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管理制度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风险管理制度(精选10篇)

企业风险管理制度 篇1

二、企业风险内控实施的必要条件及风险内控的局限性 1、顺利实施企业内控的四项必要条件 1)组织保障 2)制度健全 3)执行效果 4)有效监督

2、风险内控的局限性

三、风险内控发展的三个阶段 1、萌芽期--内部牵制

2、发展期--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 3、成熟期--风险内控结构和风险内控整体架构

四、风险内控与全面风险管理 1、法人治理结构

2、COSO企业风险内控基本框架 3、ERM2004全面风险管理

4、ISO31000风险管理原则和方针(国际标准)

五、我国企业的风险内控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内控现状: 2、原因分析:

六、企业的内控之惑

1、量化之惑-缺少量化工具

2、流程之惑-标准化流程缺失(标准流程图)3、违规之惑-有章不循 4、舞弊之惑-集体违规

5、报告之惑-理念误导制度错误

6、动态之惑-风险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应当随时验证

七、管理者必备的三种风险控制利器

利器1:读懂财务报表-管理者每天五分钟阅读财务报表,让舞弊行为无处藏身 利器2:科学指挥-管理者管理过程中要求风险管理(财务)部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利器3:锁定重大风险-锁定公司最重要的十大风险并确保对其控制的有效性

八、企业管理者风险内控的五招必杀技 第一招:风险转移 第二招:风险规避 第三招:风险分散 第四招:风险对冲 第五招:风险承担

九、企业风险内控的基本思路和流程 1、风险内控方案的制定 2、风险内控方案的执行 3、风险内控方案的评价 4、风险内控方案的改进

十、企业风险内控的10种方法

1、组织规划法

2、授权批准法

3、全面预算法

4、会计控制法

5、财产保全法

6、人力资源法

7、风险防范法

8、内部报告法

9、管理信息系统挖控制法

10、内部审计控制法

十一、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内控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处理好控与被控的关系

2、处理好风险内控与内部监督的关系

3、处理好风险内控制度与会计道德自律的关系 4、处理好风险内控效果与控制成本的关系 5、处理好风险内控层次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十二、世界500强风险管理经验分享

联合能源公司(ALLIANT ENERGY)是怎么做的 1、专业负责企业风险的团队

2、风险和战略副总裁是这个流程的执行负责人 3、自下而上的风险问卷调查

4、对风险取得全面了解并应用定量的评估 5、结果被编制成表格并进行优先排序 6、团队将识别出20到25个关键风险,在副总裁或更高级别的管理层面上确定监督和风险应对措施的权责

7、建立月度、季度和报告机制

8、每次与董事会开会,我们都会审阅公司的风险域,特别关注新的风险和重大的变更 公司的战略及风险副总裁每年与董事会就风险域大约进行8次讨论 9、最重要的风险评估方法是面谈

企业风险管理制度 篇2

关键词:环境风险,评估,风险管理

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完善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水平,对于企业的安全有序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技术支撑层面的建议

(1)提升化学品环境管理基础研究水平企业风险识别核心是贮存、使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有毒化学品,根据不同管理目的,国内外相关部门已经提出重大危险源辨识、管理物质、危险物质、极危险物质等清单。所以危险化学品环境危险程度和环境危险性评估亟待进行,根据相关安全管理条例评估和鉴定使用量较大化学品和常用化学品,并开展环境风险物质和重点化学品控制名录,进而实现重点化学品工业检核标准和准入标准的构建。

(2)进一步研究重点企业风险等级评估方法我国以制造业为主并存在大量石化化工企业,相关部门对风险企业的监管活动需要分级进行,这样才能够优化环境风险管理效益和成本。由于企业开展风险分级管理是建立在风险分级和识别的基础之上,所以应当深入研究重点企业风险等级评估方法,进行企业风险等级评估标准的分类分行业构建,最终实现对重点企业风险源动态管理的规范。

2管理层面的建议

(1)完善立法,充分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根据《意见》中“充分落实环境安全的责任主体”的要求,相关部门应当通过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契机,进行安全主体责任意见的制定,并对环境安全责任主体内涵进行明确,通过一整套防范环境风险制度措施的构建,为企业进行环境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企业环境安全责任主体指的是在环境风险隐患治理和排查的定期开展中主动进行环境风险状况的申报,通过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制度的完善实现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的评审和制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建立应急救援队伍。

在应急状态下责任部门应当开展预先处置活动并将事故源头切断,进而达到对事故最初态势的控制,避免次生环境事件的发生。同时还应当将事故情况主动上报相关部门,通过处置和救援活动的积极参与,为调查事件责任和原因提供有效配合,并支付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和产生的费用。

(2)通过风险申报登记制度实现对风险现状的掌握企业获得经营生产收益也就意味着承担申报企业风险防范措施和环境风险状况的义务。相关部门应当在环境保护法修改的过程中,对环境风险申报登记的法律依据进行明确,通过环境风险申报管理制度的制定实现企业申报贮存、使用、生产化学物质数量、种类、风险单元、防范措施的明确。申报制度建立后,企业主动申报就会代替传统责任部门上门检查,在常态化管理中纳入环境风险和化学品管理,进而为公众监督和环境部门监督提供便利。

