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共9篇)
【教学目标】
1、识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识记当前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远景目标。
3、理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说明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
【教学重点】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说明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说明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 1 教时
【教学内容】
一、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
2、识记理解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
3、识记理解公在制主体地位及表现;
4、识记理解运用坚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必要性;
5、识记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教学重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
2、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
3、坚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必要性;
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教学难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
2、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
3、坚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
【学法指导】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了解预习思考题;
【教学准备】
1、教学投影片;
2、目标检测题;
【教学设计】
一、导入目标
1、课堂提问:
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2、导入新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本节课开始,我们着重介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3、板书课题
4、出示教学目标
二、引导自学
㈠、布置学生自学课本87至90页,通过自学,能回答以下思考题,大致理清课本脉络结构; 自学思考题
1、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3、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
5、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6、为什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想一想: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会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为什么?
7、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什么?(我们应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讨论:我国为什么要鼓励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㈡、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巡视
三、教师导教
㈠、师生共同讨论解决思考题,分析、梳理教材
第六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一、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①、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3、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
4、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5、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6、为什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而且发展不平衡。因此 必须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其他所有制经济。促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加快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想一想: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会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为什么?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并受国家宏观政策的调节。当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会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我国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什么?(我们应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要求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对商品生产和流通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和流通主要由市场调节,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入市场,通过市场进行配置。这样使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增强活力,提高素质。
讨论:我国为什么要鼓励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并受国家宏观经济的调节。当前,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需要、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国家税收、扩大建设资金来源、增 加社会财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现阶段大力鼓励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㈡、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形成板书;
四、目标检测(另附页)
五、布置作业:
1、预习下一框节内容;
2、完成《伴你学》相关练习;
3、课堂作业:
我国为什么要鼓励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 2 教时
【教学内容】
二、经济建设的目标
【教学目标】
1、识记《纲要》制定的基本原则;
2、识记‘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3、识记理解未来50年的具体发展目标;
4、识记理解运用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重大意义;
5、识记理解运用确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具体要求;
6、识记理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教学重点】
1、‘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2、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重大意义;
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2、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重大意义;
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
【学法指导】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了解预习思考题;
【教学准备】
1、抄有教学目标及思考题的投影片;
2、目标检测题;
【教学设计】
一、导入目标
1、课堂提问: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2、导入新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光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还要有政治、文化方面的发展;
3、板书课题
4、出示教学目标
二、引导自学
㈠、布置学生自学课本 90至94 页,通过自学,能回答以下思考题,大致理清课本脉络结构;
自学思考题
1、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什么?
3、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前十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5、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意义是什么?
6、如何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7、为什么要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想一想: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有何重要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㈡、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巡视
三、教师导教
㈠、师生共同讨论解决思考题,分析、梳理教材
二、经济建设的目标
1、世纪之交,我国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从21世纪开始,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3、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②、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③、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④、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入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奋斗目标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什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二次出现,第一次在P80)
5、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一、现有教学分析
由于高中生历史知识储备不足, 存在孤立看待历史事件的现象。苏联1928年10月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到1940年按照“最保守的估计, 苏联工业产量便增加了3倍”“1938年时, 苏联总生产量在全球所占的比例, 已从1929年的5%跃升为18%”。教材介绍了苏联取得的巨大成果, 没有介绍苏联使用哪些方法来克服工业化建设中的困难。由于相关内容的短缺, 学生往往认为“苏联独立完成了本国的工业化”, 这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学生似乎仅掌握了“全球史观”的概念, 很少有学生把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与西方的经济危机联系在一起, 结果得到“苏联独立完成工业化”的错误结论。
二、教学改革尝试
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 笔者认为, 在讲解本课时, 应该使用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 补充相关内容, 以便学生全面理解苏联工业化的发展过程, 深入了解苏联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足。
(一) 从全球史观出发, 探究苏联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与西方经济危机的联系
苏联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发生了遍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了与苏联的关系, 最明显的是美国在1933年底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美苏建交的原因有很多,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其中的经济因素。但经济危机爆发后, 资本主义各国均需要找到一个巨大的市场来释放他们过剩的生产能力。这样,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无疑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美国康培尔农具制造公司领导人在1933年说:“我认为俄国是我们工业品在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与西方世界政治关系的改善, 为苏联大规模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生产设备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五年计划期间建设的三大钢铁厂都是美国援建的, 著名的高尔基汽车制造厂, 由美国福特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苏联政府同时重视引进西方人才, 仅在1932年, 在苏联重工业生产部门中就有大约6800多名外国专家。苏联弥补了自身不足, 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教材没有涉及此内容,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 利用全球史观, 在分析苏联经济建设的背景时, 将目光扩展到当时的世界形势, 使学生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来分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达到扩展学生思路、提高分析历史事实能力的效果。
(二) 利用社会史观, 研究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的社会发展情况, 全面了解苏联社会
社会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政治、经济等方面, 苏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除了引进外国技术, 还特别重视本国技术人员的培养。苏联教育模式对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 也应列入教学内容。
苏联培养人才队伍的初期目的是更加有效地使用外国技术建立的工厂, 最终目的是完全摆脱对外国的依赖。但当时苏联技术人员非常短缺, 斯大林提出两个著名口号, “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 苏联通过各种方法培养熟练技术工人和各行业专家。苏联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资, “一五”计划期间, 投入239亿卢布, 占国家全部预算支出的19.9%, 相当于工业拨款的一半以上, “二五”计划期间, 该项投资已达1078亿卢布, 比“一五”计划期间增长了近4倍。在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的推动下, 到1939年, 苏联全国识字的居民达到了87%, 高等学校成倍增长, 1938年全苏有近700所。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 苏联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共培养了147万专门人才, 熟练工人增加了近9倍, 工程师增加了近3倍。科学工作者由2.26万人增加到4.26万人。
苏联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因其过分强调专业化, 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这种教育模式, 在苏联经济处于赶超期, 在苏联科研能力落后于西方的情况下, 可以让苏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 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但当苏联的经济和科学研究达到相当水平之后, 却不利于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结合教材, 我们不难发现, 当西方国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引领下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后, 苏联的经济发展越来越慢, 科技创新成果也越来越少, 导致国家竞争力的衰弱,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法发挥, 这和苏联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
总之, 历史本是立体和丰富的, 历史教学不应该只是知识点的灌输, 更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就要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培养他们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学生应用相关历史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比较薄弱, 还不能自觉地从整体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根据实际教学经验, 教师应该将历史观点与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进行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以历史事实为基础掌握相关理论, 同时借助历史理论指导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实。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例, 指导学生将历史观点和历史事实的学习结合在一起, 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观点,历史事实,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M].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2]曹绍濂.美国政治制度史[M].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2.
