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社会》教案(推荐8篇)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场景设置的作用,以及作者用新奇的比喻说明某种道理的方法,懂得这些比喻的含义。
2.梳理文中的忠告与建议,认真思考对自己的启示与教育;学习作者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父辈对子女的挚爱深情。
3.品味文章幽默而形象生动的语言。教学重点:
1.作者将对青年人的忠告与建议放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中,理解场景设置的作用; 2.理解作者用新奇的比喻说明某种道理的方法,懂得这些比喻的含义。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幽默而形象生动的语言特色及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积极分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思考这些忠告与建议对自己的启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亚伦·亚达是美国影视明星,主演过《杏林春暖》等影片。本文是他在康涅狄克大学某次毕业典礼上对包括他女儿在内的毕业生的演说辞。他以父亲给女儿临别赠言的口吻,设身处地地给即将走向社会的年轻人种种忠告和建议。
二、整体感知
1、生读课文,疏通字词。
2、课文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讲演的引子 第二部分(5—23段):讲演的主体部分。作者对年轻人提出一系列忠告和建议。第三部分(24—25段):“门”与开头相呼应,以门正在“关上”暗示作者的话将要说完,自然地结束演讲。
三、分析课文
提问:作者用自己认为《哈姆莱特》中父子送别必然会说的一句“最好的话”——“如果你有什么困难,别忘了随时可以打电话到我办公室来”,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把现实生活中的临别叮嘱和前边《哈姆莱特》中的送别联系起来,真切地体现出父辈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
读课文5—12段,找出作者向年轻人提出了哪些忠告。明确:
作者向年轻人提出了五个忠告:
忠告一:不要害怕面对社会(5—7段)忠告二:热爱你的工作(8段)忠告三:乐观地对待生活(9段)
忠告四:学会明辨人和事(10—11段)忠告五:做个有智慧的人(12段)
第二部分的第二层内容围绕如何战胜人生的无聊和空虚展开,作者对此提出了哪些要求?
明确:
作者首先告诫年轻人要努力“赋予生命以意义”,创造自己的“存在”的价值,不要让自己的人生成为“一场无聊与空虚”。作者指出,只要做好准备,就能战胜无聊,不会被它抓住。
接着作者从三个角度对如何战胜无聊和空虚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做事”——用自己所学的本领和技能服务社会,推动社会进步; “研究世事”——找出一些“荒谬之事的答案(并试着改变它)”
“推己及人”——享受今天的“文明生活”时,要懂得感恩,要懂得自己享有的权利都是前人奋斗的成果,更要懂得努力维护和扩大它,为后人能够“享有”而付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最后作者提出三点做事的要求:
①有成效,用自己的智慧和聪明“去做有益的事”; ②有激情和冲动,满怀激情地去完成伟大的事; ③勇于去过富于创造性的生活。
四、写作特点
1、巧设互动情境,调动听众的体验。
(1)面对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每一个有阅历的成年人往往都会讲一些告别的话,提出一些人生的忠告和建议,但往往很容易给人老生常谈的说教感,让青年人不愿听、不愿接受。亚伦·亚达却讲得很非常聪明,他设置父女二人站在门边依依惜别的情景,调动听众的情感体验,并用具体、幽默而形象生动的语言吸引听众的注意,引起听众的共鸣。
(2)演讲以“门”为线索展开。作者设置了惜别的场景,这个场景就是分别时的门(也是毕业生们将要迈入的“社会之门”)——“门”在整个演讲中起着线索、过渡及首尾呼应的作用。
2、以新奇的比喻表达某种道理。
①社会——比喻成“一辆有四只轮子的汽车”(以其平稳来打消青年人即将走向社会时的惶惑不安)。
②明辨过程中的假设——比喻成“对世界敞开的窗户”(敞开的窗户应是无所不包的,而又需要不断清洗,那么对自己的假设也要注意“清洗”——怀疑、验证自己的假设)。
③走向社会的年轻人所在的团队——比喻成“摇晃不定的小船”(需要大家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地驾驭,才能使船“不至于沉没”,顺利地驶向远方)。
④文明生活——比喻成“一锅煮着的肉”(如果只是享用就会很快被取尽)。
五、总结课文
六、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或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夕阳西下时, 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为何撑竿跳高运动员借助一根小小的撑杆, 便能跨越高高的横杆?同时, 选择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通过投影、多媒体等引入课堂,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 激发求知欲。
二、以学生为本
注重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 真正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 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是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关键是调动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时注意观察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那些未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 用眼神, 微笑、手势等表情和身体语言加以暗示、提醒, 鼓励其参与学习, 尽量不点名, 不大声训斥, 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与学生良好互动, 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学习探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探究未知的好奇心, 又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的状态。避免因过分的批评、指责影响学生的心情, 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老师要善于以柔克刚, 及时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因为同学间的小纠纷影响整节课教学的开展, 此时老师若漠然置之, 认为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 简单粗暴对待, 往往效果不好。如果能耐心倾听学生的叙述和要求, 及时帮助学生化解矛盾与纷争, 反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带有各种情绪的活生生的人, 而不是毫无生气的机器。
三、让学生合作交流, 设计实验
