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学校建设制度(通用8篇)
(一)实行节约资源负责制
按照“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各部门、各年级组、各办公室主要负责人和责任人要对处、室范围内办公场所节水、节电等资源节约工作负责,后勤等由总务处负责。
(二)实行首见报告制
为落实各项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我校实行“首见报告制”,含义有两层:
1、首先看到即报告;
2、看到后立即报告。
发现学校内任何地方出现浪费水、电等资源现象,教职工和学生要及时向总务处或门房通报,以便抢修。发现学校设备老化现象或其它安全隐患,教职工和学生要及时向相关责任部门报告,遇特殊情况,如负责人不在,应报告总务处,情况比较严重的,还应报校长。
(三)建立巡查制度
相关责任部门每月要对各自负责内容巡查2-3次,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浪费资源现象,在部门会议上反馈。
(四)建立奖励制度
对在创建“两型”学校活动中厉行节约、责任心强、管理到位的先进个人、先进班级、先进处室给予通报表彰,对在创建“两型”学校活动中浪费、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到位的部门和个人提出批评。
江岸四唯路小学
2010年5月11日
“两型”学校创建要求
(一)节约资源方面
1、节约用电
(1)杜绝长明灯、白昼灯。办公室、实验室、阅览室、教室、电子备课室等都要做到晴天时不开灯,人少时少开灯,人走时随手关灯;调整各处、各教研组办公桌位置,尽量靠窗户,采用自然光,少开照明灯;做到公共场所专人负责在必要时开灯、关灯。
(2)走廊、过道、厕所、教室、办公室等公共场所使用节能灯具。
(3)养成人走断电的好习惯,下班时必须关闭电源。减少办公设备电耗和待机能耗,打印机、投影仪、电脑不用时及时关闭。关闭电脑主机时要一并关闭显示器、打印机电源开关。
(4)杜绝在教室、办公室、各功能室等处使用电炉、电暖气、电饭锅、热得快等电器(正常教学除外)。
(5)夏季35摄氏度以上、冬季0摄氏度以下才可使用空调。合理使用空调,办公室、会议室等办公区域的夏季空调温度设置在25摄氏度以上,冬季空调温度设置在20摄氏度以下,做到无人时不开空调,开空调时不开门窗。
2、节约用水
(1)用时控制水量,用毕随手关闭。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严禁跑冒滴漏,坚决避免长流水现象的发生。发现水龙头滴水现象,应及时报修。
(2)自觉养成节水习惯,倡导用容器盛水涮洗拖布等,尽量避免使用自来水龙头直接冲洗。
(3)校园绿化用水要采用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4)采用节能水箱冲洗厕所。
3、节约办公用品
(1)珍惜纸张。充分发挥校园网络优势,推行无纸化办公和校园网教学。减少非正规文件的打印;纸尽量两面使用,做到物尽其用;修改文稿尽量在电子文稿上进行,减少纸张消耗。废纸应投入废纸篓,便于回收利用.
(2)限制复印,清印使用票据。各部门复印材料由校务办公室严格把关。各学科、各处室的清印由各年级组和总务处负责审批,避免浪费。
(3)节约公共通讯费用。接打电话做到言简意赅,减少通话时间,不用办公电话聊天或拨打信息台。
(4)把好采购关,一方面减少重复和不必要的设备购入,另一方面以科学的态度,货比三家,质优价廉。尽可能使用钢笔书写,减少一次性签字笔的使用量。尽量使用陶瓷、玻璃茶杯,逐步淘汰一次性纸杯的使用。
(5)及时改造、淘汰耗能大、效率低的设备;妥善处理报损与报废设备,可修可用的决不报废,可用的零部件决不出售,报废出售力争最高价格。
4、节约粮食
(1)教职工特别是学生在食堂就餐时,要按需用量购买饭菜,不浪费粮食,不剩菜、剩饭。
(2)食堂工作人员要强化节约意识,在食品制作过程中厉行节约、杜绝浪费。
5、综合利用资源
(1)科学地管理、调整、调配各种仪器设备。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减少闲置设备,加强设备的共享使用。
(2)爱护公共图书,爱护公共设施;按照操作程序操控仪器设备,确保使用安全,减少物质损耗,延长使用寿命。
(3)尽量少用一次性筷子、杯子、提倡自带餐具、水杯;
(4)加强人力资源培养、引进、使用、管理,提倡一专多能。
(5)用过的电池收集起来送到收集点;到超市购物时,带上环保布袋子,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塑料袋。
(6)合理消费。提倡精打细算、适度消费,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盲目攀比,不追求名牌、不追求享受、不过度消费、不超前消费。
(7)养成健康的出行习惯。提倡步行、骑自行车出行。
(二)美化环境方面
1、建立健全关于环境的各项规章制度。
2、进一步完善校园整体绿化、美化工作。
3、进一步完善配置校园绿化环保警示标牌及名人名言。
4、关爱学校的一草一木;不乱扔垃圾,注意分类投放;
5、提倡利用可再生资源。积极参加环保志愿服务活动。
6、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进行教育宣传发动,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1)组织全体教师、学生学习创建两型学校的有关文件及评价标准。
(2)利用橱窗积极开展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
(4)各班以创建两型学校为主题开好主题班会,出好黑板报。
(5)各班确定承诺口号及宣传标语。
(6)开展有关征文活动。
江岸四唯路小学
关键词:“两型社会”,环境法律制度,措施
2007年12月, 长株潭城市群正式获批设立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是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支点的重大战略布局。要解决资源配置和环境污染问题, 就必须建立良性的创新机制、通过制度创新来构建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改变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谋求社会发展的模式, 转换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模式, 因此环境法律制度必然对“两型社会”建设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建设“两型社会”中环境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立法存在空白和缺陷, 与建设“两型社会”要求不匹配
作为环境保护法体系的基本法,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仍是以传统法的价值观与理念为基础, 重视以人类利益为中心而忽视了自然界其他生命的存在和发展, 并没有体现可持续发展观, 而建设两型社会最终目的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环境法的立法体系并不完备, 并且法律体系之间的协调性不足。我国虽已制定了许多关于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但是并没有形成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 在循环经济、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 还没有制定出法律或行政法规;在环境技术规范、环境基准和标准体系上, 也还存在着一定的规范空白。同时, 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立法对象多是针对单项污染控制和单个自然环境保护, 对不同资源, 分别进行单项立法, 这就使得相关法律出现重叠甚至矛盾的现象。如《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三者之间既有冲突之处, 又有重叠之处。
(二) 环境保护和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监管难度大
