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教学设计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戏曲教学设计(通用8篇)

戏曲教学设计 篇1

柳赞镇初级中学

张志星 2010年10月

【课

题】《戏剧美术》 【教材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实验教材第16册第3课,河北美术出版社。

【授课年级】

八年级

【学生分析】

我任教的学校地处沿海地区的乡镇,学生是当地的农村孩子,与县城、市区学生存在一定差异,美术知识掌握比较少,但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学校设施有限,虽然有多媒休,但达不到班班能用的标准。面对课业负担较重的学生,怎样使他们能够真正轻松、愉快而又有所收获的上好美术课,成了我最大的目标。我充分抓住美术学科的特点,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大力推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掘,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教材因生而异,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表现美。

【教材分析】

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的艺术。是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一般可分为话剧、戏曲、歌剧、舞剧等。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括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本课所要探讨的戏剧美术,主要是指和中国传统戏剧——中国戏曲相关的美术。

【教学目标】

1、对中国戏剧以及戏剧美术的面貌和基础常识有初步的了解。

2、愿意亲近和了解中国戏剧及戏剧美术,从而增强对民族优秀艺术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3、能够从戏剧美术中汲取感兴趣的艺术形象,进行变化,创作出具有鲜明特征的作品。

【教学重点】

脸谱与面具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能区分中国传统戏剧、戏曲的不同角色

【教具准备】

电脑多媒体课件、课本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伴着歌曲《唱脸谱》,学生走进教室,投影脸谱的形象更增加了学习脸谱的气氛)

师:今天大家是听着音乐走进教室的,这是首什么歌? 生:唱脸谱(学生齐答)师:想不想再听听? 生:想!(学生齐答)

师:现在,我不仅能满足你们的愿望,而且更给你们带来了惊喜,让你们的“耳”“目”一新!(唱脸谱flash动画演示。)

生:哇!(学生全神贯注并不时发出赞美之声,还有学生不时的叫出动画中的脸谱人物的名称)

师:听完后感觉如何?想不想画脸谱。生:想!(学生兴致很高)

师:下面我们来接触戏剧美术,并学习画脸谱。

二、讲授新课

师:今天要学习的题目是《戏剧美术》却画脸谱,两者有联系吗?(教师思考的表情)

生:戏剧美术中包括脸谱。(大家小声讨论,有的学生举手回答)

师:回答得对,但是不确切。话剧、歌剧、舞剧、戏曲都属于戏剧,脸谱呢是戏曲人物的脸部化妆。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关系,现在谁来具体回答,什么是脸谱?(大家小声讨论,有学生举手)生:在戏曲舞台上使用的化妆艺术。

师:回答的很好,不过在它前面得加上是中国戏曲独有的,外国可没有。那是不是戏曲中所有的的角色都要画脸谱呢?

(学生有的脸上茫然,有的在小声说“不是”)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认识几个戏剧中的人物!(幻灯片放映不同角色的戏剧人物)(学生看着的过程中,便有学生小声说出了不同角色的名称:生、旦、净、丑)

师:有些学生己经说出了这些角色的名称,是什么? 生:生、旦、净、丑。(学生齐答)

师:对!戏曲中人物角色按行当划分,就分为“生、旦、净、丑”四种基本类型。让我们看人物对号入座吧!(重新看不同角色的戏曲人物,按人物出现顺序让学生回答)

生:生、旦、丑、丑、净、净。(学生齐答)师:看来大家对这些角色都认识得非常准确了,那么回头再看问题。(指着板书上的问题那是不是戏曲中所有的的角色都要画脸谱呢?)

生:不是,丑和净要画脸谱。

师:回答的很好。那“生”“旦”角呢?(重新回到“生”“旦”角投影)生:画淡妆。(学生都笑了)

师:可以这样说,“生”、“旦”角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素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而“净”、“丑”角呢?(回到 “净”、“丑”角投影)用刚才这位同学的话说就是画“浓妆”了,即指“脸谱”,它以变幻的线条和夸张而强烈的色彩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是一种性格妆,“千变万化”。(教师总结并显现于投影)我们己经明白了什么是脸谱,也知道“净”和“丑”两行要画脸谱,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怎样画脸谱?(板书怎样画脸谱)哪位同学说说个人看法。(有的学生小声议论,有的学生举手)

生:勾好形之后上色。

师:对,那能不能说说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生:形状和颜色。

师:对,这是脸谱中最重要的因素,现在我们就先看形,再观色。画画步骤是(教师拉长音,眼神期待学生回答)

生齐:从整体到局部。(看来平时总强调的画画步骤学先己经记住了,心中暗喜)师:那么我们看脸谱的形也按这个顺序进行。(幻灯片演示,有的学生轻声说出投影上的人物名称)

师:从整体上看脸谱的形有什么感觉?(教师举例提示)第一组中包拯的脸谱俩眉埃得特近,什么表情?(教师也可做表情)

生:发愁!师:张飞的呢? 生:笑。

师:这是我们得到的结论之一,(投影出示结论一:脸谱能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再看第二组的整体形。

生:画的形状差不多,而且都是眼和嘴部分面了。师:这是脸谱的一种格式。“净”“丑”角色的勾脸虽是因人设谱,但仍存在一定格式,和我们学数学时一样,题千变万化但有公式存在,我们来看看脸谱中的格式。(放映幻灯片)哪位同学来完成连线?说错了没关系,我们再讨论。(学生完成连线,偶有错误其他学生争论,并达成一致,给出正确答案)

师:脸谱整体格式多样,局部刻画也是丰富多彩的,下面我们共同关注一下脸谱的局部细节,大家注意观察总结。(放映幻灯片)

师:这几个脸谱最有特点的是哪个细节?

生:前两个是额头部分,另一个是小老鼠(学生争抢回答,老师点头微笑以示赞成)师:第一个杨七郎,杨门虎将,额头写一个“虎”,也有其他人物写“忠”“寿”等字的,这一个脑门上面的是?(给眼神让学生回答)

生:葫芦。(学生齐答)

师:孟度的脸谱,因为他善用葫芦火攻。师:这个呢?

生1:脸上画老鼠(学生笑答)生2:娄阿鼠

师:有的学生知道这个是“娄阿鼠”,老鼠代表这个人物,并反映他善于偷窃,鼠头鼠尾的性格。这几个例子,谁总结一下?

生:戏剧脸谱局部能表现人物特点。(学生举手回答)

师:很好,我们看完形之后,再来观察一下颜色。(放映幻灯片)生1:红色代表忠诚

生2:黑色代表正直,白色代表奸诈(学生争抢问答)师:颜色除有不同含义外,还有没有其他表示?

