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审计调查问卷(精选8篇)
各位学生及家长,本调查问卷只用于调查了解中小学生家庭状况、上学方式及成本,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生活状况,不作其他用途,请据实填写,并对学校布局调整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请给予积极配合,谢谢!
巨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走访调查问卷
(被走访学生家长填写)
学生家长:(签名/手印)
学生姓名:性别:年龄:年级:住址:县/镇
一、基本情况
1、学生类型(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一种):。A走读—步行B走读—乘坐校车
C走读—自发拼车或包车D校内寄宿
E学生无陪护校外租房F家长陪读G辍学
2、学校名称:。
3、学校类型(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一种):。A县城所在地小学B镇政府所在地小学
C乡政府所在地小学D其他农村小学
E农村教学点F县城所在地初中
G镇政府所在地初中H乡政府所在地初中I其他农村初中
4、家长电话:。
5、学生家长子女数,其中:就读小学子女数,就读初中子女数。
6、家庭年纯收入(元)。
7、学校与住所的距离(华里)。
二、学生上学方式及成本(请按学生类型对应填写)
(一)走读学生
1、学生上学方式(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一种)A家长接送B自行徒步C个人骑车D乘坐校车E乘公共交通工具F乘坐家长包租车辆G其他
2、单程上学耗时(小时)
3、学生每年交通费用(元)。
4、年交通费用和学校撤并前比较增加额。
5、对现在的上学距离是否满意(是或否)。注:学生上学方式为乘坐校车的填写下列6-8题,乘坐家长包租车辆的填下列7-8问题,其他上学方式的不填6-8题。
6、对校车安全和运营状况是否满意
7、乘坐车辆座位数(个)。
8、乘坐车辆实际搭载学生数(人)
(二)寄宿学生(学生类型为:校内寄宿或、学生无陪护校外租房、家长陪读的学生填写)
1、每年住宿费(元)。(不含财政补助金额)
2、每年伙食等生活费(元)。(不含财政补助金额)
3、(填:享受或未享受)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享受的2011年收到补助元。
4、生活费较学校撤并前增加额(元)
5、对住宿、伙食条件是否满意(是或否)
6、家长是否陪读(是或否),陪读的家长每年费用(元)
(三)辍学最主要原因(请简述原因)。
三、家长对学校布局的意见建议1、2006-2011年居住地学校是否撤并(是或否)。
2、撤并是否征求过群众意见(是或否)。
3、对当前中小学撤并的态度:A支持B反对C不明确
4、撤并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A改善住宿条件B改善学生交通状况如开通校车 C改善教师配备并提高教师水平D增加对困难学生补助E保留并加强教学点建设F其他
近年来, 农村人口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 农民进城人数增多,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源日渐萎缩, 学校点多面广, 生源分散, 办学条件简陋, 师资配比不合理, 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模式势在必行。自2001年开始,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证研究表明, 布局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如郭清扬[1]、范先佐[2]认为, 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郭清扬[3]、何卓[4]、马佳宏等[5]的研究也都显示, 通过“撤”“并”“扩”“建”“改”等形式, 加上国家一系列义务教育工程的实施, 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提高了学校规模的效益, 提升了教师队伍的素质。孙艳霞[6]、陈新阳和王一涛[7]发现, 寄宿制学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交往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 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如马佳宏等[8]、庞丽娟[9]、郭清扬[10]的研究表明, 布局调整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上学路程远, 班额徒增使教师管教压力大, 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孙艳霞[11]、陈新阳和王一涛[12]、卜文军和熊南凤[13]也都认为, 寄宿制学校保障措施不到位。
A县在广西较先启动撤并办学工程, 为全面了解A县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规划与实施情况, 本研究对A县已初步完成布局调整的3个乡镇进行调研。在样本中小学中采取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共发放问卷3 273份, 回收有效问卷2782份, 其中, 教师180份, 学生1323份, 家长1279份。访谈分为政府部门人员、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
二、A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
(一)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成效
1. 整合了教育资源, 办学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是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努力的目标, 也是衡量农村中小学布局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A县撤并办学后, 新学校开足开齐英语、信息技术、美术、音乐及体育等课程, 每个教室都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整合, 办学效益有所提高。而且, 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问卷调查发现, 92.89%的学校设有图书馆或阅览室, 与原来的学校相比, 43.33%的教师认为新学校教学条件更好, 不少学生也认为新学校在教学设施、教师教学水平和学习环境等方面都比原来学校的优越。
2. 优化了教师队伍配置
学校布局调整不仅是学校地理位置的变化或数量的增减, 同时也是教师队伍的重组和变动。[14]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达80.61%, 参加过2次县级以上培训的教师占42.77%。从教师任教学科分布来看, 虽然语文和数学教师所占比例较大, 但是英语、物理、思想品德、音乐等学科也都有任教教师, 42.78%的教师教课1~2门。而且, 与原来的学校相比, 认为新学校获取信息渠道更多的占40%, 认为教师之间合作机会更多的达32.78%。虽然仍存在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 但是总体而言, 布局调整对教师队伍优化配置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撤并办学把原来分散的村校教师集中起来, 通过竞聘上岗使教师队伍得到优化组合, 各学科基本有了专职教师, 同时教师培训和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加, 有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3. 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育质量的提高, 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最终目的, 也是合理的学校布局给广大学生和家长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15]问卷调查发现, 56.56%的教师认为布局调整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49.02%的家长对新学校教育质量比较满意。同时, 新学校也比较符合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需要, 大多数学生认为他们喜欢学习, 朋友很多, 同学关系良好, 孤独感和恐惧感减少, 生活适应良好。可见,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学生素质也得到全面发展。
(二)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
1. 过度撤并带来消极影响, 巨型学校和大班额问题突出
据了解, A县原有239所学校, 撤并后只保留33所, 即撤并86%的学校。各乡镇原则上只保留一所寄宿制小学, 在县城建设一个教育集中区。而教师问卷调查发现, 62.78%的教师认为当前布局调整进度太快, 撤并教学点数量太多, 而且只有38.33%的教师得到相关部门征求过意见。对学生家长的访谈得知, 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虽然征求过意见, 但是渠道单一, 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撤并办学的信息。A县这种大量撤减、盲目集中、加速调整的做法, 使撤并办学幅度过大, 学校过度集中到城镇, 导致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有被访者指出, 学生大量集中到城镇后形成巨型学校, 导致农村学校的集中化程度和重心越来越高。学校上移人为地拉大了城乡差距, 教育公平受到影响。访谈中还了解到, 寄宿制增加了学生的日常开支, 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部分学生因此而辍学。由于撤并学校过快, 寄宿生大量增加, 致使一些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撤并后学校规模扩大, 学生之间打架现象增多, 治安管理难度加大。布局调整后, 部分学校没有新增教室, 只能在各班安插更多学生, 导致班额偏大。很多班级有50多人, 一、二年级有的班级达60多人, 由于班级规模偏大, 造成教师工作强度大, 教师日常教学非常吃力, 每天批改作业、备课的任务相当繁重。大班额现象稀释了优质教学资源, 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使差别化教学难以有效地开展。