当学生提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后, 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要让学生先明确实验目的, 发挥想象力, 再根据已学的知识、收集的资料进行设想, 在此基础上, 再帮助学生修改、选择或综合设计出最佳的实验方案。在实验时,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 明确分工, 各自完成相关任务, 充分发挥每个组员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
四、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学并不是一门远离人们生活、带着冷冰冰的科学面具、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学科, 物理与现代生活密不可分, 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从早上叫你起床的“闹钟”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到上学的各种“交通工具” (摩擦、相对运动、热机、速度) , 从“吃饭”、“使用各种电器” (能量转化) 到“穿衣” (摩擦起电、热传导) , 从“看电视”、“听音乐” (电学、光学、声学) 到“运动打球” (力学) , 物理学几乎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规律并不是一无所知的, 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物理知识或生活体验, 但是对许多物理现象却是一知半解, 甚至有很多误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拘泥于书上所列举的物理现象和知识, 把学生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信手拈来, 使学生感觉到现代社会的方便快捷, 上天入海 (航天飞机, 核潜艇等) 都与物理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体验到物理学改变人类生活的巨大贡献。
五、完善实验设施, 强化实验教学
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相对滞后的问题, 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 学校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 提高实验设备的配置要求, 提高实验设施的配置标准, 完善实验设施。第二, 采用新课程教材, 建设和改进实验室, 增加实验课程, 切实完成“实验与探究”与“迷你实验室”等实验项目, 提高实验课的开课率。第三, 加强对实验经验的总结归纳, 提高实验创新能力, 组织物理方面的骨干教师进行实验研究, 改进实验, 设计出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验方案。第四, 加强教师实验观念培养和实验技能的培训。从而贯彻落实实验教学,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评估学生表现, 总结反思
学生一走进实验室, 教师就应该留心观察, 主要是发现学生好的、积极的、新奇的、独特的表现, 进行积极的评价, 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反思, 哪些问题弄懂了, 哪些问题还不清楚, 分析实验误差的原因, 操作中有没有失误, 设计合不合理, 测量结果是否准确等。
七、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在讲授“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时, 有学生提出:光是不是也由分子组成?对于这样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 教师不要用套话 (“你们上大学时会学到的”等) 敷衍了事, 而要紧紧抓住这个课程资源, 让学生互相讨论, 争辩。教师不要急于解释, 而要让学生寻求解决办法。再遇到此类问题时, 学生再不是盼着“万能”的老师解答, 而是自己主动上网查资料, 在课堂上带着骄傲自信的表情侃侃而谈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传统教学中, 老师上课“满堂灌”,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学完物理只记得单调的公式和题型;而在现代课堂教学中, 学生能体验到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快感, 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总之, 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 新动向, 能使学生真正了解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 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物理的奇妙之处, 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动力, 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因此, 必须明确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和意义。作者在教学实或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创设情境, 以学生为本, 关注生活热点, 注重科学探究, 让学生合作交流、设计实验, 以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生活教育;课堂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74-02
《初三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笔者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以下现象:学生生活离自然、社会所需体验越来越远;传统课堂重书本知识,轻学生实践能力;学生不关注细节,学习比较浮燥,观察和想象力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所以我们教师有必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烦、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设疑激思,使教学情境生活化;变繁为易,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自主探究、构建新知使课堂活动生活化;寓练于乐、巩固深化,使课后作业生活化。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设疑激思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许多学生对凡事都富有好奇心,接受能力也特别强。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反复思考,精心创设生活化情境,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使学生有相见不相识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原动力,还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
案例一:“烟怎么会跑到空瓶中?”