生:对现实生活中颜色的夸张。(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如学生不能回答,则引用书中关于描写关羽的文字“面如重枣”来启发学生)

师:很好!让我们再看看其它颜色的象征意义。(幻灯片演示)大家一块来填空。生:忠舅、刚直、阴险狡诈(学生齐答后幻灯片接着演示)

师:“唱脸谱”中提到的蓝脸的窦尔顿盗玉马,他是连环套寨主,一员威猛、桀骜不驯的武将。红色文字指的就是颜色的象征意义。再看“典韦”“廉颇”等人物颜色,注意颜色的象征意义。(教师按幻灯片演示依次提示,学生不时有小声讨论人物和颜色的)师:问题都解决了,下面我们来共同完成一个骁勇善战且忠诚的戏剧人物形象。哪位同学试着说说如何画?(有学生大胆的举于问答)

生:先画头型,再画五官形状,最后涂红底色和其它颜色,红色代表忠诚勇敢。师:对不对? 生:对!师:下面我们来画画。先画头型,定眼睛位置,在哪?(期待学生问答)生:在头部的二分之一。(学生个别回答)

师:这点非常重要,避免找错五官位置。然后画眼、嘴周围及其他地方形状,加以细化表现他的骁勇善战,(幻灯片演示)画好形后上颜色,底色占大部分为红色,代表忠诚,其它颜色可稍微随意一些,最后调整画面作品就完成了。

生:(看完幻灯片演示后信心倍增,开始准备画脸谱)

师:哪位同学对面脸谱还有疑问?(稍作停顿,环顾学生)没有问题下面完成作业。

三、学生活动,教师巡回辅导(学生创作老师巡视辅导)

师:注意步骤,先整体后局部。(边巡视边说,并个别捷示辅导,还收集了九个基本成形的作品)

师:大家看这个,表现蛮横无理,形采用大直线,嘴角下垂很形象,这个设计的是咱们班的学生,圆脸、眉飞色舞-(实 物投影)

生:王建宇。(学生笑着齐答)(教师还问作品,学生继续创作,返回颜色的象征意义幻灯片学生参考,老师巡视辅导)

四、学生作品展示:

师:完成的差不多了,下面大家一起来欣赏几幅。我请他们自己来讲一下创意大家来评一评好不好?

生: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到)

生1:我创作的是一个阴险残暴戏剧人物形象,眼周围用锯齿画形,并用黄色表示。

(讨论)生:形和颜色画得都很好,我很喜欢,生:我觉得这个脸谱的脑门也用黄色好。

师:脑门也也用黄色可能显得更冷酷,用这种红色则变化丰富一些。

生2:我表现的是脾气暴躁,易怒的戏剧人物形象,用从嘴周围直冲脑门的形和红色表示。

师:不错。有没有发表建议的?(环顾学生)没有看下一个。生3:我画的是一个高兴无忧无虑的人物,眉、眼、嘴均用曲线和红色表示,但总觉得黄色有点儿用的不对

生:黄色象征残暴善战。

师:脸谱的颜色不是生搬硬套,可以灵活运用,大家觉得这个脸谱从大感觉上能不能表现?

生:能。

(其他作品展示,各有特色,学生互评认真,教师及时点拨)

五、教学小结:

大家这节课表现的很好,了解了戏剧,还勾画了五彩的脸谱,你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象力丰富,相信大家在以后的美术学习中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们非常感兴趣,我们根据活动内容在进行学画脸谱设计活动时,大家的兴趣非常浓厚,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热情一直是高涨的,最后的作品色彩、图案都非常丰富、有生气,设计多样,整体布局很大气,基本达到了活动目标。但反思整个活动,也发现了几点问题:

1、京剧脸谱的图案应是复杂的多一些,但由于观察的时间仓促点,学生在创作图案时比较简单,只有一部分学生能把握较复杂的画法,如果在活动之前充分的展示各种脸谱,学生画出来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2、涂色的效果差一点,有部分学生涂色涂的较浅、较淡,应在充分认识色彩的基础上提示学生把色彩涂的更浓更匀,效果才会更好。

戏曲教学设计 篇2

戏曲集体活动包括:唱、念、做、舞、制、画、欣赏、模仿。其中“舞”是可视性最强的, 也是难度较大的教学。考虑此因素, 我们在每周下午安排两个课时实施教学。如何开展幼儿戏曲舞蹈教学呢?我们做了如下探索。

一、教学策略

1. 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对戏曲舞蹈的审美情感。

对幼儿来说, 音乐活动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 他们在唱歌、跳舞、欣赏、演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 逐渐受到了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及感染。在这些音乐活动中, 音乐伴奏、人体动作必不可少, 而戏曲舞蹈也具有相同的特性, 只不过戏曲舞蹈中的音乐不是孩子们所熟悉的儿童音乐, 而是具有一定民族、地域风格的戏曲音乐。既然两者差距不远, 笔者认为, 戏曲舞蹈的教学可以借助于音乐活动来实施, 但如何有机地渗透, 首先就是审美情感的培养。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好恶态度的反映。愉快、喜爱等情绪会引起人的积极态度, 反之, 使人产生一种否定的情感及消极的态度。审美情感是人的一种高级的情感, 在舞蹈欣赏或舞蹈创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对美的追求的起点。因而在小班的戏曲舞蹈活动中, 这种“审美情感”的培养对今后的戏曲教学至关重要, 将会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策略1】培养孩子对戏曲舞蹈的兴趣。

兴趣对于任何活动的参与、学习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前提, 何况对于一个幼儿完全不曾接触、了解的戏曲活动, 更显得尤为重要。小班幼儿的兴趣往往是短暂的、情绪化的, 音乐恰恰是激发孩子们兴趣的调剂品。他们往往会“闻声而动, 听音而舞”。为此, 我们选择了一些节奏欢快的戏曲音乐, 如《小放牛》来让幼儿进行表演。在活动中老师运用双手的变化模仿出了牛角、牛爬山、牛叫、牧童吹笛等一系列表现这首音乐内容的动作, 这些形象有趣的动作及有别于其他儿歌的音乐, 很快吸引了大家, 他们纷纷兴高采烈地模仿了起来, 还边舞边说起了音乐中的念白:黄莺在枝头叫, 把牛儿赶上山, 赶———上———山……节奏欢快、鲜明的音乐, 动作形象生动的表演, 使幼儿对戏曲舞蹈有了初步的兴趣。在接下来的活动中, 我们逐渐运用了戏曲中的道具———彩带、手绢、扇子等进一步丰富幼儿对戏曲舞蹈感性上的认识, 以提高幼儿对戏曲舞蹈更大的兴趣。

