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不封阳台》(共7篇)
二十四 明天不封阳台
一、教学目标
1、仔细阅读课文,理清文本的线索和表述的主要意思。
2、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理解与设想 。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理解与设想 。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0岁的法国小女孩蒂皮出生在非洲的纳米比来,她与当野生动物摄影家的父母在非洲丛林里生活了整整十年,在神秘而充满乐趣的非洲大草原上,蒂皮与大象作兄妹,与豹子作朋友,与斑马、蜥蜴、羚羊、鸵鸟相亲相爱,她与自然和谐地相处着……(幻灯片放映图片)蒂皮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与大自然作亲密的接触,但没有这样的机会。那么我们生活在都市中的城市人应该对大自然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明天不封阳台》这篇课文将给我们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明天不封阳台》,作者……
(二)检查预习,疏通生字词障碍
多媒体课件显示生字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请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叙述了“我”家由于一只一只鸽子的来临而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2、文本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
明确:明天是否封阳台
3、关于封不封阳台,文中“我”的情感和态度都经历了变化,快速阅读课文,整理出我态度变化的情况:
明确: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
4、从封与不封,我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呢?
①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
②后来为什么对封阳台产生了怀疑?
“明天还封阳台吗?”原因:①对鸽子的同情、忧虑;②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③最后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又是为什么:
明确: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总之,明天不封阳台主要原因就是能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5、小结:儿子--儿童对小动物单纯地同情、喜爱
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的思考
明确:是否封阳台是表面现象,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本文的本质。
(四)拓展:
1、文章最后写道:“我决定先明天不封阳台了”(先,暂时、暂且),说明作者的思考还在继续,而我们读者的思考也没有结束。难道仅仅是阳台阻隔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人类自己伤害了大自然!正如文中所说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很多人却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下面请看一段flash,你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
2、你能否提出一些建议或者看法?
3、作者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4、至于这些,其实两位智者早就提醒过我们: ……所以后面的这副图片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5、师总结:
诗意地栖居,要求人类不仅要珍爱自己,也要珍惜那些与我们同处于同一片晴空下的无言的生命!我们必须改变对自己在大自然中所处地位的认识,即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仅仅出于自身利益而关心生态平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确立一种新型的伦理体系,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不要再封闭人与自然间的阳台,让我们更自由地呼吸大自然的气息。如此才能像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说: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五)小结:
1、这篇课文通过明天是否封阳台这个话题,提出了人与自然界应该和谐相处这样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现实问题,这种表现手法我们称之为“以小见大”。
2、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主要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夹叙夹议”。
(六)布置作业
一、情感导入激发鲜活体验
我们都知道,文本内容往往在表面上看是比较简单的,因为每个人经历的事件与感受是不一样的,如果不能找到共鸣的情感契机,那么一篇文章及其所要讲述的道理要想赢得认同并不容易。因此在课堂导入上,我没有简单地抛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道理,而是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入手,着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我从文章第十一小节切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询问:作者一家楼前从前的草坪到哪儿去了?曾经的草坪给儿子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后来取而代之的滑梯、跳跳床和电子游艺室等也能给孩子带来快乐,为何儿子还是怀念草坪呢?两种快乐本质上有何不同?你们有相同的经历和回忆吗?这样几个问题就让学生集体进入了一种深思:是啊,既然两者都能带来快乐,那么为何还是怀念前者呢?并且学生也有同样的记忆,几位学生就讲述了自己童年在小河、园林玩耍,而今小河污染清洁不再,园林砍伐变成钢筋森林的遗憾。同样的回忆引发了共同的情感体验。但是学生还是不能认识到两种快乐的本质区别,却只能朦胧地意识到前者的可贵。
