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音乐家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小音乐家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4篇)

小小音乐家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音乐》教材三年级上册《快乐的doremi》单元第二课时内容,通过演唱歌曲,感受乐器热烈、欢快的气氛。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方法的分析

这首歌曲有三段,每段由五个乐句组成,第三句是难点,第四句与前三句的情绪不同,所以不适合大步子教学,适合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三、设计意图

在欣赏蓝精灵表演的节目时,大家都想和蓝精灵一样,当一名小小音乐家。教师在示范的时采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歌曲,让学生找出不同并进行模仿。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

1、学唱、表演、创编歌曲《我是小小音乐家》

2、认识中外乐器及了解音色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进行简单地表演。

2、认知目标:认识手鼓、喇叭、木琴三件乐器及了解其音色。3 情感目标:通过当一名小音乐家,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欲望,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歌曲情绪的处理。

2、熟练掌握十六分音符。

3、正确演唱一字多音的歌词唱法,如“跳吧、唱吧”.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大森林里,正在举行一场音乐会,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图片)

同学们都看到些什么乐器啊?”

2、生:手鼓、喇叭、木琴。。

3、师:“同学们真棒!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三种乐器!”(出示乐器图片和乐器声音)

4、师:“蓝精灵们,用这些乐器演奏了一段旋律,我们一起来听听吧!”(出示旋律片段)

“这段旋律很好听,我们一起来学一下吧!”(板书节奏)

5、师示范节奏,生模仿。(用“哒”表示),6、师:(出示板书“手鼓”“喇叭”“木琴”)让学生说出动词和乐器的声音。(打起、吹起、敲起、嘭嘭嘭、嘀嘀嗒、叮叮咚、)

7、全班带歌词一起表示该部分的节奏。

8、师:“大家表现的真好!”

“蓝精灵们给我们带来了一首歌,我们一起来听听吧!”(播放全曲)

“这是一首非常欢快的歌曲,同学们听了之后是不是也觉得很快乐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欢快的歌曲吧”(出示课题)

二、学唱歌曲

1、师:“学唱之前,我们再听一次歌曲,我们用“啦”来哼唱。”

2、播放歌曲。(出示歌词)

3、师范唱第一段,生跟唱。

4、师:“老师唱完第一段了,谁能跟琴来唱唱第二段?”

5、个别唱,并让生说说第二段哪里最难唱。师进行指导。

6、师:“前面两段大家都会了,现在同学们可不可以唱唱第三段呢?”

7、生齐唱第三段,难点部分单独唱 学生随琴跟唱整首歌曲。(如有错误,师及时纠正)、9、师:“大家唱的很好,现在老师再来唱一遍,大家来找找有什么不同?”(师加上舞蹈动作范唱)

10、师:“现在谁能更有创意一些,自己加一些舞蹈动作呢?”(全班边唱边跳一遍,请个别学生上台表演。)

11、引导学生用伸懒腰的方法掌,掌握“跳哟、唱哟“的节奏特点。

12、歌曲对唱、接龙唱、前后唱。。

三、小结

1、师:“先前,我们认识了三种乐器,分别是手鼓、喇叭和木琴。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几种乐器,看看那位同学知道是什么?(三角铁、串铃、沙锤、)

“认识了新的乐器之后,我们请几位同学来演奏吧”(全班表演唱,个别学生伴奏)

2、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欢快、活泼的歌曲,大家都当上了小音乐家,还能用乐器给歌曲伴奏,真是太棒了!课后,大家还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些乐器,和精灵们一样自己开一场音乐会!现在同学们用自己创编的动作,表演给自己的好朋友、老师、家长。(响音乐,生表演唱、下课)

课后反思:

一、导入的重要性:在试讲的过程中,我觉得一堂课最重要的是导入。有好的开始,就会有好的结尾。精彩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认真上好每堂课,不出彩的导入让学生没有新鲜感,学习效果减半,二、分段教学:如果在教唱的过程中,反复演唱歌曲,学生理解不了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在演唱过程中表现不了歌曲情绪。分段教学一般是先教重点,学生掌握重点之后再学唱其他部分,轻松很多,对歌曲的理解也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学生的创编:在学生创编的环节里,教师应该事先多准备不同的方案。本课在试讲的时候,让学生拿出铅笔敲打课桌来为歌曲伴奏,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对低年级的学生不适合,破坏了课堂秩序,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整个课堂显得杂乱。后来改为学生自己创编动作来为歌曲伴奏,如:拍手、击掌、拍肩、跺脚等。

小小音乐家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些年来也获得了不少卓越的教学成就, 但在进一步落实国家素质教育的进程中, 高校音乐教学仍然存在对音乐教育重视的程度不够、教学手段单一枯燥以及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等问题, 亟待完善与解决。要想使高校音乐教学真正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服务, 为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而服务, 我们就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 不断地创新音乐教学模式, 促使音乐教育在更大的平台上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一、更新教学理念

音乐课堂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以及审美能力的重要媒介, 音乐教师只有在教学理念上实行深刻的变革, 才能为今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先进理念的指导。首先, 高校音乐教师要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进程中,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要深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 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近况以及思想状态, 努力成为学生信任的朋友, 为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的构建提供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动力。其次, 高校音乐教师要将传统意义上的重视传授基础知识的教学理念转向为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音乐应当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 突出音乐学科的特征, 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情, 让学生在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充分挖掘音乐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 引导学生利用对音乐的感悟更加直观地了解歌曲的意义和内涵, 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共鸣,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再者, 高校音乐教师要努力与其他高校的同行进行沟通和交流, 汲取他们优秀的教学经验, 同时还要加强教学之余的学习, 努力地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与理论, 为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完善提供充足的活力源泉。

二、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事实。高校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能够发挥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详细一点来说, 高校音乐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 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听音乐、练乐谱的枯燥的教学形式, 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生动的、趣味十足的多媒体课件, 将静态的音乐素材转换成动态的表现形式, 在更大的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点, 拓宽音乐教学的手段。还有, 教师要通过构建班级专属的网上交流平台、QQ、微博等一切现代意义的交流方式, 鼓励学生积极地说出自己对多媒体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在集思广益的前提下为多媒体教学的完善提供强而有力的催化剂, 而且这样的交流方式也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 在尊重他们隐私的基础上能够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音乐教师也能够掌握最新的关于学生和教学的动态, 可谓一举两得。除此之外,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并不是完全排斥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 而是要求音乐教学要结合教学的实际, 巧妙地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穿插到教学工作中去, 促使多媒体技术在更大的平台上发挥作用。

三、开展研究性教学

在我国高等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开展研究性教学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而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不仅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需, 而且也符合新课改以及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高校音乐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年龄特点以及学习能力,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工作中要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表现的机会, 比如通过让他们以自己的理解能力, 运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表现出来, 在课堂中与大家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此进程中教师要给予专业性的指导, 从而不仅促使学生对所学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而且促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还有, 研究性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多种多样, 比如讨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以及情景式教学等, 没有一种方法是普遍适用的, 音乐教学根据自身的教学优势、教学目标、课程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等进行权衡、选择, 才能获得理想中的教学成效。

音乐课堂提问教学的反思与探究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有效性 激发

知识是从众多的“问”中得来的。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的设计课堂问题,并以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释疑,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的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们、塑造他们。下面笔者就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提问教学设计误区及其有效性进行了尝试性探讨,意在努力提高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质量和效率!

