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黄山作文(精选6篇)
黄山者,历史悠久一郡也。远在六、七千年前,即新历前51世纪,吾**系氏族社会后期,人类就已在这片美丽富饶之山区劳动生息矣。距今三、四千年殷商时,此居住一支山越先民。山越乃百越中之一支。于春秋战国时,是先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行郡县制,此为会稽郡属地。南朝始设置新安郡,郡府搬迁又始终未离开新安江上游,徽州古称新安,其源盖出于此也。宋代徽宗宣和三年五月廿四日(公元11),歙州被诏改为徽州。关于徽州名称之起源,一因其境内有徽岭、徽水、大徽村等,州则因地得名;另一说赵宋王朝是取“徽者、美善也”之意,炫耀其对此地失而复得。此二说并存八百多余年,州名亦被历代沿用至今,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建省之时,是摘安庆、徽州二府首字作为省称。此山为道家佛教圣地,历代遗址繁多,自轩辕帝修炼升仙至唐代李白、徐霞客等众多著名文人骚客都曾留下壮美和不朽之诗篇。黄山山川雄伟俏丽,灵秀多姿而著称于世。历来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美誉。利群自两千年至今,已历临有三,如此仙境,曾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依!试问此为何山?存乎一心忘流年!
班级组织学生到宿迁市湖滨新区园博园春游,由于路程较远,采取集体乘车的方式前住。方平同学晕车,我便成了她的全程陪护,到了目的地,她又痛苦地返回。但她的春游作文让我陷入了沉思。她写道:“今天我们在老师的组织下乘车前往园博园春游。园博园位于美丽的宿迁市湖滨新城,我很激动,心已经飞到了园博园。刚下车,我就被两边的动漫宣传画吸引了,可惜是要门票的,不过它没有影响我参观的心情。第一站是宿迁馆,大大的酒杯让我很震撼,我们一个个抢着摆造型拍照片……还有一个馆有美丽的编钟……回到学校,我还沉浸在园博园美丽的景色中。”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小学生的作文却不是这样。
二、写作现状
1.“袭作”现象。学生平时熟读背诵一些优秀作文,作文内容有写人、写物、写景、写活动等,学生遇到相应考题,略加修改,便成了自己的作品。
2.“阳光”现象。这类作文鲜明地体现在写人作文中,文中的人物通常都被美化了。如果老师把这类作文当成范文,让学生模仿,在无形中会让学生学会撒谎。其实,写出真情实感,正视缺点,更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哑铃”现象。所谓的“哑铃”现象,就是两头重,中间轻。这类作文用成人的思想装裱孩子的内心,有的教师在批改试卷时,通常就是看一看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所以现在很多孩子的作文“虎头蛇身豹尾”。
三、形成原因
1.考试的分数。孩子的写作已经不是表达与交流的方式,不是生活的需要,而是分数的需求。现在的考试,作文分数占30%左右,作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语文成绩。面对学校的评比,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教给学生一些所谓的作文技巧,忽视了学生习作的本质。
2.枯燥的生活。现在的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城市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摸鸟蛋、抓蟋蟀,连基本的农作物都认不全。孩子被学校的安全警钟吓得谨小慎微,家长又没时间带孩子走进大自然,所以孩子的作文写的都是学校那点事,无新鲜感可言。
3.缺乏有效指导。现在的作文指导重方法轻现场。教师的指导多在课堂,与现场脱钩。我们看到的多数是作文指导课,少见在现场指导学生观察的写作课。学生需要立体化的作文指导。
四、解决策略
1.扩大生活空间。写作是生活的再现,离开生活,作文便成了无本之木。我对学校四年级4个班的186名学生在双休日参加的兴趣班进行了调查。
除了21人没有参加兴趣班以外,余下的165人当中参加兴趣班的有244人次。以下是我的教学片断。
师:星期天你做哪些事情呀?
生:学牛津英语和画画。
师:你喜观英语多一点还是画画多一点?
