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就业率排名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专业就业率排名(精选8篇)

大学专业就业率排名 篇1

全国就业市场对精通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开始成倍增长,已经出现过十几个单位争抢一个毕业生的局面。北京外国语大学、高校教师、外企和中外合资企业、外贸公司、新闻传媒机构、旅游公司、留学培训机构、文化传播公司等。一般来说,小语种就业形式的差异,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1.学习某种语言的人数;2.讲某种语言的国家数量及经济情况;3.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包括地缘上的和政治经济方面的。

4.管理咨询师

管理咨询师针对企业运用管理学的原理,进行从战略策划到战术运用的系列顾问活动,包括对企业CIS、人力资源、流程再造、组织结构设计、营销等方面进行策划并指导实施。专家指出,我国目前管理咨询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在未来中,我国管理咨询业的需要将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加,据悉,我国管理咨询行业的有效需求总额将达到100亿美元。管理咨询师年薪大约在10万至60万元人民币不等。

5.会计专业

据统计,我国目前共有注册会计师7万多名,而根据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这个数字还差了至少35万。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使注册会计师成为未来几年我国炙手可热的人才,尤其是熟知专业业务和国际事务的会计师。

记者了解到,每年进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应届毕业生月薪大都在五六千元,再加上丰厚的奖金,年收入会超过10万元人民币。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年薪则在20万到50万元人民币之间。

6.旅游、外事服务

这个专业的特点就是面向第三产业,而众所周知,第三产业在我国的就业面还是占有相当大一个比重的。第三产业的提供的岗位流动性大,人才缺口也很大。所以,毕业生有很大的选择性。除去专业比较对口的机场、火车站的岗位外,企业所需的一些接待服务工作比如前台服务、接待等工作也比较青睐于招聘这些受过专业训练的毕业生。但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是要不断提高自己,才能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

7.物流管理

不少高校都设有物流管理专业,但一般着重培养的是管理型人才。而市场每年对管理型人才的招聘很有限,更多的是需要在基层从事操作的人员。因此,物流操作员在每年的招聘中格外受宠。目前比较先进的企业正逐步像零库存迈进,这不光对物流管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也要求最直接的物流操作员具备更高的能力。相对于物流管理人员,物流操作员的需求量更大。因此,受过专业物流操作培训的毕业生凭借上手快、胜任物流各个环节操作,而被相关的用人单位大量吸收。

8.网络传播专业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

由此可见,我国互联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我国的传统媒体,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台也都纷纷上网,建立自己的电子版或网站。以208月对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为例,《人民日报》下属的人民网在当日内的访问量就突破了5000万,而对奥运会开幕式报道的点击达1.3亿人次之多。市场研究机构的调查分析,和因特网相关的信息传播及报务行业是我国目前发展势头最好、经济效益最高的行业。相关分析数据表明,全国这类人才的缺口近100万,单网络媒体的人才缺口为3-5万人,而高校每年培养不足1000人。会采、能编、懂技术的网络传播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网络传播事业发展的瓶颈。由于一是目前国内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较少,二是该专业技术含量高,三是该专业为数不多的毕业生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所以该专业就业前景非常看好。

9.金融专业

对于今年即将毕业的应届大学生而言,最得意的要算金融专业学生了。记者从国内一些开办金融专业的知名院校了解到,股市基金的火热使得该专业毕业生走俏的同时,也成为了高考中学生报考的热门。

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增长,从底就显现出猛烈势头。各大证券、基金公司的人才需求增长,如基金经理成为最抢手及“升值”最快的职位。

10.同声传译

同声传译员被称为21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随着中国对外经济交流的增多和奥运会带来的会务商机的涌现,需要越来越多的同声传译员。同声传译员的薪金不是按照年薪和月薪来算的,是按照小时和分钟来算的,现在的价码是每小时4000元到8000元,相关人士说。4年之后入驻中国和北京的外国大公司越来越多,这一行肯定吃香。

十大低就业率专业

1、生物工程

2、法学

3、环境工程

4、市场营销

5、国际政治和外交学

6、新闻系

7、汉语言文学

8、人力资源管理

9、经济学

10、电子商务

更多热门文章:

1.2016就业率高的专业排名

2.大学各专业就业率排名榜大全

3.2016就业前景最好的专业排名

4.20高校十大最有前景专业排名

5.就业率高的八大专业排行榜

6.2016年产品设计专业排名

7.2016高考理科热门专业排名

大学专业就业率排名 篇2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 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已经成为许多高校改革的一个共识。推行个性化培养是一个发展大趋势, 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满足个人充分发展的内在要求。正因如此, 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 如何发挥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 对于高校本身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也直接影响到高校培养学生的质量。部分高校在将总学分缩减的同时, 增加选修学分, 有些个性化课程模块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修读。[1]这既为学生自由参加各种学术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也给予了学生跨学科学习和专业选择的自主权。在增加学生自主性、推行个性化培养的过程中, 必然要求学生对所选择专业的学科性质、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就业前景等问题有较深入的了解, 否则会事与愿违。为了了解学生对所学专业及相关学科的熟悉程度及其就业预期, 武汉纺织大学“具有纺织特色的地方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对本校相关经管类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近几年来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了分析。本文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以下简称国贸专业) 调查的数据及其反映出来的问题为基础进行分析。本项调查预期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第一, 以武汉纺织大学国贸专业为例, 研究高校行业背景对其非行业特色专业的就业影响。武汉纺织大学的校名就具有鲜明的行业背景特色, 纺织服装及相关工程类专业在社会上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这个特色可能对非行业特色的专业 (如国贸等经管类专业) 的就业可能产生某种影响。第二, 了解在校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其特色的认知。一是了解在校学生对本专业的一般认知, 二是对本校本专业特色的认知。第三, 了解在校学生对本专业及其特色认知与实际就业差异的原因。

