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兹拉特读后感(精选2篇)
12岁的男孩阿隆家有一只老山羊兹拉特。这年冬天,家里收成不好,父亲决定让阿隆把山羊牵去城里卖给屠夫。妈妈和妹妹们都不愿与兹拉特分离,但不敢反抗父亲的命令,阿隆牵着兹拉特走在通往城里的路上。颇通人性的兹拉特虽对走在陌生的道路上觉得奇怪,但依然十分顺从地跟着阿隆走了。然而,中途他们遇到了暴风雪,白色的世界里他们很快就迷失了方向,冻僵了的他们幸运地找到一个大草堆,躲了进去。雪下了三天三夜,他们就在草堆里待了三天三夜。饿了,兹拉特吃草,阿隆喝兹拉特的奶;困了,就枕着干草入睡。第四天,他们终于在一个农民的帮助下回了家。在草堆里,阿隆就决定再也不与兹拉特分离了。焦急的家人见到平安回家的阿隆和羊,都万分欣喜。家人听了阿隆的讲述后,对兹拉特也是格外感激,再也不打算卖掉它了。
故事很感人,结局很美好。全文看下来,最拨动我心弦的还是阿隆和兹拉特之间的对话。尽管山羊只会“咩咩”地叫,但从中明显可以体会到它与人的感情,对人的信任。现实生活中正是缺少这种信任。人们往往把自身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却在真正的朋友为你付出后才懂得珍视。山羊自始至终都把人类当作最好的朋友,而人们却被生活所迫,必须卖掉山羊。直至在困境中,羊救了人,人们才用另一种眼光看待羊,把羊当作了朋友和亲人。
一.雪花营造温馨
环境描写可以营造氛围, 充分的氛围营造不仅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而且更有利于抒发情感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所以作家往往用桃红柳绿来书写生机, 用蛙声和蝉叫来表现宁静, 用小桥流水来展现生活的安适, 可很少用冬日的暴风雪来营造温馨的氛围。
辛格笔下的暴风雪带给人的不是严寒, 不是恐惧, 似乎来得正是时候。正是这场大雪, 整个大地才会被白雪覆盖, 正是漫天的大雪才能使阿隆迷路, 正是这场大雪才让阿隆无法按计划到城里把山羊卖掉, 也是这场大雪让阿隆再一次看到山羊温和的眼神在哀求他回家。所以他把雪花描写成“白色的小精灵在田地的四周玩耍”, 辛格把这场大雪描写成阿隆和山羊兹拉特活动的背景, 是上天有意安排了这场大雪, 改变了阿隆和兹拉特的命运。辛格之所以能够让暴风雪营造出如此温馨的氛围, 在于他对雪的独特描述。只有大雪才能漫天飞舞, 也才能覆盖整个大地, 才无法看清楚前面的路, 所以当他们的腿在雪地里越陷越深的时候, 他才能感觉到兹拉特温和的眼神, 就像刚从家里出来时兹拉特疑问的目光一样, 让阿隆内心难以平静。是这场雪让他体会到了和一个朝夕相处的伙伴分离真是进退两难的事, 也是这场雪让兹拉特表明它是那么不愿意离开这个家。这场雪不仅来得正是时候, 而且还是有生命的。辛格在描写雪的形态时也是独具匠心, “棉絮般的雪花旋转着飘落下来”、“雪花宛如一些白色的小精灵在田地的四周玩耍”。偌大的雪花像棉絮一样, 我想这个比喻不仅仅是在写雪花的形状更是在写雪花的温暖。雪花像精灵一样聪明, 知道了阿隆和兹拉特的难以割舍, 在为他们营造温馨的氛围。这样的雪花是何等的可爱, 何等的充满灵性, 如果不是为了阿隆和兹拉特的友谊怎么会这样的晶莹剔透, 就像兹拉特双角上的冰在闪闪发亮, 照彻彼此的心灵。
二.草堆洋溢温暖
辛格在这篇文章中选取了草堆这一场景, 营造了温暖的氛围。这种氛围不仅感染了阿隆和兹拉特, 也感染了我们。其实这篇小说中人物的思想变化不是由事物的逻辑发展推动的, 而是由场景创造出的氛围营造的。场景所营造的温暖情绪如水中的涟漪, 不由自主地推动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作者是这样描写草堆外面的情形的:“四周变得一片漆黑”、“他说不清到底是白天还是黑夜”、“外边, 始终一片乌黑。雪一直在下。寒风呼啸着, 先是一种调子, 后来, 越来越响, 成了各种调子的合奏, 就像恶魔狞笑……”外面乌黑, 寒风呼啸, 可怕而狰狞, 这从侧面衬托了草堆里面的温暖。