[3]林建华, 谭桂梅.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期提出的两个口号论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4 (05) .
关键词:经济体制;企业发展;运行体制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2-0000-01
不置可否,中国企业的发展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的社会建设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企业的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经济发展的支撑,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所以建立完善企业经济发展运行体制是企业发展的工作重点,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应高度重视企业经济发展运行体制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一、经济发展运行体制相关概念阐述
企业的经济体制是指在某一企业中,建立根据体制内容执行相关经济项目的全部机制的总称,也可以解释为企业经济制度的各种体现形式,企业经济体制包含经济发展和运行体制,实际上是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经济发展运行体制的主要功能表现为,明确企业的经济运行范围,协调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企业全体员工必须遵守相关的行为准则,对企业领导人不符合企业经济发展运行体制的各类行为及时进行约束,起到激励作用,建立企业发展经济运行体制是当务之急。
二、通过观念的转变建立经济发展运行体制
(一)转变企业价值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中知识的重要价值。当前企业创造财富不仅仅依靠先进的机器设备,高品质的原材料,而在于科学技术这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知识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知识的有用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得到充分的体现,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和科学是建立企业经济发展运行体制的根本。
(二)转变人员管理和竞争观念
处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企业的人员管理观念如果还未从传统观念转变过来的话,既不利于企业经济体制的建立,也不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管理开发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企业应该站在战略高度来重视人才的潜能,注重专业技能的挖掘与培养。基层的一线劳动者是企业发展的基础,那么具备高素质的综合能力强的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一人独大的竞争目标已不再是现代企业追求的境界,现代企业应该要适应国际化的竞争环境,形成共同竞争,共同发展双赢的竞争理念,经历合作共赢的经济发展运行体制。
(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运行体制观念
可持续发展是任何企业建立以及發展的目标之一。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特征,所以企业在建立经济发展运行体制时也要将可持续性,阶段性的发展特征考虑其中,构建阶梯式的体制,企业经济发展运行机制实际上是企业管理方式的一种,企业管理能力的强弱可在经济发展运行体制中充分体现。
三、企业经济发展运行体制的建立要素
(一)企业管理者思维方式
体制的建立主要依靠的是企业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可以改变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向,所以建立的企业经济发展运行体制依靠管理者超前的思维方式。企业管理者总是针对一件事情,往一个方向不遗余力的努力着,但是得到的效果不一定是最佳的。例如改进产品质量,企业管理者关注的点主要集中在更改目标业绩以及提升生产技术,经常忽视是否更加符合客户需要,管理者在建立经济运行发展体制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客户的需求。
(二)建立企业经济发展运行体制注意创新精神
创新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制胜法宝,体制的创新,为企业自身其他各类管理活动提供肥沃的土壤,进而使各类管理活动有效进行。对于企业经济发展而言,发展运行体制迫在眉睫,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因为没有建立完善的经济创新体制,尽管拥有丰富的生产设备资源,但是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不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发展运行体制的创新包括企业知识架构的创新,权利和义务的明确划分创新,以及运行规则制定的创新。建立经济发展运行体制务必保证创新精神,但是要注意发扬创新精神的同时要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经济发展运行体制的有效建立可以保证员工对工作投入更多积极的工作热情,为企业经济不断发展创造条件。
(三)建立经济发展运行体制需要注意各项制度的改革
经济发展运行体制必须包含企业生产技术提升的管理制度。明确产权责任才能使得拥有产权的个体更加明确区分企业管理中的责任与义务,注意在经济发展运行体制中激励机制的融合,将职业经理人的收入所得直接与企业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励其进行技术改造,将企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企业经济发展运行体制的建立是为了跟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将企业产品更好的推向市场,将市场的需求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使得企业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节奏,为企业自身发展赢得机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感受到压力,才会有努力建立企业自身经济发展运行体制。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样是企业经济发展运行体制的重要内容,知识产权是保护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占有优势地位的核心竞争力。经济发展运行体制的建立一定要着眼于企业实际的运行状况,积极探索具备企业自身特色的经济体制,要求管理者开拓思路,积极进取,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不断挖掘企业自身优势,建立经济发展运行体制。
四、结语
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舞台的不断扩大,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与世界上的企业竞争,务必要保证自身体制方面的完善,建立经济发展运行体制是符合中国企业立足国际经济的舞台的时代需求。经济发展运行体制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是企业管理的需求。不可否认,现如今中国企业的发展存在的各类问题,例如,企业领导一言堂的现象数不胜数,管理者拍脑袋决定企业各类事宜,导致企业处于制度混乱,任何事情的决定全凭领导一句话的现状,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不能脚踏实地的为中国的国民经济做出巨大贡献,企业必须要认识到建立经济发展运行体制的重要性,并且保证体制在企业管理中有效运用,保证企业在经济舞台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何俣婷.论企业经济发展与创新[J].商情,2012(42).