在环境保护管理上, 目前的环境保护仍然是以行政管理为主, 对于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等经济性手段还欠缺制度性安排, 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生态安全、基因安全、环境产权、环保产业与市场、绿色壁垒、循环经济、环保标志与认证的推广等问题, 还欠缺准确定位和提供准确解决机制。环境法律责任制度则是保证环境保护落到实处的闸门, 目前对于政府, 由于缺乏明确的环境保护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 使得在现实中出现环境执法不公和不严现象, 一些污染和生态破坏因为关系到经济发展或者其他原因得到放任。而对于企业, 又缺乏明确的环境社会责任体系的约束, 加上环境法律本身在责任制度上设计的缺陷和预留处罚空间不够, 导致在环境保护方面, 守法成本高, 违法成本低, 出现宁愿缴纳罚款, 也不愿建设运行环境保护设施现象。同时, 由于环境资源的整体性、生态性和连锁性, 对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打破行政管理的条块分割、行政区域的各自为政。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三市环保部门互不统辖, 都只服务于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这直接导致长株潭城市群的资源无法有效配置、污染无法有效治理。而农村污染问题由于环保部门在乡镇一级并无派出机构, 城乡环境管理脱节,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体制上的弊端已经影响到城市群农村地区的转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 环境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 司法保障难度大
环境资源纠纷案件, 在司法解决机制的弊病主要在三方面, 一是案件受理难, 由于环境法律制度不健全、地方保护经济利益等原因, 法院存在不愿理、不敢理、不会理, 公民和法人则是不愿告、不敢告、不会告;二是案件审理难, 主要是缺乏完善的环境资源实体法与程序法依据, 使法官难以准确把握环境资源诉讼的特殊性, 容易形成错案;三是案件执行难, 这是环境资源纠纷在整个社会出现司法执行难的大背景下的现实困境。而在行政解决机制上的弊端, 主要表现为“重行政, 轻效率”现象。我国各个自然资源法对自然资源权属纠纷的处理, 均非常注重行政程序, 每一类自然资源权属纠纷的处理, 无论哪一种处理程序, 行政调解都不可缺少, 而法院诉讼则享有最终裁判权, 国家并没有赋予行政主管机关对资源权属的最终决定权, 给本就不多的司法资源增加了负担, 这样的制度设计显然降低了环境资源纠纷解决效率。
(四) 公民环境资源意识不强,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程度低
环境质量的好坏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两型社会”建设也离不开每个具体的公民, 因此公众参与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环境保护的成效, 直接决定两型社会建设的成功与否。在环境决策和管理层面, 还缺乏公众参与的具体程序机制和规则, 现行法律在立法过程中, 涉及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时, 没有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 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在环境纠纷解决方面, 还缺乏对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引导和对公众参与环境纠纷处理的角色定位。另外, 对于公众参与重要载体的环境保护民间团体还处于审慎观望状态, 群众性环保活动还比较孱弱, 还没有培育出足够的环保公民参与意识和机制。
二、完善“两型社会”中环境法律制度的措施
(一) 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 构建可持续发展体制
“两型社会”建设要求, 就是要求我们:一要遵循自然规律。自然规律主要包括生态演替规律、生物多样性规律。这些自然生态规律是人类对自然的合理利用的“底线”, 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伦理底线”。破坏它, 则构成人类的“自然债”, 人类必须有强制机制予以清偿;破坏它, 人类又不予以清偿, 大自然就会以更为猛烈的方式报复人类。[1]因此, 环境法律制度内容的确定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根据环境容量和物质、能量循环的要求, 来进行环境规划的编制、环境标准的制定和环境影响评价的进行。二要符合市场规律, 解决环境资源问题, 应当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 运用经济手段, 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行为进行鼓励或限制, 如通过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等制度来促进企业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措施, 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三要科学综合决策,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环境法律制度要确立源头控制、综合控制机制, 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实现协调发展。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土地利用规划时, 应把环境承载力作为重要的要素进行考量, 把环境保护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制定区域开发、城市发展、生产力布局等重大计划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 应组织实施环境影响评价, 考虑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在制定产业政策和调整产业结构时, 应严格限制能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业和企业发展。在制订投资、信贷、财政、税收、价格等经济政策时, 应考虑环境保护的规定和要求, 避免决策不当造成重大环境损失。
(二) 提高环境法律制度立法质量
立法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 立法的质量决定着法治的成效。在环境法律制度的立法实践中, 要逐渐形成公众参与、专家论证与立法机构、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立法工作机制, 为建设“两型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切实加强资源、环境价值体系方面的立法进程, 解决主管部门依法按市场规律营运各种资源、环境、征收资源补偿和总量控制排污收费等问题, 制定有关环境税的计算、征收、管理办法, 逐步实现环境重点保护区域的产业置换。鼓励对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绿色能源进行开发, 加强能源利用监测工作和审计工作, 强化监督、约束和责任追究机制。对国土、森林、绿化、煤、电、气、油等各种资源的利用都应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积极向社会公开法规草案稿, 广泛公开征求意见, 扩大公众参与,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在立法中的作用, 确保地方立法质量, 使制定的地方法规规章更具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 更新环境伦理观念, 贯彻“两型社会”发展理念
