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教学设计资料(精选6篇)
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读题,质疑:
从题目你想到了什么?(灰雀什么样?它在哪儿?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以灰雀为题&&)
2.打开书,听老师范读课文,看看我们提出的哪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郊:左边的交是表音部分,末笔捺改点。
散:可进行多音字组词练习。s3n s4n。
脯:可进行多音字组词练习。p* f(。
蹦:左面足的第六笔撇改竖,第七笔捺改提。
惹:上面是若,不是苦。
仰:右面不是印,比印少一笔。
渣:右上的木,中竖不带钩。
定:最后一笔是平捺。
或:偏旁是戈字部;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倒数第二笔是撇不要忘写;最后一笔是点。
但:右面的旦是表音部分。
肯:下面第一笔是竖,不是撇。
郊()
脯()
蹦()
若()
校()
哺()
崩()
惹()
仰()
渣()
但()
迎()
查()
担()
理解词义:
郊外:城市外面。
散步:随便走走。
欢蹦乱跳:欢快而随意地蹦跳。
惹人喜爱:惹,引起,引起人的喜爱。
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话。
可惜:值得惋惜。
肯定:本课是确定的意思。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指好的思想行为)。
坚定:稳定坚强;不动摇。或态度坚决、果断。
2.练习朗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时爱护灰雀更爱孩子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课文,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用()画出来。
2.我们把课文按照不同时间划分为三个部分。
过渡语: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
二、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可爱的词语,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列宁喜欢灰雀?边读边画批。
2.汇报自学情况:
(1)三只灰雀十分可爱;从粉红、深红、欢蹦乱跳等词看出。
(2)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小灰雀;从每次、都要、仰望、经常等词语中看出。
3.填空,读一读,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投影)
课后思考·练习4
过渡语:这么可爱的三只灰雀,会发生什么意外呢?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从一天到男孩坚定地说。)
1.请两名同学分角色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四组对话,其他同学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列宁,在说话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你想通过哪些词、句来体现这种心情?
(1)同桌说一说,然后汇报:
(一天,我(列宁)突然发现平日关心、照顾的三只灰雀少了一只,心里别提多着急了。)
(我是从找遍、问、自言自语中体现出来的。)
(2)练习读出列宁说话中的语气。
(第一句表现出急切的心情;第二句表现出担心;第三句表现出惋惜;第四句表现出满怀希望。)
(3)小结:列宁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充分说明了他对灰雀的喜爱。
2.假如你就是这个小男孩,你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你想通过哪些词句来体现?
(1)同桌交流,然后自由汇报。
(我(小男孩)突然听列宁这么一问,十分惊慌,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于是,张口就说:不知道。说完怕列宁不信,紧接着又强调一遍:我不知道。)
(当听到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色严寒,它怕冷。看到列宁如此地怜惜、关爱这只美丽可爱的灰雀,我真想告诉他灰雀没有死,它被我捉回家了,因为我太喜欢它了。可是,话刚要出口,又被我吞回肚里,因为,我怕列宁知道此事后,会严厉地批评我。)
(可是,我又听到列宁自言自语地话,知道他那么喜爱这只小灰雀,又为它的失踪而那么惋惜、伤心时,我再也不能不说实话了,于是,我婉转地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在列宁的追问下,我更加坚定了说出实话的决心。)
(2)小结:由小男孩开始惊慌地说:不知道。到坚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这一矛盾的心理变化看出小男孩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
3.分角色练习对话,思考:列宁是怎样一步一步使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1)请同学们质疑、解疑。
a.列宁为什么问这个小男孩而不去问别人。
(列宁善于观察,他过去肯定见过这个小男孩,从他的表现分析灰雀的失踪肯定和这个男孩有关系,所以就故意去问他。)
b.听了男孩的回答,列宁会怎么想?
(孩子在回答列宁的问话时,显得恐慌,不知所措,更进一步证明失踪的灰雀与他有直接关系。)
c.列宁为什么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的话中,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的觉悟,以情育人,体现了这位伟大领袖高超的教育艺术和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
d.列宁为什么要自言自语呢?
(列宁自言自语,实际是说给小男孩听的。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看不见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听不到灰雀的歌声,别人心里会难过的。)
(2)在列宁真情实感的启发下,男孩鼓起勇气说出了原来不敢讲的话,读孩子的话,体会男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心地善良、诚实。)
过渡语:男孩说的话兑现了吗?
