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课程心得体会(精选8篇)
姓名:刘萧
班级:2016级博士班 学号:356529216012 现代医学发展迅速,各分支学科的技术日新月异。作为当代医学研究生,了解现代医学,从而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发展、创新,为现代医学进展的发展共同努力是不可推脱的责任。该课程不仅使我对课堂内容相关的各学科领域的进展有了根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使我对现代医学包括现在的发展和将来的发展趋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迫切的想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也使我对自己将要进行的科研活动有了更高的定义和认识。
一、现代医学是多学科整合之路
首先关于现代医学的相关历史我有了一定的了解,现代医学基本上是在近一二百年形成的,如果溯源求本,应该说它脱胎于古代医术。医术重在实践,它的分科反映技艺的分工,不同专业人员承袭不同的专业技艺。今日的内外科之分就是本着这种精神,熟悉使用药物的和精通手术操作的人分别处理不同的医学问题。在医学科学化的过程中,学科倾向于按研究对象来划分,内科下再分为心血管、呼吸和胃肠等科。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又呈现重新组合的趋势,出现如性医学和肿瘤医学这样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创始人M.普朗克曾说过:“科学是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科学史表明,科学经历了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过程。医学科学同样也遵循这样的一个规律。
医学科学包括西方医学和传统医学,我国传统医学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一直秉承了医学整体观的治疗理念,强调人体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西方医学是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医学,其迅速发展是从15世纪人体解剖学的兴起对人体结构了解开始,最初人们对人体的认识是综合性的,但仅仅是对所见解剖结构的描述
和治病经验的总结,有时还有思辨性和猜测性,因而并不能深刻揭示机体不同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近代,人们对人体按照不同的器官、系统,不同的解剖部位,不同的功能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反复的实验,不同的器官系统都建立起各自的理论体系,由此形成了相当精细的专门学科。当今医学学科多以发病器官、人体系统、诊疗手段甚至诊疗的对象等来划分专科。这种专业分割和专业化确实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分化也脱离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事实,虽然构建了清晰的学科知识体系,但难免使学科的界限过于明显,使学科孤立,不利于医生对患者整体状态的把握和综合处理能力的培养。过细的专业分工导致一个专科的医生对其他专科的疾病非常陌生,同一个学科内亚专科的分化导致一个医生只能看好一个系统内的一个疾病。作为医生,治疗的是病人,而不是一个疾病,更不是一个局部的病变。医生如果不了解机体全部的内在联系,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这种医学模式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但是在医学已经达到一个发展平台期的今天,临床医学中不段出现新问题、新需求,机体的各器官存在着纷繁复杂的内在联系,这种专科化不可能认识疾病的本质,也就不可能把疾病从源头切断,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现代医学强调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来综合认识人类的健康和疾病。而现代医学模式又要求医务工作者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不仅注重患者躯体的症状,还要对患者的心理、家庭、社会背景、自然环境、工作环境等因素作进一步的了解,以便对患者做综合治疗。现代医学发展是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的过程,其特点是由形态、表型的描述逐步分解、细化到各种分子及其功能的研究。对人体微观结构和功能研究分析的不断深入,成为建立医学专科的基础。专科疾病的诊治水平也越来越高这是单个学科的长处。但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不是简单的几个系统和器官的集合。疾病作为涉及系统、器官、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病理现象,其复杂程度更是难以想象。越来越多的疾病也被发现并不单涉及一个专科,而是多个学科。因此,只有将综合与分解、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才有可能完全了解疾病。而医学专科由于立足于单个的器官,存在先天的劣势,显然难以完成这样的任务。现代医学模式是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哲学概括,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时期和医学科学发展阶段,认识和解决医学遇见看
-2-问题的思考。古代主要是神明模式和自然哲学模式。而现代医学起源于生物医学模式,从纯生物学角度研究宿主、环境和病因三大因素的动态平衡。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有医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现代医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医学的境界。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医学有趋于一致之处。提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救死扶伤,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但这种职责的本质不是我们为患者做了什么,而是患者最需要我们做什么?如何为每一患者提供个体化优化诊治方案是我们每一位医生都应该思考的事情。学科整合有利于体现以人为本,保护公众健康与患者利益;有利于推动和促进学科发展;有利于理解医学科学的本质与内涵多学科整合、学科重构、探索整体医学的教育服务模式,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现代医学需要人文和科学精神
(1)医学科学精神。所谓医学的科学精神,是以求真、求实和推崇理性为特点,强调医学知识和技术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尊重临床客观事实、尊重医学规律、依循实证方法、遵循规范的程序,强调临床发现的客观性、准确性和效用性,强调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医学科学精神的焦点是科学理性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在医学科学的视野中,人是客观存在的生物有机体,是一切机制都可以用科学的理性去加以剖析的。在探索人类的健康与疾病的工作中,医学工作者总是带着科学问题,不断地解决科学问题,并为人类健康创造新的知识与技术。医学工作不断的推陈出新,拓展人类认识疾病的深度、广度和真度。它借助于实践的、实验的、逻辑的种种手段去证伪或证实医学知识的真实性、合理性、科学性。医学科学通过确凿事实得出正确的理论对一些错误、愚昧、落后的伪医学思想进行揭露和批判。医学科学精神使人类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走出了蒙昧的状态,促使生物医学得以蓬勃发展现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2)医学人文精神。医学的人文精神,是以求善、求美、关注人性和关注人的情感为特点,强调尊重患者的情感世界、尊重患者意愿、依循整体观念、遵照仁术的信条,强调临床的客观感受,追求医学的人性化,重视情感因素的注入,在整个医学过程中,生命的价值和人的感受被置于一个重要地位现代医学不断的向微观渗透已经达到了分子水平,诊疗仪器和诊疗手段日新月异,医学工作者的受教育程度也有了大幅提高,可是,疾病并没有被消除,人的健康水平也没有得到与之相对应的改观。目前,随着疾病谱、死亡谱、病因谱、健康谱的改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势在必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肯定医学人文精神对健康的意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为医疗活动中人的回归和人的价值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医学从来都不是与社会、文化无关的纯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内容首先应该是对人的关怀,我国历代医家也都奉行“医乃仁术”的思想。