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2025-0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精选10篇)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篇1

清明和小学

刘春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普遍运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又需求大量的劳动力,于是农村一些青壮年夫妻双双涌进城市务工,而他们的孩子却留在农村交给老人或亲戚照顾(主要是老人),这便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都长期外出务工,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由老人或亲戚代管的14岁以下的儿童。

我校有500多人,其中有280多都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人数占全校56%,平均每班几十人,有的甚至达到60%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占95%,也就是说这些留守儿童由老人监护占大多数。

一、留守儿童学习现状

(一)学习动机不明确或不端正

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是比较复杂的,有的为了父母学习,有的为了日后能挣大钱学习,有的为了混个毕业证学习,有的为了物质奖励学习,有的为了更多的知识,孩子的学习动机往往难以持久,又因缺少父母的监督指导,往往因为贪玩或畏惧学习困难而失去学习的动机、信心和兴趣。

(二)学习习惯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享受不尽”[1]。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能否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培养得越早越好,但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较早,缺少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校里,虽然老师也对其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但他们在学校习得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家中得不到强化,课堂不专心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时有发生。

(三)学习成绩落后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临时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这些老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使对孩子的教育走向放任自流,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迟到、早退、旷课是常事,长此以往,学习成绩普遍落后。

(四)学习环境差

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学习环境的影响是很大的,有的留守儿童自己要洗衣服、做饭,甚至干少量农活,学习时间减少了,有的因为临时监护人监护力度不够,又因留守儿童是非分辨能力不强,容易受社会上不良环境影响,参加一些不良活动,从而影响学习,比如:经常出入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场所。

2、现状形成原因分析

(一)家庭

1、家庭监督学习力度的弱化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和其他任务,需要父母给予必要的监督,但外出务工的父母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或农忙季节回家,无法对孩子的学习形成有效的监督,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孙辈一味溺爱,无法对孩子的学习形成有效监督。

2、临时监护人教育方式不当

当前,多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溺爱型,由于孩子平时缺少父爱母爱,祖辈想在物质方面给予补偿,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百依百顺,溺爱放纵;二是严厉型,祖辈怕孩子学习搞不好,不好和儿子儿媳交待,所以孩子学习成绩一旦落后,就是批评,甚至打骂,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三是放任型,祖辈认为只要能认识几个字,能算账就行了,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是打工,认为读书无用,对学习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3、临时监护人文化素质偏低

父母的长期外出务工让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少了重要的辅导者,临时监护人多数是祖辈,由于他们文化程度偏低,难以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帮助,教育观念的落后使他们从来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缺少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很多孩子因为父母离开成绩下降,继而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逃课,破罐子破摔,经常三五成群沉湎于网吧、游戏机厅,荒废学业。

4、临时监护人和留守儿童的“代沟”

老人和孩子之间由于年龄的差距和成长背景的区别,造成沟通方面存在障碍,虽然在一起生活,但想不到一块,说不到一块,一旦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或成绩下降,而没有进一步的沟通和教育,孩子的学习无疑会受到影响。

(二)学校

1、经费不足制约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行为

从现实情况看,学校的义务教育经费只能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难以有专项资金投入“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使得许多学校留守儿童工作流于形式,只是统计数字和报送名单而已,“关爱行动”成了一种空洞的口号。

2、学校对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不够

留守儿童是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在学习上需要教师多加帮助和关心,但学校很少考虑他们的特殊性,和其他孩子一样对待,没有采取相应的特别措施,对他们的教育针对性不强。

3、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

学校是培养人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学校应当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但农村学校的教师工作繁重,又没有专职的留守儿童管理员,几乎无暇召开临时监护人会议,也很少对孩子进行家访,导致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补偿。

(三)学校、家庭的脱节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送进学校,教育就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了,学习成绩不好是老师没有教好,家长没有意识到,要教育好孩子单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造成有些调皮的留守儿童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蒙骗临时监护人,影响他们的学习发展。

三、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解决建议

(一)加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职能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教育,是启蒙教育,健全的家庭结构和有效的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要保证。

1、父母尽量不要双双外出打工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靠学校老师和临时监护人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家长,笔者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因此,父母最好不要双双外出打工,其次充分考虑临时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不能选择一个只能照顾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如老人确实没有教育能力,就留下一方照顾孩子。

2、帮助临时监护人转变教育观念临时监护人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因此,临时监护人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首先,不要溺爱孩子,不能因为孩子小,父母不在身边,而对他们加倍地溺爱,而要更多跟他们沟通,消除误会,防止产生“代沟”,其次,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如果监护人不能解决的,可以通过电话请教老师或别人。

3、家长与留守儿童加强联系

父母即使打工在外,也应努力创设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可通过打电话或写信,条件比较好的,也可通过互联网发电子邮件或QQ等形式,了解孩子在家中或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把握孩子的动态过程,及时给予指导、教育。

“家庭是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面对面的富有感情的交往” [3]。所以尽可能利用利用节假日回老家看看或接孩子到务工所在地短期居住,关心他们的学习,使留守儿童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

(二)学校要对留守儿童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开展各种关爱活动,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

1、改变学校教育理念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缺失造成原来由家长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很大程度上转嫁给了学校,因此学校要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为他们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所喜欢和留恋的场所。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成长记录袋

档案材料以班级为单位,详细记载留守儿童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父母打工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临时监护人的联系方式,由班主任负责管理,以便跟踪教育。

3、开通“亲情电话”

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孩子需要亲情的抚慰,家长想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教师需要全面深入地掌握孩子的表现,“亲情电话”加强了学校、家长、监护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4、定期召开临时监护人会议

通过会议的形式,教师、监护人反馈交流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同时对监护人进行必要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从而影响监护人的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5、建立家庭访问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全面真实地了解留守儿童在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情感心理状况,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用师爱去抚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移到对老师的依赖。