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
默读1113自然段,质疑,解疑。
1.男孩送回了灰雀,为什么还低着头?
(他还在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懊悔、内疚。)
2.列宁为什么不明明白白地问问男孩灰雀失而复回的原因?
(事情已经很明显,没有必要再问,更主要的是列宁不愿让男孩难堪,说明列宁善解人意,也说明了列宁对小男孩的喜爱。)
3.为什么说男孩是诚实的?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五、总结全文
课文以灰雀为线索,记叙了它丢失又复回的经过。表现了伟大导师列宁喜爱灰雀,更爱诚实的孩子的崇高而伟大的爱。
附: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通过学习《灰雀》这篇课文,你从列宁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师:列宁这样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能关心、爱护身边的一只小鸟,这种行为不正是我们现在倡导的保
护生态平衡,保护益鸟的典范吗?
(1) 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 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 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 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 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 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 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
【教学流程】
1 情景引题, 激发兴趣
师:瞧!灰雀来为我们讲述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了, 让我们热情地和它们打声招呼吧!——揭题。为了这可爱的灰雀, 列宁和一位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 美美地读一读吧。
2 初读感悟
(1) 让学生充分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2) 指名分自然段读, 先小组交流, 再个别交流。理清课文脉络。
3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说说读懂了什么。
(2) 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三只灰雀的呢?找出句子来读一读。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 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 读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 用来度的方式体会列宁的感受。
(4) 巧妙结尾, 设置悬念:第二天, 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 它到哪里去了呢?
4 自己读读课文3~10自然段, 找出描写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
4.1 出示句子“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 也没有找到”
(1) 列宁当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的时候, 他心情会怎样?又会到哪儿去找呢?体验“找遍了……也找不到灰雀”的心情。指导读。
(2) 引导出示列宁的三句问话。
(1) “孩子, 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 “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 它怕冷。”
(3) “多好的灰雀呀, 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细细地读一读这些话, 你体会到了什么?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出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和关心, 因为它们都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 是什么?板书:爱。
(3) 指导朗读写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
问:那灰雀到底哪儿去了?
学生讨论回答:小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 又是他放回来的。
问: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句子读出来的?找一找。
(1) 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看见, 我没看见”。
理解“吞吞吐吐”的意思, 说说他当时心理是怎么想的?那你能读好它吗?
(2)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 但又不敢讲。”
为什么他不敢讲?他在害怕些什么?相机板书:占为己有。
谁能读好他此刻的矛盾心情。
(3) 男孩看看列宁, 说:“会飞回来的, 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的!”
(1) 从这儿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这时候, 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2) 教师运用手势, 指导学生加强语气读出“一定会飞回来的!”。
板书:勇于改错的决心。
(4) 男孩为什么要先捉走后又放回这只灰雀呢?他对灰雀喜爱吗?小组讨论、发表看法, 相互补充, 汇报体会。
问:列宁是怎样对待小朋友的呢?
4.2 我们带着这份浓浓的爱意再来读读课文吧!分角色朗读课文
5 体验、升华
(1) (课件演示) 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 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树林。看, 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如果现在你就是树枝上那只唱歌的灰雀, 你会对 (列宁或男孩) 说些什么呢?请在我们课文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6 扩展延伸
(1) 这个小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感动了男孩, 使男孩主动送回灰雀, 也告诉我们有了错误承认了、改正了, 就是诚实的孩子。说说你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吗?