生:我最烦的就是英语,画画也不太喜欢,是妈妈让我去的,我最喜欢篮球。
我对参加兴趣班的学生进行了摸底,结果是20%的学生喜欢参加兴趣班,15%的学生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65%的学生不喜欢。孩子的大部分时间被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占据了,能有什么生活感悟?所以扩大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获得快乐,积累写作素材。
2.指导学生观察。鲁迅先生说:“如果需要创作,第一需观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到生活这潭活水中去汲取养分,练就学生的“火眼金睛”,这样才能实现从现实到文字的转变,才能做到有话可说。一是明确观察的时间,让学生知道随时随地都可以观察,不要等到要写作文时再去观察。二是提供观察素材,开展演讲、文艺会演、踏青、参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观察素材。三是传授观察技巧,透过现象看本质。四是让家长带孩子走出家门,游览祖国的大好山河。
3.引导学生多读。如何写好文章?欧阳修说:“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这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净精神、拓视野、活思想。学生的阅读面广了,思维就活跃了,作文质量也就高了。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把好词好句记下来,并分门别类地存放。
4.鼓励学生多写。一是教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影响学生。对学生的热爱,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创设出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形成轻松的写作心境。二是作文的要求要适宜,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三是作文的形式可多样化,缘事而发。
我那日上黄山,天气并不好。是个阴天,气象台说要下雨。我是既来之,则安之。不是说黄山晴可看云,雨可看雾口马,如此一来,正好可以把雾看个彻底,
确实没有想到,黄山那日的雾瘴,会有如此惊心动魄的魅力,让我的心从此波澜不定。
我i门登上始信峰的时候,是上午九点多。老天爷开眼,居然出了一小会儿太帕。山中顿时清明起来,各个山峰也开始显山露水,隐现轮廓。太阳出处,有一小片天空,蓝得极悦目。在那缕淡淡的暖帕照射下,俯瞰山中低平的林海。只见淡淡的雾气浮游其间,极目望去,像是一个海底世界。松林一如海中珊瑚,风吹过,掀起阵阵松涛,犹如水中影像,一切是那么地飘忽,如幻如真。看得人心神都会恍惚。
下得始信峰,前往光明顶的途中,导游指给我们看《红楼梦》剧中的巧石,也称飞来石。云雾是漫山遍野地弥漫。也只得短短数十秒的光景,急速掠过的雾使挡了那块石头面目。当时我们处在一块开阔的地带,只看见大团大团的云雾从四面八方,向中心汇聚,有如沙场点兵,气势如虹。翻滚着的雾涛,像无声的战鼓急擂,猎猎地扑面而来,惊得我们倒退数步,瞠目结舌。那一刻的景象,用任何言语来形容,都是苍白的。非得亲临其中;才能感受那份苍莽与雄美!
