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与研修的总结反思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磨课与研修的总结反思(精选8篇)

磨课与研修的总结反思 篇1

11月,我们研修组开展了磨课活动,首先研修组共同制定了本次磨课计划;二是采用 “三次备课两次打磨”的基本形式进行磨课备课,我们磨课的主题是:《清澈的湖水》;三是进行观课议课;最后进行总结反思。通过本次磨课活动,老师们共同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中受到了启迪和教育,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取长补短,对今后的教学定会有很大帮助。通过本次磨课活动,我们组老师结合姜雪老师的这节课与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一)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精髓的浓缩,目标设计一是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符合学生实际;二是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掌握程度。这节课,我们带着两个问题进行磨课:

1、如何根据学生生字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改善低年级字词教学中方法死板、学生学习兴趣低的情况。

2、教师如何真正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落实以生为本的的理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

(二)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学生乐学,老师乐教。姜雪老师在本课教学中极大的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以“美”为中心,串联起整个教学环节。课堂上,孩子们沉浸在课文的语言美,小洁的心灵美,环境美中。

这次磨课中组内老师注重交流,姜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学习,教给学生通过抓课文关键词句进行体会。总之,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课堂上的主人,用积极主动的热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磨课活动,老师们的教学理念慢慢转变,一步步从原来的“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化。都有了较大的收获。

磨课与研修的总结反思 篇2

在数学教学中, 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成正比例的量”就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整个数学知识结构而言, 学生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应用此概念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中函数思想的进一步渗透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在本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提供了一个典型情境 (如下图) , 让学生根据杯子中水的情况填写表格, 并思考体积和高度变化的规律, 从而导出正比例的概念以及字母表达式, 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例2要求学生依据例1数据画图像, 并依据图像进行判断。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 参与磨课的教师普遍认为以此种结构进行教学, 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概念, 在举例时容易出现错误。心理学认为概念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以下过程:识别不同事例—从一类事例中取出共性—将本质属性一般化并下定义—概念运用。可见, 概念的形成需要多样化的实例给予支撑, 如果机械使用教材, 在一个材料的基础上完成整个概念的建构过程, 显然存在根基不稳的问题, 从而造成概念理解不到位。基于上述认识, 笔者认为教学时可以此情境为依托, 并补充更多的材料, 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更好地提炼出材料的共性特点。

另外, 在解读教材时, 笔者发现教材将正比例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正比例图像的绘制、阅读分成两个板块进行处理。在小学阶段, 尽管本课内容局限于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描述, 但其内容与函数紧密联系;而图像是沟通几何与代数两个领域的桥梁, 是函数学习中的重要工具, 图像所具有的特点也是概念本身特性的体现。图像的研究过程也应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实现更紧密的融合。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 初步感知, 了解概念

1. 出示例1的杯子图, 观察杯子中的水, 你发现了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 出示表格:

这两种量的变化存在怎样的规律?

3. 学生讨论后教师导出课题: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 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成正比例的量。

4. 作图—观察图像特点—进行相关计算。

(二) 分析比较, 理解概念

1. 在下面四组相关联的量中, 还有像例题一样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吗?分组进行研究, 看一看, 算一算, 也可以在格子图中画一画。

(1) 买同一种纯净水的数量和总价。

(2) 一瓶纯净水喝掉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

(3) 一辆匀速前进的汽车所用的时间和所行驶的路程。

(4) 画面积为6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和宽。

通过数据分析与画图像相结合, 排除不成正比例的材料, 寻找成正比例的量的共同特点。

2. 小结:相关联的量是否一定成正比例?请你总结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

学生描述列举:

(1) 两种量同增同减, 并以相同的倍数变化。

(2) 两种量成一定的比例变化。

(3) 两种量的对应数的商 (比值) 一定, 与除法中商不变的情况相似。

(4) 图像是一条斜向右上方的直线。

……

教师揭示字母表达式: (一定) 。

(三) 巩固提高, 运用概念

1. 你还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在生活中找一找成正比例的量吗?

结合学生举例运用概念进行判定。

2. 变式练习:

(1) 如果长方形的长边固定, 你能发现成正比例的量吗?

(2) 在算式a×b=c中寻找正比例关系, 想一想这个算式与我们已经找到的成正比例的量的联系。

(四)

小结

【课后反思】

从教学实施效果看, 以上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概念教学的一般特点。但从实施过程看, 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 教师在一个材料的讨论后直接告知学生概念的名称, 虽然紧接着让学生继续分析四组材料来完成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但告知过程依然显得比较突兀。

2. 图像的研究仅限于作图与根据图像进行相关计算, 虽然学生操作的数量有增加, 但并没有实现思维价值的提升。如何实现研究质量的提升, 在图像探究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需要进一步考虑。

3. 在巩固提高阶段, 由于来自学生的材料的过度多样化, 使得概念的运用停留于通过定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较低水平上。而事实上, 正比例作为两种量关系的一种特例, 在复杂的现实素材中寻找这种关系的过程, 以及对成正比例的两种量之间关系的因果分析, 对于学习和生活有着更大的价值,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来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

根据试教情况, 笔者对第一次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调整, 期望使此概念的教学过程具备更广阔的探究空间和更大的学习价值。

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 分步感知, 确立研究主题

1.依次出示以下六组量, 理解“相关联”。 (其中表3中的两个量不是相关联的)

2.表6的研究。

(1) 水的高度和体积的变化存在怎样的规律?

