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改与素质的提高论文(推荐15篇)
高职教育和其他高等教育一样,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人,而不仅仅是技术的生命载体。一个人的人文精神缺失,就是一个不完善的“半人”。而合格的高职毕业生不仅要具备相应层次的知识和技能,也要具备相应层次的人文素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只有同时顾及“职业人”和“社会人”,才能真正合乎人才培养的规律。因此,在高职教育阶段,大学语文教育不仅应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要努力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
目前,高职语文课的主干课程一般为“应用文写作”,笔者在校内外进行了一定范围的调研,了解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需求,并深入企业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对症下药。为达到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人文素质的目的,笔者认为,高职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形成以应用文写作为主干课程,以选修课程―――文学鉴赏、中华古诗词鉴赏、与人交流能力培养、与人合作能力培养、硬笔书法等为辅助课程的高职语文课程群,全方位、多层次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其次,对高职语文的主干课程“应用文写作”课,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我校目前采用的是“打包”教学的方式。“打包”教学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成绩考核等,从人才培养的角度重新进行整合,强调了学生的技能培养,达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目的。“打包教学”围绕培养现代社会实用型人才的总目标来考虑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课时的分配、教学模式的采用、课堂教学管理模式、教师特长的.发挥以及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等等问题,统筹安排,打成一个“教学包”来进行实施、检查、评估和考核,它也能合理的把写作基础知识、写作技能及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重建应用写作课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实行教考分离,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命题、考试、组织阅卷,及格率作为教学质量考核的依据,并制定针对相关任课教师的奖惩措施。
同时,结合应用写作课的教学情况,考虑高职学生实际需要,整合教学资源,编写适合高职学生的应用写作实训教材,内容上应注重面向企业和实用,强化范文分析和写作训练,在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下,加大实训内容的量,既要有单项训练,也要有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训练,突出可操作性;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写作思路。除了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写”外,还应通过编入“病文诊断”和“病文修改”训练题,让学生明确“不应该怎样写”,从而更好的掌握“应该怎样写”,这样就会更有针对性。在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介绍写作知识、写作方法,而应将语文课的听、说、读、写融于一体。打破常规,努力寻求适合教学内容,适合教学对象的教学方法。通过活动化的教学方式来讲授文体写作,比如模拟公关协会活动来应用礼仪类文书,以组织知识竞赛的方式来巩固行政公文常识,主办就业求职演练活动来实践求职文书等等。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应用文写作时能将动口与动手,实战与实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另外,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如,结合各专业特点虚拟筹备成立相关公司、企业、集团等,学生在组织中虚拟担任不同职务,根据工作需要,为完成工作任务设置情景来分别拟写各应用文体,教学效果突出。整合的教学内容更切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的需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学生素质,提升
高职教育和其他高等教育一样,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人, 而不仅仅是技术的生命载体。一个人的人文精神缺失, 就是一个不完善的“半人”。而合格的高职毕业生不仅要具备相应层次的知识和技能, 也要具备相应层次的人文素质,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只有同时顾及“职业人”和“社会人”, 才能真正合乎人才培养的规律。因此, 在高职教育阶段, 大学语文教育不仅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而且要努力进行教学改革, 不断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
目前, 高职语文课的主干课程一般为“应用文写作”, 笔者在校内外进行了一定范围的调研, 了解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需求, 并深入企业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 对症下药。为达到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人文素质的目的, 笔者认为, 高职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形成以应用文写作为主干课程, 以选修课程———文学鉴赏、中华古诗词鉴赏、与人交流能力培养、与人合作能力培养、硬笔书法等为辅助课程的高职语文课程群, 全方位、多层次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其次, 对高职语文的主干课程“应用文写作”课, 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我校目前采用的是“打包”教学的方式。“打包”教学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成绩考核等,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重新进行整合, 强调了学生的技能培养, 达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目的。“打包教学”围绕培养现代社会实用型人才的总目标来考虑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课时的分配、教学模式的采用、课堂教学管理模式、教师特长的发挥以及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等等问题, 统筹安排, 打成一个“教学包”来进行实施、检查、评估和考核, 它也能合理的把写作基础知识、写作技能及实际应用相结合,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 重建应用写作课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实行教考分离, 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命题、考试、组织阅卷, 及格率作为教学质量考核的依据, 并制定针对相关任课教师的奖惩措施。
同时, 结合应用写作课的教学情况, 考虑高职学生实际需要, 整合教学资源, 编写适合高职学生的应用写作实训教材, 内容上应注重面向企业和实用, 强化范文分析和写作训练, 在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下, 加大实训内容的量, 既要有单项训练, 也要有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训练, 突出可操作性;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写作思路。除了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写”外, 还应通过编入“病文诊断”和“病文修改”训练题, 让学生明确“不应该怎样写”, 从而更好的掌握“应该怎样写”, 这样就会更有针对性。
在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中,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不仅仅局限于介绍写作知识、写作方法, 而应将语文课的听、说、读、写融于一体。打破常规, 努力寻求适合教学内容, 适合教学对象的教学方法。通过活动化的教学方式来讲授文体写作, 比如模拟公关协会活动来应用礼仪类文书, 以组织知识竞赛的方式来巩固行政公文常识, 主办就业求职演练活动来实践求职文书等等。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性,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应用文写作时能将动口与动手, 实战与实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另外, 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 如, 结合各专业特点虚拟筹备成立相关公司、企业、集团等, 学生在组织中虚拟担任不同职务, 根据工作需要, 为完成工作任务设置情景来分别拟写各应用文体, 教学效果突出。整合的教学内容更切合学生实际, 满足学生的需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说话能力即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作为传播知识,交流思想,推进文明的工具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一部《论语》,可以说主要记载的就是孔夫子与其学生的对话,例如《季氏将伐颛臾》,《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等篇章,孔子循循善诱,谈锋敏健,面对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撇开谈话的具体内容不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理解为中国传统教育最早还是比较注重听说能力的,这也是那个“舌辩”时代的特殊要求,因此才产生了像苏秦,张仪那些“口若悬河”,“汪洋恣肆”的纵横雄辩家.随着专制统治愈演愈烈,人们长期生活在“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的恐惧之中,传统教育更加注重“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古训,以致最终陷入了“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时值素质教育的今天,开放的信息化社会要求学生能说会道,能读会写,但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却走向了重读写而轻听说的误区:课堂上,老师洋洋洒洒,滔滔不绝;而学生呢,木讷不言,言不达意.这也就难怪出现如此局面:老师上公开课,提出问题后如石沉大海,只好求救似地望着学生,心里说:“救救我,救师一命,胜造十级浮屠”;学生考取了大学,众宾客让这位准大学生来个即席讲话,而他却吭吭哧哧,半天金口难开,宴席主持人只好这样替他圆场:“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教师忽视说话训练,让学生的说话能力自生自灭,最终结出了恶果.究其原因很多,但这一点至为重要,那就是升学特别是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于是在说话能力的培养上,高中不如初中,初中不如小