再如, “尽管外面极冷, 可草堆里却是暖洋洋的”, 这是温度上不觉得寒冷;接着作者又用了通感的修辞写“草堆里的野草和野花散发出夏日阳光的温暖”, 这不仅仅是在写温度, 而且也是在写草堆内的生机和希望, 让他们忘记了外面的寒冷和困境。
凭藉这样温暖的草堆, 凭藉赖以充饥的干草, 兹拉特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还用奶救了阿隆的命, 又用散发热气的身体紧紧地和阿隆靠在一起。他们靠在一起相互取暖, 又相互依赖, 相互救助。此时的兹拉特在他眼里, 就像他的妹妹, 为此他发出了“我需要你, 你需要我”的真情话语, 兹拉特也特别温顺, 重新恢复了对人类的信任, 并体会到了相濡以沫的幸福。
经过三天在草堆中的相处, 他们的身心得到休整, 是温暖孕育了希望。大雪停止了, 夜空变得明亮, 雪地上洒下片片银辉, 一切都那么洁白, 那么安静, 星星游弋在大海里, 似乎大自然也感受到了温暖。
三.烛光笼罩温情
无论什么文学作品, 都有设定的氛围, 氛围可以给作品带来一种韵味, 也是弥漫在作品字里行间的一种情感。氛围的创设, 可以使文章蒙上一层特殊的面纱, 给读者以品味、咀嚼的空间, 从而赢得心灵的共鸣。同时它也是作者在创作时流露出来的情感:或喜, 或怒, 或哀, 或乐, 或思念, 或痛恨……它是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精神实质的体现。辛格在二战的背景下创作这篇小说, 正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失望、消沉、孤独、自卑, 对上帝对人类都缺少信任。辛格带着对社会的良知和对人类的悲悯情怀, 呼唤人们去重拾信心和爱。
文章一开头就点燃了温情的火焰:“阿隆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阿隆的小妹也哭了起来”、“可他也只得听从父亲的命令”、“全家人向兹拉特告别”。这一切都表明了他们之间的感情非常亲密, 是因为贫穷才让阿隆一家做出了如此不情愿的决定。兹拉特也像往常一样显得那么温驯, 那么可亲, 它舔着阿隆的手, 摇晃着白胡子, 对主人充满了无限的信任, 这种场景不像是去卖羊, 却像是倾情告白。历经“生离死别”和失而复得的情感淘漉之后, 阿隆再没有去想和兹拉特分别的事, 他们一起回到家, 在持续八天的灯节里, 阿隆的母亲每晚做煎油饼给孩子吃, 兹拉特也有一份, 它获得了和孩子同样的权利, 此时它和孩子一样坐在火炉旁, 在闪亮的烛光里, 他们共同享受着温馨和幸福。兹拉特时而用犄角搔搔脖子, 摇晃着白胡子“咩”一声。这个单纯的声音表达了山羊兹拉特的全部的思想、全部的爱。勒文全家与山羊兹拉特的情感超越了简单的人与动物这一有着内在等级关系设置的阶段, 进而真正具有了平等的可能。爱在人与动物之间的这种双向互动, 使得小说的情感与主题不再单调乏味, 而是呈现出了一个和谐完整的温情场面。
【山羊兹拉特读后感】推荐阅读:
山羊不吃天堂草读后感450字12-17
《山羊不吃天堂草》读后感400字作文07-13
小山羊教学教案10-26
养殖山羊项目可研报告07-04
波尔山羊养殖项目报告07-23
小山羊找工作作文07-16
第17课厨师小山羊01-09
课文厨师小山羊教学设计05-29
山羊分腿腾跃教学反思07-21
可爱的山羊小学生作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