还可以利用农忙、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家访,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

6、建立代理家长制

代理家长制,即组织动员党员干部、教师等富有爱心的志愿者与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要求每位代理家长结对两名留守儿童),代行家长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方位负责。“代理家长”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家长的角色,使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关爱,在学习上多了一点辅导,在情感上多了一丝慰藉,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空间。

7、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的特殊情况,他们更需要学习上的帮助,因此,除老师热心辅导外,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让班级成绩优异的非留守儿童与学困留守儿童组合,采用帮扶策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8、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既是缺失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的渴望,也是学校人本化教育的要求,在有条件、有必要的地方,有计划地筹建寄宿制学校,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把他们的全部生活时间和学习时间集中在学校统一管理,学习有充分的时间,而且与老师朝夕相处,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至于建立寄宿制学校的费用及日常运转的资金,政府可通过提高教育基础建设经费的投入,亦可通过向社会募捐解决,以保证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和正常运转,给留守儿童一个“家” [4]。

(三)加强家校联系

孩子的学习不仅要靠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两者应密切配合,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功用。

1、留守儿童父母要注意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每月至少与班主任联系两次),了解子女在校学习和发展情况,请教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

2、留守儿童父母要和留守儿童及其临时监护人经常保持联系,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落后等许多问题都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的,父母对孩子最了解。因此,父母和临时监护人之间应加强联系,交流施教方法,每次来电要注意沟通方式,要耐心地询问他们的学习等情况,多给予鼓励。

3、临时监护人也要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要意识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4、临时监护人也应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孩子与父母联系,不定期地倾诉思念父母之情,反馈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以便赢得父母的关爱,理解和支持。

5、教师应与留守儿童父母及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教师是临时监护人、留守儿童及其父母之间的桥梁,当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问题时,老师应及时联系父母或临时监护人,共同寻求解决办法。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篇2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原因

(1)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欠缺。留守农村的未成年人绝大多数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直系亲属来抚养教育。这种“隔代”教育由于年龄相差悬殊, 时代文化背景的差异, 无论是认识代沟还是心理代沟都比较明显, 对孩子们的心理都有极大的影响。另外有些父母因为在外工作繁忙无法与儿女团聚, 为了弥补亲情的缺失, 或为了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 只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的物质基础, 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2) 由于我国农村学校教育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课程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在农村的一些中小学校, 应试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 教育目标狭隘, 教育手段单一, 课程缺乏多样性。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 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义和权利主义倾向, 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3) 目前政府对于新农村建设偏重于经济建设, 在教育建设方面也仅关注教育基础设施, 而忽视了对农村教师素质的培养。留守儿童家长仅满足于把儿童送进学校, 而送进学校之后的后续责任还有待确认, 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关怀没有放到新农村建设的显著位置上。通过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 就在于社会组织之间对农村教育的的分割与断裂, 各组织间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都没有建立一定的联系, 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处在了各组织间互不交叉的真空中, 无法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管理进行有效地协调和完善。

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1) 突出家庭教育。要让孩子健康发展就需要家长树立全面关怀的理念, 而家长一般都缺乏此种理念, 从而忽视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德行。近年来, 农村学校教育确实有了非常大的改变。但是, 农村学校教育的表面繁荣也助长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惰性, 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过分地依赖学校, 认为自身能力低, 所以只要把孩子交到学校就能够放心, 因此放弃自身应该尽到的教育职责。在孩子的幼儿阶段, 家长应该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就读或把孩子寄养在对孩子教育有帮助的、有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 做到在外地期间要和孩子联系, 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 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 让孩子体会到亲情。如果实在没有办法照顾孩子, 要把孩子交给监护人照顾时, 应该在照顾孩子的监护人选择上多考虑。如果夫妻一起外出务工, 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

(2) 学校要肩负“指导家教、优化家教育人环境”的重担。首先, 是定期召开家长 (或留守儿童监护人) 会, 或者统计好外出家长的电话地址, 班主任向学生家长通报学校、班级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通报学生表现情况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 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 起到家庭教育的效果。其次是及时家访, 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行为表现等情况, 又可以向家长提出家教方面的建议或意见, 告诫家长与学校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再次是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老师与家长签订家校教育责任书, 公开学校及校长、班主任的电话号码, 登记家长和监护人的工作单位和住宅电话, 以便及时沟通家校教育, 掌握学生双向表现, 统一家校教育口径。最后是不定期举办家庭座谈会, 请优生家长讲述自己家庭教育的心得和经验, 起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当然, 教育的重点在学校, 学校要对留守儿童付出真正的、无私的关爱。

(3) 发挥社区对留守儿童保护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充分有效地运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大众传媒等技术信息来填补农村社区教育真空, 提高农村儿童的综合素质。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也应加强管理和监督力度, 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社区活动, 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环境。有关方面要各尽其责, 多方协作, 共同构建社会监护体系, 促进留守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为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保证农村留守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发挥更大作用。

三、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 而且将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全方位、各角度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并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机制, 才能使留守儿童得到全方位的教育, 让他们能和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 而且将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养成 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152-01

“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据调查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留守儿童这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因长期离开父母的正常监护,亲情缺失,教育不当,在身心健康、道德品质、人身安全等方面问题日益突出。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一、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现状

留守儿童身上通常会存在一些不良学习习惯。比如: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作业不完成,写字潦草,上课不注意听讲等。就其原因,有几个方:留守儿童许多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一方面是由于监护人没有尽到监护的职责。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祖辈监护,没有文化,他们很少甚至没有主动地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他们认为只要一日三餐让孩子吃饱,有个安全的地方供孩子住宿,不让孩子挨冻受饿,就算是尽到了监护的职责。至于孩子的学习品质、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那是老师应该做的事情。有这种想法在农村村民中占到了大多数。教育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只是某个人或某部分人的事情,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齐心协力进行的一件重大事情。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家长认为现在读书没有好大的用场,花钱读书毕业后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倒不如和他们一起早点出门打工,早点挣钱,对孩子的学习就不管不问,任其发展。

