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教学设计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教学设计(精选7篇)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教学设计 篇1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

2.领会伽利略的科学思想.

过程与方法

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过程,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科学研究过程中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观察现象一实验探索一提出问题一讨论问题一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方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小石子若干、形状相同的纸片若干、羽毛、小金属片若干、牛顿管、抽气机、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有哪些规律?

学生回忆并回答.

物体的下落快慢和重力没有关系的结论在今天看来似乎并不难以接受.但这个结论却是伽利略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思考和实践后才得出的.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回顾伽利略的研究过程。

推进新课

一、绵延两千年的错误

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重的物体下落总是比较快.比如:树上的一个苹果和一

片树叶同时从树上同一高度掉下来,一定是苹果先落地:所以在16世纪以前,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由物体的重力决定,物体越重下落越快.

由于亚里士多德在各方面的突出成就,人们将他的观点奉为经典,当时的教科书上这样写,众多学者也认同.虽然也有人表示怀疑,但由于教会利用他的结论,进行神化处理,所以大家都不敢对这一观点发出公开的质疑.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由伽利略通过推理的方法研究下落运动的规律并发表.之后伽利略也由于他的著作而受到教会的迫害,被判处终身监禁,著作也被列为禁书.

点评:通过讲述以上内容使学生明白科学发展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科学终究要向前发展.培养学生敢于追求真理的无畏精神.

问题探究

1.伽利略是怎么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并建立自己的理论的呢?

2. 通过探究该问题,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体会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3. 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内容和事先查阅的资料分组讨论,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发表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伽利略通过四个环节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并建立自己的理论.

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可运用多媒体进行以下操作:

1.展示图片和资料.

2.课件模拟不同倾角的斜面实验.

3.钱羽管(牛顿管)演示实验.

二、逻辑的力量

学生阅读:

16世纪末,意大利比萨大学的青年学者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对亚里士多德的论断表示了怀疑.后来,他在1638年出版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对此作出了评论.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一块大石头的下落速度要比一块小石头的下落速度大.假定大石头的下落速度为8,小石头的下落速度为4,当我们把两块石头捆在一起时,大石头会被小石头拖着而减慢,结果整个系统的下落速度应该小于8;但两块石头捆在一起,总的重力比大石头还要重,因此整个系统下落的速度要比8还大.这样,就从“重物比轻物落得快”的前提推断出了互相矛盾的结论,这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困境.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伽利略认为只有一种可能性: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得同样快.(传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落体实验,但后来又被严谨的考证否定了.尽管如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要前往参观.他们把这座古塔看作伽利略的纪念碑)

问题:伽利略是怎样论证亚里士多德观点是错误的?

猜想:既然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质量无关,那么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落体运动,下落快慢不同呢?我们能否猜想是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造成的呢?如:没有空气阻力将会怎样呢?‘学生讨论后回答.

三、猜想与假说

伽利略运用理想模型,猜想运动的规律.

在有了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和较为严密的推理之后,对问题的认识就要有一个科学的猜想,或者叫假说,这是对事物认识的模型,是对事物认识的基础,是建立概念描述规律的前提.

展示课件,提出问题:

1.伽利略研究落体运动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用什么量来描述物体“运动性质”?

3.伽利略作了怎样的猜想?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小组讨论,选代表回答。首先定义匀速运动,表明时间与通过的空间的比例关系.然后再定义匀加速运动,用于表述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但在没有进行数学推导和实验研究之前,他对匀加速运动的认识十分模糊.

一开始他的设想有两个,一个是速度的变化对时间来说是均匀的,即 与 成正比。另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位移来说是均匀的,即 与 成正比.

后来发现,如果 与 成正比,将推导出荒谬的结论.所以伽利略的精力集中在 与 成正比的研究上.

在定义匀速运动的基础上,伽利略提出平均速度定理:一个从静止开始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经过任一空间所用时间等于这个物体以一个均匀速率经过同一空间所需要的时间。这个均匀速率值等于最高速率和加速刚开始前的速率的平均值.

以平均速度定理为基础.伽利略又推出定理二:一个从静止开始的匀速运动下落的物体所经过的各段空间的比,等于经过这些距离对应所用的各个时间间隔的平方之比.伽利略又给出定理二的另一种表述:在相等的时间间隔里速度按自然数增加,而在这些相等的时间间隔里行经过的距离的增量之比则等于从1开始的奇数之比.至此,伽利略便完成了自由落体定律向数学表述.伽利略修正了早期对于自由落体运动的一些错误提法,提出正确的表述:在匀加速运动中,落体的瞬时速度正比于下落的时间,经过的距离正比于时间的平方.

这样,并不需要测量瞬时速度,只要测定 与对应的s就可以了.

四、伽利略猜想的实验验证

猜想毕竟是猜想,是否正确,是否具有指导意义,还需要验证.