学,小学不如幼儿园.中学语文教学这种轻说话的现状令人忧虑!如何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这个问题亟待每位教师高度重视.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作点皮毛似的探求.一,培养说话胆量
有句俗语叫做“大人说话小孩听”,这一方面是大人制止小孩乱插嘴,但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小孩强烈的说话欲望和难得的表达勇气,而当今中学生还有七八岁小孩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么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某个学生一回答问题就面红耳赤,语无伦次,一面对大庭广众就手足无措,抬不起头来,细细想想,说话不同于读写,这里有个胆量问题,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胆”,说话训练也不例外.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胆量.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说话胆量呢
第一,要让学生树立说话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阶梯,学生说话的自信心尤为重要,学生之所以不敢起来回答问题,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除了一些错误认识和心理障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信心不足,从而“怕”字当头,羞羞答答怕说错.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消除学生的这种顾虑,鼓励学生敢说.不妨提出“五允许”要求:一允许说错,二允许补充,三允许修正,四允许质疑,五允许保留;同时也提出“不允许”
要求:不允许不开口,不允许说“我不知道”.只要长期坚持这样做,我们相信是一定能够增强学生的说话信心和勇气的,学生的说话能力也会逐步提高,第二,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有益活动.我国古代第一个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迎宾客,应对诸侯”,他之所以如此“娴于辞令”,我想这与他经常“入”,“出”这方面的活动是分不开的.当今各级各类学校,这种现象似乎也司空见惯:班团及学生会干部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遍较强,而—般学生特别是内向不愿动弹的学生却很多不善言辞.我想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学生干部经常抛头露面参加各种活动,包括在班上安排总结工作等,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胆量,他们的说话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锻炼.由此可见,必要的活动对学生说话胆量的培养和说话能力的提高显得多么重要.总之,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克服说话怯场的毛病,“大胆,大胆,永远大胆”,这是丹敦对我们的谆谆告诫.二,营造说话氛围
古代有个“—傅众咻”的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楚国人想让他的儿子学习齐语,就请了一个齐国人来做家庭教师,结果是一个齐国人教他儿子学齐语而众多的楚国人在旁边嘁嘁喳喳说楚语,无须多言,这个楚人之子的齐语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楚国人学齐语要有一个良好的环
境和氛围,我们现在要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至于怎样营造这种良好的说话氛围,我想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是要创设说话“语场”.说话氛围的创设,除了引进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录音,电视,多媒体等之外(要打破传统的“一人一书”教学模式),更主要的是要为学生造成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畅所欲言的气氛,注重情境的创设和提问的技巧,从而消除或减少学生自我意识中的消极因素,使他们保持说话的心理优势.比如,我们可以创设这样两种情境来进行口头作文——你经过坟墓和走进花园感受如何 我相信学生可能会踊跃发言,因为这两种反差极强烈的情境,调动了他们的思维和语言神经.二是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说话舞台.进行民意测验,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都很崇拜那些能言善辩的演说家和节目主持人,由此看来学生对说话的认识和兴趣还是有的,只是我们有些老师似乎太霸道,有时越俎代庖,只许自己满堂灌而不许学生发一言,有时蜻蜓点水,每节课都只简单重复着一问一答似的教学模式.长期如此,学生的说话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说话能力的提高,不会从而天降,也不会坐等而来,只有给说话训练提供广阔的天地,才能营造那种说话氛围,让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潜移默化,境由人造,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敏锐地捕捉那种此情此景的说话氛围:端午寄语,元旦抒怀,点评作文,看图解说,口头广播,模拟法庭……我国近代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教学法》“话法教学”中指出:“话法教学有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此言得之.三,加强说话指导
如果我们从内因上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胆量,又从外因上营造了说话氛围,那么到底怎样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呢 这里面就有个加强说话技巧指导的问题.谈到说话指导,我们有些人可能认为是雕虫小技,甚至还嗤之以鼻:“中国人么,还怕说不好中国话 ”于是任其自生自灭.其实,我们这里所说的说话能力,并不等于一般的谎话,更不等于信口开河,胡说八道,而要求言之有物,中心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表达准确,简明,得体.我想这三方面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首先,要明确说话训练的目标.说话训练要有一定的目标和序列,做到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这样训练才能循序渐进.《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阶段,要求学生“能用较流利的普通话发言和交谈”(要大力推广普通话,这是说话训练的语音要求),高中阶段要进一步提高“说话能力”,并且规定了从初中到高中各年级说话能力的具体标准.现行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知识短文对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各种体裁的说话训练都有比较详
尽的要求,比如议论文听说训练就要求能够讨论,演讲,辩论,口头报告,即席讲话,但这些都不能只是写在教科书上,而是要求我们心中有数且落实到位,归纳小结并反复实践.其次,要注重说话的思维能力训练.言为心声,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才能流于唇齿.思维清晰,语言才能明确;思维有一定的深度,语言才有一定的容量;思维有新意,语言才会新颖;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密不可分.俗话说,“会说话的想着说,不会
说话的抢着说”,这里所说的“想”就可理解为我们所说的思维为开动学生的“脑机器”.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强学生说话的勇气,给他们创造说话的情境,提供他们说话的机会.要结合教学内容,或者联词表达,接通他们思维的线路;或者假设说话,使他们产生联想;或者激疑问难,让他们急中生智……说话训练与思维能力训练结合在一起,相互渗透,这样就可以避免说话与思维脱节的现象.再次,说话训练要与读写教学相结合.语文的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触类旁通,水乳交融.“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给学生说话“开源”,打开他们的“话匣子”,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之外,还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尽可能地广泛阅读,多方积累,包括读《演讲与口才》这样的报刊,从而达到让学生有话可说并慢慢学会把话说好的目的.另一方面,说话指导还要与作文指导相接轨,其方式
转换角色,提高素质-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师
在新课标推行的`环境下,本文作者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联系教学实际,分析了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迅速转换角色,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改革.