对小班幼儿而言, 游戏是他们的最爱, 因而在活动中, 教师注重了以游戏来引导幼儿学习, 有了它的帮助, 将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对戏曲舞蹈的学习与认识。例如, 在《小小手绢花》的教学活动中, 笔者以三个游戏贯穿其中:《蒙头摸人》、《捉尾巴》、《玩手绢》。游戏的目的在于让幼儿了解手绢在戏曲中的名称及其作用, 培养愉悦的情绪。

有趣的游戏在欢快的民乐声中愉快地进行着, 在前两个游戏中幼儿知道了游戏的道具叫“红绒八角绢”, 除了玩游戏, 它还可以用来表演。于是, 在第三个游戏中, 教师示范了戏曲舞蹈中手绢的一些技巧———转绢、顶绢、抛绢, 他们一下就变得异常兴奋, 纷纷要求老师教他们学习。这样, 戏曲舞蹈中技能、技巧的学习在游戏中就被幼儿的兴趣所推动, 而变为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因而, 在戏曲舞蹈活动中, 提高幼儿兴趣才是保证整个活动实施的关键所在。

【策略2】创设环境、自由感受、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陈鹤琴先生说:幼稚园应该有音乐的环境, 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发展他们的欣赏能力和音乐技能。需引导儿童在艺术的环境中, 有兴趣地与环境发生互动, 充分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 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儿童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体验和表现能力。这句至理明言同样适用于戏曲舞蹈教学。在活动中, 我们注重创设良好的戏曲环境, 让孩子天天接触戏曲、听戏曲, 生活在充满奇异的音乐环境中。

(1) 恰当地利用一些空余时间, 如幼儿晨练、饭前、离园前等时间播放戏曲音乐, 让幼儿欣赏、倾听, 教师时常以优美的舞姿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孩子们往往会被老师的情绪所感染, 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 现在即使在没有老师的带动下, 孩子们也会一听到自己熟悉的音乐, 便会尽情地手舞足蹈起来。

(2) 墙饰是孩子们天天都要看到和接触到的事物, 为孩子创设一个新颖美观的墙饰天地, 是培养孩子对戏曲的感受、欣赏的一个有利途径。我们将戏曲中的人物脸谱, 如:旦角、花脸、红脸、黑脸用彩纸板做成半立体的墙饰贴在墙上, 那微微颤动的翎子、靠旗, 发髻上色彩绚丽的花饰, 随风而动的髯口, 无一不深深吸引起孩子们的目光。他们常常会好奇地去看一看、摸一摸、学一学, 教师会不失时机地表演几个相关的舞蹈动作, 并不时鼓励孩子们自由发挥。慢慢地, 孩子们会看着不同的人物脸谱自信地表演着舞蹈动作, 如:走步、晃手等, 有时会三五一群地合作性舞蹈起来。除了脸谱以外, 还运用了传统剪纸、绘画来展示戏曲人物的动作、形态, 使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了戏曲中的美, 并乐于表现它的情感。

(3) 在音乐角中, 我们为孩子提供了一些戏曲小道具———手绢、彩带、团扇、折扇、髯口、官帽等, 让孩子们可以自由地玩耍、自由探索。他们舞一舞、动一动, 各自展示着自己的表演才能。有的幼儿拿着手绢左右转动, 俨然是一束正在绽放的花朵;有的摸着髯口, 吹胡瞪眼, 还真有一点戏里武将的风范……孩子们在音乐角里无拘无束, 尽情表演, 充分激发了幼儿对戏曲舞蹈的喜爱, 幼儿在这片天地里玩中乐、乐中玩, 可真是其乐无穷。

音乐是孩子离不开的伙伴, 孩子的发展需要音乐, 而良好的戏曲环境能使孩子在浓厚的音乐兴趣中, 一点点、一天天逐渐听懂戏曲、学习戏曲、表演戏曲。

2. 在中班戏曲舞蹈教学中培养孩子的音乐欣赏能力。

在目前的音乐教学中, 仍然注重技能、技巧的培养, 而忽略了对孩子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及创造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提出:“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 就是为了欣赏而进行的教育”。这种新的教学理念, 同样适合于我们的戏曲舞蹈教学中。

【策略3】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在欣赏教育中首先要有一个好的作品, 而要对这个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必须为孩子提供视觉、听觉方面的帮助。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 在教学的初级阶段, 笔者为孩子提供了画面生动的戏曲影像, 这样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们选择了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军事题材———《智取威虎山》中的“夜袭威虎山”片断, 让孩子们在安静的环境中反复地欣赏, 指导他们将其中故事的内容与音乐结合着看, 并运用一些引导性的提问:“看, 剧中的叔叔怎么了?”“听, 这时候出现了一种什么声音?”“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音乐和声响呢?……”逐步地将孩子们无意识的观看逐步转向对音乐的有意关注, 使幼儿逐步了解和体会故事情节的变化, 是与声响效果有一定联系的。待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听辨能力后, 就采取听音乐讲述的方式, 启发孩子们自由想象:这些解放军在做什么?把听到和想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由于孩子们已有了先前的视觉印象, 再通过自己的奇妙想象, 有的孩子说:“解放军在用马鞭打马屁股, 让它快跑!”有的孩子说:“解放军骑着大黑马、白马、黄马飞快地向前跑!”有的说:“许多解放军骑着马去和敌人打仗……”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讲述中有着这么多丰富的想象力, 着实让人吃惊, 也充分说明了自由想象是在对音乐的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中产生的。在戏曲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是有一定的成效的。

【策略4】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 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音乐欣赏包括欣赏性和创造性。在音乐欣赏中尽量放手给幼儿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 使每位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原有的经验来进行自由的想象、自由的表现和自由的创作。

例如, 在《小小马鞭》戏曲舞蹈活动中, 笔者在幼儿对戏曲音乐及故事情节有了一定了解之后, 启发式提问:“想让马跑得快, 怎样用动作来表演?想让马休息一下呢?……”然后放上音乐, 幼儿自由组合, 按老师的提示创编解放军骑马的动作, 并请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编的动作, 同时还教老师和其他同伴进行学习。这种换位教学, 对幼儿创造力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还树立了其自信心, 就连那些平时胆小、内敛的孩子也纷纷展示着他们创编的动作, 到了该总结的时候, 请孩子们推荐最好看的动作, 并把它们进行了有效地综合, 还配上了与之相吻合的儿歌, 《马鞭舞》就这样诞生了。孩子们在音乐戏曲中尽情地舞蹈, 这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不仅愉悦了孩子们的性情, 还促进了孩子们个性化的发展。