调查情况介绍

1.调查的基本情况

(1) 调查的总体设计与主要目的。整个调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在校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就业预期的问卷调查。这部分设计了11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在校国贸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差异和就业预期。另一部分是利用学校就业数据库中的数据, 对国贸专业已经毕业学生的就业去向进行分类分析, 并与在校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差异和就业预期进行对比。主要目的是分析国贸专业在校学生的专业认知、就业预期与实际情况的差距及其原因。

(2) 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专业面向、就业地域面向、预期薪资、学校特色与专业特色认知等四个方面。

2.分析的样本及数据

(1) 专业认知与就业预期调查数据。关于在校学生专业认知和就业预期的问卷调查在国贸专业2011、2010、2009三个年级的在校学生中进行。共发放问卷121分, 收回117份有效问卷, 问卷有效率为96.69%。

(2) 实际就业去向的相关数据。实际就业去向的数据为2011届国贸专业有182名毕业生, 其中数据完全有151名毕业生, 有效数据占82.97%。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就业方向预期与实际就业去向的偏差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国贸专业到贸易公司从事单证员、业务员等相关工作的意愿和到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工作的意愿高达31.28%, 到其他行业工作的意愿为37.44%。但是2011届毕业生直接到贸易公司、金融业、其他行业的比例分别仅为3.31%、2.65%和94.04%。这反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 虽然到非贸易公司也可能从事单证员、业务员等与贸易相关的工作, 但是, 意愿就业行业与实际就业行业反差如此之大, 很可能表明在校学生对国贸专业的专业面向理解过于狭窄。另一方面, 国贸专业的学生对到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工作意愿与实际差距太大, 这可能表明国贸专业在校学生对金融知识比较感兴趣。这反映出在校学生对国贸专业面向认知不足。

2.就业地域预期与实际就业地域的偏差分析

因学校地处武汉, 考虑到武汉在华中的经济地位和发达程度, 本文将武汉与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并列。从表2中不难看出, 到广东、武汉工作的意愿分别为12.42%和18.95%, 但到这两个地区实际就业占比分别为33.11%和26.49%。到上海与北京工作的意愿高达45.75%, 远远超过了实际就业地区占比 (仅为1.97%) , 这一数据反映出就业地域预期与实际就业去向强烈的反差。另一个反差较强烈的是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占比仅为0.65%, 但实际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占比为12.58%。

从这些数据来看, 在校学生就业的地域意愿仍集中于大中型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 即使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工作也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型城市。这与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的经济战略调整急需大量人才有很大差距。

注:※中西部不含武汉市。

3.预期薪资与实际行业薪酬之间的差距分析

从表3和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国贸专业在校学生预期薪资与实际薪资差距不大。因上海和北京的月工资水平分别为5510元和5430元, 考虑到45.75%的学生愿意到上海与北京等发达地区, 学生预期薪资偏低, 这可能与学生为了更好地发展前景, 宁愿接受相对较低的工资;或是学生已经意识到社会给予新手的薪酬不会太高。但是考虑绝大部分学生不可能到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工作, 作为职场新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薪资仍偏高。

注:实际工资水平=平均工资÷12, 单位:元。数据来源:武汉数据来源于《武汉统计年鉴2011》, 其他数据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1》。

4.学校行业背景与就业方向的差距分析

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 非行业特色专业的学生就业可能受到学校行业背景的影响。从表5中不难看出, 国贸专业到纺织服装行业实际就业人数占比为14.57%在校学生, 低于在校学生认为应该增强国贸专业的纺织服装特色的比例 (为17.24%) 。考虑到武汉纺织大学的行业特色, 到纺织服装等行业工作的国贸专业学生仅为14.57%, 很可能表明学校行业背景对国贸专业的就业没有太大影响, 或者是学校的国贸专业与纺织服装特色联系不是很紧密, 也可能反映出在校学生对学校行业背景对如国贸之类的非行业特色专业的就业影响缺乏认识。

表6反映在校学生确实对学校国贸专业的特色了解很少, 因为有高达54.42%的学生对本校国贸专业的特色仅“了解一点”, 还有28.57%的学生“不了解”。而表7反映出了在校学生对本校国贸专业不了解的原因, 主要是宣传不够。进校前无法通过社会及学校宣传等渠道导致缺乏了解的学生比例为34.13%, 还有43.71%的学生认为进校后学校和学院宣传不够。

本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特色了解不够, 其原因是多方面。目前地方高校主要是在进行规模上的扩张。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 近几年先后合并了湖北对外经贸学校、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其校名也更改过几次, 1999年由武汉纺织工学院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 2010年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合并与更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学校专业特色的认知。