要放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 确立以生态利益为中心的环境伦理观念, 并确立整个生态系统的主体地位。在环境法律关系中, 整个生态系统都应作为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 承认它们的权利并给予保护, 把生态利益作为环境法保护的中心内容, 这就是现代环境伦理的核心内容。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并体现在环境法的立法目的中, 同时整个环境立法都应以此为指导。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并主张人类在追求发展权时, 必须始终保持与自然的和谐与互利关系, 而不能以消耗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实现。可见可持续发展观对于建设两型社会非常重要。
(四) 健全环境法律体系
无论是从借鉴西方国家 (地区) 的环境立法实践出发, 还是从环境与资源保护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程度出发, 我国都有必要制定一部高位阶的环境保护基本法来指导和统领单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因此, 应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确立国家环境保护的大政方针, 明确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明确各级政府的环保职责, 确定环境侵权归责原则等涉及整个环保领域的共性问题。通过提高效力位阶以确立其环境基本法的主体地位。要进一步修订单行性专门环境立法, 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 实现从“末端控制”到“源头控制”的转变, 加强环境污染的总体防治。在自然资源能源保护方面, 应体现对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结合, 增加对资源能源保护、改善和治理的内容。健全环境法律体系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市场经济价值规律以及生态优先而非经济发展优先原则, 从而彻底解决我国现行的环境法律制度立法内容滞后的问题。
(五) 强化监管办法
立法的目的只有通过严格执法才能实现, 强化严格执法是推进法治“两型社会”的关键。为了保障“两型社会”的建设能顺利进行, 环境法应强化资源环境的监督管理, 加强执法力度, 建立一套完善的资源环境管理和执法制度。要建立科学、合理、有效协调的整体执法机制, 在环境资源环境领域开展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等工作, 整合环保、工商、公安等执法资源, 推进执法手段和机制创新, 切实提高执法水平和效能, 使环境资源执法行为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制度, 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对环境资源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以保证相关法律的正常运行。要强化执法监督, 认真解决执法活动中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的执法问题, 对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有重要影响, 以及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 开展执法监督检查, 有效解决执法活动中的违法问题, 克服并纠正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 切实保证执法的落实。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两型社会;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097-02
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各种用地需求大量增加,征占农业用地的力度越来越大,失地农民也越来越多,并迅速扩大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一些失地农民在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过程中出现一些不适应,正逐步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弱势群体,并对长株潭两型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由于缺乏规范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失地农民在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收后的医疗保障问题日益突出。而当前以货币补偿为主的安置补偿模式无法真正解决失地农民在就医时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何探索建立一个合理的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成为当前两型社会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失地农民医疗保障问题的凸显
据调查统计,长沙市仅2004年至2007年城市建设征地就有约8万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湘潭市截至2010年4月失地农民总人数达到了132 088人;至2009年10月株洲市石峰区有失地农民10 540人。在土地被征收后,由于征地补偿制度的缺陷、补偿款过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等问题使得这些失地农民成为了游离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由于受到文化素质的局限,许多失地农民缺乏对医疗保障制度的认识,注重眼前利益,缺乏对未来的规划,在失地农民中推行医疗保障制度颇为困难,部分失地农民甚至宁愿花钱去烧香求神拜佛,也不愿意花钱买保险。随着近年来湖南省的医疗费的逐步增长,而政府支付给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款有限,只能够维持基本生活需求,一旦发生重大疾病或者非常事件,则需面临吃饭还是吃药的两难选择。
二、构建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思路与原则
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首先应认真研究长株潭三地失地农民的现状,在充分吸收其他省市地区开展失地农民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城镇职工的医疗制度,以农村原有传统医疗制度为基础,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循序渐进,分层次推进医疗保障制度。其次,明确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构成。地方政府和农民集体应当为失地农民医疗保险提供主要资金来源。即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一部分,农村集体在土地征收过程中所获得的土地征收补偿款中拿出一部分共同作为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基金的费用。再次,明确失地农民医疗保障范围。即失地农民医疗保障体系中不仅包括那些承包土地被征收的农民,同时也应当包括土地未被征收的本集体农民。但在医疗保障救助程度上,对于后者则只提供一定的医疗保障救助和适当提高其相应的医疗补贴标准。
