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届二中全会心得体会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届二中全会心得体会(共10篇)

七届二中全会心得体会 篇1

李光喜

县委十七届二次全会于2012年8月10日隆重召开。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我县推进跨越式发展关键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此次会议的召开如同一场及时雨为我们的工作注入了新的血液,当然也意味着我们今后的工作面临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一 喜人的成绩令人振奋。林书记在讲话中回顾了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总结了过去一段时间的成绩。他强调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按照县十七次党代会确立的思路目标和工作重点,在统揽发展全局中扭住重点、强力推进,县委政府注重抓投资、促增长,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抓质量、扩总量,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抓建设、重营销,生态旅游持续发展;抓三农、建城镇,城乡统筹步伐加快;抓民生、促和谐,社会事业协调推进;抓管理、提水平,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抓班子、带队伍,党建领航作用有力。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0.79亿元,增长15.8%;固定资产投资21.39亿元,增长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亿元,增长16.4%;财政总收入3亿元,增长31.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1亿元,增长2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97元,增长15.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16元,增长18.1%,实现了各项工作的良好开局、高点起步。这一切都昭示着我们柞水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发展形势一片大好,这让柞水人感到无限荣耀,更振奋着我们所有党员干部的心。

二 认清形势,明确目标任务。柞水的跨越式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开局,这是振奋全县人民的喜人骄绩,但是我们应该立足县情,充分认识我们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在扬长避短、趋

利避害中把握大局、科学定位,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县域综合排名已上升到全省第39位。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一批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项目陆续建成,矿产冶金、生态旅游、现代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已经成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撑;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龙头企业日益壮大,园区集聚效应凸显,反哺能力不断提升。客观地说,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可以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理性分析形势,我们既要看到良好基础和难得机遇,更要看到我们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县经济发展虽高速增长,但绝对值仍然偏小,欠发达的县情仍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基础和发展态势良好,但过分依赖矿产冶金支撑县域经济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土地量少质差,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但发展不平衡、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仍然存在,与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差距还很大;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但在经济转型、结构升级等宏观经济政策大背景下,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土地等生产要素安排从紧,当前全国经济增速回落必将波及到我县,原材料价格下降已对部分企业造成影响。同时,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危机意识、竞争意识不强,富而思进、创先争优的闯劲、拼劲不足,少数干部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为我们推进跨越发展带来了更大挑战。立足党校工作,这就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提出了更艰巨的考验。

首先,要学习领悟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吃透县情。在现在大的国际环境下,面临柞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党校的教师一定要深入学习,只有学透,了解透了现在的情况,我们才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才能真正达到资政的作用。

其次,树立主人翁意识,工作中积极主动。党校作为政府的资政平台,和政府及人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有党校工作人员要认清自己的位置。积极领悟会议精神,做好备课、宣讲的各项准备工作,要把会议精神迅速传达到各个领域。

第三,要配合县级各个部门做好十七届二次全会的宣传工作。要把我县面临的大好机遇宣传到各个阶层中,既要让人们看到我县发展的大好形势,又要让人们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为柞水推进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七届二中全会心得体会 篇2

一、国家把转变发展方式摆在战略位置,我国工业将迎来新的历史性变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国家把转变发展方式摆在战略位置,我国经济将迎来第三次大转型:第一次是建国初期30年,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解决了中国工业“从无到有”的问题,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第二次是改革开放30年,第二、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中国工业“由小到大”的转变,按汇率计算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制造业居世界第二位,许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总量大不代表实力强。五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拉开第三次发展大幕,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工业“由大变强”。我们理解,这是“我国处于大有可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内涵所在。从内外部环境看,后危机时代对我国相对有利,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并举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加快、体制机制活力凸显等,都给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我国工业将迎来新的历史性变革。

二、谋发展与转方式本质一致、相辅相承,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先后五次强调要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这表明,我国将长期面临加快发展与转变方式的双重任务,不能只是为转变而转变,而要在转变中谋求更大的发展,实现促转变与谋发展的有机结合。谋发展是促转变的基本前提,不谋发展,促转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促转变是谋发展的必然要求,不转变,发展的路就会越走越窄、不可持续。在发展中促转变,要求我们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不断优化产业、区域、需求和分配结构,以结构的调整优化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在转变中谋发展,要求我们发展速度不能慢,发展标准不能降,发展后劲不能弱,坚持能快则快、好中求快、又好又快。