作 者:陈建法 作者单位:邳州市炮车中学,江苏,邳州,221327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39)分类号:G63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教师 转换角色 提高素质
――1998年全国小学毕业考试语文“基础知识部分”试题述
评
素质教育,是当前各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和广大教师特别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当前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 最为重要的内容。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要落实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上。由语文学科特定的教学目的可知 ,语文素质的主要内容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其外在行为特征是听说读写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成绩考查是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 量的手段,是实现语文教学总目的.的一个重要环节。”多年来,虽然谁也没有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以试题为依 据,但毋庸讳言,试题,尤其是小学毕业考试语文试题,对小学语文教学,确实是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 众多的语文教师,似乎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牢牢地控制着,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紧紧跟着“指挥棒”转。显然,试 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向,具有着相当重要的导向作用。
综观全国1998年小学毕业考试语文试卷,我们欣喜地发现,大多数试题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充分发挥了应有的导向作用。本文仅就部分省市“基础知识部分”的试题作些分析,供老师们参考。
一、注重考查能力
语文考试不但要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从试题的内容看, 注重考查能力以成为主流。那种以考查知识为主的记忆题,如孤立地列出若干词语让学生写出解释,已相当少 ;即使是以往比较流行的“按课文内容填空”,也不多见。因为这种试题容易导致教师逼着学生去死记硬背。 其实,掌握了知识,并不一定能形成能力,只是为形成能力打下了基础,而语文能力的强弱,必然反映出基础 知识掌握的好差。所以,考查了语文能力,也就等于考查了语文基础知识。
请看以下试题:
1.照样子在方格中写字,注意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惭 忠 琥近
□ □ □ □
(北京市西城区)
2.按查字典要求填空。
①“山坳”的“坳”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
②“聚精会神”的“聚”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
③“恐”在字典里有以下几种解释:A.使害怕;B.害怕、恐惧;C.担心、唯恐。“争先恐后”的“恐”应 取第__种解释;“恐怖”的“恐”应取第__种解释。
(浙江宁波市海曙区)
3.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用“然”字组三个词,分别填在下面句子里。
①狂风怕落日。大家都盼着那不像样子的太阳及早落下去。傍晚,( )静寂下来。
②昨天一清早,天气( )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
③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 )收获了。
(山西太原市)
以上三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倾向:着眼于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第1题是为了检测学 生的写字能力。毕业班的学生,因为作业量增加,作业速度求快,而以往的毕业考试,少有考查学生的写字质 量的,教师也就无心或无暇去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学生写字,学生的写字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相反渐渐减弱 。所以
一、以学生为本, 科学整合教学内容
大部分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等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文化基础薄弱, 在语文学习能力方面表现更弱, 这些学生不敢开口说, 不会说, 也不会写。而口语表达和应用写作是中职学生以后走向社会、处理事务、人事沟通、联系工作、洽谈业务必备的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因此口语表达和应用写作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教学中应大量强化口语表达和应用写作训练。在“说”上, 要训练学生口语表达与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内容以礼节性的交际口才、自荐求职的说服口才、与专业对口的行业口才以及展示才能的演讲口才为重点;在“写”上, 教学内容要遵循实用性原则, 帮助学生掌握自荐信、求职信、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等常用应用文的写作, 确保没有错别字, 没有病句, 行文流畅。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以人文精神为支点, 通过文质兼美的作品把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优秀文化成果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思想得到启迪, 情感得以熏陶, 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因此, 以学生为本,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编写校本教材, 找到语文课与专业课结合的切入点, 通过结合专业学习, 更能激发学生热情, 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创新教学手段, 营造时尚、实用、鲜活的语文学习通道
1.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主观色彩的意向活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 即利用网络课程、视频、图片来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课堂环境,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提倡互动式教学, 采用积极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有利于各层次学生的独创性和个性发展, 树立自信心。
3.课外开展诵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相关活动, 这些活动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使学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也为学生培养、提高、展示口语表达能力搭建了平台, 消除紧张、畏惧心理, 给予学生更多口语表达的锻炼机会。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逐渐形成和完善思考、交流、学习的能力。
4.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邮箱、微信群、QQ群等现代信息手段, 开辟师生交流与合作的区域, 学生可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教师可以征求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以实现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地教学。教师还可推送语文课堂的拓展内容, 不仅拓宽了语文的教学渠道, 拓宽了语文的教学空间, 更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浸染在语文学习的环境中, 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改革评价制度, 淡化分数, 注重能力
1.在考试目的上, 不以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的优劣好坏, 而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为目标, 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树立信心。以此评价学生, 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并看到自己的进步, 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在考试内容上, 将过程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 内容分为四块, 即语文基础知识测试、阅读能力、口头交际、专业有关文体写作活动, 并分阶段进行考查。把“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突出专业性, 老师要为学生创设成功条件, 让学生在考评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以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为提高学生语文文化素养、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只有以学生为本, 通过创新的教学手段、鼓励式的评价方式,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醒学生的思维,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中职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综合素质高、复合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尹晓菲, 胡艳辉.创新学习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 .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呢?本文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对策。