在构建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原则上必须在尊重地区社会经济的基础上体现社会公平和公正,尽量扩大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力图将长株潭三地的所有失地农民都纳入到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来。其次,还应当坚持政府作为社会保障责任主体的原则。在失地农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构建中政府必须主动承担起制定规范性政策文件、给予政策指导以及组织具体实施的责任。而且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要尽量与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险相衔接,便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再次,由于长株潭三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而医疗保障制度取决于本地区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和被征地的土地资源禀赋所产生的土地价值两项因素,因此在构建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的时候要依据当地经济水平,有所区别,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
三、建立两型社会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的途径和策略
要建立适应两型社会的失地农民医疗保障模式,就要因地制宜地考虑长株潭三地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制度现状,从三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实考虑到三地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从各自的经济水平和地方财政出发,尽可能地将所有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都纳入到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中来,从多方面、多渠道来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形式、低水平和广覆盖的医疗保障制度。
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要通过加大政府资金的支持力度,争取更多经费支持,解决建立医疗保障制度的财力问题;要改革转移支付制度,提高政府对农村转移支付的力度,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和规范农村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要积极改造和扩充现有的卫生资源,建立“一网多用”的卫生保健制度,从根本上纠正原有制度在设计上所存在缺陷问题,从而避免农民产生“逆向选择”等问题。
适时开展商业医疗保险作为补充。对于家境较好的村民,可将一部分征地补偿费用用于大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选择途径或补充模式,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失地农民投保团体大病保险等。此外,政府还可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农民进行自主创业,在税收、信贷、工商等方面为其提供方便和优惠;对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征地,政府可以让失地农民以土地入股,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政府还可以开展多种就业培训,对失地农民的就业进行必要指导,从而增强其自谋职业的本领,间接地为解决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创造条件。
加强舆论宣传,增强失地农民入险意识。失地农民参加医疗保险的积极性不高,与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是有关的。政府应当加强舆论宣传,积极组织专项讲座,定期召开大型的公众宣传活动,成立专门的医疗保险宣传小分队,甚至可以深入到各县、村区进行上门宣传指导服务,耐心细致地为失地农民讲解参加医疗保险的相关政策、实施办法,以及参加医疗保险的必要性和不参加医疗保险所导致的不利影响和因素,使他们从内心认识到参保的重要性和参保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强化失地农民参保的内在动因,从而提高参保率。
制定相应法律,完善监督管理。加快和完善合作医疗组织立法。明确农村医疗的资金筹措方式采用以个人出资为主,集体相应扶持,政府适当支持的资金筹措机制。针对长株潭三地农村合作医疗运作的各个环节以及农民住院费用的确认和报销,制定严密、科学而又便于操作的系列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实行政务公开。对于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等情况,要定期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本着监督、管理两条线的原则,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合作医疗的民主监督机制。
规范和发展医疗市场。除了对经济效益明显较差的地区仍旧采用政府投资和控制的医疗机构外,对于其他地区的医疗市场应当适当放开医疗机构的准入限制,通过市场调节,使其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这样,既可以通过市场规范医院等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又可以促使其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达到提高效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还可以让参保的农民自主选择医疗机构,而非采取定点医疗机构的方法,从而通过市场导向合理的引导医疗机构规范和改善自己的行为,消除其利用政策所可能形成的垄断性优势。
总而言之,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就要从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加强舆论宣传、制定相应法律和规范、发展医疗市场多个方面入手来构建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当前失地农民的就医问题。
参考文献:
[1]杜伟,黄善明.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经济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周秋华.关于重庆市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模式的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3]唐政秋.两型社会背景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2011,(4).
[4]王晓莹.关于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思考[J].中国发展,2007,(6).