展示问题:伽利略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的?

(学生仔细阅读后讨论,得出)

1.困难之一:无法测量瞬时速度.

解决方案:借助于数学推理得出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2.困难之二:没有准确的计时工具,无法测定像自由落体这样较短的时间.

解决方案:设计了著名的“冲淡重力”的斜面实验.

点评:通过该问题的创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体会伽利略所采用的方法的巧妙。鼓励学生要敢于猜想,大胆发现,勇于创新.

多媒体展示:传说中(并无历史事实记录),伽利略亲自登上比萨斜塔,让两个轻重不同的球同时从手中开始下落,结果两球同时落地.因为塔并不高,而且物体在下落时速度又很快,所以这个实验有其局限性,难以明确s是否真的与 的平方成正比.于是,伽利略又在设计另一实验——斜面实验.

由于伽利略时代的实验仪器不能精确测量快速下落所需的时间,所以他设想通过斜面落体来“冲淡重力”,并通过延伸斜面和控制斜面倾角来控制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所经历的时间.

经过多次实验发现,虽然不断改变斜面的倾斜度,但得到的结果有共同点:小球经过的距离的比值等于经过这些距离对应所用时间间隔的平方之比.伽利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合理外推,当倾角增大到90度时,实验结论仍应成立,此即竖直落体运动.至此,伽利略就完成了对自由落体这动的研究.

虽然当时伽利略已经意识到空气的阻力将影响物体的下落,但是由于科学发展和仪器设备的限制,当时仍然没有办法用实验手段得到真空,所以并不能真正地完成一个自由落体

运动的实验.伽利略的研究也只能停留在理论研究的部分,直到牛顿的时代,发明了抽气机,才由牛顿设计了钱羽管(又称牛顿管),真正用实验证明在真空中,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重力无关.于是,伽利略的理论终于从纯理论研究进入实验验证,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正确性.

问题:伽利略是怎样建立自己的理论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伽利略通过四个环节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并建立自己的理论.

1.运用推理方法,使亚里士多德的结论陷入矛盾中.

2.运用理想模型,猜想落体运动的规律.

3.运用数学方法,推导自由落体运动的数学表达式以及可以直接测定的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4.运用实验方法,对自由落体运动定律进行实验验证.

五、伽利略的科学方法

伽利略对运动的研究,不仅确立了许多用于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而且创造了一套对近代科学的发展极为有益的方法.请同学们总结本节内容,归纳这种科学方法.

同学讨论归纳:对现象的一般观察一提出假设一运用逻辑得出推论一实验进行检验一对假设进行修正和推广„„

教师点评:

1.伽利略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首先采用了实验检验猜想的科学方法。

2.合理的外推对得出正确结论有很大的帮助.

提出问题:为什么最终我们特别重视伽利略的结论呢?

(回答:)因为伽利略对问题的研究比较全面,先是通过观察现象,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和数学推理得出推论,再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这是其他物理学家在研究同一问题上缺少的关键环节),并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

他最先研究了惯性运动和落体运动的规律,为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研究铺平了道路.他倡导实验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用实验检验理论的推导.这种研究方法对以后的_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而且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对待问题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挑战权威,不畏强权的精神也是我们应为之喝彩并学习的.

点评:通过解决此问题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讲述了伽利略怎样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并建立自己的理论的.通过伽利

略科学方法的学习,培养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板书设计

一、对自由落体的两种观点

1. 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

2. 伽利略的观点

二、伽利略的猜想与假设

1. 伽利略研究落体运动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描述运动所需的概念

2. 用来描述物体运动性质的物理量:时间、位移、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加速度 3. 伽利略的猜想:(最后否定了);

三、伽利略猜想的实验验证

1.伽利略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

困难之一:无法测量瞬时速度

解决方案:改测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困难之二:没有准确的计时工具

解决方案:“冲淡重力”的斜面实验

2. 合理的外推

四、伽利略的科学方法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教学设计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98-01

有高中物理教师认为:高中物理必修1的第一篇文章,也就是赵凯华先生的“走进物理课堂之前”是多余的或者是太深奥了。前一种想法是应试教育的思想在作怪,他们认为这篇文章对学生做题、得分的作用不大,于是就跳过这篇文章,有的甚至连第二篇文章“物理学与人类文明”也跳过去,直接学习后面的“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应试教育的功利化使持这种想法的教师已经不顾教育规律、不顾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而后一种想法主要是因为教师专业水平的不足,由于对高中物理教育的思考不够、对高中物理教育的全局把握不够,使之不能理解赵先生的这篇文章在高中物理教育中的作用。不论是持以上的哪种想法,在教学过程中,跳过这篇文章而直接进入后面所谓的正文,即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的教学,这样做在客观上都会增大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难度。

