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礼县赵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甘肃省礼县赵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赵沟金矿床位于西秦岭东段多金属矿集区,是礼岷金矿带李坝金矿田内大-中型金矿床之一.本文从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概况、矿体特征以及矿床成因等对赵沟金矿床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成矿特征显示:断裂构造是该区主要的.控矿因素,在热动力作用下,矿液沿深大断裂(导矿构造)上升至地表浅部有利容矿空间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充填、交代形成金矿床,赵沟金矿床成因应属热卤水充填交代型金矿床.
作 者:王秀峰 WANG Xiu-feng 作者单位: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天水总队,甘肃,天水,741025刊 名:甘肃冶金英文刊名:GANSU METALLURGY年,卷(期):31(6)分类号:P618.51 P611关键词:赵沟金矿床 李坝 控矿因素 矿床成因 地质特征
甘肃省徽县通天坪金矿所处大地构造属南秦岭印支褶皱带北缘, 区域上位于徽县大河店—留坝县以北狭长的东西向断陷带西段。以诸多近似平行的东西向逆冲断裂及倒转迭瓦状单斜构造为特征。地层总体走向为东西向, 由南向北由老变新而倾向南, 老地层覆盖在新地层之上。区域地层有上泥盆统、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主要岩性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 在矿区西部银洞子一带下石炭统下岩组 (C1a) 地层中发育有广泛的火山凝灰岩, 这些凝灰岩中金品位较高, 形成火山凝灰岩型金矿化。根据区域资料, 西秦岭地区泥盆系、石炭系地层中金丰度值要远远大于地壳丰度值, 为区域性富金层位。区域上主要断裂为近东西向的八家湾—云屏逆冲断裂, 该断裂严格控制着区域金矿化的产出。区域上岩浆活动主要是印支期中酸性—中基性岩体 (脉) 。另据前人1∶50万航磁解释成果, 在银洞子一带有隐伏基性岩体, 埋深小于100m。
受区域大断裂控制, 该区存在一条泥盆系—石炭系矿化带, 已发现有月亮湾、沙坡子、银洞子、丁家梁、金滩子等金矿 (点) 床, 另有严坪、八家湾、金滩子汞矿化点及大河店、马家山等锑矿 (点) 床。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岩性特征
矿区出露地层简单, 为下石炭统下岩组 (C1a) 和下石炭统上岩组 (C1b) 。每个岩组都以碳酸盐岩为主, 夹有炭质页岩, 在局部地段见有少量砂岩。碳酸盐岩主要为中厚层灰岩、不纯薄层灰岩。 (C1a) 中岩性主要为不纯薄层灰岩夹炭质页岩, (C1b) 中岩性主要为厚层灰岩及炭质页岩。金矿化主要与下石炭统下岩组 (C1a) 不纯薄层灰岩及其构造角砾岩有关, 含矿岩性有较多的稀疏浸染状、星散状褐铁矿及石英、方解石等。
含矿构造上、下盘见有透镜状黑色炭质页岩, 片理化发育。从工程揭露看, 厚度在1—50m之间, 遇水软化, 层位不稳定。
2.2 构造特征
矿区构造线方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 总体呈东西向延伸。
矿区地层表现为一近东西向的倒转单斜构造, 老地层覆盖在新地层之上。岩层总体产状为160°—190°∠35°—50°。
矿区中部发育一条近东西向断裂破碎带 (F1) , 该断裂破碎带横穿矿区, 是区域性断裂, 全长大于5 Km。 该断裂宽 50— 200m, 倾向170°, 倾角30°—60 °, 早期以压扭为主, 晚期张裂为主, 在走向、倾向上呈舒缓波状的特征, 是矿区发育良好的储矿构造。Ⅰ、Ⅱ号矿体皆产于该断裂破碎带之中。
2.3 岩浆岩特征
矿区周围发育印支期的小岩体、脉岩, 如银洞子一带南侧的闪长玢岩脉及埋深100m左右的基性岩体, 五指窑西南有煌斑岩脉。沿该矿化带向东金滩子地区有石英闪长岩体, 向西在沙坡子有较大的闪长岩体。这些岩浆岩侵入体周围都有金矿 (化) 体分布, 这说明岩浆岩的侵入过程对金成矿起着重要作用, 它能够提供热源, 使金元素活化、迁移再富集, 而且为金成矿提供一定的成矿物质。所以岩浆岩侵入是该区金成矿的必需条件。
3 金矿床特征
3.1 矿床规模
通天坪金矿床为一中型金矿床。矿区范围东西长1000m, 南北宽500m, 面积0.5Km2。成图范围东西1000m, 南北1000m, 面积1.0Km2。矿体总体走向呈近东西向展布, 严格受F1断裂控制, 其产状与该断裂基本一致, 成矿期后发育一些小裂隙, 对矿体切割及破坏作用不大。该矿床在本详查区段共圈定2个金矿体, 其中Ⅰ号金矿体规模较大, 是该矿床的主矿体。
3.2 矿体特征
Ⅰ号矿体产于下石炭统下岩组 (C1a) F1构造破碎带之中, 含矿岩性为紫红色构造角砾岩, 矿化岩石为紫红色构造角砾岩, 角砾成份主要为灰岩、燧石、石英砂岩及褐铁矿块砾等, 胶结物为钙质、泥质、铁质等。矿体严格受F1断裂控制, 在空间上与该断裂展布方向一致, 矿体呈似层状, 在走向和倾向上具膨大、窄缩、分枝复合现象, 局部具弯曲变化。其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一般为160°—200°∠30°—50°, 其东较缓, 倾角30°—40°, 西部较陡, 倾角40°—60°。该矿体东起0线, 西至39线以西, 有3个中段, 23个穿脉坑道所控制, 长度550m, 坑内赋存标高最高1910m, 最低1855m, 最高品位25.77×10-6, 最低品位1.00×10-6, 平均品位4.49×10-6, 最大厚度17.78m, 最小厚度2.62m, 平均厚度7.90m。