[5]温皓.我国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刍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6]孟宏斌,陈娥英.农村弱势群体医疗保障制度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为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进一步动员我局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积极配合我市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等中心工作,根据《<益阳市开展“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益政办发[2011]3号)的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现制定《益阳电业局“两型”机关建设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把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的观念渗透到机关,组织引导我局广大干部职工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倡导文明、厉行节约、加强环保,积极参与到“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来,做“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者、先行者和受益者,树立机关的良好形象。
二、创建目标
“两型”机关考核评定总得分在98分以上为达标,机关建设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团结和谐、节约环保的各项要求。
三、创建内容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机关
1.节约用电。应合理布局照明设施,在保证亮度的前提下,裁减灯管,尽量使用自然采光,推广应用智能调控装置,对于走廊等公共区域的照明安装节能灯,安装声控或光控等自动控制开关,改造局 1
机关大院的路灯照明系统,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路灯并试行间隔开灯,杜绝白昼灯和长明灯。充分实行空调节电措施,最大可能的利用自然通风,抓好空调开启和温度,引进变频节能技术,一般情况下空调开启要在30℃以上或10℃以下,空调温度控制做到冬天不超过20℃,夏天不超过26℃,下班前15分钟关闭空调,每年夏季,除重大外事活动外及有特殊要求以外,公务活动一律着便装,提倡在夏季用电高峰期事段每天少开一小时空调。工作完成后,及时关闭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下班后这些设备不许处于“待机”状态,同时关闭办公设备电源插线析总开关或拔下电源插头。电梯系统实行智能化控制,四楼以下原则上停开电梯,非高峰时段昼减少运转台数,短距离上下楼层不乘电梯,尽量减少电梯使用。
2.节约用水。制定相关制度,加强设备巡查维护,及时修复“跑、冒、滴、漏”等故障。采取降低水管水压和减少水龙头出水供应量的方法来节约用水。尽量使用感应水龙头、红外线遥感冲厕箱,绿化浇灌全部取消自动喷淋并将水管直冲式改为节能花洒式,采用其它的节水型洁具等。提倡采用循环用水法,设置剩水回收桶,反复循环使用。
3.公务用车。加强对公务车辆的管理,严禁公车私用;落实公务车节油、维修等管理措施,严格执行公务车配备标准;按国家规定优先选用节能环保型车辆,科学合理地确定车辆使用年限。倡导每周少开一天车;提高驾驶员的业务操作技术,确保车辆安全使用。
(二)建设环境友好型机关
1.绿化环境。办公楼院内设立垃圾处理设施,保持机关院内整
洁、优美,张贴各类温馨提示,设立无烟会议室、吸烟区,保护生态环境,扩大机关绿化覆盖率,建立护绿、保绿制度。
2.绿色办公。推动“数字益阳”系统工程建设,机关日常办公、信息收集与发布、公共管理等事物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进行。推动网络无纸化办公,开通局域网,所有的材料、通知等全部实行网络化。纸张选择再生纸张或重复利用纸张,同时设立定期回收办公废纸制度。
3.绿色行政。认真学习、宣传、执行环保法律、法规,自觉抵制破坏环境保护的行为,各职能部门在制定各项制度以及生产计划时要优先考虑环境保护的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降耗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措施。广泛征求机关干部及其职工对开展创建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全员参与意识,为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4.绿色采购。机关采购要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全面落实“两型”产品采购政策,促进“两型”产品采购的标准化、规范化,优先购买国家认可的、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机构认证的节能产品,鼓励和引导购买使用能效标示2级以上或有节能产品认证标志的空调、冰箱等电器产品,严禁采购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消耗、低效率设备和产品。采购办公设备、办公用品、办公用车时,要优先考虑符合国家标准的绿色产品。新购置的办公设施不使用以柚木、红木为材料的产品,同时兼顾资源的再利用。
5.绿色消费。抵制一次性用品,机关人员饮水使用玻璃杯或瓷杯,严格执行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有关规定,提倡使用布袋
子、菜篮子,重复使用节能环保购物袋,积极抵制过度包装产品,鼓励和扶持使用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四、工作步骤
(一)建立工作机构
成立由刘约军副局长任组长,陈健君、刘东来任副组长,机关各部室主任为工作组成员的局“两型”机关创建工作组。工作组下设办公室,由物业公司刘东来任办公室主任,杨伟星、邹志力为办公室成员。
“两型”机关办公室工作职责:拟定创建计划,起草工作组总结,加强创建宣传;对局机关各科室创建日常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及时向市两型社会创建办报送创建动态信息;依照“两型”机关考评标准组织对创建单位的考评和验收。
(二)宣传发动
采制作宣传展版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干部职工对“两型”机关的要求入耳、入脑、入心,并转化为实际行动,促进实际工作。组织我局全体干部职工学习《益阳市创建“两型”示范机关实施方案》和《益阳市“两型”示范机关建设标准及考核评定标准》,使广大干部职工明确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创建“两型”机关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了解和掌握节电、节油、节气、节水、节材的基本知识,自觉成为创建“两型”机关的宣传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充分利用国家电网内部网络以及宣传展板等形式及时宣传、推广建设“两型”机关的做法、经
验。开展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主题讨论活动,发动全局干部职工查找工作理念、工作标准、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差距,提高创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组织实施
根据本实施方案,我局于9月起开始全面启动创建工作。一是要针对问题抓整改,抓出效果,创出经验;二是创新载体,丰富形式,抓出特色;三是以创建工作为抓手,推动中心和全局工作。
(四)检查考核
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不定期抽查和组织集中检查考核的方式,了解掌握创建“两型”机关情况,集中检查考核方式分为各部室自查、综合考评、结果运用三个阶段:
——部门自查。各部门对照《益阳市“两型”示范机关建设标准及考核评定标准》进行自查,并准备相关材料,做好迎检准备。
——综合考评。依照考核评定标准,领导小组对局属各部室进行考核评定。
——结果运用。一是在全局范围内通报评定结果,二是将考核评定结果纳入对各部门的绩效工作目标考核。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
开展“两型”机关建设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部室积极参与共同实践。各部室领导和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开展“两型”机关建设对我局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把“两型”机关建设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扎扎实实抓好落实。把
“两型”机关建设的要求转化为价值追求和工作理念,每一件工作都从节约、环保做起,确保“两型”机关建设落到实处。
(二)明确工作责任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并明确职责,分工协作,要求各部室干部职工严格落实在创建“两型”机关工作中的责任,加强对“两型”机关创建问题的调查研究,解决好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三)建立齐抓共管机制
全局上下要切实增强“两型”社会建设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创建 “两型”机关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工作议程,把服务“两型”社会建设要求贯彻到电力安全生产工作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履行职能的各个环节,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实效性。
(四)抓好总结验收
要研究探索电力安全生产工作服务“两型”社会创建工作的切入点和服务的方式、方法、途径,努力形成一批见解独特、思路明确、措施具体的研究成果,为电力安全生产工作更好地服务“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努力为服务我市“两型”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益阳电业局
建设“两型”校园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应高度重视“两型”学校的建设工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层层落实,从各校的校情出发,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致落实到各室,建立各部门工作机制、责任机制。可构建“校长室——教导处——政教处——办公室——团委——后勤处——年级组——班级”层层互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管理网络、老师、学生家长互相配合,使广大师生员工树立科学发展观,适度消费观与正确价值观,养成节约习惯,形成节约和文明的风尚。