在学习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时,教师以小魔术“空瓶生烟”作为课题的引入。作为配合表演的道具,嘴上还特意叼了根烟(当然没点着)。老师上课时竟然吸烟!学生们窃窃私语,其间坐在前排的女同学还马上捂住鼻子以无声的语言向教师表示强烈的抗议。直等教师魔术表演结束,学生们才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马上想一探魔术中蕴藏的奥秘。教师趁热打铁,带领学生进入了奇妙的微观世界。
化学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精美的图片,例如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探究、鱼池缺氧现象与增氧方法、海水制盐、丰富多彩的金属矿物标本和图片等,情景交融,帮助学生领悟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有趣易学。教师也可以在相关主题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和图片来创设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变繁为易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是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当下以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而从当下教学实际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老师仍然把教材看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把教学定位为如何把教材规定的内容教给学生,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完成”了哪些既定的教学内容上。这样的教材观和教学观,必然使得教学不可避免地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被教材束缚。
案例二:“我们只制取了半瓶氧气。”
情景一:教师在教授“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时,按照教材先通过演示实验把操作中易出错的地方祥详细细地进行了剖析,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技术把错误操作引发的后果明明白白地展现给了学生,最后由学生在教师一声声清楚的指令和悉心指导下模仿着制取出一瓶瓶O2。教师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情景二:同一课题,另一名教师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得出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般步骤,但没有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一一说明,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在各个学习探究小组组员旁作为一名“平等中的首席”参与了小组的探究活动。“老师,我们只制取出了半瓶氧气。”“我们的水槽中出现了紫红色的液体。”“我们水槽中的水被倒吸到了试管中了。”“我们......”该教师要求把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记录下来,学习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分析出现异常情况的原因,组内有困难的可以求助其他小组成员,及时调整和修改实验方案,重新进行实验。“我知道了,我们刚才原来是因为忘了在试管口放棉花。”最后由小组中的“小小发言人”进行汇报实验现象和可能产生该现象的原因,由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最后由学生代表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注意事项。
既然教材的案例可能远离某些学生的生活经验,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材进行处理,使得为实现该教学目标的案例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三、课堂活动生活化——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首先必须明确:“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资源……但它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教师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通过探究活动、实验活动、调查采访活动、网络操作活动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使“活动”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主动体验的学习过程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案例三:“实验室碱性废液的检测和处理”
例如在学习碱的性质时学生实验产生很多碱性废液,主要成分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等,若把这些废液收集起来,检测其中的成分,并把它处理成适合排放的废液,不仅有效整合了碱的化学性质和废水处理的学科知识,而且使“活动”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时学生对平时避之不及的废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我知道如何检验废液中有无碳酸钠。只需要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有无气泡即可。”“老师,碳酸钠溶液存在的情况下好像无法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呀?”“我知道,我知道,只要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将碳酸钠沉淀下来,就可以用酚酞试液检验氢氧化钠了。”“我知道废水处理有好多方法:蒸馏、过滤、活性炭吸附、明矾沉降、分别用酸或碱性溶液将碱性或酸性溶液调节至溶液中性,最好用上次我们实验制取二氧化碳产生的酸性废液刚好把这次碱性废液中和了。”
课堂上教师选择了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实验废液作为载体,学生通过活动深刻体会到了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乐趣,同时也是一次印象深刻的环境教育课。
四、课后作业生活化——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化学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化学课的作业布置必须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如果教师布置作业只重视书面作业,轻视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做作业只是照抄照搬课本知识,一味的纸上谈兵。这导致学生知识与践行脱钩,分数与能力脱钩。同时也打击了学生学习化学课的积极性,主动性。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现行沪教版化学教材上有很多现成的作业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例如教材上册P9第二题“谈谈你所知道的污染环境的事例。”P23第六题“家庭小实验:(1)加热一根铜丝,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2)把鸡蛋放入一个装有白醋的玻璃杯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P53第七题“地球有水球之称,但现在水球缺水。有些科学家预言: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些什么想法?”等。教材下册P159第八题“举例说明生命现象与溶液由密切的联系。”P184第九题“与同学合作,检测本地区雨水的pH若干次,分析是否出现酸雨。若出现酸雨,调查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各种危害和损失,提出可能的防治措施。”