二、农村留守儿童呈现的主要问题

在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在学习方面受到了很大影响,这部分学生中大多学习习惯差,性格孤独,不能主动学习,没有主动看书、预习、阅读的习惯,常违反纪律,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不做家庭作业,逆反心强,学习做事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以自我为中心,怕思考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弱化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没有现成的方法和手段解决,而它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作为农村教师,必须正视留守儿童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从而有效的解决此问题。关心关爱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需要培养的几种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一是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从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入手,以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学习目的的教育应该联系孩子的思想和实际,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是创建有利于学习兴趣培养的外部环境。二是培养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三是要养成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青少年时期,既是长知识时期,又是长身体时期。因此,留守儿童应该知识、身体并重,在整个学习生活中,讲究学习卫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卫生习惯。

四、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养成的方法

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养成。首先,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学习信心的习惯。留守儿童大部分因远离父母亲人,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照顾,加之隔代亲的弱爱,无约束之感,养成不按时完成作业,课堂上不认真听讲,打闹严重等不良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要认真观察他们各自的长处,寻找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适时给予表扬。努力为他们创设可以体现其自身价值的机会,适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其次,培养留守儿童主动学习的习惯要加强学校硬件建设,通过宣传栏、干部选拔、树立典型等校园文化建设,为留守儿童创设一个舒适安逸的学习生活环境,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和喜悦,培养学习的兴趣。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篇4

金堂县隆盛镇石佛学校李丹

内容摘要:农村教育中“留守儿童”一直被视为教育的真空,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不仅给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问题,也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压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其折射出来的其他现象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因此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的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的真空;社会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进步,“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社会当中。那么,何谓“留守儿童”?伴随着这一名词走来,起初我不甚明白这一词语的具体含义。直到我来到了现今的工作岗位。作为一名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是教学的第一要务。“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仅有父母中的一方、其他看护人或儿童自己照顾自己的16岁以下的儿童。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们班上几乎有百分之九十的孩子,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常年和自己的孩子见不着面,更甚者,有个别孩子到如今都还只看过自己父母亲的照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心突然很疼,为孩子,也为他们的父母。改革开放到今天,我国经济乍看是富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了。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却是一系列的缺失与遗憾。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他们性格的缺陷,以至于在融入社会大环境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而这都直接影响到了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将直接影响我们祖国的发展,深入分析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探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一、留守儿童的形成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更多的农民走出了农村,进入了城市,投入了经济建设的浪潮当中,由于户籍、经济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进城务工的大多数农民,不能把子女带在身边享受正常家庭的幸福和教育,他们的子女就被留在家乡,由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其他的亲人照看。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再加上城乡户籍制度的隔离,农民工无法将儿女带到务工地入学。然而即使农民工能带自己的子女到务工地上学,农民工也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地区的教育差异,高考制度的规定也往往成为农民工子女进城学习的壁垒。现有的社会制度无法解决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也就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与壮大。

然而家庭教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却是不可小觑的。留守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个好的性格是孩子快速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必备条件之一。而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形成,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一旦家庭教育缺失将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留守儿童现在正处于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作为社会化影响因素之一的家庭教育对儿童顺利实现其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奠基作

用。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所形成的生活观、价值观等均影响个体后期的行为。因此,儿童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个人的行为只有符合了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才能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被社会认可、接纳,社会化过程实质上就是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社会化过程就其内容来说就是人格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始于人的生命之初。

人的社会化是是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通过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实现的。家庭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起着最基本的作用,是其他社会化途径所无法取代的。

其中,家庭教育为儿童的智力发展奠定基础。儿童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他们受教育的最初阶段。家庭的影响及父母的教育最先在孩子的“一片空白”的心灵上留下各种痕迹,而这些痕迹在人的一生中是最难磨灭的。因此,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环境是最基本的文化环境,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首要的基础环境。

虽然生活质量提高了,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深刻的教育理念仍然不可忽视,在此我仅借此文呼吁广大的为人父母者,多关心你们的孩子,我们的孩子需要用心交流,用爱浇灌。就在这一严峻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时候,学校的诸多功能便得到了更多的体现。

学校是儿童的受教育基础元素,如何使这些孩子得到关爱无疑成了学校教学中最大的关注课题。然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又具体

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学校教育与家庭成长关系中的矛盾又存在哪些呢?

1、家庭与学校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家庭和学校共同协作一起来帮助孩子在各方面的提高,然而对于父母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的家庭,当学校发现了一些只有学校和家长共同合作的前提下才能给予以纠正的缺点时,外出打工的父母不能够以及时的合作,从而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不能对孩子产生及时有效的帮助。

2、现有学校教育制度难以对留守儿童形成有效帮助。

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师资力量匮乏,无论在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上都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并且大多数学校都遵循和谐、淡定的原则,为了推卸掉不必要的责任,只侧重于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当面对着持有上学无用论的固执的家长时,看到学生辍学打工,学校也便只能是爱莫能助了。当然学校是为社会服务的,好的社会环境能对学校教学起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在面对这一状况时,社会的管理者显而易见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的乏力和政策制度实施的缺失。

1、留守儿童的管理防控体系和保护机制的缺失许多地方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现象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对留守儿童现象引发的问题没有做到理性而政策化的思考。没有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缺乏客观深入的了解。由于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常缺乏监护,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常常会对留守儿童造成消极的影响。