素质教育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摆脱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侄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愿学、乐学且善学,从而使小学语文的教学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融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
在语文的教学中,如果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且有益,以饱满的热情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主动与语文教师进行交流,探讨和研究学习语文中的重点与难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树立起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形成民主的、和谐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言,而且勇跃发言,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
二、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受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总是存在着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在客观上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成效。因为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面对的是几十个知识基础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必然导致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学,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展。所以教师要变“一刀切”为“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方式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总体教学水平和质量。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情境教学.激发探究兴趣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这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表现得更为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如录像、幻灯片等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也可以通过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要尽量多地给学生留一些自主探究的学习机会,让他们置身于探究问题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积极主动地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识。语文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对学习的重点与难点提出问题,教师在旁边指导,让他们去查找资料,交流与思考,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大有好处的。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足素质教育和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四、鼓励学生多读课外读物,拓宽知识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名诗名句都为我们说明了多读书的好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读物,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并努力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阅读。例如,在教室里设一个图书架,方便学生阅读;也可以每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多做读书笔记,积极交流读书感受。长此以往,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也一定会有显著提高。这种方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对知识的积累。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复习课效率,切实做到“减负”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措施:
一、加强复习的计划性
二、注意复习课的针对性
三、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
作为普通中学的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 如何将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在此, 我想谈几点个人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当今教育家们都认为, 教育应发展学生以下三方面的能力: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实际操作能力。这三种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基本内容。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同时完成传授知识和促进学生发展两项任务。但目前, 仍有一些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只顾传授知识, 不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例如, 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做练习时, 特别是做一些难度稍大的问答题及说明理由的问题时, 往往要求学生用同一种思路, 采用同样的方法来解答, 有的甚至连语言表达都要一致。这样就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只是培养学生的收敛性思维。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 而不是全盘接受教师提供的方法, 决不能强行将学生的思维过程纳入教师设计的轨迹。具体就语文课堂教学来说, 教师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 即在问答过程中多问“为什么”, 而少“是”“非”问, 多鼓励学生提问。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要一下子给出答案, 而应一步步启发, 抓住时机切入问题的实质。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元思维, 对同一问题提出多种解答,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此外,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教师设疑, 题目由浅入深, 一步步提问, “刁难”学生, “逼”出学生创造性思维, 让他们找到学习语文的灵感。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遵循以下四条规则:禁止批评;鼓励畅所欲言;鼓励各种想法, 多多益善;欢迎进行综合和提出改进意见。这些教学方法及四条规则,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习惯, 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发挥了课堂教学这个智力素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二、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促进语文素质教育
将语文生活化, 将生活语文化, 树立大语文观, 还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本来面目, 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不仅要有意识地给学生以系统的教育, 而且还可以, 也必须向学生提供一种校内环境的自发影响, 即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可以按照教育的要求精心设计、建构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它以良好的学风、校风与传统的影响熏陶学生, 对学生素质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当然, 校园文化深受社会影响。社会生活环境极其复杂, 它有道德与法制的主要一面, 会给学生以积极影响;亦有不道德、反法制的一面, 会给学生以消极的影响。学校可以用正确的思想建设一个比较理想的朝气蓬勃的校园小环境, 以抗击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学校可展开了“法制教育”, 用实例教育广大学生,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校还可设校园广播站, 挑选普通话流利、朗读能力好的学生为播音员, 利用课余活动时间播发各班通讯员来稿。学校团支部还可创办一个文学社团, 号召同学们积极投稿。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 提高了写作能力, 还营造了一种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三、班级生活语文化, 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教师应把语文教学融入学生生活, 使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 在班级生活渗透语文学习中并养成习惯。通过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来渗透素质教育, 这些都是素质教育对班级活动提出的新要求。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抛开读死书和死读书的不良倾向, 紧密与社会实际相连, 即走出校门, 进行社会实践。