当我看到那个现被我称为“魔谷”的幽谷时,我的思维都为之停顿。那是在去莲花峰的途中。那个幽谷,深不见底,升腾着紫灰色的烟雾,那片雾瘴,袅袅飘乎,隐去了山石和松林。本无一物,却有一种摄魂夺魄的魔力。不能多看,看久了,怕忍不住会向那片空茫纵身一跃。方才明白,为什么有一首叫《黑色星期天》的曲子,听过的人都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原来,美到极致的东西能催毁人的生存意志。
从此,我知道这个幽谷,将在我的记忆中盘桓不去。
最后一次感受云雾的壮观,是在玉屏楼。著名的迎客松所在地。那时已是下午四时,天是越发阴沉,雾也越来越浓。旅友们都围在迎客松前照相留念,我一个人上了迎客松旁的一个小石丘。无边大雾,洋洋洒洒,湿了衣襟,遮了人面。身旁的扶手已不复见,我好像置身子四度空间。天,地,人,浑然一体。一眼望去,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我好似站在云端里,颇有飘飘欲仙之感。天上人间,不外乎此!正自我陶醉之际,忽闻底下团友的惊呼,才知此举已吓坏了他们。从他们那儿看去,我若脚一抬,便奔赴极乐世界。殊不知,还有栏杆拦着。不过,趁机吓他们一下,倒也不亦乐乎。
黄山,位于北纬30度神密地带上的一颗耀眼的东方明珠。它有着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山之烟云,雁荡之巧石,峨眉之清凉的特色,自古以来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灰白的山石,翠绿的青松点缀于一身,奇形怪状的山石在奇峰中摆出各种姿态,如同淡淡的烟云在峰壑中弥漫,与青松相融、与彩云相映,使她生机勃勃,充满了活力。落幕夕阳如同害羞的少女脸上的淡淡红润,更加娇艳多情。云海、温泉更为黄山披上了斑斓的锦衣,在云雾的映衬下,奇峰、怪石显得如此扑朔迷离。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号称黄山四绝,而奇松中又当属迎客松为最。古人云:“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寿逾八百年的迎客松,正如一位好客的主人,展开双臂,热情地欢迎海内外宾客的到来。
在黄山,还有一条特殊的风景线,那就是被誉为“山魂”的挑山工。陡峭的山道、沉重的担子、一步三摇,他们的号子是如此的有力,气势是如此的宏博。他们起得比太阳还早,又被称为“挑起太阳的人”。上苍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黄山奇、险、秀的同时,也造就了黄山人的勇敢、智慧和勤劳。他们不仅是提供运输的使者,更是一种契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是一种大山的灵魂。
志书是官书,由政府组织编写,投资多,工程大,耗时长,分量重。志书内容全面,信息准确,权威性强,体现出资治、教化、存史功能,由此,读志书往往是查阅资料、调查研究所用,很少有人将志书作为休闲读物来轻松阅读,更不会以浓郁的情趣来体验品赏。
然而,《黄山志》却是我多读不厌、常翻常看的枕边书。
《黄山志》带给我知识、信息,更多的是引发出的那份情感。
山情——以赏山为自豪的中华情。因为这是全球唯一集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地质公园三项顶级桂冠于一身的名山。身临其山,豪情自生。
史情——要说黄山史,可推测到8亿年前;再看黄山志,北宋就有一本《黄山图经》。黄山远古脉脉,黄山志史悠悠。
文情——历代文人墨客、官宦缙绅、社会贤达,鲜有不至,名篇佳作,珍留黄山。
恋情——在我的影集里,三十多年前在黄山的情恋照片,一直是我们家的话题。儿子说黄山恋奠定了家庭情。