(3)建立环境风险隐患的排查治理制度企业落实环境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环境风险隐患的定期排查治理,相关部门应当对风险隐患的排查治理规定进行构建,进而实现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内容、分级、概念的明确。企业则应当对环境风险隐患的定期排查制度进行完善,在全过程管理中评估、治理、报告、等级环境风险隐患。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则应当监督检查企业环境隐患的排查情况,在企业检查或企业上报中出现的较大隐患应当进行公示。同时责任部门还应当对风险隐患移交报告制度进行建立健全,对于涉及其他部门责权的隐患、非法行为应当通过书面形式进行告知。

(4)构建环境风险分级管理制度相关部门还应当积极推动环境风险评估活动的开展,通过环境风险分级管理措施的制定,实现环境风险的分级管理制度的构建。相关部门还应当对企业周边环境敏感区、风险防范措施、内部化学品进行了解,并根据了解情况进行企业环境风险级别的调整。相关部门还应当根部企业环境风险等级的不同,开展管理要求和模式的针对化实施,进而区别管理绿色信贷、上市环保核查、应急物资储备、环境风险申报、清洁生产、污染责任保险、应急演练、隐患排查。

3保证机制层面的建议

(1)强化合作,完善应急联动机制根据权威部门统计,六成到七成环境事件是由于化学品运输、安全生产直接事故造成或处置不当造成。所以,相关部门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方法中应当进行有效配合,尤其是在安全事故处置和运输事故处理过程中,应当保证责任主体充分履行防范和避免环境风险的义务,对于次生环境污染也应当进行有效处置。在受到安全事故报告后,相关部门应当将事故情况及时告知环保部门,并充分考虑专家意见处置事故,避免进一步引发环境污染。(2)建立应急救援物资评估制度相关企业应当依据自身性质进行应急救援物资的配备,但关于应急物资数量、种类的规范还没有建立。相关部门应当进行环境应急救援评估制度的构建,并和安全生产部门、监管部门根据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情况进行应急物资配备标准的分等级分行业制定,进而实现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能力的提升。

4结语

当前环境风险管理制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相关部门应当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进而推动环境风险评估活动的有序开展,最终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本文对环境风险制度完善进行了分析,但仍存在一定局限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强化重视,进而实现环境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篇3

信用是指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在商品交换中是指交易的一方能够如约偿还另一方财物或服务而取得的信任。信用风险是指在以信用关系规定的交易中,交易一方不能履行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在信用结算方式中,信用风险是指买方拖欠卖方货款的可能性。目前,我国企业在信用管理上普遍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一方面企业在经营中时刻面临巨大信用风险而无力解决;另一方面企业也无法或不能正常发挥信用能力,获得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产生信用风险,总体上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信用理念。信用理念是企业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价值观,也是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动力源。我们一些企业的领导不重视信用管理,往往对客户的一些重要信息都未了解就匆匆交易。有的企业片面追求合同数量,忽视其后艰难的帐款回收。还有的企业虽初步认识客户信息管理重要性,但注意力往往集中到新客户、小企业,但事实上正是那些熟悉的老客户、知名的大企业才容易违约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缺少客户信用管理信息,不能准确判断客户信用状况。有些企业在与老客户合作中,缺乏动态信用信息,对客户某些变化视而不见,直到发生信用风险,悔之晚矣。有的企业对新客户缺乏足够的信用信息,以偏概全,导致判断失误。还有的企业在利益诱惑下,只看重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经济利益,而忽视其信用等级,一心只想成交,结果货、款两空。

企业内部缺乏信息沟通。由于业务分工不同,许多客户的宝贵信息,分别集中在不同业务部门或一些具体业务人员手上。如各部门间缺乏必要、有效的沟通,业务人员不注重信息的上报,往往就影响客户各类信息间有机联系及完整性,这样便不利于管理者对客户作出准确的认识和判断。

缺少规范的信用制度建设。一些企业没有或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使得部门间信用管理职责分工不清,缺少规范、严格的信用政策,对客户无法进行全方位的信用分析,缺乏信用监控,从而使经营中信用管理缺乏主动性,较多盲目性。

社会信用滑坡,客户经营不善。这是目前企业相互拖欠货款最主要原因。由于企业经营不善资金匮乏,甚至严重亏损,致使信用等级下降,无力偿还货款。特别是社会对失信违法行为惩处不力,造成事实上的“守信吃亏,失信获利”,没代价的用别人的钱挣钱,成了一些企业生财之道。使得一些守信企业也不得不为了保证本企业资金周转,采用同样手段拖欠他人货款,从而使债务关系复杂化,形成困扰我国企业经营发展的“三角债”魔链,至今剪不断,理还乱。