具体人员安排及任务安排如下:
对照“两型示范学校”建设标准,落实工作责任,把建议指标划分为成5个板块,每个板块由一名校级干部牵头,另配1—2名中层干部为相关项目责任人,由各负责人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具体责任人。
1、组织领导部分——校长室成员
2、教育教学部分——教务处、政教处
3、环境友好部分——后勤处、年级处、政教处
4、资源节约部分——政教处、后勤处、团委
5、创建特色部分——办公室、团委等
(一)组纷领导部分
[创建计划]
1、校计划,部门工作计划、总结,创建实施内容,制定制度。(办公室 及各处室主任)
2、两型教育纳入学科教学计划。(教务处)
[宣传活动]
利用校园网、广播、宣传栏宣传两型知识和“两型”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办公室、团委)
[档案管理]
“两型”示范学校,建设方面的文件、计划、总结、论文、书刊、证书、照片、录像等资料。(档案室)
(二)教育教学
[课堂教学]
1、各学科在课堂中渗透“两型”知识教育。(教师)
2、开设“两型”教育专题讲座,提高学生意识。(教务处、团委)
3、每班每学期开展与“两型”相关的主题班会。(政教处、班主任)
4、广泛开展文明礼宾仪和安全知识教育。(政教处、团委)
[社会实践]
1、组织师生参加“两型社会”建设相关活动,向社会宣传节约环保意识。(团委、班主任)
2、开展与“两型”有关的演讲、征文等活动。(团委、文学社等)
3、调查机关“两型”建设情况。(团委)
4、每年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团委、年级部)
[教研活动]
1、参与课题。(教科室)
2、教师撰写论文。(教科室)
(三)环境友好
[校园布局]
1、校园环境优雅,“三区”布局合理,建筑设计与当地自然景观基本协调。(总务处)
2、新建或改建校舍按环保节能设计,充分考虑自然采光。(后勤处、总务处)
[校园绿化]
1、绿化覆盖率30%以上。(总务处)
2、树木、草地、花丛设立与环境教育有关的标示牌。(总务处)
3、学生参加种花、种草活动。(政教处、班主任)
[校园净化]
1、校园干净整洁,无卫生死角,有固定的车辆停放点。(政教处、班主任)
2、教室学生宿舍干净整洁。(政教处、班主任)
3、食堂卫生设备齐全,功能区分布合理。校园商店证明齐全,干净整洁,无过期或“三无”商品。(总务处)
4、墙壁无乱写乱画痕迹或明显污渍。(政教处、班主任)
[校园和谐]
1、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政教处)
2、学生讲文明讲礼貌。(政教处)
3、在各办公室、各教室张贴节约用水、电的口号。(团委)
(四)资源节约
1、提倡教材循环利用。(教务处)
2、节能灯具普及达100%,杜约长明灯现象的发生。(总务处)
3、节水型水阀和卫生洁具普及达100%,杜绝漏水现象的发生。(总务处)
4、垃圾最大限度回收利用。(总务处、团委)
(五)创建特色
1、在“两型”学校创建中获得市级以上报刊、电台、电视等媒体正面报道。(办公室)
2、教师在国家级专业刊物有“两型”教育论文发表或获得县级以上荣誉。(教务处)
3、学生在市级以上各类环境活动中获奖。(团委会)
4、有典型经验值得推广。(团委)
家庭社会相结合:
简论“两型社会”的建设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又深刻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在已经制定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个着力点提出,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将逐步改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好物质基础。
关键词:资源和环境科学发展观“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腾飞,各项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的生活也由温饱逐渐走向小康。正当社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隐患也在一天天的成长,土地沙化、耕地减少、矿产资源储量减少等关于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日益严重起来。面对问题的突出性,本世纪初,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适时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就各方面建设都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铺平道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已经制定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均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了相关阐述,十一五期间,我国在“两型社会”建设上也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但是我们应该深知,任重而道远,时不我待,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十二五”期间任务将更加繁重。
一、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正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1、资源短缺问题。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例如,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5,耕地资源为27%,森林资源为1/6,草地资源为1/3,许多矿产资源也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等等。就以水资源来说,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有2400m3,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
2、环境污染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同时,把环境保护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在污染源治理、达标排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相当部分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局部地区甚致还在加剧,例如,水环境污染普遍,大气环境污染不容乐观,固体废弃物增多,酸雨控制区不断扩大,等等。就以水环境污染来说,“2000年,全国工业和城市废水排放量为415亿立方米、COD排放量为1 445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了5%、14.7% 但生活用水量、生活污水排放量、COD排放量以及农业污染却呈持续上升趋势。”□1环境污染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结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吸取三十多年来的教训,我们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被破坏的局面越来越严峻。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
14/16/2013
安徽工业大学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型增长方式,如果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约束,人民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因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吸取各方面教训,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及建设两型社会的意义。
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2从我国国情出发,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3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等的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3、建设两型社会的意义。
(1)从经济发展方面看:它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我们竭力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缓解经济发展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矛盾,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我们的经济发展才能持久。
(2)从社会发展发面看:它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进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只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为我们提供这样强大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从政治上来讲,它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保障我国的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是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从上述的简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意义上,都突出了要为我国今后的发展做好充足的物质基础准备。它能在本世纪初就提出来,证明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重大屏障,因此我们不得不改变以往的单纯追求GDP的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样既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又能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大好的绿树青山。