在学生参与最多、最能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班级生活中, 我们开展了一些较能反映学生精神风貌的活动: (1) 开展了“每日三分钟演讲”竞赛, 教师可以为学生命题, 也可让学生针对目前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命题, 或者是针对班级近期内好的与不好的现象命题。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 让学生有舞台展示自己的能力, 培养了语文表达能力, 训练了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例如, “假如我是校长” (或班长、班主任) 可从学校建设、学生文化生活、学校管理、教学等进行简短的演讲, 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大胆创新能力。 (2) 进行了社会实践, 例如, “我来当‘医生’”———每月进行一次, 全班自行分组上街, 寻找街上店铺招牌、广告中的错别字, 然后推选了代表以诚恳的态度向主人言明, 并为之改正。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 又培养了他们的语言技巧, 进一步促成他们交往素质的提高。 (3) 引导学生办手抄报。人人动手, 利用办报的机会, 锻炼了学生的笔头表达能力和编辑、排版、设计等多种能力。通过近几年的实践, 我认为办手抄报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行之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教育观念不断更新, 新的教育手段不断应用于教育领域。为培养大批现代化人才, 我们就必须尽快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 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多渠道、多途径地不断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 从而像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企盼的那样, 使他们“养成健全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世界的需要以及未来的需要。
摘要:余秋雨先生曾说:“只有书籍, 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 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 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 短短几十年光阴, 居然能驰骋古今, 经天纬地, 这种奇迹的产生, 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读书。”所以, 我说, 把好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们吧, 这不单是让他们金榜题名, 走向大学的殿堂, 更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熟悉农村工作的人都知道,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集中在村一级,村级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一个地方的富裕和文明程度,影响着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在开展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创三强”活动中,“三创”是方法、是手段,“三强”是内容、是目的,提高村级干部素质属于“三强”之中“两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重点在也农村,关键在基层组织。随着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和农村政策的调整,对村干部的工作内容、方式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高村级干部素质的任务,已经更加突出地摆在了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借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东风,笔者通过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等形式,就如何提高村级干部素质、夯实农村基层基问题深入农村一线调研,作出了一些粗浅看法。
一、当前村级干部思想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通过对大关镇20个村(居)的村级干部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进行调查,全镇村级干部中,文肓占3.8%,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5.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6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2.8%。经验型、资历型的干部占到绝大多数,会运用新科技,涉足新领域,发展新产业的少。同时,一些村干部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村支书的作用主要是守好摊子、维持好“班子”,保证工作不出岔子、村里不出乱子就行了,满足于维持现有状态,不求发展,更不愿追求和接受新知识、新方法、新经验,创业动机不足,不愿承担风险,思想保守。比如大部份村干部不能操作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更不用说如何培训党员和群众;再如,相当部分村干部对农业农村法律法规掌握程度普遍较低,在调解和处理新形势下农村矛盾纠纷时难以把握政策尺度,群众有事就往上面推,容易造成群众上访事件。
二是学习培训不够,政治素质不高。当前,村级干部的整体素质是好的。但重视学习程度普遍不够,政治素质、业务水平远不能适应农村工作。有的不能引导和带领群众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的摆不正位臵,不能围绕党组织开展工作;有的丧失党性原则,以权谋私,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有的囿于小团体和自身利益,有选择性地执行政策,往往导致政策落不到实处。究其原因,主要是自身不重视学习。轻视学习,甚至放弃学习,只相信经验,认为书本知识不适合农村。加之上级组织抓学习不紧,大都流于形势,对村级干部往往重使用、轻培养,很少组织他们系统地学习党章党规、法律法规、外出参观交流学习以及农业科技知识等,直接影响农村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是年龄结构老化,后备干部缺乏。新形势下,农村普遍存在干部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农村中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人,大多经商、办企业,或远走他乡、闯荡市场,难以培养和发展成为村级干部。农民职业的多样化、复杂化,以及流动性大,给当前农村选配优秀村干部工作提出了新课题。特别在经济状况差的村,由于村干部工资或补贴非常微薄,难以维持基本生活保障,致使一些年富力强、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大都外出寻求发展。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村,一些村干部十几年、几十年长期当家,千方百计阻挠有才干的年轻人进入领导班子。同时,上级党委政府培养农村后备干部的意识不强,致使村干部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四是民主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突出表现在,有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走群众路线;有的家族制盛行,唯我独尊,搞一言堂,听不进群众建议,只强调集中,不发扬民主;有的组织经济工作靠拍脑袋决策,有法不依,以权压法。不能依法行政,依法治村;有的村选举不规范。部分村干部是靠宗派、家族势力拉选票当选,只顾眼前利益,不做长远考虑,只顾中饱私囊,不管如何发展,导致村务不公开,财务混乱,在群众中造成极坏的影响。这些都是导致当前农村社会不稳定,群众上访频繁的—个重要原因。
五是待遇低,任务重,队伍不够稳定。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2-
收入无来源,村干部靠上级补助过日子。“有钱办事”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生产生活环境较差,“能人”不愿干,有后顾之忧,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当村干部。条件差的村委会没有办公用具和办公用品,让人瞧不起,使村里的干部说话无人信,难以树立应有的威信,也难以留住村干部。同时,随着社会体制变革,农村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工作千头万绪,农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维稳、安全、土地管理等等党的政策方针贯彻落实都要靠村干部,工作多,任务重,加上所管辖的村民小组多,居住分散,条件差,工作难度大,大多数村干部觉得村官难当。由于村干部待遇低、工作任务重,责任与待遇差距大,基本上形成全脱产干部,家里有事一点也不能顾,影响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岗位缺乏吸引力,人心不稳、人心思走现象时有发生。
六是村干部难当,易得罪人。相当部分村级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差、管理协调水平弱,工作中唯唯诺诺,蹑手蹑脚,打不开局面,村委会变成了“维持会”,工作多年,山河依旧,集体经济没有起色,村容村貌没有变化。表现在:一方面农村稳定、计划生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推广、安全生产都是硬任务;另一方面用村干部的话说是“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尤其对一些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和法治观念淡薄的群众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个别村由于家族、宗派、群体关系复杂,给村干部工作带来干扰,增加了工作难度;另外,村干部土生土长,与群众低头不见抬头见,在调处邻里纠纷时,两头不好得罪,话难说,口难开。在处理滥砍滥伐、计划生育、违章违纪工作中难免得罪一些人,造成邻里关系紧张,家属怨声载道。
七是村干部任期短,怕落选。通过村民选举产生的村委会班子任期只有三年,上任第一年需要熟悉情况,第二年开始干,第三年等待观望的情况难免存在。有的村干部怕认真干工作得罪人,到换届选举时落选,所以,平时工作求稳怕乱,不敢大胆创新。加之村级换届后落选的人员什么待遇也没有,象一个农民到外面打工一样,最后一无
所获,造成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不敢大胆工作,不安心工作。
二、提高村级干部素质的对策和措施
一是要发展经济,公道清廉。胡锦涛总书记鲜明地指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时,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也是发展。同样,发展也是村支部书记的第一职责,是农村党支部开展工作的基础。在农村工作中,经常听到一些群众和村干部直言:“你做村干部的,自己穷的叮当响,还谈什么带领群众致富,没有说服力嘛?”解决这一问题,从短期来讲,在坚持“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原则下,优先把那些招商引资能力强的,有外出务工经商和办企业经历的,农业种养业搞的好率先致富的,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且具有为民服务思想的农村优秀人才特别是党员,纳入到村干部任用的视野,经过组织和合法程序,任命为农村党支部书记。从长远来看,加强对村干部尤其是村支书的教育培训,尤其是针对性、实用性和案例式的培训,坚定他们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他们“双带(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富)”能力,增强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风浪的本领,在率先致富的基础上,肩负起领富和共富的责任,是提高村支部书记队伍素质和本领的固本之举。