现在,先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体会赵凯华先生那些饱含深情的话语中所流露的真实意图。

“一群顽童,衣着五色斑斓,凑在一起,专爱找些新鲜游戏来玩。他们上树掏鸟蛋、下河捞鱼虾;把蝌蚪养在玻璃瓶里,要看它们怎样变青蛙;把鸟蛋放在被窝里孵化,想看小鸟怎样从壳里往外爬,睡觉时把鸟蛋压碎了,弄得被窝一塌糊涂,挨了妈妈的骂”。这是赵先生文章中的第一自然段。谁没有过童年、少年时光,而正值少年期的高一新生一定会对这段话倍感亲切的。字里行间所揭示的是人的天性——好奇、探究。这是人与生俱来的、生存的自然要素。人只要是还能思考,就一定存在探究。所以,说孩子们不会探究的人,应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事实上,正是我们的某些教育不仅没有引导孩子学习科学的探究,而且往往还在抹杀孩子的天性,使之丧失探究的热情。

从第二自然段开始,赵先生通过所编的故事揭示了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并收集数据、分析论证,最后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估。当然,在整个过程中都要伴随着参与者的交流与合作问题。分析赵先生的文章,可发现其中有许多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

为了不辜负赵先生,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案。首先,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朗诵赵先生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再讲述一些童年趣事以勾起学生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童年趣事,借此消除学生刚开始学习高中物理时的迷茫,甚至是恐惧感。使学生明白探究本是人的天性,以坚定学生努力学习高中物理的决心和信心。然后,跳过其它自然段直接进入下一篇文章,与学生共同探讨“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是多么的重要,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热情和兴趣。而把这篇文章的其它内容,作为一项阅读、思考的任务先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写出读书心得作为学习高中物理的第一次作业。然而,从学生所上交的读书心得来看,结果并不令人乐观,我所选择的三个班共180人的样本中有170人仅仅算是及格而已。也就是说,只有这不足10个学生真正地阅读、思考并稍许理解了一点这篇文章。更难以置信的是,科学的探究方法在他们的初中二年级物理教材的第一章就开始学习了,从初中教材来看,整个初中物理教学基本上应该是在这种探究中进行的。学生没有理由看不懂赵先生的文章。而且,这些学生中有许多还是中考时的成绩优秀者,然而,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如此之差,这又是多么的可怕。然而,千万不能责怪学生,也怨不得学生,问题的根源不在学生身上。

事实上,我已预料到可能有这种情况出现,只不过实际情况比预料的要严重得多。学生的这种表现与他们过去所接受的教育是吻合的,我们要做的一件重要教育工作就是重新唤醒和激发。唤醒孩子们原本就有的好奇天性、激发孩子们探究的热情。

经过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两章教学的积累、铺垫,我们走到了第二章的最后一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为什么在学生已经学过“自由落体运动”之后又特别安排这一节呢?用心阅读这篇文章,感受到的是作者对物理教育的理解、对科学的理解、对科学大师的理解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所发出的智慧之光和大师的赞赏、崇敬。我虽不知这篇文章是何人所写,但此文也堪称美轮美奂,与赵先生的文章相呼应,也体现了该书编者用意深刻、匠心独具。这一节不但应该要求学生非读不可,而且还应该是带着虔诚之心去读,读后还要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在进行这一节的教学时,我首先是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到位于地中海的古希腊拜见伟大的学者亚里士多德,聆听他的论断:“物体下落的速度是由它们的重量决定的”。感受二千多年前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虽然不正确,但无须嘲笑,时光不会削弱亚里士多德的光辉。再飞越千年,在意大利的比萨大学,一位青年学者——伽利略用他的睿智,通过简单的逻辑推理推翻了亚氏的论断,其勇气彪炳史册。不仅如此,伽利略所创立的“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研究过程“发展了人类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这才是更有价值、才是伽利略更伟大之处。在他的研究过程中,非凡的数学才能和充满睿智的实验彰显出大师风范。凡此种种,都令后世景仰。最后,我给学生朗读本文作者饱含深情写出的一段话:“伽利略之前的科学踯躅于泥途荒滩,因而千年徘徊。从伽利略开始,大师辈出,经典如云,近代科学的大门从此打开了”。此时,我把印有伽利略头像和他的“探索大自然奥秘要从实验和论证开始”的名言的挂图送给学生,赢得了学生发自内心的长时间的掌声,这掌声是欢迎伽利略的。他们从此认识并接受了一位大师,甚至开始崇拜他。此次教学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如果说赵凯华先生的“走进物理课堂之前”在学生刚学习高中物理时还没能引起孩子们的重视,当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尚不能理解、不能感悟赵先生的用意。而到了这里,本文与赵先生的文章遥相呼应,学生有豁然开朗、顿悟的感觉。下面是学生学习到这里时的一些感想。