降低信用风险的措施

降低信用风险,一是律己,二是防人。要从确立理念、完善制度、提升能力等方面,扎扎实实抓落实。

树立信用理念,重塑良好的诚信社会氛围。

诚信是做人之本、富企之策、兴邦之源。社会上诚信滑坡,是导致信用风险的重要原因。狠煞这股歪风,就要重塑良好的诚信理念。诚信理念应包括如下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按规则规范办事的观念、合作双赢的观念、社会责任观念、质量观念、法制观念、义利观念、效益与公平相统一的观念等。树立信用理念,首先要从各级领导做起。从企业到机关,从地方到中央,各级领导者不仅应是诚信的倡导者,更应是诚信的示范者,是信用理念建设的实践者、推进者和“卫道士”。想重塑良好诚信社会氛围,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用诚信塑造自身新型的文化性格,引领职工、群众走诚信兴企、诚信兴邦之路。

加强诚信规范和制度建设,完善信用体系。

法制主外,道德主内;法制是他律,道德是自律。内外结合,刚柔并济,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人们诚信意识淡薄和信用严重滑坡的严峻形势下,遏制当前失信泛滥的势头,只有法制才是最可靠、最有效的手段。在法制的规范下,建设信用体系才是诚信建设治本之策。要大力推行名符其实的信用等级制度,将个人与企业的信用等级与为之提供的生存和发展条件联系起来。对花钱买卖“AAA”者绳之以法。彻底改变“守信吃亏,失信获利”和惩罚过轻的现状,提高失信成本,加大对信用违法惩处力度,使法律真正成为维护信用关系的锐利武器。

同时企业要尽快建立起自己的信用机制,企业领导必须对信用管理给予足够重视,从整体上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给予人财物的支持保证。各级管理人员应具备足够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知识。让全体员工的诚信行为有一个规范和标准。既要从制度上体现对诚信行为的鼓励和保障,又要使违反诚信制度者受到严厉惩罚。

一个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包括很多具体内容,其中应包括信用管理政策、客户信用管理制度、信用额度审批原则及程序、信用风险控制原则及程序、应收帐款监控制度、拖欠帐款处理办法和清欠程序以及建立信用管理部门等。

修炼内功,提升信用能力

为防范信用风险,一是要加强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工作,强化内部信用管理;二是要建立健全外部信用防范机制,切实做好客户的诚信情况调查,搞好信用风险的评估和论证工作;三是要用我们的诚信行动大力倡导和推动社会信用建设,积极参与国家“创建诚信企业”活动,争创诚信标兵企业。

大造声势,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信用小气候。要大力宣传诚信的意义,使职工充分认识诚信建设与企业生存攸攸相关,克服“信用建设与己无关”、“诚信吃亏”等错误思想,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与“信用建设”实践,形成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耻辱氛围。使信用建设成为企业职工人人关心、人人热心、人人参与、人人信守的活动,让诚信在职工心中扎根,尤其是在领导、营销、财务、质量等重点人群中扎根。

规范行为,应用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根据信用管理的特点和内容,通过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规范职工行为,降低信用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例如客户信用管理技术、信用分析技术、应收帐款管理技术等。企业各部门、各业务员收集的信息,要集中统一管理,及时沟通,互相分享,形成对客户统一、客观、公正的评价。建立以信用额度为中心的交易审批制度,由信用管理人员调查、制定信用额度,业务人员积极配合,控制超出客户信用能力的发货。严格欠款追收制度,货款逾期未收回,要发函催讨,催讨未果,要停止再发货,仍不付款者要考虑提请诉讼和仲裁。要强化信用管理考核,对于给企业造成更大损失的要追究责任。

建立队伍,尽快培养信用管理人才。企业要建立专门信用管理部门,并配备相应信用管理人员。另外企业的财务人员、业务经理和销售人员尤其是各级管理者,都应具备足够的信用管理知识和技术,并作为其职能考核的内容。各级领导要把诚信建设纳入议程,作为兴企兴邦重要工作,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体制,防范信用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篇4

一、xxxx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回顾

(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计划完成情况。

1.重大风险情况

xxxx公司对重大风险管理采取提前预防、重点控制、专人监控、专项处理的管理策略。公司对风险控制措施得当,运行有效,未发生风险事件。对于重大风险的应对方案,公司采取演练重大风险发生,寻找处理过程中的不足,对应对方案进行优化和改进,同时加强风险知识学习与经验交流,树立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提前做好重大风险的预防工作。

(二)企业重大风险管理情况。

做好了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公司风险管理小组对已确立的风险事件进行监控,定期对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当估值达到预警指标值时启动预警机制,根据预警机制对风险事件因素进行处理,防范避免风险事件发生。本企业在2012无重大风险情况。

(三)风险管理体系建立运行情况。

1、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篇5

【关键词】企业税务风险;风险管理体系;途径

一、前言

就目前市场竞争形式来看,金融危机的席卷使我国企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式,企业要在这种恶劣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就必须保证自身资源充足的同时具备各种应付风险和问题的应变能力。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税务风险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必须督促自身积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可行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并且充分认识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税务风险的有效预防和处理,从而保证企业能够获得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