结论与建议

1.从专业面向看, 亟须加强高校在校学生对专业面向的认知与教育

从“宽专业厚基础”的角度来看, 既要强化专业特色, 又要专业面向的多元化。对于国贸专业而言, 既要强化国贸专业区分与如金融学等其他专业的专业特色, 又要强调作为应用经济学大类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与传授, 增加国贸专业学生就业的专业面向优势。同时,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本校相关专业的宣传。对于地方高校而言, 主动加强对学校专业特色的宣传可能比知名高校更为迫切。

2.从就业地域面向看, 高校在校学生应逐步调整工作地域重心

过去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地域为“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发展战略的推进, 中西部和东北等地区亟需各种专业人才。为了适应这种变化, 高校在校学生应逐步调整自己未来就业的地域。

3.从就业薪资预期看, 高校毕业生应降低薪酬预期

作为初入职场的新手, 高校毕业生更应看中工作给予自身未来的发展空间, 更应该考虑到就业地域当地薪资情况。

4.从学校发展来看, 学校应着眼于内涵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 “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按照内涵式发展要求, 完善实施高校‘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2]。作为行业特色较强的地方高校, 只有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着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才可能真正创建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徐高明, 张红霞.我国一流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突破与老问题[J].福建教育论坛, 2010 (8) :61-66.

大学专业就业率排名 篇3

就业率当然不是洪水猛兽,相反,大而无当的高等教育,确实需要和市场,时代对接。然而,在教育改革中,我们看到的是一旦“矫枉”,往往就容易“过正”。找不到工作当然不光彩,但比找不到工作更不光彩的是什么呢?应该是教不出能就业的学生。问题是,这和专业本身有什么关系呢?那些叫嚣着“就业率高”的学校,培养的难道就一定都是社会栋梁吗?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关系还是需要及时厘清:一者,大学固然不能离开就业率,但是不是所有的专业都要将就业率写在“脸上”?社会需要产业工人,也需要浪漫诗人,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也需要天马行空的梦想家——这个一刀切的“60%”,在捍卫社会“骨架”的时候,会不会误伤了滋养国民精神的“血肉”?二者,就业率的根本,其实并不仅仅在于大学教育,更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一个社会能为就业者提供的岗位是既定的,在就业问题上,关键不是所谓“就业观念”,而是“供岗能力”。

大学教育不能沦为职业教育

大学教育适度的与社会需求接轨,有利于学生就业和高校专业的科学设置。但是,以就业率来淘汰、停招专业则有些过犹不及。这适用于职业教育,但并不适用于大学教育。

教育学者熊丙奇指出,大学教育,一般说来,包括通识教育与技能教育,通识教育旨在让学生培养基本能力与素养:技能教育则指职业化、技能化、功利化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大学教育的本质并不是为了就业,用“就业率指挥棒“来指导大学教育,很可能让大学变技校,让大学教育异化为职业教育。

应该看到,教育是育人的产业,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简单商品生产具有根本性不同。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以市场就业作为招生的计划和导向,只会陷入市场经济的庸俗化境地。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需要长期积累,不可能像普通的商品一样临时产出。

从教育与市场的对接特点来看,无论国内国外,应用学科专业的学生就业紧俏,而基础学科、人文学科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这种状况普遍存在着。而基础学科是应用学科的基础,基础学科的发展对应用学科的提升影响巨大。如果基础学科人才后继乏人,应用学科的人才同样也会枯竭,只是时间问题。

针对这一特点,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弥补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学科在就业上占劣势而引发招生困境和人才危机的态势,从而有意向基础学科倾斜。一方面加大基础学科的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对就读于基础学科的学生给予补贴和就业扶持,尽力避免基础学科因后继无人而影响国家社会长远发展。种种措施,体现的正是对基础学科的重视和站高望远的谋略。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经过持续多年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大幅提高,进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增长很快,与社会在一定时期接纳能力形成的矛盾更加突出,出现社会普遍感觉的就业压力。同时,也催生了学生被逼与单位签就业协议、不选择对口专业就业等隐性失业问题,一些高校漂亮的就业率数字屡屡引发舆论的口水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以就业率为标准调整招生计划,是否会加剧高校的就业率数据注水?

近些年来,部分高校过分注重就业而盲目跟风设专业的乱象,早就引起社会批评。当学计算机的学生就业好,于是很多高校纷纷开设计算机专业;当财经专业的学生就业好,于是又有很多高校开设财经专业。这种不根据学校自身师资力量和积累、却以市场就业导向为指挥棒来开设专业,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专业水平自然受到影响。这到底是社会之福还是社会之祸?如今,以就业率60%的硬指标来调整招生的要求,对高校自己根据市场就业来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的行为,无异于是加了一把火。

在文化更加多元的今天,以就业定招生的办法令我们不无忧虑地猜想:当所有的高校都只开设社会就业热的专业,而一些对如考古、稀有的文字语言等专业有特殊兴趣的学生,在不远的某一天,是否再也找不到自己喜好的专业?而这些学科知识以及文明,是否也会因无人延续而从这块土地上加速消失。

专业无冷热,不能“随行就市”