3. 将两种活动有机渗透, 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幼儿音乐活动与幼儿戏曲舞蹈活动同属于幼儿园素质教育范畴, 它们有着相同的教育特点:通过对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向幼儿进行教育。而当前幼儿园素质教育中特别强调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因而,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 将两者互相结合、有机渗透, 让幼儿在得到艺术陶冶的同时, 发展幼儿智力与非智力, 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策略5】综合两者的教学方法, 因人施教。

(1) 儿歌教学法。在音乐教学活动中, 幼儿对于歌曲的学习掌握较快, 其原因是歌词浅显易懂, 并且反映的都是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及所见所闻, 学唱起来朗朗上口, 中班的幼儿还可以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创编一些体态动作, 边歌边舞。这种把唱、跳结合在一起的生动教学, 称之为“综合教学法”。为此, 根据幼儿的年龄差异及以上特点, 我们在教授戏曲舞蹈时运用了“儿歌教学法”———即把技巧性的动作用通俗易懂的儿歌来实施教学。

如:小班《手绢花》———“八角手绢手中拿, 找准圆环握住它, 手腕用力转一转, 手绢好似小飞盘。”在这首儿歌里已包含了“转绢”的教学方法, 它比起一般的说教, 孩子们更乐于接受。在边说边舞的过程中, 孩子们轻松地学到了戏曲舞蹈的动作。

如:中班《马鞭》———“小小马鞭套手里, 赤橙黄绿青兰紫, 马儿的名字任你取, 摇摇摆摆当马骑, (上马动作) 八大大仓———才———仓……”儿歌的内容充满了游戏的味道, 在说说跳跳已中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及创作意识, 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及经验给自己的“马”取着名字:白龙马、斑点马、小飞马。任意创编着“上马”的动作。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启发幼儿积极进行创造性活动, 甘愿当孩子们的观众。事实证明, “儿歌教学法”对于戏曲舞蹈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是一种适合于各年龄段幼儿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活动中, 说、唱、跳有机结合, 促进了孩子全面的发展。

(2) 示范法。在音乐活动及戏曲舞蹈活动中, 教师要准确、形象、富有表情地进行表演, 使幼儿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 随着语言的讲解, 面向幼儿做镜面示范, 此方法能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和热情。

(3) 游戏法。游戏是适应幼儿内部的需要产生的, 是幼儿主动自愿进行的活动。在音乐活动中有孩子们喜欢的音乐游戏《拔萝卜》、《小手爬》……孩子们连续玩上若干遍, 仍然兴趣盎然。在戏曲舞蹈活动中, 我们同样借鉴了音乐游戏, 注意将歌、舞、乐三者相结合, 集创造、表演、欣赏于一体, 使幼儿产生持久投入活动的热情, 只不过我们将游戏的儿歌音乐换成了戏曲音乐, 教师带着孩子们玩手绢、骑马 (用马鞭) ……幼儿在游戏娱乐中不仅增长了知识, 而且还愉悦了自我。

二、探究结果

在戏曲舞蹈的探索过程中, 我们从多方面对幼儿的戏曲舞蹈学习进行了策略的研究, 测查结果如下 (50人) :

结果证明, 探索活动丰富了幼儿的生活, 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帮助。

三、探索实践中的启示

1. 创设宽松、良好的戏曲氛围, 激发幼儿从不同角度感受戏曲舞蹈。

卡尔奥尔夫认为:“完全没有音乐感觉的孩子是罕见的, 几乎每个孩子都能理解和享受音乐。”所以, 我们应注意随时让幼儿在各种环境下体验戏曲音乐, 并学会去理解它, 活跃他们的思维, 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2. 注重因人施教, 有计划地指导。

由于幼儿年龄、认识水平及心理发展存在着差异, 这对他们在学习戏曲舞蹈过程中的感受、领悟、表现及创造都会有影响,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洞察力, 根据各年龄段幼儿安排不同量的教学内容, 时间长度要因人而异, 在张弛有度的教学中, 逐步引导幼儿去表现、创造戏曲舞蹈。

(1) 针对音乐活动和戏曲舞蹈存在的差异, 在活动中教师除了具有灵活性和洞察力之外, 活动前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做好多种活动预案, 反复示教, 同时还要善于针对每个活动、每个方案、有个性儿童做好文字记录及反思, 写出研究性、探索性方案研究报告。

(2) 幼儿容易受到戏曲舞蹈所规定板式的局限, 有些儿童容易显得过于拘谨、呆板。除“戏曲博大精深”受到儿童年龄特征的局限外, 还与幼儿所在班级教师的教育活动的引导、指导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戏曲活动中不能让幼儿一味学戏和模仿, 使儿童学戏后, 变得“死板”、“定格”、“城府”……失去儿童的童趣。因此, 教师的落脚点应该在于“创编”和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克服不同的教育者对于教学存在着专业技能和指导策略的差异, 努力达到同步协调。

3. 将活动贯穿于素质教育之中, 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

幼儿园素质教育中提出: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面。戏曲舞蹈教学是遵循了幼儿园素质教育这一宗旨的, 它的引进是素质教育的多种手段之一, 在实践活动中, 教师应充分重视幼儿审美情感在戏曲舞蹈活动中的作用, 充分调动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戏曲舞蹈,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 培养其想象力、创造力,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4. 戏曲舞蹈活动和音乐活动互相促进、相互渗透。

音乐与戏曲都是艺术活动, 艺术是需要人们用情感来表现的。在两种活动中, 幼儿情感的感受、体验显得尤为重要, 这也是幼儿园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对于博大、精深的戏曲, 我们和音乐活动一样, 不只是片面注重幼儿的技能、技巧的满堂灌式教学而是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发展能力、创造意识、探索精神, 两者在幼儿园活动中, 应有机结合, 互相促进, 共同为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而努力。

《戏曲大舞台》 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教学设计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一、设计理念

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愉悦的合作探究活动中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知识,同时陶冶学生高雅的艺术情操,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能力和探究情神。

二、活動准备

(1)调查学生对中国戏曲的了解程度,把学生分成小组上网查资料,了解掌握有关戏曲知识。(2)推荐网站:中国戏剧网(www.xijucn.com)河南戏曲网(www.hnxq.net)咚咚锵—中国戏曲网(www.dongdongqiang.com)。(3)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了解豫剧、河北邦子、京剧等剧种,也可以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情况进行选择。(4)根据搜集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拟定活动方案,分成四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制定学生个人得分和小组得分统计表。班长担任主持人,统计员2名,准备记分牌、奖品或礼物。根据得分,评比出最佳队员和冠军队,进行表彰奖励。

三、活动目标

(1)课外收集资料,了解中国戏曲传统艺术,提高艺术修养。(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理解戏曲中的脸谱,行当等含义,培养学生对舞台艺术的兴趣。(3)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情感。