2. 学生上学路程远, 交通安全欠保障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布局调整后, 1/3学生的上学距离超过5千米, 有的超过15千米, 30.84%的家长认为孩子去新学校读书更不方便, 主要是因为上学路程太远, 要花更多的时间, 也不安全。访谈中了解到, 因为还没有公交车, 接送孩子上下学主要依靠三轮车和摩托车, 学生往返学校乘坐超载车辆、非法营运车辆的现象普遍存在, 交通风险系数较高, 安全得不到保障, 家长每年还需额外支付一定的交通费用, 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可见, 学校撤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长的经济成本、学生上学的时间成本和安全风险, 交通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3. 寄宿制学校条件差, 配套设施薄弱
问卷调查发现, 寄宿学生对学校食宿环境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卫生状况差、伙食太差、床位不够。在访谈中了解到, 部分宿舍由教室改造而成, 即便是公寓式的也不通热水。不少学生宿舍人多拥挤, 基本是两人挤一张床。水龙头和厕位不足, 在使用高峰期非常拥挤。有的家长还反映学生住校后出现皮肤病传染现象。学生食堂简陋, 食堂卫生情况差, 面积小, 有的还是简易棚。被访学生和家长都反映学校伙食非常差, 营养跟不上, 难以满足学生身体发育的需要。此外, 学校缺乏足够的运动场地, 文体活动设施严重不足。生活教师缺乏, 配备有生活教师的学校只占67.27%, 而且基本上是女性教师。校医室和校医配备也不健全。可见, 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还比较薄弱, 尤其是住宿、卫生、饮食状况堪忧。
4. 寄宿学生课外生活单调, 睡眠不足, 亲情教育缺失
从对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 部分学校运动器材和运动场地不足, 体育和文艺活动比较单调, 而且体育课经常被占用。学生平时活动时间少, 晚自习要到晚上10点钟才结束, 由于种种原因, 晚上12点之后才能入睡, 第二天早上6点钟就要起床。虽然寄宿制学校给农村学生争取了更多的学习时间, 但是难以保证他们充足的睡眠,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在对家长的访谈中, 部分家长认为, 寄宿制学校虽然使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 但是学生年纪较小, 较长时间远离家庭, 缺少和父母沟通, 致使亲情教育缺失。
5. 教师工作负担重, 身心压力大
问卷调查发现, 教师教课3门及以上的达37.22%, 每周上课课时超过13节的为49.45%, 每天除上课之外, 用于备课、管理学生时间超过5小时的占33.33%。可见, 布局调整后, 教师任课较多, 工作时间长、超工作量的占较大比例。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变大, 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和管理学生的压力也随之加重。大班额给教师教学工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加之寄宿制学校由于编制的限制缺乏生活教师, 这样一来, 教师既要负责学生学习, 又要负责管理学生生活和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约90%的教师认为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加大, 感到疲劳、过累、无力甚至精疲力竭的占59.44%。
三、完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
(一) 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合理地规划农村中小学校的撤并
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标准首先应该是方便学生就近上学, 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不能片面追求农村中小学办学的规模化, 盲目撤销村级小学和教学点。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广泛听取学校师生、学生家长等的意见, 并举行听证会。要因地制宜, 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充分考虑财力支付、校舍建设、食宿配套建设、地理位置特殊性等因素, 不能硬性规定撤并学校的时间和数量。地方财政困难, 不具备布局调整条件的, 不能急于推行。各级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应坚持“先建后撤”的原则, 保证平稳过渡。
(二) 切实解决学生上学路程远和交通安全问题
地方政府在布局调整规划制订前, 首先应深入了解并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状况、交通状况和受教育人口分布状况。切实保障学生就近上学的需要, 根据学生实际实施走读或寄宿。对于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又偏僻的一些农村学校, 可考虑暂缓集中办学, 适当保留一些村级小学和教学点。对于有条件的地区, 宜考虑由地方政府出资, 为集中办学的中小学配置校车, 免费接送学生往返。对于学校无力配置校车接送学生的农村地区, 政府则可以考虑给予学生一定的交通费用补助。此外, 交通、教育等部门之间要建立和完善合作机制, 强化整治车辆超载、超速等交通违法现象, 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交通环境。
(三) 加大经费投入, 推进寄宿制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和管理
充足的办学经费是寄宿制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入力度, 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纳入义务教育的规范要求之中, 实行专项资金补贴, 在用地及收费等方面实行减免等优惠政策, 为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创造条件。着重完善寄宿制学校的生活设施和教学设施, 包括食堂、宿舍、厕所、娱乐场所、教学设备、图书馆等。在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要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一要配备负责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 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适当的监督、评估、检查和指导, 使寄宿学生的学习、生活、安全等都得到切实保障。二要努力做好卫生、营养、安全等工作。要加强食堂卫生监管, 确保饭菜质量, 注意营养搭配, 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要落实责任制, 强化安全意识, 包括住宿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三要加强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 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四) 丰富寄宿学生课内外生活, 强化亲情交流
学校应从寄宿的特点出发,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满足寄宿生的需要。一是晚自习除完成当天的作业外, 可组织学生看电视、读书看报等。二是开展文明宿舍评比及有益身心的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使学生更加热爱学校, 愉快地学习和生活。三是开展主题班会、感恩教育等活动, 让寄宿生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此外, 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不同的作息时间, 切实保障学生的睡眠质量。安装亲情电话, 学生可以每周与父母通电话, 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交流。
(五) 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 减轻教师负担, 注重心理的疏导
一方面, 当地政府应结合人事制度改革, 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 根据教师编制标准, 按照课程开设要求配齐配足各科教师, 尤其是薄弱学科的教师, 积极吸纳年轻教师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对于寄宿制学校, 要将保育员和后勤、安全管理人员单独定编, 确保专任教师数量充足。另一方面, 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学校要关心教师, 及时做好思想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必要时可组织教师进行新环境的适应培训工作, 让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安心教学, 在新环境中有效自如地履行教师职责。
参考文献
[1][3][15]郭清扬.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具体成效——基于中西部6省区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 2007 (2) .
[2]范先佐.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的均衡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7) .
[4]何卓.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1) .
[5][8][14]马佳宏, 卢梅春, 李良.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成效与问题分析——基于广西的调查与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2) .
[6][11]孙艳霞.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得失[J].人民教育, 2004 (22) .
[7][12]陈新阳, 王一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寄宿制学校分析——以广西荔浦县为案例分析[J].教师教育论坛, 2008 (1) .
[9]庞丽娟.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4) .