Ⅱ号矿体亦产于下石炭统下岩组 (C1a) F1构造破碎带之中, 位于Ⅰ号矿体北部, 其矿化特征与Ⅰ号矿体相同。该矿体东起15线, 西至43线, 有2个中段11个穿脉坑道所控制。矿体长300m, 坑内赋存标高最高1880m, 最低1855m, 最大厚度9.33m, 最小厚度0.83m, 平均厚度3.55m, 最高品位8.76×10-6, 最低品位1.00×10-6, 平均2.73×10-6。
近矿围岩蚀变:主要有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及碳酸盐化等。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矿物组成
含矿岩性为紫红色构造角砾岩。金矿石中金属矿物以褐铁矿为主, 其次是黄铁矿, 极少量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贵金属矿物为自然金;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 其次是方解石, 少量长石等。矿物的相对含量见表1。
3.3.2 主要矿物嵌布特征
褐铁矿:褐铁矿粒度在0.01×0.01—0.30×0.40mm之间。在褐铁矿角砾岩中, 褐铁矿呈角砾出现, 粒度达4—7mm, 镜下观察到褐铁矿反射色为蓝灰白色, 半自形—它形粒状及胶状结构, 在褐铁矿角砾岩中呈角砾状构造, 在其它岩石中呈稀疏浸染状—星散状构造, 存在于胶结物中。
褐铁矿与金的关系密切, 在褐铁矿与脉石粒间, 褐铁矿颗粒中, 均有自然金出现, 在所见金粒中有48.08%与褐铁矿有关, 褐铁矿是主要载金矿物。
黄铁矿:黄铁矿粒度细, 约在0.005×0.005-0.10×0.10mm之间, 呈自形立方体结构, 星点状分布。
石英:石英是主要的脉石矿物, 粒度为0.10×0.10-0.80×0.90mm, 它形粒状, 在镜下呈无色透明, 一级灰干涉色。石英在各类岩石中普遍存在, 在石英与褐铁矿粒间, 石英颗粒中均有自然金存在, 在所见的金粒中, 有44.23%的金与石英有关, 仅次于褐铁矿, 石英也是主要载金矿物。
方解石:方解石粒度约为0.30×0.30-0.90×0.90mm, 自形—半自形粒状, 镜下观察无色透明, 两组菱形解理发育, 高级白干涉色。在所见金粒中, 与方解石有关的金粒占7.69%。
自然金的嵌布特征:自然金的嵌布粒度和嵌布类型见表2。自然金在矿物中呈不规则粒状嵌布, 且嵌布粒度细, 均为显微金。-0.02+0.005 mm级粒径中, 金占89.93%, -0.005+0.00125 mm级粒径中金占9.06%而小于0.00125 mm 级粒径中金仅占1.01%。
金的嵌布类型大体分两类, 分别为粒间金和包裹金, 金以粒间金为主, 约占90.94%, 包裹金较少, 约占9.06%。
自然金的外形形态:自然金的外形形态, 以浑圆状为主, 其次是角粒状、尖角粒状、线状等见表3。
3.3.3 矿石结构
矿石的结构有: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假像结构, 包含结构、胶状结构。
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矿石中黄铁矿、部分褐铁矿、方解石等矿物呈此结构。
他形粒状结构:石英、部分褐铁矿和方解石呈此结构。
假像结构:少量褐铁矿呈黄铁矿假像。
包含结构:在褐铁矿、石英、方解石中包含有黄铁矿、自然金, 形成包含结构。
胶状结构:部分褐铁矿呈胶状分布于岩石之中。
3.3.4 矿石构造
矿石构造有:角砾状构造、稀疏浸染状—星散状构造、星点状构造, 网脉状构造。
角砾状构造:在角砾岩矿石中, 燧石、砂岩、灰岩、褐铁矿等角砾被胶结物胶结而成此构造。
稀疏浸染状—星散状构造:部分褐铁矿在矿石中呈稀疏浸染状, 大部分呈星散状分布。
星点状构造:黄铁矿呈星点状分布于矿石中。
网脉状构造:少量褐铁矿呈网脉状分布于矿石之中。
3.3.5 矿石中有益组分含量及变化规律
通天坪金矿床矿石的最高品位25.77×10-6, 平均品位4.17×10-6, 最低品位1.00×10-6。
有益组份的变化特征:从主矿体到次要矿体有益组分金含量有由高变低趋势, 即在主矿体中有益组分含量相对较高, 而在次要矿体中有益组分含量相对较低。
由地表向深部, 有益组分含量一般由高变低, 但也有部分地段品位由低变高再变低。
由东向西, 有益组分含量由高变低。19号勘探线以东品位较高, 以西品位相对较低。
3.3.6 矿石有害组分含量
有害组分的含量主要为As。多元素分析结果证实, 矿石中As含量为0.07%, 含量较低, 对金矿石的选冶没有影响。
3.4 矿体围岩与蚀变
矿体的围岩主要是厚层灰岩, 不纯灰岩和炭质页岩及构造角砾岩, 金矿赋存于构造破碎带中。整个矿区热液较发育, 但蚀变类型较简单, 属中低温蚀变, 与金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等。
矿体和围岩的接触关系有两种:其一为断层接触;其二为渐变接触, 在构造破碎带内, 矿体与构造角砾岩的接触即属此类, 接触界线不清, 通过取样分析, 才能圈定矿体。
3.5 伴生元素
在矿区采45个样品送西安有色冶金地质研究所做微量元素分析研究, 可知Au与As、Sb、Bi、Hg、Cu、Pb、Zn、Ni呈正相关关系, 尤其As、Sb 、Hg、Zn与Au关系密切, 是该区找金的指示性元素, Cu、As、Hg、Pb、Zn、C等有害元素含量很低。伴生元素含量低, 达不到综合利用价值。
4 矿床成因探讨及找矿标志
4.1 成因探讨