二、企业税务风险的主要内容

无论企业的规模、收益如何,一旦设计到税务问题,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税务风险的问题。企业存在的目标是为了盈利,所以开展的活动也都是围绕经济效益而开展,纳税行为也不例外。许多企业采取各种形式去逃税、漏缴税,虽然为企业谋得了短期经济效益,但是却为企业的发展埋下了深深的风险隐患。通常情况下,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大多就是企业未按相关税收政策而发生的税收风险以及盲目进行节税而放大了某些税务风险这两个方面。按照涉税环节的不同可以将企业税务风险大致划分为:第一,由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不合理或业务流程制定不规范而引发的税务风险;第二,没有完全领悟税收政策而引发的税务风险,主要体现在收入、成本、费用以及特殊项目的确认上,如优惠税率的使用等;第三,由于财务处理不当或者关联交易而引发的税务风险,如企业内部融资等;第四,发票管理和税务处理引发的税务风险,如增值税发票的保管、营业税的处理等;第五,在缴税申报及缴纳的过程中,由于不及时性或其他问题而引发的税务风险。按照税务风险的影响程度可以将企业税务风险划分为:第一,资金风险,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直接的影响;第二,违法风险,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在纳税处理上有意无意的违法行为有可能直接构成犯罪;第三,信誉损失风险,一旦企业涉及税收违法政策被暴露出来,会直接对公司的声誉造成恶劣的影响;第四,税收政策风险,这是企业违反了一些税收法律相关规定而导致的无形损失。

三、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从目前企业税务风险的现状来看,可以从主观和客观原因来分析。从主观原因的分析主要从四个方面来体现:第一,企业纳税意识薄弱,忽视了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第二,企业内部税务风险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导致内部税务风险管理秩序管理;第三,企业对内部税务风险管理的监管机制设置不合理,制度不监督;第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专业能力有限,对税收政策的理解不够全面。从客观原因的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第一,目前我国企业税务制度不健全,漏洞太多;第二,具体税务执法工作落实不到位,需要进一步规范;第三,税收政策自身存在不确定性的特征,企业与税务机关因为各自的利益及出发点不同,博弈在二者之间总是客观存在。就目前而言,产生企业税务风险的客观原因一时之间难以消除,企业对于此也是无能为力,唯有从主观原因着手,不断增强自身的税务风险意识,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税务风险管理,构建完善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

四、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途径

(一)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企业税务风险不仅有内部和外部的原因,也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因此要解决一系列企业风险问题,要求企业必须把握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如全面风险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主要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策略、信息沟通、问题监察等八个部分组成,税务风险管理应以此为理论基础,详细的了解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流程和方法,及时准确的编制企业适用的税法规范制度并不断更新;建立及完善健全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及更新系统,保障企业税务管理系统与国家法律规范的标准保持一致,以此来构建科学的、全面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企业科学、有效且全面的税务风险管理。

(二)制定风险控制流程,设置风险控制点

我国税务局颁布的《大企业税务风险指引》的文献,其中明确指出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并且为一些具体的税务风险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和措施,不仅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使得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企业应该在围绕《指引》展开一系列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设置税务风险控制点,采取人工控制机制或自动化控制机制,建立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机制。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与业务流程,制定覆盖各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对其他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合理设置关键控制环节,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协同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税务风险,联系企业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适合企业发展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并且严格落实制度具体方案,最大限度的控制企业的税务风险,杜绝企业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促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三)遵循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特殊原则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要求企业必须遵循及时准确申报、按时缴纳、绝不拖欠的特殊原则,坚决履行企业纳税任务,尽可能的降低企业税务风险对企业正常运作的影响。除此之外,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要求企业还用遵循成本效益、全面性、可操作性、目标导向性以及有效性等原则,帮助企业成功化解各种税务问题,并且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提供指引,从而促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四)提高税务风管理人员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人员普遍风险意识薄弱,这也是制约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发展的一大问题,作为税务风险管理的主心骨,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风险意识,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发展,避免出现因为“谋私利”、“中饱私囊”等的现象。同时增强对风险的预知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税务风险带给企业的损失。

(五)规划税务风险应对策略

税务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可大可小,企业对风险的应对也有多种策略,可分为可接受、逃避、转移、小心管理等。因此,在处理税务风险上可按照税务风险的危害程度来选择应对策略,对于比较容易发生且风险影响大的风险尽可能的避免;对于比较容易发生但危害程度小的可选择转移;对于发生几率小危害程度也小的风险可选择小心管理的策略,尽量控制风险使其合理化;对于发生几率和危害程度都小的风险,就可以选择可接受,适当适量的风险反而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为保障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遵循纳税原则,把握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重视相关的政策依据,重视税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风险意识的培养,构建一整套科学且全面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增强企业的税务管理水平,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软实力,巩固企业的竞争地位,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朝霞.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浅析[J].现代商业,20xx,(35):227-227.

[2]胡一梅.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xx.

[3]刘茜.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大学,20xx.