三、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符合湖北省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从省情看,发展不够、发展水平不高仍是湖北最大的实际,当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竞争异常激烈,我们面临加快发展、做大总量与调优结构、提档进位的双重任务。这些年,湖北一些产业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产业规模壮大的同时竞争力也得到提升。事实证明,这是一条符合湖北实际、推动工业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从发展阶段看,2010年湖北人均GDP超过3700美元,表明湖北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跨越的阶段,其典型特征是发展提速与爬坡过坎并存:一方面工业化加速的内生动力增强,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另一方面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制约因素增多。从发展条件看,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指出,湖北正处在“五期”:黄金发展期、工业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加速推进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期、体制转轨突破期,除此之外还有“两期”:多重政策机遇叠加期、多年积蓄能量释放期。因此,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做大总量中增强实力,在结构调整中提升水平,在科学发展中实现跨越,是湖北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

四、“十一五”湖北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但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

“十一五”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工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2010年规模工业增加值达5800亿元,是“十五”末的2.9倍。利税总额突破2000亿,其中利润突破1100亿,分别是“十五”末的2.8倍和3.3倍。工业提速增效的同时,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突出表现为“两快、两增、一降”。

一是产业升级加快。六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千亿元产业计划”全面完成,六大产业相继突破千亿,其中汽车产业突破3000亿,钢铁、石化产业突破2500亿,食品产业突破2200亿元,电子、纺织产业突破1600亿、1300亿。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占工业比重提高到29%。二是技术创新加快。企业技改投入和产品更新力度加大,全省工业新产品产值保持50%以上的快速增长,新产品产值率提高到9.6%。三是企业实力增强。2010年全省营业收入过百亿、50亿元企业将分别达到18家、35家,2家企业进入了世界五百强。四是工业增长系统性和协调性增强。装备制造、原材料工业较快增长的同时,消费类产业明显提速,轻重工业结构由“十五”末的27:73调整为30:70;在发展县域经济战略的作用下,一批基础薄弱地市工业明显提速。五是工业能耗稳步下降。2010年前三季度,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5%,比“十五”末下降25%以上。

然而,作为内陆地区和老工业基地,湖北转变发展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突出表现在:一是工业化程度不高。工业占GDP的比重只有39.4%,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二是产业结构演进步伐不快。能源资源消耗大的重化工业比重过大,具有市场优势的消费品工业薄弱,许多新型消费品还是空白。三是产业层次低、链条短,整体上处于价值链低端,附加值不高,工业增加值率、销售利润率分别只有29.2%和5.8%。四是能源资源约束压力大。全省90%以上的煤炭、原油和天然气、80%的铜精矿、70%的铁矿石需从外省调入或进口,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外向度偏低。

五、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推动湖北工业实现新跨越

站在新的起点上谋划湖北工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尤其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壮规模与调结构的关系

合理的结构是壮规模的条件,必要的总量是调结构的基础。没有充分的总量,结构调整就缺乏空间。作为全省来讲,更要深刻认识扩大经济总量是现阶段最迫切的任务,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省战略,继续落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在全面完成千亿元产业计划基础上,着手实施重点产业倍增计划、千亿元产业接续计划、装备产业振兴计划等,做好“十二五”国家重大项目布局的衔接,在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前提下,引进一批能支撑产业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打造一批能引领发展、产业集中度高的大园区,在加快做大工业总量的同时,通过增量来带动存量的调整,完善产业链、产品链。

2、处理好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

强调转方式、调结构,并不是要求放慢发展速度,更不是放下发展来抓调整、促转变。湖北省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要通过加快发展来调整结构、夯实基础、化解各种深层次矛盾。质量效益是检验发展方式转变成效的最终标准,只有使增长速度建立在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基础上,发展空间才会越来越大,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一是要转型发展。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调整转型升级,五中全会提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根据全省实际情,我们认为湖北制造业发展调整的重点应是“振兴装备制造业,调整原材料工业,壮大消费品工业,促进工业做大做强”。二是要创新发展。切实加大技改投入,加快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改工程和重点项目,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三是要扶强发展。将“成长工程”工作重点由“育苗”转向“扶强”,不断壮大几只“虎”,更要培育一群“狼”。四是要高效发展。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新产品产值率、工业增加值率、销售利润率。