三、从“十一五”的成就和“十二五”规划看两型社会建设。
1、十一五期间,我国取得了重大成就。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10年超过39万亿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粮食连续六年持续增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人口资源环境各项指标均如期完成,2010年底,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4亿人左右,耕地保有量控制在1.212亿公顷,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从2005年底的56%提高到68%,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05年底的0.45提高到0.5,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提高到20.36%。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4从这些成就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正在进行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就,资源利用得到一定的节制,环境污染得到了一定的治理,但这些还远远不够,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还应该明白任重道远,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我们必须要长期坚持两型社会的建设。
2、“十一五”虽然已经过去,但是期间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仍然对“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5这说明我们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是要持续坚持的,只有这样才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
总结上述的相关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而不断有序推进的,我们必须努力建设好两型社会,争取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好基础。
四、综合各种各样的论述总结,我认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必须要做好各项工作。经总结,我认为,我们要做到: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
3、加强立法,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和体制。
4、建立政令执行的监督机制,督促各地方政府根据本地方实际彻底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纳入官员政绩考核。
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著名环保人士梁从诫曾说:“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每个人浪费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大得惊人。同样地,如果每个人节约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相当可观。”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破坏环境有罪的观念,坚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每时每刻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如果每个人都树立起节约和环保的意识,我们节省下来的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成果会十分可观。
总结全篇及相关文献,我认为,“两型社会”建设必须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使“两型社会”建设沿着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方向前进。我国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只是我们发展经济和社会的途径,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子孙后代的生活能够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N],中国环境报,2001—06—16(2)□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著.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著.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4中国网络电视台:http://news.cntv.cn/china/20110102/103707.shtml □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1、加强循环经济规划指导。
一要规划先行。要把循环经济理念作为指导“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根本, 贯穿于“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之中, 组织编制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试验区建设做到起点高、措施实、力度大。二要依法保障。要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 制定完善试验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法规体系, 促进依法行政。三要政策激励。要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促进试验区土地集聚、产业集中、经营集约, 特别是重视加快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建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 以主体企业、主导产品为核心, 以专业化协作为主要内容, 产业配套相对集中的特色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 进而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效应, 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2、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 万元G D P能耗可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武汉是全国商业、金融重镇和重要交通、通讯枢纽, 发展现代服务业条件得天独厚。要制定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落实配套措施, 大力发展以物流为重点和信息、技术、金融等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 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发展速度, 构建适应新型工业化的产业服务体系。二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 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 万元G D P能耗可相应降低1.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贡献率可达7%左右。要根据武汉城市圈产业差异性较大的实际, 正确处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 加快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三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 加大专项治理工作力度, 加强对重点地区和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督促检查。
3、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创新。
一是开发推广共性、关键技术。利用高技术产业化、新产品开发等专项计划, 开发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急需的节能减排、资源再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二是推进自主创新。以企业为主体, 开展产学研合作, 支持建设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平台, 举办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 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加快企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建设, 使之成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技、企业与社会联姻的重要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推介活动, 推广一批节能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等循环经济技术。三是加大对节能和循环经济的投入。积极争取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试点和工业污染治理等专题国债项目。继续落实加速折旧、减免进口先进技术与设备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调整预算结构, 加大省财政和试验区各级财政对节能和循环经济试点项目的支持, 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
4、积极实施重点节能工程。