2、社会保障的乏力

教育是国民的根本,儿童的发展状况意味着国家的诸多情况,留守儿童的成长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当然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怎么解决。就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问题,我们只能从大处着手,不拘于形式,从根本上入手,多方面解决。具体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进行。

㈠改善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不应仅局限于物资方面,多关心他们的心理、性格发展,多给予关爱。而不仅仅关心他们是否吃饱、穿暖。物质多于精神。外出务工的父母应通过电话、写信等多种方式尽量增加与孩子的联系与交流。

此外,外出务工的父母应与代理监护人经常联系,多进行交流,以促进其对留守在家的子女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进行认真教育、管理和监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务工处就近入学,无疑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

㈡完善学校教育

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辅导,督促其认真学习,不断进步。及时对他们取得的任何成绩进行表扬。以激发他们努力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给他们心灵上的关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逐

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树立起奋发向上的进取意识。

㈢政府部门的扶持重视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充分发挥家庭政府领导、组织、协调和保障优势作用。如建立留守儿童的特殊教育机构,从法规、政策等方面予以保障,加大教育投资力度等。此外,还可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提供相应的学习场所,给予他们正常的教育,提供给他们更多的学习的平台,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以弥补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和遗憾。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篇5

【内容摘要】 “留守儿童”就是父母长期外出孩子留守在家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的儿童。留守儿童常出现情感缺失、心理偏差、行为失当、学业失控等现象,教育留守儿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我的母校3至6年级(一个年级一个班)现有留守学生88名,关注留守学生也成为我校的当务之急。为此我组织一些朋友和同学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专门研究母校留守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状况。通过探索研究后,我们建议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来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而使他们的身体和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状;教育对策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有这样一群孩子,当他们还嗷嗷待哺,还不懂“父亲”、“母亲”的真正含义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便离开自己,去遥远的他乡为生计奔波。偶尔,他们可以从电话里或父母寄来的汇款单里感受到父母的存在与关爱。当其他人都在父母的关爱中沐浴阳光,享受花样年华时,他们却只能像荒芜的杂草一样孤独成长。人们给这样的孩子起了一个名字:留守儿童。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数据。据网上调查所知,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1.3亿人。根据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推断,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

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很多调查都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他们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又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

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二)调查研究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问题会越来越大。本课题研究能够了解本校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做到有针对性的辅导;做好本校留守儿童学习辅导工作,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使留守儿童父母安心务工,还可以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经验。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的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母校“留守儿童”学习状况以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2、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方面找到一些有效的措施,纠正、排除、防止母校“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

3、对母校“留守儿童”的各种个性心理品质进行培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4、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素质,初步培养教师具有从事心理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与调查分析

2、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a、了解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生活状况和学习状况 b、探索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三)研究方法

1、抽样调查法:采用问卷形式,调查本校学生学习、心理状况。

2、行动研究法:结合本校教学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研究的过程,分阶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及时调整和完善研究步骤、具体研究策略。

3、个别谈话法: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访谈,分析存在问题、问题成因和解决方法。

4、教育文献法:查阅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文献,明确研究的目标,分析研究中涉及的有关变量。

三、调查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

主要开展课题的理论学习和初步的实践探索,做好课题的研究准备工作,开展开题论证,设计研究方案以及设计调查问卷等。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按计划、步骤进行课题研究。

2、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本校留守儿童的学习健康现状。

3、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本校儿童的学习心理健康状况。

4、留守儿童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儿童个别访谈和社会调查,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初步研究解决方法。

5、对留守儿童中学习有问题的儿童进行个别辅导,设计合理的教育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整理材料,总结经验,写好课题研究报告。

四、调查研究成果

(一)调查结果统计

本校是镇中心小学的教学点,因此一个年级才3至4个班,3至6年级共有600人,其中留守儿童有200人,超过了一半之多,为了更好的了解本校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本课题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对这20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

(1)喜欢上学的孩子占61%,一般的占39%。

(2)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的占5%,一般的占80%,不好的占13%。

(3)学习上遇到困难,最先向父母求助的占16%,向老师求助的占44%,向亲戚求助的占11%,自己解决的占21%。

(4)考试没考好,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自己平时不够努力的占83%,没有老师或家长指导的占2%,其他原因造成的占13%,自己本来就不行的占2%。

(5)这些留守孩子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占44%,和亲戚的占20%,其他人的占18%,自己住的占19%。

(6)这些留守孩子在学校里,朋友很多的占39%,不是很多的占42%,很少的占12%,没有的占6%。

(二)课题数据分析

从第一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孩子还是很乐意上学的,调查问卷中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上学。

从第二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孩子的学习状况还是挺理想的,有80%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还行的。

从第三个问题可看出:由于他们的父母不在家,更不可能时时刻刻在自己身边,他们在学习上遇到问题一般都会向老师请假,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老师应该多一份爱心、耐心和细心,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指导他们,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学习的关心。

从第四个问题可看出:大多数孩子考试没考好都是因为自己平时不够努力造成的,很少是因为没有老师、家长指导或者其它原因造成的,所以当他们考试失败时,可以找他们一起分析试卷,让他们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从而使他们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从第五个问题可看出:留守学生父母不在家,大部分都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年龄比较大,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他们对孩子的照顾都欠佳。

从第六个问题可看出:这些孩子的交朋友的能力还是可嘉的,大部分都有自己亲近的朋友。

调查心得: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

不少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一般情况下孩子都托上了年纪的老人照理,除了照顾他们吃住,老人们一般不会管理孩子的其他事情,更谈不上,学习和思想上的教育了。造成家长培养目标的缺损,他们自己外出挣钱,对孩子的教育是放弃的,有的只希望于孩子平安长大就行,对孩子除了金钱上的满足外就什么也不管,孩子在缺少亲情的情况下,对自己要求不严.有的孤独自闭,有的任性放荡,成为老师和社会都头痛的人物。因而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成为棘手的事。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究 篇6

