量权滥用、引发司法腐败。
针对最密切联系原则在适用中所暴露的缺陷和其先天不足, 须对该原则的适用作规范化的调整。要从理性的高度解决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合理化、规范化适用问题, 首先要求我们对这个原则在整个国际私法领域的地位有正确认识。
究竟最密切联系原则仅能以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为依托, 还是可借助传统、固定的冲突规范得以实现?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 先要明确“最密切联系”究竟是连结点, 还是指导法律选择的基本原则。很显然是一项原则, 即应是立法者们在制定具体冲突规范时应遵循的原则, 也是法官们在判案过程中应把握的精神。在任何一个部门法中, 每一条具体的法律规定源自于该部门法的精神原则, 最密切联系原则在冲突法中也处于这样的地位。而受当今兼顾法律的安全性和妥当性的利益法学思想的影响, 在规则之外, 肯定法官有补充法律漏洞的权力, 这正是在现今冲突法立法中, 类似于“从总的情况看, 该法律关系如果明显与上述规定将会适用于该法律关系以外的法律有更加密切的联系, 则该法律关系依该国的法律”规定得到广泛认可的原因。
我国在国际私法立法方面一开始就接受了最密切联系原则。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简称《民法通则》) 、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 (简称《解答》) 、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 (简称《海商法》)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简称《合同法》) 等法规中都规定有最密切联系原则, 涉及到合同的法律适用、国籍、住所、营业所的积极冲突的解决, 抚养的法律适用、多法域的认定等问题。其中, 运用最广泛的是关于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
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对这一原则的采纳和应用的特点:
(1) 范围广, 多层次。除将之应用于合同领域外, 在解决国籍及住所的积极冲突、营业所的确定、多法域国家准据法的确定、以及扶养关系等方面都应用这一原则。在规范形式上形成了全国性立法和司法解释互补的层次。
(2) 在适用程度上, 就合同的法律适用而言, 我国奉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而将最密切联系原则仅作为补充性一般原则规定下来。该原则在我国适用是有条件的, 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首先采用意思自治原则, 在当事人没有选择情况下采用最密切联系原则。主要是由于我国在合同领域内奉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3) 特征性履行方法是我国法院选择合同法律适用的基本方法。表现在《解答》第2条第6款对十三类合同的最密切联系地作了推定, 之所以这么做, 主要原因有二:其一, 我国是一个受大陆法系传统影响较深的国家, 制定法是我国法律最基本渊源;其二, 我国法院在处理涉外经济合同的法律适用方面缺乏必要经验, 为保证法律适用结果的确定性, 需要给司法实践以明确指导。
(4) 规定性和法官自由裁量的灵活结合。如:在《解答》中对十三类合同适用法律推定的同时, 由于上述规定是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具体化而非客观标志的具体化, 因此, 规定了保留条款。从实质上保证了规定性之下的适当灵活性, 从这一柔性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法官自由裁量权。
总之, 我国在合同领域中运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方法兼有两大法系特点, 它采纳1985年海牙公约的最新成果, 结合我国实际, 兼顾了法律适用的确定性和合理性, 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在规范化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 也应看到在立法、司法上适用该原则过程中仍存在较大的不足。
立法上, 我国现行冲突法有关最密切联系的立法, 整体水平待提高, 有关法律选择冲突规范主要集中在《民法通则》、《继承法》和《涉外经济合同法》中, 内容涉及民事行为能力、不动产的所有权、涉外合同、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涉外婚姻、扶养、法定继承, 对其他民商事法律关系未作规定, 且即使对已涉及到的法律关系的规定也是浅尝辄止、残缺不全。 就我国司法实践而论, 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规定较模糊、过大。司法人员的素质较低, 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善, 公民的法律意识较淡薄, 尤其当今中国的司法腐败现象较严重。鉴于中国是传统上缺少民主意识的国家, 权力、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而民主化、法治化进程有待提高, 故在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中, 应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的规定适当限制, 才能有助于法律稳定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才能使法官发挥最佳效能。
要完善我国最密切联系方面的适用, 在未来法制建设中要从立法和司法两面考虑。
我国关于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现行立法欠完备。在这方面除提高立法技术外, 将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法律上确定为准据法选择的总指导思想是当务之急。对无论是在合同立法中强调当事人意思自治、将该原则仅作为补充性一般原则规定还是其他涉外民事领域的硬性冲突规范指引, 均应视为最密切联系原则指导思想的体现。
就最密切联系原则的规范化适用方面, 我国兼采两大法系的特点, 在合同、侵权等领域, 确立了一整套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规则。即以大陆法系特征性履行方法为主, 通过列举的方式直接推定法律关系应适用的准据法, 同时, 以弹性规定的方式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 既维护了案件审理的确定性和可预见性, 也考虑到判决对当事人是否公正及公正程度。这是我国仿效1985年海牙公约解决买卖合同法律适用处理方法并结合我国实际的成功经验。这是值得推广的, 今后应在借鉴吸收国际有关先进制度和归纳总结我国法院解决法律适用问题的经验基础上, 逐步为国际私法各个领域制订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规范化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方案, 应对瞬息万变的国际民商事关系, 更好的兼顾法律适用结果的确定性和合理性。