教师通过布置生活化的作业,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引领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融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教师通过布置生活化的作业,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通过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学生不再是为学而学,而是师生间、生生间、生本间的互动活动中,情感得到体验、人格得以塑造、个性加以张扬,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提升了生命的价值,我们的课堂将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摘 要: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自然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物理来自生活,也在不断的改变生活,让人类从无知到有知,社会从落后到进步,不断的向前发展。物理教育就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关键词:物理 生活 社会
正文内容:
一物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人类的认识总是从无知到有知,从浅到深的认知过程。对于很多人来说,科学的真实性是从大量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加以逻辑辨证相结合来辨其真伪的。可以这么说从古至今,人们认识世界完全靠的实践中加以数学的,逻辑的,推理的,和所谓纯粹的理念工具所做的总结。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可以这么说难以定论。就像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到底谁主导谁一样。
物理学被称为是所有科学的支配学科,也难怪物理学一直所探究的是万物之理呢。但是作为物理学的最基本的研究理论是力学,可以这么说,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石。“力”在物理学的概念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理学的架构方式是逻辑推理加之实验结果的总结。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曾经对力有过研究,虽然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真理的认知一直停留在实验观察中,对于逻辑上的严谨性不是很清晰,这已经很好的为物理学的发展起到萌发的作用,阿基米德在浮力上研究已经是相当深彻的。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力的概念和研究上已经是空前绝后的认知了。直到16世纪的意大利,伽利略通过实验总结和逻辑推理的相结合,将力的概念从新定义,这时物理学的基石才算真正的有了其真正的含义。虽然伽利略的研究没有真正的系统化,以及后来他没有在教廷的威逼下坚持自己的理论正确性,而使得力学没有真正的系统化和定义化。在伽利略死后,继承和继续他的工作的是牛顿,正是他的研究和总结,将物理学开端做到了真正的理论体系化,也正是有了牛顿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物理学的基础构架已经是确定完成了。
19世纪末,物理学是达到了其及其繁荣的时代,正像英国物理学家在世纪之交的新年祝词中所说的”物理学中已经没有新的待发现的东西了,剩下的就是精确的测量,而最后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就是现在天上的两朵“乌云”——一朵和黑体辐射有关的实验,一朵和以太漂流有关的实验。但是就是这两朵“乌云”奏起了一场物理学的革命,正是这两朵“乌云”诞生了近代物理学的新格局,产生了当今两大理论——量子论和相对论。
虽然两大理论个不相同,但是它们的产生都和光学有直接关系,量子论是从黑体辐射研究开始的,当时普朗克对黑体辐射的研究基本上算是有了确定的结论,而由于其思想中一直坚信着传统理念的正确性,差一点把这一伟大的发现弃之,而正是凭借着这个发现,他获得了1918年的诺贝尔学奖。量子论的诞生也充分说明世界的未来不可预见性,由于物质的波粒二项性导致不确定原理的产生,正是这种物质之间的神奇的效应,对于人们的思维上的认知是一个不易接受的理论,因为人们天天看到的都是连续的并且在宏观上测量上都是可预见的,正是这种理论的建立,导致现在人们的生活处处和“量子”现象接触。在爱因斯坦之前就有人对相对论中的某些问题有了一定的研究,洛伦兹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成果了,但是由于他的“顽固”导致没有新的理论的诞生,庞加莱的工作为后来爱因斯坦的研究起到了
很大帮助。由于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否定了以太的存在,并且证明了光速相对于任何牛顿参考系的都是不变的,同时将伽利略的理论推上质疑台上,爱因斯坦的洞察力相当敏锐,通过自己的研究建立了现今最伟大的两个理论之一——相对论。相对论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前者是依惯性参考系所表征的时空特性,后者是依非惯性参考系的所表征时空特性。相对论的诞生完全改变了对时空观的认识,在狭义相对论中时间延缓,长度收缩,质量增大,以及最伟大的公式之一——质能公式,都是人们想象不到的,更有甚是在广义相对论中时空弯曲的理论完全是人类用直觉观察不到的。
随着量子论和相对论的诞生,人类科学渐渐走向一种统一理论趋势。物理学家们认为存在着一种能够将所有分支理论统一的理论,这个理论用几个公式就能完全概括所有这些理论,通过理论的计算可以预知宇宙的模型。直到现在物理学家们发现了四种力,分别是强力,电磁力,弱力以及万有引力。通过各种物理模型,物理学家想把四种基本力统一起来,随之产生了QED理论,电弱统一理论,规范场统一理论,色动力理论,但是就是无法把万有引力与其他的力统一起来,这也预示量子论和相对论的统一的艰难性。夸克的诞生并产生的弦论可能是现在寻找统一理论的一条途径。在现在物理学中任何一切已知理论都有可能被推翻,因为现在的理论对于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还都束手无策,任何一个观测结果都有可能推翻现有的所有理论,所以万有理论的存在还有待探究。物理学是否有尽头,也同样预示着人类认识世界的正确与否,人类认识世界靠的是实验和逻辑,而数学的公式的都是人类从客观认识中建立的,用现在的认知去认知所要认知最深层次的未知,这条路是否正确,也是人类一步一步需要思考的。
二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知识:
物理学是一门非常有趣又有用的自然科学,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用到的物理知识有那些呢?
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3、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4、冰冻的猪肉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解冻得快。烧烫的铁钉放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装有滚烫的开水的杯子浸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这些现象都表明:水的热传递性比空气好,5、锅内盛有冷水时,锅底外表面附着的水滴在火焰上较长时间才能被烧干,且直到烧干也不沸腾,这是由于水滴、锅和锅内的水三者保持热传导,温度大致相同,只要锅内的水未沸腾,水滴也不会沸腾,水滴在火焰上靠蒸发而渐渐地被烧干,6、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7、天然气炉的喷气嘴侧面有几个与外界相通的小孔,但天然气不会从侧面小孔喷出,只从喷口喷出.这是由于喷嘴处天然气的气流速度大,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气流表面压强小于侧面孔外的大气压强,所以天然气不会以喷管侧面小孔喷出。
8、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
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
9、吊扇在正常转动时悬挂点受的拉力比未转动时要小,转速越大,拉力减小越多.这是因为吊扇转动时空气对吊扇叶片有向上的反作用力.转速越大,此反作用力越大.