[10]郭清扬.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原因及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1) .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选取重庆市四所学校进行,四所学校都是面临撤销的村校,其中小学和初中各两所。调查采用班级整群抽样法,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7份,有效问卷275份;回收率92.3%,有效率99%。调查问卷分两部分,共有26道题目。此问卷经过2次试测和修订后定稿。另外还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数据经过SPSS11.0进行分析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撤校”和“将来准备就读的学校”的态度和看法
调查显示,约34%的学生对撤销现在所读学校和进新学校读书感到高兴,约27%的学生反对,近40%的学生无明显态度。调查中发现,现在将撤销的部分村校甚至没有合格的操场,更不用说图书室、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每班配备电脑和网络)、新式教具等。这些教育设施直观地影响着孩子们对自己学校的印象。同时,村校教师们对自身地位的悲观看法也影响着他们的敬业精神;村校生源质量也影响着学风和校风。诸多因素使教育质量的集中表现——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与周围其他学生较多的学校(各级示范学校或城市学校)差距较大,这些通过社会传媒和教师及家长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对自己学校的情感和态度。此态度可从学生对“将读的学生更多的学校”的乐观看法反衬出来:教育设施比较完善,学生更多更有趣,教师的教育水平更高。撤校后使学生可能进入教育设施和教育质量更好的学校就读,未来发展可能更有前景,这是学生赞成超过反对的根本因素,也是政府撤校得到学生支持、得以实施的最合理原因。虽然学生们总体支持撤校,但近80%的学生也希望政府能多考虑自己的想法,并对交通费或住读费予以一定的优惠和帮助。
2.学生对“撤校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的态度和看法
调查显示,撤校后学生认为未来的学习生活受影响大的占48%(非常大占20.7%和比较大占27%),远高于没有影响的29.4%。撤校后,学生去新学校读书最担心的依次是“不适应新学校的老师的教学方法”、“上学不方便”、“不适应新学校的同学”。认为将读的农村新学校上学可能会不方便(“不太方便”和“很不方便”)达到63.3%,不方便带来的担心和影响依次体现在“上学所花的时间更多”、“上学更不安全”、“上学所需的路费更多”。和现在的学校相比,绝大多数学生(76.3%)认为“去新学校上学所花的时间更多”;76.4%的学生认为“去新学校上学的路费”可能会增加。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认为,学校环境对儿童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其中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方法对缺乏自学能力和分辨能力的中小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次,同伴群体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感、社会性和智能的发展。
3.学生对“撤校后校车配备及其要求”的态度和看法
调查显示,约47%(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的学生赞同政府为学生配备校车,而反对者仅11%,可见由于撤校后学生去新学校上学普遍更远,坐车上学无疑成为学生们的普遍愿望。以前没有校车,社会车辆的种种隐患学生们体会深刻,所以他们特别期望校车在安全性、费用、站点设置和车况方面具有社会车辆不具备的优势。校车费用方面,以每月平均上学20天,每天早晚共乘车2次来计算,60%的学生希望每月校车费用在40元以下,每天大约2元,合1元?筑次;约25%的学生希望每月校车费用在60元以下,每天大约3元,合1.5元?筑次;约15%的学生愿意每月校车费用在60元以上,每天超过3元,合高于2元/次。由于该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2011年收入人均5200元?筑年[1],可见家庭收入在相当程度上制約着车费的承受程度,另外车费的多少也与孩子居住地离学校远近密切相关,20~50元?筑月属于大多数家庭和孩子的费用承受范围。
4.学生对“撤校后在将读的农村学校住读”的态度和看法
调查显示,约33%的学生赞同在将读的农村学校里住读,约27%的学生不愿意住读,两者相差不大,而近40%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进一步调查发现:“愿意住读的原因”选择最多的是“有老师辅导学习(33%)”和“上学不用来回跑路(18.5%)”;而对“愿意住读的学校的期望”最多的是“课余生活更丰富多彩”、“总体费用不高”以及“人身财产更安全”。“不愿意住读的原因”选择最多的是“舍不得离开亲人(34.5%)”和“学校没有好伙伴(15.3)”以及“学校管得不自由(9.1%)”,选择“伙食(住宿)没有家里好”和“没有电视(电脑)”的也有一定比例。至于“父母愿意给予的住读费用”,选择100元?筑月以下、200元?筑月以下、300元?筑月以下的学生几乎各占1?筑3,另15%的学生选择300元以上。初中男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强,他们愿意选择住读;而很多女孩子,情感上对家人和玩伴的依恋更多,对自己的人身安全顾虑较多,所以不轻易选择住读。对有父母(两个或一个)在身边的孩子,即非留守儿童(约4成),他们对自己的父母相当依恋(特别是对母亲),一般而言他们也不愿住读。
三、讨论与建议
1.政府“撤校”政策审慎实施,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影响
“撤校”基本符合学生追求享受更高质量教育的愿望,但支持者略多于反对者,说明“撤校”的学生基础并不牢固,尤其对小学生和女生而言。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学生就读便利性角度考虑,“撤校”政策应审慎施行。“撤校”最好从一年级停止招生做起,待高年级逐一毕业后自然进行,不宜中途过激实施。可以先从学生年龄稍大的初中做起,衡量实施结果后再决定小学是否撤校。如果必须中途撤销,若有可能,可以尝试将学生和教师整班并进新的学校构成新的班级,减少学生对教师和同学的不适感。“撤校”后改变学习环境对年龄较小、见识不广、适应能力较差的中小学生而言影响较大,因而“撤校”时应充分做好宣传、解释工作,通过家长会、教师、学校等做好教育组织工作,从物质、经济、心理、就读等方面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怀、抚慰和照顾。制定充满人文关怀的“撤校”补偿实施条例,对学生的车费、住宿费给予一定补偿,对学生选择学校、选择班级尽量予以满足。在新学校应注重对转校学生的关心和教育,防止其受歧视或被忽视,防止其学习落后而产生巨大心理落差,从而对“撤校”政策和政府产生埋怨情绪。
2.政府为学生配备校车是大势所趋
政府为学生配备校车早已在发达国家成为制度。随着我国教育投入的不断增长和社会对教育的更加重视,政府为学生配备校车也正呼之欲出。城市由于学校距离家较近以及公交系统相对发达,所以相对而言配备校车的重要性远没有农村迫切。按照教育法律法规,政府应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就近入学”。但“撤校”使孩子们“就近入学”的希望落空,另外还增加了很多负担,如入学时间、车费、住宿费、亲情甚至人身安全风险等;而“撤校”后政府缩减了学校数目,减少了教育支出,提高了教育效益,节省的教育经费应该、也有能力给予学生和家长们一定补偿。既然教育具有公益性,自然校车也应具有公益性,因而费用自然应该比社会车辆低。站点设置方面,尽量多设站点,为学生乘车方便服务;车况方面,力保做到整洁卫生、一人一座、宽敞舒适。如此安全、优惠、卫生、便利的校车,学生和家长们没有理由不欢迎。
3.审慎施行农村学校学生住读政策
从调查来看,赞成住读的学生比例略高于反对的学生。但从理论和现实来看,农村学校学生住读政策应缓行。由于近年来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长足进步,如果有校车接送,孩子在本镇或邻镇学校上学所需时间大部分能控制在30分钟内,所以住读的必要性不大;其次对农村学校而言,住读管理是新生事物,管理经验和相应设施非常缺乏,对于学生人身安全、丰富课余生活、伙食卫生等与城市学校成熟的住读管理相差甚远,容易使住读的负面效应超过正面效应。国外研究發现,年龄过小、心智不成熟的中小学生最好在家庭里随父母亲人一同生活,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社会性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当然,少数初中高年级的学生(如毕业班)因为学习任务重,可以遵循自愿的原则,尝试住读管理,以解决小部分纯留守儿童祖辈管理不力、学习无法辅导、上学过远等问题。一旦学生住读,相关学生的生活、娱乐设施必须配套,管理措施须细致、人性化并有专人负责,以确保住读学生的学习、安全、生活和情感顺利发展。应借鉴城市学校成熟的住读管理经验,避开住读管理“军事化”或“放羊式”的误区,使住读政策真正促进孩子发展,使家长们放心。
参考文献
[1] 2011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http://fuling.cqyl.org.cn/P0000154.aspx?IID=N000131000000062&
OID=N0001310.