四、活动重点

(1)收集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戏曲传统艺术。(2)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五、活动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活动课时

一课时

七、活动过程

(一)邀请音乐教师激情表演、感染学生,进入情境

邀请擅长京剧表演的张入林老师和擅长豫剧表演的潘海燕老师分别为我们大家表演京剧《沙家浜》和豫剧《花木兰》选段。

(二)展播戏曲、简介知识

(1)播放歌曲《唱脸谱》,介绍戏曲的起源:一说起源于傩(nuo),也就是最古老的民间歌舞。二说源于说唱艺术。三说源于滑稽戏。

(2)京剧的起源:京剧于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身为徽剧。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民国以后,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皮簧为“京戏”。“京戏”一名,实创自上海,而后流传至北京。

(3)戏曲角色:

末:男角。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剧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净:俗称“花脸”“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像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如《窦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

丑:又称“三花脸”或“小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监斩官——外末。

杂:又称“杂当”。扮演老妇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4)教师小结:中国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多达三百多种,通过活动了解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我们热爱祖国文化艺术的情感,陶冶我们高尚的艺术情操。下面就让我们来考察一下同学们对戏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的情况。

(三)开心辞典——戏曲知识竞赛,检验学生知识积累情况

活动规则:每组基础分100分。必答题每题10分,答对加10分,答错不扣分,时间30秒。抢答题听到“开始”后才可以答题,犯规取消回答本题资格,答对每题加10分,答错每题扣10分,时间30秒。

1.小组必答

a.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剧种是什么?(中国戏曲)

b.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些形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

……

2.小组抢答

a.看戏曲片段,判断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剧种?(可找京剧、越剧、黄梅戏的片段,请学生判断。如《红灯记》《红楼梦》等。)

b.请列举两个以上戏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

评出优胜者,予以鼓励。

(四)欣赏戏曲、南腔北调

(1)出示学生收集的欣赏曲目的视频:①黄梅戏《天仙配》选段②京剧《玉堂春》选段③豫剧《朝阳沟》选段。(2)学生认真观赏,细心品味感悟:温馨提示:欣赏戏曲角度(唱词、唱腔、剧情、主旨及表演的动作、表情、神态、情感等。)(3)学生各抒己见,评说体会感受。(4)教师小结:大家能够从唱段的唱腔、曲调、内容、风格等方面点评,有些同学的评点很到位,能够准确地把握戏剧的特点,这对于平时不大接触戏曲的同学们来说很不容易,这种学习上的主动性和钻研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刚才大家欣赏了几段优美的戏曲段子,听别人唱得有滋有味的,同学们心里一定痒痒的,想不想也走上台来试一试身手。现在大家都行动起来,学唱戏曲。

(五)跃跃欲试、学唱脸谱

(1)出示《唱脸谱》歌词,播放戏曲视频。(2)学生对照歌词,学唱戏曲,领会技巧。(3)检查学唱效果,学生独唱,全班齐唱。(4)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表演非常精彩,京剧被誉为是“国剧”,京剧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集中表现,而京剧脸谱则成为中国戏曲脸谱艺术的代表。到了20世纪,京剧脸谱在不同流派的名家那里也获得完美发展,结合着表演形成了多种风格流派,更加注重角色性格的体现。

(六)总结评价、布置写作

(1)总结评价:这次“戏曲大舞台”的活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活动中不同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语文能力,对我们中国的戏曲有了更多的了解,我相信,这次活动后,同学们会更加热爱我们灿烂的中华戏曲文化。(2)任选一篇作文:①观看一段精彩片段,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②请以“我爱戏曲”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八、活动评价

①这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人人积极参与。②在活动中增长了收集材料的能力。③掌握相关的戏曲知识,培养了热爱祖国戏曲文化的情感。

九、活动反思

《戏曲大舞台》教学设计 篇4

在设计本堂活动课时,我利用青少年乐于表现、乐于竞争的心理特点,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设计了激趣──戏曲知识轮流竞答──欣赏戏曲抢答──戏曲表演──授奖──小结──布置课后作业的教学程序,充分借助多媒体手段,发挥其视听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感受、欣赏和体验活动,在快乐氛围中逐步实现教学目标。为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在构建课堂教学结构时,我加入了欣赏、表演、评价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情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戏曲方面的文化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和综合语文能力,如自主求知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戏曲欣赏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戏曲的魅力,唤醒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感。

4、素质目标:培养高雅的艺术情趣,提高文化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戏曲基本知识。

2、培养对中国戏曲的情感和综合语文能力。

【教学难点】

欣赏戏曲名段,感受戏曲魅力,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戏曲的情感。

【活动组织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阅读并了解教材中所介绍的戏曲知识。可建议学生上网或去学校图书馆查阅有关戏曲资料。

2、确定好各组参加戏曲表演唱的学生名单,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排练。

3、指定一名记分员和一名计时员。

【授课时数】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新课

师:提到中国戏曲,我想同学们一定会为中国传统文化而自豪,但如果问到面对流行音乐和中国戏曲,你们的情感天平会倾向哪一方时,我想绝大多数同学会更倾向于流行音乐。戏曲在今天已陷入了发展窘境。同学们一定不希望中国戏曲在今天走向衰败乃至消亡吧,那么就让我们借今天上课的机会多去了解中国戏曲吧!

二、多媒体显示教学目标和活动形式与规则

1、教学目标

2、活动形式──分组竞赛

3、竞赛规则:

⑴ 全班分为三个竞赛小组。

⑵ 竞赛分必答题、抢答题和戏曲表演三个环节进行。

⑶ 竞赛题总分为300分。必答题9题,每题20分,合计180分;抢答题3题,每题20分,合计60分;戏曲表演为60分。

⑷ 必答题答题规则:每组答题时间为10秒钟,在规定时间内回答不出来的将失去答题资格,由其他小组抢答,抢答正确组可加分。

⑸ 抢答题答题规则:每组先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最先举起答题纸组享有优先答题权,回答全面且正确者加满分,回答不完整者视情况加分,回答完全错误者倒扣分。

⑹ 戏曲演唱规则:每组均派若干名学生上台演唱,从表演和唱腔两方面打分。评委为竞赛小组全体学生,当一个小组学生演唱时,其他两组学生即为评委,各组将评分写在题板上亮出来并对该组的表演略作点评。

⑺ 记分员负责统计各组得分,计时员负责提示答题时间。

三、竞赛必答题部分

为了借助有限的题目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戏曲知识,我在设计每一道题时尽可能地使每一个备选答案都作为一个知识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对戏曲的情感,在答题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手段穿插戏曲方面的图文音像资料。

1、活动程序:多媒体出示试题──各小组竞答──公布答案──教师讲解。

2、多媒体显示如下试题:

⑴ 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一时期? (A)

A 原始社会;B 宋元时期;C 明清时期

⑵ 中国戏曲是由哪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 (B)

A 民间歌舞,说唱和南戏;B 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

⑶ 中国戏曲的主要特征是: (B)

A 综合性、程式性、写实性;B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

⑷ 中国戏曲的四种艺术手段是:(A)

A 唱、念、做、打;B 说、学、逗、唱

⑸ 京剧四大名旦是指下列哪四位艺术家? (B)

A、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

B、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C、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多媒体显示四大名旦的图片,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⑹ 京剧的四大行当是:(B)

A 生、旦、净、末;B 生、旦、净、丑

多媒体显示四大行当的图片,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欣赏一首戏歌──《唱脸谱》

提问:它演唱的是中国戏曲的哪一部分内容?