“医乃仁术”更是“人学”,就医学科学而言,从根本上来说,医学科学精神应从属于医学人文精神,二者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科学本身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实现对人的关怀,而医学和医疗技术作为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一门科学更应该是人道主义的体现。无论是心理、精神、行为习惯还是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单纯的科技手段都是远远不够的,人文关怀必不可少。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医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二者地位不同,凸现程度不同,但从来就不是截然对立的。当瘟疫流行、传染病肆虐之时,施展医术,挽救生命,维系健康,既是医学科学精神的张扬,也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临床实践证明,在医疗活动中,如果只重视医学的科学精神,忽略医学的人文本质特点,只注重对躯体疾病的诊治,忽略患者的心理需求与感受,其结果要么是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甚或加重病情,加速死亡,要么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因此,作为医务工作者,一定要记住古希腊圣贤的一句格言:“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单独完成现代医学的完整建构。医疗科学技术为患
-4-者的疾患痊愈提供物质保证,医学人文精神为患者的心身康复提供精神支持;医学技术手段解决的是患者的生理痛苦,医学人文关怀安抚的是患者的心理冲突和社会调适;医学技术将患者从病魔的阴影下挽救出来,将活着的希望带给患者,使患者获得有限的具体的满足;医学人文关怀将患者从心灵的煎熬中解放出来,将生命的价值赋予患者,使患者获得无限 的永恒的生活激情。医学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医学人文中交织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维度,医学科学中蕴涵着医学人文的精髓,二者形成张力,弥合分歧,互补共进,在“观念层次上相互启发,方法层次上相互借用,学科层次上共同整合,精神层次上相互交融”。医学工作者在追医学真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其当中去。牢牢把握医学的“人文”属性的医学科学精神才能实现其自身的发展与突破,只有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医学科学才能更好的造福人类。
三、现代医学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启示
本学期的课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做的大量生动的课件,其中最令人感到好奇的是那些奇怪的医疗仪器。人们去医院,除了医生和护士,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医生为病人检查或治疗时使用的各种仪器了。医生和工程师,在一般人眼里属于两个不同领域。现在医生要利用工程师的观念和技术来医治病人,工程师在设计各种医疗辅助器材时,也需要医生的参与。医学工程,就是结合医学与工程的一门学问。例如人工假肢的设计师必须了解人体骨骼的构造及功用,对于假肢材并的选择和力学分析等,都要紧密的配合,才可使设计出来的假肢,让一些不幸失去四肢的人,仍能获得较好的生活质童。各种诊断仪器的发明更是医生最得力的助手。医生从享病情诊断时,除了视、触、叩、听、闻的传统程序以外,就得靠这些高科技的仪器了。如超声波扫描仪、CT、MRI、肝动脉造影仪、B超、核磁共振扫描等等。这些仅器可以帮助医生对病人的疾病提出精确的诊断,进而施以早期治疗,教助更多宝贵的生命。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更高的生活质量是人们一致的期望。然而各项医学科技的进步,对延长人的寿命,解除疾病功不可没。
在学习该课程后是我对于国家社会的健康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比如高血压疾病,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我国每年增加高血压患者100万,80年代到90年代每年增加300万,90年代到现在每年增加约700万人。目前,我国大约有近2亿的高血压患者人口老龄化、社会快速变化所产生的精神压力、紧张,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饮食变化,都是高血压患者增加的重要因素。而高血压又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和其它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脑卒中占我国所有死亡原因的22.3%,在农村地区是第一位的死亡原因。但是,我国居民几乎有一半人从未测过血压,高血压知晓率仅31%,已知的高血压患者服药率不到25%,有效控制率不到10%,这就是我国对高血压控制的现状。我们最近的高血压调查,全国15岁以上人口测量过血压的比例是51.8%,医生确诊高血压的病例数占调查人口的17.5%。问题在于不合理的饮食结构、过少的运动直接导致了人群超重、肥胖的比率日益增加,尤 其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高血脂、高胆固醇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即使人群中体育锻炼的人数在增加,但也主要集中在老年人。每天早上公园和公共场所参加锻炼的大多数是银白色头发的老年人。还有比如吸烟,在我国,吸烟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虽然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有一点下降趋势,但不很明显,更为重要的是,吸烟者每天的吸烟量显著增加,开始吸烟的年龄提前,从我国香烟的生产和消耗量来看,过去几十年呈直线上升。国际上普遍认为,吸烟与恶性肿瘤(如肺癌)、老慢支、冠心病等关系明确,归因危险度超过30%。但我国对于烟草的控制几乎没有效果。同样,饮酒率也居高不下,尤其是酗酒现象十分普遍。
因此作为年轻人的我们一定要有个好习惯。
一、每天吃一顿营养的早餐,不要总是起得很晚然后急急的去赶着上课,饭也不吃。
二、每天吃个水果,可以预防癌症。
三、每天运动30分钟,可以预防心脏病、肥胖、糖尿病等。
四、戒烟,抽烟会致癌,而且二手烟也会严重影响别人。
五、适当娱乐,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随着医学教育观念和模式的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医学学科间交叉融合的需要。为此,国内外多所医学院校开展了整合式教学改革。
1 课程整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医学发展的进程体现了“整体医学→医学分化→医学整合”的历史走向。整体医学是医学在古代神灵医学模式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影响下的历史形态。整体医学的基本特征是:以朴素的整体观为思维方式;医学结构单一,临床医学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学科;患病的人和人的病患作为朴素整体进入医学的视域,接受朴素状态下的医学整体诊治;医学处于学科发展低层次水平状态。在有文字记载的数千年中,医学一直在整体医学状态中持续。
医学分化是医学成长时期在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影响下的历史形态。医学分化的基本特征是:以还原论和还原方法为思维方式;医学内部结构不断分化、建构;学科研究领域分工明确;相关技术专门化和精细化;患病的人和人的病患作为一个单元或部分接受医学不同学科分别的技术处置;医学处于不同学科竞相发展的提升状态。
现代医学发展是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的过程,其特点是由形态、表型的描述逐步分解、细化到各种分子及其功能的研究。对人体微观结构和功能研究分析的不断深入,成为建立医学专科的基础。专科疾病的诊治水平也越来越高,这是单个学科的长处。但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不是简单的几个系统和器官的集合。而疾病作为涉及系统、器官、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病理现象,其复杂程度更是难以想象。越来越多的疾病也被发现并不单涉及一个专科,而是多个学科。因此,只有将综合与分解、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才有可能完全了解疾病。而医学专科由于立足于单个的器官,存在先天的劣势,显然难以完成这样的任务。
2 课程整合的方法、形式与内容
医学分化以还原论和还原方法为支撑,医学整合以系统论和系统方法为指南。医学整合需要在系统论、系统方法指导下还原。科学的还原,是医学深入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整合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科学的还原,医学整合只能是医学混合。在走向医学整合的过程中,依然要推进整体观指导下的学科深入发展,依然要促进运用还原方法继续深入研究医学领域中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