另外, 最密切联系原则赋予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但这种自由裁量权又须有一定的限度, 超出这种限度就会破坏法制统一性, 就要对自由裁量权的度作事先的规定性限制。因为, 在任何社会中, 法律一方面必须稳定, 为社会秩序提供保障;另一方面, 法律又不能静止不变。因为法律规范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生活条件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要求法律作出新调整。不可否认这种调整中法官自由裁量权所起的作用, 但只有在规定性和适当的自由裁量权间才能达到法律稳定性和变动性统一。鉴于中国是传统上缺少民主意识的国家, 权力、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而民主化、法治化进程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客观上要求须提高法官素质和能力, 这是正确适用最密切联系不可忽视的极为重要条件和保证。总之, 如何处理好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扩大化的度是关键, 只有处理好这个度, 国际私法才能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双元.市场经济与当代国际私法趋同化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
[2]李双元.国际私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在生产、生活、科技技术中,都会看到数学的应用。学生虽然天天与数学打交道,但对生活中的数学却熟视无睹,对数学的应用更是无从下手,造成数学知识与能力的脱节,这与传统课堂教学把数学学习与生活相割裂有着直接的关系。针对这种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这样可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让数学不再单调、枯燥,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一、由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入概念,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如果讓学生直接理解,肯定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提供一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模型等,通过自己直观形象地思维活动形成对概念、性质、定理的理解,而不是通过机械的重复来记忆课本上的概念,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牢固的。
针对“角”而言,初中阶段,只要求掌握0°~360°之间的角,到了高中,角的概念推广到了任意角,包括正角、负角、零角,单从定义很难理解任意角,借助实例,如体操中有“转体720°”;“转体1080°”;手表的指针,行走的自行车车轮中的辐条,都在不停地旋转,而旋转的方向有顺时针与逆时针的不同。通过这些例子,很自然的把角的概念进行了推广,引入了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
二、利用实物模型为空间几何的教学服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感
空间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能举出具体的实物、模型,则容易帮助学生理解。如平面的基本性质,包括三个公理三个推论。“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为了理解这个公理,我们可以举这样的实例:把一根直尺边缘上的任意两点放到桌面上,这时,直尺的整个边缘就落在桌面上。“公理2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生活中能体现公理2的实例很多:如三脚架可以牢固地支撑照相机;自行车的两个车轮,再加一个脚撑就可以把自行车平稳地放在地面上。这些事例能形象地帮助我们理解公理。
在讲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时,我们可以把张开的课本直立地放在桌面上,因为书脊和每张页面的下底边是垂直的,且每张页面的下底边都在桌面内,那么书脊与桌面就可以给我们比较直观的垂直形象;再比如,在阳光下观察直立于地面的旗杆及它在地面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尽管影子的位置在移动,但是旗杆所在的直线始终与影子所在直线垂直,这样观察旗杆与地面垂直形象是比较生动的。通过这些实例,就可以更直观、更形象的帮助我们理解线面垂直的定义。
学生初学空间几何,重要的是要逐步培养空间想象力。教师应该通过提供有关的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空间图形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从而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立体感。
三、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了排列组合的知识后,生活中很多有关的问题就能很快得到正确的答案。例如:某地“36选7”电脑福利彩票的投注方法是,从36个号码中选择7个号码为一注,每注金额人民币2元,中奖号码由6个基本号码和1个特别号码组成,如果投注者的7个号码与中奖号码完全相同,则中得一等奖。若只买一张彩票,中大奖的可能性有多少?根据排列组合的知识,共有 8347680组号码可供选择,所以买一 注彩票中一等奖的几率为1/8347680 ,可能性极小。
然后我又举出了很多实例,如学校要举行班际篮球比赛,在确定赛制后,需要算一算共要举行多少场比赛;用红、黄、绿三面旗帜组成航海信号,颜色的不同排列表示不同的信号,共可以组成多少种不同的信号……通过这些有趣的实例,活跃了课堂气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把所探究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与理解。数学知识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有意识的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新教材的各个方面。
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以及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理解联系的多样性;运用联系的相关原理,结合生活实例,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处于相互联系当中的。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能够在复杂的事物和多样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使学生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的地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内容结构分析:本课一共设计了三目。第一目,联系的普遍性。其逻辑顺序是;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概念。第二目,联系的客观性。其逻辑顺序是:联系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方法论要求。第三目,联系的多样性。其逻辑顺序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重视事物之间本质的、间接地和长远的联系---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一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教学活动】
1.导入新课:图片《蝴蝶效应》
师:北美洲的一只蝴蝶在阳光下优美的扇动了翅膀,几周后在加勒比海上刮起了漫天的风暴,这被我们称为蝴蝶效应。那么这两个看似天壤之别的现象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联系的普遍性去研究探讨
2.展开新课:
师:前,面对入世的成功,我们高呼“狼来了”;14年后我们却得到了“中国赢了,世界赢了”的结论,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中国赢了,世界赢了》。
师:(幻灯片)A:为什么说中国赢了,世界赢了?