“我认为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具有哲学味,这不是随口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观与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与意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与物理学有着紧密的联系。物理学的可贵就是体现在其思想和方法中的。思想和方法是物理学的精髓,从伽利略到牛顿、再到爱因斯坦,都使用了同样的思想和方法,即使是相对论也要用实验验证。如今,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不再为物理学所特有,它已渗透到各个领域。”上帝“肯定了伽利略的努力,那么,让我们也永远记住他”。

至此,我相信,真正的物理学的种子已经开始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了。

论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作文 篇3

我们可以利用物体下落这一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如雾,雾是由许许多多小到几微米、几十微米的极细的小水珠组成的。这些小水珠从云层落下来,因为太轻了,立刻就到了下落的终极速度,这个速度是十分小的,用肉眼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这也是雾为什么看起来像漂浮在空中的缘故吧。

我们的身边有着许许多多的科学,只要你仔细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设计理念

1.本节课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如:直观演示法,示范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以此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科学思维的建立,注重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1.在本节课的学习前,学生已经学过匀变速直线运动,对其有一定的掌握,并会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同时在本章第三节“做一做”介绍了光电计时器的原理。因此学生对本节的实验探究有了足够的知识准备;

2.落体运动很常见,但是对于自由落体运动,学生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学生在头脑中存在相异构想,如:重的物体下落快。这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产生负迁移,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建立;

三、教材的地位分析

1.自由落体运动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物体下落运动的理想模型。通过自由落体运动理想模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

2.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也为后面学习习近平抛运动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了解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实验探究,从探究物体下落快慢与质量的关系开始,接着探究物体自由下落的运动规律和加速度,直到最后利用自由落体规律探究生活中一些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方法:

1.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2.会利用实验数据分析并能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3.善于进行观察,并能独立思考或与别人进行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3.通过史实,培养学生学会质疑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重点

1.对空气阻力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理解; 2.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际应用;

六、教学难点

1.对物体自由下落的快慢与轻重无关的理解; 2.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

七、教具准备

两张相同的薄纸片、牛顿管、硬币大小圆纸板、硬币、信封、打点计时器、铁架台、纸带、质量不同的重物等。

八、课时安排

1个课时。

九、教学内容

1、探究落体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

(一)引入新课

教师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苹果熟透了,就会从枝头上落下来、冬天飘落的雪花、春天的雨水,秋天的落叶,还有我们玩过的蹦极等,这些运动他们都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

生答:都是往下落的。

教师:对!我们再看,枝头上的苹果、树叶,云朵里的雪花、雨水,他们在落下之前的状态,又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生答:静止状态。

教师:没错,所以,我们就把这些由静止状态下落的运动叫做落体运动。

(二)落体运动的思考:

教师:现在,同学们再回想一下生活中的那些落体运动,是不是发现它们下落的速度都有快有慢?

生答:是。

教师:同学们现在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们的下落速度的不同呢? 生答:空气阻力、重力„„

教师: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们都觉得是重力的原因,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做几个小实验,用重力不同的物体来一起下落,看看他们的落地情况是怎么样的。

(三)实验与探究

实验1:裁一个与硬币大小相同的圆纸板与硬币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释放,观察两个物体的下落快慢情况。

实验观察,发现硬币比圆纸板下落快。实验2:将两张相同的薄纸片,一张平铺,一张揉成纸团,从相同的高度同时自由释放,观察两张薄纸的下落快慢情况。

实验观察,发现纸团比薄纸片下落快。实验3:两个相同的硬币,一个装在信封之中,与另一个硬币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释放,观察两个物体的下落快慢情况。

实验观察,发现单独的硬币比装在信封中的硬币下落快。

教师:上面的三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实验说明的是中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要快。但是第二个实验说明的是什么?

生答:一样重的物体下落速度却不一样。教师:很好,那么第三个实验呢? 生答: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下落快。教师:那从这三个实验我们来看看,物体的下落速度和物体的质量有没有关系? 生答:没有关系。

教师:那么同学们说说,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也就是说物体下落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答:空气阻力。

教师:既然是空气阻力影响了物体的下落快慢情况,那如果我们把空气阻力去掉,不同物体的下落情况,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答:„„

教师:同时,这里提到了去掉空气阻力的问题,可是我们的生活到处都充满着空气,同学们想想看,我们要如何才能把这空气阻力给去掉呢?