2.1 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整合——一级学科的整合
主要目标是更好地促进医学人性化。这需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各种专业技术朝着更好地满足病人要求的方向不断改进;尽量减少对病人的损伤和痛苦;争取最理想的疗效和最少的花费;使医疗技术更人性化,如同这些年出现的微创技术、提高生命质量的种种努力、将满足病人的心理社会需求纳入诊疗的范围;尊重病人的自主权,等等;现在问题是要排除对医学技术非人文的运用和某些非人文的发展谋求。医药企业家与医学科学家联手谋划一些并非健身需要的种种发明与创造,正在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事例,并非罕见。这正是当前医学人文不可回避的现实。当今,在医学发展中出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事情,出现了许多对人类健康是福还是祸而一时难于辨别的技术。这就需要讨论与交流,特别需要人文学者与专业学者之间的交流。因此, 一些医学家提议构建适当的平台,为人文学者与专业学者进行相互讨论与交流,并在医学院校增开相应的人文课程,促进医学专业与人文的结合。
2.2 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学的整合——二级学科的整合
与欧美的医学教育不同,我国的医学教育在培养临床医生与公共卫生人才方面是绝然分开的。临床医生从一开始就缺乏预防医学的概念。公共卫生人员自然涉足临床医学知识也较少。所以,欲促进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整合、与健康促进的整合,还得从医学教育入手。
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的整合,其目标主要是推进慢性病的早期防治,扭转在这方面的被动局面。这一整合虽然也是医学不同学科间的整合,但更多的实际内容是医疗保健实践的整合,是当前医学整合中的重中之重。在我国居民的疾病谱以慢性病为主的今日,临床与预防的分离,严重地妨碍了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就慢性病的防治而言,远比传染性疾病复杂,致病原因来自多方面,决不是某种病毒或某一病原微生物所能解释的,传统的预防方法或公共卫生“拉大网”式的办法有时也无济于事;而对临床医学而言,在多数情况下只能缓解症状,只能治标,难以治本,而要治本,则必须从根本上预防此种疾病的发生,这又超出了临床医学的能力。如果实现两者的整合,则可能在对付慢性病方面开辟新的局面。对于预防医学来说,由于临床医学的介入,临床医学运用其积累的资料,可以为疾病的预防提供人群向导,即为不同人群提供适宜于他们的预防措施,克服了预防医学针对性不强、方向不明的缺点,大大提高预防疾病的效果。临床医学与流行病学的结合,再往前走,还可以产生行为流行病学、健康流行病学、环境流行病学、营养流行病学,而这些学科的结合,又将为公共卫生提供指导,强化和提高公共卫生的效率,从而改变卫生工作的基本局面。
2.3 医学内部不同医学专科的整合——三级学科的整合
在医学发展过程中,为了便于对器官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医学体系按不同器官系统进行划分,现有的医学各专科即人为划分而成。而人体本身是复杂的,一种症状可以因多种不同的病因造成,一种疾病可以导致多种器官的受损,不同器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疾病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器官,社会、环境、心理可以对疾病造成不同的影响。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如果各个专科仍固步自封,必将阻碍医学的发展。
相似课程的合并是医学学科内部整合的重要方式和高级形式,它适合内容相似而且内在联系紧密的学科。例如中国医科大学借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模式,把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成为9门:人体形态学、细胞化学与生物学、整合人体生理学、遗传学与生殖发育生物学、微生物免疫与感染性疾病、神经科学基础、药理学基本原理、基础病理学、系统病理生理学。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发现:学习整合课程的学生成绩不低于非整合课程学习的学生,但是他们对临床课程的掌握要明显好于非整合课程的学习者。
1952 年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将学科性质相似的专科融合在一起,通过这种融合将同一器官系统疾病整合,有利于在临床医疗、科学研究和学术思想方面开阔视野。
3 课程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充分认识到医学课程整合推行的不易
在医学整合理念和行动的磨合中,要充分估计医学整合将遭遇的问题。医学整合进行中各学科、各教学单位将会出现新的不平衡,整合后的医学与外部环境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会产生新的问题甚至矛盾或冲突。如在推进整合过程中,原有机构、科室、学科领头人如何发挥作用? 如何应对他们可能被淡化和边缘化的情况出现?医学课程整合后原有教师如何适应新的课程设置?如何看待专科在未来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如何为医学整合建构有效的平台和变更管理机制? 等等。医学分化状态是医学现实的存在,医学整合的过程不仅是克服认识障碍、摒弃长期习惯于分析和专科发展的思维习惯的过程,往往也是涉及管理体制变迁、机构调整,甚至触及行业、单位和个人切身利益的过程。如其他的社会体制改革一样,医学机构的整合意味着权力的重新分配,因而将成为医学整合的难点。医学整合将是医学发展的一种长期势态,不是一蹴而就的。
3.2 处理好整合课程与分科的关系
医学发展至今,学科依然有大分化的发展趋势,其主要原因就是还原论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①整体由部分构成,应当而且可以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来认识。生命的整体性能,可以从它的组成部分的性能完全解释清楚。②生命运动是由较低级的物理、化学等运动组成的,应当而且可以把生命的高级运动还原为低级运动来认识,生命和疾病的现象完全可以用物理、化学规律来解释。从还原方法出发,要认识人体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认识组成人体的各要素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把人从整体到局部、从高层次到低层次进行层层分解、层层还原。正是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对人体正常或异常的结构和功能,对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因素(生物、微生物、理化等),从宏观到微观再到超微,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深刻,并建立起一系列相应的学科。这种方法使科学研究走向深入、精确、严格,是建立近现代科学大厦的支柱。也正是这样的方法使我们建立了分科教育模式。有理由相信,还原论方法就是一种科学方法。只要科学存在一天,这样的方法就必须存在。这样一来,以还原方法建立的分科教育模式必然继续存在。而且,要训练学生学会还原论方法,分科教育模式也必须存在。
与此同时,学科大综合的发展趋势和学科整体论和系统论的出现,以及当前培养学生的需求,也使课程整合成为必然。那么,怎样处理课程整合与分科发展的关系呢? 是以整合课程为主、分科课程为辅, 还是以分科课程为主、整合课程为辅, 或者两者平分天下?不能简单回答,它涉及到大学的培养目标,需要进行认真研究。
3.3 组织机构及师资队伍的保证
课程整合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日本筑波大学和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在开设整合课程的同时, 还从教学组织的设立上进行了大胆而成功的尝试。两校都不设系和学部, 而是设置跨学科性更强的新型结构:学群。我国一些医药院校也进行着一些尝试。一些学校尝试在科研工作中推行学术带头人制或课题组长制,在教学工作中试行课程组负责人制,而且把许多实验室合并为“机能实验室”和“结构实验室”,甚至干脆合并成一个实验中心。
但是,既然以还原方法建立的分科教育模式必然继续存在,而且可能仍然以主流方式存在,那么,与之相适应的教研室组织形式就必然存在,而且可能仍然是主流的存在方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教研室仍然是主要的组织结构,课程整合组只能作为一种补充。
整合课程对师资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分科课程只需要教师掌握本门学科的系统知识就可以承担教学任务,整合课程的教学却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 还要有综合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搞好整合课程的教学,就必须培养博学的教师。但是,要培养这样的教师,就必须对当前重精专、轻博学,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绩效评估体系和职称评定体系进行改革。否则,教师对拓宽知识面的学习将失去动力。整合课程不仅需要每一位教师拓宽知识面,而且需要教学组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然而,目前教学组成员在很多学校还属于教研室所有,而且目前绩效评估体系偏重于对个人的评估。这样的局面不改变,教学中的合作很难进行。