B:这说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EMBED PowerPoint.Slide.8
生:A:略;B: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师: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的事例?
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同学发言,通过咱们同学的发言,我们看到,不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其事物都与周围事物以及内部要素相互联系。由此。联系是指?
生:总结联系含义。
师: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板书)
师:刚刚我们同学举了很多的事例,那么在这些事例中都存在谁和谁的联系呢?
生:自由发言。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联系有什么特征呢?普遍性!(板书)
EMBED PowerPoint.Slide.8
师:联系具有普遍性,那么你头上的头发丝和我们莒县浮来山上的银杏树有什么联系?
生:小组讨论发言。
师: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是对于整个世界而言的,对于具体事务来说,他又是有条件的,因此,任意两个事物之间不一定存在联系。
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
二、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严格控制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各类全国性会议和举行的重大活动,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未经中央批准一律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和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博览会、研讨会及各类论坛;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
三、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
四、要规范出访活动。从外交工作大局需要出发合理安排出访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一般不安排中资机构、华侨华人、留学生代表等到机场迎送。
五、要改进警卫工作。坚持有利于联系群众的原则,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
六、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
七、要严格文稿发表。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
吴智明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的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和制胜法宝。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是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
一
密切联系群众首先要了解民意、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体察民情,是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有利于推进企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实行民主监督,防止和遏止消极腐败现象,更有利于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生活中将会出现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党委有责任及时了解实情,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增进共识、鼓舞士气的工作,这既是协助行政提高管理水平,帮助行政提高执行能力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员工的共同愿望,更是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团结、稳定、和谐 1的矿区环境的需要。河南鹤壁煤电股份有限公司三矿有一个安定、和谐的稳定局面,是因为该矿有同职工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多重渠道,可以多层面、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有利于作好职工的思想工作,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团结一致地搞好各项工作。在了解职工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方面,除利用信访、家访、接待日等形式外,还建立了“回音壁”制度。工会在矿内、矿外设臵了30多个意见箱,每月开一次,每月将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宣传橱窗以“回音壁”的形式进行公布,让职工对矿上的安全、生产、管理、福利等方面的办法、政策及时地有所了解;在解决职工个人关心的问题方面,矿党委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串百家门,知百家情”家访谈心活动,要求矿副总以上领导、机关科室负责人、基层区队支书、队长和工会主席每月最少进行一次家访,在职工出现情绪低落、生活困难、生病住院、邻里纠纷、家庭不和、“四违”受罚、组织处理、落聘下岗、婚丧嫁娶、天灾人祸等情况时,必须进行家访。截止到今年2月底,全矿科级以上干部共进行家访1716次,他们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日以及下班后的休息时间,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慰问老干部、老党员、劳模,到医院看望病号,到军属、特困户、到工人家里,大到天灾人祸,小到邻里纠纷,职工家庭中遇到大事小事都能看到干部的身影,密切了干群、党群关系,受到了职工的好评。
二
密切联系群众就是要情为民系、利为民谋。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保