一、音乐课堂提问教学中的失误分析

1.教师的问题设计没有深度

音乐课上,经常能够听到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那种很热闹的课堂场景。虽然学生的回答常常在课堂里响起,但如果你去仔细听课后就会发现,其实老师在课堂提出的很多问题都过于简单,根本不需要学生去思考就能回答。例如:“同学们,这首歌曲好听吗?大家想学吗?我们一起再来唱一遍,好不好”等。不管有没有思考价值,有没有提问的必要,个别老师在音乐课堂中总会时常问学生类似的无关紧要的“浅问题”。这些缺少思想碰撞,思维交锋,也没有精神交流的提问,仅仅是停留在形式上的问与答和理解上的浅表层,没有一定的教学深度,是毫无价值的浅对话,其实根本就没有提的必要。

2.问题设计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从以前的“满堂灌”到师生的互动问答是教学的一大进步,从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只将提问当作组织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抛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思维转动,表面上看是师生互问互答,课堂气氛还算不错,实质上还是教师在主宰课堂。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音乐教师让学生用身边的材料来模拟春风、春雨、春雷的声音,课前让学生准备了塑料袋、报纸、装着沙子的矿泉水瓶等。老师问道:“用什么来表现春风的声音呢?”学生们回答:“吹塑料袋。”老师微笑地说:“很好!”又问:“用什么来表现春雨的声音呢?”学生答道:“装着沙子的矿泉水瓶。”老师同样微笑地说:“很好。”继续问:“那用什么来表现春雷的声音呢?”学生回答:“扯塑料袋。”老师稍稍皱了一下眉,说:“好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另外一个学生回答:“拍打报纸的声音。”教师有些着急地问道:“还有更合适的吗?”看着学生疑惑的眼神,老师提示道:“大家坐着是什么呀?”“哦!”聪明的孩子们心领神会,立马回答道:“可以拍凳子来表现春雷的声音。”“对了!”老师如释重负地说,终于说出了她所期待的答案了。这是个典型的“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教师虽然从形式上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但是整个过程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师预设的框框中,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荡然无存。

3.问题设计欠缺学生广泛的课堂问答参与度

在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常规听课中,我们经常能看到音乐课堂上师生互相问答的热闹场面,但其实涉及的都是些少数的音乐特长生甚至是个别的尖子生。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学生几乎垄断了音乐课堂的话语权和表达权。他们经常能上台表演,发言也非常积极,跟老师配合又如此默契,所以常受到老师的赞赏。但其他学生却很少有自由表达的机会,少数“差生”更是与问题无缘。由于教师设计问题没有照顾到班级绝大部分学生,问题过冷过偏,导致大部分学生发言和表演的机会严重失衡。那些被教师漠视的学生越发心灵封闭,自卑脆弱。音乐教师不能漠视差生,对教学的问题设计应该考虑到课堂里的每一位学生,赋予每一位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与权利,使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改善音乐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

1.调控提问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聆听音乐时,可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启发性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要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并能环环紧扣地将问题引向深入。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是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关键。教师要注重问题设计的启发性与新颖性。所提问题应该难易适中,是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太难,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产生逃避心理;问题太简单,学生则无须动脑,会产生轻视及厌倦心理。富有经验的教师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全体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适度增加问题的难度。这些教师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处布设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转变为“已知区”。

教师要摈弃陈旧的提问方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问题,多设计一些角度新颖,常能激起学生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的提问,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不断迸发。例如:在欣赏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之前,教师先让六年级学生视唱了乐曲的主题,然后问道:“如果你是作曲家,会用怎样的速度、力度和怎样的情绪来表现?”这个问题给了同学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大家纷纷发言。有的说婚礼是热闹的、喜庆的情绪,所以乐曲的速度应该是稍快的,力度是较强的;有的说婚礼是神圣的、庄严的,乐曲的速度应该慢一些,力度要弱一些等等。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后,进一步说:“我们知道,中西方的婚礼习俗是不一样的。如果今天要举行的是一个西方的婚礼,那么婚礼可能在哪儿举行?乐曲可能会用什么乐器来演奏呢?”同学们又踊跃发言,并且大致统一了意见:婚礼在教堂进行,乐曲可能用管风琴演奏,较慢的速度和较弱的力度体现了婚礼的庄重和神圣。

2.打破提问局限,激发学习热情

在音乐教育中,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并使他们终生喜欢音乐,是音乐教师的基本职责。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面向每一个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特长生和个别的尖子生。教师的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得知识的营养,满足其对知识的需要。

在教学《春节序曲》中,欣赏过后,笔者第一次教学是这样设计问题的:请同学们认真感受这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这首乐曲是什么拍子?乐曲的速度怎样的?你对旋律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通过实践,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分为两种:一是根据提问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保持沉默。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所以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结果以失败告终。

之后,笔者经过请教别人与不断地实践教学,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感受音乐主题,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像是炸开了花,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性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主题速度较快,旋律壮观,乐曲热闹欢腾,听后让人感觉到春节高歌欢舞,热闹非凡的一种喜庆场面,所以我很喜欢。”笔者给予肯定的说道:“说得非常好!掌声谢谢他的精彩回答!”又如另一位同学说:“这一部分是用全部弦乐队奏出宽广的旋律,让人陶醉其中。”笔者也及时给予表扬说:“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掌声表扬!”……虽然这些说法有时会出现大同小异,但是它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学生高兴、自由,老师轻松、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巧的、开放的问题,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环节。

3.调控好提问次数与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调控提问的次数,既可以是在课前针对教案的反思、在教授阶段予以解决,也可以在课后针对课堂上已经发生的提问进行总结。事实上,有效的课堂提问,主张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注重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的统一,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提问之后,要预留足够的准备时间,让学生思考之后有条理地作答。教师还可以在一位学生答题之后追加问题,延长等候时间,同时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把班级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生的回答,这样又可以做到师生互动,全面参与教学。等候时间过长或过短都是无益的,一般来说,在问下一个问题的时候,重复前一个问题,或让另一个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应至少等待3秒钟,如果是开放性问题,需要全面考虑并对各种可能的回答权衡时,15 秒的等待时间是恰当的。

4.利用“沉默率”鉴别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的沉默率不宜超过20%。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沉默不语,教师可以考虑转换自己提问的角度,转换问题的类型,改变问题的开放程度、问题的层次,如将综合性的问题转化为应用性的问题、理解性的问题或者事实性的问题,或者用简明的语言重新表述自己的问题,进而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5.尊重多元,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由此可见,教师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利用问题把学生带入思考、追求、探索的意境中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并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探究可以个体独立进行,但最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以促进相互的提高和培养合作的精神。一位教师在上《音乐与生活》时问:“生活中的‘破铜烂铁’与音乐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当七八个学生围在一起,利用临时发现的自然音源进行创作活动时,他们聚精会神地思考、讨论、操练,在“破铜烂铁”上敲敲打打的同时,体验到了探究学习的兴奋、共同合作的乐趣以及创造中的愉悦。