3、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培育新兴产业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发挥湖北产业基础和科教人才优势,抢占先机、做大蛋糕,尤其要加快一批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力争在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一批增长点。但也要看到,产业升级演进有其内在规律。作为湖北省来讲,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在相当长时期内传统产业仍是经济的主体。因此,要抢抓国家扩大消费政策机遇,大力发展汽车、食品、纺织、医药等消费类产业,提高湖北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要推动钢铁、石化、建材等传统产业把高成本压力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动力,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从价值链的低端转向中高端,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4、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保障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能源资源是“硬约束”。能源资源问题始终是湖北工业发展的心头大患。要坚持“三管齐下”:一是要立足省内“节约资源”,坚持绿色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狠抓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二是冲出省外“抢占资源”,支持武钢、宜化等有条件的企业到省外、境外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建立能源资源保障基地;三是放眼未来“开发资源”,继续开发水电资源,加快开发核电、风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可替代资源。加快建立煤炭储备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打开西煤东运、北煤南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能源通道,完善优化经济运行调节,探索能源供应长效机制。

解读十七届四中全会 篇3

六条基本经验指明前进方向

共产党执政60年来,神州大地上的巨变有目共睹。我们不但经济上在旧中国贫穷落后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我们进一步改革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基本经济制度,在政治上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而且在文化战线上、在社会建设上,在军队、国防建设和外交战线上都取得重大成就,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四中全会作为党的建设新阶段开始的标志,认真总结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即:“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这些基本经验,将作为我们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自身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四大考验凸显执政党的忧患责任意识

不可否认,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国内外诸多挑战与困难,党的自身建设也还亟待改进和完善。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具体而言,当前我们党面临四大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全会对全党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复杂局势的分析,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任务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进取的决心。

我们党执政以来,总是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向全党提出新的要求,赋予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的内涵。因此,当前我们必须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看待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把坚持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切实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真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更为艰巨。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党面临着新的历史考验。党认识到了这种考验,也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来面对这种考验。

四个着眼:新形势下党建的立足点

全会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四个“着眼于”构成了推进党建的有力支撑。

首先,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不能固步自封,不能瞎折腾,更不能走回头路,而是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尤其是要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加强创新和探索。其次,党的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这就需要全党同志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巩固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再次,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全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少数党员和干部心中,已失去了原有的神圣而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错误思想作怪。因此,加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引导,刻不容缓。另外,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还要进一步巩固。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失去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共产党将寸步难行,走向毁灭。现实状况尤其令人警醒,在有的地方,有的干部严重脱离群众,成为欺压百姓、作威作福的“官老爷”。我们党绝不会容忍这种人、这种现象存在下去。

全会提出的这四个“着眼于”,非常深刻,非常及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部署的“再推进”,是基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瞄准更远大目标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再出发”,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和落脚点。

六项任务:为夺取新胜利作出部署

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出了部署,主要有6个大的方面,即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关于党的思想建设,全会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任务。世界在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关于党的组织建设,全会强调了党内民主建设、干部制度改革和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指出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全会提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全会提出,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要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关于党的作风建设,全会提出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

关于党的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全会提出,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要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篇4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次会议总结了历史经验,并对未来五年的事业做出了规划,这是历史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是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判断。“十一五”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力量,充分表明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表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极端重要性。这一切,必将极大地激发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下一个五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五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就必定能够书写我国发展史上又一个五年的崭新篇章。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的发展,这也是来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六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二五”深切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

十七届五中全会心得 篇5

众所周知,中央全会的公报是国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向前发展的指南针,每次中央全会公报都会令到国内各级政府部门的认真学习,也会引来国内各界各路专家的深入解读,以便于普通民众能够彻底明白国家为了发展的方向。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的把消费首要的提到了战略地位,《消费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可见国家对消费的重要性。公报上显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北京社科院院长助理,经济研究所所长表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意味着我国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真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双轮驱动的宝贵时期,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做足做好国内需求,消费拉动这篇文章,将使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更加全面协调。

中国人民大学的李义平教授等也对五中全会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都表示对消费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一个永远的战略性的举措。

五中全会公报还提出,五年内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一定要领会全会在公报的提到的消费定义成国家战略的用心所在。

五中全会提到建立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而我们公司已经在做了,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

免费 十七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篇6

十七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是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判断。这个判断符合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表达了亿万中国人共同的生活感受。