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奋斗的85年,是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80年,是建立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85年。我们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努力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该矿党委把努力为职工群众办实事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地为职工排忧解难,赢得了职工群众的真诚拥护。他们努力搞好生产经营,不断提高职工的收入;每年年初研究确定为职工办8—10件实事;矿领导与困难职工结成“一帮一”的对子;每逢党的生日时都要求基层支部为职工办1—2件实事;落实“职代会”、“矿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特别是在科级以上干部中开展了记“民情日记”活动,更是受到职工的欢迎。以“倾听群众呼声、听取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为内容的记“民情日记”活动,要求科级以上干部每月记4—6篇“民情”日记,通过首问负责制的形式,坚持“谁发现谁记录,谁记录谁落实”的原则,努力为职工办实事,截止今年2月底,该矿各级干部共记“民情日记”8610篇,直接解决问题7907条,交矿研究解决的问题228条(含重复),解决率达到90%以上。这一活动增强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拉近了干群之间的关系。
三
密切联系群众就是要以优良的作风取信于民。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以优良的作风取信于民,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条件。
坚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以务实的形象取信于民。人民群众主要是根据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来判断党并决定对党的态度的。党员干部能否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直接影响党群关系。该矿党委始终把改进党的工作作风作为党的自身建设的大事来抓,制定了一系列转变党员干部作风的制度。制定了三矿副总以上领导干部下井跟班的规定,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下井次数、现场汇报、出入井登记、解决问题、查处“四违”、考核公开等制度,每月定期公布领导干部下井次数,坚决杜绝下井走过场,图形式、摆花架子等现象。矿领导包队包管理,不仅经常深入到基层区队班前会讲安全,而且经常深入到生产一线调查研究,到生产一线发现问题,到生产一线解决问题,到生产一线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增强广大领导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建立机关干部参加区队班前会制度。规定矿领导每月参加区队班前会的次数不少于3次,科级领导干部每月参加区队班前会的次数不少于6次,矿领导和机关科级干部到区队参加班前会实行签到制度,纪委每月考核一次。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党员干部升井不空手”活动。为转变党员干部作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矿党委在全矿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以回收井下废旧物资为内容的“升井不空手”活动。要求凡是下井的党员干部都要积极参加此项活动,利用下班时间顺便回收身边丢弃的废旧生产物资。上至书记、矿长,下到普通党员职工,纷纷投入到活动当中。截止到今年2月底,全矿党员从井下回收电缆钩、槽钢、托辊、刮板、防爆灯、大链、锚杆、U型卡等废旧物资,复用创值达60余万元。在机关干
部中开展了义务劳动活动。为进一步转变机关的干部作风,让机关干部能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努力在机关形成求真务实、积极进取、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良好风气,真正在为基层服务方面做一些实事好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实际困难,使机关成为廉洁高效工作的表率,矿党委要求机关支部每月组织1—2次井下义务劳动,支持井下的安全生产。去年,机关支部共组织清煤、背砖、扛道板、抬轨道等15次,有力地配合了安全生产。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每个党员真正成为全矿职工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一面旗臶,在全矿党员中实行了工作量化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基本要求和先进性要求等十个方面,既有量的考核,也有群众印象的民主测评,对党员的日常行为起到了很好的约束作用,增强了党员的先进性意识。
密切联系群众就是要用立党为公、廉洁奉公的清廉形象取信于民。从建国以来,党内和干部队伍中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挥霍公款,铺张浪费,徇私枉法,任人唯亲等腐败现象。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如果听任腐败现象发展下去,党就会走向自我毁灭,党只有清除腐败,才能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矿党委始终把党员干部队伍的廉洁高效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保持党同群众血肉联系的大事来抓,加强了廉洁自律的教育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制度建设,赢得了职工群众的信任。如:干部职工工资、奖金实行银行发放,避免了个别单位干部虚报冒领、截留挥霍工人工资、奖金;单项奖一律实行实名制领取,各类奖励不准乱发实物等,避免了干部多吃多占,以权谋私;基层单位办事员实行聘任
制,定期评议、定期交流,对不能坚持原则,民主评议居末位的实行淘汰;对干部的工作作风实行民主监督,对评议处于末位的进行诫勉谈话,今年已对17名工作处于末位的干部进行了组织处理。
该矿党委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扎扎实实为职工办事实,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激发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推动了安全、生产、稳定和经济效益的发展。
吴 智 明
作者单位:河南鹤壁煤电股份有限公司三矿
一、补充生活背景, 激活数学课堂
1. 谱写新知教学的前奏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生活环境, 适当补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 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来源于周围的生活世界中。例如:教学“圆的认识”, 课前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学生通过有意识地观察、有目的地思考, 在课堂上不仅举出了很多例子, 而且把找到的圆形物体如硬币、手表、赛车的车轮等带到了课堂上。学生还发现生活中圆形的物体比较多。“你们猜猜看, 为什么许多东西要设计成圆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猜想出许多理由:“人们喜欢圆形, 它看起来很美。”“圆形的东西便于滚动。”“圆轮的车子坐着平稳。”那么为什么圆轮的车子坐着平稳呢?老师和学生开展了进一步的探究活动, 课堂气氛热烈, 并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2. 引入社会生活中的时事