从金矿区地质构造特征、金矿化特征及金成矿控制因素分析, 我们认为该矿区金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下石炭统下岩组的火山喷发沉积岩及不纯灰岩层自身, 也就是来自地壳深部和陆源剥蚀, 经沉积成岩形成金源层。在印支燕山运动, 岩浆侵入后期热液沿着F1区域断裂带向上迁移, 并不断从周围岩层中吸取成矿物质, 在运移中由于外界条件变化而沉淀富集。晚期的大气降水、地表流水沿大断裂带向下渗透, 吸取岩层中的有用组份, 并在向下渗滤过程不断增温逐渐变成富含金的热水温液 (热液) , 这些热液在构造破碎带中不断循环聚集, 在有利的构造环境中形成工业矿体。并经表生氧化作用、风化作用, 再一次使矿化层及围岩中金淋滤、渗透、迁移、迭加, 使早期工业矿体再富集。因此, 该金矿为中、低温热液矿床。
4.2 找矿标志
⑴地层岩性标志:下石炭统下岩组 (C1a) 不纯灰岩层及炭质页岩的顶底部。
⑵构造标志:东西向顺层大断裂带。
⑶岩浆岩标志:各种岩脉发育地段, 特别是断裂带附近岩脉分布区。
⑷围岩蚀变标志:红色蚀变带 (褐铁矿化带) 、白色蚀变带 (方解石、硅化) 。
⑸地化标志:尤其是Au、Hg、Sb综合晕圈的浓集中心是金的有利地段。
⑹伴生元素特征:该区As、Sb、Hg、Zn与Au吻合十分良好也是找Au的标志之一。
5 结论
根据矿体产出地质特征, 认为该金矿为构造角砾蚀变岩型金矿; 根据成矿作用认为该金矿为中、低温热液矿床。
地层岩性及火山喷发、断裂构造、岩浆岩作用三位一体控制着金的富集与成矿, 特别是八家湾—五指窑—云屏区域断裂带 (F1) 破碎带是该区金成矿的关键条件。
摘要:从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区地质特征入手, 阐明了金矿床的矿体规模、空间位置及展布特征、矿石的矿物成份、结构、构造、有用矿物的含量、粒度、粒径、形态及嵌布方式;矿石有益、有害组份含量及赋存状态和伴生元素特征, 初步探讨了金矿成因, 提出了金的成矿模式, 指出了通天坪金矿床的找矿标志。
关键词:矿床,地质特征,成因,甘肃,徽县
参考文献
[1]邹光富, 毛英.中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J].地球科学进展, 2004 (S1) .
关键词:阳山金矿;地质特征; 找矿标志
一、金矿形成地质背景
阳山金矿正处川北陇南交界地,位于川陕甘交界的“金三角”地带,在二十世纪末被武警黄金部队发现,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发展到现在已勘测到的金矿总量达三百多吨,是国内发现的最大金矿。控制阳山金矿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包括了构造、岩浆等。最初,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洋盆俯冲作用使得扬子板块北缘产生扩张作用从而形成最初的盆地,接下来便在盆地中心沉积了含矿性好的浊积岩以及热水沉积岩,发展至泥盆纪晚期,该裂陷盆地进一步伸展扩张,并伴随细碎屑岩系和碳酸盐岩的不断沉积从而在盆地的中心形成了早期的较为成熟的洋盆。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发现在阳山金矿所在的区域内,岩浆侵入作为另一个控矿因素来说其活动并不是非常强烈,岩浆岩的出露规模较少,在对各个矿段进行分析后发现仅有部分中酸性侵入岩脉和小岩株出露。
二、阳山金矿床地质特征
对阳山金矿床进行地质特征的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即地层、构造、岩浆活动等方面。
(1)地层
首先,从地层来说,出露的地层包括了中上元古界的碧口群、泥盆系三河口群地层以及第四系地层等。其中泥盆系地层盆出露最多。对阳山金矿带分析发现,矿体的主要岩性分布在泥盆系的三河群口中,因此该地层是构成该矿区的主要地层。接下来对具体的地层进行分析:首先对最古老的碧口群分析,从位置分布上来看主要在阳山矿区的南部,碧口群里涵盖的岩系主要是勉略带沉积下来的多种岩系的混合,包括了碳酸盐岩、硅质岩、片岩等。由于岩石在地球演变的过程中其含金量会随着地层的变老而增高,因此作为形成阳山金矿最古老的地层,碧口群地层的含金量丰度是较高的。在矿区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泥盆系覆盖于碧口群上面,从位置分布上来看处于玛曲-文县断裂带的南北两侧及以东的地区,泥盆系三河口群为阳山金矿的主要容矿区域,通过对该区域进行详细的研究,将该区分为六个岩性段,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岩性段,阳山金矿带内的矿体主要产于其中的第三岩性段。第三岩性段地层处在阳山金矿带的中部区域,主要岩性为砂质千枚岩及绢云母千枚岩。最后对处于矿区中北部地区的第四系地层进行分析,第四系地层主要由地表的大面积黄土和沉积物组成,这些沉积物包括了灰岩、砂岩、千枚岩以及粘土,厚度一般在1到50米之间,最高甚至可达一百多米。
(2)构造
控制阳山金矿带的主体矿区的构造为文县弧形构造,包括了褶皱和断裂。阳山金矿带的最大褶皱位于金子山复向斜,处于阳山矿区的南部,该区域主要室友泥盆系地层组成的。而断裂的整体呈现出一种弧形构造,矿区中的断裂带包括了三种走向,分别是南北向、北东东向以及北西西向。其中分布最为广泛的为北东东向断裂带,东西向长达数百里,南北向宽度也有一公里,阳山金矿带中的许多矿脉也都是由该断裂带中发育形成的,可以说,该断裂带中包含了近一半以上矿体区域,因此北东东向断裂带是该矿区的主要含矿断裂带。另外,对于该断裂带而言,其主干部分位于北部该构造带为主干断裂带北界断裂【1】。
另外两条断裂带,北西西向断裂带在整个矿区分布较为普遍,并且在该断裂带复背斜的南北两策分别分别形成了北西西向和北东东向的两个断裂带分支,两组分支在多处形成交汇的断裂带,并能在该处形成厚大的矿体。而南北向的断裂带分布规模较小,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后期的张性断裂,在该断裂带内形成的矿体多为局部性的。
(3)岩浆活动