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只有遇到问题并提出,才能使探究得以深入,教师要重视让学生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笔者在歌曲教学中,要求小组的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进行演唱,既避免重复练唱的枯燥性,又调动学生的唱歌兴趣,使学生明确本次合作学习的主要任务以及学生自身的任务,再告诉他们合作的一些规则以及在合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每一位学生都尽自己所能来诠释音乐,通过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研究新课标,研究学生,从教学的细节入手,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威廉·M.沃尔克.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M].曹水清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尹爱青主编.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4]袁善琦.音乐教学技能[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王安国,吴斌主编.新音乐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一年级音乐《小小雨点》教学反思 篇4

这节课是想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感知歌曲的动感和美妙之处,近而帮助学生记住歌词,达到学后不忘的效果,以此培养学生对音乐充满美的感情。音乐课若是枯燥无味是令人无法容忍的。有位音乐教育家曾经讲过,一段富有启发性的话,他说,如果把流行歌曲放到教材里,用我们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先识谱再学歌词,那么流行歌曲可能是流行不起来的。这真是一语道破了我们教学中的迂腐做法,如果我们花多些心思变通教学形式。

研究如何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改善教学细节,哪怕是带感情的演唱演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动人的身体语言、充满关切和询问的眼神等,真情的投入与调动,总是能吸引孩子的,让孩子们在平等、生动、活泼和充满音乐美的环境中去学习音乐,就会使孩子们今后永远热爱音乐,使音乐教育的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得到扩展,从而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人们在听音乐时,手舞足蹈是人之常情,把律动、舞蹈加入到歌曲教学中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加深对音乐作品内容的理解。音乐是声音语言、舞蹈是人体语言,歌和舞是自古以来就紧紧的结合在一起的,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能加深对音乐的感受。

在《小小雨点》一课中,就充分地借助了舞蹈的基本功能,在歌教学后,为了帮助学生记住歌词模仿小雨落在花园里,落在鱼池里、落在田野里,那栩栩如生的画面,我编了一段律动加舞蹈,“小雨”做着扩指动作向花园里洒水,“小花”托腮摆头“乐的张嘴巴,”“小雨”扩指洒水,落在鱼池里,“小鱼们”双手一前一后做“摇尾巴”动作,脚走小碎步,“小雨”落在田野里,“苗儿”做发芽拱出土动作。“向上爬”分开双手,舒展身体等这些基本舞蹈和律动动作,让同学们边唱、边舞,即记住了歌词,又深动形象地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使学生情绪处于自然、欢快的气氛中。

小小音乐家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2、能制作出简易的乐器。

活动准备:

幼儿从家里带来的易拉罐、果奶瓶、空塑料瓶、筷子、碗、沙子、豆子。

活动过程:

1、教师放一段优美的乐曲,请幼儿跟着一起拍节奏。

教师说:“这首曲子真好听,我想请小朋友们用小乐器演奏,可是没有乐器怎么办呢?”

2、请幼儿积极想办法,来制作乐器,听听用那两种东西敲击出来的声音好听。

3、请幼儿想一想,如果瓶子里装着东西将是什么效果,装的东西不同效果相同吗?;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

4、请幼儿分成三组(豆子、沙子、石头)来进行实验。

5、请孩子们说一说音响效果有什么不同。

6、大家拿着制作的乐器来演奏。

教学反思:

幼儿刚听到音乐就欢快的舞动起来,在老师的带领下每位幼儿都愿意尝试在伴奏下运动,当看过一遍视频后,幼儿主动说出了,我在视频里看到有弹钢琴的动作,有的幼儿说我看到了敲小鼓的动作,有了以上的铺垫。幼儿也就能容易的学会了这个舞蹈。总体来说这节音乐课给幼儿带了活跃的气氛。

小小音乐家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幼儿随着音乐的旋律和歌词,展开关于“月亮船”的积极想象。

2、幼儿学唱和演奏时,能将内心的感受和想象表现出来。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学准备:

1、钢琴伴奏

2、录音机、录音磁带

3、乐曲图谱

4、小乐器:碰铃、串铃和铃鼓若干

教学过程:

一、欣赏乐曲

1、请幼儿欣赏乐曲,并跟随音乐的旋律,两两相对,手牵手,好似乘着小船一般轻轻地摇动。

2、教师说:“夜晚真安静呀,我们坐在月亮船上看看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吧。”

请幼儿再次完整地欣赏乐曲一遍。

3、教师提问:听着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些什么?这段音乐给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幼儿思考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这段音乐给我们的感觉是安静、优美的,好像坐在两头翘起的小船上,听闪闪的星星给我们讲述好听的故事。

二、学唱歌曲

1、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唱出随波荡漾、遐想绵绵的感觉。

2、教师提问:小小船像什么呢?幼儿回答(像月亮弯弯的)

歌曲中唱的小船是怎样的?幼儿回答(小小的船儿两头翘)

坐在小小的船里,你看到了什么?幼儿回答(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3、幼儿学唱歌曲三遍,教师进行指导。

4、教师播放录音,边听音乐边用小乐器为乐曲敲打节奏,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5、幼儿自由选择小乐器,尝试边听音乐边演奏乐曲。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轻轻地敲击小乐器,知道听着音乐演奏,知道歌曲是四三拍的,引导幼儿表现出三拍子强弱弱的变化。

6、师生一起听音乐演奏乐曲《小小的船》。

7、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幼儿参与度较高,但是对一些发展较快的幼儿来说,活动相对较简单,因此出现了个别幼儿的热情持久度不高的现象。今后在活动设计中这方面应考虑充分。以使得所有的幼儿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小小音乐家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7

现象1:在《青春舞曲》一课的教学中, 从课的导入开始, 教师就设计的花样繁多, 自己充当“导游”带领学生到“新疆”旅游, 真正做到了以情感入手, 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但接下来的教学却让人觉得开始变味了, 教师让学生一会儿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新疆知识、一会儿学做新疆舞的一些基本动作 (翻腕、动脖子等) 、一会儿学说几句新疆话、一会儿模仿手鼓的演奏、一会儿学习骑马动作……真是热闹极了, 学生玩得很开心。然而这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准确、有表情地演唱《青春舞曲》, 可一堂课下来, 真正学会正确演唱歌曲的人却寥寥无几。

反思:注重了兴趣爱好, 忽视了音乐本体。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是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如何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呢?音乐来源于生活, 只有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才会让他们产生共鸣, 才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有的老师就想到了安排一些与歌曲内容有关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种情况, 那就是和音乐的关系越来越远了。其实, 音乐课应该紧紧抓住音乐最本位的东西来进行教学, 如果抛弃这些最主要的东西, 过分地追求音乐的趣味性、娱乐性, 把次要的东西当作正餐, 那么学生长期在这样的教学下, 何谈什么审美能力的提高, 又何谈什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呢?