将社会生活中的时事带到课堂上, 让学生在感受时代脉搏的同时, 学会数学知识。例如:教学“观察物体”一课, 我结合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消息, 用多媒体出示“神舟六号”的图片, 并用激动的语言告诉孩子们:“我国首次航天载人实验成功了!”孩子们与老师一起感受科技的力量。接着问:“看到‘神舟六号’, 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出了许多想法, 真是好极了。随后, 用多媒体出示“神舟六号”不同部位的图片, 让学生明白,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以此导入新课。可见, 课堂教学是没有边界的, 数学课也可以像语文课一样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
二、巧用生活经验, 活化数学文本
设计教学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数学文本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 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 瞄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 使学生体验身边“熟悉的风景”中所蕴涵的数学知识, 从而感受数学是那么的有趣和有用。
1. 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
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应该是有趣的, 有意义的。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直观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提出数学问题, 探究数学规律, 感悟数学思想, 掌握数学方法。如: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时, 课始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索材料:牙签、火柴、硬纸条等, 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长边。有的学生量出5根半火柴长, 有的量出的是3根牙签长, 有的量出2个硬纸条的长。教师提问:“为什么同样的数学书, 量得的结果所表示的数却不同呢?”学生根据刚刚测量的经验, 发现这些材料的长短是不一样的, 看来得有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学生马上想到尺子, 这是在生活中看到和用到的, 但二年级的学生对此还不了解, 学习的欲望陡然而生。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 都可以和教材内容“链接”而进入课堂, 教师可创设仿真情境, 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经验, 体验数学方法的生成。
2. 对教材内容进行“编码”
现行教材上的例题和习题, 有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 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改编、重组、删减、增补, 使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建立联系, 搭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 激起学生的联想和创意。如有这样一道例题:甲乙两队修一条公路, 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 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 两人合修几天可以完成?学生对修路不熟悉, 不能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于是, 把它改成:两个同学要完成60朵小红花的制作, 小军单独做10天完成, 小丽单独做15天完成, 如果两人一起做, 几天能完成?出示此题后, 配上图, 让学生形象地感知、理解。然后把“60朵”这个条件去掉再解答, 学生很快理解了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3. 把生活实例引入课堂
教师在讲解新教材时利用学生的个人经验, 就能使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 将有利于他们在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教师如果是生活的有心人, 就不难找到便于学生从中体会和感悟出一定思想方法的实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 我用同学们熟悉的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引出问题:算一算, 早上3个, 晚上4个, 共吃几个?早上4个, 晚上3个, 共吃几个?学生发现:3+4=7, 4+3=7, 3+4=4+3。让学生再举出生活中有哪些交换的例子?学生马上调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交换。比如:买文具时先买笔, 再买橡皮, 和先买橡皮再买笔, 总价钱不变。
三、体验生活应用, 领悟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实践, 又服务于实践。数学教学应当学用结合, 学以致用。数学文本知识只有转化成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才会使知识产生质的转变, 真正植根于学生心中, 并在其头脑中活起来。
1.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中有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我们去发现和利用。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 创设生活情境, 把无限的生活知识置于有限的课堂教学, 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如: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 课堂即将结束时, 教师让学生用课上学到的知识进行生活中的测量。学生测量自己身上的或别人身上的手指、手掌、腿、头、裤子的长度。孩子们在生活的课堂里解决了身边的问题, 体验了身上藏着的神秘的尺子, 既巩固了知识, 又提高了实践能力。
2. 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一、浓缩生活,让小课堂变成大世界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品德教学必须重视生活的价值,凸现生活的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努力营造生活化课堂。生活化的教学就是要带领学生去生活中观察,实践,调查,访问……但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局限于一个特定的空间,我们不可能在每一节课都带孩子去实践生活,感受生活。为此,为了解决生活即课堂,课堂即生活的这个难题,有必要浓缩生活。