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岩浆活动对阳山金矿带的形成的控制作用不是非常强烈,通过对出露的岩石进行分析发现在矿区内出露的小规模的多为酸性脉岩,其中斜长花岗斑岩脉为主要的构成部分,另外还包括少部分英云斑岩脉和花岗细晶岩脉等。除此之外,经研究还发现整个岩层的走向与该矿区内的构造线走向一致。
三、阳山金矿带找矿标志
3.1 矿体特征
按金矿带的走向将该矿区分为以下六个矿段:张家山矿段、阳山矿段、高楼山矿段、安坝矿段、葛条湾矿段和泥山矿段。其中张家山矿段长约6Km,宽约3Km,初步推断为破碎蚀变带引起,通过一些的探测已在该矿段发现4条矿脉。阳山矿段处于整个矿区的东部地区,长宽均可达三千多米,通过对该矿段进行详细的勘测工作,目前已在该矿段发现了23 条矿脉。高楼山矿段位于阳山矿段西边,长宽约为4千米,由于该处存在断裂带交汇处,因此该矿段内的成矿条件较好,目前一发现15条矿脉。安坝矿段位于矿带中部,目前已发现矿脉45条,因此该矿段发现的金矿含量在目前发现的金矿总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葛条湾矿段处在阳山金矿带的西部地区,发现的矿脉已有11条。最后一个泥山矿段处在阳山矿段的西边,其发现时间较前几个矿段晚,但至今也已经发现了8条矿脉。
3.2 找矿标志
结合上文对整个矿区地质特征和矿体特征的分析,接下来对如何设置找矿标志进行具体的分析。
(1)通过上文对地层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将地层及岩性特征作为找矿标志是非常实用的。泥盆系三河口群中所含岩系为本矿带的赋矿层位,可以作为重要的找矿标志。
(2)从形成金矿带的构造因素来看,断裂控制可以控制矿体的空间分布情况,而断层以及某些断层带的叠加可以控制金矿的产量,因此断裂带、褶皱处以及某些交汇处都可以作为找矿的重要标志。
(3)从岩浆活动来看,矿体的产生多位于脉岩上下盘或者由于脉岩本身矿化而成为矿体,金矿化与区内斜长花岗斑岩脉关系极为密切,因此,蚀变斜长花岗斑岩脉可以作为本矿区的直接找矿标志【2】。
四、总结
通过对阳山金矿矿区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将明显的特征提取出来作为重要的找矿标志,这样既能为以后的找矿工作提供便利,同时还能节省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参考文献
[1] 吴世龙.甘肃阳山超大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2] 孙宗席.甘肃文县阳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J],黄金地质,2014.
作者简介:卓玲,籍贯:四川犍为,学校:成都理工大学地球化学系。
争光金矿床产于中奥陶统多宝山组中性火山岩和燕山期中酸性侵入体中,赋存于NWW、NNW向断裂构造带内,矿体呈脉状,具有膨缩和尖灭再现特点.中奥陶统多宝山组中性火山岩地层为金矿之矿源层,燕山期中酸性侵入体岩浆作用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热源,构造作用对含金热液的流动与迁移提供了通道.该金矿矿床成因为热液-构造蚀变岩型.
作 者:赵广江 候玉树 程富强 ZHAO Guang-jiang HUO Yu-shu CENG Fu-qiang 作者单位:赵广江,候玉树,ZHAO Guang-jiang,HUO Yu-shu(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矿产勘查开发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程富强,CENG Fu-qiang(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矿产勘查开发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带东南缘与松辽坳陷接壤部位, 嫩江深大断裂北西侧, 龙江隆起带的西南边缘。在成矿带中的位置位于近东西向的东乌旗矿带、西乌旗矿带和北东向的大兴安岭东坡成矿带的交汇处, 成矿条件有利。
地层出露主要有上古生界及中生界, 其中中生界陆相火山岩及沉积岩地层在本区大面积分布。岩性主要有上古生界下二迭统大石寨组中酸性变质火山岩夹大理岩、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 哲斯组酸性火山岩及砂板岩、大理岩;中生界下白垩统龙江组中基性火山熔岩、碎屑熔岩及凝灰岩, 光华组酸性火山岩夹沉积碎屑岩等。本区岩浆活动具多旋回特点, 可划分为海西晚期、燕山早期、燕山晚期三期。海西晚期花岗岩类大面积分布, 中生代陆相火山-岩浆作用极为强烈, 浅成、超浅成中酸性侵入体多见, 它们对内生矿床的形成至关重要。该区构造线方向为NE及NNE向, 主要为断裂构造。西部有NE向好斯台-乌兰浩特深大断裂通过。二龙金矿床处于该断裂的东侧, 构造、岩浆岩活动和矿化、蚀变均受此深断裂的影响。南部3公里有罕达罕河谷的近EW向断裂, 与NW向张扭性断裂交叉组成格状构造格式。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有上古生界及中生界。岩性为上古生界下二迭统大石寨组中酸性变质火山岩夹大理岩、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下二迭统哲斯组白色大理岩;中生界下白垩统光华组酸性火山岩夹沉积碎屑岩。
2.2 岩浆岩
火山岩:包括晚古生代的中酸性火山岩即大石寨组的安山岩、流纹岩和中生代白垩纪的酸性火山岩即光华组的流纹岩类。
侵入岩:可分为两期, 即海西晚期和燕山晚期。海西晚期侵入岩, 仅见到斜长花岗岩 (γо43-2) 和花岗岩 (γ43-2) , 在测区内大面积出露, 呈岩基状产出。燕山晚期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主要为花岗岩 (γ53-2) 、白岗质花岗岩 (хγ53) 、闪长岩 (δ53) 、闪长玢岩 (δμ53) 、石英钠长斑岩 (φо53) 、伟晶花岗岩 (γρ53) 等。其中与金矿化关系较密切的主要为花岗岩, 侵入于海西晚期中粗粒斜长花岗岩中, 呈岩株状产出。