现象2:在《荧屏之声》中, 一位教师在讲述了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之后, 为了加深学生的感受, 安排了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要求学生用手中的打击乐器为一小段动画片配音乐。顿时, 教室里如同炸开了锅般乱作一团, 有的上讲台抢乐器;有的兴奋地、使劲地敲打着手中的打击乐器;还有的在大声喊叫……老师好半天才恢复了正常的课堂秩序。

反思:注重了学生主体, 忽视了教师主导

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而言, 对音乐与画面的关系了解不是很多, 在学生还不太熟悉如何正确使用各种打击乐器的情况下, 就贸然让学生进行所谓的“配乐创编”, 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教学效果。假如教师能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逐步进行渗透教学, 讲清各种打击乐器的效果和适合表现的意境, 在活动的安排上再讲究些方法技巧, 那么这节课便不会出现类似的尴尬局面。真正好的教学, 并不是两种孤立的教学模式, 而应该是主导性教学与主体性教学二者有机的、完美的结合, 是教师为了营造合适的氛围而恰当运用各种方法的教学, 教师的主导一定要适时、关键, 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现象3:如在《七子之歌》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设计了很多的教学环节, 先由教师深情朗读诗歌导入新课, 然后和学生交流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再和学生交流澳门的一些相关知识, 因课前下的工夫大, 每位学生表现得都很投入。由于这首歌曲学生已经非常熟悉了, 教师也就没有安排专门的学唱, 只是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聆听, 但每次教师都没有提什么具体的聆听要求。

反思:注重了审美素质, 忽视了知识技能

实施新课程后, 很多教师却片面地认为双基的学习不重要了, 以至于在课堂上不敢涉及音乐知识, 连最基本的识谱、节奏、听觉练习等也被舍弃了。不用说从歌曲的重、难点入手, 体会歌曲的意境美、思想美, 只泛泛地问学生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在强化审美性的同时却忽视了音乐基础知识的工具性;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又舍弃了知识与能力, 其实质是对音乐课程改革新理念认识的偏差。

现象4:在欣赏《百鸟朝凤》这首乐曲的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为这首乐曲取名。于是学生就起了《鸡打架》、《鸟类音乐会》、《鸟类运动会》、《鸡叫》、《鸡飞狗跳》等名, 最后, 教师的评价为:同学们取的名都很好, 都溶入了个人的情感, 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了思考, 体现了一定的个性, 但却与作者的创作意愿相差甚远。此时, 教师在肯定学生积极思考、创造的同时, 不仅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愉悦感, 也要引导学生走出浅层审美的局限, 对音乐内容、内涵、情景进行美的升华。

反思:注重了个性发展, 忽视了作品本意

新课标中所提倡的“尊重学生个性”绝不是放纵学生、放任自流。“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 享受音乐的乐趣, 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表达个人的情感……”这是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经常会让学生发表自己对音乐的看法, 或者让学生用动作进行表演, 为学生提供了发展, 张扬自己个性的广阔空间, 老师往往鼓励学生随意地说、表演, 因此课堂上经常看到有的学生海阔天空地胡侃、随意地乱表演, 或者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置音乐本身的形象内涵于不顾。

总之, 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应多一些踏实的作风, 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多一些理性的思考, 少一些盲目的追风。这样我们的音乐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学生既热爱音乐课, 又能在音乐课中实现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摘要:随着音乐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在实践新课标过程中呈现出对课标精神把握不准, 吃得不透, 而在追求新形式、新潮流上做文章, 忽视了音乐课的性质及精神的落实。因此, 我们音乐老师在实践中必须要处理好发展与继承的关系。

小小音乐家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8

教学 教学理念 国培计划 2013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教学理念正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教学理念有操作层面、学科层面和理论层面之分,在狭义上可与授课内容与方法、学科定位与认知、未来发展与趋势等方面相互对应。因此,正确明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所制定并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将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纳入紧缺薄弱培训项目之中,体现了国家对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极大重视,也成为加强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和举措。这一项目的实施,旨在促进小学音乐教师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提升并改进教学理念、有效提高教学行为。2013年11月,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舞蹈专业获批举办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2013示范性项目(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对全国29个省、市的151名小学音乐骨干教师、音乐教研员进行了包括教学理念在内的多维度、多层面的培训。在培训实施之前,江南大学国培项目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参加培训的音乐骨干教师、教研员的培训需求与目标进行调研,以获取的数据资料为依据设计培训重点和培训内容。调研结果显示,参加本次“国培计划”的音乐教师在年龄结构上偏向年轻化,他们虽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课堂教学水平,但更渴望更新教学理念、提高音乐教育素养。因此,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的双提升成为此次“国培”(小学音乐班)的培训目标(参见教师培训示意图)。相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参加培训的教研员们大都具备较强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能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评价并提出良好的建议。但他们还不能精准地把握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脉搏和未来趋势。因此,引导他们反思目前存在的音乐教学理念、提升他们培训音乐教师的能力以及掌握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方向成为此次教研员培训的根本目的(参见教研员培训示意图)。

近年来,教育部相关专家提出以“问题引领”作为培训的基本方式,因此,针对小学音乐教师、教研员的“国培计划”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工作困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成人培训、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再学习。它的主要宗旨是有效解决当下音乐教学过程中所凸显的问题,使一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利用逐渐建立的先进理念反思自身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惯习,树立正确的教学思维,明确教学方向。下文中将针对当前音乐教学中最为突出的教学内容审视、学科属性认知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三个问题进行分别讨论。

一、课标解读下的教学内容审视

对于大多数小学音乐教师来说,“识谱”是音乐课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甚至很多老师在未借助其他任何教学方式的情况下,“专心致志”地教学生识谱)。随着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推进,关于“识谱”是否应该成为音乐教育中重要内容的讨论也一直处于一线音乐教师的热议范围。讨论的关键点聚焦于如下几个问题:识谱究竟是学习音乐的关键问题还是教学中的关键内容?识谱在小学生所应该具备的音乐能力中究竟应该占据多大的比重?如果不识谱,是不是意味着不能学习音乐?

针对上述问题,教育部国培专家、人民音乐出版社前总编吴斌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郑莉教授都做了较为深入的解析与探讨。吴斌先生认为,对绝大多数公民来说,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基本不以乐谱为依据来欣赏、感受音乐。他随后指出,《2013年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音乐基础知识的要求为: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其中,与识谱关联最为密切的“旋律”被放在了第五位,可以看出小学音乐课程中强调的是“力度、速度、音色”等利于人们感知音乐的因素。因此,识谱教学可以作为音乐课的内容,但是在音乐活动中顺带着进行的,不应该把它作为教学目的本身。换言之,乐谱只是记录音乐的工具,乐谱本身并不等于音乐。与吴斌先生不同,郑莉教授援引铃木教学法的基本理念,以脉搏均匀律动与音乐节奏的关联和新生儿第一声啼哭的音高来说明音乐与生命的关系,强调音乐能力是人类出生后增长的第一个能力。所以,人类对音乐的感知绝不是从识谱这样的理性认识开始,而是从听觉和情绪体验这样的感性认知获取的。“新课标”中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由此说来,小学音乐教学应该是在强烈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为了使学员更好地理解感性认知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郑莉以节奏训练为例,引导学员亲自上台进行实践教授演练、当场观察教学效果,让她们充分领悟到音乐是通过人的注意力、记忆等体验活动自觉形成的信息,它并不是“摆在那里”也不是“在脑子里”,而是存在于感知音乐各要素的互动过程之中。其实,在“新课标”的表述中已经可以观察到,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建议条目中,都没有将“识谱”内容放入首要或着重强调的位置。但这绝不意味着放弃识谱的教学,这一教学活动应该在学生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在音乐活动的实践中进行。