当代修志,服务当代、滋润当代。这部《黄山志》是权威工具书,是重要资政库,也是人文地理学习书,更是精美的收藏品。黄山是画,黄山是诗,黄山是韵,黄山是情……全部寄于这部《黄山志》中。
沧桑黄山
距今约8亿年,海水从东南方向进入黄山地区。黄山被淹没在海水之下,成为皖南凹陷最深的地带;
距今约4.1亿年,黄山上升成陆地,稳定了5000万年,海水卷土重来,黄山又陷入海平面下;
距今约2亿年,海水退出安徽。黄山结束了漫长的海侵历史,进入陆相地史发展时期;
距今约5000—6000万年,黄山终露出地表,形成了莲花峰、光明顶和天都峰等花岗岩山峰;
距今约300万年,黄山经历了冰川的搬运、刨蚀和侵蚀作用,形成了黄山的冰川地貌景观。
就这样,黄山在天地宇宙的内外营力下,不断塑造着山体风骨。
黄山胜景,以峰为体。人们常念叨的是36大峰、36小峰,加上皮篷36峰,以神话、传说、典故命名的就有108峰。在《黄山志》中,按黄山风景区总体规划所划分的六大景区记述了80座名峰,还附有一幅“名峰海拔高度排序表”。我从《黄山志》中选取名家的诗句,重新排列,用来描绘黄山:
黄山四千仞,攀峦历万重。(李白)
开凿运斤斧,奇巧疑神工。(曹剑)
原非人力建,造化琢磨成。(邓宗度)
盘石坐秋宵,明月展碧空。(汪晋谷,刘元凯)
黄山之峰高插天,雾里美人云里山。(汪玄锡,叶挺)
云端巨掌欲擎天,万古乾坤只此山。(朱光潜,程敏政)
1990年12月,黄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2004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通过了中国安徽黄山为首批28个世界地质公园。
黄山的国际美誉让中国人自豪,我借来宋代焦本心的三诗句,组文如下:
“自有乾坤不记年”,“山中紫翠向依然”。
“百千万世留今日”,黄山岁岁有诗篇。
志史黄山
两干多年前的《山海经》:“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东。”这是黄山最早的文字记载。
汉末,会稽太守陈业,“洁身清行,遁迹此山”,这是有文字记载的隐居黄山的第一人。
北宋景祜年间(1034-1038),祥符寺住持僧行明刻印《黄山图经》。这是现存的第一部黄山志书。
南宋成淳四年(1268年)十月,歙人吴龙翰与鲍云龙、宋复一同游黄山,夜宿莲花顶,作《黄山游记》。这是现存最早的一篇黄山游记。
明万历年间(1573-1619)歙县岩镇人潘之恒居黄山四十余年,著《黄海》,含纪初、纪藏、纪迹、纪游、纪异五部分,这是明代唯一存世的黄山志书。
康熙六年(1667年),高僧弘眉用时三年,编纂《黄山志》(十卷)。卷一为图考、山水、寺观、书院、物产、赋税、灵异、轶事、古迹;卷二为人物;卷三至卷七为艺文;卷八至卷十为偈、歌、诗。
康熙十三年(1674年),歙县人程弘志积二十余年辑成《黄山志》。卷一为山水部;卷二为建置部;卷三、卷四为人物部;卷五为山产部;卷六为灵异部;卷七至卷四十二为艺文部。
康熙十八年(1679年),歙县岩镇人闵麟嗣撰成《黄山志定本》这是存世黄山志书中最为完备者,也是迄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旧志。
康熙三十年(1691年),歙县人黄身先编辑《黄山志略》。这部志中,搜集了其他山志未载之杂文,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黄山史料。
民国元年(1912年)10月底,著名国画家汪采白再游黄山,留下了许多摄影作品。近代黄山始有照片,迎客松第一次进入镜头,与世人见面。
民国18年(1929年)6月,商务印书馆铅印出版了太平县人陈少峰著的《黄山指南》(二卷)。上卷内容为黄山新图、黄山历史、黄山形胜、黄山建置;下卷内容为黄山异产、游客须知、游客路程、入山沿路风景和黄山风俗。