生答:去外太空、把空气抽出去„„

教师:同学们都想得很不错,那么,根据同学们刚才提出的想法,我这里就拿过来了一个牛顿管,它就是一个封闭的玻璃管的装置,里面有一个铜钱和一根羽毛,我们可以将这个玻璃管之中的空气抽离,就能制造出一个没有空气阻力影响物体的环境出来了。

(四)观察与思考

观察老师在讲台上做的牛顿管实验,一片羽毛和一个硬币的下落,在空气中的落下时硬币要比羽毛快;但是当我们将玻璃管中的空气抽离,即制造出一个真空的环境时,发现硬币与羽毛的下落速度基本一致了。

(五)得出结论

教师:我们看到实验现象,发现在没有了空气阻力的影响之后,硬币与羽毛的下落竟然是一样的了,那同学们一起来说说,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影响物体运动快慢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学生:影响物体运动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

教师:很好,没有了空气阻力,在只受到重力的情况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相同的。

2.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教师: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再看看,刚才在牛顿管中的铜钱与羽毛的下落实验中,我们发现它们在下落之前的状态都是怎么样的?

生答:是静止状态。

教师:很好。然后我们再看,它们在下落的过程中受力情况又怎么样的? 生答:受到了重力。

教师:除了重力还有别的力没有? 生答:没有了。

教师: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得出了我们这节课的标题,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请一个同学来归纳一下,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生答:一个物体,在只受到重力的情况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就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现在,我们再从它的概念上面来看看,自由落体运动有哪两个特点? 生答:只受到重力;由静止开始下落。

教师:没错,静止开始下落,也就是说它的初速度怎么样? 生答:初速度为零。

教师:同时,我们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排除了空气阻力的影响的。但是我们身边到处都充满着空气,我们只要一运动就一定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所以,严格来说,我们生活中存不存在自由落体运动? 生答:不存在。

教师:所以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理想模型。但是如果它仅仅只是一个理想模型,它对于我们的生活问题的研究能不能起到作用?

生答:不能。

教师:所以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把落体运动近似的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那什么情况可以这么近似呢?它需要满足一个什么条件?

生答:当空气阻力很小的时候。

教师:很不错,当G>>F(空气)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落体运动当成是自由落体运动来研究了。

3.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一)提出问题

教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那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呢?首先,同学们看到它的运动轨迹是什么?

生答:直线。

教师:然后,同学们再说说,它是加速直线运动、减速直线运动,还是匀速直线运动? 生答:匀加速直线运动。

教师:我们前面学习过一种最简单的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那么,自由落体运动是不是也是一种匀变速直线运动呢?同学们想一下,我们要根据前面所学过的知识,要如何来求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呢?有什么实验装置与方法能够得到吗?

生答:打点计时器的实验。

教师:很好,那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课本上的44页上面的一个打点计时器的实验,先给同学们1分钟的时间看一下这个实验的步骤。

(二)实验与探究

如书本连接好实验装置,打开打点计时器开关,放开重锤,重锤下落拖着纸带打出一排点。

(三)思考与讨论

教师:现在老师的手上已经有了一条打好了点的纸带,然后,要判断它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我们要测量纸带上的什么物理量呢?

生答:相等时间的位移之差为一个恒量。

教师:同时我们要注意对纸带上的点进行测量的时候,应该要将直尺的零点与纸带上的零点对齐,然后记录接下来每个点的刻度,然后通过减法得出每相邻两个点之间的位移。为什么要这样子做呢?

生答:减小实验的误差。

(四)得出结论

通过同学们对纸带上的△X的计算,发现,在误差范围的允许之内,自由落体运动相等时间的位移之差是一个恒量。

教师:所以同学们说说,自由落体运动它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生答:匀加速直线运动。

教师:对,而且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4.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教师:那么,现在我们知道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那它肯定会有加速度对不对!在这里,我们同样可以用实验来证明,就是刚才我们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的纸带。前两节课我们学习过一种解题方法通过在纸带上点的位移来求出加速度,是什么方法? 生答:逐差法求加速度。

教师:那么,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把我们的桃源一中这里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求出来,数值是9.78m/s²。并且在同一个地点,不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的加速度都是相同的,是不变的,是一个恒量。所以,我们就把这个特殊的加速度用字母g表示。同时,在后面学习中,我们将会知道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自由落体运动只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做重力加速度。那么,重力的方向是什么呢?

生答:竖直向下。

教师:没错,所以重力加速度的方向也是和重力的方向是一致的,也是? 生答:竖直向下。

教师:这呢,我们还需要区别一下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生答:垂直向下是垂直于物体所在的平面,竖直向下是永远垂直于水平面。

教师:刚才我们分析的,都是同一个地点的重力加速度,可是不同地点的自由落体加速度g是不同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书本上第44页中间的表格,列出了不同纬度的地方的重力加速度。同学们可以看看,当纬度不同时,重力加速度还一样么?

生答:不一样了。

教师:是的,那同学们还有没有发现一个什么规律? 生答:赤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两极的重力加速度最大。

教师:是的,我们可以看到,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越大。另外只要确定了同一纬度是不是重力加速度就一定是相同的了呢?