讨论至此,我们已经能够较为明确地解答笔者在最初论述该问题时所提出的三个问题,那就是:识谱并不能成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它在小学生的音乐能力中不具有决定性地位,不识谱同样可以学习音乐,学习识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

二、文化视域中的音乐教育学科认知

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杨燕迪教授曾发表过两篇为“音乐学是人文学科”进行辩护的文章,倡导音乐学科研究的人文特色。音乐教育学作为音乐学的子学科,同样无法脱离人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德国音乐教育家罗赫夫(Eckart Rohlfs)在1994年就明确指出:“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如下两方面的能力——积极而又有意识地进行音乐活动,积极而又有意识地参与到文化生活之中”。这再一次将音乐教育与社会文化密切结合起来。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时至今日,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在文化中研究音乐,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普遍接受的一种重要学科观念。我国音乐教育学者管建华教授是较早提出“音乐教师的文化自觉”观点的学者,他同时认为“文化的概念很大,对小学生并不需要讲很多文化的概念,重要的是老师在教学中需要有这样的总体考虑”。国培专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黄美华以“引导儿童关注音乐中的文化”为视角所进行的“文化语境中的音乐教育”,便是上述学科观念的具体实践,这也体现了当代中小学音乐教师群体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对“新课标”精神的深入领会与不断思索。

其实,安安静静地“听”音乐是一种欣赏,热热闹闹地“参与”音乐也是一种欣赏。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更喜欢热热闹闹地“参与”。需要强调地是,学生的参与要符合音乐作品本身的特点,活动的设计要有“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在“热闹”的氛围中感知音乐的文化、体味音乐的美。

三、路径探索中的音乐教育实践

管建华教授曾在《音乐教育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文中指出“当今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无论从文化体系和教学及研究方面来讲,还很大地局限于单一音乐体系和单一学科方法”,以此积极呼吁音乐教育继续探求多维度、多视角的教学体系和研究思路。同时,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谢嘉幸教授也提出,具有音乐学与教育学双重品格的音乐教育学研究,应该把握学科的研究对象,突出“音乐教育实践”这一学科特殊性,融合其他姊妹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

在上述理念指导下,谢嘉幸于本次国培中进行了题目为《民族音乐与文化多样性》的讲座。这个表面上似乎与音乐教育毫无关联的题目,让在座的许多学员们感到诧异。但如果仔细阅读“新课标”中基本理念的表述,我们就会发现,在包含“以审美为核心”在内的五个基本维度中,第四个便是“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由此看来,这一题目不仅符合小学音乐课标中的基本内容与根本理念,而且还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师们的知识体系。讲座中,谢嘉幸指出音乐的多样性源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它“从来都被各民族视为自身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一个民族的音乐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正是源于这样的思考,谢嘉幸以他本人主持的“教学生唱自己家乡的歌”音乐教育实践项目为例,讲述了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所进行的实践性研究与探索。该项目以重新恢复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孩子对自己民族地方音乐的深入了解为出发点,以“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为目的,引领学生理解音乐作为人类智慧、民族财富、精神宝藏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意义。同时,将民族情感融合于音乐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审美教育的规律,而且具有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价值取向”。因此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让每个民族的孩子唱好本民族的歌曲成为民族性的首要体现。

谢嘉幸以他的理论研究为基础,从音乐教育学研究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出发,运用人类学特有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把人类学和音乐教育学进行有效融合,力图挖掘社会文化、音乐事件与体验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实现课堂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目的,而这一切都是基于音乐教育应该关注“音乐实践”的思考,这也将成为音乐教育学科的重要关注点与发展方向。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重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的成败。当今社会中,对于教师的培训早已不是传统人们心目中专家高高在上的“训导”,而是在思路、人格、素养等各个方面的引领、塑造与提升,它不仅仅是教学实践及理论视野的开阔,更是理念的转变与重组。文中所提到的各位国培专家更是身体力行地对小学音乐教育进行着深入的思考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作为担负学生情感培养、审美价值观念形成的音乐教师,更应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学习与培训,去有效地、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挑战。随着“国培计划”对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的深入开展,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思维方式将会逐渐发生转变并付诸于实践。正如“新课标”中所要求的那样,音乐课堂应“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准则,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13]

————————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齐雪 等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3] 君特·克莱南等.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金经言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4] 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中国音乐,2000(1).

[5] 廖家骅.音乐的民族情感与民族音乐教育.音乐研究,1996(1).

[作者:孙丝丝(1980-),女,山东淄博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音乐学博士。]

小小音乐家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歌曲了解红灯停、绿灯行的道理。

2、学会唱歌曲,了解歌曲内容。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红、绿两色圆形卡纸

2、课前事先录好的歌曲旋律

活动过程:

一、幼儿欣赏歌曲,了解歌曲内容

1、今天朱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地歌曲,叫《小小交通警》,请你们听一听歌曲里都讲了些什么?

2、幼儿欣赏歌曲一遍,并按节奏拍拍小手。

3、提问:①红灯闪应该怎么样?(快停下)

②绿灯亮应该怎么样?(请出发)

③是谁在指挥交通?(交通警察)

④谁听警察叔叔的话?“文.章出自屈a老师教.案网”(汽车、人)

二、幼儿熟悉歌曲内容

1、幼儿按节奏念歌词一遍;

2、幼儿与教师一起跟着旋律念歌词两遍;

三、幼儿学习歌曲

1、幼儿听旋律跟唱歌曲一遍;

2、教师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幼儿模仿,加深对歌词内容的印象;

3、幼儿跟音乐反复模仿动作2~3遍;

四、游戏:小小交通警

教师出示红、绿灯

1、现有,朱老师要和你们来玩一个游戏;

2、交待游戏规则;

3、幼儿游戏;

五、游戏规则:

1、幼儿边唱歌曲、边做动作,看到红灯停、绿灯行;

2、教师根据歌曲内容出示红、绿灯。

教学反思: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爱好音乐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

小小音乐家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0

附歌词:

小小蛋儿把门开,开出一只小鸡来,毛茸茸呀胖乎乎,叽叽叽叽

叽叽叽叽唱起来。

教学目标:

1、幼儿知道鸡蛋是鸡妈妈生出来的,然后由鸡妈妈孵出小鸡来的。

2、幼儿能初步掌握音乐旋律,并随着音乐做出相关的动作。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教学准备:

图谱一张、制作蛋壳一副。

教学重点:

1、培养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幼儿能基本掌握音乐游戏的玩法及表演动作。

教学难点:

1、幼儿知道小鸡是由鸡妈妈生下鸡蛋后孵出来的。

2、幼儿能大胆地到前面来表演动作。

教学过程:

1、语言游戏,拉开故事帷幕。

教师带领幼儿扮做鸡妈妈和鸡宝宝一起念“小鸡”的儿歌,一边捉虫子吃。幼儿自由走动,再走到椅子上休息。

2、出示图谱,引起幼儿兴趣。

出示第一张图谱,引导幼儿观看图谱上的是谁?它在干什么?,!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幼儿自由讨论并回答问题。

(1)教师告诉幼儿鸡妈妈今天要下蛋了,一边模仿母鸡下蛋时的叫声“咕咕哒”,一边将蛋宝宝从母鸡妈妈身后抽出,到第三个时,让幼儿一起模仿叫声帮助母鸡妈妈一起下蛋。逐个出示鸡蛋里的鸡宝宝,并引用歌词。