答:脸谱

提问:戏曲脸谱有什么功能?

答:审美功能;象征功能。

多媒体显示几幅脸谱图片,请学生辨认后答题。

⑺ 辨认下列脸谱,说出它象征何种性格,代表人物有哪些?

红脸──象征忠勇,如关羽。

白脸──象征阴险、奸诈,如曹操、秦桧、高俅等。

黑脸──象征刚烈、勇猛,如包拯、李逵、张飞等。

补充讲解:黄脸或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残暴,或表示文士内存心计;绿脸表示侠骨义肠、性格暴躁;蓝脸表示刚直勇猛、桀骜不驯;金银脸多用于神、佛、鬼怪,象征虚幻。

四、竞赛抢答题部分

1、引导学生在戏曲名段欣赏中具体了解几个主要戏曲剧种的知识,同时切实感受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培养对中国戏曲的情感以及鉴赏戏曲的能力,提高艺术修养。试题形式采取欣赏戏曲唱段──猜剧种──说特点的方式,要求说出剧种的名称、起源地、代表剧种、唱腔特点及著名演员等。

提问:中国主要的戏剧剧种有哪些?

明确:京剧、昆曲、黄梅戏、越剧、粤剧、川剧、河北梆子、豫剧、秦腔、评剧、沪剧、庐剧等。

2、播放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学生抢答后我简介该剧种。

越剧:浙江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小调。唱腔柔婉细腻,有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 )派等众多艺术流派。

3、播放多媒体课件中的黄梅戏唱段──《天女散花》,课堂上我还亲自演唱了一个片段(因为是家乡戏,我对此较为熟悉,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间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抢答后我简介该剧种。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调,是安徽的地方大戏。用安庆方言演唱,唱腔具有悠扬婉转、清新质朴的特点。著名演员有严凤英、王少舫、马兰、黄新德、韩再芬等。

4、播放多媒体课件中的京剧唱段──《空城计》,学生抢答后我简介该剧种。

京剧:也称皮黄,以徽调的二簧和汉调的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而形成。京剧的前身是徽剧,它的形成源于四大徽班进京,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京剧的表演成熟、唱腔雍容华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被誉为国粹、国剧和东方歌剧。著名演员有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和四小名旦。四大徽班为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以及和春班。

五、竞赛戏曲演唱部分

1、通过戏曲表演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中国戏曲的情感以及自我表现能力、相互合作意识和自编自导自演的创造能力,同时通过相互的点评还可以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2、活动程序:

⑴ 三个竞赛小组各选派若干名学生依次上台演唱一个戏曲片段(要求有舞台动作)。

⑵ 各小组宣布给其他两组的评分并略作点评。

⑶ 记分员统分并宣布状元组名单,然后为状元组献上一段精彩的戏曲唱段──黄梅戏《女驸马》片段《谁料黄榜中状元》。

六、课堂小结

经过刚才的竞赛,相信同学们对中国戏曲已有一定了解与感触。我想,如果同学们都能像热爱影视剧和流行音乐那样来热爱我们的戏曲,那么老的戏曲艺术一定会在华夏大地上永放异彩。

七、布置课后作业

语文与戏曲的关系非常紧密,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常用词都源出于戏曲,如下海、排场、自报家门、捧场、挑大梁、插科打诨等,请再找出一些属于此类的词语。

【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戏曲人物 篇5

刘芳

本课是以我国传统的戏剧表演为题材内容设计的课,通过画花脸、画戏剧人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各种戏曲有所了解,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使之对传统艺术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情感。我在教学活动中,主要通过欣赏、认识,引导学生来认识、表现脸谱形象和人物动态,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观察、记忆和想像力,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装饰手法和不同方式来表现,使其表现形式多样化,更能吸引人,更有个性特点,培养学生表现不同事物的造型能力。

特别强调对戏曲人物神态、动作的解析与表现,强调抓住戏曲人物的典型动作,并把其服饰、眼神、脸谱等加以夸张,运用水墨画的表现形式,稚拙、天真地加以造型表现,增添戏曲人物的艺术光彩。我在教学活动中,主要通过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欣赏戏曲表演等活动,引导学生来了解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及戏曲人物的表演特征,表现脸谱形象和人物动态。

戏曲公开课教学感悟 篇6

和煦的春风吹开了五月里所有的鲜花。在火红的五月里,我们小星星幼儿园全体员工准备着,迎接全县特色教育活动观摩组的到来。作为艺术特色园,戏曲教学也是我园的特色教育活动之一。为了让幼儿园的孩子能更多更好地了解戏曲的各个曲种,学习戏曲所富有的精髓,我们不仅通过室内外大环境的创设影响着孩子,还设立各种区角游戏、手工、绘画等等,以多种形式来开展戏曲特色活动。

我很荣幸地担任了本次对全县幼教同仁开放活动中的一节大班戏曲教学活动。“成功了!”“很成功!”“超长发挥呀!”“很有戏曲韵味儿”“唱腔真好!”。。。这是这节公开课一结束,同事及同行们对我这节课的评价和夸赞。那一刻的我,无比激动,流下了开心的泪水。我没让信赖我的领导和同事们失望,终于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了园里交给的任务。