生答:不一定。

教师:如果我把高度从地表上升到1万米的高空去,它在那里的重力加速度就和我们在地表上测量到的重力加速度不一样了。距离地面越高,重力加速度会越小。所以表格的数据只限于地球表面。同学们可以把这两句话写在书本的表格旁边。

而在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虽然随纬度而变化,可是它都在一个小范围内变化,所以我们平时在做题的时候,会有个固定的取值——g=9.8m/s²。

5.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那么,在了解我们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之后呢,我们下面就来进一步的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的,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

生答: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教师:很好。所以我们前面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那些基本公式及其推论,自由落体是不是也能用。所以,现在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回顾一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

教师、学生:速度公式v=v。+at;位移公式x=v。t+at²/2;速度位移公式v²-v。²=2ax 教师:那么现在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是一个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变化对不对,所以我们不用字母x,我们用h来表示它在高度上的变化,然后速度还是用v来表示,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也是有自己的特定字母g。

那么现在,同学们自己先在下面总结一下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与速度位移公式。然后我请三个同学上来写在黑板上,大家看看对不对。

生1:v=gt;生2:h=gt²/2;生3:v²=2gh。

教师:那么在知道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之后,我们下面来做两个题看看。例一:某人要测一座高塔的高度,从这座高塔上,静止释放一个小石块,测得小石块从释放到落地弓用时3秒,问塔有多高?

生答:h=gt²/2=9.8*3 ²/2=44.1m 例二:下图能正确反映自由落体运动过程的是:C

例三:一个物体从高h处自由下落,其时间达到落地时间的一半时,下落的高度为? 生答:h/4。

教师:同学们掌握的都很不错,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了。

十、板书设计

一、探究落体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

1、落体运动的快慢与物体的重力无关,而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

2、当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时,不同物体的下落速度一样;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1、概念:物体在只受到重力的情况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特点:①只受重力;②初速度为零;

3、落体运动近似为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G>>F(空气);

三、探究自由落体的性质 实验验证:Δx=恒量;

实验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四、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1、概念: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就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

2、方向:竖直向下;

3、重力加速度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4、大小:g=9.8m/s²;

五、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gt²/2;

3、速度位移公式:v²=2gh。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教学设计 篇5

张德泳 2008230117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自由下落的一种理想模型。

2、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的纸带,分析自由落体运动,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培养学生观察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思维能力。

2、通过物理学史渗透物理学家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3.对于有疑问的问题,要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教材分析】

教材为了简便,直接给出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之后就通过实验来得出自由落体是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求得它的加速度大小。在下一节中再来讲伽俐略是如何来思考去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在处理教材时觉得这样的编排做了调整,把两节书的内容混合起来讲。对于自由落体的定义不是直接给出,而是通过观察思考和猜测想结合去得出自由落体的定义。接着,先对自由落体的运动特点有一个定性的认识,为下一节课做了一个铺垫,下一节课再具体探究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是做好如何引导学生分析纸带信息验证自己的猜想和推理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的理想模型以及知道自由落体是方向竖起向下的匀加速运动

【实验器材】

书、纸片、纸带

【教学难点】

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以及运动特点。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物体脱离支撑以后会自然落下,这是很常见的现象。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就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得快一点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为什么

生,现在有两个不同重量的笔和纸片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重的先着地。

生:我认为不一定。笔和橡皮擦不同重量,同样让它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它们是同时着地的。

师: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我觉得轻的物体也可以比重的物体下落得快。一张大纸和一张小纸,把小纸捏成团,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小的纸先着地了。

师:看来各种看法都有,且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那到底谁对呢? 现在让我们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点出发。我们可以得到推论1:如果把石头和树中捆在一起,其所受的重力一定比其中任一物体大,其下落速度也应该比其中任一物体的下落速度快。推论2:如果把石头和树叶捆在一起,独自下落较慢的树叶就会拖慢独自下落较快的石头,最终其下落速度应该比石头的下落速度慢。为什么同一种观点会推导出两个截然相反的推论呢?同样的,如果我们从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出发,得到的也是两个自相矛盾的结论。

老师也来一个实验参与一下。这是一张纸片,释放,下落很慢。当把纸片弄成纸团,大家看,快了吗?

生:快了

师:弄成纸团后,什么变小了 生:体积变小了 师:体积变小,空气阻力 生:变大小

师:这样,我们可以猜测 生:下落的快慢与空气阻力有关

师: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发生在空气当中的下落运动,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能不能单凭重量来比较下落快慢

生:不能

师:非常正确。但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充满空气,物理研究忽略次要因素,研究主要影响因素。那么没有空气阻力,物体的下落又会如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物理学中,把仅在重力作用下,当然不受空气阻力,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也叫落体运动(板书)。请同学样想想,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应该要满足哪些条件?