一是研究制定有关政策, 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给予支持, 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资源利用和节能降耗水平。二是加大对节能降耗的考核和宣传力度。三是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 提高电力资源使用效率。四是强化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建立重点企业节能直报统计、动态跟踪与交流机制, 定期检查落实年度节能总量和节能进度, 做好跟踪管理和协调调度, 落实节能任务。五是抓好重点行业节能降耗。要以降低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为重点, 组织编制钢铁、有色、电力、化工、建材等主要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支撑技术目录, 开展与国内国际同行业对标找差距活动。加快制 (修) 订地方主要高耗能产品 (设备) 能耗限额指标和单位产品能耗指标等。
5、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一是以青山区、东西湖区循环经济试点为重点, 推进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二是着力抓好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推进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实施方案, 以实现“零排放”为目标, 启动一批发展循环经济重点项目, 培育一批示范企业, 支持一批再生金属回收利用企业, 提高废金属综合再利用率。三是推进重点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组织开展化工行业循环经济规划研究和编制;开展汽车零部件、大型钢铁设备和船舶的再制造的战略研究;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 加快推进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方案编制, 支持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和轮胎翻新等再制造;编制发布化工、建材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目录。四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重点组织实施环保专项治理工程, 加快淘汰一批污染严重企业, 着力改造一批重点企业, 重点监管一批能耗高、污染重企业, 限期治理一批不达标企业。扩大强制审核企业数量和范围。建设一批省清洁生产典型企业, 组织开展创建国家清洁先进生产活动。
6、加强循环经济宣传培训。
从党政机关、企业、社区、家庭等不同层次, 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知识、法律法规、技术等的宣传教育培训, 推进传统的发展观、生产观、消费观的转变, 形成试验区综合改革良好环境。加强人才培训, 提高劳动者素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创新队伍。
[关键词]两型社会;两型学校:战略工程
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学校(简称两型学校)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两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人类发展方式与模式的探索,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与长远战略工程。因此,两型学校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上都面临许多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一、与时俱进的两型社会建设
1.两型社会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方向
众所周知,人类不仅是大自然的产物和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大自然的影响者。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中,人类从被动地由大自然所决定和主宰、服从和屈从大自然的关系中力图改变自身的地位,于是逐渐形成了征服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念头、勇气与行为。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人类的能力不断提高,不断摆脱大自然的束缚与限制,将自身在大自然中的独立性、自由性、自主性的范围不断扩大,不断提高。人类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一些生态环境事件,如20世纪的“八大公害”等,带来了令人不安的警示,引起广大学者、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逐渐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共同理念、制度规则与行动计划。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到20世纪70年代的罗马俱乐部推出的《增长的极限》和世界环境大会召开并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到20世纪80年代树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20世纪到90年代制订的《21世纪议程》和《京都议定书》,到21世纪的世界环境会议、气候大会等都备受关注。所有这些,体现了两型化发展已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和大势所趋。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也很快面临诸多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一样的问题。而且,西方国家工业化二三百年的事件,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发生,这使工业化的各种问题也随之暴发,并加速积累。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空气污染、饮水安全等问题日益严峻。于是人们开始反思和警醒,下决心追求新的发展方式与发展目标,谋求人类文明发展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主动适应两型化的发展要求r2_。
由此可见,两型社会建设,就是要通过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来缓解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与大自然的各种矛盾,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因此,两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与必由之路,两型社会建设既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积极主动适应,也是为解决我国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谋划与战略布局,绝不是权宜之计。
2.我国建设两型社会战略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将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升为“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一阶段奠定了两型社会建设的认识基础与战略基础。
第二阶段:明确提出两型社会建设。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2007年12月,国家决定以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载体,设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方式与模式。这一阶段,两型社会建设从理论到实践,从试点到推广,形成了全社会共同认识与共同行动的良好局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第三阶段:将两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提升到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作为“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内容。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实际上是两型社会建设战略的深化与提升,将两型社会建设置于人类整体文明发展体系与过程之中,使得两型社会建设拥有更加宽广的时代背景和更加高远的发展方向。
3.两型社会建设的三层次内涵
第一层次:直观的内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注重各种资源能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注重对生态的保护与修复。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与资源综合利用(简称“四节一综”),千方百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与生活中的各种废弃物排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推行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加强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加强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防范与解决,切实转变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与统一。
【两型学校建设制度】推荐阅读:
两型示范学校10-23
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11-07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制度06-02
学校营养餐建设制度09-29
学校治安保卫工作制度建设09-07
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情况10-15
学校建设论文10-14
学校三风建设(小学)06-03
学校团队建设方案10-15
家长学校建设计划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