10、电炉“燃烧”是电能转化为内能,不需要氧气,氧气只能使电炉丝氧化而缩短其使用寿命。
11、从高处落下的薄纸片,即使无风,纸片下落的路线也曲折多变。这是由于纸片各部分凸凹不同,形状备异,因而在下落过程中,其表面各处的气流速度不同,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学压强小,致使纸片上各处受空气作用力不均匀,且随纸片运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纸片不断翻滚,曲折下落 三 物理知识的应用
Ⅰ、力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1.重力的应用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重力无处不在。如工人师傅在砌墙时,常常利用重锤线来检验墙身是否竖直,这是充分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一原理;羽毛球的下端做得重一些,这是利用降低重心使球在下落过程中保护羽毛;汽车驾驶员在下坡时关闭发动机还能继续滑行,这是利用重力的作用而节省能源;在农业生产中的抛秧技术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假如没有重力,世界不可想象,水不能倒进嘴里,人们起跳后无法落回地面,飞舞的尘土会永远漂浮在空中,整个自然界将是一片混浊。
2.摩擦力的应用
摩擦力是一个重要的力,它在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中应用非常广泛。如人们行走时,在光滑的地面上行走十分困难,这是因为接触面摩擦太小的缘故;汽车上坡打滑时,在路面上撒些粗石子或垫上稻草,汽车就能顺利前进,这是靠增大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力;鞋底做成各种花纹也是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滑冰运动员穿的滑冰鞋安装滚珠是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从而减少摩擦而增大滑行速度;各类机器中加润滑油是为了减小齿轮间的摩擦,保证机器的良好运行。可见,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都与摩擦力有关,有益的摩擦要充分利用,有害的摩擦要尽量减少。
3.弹力的应用
利用弹力可进行一系列社会生产生活活动,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如高大的建筑需要打牢基础,桥梁设计需要精确计算各部分的受力大小;拔河需要用粗大一些绳子,防止拉力过大导致断裂;高压线的中心要加一根较粗的钢丝,才能支撑较大的架设跨度;运动员在瞬间产生的爆发力等等。
Ⅱ、热学知识的应用
天气的阴晴、冷暖与人类的各类活动息息相关,包含了很多的物理热学知识。如人们常喝开水、吃熟食,需要对水和食物进行加热,而加热过程中就需知道燃料燃烧或电力加热的基本知识;炎热的夏天在地上撒些水,靠水分的蒸发达到降温的目的;严寒的冬天如何保暖,汽车发动机常用水来散热,保护秧苗不被冻坏而往往采用在夜间向稻田里灌水,都充分利用了水的比热大这一特性;水稻生长在夏季,是由于水稻是喜高温的植物;各种机械轴承、火车轮箍的制造是充分利用固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这些都是热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Ⅲ、光、声现象的应用
人类生存需要光。白天靠阳光,夜间需要灯光,设想宇宙无光,整个世界将陷入一片漆黑,所有生物将无法生存,由此可见光的重要性。然而光到底遵循什么规律,人类怎样利用
这些规律为自己服务,这是人类研究光的目的所在。如日月食现象中遵循的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教室里通常用日光灯管而少用白炽灯,除为了节省能源外,更重要的是白炽灯这种光源容易形成阴影,而日光管是平行光,可以避免阴影使我们能够很好的工作学习;夜间行驶的汽车内不开灯是为了避免挡风玻璃反射光而影响驾驶员的视线,汽车的反光镜用凸镜而不用平面镜是为了扩大观察范围,近视眼病人要佩戴凹透镜是为了矫正物体成像在人的视网膜上,手电筒能“收光”是利用凹透焦点发出的光能平行射出。
Ⅳ、电学知识的应用
自法拉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以来,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从生活用电到交通运输、工厂企业用电,都来源于发电机,电已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主要能源。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电的应用。如夜间走路用的手电,它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干电池不会发生触电事故,而照明用电如使用不当,将会危及我们的生命安全,这是因为不高于36V的是安全电压,而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远远高于安全电压;煮饭用电饭煲、电炒锅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电力机车的行驶也是靠电能,一切家用电器都需要电。假设没有电,电动机将不能转动,电力机车不能行驶,电器都不能工作,人类社会将会倒退。因此,电是人类的好伙伴,只要我们严格遵循安全用电原则,我们就可以驯服它,利用它为人类服务。
四 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过程:
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1.开创课堂社会探究模式
社会探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对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通过真实的探究过程,学生应学会给这些问题定义,学会和别人一起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以及在尽可能多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作为中学生我们的要求不可能这么高,我们可以以课堂作为舞台,创设课堂上小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学习“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一节时,我首先为学生提供以下有关资料:酸雨的危害的实例,大气污染的程度数据,家庭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讨论:我们临沂城市空气污染的来源,近几年政府的努力有哪些改善措施,你将来对净化我们的大气有何建议等。
2.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肯定要遇到许多困难,有一些是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解决的。例如学生安装一些简单的电路,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更换保险丝等。在学校里,怎样做到安全用电,对课本上的实验怎样利用学校现有的器材进行改进,在生活中怎样改进家庭中的燃具,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少大气污染。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毛泽东早在1964年2月春节座谈会上说过:“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现在看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我们的教材也要求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其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寻,也可以是研究性实验及科技制作,具体形式要结合当地实际。例如学完电功、电功率以后,布置学生回家练习抄表读数,并计算电视机的电功率;又如学完简单机械一章后,领着
学生到工地,参观大型机械施工情况,了解杠杆、滑轮的运用。
1、了解作者条文罗斯福夫人的过程,懂得走向生活,广交朋友,才能为生活赋予价值,增添欢乐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课文,作者向罗斯福夫人提出的是什么问题?罗斯福夫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2、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这篇文章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三、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文章的第一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1)作者当时的身份。“初出茅庐”产什么意思?