纵观历史,任何科学的进步都是一个盘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研探索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经历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过程。医学多学科整合体现了科学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也再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
参考文献
[1]陈红武,黄为民.病理生理学课程整合改革设计和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90-91.
[2]褚旭霞,蔡巧玲,李元玲.优化整合“临床基本技能”的课程设置[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4):813-815.
[3]乔敏,张云,杨泽礼,等.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效果的实验性研究[J].医学教育,2005(4):26-29.
[4]石文山.现代健康理念刍议[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2):54-55.
[5]李旭升,郭文菊.关于医学高职教育学科整合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3):189-192.
摘要:探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设计及实施效果。方法:选择医学检验技术中医学临床检验仪器课程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对我校2014级检验技术专业两个平行班,1班实施学徒制教学,2班实施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并对学徒制教学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期末成绩优于对照组。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P<0.05),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更高(P<0.05)。结论:现代学徒制教学的实施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医学检验技术 实施效果
现代学徒制起源于西欧德国的职业培训,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在我国现代学徒制结合我国国情、校情,通过制定过一种切实有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深度,从而培养出更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运用现代物理化学方法、手段进行医学诊断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实验室技术、医疗仪器设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传统的医学检验教学模式一课堂理论为主,实验实践为辅,受制于现有的实验条件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用人实习单位对现有的检验学生评价不高。为改善现有状况本研究小组以教学改革为契机,用人单位需求为抓手,对医学检验技术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式改革。以临床检验仪器课程为切入点,采用现代学徒制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校企合作设计符合教学要求的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案,校企共建评价机制,实现正真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赢的教学模式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2014级的1班学生共47人,作为实验组;2014级2班学生共48人,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为对照组;两组无差异。
2.实验组设计
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的调研分析,我们将临床检验仪器课程教学进行优化整合,将课程教学要求结合企业需求,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剖析重建,突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贯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院企合作共同制定临床检验仪器课程的学徒制教学方案,行业师傅发挥行企自身优势,将丰富的一线经验带入教学方案中,为保证学徒制的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2)根据教学方案,一线教学师傅结合仪器特点布置相关的教学任务发放给学生。
(3)学生按自愿原进行有效分组,在师傅带教之前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仪器基本结构、性能为进入带教阶段学习做基础。
(4)进行前期的学习进入企业后,分组同学则分别由经验丰富的一线师傅将学生带入工作现场进行现场观摩教学学习新的知识,通过现场的观摩带教学习将教育目标与岗位能力相结合。
(5)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由一线师傅手把手进行指导,使学生充分理解仪器的结构及性能的临床检验仪器,达到教学目标。
(6)考核评价。采用理论考核60%+现场实践操作考核30%+平时成绩10%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实验组学生进行考核。
3.对照组教学设计
对照组学生理论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认真备课,精心准备课件。实验采取视频示教,教师模拟仿真练习,最后学生模拟操作并书写实验报告。考核包括三个部分,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占30%
4.教学效果评价:
(1)实践操作能力考核,由第三方采用统一命题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践考核,统一评分标准,统一操作考核。
(2)期末考试课程结束后,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统一出题,试题包含基础、理解、应用、分析、综合不同层次的内容。对两组学生统一考试,统一阅卷。
5.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6.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二、结果
1.期末考试成绩结果见表1。
三、讨论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现代化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下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使学生脱离传统的教学课堂,深入到工作场所,由师傅带教能现场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学徒制式的教学模式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工作场景下的教学做到工学结合能够增强学生的职业观,提高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同时学生的协作能力也得到提高。通过临床检验仪器课程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结果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每门课程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在制定现代学徒制教学设计方案过程中要依据课程特点结合院企特色。同时在现代学徒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师傅与徒弟的比例。尽管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我们会在今后教学实践中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夏兴国.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6,(03):106-107.