(2)教师告诉幼儿鸡蛋里的小鸡宝宝要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带领幼儿一边学习歌曲歌词“小小蛋儿把门开,开出一只小鸡来”。

3、出示第二张图谱。

(1)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图谱上的小鸡(全身长满了毛,胖胖的),学习词语“毛茸茸”、“胖乎乎”。

(2)教师带领幼儿边做动作边讲歌词“毛茸茸啊,胖乎乎”。

4、出示第三张图谱。

(1)幼儿观察图谱上的小鸡在做什么?(唱歌)

(2)教师带领幼儿做动作模仿小鸡叫“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唱起来”。

(3)幼儿重复歌词内容。

5、重复学习图谱,增强幼儿对歌词的记忆。

(1)教师告诉幼儿这里还有小鸡宝宝也很想和小朋友们做游戏,然后出示第二只鸡蛋里的鸡宝宝,继续学习歌词,并跟音乐演唱。

(2)出示大鸡蛋,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鸡妈妈还生了一个这么大的鸡蛋,我们也一起来和蛋宝宝唱歌、做游戏吧。

教师带领幼儿做音乐游戏《小小蛋儿把门开》。

6、小结。

师:鸡妈妈和小鸡们真开心,我们也和它们一起出去捉虫子吃吧。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通过活动幼儿知道鸡蛋是鸡妈妈生出来的,然后由鸡妈妈孵出小鸡来的。能初步掌握音乐旋律,并随着音乐做出相关的动作。提高了幼儿的音乐水平和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小小音乐家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1

校外音乐教育突出以“活动”为主。这种活动既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校内课堂教学, 又要区别于社会上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它是以思想性、趣味性、科学性为指导思想, 以广大少年儿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 着重培养音乐教育所特有的素质和能力。

一、合唱训练中培养学生二度创编的能力

校外合唱团的学员大部分都是对演唱抱有极大兴趣与爱好的, 教师除了对学员进行演唱技能的指导外, 歌唱本身就是对歌曲的二度创新。例如在教学《让世界充满爱》的过程中, 当学生学会歌曲后教师可以设问:你觉得这首歌曲怎么唱会更好?学生在简短的讨论之后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有的说分领唱与合唱, 有的说领唱可以加入哼鸣, (演唱形式发生变化) 。有的说第一部分和再现部分轻声, 第二部分是热烈的激动的;有的说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衔接应该由弱变强, 第二部分与再现部分则由强变弱 (演唱力度发生变化) 。把这种再创作运用到演唱中, 就能使学生对创作活动产生兴趣, 激发对音乐的创作热情。学生喜欢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如果歌词是很具体的, 并易于学习的, 他们很快便能掌握, 这时候往往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可以想出一些新的歌词来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喜爱, 变成自己的作品。例如, 《踏雪寻梅》的歌曲教学中, 让学生自制、自寻音源, 为乐曲伴奏, 有蹄声、有书声、有铃声、有雪花飘落的声音等, 不仅活跃了教学氛围, 而且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让学生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的内容, 这既能提高学生演唱的兴趣, 又能发展学生唱歌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例如, 在《送别》的歌声中, 有的学生根据旋律创作歌词, 有的根据唐诗填词, 使歌曲的意境有了改变, 这个创新的过程使学生的创作、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二、舞蹈训练中培养学生节目编排的能力

现如今, 单纯的演唱已不能满足孩子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了。他们需要一个更广阔的天地来感受蕴藏于音乐中的“美”与快乐, 他们想用更多的方式来表达这份美与欢乐, 音乐需要与多种艺术形式综合。

舞蹈作为一种以人体动作为基础的表现性的艺术活动, 一开始就被孩子们所接受。如果你仔细观察不难发现, 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开心时都会手舞足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孩子们在聆听音乐时, 都会管不住自己的小手情不自禁的随音乐舞动。舞蹈这种直观性的艺术, 非常符合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好动好奇、模仿性强等生理心理特点。即兴舞蹈的创编, 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 感情的表达力, 各种诸如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创造力等也可以在其中得到锻炼, 让孩子尽情欢乐, 尽情渲汇他们的思想感情, 回归少儿本性, 使其个性得到发展。

在蒙古舞蹈《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中, 从儿童“好玩”、“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出发, 首先和学生一起观看蒙古大草原视频, 看草原上人们载歌载舞的情景, 感受草原的文化以及风土人情, 拓宽思维, 激发孩子们的喜爱之情。随后教师从蒙古人的生活习性、个性特点、爱好等方面和学生一起了解蒙古。随后, 邀请孩子跟着音乐动一动, 创编一两个舞蹈动作, 这时候很多孩子已经根据我播放的画面, 把里面的动作变成为自己的东西, 而教师这是则将最基本的蒙古舞蹈动作教给学生, 让她们以最大的空间去感受、体验、想象、学习、表现与创作, 让学生们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通过舞蹈这一形式, 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蒙古这个民族的记忆, 同时对祖国的感情也在学跳蒙古族舞蹈中提升。这样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逐渐渗透对所教知识的学习,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而舞蹈教学目标也很轻松地就完成了。

三、乐器表演中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空间

曾有学者提出:“想象是创造的先导, 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丰富的想象力是表现音乐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创造离不开想象, 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同一首作品, 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 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我们认为, 音乐表演, 特别是器乐表演中, 人应该是自由的, 教师要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 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无谓限制, 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 充分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为此, 我们对两组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同样是认识打击乐器, 在甲班上课时, 教师在音乐教室的周围摆上了多种打击乐器及玻璃瓶、盛水碗、筷子、家中摆设用的风铃等, 请学生自己去寻找、去体验, 结果学生很快地认识到了打击乐器名字及其特点。随后启发大家:“你能自己创造出一种乐器吗?”话音刚落, 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位小朋友说:“我把爸爸自行车上的铃和妈妈自行车的铃都拆下来, 用一根绳子系牢, 就可以成为碰铃了。”有的小朋友说:“刚才我把七只碗装了不同的水听到了七个小矮人名字 (do、re、mi、fa、sol、la、si) , 这样, 我用很多碗就可以造出一架‘敲敲钢琴’了”……而在乙班, 则采用传统的讲授法, 让他们端坐在位置上, 然后拿出各种打击乐器告诉他们这是什么, 如何演奏。尽管他们知道这是什么打击乐器, 该如何演奏, 但当教师提出能自己创造出一种打击乐器时, 不但举手的小朋友一个都没有, 而且好像用惊讶的眼光在问我:“打击乐器可以自己制造吗?”可见, 是否有一个自由的空间, 其教学结果差异是很明显的。

《小小的船》教学片断与反思 篇12

《小小的船》是人教版新课程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韵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月儿是小船,我坐在船上看着蓝蓝的天空和闪闪的星星韵文想象奇特。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安排上,都要突出一个趣字,着眼一个思字,达到一个乐字,使学生由趣生疑,解疑促思,思有所得。由此激发孩子朗读的兴趣,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得情感体验。下面,是本课的教学片断与我的反思。

一、主动质疑,敏于发现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有(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这么多的小朋友举手啊!看来你们书都读得很认真!这样吧,请大家先在小组里面交流讨论,如果还有不懂的,等一下咱们再一起来解决。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师:还有不懂的吗?