2)当得知让自己去采访前总统夫人的时候,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什么是“非分之想”?
2、当责任编辑肯定了这件事以后,作者是怎样做的?“功成名就”是什么意思?“成竹在胸”是什么意思?
五、巩固练习
1、抄写四个字的词语。
2、朗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全班讨论
1、整个采访过程是哪几个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罗斯福夫人什么样?“魁梧”是什么意思?“敏锐”是什么意思?“不可磨灭”是什么意思?
3、“我”率先抛出的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是什么?“我”预想的答案是什么?
4、什么是“始料未及”?
5、罗斯福夫人为什么选中了作者呢?你怎样理解罗斯福夫人的这番话呢?
6、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作者有什么收获?什么是“座右铭”?
二、总结课文
1、罗斯福夫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2、这篇文章让我们懂得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抄写课文中四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决定:初出茅庐 采访
准备:扎进 寻觅 吮吸 迫不及待
采访:走向生活 广交朋友
1 高校图书馆走向社会的提出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目标, 其中文化目标中包括了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会的学习要覆盖全民、贯穿终身。这需要全民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更需要社会为全民提供适宜学习的环境、场所。地方高校作为一方文化传承的机构, 责任义不容辞。近年来, 地方高校服务于社会的呼声不绝。越来越多的地方院校开始走出象牙塔, 与社会进行接触和交流, 而依附于高校的高校图书馆产生了同样的使命, 作用不可小觑。
我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起步较晚, 20世纪80年代才陆续有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近几年来, 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为社会服务, 不同程度上实行了对社会开放, 甚至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合二为一。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开始成为业内人士共知的一种趋势, 高校图书馆进行社会化服务的研究已引起学界重视。
2 高校图书馆走向社会的必要性
2.1 符合政策和社会的要求。
早在2002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就有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 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这是我国首次以法规的形式把社会性纳入高校图书馆定位的范畴, 为建立和谐的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同时也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空间。社会全民素质的提高依赖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社会化。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们要想在这样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开发智慧、增强自己的创造能力。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的中心是人们进行终身学习的最好场所。但因公共图书馆存在着数量严重不足、分布不合理、文献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的问题, 远远不能满足社会读者的需要。文献信息资源是社会的财富。无论是公共图书馆, 还是高校图书馆经费都来源于社会, 都有为他人和整个社会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义务, 并且高校图书馆能作为一种现成的补充资源, 在网络信息时代发挥出关键的作用。帮助解决生产、科研、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2 符合高校发展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作依附于高校, 而高校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图书馆的支撑。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 高校之间生源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高校要想取得好的生源, 自身必须发展, 必须要有好的教学质量, 高的美誉度, 较高的社会认知度, 这样生源质量才会好, 生源质量好了, 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就相应提高了, 学校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图书馆走向社会, 与社会接轨, 有利于学校得到社会的认可, 有利于社会了解学校,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促进图书馆以至整个学校的发展。
2.3 符合图书馆自身发展的要求。
首先,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的一个汇集中心, 拥有庞大的文献信息资源。且高校图书馆有较强的专业文献资料加工处理能力, 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中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 这些经验是其他类型信息服务机构短时间内无法拥有的。如果不对社会开放将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其次, 高校图书馆由于长期以来都是面对学生读者服务, 服务形式单一、管理思想僵化、工作重复而单调、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这样很容易导致馆员的业务能力停滞不前。向社会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让馆员多接触社会, 接触各行业、各层次的读者群, 有利于馆员开阔眼界, 增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馆员的成长。