企业风险管理制度 篇6

一、涉税风险点的分析

1、未设立收购站的风险点的分析

为废旧物资经营企业,它的经营流程是收购废旧物资和废旧物资。现在的许多废旧物资经营企业,都没有自己下设的收购站,而是由许多收购人员自行收购后,由自行收购人员再卖给废旧物资经营企业。而《江苏省国家税务局收购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下列情况一律不得开具废旧物资统一收购发票:

(一)购进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包括无证贩运者)的废料、边角料、回收料。所以,凡在税务登记过程中经调查未设有收购站的,都存在此风险。大都的做法是废旧物资经营企业自己找来或请自行收购人员提供若干实际没有销售废旧物资人员的身份证,让废旧物资经营单位人员自行填开,造成实际销售人员与票面销售人员不相符。

2、违章开具收购发票的风险点的分析

许多制造类企业销售工业废料、废品、下脚料或商业企业销售包装物给中间商或直接销售给废旧物资经营企业,借用废旧物资经营企业执行政策规定有松有紧、有守法有不守法的漏洞,为了将废品销售不入账、偷税,不开票给废旧物资经营企业,而废旧物资经营企业利用自行填开废旧物资收购发票的便利条件,自行填开收购发票入账,造成了为销废企业开票的涉税风险。

3、经营企业高增值税税负的风险点的分析

具有关联性或其他利益关系的废旧物资经营企业和用废企业,因为政策原因,用废企业可以用废旧物资经营企业开具的销售发票抵扣10%的增值税额,用废企业为了偷税,可能要求经营企业多开销售发票,因为税务部门近年来加强了用废企业的纳税评估,对其投入产出很重视,所以此类虚开一般不为销售数量的虚开,而为经营企业销售金额的高开,而虚开的部分缴纳的增值税,新政策可由财政按比例返还,所以应注意经营企业高增值税税负的涉税风险点。

4、经营亏损的风险点的分析

由于对用废企业高开销售额的需要,而经营企业又不想交纳企业所得税,所以,经营企业存在提高收购单价、虚提收购金额的涉税风险,如果经营企业提高了收购单价,其主营业务利润必然很小,加之,“三项费用(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的列支,就造成了企业的经营亏损。

5、关联交易销售单价偏高的风险点的分析

如果关联交易销售单价偏高,高于同期正常交易价格,又无正常理由,就可能存在经营企业虚提销售单价,用废企业虚抵进项税额的现象。

6、关联企业增值税税负下降的风险点的分析

如果用废企业通过虚提购进金额、虚抵进项税额,关联企业增值税税负就会下降,所以,关联企业增值税税负同比下降,就有可能存在涉税风险。

二、控制措施

1、加强收购发票票、货、款一致性的调查。采取抽查方式,按一定比例对废旧物资销售人、销售数量、销售单价和发票所列数据进行一致性的调查。

2、对废旧物资经营企业是否设立收购站进行调查。对未设立收购站的企业多次重复出现的出售人进行票、货、款一致性的调查。

3、对收购款项实行实名银行存款支付制度。由于废旧物资经营企业收购环节不像农产品收购存在收购季节忙的现象,所以销售人应提供身份证明,并在收购发票上签字确认,同时经营企业应设立实名支付台账,注明收款人、收款地址和联系方式,以备税务机关巡查、核实。

4、分析行业风险。对废旧物资经营企业增值税税负高于去年同期税负20%以上的、对废旧物资经营企业增值税税负持续上升的、对关联交易销售单价高于其他同行正常交易价格20%以上的、对关联用废企业值税税负同比下降20%以上的、对废旧物资经营企业出现大额亏损的,应进行风险点的分析,实施纳税评估或发现偷税的稽查。

企业风险管理研究 篇7

1.1 企业风险的实质

首先, 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 如果企业运行的内外环境是确定的, 则不存在企业风险。其次, 企业运行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了企业运行结果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 我们更注重企业的运行结果, 对预期结果的实现与否及可实现程度的大小成为了衡量企业风险大小的现实标准。因此, 可以认为, 企业风险是企业运行结果偏离期望结果的可能性。企业目标是企业预期将要达到的一种状态, 但由于相关因素的持续不断的变化, 企业目标的实现存在不确定性。因此, 企业风险可以描述为企业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

1.2 企业风险的划分

企业风险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本文将企业风险按照企业目标的不同层次划分为:①企业的战略风险。是指企业战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 主要包括:由于对有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不够充分或对未来的变化没能合理预计而带来的企业在总体战略选择环节的失误风险;由于企业的具体战略选择失误而带来的风险, 包括企业经营领域的选择风险、企业并购风险等。②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具体经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 又可以划分为企业经营环节的作业链风险, 如企业供、产、销等环节的风险;企业的人事风险, 如由于人员任用、授权、业绩评价等方面的缺陷带来的风险;企业的信息风险, 如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等。③财务风险。狭义的财务风险一般是指由于企业筹措资金而形成的风险, 并主要是指企业由于举债而形成的风险, 也可称为筹资风险。按照本文对风险的定义, 即企业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 则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活动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 包括筹资风险、资金投放的风险及企业其他财务活动风险, 我们可以称为广义的财务风险。

1.3 企业风险管理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7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16号——《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中指出:“风险管理, 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 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从上述对风险管理的解释可以看出, 企业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的、合理的保证。

2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

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结果,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取决于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从西方企业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 内部审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内部管理层次的增多和控制范围的扩大, 基于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 并随着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随着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 内部审计的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 其中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所下定义的变化最具有代表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理事会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 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