生:两个条件,只受重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下落(板书)

师:那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在空气中下落和没有空气下落的情况是怎么样的。(演示牛顿管实验)

我们可以看到…… 生:下落速度是一样的。

师:所以,我们不能只是一味的相信伟人所说的话,要根据事实来分析问题。真理才能经得住考验。前面老师说过物理研究忽略次要因素,研究主要影响因素。当物体的重力远大于空气阻力时,我们可以近似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这里老师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做了自由落体的实验,点与点之间的时间间距是一样。得到的纸带,想让同学们分析一下,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规律。

根据自己的猜想,结合纸带分析,自己的猜想是否是正确的。(问学生的猜想,他们想怎么做)

生:如果是匀变速运动,那么点与点之间间距是一样的 师:那纸带记录的信息符合匀速运动规律吗? 生:不符合

师:还有其他的猜测吗? 生:也有可能是匀变速运动

师:那你怎么验证,匀变速的公式是什么,比较什么和什么的关系 生:比较位移和时间平方是否是线性关系

师:那好,现在我们来一起来验证一下(利用Excel处理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时间的平方和位移是成正比的。可见自由落体是

生:匀变速运动

师:很正确(板书)。这里老师有一把尺子,我们都知道尺子是测长度的,但是老师的这把尺子可以测定你的反应时间,有哪位同学想来试试(做反应时间测试)为什么这把尺子可以测人的反应时间呢?我们下节课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知识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好这节课就讲了些内容,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总结……)

二、板书设计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条件。

(1)只受重力作用。

(2)从静止开始下落。

3.性质:方向竖直向下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反思 篇6

在两千年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质量大的物体比质量小的物体下落快。这一结论,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常识。从事物的现象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以至于其后两千年的时间里,大家都奉为经典。

16世纪末,意大利青年学者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产生了怀疑。通过大胆猜想和实验研究证明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从而推翻了两千多年来被人们奉为真理的结论。在当时的物理界产生了极大的轰动。

今天,我们来重现伽利略的研究过程。

伽利略的结论: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的同样快。

实验一:用纸片和粉笔头从同一高度同时从静止下落。

请同学们思考:哪一个物体先下落?

同学观察实验:粉笔头先下落。

结论:质量大的物体先落地。

实验二:用质量相同的纸片,把其中的一个揉成团,让它们同时从同一高度由静止下落。

请同学们思考:哪一个物体先下落?

同学观察实验:纸团。

结论:体积小的物体先下落。

学生思考:物体的下落与质量和体积有关系吗?

实验分析:物体下落的快慢由于空气的阻力作用不同所致,与质量无关。

大胆猜想:如果没有空气的阻力,也就是在真空的情况下,物体应同时下落。

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质量无关。

反思:

通过实验验证伽利略实验结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也了解了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体会到了科学探究问题的过程。

这个实验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爱因斯坦有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时,仅仅是一个数学上和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教学设计 篇7

科目:物理必修1

教学对象:高一

课时: 1课时

提供者:黄基利

单位:温州市龙湾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来源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6节《自由落体运动》学习后的一节应用课。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知识内容上,它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在思维方法上渗透着理想化模型的重要研究方法。在必修一整个运动学的教学中,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重点就在于规律的应用,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就包含了整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用的思维方法,因而本节课对学生怎样分析运动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理解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2)能够利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分析自由落体的运动轨迹并能分析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3)知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

(4)知道竖直上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解决竖直上抛运动的简单题型。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2)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探求知识的能力;(3)通过对重力加速度测量的实验探究,初步会进行探究实验的设计。(4)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位移、加速度、时间等描述运动的知识,而且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及其运动规律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通过学生上交的作业来看,对于如何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怎样求解重力加速度,需要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能独立分析自由落体运动的简单题型。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总体上采用“设定情景,提出问题”——“师生探讨,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计算求解”——“总结规律,拓展练习”的主线开展。首先回忆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然后提出“怎样测量重力加速度?”,师生分析问题之后,学生开展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理论推导计算;教师给出方案,学生自由探讨计算;最后教师给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应用的两个常见题型,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和理论计算;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应用的两种题型分析; 教学难点:

1.逐差法和滴水法求重力加速度;

2.竖直上抛运动的题型分析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情景引入: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都必做自由落体运动

B.从地球表面附近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加速度都是相等的 C.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C

思考回忆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和运动规律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1)定义: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2)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3)重力加速度:

大小:一般g可9.8m/s2或10m/s2 方向:竖直向下

问题情景一:

如何求解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呢?你可以想到几种方法。

学生思考并设计实验方法

通过学生探讨研究利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来求解重力加速度,从而达到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实验方案1: 利用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分析

提问:根据纸带信息,可以有几种方法进行求解重力加速度? 分析:

方法一画出v-t图像,根据图像的斜率求解重力速度。方法二逐差法

①如果纸带上有六条连续的相等时间间隔,则

②如果纸带上有五条连续的相等时间间隔,则去掉头或者尾的间隔,采用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对v-t图像的应用和逐差法公式的学习