2.3 构造
中生代由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 导致区域内发生大规模剪切作用, 断裂构造发育, 韧性剪切带特征明显。断裂构造, 继承性活动很明显, 主要构造线方向均为NE50-60°。倾向有NW和SE两组, 后者较发育。前者倾角一般60-80°, 后者倾角一般40-60°。主要表现为破碎带和裂隙, 按形成先后可分为成矿前和成矿后构造。
成矿前构造:从矿化赋存构造位置可知, 主要控矿构造为倾向145-170°、倾角50-65°的构造裂隙或节理密集带。倾向北西的构造裂隙为次要控矿构造, 可能与其倾角较陡有关。主要控矿构造多被石英脉所充填。成矿期后构造:一般规模不大, 对成矿基本没有破坏作用。
3 矿化特征
该区蚀变矿化带规模大、蚀变强, 岩石片理化发育, 目前已圈出11条金矿体。
3.1 韧性剪切带与矿化的关系
中生代末由于区域动力变质作用, 对海西晚期斜长花岗岩和燕山晚期花岗岩造成局部不同程度的动力变质。岩石的结构和构造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花岗结构变为碎裂花岗结构、糜棱结构, 片状、片麻状构造。岩石片理化、糜棱岩化发育, 形成NE向沿二龙东山-三道沟分布的韧性剪切带。韧性剪切带与铁、金等矿化关系密切, 在岩石片理化发育, 糜棱岩化较强地段, 见大量磁铁矿, 并有旧采坑遗迹。金矿体多产于海西晚期斜长花岗岩和燕山晚期花岗岩的韧性剪切带中。
3.2 石英脉与矿化的关系
矿化带内石英脉发育, 大部分出露于NE50-60°的构造裂隙中, 倾向SE, 倾角多为40-70°。石英脉产于斜长花岗岩和花岗岩中, 其次是斜长花岗岩或花岗岩与闪长玢岩的接触部位。石英脉与金矿化有密切联系, 含矿石英脉沿走向、倾向品位变化均很大, 沿走向常有分支、复合、膨胀、收缩、尖灭再现等现象。
3.3 围岩蚀变与矿化的关系
岩石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高岭土化、伊利石水白云母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钾化等。以石英脉周围的岩石蚀变最强, 分布于斜长花岗岩、花岗岩及闪长岩类岩石中。上述蚀变类型常单独出现, 只有绢云母化-硅化蚀变组合在矿化较好地段出现。近矿围岩蚀变分带除受构造控制外, 还受岩性控制。
3.4 矿体特征。
二龙东山矿化带共圈出11条矿体, 矿体走向与构造线方向一致, 严格受裂隙、韧性剪切带的控制。走向NE, 50-75°, 倾向SE, 倾角一般为46-79°。
3.5 矿化特征。
蚀变较强及片理化较为发育的斜长花岗岩和花岗岩中矿化较好, 矿物成分较简单, 主要为黄铁矿, 其次有少量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金主要以自然金形式产出, 多为粒状, 少数细脉状。
4 成因类型探讨
4.1 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时代推测。
根据矿体为热液型矿化, 且与燕山晚期侵入体紧密相关, 推测成矿物质 (不包括水) 主要来自深部即下地壳或上地幔, 成矿时代应为燕山晚期。
4.2 控矿因素。
本区处于嫩江深大断裂北西侧, 北东向大兴安岭成矿带 (中生代火山岩带) 与东西向东乌旗成矿带及西乌旗成矿带的交汇部位, 这一大地构造位置控制着龙江一带燕山晚期侵入体以及诸多矿点的分布。区内燕山晚期火山作用期, 北东向断裂控制着燕山晚期侵入体的分布, 因此侵入体呈大致北东向排列, 而次级北东的断裂和韧性剪切带则控制着蚀变体与矿体的分布, 因而蚀变体与矿体多呈北东走向。该区燕山晚期中酸性侵入体的存在是找矿的前提。金矿化与硅化有关, 蚀变较强, 则矿化较好、品位较富, 蚀变体较大, 则矿体规模较大。
4.3 矿化成因类型及找矿标志
根据前述, 金矿化与围岩蚀变类型有关, 以交代型石英脉 (强硅化带) 、硅化-绢云母化较强地段含金最好, 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次之, 弱绢云母化含金微量。同时与成矿关系较为密切的斜长花岗岩和花岗岩具韧性剪切带特征, 区内石英脉及矿体规模均较小且不连续, 形态为脉状或透镜体状, 与剪切带产状一致, 说明与韧性剪切带有关。剪切带及交代型石英脉、硅化-绢云母化是金富集的标志。因此, 该区成矿类型应为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蚀变岩型脉状金矿床。
金的直接找矿标志有花岗岩类中具片理化或糜棱岩化即韧性剪切带特征的部位, 蚀变为强硅化或硅化-绢云母化的岩石。
摘要:二龙金矿位于二龙沙金矿床上游, 发现金矿体11条。本文根据矿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化与韧性剪切带、矿化与石英脉、矿化与围岩蚀变的关系等方面研究, 分析了控矿因素, 探讨了矿床成因类型, 确认了找矿标志。
矿区位于华北板块西南缘的龙首山古裂谷带中, 裂谷带总体走向呈NW-SE向, 地层区划属阿拉善南缘地层区冷龙岭地层分区。 矿区位地处华北板块中祁连褶皱系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 南台子向斜中部, 如图1 所示。
勘查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奥陶系、白垩系、第四系。 其中上奥陶统南石门子组 (O3n) 为主要含矿层位。 (如图2 所示) 矿区内岩浆活动较弱, 岩浆岩不太发育, 主要为加里东晚期中酸性侵入岩和脉岩。出露测区中部, 面积很小, 呈小岩株产出。 岩性主要有花岗闪长岩 (γδ33a) 和脉岩。 脉岩主要为:石英脉 (g) 、方解石脉 (χ) 、辉绿岩脉 (βμ) 等。 多产于区域大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近旁处, 并与成矿有着较密切的关系, 为成矿提供了热源。