俗话说“公生明,廉生威”。在公道的前提下,保持清廉的作风,对于提高“村官”和村级组织的威信也很重要。近年来,村官腐败的案件屡有报道,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新领域。作为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的负责人,村支部书记的形象在群众心中就是党的形象。因此,村支书要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从政准则,做到嘴不馋,手不长,严以律己,干净干事。不但要管好班子,还要管住自己、管严家人,自觉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如报道中的江苏省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堪称楷模。吴仁宝有一个独特的观点:“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在他几十年村书记经历中,吴仁宝坚持做到“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奖金”。而正是有一个以他这样为好书记的村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才铸就了中国农村发展的一面旗臶,成为江苏全省乃至全国学习的一个
典型。
二是以群众为本,稳定第一。村级干部作为最基层的“官”,直接面对群众,天天打交道的是农民,农村的稳定与否关键在村干部。黔西是一个农业大县,80多万人口,大部分在农村,农民占全县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基本县情,这一县情决定了“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县富,农村稳则社会安”,这也是符合黔西县提出的四大战略当中的“农业稳县”战略。因此,树立强烈的群众观念,增强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是新形势下提高村级干部尤其是村支部书记能力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提高群众工作的本领,第一要提高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政策理论水平。要增强法律意识,学会依法行政,要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尤其是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村工作的一些法律法规,如土地法、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邻里纠纷、土地承包、计划生育等的法律法规。第二是要掌握群众工作的方法。在基层有这样一句顺口溜,“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折射出了在发展经济、处理各种复杂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面前,一些“村官”和组织束手无策的现状。首先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经常深入到群众中,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村级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要提高“说”的能力。第三是要为民多办实事。行胜于言。办一件实事就暖一片人心,多凝聚一份力量。
三是要注重实绩,民主推选。强化村级班子选任制度改革,增强村级班子整体功能。在村级换届中,要把握好村级换届的有利时机,选好配强村级“两委”班子,凭工作表现、看群众公认度选用村干部。把是不是干实事、能不能干成事作为选任干部的重要标准,让想干事、肯干事的人有地方干事;让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有舞台;让不干事、会坏事的人没市场;让作风扎实、政绩突出的人得到重用,形成实干光荣、空谈可耻的风气。积极探索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人兼”,村支两委委员交叉任职、村支部书记“民测公推直选”、村委会主任“海选”工作,尤其是要选好配强村级“一把手”,注重提拔年轻干部,大力优化村级班子结构。以提高年轻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动力。从而提高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村支部书记的综合-5-
能力得充分发挥和提高。
四是要改善结构,带动发展。要结合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各级各部门党建扶贫工作机制,着力改善村干部的文化素质结构。按照“好人好马下一线,精兵强将下基层”的思路,改变过去党建扶贫队员下乡不到村,工作不工作无人管的不良格局。从县直有关部门抽派素质高、懂经营、善管理的党建扶贫工作队员,要严格要有意识地直接充实到到一类贫困村村任职开展党建扶贫工作,集中力量一个村一个村地实施整村帮扶,帮助村级理清发展思路,并让他们在实践中影响和带动一批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这种整村帮扶的形式,使各帮扶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尤其是制约贫困村发展的水、电、路、学校、沼气池建设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村级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五是要落实经费,加强培训。一方面各级党组织应把对村级干部的培训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对各级党委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每年从党费、干部培训经费中拔出专款,加大对村级干部的轮训。另一方面要整合农村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阵地,采取上党课、举办辅导讲座、形势报告会等形式。同时积极探索“学用结合、以用促学”的有效途径,搭建村干部、农民党员和致富能手上讲台作交流经验的“三个讲台”,以提高村级干部的演讲和实际操作能力。其次是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要积极做好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建立健全选拔、培养、使用等工作机制。
六是录用提拔,稳定队伍。借助目前村干部报酬的不断提高有利之机,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选聘乡镇干部。把那些政治坚定、成绩绩突出、群众拥护的优秀村干部,吸收录用为聘用乡镇干部,对特别优秀的,直接提拔到乡镇领导岗位上来。以此来激励和推动村级干部的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相对稳定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带头人。
七是组织关心,排忧解难。对村干部的困难,组织上要做到政治
上激励,待遇上保证,生活上关心。要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要千方百计提高村两委干部的经济待遇,要把村干部的报酬提高到能维持三口之家的基本生活,让他们能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上,同时保证其落选退职后还有一定的生活费;另一方面村干部工作受到挫折时,乡(镇)领导要主动上门找其谈话,使其放下包袱,为其鼓劲;在生产生活中碰到困难问题时,给予物资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关心。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为村干部撑腰鼓劲,支持村干部的工作。对村干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帮助分析起因和动机,该由组织负责任的不推卸,该由村干部负责的不护短。对村干部正确行使职权而遭到个别人打击报复的行为,应及时查处。对已不在村干部岗位上的同志,也应积极维护他们的权益,避免受人冷落甚至歧视。
上海宝汇钢管服务有限公司,张丽伟
内容摘要 :
众所周知,安全是企业的基础,其优与劣事关企业的发展和稳定。安全教育作为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最为基础的一项工作,其目的就是要求每位员工具有很强的预见、预防和消减事故发生的安全意识,这也是由无数起生产事故和血的教训所证明了的,因此,我个人认为: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关键应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教育。关键词: 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安全发展
一、企业领导要充分发挥作用
常言到: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企业能否搞好安全工作,领导者(决策者)的安全意识和决策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有高度的安全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到企业的安全形势和现状,要带头学安全、讲安全,要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关注健康、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健康发展、稳定发展”的理念,树立“不能保证安全就不能生产、不能保证安全就不能开工、不能保证安全就不能建设”的思想,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其二要大力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良好文化氛围,加大基础设施和员工教育培训地投入力度,让员工在岗位上安全、安心的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形象。其三员工的教育培训要规范化、制度化,避免走
形式和一阵风,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扎实做好员工安全知识教育
首先要让员工从思想意识上高度重视和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白什么是安全、不安全的危害和后果是什么、本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是什么,明确安全无小事,怎样做才能保证生命和生产的安全,真正从人的意识上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从“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的转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遵章守法、关爱生命”、“一切事故是可以防范和避免的”安全理念。其二教育的方式、方法要有新意,要人性化,要贴近和了解员工的心理,加强引导、沟通与理解,要从人的生命价值、家庭的幸福到切身的利益,让员工明确“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应有的权利、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与企业的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其三通过教育学习,要在员工队伍中形成人人学安全、人人讲安全、人人懂安全,相互帮助、相互监督,争为安全提建议、做件事的良好安全文化氛围,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修养。