生1:为什么说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生2:弯弯的和尖尖的是什么样的形状呢?

生3:课文说月亮是弯弯的,可我看到的月亮是圆圆的啊?

生4:老师,我不明白。我们又不是外星人也不会飞,怎么会坐到月亮上去呢?这不是在说谎吗?

师:小朋友都提得非常好。那么这些问题我们怎么来解决呢?

生:我们可以问课文。

师:好,那么我们问课文去吧!

(反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教学更有的放矢,也能使学生主动思考,敏于发现,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以学定教。学生感到最不明白的问题,正是学习本课所要解决的重点。学生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疑点,较之老师设计大大小小的提问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学习品质。)

二、读中悟文,培养语感

低年级实验教材中,诗歌、童话等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回环的音韵、错落的节奏,它们都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极好材料。教师不仅要留意发现其中的音乐性,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如《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三句短短的韵文,写得优美动听、富有情趣。在教学中,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画面:幽蓝的夜空中,闪烁着一颗颗星星,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提着小灯坐在月亮上欣赏着美丽的夜色。美妙的画面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情境,紧接着在画面的旁边出示课文内容,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1、帮助学生划出轻声词:月儿船儿(用~ ~表示),指导学生读好轻声。

2、根据自己的感悟划分出音步(用/表示),读出顿挫舒缓的节奏。

3、用着重号指出读时要强调的地方,让学生读中体会。

(反思:这样,强弱的重音,加上顿挫舒缓的音步,节奏更加鲜明,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美,极具感染力。朗读时,配上轻柔的音乐,孩子们反复吟诵,陶醉于诗的优美旋律,仿佛置身于美妙的夜空中。

的确,在朗读中,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变成了语言性的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的美。久而久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成了词的音乐家。)

三、放飞想象,体会意境

(配上轻柔的音乐,师描述,学生闭眼想象):在一个晴朗的夜晚,我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见蓝蓝的天空。蓝天上有无数颗小星星一闪一闪的,还有一轮弯弯的月亮,让我们飞上蓝天,坐到月亮上去。这时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生1:我看到了蓝蓝的天空,非常美丽!

生2:我看到了星星一闪一闪的,在和我们打招呼呢!

师:你们能把想象到的、看到的美景读出来吗?

生:能!(学生很有自信)

师:我真的坐到月亮上了吗?

生:不是真的,是想象坐上去的。

师:坐在月亮上看到了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请小朋友小组讨论一下闪闪的星星像什么?蓝蓝的天空像什么?(课件:课文下方出现:蓝蓝的天空像 。闪闪的星星像 。)

(小组讨论得很激烈)

师:你想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生1:我想说闪闪的星星像妈妈的眼睛。

生2:我想说蓝蓝的天空像海洋。

生3;我想说蓝蓝的天空像蓝色的布幕。

生4:我想说闪闪的星星像露珠。因为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一闪一闪的和星星很像。

生5:我想说闪闪的星星像海星,因为它们都和小星星一样有五个角。

生6:我想说闪闪的星星像仙女姐姐手中的那根魔棒,轻轻一洒就飘下来的亮点。

(学生各抒已见。)

师:小朋友都说得非常好!你们能模仿它们的样子说一说 像 。吗?(生沉默。师拿出一些实物模型启发引导。学生又热闹开了。)

生1:我觉得圆圆的南瓜像车轮。

生2:我觉得红红的柿子像小灯笼。

生3:飞机像张开翅膀的大鸟。

生4:圆圆的太阳像个大火球。

生5:我们学校那些绿色的草地像地毯。

生6: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反思:丰富表象是创造想象的必要条件,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如实物、图片、动画等,让学生学会观察,为想象积累丰富的素材。教《小小的船》时,我利用课件让学生观看小女孩坐在弯弯的月亮上,遥望夜空的情景,发挥想象,理解弯弯的月儿像小船一样,两头尖尖的。并想象自己也能坐在月亮上看到夜空中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空,在头脑中展现一幅美丽的画卷,并用绘声绘色的朗读传情达意,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我是小小音乐家教学设计 篇13

陈崇凯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气氛。2.认识并掌握前八分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3.随音乐分角色进行表演。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

2.认识并掌握前八分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教材分析

《我是小小音乐家》是一首活泼、跳跃的英国儿童歌曲,表现了小朋友们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的场面。2/4拍,一段体结构。1=F,大调式。歌曲由五个乐句组成,第一、第二乐句在旋律上完全相同,只是个别音的节奏稍有变化,跳进的旋律和以八分音符为主的节奏,塑造了一个欢快、活泼的音乐形象。第三乐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连续采用了紧凑的节奏,上下行的级进使歌曲更显得欢快、跳跃。弱起节奏和象声词的运用,增添了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使小朋友俏皮可爱的形象跃然而出。第四乐句节奏舒展,好像是做一个短短的休息,接着又重复了第三乐句,在欢快的情绪中结束。第三乐句是这首歌曲的中心部分,也是最有特点的一部分,在教学时要重点练习。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英国的小音乐家,你们听听他会演奏什么乐器? 2.欣赏歌曲《我是小小音乐家》动画。

3.学生回答:音乐家会打手鼓、吹喇叭、敲木琴。4.请学生用动作模仿演奏这三种乐器。

5.再次聆听歌曲录音《我是小小音乐家》,学生边听边用动作模仿。

二、《我是小小音乐家》歌曲学习1.学歌词。(1)师:你们刚才的动作模仿得非常像,能用你们的歌声来模仿乐器演奏出的声音吗?

出示歌曲第三乐句。

(2)学生按节奏轻声读一遍歌词。教师纠正学生在节奏上出现的错误。(3)

认识一个八分音符两个十六分音符节奏。

(4)学生按节奏再来读一读歌曲第三乐句的歌词。(5)老师再范读一遍歌词,学生注意听重音出现在哪里。

(6)学生再读一遍这一乐句,读出重音。2.学唱歌曲。

(1)老师弹琴,学生演唱第三乐句。

教学要求:学生演唱这一乐句时,要注意声音轻巧有弹性。

(2)学生和老师配合演唱歌曲第一段歌词。(学生演唱第三乐句,老师演唱其他乐句。)

(3)老师再次范唱歌曲第一段歌词。学生边听边划拍子,注意听歌曲在开始时有什么特点?