就业率达不到,专业成了千夫所指,要解决就业问题,拿专业开刀并不是上上策,其实,一门专业是没有冷热之分的,专业与专业之间应是平等的关系。当我们对待专业的问题时,不应以人流的密集度来区分哪个专业热门,哪个专业冷门,哪个专业有前景,哪个专业没前景,我们应理智地去分析,去辨别。对待冷专业,我们不应以少人去读或没前景而不选这门专业,其实我们更应看到希望。

专业的“冷”和“热”都是针对就业而言的,专业本身无所谓冷热。对于学术研究而言,研究考古学和研究经济法,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用科学的方法对特定的领域进行研究。学校也绝对不会因为研究领域的不同而给经济法教授较之考古学教授更高的工资。可是,热门专业毕竟是热门专业,研究的人总会比冷门专业多,所以要想出学术成果的话,难度自然更大。考古学教授在数量上绝对比法学教授少,但是,可能50个法学学者当中只有一个教授,而10个考古学学者当中就有一个教授了。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不怕专业冷门,只怕学艺不精。不管你的专业是什么,只要你在这个领域学有所成,你就一定能利用你在这个领域的知识成就一番事业。

大学生毕业以后能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并不取决于他的专业是否热门,而是取决于他在专业学习中是否已经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做到了这一点的大学生而言,专业的冷门和热门其实已经毫无意义了。

以绝对数字化主义而设置大学的专业,试图使其“随行就市”,这种做法无疑是天真可笑的。按照这种逻辑,像哲学、马列主义,哲学、考古等“冷门”专业,就业率一直不高,那么,是否应该全部取消呢?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推理,对于那些当下流行的厚黑学,博彩等时髦专业,是不是应该变成高校的“主打”或“首席”专业呢?

就业率并不能准确反映专业的社会需求

就业率本身就是一个不清晰的概念。不仅到机关企事业单位上班叫就业,开店也叫就业。还有学生为了积累工作经验,被迫“零工资”就业。更有不少学校挟毕业证发放大权以令就业率,逼追学生上交子虚乌有的“就业协议书”,或者报告学生自主创业,以期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分到一杯羹。虽然教育部多次表态严肃查处

就业率造假,但是,就业率造假已是公开的“秘密”。数据显示,去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竟然高达90.7%,公众却普遍质疑其真实性,还有网友戏言:就业率应改称失业率。太多事实告诉我们:不少学生是“被就业”的。去年央视《焦点访谈》报道说,孝感学院以扣发毕业证和学位证相要挟,逼学生找单位盖章抬高就业率。这个二本院校的就业率超过了90%,部分院系接近100%。尽管该校表示,将核查实际就业率,给社会一个负责任的交代。结果不了了之。焦点访谈也成了“沉没的声音”。

现实的情况是,教育部一面对就业率造假“一票否决”,一面又加大就业率在高校教学评估中的权重。就业率高低成了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决定专业去留的硬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何况,对外宣传就业率下降,学校的就业声誉会受到影响,造成招生困难。这显然不是学校希望看到的。就业率造假已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又加上“就业率低停招”这道紧箍咒,生存重压下,学校在就业率造假之路上会不会越走越远?

就业难也反映了就业市场结构失衡的矛盾。正如华南师范大学谌新民教授所言,“现在不是大学生太多了,而是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梯级转移的滞后,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就业不理想,并非全是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错,还与产业结构配置不合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有关。况且,就业供求关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产业结构有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今年就业不理想的专业,不意味着明年、后年、四年以后仍然“滞销”。今年就业率高的专业也不意味着来年依旧风景独好。如果专业设置唯就业率马首是瞻,大学专业设置岂不成了“变色龙”?

就业率不是高校专业设置的唯一风向标

全国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是不争的事实。可高校毕竟不是职业学校,就业率不是高校办学的唯一标准。若为了提高就业率,在专业设置上也搞“末位淘汰”,就舍本逐末,大错特错了。

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大学为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亦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而现在的高校盛行的却是实用主义,专业设置追求就业率,教学培养功利化,完全与蔡校长的要求背道而驰。教育部是主管全国教育事业的行政机构,竞也提出如此功利的要求,实在令人惋惜。

高校中就业率低的专业都是些基础学科,像哲学、历史学、数学等等。基础学科是所有学科的根本,没有基础学科的发展,其它实用学科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难以创造价值。中国人难获诺贝尔奖,跟国内高校功利之风盛行,不重视基础学科建设有很大关系。

其实,就业率这个数字存在多少猫腻,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在“被就业”的号召下,再偏的专业就业率也能上60%。高校为了不让专业被取消,只好在学生“被就业”上加把劲。所以教育部出台的这个规定,本身就是“自欺欺人”,不单起不到什么好的作用,反倒会让本就不实的就业率变得更加无趣。

把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归结为专业不好是非常肤浅的。用人单位选拔人才,重在看人。高校培养学生的重点也应放在能力培养上。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专业并无好坏之分,自己感兴趣,才会去钻研,才会出成绩。高校还是应在教书育人多下功夫,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有了融会贯通的能力,再古老的专业也能经世致用。

所谓的“因就业难的专业停招”的举措,其实更隐藏着对社会发展动力的巨大伤害。可以想见的是,那些因为就业率低迷而需要被停招的专业,多会是一些基础性的学科,比如哲学、历史、地理等等。这些专业的社会价值虽然暂时无法“折现”,甚至就读者也不是就业浪潮中受欢迎的群体,不过学科对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助推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倘若让这些基础性的学科因为就业困难而停招,它必将会造成一个时代人才的断层,这种无形的“底座损失”,远非“看得见的就业率”可以弥补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即便是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教育,也以传播知识和研究学问为最高理想,相对超越社会现实。高等教育要就业,但也要为社会提供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