如在教学《祝你生日快乐》时,我们可以在班级里找到一个正在过生日或即将过生日的同学作为主角,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去谋划、讨论和制定祝福生日的方式和方法。最后,让每一个小组的成员都去祝福一下生日,于是,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过生日的方式都会一一呈现:送鲜花、吹蜡烛切蛋糕,唱生日歌,舞蹈表演,做游戏,吃大餐等就会一步一步地将生日推向高潮,而就在这样的浓缩过程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过生日的美好,方式的多姿多彩,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和深厚的友谊,浓缩的生活,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将自己置身于生活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二、模拟生活,实现知行统一
当我们能够在浓缩生活的情况下,开展品生教学活动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模拟社会生活。有句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浓缩生活虽然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生活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掌握了生活的本领。要实现知行统一,就必须让学生在浓缩的生活中多实践,多体会。例如《买东西的学问》,我们可以拼几张课桌,树起几条横幅就模拟了一个商店,同学从家里带来一些日用品、玩具或学习用品等就有了商品。一个小组的成员扮演售货员,其他学生扮演顾客,于是一个小小的生活场景就模拟出来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就在实际的操作中(买与卖,推销与自助购物)懂得了如何识别三无产品,如何注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如何进行讨价还价等等。因为这些知识是经过了实践的操作,因此这些知识的获得将立即转化为孩子们生活的本领。真正实现了知行的统一。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有效的。模拟生活,不仅可以模拟生活能力,还可以模拟生存能力。比如我们可以用课桌作为隐蔽物,实践如何躲避地震,保护自身的安全;比如我们可以模拟做客,学会待人之道;可以模仿陌生人敲门,学会巧妙应对。总之只有生活的模拟,我们才能将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能力,使学生能够生活中自强、自立、自护。
三、活用生活,追求动态生成
为了继承和发展行知的思想,我在浓缩生活的基础上,提出了模拟生活,在生活中实践,可以引领学生更为有效的学习生活知识,增强生活的能力。但是,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变化莫测的,不断发展的。为此,我们在教学预设和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平衡和灵活机动,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为最终教学目标的达成扫清障碍,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例如在教学《春节》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了许多的活动内容,比如贴春联,写春联,挂灯笼,发红包,吃糖果等。但是在教学中,有北方来的学生说,他们那里过春节是要吃饺子的,还有学生说他们那里过年是要到处串门拜年的,而不是只是走亲访友。这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课程资源,于是我们就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唱一次主角,让他们来表演一下过春节的方式,让所有的同学都大开了眼界。如果我们只是严格地执行预设,那么我们的实践就只能局限于我们当地的风俗了,就封闭了学生的眼界了,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除了添加一些内容,灵活机动的教学同样可以替换一些内容。比如在教学《我来试试》这篇课文时,在不怕失败一栏中有一个叠被子的内容,说的是我叠不整齐怎么办,这个内容很难模仿,于是我们可以将这个内容改成,我的衣服叠不整齐怎么办?这样就容易实践得多了,所有的学生都可以一起实践,在实践中同样可以获得一个重要的经验,那就是不断地实践,不断地询问,不断地改进,只要有恒心,有毅力,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至于叠被子的事情,可以作为回家作业,让父母帮助完成。所有的预设都是为生成服务的,教师只有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改善预设,不断地丰富预设,不断地调整预设,实现生活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学才能真正有效的进行。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三大作风之一。江泽民同志再三强调: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为了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增强党群团结,促进学校全体党员要主动关心、密切联系群众,为此,校党支部特制定本制度。内容如下:
一、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全体教职工的方针,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发挥以教代会为主的民主管理、民主评议、民主监督制度,在重大问题决策上,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用有效的制度、措施来保证教职工了解和参与学校的改革建设,实现教职工群众对学校党政负责人的有效监督。
二、加强对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领导,指导他们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以及各自章程,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每个党员应成为党支部联系教职工的纽带和桥梁。经常反映教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关心他们的思想、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实际问题。
四、每个党员应成为群众的知心朋友,每个党员身边掌握有1-3名群众的基本情况,并采取谈心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谈心活动一般每月每人1次,并建立联系群众档案和谈心活动记录。
五、每个党员应成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模范。当群众遇到急难
1事件时,党员都应身体力行为群众排忧解难。教职工生病、住院要主动关心、慰问及时,切实做教职工的贴心人。
六、坚持群众对校各级领导和党员的监督,每学年末召开一次职工代表座谈会,征求对班子的意见,每年六月召开一次群众座谈会,征求对党员的意见。
七、坚持教职工对党员、干部的评议制度,每年进行一次。