1)开题报告(总分100分,占总成绩20%),评分参考标准:立项依据(20分);研究内容(20分);技术路线与可行性(20分);创新性(20分);总体规范性(20分)。
2)中期报告(总分100分,占总成绩20%),评分参考标准:实验进展(60分);回答问题(20分);ppt格式和质量(20分)。
3)结题报告(总分100分,占总成绩30%),评分参考标准:答辩内容(60分);回答问题(20分);ppt格式和质量(20分)。
4)平时表现(总分100分,占总成绩30%),评分参考标准:主要考核学生参与度、团队合作,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效果分析
现阶段,医学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终身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通过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了医学文献的查阅方法,能够自主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以及一些医学相关的最新理论、知识和技术。通过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提高了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开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打破了以课本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根本上扭转了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验证理论知识的被动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良好的创新思维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时难免遇到困难和失败,学生必须不畏失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和持之以恒才能顺利完成实验,这对于培养学生将来在岗位上克服困难、不骄不躁的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总之,开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是行之有效的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途径。
5开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学生的科研活动在导师科研实验室完成,学生能否有效参与基础医学创新课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对学生的支持。多数导师都很乐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但由于科研场地限制,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对导师的科研空间进行了挤占,部分导师对本科生动手参与实验并不十分支持,导致部分学生只能观看或只是配合研究生完成实验。为此,我们需要建设独立的本科生创新实验室,以保证学生能够全天候自由开展实验。此外,由于创新课程以2-3人小组为单位,学生参与程度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和科研兴趣,部分学生参与度少,但却很难监管。
其次,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开设是一项相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经费投入,解决科研经费、场地和相对应的实验设备。在如今实验教学资源日益紧张的前提下,学院对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应高度重视,并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虽然全部学生参与了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有部分学生从导师方面得到的经费支持仍然有限,仅靠本科生基金项目经费和医学教学实验中心的经费支持无法满足,应当进一步增加该课程教学经费的投入。
和很多同学一样,一开始对这门课的感觉就是枯燥无味,因为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有语文课,给我的感觉都是挺无趣的,一开始业并没有想着好好的上真门课。只是想混学分而已。记得一开始选定这门课的时候,因为有好几个老师都开了这门课,所以在几个老师间挣扎,最后选了这个姓比较特别的老师,虽然现在而言并不知道其它老师的教学方式是怎样,但庆幸的是,遇到了一个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让我很喜欢的老师。所以让我自己感到讶异的事情,这十二节课,几乎每节课都在认真听课,这真的不是讨好老师的话。不能说不喜欢文学,但相对而言了解浅薄,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感兴趣。
每次开始介绍新的作家,老师都会先介绍作家的生平,以及一些名士对作家的评论。先让我们对作家有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有助于理解作者的作品。
第一节课介绍的仍是我们90后最熟悉的现代文学家——鲁迅。似乎讲到现代文学首先就应该认识鲁迅。我觉得90后都可以说是读鲁迅作品长大的,并不是我们有多爱鲁迅,而是因为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语文课本,无论是什么版本也无论怎么改革,但绝对不会少了鲁迅的作品。所以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家中我最为熟悉的一个了,反复老生常谈的,他的童年、他文章的犀利性、他的弃医从文、他的爱国精神。鲁迅是在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我的偶像,当然并不是说现在不崇敬鲁迅,只是用“偶像”来形容太浅薄,所以现在是尊敬鲁迅先生。他的为救国救民弃医从文的勇气鼓舞了很多当代人,为救国救民弃医从文的爱国精神、拿笔杆为武器捍卫国家尊严的爱国精神感染了很多当代人。这些都是从小学就形成的对鲁迅先生的印象。另一方,他的感叹词,标点符号的用法也让我印象深刻。用老师的话说“鬼斧神工”,用我的话说“不好理解”,至今仍记得鲁迅先生喜欢在省略号之后用句号,但小学的时候学标点符号的时候省略号之后是不再用句号的。已经记不得当时老师是怎么解释的了,当然这问题也没有必要深究。前段时间有个新闻非常轰动“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个人觉得小学、中学阶段初学阶段可以在历史课本上加强对鲁迅先生的介绍,语文课文上可以稍做减少。
上了这次的选修课,老师重点介绍了鲁迅先生的两端感情已及鲁迅先生对孩子的热爱。鲁迅现在对朱安的薄情,曾被很多人拿来与胡适做比较,被很多人诟病过,但我认为继续维持不幸的婚姻更是一种折磨,两个没有共同话题,没有共同理念的人,该如何扶持走完一生。经老师介绍也了解到,鲁迅也并非对朱安薄情,为了保全朱安的名声,并没有与朱安离婚。当然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许广平的伟大。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是不幸的,与许广平的婚姻才是幸福的婚姻。从介绍鲁迅与许广平及孩子的幸福生活,以及后来周海婴的回忆,鲁迅先生在平常生活中并非像他的文章给我们的感觉那样。这节课让我对鲁迅先生有个另一方面的认识,所以在上完课后迫不及待的到图书馆找《鲁迅回忆录》——许广平版,但可惜没有找到。但以后一定会抽时间看有关这方面的书,比如《两地书》。
另外一个让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就是,鲁迅先生与梁实秋先生的争论。两人之间一开始对卢梭不同的看法引发的争论,到后来演变成阶级的争论。鲁迅的犀利也由此略知一二,但这种犀利就不能完全用尊敬来形容了。由此看来,也大概可以理解到为什么有人说,韩寒是当代的“鲁迅”了。
除此之后,还有一方面想了解的,但可惜的是老师没有介绍到的,就是鲁迅与周作人的关系以及矛盾。
因鲁迅先生与梁实秋先生之间的恩怨,介绍鲁迅先生也由此介绍了梁实秋先生,对梁实秋的了解比较少,对的作品也了解甚少,十多周过后也大概忘了当时讲了什么,不是在写鲁迅也忘了有介绍过梁实秋了,也只记得梁实秋先生的两段唯美的爱情故事,可歌可泣、堪称经典啊。