在喜获丰收的金秋十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胜利召开。今年是冲刺“十一五”,谋划“十二五”的承接之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充分肯定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工作。高度评价“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的发展勾画出蓝图。“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研究和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对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展目标令人鼓舞,措施催人奋进。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期间,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10.2%和8.3%,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几千年来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结束了,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全面实行了,逐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让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实践证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百姓才能获得更多福祉。

让人们尤为感慨的是,十一五期间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重大风险挑战的严峻性历史罕见。从隆重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到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从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到遭受汶川、玉树地震和舟曲山洪泥石流,我们共同经历了一系列大事、喜事、难事。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保证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着提高,取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重大进展,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是极为不易的。

下一个五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五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国际地位显着提高,归根结底得益于我们党牢牢抓住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领导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当前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掌握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发展的主动权,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同样需要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明显增加,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全面客观地评价我国发展现状,既要看到发展速度快、成绩大的一面,也要看到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任务还很重的一面。仅从人均收入看,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正在向4000美元的水平迈进,纵向比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而横向比在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中仍处于百位之后,与高收入国家实际人均国民收入相差近10倍,追赶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觉得,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自从“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工业化战略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场拼体力、拼智力、拼耐力的接力赛,而此时

免费 十七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的“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拆除农民工市民化障碍的根本出路,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二五”体现了以人为本,深切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也将很好地解决两代农民工的生存生活问题

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谋划“十二五”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七届二中全会心得体会 篇7

一、七届二中全会的前期酝酿和准备

1949年1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对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作了具体安排。1月8日政治局会议通过《目前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提出:“北平解放后, 必须召集第七届第二次中央全体会议。”

1月10日,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中共中央即向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工委、军分委、总前委、前委发出这一指示。

1月31日, 北平和平解放, 三大战役结束。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 解决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一系列新的重大问题, 七届二中全会的准备工作加紧进行。

2月中旬起, 中共中央陆续向在前线和各地的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发出通知, 要求2月底以前到达中央驻地。

二、参加七届二中全会的人员情况

出席这次会议的有中共中央委员34名, 候补中央委员19名, 列席人员12名, 请假及工作离不开未能到会的中央委员10名, 候补中央委员9名, 停止到会1名。具体情况如下:

到会中央委员: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林伯渠林彪董必武李富春饶漱石李立三康生张云逸贺龙陈毅张闻天蔡畅邓小平陆定一曾山聂荣臻彭德怀邓子恢吴玉章林枫滕代远张鼎丞李先念徐特立谭震林陈绍禹廖承志王稼祥陈伯达。

候补中央委员:王首道邓颖超陈少敏谭政程子华王震张际春云泽 (乌兰夫) 赵振生 (赵葆华) 王维舟万毅古大存马明方吕正操罗瑞卿刘子久王从吾习仲勋刘澜寿。

列席人员:李井泉杨尚昆安子文胡乔木罗迈高文华陈刚刘少文李涛傅钟杨立三廖鲁言。

请假及工作离不开未能到会的人员

中央委员:陈云徐向前高岗罗荣桓彭真刘伯承郑位三叶剑英薄一波黄克诚

候补中央委员:刘晓刘长胜粟裕宋任穷曾冰陈郁张宗逊陈赓肖劲光

停止到会人员:黎玉

三、七届二中全会的议程和议题

共举行了8次全体会议。

第一次会议在3月5日下午开始,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周恩来报告了议事日程, 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向全会作了工作报告即《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报告“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 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移到城市, 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 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 特别着重地分析了当时中国经济各种成分的状况和当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 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估计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的国内外阶级斗争的新形势, 及时地警告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成为对于无产阶级的主要危险。”

此后, 每日开半天大会, 由中央各部门和各地区负责同志汇报工作。3月13日, 根据毛泽东的工作报告和其他同志的发言, 会议批准了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 批准了毛泽东主席关于以八项条件作为与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基础的声明, 并通过了相应决议, 即《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决议》。决议共分十项:

1. 确定了迅速消灭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 夺取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方针。

2. 特别提出人民解放军永远是战斗队, 同时要在当前发挥工作队的作用以解决干部缺乏问题。

3. 明确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

村转移到城市, 同时正确处理城乡关系, 学会同城市中不拿枪的敌人作斗争以维持政权。

4. 认为在城市斗争中必须依靠工

人阶级, 团结其他可以团结的力量, 去战胜敌人;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 只有生产建设的进步才能巩固人民政权。

