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难忘的语文课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堂难忘的语文课(推荐15篇)

一堂难忘的语文课 篇1

孙庄乡南胡宁小学五年级

王莉博

指导教师: 韩艳芹

每个人都有一堂难忘的课,我最难忘的是一堂语文课。

我上课不爱举手回答问题,每次老师提问,我都只是低着头看课本,怕自己说错了别人笑话,其他同学回答了正确答案就记在书上、本子上,但是自从上了那一堂语文课后我变了。

“铃铃铃……”上课铃响了,这节课是语文课,老师拿着语文书走进教室,说:“今天我们学习第十八课《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然后老师让我们自己读课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同学们读完后,老师说:“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的呢?”我们班几个学习好的同学都把手举得高高的,我却低着头想着自己的答案对不对。老师问:“只有这几位同学吗?”我旁边的几位同学也举起了手。老师又问:“还有吗?”我抬头看了看老师,见老师一直用鼓励的目光看着我,我就犹豫着举起了手,本想蒙混过关,没想到老师却有意让我回答。我把想好的答案说了一遍,心想老师也许会说:“再想一想这个答案正确吗?”可实际老师说的是:“好!请坐,这个答案很正确。”这句话让我很开心,后面有几个问题老师又给了我回答的机会,基本都接近正确答案。这堂课我明白了,上课回答问题,应该积极举手,不怕你答错,只怕你不回答。感谢老师给了我这次改变自己的机会。

一堂难忘的语文课 篇2

一、鲜明的文本意识

文本是学生阅读的基础, 是学生解除疑惑的有效载体, 张老师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教学中紧紧围绕文本提问, 也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比如, 在解决“姜夔心中的扬州城”和“姜夔眼前的扬州城”这两个问题时, 张老师就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荠麦青青”“废弛乔木”“空城”等关键的词语 (意象) 来揭示扬州城昔盛今衰的现实。

二、由浅入深的阅读意识

阅读是学生了解作品的思想, 把握作者情感的有效载体, 因此, 语文课堂应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张老师整堂课设计的朗读形式多样且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比如, 一开始, 在抓住了题目中的“慢”对朗读稍作指导后, 就让学生自读诗歌, 在发现学生很整齐地齐读后, 又让学生放声自由朗读一遍以完成对诗歌教学的字词落实和语言积累;紧接着, 教师就进行了声情并茂的范读, 旨在将学生带入悲伤的情境当中;然后让一位学生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合作探究”环节完成“在每处景物前加上修饰语, 并阐明原因”的任务后, 趁热打铁, 让学生带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齐读一遍诗歌, 进一步体会情感;最后在明确本词所抒发的深沉的“黍离之悲”后, 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抑制不住地要通过朗读来表达, 这时, 教师又恰到好处地安排了全班齐读全词, 完成了学生对词的情感、主旨的把握。

三、深厚的提问艺术

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准确地领悟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是一个教学难点, 而张老师在突破这个难点时, 别出心裁, 以一个非常有效的问题 (即“请学生在每处景物之前加上修饰语, 并阐明其原因”) , 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

学生在给“荠麦”“乔木”“号角”“二十四桥”“芍药”等景物加修饰词的过程中, 就能够体会到作者见到眼前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所引发的深沉的悲伤之情, 突破这个难点之后, 对作者情感 (深沉的黍离之悲) 的把握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四、得法的课堂点拨

一节好课一定是由好的预设和好的生成两部分组成, 预设部分虽然在课前完成, 但真正实施还要依赖于必须在课堂上完成的生成部分, 生成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预设的效果。

这堂课中“请学生在每处景物之前加上修饰语”领悟词的意境是预设, 而课堂上学生回答出“荒芜的荠麦”是生成, 这显然不是老师所期望的回答, 这时张老师并不着急, 而是看似不经意地又问了“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看法”。这时, 又一学生回答说:“荒凉的荠麦。”张老师紧接着问:“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区别以及你用‘荒凉’一词的原因吗”?学生回答说:“‘荒芜’是指没有任何东西, 而地里分明长有青青的荠麦, 所以觉得用‘荒芜’不合适, 而‘荒凉’是战乱后的扬州城给人的整体印象, ‘青青的荠麦’在这里是反衬的手法, 是用生长得茂盛的荠麦来突出战后扬州城的荒凉。”看, 仅仅是教师追问式的一句点拨, 学生的回答就如此之精妙。此外, 在这个环节, 还有学生在给“乔木”加修饰语时, 用了“孤独的”一词, 张老师对这种理解的偏差也马上进行了点拨, 他说:“‘孤独’这个词是表达人的内心感受的, 更何况此时的扬州城并不仅有‘乔木’, 还有‘二十四桥’等景物, 想想还有没有更合适的词来形容‘乔木’。”这时, 学生说出了“残存的”一词, 场上回应以热烈的掌声。

五、正确的学生观

评价一节课, 不是看教师个人的“表演”, 而主要看学生在一节课中的学习兴趣、精神状态, 看学生在一节课中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的发展过程和增长水平。教师不能喧宾夺主, 过分炫耀自己的学识, 夸夸其谈, 自我陶醉。实际上, 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背后一定是教学设计的有效得法, 而教学设计的有效得法背后一定还是教师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的教学理念在发挥作用。