(2) 观察教师绘制的图像, 直线上的点表示什么意义?直线能否延伸?

讨论原点处和右上方延伸后的情况。

3.揭示研究主题:虽然很多量是相关联的, 但是两种量的关系并不相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类似于表6中高度和体积这两种量之间的特殊的关系。

(二) 比较分析, 自主建构概念

1.在表1、表2、表4、表5中, 是否存在与高度和体积类似的关系?分组进行研究, 看一看, 算一算, 可以在格子图中画一画。

(1) 多角度寻找共同点, 并分析表2、表5的不同之处。

(2) 在表1图像中添加第二条直线, 这条线可能表示什么交通工具的行驶情况?引导学生发现两个量的比值 (速度) 决定了直线的倾斜程度。

2.导出课题:正如大家提到的, 表1、表4、表6中两种量的变化呈现了很多共同点, 我们把这样的两种量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3.请根据刚才的研究过程, 说一说你对正比例关系的理解。

(1)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述, 并与教材上的表述进行比较。

(2) 引导学生借助字母进行表达:如果用x、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 我们可以怎么描述正比例关系? (yx=k、y=kx等)

(三) 巩固提高, 深化概念理解

1.学习和生活中是否还存在成正比例的量, 请你举例并说明。

2.出示汽车行驶过程中的数据 (见下表) 。

在上表中存在哪些正比例关系?比值分别有什么意义?

时间、路程、耗油量、废气排放量之间两两成正比例, 你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3.请判断下列哪些长方形比较“相似”, 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进行解释。

【课后反思】

经过调整后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出了以下一些特点。

(一) 概念建立更流畅

将正比例概念的把握放在了两个量之间关系的大背景下, 从六组材料中首先抽取出相关联的量, 再从余下五组材料中寻找具备共同特点的三组, 这样就使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经历了内涵逐渐增加、外延逐渐缩小的过程, 概念的建立过程更合乎知识产生的逻辑。

在萃取共同特征的过程中也要关注差异, 通过与表2 (变化趋势相同但未呈现相同倍数的扩大或缩小) 、表5 (变化趋势相反) 的对比更鲜明地展现了差异。两个经过精心选择的不同类的材料为正比例概念本质的凸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并为成反比例的量等内容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 图像认识更丰富

教学中教师注重图像特征共同点的理解和不同图像的对比, 让学生不但知道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从原点出发斜向右上方延伸的直线, 也知道这样的直线必定是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明确特定关系与特定图像的对应关系。对直线在原点处和继续向右上方延伸后的意义进行的分析, 解决了常常困扰学生的两个细节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对直线倾斜程度与两量比值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探索, 进一步理解了数与形的联系, 为未来函数图像的学习做了更好的铺垫。

(三) 概念运用更灵活

在巩固运用阶段, 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两个更有挑战性的情境。第一个情境是在汽车行驶过程的相关数据中寻找正比例关系。这不仅是运用概念进行判定的过程, 也是从复杂的材料中自主寻找问题并进行解决的过程。此外, 让学生思考比值的意义能促使学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是运用数学方法对事物间联系进行分析的方法的初步体验。对四个量之间两两成正比例的现象的分析使学生感悟量与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具有传递性。第二个情境, 教师让学生运用本课知识对图形的相似进行解释, 促使学生使用新知识理解数学学习中常见的现象。在这个理解过程中, 学生可以从图形内部观察线段之间的关系入手, 也可以从图形之间对应线段存在的关系入手, 多角度的思考方式, 为学生灵活运用正比例这个概念提供了机会。

磨课与研修的总结反思 篇3

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理念老师们虽能脱口而出,但真正落实起来却很难,尤其在低年级。本次我们选取了“1.对于故事性和说理性的课文,如何根据学情,选择“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点?如何通过对话朗读的指导方式,培养学生自觉、独立的阅读能力。2.如何设计恰当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童话世界,发挥想象,感受童话的魅力。”

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我们群组所有老师迎难而上,通过对课例打磨,对研究问题有了很大的突破。整个研修过程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一以贯之追踪问题,课例改进明显