大学专业就业率排名 篇4

最近,LinkedIn(领英)推出了一份关于各热门专业的美国大学排名榜单,据说是根据毕业生职业成就所做的大学排名,目的在于帮助择校的学生选对学校,以便毕业后找到最理想的职位。相较于QS与U.S.News等排名,LinkedIn这份基于各专业就业情况的排名就显得偏实际一些,在另一个维度上给美国留学选校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投资银行

1. Georgetown University 乔治城大学

2.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宾夕法尼亚大学

3. Yale University 耶鲁大学

4. Duke University 杜克大学

5. Columbia University 哥伦比亚大学

6. Princeton University 普林斯顿大学

7. New York University 纽约大学

8. Wellesley College 卫斯理学院

9. Cornell University 康奈尔大学

10. Dartmouth College 达特茅斯学院

市场营销

1.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宾夕法尼亚大学

2.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密歇根大学

3. 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学

4. New York University 纽约大学

5. Cornell University 康奈尔大学

6. Georgetown University 乔治城大学

7. Stanford University 斯坦福大学

8.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9.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西北大学

10.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金融

1.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宾夕法尼亚大学

2. Yale University 耶鲁大学

3. Georgetown University 乔治城大学

4. Princeton University 普林斯顿大学

5. Columbia University 哥伦比亚大学

6. New York University 纽约大学

7. Duke University 杜克大学

8. 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学

9. Cornell University 康奈尔大学

10. Dartmouth College 达特茅斯学院

会计

1.Villanova University 维拉诺瓦大学

2.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圣母大学

3. Boston College 波士顿学院

4. Lehigh University 里海大学

4. Emory University 埃默里大学

6.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南加州大学

7. Fairfield University 费尔菲尔德大学

8. Santa Clara University 圣塔克拉拉大学

9. UIUC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大学专业就业率排名 篇5

01 数学类专业

数学类专业属于理学,按照教育部的划分,数学类专业主要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理基础科学、数据计算及应用等。

注意:高中的数学称为初等数学,那么大学则将进入高等阶段的学习。高等数学不是初等数学的一种简单提升,而是以微积分和高等代数为基础的一个体系。对于这种纯粹的数学类专业,考生需要特别慎重,兴趣爱好、良好的基础和天赋是发展的关键。在枯燥又烧脑的数学世界里,若没有一颗为之疯狂的心,很难坚持下去。

02 统计学类专业

统计学专业分为三个大的专业方向:数理统计方向、经济统计方向和应用统计方向。统计学需要以数学为基础,更侧重于收集观察分析数据,调查、搜集经济信息,以及描述、分析经济数据并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进行预测、监督。另外,随着大数据的发展,统计学类专业毕业后可以从事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分析师、数据挖掘工程师、算法工程师等高薪职业。

03 经济学门类

经济学门类专业包括: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经济与贸易类,这一类专业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都涉及到与经济、金融打交道,离不开数学的支撑,而且就业前景很好,薪酬高,每年的报考热度很高,也是热门专业之一。一般来说,对数字比较敏感,同时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学生更适合选择这一类专业。

毕业生一般在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公司、企业等从事经营管理,经济管理,经济分析、预测和规划,政策分析等工作;数学比较好的金融人才在就业的时候非常吃香,毕业后进入保险精算、证券投资等方向的发展前途更好。另外还可进一步报考相关学科门类的博士研究生,继续求学深造。

04 通信工程专业

通信工程是电子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电子信息类子专业,同时也是其中一个基础学科,关注的是通信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和信号处理的原理和应用。对数学、物理的要求很高。一般在一所理工类院校中,除了数学专业外,计算机的数学算是最多最难的了。学习该专业不仅仅需要你有数学的思维能力,还需要实实在在掌握数学知识。

这个专业数学是基础,课程多且难,所以数学学不好的话,这个专业的挂科率会很高。当然本身也是工科中难度较大的专业,数学不好在学基础的时候会很困难。很多学生学不下去就有可能会放弃,所以更建议数学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报考。另外,通信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很好就业的专业,即便综合成绩分数不高,报考这个专业未来就业也容易。

05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研究各种工业机械装备及机电产品从设计、制造、运行控制到生产过程的企业管理的综合技术学科。除了自然科学知识,也需要技术理论基础知识。这个专业可以说是理科生报考的一个热门专业了,但是这个专业同样也是非常难学的专业之一。这个专业对数学的要求很高,所以数学成绩好的话很适合报考。

06 建筑学专业

很多人觉得建筑师,就是在一张纸上写写画画,主要从事建筑物的设计和有关建筑的研究工作。每一幢建筑的背后,都有一群建筑设计师在为它挠心挠肺地算各种数据。除了想象力,建筑设计师还必须了解建筑材料、力学、结构问题等一系列的建筑知识。他们也需要学代数、微积分、线性规划、统计学、三角学……