张老师的这堂课由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自读、感知、领悟、探究) 组成, 在此牵引下, 学生和文本亲密接触, 产生真实的感悟, 并实现内化, 这是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学情, 并以学生的学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的结果。

难忘的一堂课 篇3

人的一生,可能会有很多难忘的事,难忘第一声开口叫爸爸妈妈,难忘第一次得满分,难忘被老师批评,难忘那一道难题解不开时的思绪万千……而我最难忘的,是那一堂课。

镜头一:

下课时,我思绪万千,想着一会如何面对那流动红旗不在的第一堂课,流动红旗,那是我们的荣誉,我竟把它拱手让给了别人,由于我的疏忽,导致板报没有按时完成,我们班的名次从第一名降到了谷底,我真的不愿接受这个现实,我回头望去,红旗挂过的地方,空空如也……

镜头二:

在平常很悦耳今天却格外刺耳的铃声中,我慢慢地走进教室,我看到老班在讲台上坐着,我羞愧地从老班身边跑过去,坐在我的位置上,忐忑不安的心快要蹦出来了。但我没有听到老班的怒吼,反而听到的是老班格外亲和的声音,我不敢抬头,不敢看老班的眼睛。老班没有责怪我们,反而一直在鼓励我们继续努力,希望我们不要难过,不要气馁,我们会有很多很多的机会,只要大家团结一心,一起努力,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

我依旧不敢抬头,因为有一种不知道是什么的液体充满了眼眶。

镜头三:

我们不负众望,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当我们的流动红旗接到手中时,我激动万分,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就在这时,那股东西又涌了上来,可我却怎么也控制不住,只能让它在我的脸上尽情地流淌……

那一节让我受益一生的课,捍卫了一个少年弱小的心灵,给了我勇气。我真的很难忘,恐怕到来世都不会忘记,我突然感到我很幸福,因为我生活在这样的大家庭中,已经很满足了!

一堂难忘的语文课作文 篇4

白老师的目光像一把刀子似的在各个同学脸上扫视着,最后落在孙大为身上:“孙大为!你给我上来!”不出我所料,白老师果然先向孙大为“开火”。说起孙大为,那可是全年级闻名的“捣蛋王”,平日里他不仅衣冠不整,还肆意打架,他可是挨批评最多的学生,加上他今天刚和同学打了一架,白老师无疑先批评他。

孙大为好像被吓蒙了,他一边慢慢地走上讲台,一边胆怯地问:“白……白老……师……”

白老师不耐烦地把他用力推出门外,门“砰”一声关了,把他关在了外面。接着,白老师应该来对付我们了,同学们吓得连大气也不敢喘一下,教室里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也听见,我心里好像有一只小鹿在跳,心都跳到嗓子眼儿了。白老师威严地走上讲台,我心想:完了!“暴风雨”即将来临。

刚刚还神情严肃的白老师,脸色突然来了个三百六十度大转变,她清了清嗓子,用温柔的语气轻声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孙大为穿什么衣服,鞋子吗?”说完,刚才“坐如钟”的我们便哈哈大笑了起来,我也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白老师似乎也被逗笑了,眼睛眯了起来。一阵笑声之后,我们开始莫名其妙,白老师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她要干什么?……同学们在下面窃窃私语,都不知道白老师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有几个大胆的同学举起手来:“他穿黑衣;他穿蓝衣……”白老师道:“那么请孙大为进来吧!”我听到这句时,才松了一下肩膀,原来白老师是问我们这个问题呀!

白老师开了门,让孙大为进来,这下孙大为不干了,他刚刚像作贼似的贴在门上,想进来,现在他又连连退缩,好像怕白老师把他吃了,无奈,白老师只能像老鹰捉小鸡似的把他揪进了教室,哦!原来他是蓝衣服,黑裤子,同学们看到他,又不禁再一次地哄堂大笑起来,孙大为可能仍搞不清我们在笑什么,只能在一旁傻笑。

最难忘的一堂语文课初一作文 篇5

“上课。”一只小鸟听见这熟悉的声音,感到十分疑惑,说:“是哪个班级在上课呢?”于是小鸟就飞进教室,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二年级55班的同学在上语文课——《小诺贝尔》。只听见老师问:“同学们,除了诺贝尔,你们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这话刚落,同学们都纷纷举起手来回答。

有的同学说:“爱迪生!”有的同学说:“爱因斯坦!”······这时,刘龚欣高高举起右手,一副很自信的样子。老师说:“刘龚欣,看你这自信满满的样子,你一定知道的吧!”刘龚欣站起来,大声答道:“爱劳动!”顿时,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刘龚欣,你在讲冷笑话么?”“刘龚欣,你太搞笑了。”……看着笑得前俯后仰的同学,刘龚欣也禁不住笑了起来。我想:刘龚欣,这一下子面子可算丢光了。这就是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后果。

难忘的一堂作文课 篇6

离开烦躁的教室,我们来到了宁静幽雅的室外。瞧,校园里的花草随处可见,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同学们昔日玩耍的小花园。咦?