上海市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
何
卓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城镇化、农村行政区划调整、学龄人口减少、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以及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大力推动中小学布局调整,总体上适应了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的需要,但在少数农村边远山区和交通不便地区,也产生了部分小学生上学难的实际问题,甚至引起部分媒体和“两会”代表的关注。对此,我们进行了实证分析,先后还对新疆、新疆建设兵团、甘肃、宁夏、云南、广西、湖南、河南省部分县的农村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在总结各地取得显著成绩、分析存在问题与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的政策建议。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1.撤并了一批条件较差的教学点,农村学校规模效益得到提高
各地通过布局调整,一些农村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规模较小的村小、教学点实现了整合,农村学校校均规模有所提高。2000-2006年,我国农村小学由44.03万所减少到29.51万所,减少了14.52万所;农村初中由3.93万所减少到3.53万所,减少了近4000所;农村教学点由15.75万个减少到8.76万个,减少了6.99万个。农村小学校均规模由193人增加到226人,办学的规模效益明显提高。
2.集中配置教学资源,推动了农村学校办学基本条件的改善
各地在布局调整中集中有限财力,通过改造、新建一批学校以及集中配置教育教学资源,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配合国家和各地危房改造等一系列义务教育工程的实施,许多省份基本消除了危房,逐步配备了实验室、图书室、远程教育设施以及学生基本生活设施。2000-2006年,农村小学生均校舍面积从4.5m增加到5.7m,农村初中生均校舍面积从4.8m2增加到6.7m2。农村教育和乡村学校的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3.农村教师素质得到提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各地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通过调整和优化教师配置,补充了一批合格教师,妥善安置了一批代课人员和不合格教师,总体上提高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000-2006年,农村小学代课人员由2000年的45.61万人减少到25.44万人,减少了20.17万人。农村初中代课教师由6.24万人减少到3.90万人;2001-2006年全国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由96.04%提高到98.43%,农村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由84.74%增加到94.8%。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整体水平发生了新的变化。
24.农村学校教师配备水平有所提高,城乡差距有所缩小
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使农村教师相对集中到规模较大的学校成为可能,客观上改善了教师与学生的比例结构。2001-2006年,农村小学的生师比由22.68下降到18.96,农村初中由20.11下降到17.10。从城乡对比来看,全国农村小学生师比首次低于城市和县镇,初中布局调整后教师资源得到优化,并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使农村学校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课程开齐率有了明显提高。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产生的新问题
1.东中西部地区学校撤并速度均超过学生减幅
从东中西部地区近年来中小学学校数的增减变化情况看,在全国范围内初中虽有所撤并,但减少数量和比例都不大;而小学和教学点的变化则呈现了撤并数多、减幅大的情况。2000-2006年,全国小学共撤并21万所,小学教学点撤并了一半。
比较东、中、西部地区,初中学校的调整与初中学龄人口和在校生数的增减幅度较为接近。相比之下,东中西部三个地区都存在小学及教学点撤并速度大大超过小学学龄人口和在校生人数减幅的现象,其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的小学和教学点撤并速度更快。2000年到2006年间,小学及教学点分别减少6.6万所和3.9万个,其减幅相当于在校生减幅的3倍。
2.部分边远山区农村小学调整过快产生了一定偏差
在过去几年中,中西部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撤并过多、过快的问题。2006年,中西部农村小学校数比2002年累计减少20%以上,大大超过同期小学学龄人口和在校生10%左右的减幅。这一情况在西部农村边远山区尤为严重。2002-2006年,西部农村边远山区小学校数减少幅度超过小学学龄人口和在校生减幅的5倍;小学教学点的减幅更大。与此相比,全国平原地区小学和教学点的减少幅度,则与小学学龄人口和在校生的减幅基本相当。
农村边远山区大规模撤点并校,客观上造成了部分小学生上学难、上学远的问题,甚至导致这些地区小学辍学率远高于其他地区。2006年,西部农村山区(不含县镇)小学辍学率高达3.5%,部分农村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甚至超过5%。
3.农村山区教师年龄老化及青年教师进不去留不住问题依然突出
总体上看,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令人堪忧。2006年,全国农村小学46岁及以上的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3,而25岁以下年轻教师比例仅为1/10。从各地区的情况看,中部的湖北、安徽、河南、江西以及西部的宁夏、陕西、甘肃和内蒙古等省区,存在严重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青年教师进不去留不住的现象,在农村边远山区小学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素质不高,骨干教师少,与城市学校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006年,全国小学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为62.1%,而中西部农村远低于这一比例,尤其是西部农村山区小学的比例更低,平均仅为50%左右。中西部地区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也很低,其中江西、河南、内蒙等一批中、西部省区的农村山区初中的这一比例仅为10-15%。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部分中西部地区农村尤其是贫困县农村一批学校,近三年来没有大中专毕业生前来任教;另外,农村中小学外语、音体美、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课程教师紧缺的问题仍然较为严重。很不利于这些地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农村边远山区中小学寄宿生比例高、住宿拥挤
国家实施的一系列农村中小学学校建设改造工程,一方面明显改善了农村学校上学难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同时带来了生活设施建设和住宿条件跟不上学生规模变化以及住宿拥挤等实际困难。
实地调研和分析表明,在西部地区农村尤其是农村边远山区中小学的学生住宿状况总体上比较紧张,部分学校宿舍拥挤和饮食卫生条件差的现象同时存在,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2006年,一些西部地区和农村边远山区的小学每40平米的宿舍平均住了30多个学生,还有的地方甚至住了50人以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城市小学每40平米的宿舍平均仅住6个学生。农村边远地区初中学校的寄宿生居住状况也很不理想,部分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寄宿生的人均宿舍面积仅为1-2平方米,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初中寄宿生最低标准。
办学条件改善滞后,在许多地区也使每个班级超过56位学生的大班额占有很高比例。2006年全国共有325个县的小学大班额比例超过30%;中部地区城镇初中大班额形象更为常见,70-80人挤在一个教室上课的现象较为普遍。给教师工作带来过重负担,必然对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出现问题的原因看,既有中西部农村地理环境条件特殊等方面的因素,同时也存在操作不当的因素:一些地方并不具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条件、过于强调降低教育成本、减轻财政负担,盲目加大调整力度,没有充分考虑布局调整的复杂性和给就读学生家庭增加的负担;中西部不少县市由于地方财政状况较差,布局调整后的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建设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寄宿生活补助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
三、对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的再认识
1.全国地区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依然很大
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年来,党和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获得了迅速发展,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总体上城乡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农村边远山区,普遍存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少、经济困难的掣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城市,也明显落后于东中部甚至西部的平原地区农村。
与东中部平原地区城镇化、集约化快速发展以及农村普遍推进的产业、人口、村镇“三集中”相比,中西部农村边远山区及交通不便地区受到自然、地理等多方面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农民迁徙、居住地变更以及乡村集中程度等方面,并没有像东中部平原地区那样发生巨变。2000年到2006年的6年间,一些中西部地区山区县乡镇、村的数量和布局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与东中部平原地区农村人口大规模转移、农村学龄人口大幅度递减的态势相比,中西部地区农村边远山区、牧区半牧区、少数民族等地区受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学龄人口在内的区县人口,也并未像东中部平原地区农村那样出现大幅减少的趋势。据统计,2000年至2006年6年间,6-11岁小学学龄人口在东、中部乡镇农村分别减少了24.2%和19.5%,而西部乡镇农村平均仅减少了18.0%,其中一些农村边远山区、牧区半牧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学龄人口的减幅更低,仅为5%左右。
我国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差异、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学龄人口变化地域性特征等因素,都应成为不同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基本依据。
2.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新认识
早在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就提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但客观情况是,部分地区在制定相关政策和实施整合调整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例如:片面强调学校规模效益、忽视了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学生的就近入学;考虑到了要减少地方财政压力、而忽视了农村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学生家庭增加经济负担;过分强调学校标准化和统一整合、忽视了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人居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这些地区小学及教学点撤并速度过快、撤点过度现象,客观上造成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中小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