八、在发展党员时,采取多种形式征求党外教职工的意见。联系群众的内容:
1.积极宣传并带领教职工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教职工的正当权益;
2.妥善处理教职工中的矛盾,做好教职工的思想疏导工作,搞好同志间的团结;
3.经常听取并及时向党组织反映教职工对党组织和干部、党员的意见和要求;
4.引导教职工树立主人翁意识,帮助教职工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带领教职工完成经济指标和教育教学质量任务,正确处理好国家、学校、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5.关心和改善教职工生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帮助教职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联系群众的范围:
1、党员联系群众范围重点是责任区范围内的教职工群众;
2.无党员班组和岗位由党组织统一安排党员、干部负责联
系。
联系群众的途径:
1.支部每学期召开一次教职工座谈会,听取教职工对党总支、党支部、党员干部和普通党员的民主评议,听取教职工对办学目标、综合管理、经济效益、教育教学质量及改善教职工生活的意见和要求。
2.党员干部应坚持深入年级组、教研组和教师、学生中,参加师生常规活动,定期交心谈心,和教职工打成一片,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3.党员应经常找责任区内教职工谈心,了解群众的反映,关心并帮助教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坚持汇报、检查和指导:
1.党支部、党小组、党员每季度应将联系教职工的情况和教职工反映出的问题逐级向上汇报。党总支应将教职工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协调总支委员一同尽快解决或向上级基地党组织反映;
2.党员联系群众要责任明确,落实到人,定期检查。
海伦市第四中学党支部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委和县党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相关规定,我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小组结合医院实际研究制定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实施办法的通知》。实施细则从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联系群众工作、严格院长落实制度与行政制度、改进文风会风、厉行勤俭节约、坚持廉洁自律、进一步提高执行力、严格落实规章制度、规范服务流程和用语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要求,下发到全院各科室部门和村卫生站贯彻落实。
一是院领导班子成员要率先改进工作作风,带头真抓实干,不断提升政治思想和理论学习主动性,不断提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科研能力、服务能力,整体推进工作作风和科学管理水平。要结合医改和医院发展的重大问题、职工及患者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定期深入科室和临床一线,开展调查研究。
二是院领导班子成员要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要亲自协调、接待职工和患者来信来访,深入临床一线或利用网络、微博、信箱等途径,主动了解职工工作、生活情况,听取意见建议。回应职工、患者期待,解决职工、患者难题。定期到基层联系群众、指导医院职工和村卫生站工作的时间不少于60%。安排医院职工到上级学习培训的时间不少于40%。
三是院领导班子成员要严格执行制度落实和行政制度。值周和行政检查时发现的问题,能在现场解决的要在现场解决;现场不能解决的要说明情况,及时向院长汇报,及时协调解决;对涉及医院建设与发展的全局性或重大问题,要及时提交医院相关会议研究解决。
四是要严格控制院内各类会议、培训、仪式等活动。切实改进会风,开短会,讲实话,力戒空话和套话,提高会议实效。医院文件、简报要言简意赅,切中主题,杜绝空洞说理。要充分利用医院网络管理和内网安排布置工作。能在网上和内网发送的文件,不发纸质文件。
五是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公务接待报批制度。一般性公务接待在医院食堂安排,不喝酒。外出考察、交流团组的接待和重要活动接待,本着务实节俭、热情周到的原则,严格控制陪同人数,严格控制接待标准。院内总结、团拜不聚餐。合理控制水、电、暖、汽油、纸张和各类医用耗材,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疗费用。
六是院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培养健康生活情趣。自觉抵制庸、懒、散、奢等不良习气。院领导不接受单位职工和群众的拜年活动,不接受单位或个人的礼品、有价证券等,不接受请托人吃请,不插手招标采购和工程建设项目。严格执行住房、公务用车等工作生活待遇规定。医护人员廉洁行医、恪守职业道德,拒收红包、药品回扣,不参加病患请吃,不收病患赠送的土特产等。
七是进一步提高执行力,全院上下要紧密团结,形成强大的活力。要严肃组织纪律,坚决治理慵懒散慢和中梗阻塞等现象,雷厉风行,提高工作的时效性,切实提高执行力。
八是严格落实规章制度。管理模式实现精细化。充分发挥带头人的引领作用,认真落实责任落到人头制,行政管理岗位也要开展岗位练兵,建立师带徒制度,并将培养成效纳入考核内容。严格禁止上班期间在电脑、手机上上网、聊天、玩游戏。杜绝在抢救病人、手术、查房期间接听、拨打与当时工作无关的电话。杜绝无事由串访办公室、闲聊。
九是规范服务流程和文明用语,进一步提高沟通技能、技巧,增进医患关系和谐。进一步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和规范化诊疗行为。杜绝医疗服务中的生、冷、硬、刺语言。创造文明、热情、温馨的服务氛围。要创建“文明服务岗”,增进医患关系和谐。
【关键词】数学知识;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主要表现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实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一、加强数学实践活动的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因此,现行教材都安排了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如在第十二册就新增加了“美丽的校园”、“节约用水”等数学实践活动。活动素材的选择符合学生生活背景,又结合前面所学知识。“美丽的校园”的活动就是通过测量学校的各建筑物,并确定比例尺,画出校园平面图。在组织这个活动前,我根据活动的内容,首先让学生明白活动的要求,接着交代了活动的空间、时间、完成任务后成果的呈现等,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勇于实践,积极创新,对于所采取的方法,鼓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学们在自行测量校园各建筑物的有关长度时,有的采用米尺,有的用卷尺直接测量,有的用绳子测量后,再用尺量绳。有的依据方砖的长宽,用数方砖块数再算数据,有的采用竹竿,有的采用步测和手测……画平面图时,根据各自纸张大小与校园实际大小的比,自主确定比例尺。有许多同学都画出了比较精确的校园平面图。