3 高校图书馆走向社会四步曲
3.1 第一步, 开展书籍外借和期刊社会化阅览服务。
这是最简单、最低层次的对外开放, 也是立即可以着手的对外开放。可先将图书馆闲置的、借阅率低的、复本量大的图书纳入对外开放的范围, 先选择一定的范围 (机关、企业、社区等) 开通办证借阅的权限, 读者可凭证借阅, 借阅期限可根据藏书的多少来设定, 藏书比较多的, 可以适当延长期限, 藏书比较少的, 可以将期限设定短一些。在办证时还可以收取适当费用,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图书馆的收益, 也为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同时, 跟踪调查社会读者的阅读倾向与阅读需要, 对于服务方面的要求尽量调整满足其需要, 对于资源上的要求, 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或者说有条件的情况下, 也给予考虑;对于期刊, 参照本馆仍然保持现刊不外借, 过刊可凭证限量借阅的模式, 以调整开放时间的方式, 即周末对持证的社会读者开放的形式, 错开与学生读者的阅读高峰期, 让有限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价值。
3.2 利用普及的互联网络建立电子图书馆。
网上电子图书馆具有不受时空限制, 方便、快捷的特点。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现成的网络资源将向社会用户开放作为图书馆社会化的第二步, 充分发挥网络功能, 建立服务网络体系, 提供网上看书, 读经典名著, 读当红小说, 以及查询专业著作等服务, 并整合馆内可开放的资源, 为社会读者提供特色资源查询、原文传递及专题数据库查询等服务, 可收取适当的服务费用。这样既方便了读者, 也使得社会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 还增加了图书馆的收益, 使馆员福利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从而提高馆员的工作积极性, 确保服务的准确、快捷。
3.3 利用特色信息资源, 参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各项课题研究。这是图书馆走向社会的第三步。
对于企业事业单位来说很多专业的信息资源都是非常有限的, 而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 总有几个专业是具有强大的文献保障能力的, 这些特色专业的文献保障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具有一定权威性、较高的知名度, 容易取信于社会用户, 以我馆为例:会计、汽车、以及知识产权专业在整个重庆地区的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因此我们可以凭借专业特色的优势, 将企事业的专题项目争取过来, 利用足够的文献保障能力参与该项目的研究, 例如协助查阅和提供课题研究有关的图书资料, 搜集目前各地有关本课题研究进展情况的情报等, 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有关资料, 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4 结对子, 帮扶基层图书馆促进其发展。
当前, 社会文化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很多大型的企事业单位都设立了规模不等的图书馆或图书室。但由于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管理经验不足, 他们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水平是比较低的, 也极为不规范。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有成熟的经验、先进的技术和优化的管理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 结合基层图书馆的工作实际, 有针对性地给他们做业务辅导和传授管理经验。还可以利用互访交流、举办论坛等方式了解基层图书馆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这可作为图书馆走向社会的第四步。第三步和第四部之间没有明确的先后, 根据各馆的实际情况进行互换。
4 结论
高校图书馆走向社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步骤, 不可操之过急, 否则容易造成服务不到位、管理不规范、学生读者和社会读者不兼容等问题, 使图书馆的形象受损, 进而破坏高校社会声誉的严重后果。所以各个高校的图书馆只能根据自己高校的实际情况, 以及各馆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对社会读者开放的步骤, 不能盲目跟风。
同时高校图书馆也要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积极面对挑战, 抓住时机, 加强馆藏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 在做好学生读者服务的同时, 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为“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和“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强.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问题的思考.[J]科技创业, 2009 (1) :30.
[2]谢金星.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探析[J].现代情报, 2008 (10) :51-52.
[3]郭春兰.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8 (5) :135.
[4]史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34) :16-17.