5. 提出根据各地区的不同革命进程, 党的工作任务也必须有所不同。

6. 对党所采取的经济政策的缘由

进行了解释, 批判了在这个问题上的各种“左”右偏向;分析了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后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提出要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对中国经济的复兴充满信心。

7. 提出要采取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控制权的方针。

8. 召集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一切条件均已成熟。

9. 提出作为执政党和党外人士合作, 必须反对右的迁就主义和“左”的关门主义或敷衍主义两种倾向。

1 0. 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警惕居功骄傲和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

另外, 会议通过了关于军旗问题的决议, 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应为红地, 加五角星, 加‘八一’二字”。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 (第五卷) , 人民出版社, 1996年。[1]《毛泽东文集》 (第五卷) , 人民出版社, 1996年。

[2]《毛泽东选集》 (第四卷) , 人民出版社, 1991年。[2]《毛泽东选集》 (第四卷) , 人民出版社, 1991年。

[3]《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海天出版社, 1998年。[3]《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海天出版社, 1998年。

七届二中全会心得体会 篇8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家高新战略研究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发言实录:

我今天发言想就最近农村的改革问题加一些补充或者修改。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实际上是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家可以感觉到,当初在1978年三中全会的决定实际并不长,而且内容也不是写了很多,但是一句话是重要的,中国从阶级斗争为纲,变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这一句话,整个面貌都改变了。三年之后,我们今后一个阶段怎么搞,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村的改革发展要继续推进,而且中国现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究竟新在什么地方。

第一点,明确地讲承包经营关系长久不变,这四个字内容是非常深的,因为农民老是在讲承包期30年不变,再延长到50年、70年吧,70年后肯定又要想,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长久不变,不用再去想,就顺着这样的路走下去,但是土地使用权是可以流转的,流转是多种形式的。

第二,对于宅基地的问题。实际上宅基地采取的办法是置换的办法,就是用宅基地来换城市户口,换城市的住房,换城市的低保。根据各地的经验是先就业再置换,你不能置换以后还没工作,置换完以后将来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就是要在城市有比较稳定的工作。中小城市的户口制度放宽,大城市一下放宽不可以,但是中小城市可以。

第三,对农村金融,这次决定就提了非常的多。农村经济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农村金融,在农村金融中很多新的提法,比如过去一直在呼吁的,现在讲要鼓励、支持成立区域性的中小银行,引导民间的信贷。县域经济用在本地为农业服务,特别是有一句话,“要扩大农村信贷担保物的范围”,这句话琢磨琢磨,内容是很深刻的,现在农民要借钱,什么好抵押,房子、土地不能抵押,猪给人家不要,他没东西好抵押了,这次讲扩大农村信贷担保物的范围,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在试点,农村的房子可以抵押,宅基地使用权可以抵押。

所有以上讲的这个,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解决,最后是走向一体化。2020年时候,中国农村的人均收入翻一番。对秦皇岛市来说怎么样,我想提个建议,秦皇岛市在河北这个地方,这样的条件,附近的天津它的城乡二元结构改革进展的相当快,天津市的宅基地的置换,现在已经出经验了,你离它这么近,你完全有可能。秦皇岛市作为城乡二元结构的改革,城乡一体化体制的建立应该走得更快一点。包括承包地的问题,根据在政协常委会上的讨论,公司加农户这个形式是对的,但是这个表达是不够的,因为公司加农户这个形式很容易造成农民把土地入股入到了龙头企业去,这样就会乱。因为农民土地入到龙头土地,农民没发言权,龙头企业的股份多大,农民入股没发言权。第二他把这个钱拿去已经一投资、一抵押,转移到外地去了,不在农村了。第三,万一他垮了怎么办,地也丢了,社会就不稳定了。

所以大家建议应该是这样,就是大公司加小公司加农户,农户和小公司之间,小公司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公司就等于农民集股组成的,土地入股入了,就到他那儿去,而且还谈到一点,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就讲,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可以从事农村信用工作,鼓励农民组成专业合作社,然后这样的话农民有发言权,土地入股了我就有发言权,一出问题农民马上就可以提出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之前是市场经济关系,订货、收购、供应原材料都可以,土地入股就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是最放心的。