1988年3月,由黄山书社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黄山志书——《黄山志》,全书约40万字。时印7000册,发行后很快就没有了库存。
我手中的这部新版《黄山志》是今年2月由黄山书社出版。我从万条信息里选择这些,是想以此梳理黄山志史、有感情史。新编《黄山志》从2002年开始,编委会主任换了三人,相关成员也不断流动,唯有主编蒋万榜自始至终,编办主任王文韬执行到底。正是他们的坚守、用心、积累、孜孜不倦,这部《黄山志》才得以付梓供人们品读收存。
新编《黄山志》,图文并茂,附有电子版光盘,富有现代气息。在编写上采用了“类目式”,条目清晰、重点突出、查阅方便。我把这部书当作易查的黄山辞典,欣读细品的黄山百科全书。
人文黄山
黄山美、黄山奇,自不用说,让我钟情的是黄山人文。《黄山志》中宗教文化、古建筑文化,是所有的志书中必不可少,但《黄山志》中“文学艺术”就有一百多页,占全书的21%还多。这是其它志书望尘莫及的。
游览黄山的名人在赏景、育情、修性中,留下诸多诗词、歌赋、散文、游记等佳作。从盛唐到晚清的1200多年里,传世的有2万多首(篇)。近百年来,名家来黄山者更多,他们探奇访幽、观光揽胜、吟咏歌赋、酬唱赠答,创作了大量描绘黄山的诗文书画,或寄景抒怀,或托物言志,或续记旧事,或凭吊遗踪。在这部《黄山志》中,精选了诗歌106首、辞赋17首、游记22篇、楹联110幅……阅不厌,品不尽。
“黄山画派”,是个很吸引人的提法。明末清初,渐江、石涛、梅清、雪庄等画家“搜尽奇峰打草稿”,创立了以黄山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山水画派。他们隐居黄山,师法自然,构图明快秀丽,风格清高悲壮,意旨深远明达,在画坛上独树一帜历数百年不衰。近代黄宾虹九上黄山,为后人留下丰厚作
品及《黄山画家源流考》。张大干四上黄山,出版了《张大干黄山画册》。刘海粟第十次登黄山时已93高龄。一代又一代的画师在黄山留下诸多作品和故事。新编《黄山志》选取13幅供人们品赏。
黄山现存历代摩崖石刻约300多处,其中碑刻40多处,篆、隶、行、楷、草诸体兼备,集书法和石刻艺术于一体,全山各景点和登道两侧皆有分布。游人移步观赏,美在心间。《黄山志》中收录近300幅石刻字迹,并附有简述,有的还有照片实拍,形神具备。无论是谁,览此都想进入黄山寻胜。
黄山文化产品中,现今数量最多的当属摄影作品。黄山风光摄影始于汪采白(1912年),后来黄炎培、陈少峰都有摄影作品出版。台湾郎静山的黄山摄影故事让人感叹。1992年他以101岁高龄重登黄山之巅,挥笔写下“走过一世纪”五个苍劲大字。在《黄山志》中,有一幅周恩来在黄山的照片。那是1939年新四军军长叶挺陪周恩来视察皖南新四军军部途经黄山时在小补桥所摄。叶挺所拍黄山照片就有200多幅。
新编《黄山志》还介绍了在黄山拍摄的影视作品。自1995年第一部黄山彩色风光影片《黄山》问世,黄山就屡屡上镜。许多故事片都有黄山镜头,如人们熟悉的《上甘岭》、《马兰花》、《地雷战》、《英雄儿女》、《白发魔女传》、《小花》、《黄山来的姑娘》等,其他诸如新闻、故事、纪录片等制作中更是举不胜举。
黄山邮品已是人们争相购藏的珍品。1963年10月15日发行的“特57黄山风景”16枚,是国家发行最早的黄山邮票。志书中的另举枚四套邮票,在这方寸天地间,展示了黄山无尽的美。还有黄山明信片、黄山邮票纪念册、黄山邮票珍藏册等,黄山邮藏已不在邮而在于藏。
随着黄山旅游事业的发展,各种旅游纪念品层出不穷,以饱含黄山特点的新的文化艺术形式,不断地丰富黄山文化。
1976年我上大学期间,同班同学新购买了一架海鸥牌照相机。当年下乡插队时,我已经能熟练地使用照相机了。我们相约暑假去黄山。