紧接着介绍了,跨世纪的文学家——冰心先生。现代少有的女著名文学家。冰心与巴金先生的友谊是一段佳话。提高冰心也必提到巴金。巴金现在同样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文学家。所以现代文学经典导读,当然也介绍巴金,在讲到巴金的时候,有点暗自开心,因为在我阅读的少之又少的文学作品中有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中的《家》,终于有一本作品不是因为语文课本有才读的,而是自己私下拜读的。虽然之前有阅读过,但也是在上完课之后才了解到原来《家》的故事的原型是巴金先生的“家”。对《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以了解一不作品,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作者是十分重要的。
以前对巴金先生的作品只知道,激流三部曲和爱情三部曲。但上完课后知道他有一部作品可以说超越《家》的作品——《寒夜》。一定会抽时间拜读。
综合检查项目每一个医疗管理机构不同,就国内比较正规成熟的检测机构而言,其涵盖的项目有现代医学检测、传统医学检测、运动医学检测、心理学检测、营养学检测,和皮肤衰老程度检测这6大块。
1、现代医学检测即西医检测,主要是以西医的手段和理念指导疾病的检查与治疗。在华彬健康这样的专业健康管理机构,将配置专属私人医生,利用一系列现代医学手段,配以国际一流的检测设备,全方位评测客户机体各系统的健康程度,并进行综合分析,给出合理化建议及治疗方案。这也是很多明星会选择的检测方式。
2、传统医学检测即中医检测。一般明星们会选择经验丰富的中医医师,医生通常采取“辨证施治”的方法,将望、闻、问、切四诊收集到的资料、症状和体征等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治疗原则与具体治法。此种方法不仅提供一般内服药物的内治法,还配备有药物外敷、熏洗等外治法,以及独特的针灸、拔罐、刮痧、推拿、按摩等非药物疗法,打造一个更积极健康的身体。
3、运动医学检测
运动损伤是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身份的人在日常运动中都可能遇到的问题。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全民健身的风靡,运动医学检测也渐渐出现在普通人的视野里。在华彬健康,专家会提供独家运动医学检测,通过心肺功能测试、核心力量测试、足底压力测试等,全方位检测您的心肺功能在运动中的变化、脊柱生理弯曲及腰背肌力健康状况、足底压力的分布情况等,并通过康复治疗有效治疗运能损伤,提高运动能力。
4、心理学检测
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再避讳和必须直视的问题了,心理学的日常自查和管理也渐渐被人们接受,相关的教育与临床实践均效果显著。华彬健康将配备专业私人心理医师与您深度沟通,通过心理问卷、心理咨询、精神压力分析等,全面了解您的身体自我调节能力、心理状态、抗压能力、疲劳程度等,并根据测试结果提出针对性减压放松建议,帮助您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5、营养学检测
华彬健康将有专业营养师,通过CCM营养评估检测仪及问卷调查,详细了解您的饮食、生活习惯、营养与健康状况,让您清晰地了解各种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营养师将根据检测结果,为您量身打造营养配餐,科学指导您的营养膳食,预防与营养相关的慢性病,引导健康的生活理念及膳食习惯。
华彬健康拥有2000平米有机生态园,全套以色列灌溉系统,台湾园艺师精心打理,日供应全球精选品种有机蔬菜1吨以上,用以加工有机餐。健康中心“DR.CHEF有机餐厅”还将定期推出营养膳食讲座,现场DIY健康餐,更多惊喜,期待您的参与!
6、皮肤衰老程度检测
我校目前采用校内编写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程》, 全书共53个实验, 涵盖细菌学实验、病毒学实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学实验三方面实验, 以及较全面的微生物学实验常用的试剂配制、菌种的保藏、实验动物的管理等内容。而课时安排只有6次课程, 共计12学时, 如何从这么多实验中提取本科生需要掌握的实验技能是我们最注重的教学任务。
我们把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微生物学基本技术、临床常见病原菌的检验程序和方法和动物实验三个部分。首先, 微生物学基本技术是实验课程的基础, 必须让同学掌握无菌取材方法、连续划线接种、分区划线接种、显微镜的使用、革兰染色镜检技术和药敏实验等。掌握基本技术能使同学们对微生物实验课程有个初步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无菌概念意识, 为后续的实验课程奠定理论和操作基础。其次, 掌握了基本技术和无菌技术之后, 我们学习临床上常见的两类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程序和方法:肠道致病菌和病原性球菌的检验。实验标本采用模拟临床标本, 如脓汁标本、粪便标本和血液标本等。依据致病菌的分离检验程序分3次课程安排, 先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 再观察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生化反应, 最后进行细菌血清学鉴定和药敏试验, 穿刺接种等等。最后学习动物实验, 动物实验是微生物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部分。可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病原微生物;测定毒力 (致病力) ;制备抗原和免疫血清;鉴定生物制品;探讨发病机制等。我们学习小鼠的腹腔接种和小鼠的解剖, 做小鼠的脏器印片, 同时也复习了革兰染色的步骤和方法。动物实验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给同学们讲清楚动物实验的重要性, 要尊重动物、爱护动物、保证动物实验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不能任意伤害实验动物和处死动物, 体现我们科研工作者对自然、对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怀有敬重之心, 对实验动物的尊重和敬仰。
二、根据教学安排准备好实验清单
随着高校招生的规模扩大, 学生的人数急剧增加。需要准备的实验耗材也相应加大, 使微生物实验课的传统教学矛盾日益突出[1]。微生物实验课的实验用品和耗材都是由老师课前准备, 比如:各种琼脂平皿、细菌培养物等。这些耗材在以前人数少的时候, 能保证每人一套, 但现在由于人数扩增, 实验耗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为了保证同学都能亲手完成实验, 教师必须准备大量的实验耗材。由于微生物的客观性, 密集型上课的时间段, 实验耗材必须在上课前准备好等等, 所需的劳动强度会大大增加。针对这种矛盾, 我们选择找一些对微生物实验课有兴趣的同学加入到实验课用品的准备过程中来。这样, 一方面增加了同学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较为完整、系统地进行微生物实验操作, 比如:学会了超净台的使用、平皿的制备、培养物的接种划线等。另一方面学生配合教师完成实验用品的准备, 沟通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 提高了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学领取应用更加广泛[2]。微生物学实验课有很多的视频和录像, 我们选取与本节课联系紧密的录像在实验完成后播放, 比如:物理灭菌法、革兰染色方法、伤寒沙门菌内毒素毒性实验等等。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堂课教学内容, 让学生对照视频看自己的操作有无不当之处, 直观地看出来视频中所做实验的结果并分析常见问题。另一方面, 视频更鲜明又直观, 往往需要许多字描述的信息, 但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一张图片就可以给同学展示直观的图像。另外微生物种类繁多, 活标本保存困难, 有些微生物的培养需要更多时间或者更高技术也不一定培养成典型的形态结构, 这样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而计算机技术可以播放多年保存效果很好的微生物学形态结构标本, 提高了教学质量, 并更容易让学生了解和掌握, 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资源。