我国的内部审计不是在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动因下发展起来的, 而是在政府的要求下, 在国家审计部门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199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 为了尽快建立和完善审计体系, 补充刚刚复兴的国家审计力量的不足, 政府和政府审计机构都极力敦促内部审计的组建。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发展, 企业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对内部审计的理解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指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 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从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 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在于帮助企业实现目标。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决定了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了解, 审查并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 提出改进建议, 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3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

3.1 风险管理机制的审查与评价

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 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前提。因此, 内部审计部门或人员需要审查以下方面, 以确定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包括: (1) 审查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健全性。 (2) 审查风险管理程序的合理性。企业风险管理机构应当采用适当的风险管理程序, 以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3) 审查风险预警系统的存在及有效性。

3.2风险识别的有效性审查

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 对风险识别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 重点关注组织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包括的内容: (1) 审查风险识别原则的合理性。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乃至风险控制的前提是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 风险识别是关键性的第一步。 (2) 审查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管理人员应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之后, 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及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 并总结出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风险识别方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采取一定的方法分析风险因素、风险的性质以及潜在后果。

需要注意的是, 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务证明没有任何一种方法的功能是万能的, 进行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审查和评价时, 必须注重分析企业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将各种方法相互融通、相互结合地运用。

3.3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审查, 并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 已识别的风险的特征; (2) 相关历史数据的充分性与可靠性; (3) 管理层进行风险评估的技术能力; (4) 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等。

审查风险评估方法应当遵循的原则: (1) 定性方法的用需要充分考虑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意见, 以提高评估结的客观性; (2) 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数据难以取时, 一般应采用定性方法; (3) 定量方法一般情况下会定性方法提供更为客观的评估结果。

3.4风险应对措施适当性和有效性审查

企业风险管理制度 篇8

关键词:应收账款;存在原因;管理措施

一般意义上,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企业资金运转效率而且反映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但是,若企业销货款长期被购货单位占用,资金耗费就得不到及时弥补,企业的现金流量就会减少,使生产经营资金变为沉淀资金,生产经营活动也就无法继续维护,因此加强应收帐款的管理已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企业应收账款风险成因解析

(一)公司及产品的竞争力不足

当前大都是买方市场,公司在规模、技术、成本的某一方面都不具备绝对优势,无法与其它企业进行抗衡,导致其市场占有份倾很小,而其生产能力却大于其市场占有份倾,这样就产生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为了解决商品积压问题,公司在销售过程中又不得不做出了相应的让步,如货款回款期长一些等等,使商品的应收账款从数量上和时间上都增加了,随之公司应收账款多、回收不顺畅、资金短缺等问题就接踵而来。

(二)财务监督比较薄弱

企业的财务力量不强,财务部门监督的功能微弱,很少建立应收账款台账管理制度,也没有对应收账款进行辅助管理或者仅按账龄进行辅助管理,没有建立应收账款定期清查制度,长期不对账。由于交易过程中货物与资金流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以及票据传递、记录等都有发生误差的可能,所以债权债务的双方就经济往来中的未了事项进行定期对账,可以明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三)没有建立完善的客户信用制度

营销过程中对客户资信的调查和管理对应收账款的回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公司在商品销售过程中,往往在未弄清客户的资信程度的情况下,就急于和对方成交。这样虽然使公司销售额在不断的攀升,但是反而会出现少赚钱或赚不到钱,甚至赔本的现象。

(四)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首先内部控制基础工作不健全,合同之所以成为控制经营风险的手段之一,就在于它依照合同法以文字的形式明确规定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受到法律的保护。但在公司内部不少逾期应收账款的后面缺少完善有效的合同协议,一旦因账款收不回而对薄公堂的时候,又拿不出确凿的证据;其次,公司考核制度不合理,约束机制不健全。许多公司是实行销售人员工资总额与销售额挂钩的做法,在业绩考核当中,公司只注重销售额,片面追求账面上的高利润,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赊销手段强销商品,使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

二、提高应收账款管理措施

(一)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1.确定合理的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企业决定授予客户信用所要求的最低标准,也是企业对于可接受风险提供的一个基本判别标准。信用标准较高,能使企业遭受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减少,但又不利于扩大销售。反之,如果信用标准较宽,虽然有利于刺激销售增长,但有可能使坏账损失增加。

2.采用合理的信用条件

适当地延长信用期限,可以扩大销售量,但信用期限过长也使应收账款账龄增长,加大应收账款损失的风险。为了促使客户早日付款,企业在规定信用期限的同时,往往附有现金折扣条件,即客户如能在规定的折扣期内付款就能享受相应的折扣优惠,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这就要求信用管理人员根据信用条件、市场环境、自身生产能力、销售战略等情况综合分析权衡。

3.建立适当的信用额度

信用额度的确定是建立在对客户的实际支付能力进行评估,深入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和数字依据,而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胡乱制定信用额度,由于其制定的严谴陛、科学性,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要保持其权威性。确定恰当的信用额度能有效防止由予过度赊销超过客户的实际支付能力而使企业蒙受损失。

(二)建立客户动态资源管理系统

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必须对客户进行风险管理,其目的是防患于未然。动态监督客户尤其是核心客户,调查了解客户的资信情况,建立客户资信档案并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调查的渠道一般包括:销售部门业务员掌握的客户资料、管理人员的实地考察、客户的其他供应商调查的情况、网络数据和其他公开的信息渠道。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客户的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5C”系统),客户与企业往来的历史记录,客户的规模、财务状况、发展前景、行业的风险等等。