为推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2001年教育部部与财政部等部门,虽已对各地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了要求和原则性意见,但从这项工作的推进情况看,各地还需进一步按照不同地区、城乡的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保证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撤并学校及教学点后学生上学不致太远,并使办学条件及教学质量得到改善。
在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过程中,为减轻地方财政负担,中央财政安排了支持地方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专项资金,财政部还为此出台了专项经费支持办法,但由于产生了学生上学远的实际困难,客观上增加了学生交通或住宿生活方面的费用,给贫困农民家庭尤其是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的农民家庭,带来了额外的经济负担。
有些地区在学校撤并中过分强调自上而下的统一目标管理,未能充分考虑农村边远山区复杂的居住和交通情况,统一规定撤并学生规模较小的小学和教学点,一些县甚至规定撤并县域内100人以下小学。学校撤并工作缺乏充分论证和统筹安排,缺少与乡镇、村的充分协商和广泛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以至引起当地人民群众的不满,背离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初衷。
综观世界一些国家的经验教训,针对边远山区、岛屿以及交通不便地区的实际困难和居民需要,努力探索符合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及适应其自然环境特点的教育、人居与社会和谐发展模式,不仅是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难题,同时也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和成功经验。为了帮助解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非常关注这些边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基会等机构,也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就致力于帮助这些地区发展教育和提高少年儿童的发展能力。借鉴国际经验,充分考虑我国中西部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的实际困难和客观需要,审慎推进和重新部署全国尤其是农村边远山区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是党和政府关注农村农民以及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四、对全国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再思考
全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需要充分考虑中西部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孩子就近方便入学的需要,需要重新审视各地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纠正部分地区不顾客观条件限制、忽视困难地区学生家长的根本利益、过快过度撤并学校及教学点的做法,推动全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1.切实解决学校布局调整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
以关注民生民意作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基本准则。各级政府在制定规划和政策中,力求体现民意,在确定学校撤并方案中,尤其需要认真倾听并充分考虑农村边远山区和交通不便地区农民群众的意见和想法,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真正变成一项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关怀的“惠民工程”。
加大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实施“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的力度,将计划实施重心从以初中为主逐步转向初中和小学并重,选派数量由目前的每年2-3万人增加到每年4-6万人,重点补充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结合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扩大国家远程教育布点,确保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结合国家实施师范生免费制度,加快培养培训一批面向农村中小学紧缺课程教师,通过专门的政策引导毕业生到农村边远山区从教,努力改善中西部农村边远山区教师年龄老化的问题。
2.适时启动“国家农村边远山区教学点建设工程”
尽快规划并启动“国家农村边远山区教学点建设工程”,解决长期想解决而至今未能有效解决的义务教育发展的难点问题。以国家出资选聘教学点教师为重点,以实施师范院校免费制度为契机,从新的学年开始每年从广大考生中招生5000名多科型师范生,并通过面向农村边远山区的“教师特殊岗位”、“艰苦地区教师津贴”等国家特殊政策,打通大中专毕业生以及广大青年教师面向农村、服务农村中小学(包括教学点)的渠道。
3.重点改善中西部农村边远山区中小学办学条件
结合国家“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学校建设工程”等项目,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边远山区中小学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尽快使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校舍及办学条件到达基本要求。通过建立遍及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工程,提高中西部农村边远山区中小学计算机配置水平,提高小学教学点教学光盘普及和有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的水平。继续支持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增加学生宿舍面积、消除危房并大幅降低土木结构校舍比例,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资助力度。
4.注重民主参与,加强对各级政府的督导与监测
充分认识并及时纠正部分地区在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出现的偏差,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调整管理制度,在规划和实施学校撤并、尤其是在撤并那些规模小的小学及教学点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当地村民自治组织参与及学生家长参加的听证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村边远山区及交通不便地区学生就近入学需求和农民家庭的经济利益。各地对已列入规划、准备调整的学校,要重新论证、审慎撤并。对山区、牧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少数撤并不当、确需恢复的校点,要由县级政府抓紧统筹解决。
阜阳循环经济园学区中心校李树军
【摘 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加之计划生育工作的长期开展,近几年农村学龄人口逐年下降的趋势日益明显,校舍空臵现象严重,农村学校进行整合是一种趋势。如何在学校布局调整中趋利避害,减少对学生、教师造成的影响。需要重新优化教育资源,合理利用闲臵的校舍,从长远眼光看将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更好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策略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布局调整;教育现状;策略建议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和谐的基石,也是传承文明、促进繁荣的基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开展,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因此,在宏观层面上,研究分析、探索改革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状况。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低生育政策的继续执行,目前农村学龄人口急剧减少,导致部分校舍或学校闲臵。为应对上述变化和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便开始着手进行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工作。2006年6月教育部通知,强调“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在这种精神的贯彻下,撤并学校有放缓的趋势,但仍有很多农村学校被撤并将不可避免。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8年,我国小学和初中分别由766072所和71953所分别减少到300854所和57701所。”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主要表现出以下四种特征。一是在方式上以撤并为主。撤并均以布局不合理、危房数量较多且生源相对不足者为重点对象,通常做法都是将生源少、办学条件差的并入学生多、办学条件好的学校,至于何所学校停办、合并等,主观人为因素十分明显。二是在地域上以乡镇办事处现有行政区划为单位。由于乡镇政府通常都设在交通便捷、人口集中且经济基础雄厚的地方,因而,学校布局调整通常都是:初中以现乡镇政府所在地为单位、小学以村为单位,在乡镇行政区划内进行布局,调整仅在本乡镇之内,乡镇之间的学校各自独立平行、互不合并。三是在问题解决途径上以兴建“寄宿制”学校为主。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许多学生不得不到村外小学就读,为解决上学期间的诸多困难,各地在学校布局调整时大多都采用“寄宿制”。四是在推进上以行政力量为主。自国家实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以来,各地均将此视为政治任务予以落实,通常做法都是采取“成立班子,宣传开路,现场办公,经验总结,全面推广”。这种行政化的措施,虽然也会考虑学校布局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但一旦成为政府行为,盲目、偏差乃至失策便会在所难免。
二、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受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人口分布状况变化的影响,这种国家倡导、政府行动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虽然有利于减轻村舍办学的负担和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但也给学生和学校带来许多问题,目前看校舍撤并前后都会对学生和教师造成一定的影响,短期内农村学校整合过程中存在教育资源较大浪费现象,需要合理利用减少损失,但从长远的眼光看将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臵,提高办学效率。
(一)、对学生学习及身心健康的影响。
当前在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中,不论是合并前后,都对学生学习效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撤并前由于学生人数的锐减,教育主管部门必然根据学生人数配备相应的教师,有时一个班级只有一个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合并后虽然学生人数和教师人数都较多,但又导致保留下来的学校缺乏足够的教室,又不得不进行大班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合并后对学生而言,一是增加了学生本身的入学困难。我国是一个山地、高原、丘陵占很大比例的国家,目前情形下,广大学生上学本身就已十分不易。由于撤并后的学校绝大多数设在乡镇所在地,学校服务半径相对过大,致使许多低龄入学儿童难以做到就近入学,也使许多儿童在本应入学的年龄段推迟入学时间。另外,小学生的年龄大多在6—12岁之间,如此年纪就离开父母独自住校,个人日常生活全靠自理,其困难可想而知;如果出现身体不适,其困难与麻烦就更为严重。并且,由于长期寄宿在校,许多原本应该从事的农活,此时也不用再去从事,这对于农村学生劳作能力的培养也是极为欠缺的,也是一种剥离学生乡土情节的不当举措。二是增加了学生所在家庭的困难。撤并之前,因为小学低年级通常都设在本村,食宿均可在家解决,因此,学生花销不大。但撤并之后,走读的学生近的还行,远的则至少中餐要在学校就用,即使餐费再便宜,每月亦需开销百余元;寄宿的学生开销就更大,诸多费用加起来一年至少近千元,这对一个普通村民家庭特别是贫困山区家庭来说是不堪负重的。另外,子女自幼便在校寄宿也增加了家长对子女的精神负担,毕竟子女年龄偏小,且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家长对子女离家寄宿的衣食住行、营养安全、性格、同伴关系处理等担心是不言而喻的。再者,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的生长发育时期,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然而布局调整后,造成部分学生上学路程的增加和不便,农村寄宿制的实行解决了路途遥远学生的上学不便,但是部分学校住宿条件比较差,宿舍楼面积小,需要两个学生挤在一张床上。学生们每天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这些情况不仅影响其学习效果,而且还严重影响学生们身心健康发育。