这样的回忆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告诉学生两种快乐的本质区别:前者是人与自然之乐,失去之后就难以复原,是具有唯一性的;后者以自然损耗为代价,是可再生的,不是唯一的。学生愈发觉得自然破坏失去之后就如时光一样难以再生,也就能够理解两种快乐的不同了。
二、鲜明对比彰显可贵情感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我”和“儿子”。我与儿子对受伤鸽子不同的态度和情感体现了成人与孩子渴望亲近自然的价值观,其实文中还隐藏着一类人,就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大肆消耗自然、侵犯自然的群体,这是通过对比呈现出来的。
为了鲜明地呈现这种对比,我围绕“阳台”这个支点设问:作者为什么决定明天要封阳台?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到作者这一心理状态?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太过于明显,所以不能只是问这个问题,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文章其他段落中作者流露出的对自然的真实情感和心态,这样文本分析的着眼点就发散了。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就会结合第九小节作者到内蒙古大草原那一段落的心理状态来分析,理解作者讨厌城市喧嚣,渴望亲近自然的心态和情感,这样的分析就不再是概念上的理解了。
接着我继续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我和儿子看到了阳台上受伤的鸽子,分别有着怎样的态度和行动?这个问题就是引导学生去文中寻找不封阳台的相关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包括儿子的充满探寻的疑问,我的反思,儿子为鸽子找来食物、水的举动,我与儿子小心翼翼的举动等。学生通过在文中的寻找,发现阳台在这里成为一个焦点:鸽子:被人用气枪打伤——躲进阳台孵蛋;我:讨厌城市喧嚣——封阳台躲避;儿子:可怜和亲近鸽子——希望暂时不封阳台。所以封不封阳台代表了一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封是为了躲避城市喧嚣,是对目前自然遭破坏的无声控诉;不封是为了保存与大自然亲近接触的点,也是以无声的举动抗议,与那一类破坏自然的群体形成鲜明对比。
三、反思追问突出文章主题
文本分析至此,应该说已经很深刻了,但是还不够。因为文中之意还有延伸,毕竟不封阳台只是暂时的,阳台以后还是要封的。进一步进行反思和追问才能深入文章本源:明天不封阳台,这样看来,阳台始终还是要封的,为什么?这说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态,寄寓了怎样的期盼?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不封阳台的内涵与意义,我们不能直接问作者为何不封阳台,那样学生的回答肯定简单化和肤浅化,说是为了保护鸽子或者说是儿子的请求等。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来理解呢?可以简单地给学生作个推断:作者何尝不想阳台一直都不封?要是想封,也许有房子的时候就封了;之所以一直没封,不正是一颗亲近自然的心未死吗?但是,问题来了:阳台以后还是要封的,因为自然破坏、城市喧嚣的大环境还在,所以才需要封起来。所以,似乎对此可以理解为一种暂时的妥协,也是一种无奈和无力:对儿子是妥协,是保护和珍惜他这种善良和与自然亲近的童心;对鸽子,是感动和佩服受伤鸽子母爱的伟大;对自己,是一种无奈,也是对人类随意伤害动物的一种愤懑。这种无奈、无力,也是一种期盼,个人的努力是短暂的、有限的,必须让人类都能感受到,一起来努力。对儿子所做的只能是一种短暂的保护,也就暗示了一种无奈和无力。从积极的角度来阐发就是:希望所有人都能认识到这个道理,大家都行动起来,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文章真正的主题,绝对不是概念意义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苍白口号。
四、深入探寻揭示内涵本质
前文说过,文章的主线索是阳台,其实阳台的内涵也值得探寻。我尝试着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阳台对于我、儿子、鸽子分别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就是引导学生深刻思考阳台的真正内涵。虽然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理解还是有点不够深入,但是学生敏感地发现,阳台应该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缓冲带。既可以说是人与自然封闭的点,也可以说是两者亲密接触的点。
确实如此,阳台正是象征着这样一种“短兵相接”的状态: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入侵,这样的缓冲带越来越少,对于鸽子及其他自然界的事物而言,无疑是悲剧性的。在现代社会,人类自然不会回到那种“茹毛饮血”的远古环境下,但是需要有这样的一个阳台,既是亲近自然的窗口,也是避免伤害自然万物的缓冲带。但是很可惜,这样的阳台也得封起来了,也就昭示着人对自然入侵得太厉害了。
1、儿子与“我”决定明天不封阳台考虑是否相同?你认为课文中作出不封阳台的决定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儿子:对这只鸽子忧虑和喜爱。
“我”:不但关注这只鸽子的命运,而且关注自然界的许多生灵;不但关注自然界,而且关注着人类自身。全文所要表达主要意思是人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与自然界共生共荣。
2、文章中写出明天要封阳台的目的是什么?后来决定不封阳台的理由和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A、封了阳台,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
B、为了鸽子不受 扰,为了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那片恬淡和谐的思绪。
3、城市的生活环境今昔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昔:荒芜、萋萋芳草、幽幽土路
今:对新的礼赞
昔:对旧的怀念
今:高楼、变幻莫测的霓虹灯
4、“我”家的环境又发生什么变化?
