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感作文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水调歌头感作文(推荐4篇)

以读育感,以感作文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语感;教学方法

小学是孩子接受系统教育的开始,一步步教会孩子如何算数,如何使用外语,而语文在这之中又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学生在生活中一直接触中文。听的是中文,说的是中文,读的也是中文。所以语文课存在的意义也就不会仅仅限于能听能说,而是要能在阅读时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能够通过训练培养出学生对中文这种语言的直觉。接着还能较好地运用这种直觉来说来写,从而感受中华文化的底蕴。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小学语文如何以读育感,以感写作,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育感”,语文教学之意义

上面提到的对语言的直觉,可以简单地归纳为语感。所有语言的使用都需要用到语感,语感的强与弱几乎直接决定了你对这门语言使用的熟练与否。中文可以算是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语感较难培养。很多看似相似的话其实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来说可以传达不同的想法。再加上各种句式的使用,可以将一句话的结构颠来倒去却是一个意思,但是使用不当却又会使句意改变。语文存在的意义很大程度上说就是要增强学生对中文语感的把握,在不断练习中提高语感,简言之就是“育感”。只有拥有了较好的语感,学生对中文的运用,包括对语言的组织、文字的表达、观点的提炼等才会达到正确、熟练的程度。因此,语文教学需要提高对“育感”的重视,在平时多锻炼和鼓励学生培养语感。

二、“以读育感”,加强语感的方法

能够提升语感的方式有很多,而且如果单用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往往并不能对语感产生长期的促进效果,所以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总结、多提炼出好的方法并加以运用。这里要说的“以读育感”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读”,首先是朗读。小学生在学完拼音后,对很多字词并不理解,对句式等也没有很好的概念,但是已经可以通过拼音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会在潜意识中留下一些词句的固定用法,也就是一种感觉。将来在说或写的过程中即使已经说不出出处,却能很自然地调用这些用法,就像是自己创造的一样。朗读之后是阅读。之所以将阅读置于朗读之后是因为朗读是浅层次的读。朗读只需要将所有精力花费在读音上,并不需要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中包含的感情,哪些地方展现的是优美的风景,哪里烘托的是紧张的氛围。相比之下,阅读则要求学生能更加关注文章的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文字的魅力。因此,一般阅读需要默读,不要考虑读音,不要纠结一个字一个词,而是感受整体,将自己置身其中。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比如,在阅读前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有了疑问,往往阅读时也会更加认真揣摩。而通过内心的问答则会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会有更长久的记忆。阅读之后,又是朗读。这次的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对文章有感性的认识,对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有初步的体会。通过把自己设想为作者,或是故事的主人公,将文章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不仅能使学生对文章在感情上的理解更进一步,也会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这样或那样表达某种特定感情的方式,也就是表达感情的语感。这种语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语言一方面用来表意,另一方面则用来表露情感。而意有时会被故意隐藏,只表露情感,留给听者或读者去揣测其意。因此会表达感情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三、“以感作文”,加强语感运用

在平时交流、使用或是阅读中培养出来的语感,如果不勤加使用,则很容易遗忘或是错乱。运用的方式一般可以为说或写。就我而言,则更鼓励学生去写。相比而言,写更需要思考,更需要费神。需要为了一句话、一个表述方式在大脑中进行搜索,用培养出的语感结合记忆中的用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词句,能更好地表达自己感情的文字。通过多次这样的运用,某些模糊的语感就会成为更为具体的模式。这些模式往往会让学生在今后类似的表述中更为得心应手,而这些模式的积累则是学生整个语言应用中自信的源泉。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模式。可以通过先仿写他人的模式,比如在前面提到的读课文之后,对于一些特别的情感表达方式或是风景描写方式,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在积累了一些仿写的经验之后,则可以布置写作任务,关键是要对一件事或是一样东西的整体描述加以认识,要能将那些模式或是语感碎片有效地黏合在一起,使通篇显得流畅不突兀。当然,更好的方式是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在一天天的积累中逐步感受语言的魅力,让文字在用到时便成竹于胸。

要想从小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就要让他们慢慢地对语文产生自信的心理。要达到这个效果,需要在平时就培养学生的语感,读写结合,多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表述模式。总结起来就是“以读育感,以感作文”,在不断运用中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淑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中华少年,2015(29).