[2]许家林,徐荣.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的演变与现实选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05).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曹美珍闫高云)
【学习目标】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历史背景。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材导学】
1、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十月革命后到50年代初,苏俄和苏联曾经实行过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在这段时间里,先是列宁,后是斯大林领导国家。他们在领导布尔什维克党探索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列宁时代,采取过什么经济政策或体制?
先是采取政策,1921年起开始采取政策。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什么背景下实施的?主要内容如何?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1)背景:①十月革命后,俄国国内战争爆发,面临着。②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一切为了前线”,苏维埃政府必须采取非常措施。③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有直接过渡到的思想。
(2)主要内容:①。②。③取消,实行。④。(3)评价:
①积极作用:是在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②消极影响:许多措施;国内战争结束后,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国家。总之,战后,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和。
3、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会上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由此开始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这种转变的背景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其实质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1)背景:①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合时宜。农民严重不满;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③布尔什维克党面临。
(2)目的:为了解决。(3)主要内容:
①农业方面:。②工业方面:。③流通方面:。(4)特点: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5)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6)评价:
①表明俄共(布)放弃了。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
1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了一条,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相适应的,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过渡。②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4、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在二、三十年代开展工业化和农村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历史上称之为“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确立于何时?主要表现有哪些?如何评价这一体制?
(1)确立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2)主要表现: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和。②实行高度集
中的。③实行排斥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④主要以手段管理经济。
(3)特点:国家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权力高度集中。
(4)评价:①积极作用: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②存在严
重弊端: 片面发展,使和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制和的积极性。
【问题拓展】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1)相同点:①前提条件是都掌握了国家政权和主要经济命脉。②主观目的都是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政权。③政策内容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方面。④结果都起到了巩固新政权的作用。
(2)不同点:①直接目的不同:前者首要目的是战胜国内外敌人,后者主要目的是恢复发展社会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巩固工农联盟。②内容及实质不同:前者排斥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尝试共产主义,用单纯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后者利用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进行管理。③对工农联盟的政治影响不同:前者由于对农民的剥夺,导致工农联盟几乎破裂;后者从根本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④经济效果不同: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后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1)经济因素:苏联当时是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2)政治因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急需加强无产阶级专政。
(3)外部因素:帝国主义包围下的险恶的国际环境、战争的威胁给高度集中的体制提供了产生的条件。
(4)思想文化因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
(5)个人因素: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党内斗争的错误判断以及过于自信的性格,也推动了这一体制的产生。
建立和完善社会发展资源管理体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动员和管理社会发展资源问题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完善分配体制,动员社会各方资源,采取包括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伙伴战略、提高慈善事业的管理水平等各种措施,合理配置社会发展资源.
作 者:丁元竹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刊 名:唯实英文刊名:TRUTHS AND FACTS年,卷(期):“”(10)分类号:F035.4关键词:社会发展 资源 管理体制
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体制不同,中国必须在短时间内实现从根深蒂固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为了稳定社会环境,政府就必须对体制转轨的模式、着力点与突破口、速度与力度等问题进行战略设计来推进市场现代化改革。
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并不意味着政府管的事情越来越少,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展开说即是两个过程的交汇:一是政府不断消解计划经济同志时期遗留下来的不合时宜的旧职能,其特点是收缩政府权限。二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针对市场经济体制不成熟、“市场失灵”问题多而需要的干预。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是深化政府经济职能改革的重要前提。任何行为本质上都是在人的观念指导下的产物,市场化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是在人的观念支配下进行,因此观念转变在转轨进程中是根本前提。
例如让那种“重管理、轻服务”、“重事前管理、轻过程管理”的政府治理经济的传统理念让位于“重服务、轻管理”和“重事后监管,轻过程干预”的“服务性政府”的新理念。山东的“政府提速”就是其中生动一例。
“政府提速,让我一年少交了2400元的管理费。”山东“政府提速热线”开通后,济南市民李培阳第一个打进电话来,诉说了自己两年来的经历。
李培阳2000年开办了一个非盈利性的“老年择偶广场”。按说,他只要到民政局办理民办非企业登记,不需要在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但在政府“提速令”下达之前的两年,他却不得不按照市中区工商分局的要求,到该局办理了营业执照,每年分别高达1200元的工商和民政部门的管理费令他头痛不已。今年3月,当他像往年一样到市中区工商分局办理新的营业执照时,被明确告知不需办理营业执照,撤消手续前后用了不到10分钟。“高了几十倍”的工作效率,令李培阳感到惊奇不已。另外,民政部门也告诉他,以后也不再收取管理费。曾为此苦恼了许久的李培阳对此表示“很满意,很满意”。
2.加强法制建设。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政府应重视借助法律手段来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和环境。
今年6月29日,《政府采购法》施行后,“阳光采购”的概念不仅为更多公众所知,而且有了法律作为后盾。在我国政府采购规模逐年增长(今年预计达1000亿元)的同时,采购行为也纳入到严格的规范中去。
然而更多人关注的一部新法是《行政许可法》,因为不少人曾有这样的经历:从一个地方调到另外一个地方工作,要跑一二十个政府部门,盖上一二十个红彤彤的公章,甚至包括跑一个叫“粮油办公室”的地方,虽然粮油票早已经成为历史。开
办一个企业则更麻烦,有人曾因此需要盖上100多个公章,跑上一两年„„《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将彻底改变这种现象。“行政许可法草案体现了严格限制政府行政审批权限的原则,”担任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的应松年教授对记者说:“行政许可法————规范政府行政审批权限的法律————将是迄今为止对老百姓影响最为广泛的法律,它的出台将会从体制上影响政府机关„„”
3.政企分开、政务公开。广大百姓对审批权繁多和“暗箱操作”深恶痛绝。改
变这一损害政府形象的重要措施是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实现政企分开,彻底割断各级政府行政权力与市场利益之间的关系。政府及其他各部门决不能稿任何形式的创收。政务公开是政企分开的必然体现。
同时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要认识到一点。最好的办法是降低国有经济的比
重和退出竞争性行业,但是这只能逐步地进行,如果像俄罗斯和东欧那样迅速的“私有化”,在中国的政治条件下,恐怕首先是各级官员利用权力和知识信息优势,形成“权贵私有化”,结果是“官僚资本”垄断和政治极端腐败,从而导致社会**。
4.改革政绩评价机制和提高公务员素质。目前之所以出现了许多有违价值规
律的短期行为和反市场的行政措施,很大原因是“上级压力”和“政绩冲动”。
其中举个颇为普遍的例子——要转变政府的会议工作模式。开会是研究问题、交流意见、部署工作、发布信息的一种方式和途径,会议开得好,对沟通、宣传、部署工作有促进作用,如果将会议和现代信息系统结合起来,还可节省时、空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但在现实中,各级政府的会议太多,时间太长,有时规模太大,会议方式太落后。它不仅浪费了台上台下与会人员的时间,影响了行政工作效率,而且也浪费了财政经费,影响了合理的经常性支出。所以,有必要强调压缩政府会议,转变一般性会议模式, 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控制会议的制度。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政府的某些决策及其决策结果的公布,不一定要采取文山