(2) 个别交流。
7 课后作业:收集名人故事
教后反思:《灰雀》讲的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 但表达方式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 而小男孩却想占它为己有, 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通过这个故事, 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 他不仅爱鸟更爱下一代的好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 我先重点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子, 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 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 我先让学生读了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 并对每一句话进行了情感处理,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 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 提问:那聪明的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
这样一来, 学生的积极性上来, 大家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尽管说, 有一半的学生还没真正的读懂这篇文章, 还把思维停留在文字的表面, 但许多学生都已经能够找到答案并有依据来论证, 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 学生是真正的意识到了列宁对鸟的爱与男孩对鸟的爱的不同, 同时, 也为男孩知错就改的思想所折服。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 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 各自人物的内心都在活动, 都在思考, 心情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 感悟到列宁观察的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 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 不会说, 原来是我自己放不开, 只要相信学生, 善于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展示空间, 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 在无疑处设疑, 有疑处点拨, 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 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文以小学语文《灰雀》为例, 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 力求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理念, 读懂文意。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去充分接触文本, 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说出自己的想法, 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语文的方法千变万化, 思维方法亦然。
后来我把这个比喻告诉她。我喜欢灰鹊,我说。很平凡的鸟,但她们唱歌的时候会扬起头来,有天鹅的纯粹。不算高贵,但是洁净。
从尘埃里昂起头来的姿态,是世间最美的风景。
我现在还能记得,那一天老师请她做自我介绍的时候,她的眼神飘飘忽忽,像羽毛般打着转儿。
“杨帆同学?”
她只是咬紧唇,低着头,没有想象中的涨红了脸之类,但是一言不发。她的手安静地垂下来,像灰鹊垂下她浅蓝的飞羽。恬静,沉默而自卑。
“脾气多倔啊你?”在几次柔和的劝说后,年轻的男老师终于不耐烦了,埋下头整理着课本,摆摆手,“行了,你,回座位吧。对,就坐卫苏豫那边。”
杨帆听课的时候,只喜欢盯着书看,做笔记时把头埋得深深的,像是打定主意要做鸵鸟。偶尔遇到重点内容,她才抬起头来,快速地瞥一眼白板,又触电般低下头了,下笔如飞,仿佛每接触一次——哪怕是视线接触,都是一种煎熬。
每每有好奇的同学来打招呼,她都像受惊的鸟儿扑棱棱地飞起,身子猛地一颤,接着视线乱飞——似乎都能听到惊慌的扑翅声。常常是半天才憋出几个音节,人家却早就失望地转回头了。
有男孩子背地里叫她哑巴,也有几个泼辣点的女孩子在她这里热情几回却次次没回应,也越发疏远起她了,跟着男孩子一起叫。杨帆长得不算太好看,成绩又很好,于是这种过分的玩笑渐渐酿成了仇恨,甚至孤立——而且,没有理由。
我一向反感这些人,也努力尝试着和杨帆交流,却也一点点滑向丧气懊恼的谷底。你兴高采烈地说完一件事,人家却只低着头一言不发——那时候我几乎天天这样。我告诉自己,她不是故意的,她只是习惯沉默了。但一个十一岁孩子的自尊却让我再也没有坚持下去了。
我终于放弃。管她呢,我尽力了。我恶毒地想,甚至就要蹦出那个词——哑巴。
“卫苏豫,今天……你……没有讲……”她突然抬起头来,看着我的眼睛说,“谢谢你……你讲的那些,很有意思的。”
夕阳给灰鹊黯淡的羽绣上了漂亮的金丝。
“对不起对不起,我忘了!”我急忙地说,甚至有种高兴得要哭的冲动,“你要听吗?我想想……”
“不了,我只是想说,谢谢你。”她说。“你……没有叫我哑巴。你也没有觉得我是农村人。”
后来她渐渐地变了,艰难而缓慢地改变着,像雏鸟一点点啄开束缚她的壳。她从接受他人的好意,一点点走向主动和人招呼。不能说她有多外向,也许有的人的性格一辈子不会变,但至少,她学会了昂起头来去面对这个世界。
你昂起头来,你从尘埃里昂起头来。像一只灰鹊,也许平凡,但是昂起头来歌唱。那是一个农村姑娘最勇敢的姿态,这姿态一直一直深深地留在我的心间。
昂起头的灰雀,是世间最美的风景。
(指导老师:任会启)
★老师点评:
这篇作文描写了一个农村学生摆脱自卑的过程。回想一下,似乎我们每个人小学时代身边都有这样的人,虽然印象已经模糊,但是记忆依然清晰:他(更多的是她)也是这样,言语极少,不善交谈交流交往,目光总是扑朔迷离,几乎从不与同学们对视,似乎总在回避着。面对你的热情和主动,他或她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不愿意让你走进他或是她的内心世界。从作者笔下,我们想起了曾经的、内向的、自卑的同学;在作者身上,我们找到了曾经的、真诚的、善良的自己。本文以白描手法娓娓道来,细致入微地成功塑造了一个农村孩子的形象,灰雀的比喻比较贴切,人物刻画比较成功,是一篇积极向上的文章。