因为我对戏曲有一种特殊的情怀,由衷的热爱,喜欢了解它并学习其中的“唱、念、做、打”;加上我们平时常和孩子们一起唱戏曲、表演戏曲,自觉这个任务还不是很困难。在马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很快选定了课题——《斗逗乐》,并开始潜心备课、磨课。第一遍下来,我信心满怀。课型对孩子们来讲颇有兴趣,整个课的气氛也较好。在后来的每次磨课中慢慢发现不足、修改教案、再次磨课。因为它是一节戏曲教学活动,活动中得让孩子们学会唱腔并表演,而戏曲对于他们又很抽象和枯燥。所以在设计课的时候,我们创设了“猫鼠斗逗乐”的游戏。通过孩子们对猫鼠爱打斗的已知生活经验学习“踮脚走”,学习劝酒、喝酒的舞蹈动作。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会戏曲中的京韵大鼓的唱腔、以及神气的身段表现。每一批上课的孩子都各有长处。有的在戏曲的唱腔上表现出有板有眼的韵味儿;有的在身段眼神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的则在思维和口语表达方面特别灵活。比方说一个问题抛出:如果你是鼠弟弟,你会怎样去逗猫呢?所有的小手立刻高举,争先恐后地抢答:有的说用假老鼠引开它,有的说给猫玩球,也有的说请它吃蘸了酒的鱼。有一个孩子想出的方法更是令大家吃惊,居然说出一套“调虎离山”之计的过程。由此看出,孩子们的思维都被调动了起来,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口语表达,再加以优美的身段和富有京韵的唱腔与老师一起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活动目标。好样的孩子们!

本节戏曲教学活动中我要感谢所有帮助支持我的领导及老师们。尤其要感谢我园几位资深的教研主任,因为有你们的通力协助和指导建议才使得这节戏曲活动展现得有声有色。谢谢!

刘德梅

元明清戏曲教学初探 篇7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元明清时期文学的最大特色是戏曲与小说的发展与繁荣。在明清传奇里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中国戏曲所创造的如诗词一般的意境之美。因此,把元明清戏曲纳入到古典诗词的范畴,是元明清戏曲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又不能仅仅把它当作古典诗词,还应该把它还原到一定的戏曲情境中,把它作为一种流动的诗来看待。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现元明清戏曲之美,并把它传达给学生,从而感染和影响学生。因此在元明清戏曲教学中,首先应该体现“同而不同”的教学理念。

一、“同而不同”的教学理念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课堂上,一直存在重诗词文轻小说戏曲的现象,而小说和戏曲相比,则是重小说而轻戏曲,许多戏曲经典作品往往被忽略或被一带而过。即使在讲解戏曲作品中的某些经典片段时,在授课方式上与讲授诗词也并无多大的区别。戏曲与诗歌、散文、小说同为文学殿堂中的重要一员,若不能把戏曲和其他文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能对戏曲作正确和完整的解读,学生就不能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全貌,更不能领略中国古典戏曲之美。这完全违背了古代文学课程设置的宗旨。因此在“同”的一面,一是要重视戏曲,和诗词文教学一样,给戏曲教学充足的课时保障;二是要把戏曲当作一种诗体,充分挖掘其诗性内涵和诗性审美情境。在“不同”的一面,就是要还原戏曲作为综合艺术的本来面目。就语言而言,戏曲曲词是戏剧语言而非单纯的书面语,戏剧语言具有丰富的动作性、强烈的个性,饱孕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因此仅仅把元明清戏曲的曲词当作文学来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与诗歌中的语言主要表达的是诗人的主体情感不同,戏曲中的语言体现的是剧中人物的情感,所以“戏曲家在进行创作时要设身处地地为剧中人物考虑,不能离开戏剧情境无限度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因此戏曲中的意象的选择、意境的创造是要受戏剧的整体情境限制的”。[1]同样,我们也不能离开具体的戏剧情境来理解戏曲中的曲词,就此而言,还要把元明清文学中的戏曲文学还原成戏曲,才能最大可能地接近元明清戏曲的真实状貌,也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元明清戏曲作品,从而喜欢上元明清戏曲。王国维曾说:“戏曲者,以歌舞演故事也。”“中国古典戏曲的歌舞化表演与中国戏曲的诗化内容是相宜的,是戏曲诗化的要求和体现。因为作为‘剧诗’的戏曲,表达的是一种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丰富的内容,要表现这种内容,只能采用一种更集中、更强调表现力的表演形式。歌舞表演的诗意内涵是适宜于诗化内容的展露和表现的。”[2]所以我们还要重视元明清戏曲的音乐属性和舞台属性。简单地说,在元明清戏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发现和发掘其文学之美,还要呈现其音乐之美和表演程式之美。

在当前的元明清戏曲教学中,仍然限于故事梗概的概括和重点段落及词语的赏析,依然是把元明清戏曲当作纯文学而非戏曲文学。这就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在讲解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时,杜丽娘游园时所唱的 [ 步步娇 ]、[ 醉扶归 ]、[ 皂罗袍 ] 诸曲,通常会被拿来讲解赏析,[ 步步娇 ]、[ 醉扶归 ] 诸曲写了杜丽娘对春光的向往、矜持和自我欣赏,既有对春光的描绘,也有青春少女顾影自怜、对镜严妆的描写。《牡丹亭》的语言虽则向来为人所称道,但也有让人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如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中就说:“《惊梦》首句云:‘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以游丝一缕,逗起情丝,发端一语,即费如许深心,可谓惨淡经营矣。然听歌《牡丹亭》者,百人之中有一二人解出此意否?”[3]很多学者也对“袅晴丝”句写专文进行阐释,足显其典雅艰深。然而这样的曲词通过演员的绘声绘色的表演,我们似乎和杜丽娘一块看到了阳光穿过树枝和花梢,斑驳地洒满了一院的情景。曲词里面有丰富的戏剧动作,舞台上的杜丽娘神情顾盼、舞蹈蹁跹,繁复的身段和细腻的唱腔与曲词完美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春光之美、美人之美、美人情怀之美,文学与音乐、舞蹈达到了高度的统一。音乐的美和舞蹈的美更衬托了文学上的美。可见在课堂上,结合所学作品观看和欣赏一些经典的戏曲表演片段,有助于学生理解原文,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

而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昆曲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明清时期的文人士大夫是昆曲最主要的受众和创作者,并且以自己的文化品格对昆曲的审美基调和艺术走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昆曲最具古典文学的气质,它以中国古典文学深厚的积淀为基础,在音乐上吸收了北曲和南戏的精华,风格合苍凉遒劲与清婉柔媚于一体。于丹在其《游园惊梦:昆曲审美之旅》中把昆曲的美概括为:深情之美、梦幻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4],以类型的方式展现了昆曲之美,凸显了昆曲的形貌和神韵。大学生作为年青一代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对传统戏曲的领悟和感受能力显然要强一些,更容易接受昆曲这种众美皆备的戏曲形式。明清传奇大多以昆腔进行演唱,元杂剧里面很多作品也被改为昆曲传奇登上戏曲舞台。所以,元明清文学与中国传统戏曲特别是昆曲关系最为密切,把元明清戏曲教学与昆曲表演结合起来,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全面理解元明清戏曲的重要途径。