(二)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一般认为,撤并前教师的工作量应该非常轻松因为所教班级的人数一般只有几人或十几人,但教师的实际工作量却与我们的想象大相径庭。其原因在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备课一节不少,由于学生太少,无法配臵艺术类等薄弱科目教师,所以只能以语、数课程为主。合并后,就学校而言,增加了保留的学校的管理难度与教师工作量。由于学生人数突然增多,保留的学校一时没有比较多教室,只好采用大班教学,虽然表面上教师的课时减少了,但教学任务却增多了,上课很难有针对性、个性化教学。教师们既要备课、上课,还得管理学生生活,一天下来许多教师累得腰酸背疼。在许多乡镇中心小学,绝大
部分教师从早晨六点半起床一直到晚上备课十一二点睡觉,其超强度、超负荷的工作量超乎人们的想象。另外,由于小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相对较大,在相对封闭的寄宿学校环境中,来自地域不同的学生常易滋生矛盾,人格羞辱、语言要挟、分派打架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这也增加了校方的管理难度。此外,停办或关闭也会影响到原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致使关闭前的学校不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得不到应有的教育投资,而且校内和周边的议论也使得师生不能安心教学。
(三)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很多学校在合并过程中,加速恶化了被撤并学校的变迁状况。随着一些村小的停办与撤并,部分教室闲臵,然后逐步到整个学校。这些校舍闲臵是一种严重的教育资源浪费,有些新学校刚使用没几年就被撤销,原有学校的财产管理与利用状况发生较大变化,其动产可能已得到相关处理,但其不动产的管理却很不理想,大部分不是闲臵废弃就是迅速废弃,要么就是无故被私人窃据。
三、学校布局调整的策略建议
在现有情形下,调整并完善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是必需的,因此,其问题主要不在于争论是否需要调整,而在于要思考如何进行调整。根据“初中(含九年制学校)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自然村不再设臵教学点”的布局原则,为确保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学校布局调整提出以下方面的策略建议:
(一)明确学校布局调整的最终目的学校布局调整应该首先考虑如何确保学生在入学起点上得到相对公平的对待,并进一步明确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调适完善,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促使教育均衡发展,而非简单的撤并和压缩。另外,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应在确保乡民渴望教育得到满足、乡村学生不因撤并学校而失学、乡村现有教育资源不浪费的前提下进行调整。不要出现将整个乡村学校布局的调整简单化为单纯的“收缩”与“撤并”,使原本应该着眼改善乡村教育结构和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学校布局活动异变为为少数好的学校扩充生源的行为。
(二)确立学校布局调整原则和标准
调整学校布局,不是简单地撤并几所学校,而是对原有教育格局和教育体系的一场变革,必须始终坚持全局的、发展的、效益的和质量的观点,统筹规划,着眼长远,科学制定布局调整总体规划。针对农村偏远学校学生少、条件较差、交通不便、教师不稳、教育教学质量较差的情况,一是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对每所村小的规模、服务半径、学生构成、家长愿望等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二是研究制定调整基础教育学校布局的意见。确定小学低段就近入学为主、高段向完小集中、初中向乡镇中心校集中的原则,要保留必要的村小低年级教学点。在制订学校布局调整和规划方案时,我们必须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要特别关注人口密度、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三个因素对学校布局的现实制约问题。对凡在一年级入学生员数量达到一个班级规模的村落,即便采取“一师一校”或“个人包班”制,也得确保设立至少一至三年级的教学点。以单程1小时为就学半径确定小学教学点,小学1-4年
级在校生60人以上设立教学点,1-6年级在校生100人以上设立教学点。三是精心组织实施。各地要成立以政府领导为组长的学校布局调整领导小组,分制定了逐校调整方案。村小撤并时由学校、乡镇政府和村两委共同组织召开家长会,初中撤并时由学校和乡镇政府共同组织召开家长会,统一学生家长意见,确保无一名学生因撤并而流失。撤并工作本着“先建设、后撤并、重宣传”的原则进行,在撤并学校时,要坚持做好对群众的解释工作,使群众理解支持撤并工作,防止因撤并学校而出现上访、闹事事件,确保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撤并后,联合办学的村委会领导要经常到联办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切实解决学校和师生的困难,特别要多渠道解决特困家庭子女读书的经费,防止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具体应为:
1、保留。尽可能保留建校历史长、规模大、管理水平高、教育质量好、社会声誉高的学校,重新设定办学规模,通过调整学校用地规模或保留原学校的用地,调整班级数及建筑规模等方式提高学校建设的建设标准,发挥其办学优势。
2、优化合并。对于周边无可扩征用地的学校,同时又与附近学校的施教区重合的学校,通过合并、兼并、联合办学等规划调整和资源重组的方式,扩张优质教育,带动新建和薄弱学校的发展,而使学校达到规范化学校的标准。
3、迁址新建。对于部分学校教育质量好,社会声誉高,但用地紧张且周边无可扩征的用地,则可通过迁址新建使学校用地、生均用地等标准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
4、撤消臵换。此类学校其学生人数、师资水平、教学设施配备等均没有达标,且周边无可扩征的用地或合适合并的学校,规划撤销或与其他用地及设施臵换。
(三)大力推进寄宿学校建设,满足留守和边远学生寄宿需求
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首先要集中精力建好镇中心中学和中心小学。将镇中心中学和中心小学尽可能先建成寄宿制学校,要建设一所,完善一所,办好一所,使偏远、条件差的农村小学的学生能够集中到设备完善的中心学校寄读。这是解决主要矛盾、重点突破的思想方法,更是有效解决大量学生外转的长久之策。创造条件撤并一些规模小的农村学校,尤其是100人以下的小学,要逐步取缔并入镇中心小学。这样既可以达到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解决学校分散、班额过少,学校无生气、教师无朝气、学生无锐气的现状,又能解决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个别特殊的,暂时可保留教学点。要规范和完善乡镇寄宿制学校的设施及日常管理。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学校也要多方筹措资金,为寄宿制提供完善的软硬件条件。同时,学校要建立健全寄宿管理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专职生活教师;无条件者则应为那些在寄宿生身上多花精力与时间的教师制订出相应的补贴方案。
(四)加强被撤并后学校的规划和利用。
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确有必要的应重新规划,按程序予以恢复。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的资产管理办法,明晰产权,以便依法处臵上述资产。可利用这些闲臵的校舍办幼儿教育,当前农村乡镇公办幼儿园很少,可以利用这些闲臵的校舍办幼儿园,至少可以办幼儿大班。《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二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如果在这些闲臵的校舍开设公办幼儿园,一方面可以提高校舍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又可让孩子接受正规、合格的幼儿教育。也可以利用这些闲臵校舍举办职业培训、成人学校等。如果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将避免校舍又一次重复建设,不管是采取何种方式,我们都要将其闲臵不动产有效地利用起来,以发挥其功用。
(五)统一调配城乡教师资源,着力提升乡镇整体教育质量
为了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要积极引进农村教师,坚持每年定向招聘一批农村教师到城镇。二要选派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建立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服务期制度和县城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三要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实施城区学校结对帮扶农村学校制度。四要实施片区联合教研组制度,统一开展教学研讨、质量考评等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均衡提升。
总之,义务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关注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就是关注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努力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EB/OL],(20064)6-09)[2009-05-1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全国农村
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36
[3]谭鑫.张璞 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及其调整的思考[期刊论文]-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7(2)
[4]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04
(数学学院10级3班 任驰 100203015)
前言: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体育课的开课率在逐年增高,但是部分乡镇中学依旧存在着缺乏体育师资,甚至是没有体育课的现象。而在一些配备有专业教师,能够正常开展体育课的学校中,很多老师反映大多数学生部怎么喜欢上体育课,并且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体育课的情况也不在少数。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但是学生部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并未好转。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搞清楚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体育课深受学生的喜爱,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
一、理论假设:
造成农村中小学体育课开展不顺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智育轻体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尚未消除;
2、场地管理不善,体育器材不足;
3、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体育教师素质建设还有待加强;
4、学生自身的原因;
5、家长的原因。
二、研究对象、方法:
1、抽样:
在大宜宾范围内,也就是九县一区中的所有小学中抽样几所小学,再在具
体小学中随机抽取一些班级进行抽样调查。
2、问卷:(见下页)
农村小学体育现状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你好!我是宜宾学院2010级学生,现想以《农村小学体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作为一个研究题
目。为此需要大量的实证调查资料作为研究的基础,烦请各位老师在百忙之中抽空为我填写问卷的相关内容,本人将不胜感激!