明确:昔:草坪、学走路、捉小虫和蚂蚱
今:滑梯、跳跳床、电子游艺室
5、请在文中找出描写鸽子外貌的句子。
明确:P197 第3段、第4段 P198第8段
6、在刚才外貌描写中,有几处描写眼睛,试作出分析。(课后练习二)
明确:A、源于对人类的害怕,担心人类会以多种手段猎杀烹煮它。蜷缩是因为一方面是孵蛋,一方面是惊恐。
“五步反思法”有一个核心指导思想贯穿始末,即“以生为本”。每节课后,语文教师应该经常自我发问:每一个教学流程是否促进了每一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好地贴近课程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满足社会对语文教学的高要求。
第一步:反思教学语言:自然、有文采。
为了保持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味儿”,教师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做了到自然、有文采。唯其自然,才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唯其“有文采”,才能展现祖国语言的魅力,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进而热爱语文。语文教师讲课不自然,必是平庸的说教者;语言没有文采,必是滥竽充数的“南郭处士”。
反思自己这堂课的语言,我对优质课标准的认识又深了一层。我觉得,语文课是美的教学,老师本身的语言也应是美的,但更要上出语文课的味道。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具体语境自然流畅地讲解,娓娓道来,不生硬,不冠冕堂皇,不讲或少讲“水话”,在优美与自然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在这堂课中,我的语言自然,语音语貌贴近实际,而且语言富有感染力。这些努力,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学生也对这堂课充满信心,配合较为默契。但在这堂课中,前半部分赏析与鸽子有关的语句时语言不够精炼,出现了些许语言不连贯的现象。
第二步:反思预设与生成效果:再假设、缩小偏差。
预设与生成永远存在偏差。所以教师应该对教学流程进行全程反思,思考预设与尘成效果为什么出现偏差,找到预设时忽略的细节,然后进行“再假设”,即第二次假设,并对效果进行预测,条件具备的情况厂还可以再试上一次。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预设的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在课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路:首先,从介绍29届奥运会吉柞物激趣导入。
第二,初读课文,完成两个阅读任务:疏通、积累字词与整体感知课文。
第三,对文章简洁而传神的描写语句进行多角度分析,并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行为以及自然对人类的“叙说”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深入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第四,情感体验,开展语文活动,抒写感受。第五,反思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质疑。第六,“功夫在课外”,布置作业,延展思维。就这六个步骤的教学效果来看,贴近文本,层次分明。但有些繁琐,不够简洁,第二步考虑不足,占用时间过多,第三步有重复,因前面占时过多,造成第四、五步时间过紧,活动不充分,流于草草。通过预设与生成效果的比较,我假设了简化了其中的设计:从奥运会吉祥物导入,再通过题目疏通重点字词。然后通过一个半命题“这是一只——的鸽子”发散学生的思维,并串连起对描写语句、场景的赏析。又通过一个问题“假如鸽子伤好了,飞走了,还要不要封阳台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问题,为下一步积累认知。接着,通过图片、歌曲设置情境,获取情感体验,抒写感受,互动交流,最后质疑,布置作业。这样安排既简洁又重点突出,有水到渠成之效。
这样的假设,促使我今后的教学设计更趋简洁、合理,有效。
第三步:反思教师主导对学生主体行为的作用:激趣、突显学生个性。
在语文课上,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执教者,我们应该着重思考自己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而要发挥学士的主体地位,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在课堂上充分展现当代中学尘鲜明的个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与学生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认识到师生都是课堂行为的同伴。其次要激发兴趣,方法很多,关键看教师如何灵活运用,如设置情境、问题引导等。第三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展示自我,自然地突显个性。
在这堂课中,我坚持与学生平等刘待,不居高临下,与举生一起思考、讨论,师生之间建立了一定的友谊。我积极组织学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这篇文章,从吉祥物导入、揣摩鸽子心理、点评学生的表现、参与讨论现实中的做法、课堂上传出的轻松笑声等,可以看出师生之间建立了和谐的关系。我尽可能地做到自己的教态、语言、教学设计自然,不居高临下,没有权威的架势,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发挥。从课堂上学生表现情况来看,前半段时间学尘自主学习的效果较好,因为在“记录卡”中完成任务以及下午学生精神状态不佳等缘故,气氛略显沉闷;后半段时间学生合作讨论积极,而且。学生的发言有许多精彩之处,学生主体性发挥得较好,气氛热烈。
第四步:反思教学亮点:生动、彰显语文特色与教师风格。
我一直认为,我们语文课必须是“生动”的,这可以作为一条恒久不变的标准,所有的设计都可以围绕这两个字展开。而课堂上的亮点理应是最生动的、最具活力的表现。同时还应该体现我们“语文”特色以及教师个人独特的风格。而这些也是最具生命力的东西,也最值得人们去品味。