会海的形式,而可以利用网络、新闻媒体和其他信息工具(电视、电话等)来进行。这既能提高政府决策和信息的透明度,加快人民知情的速度,又能降低行政工作的时空成本,减少费用开支,提高政府决策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使政府的一般性行政行为受到广泛监督和约束,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行政、司法腐败行为的发生。
简化政务工作程序,提高政务信息水平,使我们的政府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政
务管理能力的政府
现代政府管理要求决策科学化,而决策科学化主要依赖于人员、制度、决策程序和手段的现代化。这就要求在建立一个具有开放、创新、协同的政府体制的条件下,要求政府公务员队伍吸收更多的专家、知识分子,强化现有人员的培训、学习,运用科学方法改善政府决策程序,同时,也要求采用先进的办公方式,包括运用数字化和网络技术。为此,我们要加快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打破政府内部门管理在时、空上的分割,使政务处理更为集约、快捷,建立一网式办公系统(政府机构各国职能部门的工作集中到一个网络平台上),不同政府部门协同工作,实现内、外网的工作流程整合,提高政府办公信息化、一体化水平,推进政府管理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由于与政府经济行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使得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成为一个关键环节。相信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会逐步成为一个高效、廉洁、人民满意的政府。
汉语言文学1班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 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改革的不断深化,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我国经受住了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严峻考验。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体制还应进一步完善, 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同时也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必须加快推进改革,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1、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必须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 坚持平等保护物权, 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各自发挥优势, 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平等保护物权, 从根本确认和保障了公平竞争这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原则,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 是有机统一的。只有公有制经济始终居于主体地位, 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只有各种所有制的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相互促进, 才能始终保持并不断增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和活力。
2、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继续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要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为着眼点, 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进一步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对已经引入竞争机制的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 进一步分离垄断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对其他有关行业和城市公用事业等, 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对竞争性业务要放宽准入, 对垄断性业务要实行国有法人为主的多元化持股。
3、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我国重要经济增长点, 提供新就业岗位的主渠道, 满足全国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生力军。要切实落实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 进一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 重点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行业准入难、融资难等突出问题, 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 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同时, 加强引导和管理,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依法经营。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要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由于现行的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财税体制, 很难避免一些地方不顾资源和环境条件、盲目发展财政增收效应大的加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进一步界定好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 按主体功能区的要求采取有区别的经济政策, 消除行政力量干预经济发展的利益动因, 使国民经济就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按照履行职责与提供资源相对称的原则, 深化预算制度改革, 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围绕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制定和实施差别化的财税政策和绩效评价体系, 提高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 深化税制改革, 引导经济活动主体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着力建设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要扩大资本市场规模, 优化资本市场结构, 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要深化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改革。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及时化解金融风险, 切实维护金融安全。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 国家计划对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协调作用。要抓紧改革和完善规划体制, 健全编制程序, 完善国家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管理和实施机制, 形成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 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有效衔接的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 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 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5、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 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形成三次产业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格局;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 加快教育资源整合, 加强乡村卫生院建设。
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 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6、必须大力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我国市场体系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 但与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要加强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改革和完善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方式, 经营性土地使用权一律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提高土地使用率, 积极发展人力资源市场, 建立健全市场化的用工机制和体系, 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健全和完善技术市场, 保护知识, 促进技术成果转化。要深化价格改革, 理顺资源价格体系, 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深化资金、外汇等要素价格改革, 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 继续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要结合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以完善、纳税、合同履行、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为重点, 通过道德建设、改革和法律约束, 加快建设社会信用服务体系, 健全并严格执信惩戒制度。市场中介组织发展和规范水平是市场体系发育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标志。要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认可的行业协会和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 在行业内发挥应有作用。
7、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经济法律制度。
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减少行政层级, 理顺职责分工。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管理的职能与权限。大力推进政务公开,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建立公正、透明的工作制度, 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按照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着眼于确立制度、规范权责、保障权益, 加强经济立法。加强对法律法规的解释工作, 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行政执法、司法审判和检察的能力和水平, 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8、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 以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规模, 改善就业结构。二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 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三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9、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巩固第一产业, 做大第三产业, 提升第二产业,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坚持扩大国内需求, 鼓励合理消费, 适度控制投资规模, 优化投资结构, 调整进出口结构, 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2007年10月15日