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一切都好像觉得熟悉又陌生。小花园的中心是个小喷泉,小喷泉分为三层,好像三个从小到大叠起来的大碗,喷泉内壁镶嵌着一块块小巧玲珑的蓝色砖块,砖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只要天气好,喷泉就会喷水,像一朵朵盛开的白莲,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在喷泉四周是一大片草坪,草坪间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路,在石子路周围是绿油油的小植物,一阵春风吹过,一丛丛的植物随风摆动,犹如一个个绿色的小精灵在跳舞,小喷泉在一棵棵植物的衬托下更美了。

这是,老师告诉我们,在这小花园里有一棵舟山市市树。同学们一听,便一窝蜂地冲向一棵树,异口同声地说:“是这一棵,新木姜子!”老师也走过来,微笑地说,真聪明,新木姜子不仅是舟山市市树,还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呢!难怪长得那么清秀,那么亭亭玉立。

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 篇7

那么如何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认定一堂课的优劣呢?

有关学者认为:“优化课堂教学, 就是在课堂结构上下功夫, 合理的课堂结构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智能也在活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发展”。“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发展系统, 教师教学讲课就是为了发展自己、顺便发展学生。所以课堂教学是双边的发展、动态的系统。教师要捋顺课堂教学逻辑主线, 教学要有节奏感, 要一步一步走、一环扣一环”。

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 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 对语文课堂教学环节要求会有许多共同的科学的认识。在这里, 笔者只就“语文课堂组织教学环节、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表达”阐述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和看法。

一、语文课堂组织教学

课堂教学组织包含两个方面:课堂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课堂教学的管理。

其中, 课堂教学的管理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课堂教学环节的安排是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依据和中心内容, 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环节呢?

教师讲一堂优质的语文课, 最关键的是组织课堂环节逻辑线索要分明。教师逻辑线索要不清晰, 学生就搞不明白你到底讲了些什么。

语文的核心环节在“读”。即“读懂” (手段) 、要通过读懂达到“读说”、“读写”, 这才是目的。那么, “读懂”什么意思?读懂有四个环节。

第一, “读问”环节就是要引发问题, 一般安排在课程导语部分,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老师们上课要焕发问题, 焕发问题就是解决问题。教师要遵循一个原则:教师就是为问题而教, 学生就是为问题而学。所以, 问题是知识的心脏、问题是教学的心脏、问题是学习的心脏。那么教师一定要将问题解决进行到底, 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就是在解决问题中提高的。

第二, “读看”环节。这个时候老师让学生快速的把课文浏览一遍, 为了问题而浏览。学生心中有数了, 感觉这节课有意思, 问题也逐一的找到了答案, 这时候我们进行“读听”。

第三, “读听”环节, 这个时候老师应该带着欣赏的意思讲课文。精讲、精读。使学生都在欣赏中学习, 最后达到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沁园春长沙》的课堂教学中, 先创设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读过程中巧设疑问, 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并运用联想与想象引导学生领悟与创新。最后问同学们你们欣不欣赏这篇文章啊?你们有什么感受?你最想说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欣赏哪一段哪一句?接着让同学们议论, 这就进入了“读议”环节。

第四, “读议”环节, 生生互动、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讨论你最欣赏哪一段, 为什么欣赏, 老师们一定要注意一点, 彼此交流能达到收获共享的效果。如:教读《沁园春长沙》时, 通过讨论, 同学们对词的结尾“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一句非常欣赏, 他们真正领悟到了词中扑面而来的激情, 真正领悟到了作者融入其中气势磅礴的报国志。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学生懂了。此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讲解员向别人或其他同学介绍课文内容, 欣赏他什么地方?让学生们有感而发、要说。一个老师要把课讲的好就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所以读懂一篇课文最高境界是有感而发———读说。

最后, 读写。教好一篇课文老师要由先前的读者的角度转化成作者的角度。这篇课文写的好, 好在构思。假定让你来写, 你怎么写?这就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就是语文所谓的六读:读问、读看、读听、读议、读说、读写。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表达

语文课堂教学要力求形象生动有吸引力。为此, 教师要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表达, 使学生乐学、爱学,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讲求“教学六动”境界就是实现这个目的的途径之一。

1. 动情 (

激情式教学) 一个班要通过激情打造班风, 一节课也同样需要焕发激情。没有激情就带动不了学生, 就无法达成教学效益。

如我们讲《纪念刘和珍君》, 便要紧紧抓住作者悲愤之情, 先展示作家义愤填膺, 怒不可遏, 挥笔疾书;接着抓住相关段落, 认识刘和珍这个人物, 在激发情感, 使之渗透于学生思维, 让认识得到升华, 通过对比激发了学生对死难烈士的钦佩之情, 对反动派的无比痛恨。这样教学正如于漪所说:“体作者之情, 察作者之意, 文脉、情脉双理清”。

2. 动心 (

良心式教学) 教师要清楚一个道理:学生学得不好, 欺骗的只是自己;而我们教师教的不好, 欺骗的可是全班甚至是全年级的学生。

3. 动口 (口才式教学) 一节课讲下来之后, 要让学生感觉你的口才很好, 以此打动人。

4. 动手 (手语式教学) 借助形体语言, 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5. 动耳 (

倾听式教学) 点名学生回答问题, 你要快速走下去, 倾下身子听———告诉他你可是很在乎他。

6. 动腿 (跑动式教学) 不要站在一点不动, 这也体现出一种教学的成熟。

一堂精巧的语文课 篇8

巧在整合设计

李希贵校长说:“语文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反三归一,通过大量阅读,最后感悟点什么,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笔者一改传统教学一诗一课的安排,尝试将本单元整合后,利用三课时完成单元和主题丛书的教学任务。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力求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有容量又有质量。通过对六首诗深入分析,单元内容整合后,教学设计命名为“情深意浓恋故土”。教学流程采用板块式,共五个板块,即:激情导入——说爱谈情——论诗悟理——传情达意——余音绕梁。每个板块的设计都流光溢彩,充满诗情画意。