(三)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

在赊销阶段主要做好赊销客户的资信调查和确定赊销的总体规模。

1.确定合理的赊销量

当企业的生产能力超过其现销能力时,企业就会采取赊销方案。但是,在实际实施赊销活动中,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做法:一种是完全被动的赊销,即所生产的产品数量超过了市场需求量,只有采取赊销的方法,才有可能将企业积压的产品卖出去,否则,就无法进入市场;另一种是积极主动的赊销,即在对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确定销售目标,并将这一目标分解为现销量和赊销量。

2.做好赊销对象的资信调查和风险担保

公司在拓展市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积极稳健的原则,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做好现有客户、目标客户、潜在客户的信用评估。在可能的情况下,索取、查阅客户近期的会计报表、营业执照等资料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其注册资金、主营业务、支付能力、盈利能力等。同时,咨询客户的开户银行和供应商,了解其结算信誉,并建立赊销客户信用等级档案。通过资信调查,可以为赊销企业评定信用等级及确定信用额度,为监控应收账款做准备。

3.建立赊销一回款一条龙责任管理制

在企业建立赊销一回款一条龙责任管理制是赊销管理不可荒废的措施。具体工作是:明确划分责任范围,对某一家客户在某个时段的欠款应由业务经办人员负责,对公司全部的客户尽可能落实到个人;明确规定应收账款收回之前责任人不得调离公司;明确规定对超越权限形成应收账款和坏账应负的各种责任;明确规定隐瞒、变更应收账款事项应付的各种责任;明确规定不按程序办事形成应收账款和坏账应负的各种责任;明确规定责任的监督部门,防止责任管理流于形式。

4.建立赊销审批制度,强化管理

企业要完善赊销工作,就必须对赊销实施科学的组织分工,以形成必要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执行与审批的职务要分离。在赊销业务的审批上,决不能因赊销一回款实施一条龙责任制管理,就将审批权全部交给企业销售部门。

(四)建立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

1.合理确定应收账款的规模

应收账款的最佳占用额实际上就是相关成本最低时的应收账款占用水平。企业要经常根据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计算最低应收账款的成本,合理确定应收账款数额。

2.控制赊销对象的额度

应收账款应在合理总额内根据赊销对象的信用状况分配。按照“5C”系统进行定性分析企业赖账的可能性。根据对象的信用水平,分别确定提供的信用额度。

3.合理使用现金折扣

现金折扣和应收账款的关系十分密切,现金折扣大,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就大,说明应收账款的收回就快,应收账款的管理越好。

4.适度利用担保措施

一般说来,该措施只用于对赊销方不了解,或财务状况不能令人满意,或赊销方信誉不好等情况。如果企业适度利用担保措施,可保证应收账款的顺利回收,减少坏账损失的发生。

5.客户拒付时采取适当的收账政策

当客户拖欠或拒付时,企业应当首先分析现有的信用标准及信用审批制度是否存在纰漏,然后重新对违约客户的资信等级进行评价,对所欠货款可先通过信函、电讯或派员前往等方式进行催收,必要时可以运用法律手段。对于欠款大户、清欠难户,具体分析其实际情况,是否因激烈的市场竞争,及经营管理不善等因素,出现暂时的资金短缺,难以按期偿还债务,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可以按法律规定申请債务人破产,也可以采取另一种解决债务纠纷的办法,即债务重组,以帮助债务人渡过难关,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减少损失。

参考文献:

[1]何兵.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之我见[J].现代商业,2007,(10).

[2]文慧娟.应收账款管理中的问题及全程管理对策[J].时代经贸,2007,(5).

[3]谢登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会计对策[J].现代商贸T业,2007,(5).

略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篇9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了解风险的来源和特征,正确预测、衡量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防范,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

一、财务风险的预测和衡量

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筹措资金、长短期投资、分配利润等都可能产生风险,根据风险的来源可以将财务风险划分为:

(1)筹资风险,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2)投资风险,指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

(3)现金流量风险,指企业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在时间上不一致所形成的风险。

(4)外汇风险,指由于汇率变动引起的企业外汇业务成果的不确定性。具体包括经济风险、交易风险和换算风险。经济风险是指未预料到的外汇市场汇率变动,使企业外汇业务受到的影响。交易风险是指企业进行外币业务时,由于交易发生日和结算日汇率不一致,使企业可能受到的损失。换算风险是指企业将以外币表示的会计报表折算为一某一特定货币表示的会计报表时,由于汇率变动而对会计报表造成的影响。

正确了解财务风险的.来源和种类是进行财务风险预测和衡量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建立财务信息网络,保证及时获得数量多、质量高的财务信息,为正确进行各项决策和风险预测创造条件。企业收集和整理有关预测风险的资料,包括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和生产技术资料、计划和统计资料,企业对部的市场信息资料和同行业中竞争对手的生产经营情况的资料。