实验方案2:利用频闪照相

频闪摄影是研究变速运动常用的手段。在暗室中照相机的,频闪快门处于常开状态,频闪仪每隔一定时间发出一次短暂的强烈的闪光,照亮运动的物体,于是胶片上记录了物体在几个闪光时刻的位置。根据小球自由落下时的频闪照片示意图,频闪仪每隔0.04s闪光一次,就可以测量出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注意:单位是厘米

问题:给出频闪照片的示意图,让学生讨论分析,提出求解方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计算方法: 方法一:使用逐差法求解;

方法二:求出某个位置的速度和开始自由落体运动到该位置的时间,利用计算重力加速度; 方法三:量出开始自由落体运动到某个位置的高度和运动时间,利用计算重力加速度; 方法四:取两个相邻相等时间间隔T及位移之差,利用求解; 方法五:求出频闪照中某两个位置的速度,利用求解

对自由落体运动公式的灵活应用

实验方案3:滴水法测加速度

某同学用下列方法测定重力加速度

(1)让水滴落在盘中时,仔细调整水龙头的阀门,使第一滴水刚落入盘中听到响声的瞬间,第二滴水滴正好从阀门口处开始下落;

(2)当听到水滴落进盘中的某次响声开始计时,并数“0”,以后每听到一次响声,依次数“1,2,3,„„”,直到数到“50”按下停表按钮,停表上显示的时间为20.0 s;(3)用米尺测量出水龙头阀门口到盘子的距离为78.24 cm.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及所得数据,计算重力加速度的值为_____m/s2.学生思考并进行求解

对知识点——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的理解和应用

问题情景二:

屋檐定时滴出水滴,当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已刚好到达地面,而第3滴与第2滴正分别位于高1m的窗户的上、下沿,问:(1)此屋檐离地面多少米?(2)滴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并分析

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题型一

问题情景三:

竖直上抛一物体,初速度为30m/s,求:上升的最大高度;上升段时间。(g=10m/s2)(教师演示,并讲解竖直上抛运动的特点)学生课堂练习:

在离地15m的高处,以10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一小球,求小球落地时的速度和小球从抛出到落地所用的时间.(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取重力加速g=9.8m/s2)

学生独立思考并分析

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题型二 竖直上抛运动特点:

(1)具有竖直向上的初速度。

(2)因为重力远大于空气阻力,故空气阻力可忽略。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加速度恒为重力加速度。

(3)物体上升达到最高点还要下落,上升阶段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阶段是自由落体运动。

七、教学评价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的量规评价表 评价指标(权重)

优良

合格

不合格

自评

师评

学习完成情况(50分)

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以及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10分)

知道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以及重力加速度的大小(8分)

对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认识有点模糊(5分)

熟练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基本公式(20分)

基本知道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和涉及的公式(15分)

只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涉及的公式,不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10分)

能熟练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分析并解决实际的落体问题(20分)

只能基本利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公式分析并解决实际的落体问题(15分)

不会分析落体运动的问题(10分)

自主探究(20分)

能提出新的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设计方案,并独立完成探究测量重力加速度(20分)

不能提出新的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案,但能独立完成教材提供的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方案(12分)

不能独立进行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效果差(5分)

合作交流(15分)

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并提出新的设计方案(15分)

小组成员合作较好,能基本完成课本提供的实验方案(10分)

小组成员之间表现不好,不能完成测量任务,效果差(5分)

解决问题(15分)

能很好地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5分)

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效果一般(10分)

不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5分)

合计

等第:

1、优良:80分以上;

2、合格:60分以上;

3、不合格:60分以下

八、板书设计

一、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定义: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2)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重力加速度:大小:一般g可9.8m/s2或10m/s2 方向:竖直向下

二、重力加速度的测量

(1)纸带测量(2)频闪照相(3)滴水法

三、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应用:

(1)连续滴水型(2)竖直上抛型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设定情景,提出问题”——“师生探讨,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计算求解”——“总结规律,拓展练习”的主线开展。教学设计完整,而且题目选择合理、适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给的例题代表性强,有助于学生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本节课的主要亮点就是对“如何求解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呢?你可以想到几种方法。”和“给出频闪照片的示意图,让学生讨论分析,提出求解方法。”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并积极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而且学生提出的很多意见都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这充分说明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尤其是对第二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充分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来求解重力加速度,语言表述也非常得清楚。本节课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1.课堂的问题情境引入所花时间有点长,直接影响到后面课堂内容的开展,所以课堂的时间掌控方面今后还学要多加注意;

2.课堂提问主要是让全体学生一起回答问题为主,单独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情况很少,今后要注意改变。

上一篇:机械能守恒定律总复习下一篇:逆风成长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