[2]薛慧鸣.借助仿写 提升读写结合训练效果[J].广西教育,2015(37).

《水调歌头》课堂教学设计 篇2

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把握含蓄蕴籍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

基于以上目的,在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体现诗词的教学特点,如:绘画激趣法,增强直观性,在整体幻灯片制作中,我选用的主体背景旨在突出“皓月中天无限情”这个主题;音乐烘托法,增强感染力,提高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从而产生创造美的欲望。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朗读,帮助学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引起共鸣,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好情操

我主要分以下五部分进行教学:

一、资料助读,点拨

这一部分简单的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在多媒体手段的借助下,先请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苏轼,并呈现幻灯上背景和作者的介绍,这阶段主要是明确了写作此词背景和特定的环境——中秋佳节。尤其幻灯片打出苏轼图片,让学生从形象到思想,更加透彻的理解作者的乐观向上,豁达的胸襟,豪迈的情怀,飘逸的才气和感人的人格魅力。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确,中秋月圆人不圆,经历了诸多人生坎坷、兄弟天各一方的苏轼,举头望月,所抒发出来至真至深的手足之情。

二、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先请学生自读古词感知全文,再幻灯出示朗读技巧,并配以画面,画面上皓月正中天,苏轼把酒问月,渲染出浓浓的气氛。在这基础上,组织学生听配乐示范朗读,节奏舒缓而有力,其间还配上优美静谧的月夜图片,加上古琴的音韵,意境与诗非常和谐,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词的意境情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研读赏析

由于前阶段的诵读理解,这个阶段主要是对词的凝练的语言的深入理解感悟,教学中把这个任务放在讨论词人的情感中去把握。这是本文的重点。

词前的小序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上阕抓住“归”“恐”“人间”等词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词里丰富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去发掘仅有的词句下饱含的词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从而去体验语言的凝练。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主要抓住两名句让学生去讨论畅谈自己独到的理解。由于引导学生抓住了词人情感变化的线,所以学生都能较准确的把握词的内容和情感。

四、探究品味

1.讨论理解,发现美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像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首先开展小组讨论,请学生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能不能相互帮助解决疑难。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

在此,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上阕:(1)词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为什么?

(2)词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词人的醉意朦胧?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下阕:(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为何无眠?

(2)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其次,解决了文句的疑难之后,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突破本文的难点:让学生理解了詩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胸襟,把握含蓄蕴籍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

2.品味欣赏,升华美

在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之后,我运用课件设计播放《明月几时有》的FLASH动画歌曲,学生们在形象的动画,优美的音乐声中让学生体味语言文字的奥妙,其间优美静谧的月夜图片和情境,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可谓是图文并茂、声色共享。感染学生引发联想,借助想象,再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同时培养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五、拓展延伸,创造美

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明月来进行的。“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让学生联想一下,除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并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如李白《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 乡);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寂);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孤寂)等。

水调歌头感作文 篇3

作者长年积郁难发之气,才有了词作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直干云霄的一“问”,作者积怨而发,可以说是“问”得惊天地而泣鬼神,气势悲愤而恢宏,作者仕途多桀,人生失意,对影自怜,对月把酒,酒入愁肠而愁肠百结,沉郁激愤何能喻之于怀?再想想自己,看看冷月,自己今时今日的处境与月中的嫦娥是何其相似啊!因而,触景生情,这一问之气足可贯穿苍宇,上通九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此时虽是中秋,浩月当空,亦或有三五文朋诗友作伴,欢饮通宵,然而,表面上的欢娱又怎能抵得消心中的寂寞愁苦!故而,此时的欢乐是属于别人的,作者的心中则只有“愁苦郁闷。”作者借酒浇愁却愁思不断,故而大醉,其时,作者即便不饮也早已醉而愁乡里了。而作者大气长出的一问,由此看来不仅是问天,更可设想是问月中的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诗)作者由此及彼,由己及人,在这人间已是万家团圆之时,对影自怜,形影相吊。相同的境况,相同的遭遇。想想自己七年不见面的弟弟,十年的亡妻,郁愤之气不可遏止,故而又继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而这一问较之前一问,气势上虽有不及,然而其中之心情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说是痛彻肺腑,几可喷血!“人间现在已是万家团圆的中秋节了,嫦娥,你的月宫现在的情况又怎么样了?”