请在下列问题的各选项中选择与贵校情况相符的选项:
1.贵校现用的体育教学大纲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
A、国家统一制订的B、各省市教育局制订的C、各地市制订的D、学校或任课教师制订的E、无
2.贵校1周开()节体育课?(如果贵校是完全中学,请分开填写。其中初中()节,小学()
节)。
A、3节B、2节C、1节D、0节
3.贵校学生体育课成绩如何考核?()
A、按大纲规定B、体育教师自行规定C、不考核
4、贵校体育课成绩与评先评优有关吗?()
A、有B、无
如果有,其密切程度如何?()
A、非常密切B、密切C、一般D、说不清楚
5.贵校规定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次数(不包括课间操和眼保健操)为()
A、2次以上B、2次C、1次D、未做规定
6.贵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一般为()
A、2小时以上B、1—2小时C、半小时—1小时D、未做规定
7.贵校现有专职体育教师()人,兼职体育教师()人。
8.贵校体育教师中体育专业毕业的()人,非体育专业毕业的(),其中男体育教师()女体育教师()人
9.贵校体育教师的职称情况:高级()人;中级()人;初级()人;其它()人
(注:特级、中高为高级;中
一、小高为中级;中
二、小一为初级;中
三、小
二、未定为其它)
10.贵校体育教师的学历情况:本科()人;专科()人;中专()人;无学历()
11.贵校体育教师的工资待遇高级();中级();初级();其它()
A、2000元以上B、1500—2000元C、1000—1500元
D、500—1000元E.500元以下
12.贵校若语文、数学课的教师上课系数为1,则体育课的上课系数为()。
13.贵校共有全日制学生数()人,体育教师人数为()。
14.贵校的场地器材情况如何?
(1)田径场:()
A、标准400MB、非标准300--400MC、非标准200—290MD、非标准200M以下E、无
(2)篮球场()个;排球场()个;乒乓球台()台
15.贵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理论知识的开课情况()
A、1周1次B、1个月1次C、1学期1次
D、1学年1次E没有开设
16.贵校体育教师的年龄情况:
25岁以下()人;26—35岁()人;36—45岁()人;46—55岁()人;56岁以上()人
17.贵校体育教师的授课周时数人均为()节。
A、4节或以下B、5—8节C、9—12节D、13—16节E、16节以上
18.贵校体育教师上课有无教案:
A、齐全B、较齐全C、不齐全D、无
19.贵校体育经费为每年()元,主要来源是()
A、10000元以上B、5000—10000元C、3000—5000元
D、1500—3000元E、1000--1500元F、1000元以下
a、上级教育部门b、学校
20.你认为贵校的体育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如何?
A、良好B、一般C、差D、较差E说不清
21、贵校体育课教学内容除田径、球类等现代体育项目外,是否还开设民族体育项目如果开设,请说明具体项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贵校体育课教学中,男女分班上课吗?()
A、分班B、不分班
23、请你简单谈谈对现行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教学改革的看法。
农村小学体育现状调查问卷
(学生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我们正在进行《农村小学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的研究工作,需要你的大力支持和协
助。你对问卷的回答,不影响你的体育课成绩和正常学习,只为进行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当你接到问卷后,请如实填写你校的真实情况,答完后请马上交还发放问卷人,在此,我们衷心感谢你对本次调查工作的大力支持。
填表说明:
1、请在符合你校情况的括号中打(√)
2、凡遇到__时请填写符合你校的情况和见解
一 你们学校体育教学情况
1.你们班课表上一周安排了几节体育课?
A)一节()B)二节()C)三节()D)0节()
2.你们班课表上安排的体育课能正常开课吗?
A)能()B)基本能()C)不能()
3.你们班的体育课通常教些什么内容?(可多选)
A)篮球()B)排球()C)足球()D)田径()
E)健美操()F)武术()G)舞蹈()H)游戏()
4.遇下雨天,你们的体育课会怎么安排?
A)自由活动()B)在教室上自习课()
C)由其它老师上课()D)改上健康教育理论课()
5.你们班的体育教学有体育卫生保健基本知识理论课教育内容吗?
A)有B)无
如果有,请问内容主要是什么?(可多选)
A)关于体育的基本知识()B)关于卫生的基本知识()
C)关于体育保健与运动损伤()D)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
E)关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F)其它_________
6.在体育课中能学到你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吗?
A)能()B)基本能()C)不能()
7.你通过上体育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可多选,请按你认为重要的顺序排序)
()()()()()()()()()()
A)学会了运动技术B)学到了体育知识C)学会了合作D)学会了交朋友
E)锻炼了身体F)愉悦了身心G)磨练了意志H)解除了学习疲劳
I)养成了锻炼身体的习惯J)其它_________
8.你们学校学生体育课成绩如何考核?
A)按大纲规定()B)体育教师自行规定()C)不考核()
9.你们学校体育课成绩与评先评优有关吗?
A)有()B)无()
如果有,其密切程度如何?
A)非常密切()B)密切()C)一般()D)说不清楚(10.你们学校的场地器材情况如何?
(1)田径场:
A、标准400M()B、非标准300--400M())
C、非标准200—290M()D、非标准200M以下()E、无()
(2)篮球场____个;排球场______个;乒乓球台_____
二 你们学校开展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11.你们学校有早操和课间操吗?
A)有早操无课间操()B)有课间操无早操()
C)早操、课间操都有()D)早操、课间操都无()
12.你们学校每周开展几次课外体育活动?
A)3次()B)2次()C)1次()D)0次()
13.如果你们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每次你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为:
A)半小时()B)半小时—1小时()
C)1—2小时()D)未做规定()
14.你们班会有多少同学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A)80%以上B)60%—80%C)40%—60%
D)20%—40%E)20%以下
15.如果你们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其组织形式怎样?
A)全校由体育老师统一安排B)以班级形式展开
C)只是训练队训练其它学生不管D)自由活动
三 你对体育的态度
16.你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
A)很喜欢()B)较喜欢()C)无所谓()
D)不喜欢()E)很不喜欢()
17.你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喜欢程度?
A)很喜欢()B)较喜欢()C)无所谓()
D)不喜欢()E)很不喜欢()
18.你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是什么?(可多选,请按你最喜欢的顺序选出8个)
()()()()()()()()
A)篮球B)排球C)足球D)田径E)健美操
F)武术G)舞蹈H)游戏I)乒乓球J)羽毛球
K)其它______(请先填写项目)
19.如果你不喜欢上体育课,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可多选并按重要性排序)
()()()()()()()()()
A)怕风吹日晒B)教师态度不好C)内容单
一、重复、枯燥D)课堂组织太严E)活动不自由F)上课内容学不会
G)没有足够的活动场地和器材H)不喜欢目前的上课形式I)身体不好
20.如果你内心不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其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A没兴趣()B)没有效果()C)没人组织()
D)浪费时间()E)身体好没必要()F)体育课不重要
21.如果你内心喜欢体育,但又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其原因是什么?(可多选,请排序)
()()()()()()()()
A)学习紧张没时间B)没有自己喜欢的项目C)学校没要求D)不喜欢目前的形式E)没有场地器材F)学习不好家长反对G)班主任反对H)参加其它举小组I)无教师辅导J)其它_______
22.请你简单说说对体育课(包括对学校的场地器材,教师等方面)的看法。
(出自百度)
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安排几名志愿者全程负责此工作,包括去具体的学校,到相
应的班级发放,跟任课老师协商好占用几分钟填好表之后马上收回。
三、研究阶段的安排:
1、问卷调查收集回来之后进行整理。
2、分类各个学校的问卷调查,竟可能的把每个班级的问卷调查进行归类。
3、抽出大量的人力进行问卷调查的统计,并且按学校、按班级做好具体统计的百分比。
4、分析问卷调查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与我们最先的理论假设做对比,初步找出小学体育现状的问题所在。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仍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是中心校改造工程量巨大。多数中心校主体教学大楼使用了一二十年,教室、桌椅、实验仪器等相关配套设施损毁严重,无法容纳整个乡镇学生的学习需要。食宿配套设施更是严重滞后,多数学校没有学生公寓和学生灶;个别学校的学生公寓和学生灶根本无法容纳几百上千人的食宿需要。
二是新建校舍弃置,建校债务得不到落实。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全国各地加强了中小学安全教育,多数乡村学校重新修建了校舍,有的刚刚投入使用,有的尚在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之中。
三是教师培训任务艰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西部农村已经实施了五六年,多数教师掌握了新课程理念,改变了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能力,能够驾驭新课程课堂教学。但实际效果与现代教育理念存在着差距,加之应试教育观念在全社会仍然根深蒂固,评价机制很不健全。
四是亲情教育缺失。少年儿童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亲情是维系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传统道德观念、社会公德、文明礼貌等意识的培养更有赖于家庭教育。把孩子从小集中在中心校,部分孩子将长期得不到亲情的呵护,亲情教育的缺失将会影响和制约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五是如何取得当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校舍等教育资源的整合不只是政府和学校的事,必然牵一发动全身,孩子牵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