建筑学这个专业需要学的东西非常多,对数学的要求很高,涉及到的面也很广,除了数学基础知识,还需要掌握数学背后的理性思维,几何空间想象力,逻辑性等。所以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不建议报考,毕竟难学的不仅仅是数学这一课,还有其他很难的课程;专业挂科率很高,即便大学几乎都是60分万岁,也很难。

07 计算机类专业

计算机专业一直是理科生报考的热门专业,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分布在各个层次。计算机科学专业涉及的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如C、C++)、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等,似乎门门课都有数学的影子。

计算机专业必需学会数学的逻辑,如果数学不好或厌恶数学,建议不要选这个专业。很多相关学院就叫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可见,数学和计算机是互通的,而且计算机专业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可以说学好了数学在学计算机类专业相对而言还是要容易一些。更何况计算机是目前非常热门的学科,只要好好学,这个专业都是不愁就业的。

08 人工智能专业

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兴起,数学的学科应用价值再一次得到凸显。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趋势之一人工智能,这个专业近些年还是非常热门的,当然也正因为如此,盲目报考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不少。

但是要注意,人工智能这个专业其实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许多AI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数学在进行,可以说想要学好人工智能,数学是基础了。如果考生将来想向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又喜欢理论研究,除计算机科学外,数学专业也同样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09 土木工程专业

发展前景好,工资薪酬高,在很多家长眼里土木工程专业绝对是值得选择的一个好专业,但是,土木工程专业这类工科专业,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画图是基本功,如果缺乏空间思维能力,学习起来不是一般的吃力。

就业十大热门专业排名 篇6

热门专业具体为:

国家机关:法学、经济学、侦查学、国际经济法学、英语、会计学、国际贸易、行政管理学、行政法学、临床医学;进大学任教专业前十名为:英语、体育、教育、临床医学、计算机及其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建筑学、运动训练、法学;进入国家科研部门 的前列专业:建筑学、通信工程、建筑工程、机械工程、自动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工业自动化;国有企业:会计学、计算机、通信工程、建筑工程、机械设计及制造、工业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力系统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金融单位吸纳专业前十名为: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计算机及应用、投资经济、经济法学、经济学、信息管理、保险学、国际贸易学;流向三资企业的高校专业前十名为: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自动化、通讯工程、英语、计算机应用、国际金融、电气工程、市场营销、机械设计与制造。

此外,出国专业前十名为: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金融、生物化学、应用物理、国际经济、无线电技术学、信息学、计算机。对于高校专业流向排定的座次,教育人士分析称,流向排行榜仅仅是一个基本 的参考,专业流向实际上每年都有变化。而我作为一名建筑院校 的桥梁专业 的学生来讲,工作相对近几年的就业形式来看还是比较不错 的,我们专业41名同学,现在除了几名考研的同学外,几乎全部签完工作,签约时间之早,就业率之高,这在全校来讲也是引得大家关注的,根据国家 的政策调空,看来路桥专业 的前景还是看好的!

外语专业大学生如何走出就业困境 篇7

一、当前外语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特点

教育部关于高校学生的数据显示,2010年、2011年我国英语专业录取人数连续排名第一,2010年高达10.4万人,高出第二位会计专业一半以上,2011年招生近11万人,占全国计划招生人数1.6%以上。据麦可思研究院(MyCOSInstitute)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大学生主要本科专业就业率的前50名中,外语类专业,仅法语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居37位,就业率达93.2%。而在2011年度本科专业失业量排行榜中,外语类专业中占比最大的英语专业排名榜首。另外,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较弱势地位,在女性比例较大的主要本科专业10大排行中,法语、英语、朝鲜语、德语、日语分居3、6、7、9、10名,外语专业占一半。

从中看出,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有四大特点:一是专业学生总数多;二是整体就业率不高;三是失业人数多;四是女性比例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其总体发展趋势是:普通外语人才趋于饱和,复合型人才越来越走俏。

二、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除了无法回避扩招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之外,外语专业大学生在就业中还受到多方面的挑战与冲击。

1. 外语教育普及使专业学生面临更多强劲对手。

随着英语教育的逐渐普及,国民自觉学习外语的意识不断增强,学习环境不断改善,能够自如应用的人与日俱增。许多非外语专业学生也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为了就业或出国,许多学生通过了CET-6、托福,甚至专业级别的外语考试。同时,许多企业家或管理者掌握了外语技能,不再需要专门翻译从旁协助,这样对纯粹的外语人才需求会逐渐减少。

2.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语专业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领域不断拓宽,专业划分越来越精细,行业竞争加剧,单纯的外语知识难以满足需求,外语专业学生需有宽广的知识面,也就是要在打好外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外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丰富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从事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

3. 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差。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推动下,尤其是受中、高考“指挥棒”的驱使,学校、学生一贯轻视英语“说”的技能的培养与练习,出现了庞大的考试能得高分而正常交流中难于或羞于启齿的“哑巴英语族”,对成功就业构成了致命的威胁。

另外,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陈旧,毕业生期望值过高等因素也给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三、走出就业困境之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是与年俱增的,应该说当前既存在就业难问题,又普遍存在外语人才招工难的现象,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的外语人才炙手可热,笔者认为,前景是乐观的,关键要坚定信心,认清形势,找准方向。外语专业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关键靠高校、学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