摘要:随着大批农民工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正日益成为庞大的群体,如不能及时解决这一群体存在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问题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大多数农民向城市转移,迎来一股巨大的“民工潮”。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农民工不能把子女带在身边,而只能把其留在老家生活,形成了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看来,农村留守儿童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问题:

(一)监护现状堪忧,生活质量较差

农村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后,意味着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位置的缺失。一般情况下,留守儿童都是由文化水平较低、体弱多病的祖父母照顾的。这些老年人,他们一般情况下还是按照传统的思想抚养孩子,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不够理想,甚至在农忙时节还会让孩子承担一部分与年龄不相符的家务活,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其次,由于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管教,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往往用零食代替主食,严重影响了孩子的生活质量。再者,由于一些监护人,缺少与孩子的沟通,往往从安全角度出发,限制孩子的自由。面对这些待遇不公平的现象,较为敏感的儿童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对孩子的心灵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二)家庭教育缺失,学习成绩一般

因生计需求,留守儿童的父母需在外地打拼,因此留守儿童在校内外学习缺少家长的监督、指导和鼓励。而其处于自控力较弱的年龄段,加上无人督促其学习,所以回家后主动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因为父母在其学习生活中的角色缺失,导致其得不到正确的家庭辅导,所以留守儿童从心底感到学习非常困难,在班里没有优越感,成绩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久而久之,跟不上班级的学习进度或学习成绩下降,严重者还会产生厌学、辍学的心理。

(三)感情缺乏抚慰,心理问题凸显

调查发现,目前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情感孤寂,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往往利用电话、信件等与父母联系。在留守儿童主动与父母联系的目的调查中发现,有50%是汇报学习成绩,有47%是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思念,也有3%是向父母要钱。由于父母亲情的缺失、隔代监护人的溺爱,使留守儿童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他们形成自私冷漠、焦虑暴躁、性格内向等不良状况,有的甚至还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严重影响了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还有的留守儿童由亲戚代为监护,他们只照料生活,疏于管教,亲情淡漠,使孩子心理产生生疏感,形成胆小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四)行为缺乏约束,道德规范失常

由于监护人往往是隔代监护,对孩子比较溺爱,再加上农活繁忙,无暇照看孩子,与孩子交流少、沟通少,对孩子约束少。而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留守儿童,由于从父母那里得不到教育和有效监管,缺乏对事物正确的判断能力,孩子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错误信息。另外,由于一些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无法照顾孩子,对孩子有一种负疚感,就想通过物质等方面进行补偿,尽可能多的满足孩子的需求,而不对孩子的花费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从而导致他们养成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等不良习惯。调查发现,部分留守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在学习中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留守儿童大多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他们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若由祖父母等留守老人进行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敢过多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情绪,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1]。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政府普遍重视城市经济的发展,各项政策和资源均向城市倾斜,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关注较少,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差别进一步拉大。由于政府没有认识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导致城乡人口分布不均衡。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渗透到经济、制度、法律等多个方面。

(一)经济因素

城乡差异是造成农村人员外流的直接原因,城市经济发展快,农村经济发展慢,城市的发展机会多,农村的发展机会少。所以大部分农村人都流向城市,加剧了城市的承受能力。以至于农民工不能在城市安家落户,使农村人口结构改变,造成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

(二)制度因素

二元体制的问题导致我国的城乡出现了严重的差异。主要问题表现在生存空间、人口压力、户籍制度等问题上。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而城市却不能为农民工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医疗、入学、就业、社会保障等待遇。譬如: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在外就学需要户籍更改,这对于普通农村人是很难达到的,再一个面对的就是入学需要大笔的借读费。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文化水平有限,他们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技术水平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和辅导孩子,这也是很多农村打工者把子女留在家乡的重要原因之一[2]。这些问题导致农村儿童不得不留守在农村家中。

(三)法律因素

我国长期以来,对待农村和城市都存在区别,以至于形成我国独有的“城乡二元”。自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推出起,我国有了对社会保障独自的法律。但是,对于农村以及留守人员的法律体系都不完善,可以说少之又少。虽然法律上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规定。但在社会保障方面,都没有专门保护这些人群的法律规定,在没有相应的法律保护下,使本来就弱势的他们显得更加弱势。没有了国家法律的保护,他们就不能行使自己应有的权利,这使他们根本感受不到国家对他们的关心,使他们遭遇了重重问题。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当前,全国普遍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为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国务院和各级政府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纷纷出台各项制度和措施,为解决此问题做了很好的保障。但是,我国的留守问题比较尖锐,留守儿童队伍庞大,为了能够更全面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的稳定及和谐,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形成合力,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案,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彻底解决发挥重大作用[3]。

(一)深化体制改革,履行政府职责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历史积淀与现实困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造成的;从客观上说,与户籍制度、农村学校落后分不开。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深化体制改革,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经济和体制支持。一是大力农村发展经济,创造就业岗位。政府要充分利用农特产等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等项目,吸引外出人员回乡创业,不但能最大限度地留住农村中坚力量,而且也能够减少农村家庭的分割状况,从而解决农村留守人员问题。二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取消对农民户口的歧视政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就业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消除横隔在父母和农村留守儿童之间的制度性障碍,建立更为适合现在人口流动大的户籍管理制度,让农民工尽量可以把子女带到身边上学。三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法律法规。建议国家出台专门并实施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法律政策,进一步落实有关法律、法规,把相关法规、条例、细则落到实处,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四是政府主导,增加教育投入。教育部门要全面深化改革,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确保留守儿童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五是实施关爱工程。继续开展“爱心妈妈”牵手“留守儿童”活动,动员社会各界与农村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使留守儿童真切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二)加强社会关注,净化社会环境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上所特有的现象。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关爱,需要社会各界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支持,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和谐的氛围。一是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了解其基本情况,帮助其解决家庭困难,以减轻他们的负担,不能因儿童留守就歧视对待。二是充分发挥社区综合教育功能,要净化环境,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根除各种毒害孩子的精神污染,让农村留守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三是完善社会救助,通过建立留守儿童基金会,号召志愿者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民工所在的工作单位也可以利用假期鼓励民工把子女接到自己身边,加强父母与子女间的沟通与交流。四是提高留守儿童自我约束力。社会要一分为二地对待自控力差的留守儿童,用爱心和责任心加强对他们自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鼓励他们巩固好的学习习惯,逐渐提高自我管理意识。