[2]、温家宝,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3月3日
[3]、《邓小平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4]、《江泽民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关键词:经济;幼儿教育;改革
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艰难历程之中。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高度社会化和商品化的商品经济,随着它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幼儿园同样也毫不例外地面临一次新的挑战。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面对社会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对家长自主性越来越强的选择,幼儿教育也应通过深化改革,主动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使幼儿园不但生存还要发展。
一、幼儿教育的地位和性质
首先,幼儿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就是要加速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靠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所以,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幼儿教育事业。
其次,幼儿教育是非公益性服务。从经济学的观点看,服务有两类:一类是公益性服务,一类是商品性服务。教育服务是多层次的、分类别的。义务教育是公益性服务,它的经费应以国家提供为主,而幼儿教育,特别是一些民办幼儿园,很多都是自负盈亏、自收自支的,它應该是一种被排除在义务教育体系之外的福利性教育机构。“福利”是它的社会功能,“经营”则是它的社会生存手段,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二、幼儿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幼儿园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目前,个体承包、股份集资、联合办园、私人办园等多元化的办园形式推动着整个幼教工作的进程。但是,近几年,一度解决的入园难的问题又重新出现。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除常住人口增加外,各地区为了引进人才,外来人口猛增;另一个原因是一些新型住宅小区建设和基础教育设施建设之间的不平衡。
另外,这几年,有许多家长舍弃自己单位或附近的幼儿园而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往条件较好的幼儿园,目的是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这表明幼儿教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而令人费解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因工作关系,希望早送孩子入园,迟接孩子回家,以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但是一旦要多收费作为教师超出正常工作时间的补贴时,他们却议论纷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上仍有许多人对幼儿园工作了解甚少。他们认为幼儿教师只是管孩子的阿姨,幼儿园只是单纯的服务机构,担负的任务就是给孩子吃好、睡好、管好,而这些费用都包含在保育教育费和伙食费中。社会上部分人对幼儿园工作的误解使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幼儿教师的劳动,从而使幼儿教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与人们对其价值的认识产生很大的偏差。
再次,师资队伍开始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金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显出其诱人的魔力。幼儿园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必然受社会上拜金主义的影响,加上幼儿园工作辛苦、待遇偏低,幼儿教师又要争取早日评上职称而费尽心思。和同年龄的人比收入相差甚远,再加上新城区待遇比老城区幼儿园待遇高,使得部分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有的辞职;有的去新城区;有的身在幼儿园,心打小算盘,总想寻找机会跳出园门。
三、全面深化幼儿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接受的最普遍、最广泛的教育形式。接受基础教育的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一个人的素质、能力乃至整个人生道路。也可以说:今日基础教育的水平,决定了明日的国民素质水准和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随着21世纪的来临,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整个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从根本上解放教师的生产力和师生的创造力,从而大大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1.预测园所的前景。幼儿园究竟如何求得社会的承认,寻找自身发展的出路,赢得更高的社会占有率?我觉得首先要预测一下幼儿园的前景,定位自身经营特色,使幼儿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谋求更大发展。为此我们要做好调查研究:了解周边社区幼儿人数;附近幼儿园招收幼儿情况、途径;家长对幼儿园服务的需求。将自身发展融入市场竞争,将自己的思路观念同市场大环境接轨,提高认识,调整思路,加大步伐寻找幼教改革的出路。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市场调查研究正是对幼儿教育进行预测,只有更新思想观念,及早调整经营战略,走出自我束缚的圈子,观看市场,了解同行,不断积累园所生存、发展的经验,方能使园所有立锥之地。
2.放开收费的标准。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价格随着供需关系的变化上下波动。幼儿园要走向市场经济,必须打破旧的价格体系,彻底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幼教改革的步子还可以更大些,对收费标准不必统得太死。比如可对那些“硬件软件”都过硬、家长普遍看好的幼儿园实行放开价格政策,从而真正做到优质优价、服务有偿、以园养园。
3.体现教师的价值。幼儿园应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家长会、教育讲座、增设开放日等一系列活动,密切家园联系,让家长改变旧的观念,从而理解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要让家长知道幼儿园的工作一方面是服务家长、服务社会的保育工作,另一方面又是幼儿发展智力、陶冶性格、修养品质等多方面的教育工作。教师在付出额外劳动的同时也应获得一定的报酬,虽然块把钱的加班费实在是微不足道,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起码是对他们的劳动的一种认可吧。
4.改革内部的管理。首先,市场经济在将商品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中解救出来的同时,也解放了人才。人才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的一大特色,任何试图阻止人才流动的做法都是违背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其结果是徒劳无益的。为了与市场经济同步,幼儿园要大力优化、稳定教师队伍,因为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的深化改革,离不开一支稳定、优秀的教师队伍。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增强教师敬业精神的同时,还必须多渠道、多形式地给幼儿教师以再教育的机会,不断补充、更新知识,并实行优师优薪,以奖金、补贴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实际收入。
其次,我们还应该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李炳炎 向 刚
摘 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清楚政府职能的定位,把政府职能限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范围之内,限定在实现公共利益的范围之内,限定在实现社会公平的范围之内。本文根据职能定位提出政府经济职能的合理转变,并对如何进行转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定位和转变;对策
The po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mproving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Li Bingyan Xiang Gang
Abstrac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mproving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speeding up the 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are the key to deepening economic system reform, and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for deeply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the economic good&fast development.Building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we must first clear the posi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the government limited to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public interest, the need for social justice and make it “in order to selective.” Government functions must change from “almighty government” to “limited government”, from “self-centred” to “customer-centred,” from “off-line government” to “e-government,” from “control” to “service ”.※ 本文系由李炳炎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5BJL00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In order to transform government functions, we must: establish a people-oriented concept, enhance service awareness;form a rational administration system;give the economic functions a accurate position;accelerate the separation of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open administration;Streamline and standardize the various sectors of the economy, increase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system reform efforts;building the rule of law.Key words: improving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the po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Countermeasures.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表明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障碍。特别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政治体制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