二、把课堂教学延伸至校园

明清戏曲的教学不应仅仅限于课堂之上,应延伸至校园,亦应该结合时代特点,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方针,与社会上的各种资源相结合。自2001年昆曲被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逐渐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但因为昆曲本身属于高雅艺术,受教育程度和认知水平的影响,昆曲还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对此,政府和社会团体把推广和继承昆曲的目光投向大学校园,看重的就是大学生是知识青年群体。当前在把昆曲推向大学生群体的工作上相关部门已经做了一些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距离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新一代昆曲观众还有些遥远。戏曲艺术进校园,在重点城市的重点高校是时而有之的,而在一般普通高校,则几年才得一见。传统戏曲进校园,戏曲艺术在高校的传播和接受还得另辟蹊径。

这条蹊径就是戏曲与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结缘。高雅艺术进校园之所以动静很大,却收效甚微,原因在于它面向的是整个大学生群体,而大学专业差别很大,不排除有非文科专业的学生热衷于昆曲的,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在高校的学生昆曲团体中以文科特别是中文专业的学生居多。中文专业的学生古典文学的底子扎实,对以古典诗词为基础的昆曲曲词较易理解和接受,且对昆曲剧目和唱词较为熟悉。显然在相同频率观看昆曲演出的情况之下,昆曲在文科大学生中更易于推广和传播。

所以高校中的文科院校,特别是有中文专业的院系,要充分重视戏曲的熏染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提高方面的作用,要认识到“戏剧教育对于人们综合素质、自我表达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对于培养人的个性和感受美的能力方面,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途径”。[5]为此,学校和相关院系应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加大资金投入,主动争取高雅艺术走进自己的校园,走进大学生的课堂,营造良好的昆曲文化氛围。还应该根据课程的需要,积极地与学院之外的艺术团体或个人联系,并形成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邀请他们定期为中文专业特别是古代文学课程的老师和学生演出或者开设讲座,演出元明清戏曲中的经典折子戏,甚至全本戏。召集喜欢昆曲的学生成立昆曲小组或者昆曲社团,请昆曲演员或专家学者来指导,传授昆曲表演技艺,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组织排演元明清戏曲中的一些在课堂上必讲的剧目。在这一系列集中的昆曲观、听、演活动之下,使整个元明清戏曲教学丰富立体,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把课堂教学扩展至校外

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剧场、走进昆曲专业或者业余社团。剧场有先进的演剧设施,良好的观剧氛围,观众容易被演员带入戏剧情境里面,通过看别人的故事,引发自己对现状的思考,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变得成熟,思维方式获得改变和提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无论是专业演员还是票友,要想把一出戏展现于舞台之上,都要经历成千上百次的苦苦锤炼。走进演员的生活和演习场景,能让学生明白没有任何事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从而完善人格,坚定意志,成为一个坚强的、能承受挫折的人。

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方法,已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激发他们的内在热情,所以我们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元明清戏曲作为中国古典文学重要的一部分,在课堂上自然应该充分展示其“文学性”的一面,而作为一种舞台艺术,亦不能忽视其“戏曲性”的一面,因此非常有必要把昆曲知识和昆曲表演带入课堂,使学生对元明清戏曲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同时感受它的文学魅力与戏剧魅力,并获得双重的审美感受。而且元明清戏曲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小小的教室里,学生在校园内外观演昆曲的审美体验与人生体验,会成为他们生命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摘要: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应该给予元明清戏曲足够的重视,把它纳入到传统的诗词教学体系中,同时更应该看到元明清戏曲作为舞台艺术的一面,把与元明清戏曲关系最为密切的昆曲表演与教学相结合,从而展现元明清戏曲的文学之美、唱腔之美、表演艺术之美,让学生在这美的教育与熏陶之下,在情感上受到启迪、精神上获得滋养、人格上得到升华。

戏曲教学中教师作用之我见 篇8

关键词:戏曲教学; 教师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97-001

纵观戏曲教育的历史,其模式不外乎科班教育、团带学员教育、专业戏校教育等几种形式。其中科班教育主要以“口传心授”方式為主,“口传心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为“口传”,一为“心授”,前者授技后者授法;前者重摹仿,后者重“体悟”。团带学员方式实际是科班教育的发展,所不同的是让学员更注重舞台实践;这两种方式都过多注重表演技艺的训练而忽略文化素质的培养。专业戏校教育在技艺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一定量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理论的学习,这就使学生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得到了较全面的提高。

中国戏曲可分为外在的“形”和内在的“神”两个层面,前者指的是表演技巧,表现手段;后者指的是利用表演技巧将剧中人物演活’让观众为之或喜或悲、或激或愤。基于此,戏曲教学也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当然还有高级阶段,那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了,在此暂不涉及)。

所谓初级阶段,就是模仿阶段,这个阶段教师的示范很关键。根据全面稳固基础的要求,强调基本功的训练,比如形体基本功、毯子功、身段、把子等等,并适度安排适于基本技术训练,表演上不复杂,角色不多的小型传统剧目。学生在学习传统剧目时,要让他们先了解舞台方位,即哪是上场门,哪是下场门,亮相应在哪儿,包括上场的锣鼓经,都要让学生们掌握。老艺人们常说,演员上场时的第一个亮相、第一句唱念、第一个动作非常重要,能否抓住观众的关键就看这三个第一。那么,我们在要求学生时,应特别强调这三个第一。

所谓中级阶段,就是进入“体悟”剧中角色的训练,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安排教学剧目的排演。教学剧目既是培养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检验。所以,为了使学生将学到的戏曲艺术的基本知识应用于舞台实践,并通过舞台实践,巩固和提高艺术水平,培养舞台实践的能力和综合适应能力,教师要慎重选择好适合学生排演的剧目,因为这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以为在选择剧目时,应尽量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健康,立意高尚,排演本身就是对学生思想的净化和提高;二是要有好的戏剧性情节,有悬念、有跌宕、有冲突、有高潮。容易引学生入戏;三是人物个性鲜明,棱角突出,学生容易掌握;四是能发挥戏曲程式化表演的特点,使学生学到的基本功能得到较充分的应用和展现;五是要有独具的艺术特色,或唱、或念、或做、或打,能展现学生某一方面的特长。“无技不成戏”,富有表演技巧的剧目,是对学生基本功的一个检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技艺水平,而且能增强剧目自身的生命力。

教学效果的保证,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要学会甘当配角,为学生提供自我体验、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作主角,让他们在登台表演中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兴衰际遇,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老师当学生的观众,当学生演出完毕后,及时对他们的表演情况进行评议,对他们的表演进行总结与归纳,分析成功与不足所在。

上一篇:体校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个人委托单位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