1. 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要适应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在外语专业的设置与调整上争取主动性,依据自身特点与市场需求,在类别、层次、任务及目标上设立独具特色的培养方案与学术发展计划,并大力鼓励外语专业学生学习第二专业。如构建“语言+专业”的新型培养模式,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要求。

2. 强化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培养。

学校从外企、跨国公司获取人才需求订单,直接为企业培养专业复合型紧缺人才,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计划,组织实施教学与实践,优势互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大力拓宽就业渠道。

外语专业具有外向性,除了传统就业方式外,为外语专业毕业生开拓国际就业市场也是提高就业率的有效途径。

4. 加强就业指导。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一步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将就业指导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为外语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

面对就业困境,英语专业大学生首先应树立两个新观念。一是现代社会中的外语仅是一种工具。外语不是社会上的一个行业,因而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可以进入任何行业,但是进入任何行业是有前提条件的,单纯熟悉语言不够,要将英语跟所处行业融会贯通;二是“我”找工作而非“外语”专业找工作。一些外语专业毕业生抱怨没有赶上好时代,不能根据自身的弱点进行调整,“充电”学习,“外语”专业找工作难并不代表“我”找工作难。

5. 刻苦学习,提高综合能力。

外语专业大学生应该从以单纯学好语言技能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语言技能加专业知识为主要目标,成为实用型、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在专业基础上,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选择偏社会性和职业性专业作为第二专业进行辅修或适当参加相关技能的培训和资格考试,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对语言有偏爱的同学也可多掌握几门外语,拓宽专业领域。

6. 认清形势,迎合社会需求。

“北上广”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以其丰厚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事业发展前景形成了英语人才集聚效应,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则少人问津,导致一边外语人才过剩,造成人才浪费,一边人才不足,外语人才紧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英语专业学生的择业观念要适应时代要求,正视现实,调整心态,打破“精英”光环的束缚,勇于到英语人才匮乏的农村、基层去,参加服务型岗位工作,走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摘要:学生生涯的终点为事业生涯的起点, 大学生就业向来是热门话题。本文针对我国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出现的“热中有降”的现象, 分析时下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特点与面临的挑战, 并建议高校、学生两方面共同努力走出就业困境。

关键词: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特点,就业困境

参考文献

[1]沈景泰.外语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应对措施[C].理工高教研究.武汉:武汉理工大学高教所, 2003, (3) .

大学专业就业率排名 篇8

关键词:河南旅游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2—0125—02

一、引言

自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推行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有资料显示到2005年中国的高校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旅游,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开始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与之同步推进的学校教育与此同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备人才。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资料显示:截止2007年,河南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大约71所,其中高等院校40所(包括近几年升本的学校),中等职业学校31所。[1]2009届可以提供的旅游专业毕业生人数预计突破两万五千人,其中本科生预计可达一万人,无疑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旅游业和其他行业相比,劳动密集程度高,需要人员数量较大,某种意义上不应该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但据笔者对近五年河南知名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情况的调查,其结果却与想象的情况大相径庭。大学生就业难就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本文期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原因剖析,能对河南旅游业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和支持。

二、近五年河南省旅游企业大学生员工就业基本现状

1.河南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现状调查。笔者实际调查了最近五年河南省部分知名高校旅游专业的当年招生人数、毕业生人数,毕业后省内从事旅游业的人数,情况令人堪忧。河南部分高校2008年毕业的旅游专业学生,总体情况,本科生省内就业率占当年一次性就业学生的总数一般不超过20%,其中10%左右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5%左右在酒店和旅行社工作,而其余85%的毕业生流向了各种各样的行业。[2]许多毕业生甚至根本不把旅游业作为他们就业的首选行业,毕业后当教师、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室文员、做生意,搞销售的人比比皆是。大专生和中专生相对而言要好的多,但他们二次就业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这一部分员工在企业工作三到五年后,行业内部的流动也非常频繁。

2.河南旅游企业内部大学生流失现状调查。经调查得知,除了为旅游行业培养的人才在就业之初的大批量流失外,在进入旅游行业之后的这些高校毕业生们选择二次就业的比率也令人堪忧。一般行业正常的人员流失在5%--10%左右。[3]据笔者实地调查,发现河南省不少酒店、旅行社中的员工流失率都在25%以上,有些饭店的员工流失率甚至超过了40%,远远超过了正常的范围。据开封等市的一些酒店、旅行社管理负责人反映,源于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企业因此往往不会对员工做较大的培训投入,整体服务质量难以保证,也就很难谈得上提高了。旅游行业因此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据不完全统计河南许多酒店较青睐于有相关酒店经验的员工来应聘,甚至开出更好的条件和待遇来挖走其他酒店的熟练员工,“挖墙脚”现象在旅游行业之间普遍存在。旅行社方面,由于河南旅游资源本身的特殊性,旅行社员工工作的季节性较大。因此许多导游只是挂靠在某一家旅行社,并不固定,他们大多属于 “三无”(无固定工资、无劳动保险、无医疗保险)人员,很多人愿意做兼职导游,随时都在做跳槽的准备。而且还有许多持证的人员把导游工作当成第二职业,可想而知敬业爱业也就谈不上了。另外,旅行社、酒店的员工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员工整体上年龄较轻,而且以女性居多。其中20-30岁的旅游从业员工占总人数的比例约60%,20岁以下的旅游从业员工占25%,31-40岁的的旅游从业人员数量约为10%,其他年龄段的仅仅占到了5%左右。所以旅游行业就是人们所说的“吃青春饭”的行业,许多员工在企业内没有归属感,不会形成企业忠诚,纷纷跳槽转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造成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目前对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我们必须从科学的角度给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它的存在必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行政部门、旅游企业,旅游院校和大学生自身等都应该对此负责。本文只想从培养旅游人才基地的高校方面,深入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应该采取的措施,希望以此能引起对河南高校旅游专业教学体制改革的促动。