对我国当前而言,既有政府垄断资源导致权力经济、寻租腐败等反市场化行为,也有政府放弃自己的基本职能,将不该市场化的领域如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过度市场化的倾向,还有对一些本该履行的职能,如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失业保障体系,保护生态资源环境等方面实施的力度不够。体制转轨也对我国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不断地协调许多新矛盾,如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尚不合理,一些已施行和正在实施的改革效果不尽人意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对政府的职能的定位和转变作进一步的思考。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我国政府职能存在的诸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它们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也远不能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要从体制上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认清政府职能的定位,并进行相应的转变。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
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以“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为根本理念,以提供私人或者社会不愿意提供,或没有能力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政府,是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追求发展和进步的政府。它突出以人为本,以提高政府的整体效能和服务水平为中心,以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共服务为特征的政府管理体系,形成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与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竞相迸发的社会理念和文化环境。①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①
服务型政府的主要标志是:(1)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作为人民政府的基本要求,作为政府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2)在机构设置、职能确定、资源配置等方面,注重和强化公共服务,包括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公共事业、社会治安等,不断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3)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推行政务公开,简化办事程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增强社会自治功能。(4)健全公共政策体系,维护、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政府应当为全社会创造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应当实现均等化,体现普遍性和公平性。
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从行政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各个方面实现从传统行政向现代行政的变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
1、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要求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发展阶段,社会对政府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各级政府只有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公共服务,才能适应迅速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功能,有利于为和谐社会奠定稳定的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公共服务具有协调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具有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整个社会满意度的作用,因而完善的公共服务是社会团结和安定的稳定器。
2、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
构建服务型政府,目的在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和公共产品的质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目前,我国正面领着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努力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能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完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公共医疗、义 ② 吉苏: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276-277页。
②
务教育等公共服务制度,不断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和公众信服力。
3、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管理的作用,使经济发展稳步前行。我国目前的改革发展处于关键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长期积累、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扩大和经济社会生态发展不协调等。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就是体制机制不完善、改革不到位。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弥补市场缺陷的作用日益重要。
4、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在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到了明显的改善,各级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也显著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政府职能中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越位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中不仅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把有权有利的部分抓得很紧,而服务职能却注意得不够;错位是指政府的职能不仅涉及宏观调控,而且还包括企业内部事务,导致政企不分、影响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解决“三位”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归位,凡是市场能做的事情就还给市场,企业能做的事情就让企业自己完成,做到各就各位。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
二、政府职能的定位
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简单地说, 就是一个社会的行政体系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
简单来说, 政府具有四大职能:(1)政治职能, 也称阶级统治职能, 是指政府所承担的维护和实行阶级统治、保卫国家和社会安全的职能。这是政府最主要的职能之一。(2)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从社会经济生活的宏观角度, 履行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的职责与功能。它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采取的组织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组织经济建设, 是政府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职能。自国家产生以来,就以不同方式存在。它鲜明地体现着上层建筑决定于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特性。(3)文化职能, 是指政府指导和管理文化事业, 领导和组织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4)社会职能,是指政府所承担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职能。它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保证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前提之一。
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条件下,我们所谈到的政府职能主要是政府经济职能。在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把政府的职能界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1、把政府职能限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之内
一般来说,市场涉及的范围越广,需要由政府解决的问题就越少。在我国传统计划产品经济体制下,政府成为调控社会经济的唯一主体,而社会组织及其成员没有机会为政府分担责任,这就使得政府穷于应付大大小小的社会经济问题,政府职能范围极其广泛。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市场机制开始越来越介入社会经济的调控过程,从而政府的职能范围开始缩减。一般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对资源配置只起辅助性作用,政府只有在必须和必要的情况下进行适当干预。而且,政府职能的行使,尤其是政府经济职能的行使,必须以不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为前提,任何与市场机制相冲突的政府行为都应避免。
2、把政府职能限定在实现公共利益的范围之内
政府作为国家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专门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机构。应当看到,政府仅仅是一种法理上的共同体形式,不能超越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尽管与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利益冲突的调节者、社会秩序供给者和维护者的地位和作用,还远远没有到位。这已经成为保障我国社会规范地高效运行的最大障碍之一。我国政府职能存在着的一些背离公共利益的倾向和环节,主要是由于在我国新旧体制交替、转轨时期,政府外在的制衡机制残缺不全,政府内在自律机制难以有效运作,政府职能被任意扩张和放大。而政府职能超越了公共利益,就会成为改革与发展的障碍。因此,政府职能应该限定在实现公共利益的范围之内。