从课堂效果、学生活动方面来看,我自认为这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点:一是激趣导入,先声夺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二是多角度揣摩重点语句,学生发言思路清晰,富有文采。三是通过对比,听歌曲看图片,先让学生感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获得审美享受,积累情感体验,最后通过写作小练笔巩固这份珍贵的体验。四是在幻灯展示中增加了一些提示语,如“合作是一种精神”,“合作是—种力量”,“质疑是一种品质”,“功夫中‘课外”’等,引导学生讨论,自我评价,反思总结,重视课外阅读与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策略。
第五步:反思教学机智:对话、深度挖掘思维潜力。
语文教师应该努力通过开放式的对话,调动学生的认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竭力挖掘学尘的思维潜力,这样既贴近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领悟,又可以激起学尘思维的火花,闪现学生的“智慧”。
这节课,我没有根据“预设”来死搬硬套,而是根据学尘的“生成”情况机动处理上课流程,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如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机动引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根据学生对我“为什么还穿皮衣?”的“质问”,我能从人类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质地是进口革的说明以及“保证”,多方位与学生“对话”;利用第一节课的时间找出学生作文中可供利用的素材,进行现场引导,将话题带入高潮,而且与语文课联系紧密,避免“环境课教学”之嫌。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研究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本文的重要字词,仿写优美的句子。
2、理清本文的线索和表述的主要意思,理解文章的主题。
3、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培养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教学重点:
学习积累优美词句,理清本文的线索和表述的主要意思,理解文章的主题。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培养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教学难点:
把学生可能会过多停留的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升为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思考;学习作者以小见大和丰富联想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
一、课前在屏幕上出示课题及阳台背景图案衬上轻松的背景音乐。
二、情境导入:
你们家里的房子装修阳台封了没有?你喜欢封阳台吗?居住于高楼大厦的某一单元,封闭阳台“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但是也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到底要不要封闭阳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个本文作者叙说的一段心灵的历程。
三、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1)在书中勾画出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论述的句子。(2)课文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多媒体课件显示生字词,学生朗读。
霓虹灯 ní 沐浴 mù 倏然 shū 蜷缩 quán 蹒跚......pán shān 恬淡 tián 荒芜 wú 孵化fū 焚毁 fãn 喧嚣 xuān xiāo ......悖论 bâi 龟裂 jūn 温馨 xīn 蚂蚱 mà zha 鳞次栉比zhì ...... 1
3、学生简单讲述课文主要内容:本文叙述了“我”家由于一只鸽子的来临而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4、关于封不封阳台,文中“我”的情感与态度经历了一番变化,请你快速阅读文章,尽量围绕“明天要/不要封阳台”,整理出“我”的态度变化情况。
(学生读课文,整理观点,全班交流)
归纳: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要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
(幻灯片出示字词、问题,通过以上4个环节,使学生掌握本文的字词并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大概的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学习后,形成了一定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能被他们自己清晰地意识到,就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探究文本:
1、线索: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从原文中找句子)
①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②后来为什么对封阳台产生了怀疑?“明天还封阳台吗?”原因:①对鸽子的同情、忧虑;②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③最后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又是为什么?:三个“为了”。总之,决定不封阳台是为了和自然和谐地相处。
2、看到一只受伤的鸽子在书架底下孵蛋,儿子希望明天不封阳台与“我”决定不封阳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考虑?