三、提高员工执行规程和职责能力
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关键在每个岗位,无数起安全事故和血的教训表明,员工执行规程和职责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安全。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程和职责,细致分析出每个岗位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并制定具体有效的防范和消减措施。其二对员工的教育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针对性(员工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不同岗位、不同季节),严肃认真,注重细节,要多引用他人和身边发生的事故案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职体育教师,素质
目前,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这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和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素质。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有政府的重视、社会的支持、完善的体制等良好的环境,还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一必要的内在条件。高校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中的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创造历史的活动中都贯穿着他的主体性、价值属性,完成社会给予的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任务。
高职体育教学,是为国家培养多层次、多类型、有创造力的、有个性魅力的人才,这就要求高职体育教师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与人际关系、宽阔的视野、较强的能力及健康的身心,这样才能对不同学生的教育类型和人才类型实施不同的教育过程和课程体育。
1. 体育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动力和导向的作用,只有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准高,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体育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身体力行,用自己的高尚情操来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具有感染、陶冶、引导和教育作用,并通过体育教学,把热情洋溢、乐观无畏的进取精神,把好学善思、公平竞争的工作作风,把正直诚实、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传授给学生。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把教师的政治思想提高到现代化水平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2. 体育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全新的教育观念是人高层次心理需要的反映,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激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教学追求。在学校体育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全体教育观、全面教育观、主动教育观和高效教育观。具体来讲,体育教师应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条件,无论成绩好坏,对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对学生的关爱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掺杂个人好恶。体育教师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心理、个性等方面关心和指导学生,不仅要教学生掌握知识,指导学生学习,还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更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体育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练能力,唤起学生的自觉、自主意识,为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3. 多元的知识结构
体育教师自身的文化水平对培养学生至关重要,而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要求教师自身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层次。
(1)扎实的体育学科专业知识
体育教师必须精通所教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达到熟练运用的水平。另外,应具备一个现代化的知识体系———具有解剖、生理及运动生理,运动医学、急救和应急处理、评价技术等一系列知识体系。并且对教材所涉及的问题都能举一反三,为教学打下牢固坚实的基础。同时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及时将本专业最新的信息、知识成果介绍给学生,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要把体育科学知识最有效、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经验。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深入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教学论等,并且深入研究和掌握教育规律,知识本身的内在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和教学过程最优化。
(3)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
素质教育要全面提高人们的素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宽厚的文化知识。当今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已不局限于书本,对于整个世界,凡是未知的东西,他们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正是学生认真学习的动力。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以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要成为知识面宽阔的人,就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成为顺应素质教育的合格体育教师。
4. 体育教师要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一切活动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教师教学的方法及策略都是为了将学生的认识、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参与预习、提高、观察、演示、讨论、质疑、练习、总结、评论等,使课堂教学变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就是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真正享有发挥自己的才能、思想感情和判断想象的自由,以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这样学生不仅仅是身体在活动,思维也在积极地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想象、设计,从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说,从而激发起自信心,诱发出智慧的火花。
5. 体育教师要有教学和科研能力
体育科学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纵览一切相关学科和相关技术的高度综合性科学,所以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技术的传授者,更是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在于课的改革,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对深化教学改革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一方面要强化科研意识,充分认识“经验型”的体育教师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素质教育需要的是“科研型”的体育教师。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在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探讨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主动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善于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育经验,探索和发现新的教育模式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随着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教育体制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主动适应这种变革,要有超前意识,丰富的文化知识,娴熟的运动技术,开拓创新的新观念,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为造就和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樊临虎.21世纪体育教师基本素质构成要素的研究[J].体育学刊, 2000, (6) :98-101.
[2]王捍东.新世纪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体育函授通讯, 2001, (4) .