计算机技术将视频、图片、幻灯、动画和微生物实验教学融为一体, 能将微生物复杂的变化过程、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有机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还可以增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活动, 如:革兰染色的结果, 发现同学染到好的结果, 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转入到投影, 我们叫显微互动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实现了师生互动, 对一个结果可以从微观到宏观的展示给同学, 引出PBL的教学方法, 让同学都参与讨论。另一方面, 这种教学方法提供了教学和沟通的桥梁,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新颖。
四、完成实验报告和考试
实验课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授课, 课后还会安排实验报告, 必须让同学们复习课中所学的内容, 完成实验报告。我们学校注重学生的实验课教学, 实验报告占微生物课程的10分, 实验课考试占微生物课程10分, 这样也能督促学生重视实验课实验报告和考试。实验课有的章节时间跨度长, 课后实验报告可以系统地把这几次课程联系在一起, 比如:肠道杆菌的检验, 第一次课先接菌, 第二次课穿刺培养, 第三次课血清学鉴定, 完成实验报告可以把三次课系统归纳。思路有个清晰的认识。由于学生也是初次接触实验, 实验结果可能五花八门, 不能一味地要求有统一的答案, 不能简单地评判对和错, 只要求学生客观地描述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 对实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对实验结果有科学合理的解释就可以了。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性。实验课考试也是微生物实验教学的一部分, 主要考无菌操作和革兰染色, 学生操作的时候, 老师来回走动和观察, 依照无菌操作, 染色方法, 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等给卷面打分。由于学生人数多, 必须满足学生可以在30分钟之内完成实验, 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运用。
五、完成实验课程教学, 引导同学参加课外科研
微生物实验课程少, 但是作用很大, 微生物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课后, 应鼓励同学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比如:酸奶的制作, 馒头、啤酒的发酵, 提高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自主进行实验设计, 完成课外科研。
通过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工作, 发现有些同学对医学微生物实验很感兴趣, 在课堂上会提出许多尖锐的问题, 我们可以把这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吸收到科室的科研项目中来, 既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又把微生物从课堂转移到课外, 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模式。也满足了他们对微生物课程的深度学习, 提高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生也可以申请学校的“本科生课外科研基金”, 在本科期间就初步走向科研之路, 对以后的研究生的学习也提供了初步的实验基础, 并将实验结果进行科研论文的撰写, 又培养了科研论文撰写的能力。可谓是一举三得。目前我们科多同学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验设计, 完善实验方法,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总结
总之,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工作是一个贯穿基础和临床的课程, 实验课的学习对理论课既是理论课知识一次回顾, 又和临床实习又必不可分。我们目前采用实验课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热情, 使同学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课堂上课延伸到课外科研, 这种多方位的教学改革直接提高了同学们的实验技能, 增强了学习效果, 培养了同学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初步培养了同学们由观察实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论证报告—发表文章一系列的学习能力。
通过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 深深体会到微生物学实验课课时少, 但必须认真对待。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重传统知识的课堂讲授和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的运用, 要培养学生从被动学习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能力, 并且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与人类日常生活相关的微生物现象, 提高自己对微生物知识的理解层次。这样, 微生物学实验课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康健, 王丽梅, 柏银兰, 等.医学院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 2011, 13 (12) :1075, 1086.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国家采取了发掘、保护、利用的政策,调动了广大民族医药工作者和爱好者的积极性,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支持和投入,从而使我国民族医药事业有了比较快的恢复与发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7300万元,支持民族医药发展。
国家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民族医疗机构纳入定点医疗机构,将民族诊疗项目、民族药品纳入报销范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设立民族医药课题25项。
近10年来,全国共取得民族医药科技成果近300项。“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对一批民族医院进行建设,对一批县级民族医院进行改扩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在原有14个民族重点专科基础上再建设30个,同时要求各民族地区开展省级重点民族医院和民族专科建设工作。相继建立具有独立设置的民族医药高等院校,其中藏医学院2所、蒙医学院1所、维吾尔医药专科学校1所。藏、蒙、维3个民族医药相关学科被列为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建设学科。第一套藏医药本科规划教材已出版了25种。
在我国众多民族医药之中,中、藏、回、蒙、维吾尔、壮民族的传统医药发展卓有成效。
中医药