学生在课堂上情感得到深化,心灵得到洗礼。这样巧妙运用单元整合,由表及里,由意象到意境,由内容到情感,环环相扣,课堂上品读相融,读写互动,动静结合,相生相成,让学生始终在诗歌的海洋中遨游。

巧在诗意提炼

课堂伊始,一曲廖昌永演唱的《祖国呀,慈祥的母亲》,营造了爱祖国、恋故土的浓浓氛围让学生热血奔流,把他们带入诗的主题和意境之中。笔者借此动情点,顺势导入“说爱谈情”的教学环节,这一环节在教学时契合诗歌特点,在充分诵读和表达朗读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把握诗歌主题,然后给出模式,以诗说诗,即用诗化的语言提炼主题。课堂上,学生们根据老师给出的句式,个个奋笔疾书,用诗化的语言概述主题,可谓一语中的。

例如有学生写道:

余光中说,爱是小小船票中传递的亲情,爱是窄窄船票里表达的恋情,爱是矮矮坟墓中连接的生死情,爱是浅浅海峡里飘荡的爱国情。原来爱就是萦绕心间的不能忘却的愁思。

还有学生写道:

戴望舒说,爱是刺刀铁蹄下泣血的杜鹃,爱是陕北窑洞里涅槃的凤凰。原来,爱就是心中永恒的中国。

更有学生将四首诗高度概括,说:

爱是剪不断的情思,爱是血肉相连,爱是生死相依,爱是心中永恒的中国。

此环节以“读”为抓手,具体教学时,在“诵我所爱,说我所感”的基础上,进行“抒我所悟的主题解读,读写互动,层层递进,做到以诗解诗。通过分享交流,从小组至全班,在彼此的思维碰撞中,让学生丰富充实自己的阅读体会,使阅读进一步深化。这样读写二者得兼,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自我的理解,就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了。

巧在多样诵读

在“论诗悟理”这个环节中,老师抛砖引玉,示范诵读《乡愁》后,要求学生结合理解和体会创意诵读自己欣赏的小节或篇章。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在课堂上的诵读展示精彩纷呈。其中有的形式多样,有小组齐诵,有领诵,有男女分诵,有轮诵……如有学生读《我爱这土地》,诗的第一部分小组成员一人一句,当读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时不断反复,第一遍女生读,第二遍男生读,第三遍全班读。他们这样反复强调,一唱三叹,更强烈更淋漓地表达了深沉的赤子之情。有的内容创新,有把对诗歌的点睛之笔化用到其他诗歌进行诵读的,有把四首诗歌串联起来一起诵读的,有两首诗歌整合诵读的……如有学生把《我用残损的手掌》和《祖国呀,亲爱的祖国》组合诵读,这样的整合从形式到内容可谓珠联璧合,令人耳目一新;还有学生诵读《乡愁》时,化用《我爱这土地》里最后一句“为什么我的心里常绕愁思,那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结,这样的结尾直抒胸臆,画龙点睛。

课堂上,学生的朗读真正做到了“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他们不仅声情并茂,还通过诵读形式的多样、对诵读内容的创新,使得经过二度创作的朗读锦上添花、别开生面,在琅琅的书声里把作者、读者的情感融为一体,真正达到了情感共鸣。

巧在传情达意

教学以本为范要求学生结合学习体会和情感经历,联系今天的新时代,仿照四首诗作中的任意一首,用鲜明生动的意象和凝练优美的语言抒情言志。如有学生写道:

我用明亮的双眸望着大地,这一角春光无限,那一角秋色烂漫,这就是我的家乡,我挚爱的祖国。

还有学生仿写道:

假如我是一棵草,我也应该用柔软的身体舞蹈,这被阳光装饰着的校园,这孕育着我们梦想的摇篮,这深沉无比的师生情感和那来自校园的琅琅书声。然后我枯萎了,连叶子也腐烂在泥土里,为什么,为什么我的脸上常挂笑容,因为我对这校园爱得深沉。

从以上学生的表现来看,说他们口吐莲花、落笔锦绣也不为过。这样一点也不矫情的表达,皆是因为对文本解读到位,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这样以本为范,既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学生也因为有前面学习的积淀,才能缘情生情,融会贯通,他们的情感才能从笔端汩汩流淌。

巧在余音绕梁

这几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最深沉的爱,诗人们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他们和祖国血肉相连、生死相依。基于这一点,为了再次燃烧学生的激情,让他们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笔者对这四首诗进行了创意加工,整合成一首名为《土地情思》的小诗。

土地情思

即使喉咙嘶哑痛痒

也要为你歌唱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即使身隔万山重洋

也要把你凝望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即使手掌破烂残损

也要轻抚你的面庞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即使祖辈贫穷迷惘

也要实现你富强梦想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祖国呀,我亲爱的祖国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样的梳理不仅巧妙地对课堂内容进行了总结,同时在写作上对学生的示范作用也不言而喻,而且还始终让课堂沉浸在诗情画意中,思想上也对学生进行了美的熏陶。这个环节的教学笔者命名为:余音绕梁。其用意是希望“爱国思乡”的余音能在学生心中萦绕而绵绵不绝,因为恋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应该永远根植于学生心底,像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枝繁叶茂,四季常青,永不老去学生通过诵读《土地情思》,既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又让课堂书声琅琅,余音绕梁。