首先,本研究专题,是根据新课标理念,并汇集了群组成员教学的困惑、问题后产生的,来源于老师们的教学困惑。然后,以王老师执教的《陶罐和铁罐》为例,多次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在整个磨课过程当中,紧紧盯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通过磨课,教师能进一步转变角色,更新观念,有效改变教学行为,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设计了“学生参与度”、“师生活动所用时间分配”、“教学实践活动”“语言实践活动达成度”“教学目标达成度”等几个观课量表。在课后研讨中,又对问题解决的效果做出针对性分析,最后,每个老师针对研讨主题中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总结,课例改进明显。因此,整个课例研究是老师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聚焦学生,生成学生学习

新课标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们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语言文字学习内容,细化语言文字教学目标。根据学情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由不会到学会,学得轻松,学得投入。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自由表达阅读感受,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及时评价等。在自悟自得中让学生感受陶罐和铁罐对待自己长处的不同态度。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学习,体会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理解铁罐的傲慢、陶罐的谦虚,明白课文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整个磨课中我们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重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这也为我们今后语文教研提供了方式方法的指导,为教师专业化道路成长提供了帮助

三、团队成员主动参与,在磨课中共同成长

磨课总结反思 篇4

研修磨课阶段已接近尾声,回首磨课历程,我的收获颇多。

我们组在耿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数学组成员积极学习有关磨课的相关资料,制定计划、确定课题、制定观课观察点。全体成员群策群力,积极准备。

研修磨课让我经历了与同组老师合作学习、共同研讨的过程,让我明白了团队的力量的伟大。在研讨中,我们老师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进行相互的碰撞,从而使我们在这种交流和碰撞中激发了灵感,使我们对教育教学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经过研修磨课,使我真正的认识到要磨出一节好课,只有通过无数次的试教,不断的修改,反思才能成为一堂高效的优质课。而正是一次次地试教,一次次的与个性完全不同的学生个体进行交流,真切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本质,才一次次地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1. 导课形式要简洁、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充分利用直观课件,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3. 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更要注重课堂的生成与学生间的交流。4. 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使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磨课总结反思 篇5

时间飞逝,转眼间本次研修就要结束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沿着专家的引领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的学习,最后进入并完成了磨课环节。整个磨课过程,我们研修组全体成员精诚团结,人人参与,积极行动。整个磨课过程老师们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每个人的认真、敬业、独到的见解无时无刻不在让我们感动着。

本次磨课我们组在组长带领下共同确定了本次磨课的目标和任务:

1、增强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学习需求搭建语言支架的意识。通过本次课例研究,引导教师在全面分析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优势分析,搭建相应的语言支架,帮助学生实现从新知识学习向新知识运用的过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提升教师在中高年级对话教学中,适时、适量地搭建语言学习支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搭建适当的语言支架,提高学生语言学习运用的能力。

本次磨课大教研,在这个目标任务的引领下,先锋小学宋老师精心准备,为我们提供了一节精彩的课堂。通过听她的英语课,我们组老师群策群力,在磨课的每个环节都积极进行讨论分析,再讨论再分析,通过这个漫长而艰辛的磨课过程,我们组每位老师都受益匪浅。这节课主要学习以Amy将要举行生日派对为题的对话,具体内容是:Amy邀请大家参加她的生日聚会,并向大家介绍了届时将会有什么活动。学习任务是:语言结构be going to, 学习内容是复习What are you going to do?Are you going to „?以及回答Yes, I am.No, I’m not.以巩固其运用能力。通过宋老师对课文的精细处理,我体会到她上课的独到之处。

一、宋老师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的一些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言支架的搭建合理有效,很好的体现了我们磨课的目标和任务。宋老师执教的这节课首先对教材和学生的学情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在教授新语言点时,她尽可能多地联系实际生活,创造生活化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语境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加强生生合作与互动,通过任务驱动,鼓励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所学语言,让学生在大胆实践和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其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刚上课和孩子一起唱一首英文歌曲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保证了孩子的听讲效率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随之拿出一张真实的请柬把孩子的好奇心

极大地调动起来。孩子们会产生关于这张请柬的种种猜想,然后自然而然的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很合理的为接下来的课文内容学习搭建了有效的情感支架和学习支架。

其次,在练习环节让孩子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生日聚会的相关事宜并完成自己的生日聚会邀请函。这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生生互动,通过这个语言活动支架的搭建,使孩子在快乐的气氛中积极参与课堂,积极发言,很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宋老师整堂课重在文本,然而又不局限于文本,而是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合理开发和生成课堂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有效的扩展开去。学生有效的从“学英语”水到渠成的转变成“用英语”。宋老师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切实让学生“活”用英语,用“活”英语。如:在设计句型教学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宋老师采用了学生喜欢的小组合作比赛的形式,并且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设计贴近孩子的实际生活的活动。使学生在小团体的活动中有的说,愿意说并且说的好,这样很容易很轻松就懂得了将来时的用法。在巩固句型时,宋老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同学们在班上展示表演,使他们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自如地运用知识,而不是机械地操练句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起来。