面对校舍改建和教育资源整合后必将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工作,才能确保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教育管理部门要积极拓宽渠道,争取政府与各界群众的大力支持,利用新闻媒体做好舆论宣传,让广大群众了解、认识学校合并与教育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并支持学校的工作,从行动上配合学校与教师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教育。
严密论证,设计科学合理的整合方案。各地情况不同,学校改扩建与教育资源整合的任务也各不相同,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很多农村家长愿意放弃务工陪读,致使县城中心校的学生人数逐年攀升,而部分边远山区由于农民务工、迁移、陪读等原因,生源呈递减现象。学校要在全面深入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对未来五至十年学生人数的增减做清楚的估算,从而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改扩建方案。
多方筹资,集中力量办好一所中心校。据了解,在汶川大地震之后,群众的防震抗震意识普遍增强,一些乡村群众为了改变本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主动出资出力建办本地学校。对于群众这种本着良好愿望但又比较狭隘的思想行为,要主动联系地方政府做好思想动员工作,讲清政策,讲明思路,动员群众把力往一处使,钱往一起凑,集中力量办好一所中心校。要多方筹措资金,向上争一些,动员群众捐一些,向企事业单位和本乡在外工作的人募捐一些。
长远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学校合并后,对教师工作绩效如何评价,又是一个难题。对此,教育研究部门与学校管理人员要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把学生生命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合理分配教学教师和生活教师的工作任务,建立健全各类激励机制,让生活教师和教学教师一样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并能从工作中体验到幸福和快乐,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对孩子琐细而具体的生活教育。
关键词:规模经济;学校布局;调适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001-02
长期以来,为加快实现初等教育普及目标,贯彻落实”就近入学“原则,我国农村学校布局基本上是按人口分布状况和县乡村管理结构简单建校或设点。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初见成效和农村城镇化推进,农村学龄儿童锐减,诸多学校特别是村办小学遭遇生源危机,一村一校的办学格局面临严峻挑战。原有学校分布格局和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导致了办学的低效益或无效益,这一结果最终推动了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全面调整。
一、教育规模经济理论分析
教育规模经济理論主要来自于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当生产规模扩大时,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成本增加的比例,便是规模经济,或规模收益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反之,规模扩大时,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成本增加的比例,便是规模不经济或规模收益递减(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按照规模经济理论,教育规模经济(Economics ofeducational scale)指单位生均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下降的情况;反之。教育规模不经济(Diseconomlcs of scale ineducation)则指单位生均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上升的情况。如图1所示。
学校规模经济的形成在保证一定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使学校资源获得充分而适当的使用。同时规模经济的产生必须在规模扩大后不致衍生不经济缺陷的条件下才能成立。因此。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显然是基于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资源利用的充分性,即在教育活动要素配备齐全的条件下,使教育资源获得百分之百的利用率;二是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即按教育资源功能的特性用在相当的需求场所;三是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即教育规模的扩大是有限度的。其前提是不衍生不经济缺陷。
根据教育规模经济理论。不少学者提出了学校适度规模理论。所谓学校规模适度,是指在教育的其他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学校拥有恰好可以使所有资源得以充分和恰当利用,并在不违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保证培养规格、教育质量不受到影响的合理限额的班级效和学生数。因为规模太小,不能充分和适当运用教育资源,产生单位学生成本偏高的不经济效果;规模太大又会衍生人际关系冷漠、行政僵化、学生对短缺的教育资源的不充分享有性等不经济因素。学校的初始适度规模,可以用U型曲线来求解。
图2中的U型曲线顶点为学校规模经济和不经济的分界点,而它所代表的是学校最适当的规模学生数。但是随着初等教育的普及和受教育人口的增加,学校的规模是不断扩大的。资源获得充分利用后,如果继续投资,还可能出现规模经济效果,上边U型曲线所表现的只是学校最小的适度规模,或称第一级适度规模。实际上,学校可维持一个能充分并适当运用资源的稍大规模,单位学生的生均成本增减幅度与规模扩大在超过—定规模后呈上下波动。
图3中U1是开办学校时的U型曲线,单位学生经常成本随规模扩大而迅速减少,U2至U5是继续投入资源,因学生人数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增加的资源对单位学生平均成本的影响相对减少,遂使单位学生平均成本呈小幅度U型的向下波动。
二、学校布局调整中规模经济理论的运用与调适
学校规模和学校布局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学校布局的集中和分散,必然影响到学校规模的大小;学校规模的大小。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学校布局的集中与分散程度。但学校规模经济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它强调的是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和资源的利用的充分性问题,而对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关心较少,常常与基础教育的就近入学原则相对立。而学校的合理布局不但要参照规模经济理论,使学校达到一定的规模经济,使教育资源得到尽可能充分利用,而且还要考虑到诸如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等因素,特别是基础教育更是如此。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在人口分布、生源多寡、经济与地理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在不同地区。中小学的最佳规模的选择标准也就不同。
对农村地区而言,农村地区的地理特点就是幅员辽阔,不少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密度大与人口密度小相并存;在人口结构上。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大,需接受基础教育的学龄人口规模大;在经济发展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人均收入低,财政收入有限;在中小学的设置方面,教学点较多,校均规模不大,资源利用事普遍较低。针对农村地区的这些特点,在今后的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继续坚持就近人学的原则,使学龄人口能够容易接受到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提,它在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据有关资料的统计,到2000底“两基”工作未实现、“普九”任务未完成的地区基本上在西部地区。因此,西部地区在今后几年内还要加强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广大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扎扎实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稳步发展高中教育。
二是要适当扩大学校规模,减少中小学的教学点,合并或撤掉一部分中小学。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调整学校的布局和规模提供了可能性。对一些可办可不办的学校坚决不办。对一些没有办学条件、教学能力差的学校尽量撤并;对一些条件薄弱而又必须办的学校应大力扶持,使在学校布局的调整中既能达到学校的规模经济,又能使每个适龄儿童入学。
三是城镇与农村的学校布局标准应有所不同。由于城镇人口较为集中。人口数量较大,并且今后几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继续迁移,城市的学龄人口数量将会更大。而与此相反,农村人口的急剧下降和大量人口的迁移,农村的人口密度将会更小,特别是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需要人学的实际人口下降,因此城镇学校的辐射半径应该小于农村,城市学校的建设更应该注重规模经济,而农村中小学的辐射半径应远远大于城市,其学校建设更应该注重的是社会公平。
四是不同层次的学校其布点的服务半径应有所不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独立生活能力差,许多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家庭中或父母身边进行。如果过早地脱离家庭进入寄宿制学校不利于儿童的成长。特别是农村,许多地方山高路陡,上学常常需要爬山涉水,如果布点分散,那么儿童每天上学都必须走上1-2个小时,这必然会影响到儿童的上学和教育教学计划的安排与进度,以及义务教育的普及。而高年级学生特别是初高中生,由于有一定的独立能力和生活料理能力。因此应注重规模效益。实行寄宿制学校,其学校的服务半径应更大。当然,小学教学点的设置在生源的确很少的情况下,可适当保留一部分单人教学点或实行寄宿制学校。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审计调查问卷】推荐阅读:
大学生调查报告:调整农村和农村经济结构07-21
新发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10-28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问卷10-08
农村信息化问卷调查06-23
农村居民健康保健状况调查问卷07-03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问卷07-15
干旱对农村家庭收入影响调查问卷09-13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卷调查11-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调查问卷10-16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