那时,我们住在玉屏楼宾馆。迎客松、送客松旁都有我们的身影。记得天有些凉,同学就让我穿着他的制服外衣。临走时,我特意坐在玉屏楼宾馆院子里的石阶上留念,照片上能清楚地看到“毛主席万岁”几个字。2006年7月,我随新疆政协考察团又到了黄山,在玉屏楼宾馆午餐时我忍不住说,三十年前,我就住在这里,还留下一段精彩的“黄山恋”。黄山管委会的同志立刻邀请我们一家人到黄山。2007年,我们全家人就在黄山过的春节。我站在迎客松、送客松前,思绪万千,山依然,松依然,只是玉屏楼宾馆换了新颜。《黄山志》告诉我,30年前我住的、曾留影的那个宾馆,1994年1月毁于大火。我当年在玉屏楼前的留影更珍贵了。
对着新编《黄山志》,看着不同时期的照片,情趣盎然:黄山,让我们经历了;《黄山志》让我们升华了。
我想:黄山是个神奇的地方,能作诗作画,还能疗养休养。如果开个处方,设计每一点每一步每一天,用半个月的时间,进行心理调适,养育心理健康,黄山一定会成为心理素质提高的最佳训练场。
作者单位:新疆人民出版社
到了黄山之后,我才明白,黄山是宇宙间的天然宏大雕塑,其精美程度原本不是人之想象力所能达到的。在第一个樵夫误入山宫之前,在第一个采药者攀到它的腹地之前,在第一个探险者仰望到它的巍峨之前,我相信不曾有人想到过人间还有这般绝美的自然景观。
一
黄山不愧是天公的杰作。
它那峭壁耸立的群峰错落有致地聚集在一起,一色的青紫岩石,一样的陡立千仞,一样的秀松苍翠。我认定,只有天神才有这么高超的艺术,也只有天神才能收集到这么独特而精美的雕塑材料。那些巨大的石峰就是他们从宇宙深处或宇宙之外精心挑拣出来的。
上苍为了向人间展示他们的艺术精品,选定了我们这块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土地;把这盆雕塑置放在长江南部的一片青山秀水之间。从而,我们母亲的山水有了一个骄傲的象征。
然而,黄山又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瑰宝,它已被列为世界第一流自然风光保护区,作为数一数二的山水景观而受到整个地球的珍视。
二
黄山融险、秀、奇于一体,堪称天下一绝。把所有对山川的赞美之词都用到它身上也不过分,它是难以用笔来描绘的。
当你登上它的绝顶,俯望脚下看不见底的万丈深渊,内心发生一种震颤的时候,或者当你凝视面前尚有许多从未印过人类的足迹、甚至连鸟类也无法在上面停留的绝壁的时候,你一定会由衷地赞叹:黄山,险!
雨后的早晨,百丈泉的银色水带白天顶笔直泻下,远处,云浪在曲回的深壑中翻腾,露出云外的险峰成了白色海洋中的群岛;近处,一株株主干苍劲古朴,而枝桠生得像千手佛一般讲究的百年古松蔚然成林,再间以山底部一片片整齐挺拔的修竹。你不能不感叹:黄山,秀!
黄山是一座石质的群雕,千姿百态的巨型石块、石林构成了许多“景点”。一块形似蟠桃的巨石,好像从天外飞来,正落在一方倾向深渊的“跳台”上,假如偏出一米,它就将坠进深深的谷底。一团名曰“绣球”的巨石不偏不倚,飞落在“一线天”石缝的顶部,构成一处险景。在通往最高峰顶万丈石级的终端,几块说不清有多少吨重的石锭好似天顶滚来,叠拱出一个天都洞天。更有众多酷似人兽的巨石造型,令人观后无不称绝:黄山,奇!
每一个游人都是借助工匠凿出的石梯攀援到峰顶的。至少,这不能称作是一种征服。
黄山,神奇的山。
三
目前,地球人还没有能力到达除了小小月球之外的其它星球。因此,谁也无法断定,在未知的星球中,有没有能与黄山媲美的杰作。
因为黄山出白天神之手,所以它是不可模拟的。无论怎样高妙的丹青,无论多么“现代”的写真镜头,面对黄山都将显露出其笨拙。
要领略它的雄伟,它的壮丽,只有亲身走进它的怀抱。因为黄山属于天之造化,所以它是无须解说的。年轻的导游滔滔不绝地向游客介绍的一个个“景点”,不过是天工在雕塑过程中的小憩之时,随手捏出的一些小小饰物。看黄山,贵在其神韵。
黄山不需要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