(三)加强家庭教育,履行监护责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子女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因此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一是家长要将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时间做好合理的安排,排除孩子成长的各种隐患,要应保证孩子充分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二是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进行亲子沟通,增进感情,及时发现孩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精神上的帮助。三是父母在外出时要与老师保持联系,并时常进行交流,以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和变化;还要委托各位亲友关照孩子的成长,帮助解决临时发生的纠纷。四是家长还应意识到从长远来看,过于追求经济利益,是不利于整个家庭发展的,从而导致牺牲孩子的前途,不要“挣了票子,误了孩子”,应鼓励一人外出,留一人在家照看孩子的学习和生活[4]。五是要寻找合适的高素质的监护人,家长所选的监护人应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并能及时发现孩子学习中的不良习惯,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另外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够注重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

(四)关注学校教育,倡导全面发展

留守儿童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的生活与学校教育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学校在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方面承担着重大的责任,需要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一是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交流。学校要完善沟通机制,如开通校讯通、召开固定的家长会、适时进行家访等,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和家长的密切联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等情况进行及时沟通,督促家长履行监管教育儿童的职责,并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二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要在农村建立一支庞大的并且自愿为农村教育事业献身的教师队伍,努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树立教书育人的理念,大力培养年青教师,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三是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彻底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针对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5],鼓励他们在生活上树立自立的态度、在学习上建立坚定的信心。四是增强教师的责任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明白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用爱心、细心、耐心、信心、责任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营造轻松、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增强留守儿童自尊心和自信心。五是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住校接受教育,不仅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解除外出务工父母的后顾之忧,而且,通过集体生活可以使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锻炼,使他们克服自身的孤独、冷漠、恐惧感,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雪梅.儿童权利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杨晓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中国市场,2007(2).[3]黄雪松,刘克纾.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对策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5).[4]张小东,龙军.留守初中学生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教育导刊,2008(1).[5]杨翠兰.关于中小学留守学生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08(12).作者简介:

朱开锋(1986-),男,河南永城人,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问题 篇7

1)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农村经济与城市相比过度落后, 发展差距显著。

3) 城乡收入差距悬殊。

2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问题

2.1缺少父爱母爱的关怀教导

农村留守儿童从小就因为父母进城务工不在身边, 缺少父母的关怀和教导。导致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爱和母爱的关怀, 使着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会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或者是长期不与这些农村留守儿童联系, 他们缺少与父母交流、沟通的过程, 容易导致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走向极端, 产生极度的叛逆心理和阴暗的抑郁心理, 这将极大的阻碍留守儿童健康的成长。

2.2相关教育内容的缺乏

在农村的教育中, 关于德育方面的教育内容少之又少。在传统的农村教育中, 教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考上理想的大学。教育的内容一般都是以应试为目的的应试科目, 例如语文、英语、数学。而对于德育教育的思想内容上并没有加以重视。例如许多农村学校中, 并没有开始思想品德、体育、美术以及劳动等相关德育方面的课目。这种现状使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方面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2.3农村地区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的落后

首先,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落后并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先进的教学设备, 使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的教学设备过于落后, 不利于对农村留守儿童德育能力的培养。其次, 因为农村地区经济的落后所导致的人才的流失, 使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教师的能力比较平庸, 数量比较稀少, 导致无法对农村留守儿童更好地教育, 无法针对性的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指引。

2.4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并未得到足够重视

在农村中, 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没有对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也是产生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首先, 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把农村的教育重心摆在了应试教育的重点上, 着力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其次, 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忽视了德育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要影响, 没有意识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上以及对道德的理解上所存在的重要问题。

3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问题的相关建议

3.1家庭方面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关爱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 最重要的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与教导。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 父母所给予的关爱是任何事情都替代不了。首先, 这些进城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 要经常与自己的子女进行交流、沟通。其次, 这些进城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要经常回家看看子女的生活、学习情况, 让这些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父亲以及母亲所带来的关爱, 满足他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最后, 要坚持一切为了孩子, 不要为了工作而导致这些农村留守儿童没有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

3.2学校方面重视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体系中, 学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把教育的重心从应试教育的重点中转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重点上, 重视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要深刻的认识到德育教育在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要在平时的教学任务中添加足够的德育教育内容, 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素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甚至社会上德育匮乏的问题。

3.3社会方面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在社会方面, 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首先,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 对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加以慰问。其次,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把工作的重心应该放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上, 从而避免由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最后,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扶植起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 对于师资力量的匮乏以及教学设备的落后等现状加以帮助, 并且提供资金建立一个适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教学环境。而且还要在制度和政策上,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加以保障。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

3.4缩减城乡发展差距, 从根本上杜绝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城乡的发展差距扩大,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进城务工的现状。想要从根本上杜绝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 就要从城乡发展差距入手, 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增加农村的居民收入, 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扩大农村的发展空间。这样可以使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不必进城务工而是在农村进行工作和发展, 从而避免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 并且还缓解了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赖相燕.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研究[D].中南大学, 2007 (9) .