明确:儿子希望明天不封阳台,是出于对这一只鸽子的忧虑和喜爱。“我”则不但 关注着这一只鸽子的命运,而且关注着自然界的许多生灵;不但关注着自然界,而且关注着人类自身。
3、“我”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从文中找出作者的认识)
(幻灯片出示问题,这三个环节,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入,有助于启发学习思维)
五、体验与反思:
1、爱护这一只鸽子,可以不封阳台,用布条帮鸽子做窝,找来水和玉米料,用作鸽 子的晚餐,但是,怎样“爱护所有的自然资源,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
讨论解决:(1)保护生态环境,如不乱砍乱伐,不排放废水废气,不使用可能危及其他物种的 农药等。
(2)保护野生动物,如设立保护区,禁止捕捞猎杀,对于濒临灭绝的物种实行人工护养繁殖等。
(3)加强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地球意识。
2、请你想象,如果你是一只鸟、一棵树、一条小溪„„你希望人类如何对待你?(全班交流)
(幻灯片出示有关文本,这两个环节,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反思,通过想象自己是一只鸟、一棵树、一条小溪等自然界的动植物,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六、写作手法探微:
1、学了这篇课文,作者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你从中有什么收获?(学生讨论、交流,师评价,强化)
2、引导学生理解“以小见大”和“联想”两大写作特点:
(1)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以生活中的小事揭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大主题。(回顾《枣核》——以枣核表现“海外游子爱国情”)
(2)丰富的联想——从受伤的鸽子、封不封阳台联想到大自然,联想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回顾《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由街灯—明星—街灯)
(幻灯片显示相关文本,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水平。运用建构主义的原理,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相联系,更有利于理解掌握)
七、拓展与延伸:
1、读一读,练一练。
根据“酒楼门口,不再有被囚于笼中的珍禽;集市摊头,不再有被高声叫卖的青蛙;鸽子飞过秋日的天空,我们不再射出铅弹;蜻蜓掠过夏天的裙边,我们不再张开捕网。”
试做仿句:
_________________,不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不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我们不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我们不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材料,展开联想,用简短的几句话,向你身边的朋友宣传少使用一次性木筷,保护我们的环境。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材料]一次性木筷:一株生长了20年的大树,仅能制成6000—8000双筷子。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1000万箱,其中600万箱出口到日、韩等国。日本人发明了一次性筷子,却不用自己国土上的森林生产,而且用后回收用于造纸等。我国森林覆盖率不足日本的1/4,每年为生产一次性筷子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这是多么的讽刺!
(幻灯片显示相关文本,这个环节的设计,运用反馈原理,对学生进行所学知识的巩固,并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八、课堂小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纯净的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界,许多生物天然地与人类和谐相处,亲密无间。造成人与自然隔膜、敌对,以及人对自然的侵害、残杀乃至灭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的自我膨胀和工业化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种种对自然生物生存空间的挤压与威胁。我们不应该单纯地以人的眼光去衡量大自然,而是应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地、平等地、自由地相处,纵使我们自称为万物的灵长,但也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属于大自然„„
(幻灯片显示多幅自然界的美图,并衬以抒情的背景音乐,给学生美的享受,更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九、布置作业:
二、以是否封阳台为线索,夹叙夹议;
三、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成人和孩子与自然相处的不同方式;
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和形象的语言;
对文中议论性语句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居住于高楼大厦的某一单元,封闭阳台是司空见惯的。请同学们谈谈封闭阳台有哪些好处。
(交流)
小结:可以阻隔城市的喧嚣,可以防尘,可以扩大活动空间,可以美观等。如此看来,封闭阳台有诸多好处,可是本文的作者杜卫东却决定不封阳台了,是怎么回事?就让我们到杜家看个究竟吧!
(出示课题)在此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怎样。
二、检查预习:
(详见课件)
二、理清线索:
关于杜家封阳台一事几经周折,请同学找出相关的句子,理清课文的线索。
明确:(板书)
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封阳台吗——明天不封阳台
三、精读课文
1、杜家起先决定要封阳台的态度坚决吗?谈谈你的理由。
明确:坚决。第一自然段一句话自成一段,醒目突出,说明全家决定不容更改。
2、后来又为什么对封阳台的决定产生怀疑?