三、年轻的宋老师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很好的情感支架。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语,以及她自身具有的亲和力,给了学生学习的安全感和开口表达的欲望,达到有效激活课堂气氛和同学之间默契配合的效果。

对教师来说,磨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磨课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成果。通过磨课,教师对新纲要的理念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的剖析更深刻。通过磨课,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都得以提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积极地运用在此次课例教研活动中学到的好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英语教学工作

磨 课 总 结 反 思

磨课总结反思 篇6

本课教学总体来看教学目标设计合理、具体、容易操作,教学流程较为顺畅,教学过程中读写训练点设计合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基本实现了从“教教材”到“教课程”的转身。不足之处也很明显,重点训练点普遍没有深入细致的教学,使得教学效果不够好。例如在第二环节“走搭石”的教学中,学生抓住重点词“协调有序”,理解了什么是“协调有序”,感受了文字及所描写景物的`美;我顺势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能做到“协调有序”,从中体会到乡亲们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同时通过一串看似多余的“你过过桥吗、坐过车吗、走过路吗”的问,让学生明白“美”就在平常生活中,就如走搭石是很平常的事,作者却能发现其中的美,并用细致生动的描写打动了我们,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教学。但是没有和学生一起细细品味作者细致生动描写的地方,致使重点训练没有落到实处。

和其他执教老师相比,本堂课也许实在不敢与其相提并论;但对于我个人来说,磨课确确实实让我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以前课堂上设计时总是局限于教材内容,没有意识到要“教课程”,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解析过于细致,而没有注意拓展运用,致使学生的思维狭窄;至于教学目标,我更是从无细致地考虑过,课堂随着感觉走,漫无目的,课堂效率可想而知。从本次磨课活动开始,我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结合本次远程研修的所学,从阅读文本开始做起,细细品读分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详细、切适、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了教学流程,对教学流程的设计的修改可谓是三番五次,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打破了“教教材”的局限,把教材内容作为课例,学生能得到读写的拓展训练,做到了“教课程”。

而在上课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意外”:重点训练都有涉及,但没有深入;课堂应变能力不够强,学生出现“意外”回答后,我没能做出及时有效的引导;有些课堂提问让学生摸不着头绪看来个人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磨课总结反思 李艳伟 篇7

一、领导、研修组高度重视,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从这次研修开始,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特别是磨课环节,学校领导积极参与研修组的磨课活动,组织召开准备会,研修组制定了周密、详细的磨课计划,从磨课内容、磨课目标、研究重点、磨课时间、磨课形式等方面考虑,根据实际需要各项任务分工到人,确保了计划的扎实稳步进行。

二、同心协力,共同打造精品教学设计。

本次我们组磨课的内容是小学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在确定了教学内容后,先有执教老师基于个人经验提交备课,全组成员对首次教案各抒己见,直言不讳,本着精益求精的目的,辩论了对这一节课的看法和有效设计想法,并及时提交了修改稿。足见大家对这个教学内容都作了详细的解读和精心的构思。在此基础上执教教师深入研究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情愫,精心创设活动情境,有效地开展教学。大家真诚的相携,为后面的磨课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关注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实现“由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的转变。二次备课中,执教教师接纳小组成员的建议,找准知识建构点,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习惯等做了深入的了解,确定了“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运用动手操作的形式,自主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并运用的恰到好处。

四、不断反思,找准今后继续打磨的研究方向。

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单就课堂展示而言,教师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探索知识,结构清晰,层层深入,使教学过程紧凑而且环环相扣,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但不足也是存在的,“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造成的“学生自主能力欠缺,依赖心理严重,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的影响依然存在,“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依然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要研究和打磨的问题。所以,让上课与自主反思交互发展,螺旋上升,长期坚持下去,相信每位老师都能成为一流教师,教出让社会、家长满意的学生。

远程研修磨课计划 篇8

炎炎七月天,我们又迎来了远程研修。紧张的研修过程,让我感触良多,收获颇丰。研修之路是艰辛的。

在这流火的七月,众多的专家、学者齐聚省会,通过讲座和会议,让众多闪光的教育思想理论不断地碰撞、交融;一位位指导教师除了要把专家、学者的研修思想和研修精神深入学习,不断体会,同时还要保证所负责的所有研修组长和教师们的研修学习顺利开展;而齐鲁大地上的数以万计的人民教师,也通过我们的研修平台,积极深入的参与到研修中来,我们为专家们的教育理论喝彩,我们为指导教师们的辛苦和负责感动,我们更为闪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激动不已。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交流,希望从研修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上一篇:讲诚信的个人心得体会感悟800字下一篇:检验委托书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