纵观整个课堂,笔者在设计时紧扣主题,每处都因材施教,每个环节都自出心裁,以主题为纲条分缕析,百川入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始终紧扣教学目标展开,以情励学,以趣激学,调动参与,启迪创造,注重内化,求精求活,呈现出“主题学习别样巧,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理想境界。

一堂难忘的语文课 篇9

星期五上午的第二节课——语文公开课在新楼四层开课了。

上了新楼四层后比以前更加给人以亲近,给人以自然,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氛围。

开课前,老师为了活跃气氛,问我们新楼四层与教室的区别,同学们都举起了手:“嗯!我我!老师!老师,叫我!我知道!”这给了听课老师第一张笑脸。

令我最难忘的还是在课上。

一上课,老师就说:“从前啊,有一个人,别人问他如果让他独自一人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假如只能带一样东西供他娱乐,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本书。请大家大声朗读课题并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争先恐后举起手,有些同学索性站了起来。我也把手举得高过头顶。我也很怕,怕老师叫不到我。果然,老师叫到了其他同学,我很失望,像泄了气的小皮球一样。没关系,还有机会、老师 在讲到选择书的理由时,我想:机会来了。我把手高高举起,因为我相信一句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果然,再叫了几位同学之后,老师叫到了我,我说:“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 像你的家。”老师让我坐下后,又问道:“为什么选择这句?”某某某举起了手,老师问到她,她回答得很流利、很正确,同学给予了她掌声,当老师接着问她为什么选这句时,她沉默了许久,很是尴尬。 老师让同学帮助她,我的机会再次降临身边,我也很幸运,帮助了她,其他同学又做了补充,她豁然开朗。后来老师又提问了读书方法,全班霎时沉默了。老师提醒说:“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 见。’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啊!我懂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同学们陆续举起了手,课堂立即活跃起来。后来又造句、提问……同学们做到了高效率、高质量、高速度。抓住细 节描写,真实自然。

由一堂语文课引发的思考 篇10

尤使我记忆深刻的是陈老师讲授的《猫》,其授课流程如下:1.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文中分别写了什么时期的猫。2.读第四自然段,思考:①满月的小猫有何特点?②文中何处突出了小猫的“可爱”?③文中何处描写了小猫做的是坏事?④作者对小猫有着怎样的感情?⑤假如这只小猫是你家的,你怎样评价它?3.读前三段,思考:①哪一句是此部分的中心句?②分别找出文中描写猫“古怪”“老实”“贪玩”“尽职”的词语。③假如你家的猫丢了,你怎样呼唤它?④“屏息”理解:你尝试着屏息几分钟,看看会如何?⑤从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对小猫“爱”的语句。4.教师总结:本篇文章写得好,源于老舍先生对猫的细心观察。同学们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要融入生活,发现美,创造美。5.布置课后作业:①阅读一两篇描写动物的小文章;②写一篇描写小动物的小短文。

在此,我不想对陈老师设计的课堂是否完美多加评论,只想谈谈我在听课过程中浮于脑海的感触。

一、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不断提升自身学科素养与综合素质,在备课过程中深挖教材,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及学情特点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出教学的最佳方案。老舍先生在构思《猫》这篇文章时,先描述了成年猫的“古怪”“老实”“贪玩”“尽职”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描绘了满月猫的“可爱”。陈老师教学设计时大胆地打破了原文的行文思路,将满月猫与成年猫倒置,充分考虑了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易于接受。陈老师还设计了“假如你家的猫丢了,你怎样呼唤它”“假如这只小猫是你家的,你怎样评价它”等问题,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植根于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可见,陈老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意识很强,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尝试。

二、教师要努力营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教师在践行这一理念時必须要充分意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必须逐渐由教师代劳理解课文转变为学生自主感悟,实现这一转变的前提是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课堂上,陈老师浅浅的微笑、和蔼可亲的面容、抑扬顿挫的语言、满怀希望的眼神、循循善诱的引导以及恰如其分的评价都像吸铁石一样将每位学生紧紧吸引,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精心创设的学习情景之中,积极思索,激烈讨论,大胆举手,从容发表自我见解,从而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美中不足的是陈老师放手的力度还不够,频频质疑和引导,挤占了学生充分思考与探究的时间,致使学生不能深层次地合作探究。一问一答式的课堂设计易使语文教学走向伪对话,我们可以将预设好的问题以打包的方式依据教学思路逐步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亲近文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在学生展示后,教师再进行引导补充,这样的效果会优于“一问一答式”。

三、教师要从肢解式教学向重整体感悟转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肢解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人文内涵的积累,淡化了文章带给学生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破坏了文章的意境美,违反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新课改强调:语文教学应尤其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就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的整体感悟,即教师不能再对课文进行肢解式的分析。陈老师的教学流程显然有肢解文章之嫌,琐碎的问题贯穿课堂始终,破坏了文本的意境美,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不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改进措施:一是优化教学流程。即教师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然后教师梳理文脉,使学生把握关键词句段,准确理解文章主旨,之后教师再进行分步细读,使学生理解上下文意或品词品句,最后是迁移、创新、评价、探究等。二是“主问题引领式”设疑。即教师在学生开始赏析文本时就提出主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主问题亲近文本,自主、合作、探究,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肢解式教学。如陈老师的众多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主问题:文章写了哪两个时期的猫?具体分析各有何特点?作者对猫有怎样的情感?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我们虚心学习,用心反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的教学定能日趋完美。