至此,作者多年胸中的郁闷之气得已全然发泄,但发泄了又能怎样?想起自己仕途坎坷,亲人亡散,失意怅惘之情顿生。雄胸中之气由悲愤而哀伤而失落,于是心中便萌生出超脱尘世之意“我欲乘风归去”。

然而,作者又是一个用世之人,毕竟不能全然超以象外,心中自有一种不甘之气流于笔端。但是,不甘又能怎样?想想月中的嫦娥,这千百年来不是一样的孑然而居,广寒宫的寂寞非常难耐,常年只有那一只不通人情世故的玉兔作伴,归去又能怎样?更何况“高处不胜寒!”不管是别人的排挤也好,还是耐不住月宫的冷清也好,总之,此时作者的心绪忧愤交加。由于内心的煎熬无法排解,致使作者心力憔悴,唤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欲哭无泪,而又无处乐意倾诉。至此,作者就犹如一个病人由原来的外伤进而转为内伤,情感之气韵由悲愤到哀伤到沉痛而几近癫狂了。于是作者发出了一声沉痛的幽叹:“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我这还是在人间吗?简直是在炼狱之中啊!

心灵上长年的煎熬,亲人离散的悲切,仕途失意的伤痛,以及一切的一切的不幸,作者此时已是心神俱疲,精神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作者在似醉非醉,似梦非梦的失魂落魄的状态下,开始了梦游一般的在房子的里里外外寻寻觅觅起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凭窗望月,睹物思人,万千思绪涌上心头,在寻无踪迹之后,不由得黯然神伤。

但是,作者从小毕竟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品格和修养自非常人能及,中国传统文人的“达则兼治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此时充分体现出来。素有大志而又不能申的人,往往容易在失意受挫之后,走上心灵的自我解脱之路。苏轼也不能例外。“人不能改变环境,但能适应环境。”徒然神伤又有何用?心中块垒已开始冰消雪化了。“不应有恨”。词作至此,可以看出,作者已由个人的情怀中解脱了出来。神气也清爽了许多,心灵也空明了许多。因而,此时的作者由个人的“小我”开始蜕变了。词作之中原来的那一股悲愤、郁闷、哀伤、失意乃至十年里心神俱疲之气已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兼济天下的宽博之气了。

文章开头是带怨气的一问,紧接着是痛心疾首的“何似在人间”一叹,而此时作者由于积怨一竟消,所以,“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便变得心平气和了,但还是可以看得出,这之中还是稍带有一些无奈和无助的:既然你嫦娥与“我”同病相怜,你为什么还要让月亮在别人不能团圆的时候圆呢?但是,由于作者深受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超然出世,使作者在自己这一问之后便番然醒悟了,心底不由一阵释然。同时,心理不觉自嘲起来:惭愧!惭愧!枉我自称豁达开朗,洒脱不羁,怎么如今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么简单的自然规律也执迷不悟了呢?

至此,作者的心灵终于清明如水了。由于作者参悟了人生的真谛:人生的悲欢离合,正如眼前的中天之月一样,它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力永远也无法改变的。因而,在心中生出了悲哀无奈的同时,迅即便顿悟了。而心灵经过了一个由炼狱到地狱到人间再到天堂的全程的洗涤和锤炼,从而完成了心灵的蜕变,自我的形象也由一个“小我”完成了到“大我”升华。同时的气韵也开阔豁达了。最后,作者从心底里发出了祝天下的人们平安如意,今晚共享这美好月色的由衷的祈愿,成就了自己完美的形象。

综观全词,作者由悲愤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直干云霄的一问,到“何似在人间”这痛心疾首的一叹,紧接着是“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无可奈何的一问,继之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心灵解脱的一释,最后以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包容天下的宏愿结句。情感峰谷相间,情节曲折多致,气韵跌宕起伏,摇曳生姿;读来着实令人移神动性,荡气回肠,自有一语结而味无穷的神韵!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