通过以上活动,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找出了各自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感受到自主探索与他人合作的意义和成功的乐趣,不但促进了“比例”知识的理解,而且从中体验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小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样我们就要努力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与数学有关的事件,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入加、减、乘、除等的实际背景。从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范。如:教学“减法的简便运算”时我并没有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出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情境:月底,小明的爸爸妈妈领了工资去超市购物,超市里摆放了许许多多的商品,琳琅满目。小明的爸爸看中了一条裤子,价值188元,他身上带了312元,妈妈看中了一件皮衣,价值398元,她身边有465元。他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才能付得更快?孩子们感觉挺有意思,非常好奇,都动脑思考了起来。
又如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以往的学生对减法的性质难于理解。在形式上,明明是连续相减,为什么可以把两个减数先加起来,这种从形式到内涵的转变,学生一时难于接受。为此,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加以验证,编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题,如:妈妈身上有200元钱,哥哥向妈妈要去34元买书,我向妈妈要来25元买学具,妈妈还有多少钱?大部分同学能列出“200—34—25”的式子计算。我又换个角度问:妈妈共拿出了多少元?大家都能列出“34+25=59”,那么妈妈本来有200元,现在还有多少元?我再引导讨论:连续减去几个数,还可以怎样计算?从而得出:“200—34—25=200—(34+25)”。
这样赋予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的时代气息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唤醒了学生已经储备的知识和经验。学生是带着快乐的心情去学习的,他们对数学产生了好奇感和强烈的求知欲,亲历了数学产生的过程。
三、鼓励学生从数学角度描述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的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的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记得有一次,我的女儿储钱罐满了,一共有三百元,奶奶说要用三张一百元的整钱和她换。一开始他同意,后来看见倒出一大堆,而奶奶只给他三张,她有点不高兴了。你们能帮助她吗?我就让大家把零钱一元一元的数出来,一共有三百个一元,学生们似乎有点明白了。我继续引导大家把一百个一元的放在一起。一共有三堆一百元的,那三堆正好等于三张一百元。学生们彻底明白了一和一百的关系,都非常高兴。通过实践学生们学习得很快,知识掌握的也非常好。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知识,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四、激发学生搜集生活中数学应用事例
数学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科学领域及人们生活各个方面,其作用不可忽视。为了让教学更加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我结合学习内容,围绕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数据。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我让学生去调查我们学校各个班级的人数,然后制成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同学们分组行动,每个小组负责统计不同的班级人数,再把搜集来的数据汇总,全班共同合作,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忙得不亦乐乎。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更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自己动手操作,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收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运用意识
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运用到现实中去。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已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如: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节时,我让同学们联系实际,看看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好朋友的位置等如何来确定?孩子们一听就来劲了,赶快动手又动脑,数数想想,小手立刻就举起来了。接着我们再玩一个游戏:老师说出一个数对,你们猜猜他是谁?学生们可高兴了,纷纷举手回答。一堂课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掌握的也很快,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面对实际问题,学生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数学运用意识的重要体现。
数学课堂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学生只有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关注生活,联系实际,会让教师的教学生动、扎实,也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进程中发现更多,收获更多。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千方百计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让数学和生活在完美融合中丰富每一个学生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密切联系的世界教案】推荐阅读:
密切联系群众工作09-23
密切联系群众工作开展06-19
心得改进工作作风密切05-30
意向书与合同的联系06-09
知识产权与自主创新的联系06-29
GRE阅读与托福阅读的区别联系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