(责编 张翼翔)

我的一堂作文课 篇11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一些基本写作知识, 同时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领悟生活, 并使学生的个性和生命在关注和感悟中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生活的美就是语文的美, 语文教学要善于开发利用学生喜欢的鲜活的还不熟悉的可以打动心灵的有利于情感抒发的素材。

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和感悟日常生活, 善于发现其中有价值的事物;其次, 积极创设生活场景, 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

鸳鸯树就是放飞学生美丽心情的经典写作素材。

1、偶遇鸳鸯树

2006年6月1 4日, 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日子!

那一天偶遇神奇的鸳鸯树。从那一天起, 我的语文教学多了一份创作的灵感, 多了一份激扬的活力, 多了一份春天的喜悦。

2、魅力永恒

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拍摄鸳鸯树的图片, 为鸳鸯树录像, 我知道这是一份鲜活而美丽的课程资源。

6月1 6日, 我和同事特意乘坐摩托车来到80里外拍摄鸳鸯树。

鸳鸯树前多了一块石碑:情侣树。

久违的心愿终于可以实现了, 我静穆地站在鸳鸯树前, 虔诚, 敬畏, 喜悦……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给鸳鸯树录了像, 回来后把鸳鸯树的录像刻成DVD光盘, 做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3、鸳鸯树闪亮登场

6月份, 我荣获区举办的育龙杯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 有资格参加区育龙杯课堂教学大赛。

这次大赛共三场18人参加, 都是作文课。

我想要上好这节课, 只有走一条自己独创的路。

鸳鸯树!灵感一现, 我一阵惊喜, 我找到了感觉!

大自然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 大自然可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的共鸣, 体会大自然的美妙、人生的情趣, 从而抒发心中美丽的情感。

我设计的作文课是《放飞学生美丽的心情———写景抒情三法》。

在学生讨论当地公园一簇玫瑰的写法后, 我引导学生总结出写景抒情的三种方法:抓住主体物, 辐射联系物, 展开联想物。

我用下面的文字激情导入, 把学生渴望看到鸳鸯树的心情调动起来。

有一种美, 那叫刻骨铭心, 看过一眼, 便终生难忘……

忘不了2006年6月14日, 这个快乐而神奇的日子!

我和同行在前往松峰山的路上看到路边一棵罕见的、神奇的鸳鸯树!

今年6月份最热的一天, 我和一位同事再次拜访神奇的鸳鸯树, 拍下这一感人的珍贵镜头, 让更多的人欣赏鸳鸯树永恒的美丽!

为了把学生写作的激情调动起来, 我把我写的《如梦令》送给学生:

如梦令

曾睹鸳鸯神树, 惊叹难以起步。遐思伴归路, 心绪飘飞难住。欲诉, 欲诉, 掀起林海情幕。

掌声响起, 学生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 我开始播放鸳鸯树的视频和图片, 室内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 满是庄严、肃穆、喜悦……

一篇篇语言优美, 含义深刻的小短文很快完成了, 我惊叹学生创作的巨大潜能, 我惊叹鸳鸯树的神奇魅力。

阅读和写作是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来代替学生的思维和写作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收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情趣。教师要的是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我将学生交流写作感受和经验作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精彩交流后, 我把一篇散文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谈阅读后的最新感受。

神奇鸳鸯树

细雨轻松地消解了夏日的烦躁, 太阳透过滴水的玻璃窗照在我的脸上, 祥和而惬意。面包车在弯曲的窄窄的山路上缓缓地行驶着, 路两边是高大茂密的各种树木, 我感到汽车是在绿色的林海里航行, 温馨、舒畅、浪漫在我心中荡漾。

这时司机提高声调说, 大岭地界有一棵鸳鸯树, 被保护起来了。我第一次听说, 我的心在飞舞……近了近了, 是两棵树紧紧地缠饶在一起, 好一棵鸳鸯树!上面挂着红布, 四周是木栅栏。

我快速地扫了几眼, 留下了满怀的思绪……

返回时车终于在大家的期盼中开到鸳鸯树前, 我随着大家依次急速走下车, 大家隔着一条水沟仔细观赏起来。树旁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水沟, 溪水缓缓地淙淙地流淌着, 山上的鸟儿在欢快地和鸣着, 汇成了一首清纯甜润的山歌。

我虔诚地站在鸳鸯树前, 我默默地为鸳鸯树点上心香一柱。

只见一棵青葱健壮的柳树和一棵洁白娇美的桦树紧紧地缠绕在一起, 柳树高大魁梧, 白桦娇美苗条, 但比例绝对的和谐, 而且是柳树紧紧地拥抱着桦树, 桦树紧紧地依偎在柳树的怀抱。

我说:好个梁山伯与祝英台, 我算服你们了, 远离尘世的喧嚣, 到这静谧的世外桃源来恩爱来了。大家听了哈哈大笑。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在苏联文学中白桦树象征什么?