[2]周林, 青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

[3]叶敬忠, 詹姆斯·莫瑞.关注流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流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4]陆士桢, 魏兆鹏, 胡伟.中国儿童政策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 学习品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07-02

秋学期,我的教学工作安排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开学时,安排我负责五(2)班的报名注册,这是我从一年级开始带的班,经过四年的精心呵护,小花已绽放,班风正,学风浓,学习、生活、纪律已完全形成了良性循环。正当我醉心于跃跃欲试、准备大干一场时,学校领导却安排我下来带一(1)班,理由是我与学生思想交流做得好,师生关系融洽,引导学生走上学习正轨经验丰富。三个星期即将过去,一(1)班的各方面很快步入正轨,小家伙们很是可爱,我也很满足。谁知到了周末,学校领导又通知我,说三(3)班的学习纪律很混乱,班主任几乎控制不了局面,要我去救火,学校不允许丢下任何一个班、一个学生放任不管,这是对孩子、家庭和社会的犯罪。领导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了,我只好接受挑战。

领导的信任,同事的理解,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使我感到欣慰,也是对我的工作和能力的肯定,是对我善于与学生交流,关心爱护学生,注意引导和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学习品质的经验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品质的前提。

只有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才能尊重老师、信任老师,才能真诚的接受老师的教导。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性情怪癖任性,心理承受能力差,不会轻易相信别人,面对学习方面的困难和挫折,缺乏克服的信心和勇气而容易选择放弃,对老师的简单式教育不愿接受,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主动因应现实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思想上,重视他们,在乎他们,尊重他们的感情和人格,对他们各方面做得不好的地方,我学会了谅解和耐心,绝不会大声批评、训斥,而是谆谆善诱,启发他们学会辨别是非对错;对他们取得的一点点进步,我毫不吝啬地表扬,老师的鼓励是学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催化剂和推进器,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活上,针对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在身边的关爱和帮助,提醒并帮助整理衣着不整,并叮嘱以后加以注意;在学生亲属面前,我会把学生的特长优点,大方的给予表扬赞赏。

学习上,本着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才的信念,我把教育教学目标面向全体,注意驾驭、控制课堂节奏,关注每个学生的听课情绪,尝试不同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听课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启发、引导他们在轻松、有趣的情景中思维、理解、记忆知识,在津津有味、回味无穷的兴奋中运用知识和巩固知识。对学困生,在课堂上多把一些较容易回答的问题让给他们,激活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作业上给他们多一些关注、启发和耐心,把他们思维火花点燃并引导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对学优生,我会给他们定下较高的目标和要求,侧重培养他们阅读、思考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技能。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对我的努力、认真、关爱和耐心,学生看在眼里,感觉在心里,理解了我的良苦用心,积极主动配合我的工作,按照我的要求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班风和学风,良好的学习品质也水到渠成了。

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是获得知识的最基本途径。学生学会了读书,就等于学会了使用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为此,我很重视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教育。

语文课标也指出:“小学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感悟语感。”所以,在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中,我以朗读教学为主,重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第一是教会学生读准拼音和字音,如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第二是引领学生通过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意义,读准课文的节奏感和语感,使之做到停顿正确,声调抑扬顿挫,感受、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丽。第三是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语言意境,想象和品味课本语言所表现的思想美、情境美。在第二、三学段阅读教学中,以默读教学为主,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第一引导学生学会赏识文章精彩的词、句、段。第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写什么—怎样写—什么写—写得怎么样—怎么样写”的基本阅读思路方法,抓住课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意思,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并形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贪玩、自控能力差是小学生的共性对课后作业大多是草草了事,质量效率自然大打折扣,巩固新知识就成为空谈,尤其是农村学生,没有父母在身边督促、辅导,或是家务较多,作业大多完成不理想,影响了新知识的巩固,这就是农村学生输在起跑线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因为这种习惯会影响着他们以后学习的基础性和可持续性。

课堂作业不仅能有效巩固新知识,而且其独具的竞争性和趣味性,教师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比一比谁做得快做得好,及时表扬,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思维主动性、竞争意识得到激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从而为以后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打下基础。最重要的是课堂作业能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互相探讨、平等交流,课堂气氛民主、自由、轻松、活泼,师生的距离缩小了,学生对老师的好感度、信任度得到提升,对学习的信心也得到加强并成为良好的习惯。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和思考 篇9

专业:政教

姓名:周树业

学号:19号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和思考

主要内容:

1、农村留守儿童的原因与现状

2、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影响

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与思考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引言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原因与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加速发展,城乡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他们为城市的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较为可观的收入。

据调查,中国有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千万留守儿童。88.2%的儿童只能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时间才能与外出父母联系一次,有

8.7%的留守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影响

1、情感空虚:无人谈心性格孤僻

留守儿童被监护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二是亲朋监护型;三是单亲监护型。这些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孩子只要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父母交代了,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养成,心理了上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任其发展。

2、成绩欠佳:逃学迟到家常便饭

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学生成绩较差,4%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的迟到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经历。

3、道德危机;三成儿童经常说谎

31%的人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有过偷东西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他们大多和祖辈生活在一起,隔代教育最容易出现的是溺爱,江西全南一所学校曾有过爷爷奶奶到学校做作业的情况。

4、违规违纪:盲目冲动打架斗殴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经营,这类学生不仅与其父母有很大的空间距离,而且也存在较大的心理距离,缺乏家庭的温暖。在学校,由于成绩普遍较差,并受到共同的厌学心理影响,极易结成各种团伙。这部分学生每人都有一笔可观的现金供其自由支配,因此,经常三五成群,集体辍学、逃课,出入电影院、录像室、游戏机房,或双休日相互串门,在一起共同“潇洒”人生。如在一些不良的传播媒介催化影响下,或在一些社会劣迹青年的教唆下,极易走上各种犯罪道路。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措施