除了农村改革以外还有一件大事情,在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当中提了一小段,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6月8号提出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是一件意义非常大的事,其意义超过了当年的凤阳小岗村的农业承包制,那是农民包产到户,可是那个时候为什么没有扩大到林权,集体土地承包了,集体林木为什么没有承包,因为当时出现了一些现象,也害怕这个蔓延,就是农民的砍树风,林地承包给我了,我就砍吧,因为当时改革开放初期,老百姓觉得共产党的正说变就变,现在承包给我赶快砍,要不然就收回了,我先得到吧,就是对党的政策不信。现在隔了30年再搞,现在集体林的农民对党的政策是信任的,而且明确规定70年不变,这样农民相信了,并且林木可以抵押、林地可以抵押贷款。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调查组,从五个省刚回来,福建、江西、云南、辽宁、山西,最近给中央写了一个调查报告,现在可以看到农村是一片热气腾腾,他叫“包山到户”,78年是“包田到户”,现在是“包山到户”,农民种树,这是我的,70年是不变的,种树发展林下经济,整个林区的情况不一样了。秦皇岛市阜宁县能不能做一些这个事,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上走快一步,这对保持经济、增加林区农民收入是有好处的,这样内需就扩大了。内需扩大了,小城镇也就繁荣起来了,当前宅基地的置换、承包权的流转结合在一起,秦皇岛市一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篇9

草铺王家滩小学 刘绍斌

近期,认真学习了《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深刻领会到了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总书记作了工作报告,并就全面推进“十二五”时期的科学发展,解决好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等工作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深刻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科学准确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建议》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反映了全党的意志和全国人民的心愿,是指导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进改革与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传达好、学习好、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重点是要认识和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牢牢把握关于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深刻理解当前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风险挑战,机遇大于挑战的形势,进一步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下大力气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充分认识和运用我们过去五年来之不易的成绩、弥足珍贵的经验、影响深远的精神财富,教育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进一步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使首都的发展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主要内容,牢牢把握“十二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重点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认真贯彻“五个坚持”,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三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任务,联系北京作为一个首都和特大城市的实际,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解决大城市中心功能过于集中、人口增长过快、土地占用过多、交通拥堵的问题,把“十二五”规划任务与首都实际相结合,深刻把握,不断提高首都科学发展的水平。四是要深刻认识加强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五中全会向全党发出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号召,要求不断地增强群众工作的本领,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树立正确的工作方式方法,以党的优良作风、群众工作水平的提高来保障我们事业的发展。

按照中央和市委的要求,全面部署、精心组织、认真搞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宣传部门要运用各种媒体做好全会精神的宣传工作,深入宣传“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深入宣传五年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宝贵经验,深入宣传“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使五中全会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深入抓好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学习五中全会精神的工作。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都要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安排好五中全会精神的专题学习活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深入系统地学好五中全会精神。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结合总结首都“十一五”发展的经验、结合研究“十二五”发展的思路,结合解决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认真学好五中全会精神,把学习全会精神的过程转化为系统谋划科学发展、破解科学发展难题、提升工作水平的过程。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发挥模范作用。要从市委常委做起,带头学好五中全会文件精神。要通读、精读、逐段逐句推敲研究,吃透文件精神,把文件精神体现在本市“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之中。中央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一场深刻变革。对此,全市党员干部要统一思想认识。要通过深入学习,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五中全会的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统一到五中全会《建议》所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

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 篇10

2011年10月15日至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七届六中全会。全会充分肯定了自当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全国上下所取得的瞩目的成绩,一致认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推动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矿自上至下各基层部门也深入学习了本次全会,会议精神也已深入我矿职工的心中,下面,我将结合工作实际来谈一谈我对本次大会的学习心得。

全会主要内容是新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等主要问题,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作为山寨煤矿的领导,我们必须领导山寨煤矿在新时期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全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而我们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与生产发展并重

本次大会号召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对于山寨煤矿来说,我们必须领导全矿职工加强企业文化学习,让企业文化不断深入人心,引领生产,指导生产。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如同一具行尸走肉,不会有生机,不会有生产力,更谈不上发展。对于我们各种先进的企业文化,例如“三色文化”“精细化管理”等,我们必须在顺应时代新形势的情况下大力弘扬和发展,以此作为精神指导和思想动力,全面带动煤炭生产,为我党和我国在新时期内做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而添砖加瓦。