1.建立学校、企业和行政单位一体化的教学科研体制。学校应该根据旅游学科的特点,进行人才培养。既然旅游注重实用性,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牢牢地抓住实践,注意“校企联合”、“产学研”相结合,鼓励企业参与学校教学,使得教学能结合企业实际,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方面更好地适合企业的要求,而学校也可以在适应企业要求的同时培养了社会所需要的旅游人才。这种实质性的校企结合模式,河南几乎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都已经有了形式上的联合,但是进一步、深入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的举措目前还没有。大多数只是停留在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或者学校方面出面聘请相关企业的老总们不定期的为学校本专业的学生做一两次讲座。有的学校甚至也聘请这些老总们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出现在大学的课堂上,但事实上却没有真正把这些教授的授课内容纳入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形成一种制度,依然是蜻蜓点水,学生们不能通过这种形式很好地学习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在中国旅游“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导向、企业运作”的格局下,教育界、各級旅游政府部门要把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和院校集中,为旅游企业和院校牵线搭桥,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2.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河南省内的旅游专业人才,目前大专和中专层面的学生在就业选择和就业后的职业忠诚度上远远大于本科学生。因而,不同层面的院校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要有所区别。大专和中专层面的学校应侧重于“操作型”人才培养。而本科层面上,我们国家教育部原来规定的是“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这种目标对于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和进入迅速发展阶段的旅游业而言,已经不能适应。笔者认为,针对目前河南的现状,本科层面的旅游专业应该培养具有“创造性执行及一定的创意策划能力”[4]的专门人才。我国旅游产业各领域对业务骨干、管理中坚的能力素质要求目前为止都集中在“创造性执行及一定的创意策划能力”上,这一点恰恰也是本科层次旅游应用型人才和高职高专层次“操作型”旅游人才的本质区别。

3.调整课程设置。河南的旅游教育发展整体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发展之初,许多院校的旅游专业是依托于其他专业而开设,如外语、历史、地理,管理等学科,自然师资队伍也是嫁接而来。旅游专业的课程是“因人而设”,根本没有考虑学科专业的发展和需要。虽然现在已经大为改观,但是这些由不同学科转过来的已经在旅游专业站住脚的中坚教师,他们本身固有的专业背景限制了他们根据旅游学科的特点来设置课程的思想。河南省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各个学校也差别明显,各有侧重,这就使得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和能力匮乏等问题出现。笔者主张各高校除了开设都一样的旅游管理必有的基础主干课程以外,开设一些特色课程,以保证毕业生有自己的专长,以后能在工作中有用武之地。课程设置上还要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关系。结合河南实际,笔者认为实践课的比例、何时开设实践课是当前课程调整的重点。但根本一点是不论各个学校如何调整课程设置,建议加大实践课比例,灵活开课实践,尽量长短实践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

4.改革教学模式。笔者对河南大专、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部分调查表明,学生们喜欢的教学方式依次是:情景教学、移动课堂和案例教学。目前课堂上老师们普遍采用的小组讨论和专题讲座和研讨并不受欢迎,授课的效果也比较差。这说明,学生们更加喜欢互动参与式的、能够尽可能接近现实的教学方法,而不喜欢小组自己讨论,更不喜欢被“填鸭”。故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采取互动参与、情景模拟等体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实地教学的方式(比如导游类课程、酒店方面的实操性较强的课程),以体现教学的人性化,尽可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掌握枯燥的基础理论知识。

5.教育和培训旅游专业教师。目前,河南旅游专业的教师队伍一部分是学科设立之初其他专业随之转过来的,另一部分是这几年高校扩招后直接从学校毕业进入工作的,很少有“双师型”,既懂得理论又懂得实践的教师。我们知道,对于学生而言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学校方面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旅游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比如可以通过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会议或者进修、自学等方式获得,也可以通过继续深造提高师资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旅游专业教师的实践管理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让专业教师在企业中挂职锻炼、带队实习,使得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可以鼓励教师走出去加强与业界的交流和合作,以专业人士的眼光找出与自己教授课程相关的实践问题,及时传授给学生。目前,河南省每年一次的导游证资格考试工作给各地的旅游专业课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和业界人士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些方式也可以使教师积累实践管理经验,从而使得课堂讲授生动鲜活。

另外,除了以上这些措施之外,对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时的就业指导也是学校教育要注意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编.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2007.

[2]2004—2008年五年来河南旅游高校毕业生访谈调查结果整理.

[3]刘红梅.论旅游管理大学生职业忠诚意识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7).

[4]李萌.本科层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旅游学刊,2008,(2).

上一篇:公安局信息通信网方案下一篇:防汛防台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