教师科研意识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 -教师工作总结
教师科研意识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教育科研意识就是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它既表现为行为主体对教育环境的主动适应也表现为行为主体对教育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改造。教育科研意识是由三个要素涵盖的,即教育的信念与热情;教育的知识与经验;教育的眼光与智慧。教育科研意识是教师的一种心理素质,是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知识素质、能力个性的综合体现。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要求就应该是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仅仅是提高学历己远远不够了。教育理论的更新,教育思潮的涌现,教育的深入,都要求教师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素质的发展,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在理论上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在内容结构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在实践上才刚刚起步。这项改革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取决于全体教师的认同程度和实验效果。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活动应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自觉,多一份探索与追求。培养教育科研意识首先应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教师欲求得对教育活动的完整而清晰的认识,仅有感性的、实在的、具体的.教育活动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才可以获得关于教育现实的复杂的完整的有意识的印象,才可以丰富和完善个人经验。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这一环节,通过报告会、定期汇报会、职前培训、进修研究等多种形式,经常组织全体教师及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并结合实践开展专题教育研究,帮助教师总结教育经验并提高到理论层次,以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培养教育科研意识应坚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使教师的能力得到切实的锻炼和提高。学校领导要以目标管理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科研要求,适时适量地给教师压担子,下任务,定专题,使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学校再定期交流,定期检查,并与教师的工作考核挂钩,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教师的科研意识就能日益强烈而内化成一种自觉需要。培养和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校长的作用十分关键。校长应具备教育家的眼光和魄力,能够依据国家教育方针,结合本校本地特点,制订出一套独具特色而又切实可行的办学宗旨,开创一条风格独特的办学模式。有了办学宗旨校长才可能实施有效的目标管理,也才可能组织教师有的放矢地学习和借鉴现代教育理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这样,不仅为学校建设带来活力,也为教师在各自岗位上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的科研意识的培养才更为现实和可能。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我是一名参加工作不到五年的小学教师,在这段期间我从一个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学生开始,认真学习好的课改经验,课改方法以及课改模式,虚心的向在课改方面取得成绩的老师请教和学习,并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大胆的进行了尝试和实践。在自己进行课改期间,我有过不适应,有过担心,有过失败,有过困惑,但更多的是有了收获的喜悦,有了今天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逐步成长。下面就谈一下自己课改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和困惑。
一、语文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刚开始的时候自己还处在过去的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分析课文讲解课文,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我尝试采用“高效课堂”。
二、"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 就是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要使课堂能够高效,教学时,协调好老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等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师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进行才能使之和谐。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上,我首先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关注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的广度、形式、时间及效果。
这些都是我初步的认识,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有不少困惑,例如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怎么做到真正的讨论,怎么是真正的展示,在展示和交流中怎样升华我们的知识学习等等,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从我们的实际出发,还需要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多总结,多反思,多学习,努力提升自己,认真踏实研究“高效课堂”的精髓。
三、在探索和反思中逐步成长
刚开始课堂教学改革对我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在每堂课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不使这些问题出现在以后的课堂中,我渐渐的学会了反思。在每上完一节课侯反思自己在课堂设计中的问题,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反思问题的设计,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等等。
四、自己在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虽然自己在不断的尝试课改,不断的在纠正自身课改中的不足,但是还有许多问题和困惑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注意:
1.课改的理念还不够新,在自己的课堂上还放的不开,还受到旧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妨碍了自己的课改进展。
2.课改的理论知识还有不够丰富,虽然有了自己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模式还不够明显和完善。
3.对有些教材和课堂教学环节处理的还不够得当。(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难以把握
(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仍然未能很好地整合
(三)班额过大,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是尚等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语文听力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多年来,因受“应试教育”影响,许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只重视多读多写,而语文听力教学却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导致学生在听的能力上存在着许多弱点,影响着学生知识的获取和人际交流及思辨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听老师讲课,漫不经心,似听非听,不知教师所云;有些学生听课,往往只能抓住片言碎语,而不能把整堂课的内容完整记取下来;有些学生听老师讲话,往往会在某阶段产生思维“停顿”,以致前后内容连接不起来;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话,往往“走神”产生无控制的联想,以致丢掉后面听课内容等等。所有这些听力上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就会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阻碍素质教育的进程。
听力是一种迅速而高效地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包括准确记忆、迅速理解、敏捷判断诸项能力。听是学生学习语言最基本的途径之一,一个善于听的学生,他就会源源不断地吸收大量的信息充实自己,学习效率就会比较高。而不善听的,却往往事倍功半,十分费力。因为语言的使用与人的思维与人的智力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听,是人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这种感知,绝不是大脑听觉系统机械地操作,它包括对传导于听觉器官中的语言信息的全部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也就是说,在耳听的同时,还需要心记、脑想,没有思维的配合,听就无法进行。可见,听须与想配合。反过来,进行“听”的训练,将使学生具有更敏捷的理解力,更迅速的反应力和更缜密的思维力,从而使说、读、写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培养训练学生“听”的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实现突破。具体目标要求是:①集中注意力。要求听别人讲话时,精神高度集中,不走神,控制联想。②提高记忆力。要求记住所听到的内容,并做出相应的反映,或以各种形式再现所听到的话。因为记忆是理解、想象、思维的基础。③训练和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增强理解力是关键,要求听得准确、清楚、完整,抓住要领,辨别语调、语气,对语言进行分析、综合,努力听出各种语气所包含的意义和感情,并做出评判、鉴赏。总之,训练“听”力,就是要充分利用听觉器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培养和训练学生听力的途径方法很多。如:听课、听广播、听朗诵、听报告、听力竞赛等等。侧重培养听力的课堂训练方法,常见的有听写、速记、记要、追记、听后复述、听忆评判、提问等多种形式。
目前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及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 实践中我主要侧重从以下几方面训练。
第一,强记性听力训练。有些中学生有一种不良的习惯,在听讲时往往似听非听、漫不经心,然而改变学生记忆淡薄的毛病,是进行强化记忆的听力训练。一是听记复述。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听力训练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有意注意和强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听完材料(录音或教师朗读)之后,在限定的时间内机械复述材料,根据训练的要求和限定的时间可口述。二是听忆答卷法。要求学生听完两遍材料后,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材料的记忆,书面完成阅读材料的问卷。
第二,情趣性听力训练。听课时,笔者发现有些学生缺乏耐心,对听讲提不起兴趣,这也是造成听力障碍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一情况,提高学生有意注意力、激发学生听觉兴趣是很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生对其内容产生兴趣,带着一种高昂的情绪,专心致志地去听、去思考,学生才可能听清老师所讲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听的兴趣,可定期组织演讲评比会,散文、诗歌等文艺作品的欣赏活动,从而调动积极性,训练学生听觉器官,使学生在陶冶情趣中提高听力。
第三,理解评判性听力训练。有些学生听讲时,不能有效地伴随思维,话听完,却不知对方所云,要改变学生听力模糊的状态,笔者认为应对学生加强评判性听力训练,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时要求学生听完两边材料后,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对材料的综合判断来评判材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可指导学生运用角色辩论方式、比较法等培养评价意识,从而提高听觉的判别力。
【语文教改与素质的提高论文】推荐阅读:
语文教改论文09-28
小学语文教研教改论文07-26
小学语文教研教改记录11-02
个人教改论文10-12
旅游管理教改论文09-17
教改课总结07-10
尝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改中的探讨10-25
教改心得体会05-24
教研教改发言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