明确:“不速之客”——一只受伤的鸽子。
3、鸽子初来是对“我们”是怎样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明确:“惊恐”“惊弓之鸟”“蜷缩”——戒备,对人类的害怕。
4、对这位“不速之客”的到来,“我”和儿子都有了不封阳台的念头,两人的心理有何不同之处?
明确:儿子——出于“忧虑”和领略“新奇的世界”的“瑰丽”的渴望;
“我”——出于对于鸽子的同情、忧虑,出于使鸽子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的善良愿望。
5、儿子为什么会“忧虑”?为什么看到鸽子会惊喜?试从原文中找答案。
明确:“忧虑”:怕这个世界会因为我的“强权”瞬息即逝,使他来不及领略其中的瑰丽;另一个原因是为鸽子担心。
“惊喜”:第11小节——孩子有着天然的亲近自然的灵性,早期的人类就是从大自然中走来。
6、孩子有着贴近大自然的天性,那么作为成人的“我”呢?试从文中找内容来回答。
明确:第9小节,作者参加内蒙笔会的描写。“情不自禁”、“趴”、“喊”等词,“仿佛……大地母亲的心音”。
7、也就是说无论是孩子或是成人都有贴近大自然的天性,人和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具体是如何的一种关系,你能否找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明确: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们仿佛走进了一个怪圈……便有了一种失落感。
8、正如文中所说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很多人却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下面请看一组图片,请一位同学对此作一下口头描绘,并谈谈你的感受。(投影)
(交流)
9、文中作者也列举了好多这样的例子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试找出。
明确:第10小节。
10、第10小节就表达方式而言属于议论,然而却不显枯燥和死板,试找找文中还有没有这样的语段,并谈谈其语言上的特点。
明确:第12小节。同样的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号召力。因为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且语言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小结:夹叙夹议,不断推进,线索清晰。
11、能否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呢?试在文中找依据。
明确:第11小节,“儿子拿来…….晚餐”(人对自然)
第8小节,鸽子的眼神的描写(自然对人)
总结:人和自然本为一个整体,人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和自然必须和谐相处。虽然现今有不少人正做着伤害自然伤害自身的事情,但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切实的保护自然人与自然还是能和谐相处的。
六、延伸:
说一说:
爱护一只鸽子可以不封阳台,用布条帮鸽子做窝,找来水和玉米粒,用做鸽子的晚餐;但是,怎样“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呢?
(讨论并交流)
小结:
一、保护生态环境,如不乱砍乱伐,不排房废气,不使用可能危及其他物种的农药等;
二、保护野生动物,如设立保护区,禁止捕捞猎杀,对于濒临灭绝的物种实行人工护养繁殖等;
三、加强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地球意识。
七、回顾学习目标
八、完成练习
单元概览
单元标题 人与环境
框架问题 基本问题 一只鸽子使作者封阳台的决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单元问题 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呢?
后来为什么这种想法又动摇了呢?
内容问题 怎样围绕“阳台”写的?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为什么要封阳台?(其实,这家人丛前搬到这个地方,就一直没有封阳台,为什么10年后的今天要封阳台呢?)
(2)为什么又决定先不封阳台?
(3)是什么使他们动摇?
单元概述 人与环境这一单元既可以欣赏和谐的自然组合,又可以倾听大自然的呼声,透过自然界来解读人类,从而作出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的明智抉择,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教材中安排这样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反映这一重大主题,而本文正对此作出了很好的.诠释。
作为居于高楼大厦的某一单元的都市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和展现,这里有作者一段心灵历程的叙说,有对受伤而“身孕”的鸽子的简洁传神的描摹,表达了一个现代都市人朴素美好的愿望。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初二学生完全可以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通过一课时披文入情,但更重要的是审视隐藏在文本表面之下的作者的思维活动,体会朴实传神语言中传递的信息,进而自然的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关键词 封阳台 人与环境 人与自然
【《明天不封阳台》】推荐阅读:
阳台花园作文10-21
故乡的阳台散文欣赏06-22
阳台上的发现作文07-20
阳台的风景作文550字09-23
阳台上的悄悄话六年级作文07-18
以明天为话题的作文1000字:明天,你好11-17
生命有明天06-29
明天你好歌词07-02
迎接明天作文09-22
明天在我们手中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