大家一时想不起来, 催我快点说出答案。

我说白桦树象征纯真的女子。大家笑的前仰后合。有人说:白桦树这样苗条洁白真像一个好女子, 那棵柳树高大魁梧倒像一个男子。

为看得更真切, 我跳过水沟静静地蹲在树前, 仔细欣赏起来。只见柳树的根部和桦树的根部是一体的, 不是挤在一起的两棵树, 而是一个整体, 从树的根部和离树根一尺高的部分, 根本看不出是两棵树。

我惊叹造物主的神奇!

根部往上的主干紧紧缠绕在一起, 即柳树的面积大于白桦树的面积, 明显看出是柳树拥抱着桦树, 而且形成一个圆柱体, 丝毫不爽。

我惊叹鸳鸯树的神奇!

只见树上挂着红绸, 拴着平安符。我感到惭愧, 没带吉祥物, 只有一颗诚挚美好的心在虔诚地为他们祝福:愿他们永远相亲相爱!三世情缘, 万年长春!

我佩服第一个想到保护鸳鸯树的人, 他一定充满着阳光般圣洁的爱心, 我真心祝福他与他的家人一生平安!

如果没开这条山路,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棵鸳鸯树。鸳鸯树, 你一定不喜欢世人发现你们的秘密。

鸳鸯树你是有灵气的。新路线的开通, 打破了你们这里的静谧。尘世人的庸俗, 对你的的打扰, 还请你们见谅。

如果愿望能实现:我愿这条山道从此消失……

都说:来世变成一棵树。

我要说:今生好好修炼, 来生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变成一棵树, 一棵鸳鸯树!生生世世, 心贴心, 不离不弃, 永远相爱!

当我告诉学生这篇文章是我写的时, 掌声又一次热烈的响起。

这节作文课, 受到了全体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充分肯定, 我在兴奋之余对这节课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它之所以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更重要的, 恐怕是教师所创设的和生活密切相关、能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创作灵感的一个个生活场景, 这些场景深深打动了学生。笔者从这节成功的作文课中, 受到不少启发, 获得很多感悟: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具有两个基本目的, 一是基础性目的;二是发展性目的。作为作文教学, 更应该高度重视这两个方面, 尤其是要重视发展性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目的, 就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灵感, 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感悟来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 惟其如此, 我们的作文教学才有更广阔的前景。

一堂难忘的语文课 篇12

生命在世上是渺小的,然而有个生命却例外,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子。她有着震撼世界的惊人魅力!海伦在十九个月大时不幸因病耳目失聪,陷入了盲聋哑的黑暗世界。然而,意志坚强的海伦并没有被这个巨大的挫折击垮。她勇敢顽强,勤奋好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残疾人;她被称为20世纪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她把人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被马克吐温称为十九世纪的奇人。

一个不幸的柔弱女子,竟然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令人高山仰止。如果海伦向命运屈服,那就只能成为一个愚昧无知的寄生者。从海伦身上,我明白了:生理上的残缺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盲聋哑了,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残疾。对于我们这些身体健全的人,更要张开心灵的眼睛,珍惜光明,珍视生命,关爱他人,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面对任何困难,都要有永不放弃的决心。

海伦给我上了一堂永生难忘的课:人要懂得爱与奉献,让生命变得更加强大而富有价值。

难忘的一堂课 篇13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上过无数堂课,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都会慢慢淡忘,但今天校外活动中心这堂“阅读与写作”课注定让我一生不忘。

上课伊始,老师就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我的作文《顶橘子大赛》。要求大家一起修改,并为我们一一列出修改习作的绝招:一看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用错的标点符号;二看用词准确吗?三看有进行细节描写重点突出吗?四看…… 照着老师的修改法宝,同学们和老师帮我点出了我的《顶橘子大赛》中没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段落不分明、添字漏字表达不清楚等不足之处,最让我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个不足是我居然忘记了顶格不能使用除上引号以外的其他占一格的标点。让我心底窃喜的是,老师赞扬我的作文进行了细节描写,运用了名人警句及反问、拟人等修辞手法,内容显得生动具体,感情表达真挚,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还有我的同桌朱仁涛的作文也被老师展示大屏幕上与同学们一起修改。他的作文虽然是电子文稿让大家看上去一目了然,段落分明,内容真实完整,语句通顺,但是字数太少了,老师没有夸奖他,而是请了几个同学帮他点出可以进行细节描写的地方,让他的作文内容更丰富,而后就告诫我们,高年级作文至少要400——500字,今后不可忘。

对了,这堂课上,老师还给我们讲到了人称问题。针对不同的交谈对象,使用的人称也不同,“他”表示第三人称,“你”表示第二人称,“我”表示第一人称……

如何给小学生呈现一堂好的语文课 篇14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语说得好:“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里包含着非常重要的哲理:一方面,作为“人之师”,他必须能引好学生“入门上路”,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虽然能得到教师的指点,但要登堂入室,窥视宏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主要还得靠自己的努力,教师是不能包办代替的。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就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凭借语文的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韵律美,铿锵美,情韵美,修辞美,跌宕美,意境美,语言美和精神美,从而唤起学生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要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语文课堂散发出灵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问,自由地读,自由地想,自由地答,自由地评价,自由地选择。语文教师还要怀着一颗宽容的心,以一种善意的、平等的姿态,同我们的教育对象一起度过愉快的成长历程。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营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我适时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二、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认真分析学情。