二、明确目标,高效执行

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因为问题的答案代表的是山寨煤矿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我想,每一位山寨煤矿的职工和我都应该认真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从山寨煤矿目前的生产情况来看,我们应该在短期之内做好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不仅是我矿的企业文化之一,更是如今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因此,不断完善精细化管理,要将精细化管理作为重中之重,以科学精细的管理全面带动山寨煤矿生产战线的顺利开展,向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十二五”规划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何谓“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求工作要做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式化,高度强调执行力。在此,我认为需要着重强调的便是生产执行力的问题,企业执行力建设需要三大要素:组织管理机制、人力资源和领导力。在这其中,组织管理机制是基础,人力资源是提升,领导力是升华,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阶段的特征予以优化完善。管理机制作为管理实施中的理论依据和行动依据,必须提高执行力度,而人力资源的储备和合理利用也是推动管理进程的重要助行力,领导在这过程中起到了全面协调与组织的作用,确保管理力度与成效。

三、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转变观念自古至今都是易说难做的事情,由于人的社会阅历,工作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人们长期形成的定势思维要做到转变是一个相对困难的做法。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 必须全力以赴顺应新时代的发展理念与思想,坚定地迈出山寨煤矿向“十二五”前进的步伐。

首先,作为领导,从自身做起成了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转型是做好我矿文化与生产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指导思想,现如今的时代已经相比我们当初步入工作岗位时有了很多不同的理念,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来尝试接受这些新鲜观点,让自己能与社会发展最前沿的要素紧密连接,做到与时俱进,从而带动全矿职工的转型。

从理论建设的角度来说,超前的意识和科学文化理念需要有先进思想和科学水平的支撑,先进思想和科学创新可以引导人们与时俱进;从执行和实施的角度而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随意化、经验型的工作态度和观念,就必须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以提升执行力来保证实施效果,关键在于落实和效果。因此可见,我们领导在观念的转变程度上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了员工的观念转变及工作开展,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与生产齐头并进的效果。

其次,员工们的转型则是做好精细化管理的本质动力。发展不仅仅是领导的事情,更是广大职工的事情,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职工是我们煤矿的中坚力量。我们必须加强引导员工在思想上的转变,创新观念。为此,我矿在每逢生产检修的时候会对空闲岗位的员工进行培训,把各种先进卓越的理念引入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来,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

四、扬长补短,全面发展

本会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所做出的成绩及经验,同时也总结了我们的欠缺之处,我们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扬长补短”,尽可能让制约我们发展的因素一个个减少,确保我们的发展效果。而针对山寨煤矿的发展,同样如此,长处与短处并存,我将提出自己的部分看法和建议。

首先应该作业标准精细化,责任落实明确。日常工作中的多头领导,越级领导等现象屡见不鲜严重违背了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中最基本的一条法则就是一个下属只服从一个上级的直接领导,这样有利于责任的落实,而不会导致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相互推诿扯皮,也不会是员工接受多个工作安排造成效率降低。而且同时,作业标准的精细化和完善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而且应该明确激励体制,最大程度的来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对于像“五小”成果这样的活动应该予以大力支持和推广,并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超额完成任务、各项指标均达标的班组要实行奖励。对任务完成质量差、现场操作管理混乱的班组,要给予负激励,达到事中控制的目的,极大的调动职工自主管理、自主核算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一个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板。所以,在我们在不断推行成功经验的时候,也应该积极学习并吸取一些好的方法方案来弥补我们的不足,全面发展。

五、注重细节,以小见大

十七届六中全会主题重大、内涵丰富,就文化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重要部署、重要举措。推动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需要广泛深入、扎实有效的宣传动员。要全面把握全会基本精神,大力宣传阐释文化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机遇挑战,宣传阐释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宣传阐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现实依据和基本要求,宣传阐释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在这一些列的决策提出后,剩下的就是我们如何来执行,如何来完成,总体规划的方向已经确定,我们还需要做的就是注意每一个细小环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决定一件事的关键因素往往是不被人们重视的,都是由小问题衍生而来的。在生产中,亦然如此。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一个不起眼的密封圈,都是冗长的生产线上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有很多事看似简单,但能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煤矿,不同于其他行业,属于高危险性行业,一个小小的大意,一个小小的失误,造成的可能会是生命的陨落。因此,作为领导,我们必须引领员工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而作为员工,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端正工作态度。就最基本的“手指口述”来说,不少人认为就是走过场,其实大错特错,我们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出问题的,往往都是最基础,最简单的操作。所以,只有在管理者树立良好的榜样并且正确引导,被管理者积极配合,严谨对待,小问题处不放松,全面顺利开展煤矿工作。

上一篇:修建自来水的申请报告下一篇:水粉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