2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研究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上奥陶统南石门子组, 主要分布于测区中部, 为一套浅海相沉积的碎屑岩建造。 岩性为变安山玄武岩、蚀变安山凝灰岩、变英安凝灰岩、变质砂岩、变砂砾岩等, 金矿 (化) 主要赋存于变安山玄武岩及蚀变安山凝灰岩中。
研究区位于祁连褶皱系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的北缘, 南台子向斜中部, 在南台子向斜北翼局部地段的南石门子组的火山岩中发育少量金矿化。 区内主要发育三组断裂, 分别为北西向走向逆断层、北北西向逆断层及北东向平推断层。 其中北西向逆断层为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 其为三条平行的逆断层组成, 金矿多分布于破碎带内部或其边缘的火山岩中。
区内岩浆活动较弱, 岩浆岩不太发育, 主要为加里东晚期中酸性侵入岩和脉岩。 出露测区中部, 面积很小, 呈小岩株产出。 岩性主要有花岗闪长岩 (γδ33a) 和脉岩。 脉岩主要为:石英脉 (g) 、方解石脉 (χ) 、辉绿岩脉 (βμ) 等。 多产于区域大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近旁处, 并与成矿有着较密切的关系, 为成矿提供了热源。 有的脉岩形成了富海金泽金矿体。
区内岩层普遍受到区域浅变质作用的改造。 在构造发育地段有动力变质作用, 近矿围岩比较破碎, 蚀变强烈, 主要有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硅化、碳酸岩化、黄铁矿化、毒砂矿化、褐铁矿化、黄钾铁钒化等。 金矿化与硅化、毒砂矿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黄钾铁钒化关系密切相关。 沿断裂破碎蚀变带和岩石节理裂隙多有石英脉和石英网细脉充填, 且多为含金石英脉。 总之, 通过对矿区各类蚀变作用的研究发现: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岩化多系成岩及次生作用的产物, 与金的成矿无明显关, 而黄铁矿化、硅化、毒砂矿化、褐铁矿化、黄钾铁钒化多呈细脉—浸染状, 沿围岩节理、裂隙产出, 是成矿期的同源产物, 与金的关系十分密切, 且为金的主要载体。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矿区内共圈定12 条矿体, 属小型矿床。 矿体产状较陡, 规模中等, 形态较简单, 厚度、品位变化比较稳定, 属“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体, 无其它伴生矿产。 矿体长度为50~100m, 厚度较小, 为0.95~3.19m, 金平均品位为 (1.67-5.41) ×10-6。 矿体走向以近东西向为主, 北东向次之。 矿体顶底板围岩为安山玄武岩、安山凝灰岩。 矿体特征见表1。
3.2 矿石特征
3.2.1 矿石类型
在临泽县富海金泽金矿的自然矿石类型中, 主要以碎裂蚀变岩型为主, 石英脉型次之, 以及蚀变辉绿脉岩型三种。
碎裂蚀变岩型矿石:矿石中金属硫化物主要为黄铁矿和少量毒砂及微量的辉锑矿。 氧化物主要为褐铁矿, 次为黄钾铁矾;脉石矿物为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矿石光谱分析结果及矿石多元素、铁物相、碳物相、砷物相分析可知, 本类矿石化学组分是以Si O2、TFe、Al2O3为主, K2O、Mg O次之。 从铁及砷的物相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矿石按一般金属矿产氧化率的划分属氧化矿石, 说明氧化程度较深。 该类型矿石分布于整个矿区中, 以Au1、Au2、Au3、Au5、Au7、Au10、Au11 矿体矿石为代表。金品位一般为1.82~4.66×10-6。
蚀变脉岩型矿石:矿石矿物成分较单一, 金属矿物主要有褐铁矿、黄钾铁钒、黄铁矿, 少量及微量矿物有毒砂、赤铁矿、雄黄、孔雀石、兰铜矿等, 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辉石、云母类等。 化学组分以Si O2和铁镁矿物为主。矿石岩性为蚀变辉绿岩脉, 以Au6、Au9 矿体矿石为代表。 金品位一般为1.36 ~3.45×10-6。
石英脉型金矿石: 该矿石为产于破碎蚀变带中的含金石英脉, 化学成分以Si O2、TFe为主, Ai2O3、Ca O次之。 以Au4、Au12 矿体矿石为代表。 金品位一般为1.24~10.40×10-6。
3.2.2 矿石的矿物组分
临泽县富海金泽金矿根据肉眼观察, 地表所见矿石均为氧化矿石, 深度已达20~30m左右, 深部见有少量黄铁矿, 属半氧化矿石, 深度在30m以下。 矿石中金属硫化物主要为黄铁矿和少量毒砂及微量的辉锑矿。 氧化物主要为褐铁矿, 次为黄钾铁矾;脉石矿物为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金属矿物主要有褐铁矿、黄钾铁钒、黄铁矿, 少量及微量矿物有毒砂、赤铁矿、雄黄、孔雀石、兰铜矿等, 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辉石、云母类等。
3.2.3 主要矿物嵌布特征
蚀变脉岩型矿石金的嵌布特征金在矿石中以裂隙金为主要嵌布状态, 其次为粒间金和包裹金, 因而此类矿石的浸出率一般大于70%, 且浸出时间较短。 石英脉型金矿石金的嵌布特征金在矿石中呈裂隙金、粒状包裹金 (被石英包裹) 和以晶粒状金镶嵌于毒砂晶体中。 此类矿石的浸出率较高, 达90%以上。