语文教师要通过博览群书,深钻教材,对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课程的全部内容、知识点及教学基本方法全面把握,既了解其基础情况,又了解未来发展的走向,努力提高自己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做到教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立足教材,提倡读中感悟。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他科目,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挖掘的资源太多大多。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此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

教师必须拥有驾驭教材的本领,要有“一览众山小”的宏大气势,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才能信心百倍、气势恢宏,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学习好语文课,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此外,还得事先分析并了解学生的状况,做到因材施教,及时转变教学策略。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四、灵活驾驭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我们每一节课面对的是学生,他们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个体,在大力倡导平等、民主、和谐、尊重的师生关系并努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今天,教师无法预料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生成,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互动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运用我们的教学机智,冷静应对,正确引导,巧妙处理各种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发现问题并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学习,体会学习的无穷乐趣。而这也改变了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局面,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如何评价一堂好的语文课 篇15

【关键词】语文;课题;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是增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最有力的抓手,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怎样的语文课才能够称得上是一节好语文课呢?

一堂好语文课是产生于充分的准备这一基础之上的,正所谓“功夫在课外”。这就要求我们课前要做精心的设计,既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实际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还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困惑进行预估,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幅度地抵消课堂上偶然因素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一堂好语文课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目标不在于多,而在于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基础,以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在于教学过程中的落实。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一堂好语文课的氛围应当是民主的。教师要关注学生,要通过有效的措施与学生平等对话,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讲,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应重“学”,而不重“教”,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这一角色。解决问题要多启发,多引导,要循循善诱,注重对学生“学”的能力的培养与开发,而不能生拉硬拽。

一堂好语文课应体现艺术性。这里的艺术性,既包括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学方法的艺术性,也包括课堂评价的艺术性及对课堂突发事件处理的艺术性。语言的艺术性是课堂教学中最容易得到展现的,是教师的“教”达成学生良好的“学”的结果的重要媒介。具有艺术性的语言,要流畅、生动,贴近学生实际,语速适合学生可接受的程度,明白易懂。艺术性的语言的基本特征是朴实、幽默、贴近学生,具有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一堂好语文课应具有“活”和“实”的特征。“活”包含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鲜活,教师的点拨、灵活地引导。“实”有两层含义,一是充实,即内容充实,既要有基础知识的巩固,重点的点拨,难点的突破,又要有适当的拓展延伸和情感升华;二是实在,要克服浮躁气,不摆花架子,不装腔作势,不弄虚作假,毕竟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教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不得华而不实。课堂上的精彩是无法预约的。真正使一堂课散发夺目光彩的往往是妙手偶得的,为评奖或是为应付检查而反复演练过的课,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也只能说顺利,算不上成功。

一堂好语文课应渗透新课改的科学理念,但绝不能以新课标的要求为依据,把各个环节泾渭分明地罗列出来,而要把新课标的理念要求贯彻的无影无形。既要遵循母语学习的规律,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目标要科学,要体现三维体系,要符合学生实际,要突出教材的重难点;教学内容要适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对于学生而言,多了“吃”不了,少了“吃”不饱;教学过程要科学,要过渡流畅、衔接自然;教学方法要科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形成能力;教学环节的安排要紧凑,要注重各环节的过渡与衔接,做到环环相扣,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创设层层深入的课堂情境,不人为地给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设置障碍。

一堂好语文课应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突破口。教师要正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视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激情与微笑带入课堂,以生为本,充分发挥语言的感召力,从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出发,激活学生的创造热情,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交往自然、和谐、融洽,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真学、真思、真练、真会。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价值,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教师更应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时时注意找个适合的点与学生对话,通过对话,一方面带动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及学生与文本中人物的对话,为最终碰撞出火花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困惑和诉求,以适时调整教学方案。

一堂好语文课应或多或少地反映教者对文本的独到的思考与理解。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充其量只是一堂讲习课,无所谓精彩与成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一个文本的理解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企图使学生的认识如出一辙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取的,语文教学重在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生成基于已有生活经验和情感积淀的个性化的认识。很多教师喜欢借力于各式各样的参考书籍,结果使形形色色的参考书籍屏蔽甚至消弭了自己的解读和感悟。对于一个文本,教师只有做到字斟句酌,才有可能挖掘出深埋于字里行间的深刻韵味,才可能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教师要研究文本,要将每一节课都视为自己展示阶段研究成果的平台。

一堂好语文课应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上。教师通过自己积极、有效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活动。笔者认为,有价值的思维活动不是体现在结果上,而是体现在过程上,不在于解决了几个高深的问题,而在于以问题为媒介,让学生领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一堂好语文课,往往是不可复制的。首先在于操作者自己的气质和兴趣等心理机制和爱好、特长等能力因素,其次在于执教者秉持的教育理念和追求的教育理想,还在于“好课”生成的偶然性因素,如学生的兴趣程度、知识水平,学生当时的发挥及与教师的默契程度。

总之,课堂教学中组织开展的活动、所采取的手段要契合“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要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评价一节课的好坏,关键在于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在于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而非教师的表演。一堂好语文课应像是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将教师“教”的美同学生“学”的美完美地糅合在一起。而这一切是建立在教师深入理解、挖掘文本,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一基础上的。

上一篇: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四项举措下一篇: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