水调歌头感作文 篇4

一、背诵优美词句,增强普通话语感

农村学生,讲话用的多是地方话,写起作文要转换成普通话表述,结果多数语序颠倒,词不达意。要使学生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多背诵优美词句,增强普通话语感,提高汉语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强化朗读训练,做到熟读成诵。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先生有言:“语文如果有家,那朗读就是回家的路。如果语文课上没有朗读,语文就回不了家。”因此,优美的句、段、篇章要求学生背诵,篇幅短的当堂成诵,篇幅长的要求早晚朗读背诵。如刘亚洲《给儿子的一封信》文中富有启示的句子:“孩子,一定要坚持,越不能坚持越要坚持。黎明前最黑暗。胜利前最绝望。成功前最渺茫。坚持住,你就会迎来黎明,迎来胜利,迎来成功。”对此我就要求学生两三分钟时间内背出,结果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背了下来。对那些较长的美文,如果堂上无法完成背诵任务,就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朗读背诵。经过一两年的训练,学生的普通话语感增强多了,现在多数学生作文用语不再颠三倒四。

二、打造练习平台,为学生作文铺设道路

教师不能等到上作文课时才让学生动笔写,平时就要打造训练平台,让学生多练习,丰富写作词汇,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的句子、好的文章。训练平台其实有很多。

学生每人各备一个本子,活页装订,平时既可在本子里写上对喜欢的阅读材料的感悟,或收集名言警句并写出自己对它的理解,或抄录生动的、富有哲理的段篇。还可作为日记本,坚持每天结合课内所学内容或课外见闻练笔,好的篇目,如果学生愿意,教师还可读之和全班同学一同分享。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能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开辟“语文园地”,让学生轮流用课文后所列举的需要掌握的词语写一个句子抄在“语文园地”里,课堂上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对其进行评论,指出值得学习的地方或提出修改的建议。

有了以上练笔作为基础,到上作文课时,学生就不会再有如临大敌的恐惧心理,文从字顺、言之有物就不再难以做到了。

三、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学生作文真情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多为学生创设主题生活化、情景化的情景,会给作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经常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真情作文。比如其中有一次,我带领学生来到操场进行篮球比赛。场上比赛的同学全力拼搏,场下的同学呐喊声嘶力竭,精彩的篮球赛结束后,我便让学生们写作文,结果写出了不少文题新颖、描绘生动、感情真挚的作文,如《这场球赛真精彩》、《不拼怎会赢》、《篮球给我力量》等等,都写出了各自不同的观察和感悟。

利用多媒体创设作文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如有一次要求写一篇以“爱”为主题的作文,我便给学生播放了几段视频:有关于小悦悦遭遇车祸事件的,有关于汶川地震各界人士抗震救灾的,有关于的哥吴斌一心为人的。一幕幕事件触动学生纯洁的心灵,让他们联想到了更多类似的事件,感动之际,他们纷纷拿起笔来,涌泉般写下了自己心中渴望表达的关于爱的情感。

四、运用作文评价,增加学生作文自信

《课程标准》要求:“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教师在写作文评语时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找亮点,给高分,增强学生自信心。比如我常给学生这样的评语:“你刻画同学的外貌、神态那么生动逼真,事件描述的也有波折,如果文面再整洁些就更好了。”“你写的字很漂亮,老师非常喜欢,若再多一个表现妈妈‘勤劳’的例子,字数就会达标,老师就会更喜欢了。”“你是个富有爱心的善良的姑娘,同学的误会会消除的,因为日久见人心,老师相信聪明乐观的你会知道该怎么做的,不是吗?”作文本发回时我常常观察学生的表情,发现他们看着评语有的抿着嘴点点头,有的笑了笑,有的露出很欣慰的样子,有的默不作声……看得出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是能接受而且是十分满意的。下一次作文大多数学生都乐于动笔了。

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就要让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

上一篇:李芳事迹学习体会下一篇:宿舍内务卫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