民工流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著名经济学家历以宁教授在《关于中国经济的几个热点问题》报告中指出,民工流动有三大功劳:第一,没有广大民工的南下和东进,沿海经济不可能发展得如此之快;第二,民工流动繁荣了内地的市场,改善了当地生活,带动了内地经济发展;第三,民工出来后转变了自身的观念,自己培养了自己,这是一个巨大的人力资源投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民工潮”的出现,也给农村的家庭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些青年父母的外出,使他们吸收许多新思想,新知识,对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教育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应看到其不利的一面。针对以上实际情况,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念,使他们明确家庭教育在其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家长是学生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具有学校及其它教育不能取代的独特功能,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延续。针对部分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所存在的一些思想及态度偏差,以及对家庭教育在其子女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还未形成正确认识这一实际情况,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摒弃那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孤岛式”教育,主动配合家庭和社会,利用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宣传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地位,使他们明确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意识,帮助他们树立为国教子的正确教子观念,从而使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协调配合,共同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近国家教委、全国妇联联合颁发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帮助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孩子在家庭中造成的错误是持续下去,还是被纠正过来,这种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教师的手上。注重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重要工作任务。

针对当前农村部分学生由于父母外出而造成日常抚养人存在的差异性,学校应针对各种对象,举办各类培训班,系统传授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学知识,提高抚养人的素质,推广好经验和方法,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积极寻找各种途径,取得与家长的联系,得到他们的信任和配合,改变过去那种等学生出了问题,再向家长告状的老面孔,变被动为主动,注重平时的有效指导,这必将受到广大家长的热烈欢迎。

3、学校应切实加强对父母双方皆外出子女的引导和教育

调查中发现,这部分学生在家庭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学习成绩较差,思想上由于受到厌学心理的影响而不思进取,加强对这批学生的教育已成为农村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另外,在心理上,他们同时存在着自负自卑两种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吃、穿、用不愁,自认为比一般同学活得潇洒;另一方面,他们缺乏父母的温暖,也羡慕其他同学的家长经常来校与教师取得联系,加上成绩较差,自认为低人一等。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主动了解、关心、爱护这部分学生,要给他们更多的爱,让班级中的优生与他们结成互助对子,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和班级体的温暖。

另外,由于这类学生普遍存在着厌学心理,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指导和配合他们的抚养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引导,加强有关的法制教育。

这些做法,关爱留守儿童值得借鉴。

成都:建立儿童托管机构

成都市财政每半年按照每个市县20万元的标准拨出专项资金,再由各市县按实际情况建立家庭服务中心,开展诸如医疗保健、家庭服务、心理咨询等工作。在乡镇,各地都建立学生、儿童托管及公益机构,充分利用乡镇合并后的闲置资产作为托管用房,管好看好养好属地留守儿童。

河南:推广全日制寄宿学校

河南滑县在农村推广建立全日制寄宿学校,由学校建立专职的管理人员,负责对住校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日常生活的集中管理。这些寄宿学校为留守儿童建立学校和生活档案,并设有亲情电话。外出打工的家长可以经常与学校和自己的子女保持联系,经常了解和掌握孩子的所思所想,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安徽: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安徽和县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托管机制,各乡镇成立了留守儿童教育领导组,镇村分别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领导组给每个留守儿童确定了联系人,指导监护人。学校原则上每周对留守儿童家访一次,做到学校、监护人联系互相沟通,并定期向其在外务工的父母通报。

学习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得体会 篇10

最近,我参加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有关留守儿童的远程培训,学习的内容有:农村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诊断及其干预策略)、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思考(情感的缺失)、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等,经过一个星期的认真学习,尤其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块的内容受益非浅,其心得体会如下: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因长期与父母分离,再加上代管人多为家中老人,隔代教育中的溺爱现象比较严重,学习上、思想上与孩子进行交流较差,因此,这些孩子在学习上、思想上、行为上、心理上容易发生偏差。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作好这些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关爱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健康快乐成长,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育的。

首先,建立好留守儿童个人档案。为作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通过多方了解,掌握每名留守儿童学生的家庭情况,看管人的情况,并根据平时的观察、了解,掌握留守学生的性格习惯,建立好个人档案做到对每名留守学生“因人施教”。通过观察总结,留守学生性格有以下几种类型:沉默寡言型、过渡活泼型、无拘无束型。对于沉默寡言型的学生,大多是寄养在亲戚家中或从小就是家中老人看管,缺少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从而养成沉默寡言的性格,即不和同学老师交流,上课回答问题也胆小,不敢举手发言,针对这一情况,就经常请班上活泼开朗的同学跟他一起玩,并利用每周班会活动时间,开展活动,让他多与同学交流;对于过渡活泼型的学生,由于是隔代教育,往往是溺爱现象相当突出、严重所引起,常常“以我为中心”,爱排异同学,针对这类学生,常有意识安排他们为集体作力所能及的事,帮助他人,让他在帮助中体会快乐,改掉了“以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对于无拘无束型的学生,这类学生大多缺乏组织纪律性,无组织无纪律,想干啥就干啥,针对这类学生,“抓住”他们犯错的机会,进行当面全班性批评、教育,课后进行个别交流,告诉他们,只有学习上、纪律上进步了,就会受到同学的尊重,并选他们当纪律委员,用以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其次,主动与留守儿童经常性地进行交流,倾听孩子诉说的同时,并且,我还争取更多的机会与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反馈这些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性格等方面情况,并督促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尽最大可能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要求他们经常与自己的孩子通电话,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性格等方面情况。以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尽量减少由于“留守”而给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

上一篇:司法局全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安徽皖江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招聘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