3.3 矿化蚀变特征
矿区内岩层普遍受到区域浅变质作用的改造, 形成变砂岩, 变粉砂岩, 变砂砾岩, 结晶灰岩及变安山玄武岩, 变安山岩, 变安山凝灰岩, 变英安凝灰岩等。 变质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岩石结构、构造的改变, 以及一些低级变质矿物的形成, 如砂岩具变余砂状结构, 变余晶屑结构。 灰岩重结晶形成结晶灰岩等。在构造发育地段有动力变质作用, 近矿围岩比较破碎, 蚀变强烈, 主要有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硅化、碳酸岩化、黄铁矿化、毒砂矿化、褐铁矿化、黄钾铁钒化等。 金矿化与硅化、毒砂矿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黄钾铁钒化关系密切相关。 沿断裂破碎蚀变带和岩石节理裂隙多有石英脉和石英网细脉充填, 且多为含金石英脉。 总之, 通过对矿区各类蚀变作用的研究发现: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岩化多系成岩及次生作用的产物, 与金的成矿无明显关, 而黄铁矿化、硅化、毒砂矿化、褐铁矿化、黄钾铁钒化多呈细脉—浸染状, 沿围岩节理、裂隙产出, 是成矿期的同源产物, 与金的关系十分密切, 且为金的主要载体如图3 所示。
3.4 矿石的结构构造
1) 碎裂蚀变岩型矿石:矿石结构本类型矿石具自形晶结构、半自形~他形晶结构、显微细粒~显微微细粒结构、包含结构、不等粒结构、变余砂状结构、压碎结构、交代假象结构、碎裂结构等, 以前六种结构常见, 其余次之。 矿石构造为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等。
2) 蚀变脉岩型矿石:矿石结构构造主要为微 (细) 晶结构、碎裂结构、斑状结构, 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
3) 石英脉型金矿石: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晶、它形晶粒状结构, 交代-残余结构, 粒状变晶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等。
4 控矿因素分析
矿区在古元古代处于华北陆块区、阿拉善陆块西南边缘, 软流圈异常导致上地幔熔融并形成陆缘裂谷, 富含矿质的熔浆沿裂谷内深渊上升, 期间地壳组分的混入, 使熔浆发生不混溶作用, 岩浆继续上升, 到达中、上地壳低温富氧空间后, 进一步分异、分离, 最后在断裂构造的控制下, 最终交代、贯入充填成岩、成矿。
4.1 地层岩性的控矿作用
金矿化主要赋存与上奥陶统南石门子组的浅海相碎屑岩中, 赋矿岩性为变安山玄武岩及蚀变安山凝灰岩。在该套地层的碎屑岩中未见矿化现象。因此该区的地层岩性及火山喷发是形成金矿化的基本条件。
4.2 断裂构造的控矿作用
区内金矿体的分布严格受北西向逆断层的控制, 总体均分布于断层带内部及其附近的火山岩中, 北东向断裂形成晚于北西向断裂, 对矿体的分布形成了一定的破坏, 使矿体发生转向或尖灭。
4.3 岩浆活动的控矿作用
区内岩浆活动较弱, 岩浆岩多呈小岩枝、岩脉发育, 但其多分布于区域断裂及次级断裂附近, 为矿化提供了热源, 部分形成了矿体。 因此岩浆活动对矿体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5 找矿标志
1) 上奥陶统南石门子组出露的火山岩为区内形成金矿化及赋矿层位。
2) 该区位于祁连褶皱系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的北缘, 南台子向斜中部-梨园小口子单斜上, 金矿赋存此处上奥陶统火山岩中。 区内构造发育, 由三组平行压扭型断裂构造对成矿具有绝对性的作用。
3) 金属硫化物石英脉、硅质细脉、金属硫化物石英方解石细脉密集发育区是找金的重要标志。
4) 褪色蚀变:褐铁矿化、黄铁矿化, 少量及微量矿物有毒砂、赤铁矿、雄黄、孔雀石、兰铜矿等是找金的重要标志。
6 找矿前景分析
临泽富海金泽金矿主要产于区内上奥陶统南石门子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地层中, 成矿受地层、岩性控制。 其次, 受区内北西向断裂构造的次级裂隙构造和火山岩的节理裂隙构造所控制。 同时, 矿质热液与区内的加里东晚期花岗闪长岩体有关。 其岩体呈小岩株产出。 为构造蚀变岩型矿床。 沿富海金泽金矿成矿带在该矿区东西两侧的上奥陶统南石门子组凝灰质砂岩中亦找到类似的金矿, 如:东侧的狼窝沟金矿点和西侧的老虎沟金矿等。 该成矿带多被下白垩统新民堡群地层所覆盖, 上奥陶统南石门子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零星出露, 沿该成矿带还有可能寻找类似富海金泽金矿的小型金矿点, 开发这些金矿点。
参考文献
[1]陈悦丰, 刘勇.甘肃省临泽县富海金泽多金属矿普查报告[R].2007.
[2]张新虎, 汤中立, 刘建宏.甘肃省矿床成矿系列研究[J].甘肃地质, 2007.
[3]张新虎, 刘建宏.甘肃省区域成矿及找矿[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3.
[4]张新虎, 刘建宏, 徐家乐, 等.再论甘肃板块构造[J].甘肃地质学报, 2005, 14⑵:1-9.
[5]杨森楠, 杨巍然.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M].地质出版社, 1990.
[6]张新虎, 汤中立, 刘建宏, 等.甘肃省矿床成矿系列研究[J].甘肃地质, 2009, 16 (4) :1-15.
[7]刘建宏.甘肃西秦岭区域成矿模麽模式[J].甘肃地质, 2006⑵.