3、把政府职能限定在实现社会公平的范围之内
一般来说,市场追求效率,政府要实现社会公平,但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效率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有利于维护人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辩证的长远的来看,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经济效率,就不可能实现社会公平。因为效率提高了,经济会得到较快的发展,政府就比较容易取得更多的财政收人去进行收人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反过来说,没有社会公平,就不可能长久维持经济效率。因为社会成员经济上比较平等,人的尊严受到保护,社会就比较稳定,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但是,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冲突和矛盾的。因此,政府要实现社会公平的职能,必须统筹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关系。而政府职能要限定在实现社会公平的范围之内。
根据以上的政府职能界定,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担当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1、宏观经济的调控者
纵观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在各种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中,市场无疑是最有效率的。然而,事实也证明,市场不是万能的,也存在着“市场失灵”。比如,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物品,不能完全解决外部性问题,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自然垄断和人为垄断,分配不公,产业结构不合理、宏观经济失衡等。这些就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进行适当的干预。其职能作用主要表现在运用各种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进行宏观间接调控,也不排除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解决宏观经济供求关系的总量平衡问题,保持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把握资源配置的基本导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规制和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
2、市场秩序的制定和维护者
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必须要以一定的游戏规则和契约关系为前提,而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往往容易导致经济垄断和无序失控状态。这就需要政府居于超脱地位制定和实施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法规,明确产权关系,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建立和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还要打破市场障碍、消除市场壁垒、培育各种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市场的发育和统一。
3、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由于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不能使其生产和供给达到最优化。如靠个人之间的直接交易去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由于成本太高而得不偿失。私人经济部门或因投入多、效益低而不愿介入或无力介入,还可能造成垄断,导致成本上升、效益下降,损害消费者权益。所以,政府通过国家预算和直接投资,担负对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电煤气、环境保护、基础研究、公共教育和社会治安等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责任。
4、社会公平的维护者
市场经济能较好地解决效率问题,但在社会稳定、社会公平上有明显局限。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资源禀赋、机会不均等,按市场规则不能解决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问题。因此,政府必须从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对各阶层的收入和财产再分配进行调节。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是确保公民维持稳定的生活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确保社会和谐的稳定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急需构建社会保障制度,强化社会保障职能。要建立各种社会保险体系、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用以解决个人在面临各种社会的、家庭的和自身的问题时,自身无法解决、经济上又无法负担的问题。政府要建立和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政府必须保证低收入者的生活,对那些靠工资难以维持正常生活的家庭或个人,给予必要的生活补助。我国对下岗工人的补助
和政策性优惠,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就是政府运用再分配政策来实施调整社会的利益平衡。
5、良好的市场经济国际环境的维护者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必然与世界各国发生广泛的经济联系。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一种开放经济,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必须在遵守国际惯例与国际贸易准则的前提下制定适合本国特点的对外贸易政策,既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又要保护国内市场和民族产业免受外来商品和资本的冲击,同时还要创造平等互利的通商环境,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政府职能的转变
我国政府在转变经济职能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功能,尊重市场活动规律。最理想的政府干预就是对市场机制没有干扰或干扰最小的干预。要认识到,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是有所能而有所不能的,在伸出“看得见的手”之前,政府必须清醒地认识自身的干预和调控能力,把握好“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界限,只有知道哪里应当“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实现以下几大转变:
1、从“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
十六大报告中就指出:“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责权脱节和多重多头执法等问题”。但现在我们的政府管的还是很多。前几年政府机构进行了精简,政府审批程序也在进行精简,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很多机构剪掉了,新的机构又兴起了。有些政府部门的审批程序看似减少了,但其中“含金量”高的程序根本就没有被放弃。
2、从社会的控制者转变为服务的提供者
很多权力还是掌握在政府手中,由政府完全控制。要转变行政职能观念,不能只想到对社会进行控制就行了,要想到是提供各种社会服务。市场有关信息的问题,政府部门大多拥有大量的信息,这些本来应该是为社会服务的,应该无偿或者适当收费的方式提供给企业,提供给研究人员,提供给老百姓。但是很多政府部门把这些信息垄断起来。现代社会,信息就是权力,垄断信息就是垄断了权力。在这个方面,我们应该向日本的政府学习,日本政府设置有专门为企业提供国内外各方面信息的部门或者机构。③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③
3、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
政府高高在上是不行的。这里的“客户”就是全国人民,全国的所有企业。正如企业将客户作为上帝、以客户为导向一样,政府应该将企业和百姓作为它的客户,以企业和百姓的需要为导向。以政府征税为例,改善政府的服务是非常重要的。现有的政府部门必须清楚,所有的政府机构的运行,都是靠财政来支撑的,而财政收入的来源主要是靠广大百姓、企业所交的税。百姓、企业交税是希望能得到政府优质的服务。因此,换位思考,政府部门在行使期权力的时候,务必要做好各个方面的服务。
4、从市场竞争参与者转变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转型期秩序稀缺的一般规律,决定了供给秩序应成为政府重要的综合性职能。目前,政府在很多方面还是市场竞争的参与者,经济社会中存在政府与民争利的现象。如果政府不受监督,如果某种政治力量无论在经济工作方面的记录有多么槽糕,都不会受到竞争的压力,都不会面临挑战。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确实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需要,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政府时刻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受到有效的监督,并切实负起责任来。
在建立和维护秩序方面,政府应担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就解决秩序问题而言,政府拥有独特的优势。作为社会中规模最大的非市场组织,政府本身的强制力和再分配能力,使其自身在提供秩序的服务方面,能够实现规模效益。应该注意到,市场经济法律是市场经济的构成性规则而非控制性规则。“市场经济法律不应该也不可能外生于主权者的主观意志,只能内生于客观的市场经济规律。如果我们想要享受市场带来的效益,那么,作为制度安排的法律,其目标只能是让市场充分地发挥作用,而不是把法律作为一种外在的控制手段去限制乃至取消市场的作用;只能是去促进自发的市场秩序的形成,而不是去建立所谓的‘有秩序的市场’。‘市场秩序’和‘有秩序的市场’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旨在让市场发挥作用,而后者则意味着限制市场的作用”。所以,市场秩序法律本质上属于一种建构性的规则,而不是控制性的规则。
5、从“离线政府”转变为“在线政府”
目前企业、百姓要办事找不到相关的政府部门或者人员,政府部门之间相互推脱责任的情况屡屡发生。我国很多的政府电子政务网站就是摆设,没有好好的利用起来,没有做到网上办公,简化办公程序,节约行政成本。这就是所谓的“离线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是政府要有服务的思想理念。政府部门、机构的设置是为了好好的为百姓、为企业服务的,百姓、企业要办事,找不到相关的部门或者人员,只能说明政府的服务没到位。前不久云南省昆明市公开各个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电话的消息在全国流传的很热,④ 周小明、宋炉安、李恕忠:《法与市场秩序——市场经济法律机制研究》【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第29-35页。
④
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其实,这样才能让政府工作透明、在线。关于电子政务的问题,2002年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指出:“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在去年的十七大报告中仍然提到推行电子政务,说明我们在这些方面做的还不够,我们必须得大力推进政府的“在线建设”。