二、学习第3-10自然段1.提出学习要求。师:列宁在周围的树木中找遍了,也没找到。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和小男孩说了些什么?(1)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用“”画一画列宁说的话,再体会体会列宁这时的心情。)师板书(旁书):读、画、体会(师巡视,辅导)(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学生读3、5、7、9自然段中列宁的话。师相机出示字幕:课文3、5、7、9自然段。)2.自读体会。师:四处找遍了也不见鸟儿踪影的列宁,这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什么样的心情呢?自己再读读列宁说的话,体会体会。[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重点句。](学生自读后抽查)(体会出列宁非常着急、惋惜的心情。体会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关心。)师:你们对哪句话体会得更深些,想读给大家听听吗(四名学生各读一句,两名学生重复了别人的朗读。)3.师相机评价指导学生读的四句话,进一步体会列宁的心情。4.比较体会。(多媒体:课后第二题(2)的句子。)师:老师也仔细体会了这句话。来,仔细听听老师读的哪句话更能表达列宁失去鸟儿非常惋惜的心情。(师读)(抽生读)5·引导概括。师: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爱)!(师
板书:爱灰 雀爱列宁男孩师: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儿去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学生七嘴八舌答)师:孩子为什么捉走灰雀?师: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请大家讨论讨论!(师巡视,并加入讨论,然后检查讨论情况。)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师板书6.导读激情,深入体会。师:列宁爱鸟的真情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体会。(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内容。)(师导读,生接读。)师: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师:注意体会列宁着急的心情。(生接读)师: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看见,我没看见。”(师教读,生读。)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忧地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师:列宁爱鸟的情触动了孩子的心: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师:列宁爱鸟的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师:真像孩子说的那样吗列宁又关心地问——“会飞回来”(如果这里学生没有读好,师指导再读,直到读好。)师:列宁爱鸟的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重语气,再读再体会。)师:是谁让孩子懂得了真爱?(列宁)师: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孩子决定怎么做?(放鸟归园)板书:7.分角色朗读。师:咱们来读好这段话,体会这种爱。((1)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列宁说的话,一组读男孩说的话,师读叙述语。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一定、或者、肯定、面包渣、欢蹦乱跳、惹人喜爱、自言自语等。
2、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
教学难点:
明白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查找列宁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篇课文《蜜蜂引路》,还记得是和谁有关的故事?(列宁)
2、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也是与他有关――《灰雀》
3、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
2、学生汇报,相机了解列宁的生平。
3、和同桌一起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词语是否过关。
4、汇报:有哪些生字、词的读音特别要注意?
5、开火车读词语。
6、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当评委。
7、正音后全班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默看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学生汇报。
3、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值得探讨?
4、师生共同梳理:
(1)那只灰雀昨天到底到哪儿去了?
(2)列宁为什么不再问那个男孩却问灰雀呢?
四、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词语。
2、回忆这节课我们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二、学习课文
1、同学们,你觉得列宁喜欢灰雀吗?(喜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默看课文,边看边做旁注。
2、学生汇报:
(1)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2)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3)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4)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相机指导朗读)
3、除了列宁喜欢灰雀,还有谁喜欢灰雀?(小男孩)你怎么知道小男孩喜欢灰雀?(因为他喜欢灰雀,才把灰雀捉走。)
4、你从那里看出是小男孩捉走了灰雀?(学生读课文,做批注)
5、学生汇报:
(1)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3)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4)“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
(5)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体会小男孩的心理变化)
6、列宁为什么不再问那个男孩却问灰雀呢?
7、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文明理
1、小男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其实,列宁小时侯也有类似的经历。(课外拓展:列宁打碎花瓶的事情)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第一课时
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灰雀》教学设计资料】推荐阅读:
《灰雀》教学案例12-14
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2-10
《灰雀》优秀教案设计06-08
《灰雀》说课稿06-08
灰雀公开课10-28
语文教案-灰雀07-26
《灰雀》优秀教案10-13
《灰雀》教案实录素材04-01
5灰雀说课稿06-21
灰雀第一课时教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