关键词:成因讨论,矿体特征,3340锰矿床,瓜州县,甘肃省
众所周知, 我国的锰矿资源主要集中于东南两江地区、湖南等地, 资源分布不均匀。在锰矿相对贫乏的西北地区寻找锰矿资源, 既有利于打破这种局面更能发展经济, 3340锰矿床位于甘肃省瓜州县柳园镇附近, 是新近发现的重要的锰矿床, 该矿位于玉石山锰矿南部。该矿大地构造位于塔里木板块北山古生带褶皱带, 花牛山断裂以南。笔者对3340锰矿的矿床及矿体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介绍, 并且对该矿的矿床成因做简要的讨论。
1 矿区地质概况
矿区的大地构造位置为北山褶皱带玉石山—通畅口隆起北缘, 玉石山向斜的南翼, 区域上构造运动复杂, 岩浆活动强烈频繁。各构造运动区沉积厚度较大, 岩浆岩分布相对较少。区域上成矿作用与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图1所示。
区内地层区划隶属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 中天山—北山地层分区, 马鬃山地层小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上元古界震旦系洗肠井群上组 (Zx2) 块状、薄层状灰质白云岩、硅化白云质灰岩、条带状结晶灰岩、大理岩夹灰质板岩、泥质板岩, 沿走向相变为泥质板岩、变质细砂岩及含砾泥钙质板岩等和第四系全新统。洗肠井群是主要的含矿岩层和围岩。
区内构造较为简单, 褶皱以层间褶皱为主, 只有一个向斜呈东西向分布, 南翼倾角65°~80°, 北翼倾角70°, 矿化体分布于南翼。在矿区内, 沿矿体走向发育一条隐伏断裂, 应属于花牛山—大泉断裂带。
区内加里东期、华力西期侵入岩均有出露。岩体多呈脉状侵入于上元古界震旦系洗肠井群上组中, 主要的侵入岩有加里东期辉绿岩和闪长玢岩, 华力西晚期花岗岩, 以及多呈东西走向展布的辉绿岩脉、石英闪长岩脉、花岗岩脉及石英脉。岩浆和构造活动是矿床形成和改造的重要原因。
2 矿床地质特征
矿化带沿岩层走向分布, 矿化主要分布在矿区的南部, 矿化带走向约为70°, 南北宽约0.7km, 走向上断续长度约4.8km, 如图2所示。通过工程控制及化学分析, 结合野外地质填图等资料, 共圈出矿体7个, 矿化体5个。
2.1 矿体特征
矿体呈脉状、层状、似层状沿灰岩和板岩接触带及裂隙分布, 矿体多表现为断续出露。矿 (化) 体倾角65°~85°, 部分地段呈直立状产出, 走向70°~80°。矿体多呈似层状、层状及透镜状等, 矿石品位8.17%~45.97%, 总厚度达12m, 主要为含锰灰岩及锰方解石, 具破碎带, 破碎带中矿化较好, 主要含矿岩性为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及少量的大理岩、板岩等, 见表1。
以6号为代表的矿体是矿区的主矿体, 如图3所示, 矿体长约322m, 走向85°, 倾向300°~10°, 倾角70°~90°;矿体厚度0.7~7.1m, 平均厚度5.7m;品位9.60%~45.97%, 平均品位32.12%;控制深度84m。矿体中部出露于地表, 东西两端均为隐伏矿体。矿体呈透镜状产出, 局部见分叉、复合及膨大。矿体顶板围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 底板围岩为泥质板岩等。矿体中矿石多呈角砾状、晶洞状、块状、肾状及团块状等。
2.2 矿石特征
2.2.1 矿石矿物
锰矿体的矿石矿物主要有软锰矿、磷锰矿、水锰矿及赤褐铁矿等, 矿石矿物在矿石中的含量约在10%~50%之间。主要脉石矿物以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为主, 其次为石英 (脉) 等, 脉石矿物含量约在50%~90%之间。
2.2.2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的结构主要有碎裂结构、显微—细粒粒状镶嵌变晶结构、它形晶粒状—微隐晶质结构。矿石的构造主要有角砾状构造、星散浸染状构造、脉状—细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葡萄状构造、鲕状及肾状构造等。
2.2.3 矿石化学成分
不同矿体、不同类型的矿石, 其所含的化学元素含量不尽相同, 通过对矿区1号、2号及6号矿体的化学样以及组合样分析, 见表2、3, 得到矿石中wMn平均为23.17%, wTFe=1.56~6.52, 矿石工业类型为铁锰矿石, 铁含量低-中等, 有害组分P的含量在0.173%~0.507%, 磷总量为0.2%, 符合≤0.2%的指标;SiO2含量在6.06%~36.53%, 部分不符合SiO2≤25 %的指标。矿石中有用组分Ni、Zn、Co达到了工业品位要求, 分别为0.15%、1.77%、0.028%, 可以作为伴生金属矿看待。有益元素的存在大大提高了矿石的价值和品质。
3 矿床成因类型讨论
一般认为, 氧化锰矿中Ni、Zn、Co的来源与火山岩或热液矿床有关[1,2]。本矿床中, 伴生在锰矿中的镍、锌、钴均已达到工业品位, 可供开采利用, 这说明本区锰矿的富集与形成可能与热液和岩浆活动有关。本区华力西期, 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 形成了一些断裂构造和侵入岩, 在区内出现大量的石英脉、闪长岩脉、闪长玢岩、花岗岩等侵入岩体, 说明该区出现过岩浆热液活动, 而在矿区见到了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黄钾铁矾化及碳酸盐化等围岩蚀变, 这更进一步证明了矿区发生过岩浆热液活动。沿矿体走向发育的隐伏断裂也为热液活动提供了通道和成矿的构造条件。经光谱样结果统计显示, 在各时代的不同地质体中, Mn、Co、Ni、Cu均低于克拉克值, Pb、Zn略高, 见表4, 特别是Mn的浓集系数小于1, 但在矿体中Mn却相当高, 说明锰矿形成及矿物质来源与地层关系不大。通过以上各种证据, 笔者认为3340锰矿床的矿物质富集受热液控制, 而与地层关系不大。
3340锰矿床的矿体和地质特征均反映出该矿具有淋积型锰矿的特征, 所谓淋积型锰矿是由原生碳酸锰或硅酸锰经氧化、淋滤、搬运、沉淀、富集形成。矿体形态多呈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脉状、网脉状等, 明显受含锰岩系和构造裂隙的控制。在华力西期, 本区处于潮湿、炎热的气候区, 这有利于锰的迁移、富集和成矿, 而华力西期的断裂活动为淋积作用的发生提供了通道、赋矿场所等构造条件。虽然, 目前对于该矿是否是真正的淋积型锰矿, 有待进一步验证, 但笔者认为, 该矿早期通过热液活动形成矿床, 而后由于环境因素而成为淋积型锰矿。
4 结论
1) 3340锰矿床矿石主要为碳酸锰, 其有用元素除锰之外还有镍、锌、钴, 自然类型为碳酸锰矿石, 工业类型为含铁锰矿石, 矿床类型为小型锰及多金属矿床。
2) 3340锰矿床的矿物质富集受热液控制, 而与地层无关。
3) 该矿早期通过热液活动形成矿床, 而后由于环境因素而成为淋积型锰矿。
参考文献
[1]郎银生, 李建成, 邓晓东, 等.广西钦州—防城地区次生氧化锰矿床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及矿床成因意义[J].矿床地质, 2007, 20 (26) :527-540.
【甘肃省礼县赵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推荐阅读:
甘肃省06-24
甘肃省情况12-14
甘肃省农村住房情况01-23
甘肃省燃气管理条例07-14
中华医学会甘肃省分会09-28
甘肃省领导干部大会09-30
甘肃省设施农业发展02-07
甘肃省嘉峪关文化02-20
甘肃省中考体育考试方案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