在我国民族医药当中,发展最好的是中医药。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就是四诊和参、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除了中药之外,还有针灸、推拿、火罐、中药外敷等多种绿色疗法。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擅长辨证论治,诊疗时特别注意脏腑间的相互关系,善于分析、综合和推理,长于调理人体功能平衡。中医不仅对于常见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对于目前西医尚未研究清楚或没有成功治疗经验的疾病,如近十几年出现的艾滋病、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等等,因为西医苦无良策,起不到明显疗效,中医工作者却一直“冲锋”在前,经过反复实践、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令人注目的疗效。
中医之所以有如此巨大潜力,就是因为中医教给每个中医工作者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故中医看病,不独着眼于局部,还要着眼于整体。不管是已知的疾病还是未知的疾病,用这种思维和方法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说,这是一把能打开所有“锁子”的万能“钥匙”,在其他西医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的治疗中,中医也显出了这种优势。
中药以植物药为主,矿物药、动物药较少,而且有很多药是与其它民族药通用的。
蒙医药
蒙医药学是自古以来,蒙古族人民在长期游牧、狩猎生活过程中常年与寒冷、潮湿、风雪等自然灾害和疾病斗争的切身感受中不断积累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吸收了藏医及印度医学的部分基本理论,并结合当地民间疗法和汉医知识,形成了独特的蒙医学。蒙医对纠正四肢不能屈伸的关节脱位、骨折等,常能手到病除,整复如旧。
蒙药跟中药相似,而且有很多药是与其它民族药通用的。
藏医药
藏医药是从远古时代开始,生活在西藏高原的人民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步认识到了一些植物的性能并掌握了其用于治病的经验;在狩猎过程中,又逐渐知道了一些动物的药理作用。
公元四世纪,天竺国的著名医学家碧棋嘎齐等人入藏,传播了《脉经》、《药物经》、《治伤经》等医典;公元六世纪又从内地传进了汉医学;七世纪文成公主入藏带进了四百零四种病方,五种诊断法,六种医疗器械以及四种医学论著如《门介钦莫》等。八世纪金城公主入藏时又带进了许多医药人员和医学论著。
藏医把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为隆(指气、风)、赤巴(指火)、培根(指黏液)三大因素。
隆在人体中的功能是维持生命、气血运行、肢体的活动和分解食物等等。隆基本分为五种,即持命隆、下泄隆、上行隆、平住隆和通行隆。
赤巴就是胆汁,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产生和调节体温、保持气色,生智慧、助消化等等。赤巴基本分为五种,即消化赤巴、容光赤巴、行动赤巴、视力赤巴和增色赤巴。
培根即黏液,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供营养、长脂肪、调皮肤、助睡眠等。培根也基本分为五种,即根基培根、研磨培根、尝味培根、餍足培根和粘合培根。
藏医认为,以上三种因素的机能如果在人体内维持了平衡,就出现正常的生理现象。反之,就会产生各种疾病。
藏药把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放到基本相同的位置,而且有很多药是与其它民族药通用的。
壮医药
壮医药是壮族人民在积累和发展本民族医学的基础上,渗透汉医学而形成的又一大医学体系。在唐宋时期的方书中收录了一部分岭南的解毒、治瘴气方—— “岭南方”。
壮族居住区地处岭南亚热带地区,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壮族人有喜食蛇、鼠、山禽等野生动物的习俗,因此动物药应用较为普遍。
壮药善于解毒,而且解毒的范围较广,包括解蛇毒、虫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箭毒、蛊毒等等。
壮医认为有什么样的邪毒致病,必然有相应的解毒药治病,所谓一物降一物。而且毒药本身在一定的量内可以起到以毒攻毒的作用。
壮药以植物药、动物药为主,矿物药很少用,而且有很多药是与其它民族药通用的。
回医药
回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东西合璧”的产物。随着阿拉伯人与邻国的交往,邻国文化随之在阿拉伯诸国渗透,并互相补益,医学上也是如此。
到中世纪,阿拉伯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医学家阿维森纳的足迹遍及伊拉克、波斯、阿塞拜疆、巴基斯坦大片土地,并著成熔古希腊医学、印度医学、中国医学、阿拉伯医学与哲学于一炉的巨著《医典》,成为现代医学和阿拉伯医学的奠基人。
阿拉伯医学著作繁多,虽然不少已散失,但流传至今仍有400多种。金元时代回族医药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涌现了与阿拉伯医药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为一体,具有中国回族特色的医药大型综合性医著《回回药方》等。
回医独特的治疗方法有放血法、挑法、吹法等等。回族医院有北京市回民医院、西安回民医院、呼和浩特回民医院、哈尔滨市穆斯林医院、沈阳市沈河区回民医院、西宁市回族医院等多家。
回药跟中药相似,而且有很多药是与其它民族药通用的。
维吾尔医药
维吾尔医药是新疆人民在积累和发展本民族医学的基础上,汲取了东西方不同地区和民族医药文化之精华,形成的具有维吾尔民族特点的传统医学体系。
维药跟中药相似,而且有很多药是与其它民族药通用的,只不过名称有同有异罢了。
维药习惯用芳香性药物,常用的有麝香、龙涎香、海狸香、黛衣草、丁香、豆蔻和荜茇等,此外,还较习用性峻毒烈的药物,如马钱子、曼陀罗、天仙子等。
民族医药之所以能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关键是有其独特的、无法用其他医学替代的临床疗效。民族医药不仅牢牢地植入我国民族医药界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里,而且在韩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很多国家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目前一浪高过一浪的民族医药热潮正在全球兴起,他们不断引进、研究民族医药,而且每年向我国派遣数以万计的学习民族医药的留学生。
民族医药在国外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乡村到城市,从非法到合法,大有席卷全球之势。其实我所见到的很多西医并不排斥民族医药,相反把民族医药当成他们的忠实朋友和合作伙伴,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自然会请民族医药专家来解围。当然,民族医药解决不了的难题,也会采用西医的办法。
在目前的医生当中,民学西的、西学民的,比比皆是,其目的就是通过采用民西医结合的手段治疗疾病以提高疗效。民族医药不仅要继承,而且要发展。要发展,就要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些东西不归西医所独有,不是西医的专利,西医能用,民族医药也能用。
民族医药是宏观医学,需要向微观发展;而西医是微观医学,需要向宏观发展,二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民西医结合能提高疗效,原因就在于此。
【现代医学课程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道家哲学对现代医学的启示06-29
作业:《现代建筑技术理论与实践》课程体会07-18
现代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课程心得10-26
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单元教学设计10-17
现代仪器分析课程论文06-14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反思11-23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习题12-11
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实训10-19
医学见习心得11-03
学医学导论心得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