在初步预测的基础上,可以借助简化模型来衡量财务风险,即计算有风险情况下的期望收益。通常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情况的分析判断和数据的整理计算结合起来。由于风险和概率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常借助概率统计方法来衡量风险程度。先分析各种可能出现情况的概率和可能获得的收益或付出的成本,计算收益或成本的期望值、方差和标准差,最后根据变异系数判断风险程度。还可以运用敏感性分析来测定各风险影响因素的作用范围,尤其在投资风险的预测中,常通过测定每年现金流入额、投资回收期和内含报酬率等指标的敏感性,选择投资项目,以降低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风险情况,采用正确的风险管理方法,制定严格的控制计划,降低风险。

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分散风险的首选方法。多元化经营,是指一家企业同时介入若干个基本互无关联的产业部门,生产经营若干类无关联的产品,在若干个基本互无关联的市场上与相应的对手展开竞争。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理论依据在于:从概率统计原理来看,不同产品的利润率是独立或不完全相关的,经营多种产业多种产品在时间、空间、利润上相互补充抵消,可以减少企业利润风险。企业在

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篇10

一、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财务风险是指各项财务活动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财务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筹措资金,长短期投资,分配利润等等经营活动都可能产生财务风险。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很多,既有外部因素也有企业自身的内在因素:

(一)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在现实工作中,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能从财务活动的全过程、财务管理活动的总体观念上出发,并最终联系到财务收益上来。没有正确认识到财务风险广泛存在于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不能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

(二)宏观环境复杂多变,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无法准确预见和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给企业造成了较大财务风险。例如,汇率的变化必然会产生汇率风险,导致外汇收支不平衡性、产生汇兑损失风险。

(三)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由此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例如,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四)债务资金比例过高,导致资本结构不合理。从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借鸡生蛋”,通过举债筹借一定数量的资金,维持企业经营活动,这确实是现代企业经营者的一个重要的经营策略。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筹借资金经营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风险,造成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资金链一旦断掉,企业就会面临破产的局面。

(五)对应收账款,只致力于应收账款的事后管理。应收账款中不良资金比率过大,企业总处于催账和被催账的状态,资金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导致资金回笼困难,严重影响了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水平,强化风险意识,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首先,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加强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建设。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利,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而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清晰明了。其次,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要使财务管理人员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微小失误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对财务风险具备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准确发现和估计潜在的财务风险,在利用理论方法进行分析的同时,能对具体环境下的风险做出判断。因此要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在防范风险的全过程中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培养和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

(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对宏观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企业应制定财务管理战略,建立相应的风险机制,监控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在内部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宏观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宏观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宏观环境变化就无所适从。为防范宏观环境变化所产生的财务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三)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决策,切忌主观臆断。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

(四)调整资本结构,使资本结构趋于合理,达到利益最大化。资本结构是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失调是影响财务风险各种因素最直观的综合体现。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是确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适宜比例,当企业资本结构最优时,财务杠杆利益最大。

在实际工作中除要考虑财务杠杆利益外,还要考虑以下因素:在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时期,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企业应增加负债,以抓住机遇,迅速发展。

(五)建立应收账款防范机制。一直以来,我们致力于应收账款的事后管理,目标是加快资金回收速度。为了更好的在实现销售与取得货币资金收入之间取得平衡,我们应着手关注于应收账款形成的事前控制,更多的关注客户的付款条件,并且启用“信用额度”加强对资金流入可能性的预测和监管。加强应收账款形成的事前控制,更多的关注客户的付款条件。

1、在应收账款尚未发生前,对合同的谈判、签约阶段就应进行管理,详细调查客户资信能力等相关信息,对不同类型客户采取不同交易方式、付款方式、付款期限,合同内容应详实全面,对每项条款都应进行严格的审查核对。

2、加强应收账款的事中、事后管理,启用“信用额度”机制,对客户实行动态监督。一般企业以财务部门为主进行欠款管理,这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要求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和专业化的管理和控制,定期对应收账款的回收、账龄等情况进行分析,编制一定期间客户的收账、账龄分析表及分析资料,在分析中应利用比率、比较、趋势、结构等分析方法,分析债权的坏账风险及对财务状况的影响,以便确定坏账处理以及下一步的策略。

建立客户动态资源管理系统,对客户进行风险管理,动态监督客户甚至包括优质客户,了解客户的信用情况,给客户建立信用档案及等级,并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加强对其近期付款状况的动态跟踪和定性、定量的分析评价,在防范风险上优质客户不能有特权,真正做到同重同防。

(六)完善企业财务风险对策的评估系统建设。在财务风险防范中,必须及时对其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检查和评估。以财务风险分析资料为依据,建立财务风险档案,来指导未来财务风险防范。具体包括:一是对于无法规避和已经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和总结,将其结果写入历史资料库,为今后更好防范财务风险制定对策;二是对未来可能的风险做好预测和对策。外部宏观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也应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总之,对于风险防范来说,“亡羊补牢”虽未为晚矣而不可或缺,但“防患于未然“更为重要。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个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就能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综上所述: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情况下更是不可避免,我们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和认识财务风险,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和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完善防范财务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从而实现财务风险最小化而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最高目标。

上一篇:我们的梦想演讲稿下一篇:阿米巴管理模式的优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