(4)学生听后回答:歌曲开始时是弱起。

(5)老师指挥,学生轻声慢速地演唱歌曲第一段歌词。(6)老师弹琴,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第一段歌词。

教学要求:学生要注意歌曲开始时是弱起,要唱齐。演唱时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纠正。

(7)老师弹琴,学生演唱歌曲第二段、第三段歌词。注意:歌声轻巧。3.歌曲表现。

(1)老师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学生可以分小组选择乐器,为歌曲配伴奏。(2)学生可以在演唱第三乐句时,加上拍手或打击乐器伴奏。(3)小组展示。

4.播放《我是小小音乐家》伴奏,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的歌声真美妙,我们加上打击乐器完整地表现一遍歌曲来结束今天的课程。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歌词简练,且富有童趣的一首美国儿童歌曲,同学们非常的喜欢。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这节课我们将在班上举行一场音乐会,让同学们一同加入到音乐会中,场面非常的热闹。我也希望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地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热情和创作欲望。

我觉得这节课较好的地方是创编歌词这个环节,因为在这里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学习合作的精神。有的学生把歌词改成“我是个小小音乐家住在北京,我弹起钢琴能奏出美妙的音乐”或是“我是个小小音乐家住在濮阳,我拿起葫芦丝能吹出美妙的音乐。。。”等等,通过这样的编创活动,让他们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不足的地方:

1、在学生组合节奏的环节中,把学生看的太高了,节奏出示的比较难,而且在后来歌曲学唱中没有起到铺垫的作用;

关于古典音乐通俗化的解读与反思 篇14

关于古典音乐的概念与定义, 首先要理清并明确诸如此类问题的答案:如什么是古典?什么是古典主义?什么是古典主义音乐?古典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之间有什么不同?

根据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的解释来看, 古典 (classical) :“古”指过去己久的年代;很久以前 (跟“今”相对) , “典”指被看作标准或规范的书籍, “古典”一词指的是“古代流传下来被公认是正统的或典范的”。显然古典在此是一种以过去时间和既成典范围合而成但并不封闭的动态式经典, 时空跨度大, 典范不断形成是其主要特点。因此, 古典音乐并不像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那样仅仅是某一特定流派的命名, 而是泛指在时间段上除了包含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的发展时期外, 还包含了从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向前追根溯源到1 6世纪的巴洛克时期以及从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的历史时期往后延伸到1 9世纪末、2 0世纪初的欧美专业音乐。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指出, 古典主义 (Classicism) , “在艺术中指以古代希腊和罗马艺术为基础的历史传统或美学观点。”也即1 7世纪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文学艺术上的流派之一, 也是最为盛行的一个流派。古典主义音乐, 则是在此意义上的一种命名, “在音乐方面, 伟大的古典主义时期在1 8世纪兴起, 占统治地位的都是欧洲讲德语地区的一些作曲家, 诸如海顿、莫扎特、亨德尔、克里斯托夫?格鲁克以及当时还年轻贝多芬。他们创作的音乐精炼、优美和悦耳。”这一流派也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

至此古典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之间的区别就显而易见了, 在时间与函概的范畴上古典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之间迥然相异, 古典音乐包含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 而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亦只是欧洲长达几百年的古典音乐发展史中的一个时期。

2. 对古典音乐通俗化现象的解读

2.1 古典音乐通俗化的一般表现

古典音乐通俗化一般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西洋古典音乐与通俗音乐之外, 开放形式与体裁, 更不限制乐器及其组合形式;其次是打破古典音乐与通俗音乐的界限, 既具有一定的古典精神, 又具有鲜明的现代气息。这种音乐我们称之为“通俗古典音乐”, 实际上就是古典音乐在现代社会的通俗化。其具体表现在其具体表现在通俗古典音乐在乐队的建制上的规模较小和曲目大多来源于改编整理过的古典曲目且通俗易懂以及结构简单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动听、注重音乐的美感等方面特征。

2.2 古典音乐通俗化的时代境遇与内在本质

古典音乐通俗化兴起于东西方大众文化崛起的消费时代, 因而无论是从业者、媒体还是观众无不表现出消费时代的普遍特征, 此处的从业者主要指推动或直接参与古典音乐通俗化的当代艺术家, 无论他们出于发展艺术、还是赢得观众的目的他们皆不约而同的走上了通俗化。

在当代社会, 通俗演奏家为了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的心灵, 而不得不向古典音乐要资源, 他们通常摘取古典音乐的只言片语并以自己的方式加以重新演绎, 观众对于古典音乐的仰慕与自身并不同步的欣赏水平决定了经过通俗演奏家重新演绎曲目的成功与火爆, 相关媒体与商家对此乐此不疲, 古典音乐通俗化可谓取得空前的成功。

其本质意义在于一方面是凭借化繁为简的创编手法与迎合式重构对古典曲目进行简化与提炼, 把宏大甚至晦涩的曲目改编为流行曲似的易于被普通大众接受的音乐小品;另一方面是根据大众的反应揣摩大众的心里而进行大众口味的调适。这种主动迎合的现象, 从市场化运作来看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作为艺术创作或再演绎则有待反思。

3. 反思与批判关于古典音乐通俗化的典型代表

理查德·克莱德曼流行于二十世纪末, 马克西姆现象出现于二十一世纪初, 正是古典音乐以通俗化的形式趋于火爆的兴起阶段, 因此古典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亦逐渐显现。对于堪称古典音乐通俗化典型代表的理查德?克莱德曼和马克西姆的研究也仅限于粗简的评论和报道, 很少从根本上反思他们存在和成功的原因以及不足。而时代、经济、技术以及“随行就市”的大众审美等等均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此可知对于单从艺术本体的音乐性上泛泛而谈的比较与归纳显然是不够的。

Richard Clayderman, 法国钢琴表演艺术家, 5岁时开始习琴, 6岁时指法已非常纯熟流畅, 16岁开始演奏自作曲。1977年, 他为电视剧配乐, 独奏了《水边的阿狄丽娜》而一举成名。作为一名钢琴表演艺术家, 克莱德曼无疑是成功的, 从其音乐特点与时代境况来看, 在此他所代表的应是古典音乐通俗化的过渡性浪漫。

Maksim Mrvica是克罗地亚流行钢琴演奏家, 九岁开始学习钢琴师从马利亚·瑟科索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 同年参加演出, 三年后与交响乐团合作。2 7岁时 (2 0 0 2年) 与克罗地亚知名的音乐家作曲家T o n c i Huljic、大牌经纪人Mel Bush合作, 是把古典音乐通俗化的成功范例。从其音乐特点与时代境况来看, 在此他所代表的应是古典音乐通俗化的颠覆性激情。

以上两位代表性钢琴家的风格, 明显存在诸多不足:首先, 对于古典音乐的肢解与分离与原作相比相去甚远;其次便是现代化视听的飚技与偶像化演绎, 一方面大量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表演者进行无所不尽其能的包装, 另一方面钢琴家所透露出来的正是从内到外的偶像化演绎, 几乎与音乐无关, 这需要深入解读和反思。

4. 结语

在音乐人类史的长河中, 古典音乐己成为人类文明的象征。作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的传承不能简单的挪用和模仿, 一方面我们要在“雅、俗”与“是、非”之间保持清醒的认识, 以多元化探索与理性包容的态度看待音乐文化的多元格局与发展;另一方面在继承与创新中我们必须以保持古典音乐的原有风貌为前提, 力求经典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摘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 一种崭新的音乐形式在音乐世界火爆兴起, 在时代、经济、技术以及“随行就市”的大众审美的共同驱动下, 古典音乐与通俗音乐正相向而行, 媒体主导与大众舆论亦正趋向平衡。本文以理查德·克莱德曼与马克西姆现象入手, 以期对古典音乐通俗化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古典音乐,通俗音乐,解读

参考文献

[1]管建华编译, 音乐人类学的视界[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0, 01

[2]宋玉琳.对当代古典音乐通俗化现象的思考[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2006, (02)

上一篇:小学校级课题管理办法下一篇:课题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