以上几点,主要是关于转变政府职能在观念理念上的一些看法。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意义,就是要协调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之间的关系,保证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之间既合理分工,又相互协同,形成相对独立,互为作用,共同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性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现阶段的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对政府职能进行调整、整合,把政府的职责和功能限定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合理边界。
四、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对策措施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使政府职能定位更加准确,政府组织更加科学,政府行为更加规范,政府责任更加清晰。要做到以上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服务意识,这是深化政府经济职能改革的重要前提
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是在人的观念支配下进行的,因此在转轨进程中观念转变是根本前提,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首先是人们头脑中思想的转变,这是针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而言的。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及长期实行计划产品经济管理体制,造就了政府部门仿佛是企业的主人,企业依附于政府部门的特殊政企关系和政府对企业的指挥型、命令型管理,这实际是一种管制型的管理,政府一定要从传统的管理思路与管理方式中摆脱出来,打破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的“长官意志式”管理模式,要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服务者”。以人为本,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谁谋利益、发展为了谁的问题。政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充当好为本国或本地市场和企业提供服务协调各方关系以及维护秩序的角色。
2、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这是现代行政管理系统正确组织和有效运行的重要标志。(1)责权一致就是要做到有权必有责,实行责权对等。确定政府和职能部门职权,必须明确相应的职责,健全行政问责制,强化责任追究,树立责任政府观念。(2)分工合理就是要尽可能避免机构职能上交叉重叠、主次不分、政出多门、扯皮推诿的现象,防止出现“都管”和“都不管”的情形,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问题。(3)决策科学就是要健全 ⑤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⑤
各级政府决策机制,使各项决策符合客观规律,符合认识规律,符合施政规律,减少决策失误,从制度上保证决策内容和决策程序的科学,杜绝“拍脑袋”决策。(4)执行顺畅就是要保证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在全国范围内的有效执行,消除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利结构和运行机制,提高政府执行力。(5)监督有力就是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
3、全面履行政府经济职能,给经济职能以准确归位
过去政府经济职能存在“越位”现象,不该管的管了;同时还存在“缺位”现象,该管的没管起来。凡是市场能够自我调节的领域,政府都需要全面退出,还权力于市场,给予市场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政府主要是以法律的形式建立市场正常运行的规则和制度,并以“裁判员”的身份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应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进程,尽可能让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目前,在市场能做到有效配置资源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仍然管住不放。如企业挖潜改造支出、企业亏损补贴、价格补贴等。这种现象的继续不利于优化配置资源,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对于市场失灵、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又没有实施有效的管理。如在反价格垄断、反价格欺诈、制止不正当竞争、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方面,法律不健全,工作不到位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再如对基础教育、基础科学、卫生保健、农业等投入不足,对社会保障也没管好。政府要从那些不该管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腾出手来抓政府该管的事,真正把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到依靠法律和经济手段调控经济和管理社会事务上来。
4、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市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政务公开
我国现有的政府机构与职能,基本上是在计划产品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已不适应现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人世贸组织之后的需要。应按照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要求,通过机构改革,解除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把属于微观经济的职能还给企业,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彻底割断各级政府行政权力与市场利益之间的关系,实现政府从国有企业的全面撤退,从竞争性领域退出。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企分开一直是我国改革的一个难点。尽量缩小政府直接审批的范围,把要素分配和资源配置的职能转交给市场,政府只行使必要的宏观调控和审批,做到政市分开。把企业财产审计、资产评估、计量质量检验、公证、仲裁业务和培训、科研设计等其他服务性业务转移给社会中介组织,做到政府与社会组织分开。同时,要做到政务公开,政府决策建设突出规范化,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公众参与度和可预见性。政务公开是政企分开的必然体现。
5、加大机构整合力度,精简和规范各经济部门机构,加大审批制度改革力度
撤销与职能部门工作交叉重复的议事协调机构,任务交由职能部门承担。工作任务相近、组成单位基本相同的议事协调机构,应当予以合并。临时性工作基本任务完成的议事协调机构,应当予以撤销。实施大部门制,也是加大就整合力度、精简机构的重要方式。实施大部门制,是指把政府相同或者比较相近的职能加以整合,归入一个部门为主进行管理,其他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或者把职能相同或者比较相近的机构并入一个较大的部门。2003年机构改革将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职能和机构进行整合,组建商务部,是这方面改革的一个有益尝试。要通过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和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前进。
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突破口和切人点,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审批机制,减少项目审批的行政管理方式,将政府职能转变到对经济活动的间接控制上来。对于必须保留的审批权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中央政府只审批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环境资源、涉及经济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以及政府直接投资项目和限制类的项目。政府只有减少行政审批,降低行政成本,把更多公共资源投向促进社会发展、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从根本上改进和完善政府的决策和执行机制,让市场主体参与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才能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社会、企业良性互动的局面。
6、加强依法行政,规范执法,建设法治政府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必须是负责任、讲法治的政府。要做到依法行政,明确落实政府行为的法律责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行政机关不要通过行政管理去解决”。政府行为法定化的重点在于实现政府行为的法制化、程序化和约束化。既要加强政府的自律,又要建立和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同时也要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和教育。要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WTO规则的要求,以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保证公正性和减少腐败为基点,通过革除旧体制弊端,创造新体制功能,使政府行为纳入法制轨道。必须强调的是,建立法治政府必须强化监督的作用,必须将政府部分职能转到监管上去,从而强化政府的依法监督职能;还要通过有效的制度,依靠法律法规强化对政府行为实施监管。只有依法对政府行为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监管,坚持依法行政,才能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2、《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3、张卓元:《适当放缓经济增速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4、孙亚忠:《论我国政府职能界阀和结构的调整及优化》,《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5、章文光、王力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野下的政府职能》,《学术界》2006年第1期。
6、卢霄、崔敏:《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角色定位》,《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7、邱相君、崔敏:《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作者简介:
李炳炎(1945-),男,江苏无锡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特岗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11-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原则06-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建设01-0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09-25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2-13
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问题01-0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01-08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07-11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