近日,清华大学什会学系发表谍题报告《走向社会重建之路》,直面现实,直抒观点,读后深有同感。专家学者食民之禄,为民所养,理当关心民瘼,不畏权势,此同为中国古代士人之传统,更是当代知识分予之责任,道义所在,有不辞焉。
报告指出:“当今中国的众多社会矛盾一一贫富差距扩大、宫民关系紧张、劳资纠纷增多等,归根到底,是出于改革过程中权力、市场和社会三种力量有失衡之处,‘权力之恶’和‘资本之恶’未得到有效制约”其所指陈社会弊病之因,可谓切中要害。
所谓“权力之恶”,即指任何权力天然不愿受到限制,且有为恶之倾向,最终必然危及个人权利;所谓“资本之恶”,则指资本具有贪婪本性,若无劳资博弈,公平伸张,最终必然危及社会公正。此两者已为人类历史所证明,并为国人所其识。以今日中国社会言,“权力之恶”,可以暴力拆迁为代表;“资本之恶”,可以黑砖窑为代表。而其在市场经济中之突出表现,则为权力市场的建立。此种市场,兼具传统社会与商业社会之恶,而无二者之善。
其根本原因何在?清华社会学者一语中的,今日社会备领域,已经出现“一种在市场经济基础上重建总体性权力”的趋势,即试图回到过去年代,由权力统制社会生活的一切。此不仅包括经济生活中政府出让土地的血拆现象,而且也包括民众的各种文体活动。至于公权力侵犯公民权利,更属比比皆是,个别地方权力日益无视法律、舆论及中央政府政策,大有以维稳名义挟持上面之势,并由上面为其造成的社会不稳局面埋单。所不同于过去的是,今日之权力者,犹可借权力市场经济大发其财。公平正义之不存,于今为烈为盛。
人性善不足恃,官员道德不足恃,所谓“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唯制度建设可长治久安。此为今日人人明白之浅显道理,清华社会学者之观点,亦不过常识耳。然官员出于利益而罔顾,民众出于自保而缄默。道德沦丧,奠过于人心焕散。人人皆忖度。中华民族之长远利益,非我一己之力所能维护,只要不发生在当下,社会若其安危,于我何干?然沙丘建屋,犹如七十年私房土地使用权,可得永乎?
现代社会制约权力,可分两途。一为分权以权力制衡权力,_-为建立公民社会以社会制衡权力。清华社会学者呼吁社会重建,即建立公民社会之谓。然中国历史上或曾有民间社会,而实无公民社会。公民社会之建立,当自今日始。改革开放之兴,其本旨即在解放社会,让民众拥有更大自主空间,故建立公民社会。正是为了抵制总体性权力重返社会生活,使改革不致倒退。
建立公民社会,阻力仍在公权力,即报告所指“社会恐惧症”。今日民众之抗争,大抵皆在法律范围,多数民众盼有序而非无序,望改革而非动乱。此正民心之可用,改革之可望,社会之可兴。然个别权力者依旧视民众自发活动为敌,各种志愿者组织,虽尚处于低级阶段,且限于教育、救灾、慈善等活动,仍处处受到限制。即报告所言“在权力主导下的社会建设中,自组织的、自主性的社会生活甚至受到压制或抑制。”社会越维越不稳,实则社会恐惧症所致,岂有他哉。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角度,认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2.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知识、科技等角度,培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1.结合我国生产力水平、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情形,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
2.从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这两方面,体会“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辩证统一性。
(三)知识目标
1.说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
2.理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3.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教学重点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共同富裕 教学难点
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教学方法
事例分析法、时政链接、体验与感悟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及讲学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结构 【导入新课】 邓小平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那么,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这节课要了解的问题。【讲授新课】
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板书)
活动一:调查自己家里经济收入来源
我家的收入主要来自于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哪些获得收入 ; ;
并分析这些收入分别是按什么分配的 总结我国的分配制度;
1、分配制度(板书)
思考:在这种分配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结合预习)活动二:观看视频
材料一;我国目前城乡收入之比是3.1:1,西部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面积占全国的56%,而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和东部地区的40%。同时,城市居民间也存在收入差距。
材料二:江苏华西村的致富观是:天下皆穷我独富,我富也穷;天下皆富我亦富,此为真富。他们富了以后又无常提供资金、技术、管理,在宁夏、黑龙江、西藏自治区各再创造一个华西村,帮助上万人摆脱了贫穷。(1)、请以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华西村的致富观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板书)(2)材料一说明了说明现象?
(3)为实现材料二中的致富理想,请列举两条我国正采取的措施?(讨论)(4)我们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3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板书)出示课件材料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邓小平:《中央要有权威》(1988年9月12日)
请学生根据邓小平的这段话思考: 共同富裕是否等于同步富裕?
学生思考并总结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教师:你是如何理解在不同的时期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
一、先富带后富 共奔富裕路
教师: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创造财富,究竟该如何调动社会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社会财富那?
二、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活动三:多媒体播放视频
胡锦涛总书记会见优秀教师代表
2010最高科技奖500万元得主王振义 2010最高科技奖500万元得主师昌绪
思考:(1)如果你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或科技工作者,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1、四个尊重(板书)
国家为我们个人的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做为个人我们又该怎样努力?
2、个 人应抓住有利条件,自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板书)
师生共同总结
【《走向社会》教案】推荐阅读:
语文教案-走向生活06-17
第三课 走向自立人生教案09-08
自信走向成功09-07
技术走向管理总结09-22
走向明天的作文12-18
【必备】走向成功作文06-06
走向理想的语文课堂07-21
我们如何走向成功07-28
引领你走向成功09-11
走向专业成功之路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